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浮云,名利无非空幻之屋空意思意思

&&&&您当前的位置:
/转帖]茅蓬语录41万法本空(A_B)44万缘放下45梦幻泡影46诸行无常47诸法实相48随喜赞欢49醍醐灌顶50应无所往
转帖]茅蓬语录41万法本空(A_B)44万缘放下45梦幻泡影46诸行无常47诸法实相48随喜赞欢49醍醐灌顶50应无所往
15-34-09&&来源:正觉谈&&作者:吉祥 &&点击:次
茅蓬语录(四十一)万法本空(A)
万& 法& 本& 空
&&& 在修行中,不试图去达到任何境地。你可以随你的意愿,日以继夜地精进修行,
但是,如果心中依然有想攫获的欲望,你永远也达不到平静。
所有物件假以时日,会分解回归其基本元素,这是任何现象界的本然。
唯有当我们明了并经验到某些事物时,我们方能放下。
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任何人的!
在我们仍活着的时候,必须踏实地生活,不过到了最后,我们仍是无法保住任何
我们尽其一生所追求到的事物。
只有智者能洞察世界本身所带来的痛苦。他们彻见了快乐与不快乐、美丽与丑恶
,对他们而言,已没有什么是值得一看的了。
正确的修行是不执着一切。
前来扰乱你的事物纯粹是诱惑力的表演;无论如何表演,你必须做的只是观照,
而不须要和它们一起表演。
当你死的时候,带不走任何的事物,因此,为什么要浪费时间希求任何东西呢?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紧抓住某些东西时,必须提醒自己别去理它。
彻见一切事物的无常与空性,你便可以结束痛苦了。
[空]就是佛法实践的目的,它是超越无止尽渴求与世俗快乐之轮转的方法。
野心的报酬是:一种小的势力,一种短暂的声望,最后躺进一个坟墓,留下一个
凋谢的名字!
人想到死去一物无有,万念自然撇脱。
岂知树上花,委地不如蓬与麻;又如楼中梯,枯烂谁论高与低。
天地万物,皆是实相。
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切人间的享乐都是空虚的。
试图在精神世界里得证什么,就跟想在物质世界里贪求某物是一样愚痴。
一切[行]的本质是无常和死灭的,但是我们却要捉住他们,背负他们,贪着他们
,希望在不是真实的事物中发现真实。
当我们以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时,我们只能看到元素:地、水、火、风
;氧、氢;色、受、想、行、识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这些元素,就可以发现它
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空性。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一切都观成空,他就可以如如不动,这种智慧便是观照五蕴的
真实性质,可以让我们完全放下不好的执着。
墓园里不就躺满了所谓不可或缺的人物吗?
在无常的变化中保持平静,在悲智双运中看到生命的究竟义。
当痛苦生起时,我们执着痛苦,于是便必得真的受苦。
一切事物到最后,不过只是生、灭罢了。
是身如掣电,类乾达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
我们的生命是种种元素的集合体。我们利用世俗(世相)来说明事物,但,我们
却反去执着世俗(世相),然后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事物。
当快乐生起时,理解它们是空的;当不快乐生起时,视它们是非你所有的,会消
逝离去。不要视你自己为他们的主人。
佛陀给予我们教导,为的是要协助我们认识身体的真相,使我们能够放下和舍弃
我们的身体,可是,到最后,我们诵经却只求延寿,更增加了我们的愚痴。
身体依然追随它的本然——出生、成长,最后死亡;它们如此遵循自然的法律。
希望能有其他可能的人,只会受苦而已。
我们常说必须提升和舍弃某些事物,但是,事实上没有东西可以提升,没有东西
可以舍弃啊!
如果我们真的看到事物本然的样子,我们的心便会放弃了对它们的执着。
聪明人比比皆是,然而却没有人找到世间绝对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将觉醒放在世
间一切皆无实体的真理上,那么,我们也许真的能寻得究竟的喜悦。
如果太爱惜这个肉体,就无法解脱。
善照诸幻,似镜无痕,分别诸法,而得不动。
摩诃般若,以毕竟空,了无所得。
了达万法,缘生性空,本自无生,本自无灭,法法皆假,不住执滞。
了一切法,悉从缘生,于缘生中,无有少法,而实积聚。
万法本虚,从心见实,六尘本寂,凡夫妄执。
了幻非实。
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由诸法集,幻化而有,依幻立名,皆无自性。
见闻如翳,三界空华,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但得无心,境自不现。
了境性空,其心自寂。
境本自空,何须坏相?
身心世界,因缘假合,空无自性。
随心所念,一切诸法,悉从缘生,空无自性。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
心无所得者为顿悟。
要了解财富、地位、赞美和快乐的本然。当它们来时,接受这些事物,但不要自
负、自傲,别让它们给愚弄了。
地、水、火、风和合,造成这个色身,那是[自然]的一面,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到
的一个物质对象;它依赖食物生存、成长、变化,直到最后消失。
你应该明了这世间,它像一辆国王的皇家四轮马车,使人目眩神摇。愚人被吸引
,但智者却没有被欺瞒。
事实上,真的并没有什么在那儿。甚至连人都不存在!他们只是元素的聚合,依
因缘条件而生,依因缘条件而成长,存在一段时间后,便随着自然法消逝;没有
人能违抗或控制它。
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
盖世间苦乐,原无自性;云苦云乐,皆由业识妄心自加分别。
身心俱无,即是佛道。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纵汝动用造作,岂离虚空?
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
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烦恼即是菩提,
何用别求禅观?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当知所有皆是虚妄心念而生。心有即有,心无即无。
觉诸相空,心自无念。
但自直下内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虚。一法才通,万象尽归心地。
以因现在立过去,因过去立未来,现在既不住,过去未来亦无生。
了境是心,万法奚有,以依心所起无有定体,皆如幻化毕竟寂灭。
诸业从心生,故说心如幻,若离此分别,普灭诸有趣。
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则不生。若知境唯心,便舍外尘相
,从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
了此妄心,念念无体,从何起执?
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
不得一法,称曰传心。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诸佛传心,不离了幻。执幻则随生死之流;了幻则顺涅槃之道。
若了如幻之一心,则悟甚深缘起。三世五阴,当体凝寂。
一切众缘所生之法,本无自性,如幻如化。
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虽处在五蕴色身中,其性本来清净,染污不得。法身本来无受,本来无有一物可得。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茅蓬语录(四十二)万缘放下(B)
万& 缘& 放& 下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
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观功利如土苴(苴:渣滓之意。);观家国如牢狱;观财色如疮痈(痈:皮肤蓄
脓肿之意。);观荣誉如谷响。
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所谓无心者,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
,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既明知妄想不好,却又放它不下,因为无始劫来,习气薰染浓厚,遂成习惯,如
狗子喜欢吃粪相似。
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只因妄念执着,爱缠世间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
十二时中如金刚利剑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识田中尽力一挥,如斩一握丝,一斩一
齐断。眼之所见既断,耳之所闻亦断,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触法同时俱断。过去事
已断,现在事今断,未来事当断,遍搜胸中无可断者。
既舍外尘,妄心随息,妄心息故证会中道。
心识念念攀缘,系缚尘境,不得自在,即是众生苦。若了境空无缚,内结不生,
证会一心,根尘俱寂,即入性空法界,证无相菩提。
但向非空非有,无住无依之一念,痛下工夫。似从绝壁之巅,悬崖之顶,放身直
下。更不顾后虑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设不如是,皆非究竟。
欲真会道,莫执一切法;息业养神,余习亦尽;自然明白,不假用功。
圣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恋当今,念念归道。
掷骰子的方法,只有一种是赢的,那就是把它们掷到九霄云外去。
对于自身的不幸挂念愈久,它伤害我们的力量就愈大。
或向溪前照碧流,或向岩边坐磐石。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
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多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
心之为祸。
若内心常怀着罪恶感,放不下,此乃修行上最大的障碍。
假如你有一件忿恨的事,或者和某人有点纠葛,不要老是翻来覆去,把你想的、
感受的,或者想说的,在心里一遍一遍的煎熬,因为神经就是这样磨损的。正如
同鞋带,在每天拉扯的地方磨损一般。
修行要有志气,乃在于肯与不肯之间(放下即是)。
把热心于俗事的力量,转为热中于佛法,即能转烦恼为菩提。学道之人,切莫外
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牢执不放——不舍,终无成就菩提。
赌博就是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赢。
生命本来就很单纯,若我们硬把它想得很复杂,那也会形成一种负担。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的修行,如果他的心灵并未远离贪欲与执着的话,就像想要
在湿润的木头上起火一般,绝对无法达成目的。
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佛道近矣!
