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族送鸿钧老祖的师傅人时间

河南查拳的祖师石太春及查拳源流&&&颜紫元&&&
河南查拳的祖师石太春及查拳源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查拳门后人又称查滑门,以练十
路查拳为主。有十路查拳,另有滑拳、炮拳、红(洪)拳。滑拳三套,炮拳三套,红(洪)拳四套,共十套。这样就是十路查拳为正,滑、炮、洪加起来也是十路为副。另外有“十路教门弹腿”,还有“六路仙传母子锤”,后来还发展有“两路腿拳”等。
河南查拳古朴原始,被称为“清查拳”,即比较“纯粹”的查拳之意,该支主要没有与稍后形成的滑拳合并。这支传承情况,尤其是早期的传承,研究的文章很少见到,就是偶尔有,也有许多错误,大多以讹传讹。
相对而言,流传更广的山东查拳,又称为“查滑拳”,即是原始的查拳与滑拳融为一体的“查拳”,并分成杨派、张派等。山东还有一支,近代称为李派,源自任城,是比较原始的查拳,也没有与滑拳合并,河南查拳最初就是来自这一支。山东查拳的杨派、张派、李派的传承情况有广泛的研究,比较清楚。
但无论是“清查拳”,还是“查滑拳”(滑拳是来自河北沧州东南头,那里的回民学练武术,在清代主要两大门派,一是外家六合拳,一是滑拳),都与山东阳谷县的教门弹腿有关,其中查拳源自任城县。
查拳大师武贵祥先生(1924--)是长期在阳谷县张秋清真南寺任阿訇,他认为查拳的创始人是当地雍正年间的武进士沙亮,“查密尔”是”沙密尔”的讹传(“密尔”在波斯语中是官长、官员的意思)。沙亮是阳谷县张秋镇人,张秋南寺就是“沙家寺”,武贵祥长期给沙家走林,看过老林中的碑文,查阅《沙氏族谱》,访问沙氏族人,得出以上的结论。
《冠县志》中记载:“沙亮,字智公,雍正五年武进土改侍卫,授巡捕营守备,历升陕西延绥镇标左营游击,乾隆十三年征大金川力战阵亡。。。”
沙亮(?—1748年)出生在阳谷县张秋镇,祖籍是冠县的沙庄,张秋离沙庄有150里,而沙庄离开号称“查滑拳故里”的张尹庄只有一里之遥。沙亮是沙氏迁张秋的第三代,据《沙氏族谱》记载:沙亮的祖父沙贵福,字厚庵,诰封骁骑将军,父亲沙文宾诰封骁骑将军,叔沙文相例赠武略骑尉,可谓武风浓郁,沙亮自幼在此环境中成长,必先自幼随祖父或父亲习武,但《沙氏族谱》记载的这些人均未提及弹腿或查拳或滑拳。
张秋的沙氏一门家资殷实,重视教育,而张秋镇在当时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信息灵通的运河重要商埠,使得沙家能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参加科举,尤其是凭借武学,走“以武入仕”之途较多,沙亮便是文武双全、以武入仕的张秋沙家的最高级别者。
沙亮于雍正丙午年(公元1726年)中武举人,丁未年(公元1727年)中武进士(清朝武举,不仅要求应试者武艺高强,还要笔试考文,对汉文化的学习、对兵书战策的研究,这一切使得沙亮具备从理论上对其武艺拳术进行创编的条件,开始有了文字理论记述的著作,有了歌谣、品势和套路。)于乾隆三年(1738年)至冠县沙庄“修谱联族”,并在沙氏祖茔上立碑一块,上书“永年不忘”,十年后阵亡于金川之战,亡时年龄不到五十。
沙亮还是一位统兵的将领,曾任浙江衢州营守备、广东潮州营都司、钦点御前侍卫陛、陕西西凤协副将等军职。
我们知道古代考武举,从来不考拳术,但在清代拳术家考取武举、武进士的确实有不少。
如清顺治年间山西蒲州尊村姬运亨(心意六合拳创始人姬龙峰之侄)考取武举;
清康熙年间河南内黄县梅花拳第五代传人杨炳(曾作著名的《习武序》。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梅花拳是从“甲社”始祖开始的,为第一代始祖。“甲社”于明万历戌子年(公元1588年)传拳至徐州城南铜山县小尖山村张三省,又名张山,张三省是梅花拳第二代师祖。张山传至徐州沛县八里庄曾做过陕甘宁总督周安邦的六个儿子:周正元、周正亨、周正利、周正贞、周正传、周正法。周正法为梅花拳第三代师祖。周正法传至河南省开州蔡起屯蔡兴道,蔡兴道为梅花拳第四代传人师祖。蔡兴道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复、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八里庄村杨炳,杨炳康熙年间武探花、二等侍卫。清初,豫北属于河北省);
通背拳创始人董成()的第九代传人、怀庆府修武双庙村人郭再汾在清咸丰年间也曾考取武举人、武进士。
我们再从在查拳门的传说中亮有“飞腿”的绰号,说明沙的武功以腿功见长。因此,考取武进士的沙亮也精于拳术之说,是确定无疑的。
沙亮的拳术来自哪里?
