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格局阿中中广场舞梦里梅开美日三国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下载积分:1100
内容提示: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13:36: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冷战后美日同盟关系的发展及对中国安全的影响.PDF
官方公共微信专题十一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复习指导】 1.本专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为 主线,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多 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世界经济区域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知识。从命题内容看,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的
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世界经济体系、欧洲一体化进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等是考 查的重点;从命题形式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为链接考 查,侧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历程中的 重大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因、内容、特点及影响等的考查。 2.复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时,抓住一条主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的过程。突出两个重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 现和加强。把握三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注意各个阶段的特点、起因、影响及相互关系。要注意和中国的外交 政策、外交关系的发展相联系,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理解现代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中国在当今多极化趋势中的地位。 3.复习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时,重点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围绕这两大趋势,梳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 球化加快的相关知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加强的主要表现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组织的建立则体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的趋势; 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 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 4.复习本专题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关注本专题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大国关系的相关知识,如恐怖主义威胁、地 区冲突、美俄关系、美日关系等,分析理解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危机、国家与地区间贸易摩擦问题、气候变化、南北差距、科技创新等问题相 联系,认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 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贸易 保护主义等问题密切联系起来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体制确立,奠定两极格局框 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削弱,美国和苏联成为主宰世界的两大主要力量,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强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导致了“冷战”局面的出现。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随后美国援助欧洲,稳定资本主义,对抗共产主义的“马歇尔 计划”出台;1949年北约的成立与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主导的对峙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两极格局的对峙是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在两极格局对峙的情况下,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处 于核战争的威胁下,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和 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特点。 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 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即经济发展的区域化是世界 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力量对比的 变化,欧共体、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崛起,冲击 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一超多强”是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世界局势呈现缓和与动荡并存的 局面,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 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区域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其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经济霸主,操纵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布雷顿森林 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相继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 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逐渐形成。美国凭借其强大 的实力占有特殊地位,但是世界经济开始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主要建立了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集团。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但各经济区域集团合作方式多样,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经济 区域化反映了世界多极化格局发展的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对其具有促进作用,中国积极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历经波折加入了世 界贸易组织,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由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实质是列强新一轮的资本输出,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并不矛盾。区域 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核心自查】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两极格局的 框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失去 战时同盟的基础。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4)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2.形成: 3.特点: (1)美苏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2)美苏“冷战”为主要方式,全方位的对抗,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特点。 4.影响: (1)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展开军备竞赛,世界处于核 战争威胁下,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局势。 (2)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 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表现: (2)影响: 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 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 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④俄罗斯:俄罗斯联邦取代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 际货币体系。(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 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1)推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确立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 扩张。 四、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2.表现: 五、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1)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 力。(2)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4)跨国公司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 2.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 (1)含义: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2)宗旨: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3)原则: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4)影响:促进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促使 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 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3.特点:(1)生产的全球化。 (2)贸易的全球化。(3)实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评价:(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剧、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3)中国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潮。 【易错判断】1.