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德小楷20篇

您所在的位置:>>
刘剑——“盛世中国”书画界最具贡献人物献礼建国65周年
& 21:40:36
核心提示:刘剑,1976年生于广西南宁,学书法20余年,书法曾经得到武中奇、张有道的指点,善行草,犹喜题壁大草;善真书,小楷最佳,极具法度且古淡平和,字虽小,但放大数百倍后依然神完气足,令观者无不动容。
  刘剑,1976年生于广西南宁,学书法20余年,书法曾经得到武中奇、张有道的指点,善行草,犹喜题壁大草;善真书,小楷最佳,极具法度且古淡平和,字虽小,但放大数百倍后依然神完气足,令观者无不动容。其画师从岭南国画大师罗鼎华,专攻工笔鲤鱼。笔下锦鲤造型优美,色彩鲜活,布局错落有致,水波荡漾,深得老师真传。尝以画之鱼试猫,猫亦扑之,被传为佳话。所画牡丹,不拘常法,动中取静,意趣盎然,既凸显牡丹之国色,又表现牡丹在风雨后娇美与坚强。其作品曾在《广西文学》、《荣誉品牌》发表。
和谐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丰富的汉语词汇中,和睦、和蔼、和合、祥和等以及像和衷共济、内和外...
在四川达州有一个长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余长江是一个仅仅3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自己建造和经营着...
企业新闻发布汇复习必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哲学
复习必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1..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由六大部分组成。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等);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文明);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哲学,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哲学著作,起始于中国的道教,中国化的佛教);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当时的人伦关系)。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1.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容,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完美的人格特征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需要中国文化的氤氲化育。而且,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各科知识门类之间互相交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而又相辅相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工具,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给我们以无穷无尽的美的启迪和享受,成就斐然的科学技术让我们对这片古老而又日日常新的国土心生敬意。中国文化需要更新和建设,但决不能消失。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建国50多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要求。所以深刻认识和了解文化的历史及其现状,仍然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数千年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同时也带来因袭的重负。外来资本主义文化的积极因素,我们吸取得还很不充分,但其负面影响已足够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忧虑。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才能谈得上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是我们认清国情,加快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工作。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人文教育是什么呢?所谓人文教育,是以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教育年轻一代,使受教育者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以陶冶,品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是铸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美好未来。因为中国文化概论包含着德育,智育,美育的要素。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继承传统是我们每个人起码的义务,在此基础上创造新文化是我们的目的。3.孔子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1)以“仁”为内在的思想核心“仁”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人生哲学的最高概括和总结。孔子以前已有“仁”的概念,但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把仁由一个具体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抽象上升到了一个道德哲学概念,这是孔子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关于仁的内容我们在第十四章中细讲。(2)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3)以“中庸”为辩证的思维方法(4)以“知、行、学、思”为其认识论1
4.汉语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一)汉语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因为有了语言文字,就会有文献记载,有文献记载则前人记录和总结的历史经验,包括政治、经济、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思想信仰和文化艺术等等,才得以直接传承给后人,并且经由一代代人的积累和发展,人类文明才会出现加速发展的局面。另外,汉字表意的特点不仅使它在共同的地域传播中能够超越方言的局限,而且也使它在历时传承过程中超越语言的历史音变,商周的古文和由秦汉传下来的古书,我们依然能读得懂,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意义重大。可以说没有汉语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汉语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二)汉语汉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和战争一直持续不断,汉民族不断从各少数民族吸收其经济文化中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的母体,少数民族更是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断汉化。