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文帝失踪之谜和明成祖的腐文

朱棣派遣的“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数一数二的暴君,比起老爹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无不及。夷十族,送教坊,手段卑鄙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了几十万人的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一次性枉杀1万4千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儒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儒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建文忠臣的妻女,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妓院、军营,让人轮奸。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也曾提到明成祖如何对付建文帝的旧臣:景清剥皮,铁铉油炸,他的两个女儿则发付教坊,叫她们做婊子。据《明史》记载,景清不但被灭族,而且“转相攀染”,到处牵连,所谓瓜蔓抄,结果整个村庄成了废墟。进入教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送到妓院。教坊是国营的妓院,可不是人待的地方,《教坊录》有这样的记录: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右韶舞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身,节除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三岁的女儿,奉钦依由他,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又奏黄子澄的妻,生一个小厮,如今十岁也。又有史家,有铁铉家个小妮子,奉钦依都由她。建文帝邓之城《骨董琐记》曾引法司记》上一段文字:永乐二年十二月,教坊司题卓敬女杨奴、牛景妻刘氏,合无照依谢升妻韩氏例,送淇国公转营奸宿。所谓转营奸宿,就是送到让淇国公部属各个营地,让们轮奸。心狠手辣,屠戮宫女朱棣的大老婆徐,于永乐五年(1407年)病死。徐氏死后,朱棣一直未立皇后。后宫有一位权贤妃,是从选来的美女,美艳殊丽,能歌善舞,且善吹箫,聪慧过人,最受朱棣宠爱。不料永乐八年(1410年),权氏随朱棣率兵北征,死于归途,害得朱棣为宠妃很掉了几滴眼泪。朱棣正为失去宠妃而悲伤之际,有宫女揭发说权氏是被吕妃串通太监和银匠用砒霜毒死的。朱棣大怒,也不细查,即下令将被告下毒的太监、银匠处死,对吕氏则采用酷刑,用烙铁直烙了一个月才死。受吕氏牵连而被杀者达数百人。揭发吕氏毒死权妃的人也姓吕,是一位朝鲜商贾的女儿,史书称其为“贾吕”。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准备立为皇后的宠妃王氏暴死,而恰于此时,皇宫内又有人告发贾吕、鱼氏与宦者“通奸”(宫女和宦者结为夫妻一样的伴侣,实际上没有实质上的性行为,仅仅是相互慰悦、相互照顾而已,宫内称为“菜户”或“对食”)。明朝后期的皇帝对此类事,往往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明熹宗甚至还亲自将宦官与宫女结为对食的。朱棣却勃然大怒。贾吕、鱼氏惧祸,上吊自杀。朱棣并不罢休,又兴株连之法,拘捕与贾吕亲近的宫婢,亲自审讯,看贾吕等人是否还有其他阴谋。宫婢受了酷刑,竟诬服称后宫有人要谋害皇帝。这一口供,激起朱棣嗜杀本性。于是,接连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连千扯,自承“谋逆”的宫婢侍女,竟然达近三千人之多。朱棣下令将这些从全国选来的美丽的宫女全部处以剐刑。所谓剐刑,即是凌迟处死。此刑主要用来处死“谋大逆”、“谋反”等政治犯。行刑时朱棣亲临刑场监刑,经常还亲自操刀,残杀宫女。一位河北籍宫女受刑时斥骂朱棣:“你年老阳衰,我们宫人与宦者相悦,又有何罪!”朱棣更加恼怒,令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宦官相拥图,遍示内宫,羞辱无辜的宫女之余,亦不啻自我羞辱。《》记载,朱棣大肆宫女之际,适有宫殿被雷电击毁,宫女们暗喜,以为朱棣会因害怕上天惩罚而停止屠杀,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大内以30余宫女生殉朱棣。她们吃完饭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使她们吊死。本文内容于
11:47:17 被古里佳枫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你个南方丑沙皮的“民族自尊心”与当年那死抱“国粹”而拒绝科学的猪啰们别无二致。
拿外币不正是他们所期望的吗?