执成病,着成魔,起心动念即乖法体。
不要执着于此时、此地,要轻轻放松,放下即是,那么你的内在就会充满着宁静。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舍之又舍,以至于空。
直下承担,不要愈求愈远——「放下」就是。
无牵无罣,得大自在。依法解脱,是名修行。
若用烦恼心期待开悟,则永远不会悟,放下即是。
生命的主宰,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智慧,而内心深处的智慧,是由放下开始做起。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舍(放下)尽一切(包括烦恼),当下自在。
交通拥挤、车辆多,找不到停车位;内心执着、放不下,找不到安详处。
别人教的方法再好,还得你肯放得下烦恼才能受益。
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歇即菩
提,悟即自在。
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多虚不如少实,大丈夫应直下休歇,顿息万缘,超生死流。
由于执着,我们经常遭受不幸。
去时终须去,再三留不住。
看破是真精进,放下是真功夫。
过去事能丢则丢,现在事能了则了,未业事能省则省。
能放下烦恼自可安眠。
有好子孙方是福,无多田地不为贫。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追求真理的人必须先抛弃不必要的负荷。
应用你施舍的力量,放弃所有不能给你真正快活的心理动机。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至道之要,唯有息心。心既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
五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现。
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
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许野僧家。
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于一切事但知无着。
凡安心之法,一切不安,名真安心,顿止诸缘,妄想永息。
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
通身放下,如同死人,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瞋痴爱泯灭。
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名万缘放下。
境来便扫,扫即放过,善恶之心,随心转变。
凡做工夫,一向放下身心,屏绝见闻知觉。
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
自见法性本来空寂,慧利明了,通达无碍,证此之时,万缘俱绝,恒沙妄念,一
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等备。
当下一歇,便是。
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但知息心即休,更不用思前虑后。
但识本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
一切世间法,虽应而能休,虽休而能应。所谓提得起,放得下。
如人卧疾,攀缘都息,妄想歇灭,即是菩提。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举世尽从梦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七凸八凹山下路;有谁来叩白云扉?披云常啸千峰月,闲却人间是与非。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
道即心性,如虚空不增不减。但随时随处息业养神,自然神妙,此为圆悟。
大凡修行须是离念,此个中最是省力,只要离却情念,明得三界无法,方解修行。
道无方所,明之在人;法离见闻,断之在智。若能顿舍从来妄想、执着,于一念
顷,顿悟自心,顿明自性,不染诸尘,不落有无,自然法法成见。
顿止诸缘,妄想永息。放舍身心,虚壑其怀;不缘而照,起作恒寂。
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
不为物转是智,随缘转物是慧,离缘离物,即是「生死解脱」。
山静云闲,如是机缘如是法;鸟啼花放,尔时休息尔时心。
放下有限,你就拥有无限。
茅蓬语录(四十三)万缘放下
万& 缘& 放& 下
修行不是为了要再生到任何特殊的境界。
即使你达到平静,也要将平静丢掉。
修行所关切的是舍弃、放下、根除、止息。
只要心中有爱取,一切事物就会变成「行法」。
其实是人自己以他们的执着,将一切的事物绑起来。
追随情绪是致命的。
假如我们持续不断地去除残余的部份,并砍尽我们所不需的,最后将会有如释重
负的成果。
我们无所有地来到这世间,大限一到,我们仍是得空着手离去,不论你在这一生
中所做何事,终须放下。
修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什么。
如果你不舍弃你的喜恶,就还不算真正精进。
「不放下」就说明了即使你去寻找平静,也无法找得到。
唯一能断除疑惑的方法,就是完全地放下。
除非彻底明了并深刻地学会舍弃,否则,新的外相只会成为另一个贪婪的游戏场所。
佛教是要去除,依赖事物来满足渴求的那种快活与享乐,我们要它们止息,我们
需要不为渴求烦扰的自在。
事情告一段落就让它结束吧!如果放不下,就不应该举起。
要放手让过去的都过去,是需要勇气的。
富贵从来未许求,几人骑鹤上扬州?与其十事九如梦,不若三杯两盏休。能自得
时还自乐,到无心处便无忧。于今看破循环理,笑倚栏干暗点头。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得好休时便好休,如不休时终无休。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无了时。
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
活得不安然。
人的成熟必须从懂得舍弃开始。
当你学会舍弃执着,不再紧抓不放或全力抗拒时,你的生命就会开始流畅。
人到了一定成熟度之后,不应该再拼命用「加法」,而应该用「减法」,回到自
己的原点,找回自己。
人生不过是一场带着行李的旅行,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走,并且沿途抛弃沉重的包袱。
任何强大的军队,都不可能抵挡住思想的力量。
压力和烦恼经常是内心长期反覆激荡冲突的结果。
人们烦恼、迷惑,实因看得太近又想得太多。
放下,是整个修行之道的全部。
修行之道就是舍离之道,放下之道。
大部份念头所营造出来的东西,最好是舍掉。
自己心中的平静与喜悦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其它的都只是平日与人们共存的无益
问题罢了。
舍离是一切因贪求所引起的病症的解药。
放下的意思并不是叫我们要抛弃自己的财物或家人,而是指舍弃对它们的认同感
舍离是从布施自己真正执着的东西开始。
唯有舍离才能真正平息痛苦,而我们总是以满足欲望来解决痛苦。
我们造恶因是因为对一切事物的实相与对「行」毫无认知,而且还一再地去执取
当你碰上杂染升起时,只要看透它们,然后用放下的方法来克服它们。
如果我们想获得佛法的全部利益,就必须发愿放下我执。
世间一切都不值得我们去执取,万法的本质都不值得我们去攀缘执着。
放弃不理想的执着,可以说是佛教修行的关键。
当我们已经完全消除了无明,就可以对五蕴看得清清楚楚,体会到没有那一蕴是
自我,没有那一蕴值得我们去执取。
人生不过是一场带着行李的旅行,我们只能不断向前走,并且沿途抛弃沉重的包
为了保持一个人的自我,必然少不了要煞费周章和斗争,这些都只是盲目迷恋某
些东西、执着某些东西的结果。
在灵车上,没有多余的行李架。
今天教你放下,还要放到无可放处,无可放处还要放下。
把一切放下,就是歇心。
众生众生从无量劫来,就因为一个放不下,大而世界,小而身心,一生一生的下
能知身心世界从何而有,就可以从根本上一断,一了一切了。
毫厘系念,三途业因。
如果你认为世上烦人的事太多,那么且放下,让它们自己去解决。
把病看成一个生命历程中的正常现象。
别抓取任何事物,完全放下。
去放下一切不实而无意义的事物。如果你放下,你将见到真理。
诸行只是一个带着四处走的沉重的担子,为什么不立刻就放下呢?为什么还要拖
着它们到处跑呢?
如果世俗的种子仍未根除,我们便会在一个永无止息的轮回当中继续地困扰和迷
我们修行是为了要学习放下,而不是要增长我们的执着。
觉悟是在你停止希求事物时出现的。
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所有我们的欲望——即使是觉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
如果你放下一切事物,就会看见真理。
学习以不挣扎来放下,单纯的放下,还原你的本然——没有握持,没有执着,坦
如果你放下一点点,就会拥有些微的平静;
如果你放下得很多,就会拥有很多的平静;
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会拥有完整的平静。
事实上,在真理中,并没有人类,不论我们是什么,都只是外相的范畴。
为何你无法平静呢?因为你去执着造成你烦恼的事物。
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有为法,并且试着不去反抗或抵抗。
修行不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放下!