第一种说法是:据《查拳谱》载,唐代一支东征军队路经冠县,青年将领滑宗岐负伤滞留该地,在当地群众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留住期间,他把自己的武艺架子拳传授给当地村民,以后又把旅居长安的师兄查元义请来一同施教。查元义又称查密尔,擅长身法势。查元义、滑宗岐故去后,当地人把查元义所传的身法势叫“查拳”,滑宗岐所传的架子拳叫“滑拳”。由于查、滑二人为师兄弟,不分师门,故后世传系中把查、滑称为一门,擅查拳者也多会滑拳,并有“查滑是一家”之说。
这种源自“唐代”的说法,只能是美好故事,不是史实。因为中国最早的套子拳术是出现在元代元廷颁布“禁兵令”后在民间诞生的托名“宋太祖”的“三十二势长拳”,稍后又进一步发展成“红拳”(与元代农民起义军“红巾军”相关,见笔者相关文章。红拳体系中包含有炮捶),所以查拳不可能出现在唐代。
但查拳拳谱记载的这个说法中的“东征军队”、“旅居长安”等,也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知道沙亮曾经东征过,也曾任陕西西凤协副将。而且李派李家祖籍也是在陕西,李派查拳始宗编创有“十路捣捶”或“插捶”,其子李保太也创编过“六路仙传母子锤”。后来的查拳又增有“滑步抄”,即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十路滑抄”,也称“拉滑”。因此,“滑宗岐、查元义”之名,是对宗教、历史、拳法有影射的,后文会再述及。
第二种说法是:根据在冠县张尹庄张庆华家中保存的查拳门师承谱系图看,沙亮之上还有多代传人,即:“查元义、滑宗歧……白作义——金广聚——何成武、何明武——赵洪秀——吴泮池(柳营人)——沙亮”。原本查拳谱上说的唐代的“查元义、滑宗歧”,实在太遥远,人名一路编下来实在不容易,于是有人把查拳的诞生前推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并把查元义、滑宗歧说成是嘉靖万历年间人,并且“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的功夫有着极深的关系。”然而,那些人俱不可考,沙亮是唯一可考的查拳谱上记载的最早人物。
沙亮的弟子是谁?弟子的弟子又是谁,也均无记载。最早查拳传人中有明确拳路记载的是任城的李琪瑞(1761—1846年),他出生时,沙亮已经战亡13年了。而且,他当时在任城传授传的拳术也不称为“查拳”,而是叫做“阿里沙拳”,李琪瑞被李氏这支尊为第一世,该支“查拳”之称从李琪瑞晚年及其子李保太(1798—1873年)传艺是才开始的。
从逻辑上来讲,如果查拳诞生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那么到清雍正、乾隆年间的沙亮之时,已经过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了,也传了七、八代人,那七、八代人不可能每代只传一人,到沙亮时应该有不少传人、分支,或起码有文献记载,不要说是在沙亮以前,就是在李琪瑞以前的历史上,从无“查拳”二字的任何蛛丝马迹。就是文献上对沙亮本人的记载,也没有“查拳”二字,说明“查拳”之称呼是始自沙亮的后世弟子传人。而从李派查拳称呼出现情况看,“查拳”二字是在嘉道年间才开始诞生的。
第三种说法:由“沙”字变成“查”字而成的查拳。除了武贵祥先生的由“沙”字变成“查”字而成的查拳的说法外,李派查拳也有相似的说法。
