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农村扶贫新政策开荒地新政策2015新年

站内检索:
&&&&&&要&&&&闻
循大道 开新路 谱新篇——2015年新年献辞
来源:中国建设报&&&&
新一天,新一年,新开端;新常态,新形势,新方略。
今天是日。2014年已成过去。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也不应与2014年及以往的任何一年揖别,能做而且必须做的是:与过去揖礼,对过去回顾,从过去承继。惟其如此,才能鉴往知来,继往开来,全面认清新常态,积极因应新形势,长远谋划新方略。
鉴往,远者当及5000年的历史、文化与智慧,近者应涵党的宗旨和原则、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人民的期望和嘱托。古人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鉴往,就是要透过浩如烟海、郁如邓林的过去找准我们工作的“道”——宗旨和原则、“形”——路径及抓手、“器”——方向与目标。
站在2015年的起点上,让我们的目光从先贤远哲的名言圣简和朝代兴替的利弊得失移往2014年——
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大的期待,托付了更殷的寄望;
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视要求为信任,把期待当责任,以寄望做动力,忠贞不渝地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坚定不移地发动全系统积极参与,攻坚克难,创新奋进,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全力推进改革,牵头或参与的改革有31项,简政放权,成效显著;
这一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指示,住房城乡建设部妥善应对复杂局面,积极采取措施,总体上保持了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全面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各项任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700多万套(含各类棚户区470万余套),基本建成480万套,完成了26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的任务,全国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2.5%,自来水管网漏损率下降0.5%,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再生水利用量达35亿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4%,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280公里,完成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7亿平方米;
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部集中力量研究重大问题,搞座谈,访学者,精调研,求对策,慎决策,全力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批示;
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各项工作不断实现新拓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破冰,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并轨,标准的管理体制和造价的计价机制改革,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开始,“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召开,“农村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治理”启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举行……
这一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胼手胝足,摩顶放踵。
站在2015年的起点上,举目前望,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迎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进一步适应,人民群众居住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要进一步改善……陈政高部长将其概括为“保持一个稳定,深化三项工作,突破六项工作”。即: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工程质量治理工作,深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要在大力提高建筑业竞争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在加强城市设计工作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在下力气治理违法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在狠抓建筑节能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在推进城市洁净工程方面实现新的突破,要在全面启动村庄规划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稳定,三深化,六突破”,这是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开展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道”。
面对“大道”,作为住房城乡建设部主管的惟一一份综合性日报和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新闻宣传舆论主阵地,《中国建设报》不是旁观者。我们必须遵循“大道”,积极领接空前的任务,主动担负空前的责任,果敢承受空前的压力,充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全心全意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深入、细致、全面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服务,助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改革发展。这是我们的天职。但是,我们不能仅止于胸怀此心、心存此责,更要身具此能、体有此力。
站在2015年的起点上,中国媒体融合元年——2014留给2015的馈赠触目可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必将加快加深,新技术、新平台、大数据的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报业的结构性调整必将更深地影响着舆论市场和舆论阵地,传统媒体的困境将向全行业蔓延……一切都在变,一切都不确定,惟一确定不变的是媒体的使命、责任和道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站在2015年的起点上,根植于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全心全意全天候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服务为己任、跨过了28个年头的《中国建设报》,为“谋”遵循住房城乡建设工作的宗旨和原则、指针和方向,更好地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服务之“全局”,为“谋”顺应新闻传播的新形势之“万世”,立足“一域”,远谋“一时”,确立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为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服务能力的新目标,明确了“既谋万世又谋一时、既谋全局也谋一域”的办报新方略——办报宗旨、办报目标、办报道路。
办报宗旨是必须遵循的“大道”,是“谋全局”,概括称“四为”: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提供信息参考与决策支持,为地方政府和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与工作支撑,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经营指南与决策咨询,为百姓安居乐业提供行业资讯与文化娱乐。
办报目标是必将谱写的“新篇”,是“谋万世”,浓缩作“两大”:打造“大资源平台”,构建“大数据高地”。
办报道路是应当努力开拓的“新路”,既谋“世”与“时”,也谋“局”和“域”,精炼为“三要”:“要融合”办报、“要跨界”办报、“要开放”办报。
未来的《中国建设报》,不仅是纸媒,还应是全媒体,更应是行业资源集散平台、创新思想的策源平台、百年建筑的践行平台、建筑文化的传承平台和共享利他的多赢平台。
审阴知日月,扫屋天下洁。
“四为”、“两大”、“三要”所谋者绝非“一域”、“一时”,而是近谋使自己做好做强做大,中谋提升为住房城乡建设系统服务的才能和力量,远谋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大道当前应举步,新路启行是新篇。
站在新的起点上,2015,今天出发!热门城市:
客服热线:400-
土地相关:
全国最大土地流转平台
2015年最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 2017年底完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农村的方向和任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
  国土资源部负责人介绍,《意见》在农村土地征收改革方面提出了要探索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制定征收目录,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等。
  1、为什么要开展改革试点?