荷兰使臣约翰·纽霍夫(John Nieuhoff)在其《在联合省的东印度公司出师中国鞑靼大汗皇 帝朝廷》一书中亦记述到:“鞑靼全军入城之后,全城顿时是一片凄惨景象,每个士兵开始破坏, 抢走—切可以到手的东西;妇女、儿童和老人哭声震天;从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处街道 所听到的,全是拷打、杀戮反叛蛮子的声音;全城到处是哀号、屠杀、劫掠;凡有足够财力者,都不 惜代价以赎命,然后逃脱这些惨无人道的屠夫之手。”这些当时在粤的外籍人的记述,更可能是依据自己的真实观 察,记述了广州城发生的事。均表明,震慑反叛(1646年清兵已经首次攻陷广州)的屠城行动持 续了一段时间。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毁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复),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以国库虚耗,曾劝他勿起战事,但他不听,反系之大狱,后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大事记 (永乐·明成祖)◎削藩以巩固君权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创设内阁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大漠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信用宦官代表人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以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炽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卒。十月谥曰仁孝皇后。九月:郑和还。十一月: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十二月:郑和二次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册贵妃张氏、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容王氏、昭仪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四月:选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山。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行冠礼于华盖殿。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十一月:太监郑和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二月: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葬长陵。四月:帝至北京。永乐十二年(1414年)六月: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作北京西宫。九月:帝还南京。十一月:复议建北京宫殿。十二月:遣郑和复使西洋。永乐十五年(1417年)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四月:北京西宫成。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七月:册胡氏为皇太孙妃。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太子少师姚广孝卒。永乐十八年(1420年)闰正月:以学士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八月:北京始设东厂。九月: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孙至京师。北京新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朔: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永乐二十年(1422年)正月: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八月: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闰十二月:乾清宫灾。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七月: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复命郑和使西洋。四月: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七月十七日:驻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九月:上永乐帝谥号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十月: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于长陵。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也就是紫禁城(但后来毁于李自成,清初又重新修复),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大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西藏)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随后西域的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在中原各地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最高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下,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出使西洋,所历三十余国,成为明初盛事(见郑和下西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三十余国。浡泥王和苏禄东王亲自率使臣来中国,不幸病故,分别葬于南京和德州。四年朱棣派兵征安南,次年安南内属,于其地设交趾布政使司。永乐时全国范围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但由于国家支出过大,赋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流亡与起义,十八年山东发生的唐赛儿起义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这是朱棣第五次出兵大漠;出征前户部尚书夏元吉以国库虚耗,曾劝他勿起战事,但他不听,反系之大狱,后葬于长陵,庙号太宗,嘉靖时改成祖。大事记 (永乐·明成祖)[编辑本段]◎削藩以巩固君权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 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荣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创设内阁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大漠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想象一下从京师到漠北运送文书的荒谬),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制就应运而生。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信用宦官代表人物: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宴诸王于华盖殿。立北平布政司为京师,诏改北平为北京。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以僧道衍为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炽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遣中官郑和出使西洋诸国。永乐四年(1406年)闰七月: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分遣宋礼等采木烧砖。命泰宁侯陈珪董治其事。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皇后徐氏卒。十月谥曰仁孝皇后。九月:郑和还。十一月:修《永乐大典》成。