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二字长江起源于哪里里?

圣经揭开华夏起源的奥秘
200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系列节目《中国人从哪里来》,支持了世界同源论,恰好这时苏三的著作《向东向东再向东》进入了我的眼帘,对我有很大启发。于是我开始写博文《中国人从哪里来》,从此一发不可收,直到我发现了三皇五帝是谁,发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奥秘。所以要想写我的书,必须从我的博客开始。
一开始,我认为中国人是来自诺亚的儿子含,可是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我错了。我发现中国人和埃及的关系,发现中国的周朝和犹太人的关系。2013年3月,我在寻找周朝人老祖宗的时候,发现了后稷就是约瑟这个奥秘,于是我顺藤摸瓜,将我们伟大的黄帝找了出来。原来他竟然是圣经里的人物,亚伯拉罕的父亲他拉。于是乎我发现原来中国人就是"犹太人",丢失的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就是中国的汉族。按照这些线索我发现了黄帝时代的秘密,炎帝的秘密,后黄帝时代的秘密,夏商周的秘密。我发现中国的三皇五帝与圣经中人物的对应关系,尧舜禹都是谁。更发现原来中国远古文明都发生在国外。
中国文明西来说早已有之,有人说中国人是从埃及来,有人说是从巴比伦而来,有人说是从印度来的,其实他们说的都对。我发现黄帝是来自巴比伦;帝尧是埃及的法老;帝舜可能就是巴比伦的王苏木阿布穆;大禹就是汉莫拉比,他南征北战,从非洲、打到欧洲、到巴比伦,战无不胜。
有些人认为黄帝是个传说中的人物,但是我已经论证他不是传说,他是真实的一个人,本是来自伊朗的苏珊王,闪的后代。黄帝战胜炎帝,战胜蚩尤的阪泉之战、逐鹿之战都发生在美索不达米亚。我部分揭开了《山海经》的秘密,它帮助我发现了昆仑山在哪里,发现中国远古时是世界的霸主。
远古时候,两河流域是世界的中心。谁占领了该地区就等于拿下了全世界。炎帝、黄帝、大禹都是美索不达米亚之王,也是世界之王。炎帝和黄帝的疆域包括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大陆。夏商周都曾经占领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地区,那里曾经是中国人的天下。
夏朝就是巴比伦,它是统治古埃、两河以及印度、欧洲甚至美洲的大国度。商朝甚至一度攻占上埃及的底比斯。周朝是犹太人建立的国度,它从古埃及而来,至土耳其到中亚、印度、两河,疆域广大。犬戎灭周后,中国人才到达现在中国本土。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中国人建立的国度。古埃及早期文明是中国的伏羲少昊族建立的。后来的喜克索斯人就是中国人,包括夏商周的先人,周人也是犹太人。中国人在古埃及留下了大量雕刻及壁画。黄帝父家是白人,是印欧人。黄帝本人是第一个出于白人的黄种人,是白种人的变异。所以黄帝后代有白人,也有像我们这样的黄种人。大禹就是汉莫拉比,白种人,他在巴比伦建立了夏朝。少康失国,夏朝被迫到印度建立了哈拉帕文明。在古埃及的商朝喜克索斯人从埃及退到两河后,建立了加喜特王朝。盘庚迁殷,商朝的首都最后到了印度,也就是殷都。周武王灭商,实际上就是发生在摩亨佐达罗遗址上。
按照圣经,亚当距今有6000年之久,所以中国文明就应该有6000年历史。黄帝出生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距今大约4300年。炎黄子孙说的是中国是闪族黄帝和炎帝神农氏,神农氏就是萨尔贡。炎帝是大家争夺的天子名号,有含族炎帝,有神农氏炎帝,有黄帝族的炎帝。神农氏萨尔贡的后代并不在中国,炎黄子孙从广义上说包括含族炎帝的联合,即是和伏羲氏少昊氏族的联合。秦始皇是少昊的后代,含族。
中国人就是真正的以色列人,因而推断耶稣是中国人,救恩就出于中国人。不仅如此,黄帝族就是创造灿烂文明的雅利安人,而中国人是黄色雅利安人,是高贵中的高贵。
中国人既然是真正的以色列人,那么西方的上帝其实自古就是中国人的天帝。上帝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中国,他自己的民,只是时候还没有到。而如今末世就要到了,中国人得救的时刻快来了,因为外邦人数已满。
中国人是以色列人这一事实,将为中国带来极为良好的国际环境。美日同盟将会自动瓦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是基督教立国的世界,他们极力维护上帝的选民,现在的以色列。到时候,他们也会极力维护真正的以色列国-中国。
