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得这篇文章有没有领导人关注

新闻热线:
广告热线: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一行三会领导人“人民关注度”发布
14-02-17-08:27
  从图中可以看出,1月份的&肖钢人民关注度&和&周小川人民关注度&明显高于&项俊波人民关注度&和&尚福林人民关注度&。
  根据人民金融的统计结果分析,&肖钢人民关注度&的规律性波动升高是由于每周五例行发布会的召开,在1月3日、10日、17日、24日新闻发布会的日期,&人民关注度&均达到了高点。此外,重新启动的新股发行挑动市场神经,亦引发大量报道。需要补充的是,目前只有证监会规范了记者新闻发布会制度,通过每周答复相关热点来回应市场关切。
  而&周小川人民关注度&在1月15日升高主要因为当日在国新办举行发布会,2013金融统计数据,此外,央行21日实施2550亿元逆回购也让各方关注。
  1月7日,保监会发布公告称,险资可投资创业板股票,持股超5%需进行披露,&人民关注度&升高。1月21日,2014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召开。1月份&项俊波人民关注度&达到最高点。
  银监会1月6日召开了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银行业的监管和风控重点定调,1月23日,银监会发布公告提示消费者春节期间谨防金融欺诈。其&人民关注度&分别在这两个时间段有所增加。
&&&&&&编辑:
&&&nbsp&&&
&& 14-02-17
&& 14-02-17
&& 14-02-13
&& 14-02-12
新闻排行榜
中国兰州网()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
邮箱:zglzw_
中国兰州网法律顾问:甘肃勇盛律师事务所 李勇律师人民网文字直播
“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中国传媒大学
[人民网传媒频道]:12月30日,“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将走进中国传媒大学,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将携人民日报一线编辑、记者与广大学子面对面,展开真诚对话。人民网将全程直播此次活动,敬请关注。“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11月23日正式启动,首站走进北京大学。
[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与人民日报校园行中国传媒大学站的活动,我是人民日报社记者,首先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
[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方面: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田维义;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丁俊杰;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武录;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雷跃捷;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姜纳新;党委宣传部部长郑维林;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姜鹏。
[主持人]:人民日报方面:人民日报副社长何崇元,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在座的如果念到博士的话,会叫何社长一声“老师”;总编室主任谢国明;新闻协调部主任曹焕荣,曹主任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友;评论部主任卢新宁;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张亮;人民网常务副总裁廖Y,廖总跟中国传媒大学也有渊源,他虽然不是校友,但是他是校友的家长,他的孩子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书;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副主任程庆民;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副主任丁伟,这位同样是传媒大学校友;人民日报社报刊管理部副主任吴奇;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赵嘉鸣;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副主任尹树广;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吴绮敏;最后的两位也是传媒大学的校友,《新闻战线》杂志副总编辑万仕同;总编室体育新闻版副主编塔怀D。
[主持人]:请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谢谢。
[主持人]:请大家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嘉宾的光临,谢谢。大学是精英的海洋,也是知识的沃土,今天的莘莘学子明天就是国家的栋梁,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而且是世界品牌500强之一,被誉为中国政治的活记录。日是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的日子,60年甲子轮回,人民日报又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60年来,有一点不变的是人民日报人对于莘莘学子们的关注,大学生在思考什么,大学生喜欢读怎样的新闻。这一切都让人民日报人牵肠挂肚。
[主持人]:一张报纸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群众才能赢得未来,立于不败。贴近高校就是贴近青年,贴近青年就是贴近未来,贴近未来才会拥有明天,重任在肩我们责无旁贷,这也是我们举行校园行活动的初衷和目的。几十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为人民日报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现在他们已经成为了人民日报社的砥柱中坚。在今天的活动中,我们会为大家请到活跃在新闻最前线的人民日报的著名的编辑记者,包括环球时报还有京华时报的记者,他们跟大家分享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希望我们的活动能够成为一座桥,沟通我们的心灵。下面我宣布人民日报校园行中国传媒大学站活动正式开始。
[主持人]:首先,有请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书记致词,有请李书记。
[李培元]:尊敬的何崇元副社长,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人民日报何崇元副社长亲自带队来到中国传媒大学举办“人民日报校园行”第二场活动,这是人民日报社对中国传媒大学暨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向前来参加活动和主题演讲会的人民日报的领导、各位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李培元]: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是中国的第一大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上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报纸之一。60多年来,人民日报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积极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培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宣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入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进的先进事迹,高唱奋进凯歌弘扬民族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培元]:“走进校园、对话青年,传递责任、贴近未来”,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传媒大学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首先,校园行活动可以扩大人民日报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的影响,通过对话交流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人民日报的历史和今天,发展历程和成就。进一步了解党报的性质、作用和规律,了解人民日报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中改革创新的成果。青年学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扩大人民日报在他们当中的影响至关重要、意义深远
[李培元]:第二,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人民日报是宣传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媒体。通过阅读、学习人民日报,广大青年学子可以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科学发展理论、和谐社会等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这对于他们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培元]:第三,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能够帮助青年学子更好地认识媒体。中国传媒大学和人民日报具有密切的关系,刚才主持人介绍,我们的何社长是我们的博士生导师,还有人民日报有很多传媒大学的校友,确实是关系很密切。对我们在校的未来从事传媒事业的广大学子来说,“人民日报校园行”是帮助他们认识媒体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学习人民日报优秀编辑记者的良好素质、优良作风的难得的机会。这对于传媒学子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坚定专业理想,提高自身素质都将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李培元]:第四,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将进一步推进和加强我校与人民日报的合作与交流。在以往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学校坚持根植广播电视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办学的理念。坚持立足广播影视行业,为传媒文化产业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长期以来,我们在人才培养、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实践、新闻宣传等方面都得到了人民日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今后我们要深化和拓展双方的合作交流的空间,努力实现传媒高等教育与传媒业界的互动双赢。
