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是那一个书法竖的写法写法

&&&&湖北-武汉 &&&&网址:  &&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 一笔字书法――硬笔书法快写法(书法家:唐亚明书写)_价格15元【老来乐藏品斋】
一笔字书法――硬笔书法快写法(书法家:唐亚明书写)
编号:se,
品种:字帖-字帖
属性:钢笔字帖,,年,,综合字体,,32开,,30-49面,,,
简介: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发行,2000年月一版一印,印数:9000册(印量少),实用稀缺书。书页完整,书品如新。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老来乐藏品斋】“字帖”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字帖 >> 一笔字书法――硬笔书法快写法(书法家:唐亚明书写)_价格15元【老来乐藏品斋】
Best View:800*600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997788商城]中国收藏热线 制作 Copyright? 2000 by China Collect Line
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老来乐藏品斋]承租使用这个字是不是福字的篆体写法。找一位书法家写的,不知道是不是……
这个字是不是福字的篆体写法。找一位书法家写的,不知道是不是…… 30
是滴,如果不放心话的可以百度一下看看,对照对照
你确定么……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写法,却没这种……
但我忘了是什么体了
其他回答 (1)
哦& 这不是。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美术设计领域专家白蕉:书法学习讲话
书法学习讲话
按:这是作者生前的一篇关于书法学习的讲稿,现经其家属整理,发表出来供书法爱好者研究,参考。
字,人人写,应该写得正确,清楚,整齐。我们大家也爱看别人写得清楚,整齐,好看的字。对音乐,绘画等艺术的爱好欣赏,不一定人人天天接触。书法不同,因为它是人人接触,常常应用的。
书法又是我们祖先长期积累起来的写字艺术化的经验,这份传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要能够交给工农兵大众,为工农兵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书法学习问题是个具体实践的方法问题,但也是个思想方法问题。有些朋友比较迫切希望快一些写好字,往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不能写好字?”或者提出那样一个问题:“字无百日功,是不是悠悠之谈?”
字,人人能够写得好,也一定能写得好。对于书法学习的基本技法的掌握,一百天时间也许是可以过关的。问题是在于学习的态度,是不是能持之以恒;同时还要具
体了解和掌握学习的关键,认真对待,集中力量各个解决。如果在思想上准备充分一些,态度又很积极,那末进步快一些也是可能的事。
这里我分五个部分来谈:
(一)传统的学习方法
书法学习究竟怎样入门,值得谈一谈。
任何事,都有法。种水稻、木棉有法,造房屋,做桌子有法.骑马,射击有法;音乐,舞蹈有法;京剧武打,满台人马混战一场,混而不乱,双方大将,一个长矛猛
戳,一个大刀飞舞,打得天翻地覆,双方都没有受伤,是法,杂技表演,观众看得惊险万分,不免提心吊胆,可是演员却从容自若,是法。法,就是法则,某些地方
叫做“程式”,事物的规律被发现后,人们掌握了它,就有办法。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这里先谈一下如何入门的方法。
我小时候的学习方法现在想想很有道理。那是传统的办法,在初学时从执笔开始,循序渐进,描红,填黑,映格、脱格(脱一字,二字……一行),到最后才是临
写。这个办法很切实际,安排也是很科学的.事实上,描红,填黑这两步,意在一开始先教人们逐步体会怎样才能够把毛笔的笔毫铺开,怎样才能使笔心在笔画中
行,把字写得笔笔圆满,务使点画先就范,笔笔能够听话。如果不能铺笔使笔心在笔画中行,红字就不能被盖罩,空心字就填不满,这道理是很明白的。同时写的时
