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约圣经讲章解释哥林多后书7章祷告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哥林多后书释义.doc12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哥林多后书概论 1
赐各样安慰的神 9
跌倒的信徒需要安慰 16
信徒是主的信与主的光 23
信徒在苦难中有盼望 32
行事凭信心不凭眼见 40
似乎受苦难却得满足 49
神是安慰丧气者的神 58
第八章 信徒当济助穷苦人 65
乐助者蒙神喜爱 74
保罗辩护使徒的权柄 82
保罗自述所受的苦难 91
保罗证明他有使徒的权柄 105
最后的劝勉 116
主啊我信………………………………………封底
作者:林献羔
地址:广州市 德政北路
雅荷塘(北)荣桂里15号
邮政编码:510055
电话:020-座机电话号码
日期:2012年1月新印
哥林多后书概论
读经:哥林多后书1:1-7
保罗写了三封信给哥林多教会:第一封就是现在的哥林多前书。第二封是保罗流着同情的眼泪写成的(2:9,7:8,12),但已遗失了。第三封是哥林多后书。
新约共有五卷教牧书信:哥林多前书、提摩太前书、后书、提多书都是论牧养教会之工。哥林多后书是论教牧之行,说明保罗传道行事的毅力,不愧为实行传道人的良好模范。
一、写了哥林多前书之后的情况
保罗写了第一封信后,过了一段时间听见哥林多教会变得更坏;又有人反对使徒的权柄;所以他在以弗所写了哥林多前书(严责他们),派同工提多带给他们。不久,以弗所城发生大乱,保罗受到逼迫(徒19:21-41)。因此他离去,在特罗亚等提多。但提多没有准时回到以弗所,所心保罗很担心,就去马其顿的腓立比(林后2:12-14,徒20:1)。直到提多来了,他才得安慰。提多对他说:哥林多信徒多半悔改了(林后7:5-16);但有些人对保罗的改口不够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哥林多后书11-16章注释
哥林多后书11-16章注释
四.保罗维护他的使徒身分(一一1~15)
一一1 但愿你们宽容我这一点愚妄,其实你们原是宽容我的。保罗希望他这样自夸时,他们能够忍耐他。但他又感到他们是正在忍耐他,因而这要求是不需要的。
一一2 他跟着说出作这请求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为哥林多信徒起的愤恨,原是神那样的愤恨。他曾把他们许配一个丈夫,好让他把他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对哥林多信徒的属灵境况,保罗个人感到有责任。他的愿望是到了将来那一天,即信徒被提时,他可以把他们献给主耶稣,是未受当时流行的假教训所败坏的。就是由于保罗为他们起的愤恨,他愿意留在那似是愚妄的自夸中。
一一3 保罗这愚妄行为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怕圣徒会被骗,他们的心或偏于邪,失去那向基督所存纯一清洁的心。纯一的心指诚心。他希望他们单单忠于主,不让他们的心被任何人引诱。他又希望他们对主的献身是无瑕疵的。
使徒保罗记得蛇怎样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他首先取悦她的心思或智慧。假师傅正是这样行在哥林多信徒身上。保罗要哥林多这童女的心专一而没有瑕疵。
留意保罗看夏娃与蛇的故事为事实,而不是神话。
一一4 保罗愿意有一点愚妄的第三个原因是哥林多信徒似乎想听从假师傅的教训。
有任何人到哥林多来另传一个耶稣,宣称在圣灵以外,人可另受一个灵,并宣布有另得一个福音,哥林多信徒都颇愿意忍耐。他们似乎爱忍受这些观点,保罗讽刺地说:「你们若能忍耐别人,为何不忍耐我?」
最后他说:「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我们应从讽刺的角度了解这句话。使徒不是同意他们接受异端,而是责备他们易于受骗,并缺乏分辨能力。
一一5 他们要忍耐保罗的原因是他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他说最大的时是用一种讽刺的语调。这词的字面(及现代语感的)翻译是「超级使徒」。
改教家引述本节来驳斥教宗观念里彼得是主要使徒,以及教宗继承了使徒之首位的观念。
一一6 保罗的言语虽然粗俗,他的知识肯定并不粗俗(译按:或作没有充足训练)。哥林多信徒应明白这一点,因为他们是从使徒保罗领受基督信仰的知识的。无论保罗在囗才方面是多么不足,多么拙劣,他显然已叫哥林多的圣徒明白他的信息。哥林多信徒必可为此作见证。
一一7 若他粗俗的言语不是哥林多信徒厌恶他的原因,也许他有过犯使他自居卑微,叫他们高升。本节上半部解释了这意思。使徒保罗与哥林多信徒同在时,并没有接受他们的金钱援助。也许他们感到保罗这样卑微而叫他们高升,其实是一种罪。
一一8 「我亏负了(直译为抢了)别的教会」是一种称为夸饰法的修辞。这夸张的说法目的是在人心中产生真正的效应。保罗实际上并没有抢劫别的教会,他的意思只是当他在哥林多事奉时,他是从别的教会接受资助,以致能够服侍哥林多信徒而不取分文。
一一9 使徒保罗逗留在哥林多期间,也有缺乏的时候。他有否让哥林多信徒知道他的缺乏而要求他们帮助?肯定没有。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们都补足了他在物质上的缺乏。
使徒保罗尽所能不累着哥林多信徒,他希望能继续这样持守着。在哥林多信徒中间,他不会强求使徒的权利,不会要求他们供应他的需要。
一一10 保罗确信无人能在亚该亚一带地方,即哥林多的所在地,阻挡他这自夸。他无疑是指那些批评他的人因他的禁戒而攻击他。他们说他因为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使徒,所以没有强求信徒的资助(林前九)。纵然批评者这样控告他,他仍以服侍哥林多信徒不取分文而夸囗。