据李家《李氏祖谱》记载:“李氏先人‘阿里沙’,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曾派三千回兵助唐平乱,‘阿里沙’随军参战,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
为其修建清真寺并娶中国女子婚配,‘阿里沙’赐为李姓。他们谨守伊斯兰教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年),李氏由长安迁居山
东,定居任城白家胡同。”可见,“随军参战”、“长安迁居山东(任城)”说法,与上述的“东征军队”、“请旅居长安。。来(山东)冠县。。。”说法非常相似。事实上查拳拳谱上的说法就是由李氏家谱的记载演变而来的。
李氏查拳传人还说:李家自定居任城后,李家最早在任城所传播的拳术称之“阿里沙拳”,从此“阿里沙拳”广为流传。“阿里沙”系阿拉伯语,中文音译,其中“沙”
的语音有时译读成“叉”、“插”音。“阿里沙拳”后称“叉拳”、“插拳”,清末至民国初年,都如此称谓,后统称之“查拳”。在济宁有“任城叉拳阿里传,流传民间千余年。五形六合皆齐备,歌颂绝技念祖先。传授拳术整十路,内外刚柔宜相间”的歌谣,这是任城习武之人从古至今的口头禅。李琪瑞,秉承家传,习练“阿里沙拳”及刀、枪、棍、棒。清乾隆年间(1784年)为朝中护卫,他潜心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记》等兵法武技,吸取了前人的拳法、拳式、腿法等,融入“阿里沙拳”之中。他集取众家之长,创编了“十路捣捶”、“鹅
掌式”、“截手拳”等独有的套路。他还在查拳中添加了特有的“爪形”,形成“丁步插爪”(龙摆尾)、“盘腿插爪”(双龙出水)、“提膝插爪”(盘龙出洞)
等独特的李氏查拳动作,丰富了李氏查拳门的内容,使李氏查拳动作更加完美,结构更加合理,风格更加独特。李氏后人称李琪瑞为李氏查拳始宗。
这个“他潜心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记》等兵法武技,吸取了前人的拳法、拳式、腿法等,融入‘阿里沙拳’之中。”之说,又与第二种说法中把查元义、滑宗歧说成是嘉靖万历年间人,并且“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的功夫有着极深的关系。”之说很相似。而我们知道戚继光在书中记载的主要是太祖红(洪)拳,而红拳体系中包含炮拳,这就是为什么查拳中有炮拳与红(洪)拳的原因。
紫元认为,沙亮之时应该改创有简单拳术,比如阳谷县周围除了任城、冠县外,还有临清、大名、威县等,“潭腿”就是托名“昆仑大师”隐居临清龙潭寺所创而得名,也因为其弹踢发劲有力,又被称为“弹腿”,原先在汉民中传播,后来被吸收到查拳中,经过改革后,成为查拳的主要基本功。有文说查拳中的“十路弹腿”就是在沙亮时吸收融入的(后人又把它编成两套类似拳套的套路叫腿拳势,分为一趟腿拳势、二趟腿拳势)。因此,改创并精于“弹腿”的沙亮便有了“飞腿”之称。但同时很难想象在忙于追求功名、并任职于军中,随军征战的他,会有时间去改创或创编十路查拳,并传授弟子查拳,而且在征战中战亡了,不同于晚年荣归故里后有时间传授弟子的情况。
可见沙亮极可能改创了“十路弹腿”,而真正的“十路查拳”创始人则是祖籍陕西的任城李琪瑞,这在李氏家谱上有明确记载李琪瑞研究其他武术,创编“十路捣捶”的。与沙氏家谱上没有记载的情况完全不同!
