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上有志书没有 地方政府的史书 如重庆市志成机械厂、县志、区志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网站 上海市地情资料库 上海市的百科全书::::
全文检索:
第一节 历史古迹
一、古聚落
(一)严桥遗址
县级保护地点。在川沙县严桥公社郑家湾村南约200米处。东距下沙、北蔡、花木、月浦古海岸线1千米左右。
1975年11月开南张家浜时,发现唐、宋村落遗址。遗址所在地系实地开河部位,地层情况:地表至深2.5米为黄土层;深2.5米~4.5米为灰土层。在黄土层底和灰土层面上,出土有宋代陶瓷器残片和两座砖砌的宋代水井。
在遗址深3.5米处,出现厚约3厘米的灰层,灰层以下至深4米左右,有大量唐代陶瓷器皿。其中有的属于唐代早期形制,有的具有唐代晚期特征。
此外还有黑衣灰陶缸,青釉瓷罐和黄釉瓷盆的残片,以及砺石、石锤、陶纺轮、牛头骨骨料等。根据地层和出土遗物的时代特点,这里是唐至宋代的村落遗址。
宋瓶 宋罐 宋碗
(二)古清浦镇
在今高桥镇北1公里许的钟家弄一带。宋、元时建有庵寺。《江东志·地理》记述了明代成化、弘治(年)年间清浦镇的盛况:“市居稠密,商贾日繁。寺屹中央,三庵鼎峙,峨坊矗立,冠盖喧阗,名人接迹。成、弘间亦一都之会也。”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入侵,烧杀抢掠,全镇付之一炬。以后集市中心逐渐南移,最后为高桥镇所代替。根据黄俣(年)墓志铭记载,黄俣在世时“五世不分”,“黄氏祠堂记”载:“阀阅多由南渡,惟黄氏世居兹土”。据此可以证明高桥镇北钟家弄一带在北宋已成聚落。
(三)王港古井
县级保护地点。在王港公社虹一大队第三生产队,王港镇东市稍,东距老护塘近1公里,距川沙城西北约4.5公里。
1983年1月,三队社员唐湘兰在新屋前打井,在地下3.5米深处,发现八角古井1口。此井残存下半段,对角直径约70厘米,井底置本质残锅盖1块,井内出土文物有:双耳罐4件(其中3件被施工人员敲碎);直筒形陶瓶3件(韩瓶);影青瓷碗1件。还有部分井砖,井砖两端都有凹凸形雌雄对口,显系特制。
这些器物的造型及井砖的特征分析,该井系南宋时凿。
(四)秦氏家族聚居地九团
清光绪《川沙厅志》卷十人物:“秦知章,宋少游六世孙。世居维扬,遭咸淳、至元(年)之乱,与兄知柔、知立挟其谱牒图像,渡江而东。知立居赵屯村;知柔居闸港,传子良显、良颢,孙裕伯,俱显贵,即今里秦、外秦。知章居九团,子孙蕃衍为海滨望族。嘉楫、国土亦以科显。”九团即龚路老护塘遗址以东,黄家湾合护塘以南。光绪《川沙厅志》“杂志”载,秦氏家祠在九团坝,按即今龚路镇北,龚路中学所在地。
二、古墓葬
黄俣墓 1963年,高桥公社海滨中学平整操场时发现。收集到墓志铭1块,铁牛3只,墓砖3块。墓砖、铁牛1只和墓志铭皆毁于“文化大革命”。尚有铁牛2只和墓志铭拓片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墓志铭载:墓主黄俣,字惟大。在世时,“会食堂上者常百口,内外无间,迄五世不分。乡间以孝义称。”“嘉泰四年八月初五日以疾卒於家,享年七十有六。”“葬於所居昆山县临江乡清洲之原”。
宋黄俣墓铁牛
黄绅墓 清光绪《宝山县志》卷十三:“宋,杭州盐场官黄绅墓在高桥岁号三十一图有大银杏树数株,翟姓仆世守”。黄绅曾于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创建法昌寺。
高桥乡天仙弄吴辙墓(宋墓) 清光绪《宝山县志》卷十三:“寓贤吴辙墓,在高桥天仙弄东”。即今钟家弄以北,现高桥乡新建村天仙弄宅,未发掘。
