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跟客户再见时,为什么双手象拜佛求签

关于因果,财布施的问题,请各位师兄帮忙解答_佛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55,062贴子:
关于因果,财布施的问题,请各位师兄帮忙解答
财布施布施的果报是今生现前吗?如果我把财布施掉了会不会今生很穷,后世很富,还是今生就很富(比不布施富有)。希望能找到经典依据。谢谢各位师兄
3D双端东方魔幻网游「大青云」勾魂公测,穿越逆转,封神故事,全新演绎!
《占察善恶业报经》: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你懂了布的含义,那么财布施与人方便,而后自己方便。帮助了他人,也等于帮助了自己,有时到了最后反倒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看情况。一般布施的福报成熟得慢,如果配合一些利财的修法就很快。会供或贴金的话会特别快。
经的一半是释迦摩尼佛讲布施的,里有写善财童子,一般财布施为收入的四分之一,连续不断的修3年会有效果,最好加上持戒,效果会更好
这个很复杂的,一般来讲不可预测,学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发财佛教音乐(一心念佛)
个人因果,如是布施有大福德之人,善缘立现。如布施如来、、罗汉,最好是辟支佛,他们以穷人身行走世间,被你碰到并结下善缘。
东方魔幻《大青云》无尽世界,谁能封神!上手简单,挂机升级,PK爽快!
今生来生都能富有,依据有时间给你找
有八福田之目,诸师解释不同。戒疏下曰:‘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阇梨(受戒时教授威仪之阿阇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诸家多用之),此中佛与圣人及僧为敬田,和尚、阇梨、父母为恩田,病人为悲田,若人向此八种能恭敬供养,慈愍,则皆能生无量之福果,故曰福田。具体建议看讲述的吉祥经讲记,对八福田和布施都讲的很详细
◎种植八福田·僧福田下面讲能给我们带来吉祥的福田,哪个福田呢?僧田,就是僧人的“僧”,福田的“田”。什么叫僧田呢?就是“处众和同”,大众在一起能够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要“处众和同,敬顺无诤,互相恭敬”,顺着佛法一起去修,互相没有争执。不光嘴没有争执,内心也没有争执,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这个恭敬供养很有说法,怎么来恭敬?因为在八福田中有佛田,有圣人田,还有僧田。僧田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末法时期僧田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佛不在了,所以僧既代表佛去弘法,又要解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包括佛法的戒律,并以身示法。所以僧田就成为我们末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福田了,因供僧的福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吉祥。在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的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商人因为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一家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居、亲属借些钱财维持生活。因为她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管她的孩子叫什么呢?叫贫生童子。这个贫生童子渐渐长大,并且学会了谋生的本领。有一天,他跟着同学偶然来到佛陀的竹林精舍,竹林精舍就和我们现在的寺院是一样的,那时候叫精舍。在竹林精舍门前的廊下,画着各式不同的画,包括天、人、地狱、鬼、畜生,种种的形态。有的使人害怕,有的使人恐怖,有的使人欢喜,有的使人向往。他就请问僧人,是什么原因会这样?僧人就给他讲解了为善生天,为恶堕落的因果道理。这个贫生童子看到画中的地狱、鬼、畜生都是受苦的,都是可怕的,只有天上的天人是快乐的,是逍遥自在的。贫生童子就问:“我想生天,怎样才能使我生天呢?”僧人说:“如果你能出家受戒并持戒的话,就可以断诸烦恼,了生脱死。即使没有证果,命终之后也可以生天。”贫生童子问:“那出家以后要做什么?”僧人说:“一生乃至命终无亏梵行。”什么叫梵行呢?就是持戒清净,叫梵行。贫生童子说:“我不能做,更有何业得以生天上?”他的意思是说:我这一生都要去持戒、去修行,这么受累,太苦了!我不能去做,也做不到。