换而言之,沙亮改创的“十路弹腿”,经过一、二代的传承,传到了1761年出生的李琪瑞处,由于沙亮在李琪瑞学拳前二十余年就战死在征战中(假设李琪瑞是八九岁开始学弹腿的),所以李琪瑞的老师传授他时,由于沙亮地位崇高,死时又正值壮年,人们心中为他深感惋惜,为了纪念沙亮,就称为“阿里沙拳”,因为“沙亮”是大名,“阿里”是沙亮的阿拉伯名,”沙密尔”,则是“沙官长”之意。“沙”又被误为“叉”、“插”音。“阿里沙拳”后称“叉拳”、“插拳”,“任城叉拳阿里传”,“叉”、“插”除了音与“沙”相似外,其义也与“捣”相似,所以李琪瑞后来创编的“十路捣捶”大概就是为了表达“叉”、“插”之义。后来“叉”、“插”、“沙”又人为地说成“查”,因为是回民中传播的拳,用“查”字,即表示一手捧着古兰经进行“查经”,一手举着剑表示由“查古兰经而创成的拳”。比如,有文说:“查拳的基本功套路,包括以腿法见长的‘弹腿’,以‘仆步穿掌’为主要动作的‘滑步抄’和以拳法为主的‘捣捶’组成,这些基本套路均为10路。”
可见,查拳是以捣捶为主组成的,而“滑步抄”则是滑拳的主要内容,李家创了捣捶及母子捶,而滑拳历史上第一位有史可查的人是沧州人刘化龙,其主要弟子是生于1867年的沧州人马云龙,马云龙也是沧州王子平的开门老师,王子平后来去山东又随杨鸿修学查拳,可见刘化龙是与
李保太之子、生于1834年的李振基是一辈的,可见滑拳诞生较晚,或者是从李氏的捣捶、或者是从沧州外家六合拳中改编而来,后来山东查拳的张派、李派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了。
在李派的记载中有明确的李琪瑞“集取众家之长,创编了‘十路捣捶’、‘鹅
掌式’、‘截手拳’等独有的套路。”
与沙亮不同的是,李琪瑞有时间,而且“清乾隆年间(1784年)为朝中护卫,他潜心研究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唐顺之《武编》、何良臣《阵记》等兵法武技,吸取了前人的拳法、拳式、腿法等,融入‘阿里沙拳’之中。”
但紫元认为拳法的创造基本上不可能从书籍上开悟而创造的,必定是在继承了前人的武技基础上而进行的改创。李琪瑞之时不远处的山东菏泽回民中太祖大红拳已经传承了许多代,并且十分盛行。而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中所载也是太祖红拳的内容,李琪瑞极可能是在学习发源于菏泽一带的红拳,加上原先得传的由沙亮改创的弹腿,开悟而创“十路捣捶”,后来被称为查拳。
是谁传授了李琪瑞的“阿里沙”拳?按照李派的说法:“李琪瑞,生于清乾隆25年,一个回族武术世家里,父辈习武,秉承家传。。。”
李琪瑞生于1761年,那么他父亲应该生于1734年前后。而沙亮是1748年战亡的,1727年中进士,1738年还在家乡修家谱,所以沙亮能够传他改创的弹腿也就是在1727—1738的十余年中,可见那些年中,李琪瑞的父亲还太年幼,所以随沙亮学弹腿的必定是李琪瑞的祖父。
因此,李琪瑞的祖父就应该是沙亮改编成的教门弹腿的直接弟子,李琪瑞在此基础上,结合太祖红拳而创“十路捣捶”。而“十路捣捶”即后称“十路查拳拳”是查拳体系的“主框架”,“十路弹腿”则是“地基”。所以,李琪瑞才是真正意义的查拳创始人,这就是为什么李氏后人称李琪瑞为其查拳始宗,事实上也是整个查拳的始宗!无论是邱县的石太春,还是冠县的张乾、张金堂、马老为,都是李琪瑞或其子李保太(1798—1873年,幼年随父亲李琪瑞习查拳及刀、枪、棍、棒,并创编了“六路仙传母子锤”)的弟子,而且更可能是李保太的弟子。
其中张乾传冠县城外张伊庄(又名一里庄)的张其维(生于清咸丰年间),张其维传张西彦、张凤岭、常振芳(张文广、武贵祥的查拳师父)、张英振、张英健、张锡泰、李超群、何振全、宋义洲、何亭英等。
张金堂、马老为则传冠县城内南街人杨鸿修(生于清同治年间),杨鸿修传张西彦、张凤岭、王子平、马金标、何振江、马裕甫、王兆林、米广亭、马永魁等,其中马裕甫夺得南京中央国术馆举办的首届全国国术比赛擂台甲等第一名。
(按:当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公布的成绩单,马裕甫是甲等第一名,朱国福是甲等第八名,但有一位孙禄堂的徒孙童旭东先生在他那份充满神编大骗、浅陋不堪的《内家拳旧闻》中,不仅把朱国福编造成甲等第一名,而且也编造成是孙禄堂的弟子。也许因马裕甫的师兄弟王子平挑战孙禄堂而使孙卷铺盖走人给孙门所造成的心理阴影,所以尽管朱国福从来没有跟孙禄堂学过,武功也远高过孙氏,但因朱国福是形意拳大师马玉堂的弟子,马玉堂与孙禄堂又是朋友,因此阿童就把朱氏意淫成孙氏弟子,并胡编成第一名,以满足极其自卑的心理需要)
当然,李保太还传子李振基(1834—1909年,字树嘉,9岁随父亲李保太习武,精通祖传查拳);
李振基则传子李恩聚(1859—1932年,字会亭,著名的李氏查拳第四代传人);
李恩聚则传徒上海姚电侠、任城沙荣民(1884--?
