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古文翻译器梦日月入怀的翻译器

智永真草千字文古文翻译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智永真草千字文古文翻译
智永真草千字文古文翻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天黑地黄由来久,宇宙时空阔无边.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阴阳圆缺有偏正,星辰昴宿步方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寒暑循环频来往,秋收冬藏怎得闲.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闰余积累而成月,六律六吕调成弦.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云气升空如雨漫,露水至夜似霜寒.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金属淘尽江河水,玉石踏破昆仑山.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巨阙宝剑名声响,夜光明珠最堪看.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果中李柰最珍稀,菜品芥姜吃不厌.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鱼儿浪漫遨河海,鸟儿自由冲霄汉.龙师黄帝,鸟官人皇
炎黄二帝携龙师,上古人皇统中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文字自从仓颉始,衣裳只赖嫘祖传.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唐尧虞舜是明主,君位无私让能贤.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武王成汤仁德广,拯救百姓出深渊.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贤君饥渴治国术,垂衣拱手纳谏言.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四方黎民沐王恩,纷纷归附无边患.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远远近近成一统,君治民服心甘愿.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竹林凤凰寻佳偶,草场白马觅香饯.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贤君教化遍国土,天下百姓恩泽遍.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身体发肤四大在,行为举止五常乱.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既蒙父母悉心养,毁损丝毫有谁敢?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女子自小思贞洁,男儿长大慕德贤.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知错必改无浪子,时机正把功劳建.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背后嚼舌是亦非,坐吃山空长变短.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诚信一生可定论,大度如海能撑船.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墨子戚戚丝染色,诗经朗朗羊成篇.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行高尚自留影,私欲克制尚能传.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道德高深名声响,形体端庄衣冠鲜.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厅堂宽敞话声清,山谷空旷嗓音远.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作恶多端终得报,行善结缘福总现.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尺长璧玉不足贵,寸短光阴莫等闲.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供养父母侍君王,认真谨慎并下谦.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孝敬高堂应竭力,报效君主忘腥膻.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如临深渊奉父母,似履薄冰看凉暖.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孝如香兰招人爱,敬同青松无月年.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河川汹涌流不息,子孙万代有清潭.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举止若思显庄重,言辞沉着神气安.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修身求学要踏实,慎行不负好开端.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德孝方能成大事,声誉自来光耀显.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学习出色上仕途,参与国事功名建.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召公理政甘棠下,身后百姓更追念.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礼节随位而殊异,乐曲因人分贵贱.上和下睦,夫唱妇随
长幼随时相帮助,夫妇老来各扶搀.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出门在外从师长,家规母讯带身边.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姑伯叔叔是长辈,侍奉自比亲家眷.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兄弟相爱学孔融,同气连枝根脉连.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结交朋友意相投,切磋琢磨相告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