然后说:“还有什么原因可以生天?”僧人说:“如果受八戒或五戒,也可以生到天上。”贫生童子想了一阵:恐怕我现在也无法做到。“除了这些,还有另外的条件和方法使我生天吗?”因为他很谨慎,连五戒、八戒他都不敢受。僧人又说:“如果你能供养佛陀及此间的出家僧众,以此供养的功德,也可以使你生天的。”僧人就是一步一步地退着给他讲。贫生童子问:“供佛斋僧,那需要多少钱呢?”僧人说:“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备办一顿斋饭,需花费五百个金钱。”这是很多的,五百个金钱。五百个金钱对贫生童子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回家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告诉他的母亲:“从明天开始,我去帮有钱人做苦工,一直做到赚足够五百个金钱的工资时,就拿去供佛斋僧。”他母亲非常慈祥,就答应了。有一个大富人家为了起造房屋,要雇大批的工人,他就主动去了。富翁见他太小,本不想雇他,后来才勉强答应试用一天。但这一天的工做完之后,竟然大大地出乎富翁的意料。这个贫生童子不但善于做工,而且比其他的工人做得又快又好。尤其是他能讲故事,一边做一边讲,其他的工人为了要听他讲故事,就不得不跟他一起工作,一起进行。因此工作一天下来,同样多的工人,要比以往的工作成绩多一倍以上。因此那个富翁就说:“好孩子,你真会做,明天一定还要来,一直工作到全部做完。否则,你要是不能够干下来的话,我就不付你工钱。”富翁也跟他讲条件,怕他不来,就约束他——你必须得来,并每天领着工人去干。这样就做了许多日子,直到这个富翁家的工作做完了,结算工资,共计是四百五十个金钱,距离五百个金钱,尚差五十个。贫生童子非常伤心,就在那里哭泣起来。富翁说:“我也没有因为你年纪小而欺负你呀,已经把工资全部给你,难道你以为四百五十个金钱不够吗?”贫生童子就告诉他原因,说完他的心愿后,把那个富翁感动了。富翁想:“我这样富有,也不曾想到供佛斋僧。这个穷苦的孩子竟会以做苦工的代价,用来供佛、僧。”因此他慷慨地说:“你不用哭了,我给你补足五十个金钱就行了。”但是这对于贫生童子来说,他还不能放心,他不知道加上了别人的五十个金钱,是否能够生天?他就去问佛,佛跟他说:“孩子,你会生天的,当你最初发心要供佛斋僧的时候,已经决定你将生天。”这里说了一个很浅的道理。就是当他的心定下来的时候,这个生天的因已经形成了,因为这个孩子没有妄语。这里有个问题顺便讲一下,在戒律上也有这么一条。比如说答应供养寺院什么东西,有的供养一些物资,后来半道就改变了,不供了。实际上,这为犯什么?这为犯盗。虽然你的物资没拿到寺院去,但你答应了,这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了,只不过是僧人的东西存放在你那儿。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一定要谨慎,在三宝前绝对不能妄语的。有的人就常常说,我答应完了,但我还没给你拿去呢,不算数。他不知因果的厉害。因为当你答应完了,你的决定心已经下了,供不供养那东西都不是你的了,你再用的话,就犯盗戒了。我们不光对三宝应该这么恭敬,世俗互相之间也应该言而有信,以免犯盗和妄语。贫生童子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很高兴。但他家没有足够的房间,也没有足够的椅子和煮饭的灶,煮饭的锅等等,总之没有办法把这桩供佛斋僧的大事做好。最后贫生童子想到富翁造了新的房屋,就想在他家办。这个富翁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贫生童子的要求。头一天,贫生童子便去竹林精舍,顶礼佛足,请求佛陀慈悲哀愍,接受自己的供养。佛陀默默地答应了。过去请佛应供,佛不说“好”,佛只要是不吱声就是答应了。这个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时候问师父:“你看看,我想供养这个行不行?”然后师父没吱声,就一个劲儿问:“我供养行不行?你倒是吱声啊,行不行?”就是不放心。实际上在佛教来讲,只要不吱声就属于同意了。以后我们供僧尽量往这个上面想。第二天一早,贫生童子就在富翁家忙碌着,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贫生童子又去竹林精舍,再度请佛及僧,赴斋应供。因为佛在世的时候,经常受一些邀请,到人家去应供。过去咱们也有过这时候,是博洛铺(注:镇名,位于辽宁省营口市下辖大石桥市)的居士请我们,我们就去了。后来一看太麻烦了,咱有寺院,还不如到寺院,居士家的环境各方面都不行。但过斋的时候,六群比丘(专指佛在世时某六位比丘)只食用了一点儿。就是说在过斋的时候,僧人只简简单单地吃一点。贫生童子又怀疑了,又去问佛:“世尊,我见众中诸圣者不能美食,这样会不会影响我生天?”就是吃太少了,不能很好地吃,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啊,或是对我有嫌弃等等,这样的话是不是会影响我生天?饭后佛陀就为贫生童子说法开示,也给他讲明了,说这样是不会影响你生天的。饭后,佛陀为贫生童子说法,讲了很多的法。但是,出现什么问题呢?剩饭剩菜特别多,又给贫生童子带来了烦恼,他不知应该如何处理。甚至怀疑自己的业障太重,致使佛及僧众未能将他的供养全部接受。贫生童子怀疑,这样一来,是否能达到生天的愿望?佛告诉他:“没有关系。”佛讲:“但施座褥定能生天。”就是你施一个座,咱们说的“褥”就是被的意思,垫的意思。你就施这么一点东西,都决定可以生天,“何况佛、僧现为受食”,何况现在已经吃你的食物了。就这个问题,我们平时感觉不到三宝的力量。特别是什么呢?就是家里有急难的时候,特别想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痛苦。最好的办法,其中一个就是供僧。