  改革涉及重要法律修改等内容
  姜大明(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明确任务。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随着实践发展和改革深入,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显现,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有利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有利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我部开展了以土地征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试点,各地也结合实际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积累了经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重要法律修改,涉及重大利益调整,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重要制度的完善,必须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按照守住底线、试点先行的原则平稳推进。
  2、改革试点指导思想是什么?
  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
  姜大明: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兼顾效率与公平,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方向,以夯实农村集体土地权能为基础,以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为关键,以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为目的,发挥法律引领和推动作用,着力政策和制度创新,为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提供实践经验。
  要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健全程序规范、补偿合理、保障多元的土地征收制度,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制度。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科学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支撑。
  关于改革试点的基本原则,一是把握正确方向,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任务;二是坚守改革底线,坚持试点先行,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是维护农民权益,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土地权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是坚持循序渐进,既要有条件、按程序、分步骤审慎稳妥推进,又要鼓励试点地区结合实际,大胆探索;五是注重改革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3、改革试点主要任务有哪些?
  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姜大明:一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针对征地范围过大、程序不够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二是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针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权能不完整,不能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和交易规则亟待健全等问题,要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制度,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和途径;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和服务监管制度。
  三是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针对农户宅基地取得困难、利用粗放、退出不畅等问题,要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农民住房保障在不同区域户有所居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因历史原因形成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和一户多宅等情况,探索实行有偿使用;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改革宅基地审批制度,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民主管理作用。
  四是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不够等问题,要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和相关制度安排。
  4、对试点的选择有什么要求?
  兼顾不同发展阶段和模式
  姜大明:改革试点的要求,一是坚持小范围试点。统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兼顾不同发展阶段和模式,主要在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安排,选择若干有基础、有条件的县或县级市开展。
  二是坚持依法改革。试点涉及突破相关法律条款,需要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允许试点地区在试点期间暂停执行相关法律条款。
  三是坚持封闭运行。试点严格限制在经法律授权的县(市)开展,非试点地区不要盲目攀比,擅自行动,确保试点封闭运行,风险可控。试点工作在2017年底完成。综合新华社央视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1、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2、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同等入市、同权同价。
  3、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4、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
  5、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昨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会议指出,土地制度是国家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这3项改革涉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关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基础上有序推进。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对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条件和范围要严格把关,不能侵犯农民利益,同时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进城落户的条件,这是关系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社会舆论对土地问题反应非常强烈,有些人以为可以到农村买地买房子,农地可以随便转为建设用地。对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曾明确予以否认。据他介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不能”和“三条底线”,即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给改垮了,不能把耕地给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给改滑坡了,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土地制度改革不能改变即农民集体所有,不能改变土地的用途即农地必须农用,不能损害农民的基本权益。
  会议强调,进行改革试点,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试点的实施条件差异较大,要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探索。要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尊重基层群众实践,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务必使改革的思路、决策、措施都能更好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改革为了群众、改革依靠群众、改革让群众受益。
  会议指出,要抓紧制定明年工作要点,特别是要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把提高改革方案质量放到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抓落实的责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要有明确的路线图、时间表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分享给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土地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为您推荐更多
的相关文章:
土地热门话题
CopyRight &
中山维思普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商都房产网欢迎您!
