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世伦老师在党校的辉煌著作 有哪些

人居环境21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人居环境21
第八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第一节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二)人居环境的发展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第一节
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二)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群和城市带等。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个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缓慢发展,不要求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各种人居环境的规模基本上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本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城镇化时期,城镇规模急剧扩大,而乡村规模相对稳定(某些地区甚至有所缩小),形成人口从乡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向心移动模式。另外,随之兴起的第三产业以生产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等从多方面支持了城镇化,并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门路,赋予城镇新的吸引力。本世纪60年代以后,人居环境规模的演化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进程正处于上升时期,城镇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1952年我国有大城市19个,1985年增加到52个,增加了1.74倍,大城市人口从3231万人增长到6941万人,增长了114.8%。在发达国家,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新趋向。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速度已大大减缓,甚至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减少、小城镇人口增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逆城市化现象。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演化,其地域形态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乡村地域形态的演化较简单,从零散分布的农舍到以中心建筑物或主要街道为线索布置的各类用地,就基本上完成了地域形态的演化过程。城镇地域形态的演化比较复杂。我国古代城镇基本上是以权力机构为中心的对称棋盘格形式,这与欧洲以教堂、宫殿或广场为中心展开布局的城镇同属原生城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不断成长扩大,东西方城市殊途同归,都趋于树木年轮一样的单核同心圆式城市。资本主义早期,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城市恶性膨胀,但城市仍固守原来的中心,地域的扩展从摊大饼式的漫溢发展转为沿交通线的蔓延,城市地域形态逐渐演化为单核多心放射环状。在近现代,为了克服城市病,人们设想以大城市郊区的“飞地”为新的成长核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从而出现了多核城市和星座式城镇群。人们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城市沿既定方向作极轴形扩展有很大优越性,于是产生了定向卫星城、带状城市和锁链状城镇群等。(三)城市化第二章中曾介绍过,城市化(或称城镇化)是世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简单说来,当代世界城市化有以下四个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10.4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即在世界范围内,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超过居住在乡村中的人口。同时,从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到2020年两者之比将为3.5 : 1。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其后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Supercity)、巨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区(City 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50年代后,由于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区地价不断上涨,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们追求低密度的独立住宅,以及汽车的广泛使用,交通网络设施的现代化等原因,郊区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以住宅郊区化为先导,引发了市区各类职能部门纷纷郊区化的连锁反应。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国外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美国出现逆城市化的时间稍晚。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等7个城市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再城市化。阅读材料城市规模通常指城市的人口数量。有时以城市用地面积为辅助标志。在中国,人口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常为省或自治区的重要城市/或首府),人口在五十万至一百万以下的为大城市;人口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以下的为中等城市;人口在二十万以下的为小城市。在美国,为人口普查的需要,人口超过二千五百人者称为城市,在二千五百人以下者称为地方。在大城市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其中,4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又称之为超级城市。1900年,全世界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仅13个;1950年增为71个;1960年达114个,其中62个在发达国家,52个在发展中国家,居住在特大城市中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29.5%。1960年以后,世界的特大城市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巨城市是指人口达800万以上的城市。一般地,这样的城市都是城市集聚区,因此,使用城市集聚区的概念更普遍些。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集聚区是纽约,1920年其人口已达849万。1930年,纽约的人口超过1000万,而伦敦的人口也超过了800万,并于1950年成为第二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集聚区。随后,又有东京-横滨的人口突破1000万的大关。70年代,人口规模超过1000万的城市集聚区又增加了4个,即大阪-神户、墨西哥城、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口超过800万的巨城市则达到17个。