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没钱买原料快倒闭了但又不宣布倒闭或破产姐妹一直拖着、偶尔别的车间有几个人上班、说每天去厂里报到、

  “重庆轻工业最大的地方国企”
  重庆钟表工业公司,1980年组建,俗称简称“钟表厂”,位于重庆石桥铺兰花村,主体厂有手表一厂(男表)、手表二厂(女表)、钟厂等,另有相关配套厂及联营厂10多个。直系职工共有4000余人,生产“山城”牌手表、闹钟,原法人代表为张仪伯。
  钟表厂的前身,是五十年代北桥头下石板坡的一个造出名牌“长江”牌手风琴的乐器厂;1963年更名后开始生产闹钟;1970年,重庆造出第一批手表,共6只,全城轰动。
  钟表厂是中国国企改革的先行者,从1979年开始,国家先后在此厂进行了四项改革试点,包括以税代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组建企业性公司、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等。
  1983年3月初,时任国务院总理(几年后为党总书记)的赵紫阳来厂视察,并高兴地说,“我戴的就是山城牌手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城牌手表名噪一时,它与上海牌手表、天津海鸥牌手表齐名,为当时中国的三大名表之一。最高年产161万只,累计产表1000万只,实现利税4亿多元。钟表厂有2000多台机床设备,且多是精密机械,进口设备也多,是重庆工业著名的“摇钱树”。
  七十年代文革末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老百姓的日用工业品更是紧缺,“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成为最紧俏的商品。一个四川省人口上亿,再有西南几省,人们渴望手表,形成巨大的市场,各地要货需等销售科批条子。手表本属精密仪器仪表,那时的工厂刚创业起来,讲究质量,有农民写信来厂表扬:掉落在水田烂泥中的山城牌手表半年后失而复得,洗去泥浆,表面完好,上足发条,竟然走动正常。
  当时的钟表厂风光无限,外国人来到重庆,如要去工厂参观,首选就是钟表厂。
  手表俏,效益好,公司买有15辆大客车接送职工,每天下班十多辆客车分几路进出城,路边候车的市民羡慕得很。生产车间有空调,精密机床很安静,装配车间的装配工穿白大褂上班。八十年代初,社会平均工资才四五十元,钟表厂车间工人的奖金就有几十块钱,高的有一两百。更让人羡慕的是,那几年里,每年都有升级涨工资的比例指标派发下来。那时,包括副市长在内,市里区里各级领导的子女,也就是当时人称的干部子女们,全都往钟表厂来,一时间,进厂比进银行还俏。
  从七十年代开始,重庆地方政府大力投入推动,再加上带头创业的张仪伯,钟表厂在八十年代初达到了顶点的辉煌。就在这时候,张仪伯带团到瑞士考察定购机床设备,中途期间将出差费用兑换外汇节约下来的钱共计1000多美元私藏分掉,并接受了外方送的一些小礼品。这在当时,成了一大经济犯罪问题,被判入狱多年。
  这样的经济犯罪,跟现在社会的贪腐之风相比,真让人一声长叹,想笑。
  几年后,经全国人大平反出狱,张去了深圳那边的钟表聚集地,开办了一个自己的小厂。九十年代前期,被政府的轻工局请回钟表公司重新任老总,然而,虽心有大志,已无回天之力,市场经济风起云涌,钟表公司人去楼空,昔日英雄倍感无奈。个人命运偏又多难,那一年,他钟爱的二女儿从重庆乘飞机去深圳那厂办事,却偏偏遇上了飞机失事的空难。
  钟表公司终在2002年2月正式执行破产。几年后,七十多岁的张病逝。
  在整个八十年代里,张入狱离去后,钟表公司10年换了10任领导,调整太过于频繁。企业性大公司面对市场危机,无法转向掉头,任其惯性运行。1988年,公司首次出现亏损,进入九十年代,公司的下属工厂及联营厂开始分离,纷纷各自经营,职工们也开始各奔前程,山城手表在市场上一片混乱,随后一发不可收拾,至1997年全面停产。
  此时,除上海手表厂的一部分外,全国的手表厂几乎垮光了;至此,钟表厂累计亏损2亿多元,负债率高达227%。
  又一个五年之后,日,市一中院,宣布重庆钟表公司破产,下达裁定书;这时,公司评估资产总额仅9586万元,负债总额达4.6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81.12%。
  2005年5月,公司破产资产整体拍卖,包括247亩土地,7万多平米厂房,被重庆渝富资产管理公司,以1.3亿元将其收入囊中;
  在中国手表行业风光近半个世纪的重庆钟表工业公司,被1.3亿元“送终”,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2007年3月,国家商标局宣布注销“山城手表”商标。
  《重庆晚报》纪念改革开放30年,搞了一组“重庆珍档”的专题报道;日,它用一个整版,以“1000万只山城牌手表今安在“为题,采访了原钟表公司最资深副总黄仁礼,最后一任总经理娄文友等人,算是给曾经的重庆轻工业最大的国企,在媒体上留下了一点淡淡的印迹。
  接下来,我将用另外的几个章节,继续说一些钟表厂的轶事,以及地方国企在政府掌控下的变异;希望能引起你的一点儿小兴趣。
》》》楼主连载帖子:
楼主发言:127次 发图:3张
  我有个阿姨以前就是钟表厂的
    日,重庆晚报的“重庆珍档”介绍已破产多年的重庆钟表厂
  有心人,赞一个!
  我爸就是钟表厂的。那时小,在厂头去耍,好多车床哟!响得很!我还把我老汉的那个车床的电机搞烂老!!结果……男子单打!  
  张仪伯带团到瑞士考察定购机床设备,中途期间将出差费用兑换外汇节约下来的钱共计1000多美元私藏分掉,并接受了外方送的一些小礼品。这在当时,成了一大经济犯罪问题,被判入狱多年。  =======================  按照这个标准,现在还有。。。。吗?
  @矛盾1689 5楼
11:51:00  张仪伯带团到瑞士考察定购机床设备,中途期间将出差费用兑换外汇节约下来的钱共计1000多美元私藏分掉,并接受了外方送的一些小礼品。这在当时,成了一大经济犯罪问题,被判入狱多年。  =======================  按照这个标准,现在还有。。。。吗?  -----------------------------  给人的感觉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体制内的那些贪腐者,一直在大胆地往前走,一直比改革开放走得快,贪腐上亿都不稀罕了。  物价再长,货币再贬值,那些数额所体现的财富,还是惊人的,毕竟还是民众纳税人的血汗!
