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a小调圆舞曲圆舞曲op64nr2中,右手八个音对左手三个音怎么弹?

肖邦练习曲之表达的情感-55BBS 我爱购物网
&&肖邦练习曲之表达的情感
肖邦练习曲之表达的情感
有一次,肖邦听完他的学生古特曼奏完这首练习曲,无限感慨地叹道:“啊,我的祖国!”人们才知道作者在曲中抒发的是乡恋之情。从此,这首练习曲被冠以标题“离别”这是一首心灵的悲歌,是肖邦练习曲中少见的。纯朴的和声音型,就象远方传来故乡的风笛声;主题音调亲切而温存,但又充满惆怅与优郁。在中间段落,乐曲有一阵戏剧性的高潮,不久,依然回复到隽永的悲歌音调之中。最后,在一个叹息般的下行的旋律音调不断模进中,出现了富有特征的降六音,进一步加深了乐曲哀婉惆怅的情绪。作者本人十分喜爱这首作品,他曾说自己再也写不了比这更美的旋律了。
  钢琴练习曲到了肖邦的时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使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应当说是从肖邦开始的。肖邦钢琴练习曲的独创性也正在于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高度结合。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首练习曲,1831年创作的《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是其中流传得最广的一首。它一直吸引着无数的钢琴演奏家,从而使它成为钢琴歌曲音乐会上最常见的表演曲目之一。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启程回国。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终于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了。当时,肖邦正在赴西欧的途中,他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日记中写到:“啊!上帝,你还在么?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么?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写作背景
  一九三一年七月,肖邦决定离开维也纳返回波兰。但是,当他途经斯图加特的时候,突然得到起义失败,华沙沦陷的惨痛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孤零零一个人走回旅馆,悲痛、愤怒使他坐卧不安,他在屋里踱来踱去。硝烟弥漫的祖国,火光冲天的华沙,倒到血泊中的起义者……这些景象萦(yíng)绕着肖邦,使他不得安宁。他痛苦地闭上了双眼,他的心紧缩起来。
  天黑了,肖邦点燃一支蜡烛放在桌前,摊开日记本,挥笔写道:
  “……莫斯科鬼子将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吗?他们践踏着成千上万的死尸填满的坟墓,他们放火焚(fén)烧城市!啊!为什么我连一个莫斯科鬼子都不能杀啊?……”
  他突然放下笔,霍(huò)地站立起来,用尽全力捶击钢琴,大声呼吼道:“不!波兰不会亡!绝不会亡!”
  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创作出来的。这首乐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这首乐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
  练习价值
  肖邦的练习曲虽然绝大多数作于 30年代,但已非常成熟,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也属于杰作。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从音乐的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已不再是单纯的统习曲,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群很好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正是肖邦的练习曲为后世的“艺术性练习曲”、“音乐会练习曲”开辟了道路。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
  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
9条其他回答
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独奏曲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奏鸣曲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C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C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协奏曲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写为三首钢琴曲,题作《爱之梦》(Liebestraum,S541)。原来的歌词,分别作为钢琴曲的题诗。第一、二首的题诗是德国诗人乌兰德(Lud Uhland,)的《崇高的爱》(Hohe Liede)和《幸福的死》(Seliger Tod);第三首的题诗是弗莱里格拉特的《爱吧》(Olied,so land du lieder kannst)。三首《爱之梦》都是夜曲体裁,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转,抒写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
