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外世祖,葬于什么地方,怎么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文主要介绍历史、文化与政治上的中国,关于現今以「中國」或「中華」命名的或政府,详见「」與「」。關於「中國」、「中華」的其它意思,詳見「」、「」。
本條目存在如下問題,請協助或在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已,但因為沒有而使來源仍然不明。(日)
请通过加入合适的行内引用来。
本条目可能包含或。(日)
请协助添加参考资料以。详细情况请参见。
本条目有争议。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日)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中國,是的一个或區域,原本泛指在建立以后的各个,至成形後才開始做為國家的通稱,現今指以為主、為基礎之國家。作為其根基的是上最古老的之一,对周边国家、和有深远影响,形成。其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根基所在的為中心。民族構成上雖以漢族為中心,事實上透過與周邊民族的交流與征戰,而將眾多民族融入華夏文明之中,構成今日的中華。
中国的形式有、、、、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和等。中国的举世闻名。、、和等为中国的特色文化,()、、、、、、、等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国家,以为历法,以为道德准则。中国人有强烈的父系观念和,因此将代表的置于之前。中国还重视及对人才的选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培养人才,时采用推选政府官员,起实行在平民中选拔人才。中国古代在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所成就,以来則因西方的近代科學與民主政治思想传入,使得西方的在今日中國佔有重要地位。
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等。距今约4千多年前,以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成国家和,之後中國便長期處於的統治之下。1911年後,中國改採,但1949年後,存在两个自称擁有中国的,且雙方均不承認對方的國家地位:
 :成立於日,为,兩岸分治前的主要領土為,目前則為、、、與部分。
 :成立於日,政体为,是体制。目前有效統治區域為、與、兩個;後述兩地依原则实行,擁有。
由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實際管轄佔中國傳統領域的絕大部分,並且於1971年取代中華民國擁有的,故現今“中国”較多場合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與此相對,現今中華民國的主要領土為,加上思想崛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厲行政策的影響,因而使用「」、「」、「」等權宜名稱加入國際組織,進行國際交流活動。
以傳統漢字和简化漢字书写的“中国”二字。“中”指“中间”或“中心”,“国”即指“国家”。
汉文化圈与华夷之辨
中國一詞最早在中是的意思,「国」是城市的意思,中国則是指「中央城市」。歷史上,則有“華夏”、“漢國”、“中華”、“中夏”、“諸夏”、“諸華”、“中原”,“”、“中土”等代稱出現。“夏”,在商、周以前有;“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是現存最早出現二字並稱的文獻,其中有“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之言;按《》中的釋義,“華,榮”,“夏,中國之人”。《左传·定公十年》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尚書正義》注“華夏”:“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按照这裡的说法,华是指华美的服饰,夏指行礼仪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美服饰的礼仪之邦”。而漢語“中國”一词,最早指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以及礼乐衣冠是中国的特征,后逐渐带有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中国以外称为。在汉人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南北朝建“四夷館”。明朝四夷館,内分八館,曰、、西番、西天、、百夷、、等等。四夷必须臣服中国。1840年以来列强入侵中國,傳統中國作為天下中心,中國優於四夷的預設漸漸消失。
目前所知“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11世纪早期时代的青銅器铭文中,其銘文記載成王繼承武王遺志并營建東都成周的史實,其涉及“中國”部分铭文为“隹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國,自兹乂民。”這篇銘文把“中國”指為以為中心的中原地區。在上古文獻《·梓材》中(前六世紀彙編),记载道:“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是指當時周朝統治下的全國而言。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此时“中国”的含义仅仅是周朝人对自己居住的地域的称谓,他们认为自己位于大地的中央,而四周的民族则分别被他们称为、、、。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自称都城为“中国”,其中“国”就是各诸侯的封地,《》记载一次齐王的谈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此“中国”为都城之意。汉朝时则将其统治的中原地区称为“中国”,如《·本纪》中的「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汉朝以来,“中国”一词逐渐演变称为正统的朝代的标志,例如在南北朝时期和宋朝,北朝以据有中原地理正统而自称“中国”,南朝以传承前朝政治和文化正统而自称“中国”。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除制定国号为天下之號外,如唐、宋、明等,也把“中国”作为正统朝代的标志称号。在對外官方文件上首次使用“中国”自称的是明朝,比如明太祖赐日本国书中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到了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统治者开始以“中国”自称其全部统治区。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水准的边界条约--《》中,首次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号使用。当时国际上亦以「China」或相近的词来称呼清朝。到了1912年成立,國父把中華民國的國號簡稱為「中國」,在中華民國國內的各民族統稱為,“中国”首次成为廣泛使用的具有现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简称“中国”,國字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國家,一是指都邑。後來中國作為京師的含義漸漸不用,而作為全國的含義卻通行起來。
现代中文中“中国”一词的含义有:
从的角度,经历、、、、、、、、、、、、、、、、、等一系列和政权的连贯历史的整体。
从的角度,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古代“中国”一词指中原地区或汉族建立的王朝。建立以后,对于中国的定义产生变化。关于少数民族政权“外国说”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和疆域问题争论的焦点。一种史学观点则是以汉族为首的王朝政治统治所及的范围为准。以汉族或汉族建立的王朝代替中国,而且是客观历史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当外族入侵、民族矛盾达到极端尖锐的时候,汉族的王朝就更其有“代表中国”的意义。根据德裔美国学者对非汉族的定义,五胡列國、北魏、後晉、西夏是,遼、金、元、清諸王朝或政權则是。一些历史学家则认为上述说法是传统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遗产,认为不宜以中国汉族王朝疆域的变更和伸缩为历代中国领土范围的作法,而主张从现代中国领土上溯,凡在此版图之内者即为历史上的中国。以后者的中国则包括定义的中华民族(包含主体民族和、、、、、、等数十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划分共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国家整体,以少数民族利益为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反对藏独、疆独宣传的民族独立国家理念。因而在近代,一般认为,祖辈出生在中国领土里的,都可称为华人。
从的角度,是位于大陆东部,西岸,是世界上最多(多于13亿)、全球第3(国土面积约960万,以实控面积总和來说)的国家。
从和的角度,目前包括二个互不统辖的或:和,都互相宣称包括对方控制的领土。
博物馆复制的“”头骨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人类历史上少数几个独立创建文字体系的之一(另外还有、、以及)。还是世界现存的所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
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等。距今约4000多年前,以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成国家和,后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等。历史上不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战,如、、、和()等,其中,魏晋时代曾经有,而蒙古和女真甚至入主中原,改变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发展进程,众多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中国,原先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有3600年,即开始于公元前1556年左右的,中国的歷史文明時代从商朝的發明算起。后来由于大地湾文化、二里头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明、古蜀文明的相继发掘遗迹骨刻文的发现,使得中国文明史与中国官方宣传的5000年相对应甚至超过五千年。从而出现中国历史有4000年,5000年,6000年,8000年等不同的观点。。据最新可考古数据与文字记载现实中国最先属于邦国时代,之后再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在约,古代中国黄河流域进入皇朝阶段,共经历、、、、、、、、、、、、和等多个,在朝代交替时还经历的很多动乱和分裂时期,有、、、等。末年,随着等思潮传入中国,3000多年的中国王朝时期结束,1912年和1949年先後成立。
大禹手持治水图
中国特有的文字及文化延绵数千年未曾中断。中国是世界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的历史至少可以溯源到六千年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四千七百多年之久。中国文明发源于的。开天地,补天造人,是中关于世界与人类起源的説法。上古的历史,传説教民渔、猎、畜牧,创造文字,开创农业及医药,发明钻燧取火,此即。三皇之后的首领,、、、、为。上古伏羲、女娲时代便以龙为图腾,神农之后黄帝时代文明突进从而奠定华夏文明的基石,炎黄两部落融合形成,因而中国人又自称「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自三皇至五帝,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五帝时期,水患严重,以疏导之法成功,受舜继帝位。
据文献记载,的儿子于公元前21世纪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朝代——四百余年后汤武推翻夏,创建。这是文献上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世袭朝代,也是目前国际上已通过考古确认的第一个。商朝时工艺非常发达,也十分成熟(甲骨文就是现代中文的前身,甲骨文考古发现于河南安阳的商代殷墟,有中国第一座中国文字博物馆)。灭商建立。周朝后迁都(史称),东周朝逐渐衰落,中国进入诸侯争霸动乱的。周经、、三代的治理,建立完备的礼治社会,成王、康王在位期間後被稱為。的成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此後周朝開始衰退,前771年滅亡。建立後,周室王權旁落,中國進入時代。