  @哥哥家住望龙门 1楼
10:38:00  我有个阿姨以前就是钟表厂的  -----------------------------  当年戴过山城牌手表的重庆人,起码有数十万。  几千职工(还不含联营厂),串连起各自家族的人,及亲戚朋友们,会与钟表厂发生关联的,不低于数万人,散布在重庆的每个城市角落。
  @左手剥椰子 4楼
11:48:00  我爸就是钟表厂的。那时小,在厂头去耍,好多车床哟!响得很!我还把我老汉的那个车床的电机搞烂老!!结果……男子单打!  -----------------------------  那些年,钟表职工的家庭,不论富与穷,哺育80后、90后的子女,直到读到大学出来,都有些不易呀。
  市场的因素造成。当年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紧缺,矮子王中称霸王。当市场一开放,国外的瑞士高级表和日本的平民表进入中国市场,像重庆钟表厂这种技术落后的企业,如何同国外的企业竞争。抛开制度因素,如果现在钟表厂还在生产表,你会买吗?就连深圳的飞亚达,我估计大家都不愿意买,瑞士表,日本表的品牌营运,工艺技术是一般国内企业无法企及的。重庆钟表厂已成历史,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中吧。
  @洪霸天 9楼
15:43:00  市场的因素造成。当年计划经济时代,商品紧缺,矮子王中称霸王。当市场一开放,国外的瑞士高级表和日本的平民表进入中国市场,像重庆钟表厂这种技术落后的企业,如何同国外的企业竞争。抛开制度因素,如果现在钟表厂还在生产表,你会买吗?就连深圳的飞亚达,我估计大家都不愿意买,瑞士表,日本表的品牌营运,工艺技术是一般国内企业无法企及的。重庆钟表厂已成历史,存在于大家的记忆中吧。  -----------------------------  完全同意你的见解。本身说的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忆,以及转换期的阵痛。  市场经济决定一切,那些钟表职工转换观念后,已践行了二十年。也要说一下,当初国外无啥进口,国内的,重庆手表确算三大牌子之一。  补充一下,国外名表,全是高档品。国内中低档的手表,包括仿冒表假冒表,现在主要还是深圳、广东那边的500多家钟表中小企业在做,有二十年了。
  “2,钟表厂国有资产的最终去向”  说到钟表厂资产,有几个轶事值得一提。  在七十年代末期的数年里,钟表厂就自力自费在厂区修建了一个近两公里长的大型地下防空洞,在手表大楼底楼有洞口进入,通到当时的表壳厂下面,即现今的彩云湖公园里;  那样一个庞大的工程项目,被永远掩埋在了地底下,有些可惜了。  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八十年代里,钟表厂还成立了一个自己的专业消防队,并兼管石桥铺地区的消防救火,有专业的红色消防车及二十来个专业的消防队员昼夜值班待命。  在现今的渝州路歇台子彩电中心对面,“珠江华轩”那一片楼盘,是钟表公司原来的有800职工的钟厂建在那里,但那一大块土地是原石桥铺乡的,属集体所有;钟厂一半多的职工也是从石桥铺乡的农村户口转过来的。  作为一个企业,早在八十年代初期,钟表公司在石桥铺这个城乡结合部就进行了一场土地、农民工的开发置换,也是一种探索创新。  钟表公司破产前几年,那个地盘由政府的地产公司收购去转让给了开发商,但挨着的那一大片扩建后的钟表职工宿舍区却得以保留下来,惠顾了职工及家属。  然而,当初那些从农村户口转过来的钟厂职工,在钟表厂破产后,仍有些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和问题解决,故派出一些代表,把没有人了的原钟表公司办公大楼围住,使其不能拆房平地基达两年之久。  另外,在成渝高速公路的桥洞边,有原钟表公司的车队、供应科、工会、721大学、托儿所等,那一片不大的地方,几栋破烂不堪的楼房,至今还空废在那里,不知产权属谁的,当初土地拍卖时为何没将这片地纳入其中?  除此外,原钟表厂的全部土地,都被渝富资产公司(政府公司)以成倍高于原收买价的价格,转卖给了万州区的一家开发商;现今,开发商正在加紧开发建楼盘,取了个非常大气的楼盘名,叫“盛世国际”。  第一期已建起三栋高楼,每平米售价高达8000多元;而它后几期的建房是14栋楼,共有几十万平方。开发商又会赚多少,可想而知。  在2002年破产清算时,原钟表厂那上千台的机床设备,及一些材料物资等进行了变卖处理,据一些知情的钟表老职工讲,还是有一些人从中谋利,或叫存在国有资产变相流失的情况。  那时,估计是地方工业国企破产时期的一股风气,无人且难以去较真了。
  不破产又能怎样?看看四川长虹就晓得了,曾经的明星企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中国的企业就是太娇惯了,所以才没有竞争力,当然,这是说领导,特点就是个权字
  赞一个!