放下一切所求,那么你们的心将会得到宁静,而痛苦也会立即止息。
佛陀之道就是单纯的「放下」任何一法。
提着重担到处跑是无用的,而放下会带来轻松与愉快。
当我们看到我们仍然无法放下的某些感觉时,我们必须以智慧测试它,找出原因
来!处理它!这就是修行。
在这个修行当中,我们必须以不执着做每一件事。
心,它并无害,除非我们对它紧抓而受困,那才是问题真正的起因。
如果人们对事物紧执,他们会受苦,这就是痛苦生起的原因。
如果我们了解身和心单纯的是它们本然的样子,便不会有痛苦生起,因为我们没
有紧握它们。
无论我们执着什么,我们就在那儿出生,我们就在那儿存在。
只要是我们无法放下,我们便会陷于轮回的覆辙上,旋转环绕。
无论我们黏着什么当成我们或我们的,那就是出生的地方。
无论何时,你的心一黏着,你便必须要注意。
快乐和痛苦都从黏着生起。
我们修行以超越世间,从而将这些事情带往终点。佛陀教导去放下它们,去舍弃
它们,因为它们只会引起痛苦。
如果你拿起某件事物并带着它好一会儿,那么当它变重时,你应该将它放下,抛
下它,别使自己痛苦了。
一个人的确必须放弃很多,但不是对他人或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舍除、放下是我们净化过程中重要的部份。
虽然禁锢我们的就只是「执着」,但它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展现。
佛教唯一的核心就是断除执着,当执着断除后,便不再有囚牢,也就没有苦了。
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
事无所求,心无所住。
顿息诸缘,莫生妄想。
忘机是佛,分别是魔,凡所有着,皆是虚妄。
大休大歇,根尘尽离,能所皆泯,三际俱舍,心如虚空,则尽法界,皆是觉性。
观无念者,屏息万缘,一念不生,歇即菩提。
放舍闲缘,歇却心识。
当我们仍然如此执着时,便不会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事物。
佛陀的教导完成在完全舍弃的一点上。
无论是什么,无论是对还是错,都不要盲目地执着它,只要注意它,而后,放下
执着事物是造成苦的原因。因此,我们应当解除这个原因,斩除它的根,不再让
它引起痛苦。
根除执着也就是根除苦,因为,执着五蕴便是苦的起因。
放下,从善、恶、财富、名誉、地位、苦、乐的困扰中退出来吧!
这个世间在哪里呢?它就在迷恋着世间的生灵心中!黏着于称赞、获得、名誉、
乐与苦,就叫做「世间」。当它在心中时,世间便生起,世间众生便出生了。
如何使诸行平静下来呢?我们就只是单纯地去除执着,并且看清它们本然的样子
放下有限,你就拥有无限。
茅蓬语录(四十四)经验的烙印
经& 验& 的& 烙& 印
伟人们并非始终聪明。
在生活中未曾作过任何傻事的人,决不如他想像中那么聪明。
人们的聪明并非以经验为依归,而是以接受经验的程度为依归。
当你犯了错误,不要惘然回顾,应紧记教训,然后向前看。
任何人都可能有错误,但只有愚者才会一错再错。
经历重大变故的人,容易变成智者。
今天是昨天的学生。
一生中没有过失的人,就是一生中毫无作为的人。
不承认错误是个过失。知道犯了错,还顽固不改的人,更是大错特错。
最宝贵的学习是你亲自体验中得来的。
经验只供你自己用,听来的知见,充其量不过是知晓而已;如果没有历炼,那些
知识绝少实用价值。
很多人生的智慧,需要经验累积到某一种程度才能开悟。
你必须时时刻刻学取别人的经验,警惕自己别犯下相同的错误。
唯有勇敢面对伤口,才有从灾难中走出的可能。
以他人之不幸而学得谨慎乃善事也。
除了「经验」,没有什么可让「理论」相形见绌。
智慧来自经验的累积。
最糟的范例可能是最佳的老师。
智慧来自精确的判断,精确的判断来自经验,而经验则来自判断错误。
如果能从失败中记取教训,那就不算是失败。
智者从错误中学习,愚者则重蹈覆辙。
记取教训,活在当下,仰望明天。
人生像战争,采取最少错误行动的人,并不就是最好的将军,真正了不起的是那
些从矫正错误中获得辉煌战果的人。
失败是教育,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阶梯。
我们多半是乘着我们所抱的计划底残迹登上天堂,而发觉我们的失败就是成功。
只有一个灯笼引导着我的脚步,那便是经验的灯笼。
经验若是智慧的朋友,就是它最好的朋友,否则就是最坏的敌人。
借取经验,而非购买经验的人是幸运的。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是一种耻辱。
永远不要因承认错误而感到羞耻,因为承认错误也可以解释作你比昨天更聪明。
虚心接受错误便是胜利。
聪明人往往从别人的错误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
历史是一种用实例教训世人的哲学。
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
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练能够使他成熟。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过往的苦痛是让果实更加甘美的肥料。
如果想早一点到达目的就走老路。
生命是经验的河流,你游得愈广愈深,就愈丰富。
一生从未当过傻瓜,就永远成不了聪明人。
任何人都可能犯错,只有愚者才会一错再错。
事情如何发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处理,且最后学到了此什么。
一个伟大的失败,有时也可能和一个出色的成功一样有价值。
在你通往成功之路时会发现,以前的失败只不过是一些必要的绕路。
人不怕失败,只怕不知道失败的原因;不怕跌倒,只怕跌倒了不肯爬起来。
生存就是变化,变化就是累积经验,累积经验就是无休止地创新自己。
所有的不幸,都是走向未来的踏脚石。
挫折是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人生求胜的秘诀,只有那些失败过的人才了若指掌。
不能从失败中记取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一次小小的失足也许会防止重重的跌落。
那些不能牢记过去的人,命中注定要一再重复自己的过去。
引致我们成功的最大向导者,便是我们由自己的错误所得来的教训。
「经验」是智慧的粮食,潜能的起源。
经验是一把在你丧失头发后,生命给你的梳子。
让生活的每一个经验,都能成为有价值的经验。
懂得运用生命偶尔的失足,有时会成为转机。
错误是生活中无可避免的事,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错误。
从失败中获得的,远比从胜利中获得的更多。
以失败为师。
眼前的失败也许孕育着成功的胚芽,它将在日后绽放花朵,结出永恒的甜果。
对大多数人而言,经验宛如一艘船的尾灯,它只照亮已驶过的航道。
经验的代价是昂贵的,但愚人只能从经验中学习。
每一个人都要亲身经历,才知道炉灶是烫的。
唯有穿鞋的人,才知道鞋的那一处挤脚。
实力是要有人生体验才能培养出来的,从人生的体验中,自然就会获得很好的觉悟。
外界事物之意义,即是你生命经验本身之意义。
经验所得来的定理,往往胜过光靠想像所得来的理论。
注意!别让错误紊乱了整颗心。你的过失,是最具有意义的教训,这也是自我教
育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失败」是很好的教育,如果善加反省思考,就能在失败中,获得和成功一样多
的珍贵事物。
经验是优良的老师,只是学费很贵。
学习别人的经验,可以减少我们对生命无谓的浪费。
当你跌倒的时候,不要白白地爬起来。
不要怕犯错,因为当你老时,这就叫经验。
错误不一定是罪恶,如果错误就是罪恶,那么「成功者」便是满身罪恶的累积。
聪明的人,从别人的错误中警惕自己。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小小失败的碎石,会铺成成功的大道。
用经验来口尝人生的道理。
茅蓬语录(四十五)梦幻泡影
梦& 幻& 泡& 影
如果苦生起,是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它。
名字并不是固有的实体,它们只是暂时性的事实。
有些人终生向幻影追逐,所得到的也只是幻影般的满足。
所有完美无瑕的东西总是让人像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投身而去。
越能够看得清这个世界的真实面,我们就越有能力去因应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
我们的名字,都是黑夜的海波上生出来的闪光,死时不留一点痕迹。
如来真正要你做的,是去超越苦,去探究事物以及舍弃对色、受、想、行、识的
心的活动、愉悦的感觉、不愉悦的感觉等等,都是法尘,它们是「世间」。
世俗的认同里,根本没有任何的真实存在。
大家都来看这犹如彩饰拉车的世间,愚笨的人会足伫观看,智者却不然。
如果你无法放下你的幻相,你将永远得不到解脱。
根本没有一个永恒的自我,没有一样坚固、不变的东西是我们可以掌握得住的。
痛苦是欢乐的影子;但不幸的是,影子是人生的真相,而空幻乃真相的根源。
人生的荣华不过是一场疯狂的胡闹。
野心的本身,不过是一个梦的影子。
声名——夜空的烟花。
看人打电动玩具可以悟道。玩的人面对一台冰冷的电视频频顿足捶胸,喜怒悲欢
不一而足,旁观者不免哑然失笑——面对幻景,居然可以如此!但玩的人何尝不
知?身在局中,情难自己。
历史上的故事不乏这样的例子:男子的生命以追求名利和权势为目标,女子的生
命以追求爱情为目标——其实都只是在追求一个幻觉。
你的心犹如一间房子的主人,而种种的感觉就如来来去去的客人。
人生看似拥有一切,其实是一片虚无。
生死未了的人都是睁眼做梦,还不晓得是梦!