一一11 他为什么这样夸囗呢?是因他不爱哥林多信徒吗?神知道不是这个原因!事实上,他心里充满着最深的爱。似乎保罗怎样做,都会受到批评。若他接受哥林多信徒的金钱,他的反对者会说他只为报酬而传道。他没有接受他们的金钱,又蒙受不爱他们的指摘。但神知道事情的真相,保罗情愿将这事交在他手里。
一一12 显然那些犹太派基督徒期望哥林多信徒给他们金钱,他们曾这样要求,也曾从哥林多信徒接受了金钱。象大多数异端一样,除非有金钱上的报酬,否则他们是不会服侍信徒的。保罗定意还要谨守宗旨,不从哥林多信徒收取分文。若假师傅要继续与保罗较量,就让他们跟随他的宗旨。但他知道他们总不能为不受报酬而夸囗。这样,他便摧毁他们夸囗的基础了。
一一13 保罗容忍至此,终于说出了他对这些人的真正评价。他已不能再抑制自己了!他要按他们的本相称呼他们。那等人是假使徒,意思是他们从未受主耶稣基督差遣。他们或是自己擅取这位分,或是由其它人授予他们的。他们行事诡诈,这是描述他们往来于教会间,希望信徒信从他们的假教训。他们装作基督使徒的模样,假装是基督的代表。保罗不打算与这等人看齐。
使徒保罗论到这些犹太派教师的事,可从今天的假教师身上看见。「我们都知道,我们若看邪恶为邪恶,它就永远不能引诱我们;假装对其权力来说是重要的;它以人不能不说好的思想和希望来投迎合人的心意。」(选录)
一一14 使徒保罗说他那些在哥林多的批评者假装基督的使徒。但他回心想到他们主人的策略,便不觉得奇怪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
今天我们一般把撒但勾划成一个头上有角,身后有尾巴,样子阴险的红色活物。当然,这样的画象跟撒但向人展示的模样极不相同。
有些人则联想撒但为一个醉汉,在陋街上颠簸而行。但这也是对撒但所存的假印象。
本节告诉我们,撒但化妆为光明的天使。要说明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说撒但装作福音的使者,他穿上宗教的外衣,站在时下受欢迎之教会的讲台上。他囗里说着许多宗教用语,如神、耶稣、圣经。但他迷惑他的听众说救恩是在乎行善积德。他并不传讲基督宝血赎罪的道理。
一一15 达秘曾说,撒但拿着圣经的时候是最恶的。这是本节的概念。若撒但自己装假,无怪乎他的差役也这样做。他们装作什么?装作假师傅、无神论者、还是异教徒?答案:都不是。他们装作仁义的差役。他们自称是教会的差役。他们声称要带领人进入真理和仁义中,但他们却是那恶者的差役。
他们的结局,必然照着他们的行为。他们要毁坏──他们必要被毁。他们的行为带人进入灭亡;他们自己却要被带进永刑。
五.保罗为基督受苦证明他是使徒(一一16~33)
一一16 保罗这样说,是希望人不可把他看作一个自夸的愚妄人。然而,他们若坚持,也让他们当他是愚妄人来接纳,叫他可以略略自夸。
要留意我(也)可以略略自夸中的「也」字(译按:「我」原文作「我也」)。这词语有其真实的意义。假师傅常常自夸。事实上,保罗是说:「纵使你们要把我看作愚妄人(其实我不是),也请接纳我,以致我可以稍微自夸,象其它人一样。」
一一17 本节有两个可能的解释。有人认为保罗是说,虽然这句话是神所默示的,但却不是主的命令。
另一个解释是保罗在这里所作的,即有夸囗,不是奉主命而行,意思是并非跟从主的榜样。主耶稣从未夸囗。
费廉思采取第一种观点,把本节翻译为:「我现在不是奉主的命令说话,而是作为一个愚妄人,必然这样夸囗。」
但我们选择第二种看法──那自夸并不是奉主命而作的,而是保罗似乎是愚妄地自己夸耀自己。雷历评论说:「他说他必须靠着他自然的本能纵情于此(夸囗),好叫他能列出一些重要的事实,吸引他们的注意。」(注41)
一一18 哥林多信徒当时听闻许多人自夸,那些人都是按着堕落的人类本性自夸。若哥林多信徒认为假师傅有足够理由自夸,就让他们思想他的夸囗,看其内容是否没有坚固的基础。
一一19 保罗又再使用讽刺的语调。其实他要求哥林多信徒作在他身上的事,他们正在天天作在其它人身上。他们以为自己是精明人,不会被愚妄人欺骗。然而,他们当时却正在被欺骗。他会继续解说这一点。
一一20 他们愿意忍耐保罗所描述的那一类人。
那类人是谁?从下文明显可见,就是犹太派教师,即那榨取哥林多信徒的假使徒。首先,他使他们作奴仆。这无疑是指律法的辖制(徒一五10),说在基督里的信不足以叫人得救,人也必须遵守摩西的律法。
第二,他侵吞圣徒,意思是他要求大量的金钱资助。他不是为爱他们而服事,却是为了金钱上的报酬。
掳掠你们这句话是使用狩猎的比喻。假师傅把这些人当作猎物,掳掠他们往他要去的地方。
这些人的特征是骄傲自夸、高抬自己。他们批评别人,使自己在人前显得更了不起。
最后,他们打信徒的脸,那是一种极大的侮辱。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按字面解释这话,因为历代以来,傲慢的圣职人员都会打他们的教区居民,藉以证明自己的权力。
使徒保罗希奇哥林多信徒竟愿意忍耐这些假师傅的虐待,却不愿意忍耐他出于爱心的提醒和劝告。
达秘说:「真是希奇,人能忍耐虚假的事──更甚于对真实的事的忍耐。」(注42)
一一21 有些人认为保罗在本节的意思是:「我这样贬抑自己,好象我在你们中间的时候,我是软弱害怕的,不敢证明自己的权力,象这些人一样。」
另一个意见认为本节的意思是:「或这样说是贬抑自己,因为若这样就是刚强,那么我就是软弱了。」费廉思的翻译跟第二个观点相同:「我几乎不好意思说我从未向你们作出那样刚强的事。」
保罗说,若假师傅所作的是真正的刚强,他就要羞辱自己说,他从没有显出那样的刚强,却是显出软弱。但他又马上补充说,这些人有理由在何事上勇敢,他肯定也有他们一样的权利去勇敢。莫法特说得好:「就让他们随意吹嘘吧,我和他们是平等的(小心,这是一个愚妄人的任务!)。」使徒保罗以此为引言,继而进入本书信中极为庄严的一部分,显出他有权自称是主耶稣基督的真正仆人。
相信你还记得哥林多教会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就是保罗是否一个真正的使徒。他要出示什么证明,表示他已得着神的呼召?例如,他怎样能向人证明他与十二位使徒同等?
