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天悼念思念家乡及亲人的诗句句

李煜的悲剧在中国的政治史上少了一个叫李煜的小国皇帝或许肯定对历史没什么影响的,但真的很难想象,要是 少了一个叫李煜的词人,中国的文学史将会是怎样。或许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李煜的名字才能在中国的历 史上依然叫的如此响亮,而不象其他的小国寡君一样,只逞一时之威。就算是当年与李煜争小周后还将他 们夫妇逼死的赵光义,如今还有几人知晓,倒是沾了李煜的一点光,所以才会偶尔被人提及。 虽然在那个
时代在表面上赵光义或许已经征服了整个中原,也包括李煜,但他也只是那个时代名义上 的征服者,而李煜,不但征服了那个时代的人的心,更是征服了以后时代的人的身与心,真正的成功者是 李煜,虽然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没有人敢正面承认,但是事搁 1000 多年后的今天,他却是我们公认的那个 时代最伟大的人物。 史学家评南唐后主李煜,一面赞他的词一面批评他的亡国之政。而李煜词后所展现的一生虽是命运执 导的一生,却也是他不断叛变的一生。 当宿命在转折中赋予一个人多种人生的角色,人和命运的斗争最彻底也最激烈。李煜就是这样的人。 他文弱、风流多情、才华横溢,努力追求的是一个风雅文人的理想,是&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的生活。原本是帝王家的第六个儿子,舍去荣华和纷扰,在人生的开端是绝对可能的事。命运却以潜在的 方式几经峰回路转,让他的五个哥哥一个接一个的早早死去,于是竟成了皇位的继承人。曾经所怀抱的那 个隐居山林付余生于朝华流水的梦,变得那么遥远而不可即。 在他李煜滑进历史舞台的那个早晨,人与命运的斗争便清楚地呈现。 然而既然成了国主,就要去努力去过君王的生活,去接受一个君王的命运。面对四野江山的李煜只能几分 惶恐、惴惴地前行。他年年进贡北宋,以图苟且;大崇佛教,以求天佑。私下里,他又用一个诗人的丰富 想象和细腻情感营造他的宫廷生活。如同他在《玉楼春》中所描绘的那样,&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 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他在看过了宫娥&晚妆初了明肌雪&、听过&凤萧声断水云闲& 之后,想要像一个洒脱的、自由自在的文人一样,在月色中,拌着青砖上的马蹄声,去品味自己心中涌动 的愉悦、欢畅,去感受那没有等级的、闲云野鹤般的自在美。李煜竭尽全力用另一种身份去迎合最初的欲 念。终于,被宋兵破了城郭。而这一切就像一个早就安排好的结局。 李煜迷惘了。他要做词人、隐士,却不得不担起一个国家的重任。当他决定要守侯一方国土时,又沦 为亡国君。他不知道是谁和他开了这样滑稽的玩笑,只觉得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伤痕累累。多少个无眠的午 夜,李煜拥着小周后一起想到死亡。自杀无疑是一种懦弱,而死亡有时却会成为一种高傲、勇气以及无冕 的胜利。就像当年项羽和虞姬的死。命运同样戏弄了项羽。才与他江山又教他失去,让他愤恨不已,终以 荡气回肠的自刎作了最后的叛变,留下命运在那里怅然若失。而挥刀的那一刹那,连同了虞姬配剑上的一 抹嫣红,让感叹的线穿透了上千年的日子,依旧颤抖不已。 李煜羡慕那样的死。他很清楚地知道,虽然小周后是一个和虞姬一样柔情四溢而贞烈的女子,而他与 霸道、勇猛、豪气的项羽却是全然不同的人。李煜知道自己的死断然不会有这等决绝的效果。想到这么多 年来,自己从来都是沿着宿命的路懦弱而卑微地前行,当初的梦想竟被层层掩埋,就有一股无名业火在心 灵深处越燃越旺,劈啪作响。他于是开始谋划最后一次对命运的叛变。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叹使得斗争得以延续,从剑拔弩张到刀剑相残。李煜开始了他,一个亡国 君主,泣尽以血的绝唱。一曲一曲地唱响曾经的欲念。在宿命与反宿命的斗争中,胜利和妥协都以潜在的 方式交替起伏,像极了生命水域下的暗流涌动。而宋太宗赐给他的毒药,彻底打破了他生命的水域,让积 攒了一生的苦痛、无奈、卑微和高傲砰然闪落一地,结果便开始彰显。 赵光义的毒药成全了他所奢望的那种死亡,成全了他的叛变,就像当年乌江畔的数千汉骑成全了项羽 的叛变一般。虽然到最后他自己仍旧不清楚,到底是他李煜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还是命运扼住了他的咽喉。 但在开饮的那一刻,李煜的嘴角绽放出诡秘的笑,那是一种让命运发沭的笑。命运让他拖曳着自己的欲念 生如斯死如斯,他也终于还以命运沉重的一击,在叛变之后死成自己想要的死并以毒一般的词句让南唐小 国深深地嵌进历史,像一道永不结痂的伤口,隐隐千年. 虽然说李煜与唐朝已相隔甚远,但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唐朝文人的遗风--浪漫挥洒,文才与情感洋溢 在字里行间。他是一个悲剧,他的懦弱、优柔寡断,使他未能治理好国家,并扼杀了许多忠臣良士。最终 沦为亡国奴,按说,这是他应有的下场。但后人对他却没有太多的责备。更多的是同情和对他文学才华的 赞美。因为,他为后人留下了用他的真情、用他的血和泪写成的词作。读李煜的词,他的情感、他的叹息、 他的欢乐与哀愁全都跃然纸上,他是那样的可爱,使我们忘记了他是一位亡国之君,忘记了去谴责他的懦 弱和不称职。 李煜词的艺术魅力可以掩盖他的一切过错。 他是中国词史上一颗永远散发着独特魅力的明珠, 是中国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 再来看一首李煜的词《破阵子》 :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气势宏大,写了对往昔的回忆,亡国的痛苦和对自己的深深自责。这一切全部是一下子倾泄 出来,没有掩饰,没有修辞,没有温韦的艳声丽色,就象一位毫无妆饰粗头乱服的妇人,然而却是&清水出 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自然与本真非但没有掩盖其&国色&,反而更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更能够以情动 人,这或许就是因为王国维所说的&神秀&吧。&神秀&是一种艺术精神。读李煜的词,固然可以品尝其中灵 秀的句子,可以领略其间幽雅的意境,然而最主要的还是这语句与意境之下蕴藏的艺术精神,这就是&神秀 &。&神秀&是一种艺术态度,是人性自在的光华。我们欣赏李煜词时,我们知道那决非单凭雕琢、勾勒、点 染等技巧就可以达到的。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超人的领悟力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是无法做到的。 《相见欢》 ,词牌,这个词牌也叫 《乌夜啼》 词这样写的:&林花谢了春红, 。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个词呢,这样一种慷慨激昂,这种好像是呼天抢地这 种悲哀,才不是前期词那种缠缠绵绵,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他说&林花谢了春红&,花儿凋谢了,春天的 红色都枯萎了,春天过去了,美好的岁月,美好的光阴过去了,&林花谢了春红&。如果按正常说,还是一 种新陈代谢,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让人特别难过,花儿总是要凋谢的嘛!&林花谢了春红&,但是接着作 者又写了&太匆匆&, 固然是一种新陈代谢, 但是这一切来得是那么突然, 这一切来得是那么让人接受不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更加令人无奈的是什么呢?早上的寒雨,晚上的风, 凄风苦雨啊!不断地摧残着我,打击着我。那么他这几句实际上是三层,首先说花儿谢了令人悲哀,然后 再来渲染这个&太匆匆&的凋谢,让人接受不了、承受不了。再加上早早晚晚那种凄风苦雨的摧残,我尤其 受不了。所以三层的意思,一层一层地铺垫,然后就回忆,&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他被俘虏了,被 带离金陵的时候,被押到汴京的时候,离开都城金陵,那时候宫廷里面的宫女们,过去故国的宫女们,还 唱着歌儿还在含着眼泪,唱着歌儿来送他。