梦不能醒,生死不了;邪念不除,妄生枝节。
人生位于着了颜色的影子上。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所有的生物跟我们并无两样。我们同是生、老、病和死的朋友。
感觉是虚假而变迁的。
事实上,人们对于他们的身体担忧太多;由于错误知见(邪见)的关系,他们担
心且黏着他们的身体太多,无法放下。
「苦」会在我们一无所求,觉悟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拥有时远离。
众生都紧紧执着于芝麻绿豆的小事。他们执着别人说的话,或是他们所作的回答
,乃至他们做过的事或没有做的事。人生的舞台真是虚妄。
回观世间,俨如昨梦,生死大梦,随倒想生,如从梦觉,倒想自离,若得大觉,
生死永尽,究竟涅槃,得大安乐。
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
内而身心,外而世界,毕竟幻化,皆不可得。
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法,依正危脆,无坚牢者,
倘以为实,与体不应。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心名大幻师,身为大幻城,名相为大幻衣食。河沙世界,无有幻外事。
凡夫不识幻,处处迷幻业。佛则转幻生灭,得不生不灭。
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
如于云,忽尔而起。
若依佛法言,于一切境,皆应视如幻梦。
镜花水月,当体非真;如是妙观,可谓智人。
诸法本空无着,境似浮云会散。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
命如风里之残灯,刹那磨灭;身似潭中之聚沫,条尔消洋。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观一切法如梦幻而空之,便契入如如不动之性。
一切如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虚幻不能产生真实,就像肮脏不能产生清洁一样。
记忆只是意识中的残影,不值得执着。
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
无明与业识幻化所产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
人生与世间,一切皆是一种「潜在意识」所幻现的。
「境界」——乃是自心或业力所变化出来的假相。
不学佛的人,来时欢喜去时悲,空向人间走一回。
生命无常,刹那生灭,莫被幻境所骗。
人睡着了,梦境就真实不虚;人不觉醒,世俗琐事也成真。
于虚妄处,强加分别执着——即是业障。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世间真如梦,财宝亦如幻;如同画中的高低,虽可见但并非实有。
事如春梦了无痕。
我们的肉体是个缘生之舟。
当意识作用时,一切变化的显境,亦如影片般的虚幻不实。
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旁边的人说:「请把我的双手放
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伟大如我凯撒者,死后也是两手空空!」
追求虚幻的结果,最后所得到的必定是幻灭。
时间是由人类的妄想刻划出来的,并非真实。
迷妄的世界,不外就是唯心所现的心影而已。
若要临死不动心,必须平生看得破。
人生因缘际会,皆同影尘幻事;人我过往酬对,本是游戏三昧。
维摩经上说:是身如影,从颠倒起;是身如焚,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起。
当你知道生命就如梦境时,那么,生命就是一种修持。
好好体会下面这句话——一切如天上浮云。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
皆是梦幻泡影。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空花三界如风卷烟,幻化六尘如汤消冰。
生死与涅槃,凡夫与诸佛,同为空华相,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
,然后求圆觉。
为谁辛苦,为谁忙?
你到底在追求什么?
开悟的人:我真的一无所有,连立锥之地亦无。
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
心性与根尘,皆属幻化。
可怜凡夫,梦时固是妄心,即其所谓醒时,亦全是妄心也,故其所谓醒,依然是梦。
五浊恶世,种种虚幻,无一真实。
随境有无,境来即生,境去即灭,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
,各无自性,唯是因缘。
知幻即离,所以无身心受彼生死,则法性如如矣!
世事莫非梦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认真!
是身如梦,从妄见生;是身如影,由业缘现。
我及众生皆是虚妄。
虚妄之法,体性皆空,如梦枷锁,寤则已离。
一枕黄粱梦,千秋汗血功,只知常不朽,谁信转头空!
茅蓬语录(四十六)诸行无常
诸& 行& 无& 常
不论谁见到事物的无常,就是见到它们不变的真理。
如果我们真正清楚地洞察无常,就会见到所谓的常。所谓的常,是事物不可避免
的都必定会如此,不可能有例外。
修行,从你自己的心和身开始,视它们如无常,其他一切的事物也都如此。
无常的意思是指,没有恒常的实体存在,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稳固不变的。
根本没有所谓的旧和新的时间,有的只是不断地变异。
万物皆会变迁,而其不变迁的即是「法」。「法」不曾变迁,因为它就是真理。
「法」的定义是「自然法则」。
如果这颗心要想,让它想,但别被它的念头骗了、抓了。
这世界所提供的,没有什么是永远、持久的。不光只是外在的事物,你内里的事
物也是一样。
对平静与因缘法的执着,势必会带来恐惧与担忧,因为,任何因缘法都会毁灭。
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应该观照我们所拥有的生活,反正,生活是会一直变
身和心不断地在跟我们说法,聆听它们的教导便可以断除疑惑。
过去二十年间不曾发生的事,仍有可能在二十秒内发生。
你永远不会知道,五分钟后会遇到什么事。
今日的孔雀,将成为明日的羽毛掸子。
星光先照山谷,命运的残酷是不择高下的。
洪水可以从涓滴细流中发生,大海有时却出乎奇迹地会乾涸;最有把握的希望,
结果往往失败。几近绝望的事情,反会出人意料地成功。
无常就是一种苦。
宇宙唯一不变的道理,就是一定会有变动,没有任何连续的两天可以完全相同。
生命中唯一确定的,就是没有任何事是可确定的。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只要是想,都是痛苦。思考会有所变异,所以有冲突。任何会变异的事物,都会
引起冲突。
没有任何事物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与永远的安然无恙。
我们无法保留任何事物,一切都是刹那间的。
假若一切都在变动,都会消逝,那么担忧又有何用呢?
人就像在风中的花朵和果实,也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中坠落。两者都是非常不稳定的。
不要挂念路程的长短或你的目的地,因为一切都在变动当中。
有时风平浪静比惊涛骇浪潜在的危险性更大。
天下没有「一定」的事。
华盛顿特区里的美国国防部,有一块这样的警世牌:「要珍惜你还活着,你会因
为一个按钮,而消失无踪。」
世皆无常,会必有离。
幸福、平安与最重要的爱,都可能毫无预警,在倾刻间毁灭。
我们预期的很少发生,我们最不期待的通常都发生了。
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正在进行我们不明白的事。
你认为永远不会发生的事,它会在你的身上发生:你认为绝不会喜欢的工作,就
有可能会遇上它。
没有一件你喜欢的东西可以永久持有,也没有你讨厌的事会紧跟着你不放。
一切的因缘条件,不论是心理、生理或外在的条件,都是无自性的,它们的本质
,就是——变化。
没有任何的生命,可以在这世界上永久的将自己保持在一种状态当中。
无论什么在心中显现,只须说:「这不关我的事,它是无常、苦、无我的。」
你的眼、耳、鼻、舌……,每件事物正逐渐的离去,因为这并不是它们的家。
如果我们真正地见到无常的现象,我们将会看到,无常是常的。那么,你的心就
会感到自在。
能以智慧住世的钥匙,就是常念「无常」。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恒常自我的东西存在,没有任何我们可以把持而不会变迁或
坚固的东西。
任何忽略无常的言论,绝非圣者的言语。
如果你真实而清楚地看见无常,你将会见到常。所谓的常是:一切事物绝对是无
常的,而且不会其他意外。
不论何时,有什么在心中生起,不管你喜欢与否,不管它看似对或错,只要以「
这是无常的」来斩断它。
如果我们了知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那么,它们的价值便会消退。
了解在心中升起的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它们是短暂变幻的。它们生起、
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
别黏着任何事物!洞悉它、超越它,那是你必然要去做的。
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我们的欲望却希望造快乐的事物能恒常不变。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困陷在诸行(因缘条件)中,黏着快乐、黏着痛苦,会陷在自我和世俗见中。如
果在这两种方式中辗转的话,他将永远成不了一位清楚地知晓世间的人。
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转变迁,这就是「诸行无常」。
在生、死不断迁移流变化中,没有任何一点可以让我们去执着。真正的满足并不
能外求,它是源于内心的。
一切起于因缘的境界,必然都是无常的。
既然一切都在刹那间改变,那自我和满足哪里找得到呢?
