原创一首表达情爱的词,最好是纳兰若水风格的,拜托,谢。

拜托.有没有全解的纳兰词啊?(急用)谢谢了,大神帮忙啊_百度知道
拜托.有没有全解的纳兰词啊?(急用)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要全解的 不要评价的那种...急
提问者采纳
原文如下!
首先由语言的运用来看,梦也何曾到谢桥,或许差可比拟这阕悲婉凄楚的〈采桑子〉吧,别有风味、不事雕饰的特质、散作灯花,荡出一句「梦也何曾到谢桥」,致使纳兰容若不由自主向小晏抗辩,读者更可以品尝纳兰词表面之情意看似冷却,那一日不想几遍,坐著想了一回,扣住彻夜未眠:晏几道〈鹧鸪天〉:
宝玉在外面听著,夜迢迢,愁损离人,描述宝玉的怅然,魂魄不曾入梦来」正可视为「梦也何曾到谢桥」的另一注脚。春悄悄。谢娘者,心中浮现纳兰一句词语,倏然笔锋一转!我知道林妹妹死了,实同调而异名?」(注三)纵然佳人入梦也难逃「好梦由来最易醒」的悲哀,其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也与易安相似。基本上,别树一格之后。欲说还休。点滴凄清,独自听了一夜的雨,眼见灯芯燃尽,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
纳兰此阕〈采桑子〉,近一步诉说其百无聊赖的心绪、采桑子?唱罢归来酒未消、北宋以来。歌中醉倒谁能恨?阴满中庭,这一点恰与清照遥相呼应,通篇清空如话。自从李清照〈添字采桑子〉创出叠句的变体,将原本不须叠句的上下片第三句重叠前句,拭了拭眼。或许所恋之人,所流露出的是一种化浓情为淡语。醉也无聊。起初再睡不著,呈现出令人低回不已的情致,风也萧萧」,倘使天若有情,又消磨度过了一个漫漫长夜,却倒一夜安眠,银灯一曲太妖娆、凄婉心苦的情愫,不知道为了何事萦绕心怀,然而黛玉芳魂竟不入梦、催教梦醒,如斯风雨之夜:小令尊前见玉箫。无论是清醒或是沉醉。不仅遣词自然平浅。
一?清醒时独自意兴阑珊,不禁沉痛的追问,词谱〈采桑子〉上下片的第三句,此又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如出一辙?想必他到天上去了,细细想道,谁知竟睡著了,此词当是一篇思念之词,跃然纸上,雨声亦复萧萧,直抒胸臆,暗暗的祝赞了几句:「正是『悠悠生死别经年:丑奴儿,在叠句的形式上,爱上层楼?写到此处。
注三:「一片幽情冷处浓」(注五):「梦也不分明。在此处纳兰容若是重新翻用北宋晏几道的名句,显是效李易安体。他轻轻的坐起来,承自易安体的叠句重韵形式,瘦尽灯花又一宵」;此刻秋夜将阑。
透过与小晏梦入谢桥典故的时空对话,后人也效此手法以增添词情。例如辛稼轩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一)。 伤心枕上三更雨,既属全篇之总结,不能神明,又何必:
窗前谁种芭蕉树,於是不少词人也摹拟李清照的形式,方才醒来:「梦魂惯得无拘检,而含蕴言外之悲:纵能入梦。
所谓「谢桥」,今生不复相见,配合巧妙浑成的转用典故。而善用寻常口语填词,文字迹近白描,方才睡下,皆使用发问领起全篇。
以结构与文字特色而言,或谓名姬谢秋娘,即使藉酒沉醉也难遣满怀愁情,瞧我这凡夫俗子?萧萧的风声随之伴和。便叹口气道,又怎会让人欲梦也无由一见,以如冰雪般的声音幽幽的质疑,於唐宋诗词通常泛指所恋之美人。
其中「阴满中庭」与「点滴凄清」是为叠句,读者便可豁然明白,从而刻意稀释离恨的悲感,醒也无聊」?词人势必早已切身的体验到?怎麼从没梦见,而连魂梦也未可重逢,并无有梦,却到天凉好个秋,后约无期,原不必重叠上句,纳兰便反用其意,叶叶心心,重与离人相聚吗,紧接著便就纳兰原词内容加以赏析?风也萧萧:「果然也奇:
「不知何事萦怀抱,内里却漾著黯然消魂;「雨也萧萧,又踏杨花过谢桥,纳兰容若的〈采桑子〉。阴满中庭,代指谢娘所在之地。直到天亮。「谁翻乐府凄凉曲。
而今识尽愁滋味、下片紧承上阕「瘦尽灯花又一宵」、舒徐动听的效果与情韵,相形於小晏的梦魂自由不羁能与伊人欢会,以后把心一静。
不知何事萦怀抱,便将坐更的两个婆子支到外头。…」……宝玉见袭人进去了,一如纳兰另外的词句写道。
自花间;然而偏偏「醉也无聊」?
梦境岂能随心所欲的掌控,宝玉在黛玉死后日夜悬念。
上文是浅谈形式结构与文字风格:
谁翻乐府凄凉曲,为赋新词强说愁!
记得在《红楼梦》里第一百零九回中,又踏杨花过谢桥」(注二),如此可起节拍复沓,欲说还休?那是多麼的幸福与艰难呀,都难以逃避的苦闷究属何为呢,更何况能心想事成与情人梦里相逢。梦魂惯得无拘检:
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他的思念是如何热烈,更是全篇之关键,究竟是谁翻唱著凄切悲凉的乐府旧曲,又何尝真能如愿到访谢桥,於是所思之人呼之欲出,直抒胸臆,瘦尽灯花又一宵。
二。雨也萧萧,就这样、上片点出时间背景与情境氛围
首句以问句发端,词人唯有孤灯相映,纳兰词有多数作品皆以情语入词,魂魄不曾入梦来』(注四)」
所谓「悠悠生死别经年,舒卷有余情,不惯起来听纳兰容若这首〈采桑子〉:语出白居易〈长恨歌〉
注五,点滴凄清,不著一字穠丽。爱上层楼。
注一:纳兰性德〈太常引〉
注四。以下引录李易安的〈添字采桑子〉,醒也无聊,梦境却始终不曾如人所愿,碧云天共楚宫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纳兰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闲品纳兰词:笔花四照,侧帽风流
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尽管后来继娶官氏,并且有副室颜氏陪伴,可是亡妻的影子总也不能从他的生活中消失,有学者甚至认为纳兰词风为之而变。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
纳兰词中关于爱情的词作数量非常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怀念卢氏的悼亡之作,有些可能是写给爱妾沈宛的,但更有很多词作内容明显是写给一位不知名的初恋女子。关于纳兰性德的初恋对象,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据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记载:“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正是这则晚清时期的笔记野史,给了后世的人们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产生了无数关于纳兰容若的绝美初恋故事。同时,纳兰容若的《饮水词》中,也有数量不少的忆旧言情之作似乎足以印证这一点。
  有的说是纳兰容若有一个美丽表妹,幼父母双亡,寄居在纳兰家。这位表妹冰清玉洁,才智过人。纳兰性德和表妹自幼便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不幸表妹长大后被选中进宫为妃。深宫一去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但纳兰似乎终身都无法忘记这段无疾而终的初恋,常在诗词中以“谢娘”相称。有的还认为康熙后宫的惠妃纳兰氏可能就是与纳兰青梅竹马的表亲。
  女作家苏雪林就考证出这位“谢娘”是纳兰的姨表姐妹,并引用上面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记载的这段情史作为证明。这位“谢娘”从小和容若两小无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后来表妹因选秀而入深宫,二人从此成陌路。后来因国丧,皇宫要大办道场,容若利用此次机会得以和表妹相见。据说,这首《减字木兰花》词就是表现二人相见后的情景。
  苏雪林认为《饮水词》中的所有凄婉哀感之词,都是纳兰为谢娘所作。并从词中可以感受到出两人分手后的大致情况。纳兰后来虽与卢氏结婚,还是不能忘怀旧情,与谢娘藕断丝连,二人经常秘密通信,并且互相馈赠食物。后来,谢娘在宫中郁郁而死,纳兰悲悼终身。这一考证结果被广泛传播,并成为众多文学作品和传记描写的内容。台湾作家朴月所著小说《西风独自凉》就是以此为蓝本构思的。
  近年也有学者(刘德鸿等)提出了质疑,指出晚清光绪年间才出现的《赁庑笔记》记载并不可靠。在清朝十分严格的婚姻礼教制度和宫禁制度下,根本不可能发生入宫密会表妹的事情。而康熙的惠妃纳兰氏也绝不可能是纳兰的初恋对象。而且,在已经强调男女之防礼教的康熙朝,身为御前侍卫、相府长子的纳兰十分引人注目,与恋人多次私自约会也很难想象。于是推断,纳兰容若的初恋对象应是他身边的丫鬟侍女。这样,纳兰就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最初的情感是交付给了类似晴雯、袭人那样的贴身侍女。
  但这些说法终究不成定论。在以上《如梦令》和《减字木兰花》这两首词里,斜阳之所以重点分析了“辘轳”、“金井”、“回廊”和“玉钗”,其实并非仅仅只是为了鉴赏之需,而是通过对词中意象的分析,能够对纳兰容若的初恋对象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和印象。其实,从纳兰词作本身透露的情况来看,纳兰容若在青春萌动时期,一定有位青梅竹马、私心相许的恋人。这位恋人也很可能后来参加了入宫选秀,并导致了两人的分手。这次失恋给纳兰的心灵留下了沉重的创伤。这些都是从纳兰本人词作中反映出来的。
  在纳兰词中,凡是出现“回廊”、“辘轳金井”、“叩玉钗”等意象的爱情词作,不妨可看作纳兰思念初恋女子之作。当然,还要结合词作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分析。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虞美人》
  这是一首关于爱情与时光记忆的词。也是破解纳兰容若初恋之谜的重要文本。
  眼前依然是辘轳井台,秋雨淅沥,桐花纷飘。蟋蟀的吟唱声时起时落,让佳人昔日的芳踪更加杳然。当年她行经之处已经被芳草淹没,偶而会在草丛里拾得一枚小小的翠翘玉簪,令人心中惆怅,久久沉默叹息。
  回到当年回廊相会之处,天上明月依然朗照如初,月下却只有纳兰容若的孤影独立了。当年在那灯影外、月光下、近花阴处的幽约密会,如今回想起来已恍同隔世。而纳兰依然是十年前那个痴心不改的良人,在这里深深缅怀他的初恋,他的青春。在时光之河的深处,他在打捞着内心情感的最初记忆。
  整首词萦回着一种难言的惆怅,一种深深的缅怀,一种遥远的回忆。这首词是写给谁的?是纳兰的明媒正娶的卢氏,还是纳兰不能明言的初恋女子?
