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大家族捉鬼家族是哪四家?

当前位置:&>&
潍坊“四大家族”盘点,看看有你家吗?
&&& 作者:&& 来源:专业体重控制
“郭、陈、张、丁”是潍县四大家族,而放眼整个潍坊,正真的四大家族是那几家呢?作为潍坊人,你是他们的后代吗?
临朐冯氏家族 “北海世家”蜚声文坛
  作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著名的科举望族之一,临朐冯氏家族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文人辈出,连续七代人中有进士,其家族成员仕途显赫,有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
  冯氏家族在精神品格、文学趣尚的承传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小而言之,它表现的是一种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大而言之,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冯氏家族精神与家风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修身济世,敦族睦宗”。冯氏家族的后人也一直用这八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整个家族风气都非常好。
  临朐冯氏以文学著称,特别是冯裕及其四个儿子,在复古风气弥漫的明中期诗坛,他们独标真情,反对模拟,尽管声势不显,却独树一帜。冯氏文学世家蜚声文坛,对明末清初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称之为“北海世家”。如今整个冯氏家族中,从事文学工作的人也非常多。
诸城刘氏家族 “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明清之际,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姓号称“五大望族”。其中刘姓,就是诸城刘氏。诸城刘氏不仅为诸城望族之冠,而且在明清山东六十世家当中,也是清代山东世家望族之翘楚。尤其是刘统勋、刘墉(刘罗锅)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I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三人死后分获谥号“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称之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刘统勋、刘墉父子,他们父子两人先后入相,且为贤相。刘统勋被称为百余年名臣第一,在明清山东世家之中应属绝无仅有之例;而刘氏自五世至十四世,有7人官至二品以上,3人官至一品。
  刘氏家族对后人传播“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的理念,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从清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历代科举入仕者不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
安丘曹氏家族 “一门八进士,重忠孝节义”
  安丘曹氏自明代初年移籍山东以来,以儒起家,兴盛于明清两朝,不仅科举仕宦人数众多,政绩显赫,而且家风严谨,家学深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文学成果。
  安丘曹氏家族是从农耕走向了仕途。明代初年,安丘曹氏以农耕为业。明中后期,安丘曹氏家族的科举仕宦逐渐兴盛,清代前中期安丘曹氏在科举、仕宦、文学等各个方面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期。“安丘曹氏家族一门出了8个进士。
  在家风方面,安丘曹氏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孝悌”与“节义”传家,以“忠贞”与“济世”兴邦。如今曹氏家族后人仍然非常重视忠孝节义的家风。
诸城王氏家族 “家声赫然,冠海岱间”
  在诸城各大家族中,论人口之多、分布之广、门才之众,首推王氏。一般人介绍诸城五大家族中的王氏,其实包括不同渊源的数支,本书中论述的主要是与王钺同一渊源且在诸城境内的王氏。