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 提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 形成。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初步形 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 成。 2.“冷战”时期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对抗,世界并无战争。(× )提示:“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双方为首的东 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 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提示:欧洲走向联合的主要原因是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经济发 展的需求和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在美苏两极格局下,欧洲需要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同时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保证自身的安全,需要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其主要目的是加强联合、 协同利益,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4.不结盟运动就是参加国不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结盟。(× ) 提示:不结盟运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 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 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 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5.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提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格 局多极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 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 提示: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中吸取教训,正在进行不同层次的改革,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7.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也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形 成。(×) 提示: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结束,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世界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但它只是 一种趋势,并未最终形成,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 过程。 8.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没有关系。(× )提示: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 用。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 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归宿。 【专题整合】 热点考向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特征、表现及影响【典题训练1】(2012·新课标全国卷)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各国 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的主要变化得出结论。 从图中1965年世界各国和地区所占贸易份额和1995年世界各国和地区所占贸易份额的对比分析看出主要的变化是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的贸易份额增加较多,其他变化都不是很明显,这说 明世界经济重心在向亚洲转移。其他选项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图 示的变化,故排除。 【典题训练2】(2012·唐山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历史上看,全球化可以说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就已经开始了。随着欧洲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全球化就伴随着战 争、暴力、殖民扩张、资本输出、自由贸易等各种因素而不断演进。??到20世纪初期,全球化迎来了其自身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次高潮随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打断。??从80年 代开始,全球化开始了它的第二个进程和高潮。这一进程是与 两极体制的终结联系在一起的。 材料二例如,我们要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入WTO,但谈判进行得那样艰难和旷日持久,其中固然有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设置种种非经济因素的政治障碍;同时也确实有我们自己的发 展水平问题。作为“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后来者”,中国只能在发达国家早已制定的条款和“游戏规则”上进行“讨价还价”。 ——以上材料均摘自《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异同 点。并说明当今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2)我国是如何努力改变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地位的? 答案:(1)异同点:推动力、影响相同,进行的方式、参与者地位 不同。积极影响: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机遇和挑战,加速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2)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国的物质文化发展水平;谋求国际合作,争取改变原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加入WTO;合理利用现有规则,趋利避害。 【深化拓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国际性经济组织日益完善,作用加强,国际经济规则也日趋规范。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波动。 【即时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8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 球化两种趋势,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促进了世界经济 格局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走向联合、经济全球化等是 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背景、内容、特点;对两大国际货币组织的职能的理解;重视对比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构成及与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的原因、表现以 及影响等。二要注意从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贸易的摩擦等热点角度,迁移主干知识,全面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现象。 【模块链接】热点考向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及大国的兴衰历程【典题训练3】(2012·广东文综)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 “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 问题”。这反映了( ) ①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②不结盟运动的发展③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④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1962年、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时间上看,世界正处于两极格局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从政治角 度上分析,说明美国的政治地位受到挑战,而从经济角度上分 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 元挂钩,保持固定的汇率,所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的成员是发展中国家,法国是发达国家,②排除;马歇尔计划是对西欧的经济援助计划,④说法与史实 不符,排除。 【深化拓展】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特征(1)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场手工业时期(15、16世纪至18世纪中 期)。随着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进入并 且不断拓展,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西欧主要国家开始殖 民扩张、争霸时期,西欧成为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两次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欧美两次 工业革命的发生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了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扩展,英 国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德崛起冲击了英国的霸主地位, 但欧洲仍为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时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美苏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4)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20世纪 六七十年代,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及 中国崛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东 欧剧变、苏联解体,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备选典题】 (2012·广东冲刺模拟)2012年是欧元正式流通10周年,2013年将是欧盟正式成立2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 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 由制度的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 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 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材料二??随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和美苏“冷战”的爆发,美国把支持欧洲联合视为遏制苏联的战略步骤,同时,也希望借助欧洲一体化来促进东欧的“解体”。