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起北朝、金、元、明、清等独立政权达800多年,但是,他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大部分都渐渐熔化在汉民族之中。现在,汉语汉字基本上已经成为各民族间相互交往和交流的共同语言。汉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过程,也就是汉民族思想文化的传播过程,汉语对其他民族语言的同化,往往与对其他文化的同化有联系。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汉字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三)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纽带。同时,汉语汉字也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吸收其他语言的营养来丰富自己。世界文明是在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汇合中发展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汉语汉字,不仅对周边国家的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假名文字、朝鲜的谚文、越南的字喃,就是在仿照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文字。而且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产生过深刻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凭借汉语汉字传播到世界各地,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国先进的中医药学、天文历法、和器物文明流传到国外后,也对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产生过不小的影响。5.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是公认的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所谓“因材施教”即根据教学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使学生各尽其才。孔子是最早注意到这一方法并加以实施的教育家。孔子注意到了学生的不同特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品德、才识等方面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孟子也强调因材施教,注意到了教学方式的变化,“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之者。”后来的教育家如朱熹、王守仁都承继了这一优秀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形式。孔子在教学中对能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告诸往而知来”的学生大加赞扬,认为他们有独立钻研,自求自得的精神,孟子也很重视启发式教育,并形象地喻之为“引而不发,跃如也”其意是说,教师如同射手,引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欲试的姿态,以启发和诱导学生。他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自得”的兴趣和能力,“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二、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是学习过程中两个决定性环节。孔子提出了学思并重的思想,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成为历代教育家一致赞同和普遍遵循的原则。思孟学派在《中庸》一书中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学、问、思、辩、行的相辅相成关系,发展了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孟子尤其强调“思”的重要性,甚至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王充更重思考,说“唯精思之,虽大无难”。朱熹重视读书和思考相结合,“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王夫之说得更透彻“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这些主张都是对学、思辩证关系的精辟总结。2
在温故与知新的关系上,古代教育家既重视时习温故,又不忽视探索新知识。《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宋代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这种思想,认为“故”是“新”的基础,“新”是的“故”的发展。“时习”能使其所学融会贯通,转化为技能并应用无穷。他说“温故又要知新。唯温故而不知新,故不是以为人师。“三、循序渐进,由博返约中国古代教育家普遍重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孔子的学生颜渊赞扬孔子“循循然善诱人”,表明孔子善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步骤地学习。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把教学过程比作流水一样不分昼夜地前进,但在遇到坎坷时必须一个个的等水盈满才能继续前进,“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孟子还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比喻人受教育的时候,一方面要尽心耕耘,绝不可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又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后代的教育家普遍认识到,知识的累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博返约是强调教学中正确处理广博与专精的关系。孔子非常重视博学,又强调用一贯之道去驾驭广博的知识。孟子提出学习深造的途径,不仅要博学而且还要善于由博返约。荀子认为缺乏广博的知识,就失去了专精的基础,而没有专精的功夫就会散乱无章,一无所得。王夫之认为,广与专、博与约不可偏废,由博返约,以约驭博,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四、长善救失,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就是长于发扬学生的优点,又要善于补救学生的缺点。长善救失的教学思想是《礼记?学记》提出来。《学记》说,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固步自封,畏难而退,“多、寡、易、止”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不同心态,教师只有了解这些心理状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毛病。清代王夫之进一步就“多、寡、易、止”作了辨证的研究。