[李培元]: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将努力培养适应现代传媒发展需要的,创新性的复合型的人才,力争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输送更多的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的作用,与人民日报开展紧密的合作,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传媒事业是神圣的事业,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优良的素质。
[李培元]: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信息传播领域的重点学府,中国传媒大学充分认识我们自身在人才培养上肩负的神圣的使命,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适应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产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不断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李培元]: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传播事业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面前,中国传媒大学和人民日报承担着共同的历史责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不断地推动双方合作与交流向更宽、更深的领域发展,携手共创中国传媒事业美好的未来。祝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圆满成功,祝各位新年快乐,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书记的精采致词,下面有请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致词,有请何社长。
[何崇元]:尊敬的培元书记、维义副书记、俊杰副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大家下午好。
[何崇元]:一年一度过的很快,再过一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我们人民日报在09年岁末到传媒大学看看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感到十分高兴。我谨代表我的同事们,真诚地祝愿传媒大学的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和同学们新年好!新年快乐。
[何崇元]:在刚才来的路上,我们一行人谈到传媒大学的简称,有人说叫“传大”,有人说叫“媒大”,也有人说应该叫“传媒大”或者叫“中传大”,我想不管是传大还是媒大,中国传媒大学反正是中国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是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所以人民日报校园行把这里作为第二站,“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上个月在北京大学正式启动,这项活动旨在更好地了解读者对人民日报的意见和诉求,增强报社同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联系,让更多的高校学生了解人民日报、了解党报,了解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要求,了解我国新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同时也想为我国培养新闻人才尽一份责任、尽一份力量。
[何崇元]:在北大举行的“人民日报校园行”启动仪式上,我们的张社长提出,“今天的人民日报将朝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传播能力,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和现代传播体系的方向努力。具体是两个方面:一是打造传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二是严格创新传播途径。”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创刊已经61年,一张背负深厚历史的报纸,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是每一个党报工作者以及致力于从事党报事业的人们所必须思考的问题。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让信息传播和舆论格局呈现出了新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具有辉煌历史的人民日报,正在以实际行动努力地跟上这个时代。
[何崇元]:今年7月1日,人民日报扩至20个版,明年1月4日,人民日报还将继续扩至24版,扩版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步骤;也是为了满足广大读者,期望人民日报办出特色的实际行动。中央领导同志和广大读者都对人民日报扩版予以肯定,认为扩版增加了容量、提升了质量、优化了内容,也改进了文风。虽然相对于中央的要求、读者的期待、时代的变革和各位的期望,这些变化还远远不够,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在座的各位感受到也能够得到赢得认同。
[何崇元]:今年是中国传媒大学建校55周年,55载的艰苦创业和辛苦耕耘,筑就了中国传媒大学辉煌历程。中国传媒大学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的高层次人才,为我国信息传媒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人民日报校园行走进中国传媒大学有着特殊的意义。人民日报正在为建设国际一流媒体而努力,而中国传媒大学的发展目标是要办成世界知名学府,在走向国际化的征程上,人民日报社和中国传媒大学有着相同的理念。对我自己而言,人民日报记者和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的双重身份,让我今天站在这里感到十分亲切,作为老师我想说“请你们关注人民日报,因为那里有很多你们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作为朋友,我想说“请你们关注人民日报,因为那里忠实地记录着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那里是你们毕业后要去工作的地方之一”,欢迎你们到人民日报社作客,欢迎你们到人民日报社工作。
[主持人]:谢谢何崇元社长,请社长留步。社长说起这段话特别的亲切,因为无论是对于人民日报社还是传媒大学来讲,社长都是娘家人,在进行下一个环节之前,我们再一次把李培元书记请到台上来,有请李书记。我们下面要进行的环节是校园行活动每到一站都必须要做的一个经典的环节,就是旗帜传递的仪式,我们要把写有“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的旗子插到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
[主持人]:现在举着旗子的是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社会新闻版的副主编李智勇,他也是传媒大学的校友,这位红衣女孩同样也是传媒大学的校友,人民日报社总编室要闻头版编辑谢雨,她是08年传媒大学毕业的。我们党的革命是把红旗插遍全国,我们要把校园行的旗帜插遍咱们国家的各个高校,下面的环节是互赠礼品的环节,人民日报方面的礼品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是这么多年来,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报道过的中国传媒大学的消息,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的消息,集成的版面做成的画册,一共是6个版面。中国传媒大学送的礼品也非常的别致,是镶有中国传媒大学校徽的礼品。下面有请礼仪小姐。(互赠礼品)。非常巧,我们在文章里面也有一篇对于李培元书记的专访,相信这对于李培元书记来讲,也是非常好的新年礼物。
[主持人]:谢谢两位,请两位领导到台前第一排就坐。谢谢社长和李书记。刚才的礼品,人民日报的版面合成一共有三本,一本送给李书记本人,还有两本分别存在图书馆和新闻与电视学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借阅。下面到了今天的主题演讲环节,首先请上第一位演讲嘉宾,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谢国明,有请谢主任。
[主持人]:谢国明主任是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从事夜班编辑工作近20年,看看谢主任的满头白发,说明夜班工作可辛苦了。他参与组织策划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汶川地震,08北京奥运,“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的报道工作,设计的重大事件版面经常会成为全国党报版面安排的示范,而且多次荣获中国新闻奖,下面有请谢主任进行他的主题演讲,有请。
[谢国明]:尊敬的李书记、尊敬的田书记、丁校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今天是准备来挨“板砖”的。来之前,我征求了年轻人的意见,一说我讲的题目之后他们说“你准备挨板砖吧”,年轻人现在根本不看报纸。年轻人给我建议,说可以讲讲人民日报的大气、朝气和锐气,这不是让我吹吹人民日报吗?我试着吹一下。人民日报的大气,可以看人民日报的版面、报道特别是言论,我们的重要言论,确实是引领了中国社会舆论,评论部主任卢新宁一会儿会作更详细的介绍。
[谢国明]:人民日报的朝气,请看版面,这是去年抗震救灾时期的特刊,非常巧,我们设计这个抗震七日特刊的时候,不知道中央要把地震发生的第7天即5月19号定为悼念日,我们当时认为抗震救灾一周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专门准备了一个救灾回顾的特刊,配合了中央的决策。
[谢国明]:(ppt)这是我们的奥运特刊,大家看看,这是不是跟大家印象中的人民日报不太一样。这是我们的国庆特刊,这是我们协调部主任、也是我们传媒大学的校友曹焕荣同志亲手策划组织的。这是我们的编辑团队,很年轻,是不是大家觉得和印象中的人民日报编辑记者不太一样,很青春,很有朝气!