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中国神话是世界神话的源头。远古的中国文明是如此灿烂,的确就像拿破仑所说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睡狮即将醒来,未来的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将会领导世界。中国基督教将领导世界宗教。中国梦将会实现,那时人人的梦想都会实现。中国将是世界第一富裕的国家,社会福利极大完善,人们不用担心孩子上学,老人养老,年轻人找工作。不用担心看病贵,那时将是全民免费医疗。人们不再会单单追求物质享受,金钱至上,而是更多追求心灵的净化与安慰。
上帝在中国和世界将得到极大尊崇,每个人都会敬拜他,赞美他,以得着他为荣耀。耶稣基督再来将会与中国人和世界万民建立千禧年王国。
由于本人是工科出身,对于历史文科是个外行,水平有限,错误难免。如果我的理论得以成立,那么后面的具体研究将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本人不过是抛砖引玉。
要感谢互联网,速度快,信息量大。我的很多知识都从互联网学习而来。一些基本知识,百度、维基百科等都是我的好老师。一些资料大多在互联网里能够找到,对我帮助极大,使我这个外行用短短的一年业余时间就完成了这本书。如果去图书馆里去查找资料,那我的书三年五年也完成不了。
从网上学习而来的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照搬,而是以圣经为标准,以圣经推断的时间为轴进行取舍。和我者用之,违我者弃之。在加上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才会有在严密逻辑下的精彩。
同时,要感谢前辈的研究成果,如法国人拉克伯里的黄帝西来说,还有才女
苏雪林女士的“昆仑之谜”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历史研究的“烂尾楼工程”,但是加以利用却是我宝贵的资料。
当然,最重要的是感谢神,若不是他的启发和引导,我是不会发现这些奥秘的,一切功劳都归给他。
由于出版受阻,暂时发表在天涯论坛,欢迎批评指正。也欢迎出版社来合作出书。地址: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华夏源脉钩沉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源头,这是一个不争的历史事实。现今的中国人称“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华夏后裔”或“华夏苗裔”,中国称“华夏故国”,西安自称“华夏故都”,今之海外中国人亦称“华人”,这些都与华夏族密不可分。然而,华夏族来自何方? 何谓“华夏”? 什么是“华”? 什么是“夏”? 华夏族是怎样形成的? 最初又是如何组合的? 其中有哪些部落氏族? 这些又都是十分复杂的千古之谜。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以顾颉刚、钱玄同为代表的古史辨派,以可贵的疑古精神和科学演进的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十分有益的探索,但仍未对华夏族源脉做出令人心悦诚服的考辨。时至今日,关于华夏的来源,依然众说纷纭,难有确论。笔者不揣浅陋,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重证据,提出华夏源于华胥氏之“华”和“夏”后氏之“夏”组合成“华夏”的观点;再用灞河及其附近的文化遗存链接为佐证,以关中的民间传说为旁证,说明今西安市灞桥、蓝田、临潼三区县交汇处是华夏族形成的核心地带; 以灞河、浐河、渭河交汇为范围,以50 公里为半径的区域,乃华夏源脉所在地。兹述浅见如下,以就教方家。一、华夏源脉认识的缘起2001 年5 月,《西安晚报》头版刊发了一条消息,称陕西考古界石兴邦先生一行在蓝田考察,认为该m县孟岩村是华夏族源脉所在。笔者读后十分兴奋,后又查人民网“科学探索”栏目称陕西蓝田的华胥氏是华夏繁衍之根,更对此说深感兴趣。因为在 年之间,笔者曾在蓝田县华胥乡的蓝华印刷厂给中学生印过几本小册子,在此期间看到一方断为三截的石碑,高约两米,上书“古华胥”三个大字,除此之外,该石碑两边刻着“伏羲肇娠”“黄帝梦游”等文字,笔者也在此地听到关于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女娲补天的传说故事,遂对“华胥古国”有了初步认识。2002 年8 月14 日下午,笔者应作家峻里之邀,前往参观即将竣工的西安市灞桥区文学创作基地。该基地位于灞桥区洪庆街办下辖的郭李村,在此又遇到老作家王韶之。王韶之当时正在此地准备长篇小说创作。