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善职业是玩游戏总是弹回桌面?

杜维善:我遥远的父亲杜月笙(2)
  父亲在香港很少出去,但天天家里有客人。他和以前国民党的那些人也还来往。也许是父亲当年在上海滩的影响,国共两党在1949 年以后也一直通过各种渠道做他的工作。大陆解放后,章士钊几次来到香港,都住在我们家。父亲对政治上的事情看得很明白,但他两边都不得罪。美元,剩下的分了几千块美金。父亲过世后我们就去台湾了,因为那时陆京士到台湾做了&立法委员&,后来顾嘉棠也过去了,父亲去世后,以前和他来往的人对我们都还很照顾。他们之间的那种关系,可能也是现代社会的人很难理解的。
  父亲在去世前曾嘱咐:将尸骨运回上海,葬在故乡浦东高桥。母亲在他走后,把他的灵柩运到了台湾。原以为很快就能安葬于大陆,所以一直没有下葬,但后来看到回故乡越来越难,最后葬在了台北汐止。转眼间已是半个世纪过去,杜家第二代只剩下几个,散落在世界各地,彼此间也没有联络,我的姐姐还在国外,也已经八十多了,我们离得较远,也是几年才见一次。安葬回上海老家是我父亲的意愿,是很敏感的事情,不是说想迁就迁。有传统的迷信观念,也有政治上的考虑。不管怎么样,我希望这件事情最好能在我这一代解决。我们这一代做不到,下一代就更渺茫,他们从小住在国外,对家族概念丝毫都没有。改革开放初期,我回大陆想在内蒙古投资做生意。有一次,陆京士托我带信给民革中央主席朱学范,他们早年都是父亲的门生,只是后来各自跟了不同的政党。信的内容,我想也是想为冷冻多年的两岸关系寻求些解决办法吧。我相信陆京士的举动,蒋经国是知情的。我也把信转交给了朱学范,但是不久陆京士就去世了,几年后,蒋经国也死了,此事再没有人提起。现在市面上出了很多杜月笙的书,正史野史都有。偶尔我也会翻几下,但没有更多的兴趣。在我看来,没有一本书会写出一个真正的杜月笙,父亲当年在国共之间参与了很多机密事,但这些事情他不和我们家人讲。证实父亲的事情比较困难,牵涉到政治问题就不好写了。至于我自己,年轻时没有意识到要了解杜家历史,等现在想了解了很多重要人已经过世。1979 年我回来的时候,在上海还见过我家的账房先生,他叫黄国栋,当年不愿意跟我们去香港,而要留在上海看管我们的房子,结果被送到青海劳改了许多年。如果当时的政治气氛像今天这样宽松,账房先生肯定有许多事情能够讲出来,可是那时候他什么都不敢讲,几年前他也去世了。父亲的事情就只有他的几个学生像陆京士、万墨林等比较清楚,但他们留下的回忆也不多。有些事情也许永远成了谜。
  本文摘自 文汇出版社《活在别人的历史里》,李菁著
| 责任编辑:邵思思
关注共识网微信和微博
关注共识网微信,我们一起来看历史教科书的背面,一起来听主流媒体上沉没的声音,一起来思考至今没有答案的问题:“中国往何处去?”欢迎扫描二维码来加入我们。
微信号码:igongshi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07 年5 月的某一天联系到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杜维善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是一口标准的京腔...
(向春/图) 我们当时阶级斗争这个弦儿绷得很紧,平时跟校领导有些矛盾,师生之间关系...
文艺人才 作者按: 我于1978年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去年恰好是毕业三十周年庆...
傅斯年(年),字孟真,山东聊城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
挂甲屯20号,吴家花园?不认识。从毗邻的承泽园一路走来,连走街串巷的背水小伙,听到...