自唐尧、虞舜至周朝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大发展,出现如、、、、等。
公元,消灭六国,同时、统一北方,中国形成统一,建立(北方为单于国),结束分封体系,开始中央集权的君主统治时代。中、刘邦和六国遗民、诸路义军联合灭秦,随后刘邦与项羽争霸,项羽兵败自杀,史称。于建立(史称),期間經歷、乃至,中國的國勢來到第一個輝煌的高峰,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大帝國。经历后,于25年复。东汉末年中国又进入分裂战乱的。280年重新统一,建立()。此后不久外族入侵,在北方先後建立的割據政权,与南方的并存。晋朝灭亡后,中国进入长达170余年的对立局面,南朝历四朝,北朝历、、、、五朝,直到589年被统一。
秦始皇采用思想治国,他统一文字和,修建,但。汉朝初期採黃老之術,開創。及至时代,开始独尊术,中国进入。汉朝编《》开创史书的先河,而出使西域,开辟。方面,汉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兴起。另外,华夏民族經歷過汉朝和唐朝以后,國威遠播,也自称或被稱为或唐人。
杨坚建立后于589年重新统一中国,結束长达270余年的分裂局面,再次統一中国。618年中李渊建立,其子李世民勵精圖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稱「」。唐太宗之後,经历长达50年的之治。唐朝在李隆基時期的「」達至鼎盛,其后发生後國勢漸衰,形成,唐朝于907年灭亡。之后中国进入分裂动乱的时期,即北方、、、、和、、、、、、、、、。960年,發動,建立,但宋朝一直受到、、和的威胁,最終于1279年被建立的所灭。長達一千五百年的漢人帝制政權結束,中國首度由外族統治。
首创,建立,并开凿。则任用、、等良臣,推行,实行,国家走向繁荣,史称爲「」,其间前往取经发展。宋朝时军事力量相对于唐朝比較积弱,但及却比较发达,甚至超过汉、唐的水平,是中國經濟與人文發展面向的巔峰時期。
唐宋时期的出现的大量发明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化方面唐宋时诗歌散文大发展,出现、、、等和,而宋朝所著《》则是中国史书的奇葩。
元朝最大地理范围
1206年建立,先后消灭、。其孙于1271年建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地理、文化、制度等概念),1279年全灭。蒙古人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汉人、南人三種,於1368年领导起义攻克(即)建立。
明朝历276年后于1644年被所灭,同年清兵入关,設立鄉約制度,宣講治国宝典《》。清朝历268年后于1911年在中被推翻,成立,至此中国历史上長達2132年的帝皇專制朝代更迭结束。元朝时期大发展,而明清时期则开始繁荣,出现《》、《》、《》和《》等。明朝时,、等国家逐渐崛起并开始向外扩张,外国势力开始进入中国,與中國爆發戰爭與衝突,而下西洋的船队也是当时其他国家不可企及的。清朝时在与交战,其後簽訂。明朝遗臣在击败殖民者,之后、和三朝皇帝开创。
年大清帝國國旗
由於長期閉關鎖國,清朝终于暴露出科技和军事实力的落后,从而导致一系列对外战争的战败,如、、战争等,战后清朝被迫同列強签订一系列,喪权辱国。
1840年,大清与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攻陷、、、和等沿海城镇,其后攻下,军舰直抵的江面,中国被逼与英国签订《》。此后列强强逼中国签订一系列,英法联军分别以「」和「神父事件」为藉口,出兵中国,先后攻陷广州等沿海城镇,再攻破、附近的要塞,威逼中国签订《》,其后又因为一些问题而爆发,攻陷大沽、、、,烧毁,清帝逃往,被逼签订《》。(、、)在1842年后分批割让和,然後及將租借给英国,1887年又被迫承认归永久管治。1895年与发生(日方称“日清战争”),战败后、台湾、及附属岛屿被割让给日本,其后俄、法、德三国强逼日本归还。
中国当时除了外患,内部也发生农民起义,以、影响最大,虽然于后被、等领导的官军攻灭,但清朝的衰落已不可挽救。清朝于1860年代起开展「」,但「洋务运动」于甲午战争后宣告失败。1898年康有为等依托光绪皇帝施行「」,但在「戊戌政变」后被废除。1902年清廷实行新政,史称“”;清廷亦在1905年开始推行(或称“虚君共和”)。
主条目:和
日,爆發,中國各省先後宣告脱離滿清政府;日,中国及亞洲史上第一個——在成立,在南京的十八省代表會議上被推舉為,由孫文所领导的开始建立,并逐步廢除固有的制度。2月12日,清帝宣告遜位,取代孫文继任,遷都於北京。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領導當時的運作,史稱;同時,中國各地的也各自崛起。1919年後,北洋政府代表中國在上企圖自未果,这引发,結果北洋政府拒絕簽署。在五四運動的推波助瀾下,於1921年7月在成立。1924年,孫文改組,在同年確立與共产党合作的「」政策,並創辦。1925年7月,由國民黨一黨專政的黨國體制與成立,並在隔年在的領導下發動,1927年,蔣中正發動運動,開始剿共,中国共产党開始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與。1928年,國民革命軍進入北京,宣布,北洋政府統治結束,國民黨形式上統一全中國。
主条目:、和
開赴抗日前線的國軍士兵
北伐結束後,中華民國正式定都南京,開啟往後以建設為主的時期。但同時,國民黨與共產黨自1929年起爆發,國民黨先後對中共的發動五次圍剿;1930年國民黨內部各派鬥爭,發生。1931年,发动「」,占領,開始侵略中國。1934年,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根据地被國民政府突破,被迫開始。1936年發生,導致國共兩黨再次合作。日,發生,全面爆發,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被迫西遷。1945年,中國在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收復清代被割讓給日本的臺灣與澎湖,並成為,逐漸废除部分自以来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在问题上分歧日益严重。1946年,国共两党爆發,在中共和其他的反對下,國民政府仍於1947年通過《》,開始,並改組國民政府,蔣介石於翌年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總統。1949年,仍在國民黨領導之下的中華民國政府於內戰中失敗,在两年之内迅速为中国共产党所攻占,中華民國政府於該年12月7日遷至,开始的局面。
台北的「大中至正」現已被改為「自由廣場」,這是台灣推行民主化的體現
國民黨退守臺灣後,初期仍堅持「据守台澎金馬,準備反攻大陸」而把大批政府開支用於軍事,但後來吸取在大陸失敗的教訓,推行比較徹底的減租和土地改革,穩定社會秩序,但維持威權獨裁的黨國體制。
1970年代末,由於及數期經濟計畫的成功使得起飛,成為之一;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宣布解除自1949年以來實行之,開放黨禁、報禁,推動政治全面,1996年舉行。
臺灣在政治上的民主化,也使得國家體制趨向,減少中國的色彩。2000年,由本土派人士組成的贏得,達成中華民國史上第一次和平的。,國民黨重新執政,政權再次和平轉移,第二次和平的,標誌著臺灣的民主制度漸趨成熟。隨著兩岸協議的簽署,的實現以及開放中國大陸遊客及學生來臺,兩岸的交流變得更加緊密。
在1949年上
日,宣布建立,定都,后改名北京实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和公有制计划经济制度。从此出现领导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管治的中華民國隔海分治對立的局面。
入朝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
日爆發,日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中国根据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入朝参战,同以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抗美援朝战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場對外戰爭。
毛泽东领导中国近三十年,其间建立独立和完整的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体系,但基于纷争以及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他發动連串激烈的政治运动,例如和,對中国的经济文化造成非常嚴重的傷害。在这些政治运动中,中国的科技技术并未完全止步,顺利实现, 获得的也首次被成功提取。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在中代表「中國」的席位。日發生。1978年,中国在的主导下实行,逐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在2010年超过升至世界第二,仅次于,2009年超过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并成为拥有最多的国家。1989年,中国发生,受到西方国家全面的经济封锁和武器禁運,这些制裁在中国支持邻国渡过1998年爆发的之后逐步取消,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武器禁令到現在還未解除。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日,。日發生,八月舉辦。日至10月31日,在舉行。日,發生。2014年八月举办。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國際社會的重要一員,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以及世界上现役士兵最多的军队,是具备发射衛星及实施,航天器对接以及深空探测技术的国家之一。
主条目:和
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西南部是“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势最高,为第一阶梯;以、、为界,向东向北下降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为第二阶梯;在、、、、一线以东多为平原和丘陵,为第三阶梯。中国山区广阔,、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国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说,依次为、、和;、、和;、和。另有大地形区。
和是中国最长的两条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等。是中国最长的。
中国南北方向跨较大,达49度,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最冷月均温0℃大致沿—一线分布;与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中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在黑龙江的漠河镇,1月平均气温为-30.6℃,极端最低气温-52.3℃;气温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岛附近,1月平均气温为22.9℃。中国夏季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7月平均气温为33℃,极端最高气温49.6℃。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张領土(目前不控制台湾地区和藏南)
中國地大物博,在其領土擁有豐富天然資源,其中在中國東北和山西有大量而江西省的藏量是世界第一,此外、和等礦產也很多,除此之外,中國也有和等資源。
胡溫時代提出「美麗中國」口號,環境保護被列為二十五個計劃重點項目,然而2013年中國出現霾害城市超過一百,是半世紀霾害最嚴重的一年中國社科院公布《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2013)》,中國名列第87,生態環境競爭力倒數第9,空氣品質倒數第2。
有多种对中国地区的习惯的划分方法。
按照大行政区划分有以下两种:
、、、、、、。
、、、、、。
按照经济战略划分:、、、。
按照地理大区域分为:、、以及。
按照南北划分为,中国以秦岭和淮河为南北分界,这种划分一般只限于汉族主体居住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中华民国无宪法明确规定之首都,初期政府办公地点设在,抗战时期曾迁至,内战时期曾迁至广州,后期迁至。、、、是中国的四大古都,此外、、、、等古都或陪都也曾作爲国家不同朝代或政权的施政中心。
