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赏析》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查看: 7336|回复: 80
中国文学标准朗读古文篇1—《桃花源记》(东晋_陶渊明)
[[320K/MP3][115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银月 于
14:09 编辑
1.jpg (35.06 KB, 下载次数: 336)
22:14 上传
《桃花源记》
(东晋_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7],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9],髫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10],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12],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3],处处志之[14]。及郡下[15],诣太守说如此[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17],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18]。未果,寻病终[19]。后遂无问津者[20]。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题解】  这是一篇虚构的用来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作品。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之声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但从中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的愿望。全文叙述委婉曲折,层次分明,语言质朴自然,写景明丽如画,虽幻似真,虽虚似实,用艺术的手法展示了一幅古代东方“乌托邦”的图景。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银月的分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本帖最后由 银月 于
12:44 编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业,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竟然忘掉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水两岸有数百步之长,其中没有其他树木,地上的芳草鲜嫩优美,遍地是掉落的桃花瓣;渔人觉得十分惊奇。又继续向前走,想走完这片桃花林。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走到那里便发现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小的洞口,洞口好象有亮光;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刚进去时洞很狭窄,仅能容得一个人通过;又朝前走了几十步,突然开阔明亮起来。里面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及桑树、翠竹一类东西;田间道路交错相通,彼此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桃花源中的人往来、耕种、劳作,以及男女穿的衣服,都同外面的人一模一样;老老少少都很安适快乐。他们看到渔人以后,大为惊异;问他从什么地方来,渔人全都作了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到家里去,备酒杀鸡热情款待。村民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探问外界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小孩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从此以后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界隔绝了。又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十分感叹。其他的人也都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拿出酒食来款待。住了几天,渔人要告辞回去,桃花源中的人对他说:“这里的事不必对外人讲。”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老路回去,一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就往见太守说了自己进入桃花源的经过。太守立即派人跟随渔人前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竟然迷失方向没有能够找到原来的道路。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情,就高兴地计划前去探访。但没有能够实现,不久就生病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寻找的人了。  (徐鹏)
  【注释】
  [1]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年号(376—396)。这里年代是假托的。[2]武陵:郡名。郡治在今湖南省常德县。[3]缘:沿着。[4]夹岸:两岸。[5]落英:落花。[6]才通人:仅能供一个人通过。[7]阡陌(qiān mò千莫):田间小路。南北叫阡,东西叫陌。[8]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9]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白转黄,故以代称。垂髫(tiáo条):指儿童。儿童垂发为饰。[10]要:同邀,请。[11]邑人:同乡人。绝境:指与外界隔绝的地方。[12]延:邀请。[13]扶:沿着。向路:旧路,指来时的路。[14]志:标记。[15]郡下:指武陵郡治所在地。[16]诣(yì义):往见。太守:郡的行政长官。[17]南阳: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诣之,隐士,好游山水(见《晋书·隐逸传》)。[18]规:计划。[19]寻:不久。[20]问津:问路。指探访。津;渡口。
~~~~~~~~~~~~~~~~~~~~~~~~~~~~~~~~~~~~~~~~~~~~~~~~~~~~~~~~~~~~~~~~~~~~~~~~~~~~~~~~~
今天下载中国古代散文名篇配乐朗诵,320K品质,试听音质不错,
民乐版设置有 [吟咏诵读] 栏目,帖出来与大家共享。
该用户已被删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这类主题很少哦,支持银月的主题,来晚了,勿怪
该用户从未签到
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这篇散文,背的滚光烂熟,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也曾听过朗读的录音,但没银月发布的这篇更有意境。配上音乐更能表现出世外桃源,和平,宁静,美丽的境况!收藏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也。美哉,理想境界也。
感谢长老支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头一次听,不错,希望多发些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古文共有17篇,一篇篇发哈。
先感谢全楼乐友支持!
谢谢贵宾光临民区
该用户从未签到
让孩子听听,谢谢楼主
该用户从未签到
& & hehe.好东西。要了。
本站联系方式:QQ:
Powered by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解释~~!要详细点的。ok?_百度知道
陶渊明 -----《桃花源记》的解释~~!要详细点的。ok?
。~。专业。请各位。
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落花繁多,仅能容一个人通过,自得其乐!”  (渔人)出来后,(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是个)高尚的名士,不再出去了,听说了这件事。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找到了他的船,明净的池塘,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村里面,(他们)听了都很感叹惊讶,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渔人)居住了几天,便去拜见太守,山边有个小洞,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桃花源里的人的衣着装束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渔人)到了武陵郡,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没有实现,没有别的树,耕种劳作的人。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渔人)就离开船上岸。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从小洞口进入,桑树竹林之类,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又向前划去,有肥沃的土地,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房屋整整齐齐,想划到那片林子的尽头,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结果迷了路,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竟然大为惊奇。起初洞口很狭窄,全是桃花,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告辞离开,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忘记了路程多远,来来往往的行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地上芳草鲜嫩美丽,不久生病死了。(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南阳人刘子骥,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往前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竟然很惊奇,问...