《灵百札》是黄炎培与姚维钧的情书与家信集,它是一桩奇情的记录,也是一本好看的诗...第三方登录:当前位置: >
梅兰芳杜月笙孟小冬:杜维善并不愿意别人知道他杜月笙之子的身份
时间: 10:04 来源:未知 作者:妈妈网 阅读:次
摘要:简述:杜月笙是第三者? 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条件是什么?2007年5月的某一天联系到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杜维善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是一口标准的京腔,在电话里,杜先生把采访约定杜月笙是第三者? 孟小冬与梅兰芳分
简述:杜月笙是第三者? 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条件是什么?2007年5月的某一天联系到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杜维善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是一口标准的京腔,在电话里,杜先生把采访约定杜月笙是第三者? 孟小冬与梅兰芳分手条件是什么?2007年5月的某一天联系到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杜维善时,电话那头的声音是一口标准的京腔,在电话里,杜先生把采访约定在未来他回大陆的某时机。时间久了,这个约定也慢慢淡忘,偶尔想起,以为不过是谢绝采访的一种婉拒。不料上月某天,突然接到电话:"我是杜维善,我到北京来了。"见面时坦率告知之前的疑虑,杜先生只淡然一笑:"我答应你的,就一定会兑现。"75岁的杜维善并不善谈,谈话中偶尔流露出的眼神也颇有几分凌厉。每一位知道杜维善身世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将他与熟悉的一个形象暗暗做对比,那便是他父亲杜月笙,这位被称为上海滩教父式的人物,几乎成了旧上海的符号。上世纪60年代起,一个偶然的机会,杜维善开始收藏中国古钱,直至今日已是收藏界颇有分量的收藏家。1991年,杜维善将本身收藏的全套丝绸之路钱币捐给上海博物馆,填补了一项空白。杜维善并不愿意别人知道他杜月笙之子的身份,他更愿意以收藏家的身份生活在本身的天地里。原因是父亲与梅兰芳、孟小冬的关系,杜维善也关注着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不过对孟小冬与梅兰芳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关系,杜维善坦言并不指望电影能展现多少。责任编辑:yuanshangbin2(本文关键字: 梅兰芳杜月笙孟小冬 )
(本文关键字:个人经历  
杜维善日生于上海,系杜月笙最小的儿子,排行老七。杜月笙有十一个儿女。1951年杜月笙逝世后,杜维善的母亲带着儿女及杜月笙的灵柩坐船到。 四太太姚玉兰是著名京剧演员,为生养了二子和二女,杜维善、杜维嵩和、杜美霞。1951年,杜月笙在香港逝世后,杜维善随母亲移居到台湾,完成了中等教育后,又赴学习地质学。留学的第三年,杜维善开始勤工俭学,到银矿当矿工,钻过矿井,画过图纸。杜维善毕业后回到台湾,做起了石油公司的地质师。现在定居加拿大。
古钱币收藏家
杜维善一开始并没有专心收集西亚古国钱币。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他专注于收集中国钱币。进入1980年代以后,他才开始收集的古国钱币。他先从收集历史资料开始,花了几年时间对丝路诸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然后才着手收集那一时期的古钱币,收藏以波斯萨珊王朝为主,兼有与之有关的其他古国钱币。杜维善通过研究钱币来研究西域国家的王朝更替。 1990年,他第一次参观当时尚在河南路的老馆时就感到无比亲切,因为那曾是他儿时居住的地方。参观后他发现,上博对半两、五铢进行了系统收藏。这个重要的收藏使他感受到上博的水准,并生出一个想法——以后将自己的收藏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从1991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第一批中亚古币300余枚开始,杜维善已经先后7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古钱币总计2128枚,并且承担起为上海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作为顾问,他在上博的5楼还有一间办公室。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这样评价杜维善:“他是一位有魄力、有眼光、勇于索求、精于鉴别的钱币收藏家。对萨珊王朝金银币收藏之宏富、品种之齐全、研究之精到,已凌驾于全世界同类私人藏家之上。为世界私人收藏之首位。”
在中国,以钱币为媒介对丝绸之路古国历史进行研究,杜维善是第一人。他的几本专著已被钱币收藏家们列为参考书。由于他对上博的贡献,2009年他与谭端言一道被政府授予“”。  &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6位
最近更新时间: 16:33:22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电视台 杜维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