王老师十分健谈,尤对近旁的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等传说故事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就此话题谈了约两个小时,涉及华胥氏生伏羲氏、女娲氏,而后伏羲氏、女娲氏兄妹成婚的传说,又从蓝田华胥乡谈到临潼仁宗庙。当结束谈话走出创作基地院门外时,眼望对面莽莽白鹿原,耳听原下潺潺灞河水,左边是华胥古国,北上是仁宗祖庙,笔者顿悟: 此地当为华夏源脉之所在当晚夜不能寐,浮想联翩,通宵草成《华夏源脉赋》,试图先用文学体裁来表述对华夏脉源这一复杂而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基本认识。后几经修改,拙作见诸报刊。现摘录如下,以示管见。华夏源脉赋赫赫华夏,巍巍神州,万民肇始,何谓源头? 秦岭古称华山,汉水旧名夏水,斯华夏之名来源耳。然华夏支脉众多,源远流长,盖出关中,当无疑义矣。关中系黄土一角,秦川乃渭河谷地; 左崤函之险,右陇蜀之固; 荡荡乎八川分流,郁郁乎膏壤千里; 天府之国,陆海之地,当属远古先民繁衍生息之处焉。远古洪荒,浩浩荡荡。人之生存,山侧水旁。人猿相揖别,生灵布四方。蓝田猿人,公王岭上,百余万年,穴居宕宕。劈石为器,钻燧取光; 构木为巢,采猎食饷。生生不息,绵绵繁昌。半坡先民,仰韶文化; 姜寨母系,骊山脚下; 璀璨明珠,灞渭生花。传说与考古对应,神话与史实相映。炎帝耕于西,黄帝牧于北,伏羲肇辰横岭南,女娲补天绣岭东,唯华胥氏居其中。交通八面,凝华夏民族之魂魄,融汇四方,聚华夏文明之曙光。华胥氏乃民族之根,轩辕氏实民族之魂。以灞桥、蓝田、临潼三区县交界为核心,集灞水、浐河、渭水三川交汇为范围,呈华夏民族发祥之源脉所在焉。华胥氏者,启华夏民族之宗薮,夏后氏也,继华夏民族之源流,华夏族始名至实归矣。圣王尧舜禹兮,遗迹遍及关中; 唐尧葬洛水兮,舜妻冢立咸阳; 鲧封崇伯,古国沣旁; 大禹治水,惠利天下; 足迹布九州,关中乃其家。大夏立国,旷古第一; 分脉十二,环列四野; 唯主支夏后有扈,终归秦川桑梓。殷人起源商山,传世一十七代; 周族发迹周原,兴国八百余载。半坡鱼者,昭示抽象思维; 姜寨蛙也,彰显艺术奇葩。卜辞安阳出土,开文字先河; 甲骨周原重现,炳微雕华章。钟鼎彝簋,铜器铜文,雍内尤丰; 宫阙殿阁,帝都帝陵,关中最盛。迈古而铄今,壮中以膺外。长安西南,苍颉遗造字之台; 古城东北,杜康留酿酒之坊。汉字彪炳文明,典制荡涤愚荒。周秦构筑,奠基华夏文化; 汉唐恢廓,蔚蕴中华雄豪。关中形胜,带洪河而披太华,龙盘虎踞; 华夏源脉,绍华胥而流夏甸,根深叶茂。传薪改火,积水成渊。集成三秦,溢出四关,遍布九州之中,远播四海之外。光被遐荒,雄立东方! 赫赫华夏,巍巍神州!当然,以文证史并不是笔者刻意为之,文史互证早已屡见不鲜。需要说明的是,拙赋中“秦岭古称华山,汉水旧名夏水”,仅从地名而言,源于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而徐著的观点从章太炎先生《中华民国解》而来,但未署名出处。而“鲧封崇伯,古国沣旁”来自司马迁《史记·夏本纪》。但要真正解决华夏与华夏族来源问题,还必须从地理环境的考察入手,佐之以历史文献,并对应考古发掘资料,必要时还可以谨慎利用民间故事传说,才有可能解开华夏起源的千古之谜。二、华夏及华夏族的传统说法中国自文明诞生以来,夏商周以降至春秋战国,凡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古代王朝及其臣民均以“华夏”自居,以示区别于“北狄”“南蛮”“西戎”“东夷”等四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彰显其华贵、盛大与文明。《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尔雅·释地》: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对这种相对应的称呼,范文澜先生曾解释: “文化高的地区( 即周礼地区) 称为夏,文化高的人或族称为华,华夏合起来称为中国。对文化低即不遵守周礼的人或族称为蛮、夷、戎、狄。”“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尚书·武成》: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成天命。”伪孔传解释说: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唐孔颖达正义: “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尔雅·释诂》亦云: “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又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失华夏。”