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苏州评弹博物馆!!《玉蜻蜓》,《杨乃武和小白菜》,《十美图》,《血滴子》

评弹演员小传
评弹演员小传
朱耀庭()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原是苏滩艺人,24岁改习弹词,先后师从王润泉、朱蕴泉,长期与胞弟耀笙拼档,先后演唱过《双珠凤》、《落金扇》、《七义图》、《黄金印》等长篇,尤以弹唱《双珠凤》最著名。擅长说表及起下三路角色,如陆九皋、来富、秋菊、倪煤婆等,有"活九皋"之称。他和清末民初的弹词名家金桂庭、张云亭、杨小亭并称为书坛"四庭柱"。1911年10月,为庆祝辛亥革命胜利,在他的倡议下,由评弹艺人串戏,演出《描金凤》中一段,他饰演钱笃笤一角。这种由评弹演员饰演角色,演唱书调的戏曲表演形式,称为书戏,长期流行于评弹界,他是创始人之一。其传人有子介生、介人,学生赵稼秋、张少蟾、王斌泉等。
杨月槎() 弹词演员,江苏常熟人。其父杨鹤亭乃马如飞12弟子中之佼佼者。月槎幼年就读私塾,后随父习唱弹词,与胞弟星槎拼档任上手,为双档弹唱《珍珠塔》首创。其说表精到,妙语诙谐。刻画书中方太太、陈夫人、毕夫人三个人物,能鲜明表达出她们的不同身份和个性特征。所唱马调尤能传神。其弟星槎擅唱"快俞调",从而突破了历来用马调演唱《珍珠塔》篇子的惯例。进入上海后,他们与吴西庚、吴升泉和朱耀庭、朱耀笙被称为当时三大响档。传人有沈绣章、李灿章、赵秉章等。他们合作灌有唱片《珍珠塔·白云庵、婆媳相会》选曲。
魏钰卿()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师从马如飞弟子姚文卿习《珍珠塔》。1908年,他在浙江嘉兴演出时,评话演员钟伯亭将其兄伯泉(也为马如飞弟子)所藏《珍珠塔》"二进花园"至"打三不孝"唱本相赠,使他的演出得以完善。进入上海后受到好评,成为20年代的响档,有书坛"文状元"之誉。各书场争相聘请,乃至日场苏州,夜场上海,火车往返,成为书坛佳话。所唱马调也有所发展。咬字清晰、苍劲有力、运腔自如、节奏明快,尤其唱下句时,拖腔自成一家,称为魏调。曾自编长篇《二度梅》。传人有钟笑侬、沈俭安、薛筱卿、王燕语,以及子含英。灌有唱片《珍珠塔·哭塔、二次进花园、后哭塔》等选曲。
朱耀笙()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自幼随其兄耀庭学艺,12岁与兄拼档,长期合作,演唱《双珠凤》、《落金扇》、《黄金印》等长篇。他技艺全面,尤擅弹唱。嗓音清澈亮丽,擅唱俞调。他又精于昆曲和苏滩,不断从昆、苏的音乐中吸收乐汇和旋律,对老俞调的过门及声腔进行丰富和改革,使俞调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他唱的俞调,能通过发音、声腔以及表情的变化,确当表现从《宫怨》到《刀会》等不同内容的开篇。他又从苏滩传统曲目《昭君出塞》中撷取其中的一个唱段,以俞调为基础进行变化,经过长期揩磨,成为流传极广的弹词开篇:《满洲开篇》。他还从各种戏曲、曲艺中吸收各种曲牌,经过他的加工引入书中,丰富了评弹的曲牌音乐。传人有侄介生。
黄兆麟() 评话演员,江苏苏州人。自幼随父永年学《五义图》、《绿牡丹》。16岁拜许文安为师习《三国》;17岁初进上海,后巡回于江浙城乡。自1925年起,在沪连演15年之久。其表演与乃师平稳的风格绝然不同。嗓音亮堂,说表抑扬顿挫,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台风高雅大度,擅起角色,不仅能对关公、张飞、周瑜、曹操等将相状声状形,将各人之性情曲曲传出于手面眼神之间。即使下三路角色,也描摹得活龙活现。在《赠马》一折中,一声赤兔长嘶,气出丹田,越翻越高,越高越响,每每获得满堂彩声。学生有张玉书、顾宏伯等。灌有唱片《三国·古城会、三里桥挑袍》等选段。
蒋如庭(1888-1945)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其师金桂庭书路甚宽,既说大书《金台传》,又唱小书《落金扇》,有"大小由之"之称,对其影响颇大。1929年起和朱介生长期合作,说唱过《落金扇》、《双金锭》、《描金凤》、《三笑》、《玉蜻蜓》、《落霞孤鹜》等,以《落金扇》、《双金锭》最为著名,为30年代著名响档。他说功不瘟不火,书路清晰,擅长阴噱。起各路脚色均生动传神。尤擅副末脚色,如《落金扇》中的孙赞卿和《双金锭》中的戚子卿,演来练达老到,入木三分;所起旦脚,无论娇俏活泼的丫环红玉,或凝重深情的闺阁小姐陆庆云,也皆传神。嗓音清脆,大小嗓俱佳,但其貌不扬,故有"隔墙西施"谑称。所唱深沉苍老之陈调,韵味醇厚,别具风格,人称"蒋派陈调";歌缠绵悱恻之俞调,更清丽动听,旋律丰富,人称"蒋俞调"。蒋朱档对陈调和俞调的发展和提高,成绩突出,影响深远,他们的代表作《落金扇·庆云自叹》、《三笑·笃穷》已成后辈学习的楷模。三十年代末,他和夏荷生、沈俭安、周玉泉同被上海听众评为当时四大名家。学生有庞学庭、谢汉庭、鲍业庭等。与朱介生合作,灌有唱片《三笑·载美回苏》、《落金扇·主婢谈心、卖身、庆云自叹》等选曲。
王亦泉(?)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他师从谢少泉习《三笑》、出道后与弟似泉拼档。20年代中,在上海得意楼书场演出,红极一时。其表演继承乃师风格,说表火爆,脚色起足,噱头运用得当。擅起的脚色有大踱、二刁及祝枝山等。起祝枝山脚色为"眯觑眼",雅而不俗,富有书卷气,属谢派嫡传。唱腔在老书调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旋律较原调丰富,韵味醇厚。与弟似泉合作,灌制有唱片《三笑·唐寅备弄自叹、闺楼自叹》等选曲。
蒋宾初()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师从王少泉,说唱《三笑》、《双金锭》,先后与王畹香、陈士林等拼档。20年代初进入上海,因其书艺精熟而走红书坛。上海广播事业初创之际,他率先与张少蟾合作,于1924年在外商经营的开洛电台播唱《双珠凤·来富唱山歌》(一说《三笑》),开创电台播唱评弹之先河。此后,"空中书场"风靡上海。其唱腔以老书调为基础,吸收了马调的旋律和唱法,以朴素爽利见长。咬字清脱,节奏感特强,说与唱衔接紧密,形成说似唱,唱似说,说与唱浑成一体的特色。其演出虽少噱头和穿插,但以整工书久负盛名。曾与王畹香合作,在大中华、长城、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有《三笑》中《梅亨相会》、《上堂楼》、《宁王聘唐》、《唐寅备弄自叹》、《初进书房》、《松堂相会》等唱片。