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十二月:郑和二次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帝北巡,皇太子监国。册贵妃张氏、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容王氏、昭仪李氏、婕妤李氏、美人崔氏。四月:选陵地于昌平,封其山曰天寿山。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命皇长孙留守北京。帝亲征塞外,获胜,七月还北京。十月回南京。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立朱瞻基为皇太孙。行冠礼于华盖殿。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皇太孙演武于方山,甘露降,群臣表贺。十一月:太监郑和敕往赐满加剌、瓜哇等国。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仁孝皇后梓宫发京师,汉王护行。天寿山陵成,名曰长陵。二月:帝北巡,发自南京,皇太孙从。仁孝皇后葬长陵。四月:帝至北京。永乐十二年(1414年)六月:帝大败瓦剌,追至图拉河,班师。永乐十三年(1415年)五月:汉王朱高煦屡行不法事,囚之,将废为庶人。太子力救,乃削两护卫,徙封乐安。怀有异谋。永乐十四年(1416年)八月:作北京西宫。九月:帝还南京。十一月:复议建北京宫殿。十二月:遣郑和复使西洋。永乐十五年(1417年)二月:谷王橞恃建文四年为燕兵开金川门功,甚骄肆,夺民田,杀无罪之人,欲谋反,废为庶人。命泰宁侯陈珪仍督北京营建事。命安远侯柳升、成山侯王通副之。四月:北京西宫成。五月:帝至北京。御西宫新殿受朝贺。七月:册胡氏为皇太孙妃。永乐十六年(1418年)三月:太子少师姚广孝卒。永乐十八年(1420年)闰正月:以学士杨荣、金幼孜为文渊阁大学士。八月:北京始设东厂。九月:北京宫殿将成,遣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敕召皇太子,期十二月终至北京。又命皇太孙从行。谕行在礼部,明年元旦定北京为京师,去行在之称,设六部,并取南京诸司印给北京各衙门,别铸南诸司印加“南京”二字。十一月: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十二月:皇太子、皇太孙至京师。北京新宫成,规制如南京,加壮。自戊子(永乐六年)六月肇工,历十三年至是成。论营建功,擢工部郎中蔡信为工部右侍郎,余升赉有差。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朔:帝诣太庙奉五庙神主,皇太子诣郊坛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孙诣社稷坛奉安神主,黔国公沐晟诣山川坛奉安山川诸神主。帝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郑和复使西洋。四月: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永乐二十年(1422年)正月:帝力排众谏,决意亲征塞北阿鲁台,命皇太子监国。八月:以大胜班师,九月回北京。闰十二月:乾清宫灾。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常山护卫指挥孟遇等欲毒杀永乐帝,然后废太子,立赵王朱高燧。事发,孟贤等伏诛,由于太子解救,高燧得免死。七月:阿鲁台又来犯,帝复亲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复命郑和使西洋。四月:帝自北京出发,率先命集中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及另三卫兵会合于宣府之大军北征。命皇太子监国,大学士杨荣、金幼孜扈从,杨士奇辅助太子。七月十七日:驻于榆木川。成祖病危,召英国公张辅受遗命:“传位皇太子”。次日,卒,年六十五。八月十五日:皇太子即皇帝位。以明年为洪熙元年。进杨荣太常寺卿、金幼孜户部侍郎仍兼大学士,杨士奇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黄淮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俱掌内制。九月:上永乐帝谥号为“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十月:立太子妃张氏为皇后,并册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册皇太孙朱瞻基为皇太子、妃胡氏。封王及王世子一批。十二月:葬太宗文皇帝于长陵。
但是后世讨论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平三藩的时候,清兵沿途又屠杀了多少无辜百姓,咱也考证不来,只知道清朝文人有这样的记载(从清初一直到清末,一贯如此),清兵进剿之时,将妇女儿童装到麻袋中,贩卖为奴,当时的奴隶市场价格很便宜.无数逃过文字狱浩劫,能够残留下来的记载都表明,清兵就是当时最大,最凶残的匪.这一点直到太平天国时期仍能得到明确的证据."纵兵淫掠"始终是满清提高士兵战斗欲望,威慑反抗者的首要手段.虽然满清尽力掩盖,多方考证的事实却表明,康熙在这方面也并不例外.至于所谓废除"圈地,投充",那叫仁政吗?按道理,即使贪官把他去年贪的款项全交出来,最多也就算他个改邪归正.康熙在圈地投充的问题上,从不曾退赔土地,释放奴隶,,连改邪归正都做不到,如何能叫"以仁治国"?异族压迫稍轻,就感激涕零,不知所云,以此吹嘘康熙仁慈的人,真可说是天生的汉奸奴才命.从使用国家暴力手段,导致其治下百姓大量死亡的数字看,康熙仅次于忽必烈和顺治(多尔衮),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大暴君.而这样一个残害百姓百万以上的暴君,居然还自封为仁皇帝,可见满清的文字狱是多么的无耻和凶残了.与这三大暴君相比,什么炮烙,诛十族,所杀不过百,千人, 不过是文字狱的零头而已.
对明成祖别的功绩我不敢说,但对郑和下西洋,我是不屑的。都说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什么什么……,但这不是事实!你知道郑和为什么对航海情有独钟吗?因为郑和是回族人,信仰***教,他的父亲在年轻时曾经乘船到麦加朝圣,因此郑和最大的心愿就是也能象其父一样乘船前往麦加圣地。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就有商船频繁的往来于中国与阿拉伯之间了。也就是郑和没有“开创”什么,也没有干什么实事,只是耗费巨资、劳民伤财,率领庞大的船队在原本就存在的航道上来来往往的做秀。这也是为什么明成祖一死,航海活动就被停止,并最终被禁止的原因所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航海业非常发达。之后却完全陷入停顿(甚至倒退),可以说郑和奢侈的海上秀几乎终结了中国的古代航海史。
觉得认识清楚历史人物,最好还是辩证去看,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看,至少不要犯“他当时为啥不支持民主呢”之类的笑话就行了。觉得鲁迅是个伟人,但是有些地方他的观点也有些偏颇,人无完人,你站在他处的时代背景下去看,他依旧是个伟人。而且你不能否认的是,他对中国人的劣根性剖析的及其深刻~~~~~~~~~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你別在這忽悠漢族人了。
其次,清朝统治者还大量制造文字狱,以语言文字定罪,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控制。据不完全统计,仅康、雍、乾三朝文字狱即达一百多起,常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无辜。例如:康熙朝著名的庄氏明史案:浙江人庄廷钱私修刻印明史,使用南明年号,称努尔哈赤为建州都督,被人告发,认为其不奉清朝正朔。案发时,庄氏本人已死,仍开棺戮尸,株及家属,作序、刻印、买书者及未查觉之地方官等七十余人也全部处死。雍正朝有名的查嗣庭案:江西考官查嗣庭以“维民所止”为科举考题,被认为是诅咒“雍正去头”,论罪处死。乾隆朝胡中藻诗案:胡中藻诗中有“一把心肠论浊清”等句,被认为是讥讽朝政,也被处死。可见,清朝的文字狱案绝大多数都是牵强附会、猜忌罗织而成。造成文字狱的根本原因,是满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独裁所致,其中多数案件都涉及到他们最忌讳的“夷夏之防”问题,唯恐汉族士人把他们当作入侵的“异族”。其结果是扼杀了思想、文化、舆论,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朱棣干过“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和“官绅一体当差”这样在整个封建社会中前无古人的劫富济贫,真正有利于民生的好事?兹不要脸,您老可不说什么就是什么呗!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建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