[谢国明]:人民日报的锐气,还是请大家看我们的报道:“今天你雷了吗?”这是我们人民日报的标题 ,用的是网络上很流行的语言。这是我们的批评报道,人民日报编委会有一个要求,人民日报要直面热点难点,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做到不乱语、不失语。这是今年关于煤矿爆炸的报道。(图)南京婴儿徐宝宝死亡事件的报道,人民日报是第一家报道的媒体。从医院方面满口否认到最后承认这个事情做了处理,是人民日报和兄弟媒体一起推动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图)这是人民日报关于打“虎”事件的评论,关于“周老虎事件”,去年网友评打虎英雄,第一位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第二位是央视新闻调查的主持人柴静。
[谢国明]:下面我正式地介绍我要说的题目:人民日报,怎么看?人民日报现在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是要闻板块,第二个是新闻板块,第三个是周刊专版板块。人民日报编委会要求要闻板块要做新闻性强的时政报道,就是用新闻的形态、手段,把时政新闻报道好,吸引大家爱看;新闻版要做时效性强的深度报道。这个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报纸由于时效上先天的劣势,广播、电视加上网络是每分钟可以发布新闻,我们报纸24小时一次,所以我们的时效性是落后的。但是我们要求报当天的新闻,当天做新闻,做当天新闻,时效方面不能晚于24小时,同时我们要做深度的报道,不能是简单的动态,周刊专版我们要求做研究性的专题报道。
[谢国明]:这是我们的批评报道,我们有一个要求,要求人民日报直面热点难点,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要不乱语、不失语。去年在中宣部的会上,我汇报时说,“人民日报在去年的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发了言,只有一个事件我们没有发言,就是香港的“艳照门”。结果我回来给领导汇报的时候说,社长说“艳照门”我们也有评论,也做了批评。(图)这是今年关于煤矿爆炸的报道。(图)南京婴儿死亡的时候,人民日报作为全国媒体我们是第一家报道。从医院方面满口否认到最后承认这个事情做了处理,是人民日报全面推动的。(图)我们关于打虎的报道,去年网友评论叫做“周老虎事件”,去年网友评打虎英雄,第一位是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第二位是央视新闻调查记者柴静。
[谢国明]:下面我正式地介绍我要说的题目,人民日报现在有三个板块,第一个是要闻板块,第二个是新闻板块,第三个是周刊专版板块。人民日报要求要闻板块要做新闻性强的时政报道,大家对时政报道有一个看法,都是提到活动,工作经验,我们要求把领导人的活动、把工作经验用新闻的形态、新闻的手法来进行报道,新闻版我们要做时效性强的深度报道。这个要解释一下,因为我们报纸由于时效上先天的劣势,广播、电视加上网络是每分钟可以发布新闻,我们报纸24小时一次,所以我们的时效性是落后的。但是我们要求报当天的新闻,当天做新闻,至少需要我们不能晚于24小时,同时我们要做深度的报道,不能是简单的动态,周刊专版我们要求做研究性的专题报道。
[谢国明]:人民日报这几年进行了一系列新闻改革。改革的目标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这是总书记去年到人民日报社考察的时候给我们提出来的,这个目标不能说已经完全做到了,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改革的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我们是主流媒体,我们要引导舆论,我们引导能力必须提高。我们改革的一个方法是稳住存量,做大做活增量。这一点我后面再作解释。
[谢国明]:我们改革有一个动力,就是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我们一直说人民日报是主流媒体,是中国第一大报,但是我们也有危机意识。就是我们党不会放弃舆论阵地,这是我们党意识形态领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党会选择不同的舆论工具来作为党的主要的传播载体,我们党初创的时候,二十年代报纸、杂志是我们党主要的舆论传播工具。战争年代,尤其是40年代,广播是我们主要的传播工具,那时候根据地分散,被敌人包围,电波可以突破敌人的封锁包围,不受限制,大家看过去的电影、看历史片,都在收听解放区的广播。50、60、70年代,报纸是我们主要的传播工具。到了80年代后期,电视是主要的传播工具。来的路上我还在说,广播学院、传媒大学这些发展得的很快,中国传媒大,就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两年作用非常大,发展非常快,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视、党非常重视。以后,谁会成为党的主要媒体、谁会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是不是还是报纸,是不是还是电视?这要看形势的发展,也要看我们的作为。有一句话叫做“有为才能有位”。党报要引导国内舆论,影响世界舆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谢国明]:人民日报的改革,有一个方法,叫做稳住存量,做大做活增量。就是稳住要闻版,把新闻版做大做活了。邓小平同志领导中国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就是稳住存量、作大做活增量。农村改革起步的时候 ,推行承包责任制,有一句很简单的话:“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国家的集体的都是定量,这一头稳住以后,把留下来给自己的做大了,中国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就解决了。这是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论。我们的工商企业改革也是这么干,先放活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再改革国有企业。
[谢国明]:我们人民日报这几年的改革,就是遵循了这个方法论,要闻稳住,做好好时政新闻的报道。新闻做大做活,十六大以后,2003年以来,我们先后创办了视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育和国际等7种8个新闻版,如果同学们有时间,有耐心去看看我们的新闻版,还是有看头的,我们刚才展示的一些版面,包括标题和批评报道,都在新闻版上。我们版面设计的风格叫庄重大方、清新现代。刚才我给大家展示了新闻版的版面,还是比较现代的,我们的版式设计有一个要求,是去年奥运会期间开创出来的,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就是大标题大图片短文字,这是我们基本的要求。所以我们说版面形式也是内容。
[谢国明]:人民日报是中国社会的风向标。在人民日报校园行的第一站北京大学站,张研农社长说:“对于人民日报而言,政治“晴雨表”作用或许淡化了,但社会“风向标”的使命必须承载,主流舆论的旗帜依然要扛,主流舆论首席代表的责任仍然要担。不遗余力地传播主流价值观,是人民日报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打拼,这是我们人民日报对今年形势的一个观察。这是我们今年12月24号的年终特刊,大家可以看看,我们这个特刊形式上还是有一点创新的,我们用了一个栏题叫“打拼中国”,大家上网可以看到,网上关于2009年的关键词,2009年的最牛的词,可能没有说“打拼”,而是什么“被”啊,“雷”啊,等等,但是我们觉得“打拼”是2009年非常关键的一个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保八成功,总书记10月7号在颐和园对几位加拿大游客说:“让我们继续打拼”,这句话说出了全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拼搏精神,所以我们认为 “打拼”是2009年中国的一个关键词。今年中国最大的事情是国庆庆典,包括阅兵,我们把阅兵的标志性图片,放进了年终特刊里面去。我们还安排了一张正在武广铁路上行驶的列车的图片,这是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350公里是全球最高火车速度。我们“保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全球第一,所以这张图片寓意着中国速度世界第一。
[谢国明]:人民日报是中国社会的t望哨。4月10号,我们人民日报的一版头条发了这样一个报道“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这是中国所有媒体里面第一家讲我们经济“企稳回暖”的。人民日报为什么能做这个判断呢?有一个背景,4月1号总书记去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峰会,讨论金融危机问题。3月31日总书记要接受采访,其中讲到“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现在,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愿为世界经济发展继续作出积极贡献。”我们当时觉得,总书记作出了这个判断,我们人民日报有责任组织这方面的报道。