50年代以来,在某些城市密集地区,由于郊区城市化的作用,城市不断向四周蔓延,使城市与城市间的农田分界带日渐模糊,城市地域出现连成一片的趋势,从而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认为,大都市带是市街区大片地连在一起,消灭了城市与乡村明显的景观差别的地区;一个大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500万的城市人口,过着现代城市方式的生活。他在1989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 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英格兰大都市带? 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这些已经形成的大都市带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Z和自然条件。首先,它们都位于适宜人类居住的中纬度地带;其次,它们都处于平原地带。平原地带便于农业耕作、居住和交通联络,所以人口总是向平原集中,导致城市也向平原集中。? 政治经济上的中枢作用。? 带状的空间结构。大都市带多数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也有呈其它结构的。但不论其形态如何,大都市带总是有一条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通过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相连。同时,大都市带内除城市用地外,还有大片的农田、林地相间,作为获取新鲜农产品、提供游憩场所和改善环境的空间有机组成部分。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当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由于卫生条件改善,婴儿死亡率降低,加上农村经济增长赶不上农村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失业,这推动了大量农民进城,希望寻找工作机会和较佳的生存条件。这种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生计城市化。当前,发展中国家不仅出现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且由于大城市,特别是首位城市的吸引力,导致大城市数激增,首位城市人口膨胀,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城市人居环境的不断变迁,引起了许多专业和社会人士对理想城市的探索和讨论。本节中选取了一些影响较大和较具典型性的理论予以介绍。19世纪末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城市恶性膨胀,居住条件的恶化成为压抑城市居民的巨大阴影。于是人们开始怀念旧式小城的安宁生活,发出了“回到自然中去”的呼声。在这种背景下,霍华德(E.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图8-1)。该模式基本上属于单核同心圆状结构:6条干道自中心城向外延伸,地域的职能分化按同心圆层展开。中心区为一空旷的公园,既可作休憩用,也是公众集会的场所。四图8-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周是公共建筑群,布置行政、文化、娱乐等市级公共机构。外层是公园绿地带,再外层是商业区,开展零售、批发业务与商业展览等。商业区外层是宽阔的林荫大道,附近有学校、教堂、小型休憩场地等。花园式的住宅群布置在最外层,再向外就是广泛的永久性绿地,有森林、草地,也有农耕地。在《芝麻与百合花》一文中,霍华德表达了他的理想:“按照健康和伦理道德的要求,对现有房屋进行改建。建设新的坚固和美观的住宅。这些住宅在一定的环境中成组地组合,与周围环境完全协调。城墙把整个城市围起来,郊外不再有有害健康的贫困地带,城内有美观的、充满活力的街道,城外则是敞开的田野。城墙外面,有观赏花园和水果园组成的绿带,这样城市任何地点的居民都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就能来到这里呼吸新鲜的空气,身处于绿色环境之中,享受广阔的地平线,这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田园城市是生活居住质量高度理想化的模式,虽然在实际上很难将其推广,但它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却相当深,在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构筑方式上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找到田园城市的影子。本世纪初,因大城市过分膨胀,城市空间过度集中而导致住宅缺乏、交通阻塞、中心拥挤、建筑混乱、城市环境恶化等种种令人头疼和诅咒的“城市病”,1943年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发表了《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他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提出城市秩序的概念,认为城市如细胞一样是有机的,其肌理如同细胞的肌理,如果发展过快或过量,就会打乱系统有机秩序,因此要进行有机疏散。其精髓就是把城市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即避免“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而是把密集的城市区域分裂成一个个的集镇,形成“多核区域”,各区域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以大片的绿化带或河流间隔,这样不仅充分且较均匀地分散了城市人口,减缓旧城区压力,而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使城市规划及建设融入了大自然中,与自然互为一体。1973年,格伦(V. Green)提出了一个组合型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图8-2)。根据多年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经验,格伦认为:通过科学的规划与控制,一定用地规模的城市可以容纳较多的人口,并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他将城市地域分为城市景观与技术景观两部分。前者的功能是居住、轻型加工、行政管理、商务、教育科研和文化娱乐等;后者的功能是采矿冶炼、重型加图8-2 格伦的理想城市 工、交通运输、供水供能、仓储、污染物处理和防灾等。城市景观可采取细胞群布局方式,并保持适当距离,以免干扰。据此,格伦提出了一个诸多微型单元按一定方式排列组合的理想城市模式。该模式城市景观部分含一个核心区和若干个排列有序的次级单元,技术景观由若干个散布在外围的专用地组成,隙间为大小不等的绿地。每个次级单元相当于一个小城镇,内含一个单元中心和三个分区;每个分区含一个分区中心与三个社区;每个社区含一个社区中心和三个街坊。该模式可大可小,次级单元的个数视人口多少而定。如一座200万人口的城市可分为30个次级单元,内含90个分区、270个社区、810个街坊,约25%的人居住在各级中心,其它散布在各个街坊。这样大规模的城市需用地346km2,其中将近30%为城市景观,将近10%为技术景观,其它60%多为绿地。这样,城市景观内的人口密度达2万人/km2,人均占有绿面积为107m2,人口容纳量相当大,环境质量也相当高。我国有学者提出一种“园林城市”的理想模式(图8-3)。这是一种单核多心模式,同时含有圆环和扇形两种结构。市中心――居住区中心――居住小区中心构成全市三级中心。包含各类专业文献、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中学教育、人居环境21等内容。 