桃花源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桃花源记》 陶渊明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记​》​课​件
大小:1.51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转]《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科研-栾皞的办公空间
关注  粉丝
总访问量:11139
今日访问:0
最后登录: 16:52:01
内蒙古翁牛特旗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山西宁武县
江苏灌云县
山东东港区
安徽临泉县
山西五寨县
内蒙古达拉特旗
山西定襄县
内蒙古根河市
(最近更新:2350)
(最近更新:15)
(最近更新:256)
(最近更新:116)
(最近提问:56)
[转]《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普安县新店中学& 左龙章
一.学情分析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第25课)。由于本学年所上的八(3)和八(4)两个班都是接手其他老师的,所以,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功底不是很了解。故学生在此之前虽然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从摸底考虑,还是从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入手,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体会语文就是生活,做到文道统一。
二.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
(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计划
相关卡片、资料。
六.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嫦娥奔月,向往那美丽的月宫;孟子追仁义,求那仁义满天下;杜甫同情寒士,欲“大庇天下寒士”,孙中山救国,呼吁“三民主义”,共产党为人民谋求幸福,为“共产社会”而奔走……
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交流发言)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和平、自由、民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自食其力,和协共处。而这些也正是一千多年前晋代大文豪陶渊明毕生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近《桃花源记》,走近陶渊明。(板书课题:桃花源记)
2.文体介绍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现在的“序”。《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桃花源诗》的序。
3.走近作者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出示卡片)
晋(jìn)& 缘(yuán) 舍(shě)船 && 豁(huò) 屋舍(shè)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遂(suì) 间(jiàn)隔 及郡(jùn)下&& 诣(yì) 刘子骥(jì)
2.容易写字
武&&&&& 隔&&&&& 逐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生诵读课文。
(要求: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成语(出示卡片)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要:通“邀”,邀请。
4.古今词(出示卡片)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交通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一词多义(出示卡片)
舍:舍弃。房子。乃:于是,就。竟然。具:都。详细地。志:作标记。所作的标记。遂:终于。于是,就。寻:寻找。随即,不久。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四)生朗读课文。
(五)作业。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发译文资料供学生课后参考(一人一份)。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偿应该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
(二)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1.本文线索是什么?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2.第一节主要写什么?
(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作用: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①有山有水,环境优美。 ②心情舒畅、愉快、惬意。③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推断:①这里有人吗?②如果有人,这里的人生活又怎样呢?)
3. 第二节主要写什么?
(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或者说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讨论:桃花源美在哪些方面?如此之美丽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和桃花源外相比:①这里只有父子之分,没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②这里只有和平劳作,没有兵火征战,不会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③这里只有自劳自食、和睦相处,没有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如此之美丽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找到——因为这只是作者“乌托邦”式的幻想,是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
4.第三节主要写什么?
(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乃大惊”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秦末以来战乱连连,桃花源中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荡、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明确:A.从这里我们可知: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B.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5.第2-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故事的发展)
6.余下主要写什么?
(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不足为外人道也”)
7.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8.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课堂小结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四)作业
1. 生背诵课文。
2.拓展阅读(发资料,一人一份)。
"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常德桃花源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所在地。全县总面积4458平方公里,辖40个乡镇,总人****************.7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桃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3年,全县GDP达到58.35亿元,经济总量在常德.巾继续稳居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达到工。97亿元。
春秋战国时期,桃源地域属楚,西汉时为临沅县一部分,公元50年,从临沅县析出,置沅南县。公元583年,合临沅、沅南,汉寿一二县为武陵县,隶属朗州。公元963年,桃源地域从武陵析出,因其境内有著名的桃花源而定名桃源,得名至今已有1041年历史。桃源这块“仙源乐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孕育了张隅、文澍、江盈科、罗人琮、宋教仁、覃振、董维建、翦伯赞、孟少农等一大批知名人物和社会贤达。
桃源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粮食、油料、肉类总产跻身全国百强。桃源黑猪、桃源大种鸡、桃源大叶茶等名特优产品享有盛名。近年来,桃源建成了30万亩专用稻,30万亩优质稻,80万亩油料,15万亩苎麻,10万亩棉花、6.5万亩茶叶、10万亩无公害蔬菜、30万亩优质水果、50万亩楠竹、l万亩烟叶、3000万羽大种鸡、30万头黑猪、100万头牛羊等农产品基地。
近年来,桃源坚定大办工业,办大工业的战略部署,瞄准大项目,放手抓引进,不断扩大开放兴工的成果,努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2000年以来,全县先后引进县外项目320多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5亿元,特别是成功地引进了创元铝业、鲁洲糖业、金典竹洒、金果果蔬、运达机械、杰新纺织、跃宇竹业等一批大型工业企业。
桃源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桃花源上景区、百里沅江风光带、乌云界白然保护区等构成的人文生态旅游景观美不胜收。特别是“人间仙境”桃花源,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其山水洞谷之美,寺观亭辟之盛,诗联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吸引了古今之外无数游客。如今的桃花源,景区品位得到了全面提升,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AAAA级风景名胜区。2003年接待中外游客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00万元。&&&&&
通过近年来的大投入、大建设,桃源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历史巨变。在水利建设上,投入3。7亿元,对5座万亩堤垸、108公里防洪大堤进行了全面加高加固,特别是投入1.37亿元,建成了全省第一个县级城市防洪圈;在交通建设上,石长铁路、常桃高等级公路、桃花源机场、常德至张家界、常德至吉首的高速公路连成了桃源发达的交通网;在通信建设上,投入2亿元建成了数字传轮、程控交换、图文传真、英特资讯港组成的现代通信网路体系;在城镇建设上,累计投入资金工0.2亿元,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23.32平方公里,城区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明显提高。&
人间仙境地,世外桃花源。陶渊明笔下虚幻的世外桃源,如今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仙源乐土。
桃源县新闻工作者协会
(七)教学反思
由于两个班都是新接手的,自己对他们的实际情况估计不足,故在两个班教学后,觉得这篇文章教学还有许多地方值得研究。
首先表现在对《桃花源记》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人文美、结构美的把握上不是很好。
其次,对学生的基础不是把握得很充分,有的旧知识也需要补充,有的字音也要纠正,如“逐”字,有的同学读成“遂”的音。
第三,对课堂容量把握不当,时间不够,有溢出的感觉。
若不是上述原因,我们只要用心去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品味,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桃花源记》,无愧是陶渊明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 桃花源记 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