候不许有复笔。再进_步,写映格,脱格,这时候就在教人们怎样去初步掌握字的组织法,掌握分布(间架,结构),同时锻炼人们的观察力,逐步引向临写阶段。
可是这样做的用意,事先并不说明白为什么,而恰恰是要人们在实践中自己去摸索,自然而然地学会必要的以至是关键性的技法。
当人们已具有从描红开始到脱格写的一系列基础之后,就到了完全临写这个阶段..这仿佛学校教育,读到了中学,已具有了各科知识的一般基础,然后再前进一
步,分科分系来求专业知识了。这个专业学习阶段很重要,因为一般说来,人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具有自觉的或至少是半自觉的精神,自觉要求攀登学术的高峰,同
时迫切要求有相应的辅导,好使自己作出学习上科学的安排。”这个时候,有必要很好地贯彻“三定”方法——定师,定时,定数,其中定师是主要的。
一“定”:定师。寻师,拜师,要跟定一个老师,就是说选定某一种碑帖做自己学习的对象。这个老师是不说话的,拜不说话的老师,正需要调查研究,选定自己所
喜爱的一种字体,这样既容易吸收,进步也可以快些。但实际上,人们往往不知道究竟学哪一种碑帖好,因而要求别人代选一种字帖。对于这个问题,我向来认为
“老师提名,自己选择”比较好。老师可比作“识途老马”,谈一些个人经验心得给人家参考,完全可以.各人的喜爱不同,有喜爱雄伟有气魄的,有喜爱秀丽多风
致的,因此主要靠自己选择,不需勉强。小时候听老一辈说。“颜筋柳骨”,写字一定要学颜柳字。颜、柳字好不好?好。诚然可以取法,确实可以拜为老师,但问
题是叫人都去学颜、柳,那书法艺圃里就仅有两朵大花了,而花圃里需要的是万紫千红,不光是两朵花。
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本功。学习楷书,最好从隋唐人入手。寻师拜师,最好把隋末和唐代有代表性书家的代表性碑帖都看一看,以决定究竟喜欢哪一家。也许你喜爱
的有三家,那末在三家中再挑一挑,最喜欢的究竟是哪一家?这一家中你最爱的是哪一部帖?要郑重地作出选择。这样做比较妥当。
选定了这一家,就把这一家的代表性碑帖分主要学习的对象(其中一本帖)和次要的学习参考的对象(另外几本帖),而把别家的碑帖统统束之高阁。手头的碑帖只
留属于自己所学的和参考用的。总之是学定一家。壁上墙上所张贴悬挂的(如整幅的拓片),也是这一家。眼中,笔底不要接触别一家,甚至周围环境我认为也都得
注意安排好。
既选定了作为学习对象的一本碑帖,起码要写它一百遍。写一百遍中间,必然要碰壁,碰壁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好事。在碰壁时候,正巧就是到了拿出参考碑帖来派用
场的时候了。拿一种参考碑帖来写它一,二遍,然后回过头来再临写原来那一本,这时就会使你有另外一种体会。碰壁不会只是一次,每次碰壁就这么办,这里自有
甜头,尝到了自会知道。有些人由于碰壁而丧失信心,不妨把自己的字课作前后对比,也可以看出自己是否在前进。学习中最怕没有碰壁的感觉,或者碰了壁而不知
道怎么办的,他实际上不懂得写字的“进门法”。
见异思迁,是学习的大忌。有些人今天搭颜字架子,明天拆了再搭欧字架子,后天又拆了搭赵字架子,这样拆拆搭搭,毫无疑问是不能成功的。
有些笔性比较好的人,学张三就象张三,学李四就象李四,手头拖到甚么帖,随便就学甚么帖,由于随学随象,因此轻视学习,不肯下功夫,认为学习书法算不了一回事。事实上所谓随学随象,换句话说,就是随不学随不象,一离并帖就连影子也没有了。
所以说,下基本功,一定要跟定一家老师,不能三心两意。实践功夫,还是要放在第一位,而且一定要深入。米芾曾经说“一日不写字,便觉手生。”西洋有个音乐
家说过:“一天不练钢琴,自己知道;二天不练钢琴,朋友知道,三天不练钢琴,听众知道。”很有道理。在下功夫之前,选帖是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同
时,还得说明,学习书法入手应当写大字,不要写小楷,从小楷入手,习惯了,写不大;小脚娘娘跨大步是有困难的。
二“定”:定时。把练字摆到学习的日程上来,安排到一天里对自己说来是最适当的一个时间内。排定了时间,坚决执行,如果意外被挤掉,要坚持补课。每天养成习惯,象洗脸刷牙齿一样。
三“定”:定数。在排定的时间内,规定每天学习一定字数。要切实可行,既不贪多,也不过少。写时要实事求是,笔笔认真,每个字用心。
这就叫“三定”办法。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传统办法。
任何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中必然要碰到困难,所以也要先有思想准备。解决了困难,学习上就迈进了一步.
