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介绍羊头山

丹河文化考察(下)
九峰山文化考察系列之五--九峰山下一条河(下)
&四、自然景观
丹河在给豫晋沿河流域居民带来饮水、灌溉、舟楫、水产、电力等方面利益的同时,又用其雕塑师般的神奇伟力给人们留下了峡谷绝壁、溪流飞瀑、山光水色等自然景观。雄奇秀丽、旖旎独特的丹水风光闻名古今,魏晋时期应璩“而吾方欲秉耒耜于山阳,沈钩缗于丹水,知其不如古人远矣”的一句话,不知勾起多少文人雅士的向往与眷恋;而在高平古代八景之中属于丹河流域甚至与丹河直接相关的自然景观就占到五个。
1、丹水秋波:丹河为季节性河流,当秋季汛期来临,高平丹河水涟漪荡漾,波浪滚滚,奔流而下,蔚为状观,故称“丹水秋波”,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2、石室朝霞:高平寺庄镇长平村丹河东侧有石室山,山上凿有石室。拂晓之际,岫云从石室生出,阳光照射,呈五色霞光,故称“石室朝霞”,为高平古八景之一。
3、横涧垂虹:高平市区东南汤头村,石坡上有涧水长流,涧上有云梯石径,雨过天晴,阳光照于涧上,呈垂直彩虹状,为高平古八景“横涧垂虹”所在地。
4、羊头夕照:羊头山位于高平市神农镇李家庄村北,每当夕阳西斜,半山腰余光辉映,晚霞普照,为高平古八景“羊头夕照”所在地。
5、米山风洞:米山风洞位于丹河支流米山水库东侧,此洞据说“三天吹风、九天吸风、三天停风”的传说,神奇异常。
6、丹河龙门:丹河龙门位于泽州县金村镇水东村南,丹河在此湍急而流,形成奇山异石、山水幽深,怪石嶙峋、涛声隆隆的自然景观,如龙嘴瀑布、腾龙脊、五龙潭等。
7、珏山胜景:珏山位于晋城市区东南13公里处的丹河南岸,风景素以险峻、雄奇驰名,有“小华山”、“小武当”之美誉。“珏山吐月”为晋城四大名胜之一,掷笔台、舍身崖、龟山、蛇山、翠屏山、镜湖、青龙潭等景观天然自成、形貌奇绝、令人叫绝、似同鬼斧神工。  
8、三姑涌泉:位于豫晋交界博爱青天河附近,为晋东南一带最大涌泉,系丹河下游主要水源,分3股流出,流量最大达为3500升/秒。郦道元《水经注》载为:“丹水又东南,历西岩下,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源巨轮,渊深不测,蘋藻冬芹,竟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暄萋。”
9、北方三峡: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西北部豫晋交界处的青天河一带,素有“北方三峡”之美誉。这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如龙戏水,如带飞舞”,碧水长天一色,如游漓江,似进三峡。天然大佛、天然长城、石鸡下蛋、靳家岭红叶堪称胜景奇观。
10、丹河峡谷:由青天河沿丹河下行即进入丹河峡谷风景带,此地位于河南省沁阳市东北,总面积达76平方公里。丹河在太行峡谷中穿行,山势巍峨、起伏跌宕,丹水倾碧吐玉、翠环百折。栲栳山、天靴山、卧驼峰、眠佛岭、野王二老石等奇峰怪石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11、神仙长洞:位于沁阳市东北部丹河峡谷九渡村东侧丹河上方,属天然石灰岩溶洞,形成至今已八亿多年。洞内险峻深遂,洞中有洞,起伏迭宕,错落有致,深约2500余米,有“华夏第一长洞”之美誉。洞前有五千年前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古丹茱族栖居生活的遗址;
12、九峰田园:位于沁阳市东北部丹河出山口,百里丹河冲破太行险峻的阻挠,在此涌向平川,奔入丹河口入沁。山前丹水蜿蜒、沃野棋布、翠竹摇曳;山后群山连绵、苍翠欲滴、雄险奇秀。“流水门前碧,高山屋后青”“地在无尘境,人来不住天”,清初学者鄂容安的诗句把这里形容为人间仙境。
13、丹河河口:位于沁阳市东北2公里处的丹河入沁口,当地俗称“两河口”,为沁博两县两河交汇之地。《水经注.沁水》所载:“丹水又西径苑乡城北,南屈东转,径其城南,东南流注子沁,谓之丹口。”便为此地。汛期来临,丹沁并涨,两水交融,惊涛骇浪,堪为奇观。汛期过后,两水缓流,黄沙满滩,沟旁垂钓,也称惬意。
&&& 五、宗教遗产&&&&
丹河流域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历史宗教文化遗产极具区域特色,很多在中国建筑史、文化史、美术史及其宗教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金峰寺:又称灵岩院,位于高平市城西南1公里西山东麓,旧时三大寺院之一,是高平最早的佛教寺院。金峰寺建筑规模宏敞,建筑成群,西阁口朋金身弥勒佛像。每当明月东升,月光照射于弥勒佛鼓肚,明亮异常。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见,“金峰夜月”为高平古八景之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游仙寺:游仙晓钟河西镇游仙山南麓山谷深处有游仙寺,寺内有一大钟。旧时僧人常于清晨敲钟诵经。每当钟响,声闻数十里,故称“游仙晓钟”,为高平古八景之一。游仙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定林寺:位于丹河东侧、高平市东南5公里的大粮山,那里风景优美,规模宏大,此地为高平古八大景观“大粮积雪”所在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崇明寺:位于高平市河西镇郭家庄附近,俗称狼谷寺,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中佛殿内“断梁”结构为我国古建筑中的一颗明珠。