[谢国明]:在这之后,我们在4月2号开始,先后报道“民航国内客运量大幅增长”,“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4个月回暖,这是经济先行指标,这个指数超过50,说明经济开始回暖,这个数字低于50,说明经济开始衰落,这些指标发布以后我们都做了报道,都是好的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是连续4个月回升,连续超过50。4月7日、8日报道了楼市成交率大幅度上升,如果大家当时看到我们的消息去买房子的话,现在已经赚了。还报道了汽车交易量大幅增加,今年中国的汽车交易量、生产量都是全球第一。4月9日报道了港口吞吐量的变化,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秦皇岛港口煤炭大量积压,日照港铁矿石大量积压,但是到了3月底的时候,煤炭积压情况已经改变了,铁矿石的积压情况已经改变了,经济已经开始好转,但是外贸情况还是不行。到4月9日报道出来以后,有领导同志跟我打招呼“老谢,经济版的这一组报道都很好,这组报道可以上一版甚至可以上头条”。听了这个招呼以后,我们马上做改进,正好在4月9号这一天发布了两个指数:一个是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二是一季度中国汽车销售总量。我们以两个数字为由头,把已经报道过的数据做了一个回顾,做了“我国经济出现企稳回暖迹象”这么一个头条,效果很好。对当时坚定信心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谢国明]:面对热点难点,人民日报要做到不失语、不乱语,要求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要到田间地头找感受。就是要想中央之所想,愿百姓之所愿,只有这样,我们人民日报才能当好中国社会的了望哨。
[谢国明]:人民日报是中国舆论的定盘星。可能有同学会问,人民日报现在还有这个作用吗?应该说在舆论多样、多元的情况下,人民日报的作用确实在发生变化。但是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许多人还是想看看人民日报怎么说的。说两个简单的,07年股市疯涨的时候,全社会都认为这个股市不正常了,这时候网上到处传人民日报要发评论,要打压股市了。这个时候大家想看看人民日报怎么说。当时网发了好几篇所谓的人民日报评论,当然没有一篇是真的,都是网民编的。但是这也说明大家对人民日报作用的重视。去年股市走弱的时候,大家也希望看看人民日报怎么说。
[谢国明]:人民日报是敢于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比如说关于洛阳烈士陵园被毁事件,当时网上议论纷纷,说洛阳方面把烈士陵园平了,要进行商业开发,有一些离休的老同志,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要到洛阳市政府上访。我们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调查,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是烈士陵园修缮,不是搞商业开发。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我们要求记者把情况搞准确,搞扎实。为此,我们的记者找到了烈士陵园墓碑的尺寸,因为烈士陵园的墓碑,与一般老百姓的墓碑尺寸是不一样的。这样我们把每一个细节都搞准确了,就发出了一篇报道:洛阳烈士陵园是“修缮改造,不是商业开发”,同时我们配发了评论,分析为什么这件事会被人误解,我们的评论指出了三个问题:一是确实存在野蛮施工,把推土机开进去了,烈士陵园的修缮,应当好拆好卸,把推出机开进去,人们的感觉很不好。第二是工程没有向社会公告,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要修缮,中央电视台一定会公告,人民日报一定会登消息,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但是洛阳方面没有在当地的电视台、报纸上发公告。第三没有按照程序进行,匆匆上马,有政绩冲动。这样报出来以后,总体效果比较好,要上访的老同志都说,看了人民日报的报道,再到陵园里面去实地看了看,觉得人民日报说的是真的,消除了误会。
[谢国明]:总之,近年来,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去年考察人民日报社以来,人民日报有不少改进,有一些成绩。但是,我们离党中央的要求、离广大读者的期望,尤其是离青年人的期望,还有不小的距离。我可以向同学表态的是,我们一直在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国明主任的演讲,可以看出来谢主任还有很多东西希望和大家分享,但是今天时间有限。谢主任用他满头的白发一个核心的道理,人民日报要读而且要常读,你能从中看出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脉络。再次掌声谢谢主任,谢谢。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第二位演讲嘉宾,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有请卢主任。
[主持人]:卢新宁主任是人民日报著名评论员,多次主持撰写人民日报社论《任仲平》等重大评论文章,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刚才大家在宣传片看到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的时候,可以在镜头里找到卢主任。如果常看人民日报的同学想象不出那么大气磅礴的评论居然是出自这样的美女以及其带领的团队之手,但是听了她的演讲大家就会明白了,有请卢新宁主任。
[卢新宁]: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刚才我的同事谢国明主任纵横捭阖全面的介绍了人民日报。我想今天我的领导、同事们走进中国传媒大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得到你们的了解。之所以想得到了解,是因为觉得可能会有误解。有人对我们说过,人民日报有一张不苟言笑的面孔。刚才我们得何社长,关于“媒大”、“传大”、“传媒大”亲切的见面,还有操着浙江普通话幽默的自我吹捧和一直在说的“吹牛”谢国明主任,可能会让大家对不苟言笑的面孔有一点点颠覆性的认识。而我从事的工具,我估计更难,人民日报评论一讲起来就会想到,第一个印象就是严肃、刻板,然后就会想要不然比较高、比较空。我觉得我们有时是这样,但不全是。特别是这些年我们也与时俱进,我们也做了一些改变,刚才谢主任在精彩的片子里面也给我们呈现了一点点,我只是想今天能不能有这个机会跟各位老师、同学汇报一下我们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努力。
[卢新宁]:我想先从例子来讲,这个是前一段最大的国际新闻,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这个大会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来自44个国家56个媒体前所未有的站在一起发表共同社论,都传递着同一个心声,就是我们的地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这件事人民日报也有一个评论,我们做的评论叫做“一个中国公民致哥本哈根的信”,这个评论写出来以后,它的反响出乎我们的预料,在网上的转载特别多,新浪、搜狐、网易120多家网站转载,中央电视台当天找作者,给中央电视台24小时新闻节目做了一个专访,北京电视台的两个栏目做了全文的摘播,这样的评论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反响?读者的来信也很多、网友的留言也很多。除了它紧扣了国际热点以后,还有它选择的形式、它的表达比较新颖。
[卢新宁]:我摘PPT上做了一小段,这里面是用一个用普通中国公民的视角讲述了我们对气候变化,对于碳减排,对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中国民间声音。在文章里面这样写过“我去过中国西南、西北的一些贫困地区。那里的一些人生活还相当艰难,有的人还在为温饱奋斗。但他们生活的环境,已经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天气更加恶劣、风沙更凶猛,灾害更频繁。他们吞食着世界快速发展留下的苦果,而种下这苦果的人和他们的后辈,很多却在万里之外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们对后发展起来的人说到此为止,仅仅是因为这个世界装不下这么多幸福。”这篇评论出来以后,很多人跟我说“这不像人民日报写的”。再举一个例子,年底各种排行榜新鲜出炉。这是最新一期的《南风窗》,2009年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它的主题是“激流中的坚持”,把人民日报廖总管的人民网舆情频道上了榜,受奖原因是“石首事件后,在人民日报评论第一个站出来批评,石首政府应对失当的当天晚上,舆情频道组织专家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评述,并且提出了政府进入麦克风时代的提法”。对于石首事件的评论实际上是人民日报在时评里标题就叫“政府如何应对麦克风时代”,在这篇评论中我们提出了在纵深喧哗的互联网时代,光靠在社会热点事件上的直接的打压或者是说为回应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够解决社会质疑了。评论发表的第二天,石首的市委书记、市委常委因处置6?17事件不利被免职,这也是很多媒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觉得,可能人民日报在这里面也发出了很重要的声音,后来在7月1号中新社发的关于人民日报改版的一篇新闻里面有读者说,“严肃的新闻和深刻的评论凸现人民日报的可读性,日前人民日报就石首事件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政府新闻发布语焉不详,文章观点精采大胆,语言犀利,广受读者瞩目”,这篇文章除了网络转载以外,也被很多严肃的学术杂志,《读者》和学者的研究论文所引用,而且还被著名媒大校友白岩松在新闻1+1调查节目里面详细的引用。