朱耀祥() 弹词演员。江苏无锡人。16岁拜邱鸿翔为师,习弹词《白蛇传》;19岁又师从赵筱卿,说唱《描金凤》和《大红袍》。30年代初,小说《啼笑因缘》在报纸连载后不久,他请朱兰庵将小说前段改编成长篇弹词(后由陆澹庵编续),与赵稼秋拼档首次演出于上海萝春阁书场。该书目题材新颖,说法滑稽突悌;起脚色时,按人物的不同籍贯、身份,年龄和性格,配以各种方言。这在当时书坛上尚属少见,演出效果极佳,《啼笑因缘》从此成为评弹主要书目之一。他擅起脚色,无论传统书目或现代题材书目,从达官显贵到三教九流,各类人物都能起得形神兼备。嗓音高亮,唱腔虽出自老书调,但在节奏和起伏上均有较大变化。运腔多用上旋音,起伏显著,伴奏轻松明快,形成了高昂流畅,顿挫分明的特有风格,称为朱调(也称祥调)。曾与赵稼秋合作灌制唱片《啼笑因缘》中的选曲"别凤"、"家树回杭州"等。传人有子少祥、幼祥、小祥,学生徐似祥、程美珍、陈平宇、秦锦雯等。
周玉泉()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十五岁从师张福田习长篇弹词《文武香球》,十六岁起与乃师拼档在江浙一带中小城镇演出。同时,聆听著名弹词艺人谢少泉说书,研究其说表和表演,二十二岁进入上海,虽书艺渐趋成熟,颇受观众欢迎,但却因书短而逊色。为了补学长篇弹词《玉蜻蜓》,二十七岁时又拜王子和为师,并与之拼双档演出。二十九岁再次离师放单档,说《玉蜻蜓》和《文武香球》,逐渐成为上海书坛的响档。乃师去世后,声望日增,被誉为演说《玉蜻蜓》的执牛耳者,为当时著名的三单档之一(另两位是夏荷生与徐云志)。说表口齿清晰、潇洒飘逸,以阴功见长,诙谐冷隽,妙语如珠,十分传神动听。一举手一投足都恰到好处,同时又与说表紧密配合,尤其在《文武香球》中"擂台比武"、"战场交兵"场面中的一些手面动作优美而紧凑,令人赏心悦目。在唱腔上,创造了轻弹慢唱、温文舒徐而富有韵味的周调。有徒蒋月泉、周伯庵、华伯明、薛君亚等。灌有唱片《玉蜻蜓·云房产子》、《文宣哭观音》、《文武香球·张桂英托终身》等选曲。
夏荷生() 弹词演员,浙江嘉善人。16岁师从钱幼卿,师徒拼档数年。拆档后,单档奏艺于江浙城乡。20年代初,某次苏州会书、因说《描金凤·俊巧戏主》一折一鸣惊人,成为书坛佳话。后声誉日增,与王斌泉、陈瑞麟合称"码头三巨头"。1924年抵沪,在大世界游艺场演出一年有余,备受欢迎;数年后来沪复档,演出于邑庙得意楼书场,因其说噱弹唱俱佳,听众蜂拥。报载:场内人满为患,楼面欲坍。自此,风靡书坛历久不衰。30年代末,被上海听众评为"四大名家"之一。说功火爆,精气神尤为充沛,边说边演,所起生旦净丑诸角,均能抓住特征,模拟角色之音容笑貌,维妙维肖,如现其人。嗓音挺拔铿锵,响弹响唱,所创之流派,称为"夏调",其特点是真假嗓结合,节奏感特强,且顿挫显著,强弱高低之对比极为鲜明,富有表现力。传世之作有选曲《描金凤·托三桩、汪宣扮死》、《三笑·周美人上堂楼》等唱片数张。学生有徐天翔等。
沈俭安(1900-1964)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先投《珍珠塔》名家朱兼庄门下,再拜擅唱马调的魏钰卿为师。1924年,与魏门弟子薛筱卿合作。隶上海四美轩书场。因其神备气足,音调高亮,一曲马调似飞泉泻玉而大受赞赏。成名后,演唱劳累嗓子渐喑,遂将唱腔持平,节奏放慢,又借助琵琶之衬托,形成清雅飘逸,寓苍劲于柔糯之中的特有风格,称为沈调,流传极广,是苏州弹词主要流派唱腔之一。表演上,则向京剧名家周信芳之麒派艺术借鉴,说唱时,手势、面风、眼神和语言密切配合,以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而传神传情。提倡"说书识世",每到一地,即为熟悉风土人情及各种知识而访问求教,将请益所得融入演出中,以丰富书情。他和薛筱卿长期合作,对《珍珠塔》的内容也作了改进和提高,不仅删改了原唱本中过多的伦理说教,还增加了大量富有情趣的的情节和语言,使该书面目一新,更受欢迎,故沈薛档有"塔王"之称。他们还演过《太真传》、《花木兰》等长篇。传人有陈希安、汤乃安等。与薛筱卿合作灌制的唱片有选曲《珍珠塔》中的"方卿见娘"、"打三不孝"、"老夫妻相争"、"方太太寻子"、"婆媳相会"、"二次见姑娘",《啼笑因缘》中的"寻凤"、"旧地寻盟"、"绝交裂券"等。
徐云志()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十四岁拜夏莲生为师,16岁登台。20年代中进入上海,在中小型书场及各大游乐场演出。他嗓音高亢清脆、音域宽广,始唱俞调和老书调,后受当时上海著名京剧女老生露兰春唱腔的影响,并从苏州姑娘卖白兰花、卖水红菱的叫卖声中借鉴运腔和运气方法,和评弹唱腔交汇融合,经过长期琢磨和实践,约在20年代末,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流派唱腔----徐调,其代表作弹词开篇《狸猫换太子》一经唱出风靡上海。徐调节奏从容舒展、漫声长韵、高低分明、软糯而又明亮。他用的三弦中有一根钢丝,音质特别亮堂,和其嗓音相得益彰。他擅唱长篇《三笑》中的"杭州书",尤擅表演祝枝山一角。以前,此角以"眯觑眼"为特征,他改为"斗鸡眼",使表演更为夸张。五十年代初,入苏州评弹团。他演出的长篇还有《合同记》、《宝莲灯》、《贩马记》、《碧玉簪》、《借红灯》等。其传人中不乏杰出人才,除其大弟子严雪亭外,还有邢瑞庭、祝逸亭、华士亭、华佩亭等。灌有唱片《三笑·兄妹相会、周美人上堂楼、载美回苏》、《贩马记·监会》选曲,开篇《潇湘夜雨》、《莺莺拜月》、《狸猫换太子》、《宝玉夜探》等。