他说“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多、寡、易、止”各有弱点,但其中又有一定的积极因素,教师要掌握具体情况,因势利导,发扬优点,克服弱点。中国古代教育家还强调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首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这就叫“教学相长”韩愈继承与发展了《学记》的“教学相长”的思想,进而提出了“相互为师”的观点。他一方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他教人要向有专长的人学习,树立“能着为师”的观念。五、言传身教,尊师爱生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直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对教师的甘苦深有体会。对教师的修养有明确的认识,对如何处理师生关系也有很深的感受。对于教师的条件和修养,古代教育家尤其重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孔子要求教师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为学生的表率,这就是他说的“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相信这种“无言之教”对学生影响和教育的威力是巨大的。荀子认为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师要有尊严,能使人敬服;二是教师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三是教师需要具备有条有理有系统地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不违反师说;四是了解精微的理论而且能解说清楚,可见古代对老师的标准是很严的。6.书法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书法家一致认为:字体称为艺术要有两个条件,一求其形体之正确表达,以济实用,二求其赋予了形体以艺术生命。按照这两个条件,甲骨文、金文似乎更重实用。因此,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秦汉时期人们所写的篆书和隶书开始的。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字体基本稳定下来,于是,人们在写字时才开始注重其形态的艺术性。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主要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下面我们介绍这五种字体的演变过程、特征及著名碑贴。(一)篆:篆书起源于周末,流行于战国时的秦国一带,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3
篆有大小篆之分,习惯上人们指导东周时秦国的石刻称为大篆,将秦始皇时流行的篆书称为小篆。把汉代篆书称为汉篆。大篆的代表作是《石鼓文》(79页)、小篆相传是李斯创造的,其代表作是《琅琊台石刻》、《泰山刻石》。汉篆的代表作是《祀三公山碑》。(二)隶:隶书又称为八分。隶书是在篆书和秦隶的基本上演化而来。到了汉代,隶书得到了广泛采用,经过一百年的时间,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古文“八”与“分”两字同义,八分之名就是因隶书字体的点、画和结构象八字分别相背而得名的。隶书的没落始于东汉末和三国时代。(三)楷:又称为正书,因为楷与正都有标准的含义,因此人们把它叫做正楷。楷书起源于魏晋时代,南北朝时分流发展,到隋开始融合,入唐以后,开始成熟。并作为正体字一直流行到今天。楷书与隶书相比,点画形式更加丰富,出现了新的笔画。楷书的发展历史相当复杂。东汉初年,佛教传入我国,大量抄写佛经使小楷很快从汉隶中发展起来。到三国时己相当成熟。曹魏时的钟繇,人称“楷书之祖”,他是一个从汉隶转到楷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到东晋时的王羲之、王献之的小楷已经找不到一点隶书的痕迹,成为标准的小楷。唐朝是楷书书法的鼎盛时期,太宗李世民将书法作为国学之一,置书学博士,并开馆讲学。使得楷书迅速成熟起来。唐代楷书的主要代表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和柳公权。欧阳询的代表作是《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代表作是《多宝塔碑》,柳公权融合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风格特征,创立了柳体,其代表作是《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大多以“欧体”、“颜体”、“柳体”为典范。晚唐以后,楷书就难以为继了。(四)草书:每一种正体字都有它的草体,篆书的草体叫草篆,隶书的叫草隶,草篆和草隶在书法史上地位不高,而正楷的草体却占有很高的地位。正楷的草体叫草楷或今草,介于行书与草书之间的可称为行草,草书之上还有狂草。草书的发展,从汉末到魏晋的草书,还带有隶书的味道。到东晋,经过王羲之的“变体”,才脱胎换骨,成为今天草书的样式。唐代,王羲之所开创的今草传人有怀素和孙过庭,怀素是一个和尚,他以蕉叶勤学苦练,以至“秃笔成冢”。他的传世之作有《圣母贴》、《自叙贴》、《千字文》、《苦笋贴》。孙过庭的代表作是《书谱》。张旭,号称草书之圣,代表作是《古诗四贴》。明末清初,有张弼、徐渭的草书盛行一时,但总的来看,草书名家还是唐代三大家:张旭、怀素、孙过庭。(五)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艺术。就行书而言,应当首推东晋的“书圣”王羲之。他精通各种书体,尤其擅长正楷和行书。其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在行书方面,宋代的苏、黄、米、蔡也很有名,人称行书四大家“宋四家”。苏轼(118页)的代表作是《寒食诗贴》,还有《祭黄几道文》等。黄庭坚的代表作是《松风阁诗》、《经伏波神祀诗》。米芾的代表作是《多景楼诗贴》、《芜湖县学记》等。蔡襄的行书特点是“无一笔无来处。”元代的书法大家是赵孟
,是画家,又是书法家,他的正楷、行书、隶书、小篆无不精通。有《六体千字文》、《四体千字文》、《真草千字文》等名品传世。清代乾隆十分喜爱书法,他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贴》、王献之的《中秋贴》、王
的《远伯贴》三部希世珍品,收藏于养心殿一小室内,名之为“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选书法精品与这三部汇总成一部丛贴,通称《三希堂法贴》,收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共135家340件楷、行、草书作品,皆刻工精细、字字传神,是现代练习书法者必须临摹的字帖。7.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1.仁爱孝悌:仁爱就是对人有同情心,关心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孝悌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子恭,就是孝心献给父母,兄弟朋友亲如手足。这种美德不仅在家庭内适用,也适用于整个社会。2.谦和好礼:谦和就是谦让,谦虚、和气、和为贵。好礼就是注重礼仪、礼节,讲礼貌。如尧舜禅让帝位,尧在位70年,最后经多方面考察,让位给舜。后来舜也以同样的方式让位给禹。尧舜在退位时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征询众人的意见“选贤任能”这就是谦和的典范。说道好礼,古代礼法是十分严格的,如《周礼》记载:臣下参见皇上要九拜:(1)稽首(2)顿首(3)空首(4)4