例如说。执笔、运笔,手臂酸,指头痛,是第一关。这一关易过。说来是小事,可是也有人连一点小苦头也吃不起,信心不足,决心没有,不能坚持,不知道先难正是为了后易,因此第一关就有些难过了。
过了第一关,再下去,临临写写,练习再练习,自己觉得老不进步;心里急,临一个字不象,再临,三,四,五,六个临下去,临到后来,越临越不象,临到连自己
写的字是什么字也认不得了,也分别不出哪个写得好,哪个写得坏了。如此反反复复的遭遇,心中不免要动摇,这是中间的一关。这一关并不难过,过的时候,恰恰
好比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是引人入胜的境界,说明你慢慢儿在进门了。
中关过了,再下去,进得了门,出不了门。你既然登了堂入了室,再想出门,你不讲话的老师好象会伸出手来抓住你的小辫子,要你永远跟着他,使你脱不了身,过
不了关。这个关是最后的一关。学书法的人,人人要过这一关。人家能过,我就能过,人家不能过,我也要过,能否胜利完全在自己。
书法学习,固然先要“写进去”,在后又要“写出来”。写进去是讲“入门”,写出来是讲“出门”。入门要从渊源来寻求。上面说过,临写是书法学习的后期功
夫,蚯蚓式的学习和蜜蜂式的学习,都是属于临写的范畴。事实上,这里就是一个专与博的问题。专才能入,博才能出。专博问题,就是既要专这一家,又要不是一
学一家一帖,规矩方圆,开始亦步亦趋,要求维妙维肖,求合求同,不宜有一点自己的主张,好象蚯蚓,吃的是泥土,吐出来的还是泥土。入门要“转弯抹角”,熟
悉门内一切情况。到后来又要求出门,求离求变,你写的字,使人看不出出自何门。从你老师的渊源影响来寻寻觅觅,象蜜蜂采百花之粉,酿自己的蜜,广泛地吸收
你所喜爱的,再加上你本身的东西
--多方面的素养,你的面目就出来了。所以这里的过程是先要拿到,后来又要-丢掉静。书法学习与绘画学习的对象不同,下手不同,我曾经这样说过——也许说
得很粗暴——"画要写生","字先写死".当然,这里说的"写死",是指入门时下功夫,要蚯蚓式的学习,好比韩信的"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结果还是
要写活它,这才叫胜利。从来书法学习,开始时求“无我”,末了求“有我”。就是说凡是一门艺术,决不能终身“寄人篱下”。书法学习也是如此,最后要求有自
己面目。历史上从来是渊源相继,各自成家。颜真卿学褚遂良,毕竟颜真卿是颜真卿,褚遂良是褚遂良。谭鑫培在京剧界负有盛名,当时余叔岩,言菊朋,王又宸都
倾倒于他。每次谭登台,他们边听边记,事后三个人互相校对。关于谭的一腔一调,一板一眼,相互补充,务使没有遗漏。结果三个人都有所得,有所发展,各树一
帜。对艺事下功夫,就是要这样。
上面谈到“临写”是书法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问题还得深入谈一谈。
临写要心到,眼到、手到。心,眼,手三者须紧密合作,心到第一。一般初学,只有两到——眼到,手到,进步不快。顶差的只有一到——手到,甚至说一到都勉强,那就指不是临帖而是“抄帖”,写的字确是帖上所有的几个字,说象一点也不象。
做功夫要博闻强记,由此及彼。博是博这一家,记是记这一家,在这一家范围内,由这一本帖到另一本帖。临的前头先要“读”,先要看它的总的神气,再看它的落
笔、行笔,收笔,和上一笔跟下一笔的相互关系,它是如何处理的,看它的分布,间架,结构,要把它记在心里。在休息的时间,看看壁上所张挂的字样,同样是做
“读”的功夫。临到后期还要“背”,在临写时先把帖放在一边,不把它打开来,而是“背临”出来,“背”不出的时候才把它打开来核对一下,找找差在哪里。宋
代米芾在四十岁以前所学过的字都背得出来,写得活龙活现。他自己说他写的字叫做“集字”。从这里可以见到他所下的功夫不简单,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背
的功夫随时要做,随地可做。比如说,你写个便条也好,写家信也好,不论你手中拿的是毛笔还是钢笔,你在帖上所临写过的字,就得应用应用。马路上看到商店的
招牌,也可以想想如果按照你所学习的字帖,该怎样写才对头。
功夫深了才有收益。比如说,你学习的对象是颜字,是颜字的《麻姑仙坛记》。现在有“安徽省合肥市”这几个字,你可以在帖里找找是如何写的?这几个字在别一
部颜帖中,比如说《大唐中兴颂》里是如何写的?再在另外的颜帖里是如何写的?当然,颜帖写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有同中之异,为什么大同中有小异?你就会
去研究这本帖是颜真卿几岁时写的?那本帖又是几岁时写的?既然看到了颜字本身的发展过程,也就熟悉了他的变化情况。有了相当的楷书基本功,当然要学颜字的
行书,你又可以在《祭侄稿》,《争座位》各帖中去找找“安徽省合肥市”这几个字是怎样写的,等等。这样深入地研究,写出来一面孔是颜字,那才不愧为深入学
另外,也想附带谈一点临写方法上的问题。