&胭脂泪,相留醉&,她们哭着送我,这些宫女们送我,但是还 有相见的日子吗?还可能再重见吗?不可能了!这过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几时重&,什么时候才能够 重回故国呢?什么时候再重见那些宫娥呢?什么时候再能够恢复我的地位呢?这一切都不可能了,最后他 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那么这一切,他自然是理所当然,是符合这么一个说法。&人生长恨水长东&, 那给我的一种感受是无穷无尽的恨,就像那无穷无尽的东流水一样,东流水是无穷无尽的,我的仇,我的 恨,我的怨恨,我的忧愁,我的悲哀也是无穷无尽的。因军功而封渤海侯的唐代诗人高适浪漫任侠狂放,人品政绩也很不错,狂是狂了点,但有真本事。盛唐诗人里就属他官做得最大,是真 的有政治才干、军事才干,又有个性。曾任淮南节度使、剑南节度使等职,为官爱护百姓颇有政绩,又曾 平永王之乱,击败吐蕃,因军功被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早年赴京求取功名,自以为手到擒来,不果。投笔从戎,打契丹人,战斗结束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只 好到处当盲流,有时还沦落为乞,当然更多时候是到处打秋风。朋友举荐他当一个县尉,没做多久就受不 了&拜迎长官&、&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高适,字达夫,公元 702 年生于唐朝观州莜(今景县)县。祖辈做过大官,其父曾任韶州长史,只得 靠躬耕田垄过活。高适早年&性拓落,不拘小节&。20 岁时,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他在一首诗中写 道&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谁知,现实偏不使他如愿,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这时,正值燕山 一带发生唐與契丹、奚的战事,高适主动前往参加战斗,把求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战场上(真正是男儿何 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六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战斗结束时,他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 只得抱恨而归,长期浪游于梁、宋间(今河南商丘一带) ,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甚至有时不得不&以求丐 取给&。 (洒脱得可以,呼呼)在此期间,他曾与李白,杜甫等在齐赵一带饮酒游猎,怀古赋诗。 天宝八年 (749 年) 由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 , 授任高适为封丘县尉。 时间不长, 因他不能忍受&拜迎长官&、 &鞭挞黎庶&的精神苦痛,而辞官他去。 在这二三十年间,高适常能接触下层社会,因而对现实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写了大量杰出的边塞诗和 反映民间疾苦、抨击朝廷权贵骄奢淫逸的作品,每完一篇,常被传诵,由此而诗名渐著。当然,不少诗中, 也流露了高适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痛苦情绪。 天宝十三年(754 年) ,年龄已 52 岁的高适西行,受河西(今甘肃武威)节度使哥舒翰之聘,在其帐 下掌管书记。次年 11 月,安禄山反唐,唐玄宗诏哥舒翰讨贼,并擢高适为大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太子 先锋兵马副元帅哥舒翰镇守潼关。由于奸相杨国忠等弄权,耽误战机,以致哥舒翰战死,潼关失守,长安 (今西安市)城破,玄宗出走四川。这时,高适择小路追赶玄宗,在河池向玄宗面陈了潼关失守的经过和 原因,反映了士卒生活艰苦,有些长官只知享乐而军无斗志等情况。玄宗闻言,嘉其忠义,擢授侍御史, 随又升为谏议大夫。 安史乱平,玄宗回到长安,由肃宗继位。高适在朝为官,史书称其:&负气敢言,权幸惮之&。 (天生强 人性格)后永王李磷叛乱,肃宗任高适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史兼采访使。他到任后,与其它平 叛军合力,将永王兵马击溃,永王被杀而乱平。此后,他转战南北,功勋卓著,名震朝野。 (强吧,是真的 有两把刷子,可不是李太白那种书生意气,老实说李白要真的做大将军之类的,恐怕够呛)但因权臣李辅 国&恶适敢言,短于上前&(意在皇上面前说高适坏话) 。结果,高适被降任为太子少詹事,留司东京洛阳。 唐上元二年(761 年) ,蜀地发生战乱,高适出任蜀、彭二州刺史。又值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唐,五月,高适 随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征讨段子璋,段败被杀。段乱虽平,但崔光远却趁机抢占地盘。肃宗怒,罢光远官, 擢高适代剑南西川度使。 广德元年(763 年) ,吐蕃攻取陇石,十月,进而攻占分州、武功,唐廷震动,唐代宗逃奔陈州。吐蕃 兵进占长安城后 13 天,因怕中计被歼,遂引军退去,时高适又亦率兵至长安,迎战吐蕃兵,并给以重创。 广德二年(764 年)高适被召还京,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因功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765 年)病 卒,终年 64 岁。 高适一生漂泊,后从军驰骋疆场,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有着深切地感受。所写诗歌,常结合壮丽的 边塞风光,抒发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以及反映征人思乡、思妇和士卒驰驱沙场的艰苦、牺牲等,诗句慷 慨豪放,悲壮苍凉给人以积极奋进的感受。 《全唐诗》中收其诗作 201 首,其中尤以《燕歌行》《塞上曲》 、 被广为传唱。诗中&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表现了诗人以身 许国的开阔胸襟,昂扬乐观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强音,同时,也构成了边塞诗的主旋律。 高适是我国盛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又是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唐代重要诗人中,高适算是唯一取得较高政治 地位者。自入哥舒翰幕府起,仕途渐趋显达,这主要是他在一些历史关键时刻,多能明辩是非,辅佑朝廷 作出比较正确的抉择,并竭力为之效命的缘故。 《旧唐书?高适传》中说他:&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 已任。&安禄山叛乱,他向玄宗献策,主张将库拿出来,以招募士卒,聚集力量抗击叛军;玄宗欲使诸王分 镇各地,高适竭力劝阻;永王磷进兵江淮,高适联兵誓师,共同讨伐。可以这么说,高适不仅仅是一位有 成就的诗人,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政治、军事实干家。 高适的: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没有任何哀婉悲凉的儿女态,诗中的杀气与霸气,如宝剑出鞘,森然直逼眉睫,特别是一句&男儿本自重横 行&,一种激情澎湃的气魄以及壮志凌云的骨力傲风跃然纸上,令人顿生敬慕!古人很讲&厚积薄发&,但对 于河北/沧州人高适来说,他&积&得也是太&厚&点儿了----约五十岁前,他基本没什么动静,而自此之后, 短短十年间,竟能从小小九品的封丘县尉,爬到了正三品的左散骑常侍,如同今天的一个小县长,升到了 国务院副总理的高位,十年啊,感觉在飞。 