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砧有感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哪些?表达效果如何?

百度--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页面,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访问获得解决方法
&2013 Baidu最新高考诗歌鉴赏25-48题
最新高考诗歌鉴赏25-48题
北斋雨后 北宋·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①。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②,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放吏衙:让属吏不必例行汇报。②吴画:本指吴道子画作,此泛称珍贵名画。
25.本诗描述了“北斋雨后”的哪些景和事?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意趣?(5分)
&&&&&&&&&&&&&&&&&&&&&&&&&&&&&&&&&&&&&&&&&&&&&&&&&&&&&&&&&&&&&&&&&&&&&&&&&&&&&&&&&&&&&&&&&&&&&&
26.论者多称赞第二联中“占”、“寻”用得好。请选择这两个词中的一个,分析它好在哪些方面。(至少说出两点理由)。(6分)
&【译文】&&
起联先总写北斋环境的幽静。北斋是作者在府衙内读书休憩的地方。庭院不大,园圃却极清幽,因为作者非常喜爱这个地方,所以常常免去属吏的例行参见,留连其中。“幽圃”不仅指地方僻静,主要还在于这里吏民不到,没有官事打扰,能使人得到心灵上的平静。旧时属吏每天早晚两次到上司衙门排班参见长官,报告公事,叫“衙参”,也省称“衙”。说“常教”,就不是完全免除,不理政务,而是无事报告时,即免去虚套,用字很有分寸。这两句总掣全篇,又引起下文,下面各联,即分别从景、事、情三个方面,作具体描绘。
颔联上承首句,扣住诗题,写北斋雨后之景。鸟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睛,它们也最先出来活动,所以作者最先听到竹上的鸟雀声。特用“双禽”两字,不仅因为鸟雀常常成对而飞,还因为两鸟对鸣,双双跳跃,更能见出鸟雀鸣叫的欢快悦耳,竹枝的摇曳多姿,如一鸟便有孤栖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如改“占”为“站”,那就写成死鸟,索然无味了。深秋时节,蝶影已稀,故只写一蝶。因为这时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飞来飞去,四处寻觅。文同是宋代大画家,尤其擅长画竹,曾多次为其所画之竹题赞,《》也说:“文同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此联鸟声蝶影,高下相映,竹摇翠影,花含水珠,再衬着蓝天碧草,画面美丽,是大画家的手笔。“占”字、“寻”字,尤其传神,近代诗人陈衍特别赞赏它“下得切”,(见《》),点评得很确切。这里的一切景物都是那样淡雅素净,雨后的空气一尘不染,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正是首句“绝清佳”的绝好写照。诗中虽然只写了景,可是这景中还有一个人,就是站在庭中欣赏这美景的作者,因而又同次句紧紧关合。
上面写室外,下面转到作者在室内的生话。“吴画”指大画家、被后人尊为“画圣”的的画,这里用作珍贵名画的泛称。“扫壁”不仅是因为爱惜画,也表明兴致很高,所以特别挂在壁上,细细端详品鉴,绝非随便打开草草一瞥。“越茶”即越地(今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所产之茶。越地盛产茶叶,多名贵品种,诗中因用作名贵茶叶的代称,同时也兼含着路远难致之意。茶叶既这样名贵难得,又是初次“试”饮,能享有此味者,是作者的知心好友,他们交谈时十分快乐欢畅。观画品茗,都是极其高雅之事,而一为独处之乐,一为交友之乐,情趣不同,而心情之恬淡闲适则相同。
这清幽的景色和闲适的乐趣,勾起作者对过去山居生活的回忆,因而引出末联。“野兴”就是指山居生活的情趣。这句是倒装句,是说因为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渐多了起来,并不是说为了多些野兴而少办公事。而公事之少,又与作者的治理有方有关,这里含着一些得意心情。在作者的《丹渊集》中,载有不少他在各地任官时向朝廷上奏的减免当地人民赋税的奏状,可见他还是比较能同情人民疾苦的。然而,作者从1049年(皇祐元年)中进士,次年开始任官,到此时已二十五年,对仕宦生涯,已产生了一些厌倦情绪,所以末句表达了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作者次年所写的《》说:“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侵沙一万枝。我走宦途休未得,此君应是怪归迟。”与该篇所写正是同样的心情。[1]
&&&&&&&&&&&&&&&&&&&&&&&&&&&&&&&&&&&&&&&&&&&&&&&&&&&&&&&&&&&&&&&&&&&
25.⑴“北斋雨后”景事:①幽圃清佳,偷闲放衙。②双禽占竹,飞蝶寻花。③扫壁赏画,留客试茶。(3分,每联景事1分)
⑵表现诗人对雨后清新景色的喜爱,对自在安闲生活的喜爱。(2分)
26.“占”用得好:①准确表现了鸟雀厌雨喜睛的习性。②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双鸟在竹梢欢快嬉戏的情景。③移情于物,双禽欢快嬉戏于竹梢,是诗人安闲自在、轻松愉悦心情的写照。(每正确答出一点理由得3分)