上面说过,临写是眼睛看,心里想,手下写三者紧密配合的一件事,要看看写写,写写想想的。有东西在面前对着写,所以叫“临”。现在的大楷簿,中楷簿,常常
印着“九宫格”(井字格),有的是“米字格”。有时碰到架子不容易搭好的字,那末,就可以用小玻璃或明胶板依照习字簿上的格子,用红色或黑色细笔打好格
子,放到帖上去,仔细地在格子里检查过去写不好的原因。把原因找出来了,就能够写好那个字了。
有了“九宫格”,为什么还有“米字格”?这两种格子的作用不同“九宫格”主要在求得点画位置(分布);而“米字格”主要在求得一个字的结构中心,要写得紧密。两种格子用法与要求,是有区别的。
还有这样一个问题。临写时到底看一笔写一笔好呢?还是看一字写一字好?这个问题的前题是要“读帖”,临时还需要整个字看,看一笔写一笔的办法不大好。
临写前要-读_,不但要懂笔意,懂得点画分布的位置,结构的中心,更要得到“神气”。神气与结构都背得出,这是所谓“心摹手追”的功夫。但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写字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切实下功夫。要有信心,更要有决心,信心和决心是胜利的保证。如果说写字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恐怕就只有这样一个“成功秘诀”。
(二)掌握工具,懂得技法
要作品有好成绩,必须先学会掌握毛笔这个工具,利用它的特长,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写字的工具如钢笔,铅笔,自来水笔、圆珠笔,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但用毛笔
写字,却是我国所特有的。从历史上看,我国用兽毫制笔做写字工具的时期极早。从发现的实物殷墟白陶器残片,甲骨上没有用刀刻过的朱色、墨色字迹和玉器上的
字看来,那时已经用兽毛做的笔来写字了。根据专家研究,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装饰花纹,也是用兽毛绘成的,那说明使用笔的时期更早得多了,距今至少有五,
画讲线条,书法更讲线条、讲笔力。用钢笔写的字,线条没有变化,硬而单调。中国的毛笔则不同,软,书写时运用笔锋,结合用墨,快慢,轻重、粗细,干湿,变
化多端。人们掌握得好,充分发挥了它的功能,就能“得心应手”。汉末大书家蔡邕讲用笔笔势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一有什么”奇
怪“?奇怪就因为“软”,使笔势变化多端;钢笔等工具就谈不到变化多端。可注意的就是这个“软”字,妙在这个“软”字上。书法成为艺术,与使用工具毛笔有
很大关系。
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握毛笔呢?这里就有技法问题。就是说,怎样执笔,要有方法。历代相传下来的,比较正确而又切实可行的执笔方法,一般叫做“五指执笔法”,
也叫“五字执笔法”,这五个字是:“撅,押,钩、格,抵”,这五个字,说明了五个指头的任务和作用。事实上五个指头的任务和作用是相互矛盾而又统一在笔管
上,相魁相生,相反相成,起着协作的作用的。从前人讲执笔,要指实掌虚。什么叫指实?指实就是指五指齐力。五个指头都派用场。
用大指,食指,中指把笔管捉住,小指紧贴在无名指后,在指甲与肉之际夹住笔管。大指在笔管内侧仰向右上,高低相当于笔管外侧食指,中指之间。食指,中指在
笔管外侧俯向左下,这样就执稳了笔管。执笔执得浅一些,不要执得太进,执得进了指节就会窒息不灵活。虎口要圆,向左。掌心要虚,好象握着一个鸡蛋一样。掌
微微竖起,腕要求平,整个手臂就能不甚费力地提起来。初学时手臂要离案,腕和肘不固定在案面上就可。肩部要松,不要紧张。手臂尽管提得不高,开始的一
段时间,总是颤抖,不能稳定,下笔也不能准确,但必须坚持下去,日子不须多久,就会稳定下来。根据一般经验,快的一个月,慢的三个月就稳定下来了,点画也写得准了,自由自在了。这是写字的基本功之一,需要耐心苦练一番。
总起来说,什么叫执笔法呢?执笔法就是要使全身之力通过臂,腕、指灌注到笔锋上去,使笔锋上之力灌注到纸墨中去。
执笔从来有很多争论,问题是在“执笔”,“运笔”的职能主次搞混了。我们在思想上应当明确;指的主要职司是在“执笔”,而手腕的职司是在“运笔”,两者又是相互合作而不是对立的。
苏东坡是反对清规戒律的执笔法的,他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虚而宽才能灵活。(东坡执笔法用单钩:用大,食,中三指执管,食指从管外钩向内,中指用甲肉之际往外抵
着,其余两者衬贴在中指下面)。
有人指出这样一个问题.执笔的高低究竟应该怎样呢?执得松一点好呢?还是执得紧一点好?