他已准备好了答案,但或许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他没有任何证书证明他是从某某神学院毕业的。他也没有耶路撒冷众弟兄写的推荐信,说明他们按立他作圣工。他没有展示他个人的成就或技能。他给予我们的,是一个感人的报告,说明他为福音的工作忍受了多少痛苦。不要错失哥林多后书这部分的戏剧性的事件,及所引起的悲怆。试想象那无畏的保罗,不懈地奔波,奔走传道旅程,受基督的爱束缚,只要人仍渴望基督的福音,甘愿忍受说不尽的艰困。我们细阅这段经文时,少有不受感动、不觉羞惭的。
一一22 假师傅很多引用他们的犹太世系。他们自称是纯种的希伯来人,是以色列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他们仍陷在妄想中,以为这家谱能使他们在神眼中受宠爱。他们不知道神昔日的子民以色列,已因为拒绝弥赛亚而被神搁在一旁。他们不知道在神眼中,犹太人和外邦人并没有分别:所有人都有罪,需要信靠基督,惟独信靠基督,才能得救。
他们在这方面的自夸是无用的。他们的世系并不超越保罗,因为保罗同样是希伯来人、以色列人,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这些并不能证明他是基督的使徒。因此他匆匆回到论点的主要部分:在某一方面,他们是不能超越他的──在患难和困苦上。
一一23 他们的职业是基督的仆人,他「在献身、劳苦和受苦上」,是主的仆人。使徒保罗不会忘记他是受苦之救主的跟从者。他知道仆人不能高过主人,使徒在世上不能期望得到比主人优厚的待遇。保罗晓得他愈忠心事奉基督、愈传扬救主,他在人手中就会愈多受苦。在他看来,受苦是基督仆人的记号或标志。虽然他感到这样夸囗是愚妄的,但他需要说出真相,而真相就是没有人见过这些假师傅受苦。他们选择了容易走的路。他们避免受责备、受逼迫和羞辱。因此,保罗认为他们并非处于优势去攻击他基督仆人的身分。
现在让我们看看保罗用以支持他自称是真使徒而列举的种种苦难。
我比他们多受劳苦。他想到自己的传道旅程,想到他怎样周游地中海一带,宣扬基督。
受鞭打是过重的。保罗在这里描述了他在基督的敌人──异教徒和犹太人──手下受鞭打的情况。
多下监牢。按圣经记载,保罗传道至此时,他下监只有一次,就是在使徒行传十六章23节,当时与西拉在腓立比被下狱。现在我们知道这只是保罗多次下狱的其中一次,保罗原是牢房的常客。
冒死是屡次有的。毫无疑问,保罗写到这里时,想起他在路司得从死亡里逃了出来(徒一四19)。但他也可能回顾其它类似的情况,即他因逼迫而几近死亡。
一一24 摩西律法禁止犹太人一次过鞭打犯人四十下(申二五3)。为确保不违反这律法,犹太人通常会打三十九下。当然,只有他们认为是严重罪行时才施以这刑罚。使徒保罗在此让我们知道,他的同胞竟曾五次向他施以这种严厉的刑罚。
一一25 被棍打了三次。新约只提到在腓立比那一次(徒一六22)。但保罗另有两次受了这种痛楚而羞辱的对待。
被石头打了一次。无疑这是上文已提到的,在路司得那一次(徒一四19)。那次保罗被石头打至重伤,人们以为他死了,把他拖出城外。
遇着船坏三次。保罗的试炼并非全部直接出于人手。有时他是在大自然的动荡下摇撼。这里提到的海难,圣经并没有记载。(使徒行传二十七章的海难是后来保罗前往罗马时遇上的。)
一昼一夜在深(海)里。使徒行传似乎有这样的记载。有一个问题是这「深」是指监牢还是大海。若指大海,则保罗是否在筏子或小艇上?若否,则只有藉着主直接的、神迹性的干预,保罗才得以生还。
一一26 又屡次行远路。你若翻开圣经后的附录地图,常会找到一个题为「保罗的传道旅程」的地图。细阅保罗所行的路线,又想想当日原始的交通工具,你会较深入地明白这句话的含意!
