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后八旗子弟主力都差不多被消灭了,清朝还不应该灭?

原创日志作品-清朝
还没有人来留言,你先来吧!谢谢!
& & & 友情链接
清朝疆域(1820年)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说1616年建立,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建国称汗,,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的大顺军攻占北京,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指挥,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和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
  清朝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和,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
  1911年(清宣统三年),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朝历史  
五世达赖朝见顺治帝清朝是由中国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时达到四亿以上。清朝开疆拓土,鼎盛时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制造了多起,加强对文人思想控制,导致思想上“万马齐喑”;在编撰古籍时又大肆销毁古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的文化传统;给寄养的特权,使其迅速腐化。统治者轻视科技和,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1840年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清太祖努尔哈赤
后金时期  是满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 汉-晋时期称“”,南北朝时期称“”(读音“莫吉”),隋唐称“”,一度建立。辽金时期称“女真”,辽书中也作“女真”。就是女真族建立的。以来,女真族一直居住东北地区。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统一全国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降服。同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号为崇德。
  1640年,明清爆发,1642年在松山被俘,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在农民军的攻城炮声中自杀于后的。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江西金声桓和在广州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年,、先后牺牲。1652年,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降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南明被杀,南明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无恶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
  明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殖民地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为监国。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
一代圣君康熙帝
康熙朝  帝8岁即位,在位期间,平,收台湾,三征准噶尔叛乱,抵抗沙俄侵略,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和《》。
  巩固和加强了祖国的统一。对内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的俄军,遏制了沙俄对华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
  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国人民过上了112年的和平生活。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雍正朝  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快刀斩麻。他对许多的事情做了重大的改革,特别是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顿吏治:严厉打击贪污受贿,重视财政审计。
  火耗归公:杜绝贪污。
  :基本放弃对农民的控制,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人口统计和人口增长。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西南边防。
  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员监督。
  废除贱籍: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山西、陕西乐户的祖先,是明朝永乐永乐帝登基后,加害忠臣本人外,还将他们的妻女罚入教坊司,充当官妓,世代相传,久习贱业。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清高宗乾隆帝
乾隆朝  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他编纂《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很多珍贵材料丧失。乾隆帝酷爱汉文,勤于写诗,留下了约42613首各体诗作。一个少数民族的对如此酷爱,对汉文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清朝的文字狱,诗选的编选者不敢收录、评价当朝皇帝的诗,而原著(《御制诗集》)又卷帙浩繁,所以乾隆的诗没有流传开来,大部分是帝王体打油诗。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
  乾隆帝于1757年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1762年,清朝设,统管包括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
  1771年,西迁伏尔加下游的漠西蒙古部,在杰出领袖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祖国。,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的进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包括、去世后认定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方达到九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了一亿大关。
晚清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
近代时期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和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和等。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56年,英国借口“”、法国借口“”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社会开始沦为。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发的运动,一度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部分汉族有识之士遂展开了,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代表人物有,李鸿章,,等。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与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代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随后,由帝与和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