执笔的高低与所写字的大小以及字体的楷,行,草等都有关系。要求虽然不同,但总的说来,不要执得太高,可以执得低一些。执得近下,比较稳实有力。大斗笔的
执法是一把抓,用虎口包围笔斗,拿手臂当笔管使用。关于松紧问题,我个人体会.指的职司,主执而不能执死——但不主张“活指”。道理很明白,死死的执,好
象要把笔管捻破一般,那么“五字”的意义作用也就完全没有了。有人传说王献之五,六岁时写字,他父亲从背后去拔他的笔,没有拔掉,因而他父亲说,此子大了
必有书名。说明执笔应当执得很紧的。我看,从五、六岁孩子来说,执笔执得不浮是可喜的,如果说,拿大人的气力,真的拔不掉五,六岁孩子手中的笔,那也是不
符事实的。这不过是个
比喻罢了。
记得我小时候,捉到了一只刚会飞的小麻雀。妈妈看到我捏着鸟的一付尴尬样子,笑着说道:这真正叫做“捏紧防死,放松防飞”。对我的印象很深。我体会用指执笔的情况,有些仿佛——当然,打比喻总很难完全适当,仅供参考而已。
进一步讲用笔。运用笔锋写字的动作,主要是腕的作用,但腕不能孤立地运动,必然是和指,掌.肘,臂有机的配合。用笔的目的要求中锋铺毫。在发挥五指作用
时,要求笔心总是在笔画中行,而又要灵活到八面玲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那就要靠“提”,“按”。这种“提”,“按”动作,在书写时的一起一倒,扩大点来
说,就好比走路时左右脚的随起随落,彳亍而行,是一种不断的持续运动。
写字讲“用笔”。用笔两字的涵义很广,凡是执笔、运笔、笔法都包括在内,它是书法学习的主要技法,是写好字的关键,是写好字的基本功。讲用笔的笔法,首先
要弄明白“点画”是如何完成的——“点画”是不曾组织成字的单纯的笔画总称。每一点画里基本上是“落笔”(也叫做起笔,下笔)、“行笔”(也叫过笔)和
“收笔”三部曲。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钩……都是如此。
米芾有两句很著名的话:“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讲的就是关于点画用笔的事。学习书法,这两句话必须记在心中,笔笔做到。我们把笔法揭示,请注意笔锋的行动方向,从笔迹来研究它的行动过程(图一)。
书法学习必须从点画下手。汉字的基本点画到底有几笔?古人有总结七笔的,相传出自晋代卫夫人李茂漪“笔阵图”,也传出自王羲之。到唐代才有提出“永”字的
八种笔法,称做“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传出自隋代智永,又托名为传自张芝。提出“永字八法”来概括万字的点画是一种发展,可是象孙
过庭这样一个造诣深醇的书家,见闻广博,思入精微的伟大理论家,在他的《书谱》里就没有提出过“永字八法”的说法,足证“八法”是在初唐以后才出现的。
点画的笔法有方圆、斜正、锐钝之异,总的要求写得圆满活泼。从这里研究用笔的方法,就是历代相传的所谓“笔法”。
人们初学时不明笔意,没有理会笔法,点画就会产生毛病,前入把它归纳为“八病”
-牛头、鼠尾、蜂腰、鹤膝、竹节、棱角、析木、柴担(图二):
把点画组织起来成为字的叫做“结构”,也叫“结字”、“间架”。前人又有把“间架”与“结构”区别开来,论到间架,举有中画之字为式,论到“结构”,举无
中画之字为式。一般讲来,把两种点画组织起来就有结构,例如“十”字、“人”字。结构上的点画分布,有左右、上下,内外,各部分又有大小、长短、高低、斜
正、疏密、粗细,要安排得匀称好看,而不要使人有生拼硬凑的感觉。所以要注意好前一笔与后一笔的关系,前后要呼应,要血脉贯通。米芾讲点画笔意的名言“无
往不收,无垂不缩”,如果也要搬用到结构上去,写出字来,变成笔笔自顾自,看来是一个方块字,实际上笔与笔之间互不通气,那就不对头了。
从笔法的基础上产生“笔势”。“笔势”来自精熟,是人们应用笔法时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产生的。书法的笔势影响着结构,出现了笔意,这就又形成了各个书家
的风格。笔势要八面玲珑,下笔得势,往来照映,气脉相通,活泼自然。古人讲发于左者应于右,起子上者伏于下,就是讲笔势,讲呼应。我们开始学习结构分布的
初步要求,归根结底一句话:“先求平正。”平正要讲字的重心,中心。写字能够注意重心、中心,就能把字摆稳。所以简单一点说,结构就是字的形体组织得法。
有了结构,就使原来的点画发生第一次变化。不论上下双拼(炎、茶,黍、癸),左右双拼(林、辉、细、助),原来的点画,如果随意地写出来,那势必形成每个
字内点画相打。如果一个字内的点画在相打,那末这个字如何能够写得“稳”呢?当然更谈不到“美”了。书家书写时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产生了“笔势”,这
是第二次使原来的点画发生变化,同时就使结构有了新义。所以说笔势从何而来?来自精熟。王羲之所谓:“耽之翫之,功积山丘。”功积山丘,就熟能生巧。加入
了其时其地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变化莫测。因此在书法艺术上讲,又有“笔势生结构”之说。前人所谓:“点不变谓之布棋”(如“冷”字左边的两点,“添”字左
边的三点,“然”下面的四点等如果不变就不好看),不变就不美,就僵化,就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