  有意思
  我家里一大半都是那个厂的,我本来也是考技校的时候有科成绩没得分,万幸。
  @with55 12楼
19:08:00  不破产又能怎样?看看四川长虹就晓得了,曾经的明星企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中国的企业就是太娇惯了,所以才没有竞争力,当然,这是说领导,特点就是个权字  -----------------------------  钟表厂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企业,不能长久,在市场经济面前破产,尚好理解。  而长虹这种经历的国企如有衰败似垮,就值得深思了。  而重庆轻工业硕果仅存的重庆啤酒股份公司为何也要转让给外资方,就更说明了地方工业国企的生存状态不被看好,也不妙。
  这个是和时代变迁有关系,当年大部分人的确是有手表的需要,现在全部用手机看时间了,手表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和装饰品,既然是奢侈品,那肯定就是进口的牌子货,屌丝就直接看手机好了
  @with55
19:08:00  不破产又能怎样?看看四川长虹就晓得了,曾经的明星企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中国的企业就是太娇惯了,所以才没有竞争力,当然,这是说领导,特点就是个权字  -----------------------------  @王老大哥2012 16楼
21:18:00  钟表厂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企业,不能长久,在市场经济面前破产,尚好理解。  而长虹这种经历的国企如有衰败似垮,就值得深思了。  而重庆轻工业硕果仅存的重庆啤酒股份公司为何也要转让给外资方,就更说明了地方工业国企的生存状态不被看好,也不妙。  -----------------------------  重庆百货也快了
  @黑与白Z4 15楼
20:43:00  我家里一大半都是那个厂的,我本来也是考技校的时候有科成绩没得分,万幸。  -----------------------------  那些年代的招工安排,两代人在一厂,兄弟姐妹一个厂,夫妻一个厂,联姻一个厂,大家族、亲戚一个厂,也属正常。  企业好坏,往往关系一个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就是在钟表厂长大的,前段时间回去看了一下,家属区的红砖老房子还在,我还看到了我上的幼儿园那栋楼。  
  @with55
19:08:00  不破产又能怎样?看看四川长虹就晓得了,曾经的明星企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中国的企业就是太娇惯了,所以才没有竞争力,当然,这是说领导,特点就是个权字  -----------------------------  @王老大哥2012
21:18:00  钟表厂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企业,不能长久,在市场经济面前破产,尚好理解。  而长虹这种经历的国企如有衰败似垮,就值得深思了。  而重庆轻工业硕果仅存的重庆啤酒股份公司为何也要转让给外资方,就更说明了地方工业国企的生存状态不被看好,也不妙。  -----------------------------  @with55 18楼
21:31:00  重庆百货也快了  -----------------------------  重百垮不了,搞商业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但非常看不惯它的高层和管理,所谓股份公司的高层与职员的关系,搞得象私企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一个样。两者的收入为何会差别那么大,若干倍,已没有了国企的性质特征。而它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什么高端先进的东西,并无世界名商的那些水平。  去年年中,天涯重庆上重百员工的帖子,给人印象深刻。
  政企不分是国企最大的弊端,看看铁道部嘛。
  @暗夜武者 17楼
21:28:00  这个是和时代变迁有关系,当年大部分人的确是有手表的需要,现在全部用手机看时间了,手表已经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和装饰品,既然是奢侈品,那肯定就是进口的牌子货,屌丝就直接看手机好了  -----------------------------  你说的都是事实。但中国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和地方。  时至今日,每年都有数百万近千万只的低档廉价手表,通过小店、地摊等,销售掉了,这也是事实。
  @with55
19:08:00  不破产又能怎样?看看四川长虹就晓得了,曾经的明星企业,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中国的企业就是太娇惯了,所以才没有竞争力,当然,这是说领导,特点就是个权字  -----------------------------  @王老大哥2012
21:18:00  钟表厂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大企业,不能长久,在市场经济面前破产,尚好理解。  而长虹这种经历的国企如有衰败似垮,就值得深思了。  而重庆轻工业硕果仅存的重庆啤酒股份公司为何也要转让给外资方,就更说明了地方工业国企的生存状态不被看好,也不妙。  -----------------------------  @with55
21:31:00  重庆百货也快了  -----------------------------  @王老大哥2012 21楼
23:00:00  重百垮不了,搞商业的,好死不如赖活着。但非常看不惯它的高层和管理,所谓股份公司的高层与职员的关系,搞得象私企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一个样。两者的收入为何会差别那么大,若干倍,已没有了国企的性质特征。而它的商业模式并没有什么高端先进的东西,并无世界名商的那些水平。  去年年中,天涯重庆上重百员工的帖子,给人印象深刻。  -----------------------------  你不明白~就是因为有人觉得他好死不如赖活着,估计快死了,以后是改名字还是咋的就说不清了
  我老汉也是钟表厂的。
  “3、自谋出路的钟表职工与我”  钟表厂破产时,对职工的处置方式,与全市成批次地被破产国企一个样,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最大胆果断且费时最长的一次强制行为。职工满30年工龄及女职工年满45周岁以上,均可提前办理退休交社保局,这占了一半以上的人数。达不到此条件者,则一律按工龄,一年900多元,也就是一二万元买断工龄后自谋出路。一部分年轻者极大地不满此政策,站过一次马路阻断交通,很快被当时的防暴警察驱散。  2002年时,钟表厂破产处置职工,总的来讲,是比较平和稳定的;这是因为它在10年前即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职工的各种方式的分流。有门路者,首先流向了政府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等等;有能耐者,办厂搞机械加工,开店经商;有工作经验者,大量涌入一些行业的私企中打工。十年时间,让人等耗不起,为生计所迫,几千人差不多流入到了重庆的每一个行当和角落。最甚的个别者,有去海外谋生的,有去南方广东为妓的,有堕入黑社会组织的。  1998年4月,我在整个钟表厂只剩有二三百人留守的时刻,按重庆晚报上的一则招聘广告去了二郎的宗申机车,成了重庆摩帮的一个打工者,钟表厂先后有五六人来到这里。我在宗申机车从价格管理做起,一干就是14年,完成了人生职场的最后阶段,30年里,我以一个军转干部的加入,见证了一个大型国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兴起和消亡;以一个下岗职工的求生打工,亲历了一个大型私企在市场经济面前的创业发展和衰败后的渐行渐远。  正如在“六十年人生:从宗申机车谈起”那个帖子里,一个ID老官007的网友所说,“楼主你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亲历国企破产原由和私企发展的见证人。现在人生六十载,慢慢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应是别有心味。请记住文革、改革是都需要一部人牺牲利益的,否则就不叫革命了。”三十年里,我在中国的改革背景下,完成了自我的人生革命。  而在政治生活及态度上,与许多破产国企的党员们一样,事实上被抛到了体制外的社会上,而自己也无奈无所谓了,在那个帖子里,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在同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六十年里历经了好几个“朝代”。当年19岁半时在军队虔诚地入了党,却在2012年的重庆迷茫了,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都找不到党员组织关系的认可衔接。不知是党疏远了我还是我疏远了党,任其于可有可无之间。”   手表,现在可在一些小店、地摊上看到,从二三十元到百多元钱不等;更可在各类专卖的名表店、柜看到,从几千元到几十万元;偶尔,也会从新闻中听到表哥杨达才,戴有多少只名表这类的事情。但还是要说,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老百姓戴的那些最普通的手表,只能在精密仪器仪表专业的钟表机械加工工厂才能做得出来。  那些年代里,钟表厂人材济济,聪明能干者成百上千,青春、拼搏、奉献的精神,以及满足民众日用需求,造福社会的种种意愿,都得到了最充分的诠释。顺便摆一点小轶事;钟表厂有一个老工程师,当年与江泽民是同一个研究所的同事,是江那个小组的组长;钟表厂科研所的一个老知识份子,当年在北平与王光美是大学同班同学,曾对王爱慕追求过。
  @pangguanzhe6 22楼
23:19:00  政企不分是国企最大的弊端,看看铁道部嘛。  -----------------------------  说到了要害处。特让人灰心的是,多年了,政管企,效益效率一直长进不大。  去年的11月底,在市政府办公楼前的人民广场,见过一个重庆国企系统学习十八大精神的图片展览,重庆工业服务业有七十多个大型的地方国企,资产数千亿元,全都由国资委统管着。重庆的整个军工系统,全属央企。那些垄断性国企,则是央企大部,地方也占一些。
  ,“我在同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六十年里历经了好几个“朝代”。当年19岁半时在军队虔诚地入了党,却在2012年的重庆迷茫了,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都找不到党员组织关系的认可衔接。不知是党疏远了我还是我疏远了党,任其于可有可无之间。”   共产党多一个或者少一个普通党员好像无所谓哈。现在组织关系落实了?