薛筱卿(1901-1980)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2岁师从马如飞再传弟子魏钰卿习《珍珠塔》,15岁与师拼档演出于苏州一带。16岁到上海,单档演出于大世界、小世界等游乐场。1924年,经评话演员钟子亮撮合,与沈俭安合作,在上海四美轩书场演出,大获赞赏,遂红遍江南。他嗓音明亮清脆,咬字清劲峭拔,唱腔在马调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变化,具有明快流畅,稳健铿锵的特点,称为薛调,是流传最广的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之一。其琵琶弹奏灵活娴熟,衬托沈俭安之唱腔,采用支声复调,乘虚填隙,丝丝入扣,一改以往仅有过门而无衬托之传统伴奏法,对沈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沈薛档对《珍珠塔》唱本有较大丰富和发展,他们在删改原唱本中过多的封建伦理说教的同时,又增添了大量富有情趣的情节和语言。又因他们配合默契,表演风格清新活泼,节奏快捷,故沈薛档有"塔王"之称。他们还演过《太真传》、《花木兰》等长篇。沈薛合作灌制的唱片有《珍珠塔》中的选曲"哭诉陈翠娥"、"唱道情"、"方卿写家信"、"初到襄阳"、"托三桩"等;《啼笑因缘》中的选曲"家树别凤"、"寻凤"、"旧地寻盟"等;单独灌制的开篇有《简神童》`《柳梦梅拾画》、《紫鹃夜叹》等。
朱介生() 弹词演员,评弹教育家。 江苏苏州人。13岁随父朱耀庭、叔朱耀笙学艺,先后同赵稼秋、张少蟾拼档,说唱《双珠凤》。1929年起同蒋如庭拼档,说唱《双金锭》、《描金凤》、《落金扇》。蒋朱档以配合默契,格调高雅,说噱弹唱演俱佳而红极书坛十余年。他擅唱俞调,将京剧和昆剧中旦角的唱腔和唱法融入其中,使俞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他又将昆剧和苏滩中的曲牌,以及江南民间小调如[催眠曲](即[朝元歌])、[离魂调]、[锁南枝]等吸收为弹词曲调演出,丰富了弹词音乐。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以授艺为主,兼作唱腔设计。对音韵和咬字有精深研究,无论说表、念白或唱曲,字字清脱圆润。深谙弹词格律,经其修饰之唱词,平仄协调,文句通畅。1956年起,在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学馆任教;1962年后,被多次聘为苏州评弹学校师资班教师,传授俞调,曲牌、音韵吐字等。经其施教之学生,大都基本功扎实,演唱规范,他对评弹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有很大贡献。灌有唱片《落金扇》中的选曲"庆云自叹"、"主婢谈心"、"卖身",《双珠凤》中的"坟吊”,《三笑》中的"载美回苏"等。
李伯康() 弹词演员。浙江平湖人。少年即随嗣父李文彬习弹词《双珠凤》。15岁起说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父子双档演出。17岁起在浙江一带单档说书,崭露头角。进入上海后声誉鹊起。其台风温文大方,说表清晰细腻,起各种角色均符合人物身份,演唱以马调和俞调为主,嗓音清逸,讲究韵味,所唱选曲"杨淑英探监"曾灌制唱片。有徒徐绿霞、徐淑娟、周亚君。
杨仁麟()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八岁开始随嗣父杨小亭学艺,习《白蛇传》、《双珠球》,十二岁起与父拼双档,在江苏、浙江一带演出,三十岁就跻身于响档之列,成为说唱《白蛇传》的名家。曾对后段《白蛇传》,作进一步丰富,在听众中有"蛇王"之誉。其说表勾勒干净,口齿清晰、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其嗓清脆悦耳,继承了杨筱亭所创的"小阳调"。选曲《白蛇传》中的"上金山"、"断桥"、"合钵"、"哭塔"等都为其代表作。
刘天韵() 弹词演员。原籍山东,生于江苏盛泽。11岁拜夏莲生为师习长篇弹词《三笑》,以"十龄童"艺名挂牌登台。不久随师进入上海,演出于各大游艺场。17岁起与师叔郁莲卿、潘莲艇、王似泉分别拼档。其《三笑》演出本博采众长。其后,又从张梅卿处补学《落金扇》,并与徒弟谢毓菁拼档。1951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任团长。他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三约牡丹亭》、《林冲》、《王魁负桂英》、《玄都求雨》、《老地保》等书目演出中均有艺术创造,其中不少已成评弹经典节目。其说表感染力极强,融说演于一体,再辅以生动的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完美地体现了说法现身的评弹表演特点。他塑造的陆谦、大踱、二刁、哈密蚩、王忠、钱志节、洪奎良、孟老头等艺术形象,生动细腻。所演唱的陈调、山歌调和乱鸡啼调均有独特风格。灌有唱片曲牌《三笑·看灯、山歌》,选曲《林冲·踏雪》及中篇《老地保》、《王魁负桂英》、《三约牡丹亭》、《白虎岭》等。
祁莲芳()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2岁随外祖父陈子祥学艺;15岁起与舅父陈莲卿长期拼档。早期说《双珠凤》、《小金钱》、《绣香囊》,后又弹唱《文武香球》、《华丽缘》、《一捧雪》。30年代初在上海走红。他所创造的流派唱腔"祁调",是在老"俞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程(砚秋)派"唱腔的唱法,溶通变化而成。其旋律与其它弹词流派有很大不同,连过门也独具一格。并有"慢祁调"与"快祁调"之分。"慢祁调"哀怨低沉,演唱以假嗓为主,真嗓为辅,字少腔多,代表作有《双珠凤·霍定金私吊》、《宫怨》等;"快祁调"则婉转明快,演唱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字多腔少,代表作有《绣香囊·夫妻相会》等。祁调在30年代中,一度风行上海,深受电台听众欢迎,称之为"催眠调",后趋平淡。50年代末,周云瑞对祁调作了较大发展后,又重新流行书坛。传人有邢晏芝、严燕君、徐淑娟、施亚君等。灌有唱片《小金钱》选曲。