[卢新宁]:我想这两个例子,说明什么呢?我们报社有一个老总曾经这样总结,人民日报不能“某字牌”批评和“要字牌”言论。“某字牌”批评是批评一个事件总是说“某地”,批评某个人总是说“某人”。“要字牌”言论是我们写评论总是说要怎么怎么样,我们就要怎么怎么样,这样说我觉得是人民日报多年的积弊,但是现在确实在改变。比如从刚才的两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对社会热点事件上,我们不回避尖锐、及时发言。另外在一些重大事件的评论表述上我们创新表达,能够言之有物。所以我想特别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够看到人民日报这些变化,刚才谢主任说了不读报,确实可能还有更郁闷的回答,就读报也不读人民日报。但是我特别希望,你们平常确实是没有报纸,但是可以在网上看看人民日报的电子版,是不是在别的网站转的时候能够认真看一下,并且心里面想一下人民日报现在是这样的,如果能有这样的话,我们会特别的感谢和欣慰。
[卢新宁]:人民日报评论的变化实际上和这些年来人民日报根据党中央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变化给予自己的一个鲜明的定位,他实际上是人民日报这张有60年传统的老的报纸主动追赶时代潮流的一系列努力中的一个单项结果。刚才谢主任从各个层面上展示了我们这些年来的努力,我们就觉得对于人民日报来说,在所谓舆论引导的新格局里面,我们的定位和自己追求的目标都应该有新的设定。
[卢新宁]:09年6月22号的时候,新民晚报曾经有一篇评论,是在读者来信里面,列举了人民日报在一个星期里面时评的点评,它说“人民时评很有锐气,甚至比有些都市报、晚报的时评更亲民、更可读。”让我们深思的是后面还有一段“人民日报当然是一份严肃的报纸,但严肃并不以为这僵直、呆板、窒息、拒人千里之外。而是品质高、格调高,能取信于民,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严肃的传媒,同样可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谈笑风生、情趣盎然,并不会妨害严肃传媒的定位,因此在新媒体风涌多媒体争锋的年代,如何吸引观众赢得民心,实在是性命攸关。整天唱高调,空话连篇,引领舆论只能是侈谈和奢望。”这评论特别巧,发在人民日报7月1号扩版之前,还特别巧,这篇文章恰好被一位中央领导看到,他在新民晚报报纸上做了一句批注,特别是在这句话底下划了重重的道道“成天唱高调、空话连篇,引领舆论只能是侈谈和奢望”,这特别让我们深思。领导同志还在旁边写道,“建议让人民日报所有人都看一看这篇报道,要保持锐气,在扩版中也能保持信心”。我觉得新民晚报这篇评论和领导的批示让我们深思,我们今天再讲舆论引导,再讲人民日报的定位是不是应该有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调整。
[卢新宁]: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都说现在舆论环境变了,刚才谢主任也说了,不读报了,3亿多网民,主流媒体,网络也是主流媒体,确实是在这样的格局下说人人都有麦克风,说人人都是传播者,在这个新格局里面,其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去人民日报的时候,就有过特别特别好的阐述,他说到了社会舆论的分层次,说到了除了党报党刊还有电视台、新媒体异军突起,和我们人民日报一起成为整个社会舆论引导的新格局。在这里面,人民日报就可以说是坐标变了,要求也变了,格局变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是不是也应该变。刚才谢主任也说了,其实报社编委会这些年来一直在想这样的问题,也想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各种各样的目标,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对我们的评论当然就有特别的期待和要求,要求保持人民日报的评论优势,而我们想这个评论优势怎么保持?在党心和民意的共鸣中保持锐气。中央领导同志说了要让我们保持锐气,老百姓更希望我们能保持锐气。胡锦涛同志说“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过去可能人家想到,人民日报是把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传达出去,但实际上人民日报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职能,就是反映人民的心声,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意见、把社会热点,把很多人民群众需要表达的声音发出来,让中央决策者听到,这两块对于人民日报来说都是同样重要的。
[卢新宁]:刚才谢主任在他的PPT里面也有人民时评的锐气、朝气这项。其实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里面,对于新闻时评这块这些年来一直是不避社会热点,努力反映社情民意。对于很多事件的关注,像华南虎、石首事件、取消乙肝、开胸验肺事件、躲猫猫事件,大的热点都有评论,甚至艳照门,一开始艳照门我们错过了,在另外一个机会,当香港在中学学生中间开展一种讨论,关于艳照门这样的事件学校教育利用这样的案例说些什么,香港就把这个事放到小学里面去讨论,我们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视野,所以我们也评论了,没有直接评艳照门,我们是评了这个事情。在整个互联网时代,艳照门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我们内地是不是应该也有这样不忌讳谈的事,我们也可以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去理解什么是隐私,在网络上权利和义务是怎么分布的,所以我们也有评论。
[卢新宁]:在各个事件里面,我觉得对于人民日报来说,它一直在想的,就是我们对社会热点不能不发言,(图)这张照片特别著名,唐福珍在拆迁中间点燃自己也点燃了整个社会舆论,对这件事情,当时的成都市委市政府一开始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错误,因为从法律、从拆迁条例、从执法的主体正当性确实是无懈可击,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他也说,出现这样悲剧式的结果是始料未及的。作为政府来说,人民政府就会置身事外吗?人民日报还是发了一篇评论,这个评论能发出来确实也是人民日报这些年来思想解放的一个例证,“拆除冲突,迁出和谐”,讲到了合格的一些管理者不仅是政治家也是社会学家,要特别关注群众的民众的感受,讲到的他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更宽厚的人道情怀,这个评论发出来以后,后来听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同事说,当天晚上开常委会拿出这篇评论逐字解读,确实觉得需要为这个事件作出一些处置,当天晚上决定第二天问执法局的局长。
[卢新宁]:从这些事件里面可以看到,人民日报社党心和民意的共鸣中间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我们在人民论坛的栏目里发过一篇“治治心硬化”,这个事件在一段时间在网上广为受到关注,黑龙江一个村子56人感染丙肝,当地政府对这个事很漠然,我们特意说的是“对群众利益漠然置之,对百姓疾苦无动于衷,对自身职责激烈逃脱的心硬化”,发出以后不久,当地政府专程到北京来跟我们沟通,承诺尽快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这些评论产生的影响也告诉我们,人民日报是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定位所具有的权威性影响各级领导和决策者,它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政府和民众的意见沟通,增强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想虽然舆论格局变了,虽然现在有很多很多的声音,但是人民日报治国理政的监督员,维护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这样的优势和职责依然在,它正好和总书记要求我们的六个职能相吻合,不仅宣传党的主张,也要弘扬社会正气,还要通达社情民意、还要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还要搞好舆论监督。这些要求实际上对我们党报的定位特别是对于党报的评论定位来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指导。
