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价值核心体系中的地位

〔摘要〕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责任。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以马克思列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带领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奔向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民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必须确保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构在其运作的全过程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3-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学界对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号召反响强烈。众多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结构、本质、特征、意义及提出背景、实现途径、思想资源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推向一个高潮。但对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却言之甚少。本文就此问题做出初步探究。
  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决定了执政的价值理念对所执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方向。如何使执政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公民中大多数人的价值追求,从而存储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就成为党和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问题。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战略任务就是应对这一问题的重大举措。这一举措不仅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能否成功地以执政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营造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责任,切实发挥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有明确的阐明。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是各国工入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 〔1〕。这就指明了共产党是为着整个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利益而无私无畏奋斗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个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核心价值理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坚持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它就能够带领人民取得政权并牢固地掌握政权;而如果一个国家的共产党放弃了这一核心价值理念,即便它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也无法牢固地掌握政权,而且最终必然失去政权。前者如中国共产党、古巴共产党;后者如苏联共产党、东欧国家的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这个理论体系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人民的利益而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价值。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可见,人民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习近平同志指出:&30年党的建设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随着时代发展,社会阶层结构随之改变,党的阶级基础因之变化,服务人民的内容和方式也与时俱进,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核心价值理念却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5〕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凝聚全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归依;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论基础;也是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力和辐射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避免资本现代性的陷阱、正视后现代性的合理诉求进而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7〕
  (三)党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具体化、系统化、理论化和时代化了的党的核心价值。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8〕,既深刻阐述了党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时代发展,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意识形态依据的牢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9〕指明了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社会基本制度保障。&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10〕揭示了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精神体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11〕则奠立了实现党的核心价值理念的道德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是中华民族最先进和最优秀的分子及其政党基于对其所代表的阶级、中华民族及其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自觉认识。&只有坚持党的核心价值,才能在全社会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2〕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宗旨和章程宣告了自己的核心价值,通过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彰显自己的核心价值,并运用自己执政的地位和影响,通过政策和法律在全社会推广和实现自己的核心价值。因而党的核心价值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核心价值的具体化、系统化、理论化和时代化。
二、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者和积极倡扬者、更是模范的践行者和积极的促进者。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也是旗帜和榜样。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全党所有党员唯一的、一致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价值主体而言它包含两个层面: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它是全党所有党员唯一的、一致的价值体系。如果中国共产党党员存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外的意识形态、价值目标就是对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背离。如果在党内允许多元的意识形态、价值目标存在,那么,势必导致社会成员意识形态和价值目标的混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然受到严重削弱。只有在广大党员中牢固树立起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党的所有制度安排中全面体现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才能引领全体社会成员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建设者和坚定实践者。党当然要运用自身掌握的权力资源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党更要通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建设和实践为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榜样。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和模范践行必然对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产生决定性、全局性和持久性的影响。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13〕这是对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的深刻揭示。
  (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那么它的主导价值观就必须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 〔14〕但人民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随着历史发展、社会结构变化而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利益不断分化,利益差异的存在和利益冲突的产生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执政党一方面必须及时整合、提炼、表达和回应人民内部各阶层群众利益和需求,才能在深刻变化的利益格局和日益多样的利益需求面前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至于成为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另一方面执政党又必须引导人民群众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权衡考量,科学决策。艾利亚&斯卡内提指出:&群众需要导向,群众的要求并不总是正确的,需要对它进行引导。&〔15〕在公民社会组织不成熟、公民角色功能化组织化程度较低、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较弱的现实状况下,对群众需求的整合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对这种整合和引导更为迫切的需要则是:由于实际存在的贫富分化扩大和社会阶层利益差距加大以及社会资源获取能力的相对固化,社会大众&相对剥夺&和&公正失衡&的主观心理感受日趋强化。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和引导群众的利益和需求,非制度性参与就会与日俱增。这种对人民利益的整合和引导的艰巨性和迫切性决定了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这样的历史重任。