张鉴庭(1909-1984) 弹词演员。江苏无锡人。9岁时随父在家乡农村说唱宣卷,12岁在杭州加入绍兴大班(绍剧)鸿庆堂,艺名小麟童。14岁班社在杭州大世界演出时,一度与杜宝林合演小热昏节目。16岁进髦儿戏班,学老旦和丑脚。17岁在浙江湖州桑林镇拜弹词演员朱咏春为师。从1928年起,即和其弟鉴邦合作,说唱《珍珠塔》和《倭袍》中的片断。后自编长篇弹词《十美图》、《顾鼎臣》,1939年8月在上海沧洲书场演出后走红书坛。其唱腔称为张调。早期的张调受马调影响较大,节奏快捷,数十句唱词一气呵成,又增加快弹慢唱形式,合称快张调。之后,又在书调基础上,吸收了夏调的遒劲和蒋调中的基本旋律,并借鉴绍剧和京剧演唱中的运气,用嗓和声腔,形成节奏稳健的慢张调。张调的特点是刚劲挺拔,火爆中见深沉,是当代广为流传的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之一。代表作有《林冲·误责贞娘》、《秦香莲·寿堂唱曲》、《十美图·曾荣诉真情》、《芦苇青青·斥敌》等。其说表顿挫显著,高低强弱分明,以有劲、传神、入情见长。擅起脚色,常能亮出最可体现脚色身份和外表特征的形体动作,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同时,以眼神、表情和语气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他所塑造的形象如《林冲》中的张勇,《海上英雄》中的林老三,《罗汉钱》中的张木匠,《秦香莲》中的王延龄,《十美图》中的严嵩、赵文华、汤勤,《顾鼎臣》的绍兴师爷等,均有影响。灌制的唱片有《秦香莲》中的“迷功名”、"拦轿鸣冤"、"寿堂唱曲',《林冲》中的选曲“误责贞娘”,《十美图》中的选曲"曾荣诉真情",《冲山之围》中的选曲"冒死救亲人"、"斥敌",《芦苇青青》中的选曲"望芦苇",《顾鼎臣》中的选回"花厅评理"等。传人有周剑萍、陈剑青、黄嘉民、王锡钦等。
严雪亭()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928年拜徐云志其为师,学说长篇弹词《三笑》。不久便单独演出于江浙城乡。几年后,渐有影响。他在沈薛调和快徐调的基础上,吸收"小阳调"的高腔,发展成了别具一格的唱腔"严调"。四十年代初,他补学了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吸收电影、文明戏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自己简洁勾勒、爽利干净的说表风格,红遍江南。1949年后,他编说了新长篇《白毛女》、《九纹龙史进》、《四进士》、《情探》等。灌有唱片《杨乃武和小白菜·密室相会》选段、开篇《一粒米》和选段《蝴蝶梦》等。
朱慧珍() 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私淑著名弹词艺术家蒋如庭、朱介生,后又从师周云瑞习琵琶弹奏。她长期与蒋月泉拼档演唱长篇弹词《白蛇传》和《玉蜻蜓》,说表弹唱俱佳。她嗓音清丽甜润,高音圆润,低音舒展,运腔端庄稳重、韵味醇厚。开篇《宫怨》、《思凡》是她的拿手节目,她还擅长演唱蒋调,唱来字正腔圆,细腻工整,感情浓郁。代表作有开篇《宫怨》、选回《玉蜻蜓·庵堂认母》等
周云瑞() 弹词演员。原名周国瑞。江苏苏州人。其父周凤文是著名的京昆剧花旦。先拜王似泉为师学长篇弹词《三笑》,后改投"塔王"沈俭安门下习弹词《珍珠塔》。1945年起与师弟陈希安拼档,获"小沈薛"之誉。其表演台风端正,说表清脱,语言简洁文雅,对于书情和人物性格理解深刻,表演生动逼真。其弹唱尤佳,且善谱曲,对弹词音乐贡献卓著。他继承和发展了沈(俭安)调,在演唱长篇《珍珠塔》大量唱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唱调。他突破传统俞调缠绵哀怨的一面,注入了高亢激越的因素,发展了俞调唱腔。对祁调又在唱法和演奏等方面作了新的创造,使一度沉寂的祁调重又风靡书坛。还从传统"离魂调"发展出"新离魂调"。在民乐演奏方面颇有素养,曾拜民族音乐家卫仲乐学习琵琶,并能操古琴、箫、胡琴、笛、扬琴等多种乐器。1956年起在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执教,1960年起又任上海评弹团学馆主任兼教研组组长,苏州评弹学校开办后,其精心制订一整套教育方案,进行系统、科学的授课,为培养青年演员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有开篇《岳云》、《秋思》、曲牌《情探·行路》等。
范雪君() 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曾随弹词演员张少泉,习《杨乃武和小白菜》。15岁单档演出,先后演唱过由陆澹庵改编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秋海棠》。40年代末有"弹词皇后"之称。其台风华贵大度,说唱潇洒漂逸;善方言,国语尤佳;凡起角色,均按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之不同,有各种站法和步法,故而她同时起几个角色绝不混淆。能唱京剧和大鼓,并用于书中。如《秋海棠》中穿插京剧唱段《罗成叫关》;《啼笑因缘》中穿插京韵大鼓《黛玉悲秋》等。所演长篇还有《董小宛》、《雷雨》、《赛金花》。灌有唱片《秋海棠·自古红颜多薄命、恨不相逢未嫁时》等选曲。
侯莉君(1925-) 弹词女演员,江苏无锡人。从师陈亚仙。1950年起和徐琴芳拼档,演出《落金扇》、《梁祝》、《情探》等长篇。1960年至江苏省曲艺团任主要演员。她的唱腔是在蒋调的基础上,吸收俞调和京剧旦角的唱腔发展形成的。其特点是节奏舒缓,拖腔起伏婉转,很适合表现女性哀怨、凄苦、悲痛、愁思等感情。传人有女侯小莉、徒唐文莉。代表作有开篇《莺莺拜月》、《红娘问病》等。
徐丽仙() 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15岁起,与养母拼双档在江浙一带演出。她初学俞调,后曾唱过周调、徐调、沈调、薛调等弹词流派唱腔。1950年,在书戏《从星拱月》的演出中,她唱"光荣妈妈真可敬"一句初显唱腔特色。1953年,她在中篇评弹《罗汉钱》中演唱"可恨卖婆话太凶"和"为来为去为了罗汉钱"两段唱篇,引起热烈反响。这种以蒋调的旋律和徐调的运腔为基础,博采其他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形成的唱腔,体现了一种新流派唱腔的形成。其后,在长篇选曲《杜十娘·沉香》、《情探·梨花落》、等中,以清丽婉约、柔和优美的独特风格,使这种唱腔为听众和同道承认,称之为丽调。之后,她又谱唱了多首开篇。其中,开篇《新木兰辞》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刻画细腻,体现了丽调的高峰。1982年,在全国曲艺会演(南方片)中,她谱曲的《望金门》和《二泉映月》双双获奖。她本人则由于贡献卓著而获荣誉奖。上海音乐学院曾摄制记述她评弹演唱及创作活动的录像片。灌有唱片《情探·梨花落》、《杜十娘·沉箱、投江》和开篇《新木兰辞》等。红颜多薄命、恨不相逢未嫁时》等选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评弹演员小传