  在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即已“家声赫然,冠海岱间”,历乾、嘉、道、咸长盛不衰。民国以来,军政界文艺界学术界人才,如过江之鲫。这个家族在文化创造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如王溥长、王心源、王秀南的古琴学,王绪祖、王希祖、王维朴的金石学,王统照、王意坚、王希坚的文学创作等。单看一个人,也许他们的成就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就和影响则令人惊叹。
  据了解,王氏家族中最为市民熟知的是近代王统照时代的诸城相州王家。诸城相州王家,被称为一个“神奇的家族”,在海峡两岸涌现出了六位著名作家。
  王氏一门的显赫,离不开他们相州王氏家族创立的私立小学。其中王氏家族的四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姜贵(王意坚)都在这所小学接受过初级教育;而王家的三个党派人物王翔千、王乐平、王深林在这所小学受过教育,也曾在这所小学任过教;王尽美等共产党人曾以这里为舞台,进行过不少革命活动。在现代历史上,从这个偏远的乡村小学走出的人才不亚于一所重点大学。
  向本网爆料,请拨打热线电话:,或登录潍坊大众网官方微博()、潍坊大众网官方微信(微信号:weifangdzw)。
初审编辑:责任编辑:沈广安
相关新闻推荐: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Email:weifang@
Copyright (C)
& .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所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哪一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所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哪一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所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哪一家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红楼梦》中使用了大量的隐语,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姓氏与《乌衣巷》一诗中的“旧时王谢”有谐音双关联系,曹雪芹用“旧时王谢”隐喻了源自南京的豪门贵族的历史命运.正文部分《红楼梦》是 国古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自问世流传起,就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小说深刻的思想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使无数读者及研究者为之倾倒,从而形成一门独特的学问——红学.书中大量隐语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内容,也为人们准确解读作者的意旨提供了线索,对隐语的研究是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虽非专门研究者,但多年来亦时时翻阅,在翻阅中突发奇想,觉得书中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与唐代诗人刘禹锡七绝《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似乎有些瓜葛.笔者将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的见解,供大家研究探讨.《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真实再现了贾府中以及与贾府有关的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人物的悲剧性命运,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提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封建贵族阶级必然倒台的历史规律.贾府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封建大家族典型,宁荣二府由盛而衰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倒台的迹象.