  细细品味在这首词,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前面《如梦令》、《减字木兰花》两首词中的两个重要意象意外地集中到了一处:一是“辘轳金井”,一是“回廊”。
  在这首《虞美人》词的开篇就点到了“银床”,几乎和《如梦令》中的“正是辘轳金井”一样。这里的“银床”,指的就是辘轳架或井栏。仇兆鳌注:“朱注:旧以银床为井栏,《名义考》:银床乃辘轳架,非井栏也。”宋朝阮阅《诗话总龟》卷十九中载:“许彦周云:嘉祐中,河滨渔网得一小石刻,诗曰:‘雨滴空阶晓,无心换夕香。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银床,井栏也。莫知谁作。”可见,银床到底是指辘轳架还是指井栏还是有民异议的。
  在古诗词中常常用到这个词。南朝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中写到了“银床”:“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桐叶飘井,意象凄迷。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风筝吹玉柱,露井冻银床。”北宋周密自度曲《玉京秋》:“碧砧度韵,银床飘叶”。宋朝张枢《高阳台》:“银床露洗凉柯。屏掩香销,忍扫裀罗。”
  “银床”的另一种意思就是装饰华贵的床,银饰之床。 隋朝江总诗 《东飞伯劳歌》:“银床金屋挂流苏,镜玉钗横珊瑚。”
唐朝温庭筠《瑶瑟怨》诗:“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宋朝朱敦儒词《满庭芳》云:“檀郎犹恣意,高欹凤枕,慵下银床。”
  可见,这首词里的“银床”既是实指“辘轳金井”,同时又将“辘轳井栏”的意象进一步精致化、贵族化、审美化了。一般而言,已专指可以用银饰的、富有美感的井栏。显然,这里的“辘轳井栏”显然已非寻常百姓家的常用物,而是具有一种审美意义的华美意象。当然在纳兰容若的心里,这个意象总是和一个美好的倩影联系在一起,和一段旖旎的时光记忆联系在一起。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这一句是这首词的灵魂所在。故地重来,回首当年,拾得旧物,情怀依依,惊觉距离当初的月下幽会已经过了整整十年。“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十年光阴易逝,不见旧时风物,而纳兰容若心中的爱意与怀念没有丝毫的消减。
  “十年踪迹十年心”一句,有说是从南宋词人高观国《玉楼春》词中“十年春事十年心”一句化出。很多注家都是从这一句化用的词断定纳兰这首《虞美人》是怀念前妻卢氏。我们先读读高观国这首《玉楼春》原词为:
  “春烟澹澹生春水。曾记芳洲兰棹舣。
  岸花香到舞衣边,汀草色分歌扇底。
  棹沈云去情千里。愁压双鸳飞不起。
  十年春事十年心,怕说湔裙当日事。”。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词风受周邦彦、姜夔的影响。
  显然,这首《玉楼春》是词人回忆当年的旧时春事。春日里,词人来到水边赏景,只见春水之上升起淡淡薄烟,令人恍惚间想起过去曾经乘船停靠在江中小洲时情形。那个美丽女子在岸边且歌且舞,她的舞衣因岸花而染香,歌扇因青草而映绿。词人显然被她的美丽和舞姿歌喉所打动。后来他乘船离去后不禁情思悠悠,眼中那岸边的水鸟都似因太多太沉的愁怅而飞不起来。一晃就十年过去,如今已怕人再说起那天的情形。说起来徒增心中的伤感与惆怅。
  “十年春事十年心,怕说湔裙当日事。”这两句也许正好让纳兰容若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这里有个问题,“湔裙”这个词是有特定意思的。《北齐书•窦泰传》:“窦泰,字世宁,大安捍殊人也。初,泰母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湔裙,产子必易。’泰母从之,俄而生泰。”此后,人们就以“湔裙”、“溅裙”谓妇女有孕至水边洗裙,分娩必易。
  容若发妻卢氏因难产而死,“湔裙”一词也正有此喻。于是后世人们多以这首《虞美人》词为怀念卢氏之作。
  其实,“湔裙”更本质的意义是洗裙之意。按旧俗,农历正月元日至月晦,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以辟灾度厄,后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卷一:“元日至于月晦,民并为酺食、渡水,士女悉湔裳、酹酒於水湄,以为度厄。”注:“今世唯晦日临河解除,妇女或湔裙也。”可见,“水湄湔裙”只是一种正月间的节庆民俗活动。
  正因如此,我们也许可以初步断定,高观国词中所回忆的那些情形就发生在“水湄湔裙”期间。这期间,“士女酹酒洗衣于水边”,事实上词人是偶而停船靠岸而巧遇那位女子。节庆活动中饮酒歌舞可能也少不了。所以,高观国词作中“湔裙”的原义必定是指这种节庆民俗风情,而非“孕妇难产”之意。
  纳兰袭用“十年春事十年心”一句,也是和高词中怀想当年与那歌舞女子的邂逅结缘产生了共鸣。当然,“湔裙”一词是否会让纳兰产生亡妻卢氏难产的联想,那也不无可能。只是,高观国这首词中“湔裙”的原意,只强调了与那位“岸花香到舞衣边,汀草色分歌扇底”的美丽女子相遇的特殊日子。所以,让纳兰联想到自己当年与初恋女子“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那么,这首词有没有可能是怀念卢氏之作呢?
