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十月革命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

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右什么显著特点?如题_百度作业帮
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右什么显著特点?如题
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其右什么显著特点?如题
建立工业国: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于1928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建成了工业国. 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_九年级历史教案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二月革命及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为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进行准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人民委员会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苏联的成立及工业化进程和两个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方针、成就和1936年宪法。通过学习十月革命的意义等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十月革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及工人、农民及革命士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苏联在短期内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设计示例重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难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出现的原因。为什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提问)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事件是什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结果怎样?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导入&&新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给交战国人民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力伤亡,同时也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它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到现在。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十月革命的历史,探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建立的。第6课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板书)一、十月革命1.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板书)教师用视频展示二月革命发生的背景、时间、成果。二月革命以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两个政权并存又导致了十月革命的发生。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板书)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利用教材49页中的小字进行通俗解释即可,不必加入更多内容,以防止难点复杂化的情况。(两个政权的名称并弄清主次关系。学生按教材答出即可。)3.《四月提纲》(板书)播放视频报告人是谁,内容是什么?《四月提纲》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即俄国革命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同学们对比一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什么态度?(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用战争消灭革命。)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讲述俄国两个政权局面结束的史实,揭露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及推翻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自然过渡)4.八月会议(板书)本次会议是1917年8月秘密召开的,它的内容是什么?(提出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917年冬,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水到渠成,不可阻挡。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板书)播放视频,然后展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等相关的历史图片(1)时间――日(2)地点――彼得格勒(3)人物――列宁(4)结果――胜利教师重点强调日,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日子。这个时间概念要重点掌握。6.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板书)重点指出,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即人民委员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现实的无产阶级政权。这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展示图片―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7.国内战争和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图片展示反动分子的头目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板书)上述问题讲完后,教师提问: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为什么能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平定国内反革命叛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简要分析。第一,苏维埃政权是世界上新生的代表着最先进、最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它所进行的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是正义的。而正义的战争迟早是会胜利的。第二,这场斗争有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的正确领导,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保障。第三,苏维埃俄国广大工人、农民、士兵的无私无畏的战斗精神。第四,世界上一切正义力量给予苏维埃共和国的国际主义援助。8.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板书)(教师提问)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革命,你是怎样理解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通过将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得出结论。二、苏联的成立(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7页最后一段,找出成立的背景、时间、全称。1922年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板书)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艰苦奋斗;开始向工业化进军,并进行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从哪一年开始的,有何作用?1928年,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并完成了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取得巨大成就。师生共同讨论,经过两个五个计划后,苏联取得了什么样成就?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英、法、德,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出示投影片(巨大成就)(l)建成60000个大型工矿企业。(2)机械制造、冶金、电力、石油、采矿、运输等有很大发展。(3)由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下面我们共同去学习农业方面的成效。2.农业集体化(板书)苏联的农业是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小农经济,生产落后,如何把更多的小生产者引导上社会主义道路呢?(学生自己思考。)