宋扬州太守沈都远墓(宋墓,明迁葬于此) 在今高桥乡沈家宅附近,外表有1土冢,冢前有石马、倒塌的华表,还有石碑一块,上刻:“第一世,宋扬州守都远沈公墓”字样。
日,上海市文管会派出5人进行考察。10月22日正式动工发掘,发现有长1米许、宽58厘米和长87厘米、宽55厘米的青石2块,上有土砖砌成的九层六角形小塔穴。顶上盖有直径16厘米和13厘米、高48厘米的圆砖各1块。形似宝塔。板下有盛着人骨的腐朽木盒,人骨中混有铜钱。沈都远坑内有淳化通宝、皇祐通宝等27种80枚。恭人洪氏坑内有景佑元宝、元祐通宝等9种27枚。坑周无其他随葬器物发现。
从该墓坑的形制及发现的尸骨情况分析,该墓系明代迁葬的宋墓。
顾邦宪墓(元) 在今孙桥乡中心村顾家宅生产队大圣寺。《川沙厅志》载:“顾邦宪仕于元,为当山孤峰提点。会运粮海道,遭飓风漂散,且元国事不可为,遂弃官,携子善才寄迹海滨,筑庐於邑之17保15图,横沔东偏。晚年捐资建大圣教寺。披缁削发终老其中。”
艾可久墓 位于今孙桥乡中心村陈水关桥东,三灶浜东北吴家宅。50年代中期,尚为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墓之一。牌坊、碑亭、石人、石兽无损毁。公社化以后,为修筑渠道,墓石、牌坊楼一座遭拆损。1967年,孙桥公社畜牧场开挖,仅得金戒指3只、印章l枚、扇子3把、耳簪子1只、簪钗1只。出土文物去向不明。
乔镗墓 在今六团乡牌楼村十小队邱家宅后面,龄楼小学西面。该墓占地10亩左右,原有石马、石狗、石狮子各1对。现损毁无存。1968年六团公社牌楼大队挖掘,出土金梅花20朵、金戒、金簪等若干。
乔木父子墓 在今六团乡八灶村第五生产队。日到13日,上海市文管会派员与六团公社一起清理。
附乔木、乔拱宸两墓出土文物清单
(1)铜镜11件(2)木梳8件(3)发罩1件(4)木杯1只(5)镶珍珠假帽1件(6)玉饰挂件1件(7)玉戒6只(8)玉杯1件(9)琥珀饰件1件(10)玉簪5件(1件断)(11)木簪1件(12)梅花簪8件(其中4件嵌珠,4件不嵌珠。嵌珠者3件断1件散)(13)残发饰1件(14)金花边1件(15)金戒2只(16)金搭扣一副(17)袖珍本《易经》4册(18)折扇1把(残损)(19)经卷1件(20)买地卷1块。
此墓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栏杆村墓 在黄楼镇直北1.5公里北奚家宅与高家宅之间,王家生产队仓库后面。1962年3月,上海市文管会与川沙县文化馆派人清理。出土素色铜镜1面,直径14公分。据墓志铭载,为孙钟藤妻陆氏墓,葬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陆氏墓穴东侧尚有两穴,于1950年10月遭盗掘。据墓志铭载,是明王府长史王观光父母王偕春(光绪《川沙厅志》有传)夫妇墓,葬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墓砖上刻有年号和监制人。
王港“陆逊墓” 在王港镇北约1公里处,现为川沙电镀厂址。道光、光绪、民国三志均有“陆坟,在20保9图绿雯庵大银杏树下,相传为吴昭侯陆逊墓”的记载。此说纯属误传。
陆嘉士墓(清) 在今顾路乡赵桥村。有石人、石马、石狮子、石乌龟、石象等,占地半亩。“文革”中毁。挖出珍珠帽1顶,金元宝、金镯子、金戒子、古币等物。
三、城堡墩台
(一)宝山与宝山城
宝山 明永乐十年(1412年),负责督运糟粮的平江伯陈瑄在长江出海口的南岸、浦东高桥镇东北7.5公里处,建造土山一座,作为航海标志。土山周围200米,高100米。山顶建烽墩,白天焚烟,夜间燃火。永乐皇帝命名为“宝山”。并亲笔撰文,刻石立碑。永乐御碑现存高桥中学。