评弹演员小传
朱耀庭()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原是苏滩艺人,24岁改习弹词,先后师从王润泉、朱蕴泉,长期与胞弟耀笙拼档,先后演唱过《双珠凤》、《落金扇》、《七义图》、《黄金印》等长篇,尤以弹唱《双珠凤》最著名。擅长说表及起下三路角色,如陆九皋、来富、秋菊、倪煤婆等,有"活九皋"之称。他和清末民初的弹词名家金桂庭、张云亭、杨小亭并称为书坛"四庭柱"。1911年10月,为庆祝辛亥革命胜利,在他的倡议下,由评弹艺人串戏,演出《描金凤》中一段,他饰演钱笃笤一角。这种由评弹演员饰演角色,演唱书调的戏曲表演形式,称为书戏,长期流行于评弹界,他是创始人之一。其传人有子介生、介人,学生赵稼秋、张少蟾、王斌泉等。
杨月槎()
弹词演员,江苏常熟人。其父杨鹤亭乃马如飞12弟子中之佼佼者。月槎幼年就读私塾,后随父习唱弹词,与胞弟星槎拼档任上手,为双档弹唱《珍珠塔》首创。其说表精到,妙语诙谐。刻画书中方太太、陈夫人、毕夫人三个人物,能鲜明表达出她们的不同身份和个性特征。所唱马调尤能传神。其弟星槎擅唱"快俞调",从而突破了历来用马调演唱《珍珠塔》篇子的惯例。进入上海后,他们与吴西庚、吴升泉和朱耀庭、朱耀笙被称为当时三大响档。传人有沈绣章、李灿章、赵秉章等。他们合作灌有唱片《珍珠塔·白云庵、婆媳相会》选曲。
魏钰卿()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师从马如飞弟子姚文卿习《珍珠塔》。1908年,他在浙江嘉兴演出时,评话演员钟伯亭将其兄伯泉(也为马如飞弟子)所藏《珍珠塔》"二进花园"至"打三不孝"唱本相赠,使他的演出得以完善。进入上海后受到好评,成为20年代的响档,有书坛"文状元"之誉。各书场争相聘请,乃至日场苏州,夜场上海,火车往返,成为书坛佳话。所唱马调也有所发展。咬字清晰、苍劲有力、运腔自如、节奏明快,尤其唱下句时,拖腔自成一家,称为魏调。曾自编长篇《二度梅》。传人有钟笑侬、沈俭安、薛筱卿、王燕语,以及子含英。灌有唱片《珍珠塔·哭塔、二次进花园、后哭塔》等选曲。
朱耀笙()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自幼随其兄耀庭学艺,12岁与兄拼档,长期合作,演唱《双珠凤》、《落金扇》、《黄金印》等长篇。他技艺全面,尤擅弹唱。嗓音清澈亮丽,擅唱俞调。他又精于昆曲和苏滩,不断从昆、苏的音乐中吸收乐汇和旋律,对老俞调的过门及声腔进行丰富和改革,使俞调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他唱的俞调,能通过发音、声腔以及表情的变化,确当表现从《宫怨》到《刀会》等不同内容的开篇。他又从苏滩传统曲目《昭君出塞》中撷取其中的一个唱段,以俞调为基础进行变化,经过长期揩磨,成为流传极广的弹词开篇:《满洲开篇》。他还从各种戏曲、曲艺中吸收各种曲牌,经过他的加工引入书中,丰富了评弹的曲牌音乐。传人有侄介生。
黄兆麟()
评话演员,江苏苏州人。自幼随父永年学《五义图》、《绿牡丹》。16岁拜许文安为师习《三国》;17岁初进上海,后巡回于江浙城乡。自1925年起,在沪连演15年之久。其表演与乃师平稳的风格绝然不同。嗓音亮堂,说表抑扬顿挫,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台风高雅大度,擅起角色,不仅能对关公、张飞、周瑜、曹操等将相状声状形,将各人之性情曲曲传出于手面眼神之间。即使下三路角色,也描摹得活龙活现。在《赠马》一折中,一声赤兔长嘶,气出丹田,越翻越高,越高越响,每每获得满堂彩声。学生有张玉书、顾宏伯等。灌有唱片《三国·古城会、三里桥挑袍》等选段。
蒋如庭()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其师金桂庭书路甚宽,既说大书《金台传》,又唱小书《落金扇》,有"大小由之"之称,对其影响颇大。1929年起和朱介生长期合作,说唱过《落金扇》、《双金锭》、《描金凤》、《三笑》、《玉蜻蜓》、《落霞孤鹜》等,以《落金扇》、《双金锭》最为著名,为30年代著名响档。他说功不瘟不火,书路清晰,擅长阴噱。起各路脚色均生动传神。尤擅副末脚色,如《落金扇》中的孙赞卿和《双金锭》中的戚子卿,演来练达老到,入木三分;所起旦脚,无论娇俏活泼的丫环红玉,或凝重深情的闺阁小姐陆庆云,也皆传神。嗓音清脆,大小嗓俱佳,但其貌不扬,故有"隔墙西施"谑称。所唱深沉苍老之陈调,韵味醇厚,别具风格,人称"蒋派陈调";歌缠绵悱恻之俞调,更清丽动听,旋律丰富,人称"蒋俞调"。蒋朱档对陈调和俞调的发展和提高,成绩突出,影响深远,他们的代表作《落金扇·庆云自叹》、《三笑·笃穷》已成后辈学习的楷模。三十年代末,他和夏荷生、沈俭安、周玉泉同被上海听众评为当时四大名家。学生有庞学庭、谢汉庭、鲍业庭等。与朱介生合作,灌有唱片《三笑·载美回苏》、《落金扇·主婢谈心、卖身、庆云自叹》等选曲。
王亦泉(?)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他师从谢少泉习《三笑》、出道后与弟似泉拼档。20年代中,在上海得意楼书场演出,红极一时。其表演继承乃师风格,说表火爆,脚色起足,噱头运用得当。擅起的脚色有大踱、二刁及祝枝山等。起祝枝山脚色为"眯觑眼",雅而不俗,富有书卷气,属谢派嫡传。唱腔在老书调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旋律较原调丰富,韵味醇厚。与弟似泉合作,灌制有唱片《三笑·唐寅备弄自叹、闺楼自叹》等选曲。