保罗跟着列出他曾遇上的八种危险。他曾遭江河的危险,这是指河水暴涨。也有盗贼的危险,因为在他的行程上,有许多地方是盗贼横行的。他也面对同族──犹太人,并外邦人──他的福音对象,带来的危险。还有城里的危险,如路司得、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他也面对旷野的危险;旷野大概指小亚细亚和欧洲人囗稀疏的地区。他曾遇上海中的危险──有暴风、礁石,也许还有海盗。最后,还有假弟兄的危险,无疑是指那些假装基督徒师傅的犹太教律法主义者。
一一27 劳碌指保罗不停的工作,而困苦则有因工作而耗尽或受苦之意。
多次不得睡。在路程上,他大概常常需要在露天的地方席地而睡。但危险从各方守候着他,因而他需要彻夜不眠,以防危险临到。
又饥又渴,多次不得食。这位伟大的使徒周游各处事奉主的时候,常有吃喝的缺乏。不得食(禁食)可能指那出于自愿的禁食,但更可能指食物短缺。
受寒冷,赤身露体。保罗常是鞋履破旧,衣襟单薄,再加上天气骤变,他本已清苦的生活便更形不安。何治说:
在我们眼前的是使徒中最伟大的一位,他的背因经常的鞭打而破裂,他的身体被饥渴、日晒雨淋所蹂躏;他更受寒冷、赤身露体,被犹太人和外邦人逼迫,到处被赶,居无定所。这段经文较其它任何一段,更使当今最劳碌的神仆羞惭掩面。若与这位使徒相比,他们又曾作何事、曾受何苦?我们知道他现今在荣耀里,跟他昔日在地上受苦一样那么超卓,我们的心也得安慰。(注43)
一一28 除了这外面的事,即那些特别的事,保罗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他身上。这句话有着何等意义,为教会挂心的事远超其它试炼!保罗是一位真正的牧者。他对主的子民充满爱和关怀。他不是受雇的牧羊人,而是主耶稣真正的代理牧人。那正是他在这段经文要辩明的重点。从种种理性的立场看,他确已取得胜利。他对教会的负担提醒我们一句话:「建立教会是伤心难明的工作,医治教会更是无休止的工作。」
一一29 本节跟前一节有密切的关系。在第28节,使徒保罗说他天天挂念所有教会的事。他在本节解释他的意思。他若听闻一些信徒软弱,他自己便感到那软弱。他身同感受地忍受别人的痛苦。若他知道一些在基督里的弟兄跌倒,他便会义愤填膺,十分焦急。影响神子民的事也影响着他。他们受苦,他便悲伤;他们得胜,他便欢呼。这一切叫基督的仆人心力交瘁。保罗何等明白此理!
一一30 保罗夸囗的,不是他的成就,不是他的恩赐或才干,而是他的软弱,他的羞耻,他所忍受的侮辱。通常人不会以这些夸囗,这一切也不会叫他们成名。
一一31 提到他的受苦和羞辱时,保罗马上想到他一生工作中最羞辱的一刻。他若要以他的软弱为荣,便不能不提到他在大马色的经历。由于这样以羞辱的经历夸囗是与人性相违的,所以保罗呼求神证明他所言非虚。
一一32 这事件的详情可见于使徒行传九章19至25节。保罗在大马色附近悔改归主后,便开始在当地的会堂里传讲福音。他所传的道初时引起了人的好奇,但不久,犹太人便设计杀害他。他们派人日夜在城门把守,为要捉拿他。
一一33 一天晚上,门徒把保罗放进筐子里,从城墙上的窗户……缒下去,他因而得以逃脱。
但保罗为何要提到这事件?华特逊认为:
他抓住人看为羞耻和笑柄的事,以其为另一证据,证明他一生最关注的就是服侍主基督。为基督的缘故,他愿意放下个人的骄傲,并在人面前显为软弱。(注44)
六.保罗所得的启示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0)
一二1 使徒保罗希望他根本不需要自夸。这样做与他无益,也不合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有需要的。因此,他从事奉中最卑微、最羞辱的事件,讲到最高峰的时刻。他要提到他亲眼看见主自己。
一二2 保罗认识一个人,他在十四年前有这经历。虽然保罗没有指明那人是谁,但毫无疑问,那人就是保罗自己。谈到这样一个超凡的经历时,他没有提到自己,只是以一个平淡的方式来叙述。所提到的人是在基督里的,即他是一个基督徒。
一二3 保罗不知道他当时是在身内或在身外。有些人推测这情况可能在保罗某次受逼迫时发生,如在路司得那一次。他们说他可能实际上已死去,已到了天堂。但这里的上下文肯定不需要这样的解释。事实上,若保罗不知道他当时是在身内或在身外,即生或死;若任何现代解经家要对此加以说明,便会显得奇怪!