静观万法,刹那变易,性自空寂,毕竟无体。
有益的或有害的状况,都只是轮回的特征——不断变& 。
生和死二者都是在对「诸行」(因缘条件)的执着与惦念中产生的。
佛所谓的厌离世间,是无贪、无嗔的状况,它是由看清一切事物皆无常而生起的。
当快乐的感觉在心中生起时,我们了解那并不是长久的,我们称它为「厌离」,
意思是远离感官上的渴望与热爱,我们了解没有任何事物值得我们贪恋。
如果你只呼出而不吸进,因缘和合的事物,必须如此地自然改变。看到这点,就
是见法、见无常和变迁。我们依靠这个变迁,你还能活吗?而生存。当我们知道
事物的本来面目时,我们便能够将它们放下了。
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
如果你希望事物都是恒常不变的,你是自找苦吃。
「无常」意思是变迁;如果我们执着于变迁的事物,我们必然受苦,因为它们都
不是我们或我们的。
在这世上没有一桩事物是确定的,这就是真相!事物不是真的,事物是会改变的
,它唯一拥有的真实在于它不断地改变。
如果我们了解法,我们就是了解这五蕴,它们是如何不断地在移动、变化,不曾
一切因缘条件的事物都是无常。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执着、可以握持,因为一切都在刹那间变迁。
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
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存在」的第一个事实是无常。凡是存在的东西,都要经过生住异灭的轮回。
生命是一座桥,因此不要在上面盖房子。
生命是迁流的过程,执着任何形式的人,都将因为抗拒迁移而受苦。
包括我们在内,万事万物都只不过是其他力量的聚合而已,终究是要分解的,因
此也是虚幻无常的。
我们看事物是永恒的,这就是痴的一种类型。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人生像一个喝醉酒之后,爬在桅杆上的水手,随时都可能跌下来。
「时间流逝」——我们习惯如此说,但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流逝的是我们啊!
无常——于二十四小时中,皆平等地支配着一切众生。
切记,我们只是世间的管理者,并非世间的拥有者,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一切皆是梦幻泡影,不要执着在这虚妄不实的国度里。「时间」是无常的代名词。
我们要时时观照一切本来就是无相,本来就是缘起性空,得失只是暂时性的东西
,如果你能体悟到无常,就能发现真理。
「空」不是否认万物的存在性,而是透视一切的不永恒。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其心能离我慢,顺得涅槃。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
慧的开端。
人常想病日,则尘念自息。人常想死日,则道念自生。
若了无常之法,得到的不能恒久,失去的终归复得,得失之心,顿然放下,即能
任何事物可能长久有用,但却不会永久有用。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生命潜伏许多的危机,它比膨胀的气球更不安定。
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陶器用泥和水和成,最后仍要归于碎片。生命亦正如陶器,故知无常才是人生的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
眼睛别老是睁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后那一样是你的?
火车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换人,太平间也是抬进抬出,不知道那一天要轮到「我」。
如果你每天临睡前,念一下:「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也许会早日觉悟无常。
才见好花瓶中放,忽看花萎弃道旁,若人得了此中义,任到何处皆闻香。
电光易灭,石火难留,逝水绝归源之路,落花无返树之期,人生之生灭事可同然
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时间并不会因为我们热爱它,而稍作停留。
「死亡」是身体而非灵魂的习性。它是环绕着生命的悲剧。
地球上的每件事物都很肤浅和短暂。
对未来或死后的生命,可能会产生和面临的善而心理毫无准备的人,无疑是以双
手自掘坟墓的笨人。
人因俗事缠身,不觉生命一日日聚减;如在风中摇曳的灯火,随时有熄灭的可能。
流水滔滔无住处,飞光忽忽西沉,世间谁是百年人?个中须着眼,认取自家身。
过去则无体难追,现在则刹那不住,未来则本无积聚,故曰无常。
疾病是大善知识——令我们淡泊名利。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世。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死生事大。来日无多。道业未成。实深惭惧。尊客相看。午后炷香。非敢轻疏。
幸垂监恕。
东家妇,健如虎,腹孕常将年月数;昨宵独自倚门闾,今朝命已归黄土。
从周遭的万物中,听取无常的说法。
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直:仅只。)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
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
谛观一切诸法,念念不住,心心生灭。
鼻息往来,为身命根,一息不来,便同灰土。
茅蓬语录(四十七)诸法实相
诸& 法& 实& 相
真理没有属于它自己的时间。它的时间就是现在——永远如此。
名字到底有什么意义?即使我们把玫瑰花改个名字,它仍然是一样的芳香。
一个人只要决心要修行解脱、决心要开悟,处处都是有禅机的。
一旦我们能够把时间从观念中排除,一切敌意不但消失了,而且被超越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不幸,但是如果有一半的幸福,就必定有一半的不幸。
我们生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将自己转化成整个宇宙共同生命体里的一员。
从一件事情所呈现出的单面性与不圆满,即可侦测出那是错误观念下的产物。
除变化之外,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
太阳有多大,阴影就有多大。
不论谁见到法,即见到如来;不论谁见到如来,即见到涅槃。
当你以事物的本然来看待它们时,你将会轻松,而且自在。
万物终归一致,没有特例,原因在于无常、苦和无我这自然的法则。
身体仅是你暂时租来的地方,它并不属于你。不要亏待它,但是不要迷恋或执着它。
所谓的反观——即是对事物本然的领悟。
当你明了事物的本然时,你会看到,这些心的元素都只是个骗术。
我们怎么逃得过自己的心及和合事物的三大特质(无常、苦、无我)呢?
