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问答无用哪集最惨的人才网

博士扩招暗藏质量问题 学历贬值致“博士无用”
文档摘要:造成学历贬值的原因,并非是扩招后引起的博士数量增加,而是庞大的数量背后,暗藏的质量问题。
有人无奈感叹:&博士无用。&但很多用人单位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造成学历贬值的原因,并非是扩招后引起的博士数量增加,而是庞大的数量背后,暗藏的质量问题。
又到毕业季,在700万求职大军中,5万左右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淹没其中。有数据统计,2008年,中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
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博士&大国&,博士帽曾经的耀眼光环也随着博士人数的增加而暗淡。
今年的5月27日,一场特别对话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对话的双方一边是中国第一代博士,他们如今功成名就,在各个领域担当权威和领军人物,而另一方则是年轻的博士生们,他们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科研重任。
不同时代的博士毕业生,面对不同的困难与困惑,博士们的境遇,折射了时代的改变。
致30年前的青春
11位&新中国第一代博士&聚会在大学校园里,个个神采飞扬。30年前的5月27日,经历过了十年&文革&,中国的学术界开始在一片百废待兴中渐渐复苏。继教育部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这一天,18位中国国内培养的&土博士&,在经历了论文评审和答辩之后,终于师成出山。1983年的 5月27日,18位博士在人民大会堂被集中授予博士学位,成为新中国的第一批博士。
当年被外界戏称为十八勇士的青年学子,如今已均年过花甲,成为了国内知名高校的院士、校长及教学名师。
马中骐,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在当年18人中,他是第一个进行论文答辩的,历史选择他成为新中国第一名自己培养的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毕业后,马中骐留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学生早已桃李满天下。
在华东师范大学的聚会上,马中骐展示了一份珍贵的资料&&30年前的博士答辩现场录像。由于年代久远,录像画面不是太清晰,但黑白的影像再现了当年真实的场景。画面中,马中骐用幻灯片演示论文内容,不时在黑板上进行演算,尽管设备简陋,答辩过程却是一丝不苟。
就像黑白影像的简单一样,30年前,攻读博士学位是一个艰辛而又单纯的过程。受&文革&影响,李尚志曾在四川大山里当乡村教师,教书之余,他没有放下数学,心中的信念是,&国家总有一天需要数学人才&。当命运给了李尚志重新回到大学的机会时,他毫不犹豫地抓住,成为第一代博士。面对30多年的命运变迁,如今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尚志教授感慨:&因为有这种特殊的经历,所以我们会特别珍惜搞科研的机会,这一点可能现在的学生没办法体会。&
太多还是太少?
1983年首批博士授予大会之后,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在座谈会上说出了一句让人意想不到的话:&这么多博士怎么办?&许多人不明其意,全国才刚刚培养出18名博士,怎么就多了?后据一位当时在场的《人民日报》记者回忆:&他已经预感到将来我国授予的博士会非常多。&
据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资格的单位已达到347个,在校博士研究生共计24.6万人。与1983年首届的18人相比,这个数字增长了1万倍有余。据权威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拥有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和博士人数均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
博士多了是坏事吗?面对近些年逐渐加大的就业压力,一些本科生开始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暂避风头,这几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现象。一些人一口气读到博士,毕业时却发现,还是要面临同样的就业难题。
有人无奈感叹:&博士无用。&但很多用人单位却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造成学历贬值的原因,并非是扩招后引起的博士数量增加,而是庞大的数量背后,暗藏的质量问题。
30年前首批18名博士的超豪华导师阵容标准,注定会成为一个难以复制的瞬间被载入史册。5月27日的座谈会上,一位当年的老博士提到高校扩招时感叹:&我们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几乎都是院士及各领域内的顶尖学者,而且每人只带一两名博士。不像现在这样,有的人同时带40多个学生,我都不知道怎么个带法。&