重要的是这人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圣经暗示三层天的存在。第一层是在我们以上的大气,即头上的蓝天。第二层是宇宙星空。第三层是最高的天,即神宝座的所在。
从下文清楚可知,保罗所在的地方,就是主耶稣带着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前往的、那蒙福之地,也就是神的居所。
一二4 保罗听见乐园里的言语,并明白所说的话,但他返回地上后,不能说出这些话语。那些言语是人不可说的,意思是那些言语太隐秘,不能吐露,不能公开。摩根写道:
有些人热衷于谈论他们看见的异象和启示。问题是这样热心是否能证明那异象和启示并非「出于主」。神赐下异象和启示时(异象和启示在某些情况下会赐给神的仆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虔敬的静默。这些启示极庄严、极震撼,不能轻率地加以描述或讨论,但其果效在所有生命和事奉中却是显着的。(注45)
一二5 要为软弱夸囗时,使徒保罗不介意提到自己。但要为异象和主的启示夸囗时,他不会直接说是他自己的经历,而只说是一个他所认识的人的经历。他不否认他是那有此经历的人,只是不愿意直接亲自代入叙述当中。
一二6 使徒保罗还有其它伟大的经历可以夸囗。他若愿意夸囗,也不算狂。他所说的必是实话。但他不会这样做,因为他恐怕有人把他看高了,过于他们实际在他身上看见或听见的。
一二7 这整个部分的经文是基督仆人准确的描述。当中有极度的卑微,如大马色的事件。然后也有高峰的经历,如保罗那叫人兴奋的启示。但通常主的仆人有着这些经历后,主会让他忍受肉体上的刺。那就是本节所说的。
我们从本节学习到许多极为宝贵的功课。首先,本节证明主那神圣的启示也不能改正我们的肉体。使徒保罗听见了乐园的言语后,仍有其旧本性,有着陷入骄傲之诱惑的危险。正如雷德所说:
「在基督里的人」在神面前听着乐园里隐秘的言语时,是安全的,但他回到地上后,便需要「肉体里的刺」来提醒他,因为他的肉体会因乐园里的经历而夸囗。(注46)
保罗肉体里的刺是什么?我们只可确定地说,那是神容许出现在他生命中身体上的试炼。无疑主是刻意不去说明那根刺是什么,好让历来受试炼受试探的圣徒,可以在受苦上感到与使徒保罗更相近。或许那是某种眼疾(注47),或许是耳痛,或是疟疾,或是偏头痛,或是与保罗说话的能力有关的。莫尔赫说:「圣经没有明说这根刺的性质,或许是为使所有受苦者,都因保罗那不可名状但却痛苦的经历而得到激励。」(注48)我们的试炼也许跟保罗很不相同,但应该能带来类似的操练,结出相同的果子。
使徒保罗形容那根刺是撒但的差役,为要攻击他。在某种意义上,那根刺代表撒但努力地打击保罗在主里的工作。但神比撒但大,他用了一根刺来使保罗谦卑,进一步为主作工。一个软弱的仆人能成功地事奉基督。他愈是软弱,随着他传道的基督的能力便愈大。
一二8 保罗曾三次求过主叫那根刺离开他。
一二9 主应允了保罗的祷告,但却不是按着他所预期的。实际上,神是这样对保罗说:「我不会把刺除去,但我会作更大的事:我要给你恩典去忍受痛苦。但保罗,你要记住,虽然我没有把所求的赐给你,但我却要把你最深切的需要赐给你。你不是希望在传道的时候有我的权能和力量吗?要达到这果效的最隹方法就是你要保持在软弱的位置上。」
保罗三次重复地祷告,神就是这样给他重复的答案。神还要继续给世上受苦的人这样的答案。比挪开试炼和受苦更好的,就是有神的儿子同在,得着神加力和赐恩的确据。
留意神这样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我们不需要求他赐足够的恩典。他的恩典已经是够用的!
使徒保罗完全满意主的答案,因此他说:「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主解释他行动中的智慧后,保罗实际上是说,那正是他唯一所想的。因此,他没有因那根刺而埋怨,反而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他要跪下为此感谢主。只要基督的能力覆庇他,他便欢喜地忍受这些痛苦。孙德生说得好:
世人的哲学是:「不能医治,便要忍受。」但保罗却光明地见证说:「不能医治,便可享受。我享受软弱痛苦、缺乏和困难。」他见证神恩典是何等的奇妙,他乐于迎接另一些困境,好得着丰富的恩典。「我欢喜地称颂……我甚至享受──我的刺。」(注49)
一位波兰贵胄的妻子裴艾玛长期陷于挫折和失望中。但她的传记作家却大为赞赏她得胜的信心:「她从神多次拒绝中搜集得壮丽的花束!」
一二10 正常来说,要从这里所列举的经历中享受喜乐是不可能的。要理解这节经文,关键就是为基督的缘故这句话。我们一般不会为自己或为一些所爱的人去忍受的东西,我们为了基督的缘故,或为了福音的广传,都应该乐意去忍受。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软弱和无有,我们才会竭力地倚靠神的能力。又当我们完全地倚靠他,他的能力才向我们彰显,我们便真正的刚强了。
极力争取撤消大英帝国下奴隶制度的威伯福士是一个身体孱弱的人,但他对神有很深的信心。包斯威尔谈到他说:「我看见他好象一只虾变成鲸鱼一样。」
在本节中,保罗是遵守主在马太福音五章11、12节所说的话。人辱骂和逼迫他的时候,他便感到喜乐。
七.保罗所行的神迹证明他是使徒(一二11~13)
一二11 保罗至此对这些夸囗的行动感到厌倦。他感到自己成了愚妄人。他本不应这样做,但哥林多信徒真的强逼他。保罗的批评者无情地攻击他,他们却应夸赞他。虽然他算不了什么,但他却没有一件事在他们赞许的最大的使徒以下。
一二12 他提醒他们,他到哥林多去传福音时,神以使徒的凭据证明他所传信息的真实。这些凭据是神赐给众使徒的神迹异能,叫听者知道他们确实是主所差遣的。
神迹奇事异能并非描述三种不同的神迹,而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神迹。神迹用以带出人所能明白的意义。奇事是显着的事迹,能激起人的情感。异能是显然出于超自然能力的行为。
显出使徒的凭据来原文是用被动语态,即使徒的凭据被显出来。保罗并不邀功,他只说是神藉着他行出这些神迹来。
一二13 在得以看见神迹方面,哥林多信徒并没有什么事不及别的教会。他们从保罗手中,得以见证这些神迹,象保罗所探访的别的教会一样多。那么,他们不及别的教会是什么意思呢?保罗可见的唯一分别就是他没有累着哥林多信徒,意思是他没有要求他们必须给予经济的援助。若这事使他们觉得不及别人,保罗求他们饶恕他这不公之处。这是他唯一没有坚持的使徒的「凭据」!