商都房产看房团购总群:
农村宅基地改革最新政策 2015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最新消息
15:25:48&&&&&来源:
农村宅基地改革最新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33试点县市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方案,关于农村征地制度要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制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现行的土地管理规定,如果要建设的话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商业开发用地的话一律由政府征收国有土地才能转变为建设用地。
&【】&【】&[字体:&&]
农村宅基地改革最新政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33试点县市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方案,关于农村征地制度要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制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现行的土地管理规定,如果要建设的话必须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商业开发用地的话一律由政府征收国有土地才能转变为建设用地。
如果按照农村土地征收制度的话把农村土地征行为限定在公共利益用地范围,那么就有大量的非公共用地作为商业化资源可以统一建设用地调备。只有进一步农村宅基地改革力度才能推动动征地制度的改革。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强调保障农村宅基地益物权,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对试点进行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财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推动流转交易市场运行。
中央土地改革领导小组指出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要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在试点上稳步推行,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nbsp&nbsp&nbsp&nbsp
【责任编辑:日月】
一键分享至:
您可能还关注
关于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土地征收制度的资讯
匿名用户:
资讯评论(共有
条评论)点击(次)
资讯排行榜
怡丰森林湖第三届樱花节来啦!340亩超美樱花林随意浪漫漫赏,城堡探险、易趣烧烤、梦幻
3月15日,郑州华南城三喜临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华南城首批租金返还仪式、小
白色情人节,不要让你的爱等太久。在这个如梦一样美丽的日子,为她准备一束热烈娇艳的
3月22日,恒大山水城 携手商都网房产频道隆重推出绿色骑行活动,倡导绿色生活,体验恒
2015年春节duang地一下就结束啦,小伙伴们是不是仍然念念不忘、回味无穷呢?现在的春节
价格(元/平)
高新技术开发区
7700元/平方米
郑东新区高铁站
7600元/平方米
15000元/平方米
开封市龙亭区
CBD、金水区核心区域
龙湖宜居教育城
12000元/平方米
7300元/平方米
二手房快搜
公寓小户型拥抱2015盘点新年新政策_楚天金报_多媒体报
&第1版 要闻
第1版 : 要闻第2版 : 外滩踩踏事故
?图文:“地铁+高铁”连通三镇市?拥抱2015盘点新年新政策?图文:跨年夜 恸上海?买报纸 送纸巾
拥抱2015盘点新年新政策
&&&&楚天金报讯&1.江城出租车运价调整&&&&新政内容:日,武汉市物价局召开出租车运价调整听证会。预示着江城出租车运价将在2015年全面上调,其中凯旋出租车起步价将涨至2公里10元,非凯旋出租车将涨至3公里10元;此外,等候费、回空费、电召服务费也将不同程度上调。&&&&专家点评:武汉市交通专家胡润洲教授表示,出租车在很多地方的定位是辅助公共交通的一种工具,但是在江城它一直被作为公共交通中的一种,因此造成武汉市打的难的困局,涨价将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胡教授也表示,只有完善以武汉市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体系,才能真正解决市民的出行问题。(记者李晓璐)&&&&2.湖北省普高停招择校生&&&&新政内容:2015年我省普通高中将停招“三限生”,这意味着公办高中不再招收择校生,取而代之的是分配生继续“扩员。&&&&专家点评:全国优秀教师、华师一附中特级教师周文涛说,取消择校生,继而扩大重点高中的分配生比例,能够让更多薄弱初中的学生升入优质高中,从而弱化中考,均衡义务段的教育。&(记者赵莉)&&&&3.自主招生在高考后进行&&&&新政内容:按照国家的高考改革方案:从2015年起,高校的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高考成绩公布前进行,自主招生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重点考查学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更不能组织专门培训。往年部分高校组成的“综合性大学联盟高校”、“高水平大学联盟高校”、“卓越大学联盟高校”等联考将全部取消。&&&&专家点评:我省高考专家张才生说,将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后进行,是民心所向,考生无须投入额外的复习,且由于留给高校自主招生的时间只有1个月,高校自主招生的笔试或将弱化,更多地采取面试方式。(记者赵莉)&&&&4.“技能高考”全面铺开&&&&新政内容:2015年,我省深化高校人才选拔机制改革,将全面推行以技能考试为主、文化考试为辅的中职生升高职的“技能高考”,同时取消高职统考,这意味着中职生上高职的难度下降、机会增多。&&&&专家点评:我省职教专家、武汉二轻工业学校校长周平说,我国中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在95%以上,但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遍认识依然停留在老观念上,认为考不上普高才上中职。我省将中职生升学“立交桥”一再延伸,2014年已经向着本科全面挺进,将来“立交桥”还会向着硕士、博士迈进,在一定程度上是职教的又一个发力点。&(记者赵莉)&&&&5.“休学创业”将开闸&&&&新政内容:不久前,教育部正式公布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专家点评:湖北省团委创业导师程战淮说,当前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列,但这些创业者受到学业的牵绊,经常在创业和学习中两头跑,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更好地开拓市场,休学创业的新政策很好地为这类学生解了急。对于有着创业激情、准备牛刀小试的大学生,新政策也算是一剂催化剂。(记者王友和)&&&&6.车辆油耗限值新标准&&&&新政内容:2015年,我国将全面实行第三阶段燃油消耗限值标准,达到7L/100km。在此期间,将对符合各阶段燃油限值标准的车企实行税收优惠;而不达标的产品,则有一系列处罚措施,包括处以罚款、禁止生产该不合格车型等,具体的处罚措施可能在2015年的一季度出台。&&&&专家点评:著名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新的油耗标准,将增加自主品牌、SUV以及大排量车型生产企业的压力。对于新能源车的发展,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陈乐)&&&&7.露天禁烧秸秆治理雾霾&&&&新政内容:深受雾霾困扰的武汉,今年将从立法方面开始入手解决。2015年1月下旬即将开始的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将对《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烧的决定(草案)》进行审议,这就意味着我省雾霾治理将有法可依。&&&&专家点评:湖北省社科院专家冯桂林认为,目前的农村秸秆处理还成问题,城市雾霾与秸秆燃烧有很大关系。“该法律的出台非常有必要!首先让农民知道燃烧秸秆违法,其次就要为农民的秸秆无害化处理找到出路,实现秸秆处理的收益化和产业化,实现再利用。”