然而,从20世 纪60年代开始,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出现了严重收支不平衡的状况,美国也开始强调维护其经济利益以及它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 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支持变得更加强调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 是针对什么状况而言的。简要评价“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 说”。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欧洲联合态度的变化并联系所学 知识简要分析原因。 答案:(1)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由盟友转为敌人,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经济陷于崩溃,急需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 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同时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评价:其实质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加强对西欧的控制,进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2)变化: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的明确支持到20世纪60年代以 后的态度复杂,并且更加讲究具体条件。原因:美国自身经济出现严重的收支不平衡,甚至出现经济危机;西欧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构成威胁,挑战了美国的经济 霸主地位;西欧在政治上要求用“一个声音”说话,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即时点评】世界经济发展影响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政治、 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复习备考时,注意将 近代世界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大国的兴衰联系起来,分析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及主要大国兴衰的历程、特征,充分认识到经济全球化下大国的兴衰实质反映了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中外关联】 热点考向三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典题训练4】(2011·天津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3年5月,为解决对外探险中各国家之间的争执,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规定,以佛得角群岛之西约500公里的大西洋上划界(史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属于一国,线西的归另一国。1494年,两国又签订了托得西拉斯条 约,将这条线向西移动了约1 300公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两个国家及各自的扩 张方向,并概述两国扩张对世界产生的直接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2)材料二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 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这些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的关系。 材料三右图为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 答案:(1)葡萄牙向“教皇子午线”以东扩张;西班牙向“教皇子午线”以西扩张。在地理上将世界连成一片,促使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 (2)原料出口比重增加,手工制品出口比重减少,机器产品出口比重增加。关系:中国进一步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 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3)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的危险性。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 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 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 【深化拓展】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历程和中国的沉沦与复兴
【即时点评】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过程具有其阶段特征,同时 中国也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密不可分,因而复习中应重视纵横联系,分析不同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1)从纵向看,梳理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比较近现代经 济全球化不同阶段发展的时代特征;归纳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 的发展,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2)从横向看,要 注意近现代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联系,将中国臵于世界 经济政治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全球史观、整体史观角度,深刻 理解政治与经济、世界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认识经济实力、 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对大国兴衰的重要性。 【热点考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典题训练】 (2012·江苏单科·T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 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 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解析】选B。解读材料,信息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经济决定政治,20世纪80年代,日本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A、C 两项本身表述有误,D项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 【深化拓展】 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抗及美国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两极的对峙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 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 间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 “冷战”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结束而宣告终结。两极格局的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美国对外政策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表现为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中国封锁孤立。 (2)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 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 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3)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 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的 历程。 【即时点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解体和多极化加强的历程。“冷战”的表现、“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霸、多极化 的表现等知识点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命题多以图文材料设 臵情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 理解、判断和认识能力。复习备考时,应继续重视对“杜鲁门 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 记忆;重视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和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特点的理解把握,突出对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的表现的理解认识。 一、“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1.相同点:(1)背景:都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 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的形势下。(2)实质: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1)直接原因:“杜鲁门主义”是针对“希土危机”提出的;而马歇尔计划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秩序面临威胁的情况下提出的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2)内容:“杜鲁门主义”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 上的援助;而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 (3)影响:“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本 土安全为主的孤立主义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是美国 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 【点拨反思】“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杜鲁门 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两者之 间的关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前者是“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体现,公开宣扬争夺世界霸权;后者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是以较为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遏制共产主义、 确立霸权地位的目的。 二、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即经济发 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2.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 兴起的上升趋势。