我们通常都认为身体是完美和美丽的——而「道」是要你去思惟(观)它的无常
和苦的一面。
接受事物的本然能导致正见。
我们必须看见事物的真实面貌——感觉只是感觉,念头也只是念头。这就是结束
我们所有问题的方法。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当这颗心如实地了解,它就能放下一切。虽然仍会有念头和感觉,但是,每一个
念头和感觉都将失去作用。
了悟诸法实相就是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
所谓「观照诸法实相」,就是看到无常、苦和无我。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当你能用心去透视事物的本质时,就会明白,自己已领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了。
即使是拥有广大福德的佛陀,也无法避免肉体的死亡。
每一件事都会历经变化和疏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
要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后放下我们对那些事物的执着。
无论心想到了什么,都要以智慧去想、去了解,觉知到它的本然。
每一个刹那,我们都在经历生与死,这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正视苦并不意谓着充满苦,而是去反观苦,以客观的态度,彻见事物的本然。
烦恼业障,本来自空,苦乐罪福,悉如梦幻。
菩萨识幻,不见起灭,即境常虚,达有如幻。
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
知心无常,知身无我,贪欲为苦,心不染着,欲念自除。
佛教的本质是平静,而平静生起于真实地了知一切事物的本然。如果我们再进一
步地审查,会看清平静既不是「乐」也不也「苦」,因为,乐与苦都不是真实的。
一旦我们认清了苦,就要去解开结,我们必须明白事物的本然就是如此,这样,
执着才能根除。
法的修行是去开展对事物本然的了解,使苦不再生起。
当你知道事物是如何时,你会对事物产生厌倦并放下对它们的迷恋。
无论什么事物「出生」,那事物作为一种自然的条件,必然会& 迁流改变并老化
,终致必得死亡。
是实相看,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法的觉悟就是了知「自然」——那在一切处环绕着我们的真实性,如果我们不了
解这「自然」,我们会经验失望和喜悦,我们会迷失在情绪当中。
不管我们有多快乐或悲伤,这身体就只是随着它出生、成长、老化,一直都在变
化及逐渐衰老。
见一切色时,不起染着。不染着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
证涅槃也就恢复众生的本来面目。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自性本是空性,若一直强加讨论,即永不得见性。
如实知自心,即是实相。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智慧巧方便,了世皆如幻。而能现世间,无边诸幻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类的生活方式,离不开感性与理性的冲激。深刻的体悟了一切法无生,便完成
了理性、感性、智性的最高平衡点。
透过不可思议的智慧,去透视一切法的虚妄不存在性,即是妙观察。
了解一桩事,便能从一桩事中解脱出来。
千圣一心,万古一理。
觉知自心,本不生灭;觉一切法,无不如是。
不需通过其他事物而知的,它是静寂的,也没有依语言的虚构而来的论究,它脱
离思惟,超越种种性质,这就是实相。
以不来之相而来,以不见之相而见,名之曰「空」。
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空性的极至,就是一切法无生。
开悟的人,并不否认生灭,而是当下将这一份生灭,转变为不生不灭的本性。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法性遍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
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
犹如虚空,无有二法。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真实的必是原本的,而且最初的就是最后的。
临生有何喜?临死有何惧?若悟空性法,无生亦无死。
变化和无常是生命的特征。
一切万物依缘生,依缘灭,是永远不变的道理。
一切万物由因缘所成,其本身的本性无实性,故说非有;又由因缘所成之故,并
不是无,故说非无。
见有净秽凡圣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
肉体有如在河床里的水,看似有满满的水流着;其实,昨天流着的水和今天流着
的水却不相同。
一切的知识源自于至高无上的本体。
空——它是意识真正的本质,至上的喜悦,和平的核心和绝对的本体。
空——是不使心灵走进旧有的习气中或想像不可知的未来。
禅不是告诉我们,屎尿是玫瑰花,而是屎尿是屎尿,玫瑰是玫瑰。
每一个人一定有这种经验——不管做了什么梦,一觉醒来,都不存在了。
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生灭,寂静安乐生。
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
空性里所发现的巨大喜悦,即是我们天性的状态。
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
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能如此,便有独立自由份,生死轮回,皆不相干。
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
证实相,无人相,刹那灭却阿鼻业。
法性本来空寂,荡荡无有边畔。
广长舌相宣妙法,妙法本来不需宣;一音演法法非法,非法之法名为法。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佛言: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
夫从缘得者,始终而成坏。非从缘得者,历劫而常坚。
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
学佛者若不证性,便不能超凡入圣。而性体空寂,故一切修功,必应归无所得,
方与空寂之性相应。
一切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
真空无滞,应用无穷。
世间一切生灭法,无有一义不归如。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绝对的空是心物一如,空色不二的,是活的。
所有的实相,当下完成对立法。
实际理地,一亦强名。古德云:「本自无二,一亦不立。」
佛是无求人,求之即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
无为,复同于有为。
法本一如,到家无异。
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
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
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
法身如虚空,虚空无边即是一切法。
诸法从本来,皆自寂灭相;春至百花开,黄莺啼柳上。
诸佛凡夫同是幻,若求实相眼中埃,老僧舍利包天地,莫向空山拨冷灰。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心不妄想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茅蓬语录(四十八)随喜赞欢
随& 喜& 赞& 欢
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
一句温暖的言语,暖和了漫长的冬天。
常常赞美别人,这是一种愉快而有报偿的习惯。
人类天性最深刻的根本,是对于赞美的渴望。
精通赞美的人可以深得人心,甚至于当他死的时候,连殡仪馆的人都会觉得惋惜。
人们会照着你所鼓励的方向去做,而不是依你批评的方向去做。
一句嘉言寒冬暖。
赞赏比指责更能激发人心。
对一件好事表示感谢,也如做一件好事一样伟大。
赞美和鼓励,是引发一个人体内潜能的最佳方法。
赞美是所有声音中最甜蜜的一种。
让别人来赞美你,赞美不要出自自己的嘴里。
衷心赞美是一种良好的行动。
能够欣赏的特质,就可以开始接受自己的极限。
切莫为凸显自己的好而不惜挖掘他人隐藏的过失,这是卑鄙小人的行径。
以称赞替代埋怨与批评,世界就会全然改观。
指摘他人的缺陷和坏处,是性格上最大的缺陷。
美丽的衣服必须用钱买,一颗懂得万物皆美的心却是不分贫富,人人皆可拥有的。
悦耳有力的言语是人的品性中极重要的一部分。
给活人送一朵玫瑰,远比给死人送一车花圈还要好。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得独立。
孩子需要支持远超过批评。
「鼓励」比「唠叨」更能让人们去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
我们不应批评拓荒者——我们没有走过那样的路。
赞美人之善较批评人之恶更令人愉悦。
永远不要放弃说人好话的机会。
掌声是唯一受欢迎的干扰。
赞美优点比批评缺点能获致更好的结果。
很多人都知道怎样奉承,但却只有少数人知道怎样赞美。
以赞叹替嫉妒,以鼓励代替讥笑。
上天赋予我们言语的能力,乃在使我们互作耳之辞。
人们往往会为了肯定自己的人而赴汤蹈火。
我们能欣赏眼前的瑰牡丹,为何不肯赞美别人的杰作呢?
有时候只是几句话,就能激励一个人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谈论别人最妥当的方法,就是只称道别人的优点。
如果说不出赞美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
如果说不赞美别人的好话,不如什么都别说。
人类天性中最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被人赏识。
你能在自己能力之内,轻易地为这世界增添快乐。怎么做呢?对寂寞失意的人说
几句真诚赞赏的话。
肯定别人并不表示否定自己。
共享他人的喜悦也是在造善业。
夸赞别人是美德,夸耀自己是无知。
人只能受你的鼓励而符合你的期望,不会因你的苛责而如你的意。
人人都会诉苦,很少人能说出优雅的赞叹——那全赖练习。
好话不费钱,但价值却大。
认同别人的些许功绩,也不会有损自己的品味啊!
赞美使别人喜乐,使自己可爱。
谁都会责怪别人,只有专家懂得夸奖赞扬。
爱语不是好听的话,不是谄媚的语言,而是赞美或赞叹。
绝不可揭人疮疤或搬弄是非,而要懂得找出理由去赞美别人。当你想批评别人的
时候,你要咬紧舌头;当你想赞美别人的时候,你要随口说出。
「称赞」是一种伟大的投资——不会带给你任何的损失,而能增长人际关系的融洽。
良好人际关系的成功秘诀,在于「不道人短」,而且勇于颂扬他人所有的优点。
我们不可能全部都做英雄,总得有人坐在路边,当英雄们经过时,为他们鼓掌叫好。
即使是一声轻轻的赞美,就已拉近了你我的距离。
不肯佩服别人长处的人,生活是无趣的,因为他从未得到过欣赏的快乐。
时常赞美别人的人,自己本身一定具有更多值得赞美的长处和修养。
想改变别人,而不引起反感的第一原则——以称赞及诚意开始。
赞美好像香水,当你将它洒在别人身上时,你总会沾上几滴。
赞叹虽然是个普通名词,但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似乎皆充满着生命的魔力。
常赞美别人的长处,不背后说人的过错。
无论何时何处,应当多说一些祝福的话。
赞美是有生命的,因为用在任何人的身上,都很神奇。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
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全世界的人,没有几个人喜欢听别人在自我赞叹。
对别人适时、得体的鼓励与赞美,就是最好的「维他命」。
茅蓬语录(四十九)醍醐灌顶
醍& 醐& 灌& 顶
佛法使人开智慧,找到真正的生命,找到真实的自我。
入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着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坐如来座者
,一切法空是。
治疗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治疗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治疗无信仰的唯
一方法,就是听从圣贤的吩咐而舍弃猜疑。
人知利之为利也,不知无害之为利也。人知害之为害也,不知有利之为害也。
引发你所遇到的人内在的「善」。
「无常」、「苦」、「无我」是世间一切的三大真谛。
「友谊」是迈向「慈」的一个阶段,但还不是真正的「慈」,它是出自内心喜爱
别人的一个特质,但这其中却也隐藏了它的近敌——「爱染」,也就是所谓的「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
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净无瑕痴,就是功德了。
所谓的真理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听从我们的欲望,他们都必须遵循自然的
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静只限于心的安定,而非连杂染也平定下来。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了生死的人,忙辛苦。
「行」指的是身和心。「诸行」的存在来自于无常变异,就如呼与吸必须要交替。
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
不要去执着禅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光芒有什么了不起?它无法免除我们的苦啊
你必须尝试,如果你还不能做到,便得更深入去探求。掘取这杂染烦恼,根除它们。
迫使自然去符合我们的愿望,那全都是无明。
无论我们说的、相信的或做的什么,会导致痛苦的,全都是邪见。
只接受喜欢的事物而拒绝不喜欢的事物,这并不是佛陀的教导。
存在界没有圆满的存在。
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
不去贪瞋痴,无法开智慧。
七识不死,法身焉活。
佛法只要沾到一点边,就受益匪浅。
爱默生说:「当人领略到新的真实,他会有一阵感动。」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平时心行于尘境中自由不自由。
茅蓬语录(五十)应无所往
我们必须用这世间的习俗与人互相沟通,但在内心里,我们必得是空的;心超乎
这些事物之上。我们必须带着心这样子去超越,这就是圣者的住世。
表面的和超越的必须同时地被领悟;善与恶必须被视作共存,一起生起。
那些我们喜欢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都是痛苦;如果它们都是痛苦,那么便别太
靠近它们。
不论你是拿世间或是你自己当作真理,都只是盲目的执着。
经由黏着的力量了解自我,不是真正的了解。
当我们一意会到我们已经得到某样东西时,痛苦就生起了。
酌留空间,别黏着事物!