    石桥铺石新路上的“钟表厂路口”,是一车站名,当地人一说都知道,路旁还有一排钟表厂的职工老旧房;从这里进到原厂区,及现在的老家属宿舍区,大约有一里路。
  好贴。
  @梵音2010 28楼
11:34:00  ,“我在同一个共产党执政的六十年里历经了好几个“朝代”。当年19岁半时在军队虔诚地入了党,却在2012年的重庆迷茫了,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都找不到党员组织关系的认可衔接。不知是党疏远了我还是我疏远了党,任其于可有可无之间。”  共产党多一个或者少一个普通党员好像无所谓哈。现在组织关系落实了?  -----------------------------  普通党员只是一个数字,更何况已没有了单位的人。曾主动去咨询过,后再不去管它了,有个户口、身份证,就可长久过日子。执政党中执政的那些党员,才是金贵的。
  市场经济.............
  @易佳严在1949 32楼
13:51:00  市场经济.............  -----------------------------  市场经济,一言难尽,经历过计划经济的人,对它会有更真切的认识,适应起来也并非原来想象的那么难。
  市场经济大潮下.........张仪伯的去留.并不能避免钟表厂的消失.顶多延缓一下速度而已....
  @易佳严在1949 35楼
15:02:00  市场经济大潮下.........张仪伯的去留.并不能避免钟表厂的消失.顶多延缓一下速度而已....  -----------------------------  同感。见解十分正确。
  应该查一下后来的10任领导中有没有比张仪伯更腐败的败家子。
  “4、我任职期间做过的五类事与钟表公司”  回顾在钟表厂的16年,感受多多。我从军队测绘改行从事工厂的政工为主的工作,当过几年的自动车车间党支部书记,在工人最多的夹板车间当过几个月的车间主任;任过一个分厂的工会主席;作过企业报《钟表报》的编辑记者。而在更多的不同时期里,在手表一厂及公司的政工、宣传、工会类办公室,前后7次分别担当各种“干事”这一职务的工作。  在停产的1995年,还为公司分忧,拿起帐单与一帮人到四川各地的百货商家,去收回那些货款及积压手表,奔波了整整一年。  多年来,自认为在钟表公司,干过五件最有开创性且影响广大的事情。  第一,早在1983年,就与志同道合的车间主任朱某联手,在生产手表零件毛坯件的头道大工序自动车车间里,全公司第一个率先推行车间定额工人多劳多得,按产品数量计件拿工资的改革试验;  与此同时,对全车间的各种定员工进行人员精简,重新定岗上岗;对公司及厂下达的升工资指标不搞论资排辈,让那些年轻的计件工人多升。最开始的计件工资只拿了50%的基本工资出来挂勾,后经几个月的连续推行,进展到生产工人实行100%的单价计件工资。  这三大管理上的大胆创举极大地调动了定额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超额完成了厂及公司的年生产计划任务。这次改革行动在全公司引起轰动,很快又在其它车间逐步地推广开了。  而在第一个月发放计件工资时,全公司里很多人都半信半疑,公司的黄梅总经理与其它车间的一些人员竟来到车间办公室的窗外等着观看。  我的这些个人主动行为,也受到过当时党委一些人的暗讽,说是“不务正业”;与车间主任一起,也受到过当时个别办公室人员及定员工的谩骂与扯皮,而我当时也算年轻气盛,只看实效,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第二,在八十年代的中后期,特别是1986年那一年里,以手表一厂工会文体干事的身份,组织了十多项前所未有的大型的形式新颖多样的文体活动,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参与热情,其人次数量多过了全厂1000多人的职工数,并引起全公司职工的关注兴趣(比如职工摄影展、职工拳击表演赛、组建公司足球队在沙区获得比赛第三名,等等);  游说厂行政出资,创办起工会的职工图书室,获得职工的交口称赞;中国的政论社科、外国的文学文艺、金庸的武侠书、琼瑶的言情小说,等等,人们争相来借书看,在全公司蔚然成风。  第三,在公司办公楼前、手表大楼前、厂后门食堂边上等几处职工来往密集处,设立了三个长久性的很美观的以画报图片展示为主的宣传专栏,开风气之先,一改以前形式化的单调宣传。  世界风光,奇闻轶事,幽默风趣的摄影等等,常常在公司上下引起轰动性的观看效果,既有娱乐欣赏作用,又潜移默化地宣传了改革开放的观念。  第四,在市场经济兴起,深圳、珠三角、香港私企手表组装业,开始压迫挤垮全国的国企手表行业时期,也就是钟表公司开始亏损初现的1988年上半年,利用自编自写的油印杂志《兰花村人》,以及宣传栏里的板报,预警了全国手表业的败退趋势,披露了钟表公司经营及财务的困境程度,提出了要具有企业危机意识和利用危机搞好管理的一系列观念,各级干部及一些职工,争相传阅,一时间,震动了全公司上下管理层;  公司的许总经理(原道角机床厂的总工)约谈我,在他的办公室里,两人交流看法整整一个下午;其中,还谈及到了国家大事,他以一个老知识份子的境遇说了一句话,在当时,颇让我感到有些震惊,他说,“解放后,毛泽东没干过一件好事”。  那份杂志只出了第一期,被党委及宣传部定为不合法发行物,且且认为其观点太大胆。然而,两三年之后,南方的手表组装业,开始统治全国手表市场,各地的国企手表厂纷纷开始倒闭。  第五,在整个八十年代里,我位卑未敢忘忧厂,利用任职上的一些工作便利及机遇,与各时期公司及厂的领导们,建立起了对企业管理的多形式的探讨关系,体现了个人的一些价值,也发展了一些私人交情。  而进入九十年代后,则对坐过牢办有私企,回到钟表公司的张仪伯冷眼观察,识透了他在市场经济时期复杂而自私的一些个人素质变化,以及操作企业的种种手法。  那几年里,他以拯救公司的名义,从政府部门获得2000多万元的财政支持,但把钱用得有些不透明不明白。后期将200多万元拿到其大女儿为总经理的房产公司里,在北桥头的石板坡搞了个拆迁项目,最后竟是不了了之。
  好帖,楼主继续
  @cq悟空 37楼
16:17:00  应该查一下后来的10任领导中有没有比张仪伯更腐败的败家子。  -----------------------------  那些来去勿勿的换任者,有前车之鉴,且众目睽睽之下,只是有一些小特权用过,并无什么大的腐败。倒是张仪伯本人回来后,真还有了些不明不了的事,上面一章节有提及。
  好文章!