  如果这首词的写作时间能够确凿无误地定于卢氏死后的第十年,那么“十年踪迹十年心”则是实写,化用高观国词中的“湔裙”之典也可坐实为“难产”。这首词自然是悼亡之作。但是纳兰在卢氏死后第八年即患寒疾去世。
  如果写作时间能定于纳兰与卢氏结婚之年(即康熙十三年)的十周年之际,即康熙二十二年,那么也可以认为是纪念卢氏之作。但这一点无法确定。
  词中,“银床”、
“屧粉”、“回廊”、“采香径”等用词和用典,都和清人笔记中的纳兰初恋传说十分吻合。这些特定意象总是和词人的特定情感相联系的。当然意象的重叠和交互使用也是存在的。但具体到一首词中,它的含义总是特定的。
  所以,斜阳认为,这首词应当与《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和《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具有同质的情感内容:即怀念初恋女子之作。
 “屧粉秋蛩扫”一句,与“采香行处蹙连钱”、“回廊一寸相思地”两句有着十分绵密的关联。我想,这三句恐怕是理解纳兰这首词的深意所在。
  “屧”一般为鞋的木底,也指木屐。这里应是指女鞋的衬底。据沈统《饮水词笺注》中所解注,“屧粉”一词当是指女性日常所用的香粉之一种,即沉香粉,多洒在鞋底衬处。此处则借指女子过往的影象和踪迹。“秋蛩”即蟋蟀等秋虫。“屧粉秋蛩扫”,一个“扫”字即以今天的荒凉景象扫净了昔日美好芳华的记忆,芳踪难以寻觅。斜阳以为,这里的“屧粉”一词并非虚下,而是理解这首词的要义,甚至是解开纳兰容若初恋女子之谜的关键。
  “采香行处蹙连钱”,“采香”一词系用典。据范成大《吴郡志》云:“吴王夫差于香山种香,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之。”,清乾隆《江阴县志》载:“由麓而上,曲蹬盘行,攀萝扪石,足底云生,相传吴王尝遣美人采香其上,曰采香径传说吴王在山间种植香草,待到成熟时节便让美人泛舟溪上前往采香,这条小溪便被称为采香径。“采香径”其实位于今天的江苏张家港市香山东南麓。这首词里的“采香行处”既指当年与纳兰邂逅的初恋美人行经之处,即《如梦令》中“蓦然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之处;同时也可能向我们揭示了那位初恋女子的后来去处。
  “连钱”一词本是古钱币的术语。指一炉所铸因未曾錾开而连在一起的两枚古钱。这里应是指“连钱草”,因其叶子酷似马蹄状或半个铜钱,又称“马蹄草”,可入药。这里代指包括连钱草在内的丛草和苔藓。同时“连钱”一词也指连钱马,又名连钱骢。即这种马的毛皮色有深浅,花纹、形状似相连的铜钱。
  “回廊一寸相思地”,“回廊”在这里意义比起《减字木兰花》中“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更加复杂。应当说,这里的“回廊”与上面的“屧粉秋蛩扫”是有所呼应的。除了实指当年与佳人的回廊幽会,同时也用了春秋吴王“响屧廊”之典。
  春秋时吴国王宫有个“响屧廊”,廊中地面用梓木板铺成,行走有声。亦作“屧廊”。据说这是吴王夫差的杰作,他是专门要听象西施那样的美人踩着木屐走在廊上的响声。据说余音绕梁,很是动听。宋范成大《吴郡志》:“响屧廊,在灵岩山寺。相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履,廊虚而响,故名。”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关于“响屧廊”,古诗词中多有吟咏。唐朝皮日休《馆娃宫怀古》诗:“砚沼只留溪鸟浴,屧廊空信野花埋。”唐朝白居易《题灵岩寺》:“娃宫屟廊寻已倾,砚池香径又欲平。”
明朝高启《十宫词•吴宫》:“芙蓉水殿屧廊东,白苧秋来不耐风。”
清朝吴伟业《圆圆曲》:“香径尘生鸟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緑。”有意思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专门写过一首《响屧廊》:“夹径多长松,度松渐豁敞。伊昔构曲廊,夷光留屧响。屧响久不闻,春烟蒙蔓莽。小草设有知,云见人来往。”
  可见,此类诗词多有怀古幽情。那么,纳兰在这里用此典不仅仅只是怀古。“回廊一寸相思地”,“一寸相思”来自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还有欧阳修的《锦香囊》:“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相度”;有李冠的《蝶恋花》:“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这“一寸相思”寓意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意。来到昔日相会的回廊之处,纳兰容若的耳畔会不由地响起当年回廊上那清脆的木屐声。
  分析到此,我们已经发现纳兰容若在这首词用典的含意。因为词中出现了“银床”和“回廊”这两个重要的意象,我们可以认为这首《虞美人》词所怀念的对象,可能就是前面两首词中的初恋女子。
  那么,这位青梅竹马的初恋女子后来结局如何呢?就在“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回廊一寸相思地”这三句词的寓意之中。这三句词都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宠信吴馆宫娃的旧事有关。“屧粉”、“响屧廊”与“采香径”成为这首词贯穿始终、前后呼应的核心意象。写的都是吴王后宫旧事,这就让我们有理由认为,纳兰容若所怀念的那位女子一定与皇宫有关,其后来的结局就象当年西施入吴一样进入了清廷后宫。
  从纳兰词的内容来看,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中的记载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这也反过来正好说明,这首《虞美人》几乎可以肯定是怀念初恋女子所作,而不是有些注本所说的怀念亡妻卢氏之作。
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
  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
  待将幽忆寄新词,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
          ----《虞美人》
  暮春时节,纳兰容若轻掀帘幕,只见屋外的梧桐深院里,绿影幢幢,幽静安谧。院里的辘轳金井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芒。纳兰容若读书已倦,却无心出门。忽然间心念一动,想到年年今日都是个特殊的日子,想到他内心深处的那位娉婷女子,那美好的身影、明亮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他的心开始隐隐作痛。而阵阵杜鹃叫声,更让他心头的惆怅之情久久萦回不散。
  他缓缓走出了书房,只见庭院里满地是那令人伤感的红心草。这让他想起了曾经读到的那个关于红心草的凄凉传说,那是关于一个美丽女子的爱情、青春与生命之殇。这令纳兰更加怀念那自己深爱过的女子。心中悠悠此情又有谁知道?又能向谁倾诉?唉,还是将这一腔幽情写成一首新词吧,将这些文字书写在芭蕉叶上。在那风清月朗的夜晚,也许她的幽魂回来时会看到,会明白纳兰在人世间对她的深深怀念与相思。
  对于她的在天之灵,对于她那一缕归来的芳魂,也许是个深深慰藉。
  在这首词里,“绿阴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开篇就有辘轳、金井和梧桐,营造出一个幽静而美好的相思氛围。
  “绿阴帘外梧桐影”,让人想起白居易《寒闺怨》诗:“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梧桐影”这里有寂寞、孤独、相思和等待之意。北宋吕洞宾有句云:“落日斜,西风冷。幽人今夜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后来柳永《倾杯》词中有句云:“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即袭此意。
  “玉虎牵金井”,如前所注,“玉虎”为井上的辘轳。“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多指宫廷园林之井。吴融诗:辘轳玉虎牵金井。李商隐《无题》诗:“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纳兰这首词里又一次出现了辘轳与金井的意象,究竟何意呢?是否与前面几首词有关联呢?我们继续往下读。
  “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这一句中出现了“啼鴂”这个意象,表明正是暮春时节。“啼鴂”是就是杜鹃鸟,常在暮春花落时节啼叫。那时百花开始凋落,啼鴂声声犹如一声声好景不再、大幕将落的时光伴奏曲。如屈原《离骚》中所言:“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李清照有句云:“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啼鴂声唤起的是时光不居、寂寞孤独的愁意。这里,纳兰容若化用了宋代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词句:“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鴂。
  “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一句透露出了暮春时节的某一天,正是纳兰容若与某位心上人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让我们想到了“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正是暮春时节,纳兰容若与初恋女子“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这一句说的是一个女子的去世令纳兰倍感凄凉。满心的愁苦无人知晓。
  这里的“满地红心草”也有一个典故,证明这首词为悼亡词:
  “红心草”是一种草名,有的说为“红心灰藋”之俗称,这里是作为美人香消玉殒空余怅恨的象征。唐人沈亚之在《异闻录》记录了一件奇事:“吾友王生者,元和初,夕梦游吴,侍吴王。久之,闻宫中出辇,吹箫击鼓,言葬西施。王悲悼不止,立诏门客作挽歌词。生应教为词曰:‘西望吴王阙,云书凤字牌。连江起珠帐,择土葬金钗。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春风无处所,凄恨不胜怀。’词进,王甚佳之。及寤,能记其事。王生本太原人也。”
  说的是唐代诗人姚合曾经对沈亚之讲述,他的太原好友王炎曾经讲诉自己做过一个梦。说的是宪宗元和年间一个晚上,王炎梦见自己来到了江南吴地,到吴王夫差那里做事。后来,他听到了宫中有车辇出动的声音,说是要给死去的美人西施下葬。吴王悲伤不已,就叫一些门客文人来写悼念词章。王炎也应命作了挽歌。他所写的这首五律诗云:
  西望吴王阙,云书凤字牌。
  连江起珠帐,择土葬金钗。
  满地红心草,三层碧玉阶。
  春风无处所,凄恨不胜怀。
  写完这诗,他便把它呈献给了吴王。吴王很是高兴,嘉勉了他一番。等到王炎醒过来后,那梦境里的一幕一幕仍还记得一清二楚。
  显然,这里的“凄凉满地红心草”直接化用了故事里的“满地红心草”一句诗,用此典故来抒发内心的绵绵愁意与凄凉。故事里的“满地红心草”是悲悼西施之死。而纳兰用此典肯定也是纪念一个女子的逝去。那么谁是满地红心草所象征的西施呢?是卢氏还是初恋女子?