&博士培养得多了,自然良莠不齐,这是很自然的现象。现在媒体关注博士群体,不应该单单看到博士队伍中一些专业水准较弱的人群,还应该看到一些优秀的、好的代表。扩招增大了博士队伍的基数,优秀人才的绝对数量自然也随之增大。说现在培养博士的整体质量不如我们第一批,但这当中每年优秀人才的绝对数量肯定大于18个吧。&对于博士质量下降的说法,李尚志却持不同的意见。
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博士赵烨德,现为一名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赵烨德毫不客气地批评:&现在的医学博士,普遍太水了。&不久前,赵烨德刚刚拒绝了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到医院实习。这位博士生的简历显示,学生在硕士阶段从事的是寄生虫专业的研究,而考博时却跨专业选择了整形外科。&现在的年轻人,在专业上则太过功利,只考虑就业和待遇,却很少有对学术负责的。寄生虫领域刚刚涉足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稳,就有跳到外科领域要给人开刀。&赵烨德表示,他更倾向于接收硕士时就学整形外科专业,或者是有医院临床工作经验后再选择读博深造的毕业生。
在后续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改换专业的考研者,都是根据就业情况、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间的比例、甚至是与导师的关系来选择,很多导师在考虑录取标准时,也会掺杂学术以外的考量。
一种观点认为,博士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与单一的评价标准有关系。在赵烨德看来,不同专业需要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于一些偏向于理论研究的专业,可以以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考核的唯一标准,对于一些偏实用性的专业,则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实践经验设定硬性要求。&学位培养没有细化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在考研、考博时乱跨专业,结果学而不精。&
赵烨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整形外科的博士为例,3年一共6学期,第一学期上马列毛邓和英语等公共课,之后的两年名义上用于做课题写毕业论文和手术临床,到了最后一学期开学,就要交论文,之后的两三个月要在与导师的沟通中一边对论文加以修改,一边准备答辩。这样的情况下,许多博士生在3年的读博生涯里,充其量只在手术临床实习6个月,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拿刀的经验,只要论文通过,就毕业了。&这样的博士毕了业,哪个医院敢要?当然,其中很多人选择留校任教,自己没做过一次手术,却又开始教别人拿手术刀。&
英国、日本等国推行&论文博士&机制,规定论文博士生只要在3至10年在读期间与导师做交流论文,而毕业时也同样要拿出相当于博士毕业生学术水平的论文,答辩合格后即可获得和全日制课程博士生同样的学位。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曾表示,国内不存在所谓的论文硕士和论文博士,若发现这类情况,教育部将&决不手软&。
文辰辉说,当初自己之所以选择生物专业,就是因为听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话:&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文辰辉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生物专业很热门,录取分数线最高。&我们清华大学生物系那一届招进了30人,几乎全是各省的理科状元。当时,我选择生物的想法就是,我考了最高分,当然要上录取分最高的专业,最好比花最贵的钱,一定要买标价最贵的东西一样。&
正是这样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决定了文辰辉接下来11年的学业方向。文辰辉的同学大多有着同样的想法,&我们30名本科生,其中起码有20人和我一样,仅仅是因为一句口号,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5年本科结束之后,文辰辉的同学们绝大多数选择读研、读博,这其中也包括他自己。文辰辉说,虽然前5年几乎完全不热爱生物,但在之后赴美深造时,他还是选择了这一专业,在哥伦比亚大学度过了6年的硕博生涯。
&到美国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美国课堂上导师启发式的授课,和学生发散性的思考方式,让我有如新生。&后来,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文辰辉曾从事科研工作,但最后还是选择接受MBA教育,成为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
&我在打算读MBA之前,征求过导师的意见,她虽对我的离去感到惋惜,但仍然支持我的选择,并为我写了推荐信。那时是1998年,美国经济泡沫时期,投资市场很好,再加上我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本来就是巴菲特的母校,所以学生选择经商的很普遍。当然,学过的东西都不能算是白学,学习生物时养成的思维方式、思考逻辑,使我终生受益。&