仁义慈爱恻隐心,事出仓促莫厌嫌.节义廉退,颠沛匪亏
节义廉谦是美德,穷困潦倒不抛捐.性静情逸,心动神疲
品性淡泊情自逸,内心浮躁精神倦.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天性纯洁志意满;追求物欲天性偏.坚持雅操,好爵自縻
高尚情操能持久,高官厚爵自如愿.都邑华夏,东西二京
古都华丽壮天下,长安洛阳美名传.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邙山洛水为依仗,渭河泾水作天堑.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宫殿盘旋复曲折,楼阁高飞入云端.图写禽兽,画彩仙灵
飞禽走兽上画栋,神灵五彩下尘凡.丙舍傍启,甲帐对楹
两边配殿依次排,雕梁总被账幕掩.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大摆宴席宫殿中,鼓瑟吹笙歌舞艳.升阶纳陛,弁转疑星
登上殿堂惊文武,左顾右盼如星乱.右通广内,左达承明
右通藏书广内阁,左达早朝承明殿.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三皇五帝箴言多,才子总能会英贤.杜稿钟隶,漆经书壁
杜度草书钟繇录,漆封古籍孔壁典.府罗将相,路侠槐卿
文官武将列两边,大夫公卿夹道站.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户有八县之封地,士兵千名供使唤.高冠陪辇,驱毂振缨
官帽高高伴帝游,威风驾马舞长鞭.世禄侈富,车驾肥轻
子孙世代袭俸禄,轻车肥马意志满.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朝廷详尽记功德,刻上碑石永流传.磻溪伊尹,佐时阿衡
文王磻溪拜吕尚,恰似伊尹在生天.奄宅曲阜,微旦孰营
奄国曲阜入疆域,不是周公能实现?桓公匡合,济弱扶倾
桓公屡次合诸侯,小国从此力不单.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惠帝不废靠绮里,武丁感梦得高贤.俊乂密勿,多士寔宁
能人治政勤努力,众志成城可兴邦.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晋楚后齐成霸业,赵魏受制为横连.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虞君借路献公成,晋文践土会盟员.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萧何遵约制九律,韩非自受法度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白起王翦善于攻,廉颇李牧长于战.宣威沙漠,驰誉丹青
威名远播震沙漠,美誉画像流宇寰.九州禹迹,百郡秦并
大禹治水踏九州,秦并六国朝中原.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泰山独尊五岳中,云山亭山受礼禅.雁门紫塞,鸡田赤城
雁门紫荆号雄关,鸡田赤城有驿站.昆池碣石,巨野洞庭
滇池璧水碣石海,钜野大泽洞庭幻.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源远流长场面阔,山奇谷幽气象阑.治本于农,务资稼穑
治国根本在于农,致力稼穑保根源.俶载南亩,我艺黍稷
一年农事春天始,五谷按时下井田.税熟贡新,劝赏黜陟
收获季节纳新谷,奖励处罚看府官.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夫子孟轲尚纯洁,史官子鱼不谄言.庶几中庸,劳谦谨敕
做人能有几中庸,勤奋律己要谨谦.聆音察理,鉴貌辨色
人言入耳须过脑,心思必从颜色看.贻厥嘉猷,勉其祗植
忠告建议勤相劝,谨慎处世结善缘.省躬讥诫,宠增抗极
讥讽训诫功自成,恩宠嘉奖妒之源.殆辱近耻,林皋幸即
身处临危近耻地,归隐山林为上选.两疏见机,解组谁逼
疏广疏受见机早,自解官印过晚年.索居闲处,沉默寂寥
离群独居时光短,清静无为乐清闲.求古寻论,散虑逍遥
先贤典籍时翻阅,心事俱无山水间.欣奏累遣,戚谢欢招
先易后难方见效,快乐频至免愁烦.渠荷的历,园莽抽条
池里荷花交相映,园中草木又抽尖.枇杷晚翠,梧桐蚤凋
夜幕枇杷愈苍翠,初秋桐叶即枯干.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陈根老树相倒伏,落叶秋风纷飞散.游鵾独运,凌摩绛霄
寒秋鲲鹏独高飞,彩衣云锦冲霄汉.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王充街市恋读书,书袋书箱左右盼.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出门在外多禁忌,隔墙有耳莫妄言.具膳餐饭,适口充肠
一日三餐膳食足,兼顾肠胃品味全.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饱时鱼肉难下咽,饥来粗菜也香甜.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接待亲朋要盛情,老幼饮食应分辨.妾御绩纺,侍巾帷房
妾婢尽心理家务,保镳勤谨护宅院.纨扇圆絜,银烛炜煌
手中绢扇月正满,台上银烛火灿烂.昼眠夕寐,蓝笋象床
竹席小憩午餐后,牙床正寝夜阑珊.弦歌酒宴,接杯举觞
乐涌歌翻酒席摆,杯来盏去尽欢颜.矫手顿足,悦豫且康
手舞足蹈不自禁,真是快乐又康安.嫡后嗣续,祭祀烝尝
子子孙孙承家业,祭祀大礼记心间.稽颡再拜,悚惧恐惶
磕头礼拜要虔诚,悲痛敬畏礼数全.笺牒简要,顾答审详
写信简明并扼要,回答详细不隐瞒.骸垢想浴,执热愿凉
洗浴只因垢污体,焦急不过手执炭.驴骡犊特,骇跃超骧
灾祸之来必有兆,五牲六畜先慌乱.诛斩贼盗,捕获叛亡
抢劫偷窃要重罚,反叛逃亡应查办.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
吕布弓箭宜僚丸,阮籍长啸嵇康弹.恬笔伦纸,钧巧任钓
蒙恬毛笔蔡伦纸,马钧水车任公钓.释纷利俗,竝皆佳妙
能工智计解人忧,高明巧妙人称羡.毛施淑姿,工颦妍笑
毛嫱西施姿色美,深锁眉头亦堪看.年矢每催,曦晖朗曜
岁月易逝催人老,惟有太阳映天蓝.璇玑悬斡,晦魄环照
四季变换北斗移,月光洒地时明黯.指薪修祜,永绥吉劭
行善积德传薪火,子孙福佑靠忠言.矩步引领,俯仰廊庙
心地坦然天地宽,重任可以挑上肩.束带矜庄,徘徊瞻眺
无愧人生衣冠整,进退从容高望远.孤陋寡闻,愚蒙等诮
孤陋寡闻难明理,愚味一生遭人怨.谓语助者,焉哉乎也
鄙文千字已编就,焉哉乎也最后连.