为了字形要变,点画的原来形状要变。简单一些的变,上面提到了,进一步讲比较复杂一些的变。如何变?概括地说就是“相让”。如何相让?让上,让中,让下,
让左,让右。汉字是一个个方块字,笔画有多少,长短,字形有宽窄,斜正,放在一个方框内,看上去要舒服,就得相让。相让的基本法则是:
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
&&& 让上:皆 颦
&&& 让中:徽 衢
&&& 让下:禹 粪
&&& 让左:数 刘
&&& 让右:鸣 腾
一个字,那一笔该先写,那一笔该后写,下笔的顺序该怎样,也应该注意。因为顺序错了会影响结构,使字形不美。“笔顺”有几条原则:
先上后下:三 主 会;
先左后右:川 好 明;
先中央后左右:小 水 承;
先外后内:同 回 句;
先内后外:幽 画 函;
先横后竖:十 木 戈;
先撇后捺:八 人 义。
工具掌握了,技法掌握了,写好毛笔字就有了基础。使用工具是一般皆同的,但技法可以因人而异。古人说得好,主要是技法,得法就妙。
附带谈一谈”身法“——写字时人的姿势。姿势正确不正确,对写字有影响。简单地说也有以下几点:
两脚平放桌子下面,身体坐稳,重心不偏;
头要端正,视线才正确集中,看到全面;
肩背要直,不可倾斜,胸部和桌面保持适当距离;
左手按纸,右手提笔书写,左手对右手起着支援作用和平衡作用,对身体重心起稳定作用;
在书写巨幅大字的时候,左右脚分前后,如果双脚并立,不能使用出全身力量。
总之,掌握工具和掌握技法,先求“稳”,求“准”。如执笔、运笔能够稳了,写出来的点画,写出来的字一定能够“准”。我们说的“法”是“活法”,而不是
“死法”既有了法,又有“变法”,又有“无法”,“无法”还是生于有法,从规矩范围中变化出来。求“入门”,就是求法,字要“写进去”就是求法;求“出
门”,就是变法,字要“写出来”,就是神而化之求“无法”。所谓“法外之法”,即东坡所谓“作诗即此诗,定知非诗人”的意思。
天才在乎学习,知识在乎积累,技法在乎锻炼。上面所谈执笔,运笔,点画,结构等等技法,都是古人在不断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是有道理的,可以参考的。古人
说,“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我们又知道“熟能生巧”,书法中笔势变化_其常不住,,在这里正揭示着“推陈出新”的广阔前途。学者要突破古人,也
要突破自己。书法上的技法,好比说“规矩”,学习书法,先求规矩,先就范围,拜这一家为师,先要服贴老师,对自己必然严格要求。变化是后来的事,只有深入
学习了一家,后来的变化才有基础。比方练兵必然要操演,要喊立正、看齐,开步走等等,如果战场上也立正、看齐,开步走,这样就糟糕了。
(三)笔法
所谓笔法,就是用笔的方法,概括一点叫做“笔法”。笔法讲笔的运动——在书写过程中开始如何落笔、中间如何行笔,未了如何收笔。古人的所谓笔法,除了书法实践中的一般经验总结,同时还结合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点画成字,积字成行,积行成章(整幅)。一点是一画的开始,第一个字又是整幅的准样。用笔有轻重、粗细、缓急;用墨分深浅、浓淡、干湿,二者结合运用。
笔落在纸上,墨迹又有方圆,肥瘦,偏正、曲直。如何能做到随心所欲?主要是服从客观需要,心信任笔、笔信任纸,在乎用笔能提得起,揿得下,铺得开,束得
紧,笔笔肯定,没有什么疑疑惑惑。笔墨能够运用得好,控制得好,才真正能够掌握工具,掌握技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做到“得心应手”。好比南方人
摇船,北方人骑马一样,看去-一点不用什么心思,也不象很吃力,事实上是心中有数,手下有数,脚下有数。一推一挽,一松一紧,快慢轻重,纯乎自然,无不合
法。工具是谁掌握的?是“我”掌握的,我是工具的主人。这道理容易明白,但具体实践中又往往放弃了主人的地位,例如有些人怕笔弄坏,又有些人见了名贵的纸
头怕,那就写不好字。前代有位书家,有人问他字如何能够写得好?他连说:胆!胆!胆!这话有道理。
掌握笔法难不难?又难又不难。任何一种学问,必有理论。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又丰富了理论。实践是根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
要勤学苦练,坚持不懈,这样就不难。如果趁兴趣,“一曝十寒”,忽冷忽热,那末不难也准。所以难不难是人的问题,不是方法问题。
相传“笔法”的传授神秘得很,有神话、有人话,也有鬼话。例如汉末大书家蔡邕的得到笔法,说是山中一所石头房子里有个神仙传给他的。三国魏大书家钟繇,要
求看书家韦诞家里的《笔法》,韦诞小气不答应,以至钟繇“搥胸出血”,曹操用“五灵丹”救活了他。后来韦诞死了,那本《笔法》带进坟墓去了,钟繇便掘了他
的坟墓。钟繇死时,自己却也忘了“前车之鉴”,也把那个宝贝《笔法》带进坟墓里去,于是又有人把钟繇的坟墓也掘了。晋代大书家王羲之小时,在他爸爸王旷的
枕头底下偷看了谈笔法的书,写出字来就两样。他爸爸看到了说,这孩子一定偷看到了我的秘密,于是索性一五一十教给他。王羲之得到他爸爸耳提面命的具体指