爱吧,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
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本来没有什么恶意--? 却有人含泪分离《c小调练习曲》这是肖邦所作27首练习曲中,流行最广、最著名的一首,又称“革命练习曲”以下是它的产生背景。
1830年11月。肖邦离开祖国以后,自然非常关心祖国波兰革命事态的发展。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怀念和关心祖国命运的作品。当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途径德国斯图加 特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并激起他极大的悲愤。在这种感情的支使下,他创作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从这支曲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 抗议、有力的号召、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终将会成功的必胜信念。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练习曲肖邦的27首练习曲,几乎全都有特定的技术性,除七八首为中速或慢速外,其它都是快速度,它们带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但是肖邦的练习曲不同于前人所写的练习曲,没有那种常常流于单纯的 、机械的技巧练习和枯燥、平庸的缺点。它们不仅有针对性、较难的技巧练习,有些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就象是一篇篇短小的音诗。因此,人们常常把肖邦的练习曲,说成是纲琴音乐史上 的一种“革命”。作品10号包括12首不同调性练习曲始写于1829年,那时肖邦刚19岁,肖邦在写《f小调钢琴协奏曲》练习自己新作品中技巧性较难的一些乐段时,他觉得与其反复练熟这些难弹的地方,还不如 写一些解决同样技术问题的练习曲,于是,他写下了这一组练习曲。第1首:《C大调练习曲》,它明显地受到巴赫的影响,表现在音型上都是分解三和弦和七和弦,它的音调明朗、和声严谨、情绪庄重,接近“圣咏”。所以有人玩笑地他称它为“逃跑的众赞歌” 。第2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快速的半音练习曲,其目的是使右手3、4、5指在力度、灵活性及独立性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俄国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曾称之为“忧郁的小情绪画”。第3首:《E大调练习曲》它的曲调优美速度徐缓,但又是一种触键练习,乐曲具有深刻的含义。有一次,肖邦听他学生古特曼弹奏这首练习曲后,竟感慨地喊道:“呵,我的祖国!”这句话使后人对 他的这首练习曲有了开锁的钥匙,作曲家是怀着思念祖国之情而写出这支曲子的。肖邦本人认为:比E大调练习曲更美的主题他是再也写不出来了。这是一首发自心灵深处的哀歌。朴素的和声 、“风笛式”不断重复的低音,都显示出它的民间色彩。中段情绪起伏,带有戏剧性,使抒情的主题显得更为突出。第4首:《升c小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4这是一首以练习重音为目的的练习曲。第5首:《降G大调练习曲》作品10号之5,人们称之为“黑键练习曲”。在这支曲子里,肖邦是第一次尝试性的、用有明确练习目的的手法,把旋律和主题交给左手,而让右手持续地弹奏特定的练习音型(Etude-figure)好象是对主题进行注解。它给以后一些练习曲的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第6首:《降e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浪漫气息的哀歌。包含有深沉的忧郁、抒情的沉思和明朗的幻想。它的旋律如歌,但半音进行以及复杂的和声转换,使它又染上了不安的气氛。第7首:《C大调练习曲》它的重点是练习右手的技巧。高音声部用连音(Legeto)来弹奏,而低音声部要求用断奏(Stccato)旋律隐伏在连奏声部高音之中。作品10号第8首:《F大调练习曲》这支曲子左手是主题的主要演释者。而右手用“练习”音型来修饰它。全曲具有活泼的性格,四个结束和弦,从左手低音用琶音手法一直传送到右手最高音,这是肖邦惯 用的演奏手法,因为古典的琶音多是两只手同时进行的。第9首:《f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难度极大的触键练习曲,强烈的悲愤之情以及尖锐的对比性,和李斯特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处,肖邦写这首练习曲时,还不认识李斯特。这说明浪漫主义 使他们内心是相通的。第10首:《降A大调练习曲》。它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节奏。乐曲情调是明朗的,开始它比较平稳,随着节奏的变化,就象波浪一般向前冲击,中间也出现几个和弦,就象是几片云彩,暂时挡住了灿烂的阳光。第11首:《降E大调练习曲》。大距离地伸张手指,是这首练习曲首要的技术目的。同时,它也是一种“触键练习”。因为,它的旋律不仅出现在高音声部也有时出现在其它声部。另外, 在这首练习曲里,从头到尾都要采用从左手低音传递到右手高音的琶音演奏手法。第12首:《c小调练习曲》这是肖邦所作27首练习曲中,流行最广、最著名的一首,又称“革命练习曲”以下是它的产生背景。