5、开华寺:位于高平市陈区镇丹河支流大东仓河源头,初建于晚唐时期,现存大雄宝殿,重建于北宋年间。大雄宝殿内东、西、北三壁保存宋代壁画,为宋代壁画中国内仅存的精品。
6、玉皇庙:位于泽州县金村镇府城村北岗上,该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的基本格局是元至元元年重建时所形成的,占地面积约四千平方米,是晋东南地区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道教庙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青莲寺:位于泽州县金村镇东南丹河北岸,与珏山隔丹河相望,该寺初创于北齐天保年间,唐代彩塑、唐宋碑金记、释迦殿宋代彩塑、藏式舍利塔等都为该寺珍品,为记载罗汉名号最早的寺院,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北魏摩崖:位于博爱县青天河西峡风景区内。这块摩崖石刻刻在一座天然大佛的腹部:中心线刻一尊男性观世音菩萨像,左右两侧刻有432个字的题记,内容为《妙法莲花经》经文和北魏永平元年十一月修筑丹道的人员、石刻捐款人及勒石者名单。此摩崖石刻为当前发现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堪称中国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石佛滩摩崖造像:位于博爱县西北丹河出山口附近,九峰山东麓脚下丹河岸边。造像为唐开元年间作品,分布在南北长约100米,高约20米的悬崖峭壁上,共有佛龛59座,造像82尊,铭记4方。技艺精良,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10、火炬观:位于博爱县西北丹河出山口东侧的凤凰岭,与西侧九峰山隔河相望。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因感念孙思邈治病救命之恩,在孙思邈成仙处下诏赐建了这座道观,历经宋元明清几次扩建,现为豫北地区最大的道观。
11、九峰寺:全名九峰朝阳寺,位于九峰山下丹河出山口西侧张坡村东。九峰寺始建于元代,明清时增修,建筑格局完全依照洛阳白马寺样式,因明代学者朱载堉在此隐居而闻名天下,原有建筑文革期间毁灭,现存朱载堉书房三间。寺西为朱载堉墓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2、龙王庙:位于沁阳市西万镇沙滩园村东丹河西岸,初创于清朝雍正年间,嘉庆年间重修。现存有戏楼(山门)、关帝殿、孙真殿、过殿、龙王殿等建筑,建筑上设计使用的六棱石柱有较高艺术价值,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六、遗址遗迹
历史遗址遗迹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类文明,是这些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某些生产生活活动的产物,丹河流域的遗址遗迹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建筑、艺术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信息。
(一)府县署地
泫氏邑城:位于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附近,始建于公元前415年。王报村北阁门洞现存明万历年间刻有“古泫氏”字样的石匾,“《竹书纪年》曰:梁惠王九年,晋取泫氏”,即为此城。《高平县地名志》载:“王报有泫水出其右,曾一度为泫氏古城。”
高平县城:北魏永安二年(公元前529年)高平县设立,据《魏书》(卷一○六)载:“长平郡,永安中置。治泫氏城。领县二:高平、泫氏。”。原县治在陵川一带,北齐天保年间与泫氏县合并,遗址为现高平市境西侧。今高平县城建于宋朝开宝年间(公元973年)。
高都县城:古高都城原在现晋城市区,汉代置高都县后在其东北(今泽州县高都镇)建县治所,唐朝曾两度改名丹川县,唐武德年间并入晋城县,据《水经注.绝水》载:“泫水东会绝水,东南入高都县,右入丹水”;另据《隋书》载:“旧曰高都..(开皇)十八年改为丹川”。
野王邑:位于丹河入沁河两河口东南沁阳市区,始建于西周时期,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为卫国都邑,后改为野王县,隋时改为河内县,北魏至清末多为郡、州、府署地,系豫西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现有古城墙遗迹。