[卢新宁]: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的身份,刚才谢主任也说到,确实有跟其他媒体不一样的属性,这张报纸不仅是一张新闻纸,还是政治纸,当代中国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这么紧密的和这个国家的民族荣辱沉浮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一个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能够如此幸运的获得影响时代进步的契机和机遇。我想关于这个影响,今天我看外面的展览也已经有了,就是人民日报在每一代中央领导人的视野里,人民日报的评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很多中央领导改过人民日报的评论,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日报评论曾经是中国政治的一部分。刚才谢主任说了,我们社长讲它是政治晴雨表,人们特别习惯在特别小的小豆腐块里面揣测政策方向,分析人事变动,观测思想交锋。我们80年代“长途贩运是投机倒把吗”这样一篇小文章被很多农民贴在自己的扁担上,挑这货物去赶集。现在舆论引导新格局了,现在变了,新媒体异军突起,都市报强劲传播,人民日报不是一枝独秀,社会也不会一呼百应,包括我们自己还在问,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日报的影响力还有多大,人民日报怎样在众声喧哗中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怎么让你们愿意听,而且听得到,这确实是我们人民日报这些年特别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卢新宁]:我想刚才我讲的一些新闻事件的评论后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事件的走向,那个可能能给我们一些信心,知道人民日报评论有独特的优势,我这里有一个小表,讲的是国庆社论的网络转载情况,在这个转载过程中人民日报的社论转载远远大于其他的报纸。可以从转载的表可以看出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事件上,重要评论的影响上,人民日报其是有一定不可取代的地位。
[卢新宁]:还有一个角度可以看,就是“被解读”,虽然它不是晴雨表,但是确实是社长说的风向标,我们在今年4月份发过一篇非常普通的评论员文章“让爱国主义焕发时代的光芒”,很简单的一篇文章被外媒热烈解读,有的外媒写评论说“中共提出了新爱国主义”,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这篇文章里面,除了传统的爱国主义要素之外,我们加上了一个我们需要拥有一个大国所应有的精神高度,让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加入了这么一点有时代感的要求,就被他们热烈解读了。另外人民日报很多的文章、报道、评论也确实是被核心决策层有效阅读,虽然是舆论日益多元化,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人的心里,人民日报因为直接传递着党中央的声音,仍然是中国主流舆论的代表声音。即便是这样天赋的话语优势不代表天然的读者认同,话语权不代表影响力,在座的是做新闻传播的,对我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人民日报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怎么保住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己的优势,从评论来说,敢说话,会说话。敢说话,敢于触碰热点。刚才我们说了,讲了几个事例,还有一个“钓鱼执法”,我们也是发了三篇评论,并且标题是《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钓鱼式执法还需继续回应质疑》,都还是相当的尖锐。后来还发了第三篇,当上海正本清源承认他们自给在这个问题上有取证不当的错误以后,发了《权力尊重权力的上海样本》。这是一方面。
[卢新宁]:另一方面,还要改变表达,“要字牌”言论,人民日报不能光想让人家听,还要让人家听得进去,得在传播过程中制造更多的同意才能形成更大的共识。所以我们想怎么样才能够遵照新闻传播规律,重建我们的话语体系和修辞模式。
[卢新宁]:这里面有一个小例子,也是我们的评论员文章。刚才讲了很多都是新闻时评,同学们说新闻时评选题不错,稍微表达好一点就成。评论员文章我们在文风上有很大的困惑,但是我们也在做一些努力,这是我们今年新中国60周年写的系列评论里面的一组,随便看一下最后一篇“同心共创历史的伟业”,开头就是“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我们这一代人站在比前人更高的起点。甲午战争前,梁启超跑遍京城,买不到一张世界地图;抗战胜利的中国,仍要接受《雅尔塔协定》列强欺辱的安排;两弹一星”浩如烟海的数据计算,只能依靠计算尺和算盘,今天这一页早已在前人的奋斗中翻过”,就是说像这样的评论评论员文章,是不是也没有那么不容置疑,那么咄咄逼人,还是努力因势说理,有理有据。另外还有谢主任讲的任忠平人民日报大型重要评论,我们在今年国庆之前,发的改变北京的历史和时间,在表达上也有一点点努力和创新。我们说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这是1949年之前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和屈辱的缘由,也是在此之后一个甲子年里神州大地所发生的变迁与进步的动力。这篇文章发了以后,除了中央领导对这篇文章有很好的鼓励和批示,而且我觉得在读者中间有特别好的反响,200多个网站全文转载,甚至有的读者说要把他做成正式读本,免费发放。
[卢新宁]:我说这些,只是想让同学们看看,我们还是做了一些努力的。刚才谢主任也说了,我们的努力离中央的要求特别是离你们的期待还差的非常远,我们有许多的欠缺,要论表达方式相对陈旧,评论选题还有无形禁区,社情民意系统分析不够,思想创新尚有提升空间,这些告诉我们,我们的评论还在路上,对于我们要做的,可能有专门党报研究中心的老师们,肯定有更专业、更深刻的分析,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努力,努力使我们的评论接近同学们的阅读要求,我也想特别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多关注人民日报,多关注人民日报的评论,希望你们不仅成为我们的读者,而且成为我们的作者,而且成为我们的批评者。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听了卢主任的演讲以后,大家会知道,人民日报无论从编辑、记者、领导,包括我们的栏目现在都是越来越亲切,越来越诚恳了,刚才听了两位主任的介绍,大家可能对人民日报有了进一步新的了解,可能也有不少同学希望做进一步的交流。
[主持人]:刚才两位演讲过的嘉宾比较熟悉了,后面四位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曹焕荣和谢主任一样,多次参与组织策划了重大的报道活动;胡锡进,是环球时报的总编辑,曾经作为战地记者前往波黑和伊拉克做一线报道;吴海民,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他是新华时报的创始人,也是北京非常著名的都市类报纸;人民日报国际部高级编辑,中央外事记者,多次同中国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对6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了一百多次访问,并且参与随行报道,吴绮敏老师。下面我们的活动环节开始,请大家举手示意。
[学生提问]: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的老师好,我这里有两个问题请教你们。一个是关于人民日报,我们都知道人民日报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非常有影响力的地位,因为有这种地位就好比一把尚方宝剑对中国的一些政治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但就是因为人民日报有这种权利,会不会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的行为,对地方的一些政策或者是司法进行一些干预。出现这种情况你们怎样避免?第二个问题请问胡锡进总编辑,我比较关注环球时报和国际先驱导报,请问环球时报的定位和国际先驱导报有什么差异。环球时报现在开通了英文版,你们设计英文版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它的运行情况怎样?