当今中国的领土范围请参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分别宣称的疆界比较图
大約在距今7000年到10000年以前並無領土版图劃分,但依照族群活動範圍大約是在黄河中下游的地帶,活跃于此地是,其他地带则分布着、、、、、、、等族人。到了、、以后中国的疆域逐渐扩大,大部分地区被接纳为华夏的组成。的大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核心地带的主要基础,并把疆域扩张到。和则让臣服。之后中国进入长期南北分裂的时期,直到才结束这几百年的分裂。在由于文明昌盛、多国自降或来贡,使得版图向西和向北扩展,最远到达、地带。经历的战乱,形成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時,控制、,以及和部分地区,為中國歷史上疆土最大的一次。中国的疆界又回缩。前期的领土扩张控制、和等地,成为现今中国领土的模版。最后在清末政府积弱不振且屡受外国侵略的影响之下,中国失去大片北部领土,包括以北、以东、等属地;中华民国建立后,外蒙古于1924年独立,中国地区的版图北面凹陷,變成一隻雞的形狀。
1998年的官方地图仍视为中国的一部分,若以这个方式看待中国,它的范围形状如同一片的叶子。而實際上目前中國的版圖,從文化、政治、血統、民族意識而論,已非中华民国官方地图的國界,而现实的中国疆域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区域,版图像一只大公鸡,也有人将300万平方公里领海加入说中国版图像只火炬。
現管轄2省與6。管轄22省、5自治區、4直轄市、港、澳2特別行政區。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部分解释了中华民族虽屡遭外夷侵略,但其文化却得以延续不断的原因。
1950年以后,中国相对和平,人口大幅增长,至1970年代末开始实行,由此产生的使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率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分解释了中国内地自1980年代以来的,,未来劳动力的短缺及人口等各种。中国内地在日的人口为1,358,560,000,中国内地的新生人口为1600万,净增人口为800万,为0.9%。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日)全国总人口为人(大陆:人,香港:7097600人,澳门:552300人),大陆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面對人口老化,中國一胎化生育政策,從2011年「雙獨二胎」開放為「單獨二胎」,預計每年帶來100萬以上新生嬰兒。
身穿「盘领襕衫」、和的漢族男子,漢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
身穿壯服的壮族妇女,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自称“中国”,其他国家称为“”。以为起源、一方面,與在黃河幾乎是對半分治狀態,因此、中華的概念裡應當將同樣位於黃河(有的大量在春秋戰國時期由中原被各豪強驅逐到北方)上游的至少並列於時常獨宰的概念中,南北朝時期、“”南遷約1000萬人至中原、經發展初步奠定一個多元(佛教、景教正式進入)多民族的超前大國之雛形,往後、統一時代各朝君主基本是可汗兼任皇帝,領轄龐大的全中華,于等不斷進展逐漸形成延续至今的地理及多民族概念。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民族大融合,往往由于不同政權之間的爭奪、時而国家分裂、最终又统一,循环不断。如秦汉與匈奴對西域黃河地帶的爭霸、南北朝、隋唐統一戰爭、辽宋夏金爭霸,蒙古建元、满洲建清两朝统一中国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融合。
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以后,革命黨在初期主张「排满」和獨立成為单一的汉民族国家,立宪派则主张「合满」和建立包括五族在内的多民族国家,并为此与革命派展开过激烈论战,最後通过《中華民國憲法》建立一個各族平等的国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国共产党在的民族自治思想指导下允诺对少数民族的扶助政策。1953年,有超过400个不同少数民族申请被政府承认独立出来设置民族自治区域。1978年,中国共产党请进行民族核查后宣布全国有56个民族一直沿用到现在,全國民族由以往五大民族變成56個民族。
到了20世纪中期,历史学家針對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问题,指出凡活动于今日中国境内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国人;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都是多民族国家的一个成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的划分,中国目前有、、、、、、等56个民族。汉族是主体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以及等地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总人口为12.9533亿,其中汉族占91.59%。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主要少数民族中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和等地;主要分布在东北,以及内地许多城市中;主要分布在;主要分布在新疆;回族主要分布在;壮族主要分布在。其他各少数民族(如、等)也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
主条目:、、、和
中國古代政治核心之一的紫禁城
以构成。后来逐渐出现。、、时代采用继承统治权。史学家认为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夏商周都采用,贵族的权力很大。秦朝将行之已久的正式成为的主体架构,皇帝取代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秦以后,中国主要采用、和(各个朝代又有较多差别,如西汉的中央集权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主流)。通常的情况是一个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励精图治,国家处于上升阶段。之后开始守成,社会矛盾逐渐积累。在王朝的末期,国家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通过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旧王朝,建立异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导致旧王朝的覆灭。
古代中国的政治是与并行。
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国家观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描述国家在统一和分裂的状态间不断循环的历史。
“共和万岁之兩面”
清朝末期,满清统治者受到内外压力,中国出现与之争。清朝统治的结束后,中国告别两千多年的帝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开启了的大门。民国初期,混战。结束后,时任东北领导者的宣布,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到统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实际控制一些地区,建立。国共内战后,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大陆地区的控制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制度;中华民国政府并撤退至台湾。两岸走上不同的政治道路。
主要國家經的政體民主或獨裁的歷史變化,根據 Polity2
中華民國政府在其实际管辖之,施行宪政制度。1928年,完成二次北伐,全國歸於統一。於是國民政府訂定《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而後,八年抗戰成功,則於1946年制定的《》,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實行;原由推選產生,但憲法經多次後,先是於1991年進行,之後再於1996年將總統副總統改由人民產生。自1935年首度舉行地方層級的以來,已歷經長期的及2000年的首度。
歷經從獨裁體制轉變成民主體制的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其实际直接管辖之内地地区,实行的制度,由长期领导政权,其政党制度为。规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中国共产党作为宪法序言明确规定的执政党,经过权力核心的更替,四个重要执政思想包括、、江泽民和胡錦濤。中国大陆后,其政治体系为「」。现时中国大陆提倡建设「」,推广「」、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
和自和统治下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按照原则,先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与内地相同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实行移交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有限度的民主制度。两个特别行政区均有自己的基本法和独立的司法系统。
的政體民主或獨裁的歷史變化,根據 IV 資料中的Polity2數據製圖
受到广泛使用的Polity IV显示,从1966年的开始的极权主义,中国的「权利趋势」至1970年代向稍自由方向移动两格,随后進展停止(參見圖右)。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法学教授裴文睿(Randall Peerenboom)撰文《中国的民主和法治发展是一个问题案例还是范例》中,援引「政体第四指数」(Polity IV Index)來提問:「我们同样不知道中国将在什么时候在(甚至是对最高领导职务进行普遍选举)的意义上实现,或者什么时候会在“政体第四指数”(Polity IV Index)中得到8到10分。」此文亦收錄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中国干部学习網。
主条目:和
迁至台湾后,海峡两岸的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自宣称为代表中国之唯一合法政府,双方在宪法层次没有放弃对方领土的主权。经过2000年的,中华民国,换由执政后,逐渐改变迁台以后国民党政府的两岸政策,转而积极推进臺灣「」,并強力推行「」教学的教育改革,強調「」與“”,并表明只要台湾人民同意,不排除台湾海峡两岸将来建立任何一种关系的可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则积极在外交上主张「中华民国已被取代」,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台湾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大陆地区以来,之间经贸交流日深,虽然两岸在经贸交流、文化交流方面已不可分割,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对台湾问题仍然非常敏感,亦藉由制定《》制约中华民国在国际上的部分活动。
的「統一中國」統戰碑
有“和平统一 ”的标语
2008年,中华民国政党再轮替,由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的兩岸政策為,「不不不」。中華民國總統表示,“雖然大陸距離民主社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是理性精神跟開放的潮流,終將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自由民主、人權法治,我相信未來仍然會成為兩岸人民對話的共同語言。”由此,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进入回暖的交流时期,两岸再次爆发战争的军事危机概率逐渐降低,两岸和平稳定的交流前景更加广阔。
主条目:、和