1830年11月。肖邦离开祖国以后,自然非常关心祖国波兰革命事态的发展。他怀念祖国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怀念和关心祖国命运的作品。当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动身前往巴黎,途径德国斯图加 特时,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使他感到震惊。并激起他极大的悲愤。在这种感情的支使下,他创作了《c小调"革命"》练习曲。从这支曲子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 抗议、有力的号召、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终将会成功的必胜信念。乐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肖邦作品25号练习曲集也是由12首曲子组成,除第12首写于1831年冬天外,其余都写于年间。第1首是《降A大调练习曲》这是一首很特殊的练习曲,因为肖邦把右手每组16分音符的第一个音和左手的根音,在乐谱上都让用大号铅字印出。这的确是把次要的东西,提升到主要位置上。由于 它的旋律非常动听,象首竖琴曲,所以很多人称它为“竖琴练习曲”。作品25号第2首:《f小调练习曲》是一首带有幻梦意境的小曲,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评论它说:“它是那样美妙动人,充满幻想和静谧,宛如孩子梦中的歌声”。这支曲子是二部曲式,“无穷动” 式的快速、平均的三连音贯穿全曲。优美、典雅的旋律,把人们带进温柔的、诗一般的意境。作品25号第3首:《F大调练习曲》它的情绪乐观、明朗,与上面《f小调第二首练习曲》形成了性格上的强烈对比。它要求做到演奏均匀而流畅,力度等握得体。作品25号第4首:《a小调练习曲》。它是一首通过移动重音位置的节奏练习曲。作品25号第5首:《e小调练习曲》。肖邦在这首乐曲的曲首,标明“轻快的小谐谑曲”(Scherzondoeleg giero)这就说明了乐曲的性质。这是肖邦听到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之后,被他那魔鬼般技术所感召,写下的一首技术性很强的练习曲。这的A段由右手呈现焦急不安 、悠长的旋律,而左手用不谐和和弦,有如提琴嘲弄性轻快的拨奏。中段是从容流畅的旋律与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A段再现,整首曲子带有幽默和谐谑情趣。作品25号第6首:《升g小调练习曲》它又是一首优雅的、带有伤心的“触键练习”。西方音乐评论家说是:“透过眼泪而微笑。”关于这首练习曲,有这样一个传闻。说肖邦在写作它的时候,心 里想象着一个波兰流亡者在雪撬银铃声中,沿着茫茫无尽头的冰雪小道,流放到远方去的情景,这个传闻不一定可靠,但乐曲中那连续不断的、3535的三度和弦,确实有些象雪撬前进时送来的铃声 。作品25号第7首:《升c小调练习曲》。这是一首著名的三度练习曲。它带有忧郁的情绪,很象是一首“悲歌”。作品25号第8首:《降D大调练习曲》。它是“触键练习”曲中,比较复杂而技巧较难的一首。两个外声部形成“二重唱”象是长笛与大提琴在对话,结尾时,它转成了降E大调,增加了乐曲的色彩 。作品25号第9首:《降G大调前奏曲》,它的旋律优美、秀丽而轻盈,右手部分是六度练习。左手伴奏也有很大的难度作品25号第10首:《b小调练习曲》它的目的是练习八度音的演奏技巧,一连串的八度在不换变手指的情况下连起来演奏,加上巧妙地运用踏板,产生出绚丽的色彩。中段仍然保留着八度音进行, 但是它的性质改变了,象是一首温柔的情歌。然后又是前面快速八度音的再现。作品25号第11首:《a小调练习曲》一直被人们称之为“冬天的旋风”。它是肖邦用特定的练习音型,来更深一步描绘一幅革命失败的悲剧画面,开始4小节引子,就象是召换人们的号角声,接着是 一段带“圣咏”性质的庄严乐段。“旋风”式的“华彩”之后,突然出现了一段刚毅威严的进行曲。它的主题给人们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这首《a小调练习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热情 奏鸣曲》末乐章,它们表达了作曲家的革命意识和反抗压迫的心愿作品25号第12首:《c小调练习曲》是肖邦1831年11月听到“华沙起义”失败的消息后写成的。它和作品10号第12首《c小调“革命”练习曲》差不多时间创作,而且调性还相同,都是c小调,有人称之为“海洋练习曲”,因为它的乐思汹涌有如波涛。其实,这并不确切。这首练习曲是一首爱国主义的音诗,这里肖邦叙述了他的爱国主义激情。在川流不息的分解和弦和短小、坚毅、果断的 插句里,都使人感到一股不可抗衡的巨大力量。夜曲夜曲(op.9)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21首夜曲。“夜曲”这种体裁在传统上主要用于表现深夜的宁静,旋律通常如梦一般清幽、柔美。肖邦的夜曲并不只是单纯地继承了传统夜曲的表现风格,而是使夜曲的形式趋向自由,内容也多样化了,变得更加热情、更加完美。最初『夜曲』Nucturne的创作者,是一位爱尔兰籍钢琴家约翰 菲尔德 (John Field)在肖邦童年时代所写的,无疑的,肖邦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受其影响,左手波浪型的琶音伴奏 (与现代的理察克莱德门钢琴曲颇为类似)是最大的佐证。但是,从1843年之后的作品55至作品72号等五首,则完全脱离了菲尔德的夜曲型式,反而有诙谐曲Scherzo及叙事曲Ballade的味道,同样是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作品,却更能显现出肖邦钢琴作品中特有『诗』的气质,不会再拘束于原夜曲中A-B-A的即定格式。一般说来,肖邦的夜曲是属于纤弱、神经质、浪漫而细致的,听不见巨浪拍岸的击涛声,却可以感受到远方海面的汹涌起伏,这在作品27号的两首升c小调及降d大调的夜曲里特别明显,聆赏者可以深刻地沉浸在肖邦诗的意象波涛之中,抒情是其音乐的主轴,丰润生命本质如同夜空里绽放的烟火,非齐发式的,是一点点一点点依序宁静地升空,再任其自由地绽放开来,有艳丽玫瑰,有静谧雏菊,有的垂下珠圆玉润的葡萄,有的则捻出一朵朵飞舞的蒲公英,然后沿著各自发展的主题消逝在夜空中,绚烂的景象只留在聆赏者的心中回荡。---值得一提的是,在作品55号的第一首降e大调夜曲里,实可谓抒情的极致表现,此曲完全摒除A-B-A型式的拘束,却又没有如叙事曲般的长篇大论,短短的六十七小节里犹如以平缓的语气诉说一则动人的爱情故事,委婉与小小的涟漪交错对话,最后仍是还给一池如止水轻颤的哀愁,这是肖邦的天才表现,在此曲里不复见如意大利歌剧花腔似的装饰音,即使有装饰音的乐型出现,也完全融入肖邦式的钢琴语汇之中了