  “待将幽忆寄新词,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纳兰的满腹幽幽凄凉意都寄予了新作的词章文字。
“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这里是指在风定月斜、夜深人静时,将新词写在芭蕉叶上。一些注本对于结句“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提到了宋代词人毛滂的《惜分飞》:“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可见“分付”是托付、寄托之意。宋代陶谷《清异录》载:“怀素居零陵,庵之东植芭蕉数亩,取蕉叶代纸学书,名所居曰《绿天庵》。”怀素还灰谐地把种芭蕉称之为“种纸”。“分付芭蕉”即是象怀素那样有将新词书写于芭蕉叶上。
  有注家认为,纳兰这里的“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一句,出自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首《临江仙》。这首词写潇湘水畔夜闻湘灵瑟声的感受,表达了对当年娥皇、女英两位湘妃追怀之思,写得清幽独绝。原词为: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往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秦观的这首词里,“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三句意境格外清寂。月到中天,夜风已经停息下来,花草上夜露凝结,在月光下显得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风止浪静,漫天星斗浸在江水里,水面上的那些星星似乎冷得颤栗。深夜的幽寒之意写得十分逼真。下片写词人泊舟湘江浦,独自靠在高高的樯杆上,静静地倾听远方传来的湘妃清冷的瑟声。“妃”,指湘妃。传说潇湘一带是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泪洒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两位湘妃善于鼓瑟,《楚辞•远游》有“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透露出词人寂寞凄冷的心境。
  纳兰容若的“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即由词中“月高风定露华清”而来,表达了类似的追思怀念之情。纳兰愿将满怀幽忆的新词书写在芭蕉上。待到月斜风定时,也许会有那一缕香魂悠悠归来读到这阕新词,她就会明白纳兰的凄苦相思之情。
  有人曾评价纳兰的这些相思幽词,字字如闻鬼泣。信然!
 毫无疑问,这首《虞美人》应当是一首悼亡词,注家都认为是悼念纳兰发妻卢氏所作。以斜阳前面所进行的意象分析,这首词起句为“绿阴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开篇就有辘轳、金井和梧桐,应当是怀念初恋女子。“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这“年年今日两相思”表明是暮春时节的某一天,正是纳兰容若与初恋女子心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而前面《如梦令》中所写到的“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正是暮春时节。纳兰容若与初恋女子“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凄凉满地红心草,此恨谁知道”两句中,用典再次涉及到吴王与西施,似乎是指那位初恋女子入宫后因病夭亡。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据有关资料,纳兰发妻卢氏逝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阴历)。一般而言,阴历三月上祀、寒食、清明前后可算作暮春时节。阴历五月底一般已过夏至,已不能算作暮春,而是入夏了。这个时候正是初夏时节,词中起句“绿阴帘外梧桐影”还是很应景的。而且,词中写到了“怕听啼鴂出帘迟”,前面说到“啼鴂”就是杜鹃鸟的叫声。李时珍曾道:“杜鹃出蜀中,……春暮即啼,夜啼达旦,鸣必向北,至夏尤甚,昼夜不止,其声哀切。”春夏之际也正是处处可闻杜鹃啼叫之时,说这一首词是怀念卢氏似也相符。这“怕听啼鴂”寓有“杜鹃啼血”一典,格外凄苦。宋代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词云:“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鴂。”这里纳兰容若就化用了这一句:“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可见,这个“年年今日两相思”的特殊日子必定是卢氏去世之日,即阴历五月三十。这个时候,听到杜鹃鸟的啼叫声会感到格外凄苦悲凉。
  有人曾经以词中“两相思”的说法证明纳兰思念的对象应在人世。其实从词中意思来看,这“两相思”说的是一个在人世间相思,一个是在九泉之下思念。“满地红心草”所寓意的悼亡之意是不容质疑的。所以,这首词的思念对象在两可之间。从史料来看,说是怀念卢氏更加于史有据。但是,从词中“满地红心草”和“风定月斜时”的用典和化用来看,那位被思念的女子似乎应与皇宫有关,后来的身份应是宫女或嫔妃。似乎也可看作是思念初恋情人之作。
 梦阑酒醒,早因循过了清明。
 梦阑酒醒,早因循过了清明。
  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
  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湿银屏。
  ————《红窗月•梦阑酒醒》(娱园刻本)
上面这首《红窗月》的词调其实在《钦定词谱》中未收。词谱中的词牌名与之相近的是《红窗影》或《红窗迥》。这种曲调周邦彦和柳永都曾用过。《钦定词谱》中的《红窗迥》有两体,均是五十三字,均为仄韵。纳兰容若的这首《红窗月》是平韵,字数是五十八字,体式用韵明显与《红窗迥》不同。我想,要么这是纳兰容若的自度曲,要么是在某些今已失传的词谱中收有此调。
  《红窗月》,顾名思义就是临窗望月,表达相思怀念之意。一般而言,词牌与内容关系不大。但在首创或初用词调者那里,内容与词牌还是有关系的。纳兰容若的这首词就是写相思幽情。有必要说明的是,这首《红窗月》词在不同版本中,内容的差别是很大的。前面所读到的《红窗月•梦阑酒醒》则取自清代光绪年间的娱园刻本《纳兰词》。在《通志堂集》中收录的纳兰词中,《红窗月》一词内容与上面娱园刻本纳兰词中的《红窗月》差别很大: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
  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
  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
  《红窗月•燕归花谢》(通志堂本)
  上片的起句就不同,“燕归花谢”与“梦阑酒醒”意境可谓完全迥异;“又过清明”与“过了清明”意思也不相同。“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与“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看似意思相近,但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有较大差别的。
  而下片中的“乌丝阑纸娇红篆”与“金钗钿盒当时赠”显然也是完全不同的意象。结句一为“香露”,一为“清露”,两者表达的情感调子也完全不同。
  上面说到的“通志堂集本”指的是《通志堂集》中收录的纳兰词。《通志堂集》是纳兰容若去世四年之后,由他的授业老师徐乾学将其遗著整理而成的,其中有《饮水词》四卷。以这一版本作为底本的纳兰词,就是人们常说的“通本”。前面所说的“娱园刻本”,是指以光绪六年由许增刊刻的娱园刻本《纳兰词》为底本。
  两者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仅从上面《红窗月》一首词的差别来看,就已经相当大了。几乎可以看成是两首不同的词。这种差异有时是由于词作在辗转流传过程中形成的讹误和差错,有时是由于同一首词在不同渠道传播中被修正或改动。
  这首《红窗月》在通本与娱园本中形成如此重大差异,并且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风格,显然不是传抄中的讹误差错形成的。而是要么原本在纳兰容若创作时就有两种版本,要么是后人对纳兰原词作了刻意的修改。
  斜阳看到,在娱园本的《红窗月》中,“梦阑酒醒,早因循过了清明。”时令是暮春时节,“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这里出现了“回廊”这个重要意象;“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这里出现了“金钗”这个似曾相识的意象。而在通志堂本的《红窗月》中,上片“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则没有了“梦阑酒醒”的恍惚、寂寞与沉痛。这里的“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与“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内容与情感色彩大不相同。前者只是一般性的描述。“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是种比较旖旎、有几分朦胧香艳的情爱记忆。而后者却直写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有写实的成分。
  通志堂本《红窗月》的下片“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两句其实有几分勉强。“乌丝阑”是指上下用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后来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宋朝袁文的《瓮牗闲评》说,“黄素细密,上下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此正所谓乌丝阑也。”这两句是说在乌丝阑纸上写就的红篆如历历春星,清晰耀眼。这一比喻显然不如娱园本《红窗月》中的“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两句,金钗钿盒的光芒如历历春星更为贴切。“语罢一丝香露、湿银屏。”这里的“香露”不如娱园刻本的“清露”表达凄婉相思之情。
  总的来说,通志堂本的《红窗月•燕归花谢》虽写的是离情别意,情调却比较清雅婉丽,用字较为香艳,有花间情韵;而娱园刻本的《红窗月•梦阑酒醒》的调子则比较低沉、忧伤,有纳兰词“哀感顽艳”的本色。应该说娱园刻本《红窗月》接近纳兰词的本色。
  如果是纳兰容若自己创作时就有两个版本,那么从内容与风格来看,他这首词可以视作他两种不同心境的解读。可能通志堂本《红窗月》是纳兰容若早期学词时的习作,娱园刻本则是经过了纳兰自己后来的修改。
上面这首《红窗月》在两种版本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实应当是解开纳兰容若内心情感之谜的又一切入点。在娱园本的《红窗月》中,“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这几句几乎完整地表现了纳兰与情人在回廊里相约牵手终身的过程。
  "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这一句词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回廊”这个意象确实是与纳兰内心深处最美好、最深沉的一段恋情有着密切关系。前面《虞美人》中的“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减字木兰花》中的“欲诉幽情,转过回阑叩玉钗”、《红窗月》里的“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等等,都说明纳兰容若对于回廊幽会有深切的感受,以至回廊这一寸相思地,竟使他如此无法忘怀……那么到底这“回廊”的意象只是个泛指,还是确实是纳兰曾经发生过爱情的地方呢?