小说中的史、王、薛三家和贾家一样,都属于走向没落、崩溃的封建贵族阶级,它们和贾家有着盘根错节地联系.《红楼梦》第四回中说“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书中作者描写宁荣二府的盛衰荣辱,也多次提到其余三家.表现四大家族权势财富的“护官符”中说“: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可见在鼎盛时期,四大家族都如日中天,不分上下.写贾家败落的同时,作者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它几家的败落.交代了史家“嫌费用大,竞不用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第三十六回);交代王家“自从王子腾死后,王子胜又是无能的人,任他胡为,已闹得六亲不和”(第一百一十回);交代薛家“京都几处生意,渐亦销耗”(第四回).为了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四大家族的社会处境,从而深入认识其必然败亡的历史命运,作者在姓氏选择上进行了一番思索,借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一诗主旨,间接而隐晦地向读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让 们先来看这首诗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本诗是刘禹锡最为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开首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夕阳残照中乌衣巷萧条败落的景象,从而渲染出一种寂寥惨淡的气氛,为后两句怀念往昔发出感慨奠定了基础.以前,这里是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谢安居住的地方,门前车马往来,十分繁荣昌盛.时过境迁,昔日的豪门大族已经衰败了,乌衣巷成了普通百姓居往的地方,当年栖息在厅堂檐檩上的燕子们,也只好在寻常人家落户了.全诗主旨在于通过乌衣巷的今昔对比,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那么,《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与《乌衣巷》这首诗究竟有何联系呢?笔者认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贾、史、王、薛”与“旧时王谢”有读音及意义上的联系.“贾”字的另一个读音为“gǔ”,古时“贾”指坐商.“贾”与“古”同音,古者“旧”也,“贾”与“旧”可以通过读音及意义间接地联系在一起.“史”与“时”谐音,“王”与“王”同音同字,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薛”与“谢”读音十分相近,联系“贾史王薛”与“旧时王谢”整体比较,完全要以看作是谐音双关.清代是训诂学(小学)发展的繁荣时期,古音学的发展为训诂学的整体进步奠定了基础.戴震提出“疑于义者以声求之”,段玉裁、王念孙发展了他的学说,提出了就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原则.由此可见,清朝的读书人非常重视研究探讨语音与语义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适当运用谐音双关的方式向作品中注入一些出于种种原因不想或不便明说和隐藏信息,对于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曹雪芹就这样做了,《红楼梦》在许多地方都使用了隐语,这些隐语也大多数读者所解读,从而使这部优秀的文学名著在思想内容上显得更为博大精深.因此,联系全书大量使用隐语的特征, 们可以认为“贾史王薛”是“旧时王谢”的谐音.之所以作为全书重点描写的家族用“贾”而不用其它姓氏,很可能是因为百家姓中没有与“旧”读音相近且较为通俗的姓氏,只好用与旧有间接联系的“贾”.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与诗中的“旧时王谢”同属没落的豪门贵族,他们有着相同的历史命运.诗中的“旧时王谢”是东晋时期侨居江南的北方士族代表,他们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晋元帝建国后,王导居中执政,王敦在外掌兵,王家势力很大,当时有“王与(司),共天下”之说.晋孝武帝即位后.谢安开始执政,其弟谢石、其兄谢玄、其子谢琰都担任重要职务.