作品由十二首练习曲组成,每首具有明确的技术锻炼目的。如第一首练右手的伸张和大把位的分解和弦;第二首练右手3、4、5指的独立、灵活和翻越弹奏等等。在这同时,每首练习曲又具有鲜明、动人的音乐形象。加第三首中抒情如歌的旋律在下方三个声部伴奏下奏出,非常优美动听,并寄寓了深情――肖邦对祖国的热爱。肖邦在晚年教学生弹奏名时,曾请不自禁的呼喊;“啊!我的祖国!”它的中段激情澎湃,充满焦虑不安和挣扎、反抗的精神。又如第十二首在左手持续不断的音流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号声般的动机。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所以它被称作《革命练习曲》
侏儒舞既可以是练习曲也可以是乐曲。就技术而言,肖邦第一叙事曲主要讲究触键的层次,声部变化,中段右手大和弦的连接,八度音阶跑动,长串音的跑动,还有结尾强有力的和弦断奏,跳跃,以及在跳跃中隐藏着的旋律,最后两次长距离的音阶要跑得干净清晰不留痕迹,等等吧;侏儒舞里面的技术就是李斯特特有的绚烂华丽的长串音跑动,轮指,大指上黑键,快速换指等等。如果你的技术比较适合高速跑动,手指耐力比较强,独立性很好的话侏儒舞比较适合你,如果你的技术偏向细腻的触键,丰富的情感表达的话,肖邦第一叙事曲比较适合你。但是我个人觉得一般人很难驾驭肖邦第一叙事曲,侏儒物,干净利落技术上举重若轻就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十的李斯特,但是肖邦对音乐的内容要求很高,第一主题三次出现要有所不同,第一次平静的叙述,第二次是希望破灭了之后又燃烧起的斗志,第三次是再也一直不住的抗争,这都要求演奏者在音色与触键上要有所区别,还有第二主题的两次再现,都是丰富的声部,考量演奏者手指的控制能力,除此之外,最后一段的和弦断奏,在技术上绝对不比李斯特简单,要弹得清楚明白,同时又要弹出里面隐藏着的旋律,没有长时间的大强度的训练很难完成的轻松自如。而且叙一比侏儒舞在时间上长了将近一倍,叙一10分钟左右,鲁宾斯坦9分多钟弹完,侏儒舞差不多5分钟之内就能搞定
呵呵,那简述的话就是:第一个层次是基本情感,这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带有类型化的情绪表达,那些悦耳动听、节奏性强的一般音乐,喜怒哀乐的情绪十分鲜明,听众较容易感受。如欢快的圆舞曲、热烈的吹打乐,悠扬动听的小夜曲,凄切如泣的哀乐、昂扬的进行曲,听众不需要更多的思索,就可以凭一般感性经验抓住乐曲所表达的情感。这些情感内容具有大众化、通俗化的特点,很容易感知。当然,一些内容丰富的乐曲也都含有基本情感,能引起人们的情绪反应,如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中悲伤的情绪,但这类乐曲还有可挖掘的其他内容,不止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特殊情感,即参与了创作者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的情感。特殊情感并非离开基本情感,只是更强烈地以个人特有的表达方式传达某种特定的、较为复杂的个人情感。如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呐喊与抗争,痛苦与奋起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作者抒发的是他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与丹莱莎相爱,在极其幸福的心情下创作的,乐曲情感丰富、性格明朗,洋溢着幸福、欢乐的情绪。第二层次的音乐内容较第一个层次复杂得多,听众对音乐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修养,特别是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创作道路、创作风格都需要有一些了解。在这一个层面,特殊情感的表达也显示出音乐家艺术创作的个人方式和风格特点,同样是悲伤,莫扎特与柴可夫斯基的表达就很不一样,人们称莫扎特的音乐是“含泪的歌唱”,柴可夫斯基则是“没有眼泪的悲泣”。同样是优雅,门德尔松的夜曲是精致细腻的优雅,肖邦的夜曲是蕴含着幻想与热情的优雅。第三个层次是高级情感,这是一种蕴含哲理性思考和精神性内容的情感。它既不同于停留在感官感受基础上的基本情感,也不同于作品中所表达的作曲家的特殊感情,而是一种包含着理性精神的情感,它是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如巴赫音乐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中的资产阶级革命理想;李斯特交响诗中对人生的思考;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对黑暗现实中忍受苦难的灵魂的祈祷。对音乐中的高级情感内容的领悟,不能只靠感知和想象,或是一般的情感体验,它还需要听众对音响中所包含的意蕴进行积极的思考、理解。听众的音乐修养、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感受和体悟到音乐中高级情感的理性内容。音乐中高级情感的内容是抽象的,它以精神的力量直达人们的内心,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当我们听音乐感到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时,会热血沸腾,感到灵魂在升华,进入脱俗的、光辉灿烂的境界,继而引起理性的思考,这就是高级的审美情感。综上的内容不知道能否帮到你,希望可以吧