按: 上述“华夏”既是指区域方位,又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称谓,并含有大、盛之意。可见这里所谓的华夏,并非是“华夏”的来源,而是代表着华贵。顾实在《华夏考源》一文中,认为“胥、疋、雅、夏古字相通,华夏即华胥也。……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吾种族之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说: “大略说我国古代以‘夏’为族名,以‘华’为国名。又说‘夏’从夏水( 即汉水) 得名,‘华’从华山得名。”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的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华夏集团地处古代中国的西北,主要由炎帝和黄帝所代表的部落组成 。他在该书中还论证了秦岭在古代通称华山而汉水古名曾称夏水 。这一点正是笔者在《华夏源脉赋》开头一段沿用的观点。“古史辨”派认为,“华”与“夏”古字相同,“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华夏之“夏”,一为中国人说,夏字象舞蹈者; 二为大禹治水说,夏字象农夫治畦; 三为图腾族徽说,夏字象蝉或爬虫; 四为夏水说,族名取自水名,而夏水位于雍梁之际( 雍即雍州,梁即梁州) ,古夏水自然发源于秦岭腹地; 五为夏国说,先有夏国,后有夏族、夏人之称。这些认识都已接近“华夏”所指的本原。无论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还是顾颉刚的“古史辨”派,他们都把“华夏”或“华夏族”的起源指向了西北,指向陕西,指向关中,这一点已无可争辩。但“华夏”或“华夏族”具体源于何地? 源于何族? 由于文献记载的粗疏,要想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还须另觅途径。三、华夏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古代的关中,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应是早期人类生息繁衍的最佳选择区域之一。司马相如《上林赋》对古代关中曾有赞美: “荡荡兮八川分流”,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八水绕长安”之说的来源。在“长安八水”中,有一条神奇的河流,原称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为彰扬霸业,改称灞水。《水经注》: “灞者水上地名,原名滋水。秦穆公时为建霸业,改名灞水,以显霸功。” 灞河全长109 公里,发源于秦岭之巅的蓝田、渭南、华县交界处的箭峪岭九道沟,流经灞源镇折而西行,至蓝田县城时突然大回转而又折向西北,入经新街出蓝田境,又至灞桥以下4 公里处汇入浐河,再往正北注入渭河,为渭河一级支流。灞水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一条倒淌河,与关中其他河的流向完全不一样。渭河自西而东,泾、洛自西北流向东南,沣、浐由南而北行,唯有灞河由东南流向西北。这是由山川地形决定的,正如著名作家陈忠实《青玉案·滋水》所咏: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杨柳列岸风香透。鹿原峙左,骊山踞右,夹得一线瘦。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自古青山遮不住。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更为神奇的是,灞河曾把中国古人类百万年的历史链接起来,构成了煌煌历史画卷。陈忠实在《关于一条河的记忆和想象》中,用轻松的笔调写道: “人类一百多万年的进化史,在地图上无法标识的一条小河上完成了。西方学者的地缘学说,也是我们认识和解开华夏与华夏族起源之谜的一把可用钥匙。1897 年,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 F. Ra - tzel) 在《政治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国家有机体学说”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全球或地区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甚至制约。这是地缘学说的依据,地缘学说又延伸为“地缘文化学”。