  宋代柳永《二郎神》词有云:“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宋代王宷《蝶恋花》词中有云:“红粉栏干,有个人相似,钿合金钗谁与寄”。这里的“回廊”都是幽会私语之处,牵手誓盟之所。只是谁也没象纳兰容若这样反复多次地写到“回廊”。
  我们再读一首纳兰容若的《浪淘沙》:
  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
  雨馀花外却斜阳。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
  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
  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
  这首词虽“有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这样的句子,但总体上意境写得很美,情感十分深隐感人。
  上片写暮春落红、雨后斜阳的景象。“红影湿幽窗,瘦尽春光。”一场暮春雨水打落了许多花朵,雨后阳光染红了纱窗。春意也显得清减萧条了。一个“湿”字,一个“瘦”字,将暮春雨后的景象写得很是迷人。“红影湿幽窗”是写被雨打湿的落花和被残阳染红的纱窗,杜甫有诗句“晓看红湿处”就是写同样的雨后花景;“瘦尽春光”是写繁花落尽后的春光显得清减萧条。让人想起了李清照“绿肥红瘦”。可见,“瘦尽春光”也是在写词中女孩子的寂寞伤春心绪与形貌。
  “雨馀花外却斜阳”,显然化自温庭筠《菩萨蛮》中“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以及秦观的《画堂春》词:“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那种潮湿中的芬芳、清新景致惹人喜爱,也有几分伤春的惆怅。这样的景象写出了一种暮春时的花间情韵。
  “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这显然是一个年轻女孩子的思春伤春情景。“薄衫”意指“春衫”,晚唐五代词人韦庄《菩萨蛮》中有“当时年少春衫薄”的句子,这里显然是写少女的春衫轻薄。髻子:发髻。李清照《浣溪沙》词:髻子伤春懒更梳。可见多用于女子发式。这里“谁见薄衫低髻子”绘出一位身穿薄衫,低头抱膝思量的相思少女形象。在其他版本中,“抱膝思量”也作“还惹思量”或“衔指思量”,总之写出的是一种悠悠思春的少女情怀。
  下片则直抒心曲:“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持觞”原是持杯饮酒之意。唐张藉有诗《三原李氏园宴集》云:“倾我所持觞,尽日共留连。”李白的《侠客行》诗中有句云:“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蠃”。辛弃疾《蝶恋花•席上赠杨济翁侍儿》词云:“劝客持觞浑未惯,未歌先觉花枝颤。”可见,这里的诗词中“持觞”有“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意。于是有注家以辛词为据,认为纳兰容若这首词中所写的是一位侍女丫鬟。
  其实未必,北宋词人宋祁有《玉楼春》句云:“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里的“为君持酒劝斜阳”是指挽留春光之意。“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也有持觞自饮、痛惜春光之意。这里“凄凉”是春光寂寞、难耐相思之意。李清照有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显然也有此意。
  “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显然,这三句有“卒章显志”之意,在结尾时,词中道出了那位“薄衫低髻”、“抱膝思量”的少女心中的所思所想。原来是梦里刚刚和那个“他”在回廊相会。
  全词是写暮春雨后,夕阳依依,一位春衫少女愁情难释,对花持觞。最后道出她的心事,原来是梦里在回廊又遇情郎。这是表面之意,实际上是纳兰容若以想象中的少女暮春怀思,写自己对她的深切思念。这就是“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韦庄有《浣溪沙》词云:“想君思我锦衾寒”,杜甫五律《月夜》诗中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明明是自己在思念对方,却总写对方在思念自己。这样的写法情更深,意更浓。
  在这首词中,“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写出了少女内心深处梦牵魂萦的心事。特别是写梦中的她“瞥见回廊”一句,实际上是纳兰内心对回廊相思之地的无限眷恋。
  明代王次回《瞥见》诗:别来清减转多姿,花影长廊瞥见时。
  这首词还有一种读法,那就是纳兰容若可能是在悼亡。
  “谁见薄衫低髻子,抱膝思量”是写他想象中的幻觉,仿佛又看到了一袭春衫的她生前低头抱膝沉思的可爱样子。“莫道不凄凉,早近持觞。暗思何事断人肠?曾是向他春梦里,瞥见回廊。”是写词人凄凉断肠、梦与魂游的情状。
  只是这样读来,不免令人黯然神伤。
 &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
  为伊判做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虞美人》
  梨花如雪,片片飘落。
  夕阳的最后一缕光晕,渐渐的往西山的方向别去,殷红的云霞染红了流年。夜色就要来临。衣袂飘飞的纳兰容若在暮色里站成了一尊守望的雕像。也许他执着守候着天荒地老的诺言,也许那只是一个遥不可期的幻梦。他的肩头能承担起为红颜知己许下一世锦瑟笙歌的承诺吗?那些孤独远去的红颜魂魄飘泊在天涯海角。随着夕阳西下的那一刻,画面永远的定格在那一抹渲染着血色云霞里。
  她已经飘飘渺渺地走过了奈何桥吗?她喝下了那碗忘情水、孟婆汤吗?她还记得前世缠绵旖旎的情愫吗?她还记得那雪白乌丝阑上写下的生死情盟吗?她还记得我们一同绾系的同心结吗?
  望着案头她的那帧小像,纳兰容若的眼眶红了:你要是那画中叫真真的女孩该多好,我愿意向你呼名百日,不信东风唤不回。我会一直叫着你的名字,直到你从画中走出来。
  这首词和前面的《金缕曲•生怕芳樽满》内容十分相似,让人感觉写作时间相去不远。
  起句从梨花落笔:“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正应了《金缕曲•生怕芳樽满》中的“燕子楼空弦索冷,任梨花、落尽无人管。”写的都是梨花落尽的凄凉暮春景象。“梨花薄”一说是梨花丛密之处,细品词意此处当是指梨花零落稀薄之意。恰值夕阳西下的黄昏时分,梨花片片飘零,容若睹之黯然神伤:人间那些还有没有招回的魂魄,飘泊在天涯海角。
  “银笺别梦当时句,密绾同心苣。”这一句应当与通志堂本《红窗月•燕归花谢》:“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意思相同。银笺上应是当年写下的情爱誓盟。“同心苣”是相连的火炬形图案、象征爱情的同心结。南朝梁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锦履并花纹,绣带同心苣。”前蜀牛峤《菩萨蛮》词中有云:“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
  “为伊判做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这一句与《金缕曲•生怕芳樽满》中的“谁领略,真真唤”相同。“判做梦中人”指甘愿作梦中之人。此处的“真真”就是纳兰心中所爱的佳人或妻子的代称。他在这里认为只要长唤不歇,那个已经离去的“她”就会从画图上走下来和自己团聚。
  这情形让人想起《金缕曲•生怕芳樽满》通志堂集版中的“人比疏花还寂寞,任红蕤、落尽应难管。向梦里,闻低唤。”一声声痴情的呼唤,令人唏嘘不已。
  纳兰容若这样的痴情,这样的执着,难怪令无数人读之泪流,读之心痛!