妙祥法师讲述:财富四分法《心地观经·厌舍品》财富四分法为:“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就是说用一分财宝不断地去将本求利,做生意也好,做什么也好,来养家糊口,赡养家业,不断地发展。“一分财宝,以充随日。”就是每天生活所用的。“一分财宝,孤独。”就是施舍给贫穷的人,“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这几个问题看着很简单,但是在世上没有几人会用的。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比如今天你开工资了,你能不能把你的钱分成四份?恐怕没有一家那么做的,都是什么呢?想起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没有计划。所以没有计划的人,使用钱财就无度,而且是滥用,最后就受困。你不妨从今天开始,把你的财产分成四份。一部分要做扩大再生产,就是说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也好,或是有工厂的,你可以把这份财产作为投资,将来一旦有什么投资了去用;一份财产作为生活日用,单独给它拿出来,放在一个地方,这是每天的生活日用;再一部分财产,作修福报,进行布施用;最后一份财富,就是亲戚朋友有困难,我用来拯救他。你把这个财产分成四份,每月的工资你都储备起来,你看看到年末的时候,你的财产和你的事业都会非常吉祥,而且富富有余。所以说当你有了计划,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果没有计划,就会受穷的。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挣了很多钱,生活并没有搞好?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计划,以为自己很随便、很惬意,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实际上最后受苦的还是你。所以说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规律,不管从家庭也好、从事业也好,他都会蒸蒸日上的。这个问题我想有的人可以试验一下。从事正当的生意或职业,诚实、正当、童叟无欺,没有欺诈和恶意陷害他人,就能得到所期望的盈利。正如你以正当的途径经商,内心将会充满安详和满足,因为这些途径不会与他人结怨或为敌。包括你的同事、邻居或同行的良师益友,也不会让他们失败。相反,你是他们其中的一个重要份子,你与他们的合作将会贡献给世人安宁与和谐。努力工作,善用空闲的时间去努力工作,莫让懒惰占据空闲时间,不觉中,时间就很快地流逝了。我们应该善用宝贵的时间和机会,真正的劳动就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你自己栽的树所得的果实,吃起来就会感觉到比其他果实要甜。所以就会获得成功、快乐和满足。自力更生、不加重他人负担是我们的目标。这种目标,能使我们心灵得到快乐和安祥。所以说这些东西都是吉祥的因素,如果我们去做了,就会获得吉祥。有的人就不这么做,他不相信这个道理,说:“这么肤浅的问题,我把钱财分成这么几份,能获得吉祥吗?”他不相信。这就是我们没通过实践,不知道,而盲目地相信了自己的判断,这是错误的。这种分配方法是佛说的。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这个就是校量功德。我们怎么样去做?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分别,因为我们不知道,有时候往往把世间法当作佛法去处理,这都是不合适的。“佛言,饭恶人百”,就是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饭一善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这个善人主要指的是居士、好人。在山西,居士就叫善人。刚开始还不知道。在咱们这里,善人就是好心眼的人,咱叫善人。它那地方不是,你是居士才能称为善人,都是那么叫。那是从五台山往回走,那天晚上走到一个地方,停在马路边,人家道班不让。我寻思那地方晚上没人,在那坐一会儿。后面有个铁门,还都是窟窿眼的铁门,也不能挡风,关键是有个水泥台,比住那土地强,想在那歇一会儿。