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到1937年完成了农业集体化。(强调)由于急于求成有负作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直观教学手段有效说明问题。3.1936年苏联宪法(板书)出示阅读提纲,让学生看书,并找出通过新宪法的时间,(一般了解)新宪法规定的苏联的国家性质是什么?(三)总结、扩展本节我们学习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列宁的《四月提纲》的报告为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17年11月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开辟了帝国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动摇了帝国主义的后方,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开辟了被压迫民族革命的新时代。苏联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专题七: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4 小题,共 0 分) 1. (2011 年 10 月苏北四市摸底 18 题)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 领导人柯西金(1904 年~1980 年)的一段对话: “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 导安排上进行的变动都感到满意。 柯西金:是的,我们大家都对这次改革
结果感到满意。 加里曼:您是指最近进行的工业权力下放吗? 柯西金: 我们将加强发展国民经济委员会体系, 这个体系使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 济中央计划相协调。??” 这段对话针对的是( A.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C 【点拨】根据材料中的“工业管理权力下放同国民经济中央计划相协调”可知为赫鲁晓夫改 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为政治改革,选择 C 项。 【结束】 ) B.斯大林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2. (2011 年 11 月潍坊青州市期中 15 题)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 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 “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 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 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取信息“小商店一下子消失” , “关闭了所有生产 洗涤设备的工厂” ,可以看出其措施具有绝对性。 【结束】3. (2012 年 1 月宁德市期末 17 题)与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相比,赫鲁晓夫的经济 改革突出 A.针对农业发展的迟缓形势 B.利用国家计划来调节市场 C.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D.从局部上调整斯大林模式 【答案】A 【点拨】 【结束】4.(2012 年 1 月台州市期末 22 题)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 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 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 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有关材料中的“他的经济改革”不正确的是 A.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C.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答案】D 【点拨】 【结束】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D.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工业改革为重点5. (2012 年 1 月日照市期末 22 题)从 1953 年到 1964 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 3810 万吨增 加为 8500 万吨,煤产量从 3.2 亿吨增加为 5.5 亿吨,石油产量从 5280 万吨增加为 2.23 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 1955 年的 76.2 卢布上升到 1965 年的 104.2 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 业为重点, 故 B 项错误; 尽管 A 项表述正确, 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绩, 与农业无关, 所以不能选 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不能选 C;赫鲁晓夫在斯大林 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 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 D 项正确。 【结束】6. (2012 年 1 月商丘市期末 17 题)有学者这样描写一位前苏联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家 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了。 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他”是指 A 斯大林 【答案】D 【点拨】 【结束】 B 赫鲁晓夫 C 勃烈日涅夫 D 戈尔巴乔夫7. (2012 年 1 月福州市质检 24 题)根据全俄舆论中心在 2011 年戈尔巴乔夫 80 岁生日前夕 的调查显示,现今俄罗斯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 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 对戈尔巴乔夫最激烈的批评来自俄共, 他们一直把戈尔巴乔 夫作为社会主义的背叛者、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以上看法是 A.正确的,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片面的,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 C.错误的,叶利钦才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 D.错误的,西方的“和平演变”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答案】B 【点拨】 【结束】8. (2012 年 1 月青岛市期末 23 题)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 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领导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人物主张的理解。A 项是列宁;B 项 是斯大林;D 项是戈尔巴乔夫。本题考查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A 是列宁时期的政策,B 是 斯大林时期的政策,开垦荒地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政策,D 是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策。 【结束】9. (2011 年 12 月广州调研 23 题)在苏共的某次全会上,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这样的评价: “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 ”该领导人是 A.斯大林 【答案】B 【点拨】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时代,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从材料中“对当时的领导人作出评价”可以排除 A;戈尔巴乔夫主张“人道的、民主的社会 主义” ,从材料中“个人集权,随心所欲”可以排除 D 项;B、C 相比较,从“外事不慎”可 知只有赫鲁晓夫与之相符, “外事不慎”是指赫鲁晓夫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结束】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0. (2011 年 11 月山东冠县诊断 27 题) “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 ”在苏联亡党亡国 20 周 年之际,当代学者李慎明在《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中指出:苏联领导人自 己从“否定党的领袖”到“否定党的历史、苏联的历史”开始,最终亡党亡国。最早迈出这 一步的是( A.赫鲁晓夫 【答案】A 【点拨】 【结束】 )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11. (2011 年 10 月洛阳高三期中 22 题)从 1953 年到 1964 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 3810 万 吨增加为 8500 万吨,煤产量从 3.2 亿吨增加为 5.5 亿吨,石油产量从 5280 万吨增加为 2.23 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 1955 年的 76.2 卢布上升到 1965 年的 104.2 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点拨】 【结束】12. (2011 年 11 月金温衢六校期中 23 题)下表为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年份(年)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劳动生产率