&(记者赵贝)&&&&8.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新政内容:2014年9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11月,又对该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在管理体制、税收返还、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人才支持、开发合作、法治保障等方面做了适当修改。&&&&专家点评: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泽洪在审议报告中表示,省人大常委会人员认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湖北创新驱动发展、开发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旗帜。&(记者赵贝)&&&&9.湖北城市供水条例&&&&新政内容: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对《湖北省城市供水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之后,省人大法规工作室将草案发至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人大常委会、立法顾问组成员及立法基层联系点,并在省人大网站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11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该条例草案进行第二轮审议。&&&&专家点评:“为了规范供水用水活动,保障供水用水安全,维护供水单位和用户合法权益,制定该条例十分必要。”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栾丽娜说。&(记者赵贝)&&&&10.湖北旅游立法推进&&&&新政内容:湖北省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我省一直重视旅游立法工作,1999年1月就颁布了《湖北省旅游管理条例》;2005 年3月又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湖北省旅游条例》;2014年9月再次对《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11月进行了第二次审议,2015年,这一修订将进一步推进。&&&&专家点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旅游法制环境的改善,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原条例已经不能适应我省旅游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因此对原条例进行修订已经迫在眉睫。”湖北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说。&(记者赵贝)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改革创新注入新动力――“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综述
日10:02&&&来源:
原标题: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改革创新注入新动力――“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综述
“新常态”已成为一个新的热门词汇。这是中央政府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基于经济发展呈现新特征、新趋势所作出的新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1月1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5”,以“大逻辑:新常态下的2015宏观形势暨‘十三五’展望”为题,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深入探讨、解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开幕式上发表主题演讲。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出席论坛并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主持开幕式。在主题研讨环节,来自不同智库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先后发表演讲,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和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分别主持上下两个单元。论坛期间,中国发展出版社还发布了该社2015年重点新书;适逢创刊十周年的《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宣布自2015年起全新改版。
把握2015年宏观经济走势,必须深刻认识当前面临的内外背景,科学认识新常态,努力防范公共风险,争取增长潜力的有效释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5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伟的话说,至少有三个特别之处: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科学论述,将成为今年我们制定新阶段发展战略、规划和一系列政策的大逻辑;二是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十三五”的规划之年,承启“五年规划”之前后,意义重大;三是2015年是为完成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而要做好2015年的工作,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准确理解、正确遵循这个大逻辑。而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首先必须科学认识新常态。
他说,习总书记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行系统论述,并鲜明地概括了新常态所带来的趋势性变化,这正是我们认识新常态的出发点。只有深刻理解、正确把握这些趋势性变化的内涵,才能科学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要加深对这一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必须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条件的新变化,以及由此蕴含的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新的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世界发展格局的深度调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发展格局的影响。谋划中国的发展,必须对世界格局的变化有清醒的认识。概括地说,世界发展格局的调整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种种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可以说仍是阴云未散,晴天难期。全球经济格局处在极其不稳定的变动、甚至撞击之中,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二是全球分工格局正在加快重塑。为赶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再制造业化”战略。这使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工关系呈现更加复杂的局面。同时,在交通通讯等领域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低端生产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致使全球价值链分工更有利于处在价值链两端的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三是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日趋复杂。在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迟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而陷入困境的背景下,各种各样新的区域合作倡议和机制不断推出。这在深化区域合作的同时,增加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复杂性、多变性、不确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贸易发展的进程。四是全球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相互影响日益增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政治对经济的干预有明显加强的趋势,地缘政治危机对区域、甚至全球经济的影响呈现多发性、尖锐性、难以预测性。