无论是王家还是谢家,都曾经是权势赫赫的贵族大臣,但后来随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和农民起义的冲击,都最终走向了衰败没落的结局.《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也曾经盛极一时,然而,历史前进的浪潮滚滚向前,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前夜,封建贵族阶层的处境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罢了.曹雪芹作为一个“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被挤出贵族阶层的没落贵族子弟,前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从而对封建贵族阶层的没落有着切身的感受.追忆往昔,对照今朝,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时过境迁人世沧桑的感慨.在《红楼梦》中,这种感慨是贯穿全书的感情基调.比如在《好了歌》中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在甄士隐为其所作的注解中叹息“陋室堂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在《飞鸟各投林》中指出“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正是因为有着上述的感受和体会,《乌衣巷》一诗所表达的深重历史感慨才能与曹雪芹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使他进而用诗中的“旧时王谢”隐喻作品中四大家族的历史命运.三、书中的四大家族与“旧时王谢”都和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贾史王薛”四大家族都“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他们虽然也居住在京城,但都来源于南京(旧称金陵).《乌衣巷》一诗所涉及的地名及诗句中的“旧时王谢”也居住在南京.用以前居住在南京的豪门大族的遭际暗示书中根源于南京的四大家族的命运,应该说自然而然恰如其分.      我们那里将外曾祖父叫做“姥爹”。  在画眉村,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我是姥爹的曾外孙。说到我姥爹的时候,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我姥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哪怕是小孩子,也必定听家里大人说起过我姥爹的故事。  年长的人见了我会说:“你的眉毛和鼻子特别像你姥爹!”  可我不记得姥爹的样子,无法评判他们说得对或不对。  他们有的还会说:“你知道吗?要不是你姥爹,你都活不过十二岁!”  这个我当然知道。哪怕是十二岁之后,我仍然受他的庇佑。  姥爹第一次保护我,大概是我四岁的时候。那时候我在姥爹家长住。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
  有一天,大人们都出去干农活了,只留下年幼的我和年迈的姥爹在家。淘气的我在大门口玩小石头,而姥爹在堂屋里的老竹椅上打瞌睡。那把老竹椅跟姥爹的年龄一样大,竹片经过长期的摩擦,变得澄黄澄黄,好像是铜片做的。椅子的靠背可以调高调低,可以坐着,也可以躺下。  后来姥爹去世不到一个月,历经数十年而未坏的老竹椅突然开裂,竹片散落,再不能使用。外公在姥爹坟头将它烧掉,希望姥爹在那边也能用到它。当然,那都是后话。  姥爹打一会儿瞌睡就叫一下我的名字。  门口的我就回答一声。
  他听到我回应之后继续打瞌睡。那时候他已经老得走路都要人扶着了,他怕我走太远,所以过一会儿喊一声。  我还记得那天早上的阳光很好,但快到中午的时候突然一片乌云从天边扑过来,不一会儿就将整个天空盖满。世界就像一个清水池塘,那乌云仿佛是滴进来的一团巨大的墨汁,汹涌翻腾,要侵染整个世界。  我抬头去看的时候,感觉乌云已经压在了门前那棵枣树的尖儿上,压在了前面那间房子的屋顶上,好像随时就能冲到屋里来,将我和姥爹淹没。  我有点害怕,想回屋里,回到姥爹的老竹椅旁边。  就在我扔下小石头站起身的时候,前面的巷道里走出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那个小姑娘的脸有点黑,但不是正常的黑,而是像谁在她脸上抹了一把稻草灰。她脑后一对小辫子,但辫子不是软软的,却如冻住了一般硬梆梆。她的脑袋转动,脑后的辫子跟着硬梆梆地转动,没有一点韧性。那是炎热的夏季,她却穿着红色小棉袄,但没有出一点汗。  她径直走到我身边,伸出手对我说:“我们去后面的园子里玩吧。”  由于时间隔得太久,我现在记不起当时她是以什么表情面对我的。我只记得她那只伸出来的手。那是一只异常苍白的手,白得像瓷,好像敲一下就会碎掉。  姥爹的家后面确实有个园子,园子里面种了各种各样的菜。在我读住校之前,菜园里的黄瓜和西红柿都是我吃掉的。每次到了姥爹家,我首先会去菜园看看黄瓜尾巴上的花掉了没有,看看西红柿红了没有。菜园四周被围住,门口放了一捆刺,防止鸡鸭或者小狗小猫跑进去糟蹋青菜,但防不住我。