十年间,高适做过的官可谓五花八门,有必要开列下来,其人生的脉络也就清楚些:封丘县尉(从九 品上阶/47 岁)→左骁卫兵曹(正九品下阶/49 岁)→左右拾遗(从八品下阶/52 岁)→监察御史(正八品 上阶/52 岁)→侍御史(从六品下阶/52 岁)→谏议大夫(正五品上阶/52 岁)→淮南节度使(从四品下阶 /52 岁)→太子少詹事(正四品上阶/55 岁)→彭州刺史(正四品下阶/56 岁/贬一次)→蜀州刺史(正四 品下阶/57 岁/平调一次)→京兆尹(从三品/59 岁)御史大夫(从三品/59 岁/平调一次)→吏部侍郎(正 三品/59 岁)→刑部侍郎(正三品/60 岁/平调一次)→左散骑常侍(正三品/60 岁/平调一次)加封银青光 禄大夫及渤海县侯(此为荣誉爵位) 。 高适所任上述官职, 既非文散官, 也非武将官, 基本为从地方到中央的行政长官。 而仕途始于五十岁, 这样的人,今天少,唐代也不多。由此看来,高适无疑是个大器晚成的典型。他五十岁前究竟都在干什么 呢?二十岁以前,史料没什么记载,新旧两唐书的&高适传&,只提了提他少年落魄,家贫,耕钓为生,住 在河南/商丘一带。而二十岁到五十岁之间,他的生活与行踪就大致有了些脉络。&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看其诗可知,他二十岁时曾去过一次长安,大约是应试,因落了第,很快就又回商丘了。 二十八岁到三十岁的三两年里, 他曾到河北一带游历----蓟门/钜鹿/真定/卢龙塞等, 并遇见了王之涣、 郭密之、李少府、韦使君、司空璲、王管记等友人,除王之涣外,其它人皆不知名。从他赠王之涣诗中的& 羁离十年别/才华仰清兴&这句可看出,王之涣与他至少十年前(18-20 岁时)便认识。我们知道,王之涣 是山西/太原人,比高适要大十四、五岁,而十年前他们二人的相识,估计是在高适二十岁去长安的那次。 他三十二岁时,再至长安应试,依旧不第,再返河南,一呆又是十几年。四十六岁那年,第三次赴长安应 试,这一次算是中了。次年被吏部授为从九品封丘县尉的小官,结果上任一年多,觉得没劲,就又辞了, 其有诗为证曰:&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可看出去意。四十九岁时,高适被河西节度使哥舒翰 看中,纳为正九品左骁卫兵曹,在他的府中掌管书记之事,自此官运腾飞。 看高适编年诗,我们发现,他五十岁前所结交的朋友绝大多数均为布衣、隐士和官吏。尤其是官吏, 多为&少府&之类的下级官吏,也就是县尉级别的,诸如李少府/郭少府/孟少府/颜少府/熊少府/蔡少府/刘 少府/陆少府/崔少府/侯少府/白少府/张少府/裴少府/田少府等,好象这人间的小县尉全都被他认识了。而 诸如兵曹/功曹/参军/书记/主簿/司仓/司直/司户/司马/司录/司士/都尉/录事/校书/判官/拾遗/员外/别 驾等,也皆是八品以下官衔,他都统统有诗赠或送。想想也对,如同今天一样,平头百姓或一个小县长, 绝不会有中央部长级以上官员的朋友,人在哪一层,朋友也就多为他那一层里的人。 未做官前,高适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为两方面,一是与友人相见或分别时的寄赠,二是在河南及 河北一带游历时的所见所闻。但这两方面诗,主题其实是一种:既心系魏阙又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假意澹 泊。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曰:&……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然未尝倦&。他甚至 在给一位李少府的诗中直接表达了&君若登青云/吾当投魏阙&般的&苟富贵/勿相忘&的愿望。 《燕歌行》我也好喜欢的说; 战争中凋弊的民生,浴血的士兵,思夫的少妇。读之触目惊心,后人总结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认为这是高适的高人一等之处,如同杜甫和白居易的差别。 高适是真丈夫。 他是大器晚成型的典型。他年幼丧父,从小孤苦,然而却一直心怀大志,性情豁达,为人豪爽。正是 如此,一生都在奋斗的他,所写的诗文之中,才没有太多的凄恻,而是充满了昂扬! 喜欢高适,文武皆长,比李白更务实,对官场认识的更深刻,读书人应当向其学习,书生未必误国。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他们的诗文,写出了一种自信,一种霸气,这是大唐的底蕴,也是大唐的气度.当时的 唐人确实是很自信的,面对着周围的民族,那可真是信心十足,而且胸怀也很广阔.到了后来可就不行了,特 别是宋,对游牧民族总有一种防范感,没有大唐的那种气魄.唐朝时,绝对不会有崇洋媚外,因为他自身是很 开放的.凡是叫嚣崇洋媚外的时代,只能说明这个时代还民族还不够自信,也不够开放,没有那种胸怀和气 魄.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沈园的柳棉吹之殆尽,绍兴的黄酒俞久弥香,白发苍苍的老人还在刻骨地相思着他的表妹,琬儿--那 个纤丽如画、温润如玉的女子。四十年的时间在指尖绕过,如同昨梦前尘。琬儿的轩窗照镜、簪花弄眉, 如兽炉里袅然的青烟,一缕缕云散开来,牵绕着他那颗未死的心。幽幽中,他缓缓道出&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玉泉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这位痴情的老人,便是悲歌击柱的陆游。 陆游年少时极聪颖,在乡里负有盛名。宋史说他&年十二能诗文&。他母亲生他的时候,梦见有秦少游 来访,后就以少游字来给他命名。绍兴年间,陆游参加科考,实际为榜首,但是倒霉地碰上了秦桧的孙子 秦埙也在应考之内,所以被臵在秦埙后。第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又是第一,秦桧不能容忍有人才气掩盖住 他的孙子,又见陆游在考卷上流露出深深的收复故土的情感,遂将他黜落。一直到绍兴末年,秦桧死了之 后,陆游才及第。 陆游才气大,爱书如命。吃饭睡觉都是不忘携带书卷,甚至在患病时,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还在大 声地念书。卧室里的书堆积地像一堵围墙,以致于出入都不方便。后有客人到他家看见此番情景,震惊不 已。于是给他卧室留一名为&书巢&,他人也成为书痴了。 陆游诗名很大,一直传到朝廷里。一次宋孝宗问宠臣周必大说:&今代诗人谁能与李白相比?&周必大 以陆游对。 从此之后, 陆游留下了&小李白&的美名。 孝宗非常赏识陆游的才气, 但是陆游为人太过于狂放, 又性直,这点是为官之大忌,所以终不予重用。陆游曾经上奏孝宗说要整治朝廷之乱,他举着笏板指着御 榻说:&天下英雄,睥睨此座者居多。陛下须好作,乃可长得。&陆游对孝宗都是这样的语气,所以多被一 些奸佞小人抓住把柄大加弹劾。陆游的仕途非常不得志,一生转徙于各地,羁旅之苦浸染了他那颗壮志难 酬的心,难怪后来他要将自己命为放翁,大约是一种看不清希望的自我颓废。 宦途中陆游感觉最畅快的时光, 大约是在蜀地度过。 四十八岁的时候, 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 到南郑任职。在王炎的幕下,他担任检法官一职。当时战事紧急,南郑属于前线,陆游身着戎装,意气风 发,督促练兵,亲赴战场。这段往事在他的心中留下经久不灭的痕迹。为了收复故土,他殚精竭虑,为王 炎出谋划策,但是这一切,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后来王炎被召回朝廷,陆游在南郑也呆不下去了。他满心 的希望化成了泡影,心伤不已。离开南郑,途径剑门作了一首诗《剑门道中遇微雨》说&衣上征尘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来,细雨骑驴入剑门。 陆游乃一痴情男子,他和表妹唐琬的爱情悲剧任天也动。当年他忘情而书的一首《钗头凤》 ,至今还留 在绍兴沈园壁上。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凄伤的爱情故事。唐琬是陆游舅舅唐宏的女儿,貌美且有才情,与陆游青梅竹马,两小 无猜。后终于成了陆游的妻。琬儿婚后一直都没有孩子,这使得陆游的母亲不能忍受。于是生硬地把他们 两人分开。逼陆游娶妻王氏。唐琬后来也嫁给同城的另一个读书人赵士诚。这首词是他们别后十年相见的 情景。一次春游,陆游在沈园碰见赵士诚和唐琬,唐琬吩咐丈夫派人送酒肴给陆游。