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强大,改 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多种力量重新组合,世界 多极化趋势加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一超多强”, 多极化的趋势进一步发展。4.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 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可以从经济 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方面去理解。 5.“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 界格局,因为世界格局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 世界格局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地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 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 【点拨反思】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世界多极化趋势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 界经济的发展。(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有利于解决全球 化问题,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 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有利于各 国、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特色的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三、近代以来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与世界大国1.14-15世纪,意大利商业垄断,阻碍东西方贸易的商路,成为世界大国。 2.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垄断 商业贸易,西、葡崛起。 3.17-18世纪,荷、英、法殖民扩张与商业竞争,17世纪荷兰的崛起;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19世纪中期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英国, 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全球经济霸权。 4.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发展 到垄断阶段,美、德两国崛起,但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5.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唯一强国,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6.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中国经济发展 取得巨大成就,美、日、欧争夺势力范围和经济主导权的斗争直接推动了西欧、北美、亚太三大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在东南亚、中东、拉丁美洲和非洲出现了一大批各种层次的区域集团 化组织和新兴经济体。 【点拨反思】世界经济全球化下大国的兴衰实质上反映了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1)近代以来世界大国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 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2)反映兴衰历史的典型大国:英国的兴衰、德国的崛起与衰落、美国的持续发展、苏联(俄罗斯)的兴衰、亚洲强国——日 本、中国的衰落与复兴等。 (3)大国兴衰的启示: ①不同国家要有不同崛起之路(如贸易取胜、军事取胜、经济取胜)。②世界大国须具备的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 实力,比较完善的政治制度等)。 【备选要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看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 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 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抗局面形成。 (2)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来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实力急剧上升,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19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美 国经济严重衰退,导致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出现。(3)从两极格局的瓦解来看: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严重衰退,使得它无法继续与美国对抗,步步退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的美苏对抗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结束。 (4)从中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来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巨 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中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 2.国际格局的变化影响着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 形成使英、法、德、日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 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对抗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苏联为在争霸 中增强竞争力,企图控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经济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 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对抗和社会 制度对抗的痕迹。(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 【点拨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1)美国与西欧关系经历了美国帮助西欧经济复兴、西欧追随美国到逐渐摆脱美国控制的历程,西欧开始为提高自己的国际 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日益走向联合。(2)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历程,日本在经济与外交上不再 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 的局面。 一、选择题 1.(2012·淮北一模)“华莱士是个彻头彻尾的妥协分子。他想让我们解散武装部队,把我们的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盲目信任克里姆林宫政治局的一帮冒险分子。??赤色分子、冒牌货 和空谈的亲共人物似乎勾结起来,成了国家的危害。”这则写 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日记的背景可能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B.美国国内亲共势力强大 C.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 D.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 【解析】选A。据题干中的时间“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材料 信息“原子弹秘密给苏联人”“赤色分子、冒牌货和空谈的亲 共人物”等,可以判断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破裂,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材料,C项材料未体现。 2.(2012·广东冲刺模拟)有著作指出:只有“在地缘政治现实”的基础上采取行动,美国才能避免被包围,才能为一个自由世界保存希望。此“行动”应指( A.操纵联合国 C.推行“冷战”政策 ) B.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D.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选C。从题意可以看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 所考虑的问题,即面对苏联的强大及西欧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 建立,美国必须控制西欧,才能保证西欧不沦为苏联的势力范 围,为此美国总统杜鲁门又推出了“冷战”政策,与苏联对抗。 3.(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以下是美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创作的漫画(注:图一人物身上的文字是欧 洲,绳子上写着马歇尔计划;图二人物的手中以及墙上挂着的 绳圈上分别写着法国、德国等国家名称)。下列有关漫画的解 读最为合理的是( ) A.美国援助是西欧经济复苏的根本原因B.美国援助法、德、意在拓展欧洲市场C.马歇尔计划旨在遏制社会主义国家 D.反映了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解析】选B。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马歇尔计划”“法国、德国”等,可以判断美国力图通过援助法、德等西欧国家,达 到控制西欧的目的。 4.(2012·淄博二模)一位西方的外交官说:“它(不结盟运动)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它不是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 它太有用了,因此不会消失。”这说明不结盟运动( A.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世界的局面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 )C.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D.积极帮助亚非国家获得“独立” 【解析】选B。从题干看,“在重大问题上敢于直言”“不是 一个只作出消极反应的运动”,说明不结盟运动在反对美苏霸 权主义上采取独立自主的立场,不与任何一个大国结盟,具有 非集团的特点,故B项符合题意。 5.(2012·广东压轴试题)“‘冷战’时期,苏联(在联合国)屡次使用否决权,以致从1957年到1985年担任苏联外长的葛罗米柯得到了一个‘摇头先生’的绰号”。苏联的这一做法( A.严重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 )B.当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C.损害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形象 D.表明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政治大国 【解析】选B。联合国建立后,美国曾长期控制和操纵联合国,把它当作自己称霸世界的工具。为了防止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 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决议案,苏联多次在安理会使用否决权,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故选B项。 6.