我们完全不黏着痛苦,也不黏着快乐乃至任何的状况。我们就任由事物是它们自
然的样子,让它循着自身自然的行程流动。
连真理也别握得太紧!如果你盲目地黏着它,就像抓住一条狗的腿,倘若你不放
下,它就会转过头来咬你。
「错」是隐匿在「对」里面的;倘若我们执着它,即使是对的,拒绝对任何人让
步,那也成了错。
你必须学习在惑生起时去留意它。生疑是自然的;我们都是以疑惑开始的。重要
的是你不会认同它们或在无止境的循环中被攫取。
业的止息就是贪嗔痴的止息,就是心中烦恼的止息。
「执着」在各方面禁锢我们的生命,剥夺生命的自由。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你的道场才是圣地,否则它会变成你的囚牢。
事物愈神圣,对人的禁锢愈厉害,对所谓的「神圣」,务必要特别小心。
人们一旦执着善,便为善所系缚,就会向着至高无上的善前进,那时,无上的善
也会变成无上的囚牢。
透过执着而产生的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
如果我们依然在世间法中寻求满足,就表示我们仍未见「法(真理)」。
当乐与苦同时存在时,我们必须明了,后者(苦)是源自排斥的缘故——不是得
不到所爱的,就是得到我们所不愿的。
有所贪着就有所挂碍。
「善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要对拥有物抱持强烈的执取心,并明白这一切都
只是暂时的租借罢了。
偏执于眼前的妄念、业感、种种事相,以为实有,嘴里虽说要往西方,也只是个
妄念而已。
修行乃是舍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萨道。
在常住做事情,不是替谁做,是在为自己消业障做。
修行不能执着,执着即生烦恼。
执幻则随生死之流;了幻则顺涅槃之道。
绝诸幻化,无所依倚,离一切缚,便得中道。
但于境缘,不着不滞,不使染污,无法可得,无行可修,是无上道。
无求无着,不生不灭,念念无为,便是究竟。
知一切法,幻化不实,六根无染,对境寂然,不染不着,念念不住。
念念不住,即无系缚。
攀缘而知,作意而解,便与菩提不能相应。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薰炼!
心无所住为顿悟。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如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不「生」在高兴中,
如果我们有所失,我们也不「生」在悲伤里,这就是不生不死。
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世间的一切,就会明白它们都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如果你执着
它们,它们就变成了污秽。
灵光独曜,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
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故要从降伏其心下手。一切无住,便是降伏。
起妄遣妄,亦成妄。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
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
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
无住心者是佛心。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
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无知的人,对于每一件东西,不管好坏,都会有某种形式的执着。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说修说证,都是魔说。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诸圣以无为而得名,圆修以无作而成行。
有心皆苦,无心乃乐。当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灭乐也。
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着。
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
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了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色法都是缘起;一切受法皆为错觉。
幻相看得开,实相就显现。
现在修行者,及未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若知瞋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
向往安详的境界,那么就试着不将任何赞谤、毁誉存放在心上!
我们要将生命化为一种享受,而不要让它成为一种负担。妄想、执着即是负担。
世间人以「有」来享受生灭法的人天福报;菩萨以[无]来享受不生不灭、戒、定
、慧的喜悦。
世间人把享乐、奢侈称之为幸福,而我却认为「无所求」才是最高的幸福。
要享受人生中任何东西,一定要了解,得失都不能看得太重。
「执着」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执着为生命中的绊脚石。
左手做的好事,不秘让右手知道。
人所妄执的一切事物,比火来得更危险。
念念无所住,念念即是真实性。
若在主观意识当中不执着,也可以变成客观;若在客观的意识当中不能包容,也
将落入主观。
学习着不要去干涉别人,你将会更解脱、自在。
当你无所求时,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你失望。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为最。
悟道之人,唯心无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无执着。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看看十年前的种种计较,今觉可笑,若十年后反观今日的争执,应会莞尔。由此
可知,对于时间,每个动点上的执着,只会徒增我们的烦恼而已。
欲精神清明饱足,须除得失生灭心。
世间无常,诸行非久,虽在世间,常离世间,只住世间地,不染世间情。
为了赞美而去行善,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情生智隔。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无所着」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不「留恋」则心无挂碍。
人生恰似戏文场,是非黑白莫逞强,顷刻一声锣鼓息,不知何处是家乡。
一般人认为的不执着、不动心,即是逃离此恼人的世界而住到山洞或森林里。这
仅是肤浅的看法。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法「不受」,即是本来面目。
出家虽一无所有,但内心却无所不有。
一般人总认为跳进水坑比跳进粪坑要好得多,但是聪明的人什么坑也不跳进去。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簷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抛却一切计较,捐弃无谓的拘执与丑陋的心机,让自己生活在无一物之中。犹如
仰望穹苍,万里无云的碧空,令人心情豁然开朗。
执着于我们最终都无法拥有的,寮在是不幸的事情。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若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
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
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便离妄缘,即如如佛。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着,即自见佛性也。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
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着者是。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锁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
住着于法,斯为初念,如人如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
言,便是诸法。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
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不住六尘生心。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
灭,湛然常寂。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道人若驰求心不歇,纵与之眉毛厮结理会,何益之有?
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
却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要得不随时节,但一时放下着,放到无可放处,此
语亦不受。
生死涅槃如同昨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
于无住本,立一切法。
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
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虽以无量珍宝庄严,虚空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净,不入空,不入定。
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
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心法相空也。
「执」为禅之大病。
宝满三千界,斋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
问曰:家贼(妄念)难防如何?答曰:识得不为冤。又问:识得后如何?答:贬
向无生国里去。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
为人不可强求,为隔不可执着,为理不可偏计。
诸法唯空,了不可得,执则成妄!
知见非障,因执成障。
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立一尘而不着,悟万法之未生。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本性空遍,非身内非身外。真心不住,不即身,不离身。
先觉知事相非真,明而不昧谓之觉,知而不迷谓之悟。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告诸学者,无外驰求,若最上乘,应当作。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青山半白云。
不求皆苦,忘心即乐。
不见一法即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欲得速成佛,只学无生忍,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
,广演罗蜜,无心可鄙吝,只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茅蓬语录(五十)应无所往
我们必须用这世间的习俗与人互相沟通,但在内心里,我们必得是空的;心超乎
这些事物之上。我们必须带着心这样子去超越,这就是圣者的住世。
表面的和超越的必须同时地被领悟;善与恶必须被视作共存,一起生起。
那些我们喜欢和那些我们不喜欢的,都是痛苦;如果它们都是痛苦,那么便别太
靠近它们。
不论你是拿世间或是你自己当作真理,都只是盲目的执着。
经由黏着的力量了解自我,不是真正的了解。
当我们一意会到我们已经得到某样东西时,痛苦就生起了。
酌留空间,别黏着事物!