 论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湖北省仙桃市的人居建设为例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既是自然生态系统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现代人居环境,绿色和森林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城市森林就是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未 来。打造森林城市,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 始终践行 “既要金山银山,更...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报告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细致阅读,梳理出全书的内容体系框架。又结合个人体会与相关图书、...  要求 分析中国城市建设有关问题,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设想 (2)教训(如图 1-8) 章节题目 第2章 人居环境科学基本框架构想 理解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科学,...  人居环境规划理论与方法 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学生姓名学号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城市规划 XX XX 指导教师 XX 二一四年十二月 生态型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摘要:本文以...  中国人居环境文化论文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大学选修课程,讲风水的广东商学院答题纸(格式二) ---装--- --- 订 ---线---...  评分___ 日期___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课程名称_ 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___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 指导老师_ 黄明娜___...  人居环境学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 人居环境学: 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  一、人居环境概念的发展 中文“人居环境”概念对应的英文是 Human Habitat,Human Settlements 以及 Ekistict.把人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科学来研究,国内最早是吴良镛教授...西方法律思想史课件201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西方法律思想史课件2012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4.6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63-第9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63-9
证明方法:;a)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NaOH+HCl=NaCl+H2O和Na2CO3;b);Na2CO3+Ca(OH)2=2NaOH+CaC;c);Na2CO3+CaCl2=2NaCl+CaCO3;2.氢氧化钙变质;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3.氢氧化钠固体和
证明方法:a) 取样,加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NaOH+HCl=NaCl+H2O 和 Na2CO3+2HCl=2NaCl+H2O+CO2↑b)Na2CO3+Ca(OH)2=2NaOH+CaCO3↓c)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2. 氢氧化钙变质氢氧化钙变质是因为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证明方法:取样,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钙已经变质: Ca(OH)2+2HCl=CaCl2+2H2O CaCO3+2HCl=CaCl2+H2O+CO2↑3. 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变质时,固体质量都会增加。五、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部分变质 1. 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① 取样,(如果是固体,就需要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过量的氯化钙(或硝酸钙)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碳酸钠存在:
Na2CO3+CaCl2=2NaCl+CaCO3↓ 或 Na2CO3+Ca(NO3)2=2NaNO3+CaCO3↓②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滤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存在,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2. 氢氧化钙固体部分变质的证明方法:① 取样,加适量水使固体完全溶解,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碳酸钙存在:
CaCO3+2HCl=CaCl2+H2O+CO2↑② 另取少量固体,加氯化铵(或硫酸铵)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氢氧化钙存在,氢氧化钙部分变质: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或 Ca(OH)2+(NH4)2SO4=CaSO4+2NH3↑+2H2O第四节
中和反应?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配平时要注意H2O的化学计量数。如:2NaOH+H2SO4=Na2SO4+2H2O? 强酸和强碱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沉淀、气泡、不溶物溶解消失、溶液颜色变化),所以为了观察反应是否发生,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如NaOH+HCl=NaCl+H2O,反应的时候要进行以下操作: ①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②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③ 用滴管慢慢地滴入稀盐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如果容器是试管,就直接振荡); ④ 溶液由红色刚刚褪成无色时,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注意是先加碱溶液,再加指示剂,然后才加酸) ? 做上述实验时,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忘加酚酞,在实验结束后再加酚酞溶液,发现酚酞不变色,会有两种情况: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或者酸过量。这时加入碳酸钙固体,如果有气泡产生,说明酸过量;如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虽然不能用酚酞溶液鉴别酸性溶液和中性溶液,但借助一种碱溶液,就能将酸性和中性溶液区分出来。 ? 在所有的复分解反应中,中和反应优先发生,并且反应可以瞬时完成。 ? 中和反应是放热的反应。 ? 中和反应的应用? 。? 熟石灰改良酸性河流(处理硫酸厂的污水:H2SO4+Ca(OH)2=CaSO4+2H2O)。铁粉、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可改良酸性河流,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 ? 碳酸水改良碱性土壤。 Al(OH)3+3HCl=AlCl3+3H2O
Mg(OH)2+2HCl=MgCl2+2H2O小苏打、墨鱼骨粉(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也可以治疗胃酸过多,但它们不属于中和反应。 ? 被蚊虫叮咬时涂含氨水(或者是牙膏、肥皂水)的药物。? 中和反应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一样,是特征反应,不属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第五节
酸碱度? 溶液的酸碱度用pH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如下图所示: ?