[曹焕荣]:就人民日报来说,党中央机关报我们跟各地的党组织和各级政府从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就人民日报来说,“帮助不添乱”是我们基本的指导思想。你刚才讲到对舆论的监督,特别是包括对司法公正的监督,这个工作我们一直在做,包括刚才谢主任和我们的卢主任都已经举了很多的例子。但这中间我觉得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媒体不能代替党内的各种监督,媒体也不能干预司法,特别是媒体不能取代司法机关在进行媒体的审判。这两天关于人民法院关于恶意报道的通知有各种议论,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可以讨论,但是有一点,媒体和司法之间我们在进入司法程序的案子,媒体不宜进行报道,在任何国家都是这样。如果还有别的问题我还会再讲。
[ 胡锡进]:谢谢这位同学的问题,谢谢你关注环球时报。环球时报是人民日报的一个子报,环球时报的奠基人,做了12年环球时报的总编辑,我是接替他担任环球时报的总编辑。可以说环球时报从最初开始办的时候到现在也没有特别认真的想自己的定位,刚开始觉得老百姓想看什么我们就登什么,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像国际先驱导报这样的报纸办的比较晚,会更加认真的想他们的定位,怎样跟环球时报做出区别。环球时报从我们办报的历史来看,报道国际新闻,报道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感受,报道世界是怎样看中国的,增加中外之间的沟通。这个沟通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相互介绍,让中国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让世界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还要知道彼此之间的相互看法。经过环球时报这些年的努力和其他国际报纸的努力,我想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不仅了解了世界发生什么,而且也了解世界是怎样看中国的,这种真实的看法。同时环球时报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世界一些事情干预的反映,这些都是真实的。有的时候会有一些摩擦,中外之间的情绪会有一些摩擦,但是这种摩擦真实的报道可以减少中外之间特别是中国与西方之间彼此的误判,减少这种误判也是相互了解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双方关系的发展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环球时报这些年一直面向市场办报纸,把读者作为我们的服务唯一对象,确实做了很多努力,也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我们确实想说真话,但是人民日报各个报纸都想说真话,怎样说真话说实话不太容易,客观的说,我自己作为总编辑我也不知道哪句话是真话,哪句话不是真话,就是有时候表达不清楚,看不透。比如这两天我们在选能够代表中国十年一个关键的汉字,网上投“被”字是一万五千票,是投“变”字是一万四千票,我们编辑很犹豫,把哪个字选为十年的代表汉字呢?专家学者都喜欢那个“变”字,编辑部大多数也认为“变”字更代表了中国,但是确实网友投的是“被”字被那个多一千票,怎么办?这个真的很为难。我们因为中国变化很快,很多。我们有时候也把握不住,我们也想跟外国说真话,但是有时候说不好甚至不太会说。
[胡锡进]:这位同学问到我们的英文版,英文版是今年4月份创办,报纸办的很不容易,办这份报纸就是因为我们要扩大环球时报的影响力,环球时报挣了很多钱,我们希望这份报纸在世界上更多的把环球时报的声音传向世界,把中国民间的声音更多的传向世界,环球时报确实发出了中国民间的声音,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国际重大问题的看法和感受,我们希望多一个平台来做这项工作,目前运行良好,开局顺利。
[学生提问]:人民日报现在的月发行量是多少,是如何来盈利的?是不是像人民日报的党报只能靠政策发行,如果这样的话想偶尔想买一份人民日报都买不到,那么人民日报只能校园行,不能真正走入我们当中。刚才我听环球时报的主编讲到,评十年最代表中国的一个汉字,评这个有意义吗?
[谢国明]:现在人民日报的发行量保持在230万份左右。中央要求人民日报进报摊,我们也希望同学们能到报摊上买到人民日报。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今年10月1号的人民日报出了60个版,我们的零售价是5元,11月5日新京报有一个报道,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卖到了25元。说明我们的报纸有人在买,是受欢迎的。这位同学的问题,可能反映的是在传媒大学周边的报刊零售点上,买不到人民日报。这个问题我们回去反映一下,争取让同学们能够便利地买到人民日报。
[胡锡进]:感谢这位同学的质疑,你的质疑是一个记者的质疑,非常棒。但是我想说这个东西有没有意义要读者说了算。我们投票在环球网上登了整整一个礼拜的时间,投票有7万多人,平均一天1万多人投票,这个位置并不是摆在环球网的头条,头条只挂了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平不是特别突出的位置,一天1万人、一共7万人投票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学生提问]:这两个问题是关于新闻评论方面的,首先谈一下对人民日报的认识。我多半看新闻联播当中经常会说,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题目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一直认为人民日报全都是这样正统的新闻评论,但是今天听了卢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会有各种类型的新闻评论存在,我想问的是咱们能不能让人民日报的声音广为流传,比如说和24小时联线,和新闻频道的各个节目连线,就让人民日报新闻评论的声音更为强大,由纸面的语音变为实体化的声音。
[学生提问]:第二个问题,我看到今天人民日报在第四版上刊登的文章,人民论坛当中叫做“偷来的成功值得羡慕吗?”,我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里面的说教意味稍微强一些,比如说“走正道、干正事,这是我们追求成功的底线伦理,否则既不道德也没有王法的成功之路,看似大道其实歪门斜路”。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说,您是让舆论导向显得说教味淡一些,这个问题如何处理?
[卢新宁]:这么好听的声音,如果我们人民日报的声音都像您这么好听肯定传播的更远。我们也一直想把人民日报声音通过其他的多种媒体传递出去。你讲到中央电视台其实中央电视台媒体广场节目经常摘我们的评论,白岩松的新闻1+1也经常用我们的评论。除了央视之外我们希望在现在新的媒体格局中你们都上网,你们又买不到人民日报,怎样听到我们的声音呢?其实在网站的转载也是一个特别好的渠道,除了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媒体,还有互联网这样的新媒体。所以我们的很多东西有一些评论,甚至在天涯置顶以后都有很好的反响,当然是关于社会热点。
[卢新宁]:关于第二个问题“偷来的幸福值得羡慕吗”,这是两篇评论中的一篇,第一篇“没有品格的幸福值得向往吗?”,第一篇讲的是《蜗居》海藻们的人生和宋思明们的被同情。海藻的幸福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网上很多女孩子都表示说挺羡慕的,我们就比较讶异,觉得觉得对此是不是可以写点文章。第二个关于“偷来的成功”,我们从偷菜游戏开始讲,想不到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对成功热烈的渴望,以至于他们在追求成功的路径上不择手段,我想你是念的里面最正的那一段。我觉得我们写这样得评论可以从特别现实的身边的这些事开始,然后我们可以用在很多的段落里用你们能够接近的语言甚至一些描述来评述。但是是不是也可以不排斥另外一些语言,包括刚才说的走正道,大概意思走正道才能有正确的人生,否则就是人生的歧途,这个话单独指出来说这几句特别的刺耳,我希望评论的阅读都是上下文之间,更结合前后的语序能够冲淡一些过于义正词严的色彩。这也是探讨,特别感谢这个同学,竟然拿到人民日报还读了我们的评论,特别希望大家也能够经常读我们的评论,经常给我们提出意见,回去我也给作者说一下你们的意见。
[学生提问]:人民日报各位老师好,我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的研究生,我还是挺喜欢看人民日报的,因为我考公务员或者找工作的话,如果看看人民日报的评论会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想深度。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人民日报的谢主任,您是总编室的主任,当您每天面对许多记者上传的稿件当中有一些可能是新闻性强一些,有一些可能是政策性、宣传性强一些,请问您在选稿的时候怎样平衡稿件的新闻性和宣传性?第二个问题,刚才有老师提到,现在可能看人民日报的人比较少,但是上网的民众确实比较多,我想请问各位老师对人民网的发展有什么看法,比如新华社在做视音频,我不知道人民日报有没有做视音频方面的打算呢?