据《江东志》记载,初筑山时距海1.5公里。山基以巨木为桩,垒土而成。其初,林木蓊茂,山顶平旷,建龙王庙、观音殿,春时香信,游人如织。郑和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时,山已筑成。船队由扬子江转海而南,望此(宝山)为往来收泊之准。明万历十年;山基坍没入海。以后逐渐坍没。
宝山城 明万历四年右参政兵备王叔杲筑城于宝山之西麓,两年建成,为宝山城。城周长495丈,高2丈6尺2寸,四门皆建楼。敌台、窝铺、吊桥、护城壕等俱备,系明代海防驻兵之所,驻军2千名左右。城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坍没入海。现尚存造城石刻一块,存放于清代宝山城遗址内。
清康熙三十三年在明宝山城西(偏北)1.5公里处,筑清代宝山城。遗址在今高校镇东北4华里处。1984年5月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地点。初筑时,“方广六十四亩,雉谍楼橹咸具”。康熙间驻防兵300名左右。清雍正十年(1732年)海溢,宝山城内守备署倾圮。现尚存南门城洞残垣、老城隍庙旧屋。遗址内有99家农户,住房多用旧城砖建造。城砖上刻有“松江”、“宝山”等字样。
(二)川沙城墙一角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三十六年川沙筑城。民国14年,城墙大部拆除,只保留真武台北约50米一段和东南城角约200米一段。“文革”期间又遭拆毁,现仅剩城东南角残垣50米,1988年重修。
(三)东炮台
县级文物保护地点。位于吴淞口出海处,今凌桥公社炮台浜大队第四生产队。康熙五十七年建。周长52米,高5米,椭圆形。雍正十年海溢,迁建塘内。乾隆二年(1737年)迁回原处。现仅存康熙年间石碑一块。1963年,由市文管会将卧倒田间的石碑加制水泥底座,在原处竖起。碑高1.3米,宽61厘米,厚20厘米。边缘刊有龙纹图案。
(四)十一墩
建于明代,为海防烽堠。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金山卫志》载:“十一墩,高二丈九尺,周三十八丈一尺”。原建于老护塘上,现已夷为平地。其址在今十一墩镇50号处。
(五)大洪墩
位于今江镇乡大洪村。又名新墩、王公墩、大王墩、猪獾墩。明正德《金山卫志》载:“王公墩,下有大水曰杨家浜口(嘉庆《松江府志》“浜”作“洪”),私盐贩舶出入之所。正德元年,王总督宪,以崇明沙民施天泰作乱委官军筑之。旧名新墩。王去,易今名”。原筑在钦公塘上,现已夷为平地。
四、古树名卉
境内现存古树名卉81株。
银杏 35株。多种于寺庙、坟地、祠堂内。最古老的有洋泾乡东漕六队原唐家坟地1株,为1千年左右。杨思桥西,曹村庙1株700年以上。洋泾乡东华村六队原24保25图陈家观音堂1株600~700年。黄楼乡杜浦亭1株600年。蔡路乡大星村二队和杨园乡共新村一队各1株都在500年左右。严桥乡同心二队原崇福庵1株450年。
罗汉松 6株。均在100年左右。高东乡杜家祠堂2株。高东乡吴家祠堂2株,北蔡卫生院2株。
广玉兰 9株。张江乡钱家天主堂1株为150年。高桥镇砖桥街部队宿舍2株,蔡路乡跃进四队原陶长春私宅2株,张江乡钱万隆酱园1株,均为120年。
桂花 12株。施湾乡沈家弄64号1株,约200年。其余都在l00年左右。
瓜子黄杨 7株。高东乡杜家祠堂1株约155年。严桥乡光辉三队孔家石桥1株,约150~200年。
白皮松 1株。北蔡卫生院内,约100年。
梓树 1株。高桥镇育民中学内,约100年。
石楠 1株。高东乡吴家祠堂内,约100年。
香樟 2株。严桥乡沈家楼天主堂1株,约130年。