中国有悠久的军事史。中国历史上历次王朝更替大都是以大规模战争導致的。在清朝以前,中华帝国连续三千年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商王朝即使在灭亡时还拥有30万(当时在南方执行作战任务),和数以十万计的奴隶作战部队。战国时,中国陆军人数更是达到世界历史上的鼎盛,约有300至400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此时也发生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单场战役——长平之战,战役中两军死亡人数为60至80万人。而在明朝,中国更是组建当时最大的海军舰队,其总排水量和现代美军单个航母编队相当。
中国历史上不断有和。中国和周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有不断的冲突。以来,中国落后的军事力量无力抗击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和西方列强的战争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一次例外,即,还迫使法国内阁倒台,但是最终法国“不胜而胜”,取得对越南的宗主权,还让中国开放西南口岸,允许法国在西南地区筑路。自清朝后期,中国的军事开始效仿西方。十九世纪末期以来,作为新兴的工业国家,大规模侵略中国。中国在等帮助下,终于在的东亚战场,即中取得胜利。之后是历时四年的,结果是取得对大部分中国的领导权,成立,和退守。而后又参与、、、等大规模对外战争。目前依然存在较高的战争风险。
和日軍作戰的中國士兵
中国史上著名的战役数不胜数,倒戈相向的伐商的,火牛阵救的齐,退避三舍的,坑杀40万人的,伐秦的,和,助打敗建的;以少胜多的与的,曹操与、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伐的,斬盡戰俘手指的與、扬名的,湘军攻破都城的天京攻防战,1933年西北军阻止入侵的,1937年的抗日战争,于抗日战争中的,有东方之称的,时期的等等。
对外的成功战争事例,有西汉反击匈奴之,与日本、的,,;击退,抗击的台州大捷;清朝与俄罗斯帝國,擊敗在台灣的荷兰人,中法镇南关大战;胜利等等。
中国传统的军事思想和理论重视谋略,这在《》一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据传还有《》、《》、《》、《》、《》、《》等同属的著作、《》、所著的《》、所著的《》,所作的《》,但《孙膑兵法》已大多散轶不可考。还有一些关于军事的篇章,诸如《》中“论战”一篇关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论述,为后世所称道。
《》被視為吉祥物的(長頸鹿)為郑和下西洋的朝貢物
在古代,中国认为自己是文明世界的中心,中国的是这个文明世界的领导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以为世界的中心,中国视周边地区为、、和,认为中国以外之人为未开化之人,中国以外之地称为“化外之地”,词语皆带有蔑视的意味。中国因为其文化影响力,在其周围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华文化圈”,其传统范围一般包括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东南亚地区。另外,周边国家历代向中国,这种制度到达到最成熟的地步。历史上尼泊尔、朝鲜、琉球、安南(越南)、苏禄(菲律宾)、缅甸、南掌(老挝)、暹罗(泰国)是中国皇帝册封的八个属国及朝贡国。、(旧称安南)、是朝贡国的典型。
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北边是大漠,西边是高山,东南是大海,限制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很大的威胁。战国期间中国就开始在北方修筑长城抵御的攻击。汉初对匈奴以防御为主,典型的政策是。时,汉朝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并且一度将匈奴赶到漠北。但身故后的国库空虚,使得汉朝政府又改为政策,以保政治平安和经济繁荣稳定,其间最著名的就是事件,据说当时因惊为天人还舍不得将其嫁给。
自的出使西域,中国和中亚的交流就非常频繁,中亚的深受汉朝皇帝青睐,同时中亚的一些作物如等也被引进到中土。
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以和中亚、欧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丝绸和茶叶等商品。从开始,朝鲜半岛和日本就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和交流。自东汉起,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并最终在中国扎根,还经由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
的繁荣时期,成为当时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宽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来的文化。在唐王朝支持下统一朝鲜半岛,和中土的往来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到唐朝,全盘学习和接受大唐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还仿制汉字,以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长安的样子打造;中最著名的就是和等人,其中晁衡和、等人是好友,王维为其回国饯行的时候还亲手写了一篇《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并序》相赠;和尚也东渡日本,讲经说法,将佛教教义播撒到这个东瀛岛国。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长安街头也经常可见,并且有人通过考试在大唐做官。大唐和史称的印度交往也很频繁,法师历经艰险,过沙漠、翻山越岭,终于在印度取到真经,宣扬佛法,成为众所仰慕的,其故事后来还被改编成广为流传的《》,为后世所称道。
时期,虽然中国版图内国家林立,战乱频仍,陆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业和海上贸易发达,且针已经应用于航海,使得对外贸易超过历史水平。
的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中国和欧洲国家以及、等多个国家有广泛的交流。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的接见,在元朝都城做过官,见识过“会燃烧的黑色石头”(),回国途中还做过元朝赴的赐婚使。
的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三宝太监的宝船比的远洋船结实、庞大得多,当时中国的国策是宣扬国威,而不是掠夺式的殖民,所以近有东南亚,远有东非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众皆欢喜以待。自明朝开始,有许多的来到中国传教,其中就有、、等一大批开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带到中国,例如《》等。
时,使者带礼品到中国来为皇帝祝寿时,被中国当以“”对待,并因英国从东部海路过来,而称之为“英夷”,且要英国使臣以三拜九叩礼参拜,后来经过妥协,使臣以见英王礼,单膝跪地而告终。
19世纪末一幅著名的时事漫画——《》,可大致反映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
中国对世界的看法,在第一次后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中国被迫正视自己的衰败与西方强大的军事、科技实力。
《中英》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从此中国屡次被迫割地赔款,例如《中美》,《中法》,中俄、中英、中法《》,《中俄》,中俄、中美、中英、中法《》,《》(第一个中国战胜而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法国因而倒台),《》。
再如战败后清政府被迫与签订《》(马关即今)而将、、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并默认后日本吞并的事实,后来因为、和三国的干涉才以三千万两白银的价格赎回辽东半岛();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划定和抢占的狂潮,比如英国占据,俄罗斯划定以北地区和,德国划定,日本划定,法国划定、和等。
另外,《》(即《日俄讲和条约》)虽然是俄罗斯和日本所签订的和约,但是的主要战场在中国东北,且该条约也涉及两国在中国东北利益和特权的划分,因而也算是一个涉及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是代表中国的清政府和八国列强的最后一个大的不平等条约,赔款巨大(参见),允许外国驻兵,且要严办和支持义和团的官员。大清也逐渐沦为,国际地位较低,直到後,隨着陸續廢除、勝利後成為,才逐漸有所提升。
即便如此,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朝的在世界總額中佔到將近三分之一,公元1900年人口約占世界的人口比例28%,所以自从义和团运动之后,列强发现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单独“统治世界三分之一之生灵”,在清政府倒台后对中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别支持各地的。
主条目:和
通过席卷全国而占据大部分省区的新生的,一开始并没有获得列强的承认,虽然为了获得列强承认和支持而倾向于接受1840年以后的各个不平等条约;在掌握北京政府大权以后(时任内阁总理大臣),“通电共和”,通过逼宫迫使清帝退位和要求革命党人妥协而获得大总统职位,还组织向英、法、德、俄、日銀行團“”,最终使得该政权为列强承认。1915年,为了获得的支持称帝,还接受丧权辱国的“”;但由于影响其他列强在华利益,1922年的宣布废除部分条款;随后条约内容被不断改写,直至1945年日本而得以彻底废除。
由于刚成立的中华民国是弱国,虽然作为的战胜国,且经等外交代表据理力争,在上仍不能获得公平的待遇:1910年代中期日本与称帝前私下订立的“”严重侵害中国的主权,并与德国在一战中被日本强占的山东权益一道,成为巴黎和会上日本与列强讨价还价的砝码;消息传到国内,引发全国性罢工罢学的「」,并最终导致中国代表拒绝签署《》,并于其后的与日本就山东悬案达成协议,签署《九国公约》(《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和《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
自中华民国建国以来内战不断,经常出现几个代表中华民国的政府,并且直到的最后阶段前,中国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来全力发展外交关系,虽然“”前,民国中央政府一直是为各军阀交替掌权的。各个派系的也都依仗不同的国家来对自己的地区加以控制。同时,期间还出现三个自称代表中央政府的政权-,和,但随着“”和两次的胜利,获得英美支持的形式上统一全国,确立其中央政府的地位,直到1949年。
1943年11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在首都發表。
到了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才开始显着提高。中国是三大国之一。对日抗战后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废除了自后所签订的大部分,并陆续与世界各国签订平等新约(“修订新约运动”)。政府还积极与英国交涉,欲收回,但被当时的所拒绝。
中华民国也是的五个创始会员国和联合国之一。
1949年在失败后,中華民國政府陆续迁往、、,并最后迁直到。虽然仅仅踞有台湾,但中華民国政府在国际上仍持續代表中国参与世界交流位置。1970年代,伴随着中华民国的联合国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退出聯合國,以及与美国等国断交等一系列事件,中华民国的國際地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这对中华民国造成影响并形成外交问题。1980年代以后,中華民國面临着退出国际组织和断绝正式外交关系的问题。目前中華民國有22个邦交国,主要为、和,在有一国与之建交;另外,以的身份参与,以名义参与,以的身份参与,以名称积极与各国保持接触。
中華民國目前的外交问题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的壓迫下,中华民国的国际空间受到限制,与部份的关系维持建立在金援而非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了突破“一中”框架,時代的中华民国政府表示:海峡两岸“一边一国”,接受「双重承认」,并发动邦交国连署及公民投票,要求以“台湾”名义加入和其下属机构,但2006年要求加入世卫组织未达目的。國民黨在2008年重新执政後,兩岸關係始有進展。
主条目:和