翻译成白话文,大意如此:梁武帝教诸位王子王孙书法,让殷铁石在王羲之的墨迹中,拓出一千个字不重复,每字一张纸,没有顺序的杂乱放在一起。武帝召见周兴嗣说:“你很有才思,请为我将它们有顺序的编在一起,还要上韵。”周兴嗣一个晚上就将这一个个字按上韵的规则编缀在一起,殚精竭智,一夜的工夫鬓发全都累白了。武帝重重地奖赏了他。...古诗文翻译网 >> 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文言学习手册-导航 【最新版本,最新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学习手册-导航【新版本,新译文】――
&&古诗文翻译网 欢迎您
找资料?搜一下!
【精彩栏目快速通道】
[]10-04[]08-07[]08-04[]07-30[]07-30[]06-05[]06-05[]06-05[]06-04[]06-04[]06-04[]06-02[]06-02[]06-02[]05-30[]05-30[]05-30[]05-30[]05-29[]05-29[]05-29[]05-28[]05-28[]05-28[]05-28[]05-28[]05-27[]05-27[]05-27[]05-27[]05-27[]05-26[]05-26[]05-26[]05-26[]05-26[]05-26[]05-26[]05-25[]05-25[]05-25[]05-25[]05-25[]05-25[]05-24
&&古诗文同步学堂
10-0910-0908-0107-2707-1207-1207-1205-2006-2010-1910-1908-0808-0808-0808-0807-29
& 国学经典 &&&
中国古代作家辞典
小学古诗文学习专题
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08-05
初中古诗文学习专题
02-2709-0508-2308-1407-20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607-2507-2507-25
高中古诗文学习专题
08-0807-22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07-21
主题诗词分类鉴赏
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
古典诗词大全
12-2611-2011-2011-1711-1711-1711-1711-1711-1011-1011-1011-1011-1011-1011-1011-1011-1011-1011-1011-10
中国传统文化
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01-04
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2410-1310-13
09-13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10-21
中华句典辞典
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10-14
【古诗文翻译网】
――传播经典文化,浸染心灵之德,绽放美丽人生 【文言新视界,经典大舞台】☆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5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 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 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矩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矩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 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 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管子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p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 迹。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o今本实存76篇o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76篇o分为 8类s《经言》9篇o《外言》8篇o《内言》 7篇o《短语》 17篇o《区言》5篇o《杂篇》10篇o《管子解 》 4篇o《管子轻重》 16篇。书中《韩非子》p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p《山高》p《乘马》诸篇o学术界认为是管 仲遗说。《立政》p《幼宫》p《枢言》p《大匡》p《中匡》p《小匡》p《水地》等篇o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 术》上下p《白心》p《内业》等篇另成体系o当是管仲学派p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o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p尹文的遗著。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11),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 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 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 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 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车脑俅茏樱坛锌鬃拥乃枷耄蛔鸪 为亚圣。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他提倡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 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 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 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 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 意义。
 列子,名列御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而基本上则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话、寓言故事一百零二个。如《黄帝篇》有十九个,《周穆王篇》有十一个,《说符篇》有三十个。这些神话、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吴起(公元前440&公元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是中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吴子》,又名《吴起兵法》,是吴起军事思想的主要载体。今本《吴子》共二卷六篇,依次为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吴子》一书为48篇,与今本相差甚远。历史上曾有人据此认定《吴子》一书为伪作,这是没有根据的。至于篇目之差,可能是由于流传过程中亡伙所致。
  《吴子》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宋代的《武经七书》本。后世版本,如明吴勉学刊《二十子》本、明翁氏刊《武学经传三种》本、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本、清《四库全书》本等,均源于宋本《武经七书》。
  《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的。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 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法家思想的同时,也 对各家学说加以改造。如把荀子&法后立&的思想发展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历史进化观,显现了对历史和时势的深 刻审视以及超越历史和现实的勇气。《韩非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是一部立论鲜明、论谈犀利、文势充沛 、气势磅礴的散文杰作。其中的寓言故事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 为我国文学创作史上的宝贵财富。
  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尉缭子》反对军事上相信&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的迷信观念,强调政治、经济对军事的决定性作用,其理论水平很高。思想中糅合了儒、法、道各家观点,这也许是被纳入杂家的主要原因。后半部《重刑令》以下十二篇,对研究战国时代的军法颇有帮助,所以有人把此书作为兵书来看待研究。
  《尉缭子》反对迷信鬼神,主张依靠人的智慧,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它对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在战略、战术上,它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反对消极防御,主张使用权谋,争取主动,明察敌情,集中兵力,出敌不意,出奇制胜。这些观点即使在今天也仍有值得参考的价值。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实际上,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王诩,又名王禅,鬼谷子,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被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述有关谋略的理论。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  《论语》的作者到底是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著名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付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坊记》的著作年代我们目前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中庸 / 作者: 子思》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中庸 / 作者: 子思》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但最早探索《中庸》的并非儒生,而是卒于宋真宗乾兴元年的方外之士&&释智圆。智圆之后,司马光则是宋儒中论中庸较早的一个。后来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作者: 子思就是既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本性,从临界点向上就是道;向下就是非道。向上就是善;向下就是恶。