陆游饮着黄酒,牵动 了往日的情思,不禁是感慨万分,便挥毫写下此词《钗头凤》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 ,唐琬读后,不胜感伤。陆游的情意还在,当年两人谈诗论词、簪花绣蝶的温馨浮现出来。 她含泪在沈园陆游题词的旁边和了一首《钗头凤》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后来一直都沉浸在往事前尘中,抑郁愁怨。如花的生命瞬时枯萎,终一代佳人香消玉殒。 四十八年后,陆游已是两鬓苍苍,再度游沈园时,看到自己词作旁边有表妹的字迹,他生起无限的留恋, 后为了悼念琬儿,写下首诗《沈园》 :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故土而奔波操劳。临死前也不忘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他的那种&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感动了无数的热血男女。 但是他的大半生却是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隐身于山林做一放翁。在他的爱国词中,多有着一种报国无门的怅恨,如他的《诉衷情》 :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此时的陆游已是年老衰迈,隐居在故乡山阴,但他对国事仍是念念不忘,心系故国。 当年,万里迢迢赴戎机,关山隐隐度若飞,挥戈跃马,征戍在西北荒凉的梁州,只为了能建功立业受赏封 侯,如今关河梦断。梦醒时,夜寂静,挂在壁上的戎装只剩得一件色暗的貂裘,上面纤尘满布。胡骑的马 蹄声依然响彻中原大地,他的两鬓尽是沧桑,一腔的幽恨,只能用泪水来诉说。谁会想到此生竟会如此, 心时时留在疆场,身日日闲在沧州。 刘师培说陆游&剑南之词,屏除纤艳,清真绝俗,逋峭沉郁&,这种风格与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深密 联系。后来国家的局势每况愈下,但是陆游从来没有放弃&万里觅封侯&的壮志雄心。收复失地的梦想在他 的心头从来都么有破灭。他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词人。他的衷心也是苍天可鉴。只奈何南宋朝廷的黑暗与 腐朽,奸臣当道,忠臣义士又如何能施展他们一身的抱负,所以落得空留余恨。试看他的一首《夜游宫》 :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晚年的时候,陆游归隐会稽山阴,江南水乡的秀美和民风的淳朴,让他那颗疲惫的心得到了些许慰藉。他 往来于山林村舍之间,生活过得是不亦乐乎。闲隐在江湖,就是要活出此番真性情来。也学着疏放,做个 花底闲人模样。陆游的晚年真的很像醉翁欧阳修,徜徉在田园山水间,他们皆是醉翁之意并不在酒。 对于陆游,不得不说的是他的诗人地位。他一生作诗有九千三百余首,仅在数量上也就要让人咋舌,要知 整个《全唐诗》中收集的诗作也就四万多首。在数量上他是靠前的,不过还是不能和千古强人乾隆皇帝相 比,乾隆一生写的诗在数量上就可以和《全唐诗》相比,堪称诗界的款爷。不过论诗的质量,陆游不知胜 去了多少。 《梅花绝句》其一 山月皓中庭,幽人酒初醒。不是怯清寒,愁蹋梅花影。 一个多情的书生,一个爱国的词人,一个闲适的老翁,尽在陆游一身。他在南宋一朝,如同悬在中天里的 明月,光照万年。是真名士自风流--嵇康与阮籍魏晋名士中我最欣赏的是嵇康与阮籍。 在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曾出现了以&竹林七贤&为首的一班名士,他们崇尚自我,尊重个性,不慕权 势,鄙弃做官。他们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他们逍遥山水,饮酒任气,在有限的人生中追 求无限。由此而构成了中国历史上颇为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魏晋风度&。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首推嵇康与 阮籍。 据史载,嵇康虽生活困难,但却不求仕进,而是热衷于打铁,靠自食其力以供生活之需。有一次,他 与同为&竹林七贤&的向秀在自家的大柳树下打铁,后来成为魏国大将军的钟会慕名前来拜访。嵇康见他来 了,也不跟他打招呼,仍是自顾自地打铁。钟会在一旁站立良久,自觉无趣,正想要走,嵇康发问:&何所 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也不甘示弱,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好友山涛(竹林七贤之一)想辞掉自己担任的尚书吏部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当即写信与其绝 交,称自己不懂人情事理,不会待人处世,又有傲慢懒散,直言不违的毛病。如果长久与人事相接触,那 么得罪人的事情必然每天都发生。还说山涛举荐自己代其做官是要陷他于绝境。嵇康自称,自己的人生理 想就是:&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阮籍一生都处于司马氏权势阴影的笼罩之下。他虽不敢象嵇康那样明目张胆地对抗权势贵胄,但他自 有他的办法,那就是喝酒装疯。司马炎向阮籍家请求联姻,阮籍不想跟司马家太接近,于是每天喝酒,连 续大醉六十天,使司马昭没机会开口,只好作罢。 司马昭几次请阮籍出来做官,阮籍都借故推托,实在推不掉,就自荐去当步兵校尉,因为他听说那里 的伙夫善酿酒,并存有三百斛美酒。到任后啥事不管,只管喝酒。 魏晋名士以天际真人为理想人格,因而他们都蔑视礼俗,反抗乡原。在这方面阮籍做得尤为突出。邻 家有个年轻小媳妇,长像俏丽,坐在酒店里当垆卖酒。阮籍常去买酒喝,喝醉了就躺在小媳妇身边睡觉。 小媳妇的老公起初还疑心他有意揩油,后来仔细观察,方觉阮籍终无他意。 乡里有个当兵的家庭,家里有位女孩子,很有才学,又很美丽,没出嫁就死了。阮籍并不认识他家里 人,却径自去哭灵,哭完后转身就走,留下一屋子满脸惊诧的少女家人。他就是这么一个内心真诚,外表 坦荡,我行我素的人。 嵇、阮二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喜怒不形于色。他们既不愿随从流俗,也不想因自己的言行好恶 而招祸惹身,就只有以此方式而求自保。但他们毕意都是性情中人,终究是难以完全管住自己。据说阮籍 会使&青白眼&,就是:看见自己不喜欢的俗人,就翻白眼球;看见自己喜欢的同道者,就亮出黑眼珠。而 嵇康的性情比之阮籍更直率、更刚烈,关健时候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他也因此而招来杀身之祸。当然, 对于&长好《老》《庄》&,看淡生死的嵇康而言,死又算什么呢? 、 赴东市行刑之际,嵇康回头看看太阳的影子,知道距行刑还有一点时间,就向身旁的人要来了琴,从 从容容地弹了一曲《广陵散》 ,弹完后说:可惜《广陵散》要从此失传了--他并不为自己的生命走向末路而 可惜。 嵇、阮二人都性喜山水,热爱自然,生活随意而不羁。嵇康有回进山采药,边采药边在山中游乐,一 时心情舒畅,就悠悠忽忽地忘记回家了。有打柴的遇见他,还以为他是个神仙。 而阮籍的生活则更随意,&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他还时常任意地独自驾车而行,专挑没有路径的地方走,一直走到找不着车辙的地方,实 在不能走了,就痛哭而回。--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而哭?是因世途艰险?还是因报国无路? 其实,任性不羁,纵酒佯狂,这只是魏晋名士风度的皮毛,而其实质,是通过这些狂狷肆意的行为来 反抗这乡原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 真意义、真道德。 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正和人下围棋(有下赌注的) 。对方要求说:算了吧?阮籍却说:不行,下完再 走。旁人还想:这人怎么这么不孝。而阮籍自有他表达悲痛的方式。等棋下完,他&饮酒二斗,举声一号, 吐血数升。&待其母下葬时,他又吃下一整个猪腿,再饮二斗酒,然后才放声痛哭,吐血数升,&毁瘠骨立& (只剩皮包骨头了) 。 嵇、阮二人还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风流潇洒而且神形兼备。