导,写字进步很快,使得他的女老师卫夫人(李茂漪)哭了。李老师为什么哭?原来卫夫人看到她的学生王羲之进步快,笔性又那么好,将来名气一定要盖过她,所
以她哭了。相传王羲之还有两个老师,一个叫“白云先生”,一个叫“天台紫真”,不知他们究竟是怎样一等人物。王献之少时,学过一个为王羲之代笔人的字——
当然,他的父亲也是他的老师,后来主要又学张芝。可是他向皇帝回话,又说他的老师是一只鸟,左手抓纸,右手抓笔,教他写字的。唐代大书家颜真卿,向前辈大
书家张旭请教笔法研讨”十二意“(平、直、均,密(点画结字)、锋、力、轻、决(用笔)、补、损、巧、称(布置))。据说也是用尽心机的,今天我们听了,
只会感到滑稽可笑。
为什么为了一点写字的实践经验——笔法,要假托神仙,弄到吐血,掘坟,出眼泪、行动怪里怪气?我们似乎可以从这两方面来看:
第一,封建统治阶级垄断文化别有用心,象写字这种艺事,自然也要把它说得千难万难,不是一般普通人可学。封建时代以书取士,字写得好,有官可做。小好小官,大好大官,“主书令史”,“书学博士”等等。结果造成保守技法的秘密,不肯随随便便讲出去。
第二,一套书学技法出来,不托之古代名人不足以增重其地位,而且又喜欢表明此一家才是正宗,过去“正宗”不好也是好。即使不是父子,师生、娘舅外甥关系直
接得到真传,也得牵出一些亲戚故旧关系,见得渊源有自,靠这样来自增身价。过去反动统治的旧社会里,同样把书法说得难一些,为什么?正因为懂的人越少就越
名贵,圈子越小越好,不至权利外溢。
所谓“笔法”,说穿了就是点画,结构,用笔等等这么一回事。古人传下来的笔法,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间接经验,我们要掌握它,也完全能够掌握它,把它拿过来,从而更有所发展。
(四)笔力、体势
书法艺术有四个要素:骨力,形势,神采,韵昧。这四点都是和书家善于用笔,用墨分不开的。善用笔,一定会用墨,笔墨两者不能孤立起来谈。
这里姑且不谈“形势”、“神采”、“韵味”,在书法学习的初阶段,提出“骨力”来谈一谈,是很必要的。因为骨力与用笔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通常说笔力刚
健,笔力软弱,是讲写出来的字的骨力刚健或软弱。笔力是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技法的锻炼上是通过臂,腕,指使用中锋。用笔讲用中锋,是书学上的_宪法一,
是用笔的根本大法。但是这个“力”字,要讲明不太容易,比如举重,汗流面赤,可以说是用力了;可是“易如反掌”,也在用力却不见用力迹象。书法上的力更抽
象。所谓笔力,不是机械地笔加力。拿举重来作比方,又并不顶恰当,毕竟大力士不等于大书家,用力之法不同。例如在书法上有句夸张的话:“笔力千钧“,到底
并不是真有三万斤气力。但是这个力确实又存在,不能抹杀。它好象是一股潜劲,好象是一股电流。书法上的用力,主要是指笔锋的使用,是表现在笔迹上的。笔迹
上的力的表现有多种现象t力用软了笔迹就浮重了,就钝;太快了就要滑,太慢了又要泥滞,偏用了要薄,正用了又容易板;曲行了象锯齿,直行了又近乎界划。所
以有这些毛病,都是由于使用笔力不灵变,又不懂得必须出以自然的缘故。“戏法人人会变”,变得不好就不巧妙,不巧妙就不是艺术了。
有些青年朋友懂得写字必须要有笔力的,可是不太理解如何使用笔力。为了要表现笔力,往往拼命把笔甩出去,特别表现在写一撇一捺的时候,把这两笔写得都出毛
露锋,在一挑一趯上也往往如此。原因是由于没有理会,每写一点画,用笔都应该回锋。先要把笔尖送到底,又要注意藏锋含蓄;而同时在结构方面,前一笔与后一
笔的关系又必须搞好,要得势。当然,字写得太快也容易出现这种毛病。出毛露锋和写得太快是一般容易犯的毛病,需要及时纠正。
把点画组织起来成一个字,就要讲分布,结构,两笔就有结构。例如上面提到的“十”字,“人”字,十字的一竖,不能竖到横画之外,人字的一捺,不能放到一撤
的左边去,这是一个字结构形体客观存在,所谓文字规范,这是定法。那末是否写十字的-竖,一定要在一横画正中竖下去?写人字的一捺,一定要在一撤的中间落
笔捺出去?是的,这样教初学结构并没有错。但是老师辅导要心中有数:写十字的一竖,偏右一点可以,写入字的一捺,偏高偏低一点也可以。从来书法家写法不
同,同一个书法家,前后写的分布结构也有不同。即使同时写的一幅字中也有变化,而都不失为好字。为什么?有“笔势”关系。“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产生
的。它是又有法度,又有自由的动作。点画结构是法,体制是势——简称“笔势”。我们写字依照字的结构来写,写的时候,用笔的笔势又会影响着结构.由于用笔
笔意的向背,俯仰、开合,聚散、斜正、曲直分布不同,也就产生新的结构上位置的局部变化。所以蔡邕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
势这样东西,粗粗看看是不规则的,事实上确是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是统一规则里的小自由——太自由了就要变“野”。虞世南说的:“兵无常阵,字无常体”,正
是这个道理。从书法艺术角度说,各人的法度有出入,就形成了各自不相同的风格。所谓有规则的自由动作,显然决不是说写“十”字可以把竖画写出横画以外,写