(二)军事遗迹
1、长平故城:古称长平邑、长平城,位于高平市寺庄镇长平村与北王庄之间,始建年代不详,地处“长平之战”的核心地带。《元和郡县志》(卷一五)载:“长平故城在高平县西北二十里。”;《括地志》也载:“长平故城在泽州高平县西(北)二十一里。”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在此设立泫氏县,北齐时裁并。长平故城附近现有骷髅庙、永录(1、2、3号)尸骨坑、弃甲院、王降、箭头、空场岭、安贞堡等遗址遗迹,还有不计其数的大战故事以及大量出土的古钱币和武器等。
2、汉高城:位于博爱县寨豁乡北部青天河东侧汉高城村,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授受郦食其建议“杜大行之道”屯兵的地方,有旧城等十处遗址。刘邦“下河内,虏殷王(司马卬)”,在此与进行过激烈战斗。
3、丹谷:位于豫晋交界处丹水与支流白水河交汇处,又称丹河天井关。《晋书·地道记》载:“高都有太行关,丹溪为关之东谷,涂自此去,不复由关矣。魏主子攸诛尔朱荣,尔朱世隆引兵犯洛阳,不克,北趣并州,诏源子恭出西道讨之,仍镇太行丹谷,筑垒以防之。既而尔朱兆自汾州引兵据晋阳,南破丹谷军,遂渡河趣洛阳。”《水经注》载:“晋太元十五年,慕容永引兵向洛阳,朱序自河阴北济河,破永于太行
,进军至白水。去长子百六十里,即此也。”
4、宋寨古堡:位于沁阳市东北部丹河峡谷九渡村西侧,规模庞大,保存完好,有“中原第一堡”之美誉。经考证,此寨应为宋金时期太行山抗金义士在古丹道上作战屯兵所建,与周边众多的两宋军防遗址一起共同见证着豫晋间古丹道的重要战略地位。
5、杨家将遗址:宋辽战争期间,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后代做为抗辽主战派长期在山西、河北北部一带驻守,太行道及丹河峡谷成为杨家将及宋兵由都城汴梁通往雁北的重要通道。沁阳市山王庄镇的大郎寨、杨庄、上马庄、下马庄以及常平乡丹河谷地的穆桂英寨、孟良寨、六郎寨等等均为杨家将驻军遗址,部分遗迹尚存。
6、雍店遗址:雍店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新店村南丹河岸边,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故里。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河阳节度使王茂元奉命讨伐刘稹叛军。在万善大战中,因痛恨李商隐为唐军书写讨伐檄文,叛军放火焚烧了雍店。遗址范围内地下1.8至2米深处有草木灰等焚毁痕迹及唐代生活器具。
7、怀州之战:据《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载: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朝廷派遣李光弼率军进围怀州,攻打史思明叛军。唐朝诸军聚集怀州城下后,决开丹水倒灌入城。贼军顽抗,久攻不下。李光弼又使“地道战”,派人挖洞偷偷入城,里应外合立克怀州,擒俘安太清等三位贼军大将。
&& (三)文化遗迹
&&& 1、长平关:
○长平关「县西北四十五里。隋置,有关官,唐因之。《通释》:泽州有长平关,即此。今亦为长平驿,与潞安府长子县接界。
2、炎帝文化遗址:丹河上游发源地的羊头山、丹茱岭、发鸠山周边,《水经注》载:“羊头山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神农尝五谷于此。山畔生黍,和律者采之以定黄钟”。羊头山是炎帝文化遗址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祭祀炎帝的寺庙就达30余处,特别是丹河支流小东仓流域羊头山文物古迹众多、分布特别密集,如神农城、神农泉、五谷畦、北魏唐代石窟群、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中庙等等。
3、明清山村:位于沁阳市东北部丹河峡谷九渡村西侧沟岔之间,为明清时期当地的富商巨贾所建,均为山石构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村中庭院错落有致,青石甬道,曲径通幽,院落布局与北京的四合院非常相似,石磨、古碾等原始劳作农具保存完好。
4、天池岭:位于沁阳市丹河峡谷九渡村西北,山上有石寨可藏千人避祸,据《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三)载:“又天池岭,在州东三十七里,其巅石崖壁立如城,南北二石门中,可容千人”。《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李逵梦闹天池宋江兵分两路》中,李逵梦见黄袍秀士,并杀死几个抢夺民女的歹徒,得到“要夷田虎族,须谐琼矢镞”十字真诀,就在此地。
5、野王二老石:位于沁阳市丹河峡谷九渡村附近,又称“二石人”“二仙石”,为两座并立相望人形状山峰。《水经注.沁水》载“丹水又迳二石人北,而各在一山,角倚相望,南为河内,北曰上党,二郡以之分境”即此,此二石后亦被载为《辞源》之中。