(2012·江苏单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 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世界银行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说明④正确,“借贷国在使用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表明②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①有误。 ③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7.(2012·哈尔滨模拟)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 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 下降到13%。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 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 ( )A.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关贸总协定的生效B.联合国的成立D.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解析】选C。从题干“1947年”看,材料信息反映了关税的 下降,世界贸易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一定程 度上消除了贸易壁垒,规范了世界贸易,故正确答案为C项。 8.(2012·安徽文综)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 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下图反映 了 ( ) ①金砖国家经济都持续高速增长②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 ③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突破口结合图表和所提供国家的数据进行排除, 还要注意区域集团的概念。可以运用排除法,①巴西、俄罗斯 和南非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③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排除①③,故选C项。 9.(2012·辽南五校联考)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和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 方更为接近”。这说明(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解析】选A。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本题应抓住题干中关键词:相似、接近。结合时间“80年代”,据保 加利亚和厄瓜多尔是发展中国家等分析可知答案为A项。 10.(2012·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球鞋,背 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反映了(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③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全球化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和图片材料可知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发展,由于在全球化 中欧美发达国家占有优势,他们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渗透西方的 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故①②正确。③说法与史实不符,④从材 料中无法体现。 11.(2012·河南六市联考)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 “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 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个部分。”作者的主要意图是()A.支持建立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 B.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旧秩序 C.发展中国家应建立自身的全球化金融组织 D.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信息,要求给予发展中国家合理的 金融秩序,实质是反对不合理的国际金融旧秩序,答案为B项。 12. (2012·潍坊模拟)学者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 革。”“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是指( )A.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B.生产和贸易全球化 C.世界市场一体化 D.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解析】选A。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运行形式,通过自身的 一系列机制,形成一种自动的市场调节力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经济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所以效率优先、合理配臵资源、推进技术进步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今世界绝 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因此,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 【方法归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2)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3)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 (4)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随 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国际性经济组织日益完善,作用加 强,国际经济规则也日趋规范。 (5)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真正一体化,加剧了国际竞争;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波动。 二、非选择题13.(2012·江西压轴试题)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 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 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 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 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过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时首先分析20世纪欧洲走向 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中心地位的史实;其次分析欧洲在20 世纪对世界的积极贡献;最后概括欧洲文明的不利影响。 答案:(1)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 位:①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②美苏两极格局形 成,美苏二分天下。③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 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2)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的影响:①工业: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②政治: 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被实践应用。③科学:启蒙思想广泛传播,科技革命广泛开展。 (3)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环境污染 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核威胁,恐 怖主义威胁等安全问题。 14.(2012·徐州三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美日两国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杜鲁门声称每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作出选择,他说美国的政策就是“援助各国为争取自由而反抗企图通过外部压力或少数派武装实施奴役的人民”。杜鲁门的这番话实质上等于开出了一张空白的外交政策支票,将来任何国家只 要有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迹象就可以拿着这张支票去兑现。 ——[英]约翰·W·梅森《冷战()》 材料二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如同它对德国的占领,起初都是为了防止战败国东山再起而对邻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但是苏美对抗促使华盛顿尽快地重建日本经济,这样,日本就不致成为共 产主义颠覆的一个诱人目标。朝鲜战争把日本从一个穷困潦倒的敌人变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盟友,从而使美国把它估价为在远东抗衡苏、中两大国的一个重要砝码。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 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1972年9月,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中日邦交正 常化的实现,不仅符合中日两国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的繁荣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民间交往日益频繁。 ——中日韩合编《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四我们只有一个世界,因而也只能有一种世界政治。它不应是对立的政治,它必须是相互依存的政治:它应是世界的内政。尽管存在地区和民族的差异,新千年的世界社会所面临 的任务应该是:使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存和共处在一个有生活价值的环境里。——[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杜鲁门外交政策的实质及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美国为 控制欧洲、遏制苏联采取的重大举措。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日本政策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这种演变对日本产生的经济、政治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因素和积极影响。 (4)材料四的作者对世界政治发展有何期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其期望实现的若干因素。 【解析】第(1)题实质通过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归纳;影响从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出发较多分析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举出美国实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举措即可。第 (2)题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分析美日关系的变化;影响从日本政治地位提高、经济恢复发展等方面归纳。