4.2 4.3 3.3
3.3 3.2 3.1
-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答案】B 【点拨】 【结束】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13. (2011 年 9 月南通市诊断 18 题)戈尔巴乔大改革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继承主要体现在 A.优先发展重工业 C.以市场经济为主 【答案】A 【点拨】抓住题眼“继承” 。A 为苏联一贯的政策,并非继承赫鲁晓夫的,排除 A;CD 为戈 尔巴乔夫所独有。 【结束】 B.给企业放权 D.调整所有制结构14. (2012 年 2 月丹东四校协作体 31 题)有学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 最为稳妥的改革” ,此观点得出是基于 A.摆脱了斯大林体系的束缚 C. “发达社会主义”的建成 【答案】B 【点拨】 B.当时苏联经济的较快发展 D.继续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结束】15. (2011 年 11 月潍坊北四县期中 21 题)从 1953 年到 1964 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 3810 万吨增加为 8500 万吨,煤产量以 3.2 亿吨增加为 5.5 亿吨,石油产量从 5280 万吨增加为 2.23 亿吨, 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 平均月工资从 1955 年的 76.2 卢布上升到 1965 年的 104.2 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根据题干中“从 1953 年到 1964 年间” 分析,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这一时期赫鲁晓夫对工业、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 林模式。材料主要反映工业的发展,A 不选;B 项应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 项不 符合史实。 【结束】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16. (2011 年 12 月济南月考 38 题)有学者认为: “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 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 已挂出。 ”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 ①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③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A.①② 【答案】A 【点拨】 【结束】 ②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④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①③ D.①②④B.①②③17. (2011 年 11 月河北省质检 19 题)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 “他摆弄这个国 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 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 【答案】DBCD【点拨】考查历史的再现与再认识,知识点:苏联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挫折) 。关键信息: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 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 他不停地剥下去, 一直到剥光为止。 这应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点,其改革完全打破了斯大林模式,但导致苏联解体。A 为斯大 林;B 为赫鲁晓夫;C 为勃列日涅夫;D 为戈巴尔乔夫。 【结束】18. (2011 年 11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25 题)右图漫画中同处天堂的马克思、列宁及斯大林 带着惊奇的眼光俯视着戈尔巴乔夫经营的社会主义, 他们看到 COMMUNIST 被装进棺材, 发出 “CAN'T BELIEVE MY EYES “的惊叹。下列表述能够反映漫画内容和主题的是①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失败 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后来发展的瓶颈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挥向了党的脖子” ④讽刺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与僵化型鎏鬟霾霾 A.①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的解体。这副漫画题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 反映苏联的解体,但苏联解体只是表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也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和僵化,故排除①④,得出正确答案 B。 【结束】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 (2011 年 12 月南京四校联考 16 题)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 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 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A.斯大林 【答案】D 【点拨】 【结束】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20. (2012 年 1 月济宁质检 29 题)某同学在书店看到一本《赫鲁晓夫下台内幕》 ,如果你是 该书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概括当年赫鲁晓夫下台的直接原因,应是A.专断的作风在党内引起了严重不满 B.玉米运动的失败引起了农民的广泛不满 C.批判斯大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 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答案】A 【点拨】 【结束】21. (2011 年 11 月金温衢六校期中 22 题) 1971 年, 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 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答案】C 【点拨】 【结束】22. (2012 年 1 月珠海市一模 23 题)某论文把推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放弃一党制、列宁塑 像被推倒、实行私有化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赫鲁晓夫与他的秘密报告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苏联的解体。根据题干信息综合分析,因选 B 项。A 项不包括“高度的民 族自治、放弃一党制” ,C 项不包括“放弃一党制、列宁塑像被推倒” ,题干属于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但是不是“改革开始” 。 【结束】 B.苏联的解体 D.戈尔巴乔夫改革开始23.(2011 年 9 月济南外国语学校质检 8 题)1992 年 9 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 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 “我不知道问什么 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答案】C 【点拨】注意时间信息,关键词:历史课是两年前修订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 莫斯科仍使用的苏联编订的历史教科书,与重大历史事件莫斯科相联系,C 项正确。 【结束】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24. (2011 年 9 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 22 题)有人评述苏联改革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 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 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答案】C 【点拨】考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难度小,根据所学知识,两者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 制。注意题干中的限制: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实质。 