蒋宾初()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师从王少泉,说唱《三笑》、《双金锭》,先后与王畹香、陈士林等拼档。20年代初进入上海,因其书艺精熟而走红书坛。上海广播事业初创之际,他率先与张少蟾合作,于1924年在外商经营的开洛电台播唱《双珠凤·来富唱山歌》(一说《三笑》),开创电台播唱评弹之先河。此后,"空中书场"风靡上海。其唱腔以老书调为基础,吸收了马调的旋律和唱法,以朴素爽利见长。咬字清脱,节奏感特强,说与唱衔接紧密,形成说似唱,唱似说,说与唱浑成一体的特色。其演出虽少噱头和穿插,但以整工书久负盛名。曾与王畹香合作,在大中华、长城、胜利等唱片公司灌制有《三笑》中《梅亨相会》、《上堂楼》、《宁王聘唐》、《唐寅备弄自叹》、《初进书房》、《松堂相会》等唱片。
朱耀祥()
弹词演员。江苏无锡人。16岁拜邱鸿翔为师,习弹词《白蛇传》;19岁又师从赵筱卿,说唱《描金凤》和《大红袍》。30年代初,小说《啼笑因缘》在报纸连载后不久,他请朱兰庵将小说前段改编成长篇弹词(后由陆澹庵编续),与赵稼秋拼档首次演出于上海萝春阁书场。该书目题材新颖,说法滑稽突悌;起脚色时,按人物的不同籍贯、身份,年龄和性格,配以各种方言。这在当时书坛上尚属少见,演出效果极佳,《啼笑因缘》从此成为评弹主要书目之一。他擅起脚色,无论传统书目或现代题材书目,从达官显贵到三教九流,各类人物都能起得形神兼备。嗓音高亮,唱腔虽出自老书调,但在节奏和起伏上均有较大变化。运腔多用上旋音,起伏显著,伴奏轻松明快,形成了高昂流畅,顿挫分明的特有风格,称为朱调(也称祥调)。曾与赵稼秋合作灌制唱片《啼笑因缘》中的选曲"别凤"、"家树回杭州"等。传人有子少祥、幼祥、小祥,学生徐似祥、程美珍、陈平宇、秦锦雯等。
周玉泉()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十五岁从师张福田习长篇弹词《文武香球》,十六岁起与乃师拼档在江浙一带中小城镇演出。同时,聆听著名弹词艺人谢少泉说书,研究其说表和表演,二十二岁进入上海,虽书艺渐趋成熟,颇受观众欢迎,但却因书短而逊色。为了补学长篇弹词《玉蜻蜓》,二十七岁时又拜王子和为师,并与之拼双档演出。二十九岁再次离师放单档,说《玉蜻蜓》和《文武香球》,逐渐成为上海书坛的响档。乃师去世后,声望日增,被誉为演说《玉蜻蜓》的执牛耳者,为当时著名的三单档之一(另两位是夏荷生与徐云志)。说表口齿清晰、潇洒飘逸,以阴功见长,诙谐冷隽,妙语如珠,十分传神动听。一举手一投足都恰到好处,同时又与说表紧密配合,尤其在《文武香球》中"擂台比武"、"战场交兵"场面中的一些手面动作优美而紧凑,令人赏心悦目。在唱腔上,创造了轻弹慢唱、温文舒徐而富有韵味的周调。有徒蒋月泉、周伯庵、华伯明、薛君亚等。灌有唱片《玉蜻蜓·云房产子》、《文宣哭观音》、《文武香球·张桂英托终身》等选曲。
夏荷生()
弹词演员,浙江嘉善人。16岁师从钱幼卿,师徒拼档数年。拆档后,单档奏艺于江浙城乡。20年代初,某次苏州会书、因说《描金凤·俊巧戏主》一折一鸣惊人,成为书坛佳话。后声誉日增,与王斌泉、陈瑞麟合称"码头三巨头"。1924年抵沪,在大世界游艺场演出一年有余,备受欢迎;数年后来沪复档,演出于邑庙得意楼书场,因其说噱弹唱俱佳,听众蜂拥。报载:场内人满为患,楼面欲坍。自此,风靡书坛历久不衰。30年代末,被上海听众评为"四大名家"之一。说功火爆,精气神尤为充沛,边说边演,所起生旦净丑诸角,均能抓住特征,模拟角色之音容笑貌,维妙维肖,如现其人。嗓音挺拔铿锵,响弹响唱,所创之流派,称为"夏调",其特点是真假嗓结合,节奏感特强,且顿挫显著,强弱高低之对比极为鲜明,富有表现力。传世之作有选曲《描金凤·托三桩、汪宣扮死》、《三笑·周美人上堂楼》等唱片数张。学生有徐天翔等。
沈俭安()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先投《珍珠塔》名家朱兼庄门下,再拜擅唱马调的魏钰卿为师。1924年,与魏门弟子薛筱卿合作。隶上海四美轩书场。因其神备气足,音调高亮,一曲马调似飞泉泻玉而大受赞赏。成名后,演唱劳累嗓子渐喑,遂将唱腔持平,节奏放慢,又借助琵琶之衬托,形成清雅飘逸,寓苍劲于柔糯之中的特有风格,称为沈调,流传极广,是苏州弹词主要流派唱腔之一。表演上,则向京剧名家周信芳之麒派艺术借鉴,说唱时,手势、面风、眼神和语言密切配合,以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而传神传情。提倡"说书识世",每到一地,即为熟悉风土人情及各种知识而访问求教,将请益所得融入演出中,以丰富书情。他和薛筱卿长期合作,对《珍珠塔》的内容也作了改进和提高,不仅删改了原唱本中过多的伦理说教,还增加了大量富有情趣的的情节和语言,使该书面目一新,更受欢迎,故沈薛档有"塔王"之称。他们还演过《太真传》、《花木兰》等长篇。传人有陈希安、汤乃安等。与薛筱卿合作灌制的唱片有选曲《珍珠塔》中的"方卿见娘"、"打三不孝"、"老夫妻相争"、"方太太寻子"、"婆媳相会"、"二次见姑娘",《啼笑因缘》中的"寻凤"、"旧地寻盟"、"绝交裂券"等。
徐云志()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十四岁拜夏莲生为师,16岁登台。20年代中进入上海,在中小型书场及各大游乐场演出。他嗓音高亢清脆、音域宽广,始唱俞调和老书调,后受当时上海著名京剧女老生露兰春唱腔的影响,并从苏州姑娘卖白兰花、卖水红菱的叫卖声中借鉴运腔和运气方法,和评弹唱腔交汇融合,经过长期琢磨和实践,约在20年代末,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流派唱腔----徐调,其代表作弹词开篇《狸猫换太子》一经唱出风靡上海。徐调节奏从容舒展、漫声长韵、高低分明、软糯而又明亮。他用的三弦中有一根钢丝,音质特别亮堂,和其嗓音相得益彰。他擅唱长篇《三笑》中的"杭州书",尤擅表演祝枝山一角。以前,此角以"眯觑眼"为特征,他改为"斗鸡眼",使表演更为夸张。五十年代初,入苏州评弹团。他演出的长篇还有《合同记》、《宝莲灯》、《贩马记》、《碧玉簪》、《借红灯》等。其传人中不乏杰出人才,除其大弟子严雪亭外,还有邢瑞庭、祝逸亭、华士亭、华佩亭等。灌有唱片《三笑·兄妹相会、周美人上堂楼、载美回苏》、《贩马记·监会》选曲,开篇《潇湘夜雨》、《莺莺拜月》、《狸猫换太子》、《宝玉夜探》等。