从内部环境来看,新的最显著变化是发展受到约束的广度和强度前所未有。一是发展绝对水平不够高和老龄社会过快来临之间的矛盾凸显。在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我国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绝对下降的趋势,而依靠社会赡养的人口相对增多,2014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总人口的15%,大大超过传统老龄社会10%的标准。“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提高劳动生产率迫在眉睫。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转型发展紧迫要求之间矛盾尖锐。转型发展的根本支撑在于科技创新。然而,近些年我国的创新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还难以支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多年来强调的增长动力的转换,用“青黄不接”这一成语形容并不为过。三是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新压力与人民群众对改善生存环境的新要求之间矛盾空前。在人口集中居住的东北黑河至西南腾冲的胡焕庸斜线东南地区,空气、水、土地的承载能力及污染程度,可以说,大都到了极限。四是过大的收入差距与人民群众对于公平的渴望之间矛盾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13年中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73。这一水平高于国际上0.4的警戒线。长期存在的过大收入差距,引发了或者加重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另外,我国近2亿非城镇户口的城市常住人口与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和谐、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技术革命,也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会带来发展的新机遇,也会从产业发展、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方面向我们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将是经济全球化一次新的大洗牌。
世界经济复杂性、不确定性在增加,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影响需要密切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赵晋平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他说,2014年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8%,高于%的增速。全球进口料增长5.2%,高于%的增速。3.8%左右的增长预期,比在2014年初的预测值有所下调,在赵晋平看来,这是一个谨慎乐观的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正在加速,根据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协会(NABE)的经济学家做出的最新预测,2015年美国经济将增长3.1%,超过2014年的2.2%。到2015年底,美国失业率约降至5.4%。市场人士认为美失业率到达5.4%,美联储即将实施加息。另外,美国房地产很多地方的价格都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房屋交易周期明显缩短。如果房地产市场按目前这样的趋势持续下去,美国经济继续复苏的基础将是非常稳固的。还有美国能源革命所取得的成就,等等,这些因素将使美国经济可能保持一个温和的经济增长。2014年,欧元区经济走势由缓慢衰退到缓慢复苏阶段,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由负转正。但是,欧元区本身所面临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有人甚至怀疑欧元区是否重蹈日本的覆辙,这是不确定性因素。在赵晋平看来, 2014年,日本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是靠日元贬值和安倍的所谓“三支箭”建设有一点起色,但这种起色不可持续,2015年日本经济并不乐观,尤其是提高消费税的政策用来填充日本社会保障,最后能否达到目标还需要观察。
赵晋平认为,从生产、GDP角度看,全球经济还将保持缓慢的复苏,但很难期望会有明显的上升。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变数在增加,有些因素是持续或延续了2014年的情况,有些因素可能会成为新的变量。作为市场需求方,美、欧、日进口增长波动比较大。尤其美元汇率的变化值得关注,它会影响到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俄罗期面临的危机和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博弈也为全球经济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则从中长期趋势判断,从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下降到7%-8%之间,明显下了一个台阶。这不仅是国内国际短期因素冲击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结果。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不再具备过去高速增长的基本面前提。但是,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之后,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到底如何,各界的看法不完全一致。张军扩认为,增长潜力问题对于把握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非常重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看法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具有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增长潜力在6%-8%之间。
张军扩同时指出,正确认识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是我们把握走向、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的非常重要的依据,但它不是唯一依据。我们不仅要正确地认识潜在增长率的高低,而且要正确地认识潜在增长率的含义,走出两个误区:第一,将增长潜力等同于一定能够实现的增速。我们现在讲“新常态”,更多的是指客观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的新常态,而不是发展动力、发展模式的新常态。高速增长阶段结束之后,我们既可能通过努力,争取到一个比较长期的中高速增长局面,也可能会是一个中长期的中低速增长,还不能排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把中长期的增长潜力误认为是每一年、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地区都应该争取的速度。潜力是要努力争取的,但又不能盲目争取,或者说不能乱争取,要按照客观规律去争取。经济发展目标的设定和经济调控政策的实施,应当立足于实现中长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过分注重每年都能实现中高速增长。