“人”字可以把一捺放到左边去。楷书是二千年来通行字体,从不规矩到规矩,字形到隋唐才渐趋定型“开元字样”后已有了“程式”,写法已完全规范化了。
书法作为造型艺术,所滑“积点画成字”,既不是机器零件的装配,也不是生拼硬凑,又不能装腔作势,描头画角。所以我们说,艺术不是不科学的,但毕竟不等于自然科学。
绘画三个原色,红、黄,蓝,音乐七个音阶.1,2,3,4,5,6,7,它们本身都不是艺术。但绘画艺术巧妙地把三原色千变万化地使用着……音乐艺术家巧
妙地把七个音阶谱出无穷的曲词。书法的基本点画不多,常用字也只二千字,但十个书法艺术家写同样一个字,会写成十个样子,体势不同,风格各异,都是美的。
艺术讲究变化。笔迹方圆,肥瘦,偏正,老嫩,笔势有顺有逆,有强有弱,有快有慢,就产生了许多变化。有限的点画,无穷的变化,在线条上非常富于表现力,这是结合着书写者的思想感情的缘故。
美学上形式的法则,讲虚实对称(平衡),是共同的规律而又变化无穷,尽管变化无穷而又和谐自然。书学上,形式美的法则也是如此。
讲用笔,有必要谈到笔力与体势,因为凡事有正有变,.有初步有高级。书法学习.楷书是基本功之一,先不讲变化,只求平正,上面也说过了。
(五)形与神的问题
上面讲到临是书法学习的最后阶段,也谈到九宫格,米字格对照应用,是为了要得到碑帖上字的准确形体,这是一面。临的结果如果只得到字的形体而不得其精神,还只算一半功夫。临的功夫做到家,要形神俱得。
如何才能形神俱得?要“读”上面也已接触到了“读”的问题。读便是“心摹手追”的功夫。读要在临帖之前,作为专门的一课。宋代黄山谷说:“古人学书不尽临
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元代赵子昂也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这都是他们读帖的心得体会。三国时
曹操喜爱大书家师宜官的书法,把他的字迹放在帐内,一有空就读。唐代欧阳询,某次在路上发现晋代索靖写的碑,读了一番,已经走远了,重新回转身来再细读,
站得脚酸了,索性坐下来读,据说这样一直读了三天。
“读”在乎认识书法的神理,不但要求在点画,分布,结构上看他具体用笔的道理,笔势的往来,还要在整体上看他的精神面貌,寻玩它的韵味。
临帖很类乎一个演员,光是扮象是不够的。一定要能够进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然后能够演活角色,成为好戏。春秋时楚国优孟扮孙叔敖,一举一动,音容笑貌,十
分逼真,楚庄王见了大为感动。临帖必须下足读帖的功夫,然后才能够真正临好字。城隍庙里的城隍老爷,五官端正,总是泥塑木雕。有些朋友,临帖功夫下得不
少,四平八稳,字写得端正,可是总给人“城隍老爷”式的感觉。这就使我想到尽管一样是泥塑木雕,为什么苏州那相传为唐代杨惠塑的罗汉就两样?所以尽管说是
临帖,总要写写想想,心到第一,思索功夫不好欠缺。
历史上记载悟得笔法的故事,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和“担夫争道”这两桩事,要算最著名的了。“舞剑器”与“争道”联系到了他的草书书法,主要是取神而
不是取形。有破有立,就能创新。许许多多议论书法艺术的文字,运用了大量描写与取譬,也无不是取神而不是取形,借以说明艺术吸收的广泛性与深刻性,其源泉
在于丰富的生活,就是古人概括的说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到了“写出来”,出门的时候又要“有我”,但是不能忘记,临到后来,尽管形神俱得,并不是说攀登了高峰。形神俱得的临写,只是书法学习的跳板,渡船,或者
是桥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学习书法,总不能永远立在跳板上,坐在渡船上,或站在桥梁上的,这是不说自明的事。所以我又说,成一家是怎样成的?是吸取了百
家已经不象你原来学的一家,这就化为你自己的一家了。这就是“博”的功夫。我们学习书法,既要专一家,又要不是一家。
书法学习,必须扎扎实实下功夫,必须有一丝不苟认真钻研的精神。写好字,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基础却在一朝一夕。行万里路,开始在第一步,必须持之以恒。即
使天分高,也必须努力实践,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再坚持,在坚持中才能够体会前人理论,证实理论,并丰富理论。宋代文学家曾子固说:王羲之的书法,晚
年才登峰造极。他所以能够这样擅长,写得这样精采,也是由于他自己的精神毅力,从不断实践中得来的,不是天生成功的。这话说对了。我们在业余抽一些时间来
练练毛笔字,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而且还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这真叫做练字又练人。
(文章选自《书法研究》第一辑)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硬笔书法横的写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