  咱们的土火干部把企业搞好不得行,搞垮的本事很大,这三十年搞垮的比搞好的企业多就是例证。
  “从七十年代开始,重庆地方政府大力投入推动,再加上带头创业的张仪伯,钟表厂在八十年代初达到了顶点的辉煌。就在这时候,张仪伯带团到瑞士考察定购机床设备,中途期间将出差费用兑换外汇节约下来的钱共计1000多美元私藏分掉,并接受了外方送的一些小礼品。这在当时,成了一大经济犯罪问题,被判入狱多年。”放在今天,这样的小KS,就是焦裕禄、孔繁森式的好干部啊!如今的贪官,已经畸形得不像人样了。
  @单身漂客 42楼
17:37:00  咱们的土火干部把企业搞好不得行,搞垮的本事很大,这三十年搞垮的比搞好的企业多就是例证。  -----------------------------  实事求是地说,地方国企在计划、市场经济转换期的衰落破产,有其必然性。但很多那时期的干部们,其领导水平及观念的转换,确实还比不上一些草根的职员工人们,那时候出来创业的员工,艰难成功的,还是有相当一个数量的。下面我会提到一下。
  那时的既得利益群体竭力维持旧经济体系,个别看出趋势的聪明人走得太快太远栽觔斗,基层人即使看出趋势,势单力薄,只得听天由命。
    渝州路上,彩电中心对面,原钟厂位置,有职工800人。  在2002年钟表厂破产时,那里已在开始修“珠江华轩”这个楼盘了。那块地皮,在1980年之前,是石桥乡的农村集体土地。拿来建钟厂后,带了几百个农村户口的工人进来。
  在重庆,重工业的特钢厂,在2005年后破产时,有18000多人的职工,但它有相当一部分人带资分流了。军工性质的老厂,这样大,在重庆破产了,前所未有。  现今的重庆论坛上,有个“重庆特钢往事”的帖子,情真意切,值得关注。
  1999年,芦振龙牺牲的地方,就是在钟表厂厂区附近吧?
  @还剩下多少时间 48楼
21:16:00  1999年,芦振龙牺牲的地方,就是在钟表厂厂区附近吧?  -----------------------------  对头,就在厂家属区楼后的那条小路上。那一伙杀户籍警察的罪犯团伙中,就有两人是原钟表厂的员工。  后来,芦振龙塑象就立在了家属区的院坝中央。前好些年了,塑象被警方搬走了。
  “5、胜利大逃亡,各奔前程的那些曾经的钟表职工”  从九十年代初起,至2002年2月正式执行破产,十年时间,钟表厂几千职工的胜利大逃亡,可歌可泣。  当时,以满三十年工龄及女职工45岁以上为提前退休年限计,估计有一半的人被纳入社保中,但那时300多元的退休金,且要供80后90后子女读书,家人生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于是,许多人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入了那些较低端的打工行列。这部分人的退休工资在又一个十年里经七八次的上调,至今也才1600多元钱。  而比这些人年纪更大的那些早期退休者,则往往又因看病吃药多显得生活拮据。  不幸的是,在这两大类退休者中,十多年来,我听到若干个以前有些熟悉的职工或同事,过早地死亡于一些癌症及大病。  那些不能退休的人近中年者,在物价连年必涨的岁月里,拿着买断的那一两万元,于事无补,还要把养老金交起走,外出八方去打工,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不如此,就只有呆在社区里吃那一二百元钱的低保了。  在钟表职工集中的柳背桥社区里,那墙上长年贴有三十来户人家在吃低保的名单,其中一直有3个我在自动车车间时的青工人名,坦率地讲,这几人当年在车间时就属爱扯皮的,较懒散的人了。  那些从钟表公司回奔体制,转移到公务员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的人们,有相当大一个数量,他们至今安然自得,即便退休了,也会比当年那些钟表同事的退休工资高上一倍多。  而那些从政者中的佼佼者,已官至正厅级。   八十年代,我在车间当书记时搭档的车间主任吴冰,后来去了市经委,2000年后在市经信委当上了主任;  当年我在公司宣传科领导下搞过宣传,女科长陈夷茁,精明能干,后来去了市里,任市人大副秘书长,其后改任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离任后又成了重庆报业集团的总裁;  当年在公司机关很熟悉的一位办公室干部王某,前好些年,在市里的发改委当了主任;  八几年时在钟表公司常打交道的团委书记崔坚,前好多年了,就任职为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那年协同薄书记处理重庆出租车罢工一事,我从报上知道了他。