据史载,阮籍&容貌瑰杰(即相貌奇伟 出众) ,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嵇康则比阮籍还出众。身高一米八十多,&美词气,有风仪, &&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他甚至喝醉酒都比别人潇洒,时人描述为:&如玉山之倾倒。&惟大英雄能 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当今这人人都以外在的权势、金钱、名誉等来包裹自己,以钱财、地位、名望 等等来评定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时代,我去哪里寻找魏晋的名士风度呢?遥望千载,返顾当今,我去哪里寻 找嵇、阮之类的同道中人呢?也只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广陵散》 (注)于今已绝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渔父》 数百年以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称颂着他们在那外有五胡入侵,内有曹 魏集团与司马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以至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动荡社会中所保有的那份遗世独立与闲情雅 致,但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为了一个人而扼腕浩叹,以示感慨之意,以抒悲悼之情。 因了嵇康, 《广陵散》万古流芳;因了《广陵散》 ,嵇康得以唱出了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曲挽歌! 聆听《广陵散》 ,有一种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与征伐声中体悟生命的感受,喧嚣而寂寞,压抑而忧幽。但 人们可曾知道这作为旷世遗韵的《广陵散》究竟响在了何方?! &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我看见…… 凄风苦雨。 仅仅几尺的断头台上,几个魅影,显得阴森而狰狞。 嵇康要来了他心爱的古琴,臵于台上。 宫商角羽徽,整齐地排列着。此刻,琴弦仿佛也弥漫着某种忧郁的气质,如临大敌般的肃穆。 它没曾想到,在主人的挥洒之间,自己竟成了衡量万物与寂静,往昔与未来;衡量人类内心真实与生活着 的这份现实的一杆标尺! 它没曾想到,琴声嘎止之刻,就是主人从容赴死之时。 那铮铮的琴韵声,伴随着昏黄瑟索的苍穹,骤然响起……。激越昂扬,悱恻侘傺。在那一弹一拨之间, 我分明看见了他正忘情其中,恍若于山水之间般的诗意与沉醉。倾其毕生之余力演绎了音乐,而音乐高亢 的唱吟也完整地为这个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它应有的高度! &斯人已远逝,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刽子手刀落之前,和着这不散的悠扬余韵,嵇康的 灵魂早已循身遁离,冲破尘嚣,旋伴在纯净而湛蓝的天宇,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 《广陵 散》因此也就成了嵇康的&安魂进行曲&与生命的杳杳之音。 绝响也响在了生命的尽头,响给了永恒的死神。也许,这是一种对死亡的献祭与嘲讽,也许这也是一 种以&肯定之死&让&否定之生&彻底输掉的向死而生的决绝。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守望与对理想的执着,在魑 魅魍魉的&浊世&中,嵇康&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至死不妥协于统治集团,而终致灭顶之灾;嵇康才 华横溢, 儒雅、 清高与孤傲, 但又有着&士人&所共有的强烈 &入世&情怀, &振朝纲, 兴百姓&。 只可惜的是, 到头来却落了个弦断曲残的歌者行吟,令不少文人雅士几多惆怅,几多痛惜。这种自身命运与现实政治的 疏离与悖返,这种骨子里充斥着的反主流的个体人格,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大的毁灭性,从而也决定了他无 力成为主流又必然被淘汰出局的悲剧命运。 &英雄无奈是多情&亦是&英雄穷途是末路&。 嵇康,这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救世英雄,受&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士大夫精神久沐,企以 一身绝学而报之于天下,但可悲的是他所面对的竟是另一条荒芜英雄路?! 叹只叹, 在中国的历史与政治长河中又何尝鲜有这方面的先例?无非是 &世无英雄, 遂使竖子成名矣! 有一种价值,一种毁灭价值的价值。它揭示的是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估价一切的前提! 嗟乎!&凤兮凤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楚狂接舆歌》。 ) 魂兮归来兮!嵇康不死,广陵长吟! 1.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 已者死&的情操。其二: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谈到: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 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 10 余年。身 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 也是壮烈身亡了。 (现一般是采用这个认知。 ) 2、&魏晋时期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的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 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 (注:司马昭的亲信吕馔奸污其弟吕安之妻,反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钟 会便借机怂恿昭,以不孝之名杀之。 )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 自己的人罢了。&(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的关系》 ) 二、&膏火自煎熬,多才为患害(注)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领袖诸贤&(李京《重建阮嗣宗庙碑》 )的阮籍。 提到阮籍,自然就使我想起了酒。 悲剧哲学家尼采这样说到: &艺术家不应当按照本来的面目看事物, 而应看得更幸福, 更单纯, 更强健, 为此在他们自己的生命中就必须有一种朝气与春意,有一种常驻的酒意。&( 《悲剧的诞生》 )阮籍为人在& 竹林七贤&中最为复杂,心理状态也最为微妙。不像嵇康性格&峻切&惨遭横死,也不像山涛、王戎和向秀投 靠了司马氏做了大官。他不隐不仕,又隐又仕,官也做,但又不是真做而是敷衍了事。谨小慎微,屈己成 人,比之嵇中散可谓深得&全身远祸&之三昧。 魏晋时期,正是名教儒学与老庄玄学相互辩难与分合的时代,竹林七贤大多信奉玄学。因此,怀才不 遇,醉心于山水之间,酣畅淋漓于杯中之物也就成了他们抒发个体情怀仅有的出路。&恨天低,大鹏展翅难 高飞。&是不言而喻的,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凉心境呢?其实,&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者,汉魏时代也 并非阮籍一人。 前有荀或, 后有陶潜都是如此。 