第(3)题从美日关系角度思考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因素;影响从中日两国交流 的角度说明。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说明其期望;实现的因 素可以从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的特征等方面归纳。 答案:(1)实质:谋求世界霸权,公开干涉他国内政。影响:形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立的局面(回答两极格局、冷战局面亦可)。举措:丘吉尔“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扶植联邦德国、建立北约等。(2)演变:由军事占领到扶植日本。影响:经济上,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与美国和西欧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之势;政 治上,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 现。 (3)关键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繁 荣和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有利于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4)期望:相互依存,和平共处。因素:政治多极化,经济全 球化,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等。 【备选习题】1.(2012·肇庆质检)下表是关于捷克等四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 额占其对外贸易总额比重的数据表。造成1952年各国数据与 1948年各国数据差距较大的直接原因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经互会的成立 【解析】选D。观察图表可以看出,1952年捷克等东欧四国对 西方国家的贸易数额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联系美苏“冷战”形成的有关史实,说明苏联为对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与之对抗,导致了对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大幅 度下降,故D项符合题意。 2.(2012·福建质检)下图分别是1988年和1990年美国《时代》 周刊两期的封面,反映了当时美苏两国的关系。下列相关评论,恰当的是()A.“冲突加剧了” C.“冷战该结束了”B.“盟国时代来临了” D.“美国人输了” 【解析】选C。观察图片可知反映的是里根访苏和美国对苏联 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做出回应,结合时间“1988 年”“1990年”可判断美国想借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来促使美苏对抗的“冷战”结束,故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图片反映的时代特征不符。 3.图1是《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图2是最 近发生在美国,并且很快蔓延欧洲的一种现象。占领华尔街的示威口号席卷全球,意指全球财富只集中在1%的富人手里。图的寓意是( ) A.经济全球化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B.经济全球化下各经济体联系的紧密性C.经济全球化下各经济体的差异性 D.经济全球化下各经济体发展的平衡性【解析】选A。提取材料中关键信息“占领华尔街”等,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真题备用】1.(2012·上海单科·T27)“这条线以西的欧洲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 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 C.《联合国宪章》 B.《大西洋宪章》 D.《马歇尔计划》)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条约主要涉及欧洲事务,日签署的《大西洋宪章》旨在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不符合题意。中、美、英三国首脑于 日的开罗,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臵日本侵略者的安排,不符合题意。《联合国宪章》是针对全世界,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复兴计划,旨在对抗苏联 为首的共产主义运动,故选D。 2.(2011·福建文综·T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 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冷战”的理解。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杜鲁门主义在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在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 在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 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 形成,故选C项。 3.(2011·广东文综·T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 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选A。解答本题的关键词是美国实施的“经济手段”“对付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 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这是“冷战”经济方面的一个表现,所以选A项。B项和D项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都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经 济体系,但不是为了对付苏联;C项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属 于政治军事组织非经济手段。 4.(2011·海南单科·T21)下图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 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 D.援助额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解析】选C。解答本题应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中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实质分析。从题干地图显示来看,被援助的国家绝大 部分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被援助的绝大部分是中东欧社 会主义国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经济援助计划的目 的来看,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以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故选C项。 5.(2011·江苏单科·T17)右图 “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解析】选B。解答本题应结合右图“1973年”时间信息及其国际背景分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故A项不符合题意。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故C项不符合题意。美、 苏领导人对话不能反映多极化的趋势,故D项不符合题意。美、 苏领导人对话从侧面反映了美苏关系的缓和,故答案为B项。 6.(2011·海南单科·T22)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开始长期执政, 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下表所反映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自民党() A.以农村为主的社会基础受到削弱B.未能提出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政策 C.长期执政违背议会民主制原则 D.与美国结盟的政策遭到强烈反对 【解析】选A。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日本经济发展特征和所学知 识判断。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日本经 济崛起,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第二强国,自民党 代表垄断资本的利益,却忽视了农村人民的利益与诉求,因而农村民众在政治上就表现为对执政党的不满,转向对在野党的支持,才出现了上述表格的变化,故选A项。 7.(2011·江苏单科·T19)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 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解答本题应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对恐怖主义的基本认识进行分析判断。“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 体现了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故①符合题意。“许 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 恐怖主义。”表明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故④符合题意。②和③本身说法就不准确,可以排除。故答案为A项。 8.(2010·福建文综·T22)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 【解析】选B。结合题干问题和四个选项设计,可以看出本题 主要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历史影响,因而正确掌握不结盟运动的 宗旨、性质和意义成为解题关键。A项不符合不结盟运动成员国遍及亚非拉地区的史实,C项夸大了运动的历史作用,D项与运动宗旨有偏差,只有B项正确揭示了不结盟运动起到冲击两 极格局,有助于国际政治力量多极化发展的历史作用。 9.(2010·海南单科·T20)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 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 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共同之处是( )A.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C.对抗特定的国家集团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D.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没有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职能,排除B项;三者都没有对抗特定国家集团的职能,排除C项;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要求加强成员国军事 合作,排除D项。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故 正确选项为A项。 10.(2010·海南单科·T21)美国历史学家沃尔夫·拉弗贝在20世 纪70年代说:“一部美国外交史,冷战绝非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可以为这一论点提供依据的首选历史事件是(A.柏林危机 C.越南战争 B.古巴导弹危机 D.中东战争)【解析】选C。从材料中读懂题目的要求,“冷战绝非是其中值 得大书特书的光辉篇章”,那么哪一事件可以作为美国外交史上除冷战以外大书特书的篇章呢,A、B、D三项都是美苏冷战的一部分,因此排除。而越南战争是美国直接参与的“热战”。 11.(2010·广东文综·T2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 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解析】选D。