青枫 2株。均在蔡路乡跃进村四队烟糖公司仓库,约120年。
国桦 1株。高东乡沈家弄七队,约170年。
榉树 4株。均在张桥乡王家桥陆行第二小学内,树龄100年左右。
(一)上海市文化局拨交文物
日,上海市文化局拨交上海博物馆转拨川沙县人民政府文物61件。其中有;春秋纹鼎1件。战国铜贝2件、铜生产工具2件、安邑二斤布币1件、戈1件、汉弩机1件、而日而月莲弧纹镜1件、弦纹双耳壶1件、双色纹锠1件。晋双系壶1件。南北朝小钟1件。唐鎏金造像1件、黄釉陶俑1件、彩色陶水盂1件、白釉碗1件、飞鸟葵花镜1件。宋影青印花菊瓣盒1件、影青印花碗1件、影青印花瓶1件、影青碗1件、影青刻花碗1件、建窑毫1件、黑釉碗1件、散花镜1件。元龙泉窑碗、钧窑碗、犀牛望月镜各1件。明德化窑堆花双兽杯、德化窑狮、青花缠枝莲盖罐、五彩婴戏碗、龙泉窑菊瓣碗、绿釉陶案、透雕松鹿玉摆饰各1件。清五彩花卉碗、官窑釉里红团凤碗、官窑粉彩三果碗、官窑三彩双龙、青花釉里红云蝠碗、粉彩菊花碗、粉彩花卉盘、绿釉盘、官窑釉里红三鱼大碗、绿地开光粉彩人物盘、绿地开光粉彩人物碗、蔡蓝碗、五彩人物笔筒、成化款青花釉里红三友瓶、粉彩人物瓶、素三彩莲蓬水盂、镂雕玉龙牌、黑漆甸嵌花卉方盘、雕漆盒各1件、画珐琅绿寿喜碗2件。
以上文物均由上海市博物馆收藏。
(二)本县收集文物
建国后,本县收集到金帽顶、金戒、金耳环、陶罐、铜镜、宋瓶、明碗、古碑碣、古钱币、鲸鱼下颌骨、太平天国田契、唐代古船等共592件。大多数在“文革”中被毁卖。五代陶罐、宋代铜镜、宋代铁牛、唐代古船等少数文物,送上海市博物馆收藏。
(三)川杨河出土古船
1979年12月,在开掘川杨河的过程中发现。地点在北蔡乡沪南公路东侧约1000米处(今五星村黄家宅南)。古船埋于吴淞水准零下95厘米处,距地表4.6米。从河岸剖面看,大体区分为3层:上层灰黄土层,厚约2.2米;中为灰褐色泥沙混合层,约1.1米;其下为青灰细沙土层,当地俗称“铁板沙”,这类土有弹性而无粘性,是海滩细沙堆积的结果。古船即深埋于这一土层中。船舱内遗留鹅卵石2块,唐代开元通宝钱1枚及1残角,烧土1块。出土时头南尾北,船身向东倾斜,右方舷侧板残缺,左舷尚有大部分,船头部残缺顶端,船尾已被砍断。舷侧板表面有火烧炭痕,尾部舱面的积炭厚达3毫米。由于长期埋于地下受水侵蚀,船外底本质软化腐蚀最深处达17厘米。
古船残体结构十分简单。既未见舵、碇、桅、桨、篷、篙等附件,也未见隔舱板、面梁和上层构造,通体只船头、船体、船尾3部分。
此船的木料标本,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碳十四实验室测定:船底独木(WB80—20),年代距今1260±95年,树轮校正距今年;舷侧板(WB80—61),年代距今1875±75年,树轮校正距今1830±80年。上海博物馆认为川杨河古船可能制造于隋代,至唐武德年间尚在使用。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微古室对地层土样分析说明:“这里海相性最强,有孔虫说明当时水深较大,盐度较高,木船似沉在海滩上,不是沉在已成陆的小河流内。”
唐开元钱币
唐古船出土现场
六、碑竭墓志
宋故吴郡黄府君墓志铭(即黄俣墓碑,拓片藏上海博物馆)文略。
明永乐御碑 碑原树宝山西北2公里,后移宝山西南清浦镇东石桥左隅,建亭。亭毁后移清宝山城内。后移高桥中学校园内。1983年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建亭。碑文如下:
嘉定滨海之墟,当江海之会,外即沧溟,浩渺无际。凡海舶往来最为冲要,但无大山高屿以为之表识。遇昼晴风静,舟徐而入,则安坐无虞。其或暮夜,烟云晦冥,长风巨浪,帆樯迅捷,倏忽千里,舟师弗戒,瞬息差失,触坚胶浅,遄取颠踬,朕恒虑之。今年春乃命将士相地之宜,筑土山焉,以为往来之望。其址东西各广百丈,南北如之,高30余丈。上建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海洋空阔,遥见千里。于是咸乐其便。不旬日而成。周围树以嘉木,间以花竹,蔚然奇观。先是未筑之前,居民恒见其地有山影。及筑成,适在其处,如民之所见者。众曰:是盖有神明以相之,故其兆先见,皆称之曰宝山。因民之言仍其名而不移。遂刻石以志之。诗曰:沧溟巨浸渺无垠,混含天地相吐吞。洪涛架山截业奔,巨灵赑屭相嘘喷。挥霍变化朝为昏,骇神褫魄目黯眢。苍黄拊脾孰为援,乃起此山当海门。孤高靓秀犹昆仑,千里示表郁悖炖。永令迅济无忧烦,宝山之名万古存。勒石悠久同乾坤。永乐十年五月初九日。
明宝山城造城石刻 存高桥乡老宝山城遗址内。成于万历六年。石刻全文如下:
“万历戊寅吉旦督工官镇江卫经历余姚苏□礼□□。管造居民吴应麒、沈国秩、朱□□、邹□□、黄燕翊。”
重浚赵家沟碑 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现存东沟乡高行南镇大街15号原关帝庙旧址,现房管所仓库。碑石一半露在马路上,字迹漫漶。《上海县续志》载:“重浚赵家沟碑记万历二十九年陆郯撰。”
东炮台碑 康熙五十七年正月二十七日兴工建造。于三月二十八日完工。康熙五十七年七月□日立。督造官江宁府船政同知二级记录四次刘鉴。”
《粱国家祠》碑记 存六团乡小普陀镇乔氏家祠内(现为乡供销社仓库),文略。
岳碑 碑文:“学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颓倒瓮头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缘何只自迷。商丘狂学士李梦龙索余书□□大梁之舞剑阁。”具名:“岳飞草”落款:“岳飞、鹏举”两钤。
据《川沙厅志》载,岳飞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舞剑阁曾手书一诗赠李梦龙。后来李梦龙到浙江天台山当和尚,几经转手,将岳飞墨迹传到了徒裔了心和尚手里。了心和尚于明朝来川沙种德寺当住持和尚,将岳飞的墨迹带来川沙。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川沙同知郑其忠将其墨迹摹勒于石,置种德寺内。咸丰十一年(1861年),种德寺火毁,此碑丢弃于杂草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此碑又移置观澜书院池畔,并建亭。宣统元年亭毁碑卧。民国2年(1913年)移置院内东首文昌宫墙间。后又移碑建亭于城墙,至今。
宋史研究会程应镠教授认为,史籍上虽有李梦龙其人,但为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与岳飞时代不相合,是否另有此人,无考。
岳碑亭及碑文原貌
高桥道光十六年碑(1873年) 碑存高桥中学校园内。碑文略。
《卜、费二公碑记》 清光绪《南汇县志》卷二十一载,张江栅镇天
主堂内立有《卜、费二公碑记》,立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1983年春,查得城厢镇天主堂(主心堂)也有《卜、费二公碑记》石碑一块,碑文与张江栅石碑相同,立碑时间在同治十三年正月。
碑记透露了清朝统治者和地方豪绅勾结帝国主义分子卜罗德、费致和等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事实。碑文作者还恬不知耻地以“徵我朝德化之远”等陈辞滥调为清皇朝统治阶级勾结洋人镇压人民的丑行遮羞。全文如下:
从来忠勇之节不以今昔殊也;义愤之气不以疆域分也。奋不顾身以殉难,固忠臣义士所优为也。而以外邦俊彦殉难中土,此利西泰所云我迎难难自亡者,即卜、费二公之所以不朽也。皇帝御极之元年,西海各国统兵助剿粤逆。法提军卜公奥斯定讳罗德,法司铎费公都罗讳致和,先后捐躯。皇帝感卜公万里客卿,殉难中土,是以破格褒忠,为中外臣工劝。先是道光己酉,洪杨诸逆起粤西,咸丰壬子窜西湖,癸丑据金陵,蔓延皖豫。庚申张帅、徐中丞殉难。常、苏、松、太相继失守。贼复由常玉山窜嘉湖,辛酉三月连陷平湖、乍浦逼金山。金山为沪之门户。金失则上城有东顾忧矣。楠集团在沪,奉宪谕筹捐备饷迎剿。十二月,杭贼分队麇至。吾军力战数日,卒以兵弱不能守。法提军卜公同英美诸国汇防沪垒驻洋泾。法司铎费公偕吕宋勇驻张江栅。楠会同上、南、川绅士,请大司铎梅公转请卜公拨兵助剿。遂于壬戌正月剿清北高桥。二月吕勇暨民团克沔镇、孙小桥等处,俘馘无算。楠兄柏偕费公鼓励士卒围贼垒。后大股至,团勇突围,转战擒梅酉,俘四十八人,毙者千百。明日复至,公遇贼于途,被重伤,亡于楠宅之左,天主堂前。三月,卜公平周浦,四月复嘉定,旋克青、奉、南、川等邑。兵次南桥,决意歼贼,塞其归路。公首登贼垒,中枪死。贼果尽殪,而刘、吴诸降将于五月率众投顺。浦东于是肃清,卜公之力也。大宪奏闻朝臣,皇帝降旨,特颁貂皮百张,绿绒四端,用彰恤典。厥后楠同上、南、川绅士请梅公转请法国哥大臣移咨军机大臣议政王,允准建堂,永彰二公忠义。呜呼,二公壮气成义死。夫奋力死敌,固食毛践土之常;而以外邦杰士殉难中土,尤臣工所难焉者。楠禀大宪筹款集捐,鸠工兴筑。既竣,即父老爱戴之忱为斯文,嘉外臣死难之忠,亦以徵我朝德化之远。不复饰辞纪实也。爱勒诸石而为之铭。铭曰:在昔涂山,遐哉神禹。大会群侯,策勋盟府。宏维我朝,海邦协辅。有卜有费,泽流千古。申江汤汤,击鼓其镗。异域同愤,忠勇相望。曷报功德,用建斯堂。于万斯年,亮节永彰。
天主降生一千八百七十四年三月即同治十四年(原文如此。按应为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戊正月谷旦立
《迁桥筑路记》碑 高桥镇《迁桥筑路记》石碑一块,拓片存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碑文如下:
《迁桥筑路记》民国十七年印星台撰浦东高桥黄潼港。
吾镇以高桥得名,有原可考。尝阅《江东志》,读顾调元先生竣港建桥记云:“高桥旧跨黄潼港上。相传港水东通海,西通浦,桥下可行巨舟,居民赖焉。自东西筑护塘,浦、海水不至港。惟界浜与清浦港通潮水,港日久淤塞。乾隆五十年后,港与清浦港水又不复输灌。桥偃卧镇北,而港之西合袁家浜以接界浜者亦存一线。旱无从溉,水无从泄。旁田半芜,民以为病。于是同治戊辰秋,由陆君文钊、文镖昆弟等,倡捐请开。至己巳二月竣工。而桥之左右,东接清浦港者六十余丈,犹有待开浚。防廉周公以桥为镇所得名,更宜重建。因令俞君祖同,仍偕陆君文钊等,集资续举,竣港建桥,桥势耸起,气象一新,兴复旧观”云云。今岁又值戊辰,适岁星一周。而所谓桥之左右,东接清浦港六十余丈,又已淤塞成陆。居民以别有界浜,清浦港畅水利通舟揖,视此为不足重轻,遂不复思开浚。而桥亦徒供观瞻,反劳负载之登涉。此港此桥实均无存在之必要。同人等集思求益,询谋佥同,决将此六十余丈无关水利,且已久淤之河流,填筑马路,以利交通。而迁其桥於迤西之港口,以留旧名。至西合袁家浜水以出界浜者,循例开浚,俾旁田仍得溉泄。并放高桥原址开凿公井,饮料消防,咸资利赖。呈奉宝山县署批准备案,募款兴工,克期集事。居民咸以为便利。第恐后阅志书者,情势更易,事实湮没。爰志其涯略,镌立此碑以资稽考。将来沧桑变迁,倘以现在情况又为不适,则后之于今亦犹今之如昔,拓展而改善之。是所望于来者乎!