  1.关于中庸的词义
  中庸研究者多认为,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2.关于中庸的内涵
  由于认识角度有异,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代表性意见有三:
  其一,认为中庸的内涵情况颇为复杂,但集中起来不外尚中、尚和两方面。
  其二,认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则体现于人的现实行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认为&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统一。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 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仪礼 / 作者: 周公、孔子》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十七篇,另有古文仪礼五十六篇,已经遗失。
  在宗教意识不甚发达的古代中国, 祭祀等原始宗教仪式并未象其他一些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转化为礼仪、制度形式来约束世道人心,共有一百多卷的《仪礼 / 作者: 周公、孔子》便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第一第二第三&&每一步该如何如何去做等等。
  礼是儒家学说中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经中有《礼》,汉代立五经学官,其中也有《礼》。唐立九经,中有&三礼&即《周礼》、《仪礼 / 作者: 周公、孔子》、《礼记》。宋代立十三经,中间也有&三礼&。礼一直是古代贵族子弟和一般士人的必修课程。过去的三千年里,大多数士大夫的知识结构中,礼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 / 作者: 朱熹》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大学作者/朱熹,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 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 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 / 作者: 朱熹》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 朱熹 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尚书 / 作者: 孔丘》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 / 作者: 孔丘》,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 / 作者: 孔丘》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 作者: 孔丘》,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周易 / 作者: 伏羲、文王》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是建立在阴阳二元论基础上对事物运行规律加以论证和描述的书籍,其对于天地万物进行性状归类,天干地支五行论,甚至精确到可以对事物的未来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礼记 / 作者: 儒家学者》,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 作者: 儒家学者》。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周礼 / 作者: 周公旦》是儒家经典,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周公旦 所著,今从 周公旦 思想内容分析,则说明儒家思想发展到战国后期,融合道、法、阴阳等家思想,与春秋孔子时思想发生极大变化。
  《周礼 / 作者: 周公旦》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堪称为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称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在当时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后建成周洛邑,作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
  《左传 / 作者: 左丘明》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Y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论衡 / 作者: 王充》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论衡 / 作者: 王充》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这部书的内容来看,全书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既有儒家思想,又有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可能是出自多人之手,刘义庆招集的文学之士很可能都参加了它的编撰。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在《世说新语》的三卷三十六门中,上卷四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慧、豪爽,这十三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汉书 / 作者: 班固》,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 / 作者: 班固》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 / 作者: 班固》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班固鉴于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止于武帝太初年间,太初以后便阙而不录。后扬雄、刘歆等虽为缀续,但多鄙俗失真,不足以踵继《史记》,班彪乃发愤继续前史,终作成&后传&(列传)六十五篇。同时班固因&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究,欲就其业&,遂本其父所作,潜精研究,续成其书,踵继先人之业。汉书没有世家一体。
  班固亦有歌颂汉朝功德之意。《汉书叙传》中,班固曾述其撰书之旨谓:&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知班固撰《汉书》以颂汉朝之功德。
  《史记 / 作者: 司马迁》是由 司马迁 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 32650 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 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 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战国策 / 作者: 刘向》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不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 / 作者: 刘向》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素书》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相传为汉代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素书》是作者人生观的具体表现。全书六章共讲了五个问题。
  原始章第一 、阐明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即道、德、仁、义、礼五位一体,密不可分,及&潜居抱道,以待其时&的处世哲学。暗示读者,只要具备道、德、仁、义、礼五种品格,再逢机遇,定可建绝代之功,极人臣之位。
  正道章第二、 阐明了用人原则。作者依据才学之不同,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是故其无异儒家的理性意识及道德水平的准则。作者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等,都是来自生活的总结,有著指导性意义。
  求人之志章第三、为别人做事时加强个人修养的意见。&博学切问&、&恭俭谦约&、&近恕笃行&、&亲仁友直&等,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意识;&绝嗜禁欲&、&抑非损恶&、&设变致权&、&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又具有道家思想的成分,儒、道兼收并蓄,反映出作者的思想的包罗万象。
  本德宗道章第四、总结安邦治国的经验。作者认为&短莫短于得&(反对短期行为)&后令缪前者毁&(政策必须备有连续性)&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失民心者失天下)&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反映了作者的天道意识和非神观念)。这些,对于后人参政有一定的启发。
  遵义章第五、阐述了自己的处世之道。我们中国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事业能否亨通的关键。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上无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都给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出了借鉴。