薛筱卿()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2岁师从马如飞再传弟子魏钰卿习《珍珠塔》,15岁与师拼档演出于苏州一带。16岁到上海,单档演出于大世界、小世界等游乐场。1924年,经评话演员钟子亮撮合,与沈俭安合作,在上海四美轩书场演出,大获赞赏,遂红遍江南。他嗓音明亮清脆,咬字清劲峭拔,唱腔在马调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变化,具有明快流畅,稳健铿锵的特点,称为薛调,是流传最广的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之一。其琵琶弹奏灵活娴熟,衬托沈俭安之唱腔,采用支声复调,乘虚填隙,丝丝入扣,一改以往仅有过门而无衬托之传统伴奏法,对沈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沈薛档对《珍珠塔》唱本有较大丰富和发展,他们在删改原唱本中过多的封建伦理说教的同时,又增添了大量富有情趣的情节和语言。又因他们配合默契,表演风格清新活泼,节奏快捷,故沈薛档有"塔王"之称。他们还演过《太真传》、《花木兰》等长篇。沈薛合作灌制的唱片有《珍珠塔》中的选曲"哭诉陈翠娥"、"唱道情"、"方卿写家信"、"初到襄阳"、"托三桩"等;《啼笑因缘》中的选曲"家树别凤"、"寻凤"、"旧地寻盟"等;单独灌制的开篇有《简神童》`《柳梦梅拾画》、《紫鹃夜叹》等。
朱介生() 弹词演员,评弹教育家。
江苏苏州人。13岁随父朱耀庭、叔朱耀笙学艺,先后同赵稼秋、张少蟾拼档,说唱《双珠凤》。1929年起同蒋如庭拼档,说唱《双金锭》、《描金凤》、《落金扇》。蒋朱档以配合默契,格调高雅,说噱弹唱演俱佳而红极书坛十余年。他擅唱俞调,将京剧和昆剧中旦角的唱腔和唱法融入其中,使俞调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他又将昆剧和苏滩中的曲牌,以及江南民间小调如[催眠曲](即[朝元歌])、[离魂调]、[锁南枝]等吸收为弹词曲调演出,丰富了弹词音乐。1954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以授艺为主,兼作唱腔设计。对音韵和咬字有精深研究,无论说表、念白或唱曲,字字清脱圆润。深谙弹词格律,经其修饰之唱词,平仄协调,文句通畅。1956年起,在上海市人民评弹团学馆任教;1962年后,被多次聘为苏州评弹学校师资班教师,传授俞调,曲牌、音韵吐字等。经其施教之学生,大都基本功扎实,演唱规范,他对评弹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有很大贡献。灌有唱片《落金扇》中的选曲"庆云自叹"、"主婢谈心"、"卖身",《双珠凤》中的"坟吊”,《三笑》中的"载美回苏"等。
李伯康()
弹词演员。浙江平湖人。少年即随嗣父李文彬习弹词《双珠凤》。15岁起说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父子双档演出。17岁起在浙江一带单档说书,崭露头角。进入上海后声誉鹊起。其台风温文大方,说表清晰细腻,起各种角色均符合人物身份,演唱以马调和俞调为主,嗓音清逸,讲究韵味,所唱选曲"杨淑英探监"曾灌制唱片。有徒徐绿霞、徐淑娟、周亚君。
杨仁麟()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八岁开始随嗣父杨小亭学艺,习《白蛇传》、《双珠球》,十二岁起与父拼双档,在江苏、浙江一带演出,三十岁就跻身于响档之列,成为说唱《白蛇传》的名家。曾对后段《白蛇传》,作进一步丰富,在听众中有"蛇王"之誉。其说表勾勒干净,口齿清晰、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其嗓清脆悦耳,继承了杨筱亭所创的"小阳调"。选曲《白蛇传》中的"上金山"、"断桥"、"合钵"、"哭塔"等都为其代表作。
刘天韵()
弹词演员。原籍山东,生于江苏盛泽。11岁拜夏莲生为师习长篇弹词《三笑》,以"十龄童"艺名挂牌登台。不久随师进入上海,演出于各大游艺场。17岁起与师叔郁莲卿、潘莲艇、王似泉分别拼档。其《三笑》演出本博采众长。其后,又从张梅卿处补学《落金扇》,并与徒弟谢毓菁拼档。1951年参加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任团长。他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三约牡丹亭》、《林冲》、《王魁负桂英》、《玄都求雨》、《老地保》等书目演出中均有艺术创造,其中不少已成评弹经典节目。其说表感染力极强,融说演于一体,再辅以生动的表情动作,准确地表现了人物内心活动,完美地体现了说法现身的评弹表演特点。他塑造的陆谦、大踱、二刁、哈密蚩、王忠、钱志节、洪奎良、孟老头等艺术形象,生动细腻。所演唱的陈调、山歌调和乱鸡啼调均有独特风格。灌有唱片曲牌《三笑·看灯、山歌》,选曲《林冲·踏雪》及中篇《老地保》、《王魁负桂英》、《三约牡丹亭》、《白虎岭》等。
祁莲芳()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2岁随外祖父陈子祥学艺;15岁起与舅父陈莲卿长期拼档。早期说《双珠凤》、《小金钱》、《绣香囊》,后又弹唱《文武香球》、《华丽缘》、《一捧雪》。30年代初在上海走红。他所创造的流派唱腔"祁调",是在老"俞调"的基础上,吸收了京剧"程(砚秋)派"唱腔的唱法,溶通变化而成。其旋律与其它弹词流派有很大不同,连过门也独具一格。并有"慢祁调"与"快祁调"之分。"慢祁调"哀怨低沉,演唱以假嗓为主,真嗓为辅,字少腔多,代表作有《双珠凤·霍定金私吊》、《宫怨》等;"快祁调"则婉转明快,演唱以真嗓为主,假嗓为辅,字多腔少,代表作有《绣香囊·夫妻相会》等。祁调在30年代中,一度风行上海,深受电台听众欢迎,称之为"催眠调",后趋平淡。50年代末,周云瑞对祁调作了较大发展后,又重新流行书坛。传人有邢晏芝、严燕君、徐淑娟、施亚君等。灌有唱片《小金钱》选曲。
张鉴庭()