反正是动了心念,寻思跟外面比,在这坐更好,坐那也没人管你。后来来了个汽车,说:“你干吗?这也没人,那人在打麻将呢。”他就是来串门,一会儿就把道班那人找来了,那人说什么也不让我们在这住,就把我们撵走了。天挺黑,好不容易看到一个院,黑乎乎的。大院也没有门,那里面好像空荡荡的,我们就进去了。好像是个大队,旁边有一个台子,就像个戏台似的,边上是水泥的,里面是土的,搁着柴火什么的。我们就在那地方躺一会儿,到了半夜就下雨,这顿给浇的。马上就跑到门洞,门洞中间是个窟窿,两边不漏,人躲在两边,那水就在中间淌,哗哗直淌。如果不是事先被人撵走,走到这个地方,下雨就挨浇。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往南禅寺去。向一个人打听路,说我们要往那地方去。这个人就说:“你跟我来,上我家来吧。”我们就稀里糊涂跟着去了。她的同修见了我们,“哎呀!我好欢喜。”那是山西人的方言,就是说“我好欢喜呀”,她那个小孩也说好欢喜。她说:“昨天晚上菩萨告诉我了,说今天有两个僧人从五台山过来,要上南禅寺,让我给送去,所以我就在家等着。”你看这个因缘,她说的都对啊——从五台山来的,往南禅寺送。那咱等着吧,佛菩萨安排的。她说:“你们昨晚住哪?”我说我们住在草垛旁边那个门房里。“哎呀,你们俩怎么不去村子里找善人呢?你一找善人,不就找到我了吗?”我说:“什么善人?”后来才明白,善人是什么呢?居士就是善人,他们那里管居士叫善人。佛就讲了,“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你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这个善人就是做善事的,好心人,你供养一千个,都不如供养一个受五戒的。你想这功德,供养一个受五戒的比供养一千个善人的功德还大。“饭五戒者万”,就是供养受五戒者一万人,“不如饭一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就是不如饭一个初果阿罗汉。“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一百万个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二果的圣人。“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就供养一亿个证三果的阿罗汉,都不如供养一个真正的阿罗汉。你想一想,三果阿罗汉和四果阿罗汉的差距就这么大,因为他的智慧和心量远远地超过这些。初果的心量这么大,二果的心量就比初果大,那三果就超过二果好多倍,证到了四果,那心量就无边无沿了。你想,心量就那么大,和你那针尖那么大的心量一比,你那不算个什么。他那个心量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脱和成就,所以这个功德就不一样。“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十亿阿罗汉,咱们国家现在就有十多亿人,十多亿都成了大阿罗汉,你都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这功德大,你想一想,是不?“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百亿,全世界还不到百亿人,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辟支佛,也不如供养一尊三世诸佛。最后佛又讲了,“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无念——没有妄想;无住——一切无住;无修——本来就是这样;无证——没有证,能证所证都消失了,所证都得了。意思就是说,这种人他没有外求,不会心外觅法,证到了自己本来就是佛。所以说,功德就这么不一样。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校量功德,这个很殊胜。有时候种福田你也得会种,如果你颠倒了,说岔了,那是不行的。比如有人问你说:“师父,你看我做善事,你说好不好?”你说:“好啊。”“你看那面的师父叫我去护持僧人,办点什么什么事情;这面又让我去做什么什么善事。”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得叫他去护持僧人。这面可能是修桥补路,修完桥、补完路了,就有一百人通过,或有一千人通过。但那面的僧人只有一个,他正需要办什么事情,要修道,正要闭关。你说我是帮师父闭关呢,还是帮着去修桥?那修桥好,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都搁这通过,多殊胜啊!是不是?我要是帮他闭关了……你说我究竟应该做哪个?这就不一样了,你得赞成先闭关。那个修桥是个好事,但终归是世间善,要是和修道来比,它没法比,修道最殊最胜。世间法只能是在这个世间得到一些方便,而出世间法,那不是你的方便,而是千百万众生都得方便,并且都能得解脱。修桥只能是过个桥方便,但是过不了生死苦海,这个能过生死苦海,是不是?