谈到2015年的经济形势,张军扩认为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但其他指标,包括就业、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节能减排等都在改善。总体看来,当前经济运行的状况是正常的,是符合调控政策预期目标的。经济增速适当放缓,有利于形成市场倒逼机制,有利于推进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实际效果来看,经济增长速度在回落,但结构和效益在改善,风险在释放,总体也处在可控范围内,从而有利于为长期稳定的增长奠定基础。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新常态”关键字在“新”,也就表明旧的发展方式已无法延续,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在他看来,新常态有四大标志:一是速度变化,过去35年来经济年均增长接近10%。现在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不可能再维持,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二是动力变化,由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三是结构变化,过去30年中国工业发展一直快于服务业,中国制造业比重一直高于服务业,这种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四是质量变化。在这四大变化下,也就是在这种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中有四大阵痛,即制造业去产能化、金融去杠杆化、房地产去泡沫化、环境去污染化,由此导致下行压力前所未有。当前的首要问题是稳增长,唯此才能进行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认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方针已经明确。这六个方面、十八字方针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晰,长短结合,目标与路径匹配。其中,“防风险”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各个方面最后都要落到防风险上。“稳增长”防的是短期风险,“调结构、转方式”防的是长期的、不可持续的风险;“促改革”实际上也是防长期风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惠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如果发展不能落到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就没有太大意义,与民心相背,老百姓不会同意。因此,惠民生也是防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他说,我们平时谈风险都是从各个局部来考虑,从短期来看,就各个局部来讨论这些风险问题也许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这些局部分析问题的角度远远不够,必须从长期、整体分析视角出发,防范和化解中国发展面临的三大公共风险。第一,政府与市场两只手怎么协调;第二,效率与公平能不能融合;第三,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怎样有机结合。现在我们面临的三大公共风险,都不是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国家发展、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公共风险,单从某一个领域是没法解决的,必须基于长期视角,树立整体思维来化解风险,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充分认识发展仍是硬道理
李伟说,面对新常态下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我们仍要充分认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坚持不懈地推动发展,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保障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不言而喻,发展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增长。因此,在新常态下,仍必须使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换挡而不失速。当然,我们所需要的增长速度是有别于以往传统增长方式而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是建立在新的增长动力基础上的速度。
第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顺利迈向新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但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2013年,我国人均GDP虽已达到7000美元左右,却只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与智利、土耳其、巴西等国家有不小的差距,在世界人均排名仅在80位左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建设民富国强的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时期地保持经济持续、较快、稳定增长。首先,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迈向高收入社会的需要。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决定一个国家发展最终状态的,是经济能不能以一定速度持续增长。其次,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以一定的增长速度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再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的需要。在高速增长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系统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容易被资产价格等因素上涨所掩盖。事实上,目前我国已经积累了不容忽视的财政金融风险。如果经济增速出现显著下降,资产价格就有可能大幅度缩水,企业利润率就会大幅下降,财政收入增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有可能使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变为现实的威胁。
第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新动力。其主要特征应是,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大作用;经济增长要靠资本、资源、劳动力的高效集约使用,技术进步在其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改进将更多来源于部门内、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他说,经济增长只有建立在这样的动力基础之上,才能应对世界经济增长长期低迷的挑战,获得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才能以较少的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突破环境对发展的严重束缚,有效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创造永续发展所需要的支撑环境;才能满足新常态下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新期待,有力推动中国的社会进步。