生逢乱世,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正是道家的一种&大悲无泪, 大音稀声&的无奈,一种痛彻肺腑的酸楚,这又哪能是诟病之后人所能领会得来的呢?我深深地理解了他, 这个惆怅不已的末路英雄! 乱与残酷的现实生活,迫使人必然作出两难的选择,要么沉默,要么抵抗。嵇康选择了后者,而阮籍 则选择了前者。阮籍由儒入道,开始了追求一种庄子式的精神境界。&承命世之美,希达节之度&。疾病的 折磨,生命的短促,政治的阴谋,仕途的险恶构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忧患意识。 心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以诀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 葬,食一蒸盹,饮二斗酒,然后吟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至灭性。 愈是对生活失去意义的人,愈是对生命乃至对世界有着深厚的感情. 阮籍何其痛苦从吐血中可见一斑。他既不愿同流合污,又缺少在政治上向司马氏集团挑战或明确划清 界限线的勇气,所以对阮籍来说,醉酒或许是最好的摆脱政治困境的方法。因此,他骨子里的那种苦闷所 展现的颓废人生或许也是他最为深刻的人生,而这种矛盾偏偏又加深着他的痛苦,周而复始,煎熬不已。 他身虽在司马氏集团,但却依旧留恋曹魏政权,依旧体恤天下的苍生与社稷,他是个&游世者&,一个属于 他自己的&游世者&。 一般地, 有别于淑世者的忧国忧民, 负荷担道, 志在通过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宏大抱负, 游世者对于现实,对于人生持一种游戏的态度。汉末魏晋的游世者之作均源于士人对生死的参悟和对生命 意识的&自觉&。阮籍是这样,但又不同于这样。他不乏真情流露,在旷达的外表之下,目睹浊世的浑噩不 堪,面对好友的身首异处,内心痛苦至极,除了放声大笑,泪眼问天,他还能做些什么呢?历史是不是太 苛求于他了? 如果说《与山巨源绝交书》为嵇康带来了身后的殊荣,那么因《为郑冲劝晋王笺》阮籍遭到了最大地 误解,这是阮籍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他为何要留下这样的墨迹呢?不写岂不是无凭,而全节自身? 但一切都与设想相反,历史如能为人们所设计它就不再成其为历史了。随之而来的便是死亡的讯息。据史 书载,本该因书信而获宠的他,竟在此信写成一二月后亡故?!这样短的时间距离,不能不让我把死亡与 书信连接起来。或许,他是因为自己的违心话语,而深感自责也未为不可猜测;或许《为郑冲劝晋王笺》 成为了他生命的暂时保护神,又同时是促使其最后走向死亡的催命符。这是命数,还是造物捉弄?历史的 逻辑有时也会在强权的威逼下失去它的缜密。暂且不必皓首穷经地去考证我这无由的历史猜想,一死而白 了,人一死而万事皆空。终因郁闷成疾,阮籍&卒于景元四年冬&。 士为天下担当者!誓为天下者担当!这是历代文士的最高宗旨,也是现实社会对于士人的基本理解。 而阮籍没有这样?这里有的只是他自己所能体会到的悲哀和凄凉。一如我为嵇康的死而感到叹息一样,扼 腕慨叹的也应该包括阮籍。 含蓄隐晦的人生轨迹, 随其波而不浊其流的孤独与落寞, 只能使阮籍酒醉一生, 咏怀一世,轻叹着&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岂惜终憔悴,咏言著诗章。&以终老。 我想到…… --屈原《渔父》 在竹林七贤中, 惟一可与嵇康比肩媲美的就是被视为&命世大贤& (靳於中 《阮嗣宗诗序》 &芳馨百代, ) 阮籍因醉酒以明志,嵇康由绝响而致远;阮籍因醉酒以避祸栖身,嵇康由绝响而横遭屠戮。殊途同归 者的遭遇竟是这样的迥异! 生命若从阮籍的醉酒向前迈一步则为嵇康的《广陵散》 ,生命若从嵇康的《广陵散》向后退一步则就是 阮籍的醉酒。这退进之间竟是生死的歧路! 可惜了!都可惜,他们生错了年代,一代风流人物也就这样风流云散了。生者隐入迷幻,死者融进苍 穹,留给后人的总是无尽的怅惘……杜甫:忧端齐终南读唐诗是一种艺术享受。但如果兼读唐史,诗史并阅,联系当时情境,可以咀嚼出除诗而外的更多味 道出来。每次读到杜甫,总有些揪心的感觉。他的诗中,含着绵绵的忧愁。盛唐年间的其他诗人,不得意 时,李白是拼命地求醉,一醉解千愁,以超越的思维化解内心的不快;王维则设法赋闲,闲来万事空,避 开尘世的喧嚣。而对于杜甫来说,始终没有寻觅到解脱的良方。他的一生,始终处于忧郁与忧愤之中,忧 从中来,忧如丝绕,发出白头之叹。如果有解忧的办法,那么惟有作诗,埋身书斋,躬耕纸园。这样的法 子,终究有些无可柰何,常常是忧容稍解,愁云又生,恰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人多愁。偏偏杜甫又赶上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发愁的多事之秋。开元盛世刚刚开了一个好头,盛唐 的赞歌还没有写完, “安史之乱”便不期而至,他就要立刻转变身份,从一个盛世的欢呼者、记录者,成为 “国殇”式的挽歌撰稿人含泪出场。这样的角色转变是令人痛苦的,遭遇的尴尬也是所有读书人都不能直 面的。大唐王朝培养的一批文士们,在这场动乱中,尝尽了愁云压顶、国破心碎的滋味。只不过杜甫的味 蕾更为敏感,品尝起来自然浸肤入骨。 忧从何来?忧于国势。百业之中,皆有行规。学艺之时,老师要求用心体悟。学成之际,师傅会强调 社会责任。杜甫和其他的文人一样,社会责任感的教育须臾没有停止,儿时捧读圣贤书,家国情怀的文字 频频入目,继而有家长的耳提面命,兼以生活中屡有新鲜的警示案例不停地发生。杜甫的忧患意识,是因 为有“承儒守官十一世”的家族遗传因素深深影响,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他希望太平盛世能够长 久持续。但忧患意识确是被一场内战彻底激发出来了。安禄山兵指长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和平光景转 眼之间被残酷的战争取代,乌云压城,大厦将倾,李唐王朝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叛变,经历着一场不可预测 的危机。弥漫的硝烟,遮住了诗人的双目,所有的闲情逸致,都被刀光剑影笼罩着。他的诗中,充满了焦 虑和不安,充满了愤怒与伤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一个曾经被皇帝无限信任、拥兵数十万的封疆大吏,竟然充当了抢夺皇权的急先锋。危险是可以想象 的,杜甫立刻将祈愿国泰民安这样浅表层的忧国之心,上升到“毫发裨社稷”的实际行动,在匆匆安顿好 妻儿老小的避难之处后,他便上路了。他要追赶一个落荒而逃的皇室,证明自己的忠诚。 可是,杜甫走着走着,便陷入了贼军之中。脱身。再走。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官拜右拾遗, 旋即又因冒死替打了败仗的宰相房琯辩护而被贬。继而弃官,自食其力。 “时危报明主,衰谢不能休”“数 , 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 乱世之时, , 报国无方, 杜甫饿着肚子, 倚望蓬门, 仅剩下了一介书生的沉重忧思。 面对着一个无秩序的世界,一个不知前途的未来,他大声疾呼: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杜甫一直在守望着,祈盼着。而此时的他,只不过是个被君王抛弃的旧日臣子,一个退隐于江湖的游 子,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民间的文人。想想自己一介书生,去国离家,又不被理解,杜甫无法使自己平静 下来,涕泪一次次沾湿衣襟。杜甫的诗中,有流不完的泪,数不尽的哭,一场战争的胜负,都会令他百感 交集,泪如雨下。那首被公认为平生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竟然是他微笑之后的失声痛哭。 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杜甫从动乱与民生入笔,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随 之得到愈来愈多的认同和重视。后来的诗人不断地提到“安史之乱” ,警醒当局,杜甫的忧,与屈原的忧, 异代同流,出于爱国心切。 忧从何来?忧于民生。数年战争,如同一场惊心动魄的暴风骤雨,将大唐盛世的铅华洗尽,华美的霓 裳被无情地挑落,露出衣衫褴褛的战后残局。