我们完全不黏着痛苦,也不黏着快乐乃至任何的状况。我们就任由事物是它们自
然的样子,让它循着自身自然的行程流动。
连真理也别握得太紧!如果你盲目地黏着它,就像抓住一条狗的腿,倘若你不放
下,它就会转过头来咬你。
「错」是隐匿在「对」里面的;倘若我们执着它,即使是对的,拒绝对任何人让
步,那也成了错。
你必须学习在惑生起时去留意它。生疑是自然的;我们都是以疑惑开始的。重要
的是你不会认同它们或在无止境的循环中被攫取。
业的止息就是贪嗔痴的止息,就是心中烦恼的止息。
「执着」在各方面禁锢我们的生命,剥夺生命的自由。
千万不要认为只有你的道场才是圣地,否则它会变成你的囚牢。
事物愈神圣,对人的禁锢愈厉害,对所谓的「神圣」,务必要特别小心。
人们一旦执着善,便为善所系缚,就会向着至高无上的善前进,那时,无上的善
也会变成无上的囚牢。
透过执着而产生的清净,不是真正的清净。
如果我们依然在世间法中寻求满足,就表示我们仍未见「法(真理)」。
当乐与苦同时存在时,我们必须明了,后者(苦)是源自排斥的缘故——不是得
不到所爱的,就是得到我们所不愿的。
有所贪着就有所挂碍。
「善用」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不要对拥有物抱持强烈的执取心,并明白这一切都
只是暂时的租借罢了。
偏执于眼前的妄念、业感、种种事相,以为实有,嘴里虽说要往西方,也只是个
妄念而已。
修行乃是舍下身心,修一切功德,行菩萨道。
在常住做事情,不是替谁做,是在为自己消业障做。
修行不能执着,执着即生烦恼。
执幻则随生死之流;了幻则顺涅槃之道。
绝诸幻化,无所依倚,离一切缚,便得中道。
但于境缘,不着不滞,不使染污,无法可得,无行可修,是无上道。
无求无着,不生不灭,念念无为,便是究竟。
知一切法,幻化不实,六根无染,对境寂然,不染不着,念念不住。
念念不住,即无系缚。
攀缘而知,作意而解,便与菩提不能相应。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本无一法,谁论薰炼!
心无所住为顿悟。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如果我们得到什么,我们不「生」在高兴中,
如果我们有所失,我们也不「生」在悲伤里,这就是不生不死。
如果你清楚地了解世间的一切,就会明白它们都处在无常的状态中;如果你执着
它们,它们就变成了污秽。
灵光独曜,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
即如如佛。
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故要从降伏其心下手。一切无住,便是降伏。
起妄遣妄,亦成妄。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第一也。
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出言瞬目,尽同无漏。
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
无住心者是佛心。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
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
无知的人,对于每一件东西,不管好坏,都会有某种形式的执着。
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
说修说证,都是魔说。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诸圣以无为而得名,圆修以无作而成行。
有心皆苦,无心乃乐。当知妄心不起,始合法身寂灭乐也。
圣虽知见,常了物虚,如同幻生,无有执着。
但一切处皆无住,则无非般若。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
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了知一切法不可得。一切色法都是缘起;一切受法皆为错觉。
幻相看得开,实相就显现。
现在修行者,及未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能文不求名。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若知瞋喜性空,但不执,即诸业脱。
向往安详的境界,那么就试着不将任何赞谤、毁誉存放在心上!
我们要将生命化为一种享受,而不要让它成为一种负担。妄想、执着即是负担。
世间人以「有」来享受生灭法的人天福报;菩萨以[无]来享受不生不灭、戒、定
、慧的喜悦。
世间人把享乐、奢侈称之为幸福,而我却认为「无所求」才是最高的幸福。
要享受人生中任何东西,一定要了解,得失都不能看得太重。
「执着」是生命中最大的缺陷。
执着为生命中的绊脚石。
左手做的好事,不秘让右手知道。
人所妄执的一切事物,比火来得更危险。
念念无所住,念念即是真实性。
若在主观意识当中不执着,也可以变成客观;若在客观的意识当中不能包容,也
将落入主观。
学习着不要去干涉别人,你将会更解脱、自在。
当你无所求时,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你失望。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为最。
悟道之人,唯心无境。任何六根的作用,皆无执着。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看看十年前的种种计较,今觉可笑,若十年后反观今日的争执,应会莞尔。由此
可知,对于时间,每个动点上的执着,只会徒增我们的烦恼而已。
欲精神清明饱足,须除得失生灭心。
世间无常,诸行非久,虽在世间,常离世间,只住世间地,不染世间情。
为了赞美而去行善,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情生智隔。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无所着」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不「留恋」则心无挂碍。
人生恰似戏文场,是非黑白莫逞强,顷刻一声锣鼓息,不知何处是家乡。
一般人认为的不执着、不动心,即是逃离此恼人的世界而住到山洞或森林里。这
仅是肤浅的看法。
只是事来不受,一切法「不受」,即是本来面目。
出家虽一无所有,但内心却无所不有。
一般人总认为跳进水坑比跳进粪坑要好得多,但是聪明的人什么坑也不跳进去。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簷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抛却一切计较,捐弃无谓的拘执与丑陋的心机,让自己生活在无一物之中。犹如
仰望穹苍,万里无云的碧空,令人心情豁然开朗。
执着于我们最终都无法拥有的,寮在是不幸的事情。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若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
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
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便离妄缘,即如如佛。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炼;莫住着,即自见佛性也。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灵利,思量计较者是。何
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灵利无处安着者是。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便是佛也。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锁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味。
住着于法,斯为初念,如人如暗,则无所见。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
言,便是诸法。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
不住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
不住六尘生心。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
灭,湛然常寂。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无为法门,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拟学取,即转远去。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如今但向无中栖泊,即是行诸佛路。
学道人若驰求心不歇,纵与之眉毛厮结理会,何益之有?
道亦不可学,情存学解,却成迷道。
夫学道者,先须屏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
却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要得不随时节,但一时放下着,放到无可放处,此
语亦不受。
生死涅槃如同昨梦。必一无所住,乃为大觉耳!
于无住本,立一切法。
见在无相,不在其外;应用无穷,不在于内;中间无住处,三际不可得。
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槃,若求大涅槃即造生死业。
虽以无量珍宝庄严,虚空终不能住。佛性同虚空,虽以无量功德,智慧庄严,终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净,不入空,不入定。
但学无心,亦无分别,亦无依倚,亦无住着,终日运腾腾,如痴人相似。世人尽
不识你,你亦不用教,人识不识,心如顽石头,。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无着。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心法相空也。
「执」为禅之大病。
宝满三千界,斋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
问曰:家贼(妄念)难防如何?答曰:识得不为冤。又问:识得后如何?答:贬
向无生国里去。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心无所住,即是心心在道;心心在道,则举足下足,无非是道。
为人不可强求,为隔不可执着,为理不可偏计。
诸法唯空,了不可得,执则成妄!
知见非障,因执成障。
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要行即行,要坐即坐,无一念心希求佛果。
立一尘而不着,悟万法之未生。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
本性空遍,非身内非身外。真心不住,不即身,不离身。
先觉知事相非真,明而不昧谓之觉,知而不迷谓之悟。
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每日行住坐卧,一切言语,但莫着有为法。
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是名真涅槃
告诸学者,无外驰求,若最上乘,应当作。
尘外不相关,几阅桑田几沧海;胸中无所得,半青山半白云。
不求皆苦,忘心即乐。
不见一法即来,是则名为观自在。
欲得速成佛,只学无生忍,非常省心力,当时烦恼尽,七宝藏门开,智慧无穷尽
,广演罗蜜,无心可鄙吝,只恐着有人,愚痴自不信。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思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