八.保罗未决定访问哥林多的行程(一二14~一三1)
一二14 如今我打算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这句话可理解为使徒保罗曾三次打算探访哥林多,但他实际上只到访过一次。第二次他并没有起行,因为他不想严厉地对待信徒。现在他第三次打算到访,而这次是他第二次探访。
又或许本节意思是他准备作第三次探访。第一次记载在使徒行传十八章1节。第二次是一次伤痛的探访(林后二1,一三1)。这次会是第三次。
若果然成行,保罗也决意不累着他们。他的意思当然指不会接受任何金钱的酬劳。在经济方面,他不会倚赖他们。原因是他所求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他们。保罗对人的兴趣比对物质的兴趣大。
他欲以父母的心肠对待哥林多信徒。儿女不该为父母积财,父母该为儿女积财。据我们所知,这只是生活的现象。正常来说,是父母勤努工作,为求儿女得饱足。儿女一般不会这样照顾父母。因此,保罗是说他希望哥林多信徒让他充当他们的父母。
我们小心不要过分猜度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并非说父母必须为儿女的未来而积财。这里并没有谈到将来的缺乏,只是谈到现今的需要。保罗只是想到他在哥林多事奉主时,一些即时需要的供应。他决意不倚靠哥林多的圣徒。他心里并没有想到他们当为他年老退休而作准备,也没有想到他应这样为他们作准备。
一二15 我们在本节瞥见使徒保罗对那些在哥林多神的子民一种不灭的爱。他甘心乐意为他们的灵魂,即为他们属灵的福祉,费财费力。他比那些在他们中间的假师傅更爱他们,但他们爱他却愈发少。但这对他并没有分别。纵使他们不报答,他也会继续爱他们。在这方面,保罗真正是跟从学效主的。
一二16 使徒保罗在此用了他的批评者攻击他的话。事实上,他们是说:「即使保罗自己没有直接从你们手中拿取金钱,然而,他却用诡计来骗取。他派代表到你们那里去,然后由他们把钱带回去给他。」
一二17 我若没有直接敲诈你们,我又可有差人到你们那里骗财?使徒保罗直接问哥林多信徒这些针对他的指控是否真确。
一二18 保罗回答自己的问题。我劝了提多,大概是指我劝了提多探望你们。但保罗没有差派提多独自前往。他又差了另一位兄弟与他同去,恐怕他们有丝毫怀疑保罗的动机。提多到达哥林多后,有何事发生呢?他有否坚持自己的权利?他有否要求哥林多信徒资助他?他有否尝试在他们身上得着什么?没有。本段显示提多是以一些世上工作来维持生计的。以下的问题暗示了这情况:「我们行事,不同是一个心灵么?不同是一个脚踪么?」换句话说,提多与保罗按照相同的三个原则,他们都不需要哥林多信徒的资助。
一二19 哥林多信徒会以为一切保罗所说的,都是在为自己分诉,好象他们就是法官一样。相反,保罗所作的,就是当神面前写这信给他们,好把他们建立起来。他盼望能使他们的基督徒生命得到坚固,并忠告他们,免得他们陷于危险中。他愿意帮助他们,过于维护自己的声誉。
一切的事一句,新英王钦定本加上「(我们作)一切的事」,但似乎作「(我们写下)这一切」更为恰当(比较林后一三10)。
一二20 保罗希望他到访哥林多时,能看见信徒快乐地相处,能斥责假师傅,并承认众使徒的权柄。
他也希望探访他们的时候,是带着喜乐的心,而不是带着沉重的心情。他若看见他们当中有分争、嫉妒、恼怒、结党、毁谤及其它形式的冲突,就会深深地感到难过忧愁。
一二21 毕竟这些哥林多信徒是保罗的喜乐,是保罗的冠冕。他当然不希望来到他们那里时,要因他们感到惭愧。他也不希望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奸淫邪荡的事而仍未悔改,要他为此忧愁。
保罗说许多人从前犯罪,所指的是谁?我们只有理由假定他们是哥林多教会里的人;否则,他不会在给教会的信上这样讨论。但我们不可看他们为真信徒。保罗特别说明他们行这些罪,而他在其它地方都明确指出,任何人在生活中行这些恶事,都不能承受神的国(林前六9、10)。使徒保罗为他们忧愁,因为他们不肯悔改,因而要被逐出教会。
达秘指出本章以第三层天开始,却以地上可恶的罪作结。在两者之间,他看出一个补救方法,就是在使徒保罗身上的基督的能力。(注50)
一三1 保罗快要前往哥林多探访。他来到了,信徒间的罪便要被审查。这等审查要按神在申命记十九章15节所定下的原则来进行:「凭两三个人的囗作见证,句句都要定准。」保罗不是说他要主持审讯。这审讯会由地方教会执行,他则充当一名顾问。
九.保罗的使徒身分有哥林多信徒作证(一三2~6)
一三2 在第二次探访的时候(除此以外,没有其它记载),保罗曾警告他们说,他要严厉地对待犯了罪的人。现在虽不在他们那里,他也预先告诉他们说,他若再来,必不宽容那些犯罪的人。
一三3 哥林多信徒正受假师傅蒙骗,他们怀疑保罗是否真使徒。事实上,他们是要求他拿出凭据,证明他真正是神的代言人。证明基督真的藉着保罗说话的凭据是什么呢?保罗回答这问题前,先引述他们这无礼的要求:「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
然后他以插句的形式,提醒他们说,基督已经以大能向他们显现。他们相信福音时,生命中那重大的革命性的改变并不是软弱的。
一三4 保罗提到「软弱」和「大能」时,会想起从软弱得刚强这似非而是的道理,这在救主和他的仆人的生命中都可看见。我们的主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他的追随者本身也是软弱的,但主却藉着他们彰显他的大能。保罗说我们……因神向你们所显的大能,也必与他同活,所指的并不是复活。他的意思是当他到访的时候,他会处理那些犯罪的人,从而彰显神的大能。他们说他软弱可鄙;他要向他们显示,他执行纪律时可以是刚强的!