近年来加大对非洲的投资的援助,图为中國非洲醫療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策略,加入为首的,在中对抗以为首的阵营。1953年提出,1954年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解决关于问题的,派出周恩来领导的代表团,1955年总理参加在万隆举行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即,席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等非国家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并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獲得联合国的中國代表权,成为之一。70年代末期,副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访美。
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与和的谈判,用的方式,于日和日分别收回对和的领土主权,并分别建立和。80年代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西方关系一直较为融洽,但由于1989年的等事件,西方对华进行经济和贸易制裁,其中军备禁运至今未能解除。
主条目:、、和
以28种颜色分类描述此国的产品出口,每种颜色盒代表一类产品。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经济,其经济规模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领先于世界。在历史上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战争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实施海禁,后来,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清以来,中国固守农业经济,而在同一时期率先实现,中国经济遂落后于西方。自以来,中国原来保守的农业经济体系受到西方世界的极大挑战。
中国效仿西方发展工业的过程,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后至开战前夕已顺畅发展,尽管其间受到内外因素的多重干扰。尔后直至中日战争和国共战争的结束,中国始有较为长期的和平发展时期。
中国大陆的经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初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苏式为主,政府建设重工业的资本源于对农产品的低价征购。毛泽东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应用在时达到顶峰,但也造成恶劣的后果,其后经济的发展又被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所严重影响。尽管如此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仍然保持较高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建立较为完备的工农业体系。1980年代以来,邓小平政府宣布,开始实行并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大陆近年至2010年,超过72000亿美元,已经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普遍认为中国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位于世界中等水平(第83位),并逐渐受到资源限制和贫富差距加大的制约。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省份中,广东为GDP最高的第一强省,浙江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中国经济被普遍认为将在2020年超过美国,这也引起国际上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讨论。2013年中國大陸汽車新車銷售量達21,370,922輛,是全球第一個一年內汽車新車銷量超過兩千萬輛的國家。
香港和台湾在1970年代为之二。台湾的经济发展较为倚重与美國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贸易,從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為止,台湾的經濟成長率平均都在9%以上。香港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49年建政起至1980年代以来的主要对外贸易窗口。
中国大陆、香港、澳門、臺灣之间的经济联系在的过程中日益紧密。
全世界海拔最高(最高處超過3.6公里)高鐵,連結蘭州和烏魯木齊的2014年年底通車,總長1776公里。+
中国是之一。古代中国有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科技传统。古代中国为世界贡献诸多发明创造,而且在、、、、、、、等众多方面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先进成果。
一些由古中国先于其他国家发明的包括:(、、、)、、(现今所用,能张开收回的伞)、、、石油井、、、、、、及等等。其中絲綢、瓷器和茶葉更一度成為中國主要出品貨品,例如為了運送絲綢出而出現的和瓷器一詞在英語又叫china。
进入近代社会以后,中国学习西方科技,现代科学研究不断发展。2003年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及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今天常用的包含的系统,其实是商朝人开始的。在中国古代秦、汉时期的算经《》中,自由地引入,有了系统的运算方法。
生在刘宋王朝的已使的计算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他把圆周率的近似值算定在3..1415927之间。他把圆周率的近似值355/113称为密率,22/7称为约率。宋代后继创立和隙积术。
在《九章算术注》中首先提出关于十进小数的概念。
宋代沈括第一次明确地谈到磁针偏角,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录。沈括注意到石油资源丰富,“石油”这个中文名称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
《》中的记载涉及力学、光学、磁学、声学等各个领域。沈括明确指出化石是古代动物和植物的遗蹟,并且根据化石推论古代的自然环境。
时的《》中的《》测定当时120余颗的位置,次於《》,被认为是世上第二早的,有从公元前613年到1910年间共十三次的记录。现今举世公认的最早的纪事,就是载于《》中的(即)3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测算出一个为365.日,这比现今科学家测算的结果只差50秒。
中国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和“”的成功代表中国已经在这一方面走在世界的前沿。并于2007发射“”月球探测卫星,从而拉开的序幕。日,“”成功发射升空,在发射升空的24小时裡,神七航天员经历16个日出日落,飞行大约68万公里。26日22时左右,航天员、分别组装完成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海鹰”舱外航天服顺利通过各项测试,并出舱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太空行走技术的国家。2010年“”探月器成功发射,成功探测月球,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同时探测月球和小行星的深空探测器。随着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中国成功的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以上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奠定基础。2013年“”探测器成功在月球着陆,并成功释放,使得中国成了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主条目:和
中国古代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类似,也是具有各种建筑类型和构造做法的完整建筑体系。日本、、越南等国的建筑文化受中国影响很深。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是注重环境地形,建筑单体以低层多层的为主,采用坡屋顶,外观简洁但细部精巧,建筑群体采用水平方向发展的院落方式组合。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追求人工模仿的自然形式,“虽由人作,宛若天成”。中国城市规划很早就考虑到城市交通、排水、防灾等要求,在世界城市规划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以中的作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的整体观及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音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是藏族发展的医学体系,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藏医学十分重视自然与人体的关系,将其称为大、小宇宙。多出自青藏高原,据说对许多疾病具有神奇的疗效。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蒙古族结合蒙古人生活在高寒地区、多户外活动、多肉食的特点,逐渐发展出来的独特的医药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其间受藏医、中医的影响很大,也掺杂着的影响。基本是用、、等方法治病。
中國俗稱中國功夫,意即打鬥技巧,它也被分成多個門派,由拳腳至運用刀劍等的技巧也有,中國人不單把武術作為打鬥技巧同時也作為一種健體強身和養生的方法,現在中國武術也作為電影的主題。
黃河流域是中國文化發源地,也因此被中國人稱為母親河
反映統一中國的
中华文化,亦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地区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时代是华夏文化的初步形成时期,经过尧、舜、禹和夏、商、周等时期的发展而日臻成熟。近代考古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发现的古代文化遗存有早期的、,的,晚期的,跨越和的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河南安阳殷商有类同和相似之处。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其它文化遗存有、龙虬庄文化、、、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分布于等地。考古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非常高的程度。
正统中华文化中,有的观念,中的华夷之辩,不以种族为标准,而以礼乐衣冠作量度。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汉文化礼义和炎黄血统作标准。种族民族主义只是中国传统民族主义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华夏文化随着中原王国的对外交流和扩张而传播,史载的活动范围已经达到越地;周建立吴国;在春秋时期,、、等地已经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战国时期灭,随后秦朝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地域范围逐渐扩大变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华夏文化和各地原有文化融合,并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融,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古代中国在时期,出现过,思想文化飞跃发展的局面,涌现出、、、、、等众多思想家。古代中国文化自西汉尤其是宋以后,以、等为主体,并含有、等观念。中国文化自成一体,有较大的独立性和稳定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比如历史上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就深深地影响中国。