它不一样。所以你不能给人答错了,你光考虑那个做善事,那么多人过桥,这个才一个人,“得了,你别管闭关那个事情,你赶紧去做修桥的善事去。他闭关那才多大个玩意?修桥这事大呀,闭关是小事。”完了!就颠倒了,把成佛的大事当小事,而把世间法当成大事了,这就颠倒了。我们很容易犯这种过失。另外,佛经里讲了,你供养了那么多罗汉都不如供养一尊佛,而且初果的、二果的……互相的这个比例一层比一层高,越往高的供养越殊胜,为什么?因为他能帮助你修得究竟,那个功德更大。你看,虽然没有很多的人,但是和最究竟来比,那就没法比。有的人就说了:“出家干吗呀,在家修道呗!在家修不也一样吗?”完了,这就谤法了。说:“你看看,你出家也没证道,我们在家都可以修行了,还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一回事。出家那是救恒河沙的众生,你在家只救你自己,能一样吗?是不是?它不一样!那出家人的功德,你看着好像是没怎么究竟,那功德远远不是你在家所能比得了的,你比不了!现在就有一种邪知邪见,说出家修行不如在家修行,这可坑人了,有的人还相信这个。就出家这一念,你知不知道你度多少众生?就出家一天一夜都二十劫不堕恶道啊。你在家修去吧,你这一生也修不到那块去,你只能是在最底下获一点好处,像芝麻粒那么大的一点好处。不是说不好,也好,但你要和这个出家来比,就没法比。所以不管你在家人多大的修行,见到出家人必须顶礼,因为他代表了法王王子,你只代表了俗人,还在俗人的范畴之内,身份就不一样。所以说,人家现在出家了,你那些年龄大的见到他也得顶礼、合掌、问讯,都得恭敬。他那个心远远超过你,你那个心量才这么大,他那个心量像虚空那么大,超过你百千万倍。他的功德在那块,这个大小顺序不一样。你这点德好不好?好,还行。但和出家的德没法比,他超你千百万倍。所以说,你在这里就不能给讲错了。要是有人说:“师父,你看我是在家修好,还是出家修好?”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答错,说:“你还是出家修好。”他说:“那我这么大岁数能出家吗?”“哎呀,你岁数是太大了,出家条件不够,但是心可以出家呀!”一定要教导他出家的心,今生一旦把这个身体扔了,他来生还可以再出家,你不能把出家根给弄掉了。你说在家好,坏了!你犯妄语了。如果在家好,你怎么不回家呢,你这不骗人吗,是不是?出家远远地胜于在家。我们只能永远赞成出家。不管这个人能不能出家,那是他的事情,是他因缘的事情,但是我们称赞出家的这个心永远不灭。不能让境给转了,你看他不能出家,你就说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好。我不能犯妄语,至于你能不能出家,我才不管你,我一定称赞出家。说:“你看我出家好,还是在家好?”你说:“要是让我看,你还是出家好,虽然你现在出不了家,你可以心出家。”这样的话,他就永远称赞出家。如果你要是说“在家好”,妥了,“那师父说我在家修好”,完了!你就等于把人家今生的善根给灭掉了,来生的善根也灭掉了;而且不光灭掉他的,你自己的善根也灭掉了,这将永远处于轮回的痛苦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称赞究竟,不称赞低层次的,小层次的也不称赞,往上去称赞。就是按佛法所讲,依究竟,不依不究竟;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供养满天下的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因为佛有无量的智慧,能让所有的人真正得到解脱。辟支佛还差一点,所以没法和佛陀来比。后来佛又讲了,供养三世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无修无证者。【解】此第十一章,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若能受三自皈,奉持五戒,为佛弟子,便知四谛四念处门,于一生中,堪证三果,故得千倍胜于常流也。这一段,它的主要意义就是“校量福田胜劣不等,令人知所归向也。一善胜百恶人,显易可知”,这明显的就可以知道了。“一持五戒人胜千善人者,以世间善人所奉十善,仅属旧医之法,不以三皈为体,不成出世津梁”,就是说世间善只是在世间轮回,只是世间的善。五戒主要是以三皈为体,它属于往大道奔,往究竟走,所以它和世间善不一样。妙祥法师《四十二章经讲记》
南無阿彌陀佛
要求现世福报。首先要持五戒。-----------------------------------《優婆塞戒經》(节选)。人有五事。現在不能增長財命。何等為五。一者樂殺。二者樂盜。三者邪婬。四者妄語。五者飲酒。----------------------------------------------------------------------祝大家吉祥如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如果有人布施时。能做到八功德。确实可以现世得报。但是。八功德中。有一条是(不望其报)。所以。要想现世得报。先就要端正心态。以慈悯众生之心。而行布施。