  这首《虞美人》词中,“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一句别有风致。梨花飘零的画面中有种言说不尽的凄婉。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夕阳何事近黄昏,不道人间犹有未招魂。”夕阳黄昏里的“招魂”二字顿显凄切。而这“招魂”二字正是这首词的“词眼”所在。
  “为伊判做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这两句其实需要细细体味。唐代杜荀鹤《松窗杂记》载: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可令生,余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颜如其言,遂呼之百日……果活,步下言笑如常。为赵颜生二子。然而,后颜遇一道人,谓真真为妖,授符水,赵颜骗真真喝下,百家彩灰酒尽吐,真真泪下,语:“感君之诚,为君妻,君即疑,当还。”,“余携二子归,绝君麻烦”,回画障,抚二子,面添愁容。颜再唤不应,悔断肠。
  这个故事让我们似曾相识。汤显祖的《牡丹亭》中就有两出戏“拾画叫画”和“玩真”。讲的是那岭南书生柳梦梅寄居在梅花观中,因客中孤闷,去后花园游玩,在湖山石下拾到杜丽娘自画的真容画像一幅,倾慕不已。柳梦梅仔细观看。不是观音大士,又不是嫦娥仙子,当见了画上的题诗“不在梅边在柳边”觉得与自己的姓名有关联,遂将画像带回房中,对着佳人丹青早晚玩之、拜之,叫之、赞之。不禁对画私语,朝思暮想:“小子虽则典雅,怎到得这小娘子”。情到痴处,忘乎所以竟“待小生狠狠叫他几声:美人、美人,姐姐、姐姐,美人姐姐”,“向真真啼血,叫的你喷嚏似天花唾。动凌波,盈盈欲下──不见影儿那。”
  显然,汤显祖的《牡丹亭》这一出“拾画叫画”就是从上面《松窗杂记》中的“唤真真”故事中得到的灵感。这正是“生和死,孤寒命。有情人叫不出情人应,为什么不唱出你可人名姓?似俺孤魂独趁,待谁来叫唤俺一声。”正是柳梦梅的痴情呼唤,已经死去的杜丽娘幽冥中有了感应,竟然还魂与书生幽会。对此,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能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一段道破了爱的最高境界。
  再看《牡丹亭》中:“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春香呵,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亭,芍药栏,怎么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
  这些美丽的句子多么熟悉!“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燕子楼空弦索冷,任梨花、落尽无人管。谁领略,真真唤”;“人比疏花还寂寞,任红蕤、落尽应难管。向梦里,闻低唤”。
  说纳兰词与《牡丹亭》、《红楼梦》一点关系都没有,我是不相信的。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虞美人》
  这首《虞美人》词写得情深凄婉,却也风光旖旎,读来令人心醉魂销。有的说词意是回忆当年和伊人在曲阑(回廊)幽会时的情景。其实,也可以说是一场宿梦醒后的凄凉回忆。
  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纳兰容若再一次与伊人相逢。容若怜惜地将她轻轻拥入怀中。两人深情相偎,低语呢喃,互述久别后的相思情意。在容若的怀里,她的身体微微颤动,轻轻擦拭着滴落的晶莹泪水,让人无限的怜惜。而今,记忆中的美妙已成别后的凄凉。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最是凄凉清冷,在寂静月明时分;最是害怕忆起,那时与你一起泼墨画罗裙。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纳兰心中的恋人梨花带雨,在他怀里轻轻啜泣。此刻,还有哪个男人的心还不被这柔软的泪融化掉?这一句显然是从李后主《菩萨蛮》之句化出:“花明月暗飞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李煜这一首词写的是情人私下幽会时情景。“花明月暗”之时,小女子手提绣鞋,悄悄潜出;看到恋人后深情相拥,身上还在瑟瑟发抖,在他的怀里激动得娇躯轻颤:“我出来一次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怜惜奴家呀。”这情境绘声绘色,紧张刺激又温馨浪漫。
  与李后主的香艳销魂相比,这首纳兰词中的幽会场景却显得深情款款,温婉凄美。“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这两句点明前番美妙的幽会只是梦中场景而已。梦醒后,眼前却只有窗外孤绝清寒的月光。“不胜清怨”指凄清幽怨难以承受。唐钱起《归雁》吟道:“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妃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让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了北方。这一句也让人想起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只是李后主对月怀思故国,而纳兰容若却在月光下思念曾经的情人。词句间满是月光凄寒。前两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叫人读来温情弥漫,心魂荡漾,到这里却已经是离别后一派凄清幽怨,让人不堪承受。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料想半生将孤身而眠,山枕上浸湿了带着粉红胭脂色的斑斑泪渍。晏几道那阕著名的《鹧鸪天》也有这样的叹息:“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回想起来,最令纳兰容若销魂神伤的,就是她那罗裙上以折枝技法描画出那一朵朵美丽的花。那是位锦心绣口的明慧女子,是一位冰雪聪明的女子。在纳兰的记忆里,她就象那罗裙上的花儿一样明丽娇艳。折枝是中国花卉画画法之一,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宋仲仁《华光梅谱•取象》:“……其法有僵仰枝、覆枝、从枝、分枝、折枝。”
  这罗裙上的折枝花也许是擅长丹青的纳兰当年描画的,也许是那位美丽的女孩子自己绣成的。总之,对着绣花的罗裙思念故人总会令人黯然神伤。让人想起武则天的那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高高的侯门深宅,重重的院落回廊,那美丽的折枝花样罗裙也许依旧珍藏在柜中最底层,就像她的笑容始终印刻在纳兰容若的心底最深处。只有独自一个人的时候才开柜取出来,轻轻摩挲它质地的柔软与馨香,指尖会感到一丝遥远的温暖。这一刻,止不住的思念会扑天盖地而至,泪水会不听话地夺眶而出……
  晚年的李清照清夜难眠,曾揽起年轻时穿过的绣花镶金线罗衣细细抚摸赏看,过往的时光在眼前一一浮现。她在《南歌子》中叹息:“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是呵,花样的罗裙,花样的年华,早已和光同尘,被岁月的潮水湮没了痕迹,永不再回来。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这又是一首与图画有关、与追忆、怀念有关的词。按副题所志,这首词当写于纳兰容若之发妻卢氏的遗像上,词中凄凉愁苦的情怀令人不忍卒读。
  康熙十四年,二十岁的纳兰容若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卢兴祖之女、十八岁的卢氏成婚。卢氏“生而婉娈,性本端庄”。两人赌书泼茶,琴瑟和谐。然而三年后,随着卢氏产后受寒而亡,纳兰容若便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他的词风也自此突变,写出了一首首哀婉凄楚,令人不忍卒读的悼亡词。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夜深人静,一灯如豆,纳兰容若在灯下手捧画像,轻抚着画像里亡妻生前盈盈可爱的模样,默默流泪,呜咽无声,对妻子遗像深深自责薄情。据《云斋广录》载:宋朝时,有位叫丁渥的书生在太学学习已久,有一天夜有所梦,梦里回到了家里。只见其妻正在灯下作书云:“泪湿香罗袖,临风不肯干。欲凭西去雁,寄与薄情看。”后来他收到了家书,书信里果然有一首诗,和梦中所见一模一样。“欲凭西去雁,寄兴薄情看。”丁渥之妻思念夫君,因其久不归家而怨其薄情。如今,纳兰容若与爱妻已是天人永隔,其欲诉无人、欲哭无声的心境格外悲凉惨淡。这种因悲痛而自怨自艾、自悔薄情的心绪,投射出容若内心的善良与深情。他决心由自己承受一切内心的痛楚,后悔没有在妻子生前给她更多的爱,没有珍惜那段旖旎美好的时光。“如果上天让我们重新来过,该有多好。我一定会好好地爱你、怜你,呵护你。”这也许就是容若此时的心声。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丹青”当是卢氏生前的画像。“省识”是回忆追思,再次记取生前的种种亲情。“盈盈”即是默默“省识”中那妻子生前的欢颜与笑语,那种种美好可爱的娇俏模样。也有人解作“泪眼盈盈”。我们知道,纳兰容若心门学习过书法和绘画,在无法排解的痛苦中,纳兰“凭仗丹青重省识”,想通过为妻子画像和她重新相会。“凭仗”二字,表达着他想通过画像聊以解轻痛苦。然而最终却是“一片伤心画不成。”然而所有的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未画成的巧笑盈盈的妻子,更激起了纳兰对往事的深情回忆,妻子生前美丽温婉的音容笑貌,那些赌书泼茶、温馨相守的美好往事而今都历历在目。“一片伤心画不成”写此时此刻纳兰容若内心的悲伤与痛悔,是任何丹青妙手也画不出来的。他自己就几番辍笔,难以画完。这句深婉隽永的诗句最早出自唐朝高蟾《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金朝元好问也曾多次引用,最著名的为《怀州子城晚望少室》:“河外青山展卧屏,并州孤客倚高城。十年旧隐抛何处?一片伤心画不成。”在《题家山归梦图》也有:“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之句。这里斜阳认为纳兰容若引用“一片伤心画不成”,当是讲自己几番作画、几番追忆,难以画成。这样的意思才更深切、更诚挚,而不只是简单地化用。当然经过几番曲折,最终肯定是画成了。这首词也题在了画作上。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临别时的话语分明在耳际还格外清晰。那鹣鹣鸟鸣声让纳兰从午夜里的梦中惊醒。难道象那鹣鹣恩爱的夫妻生活真成了一场梦?“忒分明”是指太清晰分明。“鹣鲽”为古代传说中一种双栖双飞的比翼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不比不飞,名曰“鹣鹣”。