  我不认识她,自然不想带她去屋后的小园子。  “就在这里玩不行吗?”我说道。  “不行。我怕你姥爹。”她小声说道,指了指屋里。  我回头去看屋里,姥爹仰躺在老竹椅上。因为这时候乌云密布,堂屋里昏暗一片,我看不清姥爹的脸,不知道他是不是睡着了。
  半年后,姥爹去世,他也是以这样的姿势躺在老竹椅上,亲人们在旁边哭成一片,而我不懂死的意义,爬到他身边不停地喊“姥爹”。虽然姥爹经常坐在或者躺在老竹椅上喊我的名字,怕我跑远,但我总记不住他的容貌。  可是这个小姑娘的容貌我只见了一次就没再忘记。或许小孩子的记忆就是这样,只有零碎的,散乱的。有的不见得有意义的片段记得很清楚,有的可能重要的事情却记不起。
  “跟我一起玩嘛。我叫小米,你叫什么?”她抓住了我的手。她的手冰凉冰凉。  我不想告诉她我的名字,也不想跟她一起玩。因为她的样子让我有点不舒服。  我想回到屋里去,可是她的力气很大,握住我的手不松。  “你叫什么名字呀?”她又问道,语气有点不耐烦了。  我还是不敢说话。
  外公说我小时候胆子很大。有一次外公他们在外面收割稻谷,只留了我一个人在家。同村的一个乡亲带了三四个人来到外公家要搬走堂屋里的打谷机。我死活不肯,抱着他的脚不让他把打谷机搬走。那位乡亲无奈解释说,他已经跟我外公说过了,外公答应了借他用一用。可我还是不肯,又哭又闹,生怕他偷走外公家里的东西。后来他只好将在水田里割禾的外公喊了回来,我这才让他们搬走打谷机。外公特别高兴,说我是个守家的家伙。
  可是连三四个大人都不怕的我在这个小姑娘面前战战兢兢,连名字都不敢说。我暗暗感觉如果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她就能从我这里偷走什么东西似的。  “我把我的名字都告诉你了,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名字告诉我?”她凶巴巴地说道。她用力的拽了一下手,差点将我拽倒。  她越凶,我越不敢说。我将牙齿紧紧咬住,生怕一不小心将名字说出口来。  这时,堂屋里传来严厉而沙哑的声音。  “快给我滚!”  我吓了一跳。小米的脸上也露出惊恐之色。  再次回头看去,只见姥爹已经坐了起来,一脸的愤怒,嘴唇在抖,两眼几乎要冒出火来。姥爹的手抓在老竹椅的扶手上,青筋一条一条突起,仿佛是盘旋在他手上的小青蛇。  姥爹一直很喜欢小孩子,只要看到小孩子就乐呵呵的。小孩子不懂事,在他房间里撒了尿,或者打坏了什么东西,他都不会生气。  我很不解,姥爹为什么对其他的小孩和和气气,但看见小米了这么愤怒,还叫她滚。  “滚”这个字对一个小孩子来说,未免太过严厉了。  虽然我知道他不是吼我,但听了他的声音,看了他的神情,我也感觉到害怕。  小米急忙松了我的手,浑身哆哆嗦嗦,几乎要哭出来。  见她这样,我突然同情起她来,觉得姥爹做得过分了,甚至为刚才没跟她玩,没告诉她名字而后悔。  “滚!”  姥爹又大喝一声,手里抓起他常用的拐杖举起来,作势要将拐杖砸过来。  我看了一眼姥爹的拐杖,再回过头来看小米时,发现小米不见了。  我没看见她转身跑掉的身影,也没听见噔噔的脚步声。  “亮亮,快进来。”姥爹恢复了往日的温和,朝我招手。  我在门口流连忘返,问道:“姥爹,小米怎么不见了?”我以为她躲在哪个角落里,可是周围没什么可以藏身的地方。  “哦,她跟你说了她是小米?她怕我,我一凶她,她就会跑掉。你没告诉她你的名字吧?”姥爹关切的问道。  我摇头。  姥爹满意地笑了,说道:“这就对嘛,你要记住了,不要把名字随便告诉不认识的人。”  “为什么呀?”  “等你长大了再告诉你。”  我走进屋,扶着门框看了看小米出现的那个巷道口,心想如果小米再来找我,我一定告诉她我叫什么名字,这样的话,她就不会怪姥爹刚才凶她了。再说,我已经知道她的名字了,她不算是不认识的人。  中午时候,大人们从农田里回来吃饭,我在饭桌上问外公:“小米住在哪里呀?”  外公显然吓了一跳,慌忙放下手中的筷子,摸摸我的头,问道:“你看见小米了?”  其他的人也愣住了。  只有姥爹不以为然,挥挥手说:“吃饭,吃饭,小孩子眼睛纯净,看见不干净的东西很正常。”
  ……冒泡  