《》描繪京都(东京)城(今)的節日熱鬧風貌
传统中国文化也深深地影响周边的东亚国家,比如、、等。同时,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运动和近代化也有深刻的影响。
中国文化在古代也吸收外来文化,以佛教融入中国为代表,不过对外来文化往往是把外來文化融入本土文化中。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处于劣势地位的中国人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为了自保、发展,“”,起初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向西方学习近现代、,再后来到民国采用政体,建立现代国家。民初有識之仕發起「」,与此同时,各种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如“”、“”,也传入中国。“保持中国文化”和“”两种主张长期斗争。中華文化在中国大陸的期间遭受较大损失,全國各地被毀文物、被殺文人较多。目前,在政治思想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仍烙有马列主义的特征,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很多大陆民众逐渐恢复民族自信,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信仰的恢复、发展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遷臺早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1960年代起政府以官方力量推動文化,成立,強調中華文化的復興,對抗当时大陆的「文化大革命」以示政權正當性及道統。文化呈現反共、中華傳統、一元的特質,但日治時期的日式文化及1950年代起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仍為重要組成。1987年政治解嚴後,對非國語(北京話)的限制減輕,闽南话、客家話及原住民語言等母語和本土文化重獲發展機會。來自歐洲、中國、日本、美國等地的影響,使臺灣富含自由多元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也很强烈。除了一些普遍的特征之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1990年以后,随着中国其他地区的人员向各个主要城市的迁移(例如、、,其目的主要为经济利益),导致各地不同的风俗大量涌入少数几个城市,并对目的城市的文化造成影响。
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由于过度关注于经济发展,未能完好地保护或保存当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濒临失传。
正在唱的香港歌手
中國的主要語言是,漢語是屬於的語言,漢語現在主要是指,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和全國(不含和)的教學語言,除此之外,漢語又可細分成多種不同的方言,例如和等,再加上其他少數民族的語言,也因此經常發生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無法用言語互相溝通的情況,但中國文字()是不受語音影響(汉语的高度统一,各地通用),故即使雙方語言不同但仍可以文字溝通,報紙和書籍等出版刊物也可以全國流通而無需翻譯。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中的一种(另外两种为:的及人的),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种,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极少数不使用字母拼写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300年前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历经演化,早已逾越的阶段,汉字的字体依历史演进顺序包括、()、、、、、等。几千年来,中文的发音不断演化,不同地区的中国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异,但中文的书写符号汉字极少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人们之间的交流,汉字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中国也起相当的作用。
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被发现,继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在中国,除了汉字以外,还有、、、、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等。
中国的有着两千多年的传统,之一的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及国画家。
汉字对于、、形成深远影响,這些地區稱為。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假名,到今日本文中留保留大量的汉字。韩国在十四世纪时根据汉字创造“”,称之为“”。越南则根据汉字发明“”,在法國殖民時期又改用羅馬化的,並废除汉字在官方的使用。1960年代,中共发布方案,与时同时期,日本将汉字省略化為。但当时两国处于非正常状态下,在这一文字改革中未能取得沟通,此外,由於臺灣並沒有被中共佔領,所以延續 傳統中國漢字。形成现在的、、、地區、使用着不同形态的漢字。
残石,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传统中国的学问。东晋正式确定甲乙丙丁即经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经史子集之名。唐初编成《隋书·经籍志》,这是正式以经史子集为类名的四部分类法中现存的第—部目录。它分经史子集4部,下分40细类,经史子集各部书籍六万九千五百七十余卷,译本书千三百二十余册,释藏七千零八卷,书画图象等约二百余种。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爲八目。
《归藏》《》《周易系辞》《周易集注系辞》《周易卦序论》《周易系辞义疏》
《古文尚书》《今字尚书》《尚书洪范五行传论》
《韩诗》《》《毛诗》
《周官礼》《周官礼义疏》《周官礼图》《》《丧服经传》《集注丧服经传》《五服图》《》《夏小正》《》《月令章句》《中庸讲疏》《礼论要钞》《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
《乐社大义》《乐论》《古今乐录》《管弦记》《乐府声调》《乐经》《琴谱》《乐谱》《太常寺曲名》《历代乐名》《黄钟律》
《春秋经》《春秋左氏长经》《》《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训》《》《春秋公羊解诂》《》《春秋决事》《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论》
《古文孝经》《集解孝经》《孝经义疏》《孝经敬爱义》《孝经义》《孝经义疏》《古文孝经述义》
、、五经总义
《论语》《集解论语》《论语释疑》《论语义疏》《孔子家语》《孔丛》《尔雅》《集注尔雅》《尔雅音》《》《小尔雅》《》《》《五经大义》《五经通义》《六艺论》
《河图》《河图洛书》《易纬》《尚书纬》《诗纬》《礼纬》《礼记默房》《乐纬》《春秋灾异》《春秋纬》《孝经勾命诀》《孝经援神契》《论语谶》
《》《五经通义》《谥法》
《急就章》《》《古今字诂》《说文》《字林》《》《音书考源》《声韵》《四声》《河洛语音》
《》《》《》《魏書》《魏武本紀》《吳書》《東觀漢記》《後漢書音》《論三國志》《後漢紀》《三國志》《》《》《齊書》《梁書》《齊紀》《梁史》《梁書帝紀》《》《後魏書》《》《》《》《》《》《》《》《》《》《》《》
《》《》《》
《华阳国志》《十六国春秋》《三十国春秋》《十国春秋》
《》《戰國策論》《楚漢春秋》《古今注》《越絕記》《》
《汉官仪》《》
《》《曾子》《子思子》《》《新語》《》《》《揚子法言》《潛夫論》《要覽》
《老子》《老子義疏》《》《鶡冠子》《》《莊子》《南華論》《抱樸子內篇》《孫子》《夷夏論》《玄子》《廣成子》
《》《》《慎子》《》
《》《》《士品》《》
《》《隋巢子》
《》《太公六韜》《太公金匱》《周書陰符》《大將軍兵法》《》《玄女戰經》《兵法三家軍占秘要》《棋圖勢》《圍棋品》《棋法》《二儀十博經》
《抱樸子外篇》《》《博覽》《》《玉燭寶典》
《》《》《禁苑實錄》
《》《渾天義》《天文集占》《天文集要鈔》《星占》《京氏釋五星災異傳》《洪範占》《二十八宿分野圖》
《》《七曜曆術》《漏刻經》《曆注》《》《孫子算經》《黃鐘演算法》《二十八宿分野圖》
《九宮行棋經》《地形志》《周易占》《周易通靈決》《東方朔書》《五姓歲月禁忌》《九天嫁娶圖》《占夢書》《灶經》《祥瑞圖》《災異圖》《宅吉凶論》
《》《》《張仲景方》《華佗方》《》《》《明堂孔穴圖》《》《養生要集》《神仙服食經》《食經》《脈經》《種植藥法》《黃帝養胎經》《針灸圖要決》《養生術》
《》《司馬相如集》《賈逵集》《何晏集》《杜預集》《韓康伯集》《陶弘景集》《樂府新歌》《女鑒》
《靈寶經》《洞玄籙》《上清籙》
《》《長》《四方律》《》
所作的听琴图
中国艺术包括中国传统的各种(如、)、(如、)(如、)、(如、)、(如、)等。
从始,、、、、、、,描绘中华古代文学史的灿烂。後來的明清、杂文、共產文學、網路文章等持續發揚中文。
中国画在中国被称国画,主要是用、软笔或,用和国画颜色在帛或上作画。
中国画按照内容可分为、及人物画;按照技巧可分为、、重彩画、、、、;按照艺术层次可分为具象国画和抽象国画等。
中国画擅长写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强调观察总结不强调现场临摹,运用散点透视法不用焦点透视法,重视意境不重视场景。
自中国就出现骨,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中国传统音乐有鲜明的特色。常用的乐器有、、等,音律以、、、、为基础。
中国传统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而且和、、有着密切关系。
是中国传统的舞台艺术,综合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包括、、、、、、、、、、、等多个剧种。
漢族古代服飾
蒙古族服飾
主条目:、、、、、和
中国每个民族往往有自己独特的,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對不同身份不同客層階級的人在衣裝方面也有細緻的規定。
主条目:、、和
龍這種中國遠古神話中的動物後來也成為中國的像徵
中國遠古原始先民已有其獨特的神話,中國古老神話記載遠古時世界因盤古開天辟地而出現,之後又有造人和補天的神話,當中神話中的後來也成為中國皇帝以至是中國的像徵,除此之外,中國民間也流行有關的神話。
大多数中国神话主要发生在很古老的时代,其中主要由一本名叫《的書記載。
中国上古存在上帝及等信仰,祭神祀祖自为中国的,祖先神是人们祈求的媒介。尧舜禹的臣子兴“五教”、定“五礼”、创“”、立“”、亲“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因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教即是儒教。
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上古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革新。曰:「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儒教信仰的一个基础。儒教以孔子为至圣先师,以昊天上帝为至上神,上帝给人类指派君和师,让他们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敬天祭祖」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称为“”。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间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轮流所感应而生的,因此也称为“感生帝”。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祭天的圣所是。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供奉祖先灵位。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往往又被稱為「家廟」或「祖堂」。
传统的儒家典籍有三类,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汉武帝“独尊儒术”把儒家立为国教,并设立,五经成为国家法典,开启的时代。熹平四年,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共刻《》、《》、《》、《》、《》、《》、《》七经於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隋唐时代,儒家思想法典化,形成并覆盖汉文化圈。