中华民国十有七年岁次戊辰五月
里人印星台谨识 吴郡邹念生刻石  
Copyright By www.. All Rights
Reserved主办 未经允许地方志书 - 海南史志网
您当前的位置: &&
述大事记  大
政区建置  第一章
建置区划  第二章
城  第三章
镇  第四章
落  第五章
洋  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编
自然环境  第一章
地质地貌  第二章
土壤植被  第三章
候  第四章
生态资源  第一章
土地资源  第二章
海洋资源  第三章
生物资源  第四章
矿产资源  第五章
能源资源  第六章
旅游资源第四编
口  第一章
人口状况 (1)  第一章
人口状况 (2)  第二章
人口构成  第三章
婚姻家庭  第四章
人民生活  第五章
计划生育第五编
农牧业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第二章
农业管理  第三章
农作物  第四章
耕作与栽培  第五章
病虫害防治  第六章
农业机具  第七章
场  第八章
业  第一章
森林资源  第二章
植树造林  第三章
林业管理  第四章
采伐利用第七编
产  第一章
捞  第二章
殖  第三章
水产品加工与销售  第四章
渔政港建第八编
水利电力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第二章
水利工程管理  第三章
乡镇企业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  第二章
工业门类  第三章
乡镇企业第十编
贸  第一章
商业综述  第二章
商业机构与市场  第三章
商品购销  第四章
饮食服务业  第五章
对外贸易  第六章
供销合作商业第十一编
油  第一章
粮油机构  第二章
粮油征购  第三章
粮油供应  第四章
粮油价格  第五章
粮油储运  第六章
加工与多种经营第十二编
邮电  第一章
陆路交通  第二章
铁路交通  第三章
水路交通  第四章
交通管理  第五章
政  第六章
信  第七章
邮电管理第十三编
育  第一章
举  第二章
旧制学校  第三章
幼儿教育  第四章
小学教育  第五章
中学教育  第六章
专业教育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八章
教师队伍  第九章
教改与教研  第十章
教育管理第十四编
技  第一章 科技机构  第二章
科普活动  第三章
科技队伍  第四章
科技成果第十五编
文化广电  第一章
文化单位  第二章
群众文化  第三章
民间文化  第四章
文物古迹  第五章
报刊  第六章
广播电视第十六编
生  第一章
卫生机构  第二章
疗  第三章
疾病防治  第四章
健  第五章
公共卫生  第六章
行政管理第十七编
育  第一章
学校体育  第二章
群众体育  第三章
训练竞赛  第四章
体育设施  第五章
体育管理第十八编
税  第一章
财税机构  第二章
财税体制  第三章
财政收入  第四章 财政支出 (1)  第四章 财政支出 (2)  第五章
财政管理  第六章
税务管理第十九编
融  第一章
币  第二章
存款贷款  第三章
金融管理  第四章
险第二十编
经济管理  第一章
划  第二章
计  第三章
计  第四章
价  第五章
量第二十一编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章
市场管理  第二章
企业登记管理  第三章
经济合同管理  第四章
商标广告管理第二十二编
城乡建设  第一章
县城建设  第二章
乡镇建设  第三章
建筑施工  第四章
环境保护第二十三编
社保  第一章
构  第二章
干部管理  第三章
劳动管理  第四章
社会保障第二十四编
老区  第一章
民政机构  第二章
优抚  第三章
置  第四章
济  第五章
社会福利  第六章
婚姻管理  第七章
老区建设第二十五编
公检法司  第一章
安  第二章
察  第三章
院  第四章
法第二十六编
党  第三章
协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东方县地方组织 (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东方县地方组织 (2)  第二章
民主党派第二十七编
政权政协  第一章
大  第二章
府第二十八编
群众团体  第一章
工人组织  第二章
农民组织  第四章
妇女组织  第五章
工商联组织  第六章
社会团体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第二十九编
事  第一章
军  第二章
地方武装  第三章
役  第四章
兵  第五章
人民防空  第六章
主要战事第三十编
民族宗教  第一章
民族状况  第二章
俗  第三章
教第三十一编
物  第一章
历代名贤  第二章 革命烈士 (1)  第二章 革命烈士 (2)  第三章 现代人物 (1)  第三章 现代人物 (4)  第三章 现代人物 (2)  第三章 现代人物 (3)第三十二编
言  第一章
海南话  第二章 军话  第三章 村话  第四章 黎语附
旧志选录  二
记  东方黎族自治县地方志
编纂委员会历届人员名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市志成机械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