本题通过1959年美国在苏联主办展览会,考查学生对冷战时期的美苏历史状况的分析能力。1959年,正值美 苏争霸时期,从材料中两位总统的言辞可以看出,展览会上经 济文化交流并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态度。A项说法与 材料无关;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在1973年,B项错误;苏联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落后, C项也排除。故正确答案选D项。 12.(2010·江苏单科·T19)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②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③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④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欧共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最早的区域集团,它的出现加速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受其影响而成立,①正确;北美自由贸 易区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而亚太经合组织是包括中国、美国等国在内的地跨四大洲的区域集团,因此②④也正确;由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范围广,目前共有21个成员,因此,政 治制度的差异较大,如中美、中日之间都采用不同的政治制度, ③有误。 【习题备用】一、选择题 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美苏两大政治集团的全面对抗 )D.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另一场战争”是指美苏“冷 战”。即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 阵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C项符合题意。 2.(2012·安徽名校模拟) “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 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与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A.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 D.柏林墙的修建暴露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解析】选C。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东德为了隔绝东德人民投向西德,于是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西柏林整个包围起来。柏林 墙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着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 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因此本题C项符合 题意。 3. (2012·开封一模)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说: “日本,这个曾是敌国的国家,对我国来说不仅是太平洋上最 强大的堡垒,而且作为太平洋战争胜利的果实,是留在我们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地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A.成为美国的最大商品市场B.成为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C.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D.提供反面教材,警示战争 【解析】选B。1948年后,随着美苏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 助日本恢复经济,使其成为美国在亚洲遏制苏联、中国的前哨。 故B项正确。 4.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 )A.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维护欧洲的安全B.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C.保证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 D.制止欧洲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解析】选C。从题干分析可知,在美苏冷战局面下,欧洲要 保证自身安全,发展经济,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但是发展经 济是主要的,故答案为C项。 5.(2012·吉林模拟)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大调整:改善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从越南撤军;不再反对英法拥有独立的核力量;开启美日“友好外交的新纪 元”。下列因素中,促使这一时期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主要原 因是( )A.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和对美遏制的加强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和世界政治格局日趋多极化 C.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联合国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解析】选B。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外政策出现重大调整:同中国改善关系,调整同西欧和日本的政策,对苏以 软弱和防御为特征。根源在于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A、C、D 三项是多极化的具体表现。故选B。 6.(2012·衡水质检)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 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 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 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解析】选B。 从材料中的“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可知苏联解体的原因是由于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故B项符合题意。 7.《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大国的势力范围组 成的世界。”由此可知( )A.区域集团在多极化格局中作用衰退B.区域集团对世界格局影响巨大 C.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 D.“一超多强”局面被逐渐打破 【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的“由若干传统大国的势力范围组 成的世界”,可知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C项正 确。A、D两项本身表述错误,B项材料体现不出来。 8.(2012·石景山模拟)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当今全球经济格局描述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这种局面在历史上最早形成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B.联合国成立时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时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解析】选D。题干强调的是美元的地位。《布雷顿森林协议》 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通过布 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D项正确。 9.日,世贸组织总干事雷那托·鲁杰罗在北京大学 发表演讲:“当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一个外向型的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一个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利益的中国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而这种可靠性只 有在多边体制中才能找到。” 鲁杰罗以上言论强调的是( A.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需要中国 B.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C.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才能完全融入世界市场D.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 【解析】选B。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材料信息“当 其他人在编写游戏规则时??中国决不能袖手旁观??”“中国 决不能没有可靠地、更多地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体现的是中国应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参与编写游戏规则。正确答案为B项。 10.(2012·武汉调研)前西德总理施密特在1996年指出:“如果 我是一个波兰企业家,我会很警醒。加入欧盟六个月后,波兰将被扫地出门,因为在市场、生产等领域里,我们还远没有能力去竞争。”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发展势头良好。这表明 ( A.欧盟东扩是发达国家新一轮资本扩张 B.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联系迅速加强 C.波兰在全球化进程中缺乏清醒的判断 D.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 【解析】选D。从题干看,说明当时波兰最初对加入欧盟持怀 疑态度,但是当加入后发展良好,说明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 团化背景下,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 11. (2012·济南质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 谲云诡,变化莫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 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 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 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材料二 漫画《时代的标志》:Welcome to 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2)材料二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 出现的政治背景 。 材料三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 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 “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 的前提条件。 ——杨文昌《人民日报海外版》(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 (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 论结合) 【解析】第(1)题背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力量的变化较大分析,从美国行动回答“冷战”政策的措施。