【结束】25. (2011 年 11 月慈溪市期中 29 题)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 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 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 ,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 ,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答案】A 【点拨】 “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表明赫鲁晓夫推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指改革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 项错误在于赫鲁晓夫在大权 独揽后也陷入个人崇拜泥淖; C 项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举措; D 项为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 【结束】26. (2011 年 11 月皖南联考 20 题) “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于是在别洛韦 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 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 核手提箱留给谁?这可不是儿戏, 于是商定:由俄罗斯来控制。 ”材料中“病人已经死亡”是指 A.苏联成立 C.美苏争霸 【答案】D 【点拨】材料中“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是指独联体成立;再结合“核手提箱由俄 罗斯控制”的信息,可以得出结论。 【结束】 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D.苏联解体27. (2012 年 1 月莱芜市期末 17 题) 历史学家黄安年在评价苏联经济说到: “他的经济改革, 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 材料中的“他”应是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答案】C 【点拨】 【结束】28. (2011 年 10 月望江县月考 26 题)1992 年 9 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 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 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老师还说: “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 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答案】C 【点拨】 【结束】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29. (2011 年 11 月黄山市七校联考 23 题)下表为
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 其中,1990 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劳动生产率
4.2 4.3 3.3
3.3 3.2 3.1
1.8 1.0 1990 ―2 ―4 ―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答案】D 【点拨】 【结束】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30. (2012 年 1 月无锡市期末 17 题)读“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 比示意图” ,下列对 、 年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 是
年苏联与世界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 年苏联 GDP 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 年苏联 GDP 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 年苏联 GDP 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 年苏联 GDP 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答案】C 【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及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脉络的理解。 根据题干 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 苏联的工业化具 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 A 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 晓夫下台是在 1964 年, 而且 1963 年苏联 GDP 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 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 B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统是在 1985 年,1978 年苏联的总统 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 D 项;此题正确选项是 C。 【结束】31. (2011 年 9 月珠海市摸底 22 题)2011 年是苏联解体 20 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 巴乔夫恰好满 80 岁。 关于他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 下列正确 的是( ) B.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 D.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 C.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 【答案】C【点拨】 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在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背景下展开, 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改革在经济领域陷入困境后又转入政治领域, 结果社会性 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革没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选择 C 项。 【结束】32. (2011 年 12 月安徽示范高中联考 23 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说: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白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 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 美好。 ”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苏美争霸,苏联解体 C. “日不落帝国”建立 【答案】A 【点拨】 从材料题中 “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可以推测, 这个大国最后的结局是崩溃或灭亡, BC 项可排除, 不存在结果不美好的情况; “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白己利益的世界秩序” 不符合 D 项,所以本题选 A 项,苏联积极与美争霸,但最后结果是 1991 年解体。 【结束】 B.1990 年两德统一 D.1989 年东欧剧变33. (2012年1月云浮市一模22题)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 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点拨】 【结束】34. (2012年1月湛江市一模22题)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 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A.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点拨】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0 分) 35. (2012 年 1 月惠州调研 38 题)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表一:人口数据(百万) 国别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国占世界比重 (%) 1700 年 138 1 603 23 1820 年 381 10 0 年 400 76 0 年 547 152 1 年 9 21 2015 年 4 19表二:GDP(10 亿 1990 年国际元) 国别 中国 美国 世界 中固占世界比重 (%) 1700 年 83 0.5 371 22 1820 年 229 13 696 33 1900 年 218 312 0 年 240
2001 年 148 12 2015 年
材料二:前苏联(俄国)和东欧国家年人均 GDP 增长率表现, 国别 前苏联(俄国) 东欧国家合计
年 3.36 3.