绿 紫? ? ?0
酸性增强(由H+控制酸性)
碱性增强(由OH-控制碱性) 14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pH越小;OH-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 溶液中H+或OH-的浓度改变,则pH会相应改变。 一杯pH为5.6的溶液,怎样增大它的pH值? 物理方法:加水稀释。化学方法:加入锌粒、氧化铜、氢氧化钠或碳酸钙等物质(因为pH小于5.6,溶液呈酸性,所以要考虑酸的通性)。测定pH的最简单方法是使用pH试纸。pH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使用pH试纸时的注意事项:?
?? pH试纸测出的pH值是整数。? 在做习题时,使用pH试纸和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同一种方法。 常见物质的pH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厕所清 柠檬 厨房清肥皂 草木灰水
苹果 橘子酱油 西瓜 牛奶 鸡蛋清 牙膏洁剂 醋 洁剂 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 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测定雨水的pH(因溶解有CO2,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 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 第十一单元
化肥第一节
常见的盐? 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游泳池一般用硫酸铜消毒。 ? 医疗上一般用高锰酸钾消毒。? 过去习惯用氯气给自来水消毒,现在用二氧化氯消毒。? 侯氏制碱法:又名联合制碱法。主要产物是碳酸钠,此外还有副产品是氯化铵。 ? 钠离子可以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氯离子可以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 氯化钠等溶于水后,会使水的凝固点降低,以达到溶雪的目的。氯化钠作为融雪剂,对植物有害,会腐蚀桥梁等,所以现在逐渐被绿色融雪剂代替。第二节
粗盐提纯? ? ? ?粗盐的初步提纯只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 ? 当水接近全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剩余水分蒸发。第三节
盐的化学性质? 1比金属2活泼,金属不是钾、钙、钠) ? 盐 + 酸 → 新盐 + 新酸?
? 盐 + 盐 → 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部分不溶于水的盐只具有性质2。氯化银、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不溶于酸就是不与酸反应)。
酸、碱、盐的溶解性(室温)? ? ?
? ? ? 酸:大多数都可溶。 氯化物除氯化银不溶于水外,其余多数均易溶于水。硫酸盐除硫酸钡不溶于水,硫酸银、硫酸钙微溶于水外,其余多数易溶于水。 碳酸盐只有碳酸铵、碳酸钾、碳酸钠易溶于水。 “溶”表示那种物质可溶于水,“不”表示不溶于水, “微”表示微溶于水, “挥”表示挥发性,“-”表示那种物质不存在或遇到水就分解了 第五节
化学肥料? ? ? ?化学肥料:以化学和物理方法制成的含农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的肥料。 农家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化学肥料的特点:营养元素单一,肥效快。? 氮肥? 。(缺氮的表现:叶黄) ? ?? 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一:取样,加水溶解,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NH4NO3+NaOH=NaNO3+NH32O如果现象不明显,可以加大反应物的浓度,或者加热。方法二:取样,加熟石灰研磨,如果闻到刺激性氨味,说明有铵根离子: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 氮肥的简易鉴别1) 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区别。 2) 对于剩下的氮肥,首先加碱研磨,没有气味的是尿素。 3) 加硝酸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铵。4) 接下来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铵,否则是硝酸铵。 ? 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 钾肥?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缺钾的表现:叶尖发黄) ? 常用钾肥: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 ? 农村最常用的钾肥是草木灰。 ? 磷肥? 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缺磷: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 常用磷肥:磷矿粉(磷酸钙)、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过磷酸钙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如草木灰、熟石灰等。 ? 磷酸根的化合价是-3,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是+5。 ? 复合肥: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 常见的复合肥有: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磷酸铵 ? 后三者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 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土壤污染:产生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物、放射性物质。 ? 大气污染:产生一氧化二氮、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水体污染:氮、磷过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赤潮、水华等现象。 ? 长期使用硫酸钾、硫酸铵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计算题? 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原子个数某元素的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某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00%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例题】多少吨的氧化亚铁(FeO)中所含铁元素质量和100t中氧化铁所含铁元素的质量相同?解:设需氧化铁的质量为x。x? 5656?2?100%?100t??100%56??35642 x??100%?100t??100%72160x?90t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63等内容。 
 2014年人教版初中化学新版上、下册知识点系统归纳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中 2015 级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工作...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_初三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二章绪言...  2014年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1 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_初三理化生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_初三理化生_理化生_...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_中考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九...  2014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酸和碱知识点总结_理化生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九妖笑话 2014年笑话大全之让你笑个够 儿童笑话大全爆笑 爆笑笑话精选+...  同系列文档 201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单...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12届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  同系列文档 2012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单... 九年级上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2012届九年级化学上册期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泽东著作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