  三、中国共产党必须确保党的国家机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党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诉求,这是实现党的核心价值和执政理念的必然要求。这里以行政机关为例分析执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一)服务政府建设的阻力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迫切性,也显示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
  由于政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主体。〔16〕因此确保政府的行政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构成贯彻党的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出就是党的核心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政府的必然要求。
  本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服务型政府是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提出、十七大报告再次号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但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依然举步维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些地方政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失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力固然众多。从主观上来讲,如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严重、官僚主义作风流行、公务员和地方政府自身利益偏好等,这些主观阻力直接体现对为人民服务这一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的放弃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背离。从客观上来讲,有法制不健全、社会利益表达的渠道不畅、制度安排和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但是这些客观阻力也是主观阻力的客观化、外在化的体现。更何况,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更多地体现为一些地方政府和公务员在利益驱动下的刻意阻滞。一些地方政府把本来应该是有限权力的政府变成了无限权力的政府,对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因有利益驱动而操纵包揽甚至滥用权力,而对应该管和能管好的事因缺乏利益驱动却敷衍推诿甚至置之不理。因而,固然&市场经济主体的不成熟增加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难度。&〔17〕但是,市场主体的不成熟与政府行政行为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最需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 〔18〕而政府职能的转换和制度创新的动力依然来自政府及公务员的价值诉求。&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19〕缺失了这一价值诉求,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就会取代公共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公共权力为人民利益、公共利益服务的性质就会异化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行政人员的自主性就会变成权力寻租的空间。
  (二)政府失灵现象在一些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凸显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价值目标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制度无法自身实现价值,制度的价值目标体系必须在制度的运行中予以体现、维护和实现。离开了包括政府在内的国家机构运作过程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政府失灵就在所难免。在现代官僚制充分发展的西方语境下,组织失灵理论认为组织常因以下两个因素而表现为组织失灵:一是参与者在组织中所表现出的异化、不平等和对组织规则的盲从等现象,这被称为参与者难题。二是公共组织对公众的诉求可能会因为专业分工、行政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增加、行政管理阶层利益的发展、信息不对称、激励手段的多样化等因素而反应不及时或拒绝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公众难题。〔20〕
&& 在当代中国,在政治领域体现的科层制官僚体系所造成的组织失灵现象也确实已经出现并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如文牍主义;为追求效率而重视普遍、理性忽略个体、情感,个性响应匮乏;程序化形式化造成的低效率。这些官僚主义现象在地方政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因此使公众对政府产生疏离感。而属于前现代的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原则也较为严重地渗透到政府组织中产生了极难治愈的封建官僚陋习诸如人治主义、裙带关系等。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及其行政人员中存在的&公共权力市场化&和&政府公司化&现象成为政府失灵最为重要的体现。这些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使政府对社会成员日益复杂和多元的需求反应迟钝甚至拒绝反应。加重了政府失灵现象的严重性。本来,政府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它是在市场失灵时矫正资源配置、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的最重要的力量。但是,由于政府行政人员作为公共选择学派所言的&经济人&具有追逐个人利益的趋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确立的情况下,极易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人民利益之上进而形成利益集团,阻碍着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践行,动摇执政党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
  可见当代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失灵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是政府及其行政人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匮乏。而由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发达,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也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组织失灵的状况,根本无法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三)执政党强有力的领导,是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克服政府失灵现象产生、蔓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保障。
  确保党的核心价值及其具体化、理论化和时代化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灌注于政府运作的全过程,确保政府切实承当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责任主体和建设主体的责任,破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力,克服政府失灵现象产生、蔓延,这是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决定了执政党具足了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政党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不可能有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的超然性决定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合法性。
  2.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存储了无与伦比的历史合法性。党又经过70多年来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确立了无可置疑的现实合法性。这种历史合法性和现实合法性使我们党不但拥有了领导国家和社会的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由此拥有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决定了党在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
  3.政治体制改革使党在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更为有力地领导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伊始,党就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着手解决历史形成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党的十二大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十三大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其主要方式是使党的意志经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党的十七大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揭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党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的转变使党可以从繁重的行政事务中脱身而出,更加有力地加强自身的核心价值建设,更加有力地从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领导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可见,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全社会成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超越西方现代官僚制根源于社会制度和阶级利益所固有的&政府失灵&痼疾,破除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阻力,克服政府失灵现象产生、蔓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巨大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3〕〔6〕〔8〕〔9〕〔10〕〔11〕〔13〕 胡锦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4〕 习近平. 改革开放30年党的建设回顾与思考〔N〕. 学习时报,.