,8岁师从李恩聚研习查拳,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深得师父厚爱,李恩聚将祖传查拳及所有武功全部传授予沙荣民,后人称之为“武圣人沙四爷”);子女李瑞彪((1895—1946年,字锦堂,出身于武术世家,自幼随伯父李恩聚在上海精武会习武,在伯父精心调教下武成后留精武会任教,后受总会派往新加坡任南洋精武分会教练,使李氏查拳远传海外)
、李龙彪(1903—1989年字凤池,幼年即随父亲李恩聚习练祖传武技,1921年任精武会教习。1949年后,他任上海武术联谊会执行委员,全国第一届运动会武术裁判,1982年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授徒有刘东海、蔡清河、闫成民、儿子李常友等人)、李凤彪(
李恩聚之女,1911年出生,自幼随父亲习李氏查拳,8岁进入精武会习武,下传儿子刘元);
李氏查拳第六代主要传人刘东海,回族,1927年生于任城,1936年从师沙荣民先生习查拳,后又师从于李龙彪先生研究李氏查拳,1984年参加全国
武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一等奖,1985年参加山东省体委组织的《查拳》一书的编写工作,曾任济宁市武术协会委员,授徒宗锡元;
李氏查拳第七代传承人宗锡元,1963年生于山东省微山县,中国武协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山东省武术段位考评员,微山县传统拳研究会会长,全国第六届武术功力大赛裁判员。
可见李氏祖先对查拳的贡献是极大的,可以说,没有李氏,就没有查拳。李氏查拳是原始的,石太春一支传人称之为“清查拳”,石太春得传后保持原样没有变。而冠县的张乾、张金堂、马老为传的弟子就结合了滑拳等,所以又称“查滑拳”。
石太春一支的传承鲜为人知,也有不少以讹传讹的说法,紫元现将此支作一详细介绍。
原属山东的邱县(现属于河北邯郸)与威县、阳谷县、冠县、任城、临清、大名相邻,河南查拳的祖师石太春(石老景)就诞生在山东省临清州邱县陈村回族乡陈二村,石太春在家乡的著名弟子石德胜(侄儿)、马永贞也都是陈村人。
石太春(1815—1907)是个武学奇才,他30余岁才开始学拳的,却成了武学宗师。石太春的舅舅是威县的大户,闻知县牢里关着一位武艺精湛的拳师(据说是陕西人,而李保太的祖籍就是陕西),颇觉可惜,于是设法使该武师获得自由,让他传授家人武艺。30余岁的石太春(该时,李琪瑞已经85岁左右,不久亡故,不可能离开家乡任城去威县,故应该是其子李保太)正巧到威县舅舅家走亲戚,见到武师传拳,顿时被吸引住,无比爱好,于是留下学拳,他学的就是原始的弹腿、查拳,其聪明勤奋苦练及正直诚实的秉性也深得该武师喜爱,遂尽心传授,前后六年石太春艺成返乡,回到陈村,继续苦练,道光末,其拳艺已如火纯清。
石太春清咸丰年间开始传授同村七、八的马永贞(生于道光末,1879年30岁出头死于上海)、石德胜。