  1900年,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占上风,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并于1908年颁布了《》,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这次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皇族迟迟不肯让世俗精英分享权力,拖到辛亥年已经为时过晚,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
  同年10月,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日正式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的正式结束。
军政制度  
  八旗制度
  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皇太极于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清朝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以前尚书均由满人担任,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规定尚书及侍郎满、汉各一。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理藩院、宗人府、、、都察院。清朝官员等级分“”,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南书房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设立南书房,起初是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因在西南角特辟房舍故名南书房。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皇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军机处。即位后服孝,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军机处废止。
  汉军绿营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无权征调。,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等所统辖。清朝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光绪中叶后,因甲午战争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巡防队,由袁世凯编练新军,作为主要国防力量。
蒙古政策  清政府对内蒙古地区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任之。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等盟。各盟旗直接对中央负责,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都统和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但各都统、将军不干涉行政事务。
  清王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
西藏政策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三大有力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册封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嘛”的;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设驻藏大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乾隆年间。清政府陆续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
汉族政策  文字狱  
  清朝文字狱的兴起旨在震慑反清势力,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清朝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时则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疯狂的人物则是乾隆皇帝,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
  清朝虽然依靠武力开疆扩土,但在人文精神上比前朝后期确有了较大退步。清朝初期和中期,推行民族牢狱式的统治。在经济上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强抓人作奴隶,以供白白吃饷,他们常年寄生虫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乾隆视察发现他们驰马坠地,箭箭虚发)也使得清朝越来越依靠汉族军兵。由于前期不断征战,尽管从引入了优良稻种,清朝还是到了乾隆年间才恢复到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平。在政治上,明代后期的君权有一定的松懈,而清朝又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最高峰。为了巩固其统治,制造了多起文字狱。最典型的就是明末可以和春秋时代相比的晚明思潮在清代终结。知识分子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而是钻进故纸堆去考究古书,这就是所谓的。
  清朝汉族重臣  
  满清为夺取和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除起用等汉族民间精英外,在入关过程中先后招降了前明军将领吴三桂、李成栋、、耿仲明及其统领的汉族军队。后因其叛乱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个主要的藩王,被称为平三藩。带兵收复台湾的也是汉族前明军官。清初汉族重臣还有洪承畴等。
  清政府为了长久统治中国,大力尊崇,按历代汉族王朝传统开设科举,从中选拔士人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预防反抗。
  清廷任用的汉族官员曾从英国人手里收缴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日)在海滩上当众销毁。
  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甲午战争后清廷实行新式练军,亦以汉族官兵为主。其中如袁世凯、留学普鲁士学习军事的、、 留学日本的,及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
  剃发易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汉人的服装以交领、右衽、无扣等为主要特色,满装的主要特点是立领、对襟、等。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族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军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进军江南后,汉臣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族人民为保护世代相承的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暴力镇压,例如1645年发生的嘉定三屠事件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封建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清朝满族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习惯了满族的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免剃头复衣冠,天下即可太平”。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
清朝疆域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即今、南沙群岛等南海岛礁),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地区及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极盛时总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
  除此之外,许多周边国家都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在盛清之时的藩属有:东边的、,有、()、()、,西南有(尼泊尔)、哲孟雄(锡金)、,中亚和西亚有、、布鲁特、布哈尔、山克、爱乌罕(阿富汗)以及南洋的等。
  清朝为维护中国领土作出的贡献
  1683年,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