弹词演员。江苏无锡人。9岁时随父在家乡农村说唱宣卷,12岁在杭州加入绍兴大班(绍剧)鸿庆堂,艺名小麟童。14岁班社在杭州大世界演出时,一度与杜宝林合演小热昏节目。16岁进髦儿戏班,学老旦和丑脚。17岁在浙江湖州桑林镇拜弹词演员朱咏春为师。从1928年起,即和其弟鉴邦合作,说唱《珍珠塔》和《倭袍》中的片断。后自编长篇弹词《十美图》、《顾鼎臣》,1939年8月在上海沧洲书场演出后走红书坛。其唱腔称为张调。早期的张调受马调影响较大,节奏快捷,数十句唱词一气呵成,又增加快弹慢唱形式,合称快张调。之后,又在书调基础上,吸收了夏调的遒劲和蒋调中的基本旋律,并借鉴绍剧和京剧演唱中的运气,用嗓和声腔,形成节奏稳健的慢张调。张调的特点是刚劲挺拔,火爆中见深沉,是当代广为流传的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之一。代表作有《林冲·误责贞娘》、《秦香莲·寿堂唱曲》、《十美图·曾荣诉真情》、《芦苇青青·斥敌》等。其说表顿挫显著,高低强弱分明,以有劲、传神、入情见长。擅起脚色,常能亮出最可体现脚色身份和外表特征的形体动作,给人以生动的视觉形象,同时,以眼神、表情和语气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他所塑造的形象如《林冲》中的张勇,《海上英雄》中的林老三,《罗汉钱》中的张木匠,《秦香莲》中的王延龄,《十美图》中的严嵩、赵文华、汤勤,《顾鼎臣》的绍兴师爷等,均有影响。灌制的唱片有《秦香莲》中的“迷功名”、"拦轿鸣冤"、"寿堂唱曲',《林冲》中的选曲“误责贞娘”,《十美图》中的选曲"曾荣诉真情",《冲山之围》中的选曲"冒死救亲人"、"斥敌",《芦苇青青》中的选曲"望芦苇",《顾鼎臣》中的选回"花厅评理"等。传人有周剑萍、陈剑青、黄嘉民、王锡钦等。
严雪亭()
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1928年拜徐云志其为师,学说长篇弹词《三笑》。不久便单独演出于江浙城乡。几年后,渐有影响。他在沈薛调和快徐调的基础上,吸收"小阳调"的高腔,发展成了别具一格的唱腔"严调"。四十年代初,他补学了长篇《杨乃武与小白菜》,吸收电影、文明戏的表演艺术,形成了自己简洁勾勒、爽利干净的说表风格,红遍江南。1949年后,他编说了新长篇《白毛女》、《九纹龙史进》、《四进士》、《情探》等。灌有唱片《杨乃武和小白菜·密室相会》选段、开篇《一粒米》和选段《蝴蝶梦》等。
朱慧珍()
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私淑著名弹词艺术家蒋如庭、朱介生,后又从师周云瑞习琵琶弹奏。她长期与蒋月泉拼档演唱长篇弹词《白蛇传》和《玉蜻蜓》,说表弹唱俱佳。她嗓音清丽甜润,高音圆润,低音舒展,运腔端庄稳重、韵味醇厚。开篇《宫怨》、《思凡》是她的拿手节目,她还擅长演唱蒋调,唱来字正腔圆,细腻工整,感情浓郁。代表作有开篇《宫怨》、选回《玉蜻蜓·庵堂认母》等
周云瑞()
弹词演员。原名周国瑞。江苏苏州人。其父周凤文是著名的京昆剧花旦。先拜王似泉为师学长篇弹词《三笑》,后改投"塔王"沈俭安门下习弹词《珍珠塔》。1945年起与师弟陈希安拼档,获"小沈薛"之誉。其表演台风端正,说表清脱,语言简洁文雅,对于书情和人物性格理解深刻,表演生动逼真。其弹唱尤佳,且善谱曲,对弹词音乐贡献卓著。他继承和发展了沈(俭安)调,在演唱长篇《珍珠塔》大量唱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唱调。他突破传统俞调缠绵哀怨的一面,注入了高亢激越的因素,发展了俞调唱腔。对祁调又在唱法和演奏等方面作了新的创造,使一度沉寂的祁调重又风靡书坛。还从传统"离魂调"发展出"新离魂调"。在民乐演奏方面颇有素养,曾拜民族音乐家卫仲乐学习琵琶,并能操古琴、箫、胡琴、笛、扬琴等多种乐器。1956年起在上海戏曲学校评弹班执教,1960年起又任上海评弹团学馆主任兼教研组组长,苏州评弹学校开办后,其精心制订一整套教育方案,进行系统、科学的授课,为培养青年演员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有开篇《岳云》、《秋思》、曲牌《情探·行路》等。
范雪君()
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曾随弹词演员张少泉,习《杨乃武和小白菜》。15岁单档演出,先后演唱过由陆澹庵改编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秋海棠》。40年代末有"弹词皇后"之称。其台风华贵大度,说唱潇洒漂逸;善方言,国语尤佳;凡起角色,均按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之不同,有各种站法和步法,故而她同时起几个角色绝不混淆。能唱京剧和大鼓,并用于书中。如《秋海棠》中穿插京剧唱段《罗成叫关》;《啼笑因缘》中穿插京韵大鼓《黛玉悲秋》等。所演长篇还有《董小宛》、《雷雨》、《赛金花》。灌有唱片《秋海棠·自古红颜多薄命、恨不相逢未嫁时》等选曲。
侯莉君(1925-)
弹词女演员,江苏无锡人。从师陈亚仙。1950年起和徐琴芳拼档,演出《落金扇》、《梁祝》、《情探》等长篇。1960年至江苏省曲艺团任主要演员。她的唱腔是在蒋调的基础上,吸收俞调和京剧旦角的唱腔发展形成的。其特点是节奏舒缓,拖腔起伏婉转,很适合表现女性哀怨、凄苦、悲痛、愁思等感情。传人有女侯小莉、徒唐文莉。代表作有开篇《莺莺拜月》、《红娘问病》等。
徐丽仙()
弹词女演员。江苏苏州人。15岁起,与养母拼双档在江浙一带演出。她初学俞调,后曾唱过周调、徐调、沈调、薛调等弹词流派唱腔。1950年,在书戏《从星拱月》的演出中,她唱"光荣妈妈真可敬"一句初显唱腔特色。1953年,她在中篇评弹《罗汉钱》中演唱"可恨卖婆话太凶"和"为来为去为了罗汉钱"两段唱篇,引起热烈反响。这种以蒋调的旋律和徐调的运腔为基础,博采其他曲艺、戏曲音乐和民歌小调形成的唱腔,体现了一种新流派唱腔的形成。其后,在长篇选曲《杜十娘·沉香》、《情探·梨花落》、等中,以清丽婉约、柔和优美的独特风格,使这种唱腔为听众和同道承认,称之为丽调。之后,她又谱唱了多首开篇。其中,开篇《新木兰辞》音乐形象鲜明生动,刻画细腻,体现了丽调的高峰。1982年,在全国曲艺会演(南方片)中,她谱曲的《望金门》和《二泉映月》双双获奖。她本人则由于贡献卓著而获荣誉奖。上海音乐学院曾摄制记述她评弹演唱及创作活动的录像片。灌有唱片《情探·梨花落》、《杜十娘·沉箱、投江》和开篇《新木兰辞》等。红颜多薄命、恨不相逢未嫁时》等选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评弹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