他一直在观察着,忧心忡忡,忧心如焚地观察着。在家中, 在酒宴上,在各种场合,他愤怒地抨击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带着困惑,他离开了长安,步伐远离京城, 目光投向民间。在出行途中,他像一个战地记者,看到了饿殍遍野,难民如潮。难道这就是那些御用文人 笔下所描绘的盛世吗? 八年的时间,时政倾覆,局势动荡,像一锅馊了几天的粥,蚁蚂、苍蝇和蚊子都掉在了里面。大唐王 朝怎么了?所有的人都在试图揭示一匹健壮的骆驼是如何一下子变瘦羸弱下来的,大家在迷茫里寻找动乱 的根源。这种寻找是自发的,杜甫用他的笔,如实地刻画了下来。 《丽人行》中女宾骄奢、国戚扬威,说的 是杨氏兄妹,女客乱政,家国不宁。在《兵车行》中,试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在 车马扬尘的行军队伍中,看到的是朝廷穷兵黩武的贪婪: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 ——《石壕吏》 帝国的官员臣子,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忠厚仁义。为了抓到更多的壮丁,平判战乱,不择手段,露出了 最为可怕的脸色。 这位老妇人的三个儿子都在军中, 两个已经 “为国损躯” 然而还是不肯放过, , 实在不行, 军爷啊,就让我这个老婆子跟你们去吧。 这场战争,使社会的物质与精神已经迅速衰落到最低谷。特别是人的精神情绪,跌落到最低点。杜甫 遇到了一个从前线吃了败仗回家的战士,他走到旧巷里,不闻人语响,但听到空房子里狐狸发生的叫声, 哪里有昔日百余家人丁兴旺、鸡犬相闻的生活气息,亲人不见了,四周的邻居们都不见了,只有一两个老 寡妇枯守着故乡……正是在“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 、 、 )与“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 、 、 《无家别》 里, ) 杜甫用最平白但触目惊心的白描语言, 讲述着当时田园荒芜、 十室九室、 民不聊生的惨况。 他回过头来,将目光转向他一直顶礼膜拜的王朝。朝廷之上,从帝王开始,满朝官宦,都在纵情享乐,醉 生梦死,演绎着歌舞升平。一面是朱门酒肉臭,一面是路有冻死骨,杜甫倒吸一口凉气,目光由忧郁渐渐 变得冷峻起来。这个原本秩序井然的格局,到底是谁破坏了的呢? 接下来的杜甫,开始悲秋,开始掉发。他的头发,有一半为自己的国家命运愁白了。带着深深的忧愁, 他选择了继续出行,一路漂泊,耳闻目睹,黯然神伤,十多年间,写下了一千多首感怀悲愤之作。这一次 出行,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悲壮的出行,直到他后来怀忧而逝。 忧从何来?忧于贫病。 杜甫没有钱, 长期处于贫困之中, 为生计犯愁。 他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洒脱, 除了满腹诗书,可以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外,他几乎身无长物,没有谋生的本领和手艺,居无定 所,颠沛流离,靠别人的资助和救济度日。在长安时,他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的寒酸生活。李白曾经就笑话过他,为何如此消瘦,是不是作诗太辛苦?李白的生活与杜甫 是无法比的。李白常在醉中度日,有酒有肉,有车有马,过着名士的生活(精神失意是另外一回事) 。而杜 甫穷酸得一直依靠别人。这对于一个有志向的文人来说,是一种无奈的、不体面的生活。 更为悲惨的遭遇也发生在他身上了。当他从京城赶回奉先的老家,进入家门,迎接他的,不是一派欢 声笑语,而是妻子的啼哭呼号,他的幼子,已经因为饥饿而死。自责的眼泪,潸然而下,作为一个父亲, 一代文宗,他竟然无法使自己的一家衣食无忧,这怎能不使他心力交瘁?自己还在朝中为官,追逐着流血 的仕途,居然家中饿死了人;自己平日里夸口文章如何出众,下笔滔滔,却换不来一个幸福的家庭。悲愤 交加,心痛难忍,可怜的杜甫,只有在文章里才能显出“好论天下大事”的文雄本色,生活中的他,少见 笑颜。 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杜甫还惦记着什么,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他还在牵挂着那些失去土地的 农民,心系着镇守远方的士兵。他只有不停地写诗,排遣心中的悒郁。这种忧患,是发自内心的,高尚却 辛酸。 杜甫后来投奔世交兼好友的成都节度使严武,被表为节度参谋、校检尚书工部员外郎,得到照顾与资 助,确有几年生活是安闲的。杜甫也可以静下心来,一门心思地创作。晚年在成都搭建三间茅屋,原指望 将就着栖身,却被一阵秋风吹得支离破碎。他由此又有联想,即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发出“安得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喟,觉得还不够,又加了一句,如果真有一座宏伟广厦可以包容 天下无房者,我老杜就是冻死也满足了! 严武死后,杜甫顿无所依。又去投靠高适,见面不久老朋友又亡。而蜀地内乱又生,这时的杜甫,明 显地感觉到老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老境多悲秋,在瑟瑟秋风中,他抱着多病之躯,再一次登高远眺,猿啸哀哀,落木萧萧,诗人摸着一 头的白发,回想起一生的艰难苦恨,两行浊泪,悄悄滴落在杯盏之中。 关于杜甫的死亡,新旧唐书俱有记载,因为浏览,被洪水围困数日,饥肠辘辘,后来县令迎还,吃牛 肉喝白酒而死,并非若干年后元稹根据其后人“病死舟中”的墓志记述。死于牛肉白酒,甚是奇特,郭沫 若先生又考证为牛肉变腐系食物中毒而亡,亦有人持医学论观点为久饥之后的暴饮暴食所致。唉,作为一 代诗圣,一生之中,确是饱少饥多,令人叹息。 杜甫很难使人变得快乐轻松,只会使人变得严肃深沉。每读杜甫,我总会找出他先前的文章来读,希 望看到他快乐的往昔。我喜欢那首著名的《望岳》 ,神采飞扬的青年杜甫站在泰山之上,指点江山,激情无 限。早年的他,也曾一览众山小,晚年的他呢,却是忧端齐终南,他的忧愁像终南山一样高啊。一座大山 是他理想的起点,一座大山是他失望的终点,横亘于两座大山之间的,是他不尽的忧思。 少陵野老吞声哭 杜甫,后人往往称之为杜工部。像元稹为杜甫写的墓志铭就是“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其实杜 甫做的这个“工部员外郎”只是严武保荐的“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已。并非真正掌握工程、水利、交通大 权的。但杜甫这个官只是个虚职,又没有做几天。不喜欢把杜甫叫做杜工部。因为老杜一生困顿潦倒,唐 朝诗人中凄苦者首推老杜,食不果腹,居无完庐。以“杜工部”这一官名相称,恐怕九泉下的老杜也要苦 笑“枉担了虚名”了。 原来初读唐诗时很不喜欢杜甫,总觉得杜甫整天哭丧着脸,穿的也衣衫褴褛,倒 像个拾破烂的。当时我看的书上有李白、杜甫的像,上面老杜鬓发苍苍,满脸饿纹,一付愁苦之色。再看 李白等人,都是潇洒飘逸神采飞扬。而且杜甫诗中常说什么“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 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要酒没酒,有炉没火,一副穷酸样儿。 哪有人家李白什么的气质高华。心中的天平自然向李白这边多加了几个砝码。当时对老杜的诗除了常见常 选的外,读的极少。 然而,随着年齿的增长,却越来越觉得老杜的诗如老酒、如苦茶,越品越觉得滋味无穷。而且江 湖夜雨也不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人。感受到现实中的越来越多的无奈后,才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 像李白之类那样潇洒如意,越来越觉得只有老杜才能道出这世间如山岳般一样压在心中的愁闷。 杜甫的一生是坎坷的,杜甫二十四岁(735 年)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后来李林甫又把天下学子 们涮了一把, 李林甫也不知道是怎么出的题目, 怎么改的卷子, 居然让所有人统统落榜, 然后向皇上报告, 已经是“野无遗贤”了。