后来他改任了重庆国资委主任,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姓名与薄一道出现在报刊上,形象上了电视。  当年那个瘦小个子的团书记,如今已身体发福,变得更稳重老沉了。这次两会,他又去参加了。  数千人的原钟表职工投身市场经济的大社会,不管有意无意,最终却功成名遂,做成各种级别老板的,也有二三百人之多吧,但不难发现,其中最大的前三位的老板,都具备了与时俱进的两个大特点;  其一,他们都是在钟表公司还没开始正式衰败的八十年代末期之前,就辞职下海了,最早的王某,早在1987年就出来在菜园坝开摩配门市了,他们都有非凡的勇气;  其二,他们一开始做大,就看准了行业行道,专心致志,从一而终,有两人做的是中国第一产业房地产,另一人做了摩帮的配套大厂商。
  319以后搬到二郎了吧~~现在那点还有我家分的房子,可惜空了几年了,老汉舍不得租。。。  张仪伯当时所谓的小礼物也就是几块做样式的手表而已~~唉,当时他还是多有眼光和决心把钟表厂带出去的,可惜算是被冤枉了吧,再回首味道就变了~  还有大坪哪接也有钟表厂职工分的房子。
  @五月的夜风 51楼
21:57:00  319以后搬到二郎了吧~~现在那点还有我家分的房子,可惜空了几年了,老汉舍不得租。。。  张仪伯当时所谓的小礼物也就是几块做样式的手表而已~~唉,当时他还是多有眼光和决心把钟表厂带出去的,可惜算是被冤枉了吧,再回首味道就变了~  还有大坪哪接也有钟表厂职工分的房子。  -----------------------------  你很熟悉那里,曾经的钟表厂。  大坪石油路的那栋钟表职工房,六十年代就在那里了,现在墙面装修后,看起还是那样有精神的立在那里,住家的大都是钟表职工的后代人了。
  @王老大哥2012 我老爸是以前动力科的后来去了熊猫馆最后到了行政科,后来停薪留职去了私企才给了名额当上高工。。。大食堂是一板饭正正方方一块一块的卖,二食堂是罐罐饭,三食堂是散装饭。。。后来大食堂楼上是钢琴厂下面成了舞厅,因为我妈妈是劳动公司的,就在食堂和澡堂中间~·  说实话,我已经不在重庆了,今天看到这个帖子~我。。。哭了。。。唉~
  @五月的夜风 53楼
22:54:00  @王老大哥2012
我老爸是以前动力科的后来去了熊猫馆最后到了行政科,后来停薪留职去了私企才给了名额当上高工。。。大食堂是一板饭正正方方一块一块的卖,二食堂是罐罐饭,三食堂是散装饭。。。后来大食堂楼上是钢琴厂下面成了舞厅,因为我妈妈是劳动公司的,就在食堂和澡堂中间~·  说实话,我已经不在重庆了,今天看到这个帖子~我。。。哭了。。。唉~  -----------------------------  很真,都懂,请保重。。。。。。
  改革的历史
  今天我在问我老汉,他说南方地产的孙甚林也是钟表厂的。以前是手表三厂的一个采购,后来由于采购人员过多,自己申请出来了,结果,看看人家现在……  
  食堂,我好有记忆。那时放假,就和老汉一起去上班。吃食堂的饭!这些都是深深烙在心里的烙印呀!!!…………  
  @左手剥椰子 56楼
23:52:00  今天我在问我老汉,他说南方地产的孙甚林也是钟表厂的。以前是手表三厂的一个采购,后来由于采购人员过多,自己申请出来了,结果,看看人家现在……  -----------------------------  孙是钟表厂出去的做成老板的第一位人物,也是重庆那些年的前几个富人之一。明天我贴上来的部分会讲到他。
  我很喜欢修表,业余的,看这种贴,要定一下  
  哥子讲的几许感叹几许唏嘘。  
  @折耳根加点糖 59楼
01:05:00  我很喜欢修表,业余的,看这种贴,要定一下  -----------------------------  几十年来,重庆地区各商场卖表柜台里的修表人,差不多100%都是钟表厂出去的人在做。  现在的大渡口那边,还有一位我认识的熟人朋友,姓周的修表人在商场里做。
  @左手剥椰子 57楼
23:54:00  食堂,我好有记忆。那时放假,就和老汉一起去上班。吃食堂的饭!这些都是深深烙在心里的烙印呀!!!…………  -----------------------------  当年修在厂后门,机修厂前的三层大楼房食堂,好大好气派,估计,在整个中国,过去和现在,都没有超过它的了。  实在太大,用不了,后来有两层楼都改办工厂了。再后来厂垮,被拆,修了两栋集资房在那里,现在看到起,也显得有些破旧了。
  那时,包括副市长在内,市里区里各级领导的子女,也就是当时人称的干部子女们,全都往钟表厂来,一时间,进厂比进银行还俏。  --------  呵呵  最后破产侵吞国有资产的  除了他们还能是谁!