30年过去,首批18名博士后来尽管经历各不相同,却无一人&下海&,仍在从事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育人传统。马中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如果做不出什么成果,就对不起这个&第一批&,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责任感。如今,社会环境不同,博士生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却有了不同的考量。
苗青,历史学博士,现在是上海滨海古园的历史研究员。
1999年本科毕业后,苗青有过长达8年的教师经历。&我从小热爱历史,本科学历史,毕业后又在一所中学教历史。&工作的时间越久,苗青越觉得只在课堂上教授浅显的历史知识,无法满足自己对历史研究的渴求。抱着这样的心态,2007年,苗青又一次走进大学,开始了自己硕博连读的生涯。
&很快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历史这种专业,不教书其实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苗青回忆,当时他曾尝试着将简历投给几所高校,希望能教授大学历史公共课,但都没有回音。在一次学校的招聘会上,苗青看到了滨海古园的招聘信息。&滨海古园作为一个公墓招聘历史研究员,可见这里是有文化追求的。&苗青告诉记者,能继续从事历史研究,是自己择业的最重要考量,正是因为这样,苗青最终向滨海古园投递了简历。
拥有博士学位的苗青很快受到了招聘方的重视,滨海古园的领导还特意邀苗青来墓地参观。&看到他们的名人陈列馆时,我发现这里对很多长眠于此的名人,都只有简单的介绍,多数是从网上找到直接拷贝下来的,有些地方还不准确,大概是因为之前没有专业的人来做这个工作吧。那时我开始意识到,在这里,自己将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事实证明,这里的发展空间比苗青最初设想的还要广阔。苗青编撰了两本详尽介绍古园内名人的书籍之后,又在古园内新开辟的上海故事墓区,协助收集各种文化元素。&当时我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我的牵线搭桥下,一些名人的后人和高校的历史研究院,也开始和滨海古园建立了合作,这是我来这里工作之前没有想到的。&
&土&与&洋&
成为高校教师,是很多人攻读博士的动机,也是博士毕业生的&传统&出路。这些拥有博士学位的高校青年教师,如今常被称为&青椒&。
选择成为&青椒&,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讲师刘|的理由是:&我希望有稳定的工作、宽松的时间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在这位顶着&80后作家&头衔的青年教师看来,留在高校教书,既能有充足的时间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又能与众多业内知名学者交流,可谓一举两得。
刘|本科学习的专业实际上与媒体传播并无关系,但凭着自己在文学方面的天赋,毕业后他很快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难为情》,因为涉及出版行业,刘|结识了一批媒体界的朋友,遂决定在媒体传播领域读研深造。2004年底,已经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系硕士的刘|,又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小说《新青年卡卡》,并因此进入上海市作协。对于自己博士毕业后留校选择,刘|表示十分满意,学校里环境相对单纯,工作稳定又有寒暑假。尽管与进入企业的同学相比,大学教师的待遇是少了点,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大学老师还是十分值得尊重的。
国人习惯把留学海外并最终拿到博士学位的人,称作&洋博士&,这一称呼与本土培养的所谓&土博士&相对。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的刘晓,在合肥工业大学完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后,曾一度留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并获得了信息与通讯技术专业的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也曾在斯威本科技大学担任过助教。&在澳大利亚时,我参加过很多中国留洋博士的沙龙,关于是否考虑回国的问题,也被一再问及。我觉得80后一代人,选择回国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大家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人想着趁父母还年轻,抓紧时间出国看看,等到父母年纪大了,还是要回来发展。&
刘晓表示,目前国内鼓励留洋博士回国,一些高校也开出较高待遇,加大在海外对中国留学生的招聘力度,这些都是洋博士回国的诱因。但说到底,国内待遇再高,和国外比还是有差距的,真正让很多洋博士选择回来的,还是一些家庭的现实问题。
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作用正被“日渐淡化”,档案真的没用了吗?