振动(5)吉拜(6)凶拜(7)齐拜(8)褒拜(9)肃拜。就是首要在拜见皇上是要完成九个动作。现代社会也有诸多礼仪规范,仪表、言谈、体态、社交、婚嫁、丧葬、书信都要适时得体。3.诚信知报:“诚”就是真实无妄,诚于自己的本性,待人诚恳。“信”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知报”就是知恩必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在中国人眼里,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都是被谴责的对象。4.精忠报国:精忠在古代就是忠于皇帝,忠于皇帝也是爱国的表现,因为在古代中国是家天下,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忠君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中华民族曾出现过杨家将、抗金名将岳飞、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这些人都是“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的志士仁人。5.克已奉公:克已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奉公就是服从于整体。克己奉公并非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其本质是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社会公利。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克已奉公的精神境界。6.修已慎独: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独”。所谓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也要严于律已。只有能够战胜自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恶”。意思是作为官吏,首先要是严格管好自已,克制自已的欲望,去掉自已身上的恶习。实际上这就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首要原则。7.见利思义:关于“义”,在中国古代有不同的理解,从大处说,“义”是指一切正义的事业;从小处说,是指所有公正、合理而应该做的事情,有时也指义气。所谓利,就是利益、好处、经济效益。关于义和利的关系,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对此的说法也不尽一致。总的来看,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和合理内核。提倡“舍身取义”,反对“见利忘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南宋文天祥,在他47岁被杀害时,他在衣带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达到了高峰,才能招致仁的到来。读圣贤之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从今以后,我不感到羞愧了”。文天祥为孔孟之“仁义”而死,舍生取义,死而无憾。8.勤俭廉正:即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主要是勤劳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强调的是廉洁、正直。如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包拯信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明朝于谦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的信条。9.笃实宽厚:笃实:忠诚老实。宽厚:待人宽宏大量。笃实宽厚是在为人处事方面的道德品质。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事实,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10.勇毅力行:勇毅就是做事有胆量、有勇气、有毅力、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宋代欧阳修说:“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力行”就是身体力行,为了有价值的目的大胆实战,最终成圣成仁。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十分推崇勇毅力行,他说“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掉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丢掉了。”照此推理,你若拥有勇毅力行的品质,你就会拥有一切。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千千万万的改革先锋应该说都是勇毅力行的典范。8.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文学有悠久的历史,在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等等,可谓“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主要功能是抒情,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以四言诗为主,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2.《楚辞》大约产生在公元前4世纪的荆楚之地,是杂言体诗,句末多以感叹词“兮”字结尾,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创作的源头。《离骚》是其代表作。后世将《诗经》和《离骚》合称“风骚”。3.汉魏六朝,出现了带有民间文学色彩的乐府诗歌创作,强烈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5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是其代表作。五言诗和七言诗逐渐成熟。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为诗歌在声律和丽辞方面作好了充分的准备。4.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此时,古体诗继续发展,近体诗进入全面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5.宋代,“倚声填词”渐成风尚,这是诗歌和音乐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音乐化的文学样式。到宋代,词家林立,词的现实内容和表现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的程度。成为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词作家。6.元代,“胡乐”和北方民间“俚曲”相结合而形成了新的诗歌样式――散曲,给诗坛注入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迅速发展,与唐诗、宋词一起成为后代难以企及的“华岳三峰”。宋、元、明、清各代仍然有大量的诗歌创作,并且各具特色,其中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极受重视,但总体成就都没有超过前代。