  我心想,小米的脸上脏兮兮的,确实不干净。  家里人都有点怕姥爹,又见我没什么事,就没再多问。  小米在黄昏的时候又来了。  在她来之前下了一场雨。外面的一切都是湿淋淋的,屋里也有潮湿的味道。乌云渐渐散开,似乎不再压着屋顶和枣树了,但阳光还没有照下来。姥爹还是在老竹椅上打瞌睡,他的手里拿着一只喝完了的茶杯。茶杯在他的手指上勾着,好像随时都会落下来,但没落下来。  带着水气的穿堂风吹得人很舒服,吹得姥爹手里的茶杯微微晃动。  我在姥爹的老竹椅旁看一只蚂蚁顺着老竹椅的脚往上爬,爬到拐弯的地方它就滑下来,摔到地面。因为拐弯的地方被姥爹摸得光溜溜的,蚂蚁到了那里就抓不住。那是一只非常倔强的蚂蚁,摔下来了又重新往上爬,如此往复好几次。  看了一会儿,我就听见外面有咯咯咯的笑声。  我循声看去,见小米坐在门槛上笑,脸上还是脏兮兮的,辫子还是硬梆梆的,还是那身红棉袄。外面的泥土被雨水打湿了,一定非常黏脚,可她的鞋上没有一点儿泥巴。那双鞋让我打量了很久,所以记忆犹新。那是一双绣了花的红绸布鞋,鞋底是那时候常见的千针底。她将脚放在门槛上的时候,鞋底的缝纫线还看得一清二楚。可以说她的鞋底是一尘不染,干净得让人害怕。  “小米?”我怕吵醒姥爹,轻轻地喊了一声她。  她朝我招手,叫我到门口去。  我丢下那只蚂蚁,朝她走了过去。  她等我走得足够近的时候,突然伸手死死拽住我的衣服,既是央求又不容质疑地说道:“跟我一起去后面的园子里玩吧。”  “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吗?”我问道。  她点点头,却不说好玩的是什么。  一个人呆在堂屋里确实没什么好玩的,那只蚂蚁我也看腻了,于是迈步跨过了门槛,准备跟她一起去后园。
  姥爹家大门的门槛有一尺来高,对于年幼的我来说,跨进跨出特别费劲。每次我都要一手扶着门框才能勉强将一只脚抬出去。我曾问姥爹为什么要将大门的门槛弄那么高。姥爹说这是为了挡住僵尸。我说,门槛高就能挡住僵尸吗?姥爹说,因为僵尸是蹦着走的,腿不会打弯,所以高门槛可以挡住它,不让它进来。此后一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梦见一群僵尸在门槛外面跳来跳去。  我刚跨出门槛就听到姥爹的声音。  “不要走!”姥爹喊了一声,不等我反应过来就跑到了我身边。  小米见姥爹醒了,急忙松开我的衣服,想要逃跑。  姥爹将手里的茶杯往小米的头上一盖,小米就跑不动了。她手舞足蹈,呜呜呜地哭得很凶。  姥爹的茶杯不是普通白瓷茶杯,而是紫砂的,外面刻了一些我不认识的字,还刻了一个人一棵树一朵云。后来妈妈说,要不是我小时候把那个茶杯打破了的话,留到现在就会很值钱。就是因为后来打破了丢了,我到现在也不知道上面刻的什么字,但我记得那个人的表情很古怪,那人坐在一棵松树下,仰头看着那朵云,似乎无忧无虑,又似乎很多心事。  我见小米哭的声音很大,顿时很紧张,怕她家里人听到哭声了找过来,怕她的家人会责骂姥爹欺负一个小孩子。  可是姥爹对小米的哭声一点儿也不在意,依旧很凶地吼道:“叫你滚你不滚!现在别怪我下狠手!”  小米哭得更厉害了,撕心裂肺的。  姥爹一手捏着茶杯的把,一手摁住茶杯的底,“嘿”了一声,使劲将茶杯往下按。  接下来的一幕让我记忆尤深。
  姥爹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但他顺势蹲了下来,将紫砂茶杯摁在了地上。  小米不见了,但她的哭声从紫砂茶杯里传了出来。  我像看变戏法一样看见姥爹将小米摁进了他的茶杯里。  这时,外公提着茶壶从农田里回来了。那时候西瓜很贵,大家都带茶水到田间去喝。外公是回来打茶水的。他见了这一幕,慌忙将茶壶往地上一丢,把我抱进了屋,叫我不要看,还捂住我的耳朵不让我听小米的哭声。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看见姥爹的老竹椅下面多了一个瓦罐。  我端着饭碗心不在焉地吃着,眼睛总往老竹椅下面瞄。直觉告诉我,那个瓦罐一定有什么特殊用途。  外公外婆不断地朝我碗里夹菜,想将我的注意力移开。  姥爹却无所谓地笑道:“让他看吧,没事的。”然后他对我说:“小米在那个瓦罐里面,今天晚上我要你外公把它埋到后面的园子里去。你以后想看她,就去园子里看她。”姥爹说这话的时候有气无力地坐在老竹椅上,估计刚才小米让他耗费了所有的力气。  而那个紫砂茶杯又在他手里喝茶了。  要是在冬天的话,茶杯上的小人便会看着蒸腾而上的水汽了。  吃完饭之后,外公不想让我跟着他去后园里看他埋瓦罐,说怕吓着我。姥爹却将手一挥,说:“让他去看吧。你不让他去看,他在梦里也会去看。”  有了姥爹的准许,我便跟在爷爷后面,看他在园子里挖了一个坑,然后将瓦罐放进去,再掩上土,最后从茅房里弄来一粪勺的大粪堆在上面。  我问:“为什么要堆大粪在上面啊?”  外公说:“大粪是秽物,能镇住邪气,免得她又跑出来。”  我又问:“她到底是什么?”此时我心里已经知道她不是普通小孩子了。普通的小孩子是不可能被一个茶杯装进去的。  外公说:“她是小米。”外公明显在敷衍我。在同样的事情上,外公对我总是遮遮掩掩,姥爹却好像无所谓。后来妈妈说,外公怕我被不干净的东西伤害,所以有意让我远离,而姥爹熟读易经深通八卦,比外公强十倍百倍,对保护我有十足的信心,所以不在意我接触那些东西。  我不高兴地说道:“我知道她是小米。我问的是她到底是什么东西。”  外公只好说道:“她是小米的魂魄,骗走过很多其他小孩子的魂魄。