咸丰末石太春参与陈村回民与邻村汉民的械斗(“十八村灭陈村”事件),伤了人命,于是沿着太行山脚避难到河南怀庆府河内县(清属河南省怀庆府。1913年,河内县改为沁阳县。1927年沁阳县东部划出,成立博爱县。1945年9
月8 日建立焦作市。1948年3 月改为焦作县。现博爱县属于焦作市)太行山坡上的黄岭村(即现博爱柏山镇黄岭)落脚,黄岭村是汉民村,石太春是回民,为了不让村民发现他是回民,他将“十路查拳”改编成“十路炮拳”传授、及并传授了专门破枪用的大镗镰(至今黄岭的镗镰很出名),前后共三年。民国时期,黄岭村的王子瑶曾参加南京的擂台比赛,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后来听到跑村的货郎说山坡下有个回民村西关村,于是去了西关传了买伯功查拳三年(博爱县西关村的查拳传承代表人物是买伯功--买立富--白持新--白庆祥---程大胖)。
石太春西关村传拳之后,便去了博爱大辛庄(回民聚集村),在大辛庄传拳授艺整整三十年。期间他也常返家乡,四百里地,行走疾速,人称“飞毛腿”。每次返乡时,马永贞、石德胜等继续受教。博爱大辛庄的丁吉林、马万石就是石太春著名传徒。丁吉林约生于1845年前后,于清同治末的1873年前往周口沈丘槐店传艺,后来又让弟子郭登轩(约生于1860年)代己继续传艺。郭登轩传人中最著名的是马忠卿,马忠启,马忠立三亲兄弟。另外,有些人把马孝全也说成是郭登轩的传人,但紫元的老师李尊思先生(马忠启的亲传弟子),曾当面在马孝全的弟子于化龙先生(马孝全的弟子)面前对紫元说:在查拳上我可比他(指于先生)及李青山(浙江嘉兴)长一辈。可见马孝全也是马忠卿,马忠启,马忠立三亲兄弟的弟子。
“三马”的弟子有:马忠卿出名的弟子有王效荣先生;马忠启无后,由弟弟马忠立儿子马孝芳过继为义子。马忠启主要弟子有李尊恭、刘大庆、尚金荣、方士英、张歧山、海肇襄、李尊三、李尊思、李尊法、刘匀田、李恩坡、李陆村、李建华、哈灿烂、苏茂春、丁文科、马学良等。
1947年,上海药水弄清真寺武术队成立,马忠起与马忠立老师执教,培养了刘俊伟、白恒祥等一批武术家;马忠立有三子,长子马孝梁(亮),文革初期在四川武斗中被高射机枪打死,唯一在他手上的查拳谱也遗失了。次子马孝义,现年86岁,在上海,三子马孝芳,今年80岁,过继给马忠起。出名的弟子有白恒祥、刘俊伟等。李尊恭大师的学生嘉兴的沈锦康先生承继了李尊恭大师衣钵。
周口河南岸的袁洪亮等的查拳及河西苏传清的查拳便是从槐店传过去的,除了老一辈的袁洪亮外,刘大庆、陈景贤、陈宪堂都是著名的查拳名家。
这里,紫元要指出的是“据一九八七年七月新编的【沈邱县县志】记载;‘河南沈邱查拳相传为清嘉庆年间。由河北沧州大辛庄查拳名师石太春老师的高徒丁吉林所传,一八一三年,丁吉林老师来沈邱,在槐店镇旧清真寺传授查拳,后有徒弟郭登轩老师承师传授教徒百余人,众徒中尤以马忠卿,马忠启,马忠立,兄弟获艺最深------。’”中的错误,“一八一三年”距石太春出生还有两年,其弟子丁吉林也远未出生,不可能去传拳,是个明显笔误。所以“一八一三年”当为“一八七三年”才是正确的。
石太春在博爱大辛庄传艺期间,也曾短暂在邻县的孟县城中及孟县桑坡传艺。