〔5〕〔1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
〔12〕 李涛. 必须坚持党的价值体系&&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根本经验〔J〕. 当代广西,.
〔14〕 李德顺. 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J〕. 党政干部学刊,2008,(3): 3-5.
〔15〕 〔德〕 艾利亚&斯卡内提. 群众与权力〔M〕. 冯文光,刘敏,张毅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 13.
〔16〕 叶青春.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值核心价体系中的责任〔J〕. 社会科学研究,2010,(3): 66-71.
〔17〕 〔18〕 吴玉宗. 服务型政府建设欲行还难&&服务型政府建设阻力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7,(4): 8-14.
〔20〕 〔美〕 理查德&斯格特. 组织理论〔M〕. 黄洋,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328.
〔责任编辑:正惠〕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2第1期(责任编辑:超级管理员1)
&&&&栏目导航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3期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摘要】: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将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如下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内容缺一不可,但各自在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这里主要讲讲灵魂问题。
【关键词】:
【分类号】:D64【正文快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并将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如下概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小拉;;[J];求实;2009年S1期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05期
徐龙福;;[J];学习月刊;2007年20期
向阳;;[J];党的建设;2007年02期
周中之;石书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12期
;[J];新长征;2007年03期
石书臣;周中之;;[J];教学与研究;2007年09期
颜晓峰;季明;;[J];理论学习;2008年03期
骆惠宁;;[J];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08期
张本伟;肖永凤;;[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曜;;[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范浩卿;;[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孙伟平;;[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张启才;;[A];青海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兆铮;;[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老教授、老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安忠贤;;[A];本溪市各民主党派统战理论研究联合体第十七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高世春;;[A];本溪市各民主党派统战理论研究联合体第十七次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杨明;;[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曹和修;;[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蒙小脉;;[A];“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赵曜;[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共牟定县委党校
毕恩彪;[N];楚雄日报(汉);2009年
李舒;[N];吉林日报;2007年
张学文;[N];临汾日报;2006年
;[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郑剑 彭国华;[N];人民日报;2009年
刘宏;[N];新疆日报(汉);2007年
戴维民;[N];文汇报;2006年
温同庆;[N];铜川日报;2007年
罗文东?谢松明;[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士兵;[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柳;[D];吉林大学;2007年
王若宇;[D];西南大学;2009年
李升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汪德智;[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李桂娟;[D];山东大学;2007年
魏迎春;[D];兰州大学;2009年
陈开敏;[D];南昌大学;2007年
李炳辉;[D];长安大学;2008年
苑彬;[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
王宝林;[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福建日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日09:30&&&来源:
E-mail推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辩证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构建这一科学体系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所决定的。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一、这是中国人民长期艰难探索而作出的正确选择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的指导和中枢,都是由其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就有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的存在。在这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产生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起到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近代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  核心价值体系是经济、政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个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我国的国体、政体,才能坚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上的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需求。100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造成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三、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指导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8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  五、这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显著特征。在众多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13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统一起来,能够指引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沿着正确航向胜利前进,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因此,首先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所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一定能够及时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和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和理论导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前所未有,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所未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理论工作的生命,这是由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把握引导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人民的事业起重大促进作用,把握引导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也是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自觉地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立足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是为解除群众头脑中的各种疑惑,回答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因此,必须努力克服理论与实际脱节、与群众脱节的现象,坚持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它成为群众愿意接受、听得明白、能够把握的理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说服群众,拥有群众。  三、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要妥善处理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一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出现指导思想上的任何动摇和放松,都有可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失去凝聚力,从而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发展中,应当坚决贯彻“双百方针”,贯彻学术争鸣的原则。在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思想认识问题,坚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只有在平等、自由的学术争鸣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郑光魁)
更多关于&&的新闻? ? ? ? ? ? ? ?
相关专题? ? ?
我要发表留言
匿名发表&&署名: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48小时评论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