要不是你姥爹把她抓住,现在你的魂魄也跟着她跑掉了。”  这便是我记忆中第一次被姥爹保护。  那时姥爹八十一岁,我四岁。  从那之后,我每次进后园都会去小米那儿看看,多余地担心那里会出现一个洞,担心瓦罐破了或者不见了。外婆发现了我的小心思,于是在瓦罐的位置种了一株黄瓜苗。那株黄瓜苗长得很快,像活的小蛇一样顺着瓜架往上蹿。瓜架是几根插在泥土里的竹子搭起来的。有时候细小的竹叶青蛇会出现在瓜架上,不知道是从地面爬上去的,还是从高处的树上掉下来的。那株黄瓜藤的尖儿就像小蛇的头一样撅起,常常吓到偷黄瓜的人。  外公看到那个黄瓜藤的尖儿,就笑道:“小米还不服气呢。”  后来我上了中学,离姥爹去世接近十年了,有一次外公摘黄瓜的时候又说一句“小米到现在还不服气呢”。  差点忘记这件事的我立即想了起来。那时候我已经知道小米是什么了。  小米是化生子的一种,叫尅孢鬼。我们那边有的大人骂小孩就骂“你这个化生子!”这是一个非常恶毒的诅咒。因为只有不幸夭折的年轻人才被叫做化生子。夭折的人一般不举行葬礼,多是用几块普通木板钉成长方形木匣将死者收殓,这种木匣被称为“火匣子”。早上死,下午即抬上山挖坑埋葬。埋葬的地方则叫做“化鬼窝”。  十二岁以下的小孩死亡,则被认为是“诓人的鬼”投的胎,专门来阳间哄人的,让人辛辛苦苦喂养一番之后却失去所有,所以人们认为它来人间是为了骗吃骗喝。埋葬之后,用一只土筐子倒扣在坟头上,防止它再次诓人,害人徒增痛苦。  尅孢鬼就属于“诓人的鬼”中的一种,却比化生子更为可怕。因为它年龄小,一般此鬼出现在小孩子面前较多,小孩也会看见他们,所以大人们有些时候会看到小孩子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其实是在跟它聊天。此鬼对小孩较为危险。  不过,尅孢鬼中也有好有坏,好的仅仅跟小孩玩玩而已,坏的玩着玩着就把小孩的魂魄带走了。  尅孢鬼不只是自己诓人,还使得其他正常小孩也诓人,所以尤其可怕。  那次要不是姥爹在堂屋里守着我,我的魂魄就被小米带走了。  但是小米被埋之后不久,有一次我无意看到姥爹鬼鬼祟祟拄着拐杖艰难地去了后园,他站在小米被埋的位置小声地喊小米做“姥姥”。
  小米是姥爹的姥姥吗?我又惊又怕。  “姥姥,你先委屈着吧。”姥爹只说了这么一句话,站了一会儿就转身离开。  我急忙在姥爹出来之前溜掉。  外公说小米在来找我之前,已经带走过附近村里好几个其他小孩的魂魄,但她没带走过画眉村的小孩。  我问外公,她以前不敢来画眉村吗?  外公说,不是的,她来过,但那次失败了。  让她失败的人,正是我的姥爹。这恰好应证了我在后园里看到那幕之后的猜想——他们之间早就认识。  姥爹从她手里救下的小孩外号叫长沙猪崽。  这个小孩之所以叫长沙猪崽,就是因为经历了这件事。  我见过长沙猪崽好多次。他家离姥爹家不远,且只比我大两岁,所以每次我来姥爹家,他会过来找我玩。外公和妈妈都叫他做长沙猪崽,他自己的爸妈也这么叫。每次他跟我玩得忘记了吃饭的时间,他的妈妈就会跑来喊:“长沙猪崽,快回家吃饭!”因此,我也跟着叫他做“长沙猪崽”,到后来倒忘记了他的真名。  长沙猪崽在四岁多的时候,也遇到了小米。  长沙猪崽的妈妈说,那次都怨她。那天中午吃完饭,她就去了别人家打麻将,将长沙猪崽一个人放在家里。
  等麻将散场,已经是傍晚了。她回到家门口的时候看到长沙猪崽一个人玩得很开心。她没在意,去了厨房淘米准备做晚饭。  淘米的时候,她听见长沙猪崽好像在跟谁说话。她以为是长沙猪崽的爸爸干完活儿回来了。她连忙走了出来,却发现屋里除了她自己和长沙猪崽之外,再没有其他人。  她奇怪地问她儿子:“你刚才跟谁说话呢?”  她儿子回答道:“小米。”  她没听说过村里还有叫小米的孩子,又问道:“小米在哪里?”  她儿子回答说:“小米躲起来了。”  “她躲起来干什么?”  “她跟我玩躲猫猫呀。”她儿子一边说一边从这间房跑到那间房,咯咯咯地笑得特别开心。可自始至终只有她儿子一个人跑来跑去。  她心想或许是别人家亲戚的小孩来这里玩,又没在意,回到厨房切菜去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长沙猪崽的妈妈发现长沙猪崽口味不好,不想吃饭。她问长沙猪崽是不是不舒服,长沙猪崽不吭声。  长沙猪崽的爸爸见长沙猪崽两眼无神,便问道:“他是不是想睡觉了?”  她摇摇长沙猪崽的肩膀,问道:“你是不是想睡觉?”  长沙猪崽还是一声不吭,表情恹恹的。
  坐等更新  
  写得不错,顶  
  好  
  不错,等更新
  标记  
  好看  
  你抄袭别人的吗?那个巴陵亮兄  
  一个是楼主另一个账号吗??怎么那边不更新了,好郁闷的说  
  所以是个坑么。。。。
  找到这本书了 ,想继续看的速度来哟,比楼主更新的多很多。  http://www.guaili.org/read_20/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手党有哪四大家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