辜胜阻也认为,过去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市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代价这样的老路已经不能再走下去,认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要有新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同样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旧的发展模式被重构,新的驱动力亟待注入。他说,我国前30多年改革的基本动力可以简单总结为两个字:“得利”。国家采取了诸多促进改革的特殊政策,形成了“谁改革谁有利,先改革先得利”的局面,这一改革激励的逻辑和机制,使得我国30多年来的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这种改革路径也会产生必然的副作用和代价。因为制度本身是一种公共品,用“谁得利谁改革”的机制来推动改革,相当于用一种生产私人品的逻辑来生产公共品。这种改革的逻辑会导致经济运行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并且导致各个领域中出现既得利益集团,利己就推动改革,无利就阻止改革,给进一步的改革设置了障碍。因此,需要有新的动力来推动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赵晋平认为,作为开放型经济体,中国未来关键还是要开拓新的空间。2015年,中国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其中“一带一路”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提高经贸合作水平,着力打造中新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等,有望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这是我国拓展新增长空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取向。根据目前的计算,涉及的人口约占全球61%,GDP占全球28.5%,外资净流入占40%,出口占37%,进口占32%,其中农业占51%,由此,可以看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动力形成的根本途径在于持续改革和创新
李伟认为,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又在于创新。我们必须进行产品创新,开辟新的市场,使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进行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和工艺创新,以提高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创新,要谋划好创新的方向,明确创新的关键领域,统筹利用各种创新资源,创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我们要紧密围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需要,适应新常态下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把握全球科技进步的总趋势,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推动中国由创新资源大国变成创新能力强国,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和推动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一,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后起国家,在传统技术领域,我国有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后发优势,但也有只能在“边缘地带”创新的后发劣势。在新的技术领域,如增材制造、数字机器人、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物联网、新材料等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大体上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机会走在创新的前列,甚至走在创新的最前沿。应统筹配置创新资源,以在这些新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的重大突破。
第二,要着力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和优化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有利于在既有的技术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成果的应用,也有赖于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对中国而言,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需要把握两个方向:一是应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优化大规模、集中式生产组织流程;二是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小型化、个性化生产。
第三,要着力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扩大既有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引导生产更好适应消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成果,特别是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业已并将继续为商业模式创新开辟广阔的空间。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但是也要引导和规范商业模式的创新,坚决杜绝以商业模式创新之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切实保证商业模式创新走在健康的轨道上。
第四,要统筹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历次技术革命。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小国还是大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很难独力担负起新技术革命的重任。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已有较为丰富的创新资源。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以更为开阔的胸怀,虚心学习其他国家的创新经验,广泛借鉴其他国家的创新成果,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扩大合作创新的内涵和形式,充分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当然,在创新过程中,也要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我们就很难参与到全球创新的过程之中,也很难分享更多的创新成果收益。要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胜利,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拥有世界级的创新成果。