  1689年,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确保外东北主权
  年,平定准噶尔叛乱,统一漠西蒙古
  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由朝廷直接派员代表中央监督西藏事务
  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统一新疆,设立将军
  1792年,击败廓尔喀对西藏的入侵,并于次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1878年,击败侵略军,收复新疆,设立新疆行省
  1909年,签订间岛条约,以路矿权的代价确保了对间岛(吉林延边)主权,挫败朝鲜日本领土野心
  近代清朝所丧失的领土
  (1842年至1898年间分批割让或租借予英国,1997年回归中国)
  (1887年与葡萄牙签订《》和《》,承认葡方在澳门的一切权利——“葡国永驻管理澳门以及属澳之地与葡区治理它处无异”,1999年回归中国)
  台湾和(1895年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台湾和澎湖主权回归
俄罗斯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中国)。
  (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以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被迫割让给俄罗斯,未收回)
  (巴尔喀什湖之东南、伊犁以西、以及喷赤河以东的帕米尔等地区约53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分别于19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被俄罗斯割占或强占,未收回)
内地区划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基本沿袭明制,但根据自身实际做了很多改革,如、西藏、新疆及其它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不同。
  清朝继承元明以来的分省建制,以省为地方上的最大行政区域,下设府、厅、州、县,构成地方上的省、府、县三级基本行政系统组织。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定之地为四路厅、二十四州县,州县隶属于路厅。设官有兼管府尹事大臣一人,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府尹正三品,府丞正四品,俱各一人。府尹总管京畿及四路的政令条教,“以成首善之化”,比一般府尹权力大,高,如升调州县官,可与总督会衔。府丞掌学校政令。属官有治中、通判,经历司经历,照磨所照磨,司狱司司狱,皆汉人。儒学教授,满、汉各一人:所辖四路厅正五品,各一人;州、县,知州、知县正七品,俱各一人。大兴、宛平二县并与五城分区而治,比外县高一品级。
  天聪八年设盛京,顺治元年入关,原来盛京的六部俱废。自顺治十五年至康熙三十年又重建户、礼、兵、刑、工五部。均置侍郎以下官,称“盛京五部”。又设盛京内务府,为外地所无。自顺治十年设辽阳府,十四年更名,至光绪三十三年改行省。奉天府所辖地方为府二,兴京同知一,直隶厅一、厅二,州五,县十四。设官有兼领府事大臣一人,由盛京五部侍郎内特简,后归盛京将军兼辖。府尹,满洲一人;府丞,汉一人,品级同顺天府。属官治中、围场通判、库大使、经历、司狱、巡检兼司狱、教授,俱各一人。府尹主府事,小事决之,大事呈报。
  总督为省级的最高长官,全称为总督某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或兼巡抚事。清朝一共建立了二十三个省,其中为沿袭旧制或以旧制为基础,其余在边境并为清末所置。这些省是:直隶、奉天、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台湾、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其中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为后设。 总督之下设巡抚,其全称为巡抚某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或节制各镇,职权很广泛。有的加侍郎衔,为正二品,否则为从二品。巡抚基本上是管一省,也侧重于军事,但比总督管民政更多,为总管一省军事、行政、监察及教育在内的高级长官。清朝所设巡抚共二十一人,其中由总督兼的有奉天、直隶等八人,单独设的有江苏、安徽等十三人。山东、山西等五省巡抚皆兼提督衔,贵州巡抚兼节制兵马衔。
  府是省之下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知府为一府长官,从四品,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好。三年一考属吏,具其优劣上报。一切要政皆需通过督、抚允准乃行。清朝以知府“为承上接下要职”,故严谕督、抚对其考核。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协助知府,分掌粮盐督捕,江防海防,河工水利,清军理事,抚绥民众诸职。属官有经历、知事、照磨、司狱等。
  在府之外,同时还有直隶厅、州和一般厅、州。凡统治地方人多并直隶于布政使司的为直隶厅、州,地位与府大致相同。厅设官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州设官知州正五品,州同从六品,从七品。清朝在全国设有直隶厅四十一个,直隶州七十三个。其外的厅、州,称为散厅、州,地位略同于县。至清末,全国已设散厅七十八个,散州一百四十五个。散厅、州设官与直隶厅、州相同,而品级差一等。散厅、州属府管辖,个别的隶于将军或道员。
  县是地方基层政权机构。清末全国设一千三百五十八个县。每县设官为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一人,主簿正九品,无定员。知县掌一县治理,主要是决讼断辟,劝农赈贫,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诸职。典史掌稽检狱囚。
边疆区划   清代在东三省、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设专门的辖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度。旗,是中央政权领导下的基本行政单位。在维族地区,设总理回务札萨克郡王一人,治理该部政务,又设协理图撒拉克齐二人以佐之。清朝在新疆还派驻了伊犁将军,掌天山南北最高军政大权,下设参赞大臣一人辅之。在西藏,达赖(驻)和班禅(驻扎什伦布)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僧俗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清朝迁都北京后,在旧都盛京设内大臣一人,副都统二人。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西南各省的一些少数民族区,清初仍沿袭明代,有宣慰、宣抚、招讨、安抚、长官诸司,亦有土府、土州、土县的设置。雍正后,清政府陆续将土官改设流官,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
科学技术  农业
   康熙帝在位60多年间清政府奖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即所谓的“康乾盛世”。
  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耕地先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耕地面积的扩大。1661年(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为526万顷;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人口迅速地增长到3.6亿。清政府提倡各省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种植方法,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高产作物甘薯的种植,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经济作物桑、茶、棉花、甘蔗、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了,当时已经成为商品。
  康熙帝曾将双季稻的栽培,推广到江北部分地区。乾隆时期,清政府提倡改革耕作方法,大力推广多熟种植。广东部分地区收获早稻以后,又插晚稻;收获晚稻以后,再种油菜或甘薯,一年三熟。江西土薄,早稻收获以后不能续种晚稻,就种荞麦,一年两熟。由于南方多熟种植的推广,每年可增产粮食60多亿公斤。
  清朝时候,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民增多了。北京郊区的菜农,利用“火室”、“地窖”等设备,在冬季栽培韭黄、黄瓜等新鲜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卖。