6、葵城:又做鄈城,位于博爱县清化镇西北一带。京相璠曰:“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鄈城”;《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赵成侯偃、韩懿侯若伐我葵”;《水经注》(沁水条)载:“丹水又东南出山,径鄈城西”,指的都为此地。
7、苑乡城:位于沁阳市山王庄镇丹河西侧大郎寨附近,原城遗址无存。据《水经注》(沁水条)载:“丹水又西径苑乡城北,南屈东转,径其城南,东南流注子沁”。《沁阳县志》(民国二十六年)载:“苑乡城,在县城西北二十里,今大郎寨是”;《怀庆府志.舆地志》也载:“邑人相传府北二十里,丹水旁大郎寨为苑乡城”。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丹河文学
丹河就像一首流动的诗,一幅流动的画,不仅流淌着怀(州)泽(州)文明的印迹,而且流淌着华夏文明的印迹,堪称浓缩了的“历史长河”、“文化长河”。
1、丹河文学作品
古代丹河文学多诗词题材,通过种种修辞方式直接或间接讴歌描写丹河,留下众多千古名句。如“春游丹水上,花木弄粉黛”(北宋梅尧臣《寄怀刘使君》);“翠岩三百尺,谁作子陵台?”(唐杜牧《丹水》);“太行北麓近,丹流东逝深”(明杨慎在《过河内作》);“王屋山光邀去鸟,丹河水色舞蜻蜓”(明朝傅淑训在七律《青莲寺》);“谷里百重滩,滩边万仞山。”(清魏源《太行诸谷》);“清化近覃
怀,沟渠引丹水”“就溪翻水碓,碾出长腰米”(清乾隆《清化镇》);“丹水流衍曲如带,风皱罗纹听管弦”(《峡石山杨夫人摩崖诗刻》);“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唐李贺《长平箭头歌》)等等。
现当代丹河文学除了诗词以外,还增加了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随笔等现代题材,涉及的主题也更加广泛。如魏伯的报告文学《丹河之流》揭露了日本侵华期间在晋东南一带犯下的罪行;沁水作家田澍中的报告文学《来自丹河的报告》关注的是丹河的环保问题;焦作作家的长篇小说《青天河》则刻画的是发生在丹河上的神话故事等等。
2、神话及民间传说
丹河是孕育覃怀、泽潞文明的摇篮,在怀泽文明的神话传说与河流崇拜中,丹河有着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在古代,先民认为每条江河都有特定的神在主宰控制着,唐代武少仪的《移丹河记》中就有“假领高平建水神祠,列树建亭”的记载,在丹河下游九峰山脚下也有句谚语叫“尿河害眼”,意思是说谁向河里撒尿,就要被河神惩罚害眼睛。在丹河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所谓的“丹河神”,然而人们在对丹河顶礼膜拜
的同时,依然在幻想中创造出了和丹河相关的种种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丹河上游地区:上游地区主要以羊头山神话系列和长平之战系列为主,前者诸如《炎帝的传说》、《女娲的传说》、《丹茱的传说》、《精卫填海》、《仓颉造字》及共工、羿等等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文化氛围;后者诸如《义士谏括》、《赵军运沙》、《秦筑空仓》、《廉颇换马》等民间故事,反映了以丹河上游为核心的“长平之战”主战场给人们留下的战争题材类民间文学。&&
丹河中游地区:丹河中游地区神话及民间传说主要集中在龙门系列,泽州县金村镇水东村龙门一带是反映古代丹河人民治理丹河的神话传说聚集区,像《丹河龙门的传说》、《五龙宫庙》、《双龙卧虎洞》、《二仙姑的传说》民间传说都发生在这里。其它的还有诸如《白马脱缰故事》、《珏山吐月的故事》、
丹河下游地区:以青天河及丹河峡谷下游也是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富裕区,这一地区特点反映的较为繁杂,不像上游那样有着某类特点的文化核心。如《天然大佛的故事》、《三姑泉的传说》、《瞎龙翁的传说》、《李逵梦游天池岭》、《二郎担山的事故》、《杨家将的传说》等。
&&& (二)、丹河艺术
丹河艺术指千百年来在丹河流域形成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它包括民间音乐、戏曲、舞蹈、曲艺、民间工艺等,表现出丹河流域人民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1、民间音乐:主要指丹河流域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各种音乐体裁,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泽州一带的上党八音会、对鼓、上党梆子和沁阳、博爱一带的唢呐、郑王词典、朝鼓等。
2、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格,丹河流域民间舞蹈受着怀泽两地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也有着自己独到的风格。比较有影响的有泽州泽州秧歌、高平秧歌、高平九莲灯以及沁阳秧歌、高抬火轿、耍老虎、火龙灯等。