年 74 0.51
年 ―6.86 0.06(注:以上数据来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千年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材料三:??(前苏联)的单位 GDP 所需要的钢铁消耗高达美国的四倍,而单位产出 的工业增加值却远低于西方国家。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前苏联在军事和空间方面的 支出大约占其 GDP 的 15%,接近美国的 3 倍,西欧的 5 倍。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千年经济史》 (1)1700 年到 1820 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人口迅速增长的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 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 (6 分) (2)根据材料一中的表二,指出
年中国 GDP 占世界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10 分) (3)1970 年代到 1980 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几乎是零增长,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 识分析其原因,这种状况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8 分) (4)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2 分)【答案】 (1)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的 扩大;税收政策的调整(摊丁入亩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6 分,答其中 3 点即 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超过 6 分) (2)变化:大→小→大(2 分) 原因:大→小是因为 a.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内忧外患不断; b.政局动荡、战争频繁; c.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艰难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 主导地位。 (4 分,答两个要点即可) 小→大是因为 a.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进行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分,答 两个要点即可) (3)原因:a.斯大林模式日益僵化;b.经济效率低下;c.巨额军费的拖累;d.美苏争 霸的影响(6 分,答 3 个要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结果: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 分) (4)启示:要有忧患意识;要与时俱进;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2 分,1 个要点给 1 分,2 个要点以上给 2 分) 【点拨】第一问首先据时间“1700 年到 1820 年” ,此时为清朝统治的前期,回答人口的增 长时要结合此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有利于人口增长的史实回答。 第二问仔细观察图表找出我国 GDP 在世界中比重的变化,结合每个时间段的政治,经 济,等方面的状况来回答原因。 第三问苏联和东欧国家经济几乎是零增长,与当时它们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有 关。 结合所学史实, 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当时的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以及当时国际形势来回答。 第四问从不同国家经济状况发展的原因来找出其共性和不同,围绕对中国有可供借鉴 参考的方面来回答。 【结束】36. (2011 年 10 月绍兴一中期中 34 题)关注民生,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是政府的首要 任务,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 1909 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 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 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 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 1892 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 间 10 小时;1893 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 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 、 《意外工伤保险法案》 、 《老年及残疾保 险法》 ,保障工人的权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民生问题上采取了哪 些措施, (6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分)材料二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既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民的利益,又关系到城乡居民的生 活供应。可以说,粮食问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最大的民生问题。 不仅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没有解决好苏联的农业问题。就是勃列日涅夫经营了十多年后, 苏联的农业生产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这一时期,苏联政局稳定,在与美国的军事 争霸中也不落下风。然而就在这种表面繁荣的背后,苏联却多次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 从 1971 年到 1974 年,苏联实际的军费开支平均增长速度约达 12%;1974 年苏联的实 际军费比 1960 年增加了三倍左右。1975 年苏联的军费开支已占其国民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占其预算支出的 35%。苏联的国民收入约相当美国的 66%(按苏联官方公布的统计数字), 而它的实际军费开支却比美国还要多 20%。 ――《从粮食一路减产看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民生问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以后的苏联始终没有解决好农业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5 分)【答案】 (1)措施:通过立法手段保障工人权利(如颁布一系列法案)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工 人生产生活条件(如规定最低工资) 。 (6 分)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奠定必备的经济基础;工人运动高 涨,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民主民权意识的增强,促使统治阶级调整政策。 (6 分) (2)赫鲁晓夫时期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乱指挥,反复折腾,大搞玉米运动;20 世纪 60 年代初的恶劣的气候影响:勃列日涅夫依然沿袭了斯大林时期轻视农业、损害农民的做 法,优生发展重工业,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僵化,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 5 分) 【点拨】 【结束】37. (2012 年 2 月信阳市二模 33 题) (14 分)近代中国曾错失四次现代化良机,据《中国现 代化报告 2007》 预测, 2015 年中国将完成第一次现代化, 达到 1960 年发达国家的水平。 请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 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 ,不会姓“社” ;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 ,也 可以姓“社” ,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以后, “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 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 消灭阶级剥 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 ,20 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 互竞争的历史。 究》 回答: (1)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 (2 分)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 其有什么显著特点? (2 分) (2)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 (4 分) (3)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苏联和美国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的历史。 (6 分)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答案】 【点拨】 【结束】
专题七: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十月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