  “6、做成大小老板的人们当年与钟表厂有过缘份”  钟表公司出的老板中要数孙甚林为大,南方集团的老板,最早的房地产南方花园A、B区,在重庆是很早就出了名的,南方花园成了那一带的地名。  孙最早是在石新路上及石桥铺转盘前头开门市卖汽配零件,据传,是一台湾亲戚拿来了5万元(美元?)要他做生意提携整个大家族。后来,他成立集团公司做房地产、教育、洒店、农业等,资产几十亿,多年前就是重庆最早的那几位富豪之一。  摩帮的尹明善当了重庆政协副主席后,这一届就是孙在当了,市政协副主席,也算是政府的一个大官员了。  孙在钟表公司时是一个大集体性质的小分厂手表三厂的厂长,他是在1988年初公司的招聘会上,与生产计划科的龙某竞选胜出的;那年我编的《兰花村人》杂志上,有一篇招聘会印象的记载。  当了老板后,他让当年公司里资深的且有恩于他的主管生产的副总雷某,一直作他的常务副总裁。  第二位的大老板王某某,仍做的是房地产,枫丹公司,资产数亿,做的楼盘在大渡口、石桥铺一带。  他原是公司基建科的一个技术员。运用了他的专业,更看准了商品房的发展趋势,他的路二直走得很稳当。  那时的钟表公司下面有很多个厂子、部门,数千人各忙各的,即便进出上下经常碰面,擦肩而过,但,不认识的还是比认识的,要多得多,这就是当时大而鲜活的钟表厂,至今,我一直没见过他。  十年前,他用两千多万元买下钟表厂旁边一个建筑机械厂的地皮,后来建起一个“树语城”的大楼盘,让那些每天在这条道上过上过下的钟表厂老家属区的人感慨不已。  第三位的老板,王先华,当初在手表一厂政工办公室任保卫干事时,我与他是办公室同事,私人交情也很不错;但在1998那年与他在二郎的宗申机车多次见过后,再不曾碰面。  他在1987年开过摩配门市后,在重庆摩帮的左宗申还在创业时,他就与之合作,开办起两江机械厂专做发动机的启动轴,后来做大了,员工700人,资产上亿。  他那公司后来搬到了茶园,日,重庆商报报道:“重庆摩配巨头——两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以6250万元,拍下重庆宗庆摩托车公司整体资产。这标志着全国最大民营摩托车企业关闭清算案宣告终结。”  然而,这几位大老板发了大财后,多年来,对原钟表职工同事们及那些生活困难群体等,并无一点友情、帮扶、慈善类的资助行动,显得有些吝啬,为人不豪气。  两个房产大老板,虽说对去买他们楼盘住房的原钟表职工,可以每平方米优惠少50元钱,但那只是房产行业对付有点关系的客户的促销小伎俩,通行手法,三四千元钱,纯粹的一点小意思,不值一提。  还有一位当年钟表公司机修厂的朱大明,值得一提,他本是一文化人,当年我与车间主任朋友朱某一起在车间搞改革,有一次,他慕名而来,专门与我们一起探讨了整整一天。  两年后,他去了深圳,做餐饮搞火锅城,后又办厂搞调料加工。让人没想到的是再后来,他去了日本东京,做起了高端的中餐店生意,在东京及另一城市,拥有多家餐饮酒楼,并与当地一些上层人士交往,进入了上流社会。  多年前了,那一年他回重庆探亲,重庆晚报记者专门采访他,写了一整版的一篇报道。那篇报纸我看后把它收存起来了,后拿给朋友朱某看,结果被搞丢了。  后来,我们也在感叹,当时他是否没把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局势把握准确?凭他的头脑及行事能力,不出国,在国内在重庆也定会做成个大老板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事后的闲谈,总之,我们两人都十分地佩服他。  原钟表职工中产生出来的近百家的中小企业老板们,大都是发挥其机械特长,办厂搞各种金属小部件的机械加工。  只有原手表车间的几个头头们,与最后一任的公司总经理娄某合伙办了一个叫“力伦达”的股份厂子,招纳一帮技术好的老工人,在中梁山那边租房子,用一些原钟表厂变卖来的机床设备,至今仍在做一些手表零件,为广东那边的手表组装厂配套供货。
  王渝男也是钟表公司的样?  
  对一些老国企的回忆,其实是对一个时代反思的缩影。很有收益。
  多好的企业,可惜呀,谁之罪?
  @左手剥椰子 65楼
11:36:00  王渝男也是钟表公司的样?  -----------------------------  当年我所在的自动车车间电工,车间有两个电工轮班,他常有些迟到早走缺班的事,我只是好言提醒,不误大事也没去多查究他,他对我很客气,也有点讲义气的风范。长一大高个,一张马脸,对人也还和气。  他父亲是很早前的重庆市退休的市公安局长。几年后,他与钟表厂的诸某离了婚,开始在市中区一带开店做生意,混成黑社会。爱好拳击,与钟表厂的顾大元、关键等人一样。1988年我在公司里组织了一场拳击表演赛,他牵头为主,其师李炳如同来,师之女后成了他的老婆。赛后,大家在钟表厂路口馆子大吃了一餐火锅。  再后来,文强时期,那年,壁山白云湖赌场案发,打死警察一人,黑社会团伙的头,王渝男入狱20年,现再不知其消息。
  @w76666 66楼
11:53:00  对一些老国企的回忆,其实是对一个时代反思的缩影。很有收益。  -----------------------------  正确正解,颇有同感。
  一个时代的缩影,滚滚长江东逝水。。。。。。。
  @我行我事
版主这种帖子囊个不加精呢?只晓得推荐那些黄色的,这种题材恁个好,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是时代的缩影。
    钟表厂路口的老职工住房。前面的那几栋是六十年代的了,最近要拆迁了,那地方,以前一直叫“劳动大学”;边上这栋叫新2栋,七十年代初期建起,73年时我家住在那三楼上。后面那栋隐隐约约的楼,是钟表机修厂在八十年代建的职工房。  钟表厂原有的职工宿舍有多处,大多在大坪至石桥铺一带。
@山石先生 71楼
版主这种帖子囊个不加精呢?只晓得推荐那些黄色的,这种题材恁个好,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是时代的缩影。
-----------------------------
首席忙着宏观上的事情,我来替他代劳。
我家原来也有一块山城手表,每天误差30秒以内,比较准。
  我幺外公以前是钟表厂车队的  
  @山石先生
14:37:00  @我行我事
版主这种帖子囊个不加精呢?只晓得推荐那些黄色的,这种题材恁个好,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兴衰,更是时代的缩影。  -----------------------------  @马甲很毒 75楼
17:15:00  首席忙着宏观上的事情,我来替他代劳。  我家原来也有一块山城手表,每天误差30秒以内,比较准。  -----------------------------  哦哦,原来你也是版主,那以后有事呼你了。
  观后感,这些在天国都是正常的。。。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
  @毒品AAA 79楼
18:22:00  观后感,这些在天国都是正常的。。。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  -----------------------------  都是在网络上拿个难琢磨的ID名在说话了,可否把话说得明白些?  “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难猜呀,点拨一下吧,不要浪费了你的心思。
  @毒品AAA