-----------------------------------《增壹阿含經》(节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云何為八。。一者。隨時惠施。非為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為穢濁。三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願惠施。無憍恣心。五者。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六者。惠施求滅。不求生天。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眾生。不自為己。。如是。比丘。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爾時。世尊便說斯偈。。智者隨時施。無有慳貪心。所作功德已。盡用惠施人。此施為最勝。諸佛所加歎。現身受其果。逝則受天福。。 是故。比丘。欲求其果報者。當行此八事。其報無量。不可勝計。獲甘露之寶。漸至滅度。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祝大家吉祥如意。顶礼十方一切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德内丰严王佛)(大通山王佛)
我也很迷茫,布施不少,没什么改变,依然贫穷,这个因果要不是真的,对学佛有很大障碍,佛法大都是因果教育,包括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也有点退心了
吉祥经讲记节选妙祥法师讲述◎种植八福田·僧福田下面讲能给我们带来吉祥的福田,哪个福田呢?僧田,就是僧人的“僧”,福田的“田”。什么叫僧田呢?就是“处众和同”,大众在一起能够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要“处众和同,敬顺无诤,互相恭敬”,顺着佛法一起去修,互相没有争执。不光嘴没有争执,内心也没有争执,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由于“恭敬供养,即获福利,故名僧田”。这个恭敬供养很有说法,怎么来恭敬?因为在八福田中有佛田,有圣人田,还有僧田。僧田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末法时期僧田尤为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佛不在了,所以僧既代表佛去弘法,又要解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包括佛法的戒律,并以身示法。所以僧田就成为我们末法时期最重要的一个福田了,因供僧的福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吉祥。在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的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商人因为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一家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居、亲属借些钱财维持生活。因为她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管她的孩子叫什么呢?叫贫生童子。这个贫生童子渐渐长大,并且学会了谋生的本领。有一天,他跟着同学偶然来到佛陀的竹林精舍,竹林精舍就和我们现在的寺院是一样的,那时候叫精舍。在竹林精舍门前的廊下,画着各式不同的画,包括天、人、地狱、鬼、畜生,种种的形态。有的使人害怕,有的使人恐怖,有的使人欢喜,有的使人向往。他就请问僧人,是什么原因会这样?僧人就给他讲解了为善生天,为恶堕落的因果道理。这个贫生童子看到画中的地狱、鬼、畜生都是受苦的,都是可怕的,只有天上的天人是快乐的,是逍遥自在的。贫生童子就问:“我想生天,怎样才能使我生天呢?”僧人说:“如果你能出家受戒并持戒的话,就可以断诸烦恼,了生脱死。即使没有证果,命终之后也可以生天。”贫生童子问:“那出家以后要做什么?”僧人说:“一生乃至命终无亏梵行。”什么叫梵行呢?就是持戒清净,叫梵行。贫生童子说:“我不能做,更有何业得以生天上?”他的意思是说:我这一生都要去持戒、去修行,这么受累,太苦了!我不能去做,也做不到。然后说:“还有什么原因可以生天?”僧人说:“如果受八戒或五戒,也可以生到天上。”贫生童子想了一阵:恐怕我现在也无法做到。“除了这些,还有另外的条件和方法使我生天吗?”因为他很谨慎,连五戒、八戒他都不敢受。僧人又说:“如果你能供养佛陀及此间的出家僧众,以此供养的功德,也可以使你生天的。”僧人就是一步一步地退着给他讲。贫生童子问:“供佛斋僧,那需要多少钱呢?”僧人说:“竹林精舍的出家人很多,备办一顿斋饭,需花费五百个金钱。”这是很多的,五百个金钱。