源自: 博思人才网
您是第7441位阅读者
&&&人事档案记录着个人成长历程,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正确对待档案,防止“弃档”带来的不利因素,是每个应往届大专毕业生和广大市民和有关部门都必须应该正视的问题。
& 只因档案丢掉“机会|
 近日,一次偶然机会,记者认识了家住中原区兴华北街的魏女士。魏女士是九九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供职于西开发区一家合资企业。在这里干了三年后,因公司倒闭,魏女士连续找了多家公司,但都感觉到不论薪资待遇还是发展前途都不如第一家公司。
  今年上半年,魏女士看到报纸上登出公务员招考公告后,不由怦然心动――其中的一个特殊招考岗位自己完全符合要求。谁知一打听才知道,想考录首先要政审看档案。魏女士立刻傻眼了,因为当初她辗转找工作时,根本就无暇顾及档案。她费尽周折前去查找,但查找非常困难,魏女士不得不放弃这次机会。
  市人才服务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随着国家传统人事制度的不断变革和人才流动日益频繁,许多像魏女士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流动性很强,只注重工资待遇的较多,对户口、档案等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我市的人才管理比较完善,“弃档”一族要少于全国其他类似城市,但不得不承认“弃档”一族在我市还是有一定数目。
  从事人事工作的耿先生告诉记者,除了本人自动放弃档案的情况,“死档”的增加还与目前档案管理不规范有关。他说,“目前异地调档手续仍然十分繁杂。因为各地规矩不一样,个别单位的档案管理不是差这个就是缺那个,最终造成档案管理混乱。”
  人才“弃档”为哪般
  在市人才市场,记者了解到,档案被置于这里后无人问津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最长的已有10来年无人理睬。据不完全统计,在某些高新技术专业,弃档比例甚至达到40%!
  “无主”档案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到底原因何在?
  据权威人士分析,根本原因在于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办理毕业手续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看重档案,用人单位对档案也不再“苛求”。有的甚至认为现在用人单位都采用聘用制度,人事档案可有可无。
  在市区某单位从事文字工作的何先生是河南某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把档案放在了开封市人才交流中心,在开封某单位呆了半年,前年年底来到郑州。他向记者讲述了弃档的经过。“当时毕业时,国家刚实行新政策,大中专毕业生在学校所在城市只要找到接收单位便可落下户口。”于是他便随便找了一家单位先落下户口。问及档案情况,小何说,“现在档案有什么用?只要你有能力,谁管你有没有档案!”
  据了解,在我市,类似何先生这样的人也为数不少,他们把户口和档案留在原籍,然后单枪匹马来郑创业。由于户口没有迁移,因此记录着他们不同时期工作、学习轨迹的档案也被尘封在某地的某个角落,不再被人记起。
  弃档应引起重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随意遗弃档案肯定会给个人带来很多麻烦。”市人才服务中心同志说,一个人的档案作为记录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的文件材料,从一定程度上讲,可以见证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千万不能随意遗弃。”
  如何正视人事档案用途?郑州某大学一位教授分析,作为跟踪个人“业绩”的档案,并非可有可无。因为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后面临转正定级、职称申报,甚至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强制推行的福利政策,以及开具考研、出国等有关证明等都要用到人事档案。
  那么,个人人事档案应如何管理?有关人士表示,已落实就业单位但该单位不具备人事管理权的,或者在毕业离校前仍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最好将档案委托人事部门妥善管理,以免将来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有关人事部门也应该积极探索出路,加强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不断提升人事档案的使用价值,尽量做到用档案来跟踪人才“业绩”。
――――――――――――――――――――――――――――――
大中专毕业人事代理郑州办理处:
办理单位: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博思工作站
办理地址一:郑州市经五路15号(与红专路交叉口)
办理地址二:郑州市农业路68号宏光大厦三楼(河南省博物院对面)
咨询电话:38&
联 系 人: 刘老师&&&&& 咨询QQ:
网&&&&& 址:& 人事代理Email:
评论区 已有0条评论
最新招聘职位
最新招聘企业
是什么拖住你下班的脚步?
工作没有完成
周围同事都不准时下班
总是有工作上的突发事件
就是不想回家
想避开下班高峰
在公司里娱乐一会,打游戏,浏览喜欢的网页等等
郑州&人才网,郑州&招聘网,河南&人才网,河南&招聘网,河南&郑州&找工作,人才市场,求职网,人才网&招聘信息当前位置:&>>&&>>&
职场新人,HR教你不作无用功
  对于职场人来说,掐表计时是毫无意义的。他们的贡献不在于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而在他们的知识所创造的的价值。
  1. 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你做的工作中大部分都不是最能有效利用时间的。比如说,很多职员都把时间花在完善那些并不那么要紧的任务上。
  了解哪些是对你个人,老板,和所在的组织来说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想办法花更少时间在那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上。
  2. 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会议!