杜甫碰上这一出,受到的打击很大。杜甫没有考上,又不甘心就此罢休回家修理 地球,于是就在长安过了十多年的“长漂” (该词乃江湖夜雨根据“北漂”一词杜撰)生活。这十多年中, 杜甫乃一介书生,没有什么稳定的收入来源,肯定也是经常白水煮面条.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 腔牢骚愤激,当时任尚书左丞的韦济,虽然欣赏杜甫,但毕竟杜甫非亲非故,他是不会真心为杜甫花功夫 力气的。杜甫于失望无奈之中,满腹辛酸愁苦化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一诗来倾诉。老杜可能没 有想到, 他这篇倾诉, 不仅仅倾诉了他当时心中的辛酸怨气, 也倾诉了此后千余年来多少落魄文人的心声。 此诗开篇一句就是“纨袴不饿死, 儒冠多误身” ,此语如今读来,也让人慨然长叹不已, “骑驴十三载, 旅 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 到处潜悲辛。 这辛酸, ” 没有经历过的人体会不出来, 那种四处求人无靠,穷途无路的心情,可能现在求职无门的朋友们会领略一些此中的酸苦。 杜甫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这一著名长诗中更是表达了心中的凄苦和遗憾: 杜陵有布衣, “ 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杜甫心中 有大志,正是因为这样,才时常痛苦。看到自己志向落空,头发已白,心中终是不甘。不禁又想起老杜的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之句,实在是吾欲道者而老杜先道。老杜诗中的苍凉孤寂之感,较之一些明 写“断肠”啦, “孤灯”啦, “寂寞”啦的诗句更深沉含蓄。但读来更有“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 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的浓酽味道。像什么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像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像“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等等,都是字面上并无特别凄惨哀痛之词,但读来却有一种 难以言说的寂寞苍凉。老杜后来在成都草堂,居无完庐,时不果腹,过着“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 凄凉”的生活,这也成为后世许多文人的写照.说来中国的后世文人落魄的实在太多,读老杜之诗,能不同 声一哭? 大家都知道,老杜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 ,在说王维的那篇中我们知道,虽然杜甫当时并不是安禄山 黑名单上的主要人物,他比王维“幸运”地逃了出来。但对于老杜这样官职卑小贫苦无依的人来说,安史 之乱对于老杜心中的感受比其他高高在上的王维等人的影响更深刻痛苦多。正所谓赵翼所说“国家不幸诗 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老杜的坎坷经历也铸成了《三吏》《三别》《兵车行》等这样的后人难以逾越的 、 、 诗上高峰。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老杜的悲歌不仅仅为自己,也唱给千千万万的普通百 ” 姓。此前,从来没有人对于中国苦难中的普通百姓写过这样多的诗句,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 两句如金铁所铸的字句,更是让百代警耸。所谓“用枯瘦的手去蘸起人民墨汁般浓黑的悲哀”的诗人,首 推杜甫,这也是后世推杜甫为“诗圣”的原因吧。王学泰先生说“读杜甫诗近四十年,真正能够读懂杜诗 是在十年内乱时期” ,看来越是离乱痛苦的年代,人们越读得懂杜甫。中国自盛唐后的苦难实在太多了,所 以越来越多的诗家读得懂杜甫,推崇杜甫。不过老杜倘若有知,九泉之下也必然叹息,老杜肯定宁肯他的 这类的诗不传,也不希望后世的人有这样多的痛苦。老杜既然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 亦足! ”这样的胸怀,肯定也会愿“何日天下太平无离乱,吾诗不传冷落佚亦足” 。但觉得就算是太平之世, 我们也可以从老杜的诗中了解到当时的惨景,因为杜甫的诗是被誉为“诗史”的。正史上往往帝王将相作 传,哪里会记载百姓的疾苦,杜甫开此先河,后世白居易等后世文人不断发扬,终于让后世的诗人有“诗 旨不忘能救物”的责任感,所以杜甫称圣,无人不服。有人说杜甫是个儒者,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其他诗人 所难及的,老杜悲天悯人的胸怀,从诗里到处可见,比如《又呈吴郎》中对一个“无儿无食”的老妇人同 情倍至,在《缚鸡行》中甚至对一只鸡都寄予了同情: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所以后世的心怀天下的儒者无不敬仰杜甫。 老杜在诗歌艺术上的成就更是让人如高山仰止。 老杜之诗,沉郁雄浑,正如泰山。李白之诗,奔放如滔滔江水,而老杜之作沉稳如巍巍泰山。李白虽然才 份极高,有仙才之称,但讲到格律精严,却远不及老杜。老杜的七律,那是一绝,看被诗论家胡应麟推为 古今七律之冠的《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诗写的太好了,确实是“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 老杜的七律被评为: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所以后世学诗的人往往都师 法杜甫,李白的诗是好,但一般人学不来,水平差的学李白的诗,恐怕会刀带人飞,而老杜的诗法度谨严, 好像金庸武侠中的全真派之类的功夫,正是打基础的不二法门。 然而老杜生前凄凉痛苦, 幼子曾经饿死, 自己也是经常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最后因为没了严武的接济, 杜甫连那个破草堂也住不下去了,一直在一条破船上飘泊。所以当老杜孤零零地来到岳阳楼的时候,老杜 笔下的洞庭湖是那样的空旷,空旷得使人不由得彷徨失落。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 有孤舟” ,老杜是何等的凄凉。杜甫临终前不久做的《燕子来舟中作》 读来更是让人心酸: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偿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孤舟上多病柱杖的老杜只能和燕子说说话,这是何等的凄凉。此后不到半年,杜甫就去世了。 《唐才子 传》上记载说是杜甫因为好多天没有吃饭了,有个县令知道杜甫的诗名,给杜甫送去白酒牛肉,杜甫吃的 太多,结果腹胀而死。但多数材料中并不这样说,只是说杜甫因病故于舟中。也许是嫌杜甫胀死这事不光 彩而为贤者讳吧。但是我觉得《唐才子传》中的故事多半是真的,但这并不是杜甫的耻辱,这正表现出了 杜甫的可悲。那些“同学少年都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的家伙们自不会饿到那样贪婪地吃一顿牛肉的地 步,那些“甲第纷纷厌粱肉”的蛀虫们当然有资格笑话杜甫被牛肉撑死,可是,他们又为社会,为人类留 下了什么,只是一堆行尸走肉而已。而老杜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好诗句,千年以来感动了多少人,我们 该用多少牛肉酬谢他呀。 杜甫这几句诗是写给李白的,但我觉得更像是他自己的写照: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是啊!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高考作文素材——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念亲人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