五百个金钱对贫生童子来说,几乎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回家后,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告诉他的母亲:“从明天开始,我去帮有钱人做苦工,一直做到赚足够五百个金钱的工资时,就拿去供佛斋僧。”他母亲非常慈祥,就答应了。有一个大富人家为了起造房屋,要雇大批的工人,他就主动去了。富翁见他太小,本不想雇他,后来才勉强答应试用一天。但这一天的工做完之后,竟然大大地出乎富翁的意料。这个贫生童子不但善于做工,而且比其他的工人做得又快又好。尤其是他能讲故事,一边做一边讲,其他的工人为了要听他讲故事,就不得不跟他一起工作,一起进行。因此工作一天下来,同样多的工人,要比以往的工作成绩多一倍以上。因此那个富翁就说:“好孩子,你真会做,明天一定还要来,一直工作到全部做完。否则,你要是不能够干下来的话,我就不付你工钱。”富翁也跟他讲条件,怕他不来,就约束他——你必须得来,并每天领着工人去干。这样就做了许多日子,直到这个富翁家的工作做完了,结算工资,共计是四百五十个金钱,距离五百个金钱,尚差五十个。贫生童子非常伤心,就在那里哭泣起来。富翁说:“我也没有因为你年纪小而欺负你呀,已经把工资全部给你,难道你以为四百五十个金钱不够吗?”贫生童子就告诉他原因,说完他的心愿后,把那个富翁感动了。富翁想:“我这样富有,也不曾想到供佛斋僧。这个穷苦的孩子竟会以做苦工的代价,用来供佛、僧。”因此他慷慨地说:“你不用哭了,我给你补足五十个金钱就行了。”但是这对于贫生童子来说,他还不能放心,他不知道加上了别人的五十个金钱,是否能够生天?他就去问佛,佛跟他说:“孩子,你会生天的,当你最初发心要供佛斋僧的时候,已经决定你将生天。”这里说了一个很浅的道理。就是当他的心定下来的时候,这个生天的因已经形成了,因为这个孩子没有妄语。这里有个问题顺便讲一下,在戒律上也有这么一条。比如说答应供养寺院什么东西,有的供养一些物资,后来半道就改变了,不供了。实际上,这为犯什么?这为犯盗。虽然你的物资没拿到寺院去,但你答应了,这个东西就已经不是你的了,只不过是僧人的东西存放在你那儿。所以我们平时做事情一定要谨慎,在三宝前绝对不能妄语的。有的人就常常说,我答应完了,但我还没给你拿去呢,不算数。他不知因果的厉害。因为当你答应完了,你的决定心已经下了,供不供养那东西都不是你的了,你再用的话,就犯盗戒了。我们不光对三宝应该这么恭敬,世俗互相之间也应该言而有信,以免犯盗和妄语。贫生童子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很高兴。但他家没有足够的房间,也没有足够的椅子和煮饭的灶,煮饭的锅等等,总之没有办法把这桩供佛斋僧的大事做好。最后贫生童子想到富翁造了新的房屋,就想在他家办。这个富翁也很高兴地答应了贫生童子的要求。头一天,贫生童子便去竹林精舍,顶礼佛足,请求佛陀慈悲哀愍,接受自己的供养。佛陀默默地答应了。过去请佛应供,佛不说“好”,佛只要是不吱声就是答应了。这个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时候问师父:“你看看,我想供养这个行不行?”然后师父没吱声,就一个劲儿问:“我供养行不行?你倒是吱声啊,行不行?”就是不放心。实际上在佛教来讲,只要不吱声就属于同意了。以后我们供僧尽量往这个上面想。第二天一早,贫生童子就在富翁家忙碌着,一切准备妥当之后,贫生童子又去竹林精舍,再度请佛及僧,赴斋应供。因为佛在世的时候,经常受一些邀请,到人家去应供。过去咱们也有过这时候,是博洛铺(注:镇名,位于辽宁省营口市下辖大石桥市)的居士请我们,我们就去了。后来一看太麻烦了,咱有寺院,还不如到寺院,居士家的环境各方面都不行。但过斋的时候,六群比丘(专指佛在世时某六位比丘)只食用了一点儿。就是说在过斋的时候,僧人只简简单单地吃一点。贫生童子又怀疑了,又去问佛:“世尊,我见众中诸圣者不能美食,这样会不会影响我生天?”就是吃太少了,不能很好地吃,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啊,或是对我有嫌弃等等,这样的话是不是会影响我生天?饭后佛陀就为贫生童子说法开示,也给他讲明了,说这样是不会影响你生天的。
饭后,佛陀为贫生童子说法,讲了很多的法。但是,出现什么问题呢?剩饭剩菜特别多,又给贫生童子带来了烦恼,他不知应该如何处理。甚至怀疑自己的业障太重,致使佛及僧众未能将他的供养全部接受。贫生童子怀疑,这样一来,是否能达到生天的愿望?佛告诉他:“没有关系。”佛讲:“但施座褥定能生天。”就是你施一个座,咱们说的“褥”就是被的意思,垫的意思。你就施这么一点东西,都决定可以生天,“何况佛、僧现为受食”,何况现在已经吃你的食物了。就这个问题,我们平时感觉不到三宝的力量。特别是什么呢?就是家里有急难的时候,特别想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痛苦。最好的办法,其中一个就是供僧。九五年行脚的时候,走到一个村子里乞食,这家有一个妇女,乞食时,我们跟她说乞点食物。她说:“不是我不给,我现在特别闹心,我的儿子出车祸了,刚才来电话说住院了,我现在一点心情都没有,给你钱得了。”我说:“我们出家人不要钱。”她说:“我实在没有心情。”因为乞食时僧人是不允许叫人布施的。乞食就是你布施就布施,不布施就算了,从来不劝人布施。