孔子是儒家的始創人,由此而出現儒教,但儒教是一種宗教還是祇不過是一種哲學思想卻有爭議。
皇地祇()
文宣王孔子
五星(、、、、)
五岳(东岳 西岳 南岳 北岳 中岳)
四渎、四镇、海
风师、、司命
、户神、、行、中溜
中國在儒教的影響下,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形成冠昏喪祭的習俗,以及衣冠制度。
儒教傳統里,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字,女子行笄禮,為成人之道。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日本近代以來稱之為。
中國遵循婚禮六禮,即纳采、问名、、、请期、。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
中國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主要表現為披麻戴孝、招魂等等禮節。办丧礼的时间越长,越能表现家人对死者的敬重和爱意。在古时代,在葬礼过后还需守一百天的哀悼期,并且在接下来的一到三年内,家中的人都不可嫁娶。
根據儒教經典,漢人,祭祀日月、星辰、、山川、大儺。
道教是中國其中一種主要宗教,一般认爲,是中国本土创立的宗教。(约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以后又产生,时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础上,吸收、、诸家思想,先后兴起、,经过长期发展,到,创立,正式形成。
佛教本是外來宗教但卻成為中國其中一種主要宗教信仰
末年,由传入中国,汉朝成立后,有鉴于朝的思想并不能有效地帮助朝廷维持帝国的长久统治,继而以无爲而治的黄老之道取代严管苛治的法家,时,实行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成爲中国文化的主轴。时,兴起,并深受影响。
佛教在中國時發展最興盛,因為當時有一名叫的僧人,原因是他感於當時傳入中國的佛經翻譯不善而有太多不明所以之處,故唐三藏親自去天竺(印度)取佛經,他於古印度那爛陀寺鑽研和翻譯佛經,然後把這些成果帶回中國,這就是有名的。
由於儒家具有的包容性,加之道教、佛教吸收儒家思想以及相互的影響,形成儒釋道的中國宗教信仰傳統,這些俱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不單深深影響中國,還通過交流而影響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東亞國家。
起源于的叔父带领使团出使中国,并且修建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时期,中国(伊斯蘭教徒)控制了出入口贸易,也在朝廷中逐渐有影响力,著名的穆斯林有、带领设计和修建(今为)的等。时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后代在语言、姓名及习俗方面融入了中国社会,同时也成为了重要的伊斯兰教学习中心。
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主要是、、、、、、、、、等十个民族。
根據2006年的統計資料,中國現在有大約2000萬人為穆斯林。
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早,时传入,到、,传入中国,伴随天主教传入的还有西方科技,这些宗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儒家社会而本土化,到代,因禁止中国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间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国活动,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并先后在和开办一些教育、医疗等事业。
近代由於中國人接受西方的科學理论思想,因而對傳統的某些或全部宗教信仰提出質疑甚至否定。而有些信奉的人更是否定各種宗教信仰。他們是。
1949年后,虽然宪法规定尊重和保护,但因在到由发起的的关系,各种宗教事业均受到严重破坏。1978年实行以后情况逐步好转,宗教信仰逐渐得到复苏。如今在中国内地,有自称是的人(“共产主义者不能信仰宗教”),也有许多信教者。
現在中國人的信仰以、、和各種為主。此外,中国还有、、、等,并有、、信仰等本土地方宗教。佛教徒的构成中,包括信仰的、、、、、,信仰的、、,以及信仰的等。
主条目:和
,又称,是源于夏朝的汉族传统历法,在儒教“行夏之时”的影响下沿用四千多年,属于,以十二个为一年,来反映变化,在影响广泛,汉族根据夏历形成的祭享民俗构成民俗节日。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年中行事”或者“名節”,在韓國稱為“歲時風俗”。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歲事記》,朝鮮時代著有《京都雜志(????)》(1800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歲時記(?????)》(1819年)、洪錫謨著《東国歲時記(?????)》(1840年前後)。
汉族的部分主要传统节日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又称汤圆、汤团))
夏历正月十五日
又称上元节,吃元宵,庆团圆。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但是在元宵节这一天,情侣可以一起去看灯,约会。因此,有人把这一天和西方的情人节相比较,说这一天是中国的“情人节”。到现在,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还被各地很好的保留。
夏历三月三
全家出去踏春、采青、放风筝、荡秋千,有亲近自然,享受春天之意。有些地方还有采荠菜包饺子的习俗。
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
祭祖、扫墓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赛,纪念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星期,即中国情人节,神话传説中鹊桥相会之日,“男乞文、女乞巧”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北方人吃月饼,南方人吃糍粑,现在南方人受北方影响吃月饼。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还有信奉佛教的使用源自的,信奉伊斯兰教的、使用阿拉伯人的,有傣族历法。
通常放假半天
通常放假半天
(政府部門全日休假)
公曆1月1日
1天法定假日
1天強制性假日
正月初一至初三
(公曆1月底或2月)
至正月初六(有调休)
3天法定假日
正月初一至初三
3天強制性假日
正月初一至初三
除夕日至正月初五
公曆2月28日
公曆3月8日
婦女放假半天
公曆3月或4月
(日期依而定)
3天公眾假期
2天公眾假期
公曆4月4日或6月1日(大陸)
1天公休假(未满14周岁儿童)
公曆4月4日或4月5日
1天法定假日
1天強制性假日
公曆5月1日
1天法定假日
1天強制性假日
公曆5月4日
14週歲以上放假半天
農曆四月初八
(公曆5月)
1天公眾假期
1天公眾假期
公曆6月1日
不滿14週歲放假1天
農曆五月初五
(公曆5月底或6月)
1天法定假日
1天公眾假期
公曆7月1日
1天法定假日
公曆8月1日
現役軍人放假半天
公曆9月3日
軍人依規定放假
公曆9月10日
(通常不放假)
部份學校放假1天
部份學校放假1天
公曆9月28日
部份學校放假1天
農曆八月十五
(公曆9月或10月上旬)
1天法定假日
(中秋節翌日)
1天強制性假日
(中秋節翌日)
公曆10月1日
1天法定假日
國慶日:1天強制性假日
國慶翌日:1天公眾假期
公曆10月10日
公曆11月2日
1天公眾假期
農曆九月初九
(公曆10月)
1天法定假日
1天強制性假日
公曆12月8日
1天公眾假期
公曆12月20日
1天強制性假日
公曆12月21日或12月22日
非公眾假期,但可取代耶誕節作法定假日之用
1天公眾假期
放假日期,由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中国大陆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由香港相關法規規定,由澳门相關法規規定。
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放假一天的节假日,如遇则不调休。
與節假日的排列順序可能與本表有出入,日期僅供參考,實際變動以政府公示為準。
是中國著名大學之一,圖為其校園一角
是中國历史悠久的大學之一,圖為其校園原址大门
根据记载,中国在时代已经建立不同层级的学校,以后夏、商、周时代均有发展。自后,中国开始以为正统学问的教育,并以为国学,同时开始兴办地方官办学校。时确立并改太学为国子监。时开始兴建。在古代,国家设有中央官学(隋以后称国子监),地方政府设有府学、县学等地方官学,私学则有书院、义学、社学、私塾、蒙学等。清末教育制度开始效法西方国家,1903年清廷颁布,由儒学为主体的教育转入近代新式学科教育,并取消科举制度。1922年民国时期颁布,建立起完备的现代教育制度。详见。
在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模仿苏式教育,改革开放后重新审视并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开始回归中国化,80年代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教育普遍采用九年制制度,规定学龄儿童均要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目前还在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唐山、山东部分地区采用十二年制小学到高中免费教育体制,大学入学制度方面如今主要实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或者就读,如果因高考发挥欠佳升至高职高专的学生,可在高职高专三年级当年参加专升本考试可转入大学本科就读,但不同于高考和考研,专升本仅限一次机会,另外实行制度选拔大学本科毕业生攻读和研究生。
在,目前实施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并有推展至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建议,著名大学有、、、、、等。
在著名大学有、、等。
在,目前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并有推展至十二年国民教育的声浪,台灣有名的大學有、、和等。
摄于20世纪的上的人群
中國傳統社會被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士即是學者(大部份是儒生)和官員,由於他們幫皇帝治理國家而排在第一層,農即是農夫,中國以農立國而且有龐大人口,故解決吃飯問題最為重要,而農夫也是中國傳統上最多人從事的職業,農田也往往由父傳子,所以,農夫被排在第二層,工即工匠,他們負責製造瓷器和刀劍等用品,故是第三層,商即商人,雖然商人富有但由於被視為以作投機買賣而致富,在中國傳統社會是被人卑視為滿身銅臭,故是最低的第四層,至於士兵由於很多都是臨時由農民組成,中國傳統社會也流行好男不當兵的思想,故即使是職業軍人都無屬於他們的社會階層。
中國傳統的婚姻是女子出嫁從夫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人倫來維繫的社會,中国社会重视、和。古代中国社会是等级化的,皇亲国戚最有权势,接下来是各级官员,然后是,最后是普通百姓。数千年的皇权统治使观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浓厚。读书人钻研儒家经典,参加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把握机会,学以致用以求一展所长)。古代皇权政府提倡,这对于维系社会和谐稳定有正面的作用,但是也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除了儒家思想外,中国传统社会还被各种支配。
妇女在古代中国社会裡的地位不高,“女子无才便是德”。社会重男轻女,认为只有男丁才能传宗接代。对于父母要有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就是不告知父母就娶妻这也是没有尽孝道的一种。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女皇帝,其余的皇帝皆为男性,他们拥有三宫六院、大量的妃嫔。富有的男人通常都会。在礼教盛行的年代,男女婚姻不是靠自由恋爱,而是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清时代盛行的之风,对女性身体造成残害,辛亥革命后开始有所改观,缠足开始废止,1950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则严格废止这一习俗,缠足销声匿迹。现代和思想是在十九世纪末才由西方传入中国,随后掀起民主宪政风潮。