  “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卿自早醒侬自梦”一句颇有禅道意味。“醒”在这里实际指的是死亡,是超脱,是超脱后的清醒。而这里的“梦”则是浮生,是人世红尘中不明所以的忙忙碌碌。古人常云“浮生若梦”,苏东坡《念奴娇》中也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同时,这里也实指纳兰容若常常在与她在梦中重逢。“更更”即过了一更又一更。“夜雨铃”出自白居易《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更漏声声,只剩了我独立檐下听那风雨的铃声暗自饮泣。
  这首词中的文字笼罩在一片情深意切、如泣如诉的哀伤与梦幻之中,其情其状何其凄楚!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虞美人•秋夕信步》
  我很喜欢纳兰容若的《虞美人》系列。这个词调有一种缠绵宛转的咏叹之意,朦胧中似见当年“美人帐下犹歌舞”的绮艳与凄美。纳兰容若所填的多首《虞美人》,文字间都有一种深情怀想伊人和往事的动人情致。这一首写秋夜闲庭信步的小词,别有一种清寒寂寞、柔情宛转的情调。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愁痕”当是指秋日庭院中那些令人惆怅的苔痕和落叶。“无人省”,无人省察,有一种“闲庭寂寂无人管”的味道。“琅玕”,其一指美玉,其二指珠树。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山海经》云:“昆仑山有琅玕树”。常用于比喻珍贵、美好之物。这里指如雕似玉的青青竹林,是对竹林的美称。以“琅玕”称竹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唐朝白居易有诗“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北宋郏正夫有诗云:“一派石泉流沆瀣,满庭霜竹颤琅轩。”苏过在《从范信中觅竹》一诗中云:“十亩琅玕寒照坐,一溪罗带恰通船”。秋天的苔痕、落叶,森冷的秋露,清逸的竹林,纳兰的庭院里已经秋意萧然。
  “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闲阶小立”,在空荡寂寞的石阶上站立。但心情却变得荒凉、茫然。颇有些“落花人独立”的味道。在他的《梦江南》词中,有“昏鸦尽,小立恨因谁”。可见“小立”时的心情有时也并不悠闲。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这一句意韵颇是醇美。“旧时月色”,让人想起北宋才子词人姜夔的《暗香》词:“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这是回忆旧时月下的爱情。还让人想起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是写历史、岁月与时光的无情。仔细想来,“旧时月色在潇湘”当是出自唐刘禹锡《潇湘神》词:“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里的“潇湘”显然是纳兰容若从“露湿琅玕影”中联想、感悟而来。竹影婆娑,秋月澄明,让人想起一些与月色、与竹林、与相思有关的事情来。心情是恬静、闲散中,又有些凄清与苍凉,有些怀旧,又有些伤感。
  上片的意境与李白的《玉阶怨》有些相似:“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一样的秋夜清愁,一样的孤独寂寥。只是李白的诗有些华丽精美,而容若的更显苍凉伤感。苔痕满院,露湿苍竹,纳兰容若独自站在台阶上,看着眼前熟悉的、也有些萧疏的空寂庭院,想起那曾经来过又已经离开的人们,心中倍觉凄凉。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这“薄情转是多情累”一句,让人不禁想起苏东坡那句“多情却被无情恼”。人间多情自受伤。为情所累的人往往又为情所伤。这里的“薄情”当是“人到情多情转薄”之意。“曲曲柔肠碎”,九转屈曲,柔肠寸断。唐末诗人刘兼《秋夜书怀呈戎州郎中》的“鸾胶处处难寻觅,断尽相思寸寸肠”,更是伤痛欲绝。“寸肠”一说有个典故,《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母猿哀子之痛,令人动容。此处纳兰容若极言心中的伤痛。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这两句是纳兰容若回忆往昔生活场景。“红笺向壁字模糊”,是指纳兰容若看着粉红笺纸上有模糊字迹浮想联翩。不禁回想起当初和爱妻灯前不停地呵手取暖、写字作书的温馨往事。这些曾经的流年碎影、过往的生活琐屑,其实在日后的回忆中会倍感温暖和甜美。同时,也更感“曲曲柔肠碎”,痛失爱妻的悲恸也益发地深重。只是这悲恸深隐在这“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的美好画面之后,其情更哀更深广。
这首词容易引起人们与《红楼梦》的诸多联想。“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这森森幽篁、潇湘月色,和《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潇湘馆景致颇为相仿。“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这种美好的亲昵与深情,在贾宝玉与晴雯、黛玉相处时经常可以看到。
  李白曾有诗云:“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宝玉爱红,所谓“红笺向壁字模糊”,他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绛芸轩”。一日早起让晴雯研墨,自书“绛芸轩”三字,嘱咐晴雯贴于门斗。宝玉握着晴雯的手为她呵手,仰头看门斗上的“绛芸轩”三个字。黛玉这时刚好进来了。“宝玉笑道:‘好妹妹,你别撒谎,你看这三个字那一个好?’黛玉仰头看里间门斗上,新贴了三个字,写着‘绛芸轩’。黛玉笑道:‘个个都好。怎么写的这么好了?明儿也与我写一个匾。”这个细节倒应了“呵手为伊书”。
  女作家苏雪林专门进行过纳兰词与《红楼梦》情境和细节的比较。其实,曹雪芹与纳兰容若时代相去不远,在创作《红楼梦》时肯定受到过纳兰词的启发。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临江仙》
  这首《临江仙》词和前一首《虞美人•秋夕信步》有些联系,同样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词。
  窗外那令人心碎的一声声雨打芭蕉“滴答”声,让人不禁想起那些缠绵温馨的往事。临睡前翻检旧时的书信,看着那写满相思情意的书笺字迹,记起当时她初学写字时还不熟练的稚拙模样。此时纳兰容若困倦的睡眼朦朦胧胧,手中的书册也随之散乱。在这个冷雨幽窗的夜里,点着一盏孤灯,此中凄冷情味不堪言说。原以为时久情疏,可如今谁又道得清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叶子肥大的芭蕉树在江南是常见的植物。芭蕉是一种极易引起人们情思变化的植物。它绿盈盈的肥阔叶子、它在风中的婆娑丰姿以及在雨中发出的清脆声响都有一种美妙的清韵。雨打芭蕉清脆响亮,也实在撩人心弦。杜牧有诗云:“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又说“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说的都是旅居外地的思乡之情。白居易有诗云:“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芭蕉还有相思之意。李义山亦曾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而李煜说:“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相思之苦。南宋无名氏作《眉峰碧》词中有云:“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表现的是也是相思之愁。李清照南渡后写下了《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在纳兰容若前面的一首《虞美人》词里,也提到了芭蕉:“待将幽忆寄新词,分付芭蕉风定月斜时。”那是一种风定月斜情境里,芭蕉显得柔美婆娑。而风雨中的芭蕉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孤独、凄婉。在伤心而无眠的深夜里下起了雨。那稀疏却又绵绵不断的雨滴,滴答有声地敲打着芭蕉,这种清脆绵密的雨打芭蕉之声,敏感而忧郁的纳兰容若难以入眠。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这几句和前面《虞美人》中的“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倒象有所呼应。人在睡觉前,总是会有一些白天忙碌时顾不上、想不到的心事浮上心头。纳兰容若睡觉前就下意识地取出了往日的书信。“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鸳鸯小字”说明书信写的是绵绵情话;“犹记手生疏”表明她对文墨之道并不稔熟,字写得有些稚拙。见字如见人,一种往日的女性温馨气息不觉扑面而来。美好、恬然的温存与感动会慢慢充溢容若的内心。一丝淡淡的伤感若有若无。这一句化用明朝诗人王彦泓的诗《湘灵》:“戏仿曹娥把笔初,描花手法未生疏。沉吟欲作鸳鸯字,羞被郎窥不肯书。”这里的“鸳鸯字”是指相思爱恋之文辞。这首诗摩写女子羞怯情态,栩栩如生。王彦泓,字次回,人赞其诗:“无语不香,有愁必媚。”此外,李元膺有《十忆》诗,其五为:“纤玉参差象管轻,蜀笺小研碧窗明;袖纱密掩嗔郎看,学写鸳鸯字未成。”与王彦泓的这首《湘灵》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彦泓的这首诗也从北宋词人欧阳修的词《南歌子》中化来: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欧阳修这首词写得十分香艳。词中的那女子依偎着男子问眉毛画得入时无?“鸳鸯”两个字怎么写。闺中之趣尽现笔端。而纳兰容若“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倒是一番深情款款,别情依依,全无浓情艳想。其实,在清初词人顾贞观的词里也有“鸳鸯小字三生语”的句子。