第(2)题现象根据材料判断,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分析背景。第(3)题具 有开放性,选择观点,依据史实与论点分析阐述。 答案:(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 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 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2)现象:经济全球化。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 谈判、协商为主。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 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12.(2012·西安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险时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的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在整个17世纪中,从中世纪就已开始的呢绒制造业仍是英 国的主要工业和最宝贵的输出品来源。在新工业中,采煤业的 发展极其惊人。这一发展包括了采矿设备和排水机械的改进, 这些改进促进了后来蒸汽机的发明。水力也比以前得到更广泛 的利用。 材料二欧美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加强殖民掠夺,致力于打通远洋运输的瓶颈。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 路,1914年建成巴拿马运河。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1895年 德国建成基尔运河。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生产的全球分布着重表现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现在(20世纪末),则主要以跨国公司的形式,进行全球范围大规模资源配置和生产的 直接组织与销售。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使跨国公司能在全球范 围内大规模配置资源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 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扎堆”制造业
(1)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的时间范围及其经济发展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全球500大公司在华 投资企业成立出现高峰期和“扎堆”制造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该如何应对。 【解析】第(1)题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机构变 化、世界市场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角度分析归纳。第(2)题结合材料判断历史发展阶段,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的发展概况分别分析其原因。第(3)题回忆所学知识归纳 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答案:(1)第一阶段是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期间,其特征 是: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工业生产以轻工业为主,手工业 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的动力由人力向自然力转变。第二阶段是 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特征是:世界成为一个整体,机器生产成为经济的支柱,国际分工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成为联结世界的媒介,现代化的交通则成 为纽带。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其特征是:全球范围大规模资源配臵,通信技术为主要媒介,跨国公司是主要形式。 (2)高峰期的原因: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投资环境不断优化;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扎堆”制造业的原因:现代交通、通信技术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臵资源和直接组织生产与销售提供了可能;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 力还在一个发展过程之中。 (3)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熟悉经济全球化规则;充分利用 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学科能力系列4:如何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能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 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能综合运用相关学科 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出创新性思维。 1.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要 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 法分析论证问题,是书写高质量答案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试题 情境是表格数据或数据图形,必须对数据或图形进行横向比较 或纵向比较,从中归纳、概括出结论,或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 有效判断。 2.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首先,要对回答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做到观点明确。其次,要合乎逻辑地组织答案,善于有效表述。在书写答案过程中,分层 次分段落,每个层次每个段落讲清一个观点,有理有据,分别对观点进行具体的合乎逻辑的分析,这样才能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第三,在分析论证过程中前后要保持一致,不要自相矛 盾。第四,在论证过程中,前后要点要有内在逻辑性,整个答 案是一个有“灵魂”的有机整体。 3.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出创新性思维。 解答主观题的过程,既是一个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建构的过程,是围绕 一个新的主题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这既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的产物,也是创新性思维的产物。 【例1】 (2012·安徽文综)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读】选B。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济体制的影响。 从能力考查层次上看,本题要求学生运用归纳、比较、演绎等 方法论证和探讨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本题突破口是材料中的时间“年”,联系当时中国经济体制的进展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等同进行判断。具体见思 维导图: 【例2】(2012·江苏单科)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 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 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 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 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 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 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 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 右) 【解读】本题主要以小论文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正确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方法,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论证中要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第(1)题,结合康 有为在制度上和思想上的“维新”做法概括回答。第(2)题,结合三则材料,围绕“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的主题进行论证,关键是要理解“时代”和“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 的关系。 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 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2)略。 【高分技巧】如何培养“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要善于利用经典习题,认真研究经典习题的解题思路。经典 习题的复习是一种集约型、立体式、多功效的复习方式,它有 助于我们加深和拓展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我 们更明晰地把握热点问题,有助于培养和拓展解题技能,有助于我们加强思维缺陷的防范和训练,有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优秀的思维品质。有些同学误以为高考题考过了,不再重 要了,不会再考了。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做题并不是 为了捉题猜题,而是为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题能力, 提高应考能力。再说过去的高考题不再考了,但这些高考题所 考查的主干知识、学科思想方法、解题方法技巧等,不会过 时,还会再考。 2.要不断建构有思维含量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需要建构好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因为我们在“综合运 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时,需要有高质量的 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提供给我们“综合运用”。第二,通过解题, 我们要有不断建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的习惯,有了这个习惯我 们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因为复习阶段是一个集约型学习与集约型思维的阶段,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理解知识与发展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深入领悟学科思想方 法的过程。这个过程,表面上看是一个个知识网络的建构,实质 上是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水平和能力的升华!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是一个在线免费学习平台、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专业知识,职业资料、考试资料,考试复习指导,试题资料等给大家分享;同时提供学习互动交流;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中中广场舞专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