3、民间戏曲:怀梆戏是中国戏曲的一个稀有剧种,其前身是流传于晋南的海神戏,形成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结合了山西戏剧的表演形式和豫西北本地的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广泛流行于怀庆大地,是豫晋两地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典范。上党二簧是具有晋东南浓郁地方特色的稀有剧种,流传非常广泛,被称为“土二簧”,是晋城许多农村的“家生戏”。
4、民间曲艺:丹河流域怀泽两地的民间曲艺也有很地方特色,如泽州四弦书、鼓书、高平鼓书以及沁阳鼓儿词等。&
5、民间工艺及技能:丹河流域民间工艺及技能操作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手段与方式,里面凝聚着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上游地区如高平的黑陶工艺、刺绣、剪纸、面塑及泽州的泥塑,下游地区如沁阳盆窑黑陶、丹河水磨、“怀三辣”种植加工及博爱竹编、丝绸。
&& (三)、民间信仰
丹河流域上下游虽分属不同省市,但在民间信仰上有其共同的特征,比如二仙奶奶、商汤、龙王、丹茱等等,而影响广泛流传至今的当属庙会。所谓庙会者“敬事神明有祈有报,且因之立集场以通商贩”,由于庙会要祀神、祈福、唱戏、商人贸易而聚集四乡八邻的群众前往。高平米山镇庙会、泽州水陆院庙会、沁阳张坡九峰寺金鼓庙会、万善汤帝庙会、博爱圪瘩坡领羊会等在当地都负有盛名,影响达到邻近省市县。
&& (四)、地名文化
在丹河流域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怀泽文明的重要载体,又是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丹河两岸为数众多的古今地名忠实地记录着文明的演变历史、社会的经济文化、自然的环境变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奠定了其在豫晋两地地名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1、反映丹河流域悠久历史
泽州与怀州紧傍丹水而建,同属丹河流域,皆为我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都曾是“帝都畿内”之地,历代多为州、路、府署治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流长,很多地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丹河流域人类文明及历史发展的特征。泽州、高都、高平、晋城、怀州、河内、怀庆、葵城等地名大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的沧桑巨变。
2、反映丹河流域卫戍战争
千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多流传千古的聚落地名反映了丹河流域卫戍战争的历史元素。长平、赵庄、企(弃)甲院、箭头、三军、围城等反映了“长平之战”的历史元素;大郎寨、上马庄、下马庄、杨庄、六郎寨等反映了杨家将北上抗辽历史元素;而雍店、万善、新店等和唐廷平叛刘稹有关;白水河、丹谷、丹河天井关则和魏晋时期尔朱氏引兵犯洛阳有关;上辇、下辇、临泽、管院、府城则留下了五代
十国时期著名的“巴公原之战”皇帝行程和军需后勤保障的印记。
3、反映丹河流域历史人物
千年的历史为众多的历史人物提供了活动空间,有些聚落地名就直接以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或事迹来命名,如山王庄村是纪念魏晋“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在此讲学宴游而命名。汉高城、白坡则展现了汉高祖刘邦北定河内杜太行道的文化内涵。
4、反映丹河流域传说故事
丹河流域的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表达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对美好未来的祈求和意愿,因此很多聚落村庄和地名来历大都源于这类传说和故事,彰显人们的美好愿望。如凤台源于“有凤来栖”的民间故事;陈范村源于明朝陈阁老丹河引水造福乡邻的传说;三姑泉源于《三姑发水淹怀庆》的民间传说;丹茱岭源于尧王及长子丹朱曾经在此居住;九府坟(庄)则是反映明朝嘉靖皇帝的九弟在怀庆一带的活动并造九座假坟下葬的传说,等等。
5、反映丹河流域宗教活动
宗教文化在丹河流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独具地区特色,许多地名便反映了这方面的特征,如丹河源头羊头山是神农炎帝的活动区域,和炎帝相关的聚落地名有很多,如神农镇、庄里村(与“装殓”同音)、换马村、北营村(与“不应”同间)、跑马岭等等。其它宗教遗迹来直接称呼的也有很多,如玉皇庙、二仙庙、关王庙、大华寺、龙门口等等。