(二)散文:散文是与诗词并列的文学正宗。有三大功能,即叙事、论说、抒情。散文创作的渊源,可追溯至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1.《尚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虽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叙事,初具文学特质。2.先秦散文: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士人们纷纷献计献策、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亦得以迅速发展。其中主要是偏重记述的历史散文和偏重论说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3.秦汉时期:散文更讲究文采,对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司马迁的《史记》获得极大成功。此时,散文分古文和骈文两大类。古文以散行的单句为主;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但二者也有互相交融的情形,二者发展的不平衡。4.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5.唐宋:韩愈等人提倡古文运动,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有唐宋八大家之称,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三)叙事文学:有小说和戏曲两大门类。1.小说(1)源头: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2)魏晋:出现了真正的小说创作。有志怪和轶事两大类。(3)唐代:传奇小说已开始有意识的虚构作品,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成就。(4)宋代:在民间说话艺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成熟的白话话本小说。(5)元明清:一方面,元杂剧、明清传奇戏曲臻于成熟,《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成为文学园地中的不朽之作;另一方面,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金瓶梅》等,也均为文学珍品。《红楼梦》更是纪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古典文学创作推向了顶峰。三、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中国古代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哲学、历史、宗教无法与文学相比。2.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回到几千年的古代社会,与古人同悲同喜。3.是世界其它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现代人(包括外国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最佳途径是观赏古装电视剧、电影、阅读古代文学作品。9.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6
中国科技曾经辐射亚洲、远播世界,但到了16世纪(明清)以后,西方科技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而中国的科学技术却每况愈下,渐渐被世界抛开,这是什么原因呢?所以,探讨一下中国近代至现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1.重综合,抽象深度不够,科学的“生殖”能力不强,重复发明,长在技术。古代人有注重实用而轻玄思的思维习惯。可是,科学的本质在于对自然奥秘的认识,其所产生的技术反在第二位,中国却反客为主,使科学的生殖能力不强。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讲的是一种超越的作用而非可以量化的作用。中国传统科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使中国古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满足于通过直觉得到总体印象,而不习惯于作周密的、详细的分析。中国古代的圣贤显示了与古希腊的智者极为不同的知识结构。古希腊的智者力图用理性的逻辑方法描绘自然世界的真实图画(求真),而中国的圣贤总是用直观的方法表现主观精神的总的理想图景,且许多时候具有神秘色彩,往往以“求善”为先导。2.缺乏演绎推理系统,科学的“形式化”不够。近代西方科学就是建立在用抽象演绎及数学系统对实验材料概括的基础之上的。(伽里略的例子)中国缺乏这种严密的概括体系,是以科学的可持续性不强。3.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道器”属哲学范畴。“道”为原理,器为器物,技术。但中国传统文化往往把“道”解释为政治伦理的原理,而不是科学理论。重道轻器,就是重视宏观之道的探索,重视事物总体特质、事物与环境关系的探求,而轻视一事一物具体形质的研究。轻视社会生产领域具体器物、具体技能的研究。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只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而对科学技术持嘲笑的态度。重道轻器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传统。中国是一个文化政治化倾向非常强烈的国家。可以说从古至今,推崇政治,重视作官,鄙视技艺,轻视学问,成为整个国家的时尚。孔子一句“学而优则仕”,把所有的读书人都引上了“千里求学为作官”的岐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很多科学巨著无人理睬,甚至成为绝版,《九章算术》在北宋以后,其术已不传,至明朝时己无人知晓,倒是传到日本和朝鲜的此书,一直被作为教科书而代代流传。明末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无关而很快失传,在日本却发展成为“天工学”,用以指导他们的科技发展。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时间,完成了《本草纲目》,没想到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的字样就被束之高阁了。(二)封建制度的扼制1.科技人员地位低下经学笺注思想对人民的箝制。在官本位的社会制度体系。在中国古代有成就的科学家当中,几乎都是社会地位低下、淡于名利、安于贫贱的知识分子,唐朝僧人张一行淡薄名利,不愿与武三思之类为伍,只好跑到河南嵩山做了和尚,他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2.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3.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还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文化专制及其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得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渐渐与世界脱节。明清时期的统治者普遍认为,治国平天下,不需要科技,不需要设备,关键在于修身。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