据石太春在家乡邱县人及在博爱大辛庄传人说,石太春九十余岁离开博爱大辛庄,落叶归根,回到邱县,无常于家乡。
由于怀庆府博爱大辛庄位于黄河以北,黄河以北也被简称为河北,于是不少文献把石太春误传成“河北沧州大辛庄人”。
石太春在博爱大辛庄的另一位弟子马万石后来去开封传拳。
石太春的侄儿石德胜也曾在博爱清阳城传艺15年之久,在家乡邱县陈庄也有弟子石老茂。石德胜九十余岁亡故在嫁到邢台市的女儿家中。石老茂则传弟子马秀岭,民国32年当地闹饥荒,性格敦厚老实的石老茂一路逃荒到石家庄并饿死在那里。马秀岭传有弟子石秀峰、马广生。
石太春的开门大弟子就是清末赫赫有名的马永贞,马氏出生在道光末年,七、八岁时就随同村的石太春大师练弹腿、查拳。几年后石太春因回汉械斗,伤了人命而逃亡怀庆府,在河内黄岭村落脚,以后又去西关、大辛庄传艺,风头过后,石太春也时常回家乡,期间继续传马永贞及侄儿石德胜。
光绪元年(1875年),二十五、六岁的马永贞自己觉得已经出师,功夫练成,要去大上海闯闯。其为人很高调,南行中,一天来到周口沙河南岸的陈街清真寺,作完礼拜后便挂出标语:左右联是“拳打南山虎豹,脚踢东海蛟龙”,横批“天下无敌”,太过张狂。在周口有心意六合拳窝之称的沙河两岸,当时沙河没有桥梁,交通不便,消息可能还没有传到河西买状图的弟子袁丰义耳里,但却有人告诉了李海生(宝丰人,买状图的表弟,买状图代师所传的师兄弟)的弟子南岸的袁长青(人称“袁二师父”,其子袁洪亮后来也练过查拳),袁长青年龄比马永贞小几岁,生于咸丰年间,于是在众人怂恿下去会会马氏。清真寺阿訇怕两人闹出人命,就说你们二人拆拆十趟腿吧(即十路弹腿,可见袁长青也会查拳,应该也是丁吉林传的),二人便在寺院内对拆起来,袁先踢,马拆,十趟下来后对换,马踢袁拆,十趟完后,大家寒暄客套一阵子袁长青便回家,而马氏也回到寺里的休息室,当他想退去皮靴休息时,才发现两脚红肿,根本脱不下鞋,只得让人帮着把靴子剪开才拔出脚来,一看红肿发紫,在寺里养伤了好一阵子才继续上路去上海。
古时消息传得慢,马刚离开周口不久,袁长青的师父李海生便匆匆赶来,据说他是从宝丰一口气赶百多里路快走来的,中间没有稍息。到了周口就要找马,说要好好教训目中无人的马氏。马没有遇上李海生(有作“森”,但碑文上是“生”)、袁丰义算是幸运的。
再说马永贞1875年抵达上海不久就忘记了在周口的教训,故伎重演,在上海闹市区又挂起了横幅,一时围观的人很多,但连续几天无人应战,而彼时上海的武师也愤愤不平,暗地商量准备要派人与马较艺。此事被巡捕房的一位也精通武术的头领获知,他怕事情闹大,于是把马带到巡捕房,并与马较艺,想让马知难而退,结果二人打个平手,该头领只得放了马永贞,两人也成了朋友。岂料,这让马更加张狂,认为与巡捕房头领也打了个平手,上海武术家水平不过如此。
于是,马在上海开始仗势欺人,由一位朴实的农民一跃而成黑道人物,敲诈勒索,恐吓暴力全部上演。
这大概是历史上所有农民英雄、领袖的共性,一旦他们手上有权,地位改变,便会变得极端自私狭隘,事事只为自己考虑,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常不择手段,残暴异常!