6、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百里丹河从山西到河南大都在太行峡谷中穿行,沿河居民靠山而居,傍水而生,与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丹河流域的聚落地名当中,相当多数是根据其与“山”和“水”的方位关系取名。如山底、东坡、后山、东坡、西坡、西山村、沟北、郭顶、张家坡、张坡等皆和山相关,而丹河底、河西、河东、西河、东河、岸则、下伏头、等和水的方位相关。交河、瓦窑头、寨沟、沙河、谷堆、砖瓦窑、焦沟、楼岭、圪针掌
、两谷沱、方山、许湾、江陵堡、九渡、四渡、许湾、沙滩园、狄林等聚落村民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
7、反映丹河流域姓氏分布
如南王庄、张庄、庞村、牛村、刘村、杜村、任庄、李庄、刘庄、于庄、范庄、陈庄、孟庄等。
8、反映居住方位交通条件
以地理方位的相互关系命名的聚落村庄,如东南村、西南庄、东北村、东村、小东庄、下庄、西庄、寺北庄、寺南窑等;以交通位置或便利状况命名的称谓,如张路口、柳树口、长平关、北十字、南十字、张十字、阎斜等。还有的是以一种命名的聚落名称派生来的称谓,如上韩庄、下韩庄、北苏庄、南苏庄、尹东、尹西、上城公、下城公等。
 & 9、反映生产生活资源利用
反映人们利用丹水或其它资源进行生产劳动的聚落名称,如下水磨、磨头、双磨、磨王庄、宋窑、吴窑、机房等;
  (五)、丹河文献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对河流治理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涉及到丹河及沁河流域,为后人研究丹河的古老文化及丹河水利提供丰富的文献材料。
(1)古代地理学专著
在先秦诸多地理专著中,《尚书·禹贡》《周礼》《管子》《尔雅》以及《考工记》中出现的是对地理知识及大河水系的综合性概述,对丹河明确具体的地理描述并不多见。《山海经》是最早记载丹河的古代文献,其中“沁水之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水出焉,即斯水矣”一句,成为后人考证丹水发源地重要证据之一。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对我国首部记述全国河道水系情况的地理专注《水经》所作的注释,内容丰富生动。里面详细介绍了丹河从源头到入河口的流经、沿途人文历史、水利治理等资料,对研究魏晋及更早时期的丹河状况提供了帮助。清朝杨守敬等编撰的《水经注疏》对郦道元所述丹河做了更加详细的注释与说明。
唐代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志》中对唐代丹沁流域引渠灌溉等状况有明确描述,为我们研究唐代华北及覃怀地区水利发展提供了帮助。
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被誉为“千古绝作”、“海内奇书”,书中在《卷四十三》《卷四十九》对丹河的源地、途经、入河及沿线历史典故等都有详尽细致的介绍。
清朝王凤生撰《河北采风录》(光绪六年刻印)中有图三十三幅,其中包括沁水河渠全图、丹水河渠全图等。&
此外,宋朝王应麟《地理通释》、晋朝王隐的《晋书.地道记》、《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行水金鉴》等地理专著都对丹河有部分涉猎。
&& (2)古代史学专著
自秦伊始,河流水利的记载出现在各个时期的史书当中。如《竹书纪年》、《新唐书》、《通典》、《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清一统志》等史学专著中都可见到对丹河发源、名称、流经、历史典故及资源利用进行详略不一的描述,为我们从各个层面认识丹河利用的历史提供了详尽的资料。比如,宋朝欧阳修《新唐书.地理志》中提及丹河在唐朝曾改为怀水、泫水;明代学者宋濂所著《元史》中记述的郭守敬向元世祖面陈水利六事,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覃怀地区农业发展及水资源利用状况提供了史料。
&&(3)古代地方史志
丹河虽属豫晋两地区域性河流,然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很多同类河流所不及的,因此流域及地方性记载水利的文献对此也多有些赘述。除却山西最早的地方史志《上党记》外,各个时期各种版本的《怀庆府志》、《河内县志》、《山西通志》、《泽州府志》、《高平县志》及《凤台县志》等也从不同的观点视角记述了丹河流域的地理状况及历史演变。与全国通用类史书、专著相比较,这类文献对丹河的记载更为详细完备。
(4)其它杂书典籍
除了上述地理专著、史书方志对丹河的记载之外,另有很多杂书典籍对丹河也有提及,如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括地志》、《太平寰宇记》、《太平广记》等。
 & 八、丹河是华夏文明以及农耕文明的重要发详地