它是从局部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引起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因缘关联,探讨地理区域文化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依此而论,华夏、华夏族、华夏文明的起源自然而然地与灞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产生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换句话说,灞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华夏、华夏族与华夏文明诞生的摇篮。水是人类产生、发展和生存的必需物资。古代先民为了用水方便,多依水而居,生活在河流两岸。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古文化,无不起源于河流: 古埃及文化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化发源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中国文化产生于黄河流域。河流文化渗透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成为人类古文化的源头。而灞河流域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华夏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侯甬坚在《渭河》一书中指出: “在旧式交通时代,平缓的河面好像一条指引人们通向远方的大道,人民可以顺着河流前行。逆行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会把人们引向未知之地。渭河河道所蕴含的指示意义,是把人们的眼界引向西方、西北。” 侯甬坚的上述观点,可概括为“河流指向说”,颇有助于我们认识华夏、华夏族、华夏文明的起源。沿灞河溯流而上,从西安半坡遗址到老牛坡遗址,从老牛坡而华胥古镇而陈家窝而公王岭,中国古人类百万年的历史画卷在灞河两岸展开,华夏文明的曙光也从这里展现出来。四、华夏源脉的谜底所在如上所述,灞河是一条神奇的倒淌河,从东南流向西北,链接了人类百万年的历史。那么,华夏源脉何在? 华夏族到底是怎样组合的? 在灞河流经的蓝田县境内西端有一个叫华胥古镇的地方,是传说中的华胥古国所在地。《列子·黄帝篇》云: “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所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林。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前,神行而已。” 这是关于黄帝梦游华胥国的生动图景。华胥氏早于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活动的时间范围大体在距今8000 年至6000 年之间,应是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之一。殷函、尹红卿编译的《史记·五帝本纪》说: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华胥氏开始,她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生太昊,太昊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因黄帝以前文字记载不详,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历史考证非常严谨,所以,从黄帝开篇。” 可见,从华胥氏到炎帝、黄帝,是我国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过渡时期,前后是一脉相承的。而华胥氏生伏羲氏女娲氏,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并非有悖人伦的谬误传说,这一点也可从历史典籍中得到证明。《春秋世族谱》说: “华胥氏生男曰伏羲,生女名女娲。”关于中国远古部落群居时代,学术界历来有同辈婚的说法,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人面蛇身交媾图”,正是这一传说的生动写照和有力证据。只不过帛画的作者们,给先民们的生活加入了某些后世才有的人伦观念。直到20 世纪前半期,中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还有同辈婚的文化孑遗。