[谢国明]:很荣幸点我回答,我先回答你没有问的问题,你说看人民日报对你考公务员很有帮助,我给你提供一个小小的背景。这两年跟我要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人民时评文集的人特别多,我开始不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要这些书,后来一问说是对考公务员有用。关于怎样平衡新闻性和政策性强的稿子,我刚才介绍中提出,人民日报有三个板块,其中一个是要闻板块一个是新闻板块,您说的政策性强的稿子,我基本上安排在要闻板块,新闻性强的稿子基本上安排在新闻板块,各得其所,各有其版。
[曹焕荣]:人民网压力特别大,因为现在中央三大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社、央视国际、人民网,这两家一家是依托中央电视台强大的电视和视频节目,新华社从去年开始竭尽全力在做视频,我多少还算在传媒大学毕业,前天人民日报开了人民网发展务虚会,我在那个会议上有一个书面发言,我提出“发展人民网有八、九项措施,但是不能把发展视频作为九项措施之一,一定要把视频作为像发人民网的力度,举全人民日报社之力发展我们的视频”,人民日报内部的同志也对这个问题有着很深刻的危机感。现在的三大网站如果各有千秋打平手,新华社因为以新华社为底,消息做的快,人民日报专题做的好,央视网站画面好。按照这样的节奏过三年打开人民网还都是文字,尽管我们做了很多专题,做了很好的访谈,做了很多现场的文字直播,但是比起央视和新华社的新华网,我们就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所以在人民日报内部,跟三大网站的竞争和发展,我觉得为我们传媒大学的同学带来了机会,但是也带来了新的压力。现在流媒体或者多媒体,人民日报采编人员的培训和提高,编委会反复强调一个重点就是我们要学会视频。最近新华视频做起来以后对进新人的量很大,要求也特别高,央视更不用说了,如果人民网也做起来,对这个需求一定很大,人民日报也在不断的培训,也在跟丁校长联系,请传媒大学的老师为我们努力,光在职新闻人员的培训传媒大学又比人大、比复旦、比北大、比清华有优势,新闻单位的人员主要补的就是传媒大学擅长的这一块,这只是一个内容。另外一个内容是压力,现在是麦克风时代也好,过去是不敢拿麦克风的,拿麦克风是播音系的同学,过去我们不敢拿摄像机,现在人人都拿起了DV来拍。过去人民网有一个节目叫做“台湾那些事”邀请我们做视频,我是学广播电视出身的,我深知出镜头有很多的要求,我那几个同事什么都不懂就去了,也不化妆,就在视频那里侃侃而谈,回来一看真惨,脸都是白的,互相之间也没有呼应,后来学会化妆,男记者从台湾回来也去了,他没有化妆,结果就格外的惨白。我后来想,我那些同事只要稍加培训,一定会抢传媒大学同学的饭碗,所以我后来开玩笑“无私才能无畏”,我几个同事是“无知才无畏”。现在人民网让我出视频我一次都不去,因为我怕出丑。这个情况对在座的同学来说,人民网的发展包括人民日报这么在乎视频,人民日报以纸媒为主向多媒体的发展,给传媒学院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也给我们同学的全面锻炼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但是也希望传媒大学能够在为我们这些学新闻出身的人,学报纸的人更加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全面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
[学生提问]:请问京华时报的吴老师,现在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新媒体的发展潜力很被看好,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它突出的优势在哪里?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报纸又应该怎样做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吴海民]: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意义。05年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判断,由于媒体的变局,传统报纸逐渐的处于下滑的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出路。京华时报从去年10月份开始到现在,正在进行一种思考和探索,题目就是“探索网络时代的报纸内容优势”,我们找出了报纸内容的八个优势,提出要强化这八个优势,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京华时报全面的内容创新和改版。应该说是很有成效的。现在我们在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要探索和确立网络时代报纸的经营优势,我们想这个优势也是存在的。我们正在做这篇文章,我想有机会的时候我会和同学们就这些问题再做具体详细的探讨。在这里就不更多的来讲了。
[学生提问]:各位老师好,我是一名学习播音的学生,我一直很想提升自己的新闻水平,今天刚买了一本新闻的采访与写作,先请问吴绮敏老师,关于国际新闻我们怎样看,怎样可以切实更好的提升自己看国际新闻的水平。第二个问题请问卢新宁老师,对于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提升新闻学习水平有什么意见,我们怎样可以提高自己对新闻切身的感受和认识水平?
[吴绮敏]:非常感谢这位同学对国际新闻报道的关注,从新闻写作本身来讲我并不能算是给出最权威答案的回答者,但是我很愿意在这里跟你分享一下关于新闻写作的感受。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首先来自于我们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我想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就是体现在我们能够拿到一种权威的判断,我们有一批专家学者型的编采队伍,在这样一种条件和基础之上,人民日报的国际报道应该说在同行的竞争当中具有相当的实力,希望大家关注我们的国际报道。现在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每天从常规上来说有三个版,三版是国际要闻,还有十三版,我们推出的国际视点是一个大专栏,十四版主要反映国际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等各个方面的新闻,涵盖非常全面。另外,还有一个核心的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国际言论写作,有非常权威的国际评论言论,今天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关于中国责任》这样一个主题的国际评论文章。还有“钟声”这样名牌的评论文章,还有《国际论坛》、《环球走笔》、等等很多的言论专栏,欢迎大家关注。
[吴绮敏]:国际部还分担了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报道任务,也是体现了人民日报核心竞争力的,这就是中央外事的报道任务,中央领导同志外事报道,我每一次都能够感觉到在人民网上的阅读排行进入前十名,这也是以我们的权威和准确体现人民日报的竞争力。谢谢。
[主持人]:谢谢台上六位嘉宾,今天的交流环节到此为止。到现在今天整个人民日报校园行传媒大学站的活动已经圆满结束,再次感谢各位的参与和光临。在这里代表诸位人民日报的领导向同学发出邀请,希望大家到不远处的人民日报社大院作客,我们的报社的大院像你们的校园一样美丽,再次祝贺各位同学新年快乐,学业进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日报社评论员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