  同理,大多数职场人觉得很多会议都是在浪费时间――它们往往持续时间很长,最后却没能得到什么实际的结果,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会议根本没有召开的必要。不恰当地关注花了多少时间,会造成完美主义者坚持要在工作中达到一定的工时数,也会造成重复的计划和不必要的会议安排。
  3. 不要忘了给自己充电
  从另一方面讲,如果过多的强调员工花在办公室的时间,就会忽视了工作之外时间的重要性。实际上,想要工作高效,职场人士需要经常地给自己充电,这包括精神上和身体上。
  4. 坚持每天锻炼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身体层面上来讲,只有充足的睡眠和经常的体育锻炼才能够保证职场人可以长时间工作。
  5. 不要让自己身心俱疲
  长时间的超额工作会让人精神崩溃。我经常看到有些人,每天工作8到10个小时,甚至周末还经常到办公室加班,好像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危害。尽管超负荷地工作会这些人在短期内提高工作成果,但长此以往,他们最终会让自己身心俱疲。
  所以,你应该学会保护自己的私人时间。这意味着当你有事的时候――参加家庭聚会或者孩子的足球比赛,你应该立场坚定地对老板说不。
  6. 不要畏惧,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显然,“要求更灵活的工作时间”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虽然我不能保证每个请求都会成功,但我可以肯定的是,礼貌地要求是不会有多大坏处的。
  不管你相信与否,实际上大多数老板都能理解你想多跟孩子在一起,或者想跟配偶吃顿烛光晚餐的想法。如果你不说,老板又怎么会知道你的想法呢!
联系地址:莆田市荔城区南郊社区安置房 联系电话:
值班手机: 联系电话: Email: 合作QQ: 网站备案:
Copyright &
大莆田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莆田人才局授权许可证号:027面试有技巧生搬则无用 - 诸城人才信息港_诸城人才网()_乐收推广面试有技巧生搬则无用 - 诸城人才信息港_诸城人才网() 发布于: 08:31:22诸城人才网()提示面试有技巧生搬则无用,与写简历一样,面试在每个人求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求职者急需的帮助”调查中,有34.84%的人认为自己急需得到面试技巧辅导。 网络上关于面试技巧辅导的内容可谓应有尽有,在Google上键入“面试技巧”,0.09秒就搜出了2,550,000个相关网页。尽管如此,不知道如何应对面试的人仍不在少数。
  没有绝对,只有“因地制宜”
  口述者:Geoff,2005年毕业,现在某知名计算机公司工作
  1年前,Geoff还是一名等待离开校园的应届毕业生,不过当时的他成竹在胸,中意的Offer在毕业前已经到手,只等时间一到就“走马上班”。
  Geoff求职很顺利,这位上海交大的理科生应该是干技术工作的,可一点不木讷,且还小有些文科生的才气。他应聘过好几个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Intel是其中之一,应聘的职位是软件工程师。
  通过了Intel的笔试后,Geoff就开始准备面试。面试共有四轮,前三轮跟技术部门负责人谈,最后是HR.Geoff知道,这样的面试安排意图很清楚,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位,技术,也就是“硬”技能的优先级要超过情商等“软”性能力,只有经过了技术部门面试官严格筛选、在技术上十分优秀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最后一轮——与HR面对面。拍板的是技术部门负责人,HR只有否决权,没有决定权。
  走进技术部门面试间的时候,Geoff就知道自己今天的“前期准备”做得还不错。面试官眼前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年轻人:个子中等,偏瘦,发型比较普通;不算太工整但还比较整齐的白衬衫,一条天蓝色的牛载裤,衬衣下摆塞进了裤腰,脚上的运动鞋毫不张扬。而Geoff看到的面试官是这样的:一件藏青色的T恤,也是牛仔裤,也是运动鞋,头发还有点乱,Geoff的第一感觉是,确实像个做技术的,他确信,面试官对他的第一印象也有同感。面试并没有太大花头,自我介绍,一些常规提问,主要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都相当专业,涉及内容面很广,包括软件、硬件、编程、网络系统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包括了一些智力题。面试时间在半小时左右。Geoff庆幸自己之前的专业知识还可以,Intel技术面试官都是高手,这样的面试印象分再好,答不出问题也还是白搭。