我非常能理解她说的这个情况,儿子开车走到半路的时候,突然出车祸了,住进医院。这时候他母亲也不知道儿子是死是活,因为正在抢救呢。我看到她这种情况,突然有一种慈悲之心,一下就涌上来了。我就跟她说:“你儿子出车祸了,你更应该供养僧人,再去礼拜佛陀这就更好了。”她说:“我上哪儿去拜佛?我们家也不信佛啊,我上哪儿去供僧啊?”我说:“佛呢,你邻居那就供佛呢,他有个佛像,你到那儿拜就可以。你供僧呢……”正说着,外面有一个卖干豆腐的。我说:“你到外面买半斤干豆腐就行,买一点儿就可以。”后来她买了半斤干豆腐供养给我们。当她买完干豆腐供养的时候,我看她的情绪就稳定多了。因为供僧的功德不可思议,什么抢救啊、大夫啊、医药啊……这只是次要问题。最主要的是因果能不能形成的问题,会不会有善业迅速来帮助她把因果扭转过来,这是第一等大事。所以说供僧以后,她的心情好多了,至于最后结果如何,我不太清楚,因为我们已经走了。我想佛菩萨一定会加持她,使她儿子转危为安,得到吉祥。咱们乞食的时候有规定,没有极特殊的情况,绝不允许劝人供养。像这种哀求、叫人供养,从来不这样做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帮助这些特别困难的、有病的人,让他们来供僧,别失去培福机会。但这也得看福报因缘。我们也有师父曾经在乞食时遇到岁数大的,七八十岁了,身体不好,乞食到他家时,他说:“我身体不好,你看我走道儿都不行,我没有吃的。”有时候我们看他非常可怜,很希望他能供僧,不在乎能供多少,哪怕一口剩的也行,这样的话也会给他带来福报。有的能听劝,有的不听劝,就失去了机会。我们也觉得很痛心,但没有办法,只能随着他的福报因缘。佛讲:你施一座褥定能生天。施一座就是给让个坐的地方,或是能给要坐下的地方垫一垫,垫块布,垫块褥子,都会生天的,何况佛、僧现在为受饮食。佛又为贫生童子说法,令他心生欢喜。然后与诸大弟子返回竹林精舍。当天正好有五百个贩宝的客商,也就是商客,从远处来到王舍城。那天适逢城中节日,所有饮食店全部停业休息。五百个商人,找遍了王舍城,也无法求得饮食。最后听说贫生童子供佛斋僧之后,尚有大批剩余饮食,他们便来要求贫生童子供给他们,并要给钱,照价收买。贫生童子是为了供佛、僧,自然不肯收钱。五百个商人饮食吃饱以后,为首的商人为了感谢贫生童子,便问他:“你是谁家的孩子?”他这一问才发现,原来这个商人头领竟是贫生童子父亲的朋友。于是商人带头,告诉另外五百商人,每人拿出一件珍宝赠送给贫生童子,表示敬意。顷刻之间贫生童子面前就堆着一大堆珠宝。贫生童子就更加惶恐了,他又害怕了,说:“我这又不是为了赚钱而办饮食,现在接受这些珠宝,能不能影响我生天?”这个商人说:“那我和你一起去问问佛。”然后商人也劝他,说:“这些珍宝是我诚心给你的,不是你要的,咱们一起去问佛吧!”后来他们就请问佛:“可不可以收珠宝?”佛言:“可以收取。”童子又问:“能不能因为收此宝物而障我生天?”佛言:“这是花报,果报在后。”就是说你现在所得的财物,只是你供僧立刻得到的花报,真正的果报——生天在后面呢。所以佛在世的时候,那果报来得非常迅速!因为人的善根、定力、发心程度都非常大。那现在我们如果做善事,是不是果报来得慢呢?也不是。由于我们的业障和诚心的缺乏,有时候造成善报的到位程度不同。所以果报现前可能要慢一些,比如花报要慢一些,但果报肯定是形成了。就像这个杯,大家看到杯在这个位置,我只要把杯拿起来,离开桌面,当下就有一个空间存在了。就是说当你做一件善事,或做一件供僧的善事的时候,这个果报就同移动这个杯一样。你的果报和这个供养是同时完成的,就是消除业障和获得福报是同时完成的,不会再在以后完成,不管什么时期都是同时完成的。差别在哪儿?差别就在于我们心是否虔诚。像这种供僧方法,我们有的人一看到商人给了这么多的好处,他不会考虑我这样能不能生天,或不可以接受,而是起了一个贪心,马上我就得要,这就影响了他的直接效果。要虔诚供养,虔诚供养也就是说恭敬供养。这种恭敬供养,从心里到外都要虔诚供养。所以佛讲,即使一个国王,对于一个乞食的人,来要饭的人,应该怎么样供养?不是说来到门前了,给他拿个馒头吧,告诉人家:“给你!”或是让别人拿走:“给你拿走吧!”这样不行。佛说应该怎么供养?要双手亲自递给这个乞食人。对要饭的人都这样,何况供僧呢?所以说我们的福报为什么打了折扣呢?就因为我们的供养有好几个步骤都缺乏诚心,所以我们的供养就缺少了果报的力量。国王都得双手亲自递给这个人,如果你不这么做,都是不正确的,何况我们还不是国王呢,是不是?所以我们更应该在这方面注意。佛说此是花报,果报在后。意思是说,这是你供佛斋僧现在获得的果报,以后生天的果报是你去世以后才能得的。因此,贫生童子在半日之间,变成王舍城第一大富翁。正好当时城里的第一长者去世了,贫生童子便被全城人民选为王舍城第一长者。就是说他的果报在半日之间全部形成。我们通过这个故事,知道了恭敬供养的力量,明白怎么样去供养,这个福田应该怎么种。妙祥法师《吉祥经讲记》
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上面为不清净布施
发心要正确
不正确也不会有好结果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拜佛为什么要烧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