中国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中国有着悠久而发达的饮食文化。
中国是的故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
中国是造的古国。在时期出现自然发酵的;后来发展将谷物糖化再酒化的技术;先秦时期出现曲法酿酒;汉代以后发展制曲技术;东汉引进;宋代出现药酒;元代、明代出现从阿拉伯传入的法酿制的。源远流长。酒不但用于、会盟、祝捷等公务活动,还用于民间的喜丧礼仪、欢聚迎送等场合。中国酒文化和诗歌、戏曲也有着丰富的联系。
已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它由历代宫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风味的地方菜系所组成。著名的菜系有、、、、、、、等等,上述菜系为中国知名的八大菜系。中国菜选料范围广泛,制作精细,品类繁多,注重色香味的统一和调料的使用,体现精湛的烹饪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块宜食的尺寸,固体食物使用进食。
大熊貓是中國最有名的珍稀動物
主条目:和
中國的領土和領海皆有各種珍稀動植物,當中甚至成為中國的標記和國際親善大使,除此之外,還有和等。
至於植物方面有和等。
於中查詢。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1945年,中國國民黨已經撤出國軍中的党务组织,並在1947年將國軍(此時並非中國國民黨簡稱)移交後的管理。从形式上看,此時的直屬,而非中國國民黨。參見臺北歷史文獻社編,政協文獻,頁101
此项称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与国际奥委会三方妥协的结果;关于Chinese Taipei,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一般翻译为,现在有尊重这一名称的趋势。同时,中华民国方面指出,如果复被称为就抵制下届奥运会,并不愿奥运火炬来台湾,以免有被政治化之虞。
非常微妙的是,均已先后加入世贸组织。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是以“独立关税区”名义加入的,并已经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谈判加入主要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签署的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而中国香港则已经是该协议缔约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入世时,已经承诺要尽快开展该协议的签署谈判工作。另外,世贸组织在未获中华民国官方同意前,即将台澎金马个别关税领域简称为“中华台北”,引起中華民國政府的抗议。
一般派遣特使参加每年一度的“经济领袖会议”。中国香港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亚太经合组织成员。
在野的阵营方面也推动“返联”公投,主旨皆是以「中华民国」、「台湾」、「中华台北」或其他有弹性名称全面重返国际组织。
Tang, Xiaoyang. Guo, S Guo, Baogang, 编. Greater Chin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  .
Challen, Paul. Life in ancient China. New York: Crabtree Publishing. 2005: 6.  .
邸永君.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 . (存档于) (中文(简体)?).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
刘芃,2003,《中國考試史文献集成》,高等敎育出版社
中國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專业委員会,2009,《历史地理》第4辑,第4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石介,宋,《中國论》:“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之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平内外,所以限也。夫中国者君臣所自立也,礼乐所自作也,衣冠所自出也,冠昏祭祀所自用也……曰各人其人,各俗其俗,各教其教,各礼其礼,各衣服其衣服,各居庐其居庐。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如斯而已矣,则中国中国也,四夷四夷也。”
马大正,2000,《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學術年刊》第31期第27页:“這一「天下」由諸夏與蠻夷戎狄所組成,在方位上,是由中國居中心,蠻夷戎狄居四裔;在層次上,由中國居內服,蠻夷戎狄居外服……共享中國「天子」的皇恩浩蕩,這是歷代帝王最終極的「四海昇平」的政治理想藍圖,此即所謂:中國與夷狄,猶太陽與列星。”
. 星島日報. .[]
"史記 五帝本紀第一鄭玄曰:「猾夏,侵亂中國也。」"
陳邦瞻. 交州之变//宋史紀事本末. "太祖开宝六年五月,交州丁琏入贡。梁末,交州土豪曲承美乘中国之乱,据有十二州之地。"
《白虎通義》“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號也?《詩》云:“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稱也。”
明史. 大清. "脱脱自幼俘入中国,帝拔之奴隶中,俾列宿卫,欲令嗣爵。"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27.  .
邸永君. . 学习时报. .
《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02页
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1982,《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民族出版社,121页
孙祚民,《中国古代史中有关祖国疆域和少数民族的问题》,《文汇报》日
中国史学会,1987,《中国历史学年鉴》,人民出版社
魏特夫,《中国辽代社会史》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中国古代史》:“汉族王朝即中国,绝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真理,它是历史上留下来的一种传统观念,是汉族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份遗产。”
高凯军,2006,《通古斯族系的兴起》,中华书局,63页:“我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大都从大汉族主义的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把汉族王朝看作是中国。”
翦伯赞,1982,《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不要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作为外国人对待,凡生存和活动于今日中国领土以内的古代各民族,不论这些民族和当时中原王朝的关系怎样,应该承认他们都是中国人。”
[]:“China is occupied by a quarter of all the people in the world. It has the longest continuous culture surviving from ancient times.”牛津大学
(中文(中国大陆)?).
光明日报. .
但遗址内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质的契刻符号距今八千到九千年,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文字之前的最早符号图形资料 .
韩国河,张松林.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文集》. 科学出版社. .  .
王文元,,新华网甘肃频道(简体中文)
唐金培. .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龔招健,《防污染商機無限,中國環保股好好賺》,《Money錢雜誌》77期,2014年2月號]
[洪嘉蓮,《指尖上的中國,精眾行銷來了》,《30雜誌》2014年1月號]
《政體進化論》
翁有为,1999,《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
任雪麗. . 貓頭鷹出版. –.   (中文(台灣)?).
汪子錫 (大眾傳播). . 中央警察大學. 1 October –.   (中文(台灣)?).
陳茂雄. . 前衛出版社. 2007 (中文(台灣)?).
安迪慕克吉,彭博新闻社网站4月30日
裴文睿,肖辉(譯)
王录. 《商王朝》. .
刘向. 《战国策》.
李少林; 刘正梅. 中国兵法全书.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  .
[劉光瑩譯,《中國蓋高鐵 速度與子彈比快》,《天下雜誌》535期,2013年11月號]
見沈括《》卷二十四·雜誌一,原文:「……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2007,《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國古代人物服式與畫法》,黃輝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頁
《诗经·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孟子·梁惠王下》
《礼记·王制》:“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曲礼》“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遍。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岁遍。大夫祭五祀,岁遍。士祭其先。”
《禮記·內則》:“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
《禮記·喪服小記》“男子冠而婦人笄。”
《禮記·冠義》:“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论语》“子曰:行夏之时。”
《[]》規定每年的公眾假期為元旦、春節(農曆初一至初三)、清明節、復活節(耶穌受難日、耶穌受難翌日和復活日翌日)、勞動節、佛誕、端午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重陽節 、國慶日、聖誕節(包括聖誕翌日)共計17天。其中的12日被《》規定為法定假日,包括元旦、春節(農曆初一至初三)、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中秋節翌日、重陽節 、國慶日、冬節或聖誕節(二擇其一)。除《公眾假期條例》規定的機構外,僱主只須根據《僱傭條例》的規定給予僱員12天的法定假日,但亦有不少機構給予僱員公眾假期條例規定的17日假期。
澳門公眾假日:日(日發佈)生效的《》規定每年的公眾假期為元旦、勞動節、國慶節(國慶日、國慶翌日)、追思節、聖母無原罪瞻禮、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聖誕節(聖誕節前日、聖誕節);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節、復活節(耶穌受難日和耶穌復活前日)、佛誕、端午節、重陽節、冬至節和中秋節(即中秋節翌日)共15個節日累計20日為公眾假期。其中的10日被《》規定為強制性假日,包括元旦、春節(正月初一至初三)、清明節、勞動節、中秋節翌日、國慶日、重陽節、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澳門公眾假日逢週日不實行補休:從澳門特區政府每年訂定公眾假日公示來看,公眾假日逢週日不自動補假調休,而是由行政長官另行作出批示決定是否進行豁免上班。
1991年以前婦女放假一天,1991年起合併兒童節為俗稱之,全國放假一天,參見:。
年,國小以下學童放假一天,1991年起合併婦女節為俗稱之,1998年配合實施取消放假,2011年起恢復,參見:。
中華民國為3月29日,自1954年起,全國放假一天,2001年配合實施度取消放假,因被譏為的青年節,2007年在執政任內,改為,不放假。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曾国藩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