第五,要加快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环境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其中政府、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是四大主体,它们在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尽管不同,但都是不可替代的。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研发机构和企业四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完善国家创新政策体系,把国家有限的政策资源和资金资源,集中用到决定中国长远发展前景的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域。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加快推进各领域特别是科技创新领域的改革,建立健全创新所需的体制机制,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潜力,贯通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研发成果产业化、创新价值实现之间的链条,让创新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赵晋平也认为,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通过加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或将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新空间、新动力。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房汉廷认为,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仍然是一种资本驱动,但资本的内涵已经出现巨大变化。新的资本体系包含社会资本、技术资本、创新资本和企业家资本共四大要素。这四大要素将是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最主要的抓手,也是经济发展最有力的动力支撑。我们应充分挖掘四类资本要素,使之形成合力,助推中国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赵昌文认为,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和调整,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要原因,也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表现。只有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继续推动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与调整,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与效益,才是中国制造业产业唯一的选择。但在制造业成本上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要继续保持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唯有突破“天花板”。创新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他认为,政府作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一定要让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部门有更好的发展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让企业有动力去创新,适当的财政税收激励政策让企业有能力去创新,创造正向激励的宏观背景让企业有意愿去创新。
金碚则认为,除了创新还要需要靠改革来释放红利,二者不可或缺。他说,如果说前三十多年的改革靠“得利”,下一步的改革要靠“便利”。在一个有效运行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大家能够公平竞争,排除运行中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和不便利因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这一逻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如果我们承认这一逻辑,我们的改革就要使微观经济主体变得更加便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同过去相比在各方面的便利性已经大大增强,但同一个有着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或者说更发达的现代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各种不便利的情况。“如果这个地方不便利就可能形成腐败。一定程度上说,腐败就是对不便利的润滑。”当一些人用腐败的方式突破了一些不便利,就意味着更多的人更加不便利。如果我们希望释放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就要考虑如何使经济主体变得更加便利。金碚说,“新常态下,如果把我们的经济增长潜力提升寄希望于创新驱动,寄希望于改革能够释放红利,那么我们的观察点就是,改革是否使微观经济主体在进行有益经济活动时变得更加便利。如果感觉到更便利,那么我们的改革就走在了释放红利的道路上。”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从农业的角度提出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他说,当前农业发展需要突出关注四方面变化: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成本“地板”抬升的挤压越来越明显;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的“黄线”开始逼近;资源环境的“红灯”开始亮起。面对这些巨大变化和挑战,出路只有一个,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在新常态下,加快农业转变生产方式,必须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度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必须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这方面一个重要的改革探索是实行目标价格制度,使农产品的价格逐步向市场均衡价格回归;必须加快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中国农业来讲,必须要进行脱胎换骨的革命性改造,把农业发展转向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上;必须完善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创新农业支持政策。
韩俊说,在农业面临天花板、地板、黄线、红灯的双重挤压、双重约束下,我们要努力防止农业萎缩、农村衰退甚至荒芜,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满足几亿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这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是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最重大的政策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这一头不能拖后腿,不能成为短板。当前,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直面挑战,努力保持农业农村持续向好的局面,这对于保证宏观大局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王宇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未来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真正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将不断加快,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和创新动力。记者 杨良敏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实习生、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农村扶贫新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