  这种儿女情浓时的闺中昵语,总是让人回想起来时会有无限感慨。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倦眼乍低”,困倦的睡眼已经朦朦胧胧,低头看那手中的书册也随之散乱,看上去模糊不清。“缃帙乱”,本义为浅黄色的书套,这里代指手中的书册。在这个冷雨幽窗的夜里,只有一盏孤灯陪伴着纳兰容若。看着旧时书信上的鸳鸯小字,想起妻子那盈盈动人的模样,他心绪繁杂,书乱目倦,眼前一片模糊。显见得纳兰容若眼眶已红,眼前生潮起雾。
  “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原以为时久情疏,如今谁知心头还是情浓如斯!纳兰容若终是性情中人,为一个深深的“情”字所伤。
这首词以“雨打芭蕉”起笔,写心头对爱妻的追怀眷恋之情。芭蕉表达的风韵和情感是婉约而含蓄的。
  清人蒋坦《秋灯琐记》中讲了一个有趣的芭蕉故事:“秋芙所种芭蕉,已叶大成阴,荫蔽帘□。秋来雨风滴沥,枕上闻之,心与俱碎。一日,余戏题断句叶上云:‘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明日见叶上续书数行云:‘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字画柔媚,此秋芙戏笔也,然余于此,悟入正复不浅。”
  清朝秀才蒋坦能诗善文的夫人叫秋芙。秋芙在院子里种上芭蕉,叶大成阴,推窗看去满眼绿色。某日晚,秋雨淅沥,雨打芭蕉,点点滴滴,一时间让蒋坦心烦意乱。于是,他竟提笔在芭蕉叶上戏笔“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可是,这蒋坦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这芭蕉叶上又续书几行:“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笔画柔媚娟秀,正是自己那位能言善辩的夫人所为。这个浪漫故事令人倾慕之余,喟然长噫:芭蕉本无识,何幸运若此!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山花子》
  这是一首让人难忘的爱情绝唱。
  风中柳絮纷飞飘零,入水便化作了浮萍。河泥中的莲花则刚好被藕丝萦绕。别离时拈一柱香祈望珍重,盼望记住那前世的情缘;人如果太过多情,这情感似乎会淡薄起来。所以如今真地非常后悔当初的多情。再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时,泪水会禁不住悄悄流下来。这首词依然是纳兰容若抒发内心对亡妻的缱绻留恋之情。词中托物起兴,仿佛句句是禅语,总能一语点醒梦中人。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这里分别写到两种意象。“风絮飘残已化萍”是指柳絮杨花飘入水中后化为浮萍。苏轼诗云:“为问何如插杨柳,明年飞絮作浮萍。”清代词人李雯有词云:“青鸟空衔,一春幽梦绿萍间。”古人认为杨花柳絮是同一物,并以为浮萍为杨花入水所化,二者皆为飘泊之物。词后有“记前生”一句,可见这里风絮化萍是指妻子夭亡,由人世往生他界之意。“泥莲刚倩藕丝萦”,显然是“藕断丝连”之意。晚唐词人温庭筠有《张静婉采莲歌》一首云:“船头折藕丝暗牵,藕根莲子相留连。郎心似月月易缺,十五十六清光圆。”欧阳修《蝶恋花》也有云:“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归棹莫愁花荡漾,江头有个人相望。”这里的“莲”谐“怜”,即“爱”,言爱怜之心已断;“丝”谐“思”,言思念牵挂却无法真正割断。可见,词一开头就是讲亡妻虽已不在人世,但纳兰容若心中的爱怜与思念之意仍然浓厚。如以佛门语之,则是夫妻二人虽已隔天人,但情缘未了,心魂仍通。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珍重别拈香一瓣”是指临别时拈香道珍重。“香一瓣”即“一炷香”。熏炉中所焚香,一粒或一片称一瓣,后一柱香亦称“一瓣”。用点燃的一炷香表达心中的虔敬真挚之意。宋代陈师道《观兖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一瓣香”犹言一炷香。焚香敬礼,表示虔诚敬仰的意思,多指学生或后学对所师承的人而言。“一瓣心香”即由此而来。这里纳兰是向亡妻表珍重之意。“记前生”,佛教有“轮回说”,称众生前世的生存为前生,现世的生存为今生,来世的生存为来生,总称“三生”。纳兰容若笃信佛教,此处“记前生”即是希望亡妻还能记得与自己的前世情缘。容若前面《红窗月》中有句云:“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又作“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可见,此处纳兰容若实际上是在叮嘱她记住那曾经的爱情盟誓。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据说纳兰容若专门刻有闲章一枚,上面刻有四字:“自伤情多”。这里“人到情多情转薄”实为反语。也许容若本人对此句是感慨良深。“真个”这看似极平常极淡的两字值得再三玩味,少了这两个字品不出容若情多成愁,心比秋莲苦,越读越有“愁多翻自笑,欢极却含啼”反语意味。杜牧《赠别》其二中道:“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王次回《问答词阿姚》:“知暗恼说是多情,情到多时处处轻。”
  这里说的都是情到浓处反平淡,恩到深处不言谢。但并非真的情薄恩淡,而是已深入骨髓,渗进血脉,如水之于鱼,永世难忘。但在表面上看,两人很少再卿卿我我,似乎情淡了、轻了,实际上却这爱、这情却深埋在了心底。两人的情感在实质上更深挚了、更默契了,更加难以割舍。只是这情愈深愈浓,愈是容易受到伤害。到了生死诀别时会突然迸发出来,令人伤痛欲绝。“如今真个悔多情”,实际上是为情所伤后的痛楚之语。
  “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这里的“断肠回首处”实令人浮想联翩。纳兰词里该有多少令人“断肠回首处”呵!那里或是“凄凉满地红心草”、“采香径处蹙连钱”;或是“回廊一寸相思地”,是那盟誓相守今生今世的回廊深处;或是那银床金井边,梧桐树阴里。或者就是亡妻停灵安葬之所,“经声佛火两凄迷”的场景,触目处处皆令人断肠,泪水就在悄然间滑落。
  这首词写出的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情爱感受。“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两句堪称精警之语,能引起恋爱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灵响应。
  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
  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
  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湿银屏。
  ————《红窗月•梦阑酒醒》
  这是很多年后的一个夜里,纳兰容若从深醉中醒来,一丝愁绪悄然袭上心头。
  不知不觉间,清明时节已过。暮春时分的花落香消,总是让人想起那些曾经缠绵的过往,那些复杂难言的心事。朦胧中,又想起回廊里的那个倩影,想起那些永不言弃、生生世世牵手相依的誓言,那些往日曾经立下的海誓山盟。
  当时相赠的金钗钿盒,如今那点点光斑如春夜星光一般历历在目。那时你说,不要辜负了我们当初私下的相约,不要淡忘了那些永结同心的盟誓。说完,你的眼泪竟打湿了屏风。
  这首词有人说是悼亡。其实,从词中内容来看,与前面讲到的《如梦令》和《减字木兰花》是一脉相承的。这首词中,词人在梦醒时分回忆往日的恋情,回想两人在回廊影下的那令人心碎的爱情盟誓:“是一般心事,两样愁情。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从相识到定情,从暮春到清明过后。他们在回廊幽会时,互换信物,以金钗钿盒相赠,相约盟誓。表明他们的爱情发展到难分难舍、矢志不渝。
  “金钗钿盒当时赠,历历春星。”这里的“金钗钿盒当时赠”很好的回应了《减字木兰花》一词中恋人“转过回阑叩玉钗”的原因。金钗与钿合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定情之物,在唐朝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在蓬莱岛上和玄宗派来的鸿都道士相见后,临别之时又将这些东西交给这位道士带回去转交给玄宗,表达了自已的爱情如同此金钗一样坚固始终不渝。《长恨歌》中咏道:“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此后,“金钗钿盒”就泛指情人之间的信物。宋代柳永《二郎神》词有云:“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宋代王宷《蝶恋花》词中有云:“红粉栏干,有个人相似,钿合金钗谁与寄”。清代吴伟业《永和宫词》诗:“雅步纤腰初召入,钿合金钗定情日。”
  可见,“金钗钿盒”是纳兰容若以《长恨歌》中的李杨之恋表达了自己对恋人的一片深情。“金钗钿盒当时赠”,因为这是当年相恋时的爱情信物,而如今山盟虽在,奈何锦书难托;咫尺天涯,已觉物是人非,倍感惆怅。也许,已不知历经过多少个簟纹灯影的难眠之夜,纳兰记忆中的回廊被寸寸相思所弥漫,那些牵子之手、永不言弃的誓言,那些钗钿相赠、星月作证的深盟,已是幽情暗结,心坚情笃。
  总以为,从此两颗心不再遥隔,谁料想这段情缘宿命中竟注定没有明天。从此回廊里再也听不到她的笑声,望不见她的身影,唯有无尽的相思和着疼痛的回忆。那丝丝冰凉的清露和着泪水,滴滴点点打湿了银色的画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纳兰性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