关中地区也有“姑表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姑舅亲,辈辈亲,死了姨娘断了亲”“姑做婆,是活佛”等谚语。《纲鉴易知录》载: “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注云: “华胥,在今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此外,《竹书纪年前编》曰: “太昊庖羲氏,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之渚,履巨人迹,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而始娠。”徐文靖笺: “按,华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小渊曰渚。”时至今日,在蓝田县华胥镇附近还有“华胥河”“华胥沟”“华胥陵”“华胥窑”“娲氏庄”“娲氏谷”“女娲沟”“女娲陵”等地名。这些存在的地名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活化石。华胥陵在今华胥镇北的孟岩村,孟岩村西边是华胥沟。《蓝田县志》载: “蓝田县内有华胥陵,是称三皇故居。”又据其他献记载,北魏蓝田县已有“三皇旧居”,并受到祭祀。如《关中胜迹图志》: “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陕西通志》: “三皇祠在蓝田县北三十里,祀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盖伏羲氏、女娲氏皆华胥氏所出,故祀于故里。”据住在蓝田华胥镇张河湾村文化老人张蔚堂回忆: “在民国初期,不少达官贵人和文化界名流,经常到华胥陵祭祀。”“往后随着军阀混战,祭祀活动逐渐被淡化,成规模的祭祀绝迹。但是“现在一些村子里,有部分人还始终保持着相关的习俗”。2006 年,经蓝田县人民政府同意,恢复在每年农历二月二恭祭人文元祖华胥氏的传统,此后每年都举行全球华人恭祭华胥氏大典。今华胥镇红河下游有娲氏庄,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白鹿原上李华村的原名就是女娲村。今华胥镇政府院内完整地保存着一通石碑,正面镌刻“古华胥”三个大字,左右上方分别刻着“伏羲肇娠”“黄帝梦游”八个字,落款为“丙寅夏蓝田知县解梁石”等字样。此外,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7 年的调查研究,沿着华胥古镇,在灞河沿岸的第二台地上向南向北都分布着不少古文化遗址,如韩家崖、四旗寨、沙河等。具体参见图1。可见,华胥古镇是华胥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带。这一点在关中、陕西乃至全国仅此一处,绝无第二。图1 浐灞两河沿岸古文化遗址分布图20 世纪80 年代,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下辖的燎原村发现老牛坡遗址,这里与蓝田县华胥古镇接壤。老牛坡遗址被考古界断定为陕西境内的商代重要遗址,后被评为中国考古年度十大发现之一。据报道,老牛坡遗址文化遗存迭积层达3000 余年,从新石器时代到商朝末年,在陕西境内实属罕见。据刘士莪《老牛坡遗址发掘报告》结论称,该遗址早期文化遗存还是古崇国所在地。李学勤在《海外访古记( 四) 》也认为老牛坡遗址“从历史地理上看,很可能属于崇国”。《史记·夏本纪》司马贞索隐: “鲧封崇伯。”《国语》称“崇伯鲧”,说明鲧的早期活动也在这里。后来鲧之子大禹东迁,成为东方诸侯联盟首领,禹的儿子启建立夏王朝。鲧、禹、启都是夏后氏的首领,也就是说夏后氏首领鲧最早的活动范围应在西安东南方向老牛坡一带。老牛坡与华胥古国仅有一沟之隔,那么华胥氏的“华”与夏后氏的“夏”就构成了“华夏”。华夏、华夏族、华夏文明应起源于此。依据地缘学理论,以华胥古镇为中心,溯灞河而上不出5 公里,就是曳湖镇陈家窝,这是发现蓝田猿人下颌骨的地方; 再上溯灞河20 公里,便到蓝田县东公王岭,这是蓝田猿人头盖骨遗址所在,距今已有115 万年的历史。从华胥古镇向北沿华胥沟而上直抵骊山之巅的仁宗庙,这里是传说中伏羲氏女娲氏兄妹成婚之地,至今还存有关于伏羲女娲成婚的印迹石、磨子沟、合欢柏等。“仁宗庙”又称“人祖庙”,为后世纪念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而修建。由此下山可达临潼城北的姜寨遗址,这是陕西境内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仰韶文化遗存之一。