当时有位河北的马贩子顾忠溪,那么他正好急于用钱,所以希望出手自己手上的马,那么他就带了他的一个马群来到了上海,来到了上海以后,马永贞在上海他当然要来揽这笔生意了,卖了马却不付钱。马永贞在这个过程当中暗示顾忠溪,你到上海要做成这笔交易你要对我进贡,你要对我尽孝,所谓的孝就是向他送物送钱。马永贞把马卖了后,顾忠溪几次向他要钱都吃了闭门羹。
更有甚者,马永贞还很变态,有恋童癖,他看中了顾忠溪当时随身带着一个男童,说他需要这个男童,就是想奸淫这个男童。顾忠溪对他说男童的父母还健在,就拒绝了这种要求,所以这就引起了马永贞的不快。而顾忠溪心中更是愤愤不平,于是与几位朋友商量,约了马去茶楼喝茶,马自持武功高强,心想不敢有人对他动手,未料一进茶馆便迎面扔来一包石灰粉,马睁不开眼睛,被乱刀砍翻在地上,用脚乱踢,两小腿几乎被砍掉,只有皮连着。过程中马听见顾忠溪要求其他几位朋友离开,由自己一人来担当,马闻声将身旁的凳子掷去,击中了顾的前额,皮破出血,但无大碍。此时巡捕房人围上来,逮捕了马、顾等,并将伤势较重的马送往医院,当晚马氏一命呜呼,顾后来也被问斩,抵了性命。这便是马永贞在上海四年中真实的历史,他根本不是什么见义勇为,侠义之人。
马永贞没有妹妹,马素贞是后人编造出来的。马死时家乡留有年纪幼小的一对儿女,没有徒弟。四年间马也回过一次家乡,但家乡人非常反感他,说他只提自己,没有老师。即指责他混江湖出名却从来不提自己的老师一声,好像没有老师一样。
综上所述,
1,清雍乾阳谷县张秋镇沙亮改创了临清弹腿而成教门弹腿,人称“飞腿沙亮”,任城李琪瑞的祖父得传沙亮的教门弹腿,不久武进士的沙亮战亡,为纪念这位当地的英雄,李琪瑞父、祖辈称沙亮的教门弹腿为“阿里沙拳”。
2,李琪瑞得父传“阿里沙拳”,并研究传自临近菏泽一带的太祖红拳而创“十路捣捶”等,即后来改称的“十路查拳”,故此查拳诞生于清嘉庆年间,查拳之称呼则始自道光年间,是人为所致,为了教门化,以应“一手查经,一手持剑”的典故。
3,这个“阿里沙拳”也演变成后来人修家谱时的唐代的“阿里沙”,即《李氏祖谱》记载的:“李氏先人‘阿里沙’”。
4,《李氏祖谱》记载的:“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大食国曾派三千回兵助唐平乱,‘阿里沙’随军参战,事后唐王将这批士兵赐居长安,
为其修建清真寺并娶中国女子婚配,‘阿里沙’赐为李姓。他们谨守伊斯兰教教义和礼俗,子孙繁衍世代相传。”的这段故事,进一步被查拳传人人为地改说成:“唐代一支东征军队路经冠县,青年将领滑宗岐负伤滞留该地,在当地群众的精心照料下恢复了健康。留住期间,他把自己的武艺架子拳传授给当地村民,以后又把旅居长安的师兄查元义请来一同施教。查元义又称查密尔,擅长身法势。查元义、滑宗岐故去后,当地人把查元义所传的身法势叫‘查拳’,滑宗岐所传的架子拳叫‘滑拳’。由于查、滑二人为师兄弟,不分师门,故后世传系中把查、滑称为一门,擅查拳者也多会滑拳,并有‘查滑是一家’之说。”
查元义、滑宗岐都是人为编造的人物,历史上并不存在,与把“捣捶”人为地称呼成“查拳”一样,“查元义”就是“查古兰经的原意”之意。而滑宗岐则是“滑步宗技”之意。
5,沙亮以前的所列人物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有文说:“查拳不仅在冠县早已流传,在附近的临清、大名、威县等地也流传很早,但这几县清朝前期时,大名有过5名回族武进士,临清有3名回族武进士,但都没提到他们跟查拳的关系
”,当然也没有提到与滑拳的关系,说明那一时期查拳、滑拳根本还没有诞生,与清道嘉前历史上没有任何文献记载“查拳”、“滑拳”二字及相关人物是一致的。
附查拳传承表:
1,教门弹腿创编人沙亮--李琪瑞的祖父--李琪瑞的父亲--李琪瑞,教门弹腿又称“阿里沙拳”。
2,查拳创始人李琪瑞()--李保太--李振基、石太春、张乾、张金堂、马老为
3,李振基--李恩聚;石太春—马永贞、石德胜、丁吉林、马万生;张乾--张其维;张金堂、马老为--杨鸿修
4,以后各代如上文中,省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鸿钧老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