  安礼章第六、奖赏刑罚,合情合理;法律制度,简单易行,礼之根本!以待己之心待人,以化人之心化己,当如是也。
  《增广贤文》为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目。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才改成现在这个模样,称《增广昔时贤文》,通称《增广贤文》。作者一直未见任何书载,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曾进行过重订,很可能是民间创作的结晶。
  《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增广贤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虚伪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变化无常,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从而使世界布满了陷阱和危机。文中有很多强调命运和报应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命运安排的,人应行善,才会有好的际遇。这些内容有其消极的一面,但它倡导行善做好事,则是值得肯定的。
  《增广贤文》有大量篇幅叙述如何待人接物,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对忍让多有描述,认为忍让是消除烦恼祸患的方法。在主张自我保护、谨慎忍让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这是做事的原则。文中也不乏劝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增广贤文》虽以道家思想为主,但对儒家的说教并不排斥。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与全书所弥漫的道家思想有所不合。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庞杂,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认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广泛的代表性。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 &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围炉夜话》分为221则,以&安身立业&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十个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 &立业&为本的深刻含义,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然。夜是这样的美妙,更何况围坐在暖暖的炉边呢?静夜炉边独坐,品味清朝王永彬先生的《围炉夜话》,体味作者以平淡而优美的话语,娓娓叙出的琐碎的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就如炎夏饮一杯清凉的酸梅汤,令人神清气爽,茅塞顿开。
  (清)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王氏后人称其宜山公, 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分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总序&等五部分。其中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打下理论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探讨,也是全书精彩部分;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总序,说明了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
  《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以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以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则主要是文学史论和批评鉴赏论。下部的这两个部分,是全书最主要的精华所在。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p态度p原则,共50篇。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作品名称: 颜氏家训   创作年代: 南北朝   作品出处: 本身   文学体裁: 家训   作者: 颜之推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
  《孔子家语》的作者王肃,字子雍,三国时期魏国人,他遍注群经,皆被列于当时的学官。他的注经,博采众家,又有自己的见解,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一般认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为辩驳郑玄而作的伪作。但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西汉时期已有与《孔子家语》内容相近的《儒家者言》,可见,《孔子家语》不是王肃的一己之作,它是有来历的,其成书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不过王肃的成书之功不可磨灭,《四库全书总目》评此书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天工开物 / 作者: 宋应星》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开物》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DD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明末科学家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撰。宋应星 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宋应星 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该书文字简洁,记述扼要,书中所记均为 作者宋应星 直接观察和研究所得。问世以后,有不少版本流传,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本,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梦溪笔谈 / 作者: 沈括》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
  《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宋史&沈括传》作者称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资治通鉴 / 作者: 司马光》,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孙膑兵法 / 作者: 孙膑》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作者为孙膑,传说 孙膑 是孙武的后代,在战国时期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鄄城一带),孙膑 曾和庞涓一块儿学习兵法。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
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中,收入《孙膑兵法》凡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子兵法 / 作者: 孙武》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分为上卷、中卷、下卷,详细内容如下(孙子兵法是经过曹操修改而流传的十三篇,孙子兵法在马王堆出土的是八十八篇,因有五篇木渎只剩5字导致现存兵法只有八十三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此四是战场机变。《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此五是军事地理。《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此六是特殊战法。
& 《吕氏春秋&察今》简称《吕览》,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吕不韦是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王孙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后来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丞相。
  《吕氏春秋 / 作者: 吕不韦及门客》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在内容上虽然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 / 作者: 吕不韦及门客》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因为&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没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灾日隆。&
  《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裴松之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三国志注 / 作者: 裴松之》(以下简称&裴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陈寿《三国志》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千五百余年来, 三国志注学界从不同角度对 裴松之 及其《三国志注》进行了研究和批评,近20年来,研究成果更是层出不穷。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人对 裴松之 及其《三国志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 文言汉语网版权所有 2013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狗语翻译器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