18:22:00  观后感,这些在天国都是正常的。。。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  -----------------------------  @王老大哥2012 80楼
18:55:00  都是在网络上拿个难琢磨的ID名在说话了,可否把话说得明白些?  “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难猜呀,点拨一下吧,不要浪费了你的心思。  -----------------------------  他女儿飞机失事。。。其他的都是空了吹。。。。
  @毒品AAA
18:22:00  观后感,这些在天国都是正常的。。。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  -----------------------------  @王老大哥2012
18:55:00  都是在网络上拿个难琢磨的ID名在说话了,可否把话说得明白些?  “唯独是有事没事尽量不要打飞机。。。。。”,难猜呀,点拨一下吧,不要浪费了你的心思。  -----------------------------  @毒品AAA 81楼
19:05:00  他女儿飞机失事。。。其他的都是空了吹。。。。  -----------------------------  又不明白了,是说,他女儿飞机失事,这事有题材有点说头,其它的,没意思就不要摆了?觉得你的话总是不耿直,话中含毒,还是三个A等级的。
  @diko007 76楼
17:18:00  我只希望现在赶快把钟表厂周围的烂房子全部拆完!  -----------------------------  烂房不多了,除了路口上的,八益建材市场路口还有栋红砖房。  老家属宿舍区的那些旧楼房,破产后按政策专门留下来的,只有那么大个地盘,永远不会有人去开发的。钟厂那边的老旧房道理一个样。  而石油路上那楼50多年了,装修一下外表,就看不出破旧了。  而车队那边的烂房,至今不明白,那地块是谁的产权财产?空在那里了。
  “7、当年厂及公司的一些领导们各自安享晚年余生”  当我在宗申机车这个私企大平台上,拿着当时不算多也不算少的工资,忠诚于职业,努力想多体现一些个人价值时,当年因工作结识的那几个钟表厂的厂、公司级领导们,也在忙碌着。  那个先当厂长,后为公司生产副总的雷某,在孙甚林的南方集团任常务副总十多年;还是那样老练处事,但也有钟表厂的一些人说,上门找过他,他已不会讲究顾及什么友情人情了;  我在南方花园酒店的一次婚宴上,见过他一次,我们两人都有些惊奇;结果他是新郎父亲的早年老朋友,我是新娘母亲的一个远房表弟。  我一直佩服的女厂长,女强人曹某,竟从一些熟人及当年公司的党书记口中,得知了她的一点趣闻:前好些年了,她申请退党,去美国与女儿一起居住了;  1989年的当年,她的女儿是北师大应届毕业的一个高材生,但因其与同学柴玲的个人关系尚好,则被不分配工作,只得回到母亲所在的钟表公司的科研所挂了一个名,后来,去了美国。女厂长还有一个儿,某重点理科大学出来后,好象去了国内的一家核电站。  而那个叫柴玲的,则是1989年六四事件时的一个学生头,逃往了美国;  当年在钟表公司时的一个上级领导,公司党委书记周某,有一年的有一天,在石桥铺的街头上遇到了他,七十多岁的人了,说起话来,还象当年一样长篇大论,喋喋不休。  他说道,那段时间正与一些老干部一起,在找市里的相关部门,落实解决参加革命工作时间问题上的不统一,他们这批人离休后,得到的待遇有些不公平。老书记是当年重庆刚解放不久参军入伍的老兵了,50年去了朝鲜战场,抗美援朝。  九十年代后,张仪伯回到了钟表公司。我对他对企业都没有了信心,我想走出去,去找了当年的钟厂厂长后又为公司总经理的李某,他在张回来时,去职到沙坪坝区区政府的乡镇企业局任局长。  当时,我很感谢李,他推荐我到井口的一家乡镇机械企业去打工;虽然我没与那厂谈成,而后继续无所事事地呆在公司机关里,直到1998去了二郎的宗申机车。  后来那些年,不知怎的,随着大部分地方工业国企的破产消亡,众多的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们,一个个也都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重庆摩帮中,涂建华掌控的隆鑫集团,最早就是一个乡镇企业,也不知是如何演变过来的。
  政府是有负于国企职工的,特别是有负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的下岗大潮中下岗的国企和集体职工。他们以少得可怜的下岗补贴离开了自己曾经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工作岗位,他们有的至今生活清贫,却又无能为力。政府应该全面补贴在下岗大潮中下岗的国企职工。
  顶起哦!
  很好,听老兵讲国企没落的故事,我89年来重庆当兵时就听到钟表厂,部队离厂也就三四站,当年红火的国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各种原因破产,往事不堪回首,今曰老国企的人谈谈对年青人是教育,顶王大哥。
  无聊的顶一下
  楼主,现在每天我都和我父亲在看你的帖子。说实话,父亲还是很认真,边看边与我谈,感觉父亲有好多的记忆。谢谢你的这篇帖子。让我父亲有很多的回忆……  
  很有看点,值得珍藏
  @左手剥椰子 93楼
22:22:00  楼主,现在每天我都和我父亲在看你的帖子。说实话,父亲还是很认真,边看边与我谈,感觉父亲有好多的记忆。谢谢你的这篇帖子。让我父亲有很多的回忆……  -----------------------------  不好意思了。我只是从一些侧面谈点很自我的感受。你父亲那样在钟表厂多年的老职工才最有真情实意的记忆和感触,那也是一种珍贵。而我的视角很有限。  我家中那80后之子,却现在对父母亲都还有一些报怨,比如,84年初才两岁时,就狠心把他往钟表厂的托儿所送,只管各人去忙厂里的事。转业回到钟表厂,与那些到政府单位去的战友熟人比,又差了好多,影响到了80后的他。等等。我只觉得有些好笑。而我对在钟表公司的十多年并无悔,反觉得比那些去当公务员的朋友们,多了一种人生的历练和资本。
  现在混在钟表厂地盘上滴兔子打酱油路过!  感受时代的变迁  顶
  继续,关注中  
  好贴!
  真的没有搞懂楼主怎么转业安置到了企业,你怎么不往行政单位跑呢,现在军转干部安置政府都留有名额。  钟表厂破产我认为也是迟早的事情,重庆制造的山城钟表其实是一个计时工具,现在普通人带手表的人很少了,现在的手表是装饰品和奢侈品,而这是重庆钟表厂根本无力开发的。前段时间我看了个纪录片上海手表基本也完蛋了。  企业破产,工人失业,机灵点有门路的自个儿跑路了,让人不解的是工厂这些带有行政级别的干部却可以调来调去,完全不承担责任,工厂红火时他们吃肉喝酒,工厂倒闭他们象没有事儿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谈不上和工厂同呼吸共命运、
  呵呵 我以前就在钟表厂里面做模具.很多旧机床,走在里面就有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  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喜欢哪种感觉  那时候多么单纯美好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产姐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