一三5 本节与第3节上半部相连如下:「你们既然寻求基督在我里面说话的凭据……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他们自己是保罗使徒身分的凭据。他们是藉着他被带到救主面前的。他们若要看他的荐信,便应看看自己。
本节常被误解为我们寻求得救的确据,就应看看自己的内心。但这只会带来失望和疑惑。得救的确据首先从神的话语而来。我们相信基督的那一刻,便可从圣经知道我们已经重生。随着时日过去,我们也可找到这新生命一些别的证据──喜爱圣洁,恨恶罪恶,爱弟兄,行公义,顺从神,从世人中分别出来。
但保罗并不是要哥林多信徒自我省察,作为得救的凭据。他是要求他们从自己的得救中找出保罗使徒身分的证据。
只有两个可能性:有耶稣基督在他们心里,或他们是可弃绝的,是膺造的。可弃绝的一语原用来描述那些经试验而发现是假的金属品。因此,哥林多信徒或是真信徒,或是经不起考验而成为可弃绝的。
一三6 若他们的结论是他们真正得救了,则使徒保罗便是真使徒而不是可弃绝的。哥林多信徒生命中奇妙的改变不可能由一个假师傅而来。
十.保罗愿意亲切地对待哥林多信徒(一三7~10)
一三7 保罗继续谈论惩处哥林多教会中犯罪者的题目。他说他祈求神使哥林多信徒,不要因容忍他们中间的罪而作恶事,而是要努力不懈地处罚和挽回犯罪者。他这样祈求不是为了显明自己是蒙悦纳的,或使自己站在较有利的位置上。他希望他们这样做,不是单单为了他可藉他们的顺从,来显明他自己的权威。这个绝对不是保罗的意思。他希望他们这样做,是因为那是正确和诚实的。他宁愿他们这样做,纵使他因而看似是被弃绝的。
这里也是保罗并不自私的一个明证。在他的祷告中,他常常想着别人的好处,而不是自己被承认。若保罗带着刑杖到哥林多去,以声明他的权威,并在教会纪律上得到信徒服从他的指示,他便可以此来与假师傅争辩。他可以说那是他合法之权威的明证。但他宁愿当他不在哥林多时,信徒能自己采取适当的行动;纵使这在律法主义者看来,他似乎是处于不利的位置。
一三8 本节中的我们大概是指使徒们。保罗是说,他们所作的一切,必须是为了神的真理得扶助而作的,而不是为了任何自己的动机。就是在执行教会纪律的时候,也不应容让个人报复的因素潜进去。凡事都应以神的荣耀和主内肢体的好处为依归。
一三9 这里再次显出使徒保罗对哥林多信徒的绝对无私。若他的软弱、被蔑视、受责备,能使他们在神的事上得刚强,他就欢喜。他因此欢喜,并且也求神叫他们作完全人。关于惩处教会中的犯罪者一事,保罗祈求他们可成为完全。神整全的旨意能在他们生命中行出来,是保罗热切的盼望。如何治说:「保罗祈求他们能从混乱、纷争和邪恶的光景中完全复原过来,回到他们堕落前的景况。」(注51)
一三10 保罗写这信,是盼望他们得以完全。他宁愿当他不在他们中间时写这信,以期达到这些结果,而不愿到了见他们的时候,要照主所给他的权柄,严厉的待他们。纵然他要严厉地待他们,也只是为造就他们,而不是为败坏他们。
十一.保罗奉三一神的名作末了的祝福(一三11~14)
一三11 这里,使徒保罗要猝然间结束这封颇为激动的书信。保罗以愿弟兄们都喜乐这句话跟他们说再会后,随即作出四方面的劝勉。首先,他们要作完全人。动词跟马太福音四章21节「补网」一词相同,也有「改正你们的行为」的意思。哥林多信徒要停止争执和犯罪,并要彼此和谐相处。
要受安慰也可理解为「要受鼓励」或「要受劝勉」。他们从使徒保罗受了严厉的训诫。他在本节劝他们要欣然接受这些训诫,并且实行出来。
要同心合意。当然基督徒同心合意的唯一方法是要有基督的心,就是要想他所想的,使他们的思想和推理全部都服从基督。
要彼此和睦。从十二章20节显然看见他们中间有结党纷争。律法主义渗入教会后,往往有这情况出现。因此保罗首先吩咐他们惩处犯罪者,并要与主内信徒和睦相处。
他们若这样做,仁爱和平的神必常与他们同在。当然,在某个意义上,主是常与他子民同在的。这里的意思是,他们若在这几方面顺服神,神要以特别亲近和亲切的方式把自己显明出来。
一三12 亲嘴是使徒时代信徒间彼此问安的形式。原文作圣洁的亲嘴,意指那不仅是一种没有感情的记号,而是带着真诚和纯洁的。今天许多国家的基督徒仍以亲嘴问安。然而,在某些国家,男性彼此亲嘴会被误会为同性恋。若这样的传统会严重影响基督徒的见证,则信徒不必严格遵守。在这些情况下,信徒可以圣洁的握手取代。何治说:
这个不是永久的命令,因为命令的精意是,基督徒应以当代和当时社群认可的方式表达他们彼此间的爱。(注52)
一三13 众圣徒的问安是要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已被带进一个广阔的相交中;也让他们知道,别的教会正盼望看见他们在主里的成长和顺服。
一三14 本节是新约中一个美丽的祝福,也是唯一包含三一神三位的祝福。
蓝斯基作结论说:
伟大的使徒保罗向哥林多信徒举手,发出这着名的新约祝福语时,他的声音便进入沉寂。然而,这祝福语仍存留在我们心中。(注53)
1(一2)邓尼(James Denney),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页11。
2(一10)批判性(Nu)文本作一个过去时态,两个将来时态。
3(一20)顾艾格(H. W. Cragg), The Keswick Week,页126。
4(二11)巴斯德(J. Sidlow Baxter), Awake My Heart,取自Nov. 10 reading, “Intoxication with Error”。
5(二14)罗伯逊(A. T. Robertson), 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页32。
6 (二14)迈耳(F. B. Meyer), Paul,页77。
7(二15)同上,页78。
8(二17)主要文本用强烈的语气:「象其余的人」;无疑这是夸张法,在哥林多后书常见。