  乾隆年间,棉花,在明末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种植更加盛行,原来不种棉花的河北一些地区,栽培棉花的占十之八九。清朝前期,甘蔗种植遍及东南沿海各省。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甘蔗,往往上千顷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芦苇一样,台湾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在“江南、山东、直隶,上腴之地,无不种烟。而耳闻于他省者,亦如之”。清代经济作物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清朝时期,人口的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美洲植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推广。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多种农作物 从明代就自美洲经南洋输入。《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此后清人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记述了冷床育苗,《齐民四术》中记述了翻蔓技术,番薯种植技术逐渐完善。 但是番薯等高产作物也有其弱点:营养低且单一、味道差,可深加工的价值少。作为一时的救急尚可,长期为主食必然导致人营养不良,“面如菜色”,身体素质大幅下降,也必然影响人的正常智力发育。经过清初到中叶100多年的兴旺蓬勃,“番薯盛世”也就终于走到了尽头。
  乾隆时官修的《》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地理测绘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我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建筑艺术
   清代的园林建筑在世界上是享有盛名的。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周围广达三十里,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从康熙时开始营建,乾隆时基本完成,道光时又有所增修,前后经历一百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烨御书三字匾额,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另外,“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正是取意于雍正的佛号“圆明”。著名的还有的和,北京的等。
  农学 
  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有《》《广群芳谱》《》等著作。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国际上也颇有声名。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中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朝文化  清朝的小说
  清朝小说杰出者众,等着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最高水平。《》、《》和晚清谴责小说均有很大影响。
  清朝的诗歌
  清朝的诗歌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早期,的《饮水词》为后人称颂。乾隆皇帝酷爱作诗,他的《御制诗五集》共41863首,但鲜有佳作。 被成为“”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的诗,其余如、、康有为、黄遵宪、、、均有作品。
  京剧的形成
  源于明朝的和京腔,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清代的
  清代的绘画水准很高。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石涛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清末任伯年,吴昌硕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帝王世系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6年~1643年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1643年~1661年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爱新觉罗玄烨()
1661年~1722年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1722年~1735年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爱新觉罗弘历()
1735年~1795年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爱新觉罗旻宁()
1820年~1850年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爱新觉罗奕詝()
1850年~1861年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爱新觉罗载淳()
1861年~1875年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爱新觉罗溥仪()
1908年~1912年
华龙陵园初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家属要求下移葬华龙陵园。
国内战争  统一与平叛
击败沙俄入侵的雅克萨之战
  1644年—1664年,清统一战争(灭大顺、大西和南明)
  1673年—1681年,清平
  1681年-1683年,(南明遗留问题)
  1690年—1757年,
  1758年-1759年,(大小和卓叛乱)
  1820年—1827年,(大小和卓遗留问题)
  农民起义
  1796年—1804年,
  1813年,
  1851年—1864年,
  1852年—1868年,
  1862年—1873年,
  1895年—1911年,兴中会同盟会领导的革命运动
  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的穆斯林也多次发生民变或起事,如陕甘回变。这些基本上以西部少数民族为主,许多都持续了十几年。与清初江南抵抗不同,此时清廷保护汉族民众免于受害获普遍支持。
对外战争  
朝鲜败,求和,约为兄弟之国
朝鲜败,成为清朝附属国
1685年-1686年
沙俄败,《尼布楚条约》
1765年-1770年
1788年-1789年
安南(阮惠)
1788年-1792年
廓尔喀(今尼泊尔)
中国胜,保卫了西藏领土
1840年-1842年
英国胜,《南京条约》
1856年-1860年
英国、法国(俄美支持)
英法胜,俄国渔利,《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5年-1878年
清军反击阿古柏收复新疆之战
浩罕国(俄英支持)
中国胜,收复新疆
1883年-1885年
中国不战而败,《中法新约》等
1894年-1895年
日本胜,《马关条约》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八国胜,《辛丑条约》
沙俄胜,但未能实现其“”,《中俄收交东三省条约》
清朝条约  平等条约
尼布楚条约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中日,日代韩
明确中国对(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不平等条约
中方签约人
六百七十万两
中英 南京条约
二千一百万圆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六百七十万两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By[庄寓谐]
at 09:40:22]
[我来说几句]
评论人姓名:
个人网站:
评论内容:
(127字符以内)
尚能输入: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和维护《》,也请不要发表威胁本站生存和声誉(如政治敏感、非法传销)的言论,如发表不良言论,文责自负,谢谢合作。
  一、一旦违犯法律法规,您将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本站工作人员有义务配合相关部门,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如IP地址等)。
  二、自觉遵守爱国、守法、自律、真实、文明的原则,严禁发表有人身攻击倾向、有造谣生事嫌疑的言论,严禁发表虚假广告、色情、网络传销性质的内容,管理人员有权删除违反规定的内容或取消违规网友的发文权限甚至删除其ID。
您是尊敬的第
72126 位浏览者
[ cz319 ] 网页维护: 庄寓谐 版权所有,并对网站内容负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旗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