  最后一轮与HR见面就比较简单了,这一环节主要考察的是沟通表达能力、情商等“软”性能力,HR的问题也是比较常规,主要观察在沟通当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这一天,Geoff没有穿牛仔裤运动鞋,打扮得很是“西装革履”,应届毕业生通常让人感觉太“嫩”,Geoff认为这样得体的装扮能显得自己比较成熟,相对职业化,而这,恰恰是HR们关注的。
  面试后一周不到,Geoff便接到了Offer.谈到面试经验,他的感觉是,没有哪一种技巧是绝对奏效的,根据不同公司、不同面试甚至是不同面试官特点来准备更为明智。
  案例点评——
  面试技巧难以塑造完美
  点评者:职业规划师Grace
  有关面试技巧的“宝典”、“秘笈”、“攻略”很多,有些“攻略”说得太玄,使得应聘者走进面试房间时看到地下有一片纸屑,就会忍不住猜测:会不会是面试官故意放在这里考验我的?其实,设下这样玄机的公司会有,但绝对是少之又少,多数公司的面试方式还是遵照常规进行的。
  面试时间一般比较短,除非是Intel这样的跨国公司,面试有很多轮,大多数公司面试一般在1-2轮,时间大约在半小时到1小时。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应聘者要尽量展现自我。给面试官留下不错的印象的确需要技巧,而从面试官的角度来说,要真实、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能力、综合素质,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面试的时候能背“面试秘笈”应答问题,听上去很完美,实际效果未必好。每家公司的用人偏好、职位要求、面试官个人好恶都会不同,“标准答案”未必会适用于每家公司。面试并非是“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给面试官看”,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出个人亮点。
  从另一方面说,HR们久经沙场,有些答案一听就知道是背出来的,一旦有了这样的判断,面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面试技巧的运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适宜。上文中的Geoff,在技术部门面试和HR部门面试时,同样是遵循了“装扮得体”这一技巧,但是他意识到技术人员和HR人员的偏好有所不同。所谓物以类聚,在Intel这样技术研究气氛浓厚的环境下,你首先要面对的是一群技术工程师,他们更愿意与安心搞研发的技术型人才一起工作,所以,在技术面试时,相对休闲、干净、整洁的着装更能博得面试官的认同;而在面对HR时,得体的职业化装扮则能够得到认同。
  求职指导——
  面试中如何“秀”出亮点
  如何在面试中适当地运用技巧秀出自己的亮点?Grace认为,在每一次面试前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所应聘的职位有哪些关键要求?如果应聘技术工程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显然是最关键的,认识到这点还不够,同样是软件工程师,这个职位所要求的编程语言是哪一种或两种?对项目经验的要求如何?外语能力要求怎样?
  与这个职位最大的匹配点在哪里?在认识职位的基础上想一想,我具备哪些条件与职位要求相匹配?其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是什么?同样以软件工程师为例,是自己的技能最匹配,还是项目经验最为匹配,或是以往同类公司的经历?
  针对找到的与职位的匹配点,做好充分准备。因为在面试过程中,当你抛出了亮点之后,面试官一定会颇感兴趣,可能会针对这些方面重点提问,比如,假如你说自己曾参加过某个大型开发项目,对方很有可能会询问这个项目的详情,甚至包括诸多细节,比如项目的预算、项目经理是谁,你具体在其中做了些什么工作,项目开发过程中碰到了哪些问题,等等。
  最后要说明的是,技巧是锦上添花的,包装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真实的实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以,磨练实力是面试取胜的根本。整理:诸城人才信息港()链接地址: 诸城人才信息港成立于2013年,是诸城创站时间最早、经营时间最长、运营最成熟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网站,网站秉承务实、高效、专业的服务理念,采用国内领先的技术平台,提供网络人才信息发布、人才招聘、人事...联系信息联系人:寿光人才网电话:固定电话:5102386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问答无用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