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三大创始人都有谁?

西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谢子长逝世 - 历史上的今天
日西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谢子长逝世谢子长 日,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负责人谢子长因枪伤恶化,逝世于陕西省安定县。谢子长1927年9月参与领导了清涧等地起义。1928年4月与刘志丹等领导了渭华起义,组建了西北工农革命军,领导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4年任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兼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8月,在指挥陕北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中,参加清涧河口战斗,胸部中弹,身负重伤。
@相关历史回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1】
&&&&【提要】综合文库信息 :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1】》由66test综合文库频道友情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过程&&&&第一阶段:(1922年西北党组织成立—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后,&&&&1922年8月,陕西也建立了党团组织。陕西的党团组织成立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先后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逐步把陕西的革命斗争推向高潮。&&&&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陕西出现了刘志丹和谢子长两位民族英雄。&&&&刘志丹,1903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5月,他和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成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先后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红26军、27军总指挥、红25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瓦窑堡警备司令、北路军总指挥和红28军军长。1936年4月率部东征抗日时,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遭国民党反动派阻击,英勇牺牲,时年34岁。毛泽东称他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政府将保安县命名为“志丹县”。&&&&谢子长,1897年出生于陕西省安定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组织领导了清涧起义,1928年5月参与领导了渭华起义。历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红26军第42师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曾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后在清涧河口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身负重伤,1935年2月,因伤势恶化在安定县逝世。为了纪念他,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安定县命名为“子长县”。&&&&1932年2月,刘志丹、谢子长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抵达照金(今耀县境内),创立了照金革命根据地。&&&&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1933年3月,陕甘边特委成立。11月,红26军42师回到南梁地区,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建立了南梁革命根据地,并于1934年11月成立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政府主席。与此同时,谢子长率领陕北游击队开辟了陕北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成立了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随着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的发展,两块根据地日益接近。日,陕甘边和陕北特委在子长县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先后解放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从而把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初步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这是当时全国唯一保存的革命根据地。&&&&第二阶段:(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千难万险,行程两万余里,于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10月22日,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讨论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行动方针,作出了把陕北作为全国革命大本营的战略决策。随后,中央红军南下到达甘泉县下寺湾,在这里纠正了陕北肃反错误,释放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习仲勋等受害同志,挽救了西北革命根据地。11月21日至24日,中央红军在富县直罗镇赢得了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在瓦窑堡期间,中央红军还进行了东征和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6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撤离瓦窑堡,并于7月3日抵达保安(今志丹县)。&&&&日,驻扎在西安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受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扣押了亲赴西安督战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在保安立即召开政治局会议,分析形势,商讨对策,作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决策。并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去西安,协助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由此实现了国内战争到全面抗战的重大转变。&&&&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党中央进驻延安后,凤凰山麓成为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第一个驻地。1937年2月,国共两党的合作由秘密走向公开。&&&&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在延安及时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族迅速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全面抗战。并召开了延安干部紧急动员大会,整编部队,随时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同时,致电蒋介石,红军主力将要全面投入抗日。&&&&随后,蒋介石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领导八路军的抗日军事行动。长征前留在南方8省13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从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八路军以小米加步枪的
特别声明:陕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谢子长
陕北红军的主要创始人谢子长
今年2月21日是谢子长逝世76周年纪念日。谢子长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毛泽东曾两次为谢子长墓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笔写了碑文。
谢子长,1897年生,陕西安定(今子长)人。1919年起先后进入西安省立第一中学和陕北联合县立榆林中学读书。1922年考入太原学兵团学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民团,任团总。同年赴天津、北京,参加反帝斗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根据党的指示,回安定县继续办民团,利用团总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到陕北军阀井岳秀的部下、政治倾向进步的石谦旅的一个团里任连长,并在该团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特别支部。1927年2月被选为安定县地方行政会议主席团成员和农民协会促成会委员。曾创办青年军事干部训练班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教育;组织和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封建官僚,惩办土豪劣绅,被群众誉为“谢青天”。
1927年10月,谢子长与唐澍等组织领导清涧起义,任西北革命军游击支队营长、副指挥。1928年5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革命军第3大队大队长。起义失败后,回陕北开展武装斗争,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委员。1930年8月任中共陕北行动委员会军事指挥部总指挥。1929年至1931年,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做兵运工作。1931年10月,和刘志丹等将南梁游击队和陕北游击支队合编为西北反帝同盟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总指挥,率部转战陕甘边,创建革命根据地。1933年夏被派往察绥抗日同盟军第18师,负责中共组织的工作,协助师长许权中指挥作战。同年11月回到陕西,任中共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恢复了陕北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壮大了第2、第3支队,建立了第4、第5支队,并协助地方党组织建立赤卫军、少先队、妇女会等,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建立了安定、延川根据地。
1934年7月,谢子长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率部奇袭安定县城,占领县政府,救出被捕的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使红军军威大振,推动了陕北游击战争的开展。8月兼任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率红42师第3团及陕北游击队第1、第2、第5支队,进行陕北、陕甘边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连续取得清涧河口、横山董家寺、安定县城等战斗的胜利。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胸部被敌弹击中,身负重伤。他忍住剧痛,坚持指挥,直到战斗完全胜利。1935年2月5日,谢子长被选为中共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他的伤势不断恶化,于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时年38岁。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3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将谢子长的遗骸移葬于他的家乡枣树坪。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他永远活在子长人民心中”
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杨凤琴说:“谢子长将军一生戎马倥偬,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他永远活在子长人民心中。”
谢子长将军牺牲后,毛泽东先后数次为他题词,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邓小平为谢子长陵园题写“子长陵”。谢子长光辉的一生,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他的革命事迹与崇高精神至今仍在西北地区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纪念馆自1953年重建开放以来,已先后接待200多万名群众吊唁。“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承载了人们对谢子长将军的无限眷恋和哀思,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列入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杨凤琴说。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也将这里列入中青年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延安干部学院培训部部长赵耀宏表示,谢子长将军为民族、为革命奉献的一生,是公而忘私、心系人民的生动写照。
据介绍,每年清明节和“七一”等节日,群众都会自发为谢子长将军扫墓和凭吊。杨凤琴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前夕,国家拨专款500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了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2011年,子长革命烈士纪念馆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建党90周年。
杨凤琴说:“作为谢子长将军的家乡人,我们将立足本职工作,继承谢子长的革命精神,把谢子长将军公而忘私、心系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题型: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主要考查你对&&长征的胜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长征的胜利
会宁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1.长征胜利的政治意义:(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完成了战略大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中国共产党以陕北作为根据地,将中国革命的胜利推向全国。(2)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3)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路线和斗争路线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正确性。(4)通过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正因为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才能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上顺利发展的道路。(5)长征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并以其为基点,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2.长征胜利的军事意义:(1)长征的胜利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2)长征的胜利说明,只有思想、路线上的团结,才能取得军事斗争的胜利。(3)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井冈山时期,中国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随着“左倾”思想占领主导地位,红军在军事斗争中节节败退,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在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伟大的遵义会议,彻底清算了“左倾”思想,会议集中地解决了最迫切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及其一整套作战原则。从而取得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会宁会师纪念塔:&长征精神: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通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发现相似题
与“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18102502313929557291401492959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北红军主要领导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