金鸡啼晓,天色微明,九峰山下的张坡村村民们匆忙间相继起床,人们率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旁丹河的引水渠或者丹河干渠上挑担取水,伴随着“吱吱呀呀”“叮叮咚咚”各类水具的响声,清凌凌的丹河水便被送到自家厨房的水缸中,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忙碌。这是三十多年前张坡村最为常见的生活场景,据老人们讲,这种日复一日的取水方式是丹河沿岸绝大多数居民自古就有的。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物质生产的基础性资源。在人类文明之初,人们选择聚居的地点是以靠近水源和取水方便为首先条件的,人们临河而建,既享取水之便利,又享舟楫交通、军事防御之功用。丹河流域从源头至入河口,不仅为沿河居民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而且与沁河流域一起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纵观世界历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无不与河流息息相关,考古发掘表明,由于受远古生产力水平及生产工具的限制,中华先民繁衍生息的地方大都出现在诸如沁河、丹河等这样的黄河支流两侧,人们在这里居住活动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适应的。
在人类的童年,我们的祖先便依傍丹河而居,从丹河及其两岸得到衣食之源。2005年,山西省晋城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晋庙铺镇大口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根据之前河南省沁阳市文物部门在丹河峡谷神仙洞中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及山西省晋城陵川塔水河(丹河支流)、泽州高都等石器文物,将丹河流域人类活动的时间推移到20000多年以前。这些考古发现与下川文化遗址相联结、相印证,表明丹(河)、沁(河)流域曾经是原始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详地。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曾讲:“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而丹沁流域的怀泽地区地跨“河内”与“河东”,成为“三河文明”的重要部分,成为远古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所在,成为华夏文明的起源。
农业是文明之母,丹(河)沁(河)流域是中国历史上最适合农业耕作的区域之一,是中国农耕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在历史传说中,炎帝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创耒耜、尝百草、立历日、作明堂,是对华夏农耕文明有着杰出贡献的人,而在丹河之源的高平市神农镇羊头山据说是“炎帝之所居也”,是华夏农耕文明“曙光初起”的地方。中国的农耕文明就是从丹河之源起源,然后一步一步传遍神州大地的。
实际上,冷暖适宜的温带气候,汩汩流淌的丹河清泉,肥沃平坦的冲积平原,使丹河流域成为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家园。在丹河流经的泽州盆地,有史以来一直是晋东南最主要的农业区,即使是现在仍然是国家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其工农业总产值要占到晋城全市的三分之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精品杂志《中国国家地理》在其曾举办的“中国31大最令人向往的天府圣地”活动中,丹河出山所流经的怀川大地榜上有名,是我国重要的小麦、水稻、玉米等粮棉生产基地。丹(河)沁(河)平原自秦代伊始实行河水灌溉,盛唐时曾达2.3万公顷,志书上讲:“覃怀天壤间,号称地之秀者,以北负太行之阳,南临天堑之阴,中则丹水分灌,沁流交润,是致苇之青青,桑麻之郁郁,稻麦之肥饶,果蔌之甘美,宜也。”
&&&&“你从泽潞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大河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怀泽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太行怀川;我们赞美丹河,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丹水,你有母亲的情怀。”
&& 丹河,是怀泽人民的母亲河!
&& 丹河,是怀泽文明的摇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