由华胥古镇往西10 公里可达西安半坡遗址,是陕西境内最富有仰韶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存。图2 灞河流域华夏源脉示意图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其圆心位于华胥镇与老牛坡之间( 见图2) ,且以灞河为纽带。诸多文化遗存链接,把中国人类百万年的历史画卷呈现了出来。这一点,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是十分罕见的。五、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与华夏源脉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人民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而拉法格( Paul Lafargue) 则认为“神话既不是骗人的谎话,也不是无谓的想象的产物,他们如果是人类思想的朴素的自发的形式之一。只有当我们猜中了这些神话对于原始人和他们在许多世纪以来丧失掉了的那些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理解人类的童年。”美国历史学家鲁滨孙( JamesRobinson) 在他的《新史学》一书中主张“把那些许多不见于书本或碑文记载的材料认为是史料”,并说“假使历史学家只是局限于史料上所叙述的确切可靠的事件,那么他的著作往往就会缺少生动活泼、真正可信的情节。” 在我国,古史辨派的代表顾颉刚在接触歌谣之后,便很快把注意的范围扩大到方言、谚语、谜语、唱本、风俗、宗教等方面。赵世瑜认为: “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这一共同的特征,将两者对接起来,以期深化和丰富历史研究。”由此可见,在中外学者眼里,神话、传说、谚语、唱本等,并非都是荒诞不经的传闻。这给我们指出了揭开华夏源脉之谜的另一条路径,即从关中的神话、传说、谚语中浪沙淘金以找寻有关的历史踪迹。关中有一条古老谚语: “南山高,南山少; 北山低,北山老。大戏是小戏的孙子,小事是大事的根子。”这条谚语在关中一直经久不衰地流传着。从表面上看,它讲的是南山与北山、大戏与小戏,小事与大事的关系,倘若探究起来,其中的内涵就丰富多了,其他姑且不论,仅就“南山”( 终南山,泛指秦岭)与“北山”( 关中渭北群山) 而言,它就说明了一个史实: 不要看南山那么高大、雄伟,其实它的年龄是比较轻的; 不要小看北山那么低,论年龄它远比南山古老。从考古资料看,蓝田县公王岭出土的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多为亚热带物种,据此推测当时的秦岭应在1000 米左右,可见民谚中的“南山高,南山少”并非谬传。按照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论指向,秦岭的隆起应在12 万年前左右,源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而关中渭北群山是上百万年前的古老山脉。由此看来,这些谚语并非老祖先们的凭空想象之言,而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这也是我们探讨华夏源脉衍生的原生态环境的民间指向。另外,在西安城东的灞桥、蓝田、临潼一带还盛传着伏羲女娲“兄妹成婚”和女娲氏“炼石补天”等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正好与陕西仰韶文化时期的半坡、姜寨先民活动相吻合,也印证了“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帝、黄帝”的文献记载的真实性。而商人始祖母简狄吞玄鸟蛋“因孕生契” ,周人始祖母姜嫄“践巨人迹”生弃,就是族外婚的历史写照,它反映了远古先民在婚姻形态上由同辈婚走向族外婚的发展演变历程。而华胥古镇的华胥氏和老牛坡的夏后氏仅存一沟之隔,两个氏族部落族外通婚是十分自然的事。倘如是,华胥氏之“华”和夏后氏之“夏”就组成了“华夏”,今西安市灞桥区、临潼区、蓝田县的三区县交界处,正是华夏根脉之所在。
本文链接: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责任编辑:北平
看完这篇文章心情如何
美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是美国全球霸权地位的重要特征,也是美国霸权的重要基础。美国主导下的世
扫一扫订阅
环球视野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起源于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