表达了悲伤忧虑的情感!!老师说的,我刚订证完,望采纳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ois Chopin,日-日),原名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8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概览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一个波兰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C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C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有: 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革命练习曲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名称列表(中英对照) Op.1, Rondo in C minor (1825)
C小调回旋曲 Op.2, Variations on "La ci darem la mano" from Mozart's Opera "Don Giovanni" in B-flat major (1827)
唐璜:让我们手拉手吧 变奏曲 Op.3, Introduction and Polonaise brillante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C major (1829)
C大调引子与华丽的波兰舞曲 Op.4, Piano Sonata No. 1 in C minor (1828)
C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 Op.5, Rondo à la Mazur in F major (1826)
F大调马祖卡舞曲式回旋曲 Op.6, 4 Mazurkas (1830)
四首马祖卡 Op.7, 5 Mazurkas ()
五首马祖卡 Op.8, Trio for Violin,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1829)
g小调钢琴三重奏 Op.9, 3 Nocturnes ()
三首夜曲 Op.10, 12 &Etudes à son ami Franz Liszt ()
为李斯特写的12首练习曲 Op.1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1 in E minor (1830)
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12, Variations brillantes in B-flat major on "Je vends du Scapulaires" from Hérold's "Ludóvic"
咏叹调《我要出售外衣》主题华丽变奏曲 Op.13, Fantasia on Polish Airs in A major (1828)
A大调波兰主题幻想曲 Op.14, Rondo à la Krako in F major (1828)
F大调克拉克维亚克回旋曲 Op.15, 3 Nocturnes ()
三首夜曲 Op.16, Rondo in E-flat major (1832)
降E大调回旋曲 Op.17, 4 Mazurkas ()
4首马祖卡 Op.18, Grande Val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1831)
降E大调华丽的大圆舞曲 Op.19, Bolero in A minor (1833)
a小调波莱罗舞曲 Op.20, Scherzo No. 1 in B minor (1831)
b小调谐谑曲 Op.2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22, Andante spianato in G major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in E-flat major (1834)
降E大调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波罗乃兹 Op.23, Ballade
g小调第一叙事曲 Op.24, 4 Mazurkas ()
4首马祖卡 Op.25, 12 &Etudes à son amie Mme la Comtesse d'Agoult ()
为阿古尔特伯爵夫人写的12首练习曲 Op.26, 2 Polonaises ()
2首波兰舞曲 Op.27, 2 Nocturnes (1835)
2首夜曲 Op.28, 24 Preludes ()
24首前奏曲 Op.29, Impromptu No. 1 in A flat major (1837)
降A大调第一即兴曲 Op.30, 4 Mazurkas ()
4首马祖卡 Op.31, Scherzo No. 2 in B-flat minor (1837)
降b小调谐谑曲 Op.32, 2 Nocturnes ()
2首夜曲 Op.33, 4 Mazurkas ()
4首马祖卡 Op.34, 3