9(二17)罗伯逊(Robertson), Ministry,页47。
10(三6)戴伟舒(J. M. Davies), The Epistles to the Corinthians,页168, 169。
11(三9)何治(Charles Hodge), A Commentary on the Second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页61。
12(三10)罗伯逊 (Robertson), Ministry,页70。
13(三10)邓尼 (Denny), Second Corinthians,页123。
14(三13)格连特(F. W. Grant), 2 Corinthians, The Numerical Bible, VI:547。
15(三14)何治 (Hodge), Second Corinthians,页71。
16(三17)新英王钦定本(NKJV)译者认为这是指圣灵,因而用了专有名词的大写。原文是全大写的(安色尔字体),因而两种解释均可。
17(三18)邓尼 (Denney), Second Corinthians,页139、140。
18(三18)达秘(J. N. Darby), Notes on I and II Corinthians,页189、190。
19(四7)朱伟慈(J. A. Jowett), Life in the Heights,页65。
20(四12)罗伯逊 ( Robertson ) ,
Ministry,页157。
21(四16)艾朗赛(H. A. Iron-side), 出处不详。
22(四17)在希伯来文中,「荣耀」一词出自「重」(重量)字的字根,大概暗示保罗这措辞的含意。
23(四17)莫尔赫(William C. Moorehead), Outline Studies in the New Testament: Acts to Ephesians,页191。
24(四17)马尔舒(F. E. Marsh), Fully Furnished,页103。中文版《门训手册》,角石出版。
25(四18)朱伟慈 (Jowett), Life in the Heights,页68、69。
26(五15)邓尼 (Denney), Second Corinthians,页199。
27(五16)史大卫(David Smith),出处不详。
28(五18)A New and Concise Bible Dictionary,页652。
29(六4)邓尼 (Denney), Second Corinthians,页230。
30(六9)「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这句话正洽切地刻在达秘()的墓碑上,他在世界各地的工作可与保罗相比。
31(六10) 罗伯逊 ( Robertson ),Ministry,页238。
32(六11)陶恕(A. W. Tozer), The Root of the Righteous, 1955年。中文版《义人的根》宣道出版。
33(六16)邓尼 (Denney), Second Corinthians,页246。
34(七8)威廉斯(George Williams), Student's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页904。
35(七9)何治 (Hodge), Second Corinthians,页182。
36(八7)邓尼 (Denney), Second Corinthians,页267。
37(八9)莫尔赫 (Moorehead), Acts to Ephesians,页179、180。
38(八15)何治 (Hodge), Second Corinthians,页206。
39(八21)摩根(G. Campbell Morgan), Searching Lights from the Word,页345。
40(九7)朱伟慈 (Jowett), Life in the Heights,页78。
41(一一17)雷历(Charles C. Ryrie), The Ryrie Study Bible, New King James Version,页1797。
42(一一20)达秘 (Darby), Notes on I and II Corinthians,页236。
43(一一27)何治 (Hodge), Second Corinthians,页275。
44(一一33)华特逊(J. B. Watson),出处不详。
45(一二4)摩根(Morgan), Searching Lights,页346。
46(一二7)雷德(R. J. Reid), How Job Learned His Lesson,页69。
47(一二7)参看加四15;六11。
48(一二7)莫尔赫 (Moorehead), Acts to Ephesians,页197。
49(一二9)孙德生(J. Oswald Sanders), A Spiritual Clinic,页33。
50(一二21)达秘 (Darby), I and II Corinthians,页253。
51(一三9)何治 (Hodge), Second Corinthians,页309。
52(一三12)同上,页312。
53(一三14) 蓝斯基(R. C. H. Lenski), The Interpretation of St. Paul's First and Second Epistles to the Corinthians,页13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约圣经讲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