3首圆舞曲 Op.35, Piano Sonata No. 2 in B-flat minor - Funeral March (1839)
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 Op.36, Impromptu No. 2 in F-sharp major (1839)
升F大调第二即兴曲 Op.37, 2 Nocturnes ()
2首夜曲 Op.38, Ballade No. 2 in F major ()
F大调第二叙事曲 Op.39, Scherzo No. 3 in C-sharp minor (1839)
升c小调谐谑曲 Op.40, 2 Polonaises ()
2首波兰舞曲 Op.41, 4 Mazurkas ()
4首马祖卡 Op.42,
in A-flat major (1840)
降A大调圆舞曲 Op.43, Tarantella in A-flat major (1841)
降A大调塔兰泰拉舞曲 Op.44, Polonaise in F-sharp minor (1841)
升f小调波兰舞曲 Op.45, Prelude in C-sharp minor (1841)
升c小调前奏曲 Op.46, Allegro de Concert in A major ()
A大调音乐会快板 Op.47, Ballade No. 3 in A-flat major ()
降A大调第三叙事曲 Op.48, 2 Nocturnes (1841)
两首夜曲 Op.49, Fantasia in F minor (1841)
f小调幻想曲 Op.50, 3 Mazurkas ()
3首马祖卡 Op.51, Impromptu No. 3 in G-flat major (1842)
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 Op.52, Ballade No. 4 in F minor (1842)
f小调第四叙事曲 Op.53, Polonaise in A-flat major - "Heroic" (1842)
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 Op.54, Scherzo No. 4 in E major (1842)
E大调第四谐谑曲 Op.55, 2 Nocturnes (1843)
2首夜曲 Op.56, 3 Mazurkas (1843)
3首马祖卡 Op.57, Berceuse in D-flat major (1843)
降D大调摇篮曲 Op.58, Piano Sonata No. 3 in B minor (1844)
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Op.59, 3 Mazurkas (1845)
3首马祖卡 Op.60, Barcarolle in F-sharp major ()
升F大调船歌 Op.61, Polonaise-Fantaisie in A-flat major ()
降A大调幻想波兰舞曲 Op.62, 2 Nocturnes (1846)
2首夜曲 Op.63, 3 Mazurkas (1846)
3首马祖卡 Op.64, 3
3首圆舞曲 Op.65, Sonata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
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 66, Fantaisie-Impromptu in C-sharp minor (1835)
遗作: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 67, 4 Mazurkas ()
遗作:4首马祖卡 . 68, 4 Mazurkas ()
遗作:4首马祖卡 . 69, 2
遗作:2首圆舞曲 . 70, 3
遗作:3首圆舞曲 . 71, 3 Polonaises ()
遗作:3首波兰舞曲 . 72, ()
No. 1 Nocturne in E minor (1827)
No. 2 Funeral March in C minor (1827)
No. 3 3 Ecossaises (1826)
遗作: e小调夜曲 c小调葬礼进行曲 3首科塞兹舞曲 . 73, Rondo in C major (for two pianos) (1828)
遗作:(为双钢琴而作)C大调回旋曲 . 74, 17 Songs () 遗作:17首歌曲
[编辑本段]《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苏教版六上第三课 19世纪初,波兰遭到欧洲列强的瓜分,有十分之九的领土落到了沙皇俄国的手里。波兰人民从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压迫的深渊。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它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就在他离开祖国的那几天,华沙爆发了反抗沙俄统治的起义。可是,不久起义失败了。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了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肖邦日夜思念着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时间在流逝,可是他已根本没有了时间的概念。
肖邦在法国巴黎一住就是18年。为了祖国,也为了生计,肖邦四处奔波。疲劳加上忧愤,使肖邦原来的肺结核病又复发了。1849年10月,他终于躺倒在病床上。弥留之际,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编辑本段]纪念肖邦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