&或:“寻”用得好:①秋季花事已少,蝴蝶须四处寻觅。②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蝴蝶翻飞草木间,自在从容的情景。③移情于物,蝴蝶款款而飞,自在从容,是诗人安闲自在心情的写照。(每正确答出一点理由得3分)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①浅,天寒梦泽②深。羊公碑③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①鱼梁:鱼梁洲,沙洲名。②梦泽:云梦泽,古代大湖。③羊公碑:后人为
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27.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5分)
28.诗的尾联说“读罢泪沾襟”,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诗人“泪沾襟”的原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着,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的话,正与诗人的处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催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存,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永在无情地流逝。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登临岘山,首先看到的就是羊祜庙和堕泪碑。羊祜镇守襄阳颇有政绩,深得民心,他死后,襄阳人民怀念他,在岘山立庙树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名为‘堕泪碑’。”诗人望碑而感慨万分,想到了前人的留芳千古,也想到了自己的默默无闻,不免黯然伤情。
颈联写登山所见。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看到鱼梁洲,自然会联想到曾与、为友,数次拒绝延请的隐士高贤。“深”指更远处,一望无际、辽阔广远的云梦泽展现在眼前。天寒水清,冷气阴森,更感湖泊之“深”。古代“云梦”并称,在湖北省的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泽”,江北为“云泽”,后来大部淤积成陆地,今洪湖、梁子湖等数十湖泊,皆为云梦遗迹。在岘山看不到梦泽,这里是用来借指一般湖泊和沼泽地。这两句诗写的是一种萧条荒落的情调,用来陪衬上下文。诗人登临岘山,深秋的凋零,不能不使他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眨眼又是一年过去,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
尾联将题目中“岘山”二字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蕴含了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自伤不能如羊公那样遗爱人间,与江山同不朽,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触景伤情的感怀之作。这首诗感情真挚,平淡中见深远。该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诗的前四句,就是概括羊祜的话。“人事”,人物及其事迹,是有新陈代谢的。一代的人去了,一代的人接上了。这就成为古今。山水今天依然是一个名胜,却轮到我们这一代人来游玩。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湮灭无闻”正是对诗人自己遭遇的真实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全诗感生命之短促,表达怀才不遇之悲伤。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27.①描绘了一幅水枯天寒,凄冷、萧条的画面(2分)(类似意思即可,如:水落石出清冷凄寂,草木凋零凄冷萧索)②水落,鱼梁洲更多露出水面;天冷,远处的云梦泽更加深远,烘托出(衬托出,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伤感之情(或“深秋的凋零,使诗人触景生情,不能不使他有时光易逝、空怀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慨叹”)。(3分,其中衬托或烘托或借景抒情自占1分,翻译或者解释句子2分)
28.①胜迹犹存,光阴流逝。②寒冬(或者深秋)登临,触景生情。③怀古伤己,壮志未酬。(三方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
王猷定(清)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拨残星.
露湿鸥表白,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螺川即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吉安县北十里,南临赣江。
29.这是一酋写离别之情的诗,最后一句作者不写自己孤单,不写孤舟'而说螺山似孤亭,
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分析颔联在写景方面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写月落时分,群山披上晓色,山野空旷,遥闻城楼上的鼓角鸣声划破夜空又呈现清晨的宁静。写欲发未发时的螺川风光一切是那么恬静,那么自然,含蓄地为下文写离情别意打下基础。
:那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想流入另一个梦想;那划动的短棹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空幻、浮动的,“流”、“拨”二字富有动感,虚实相辅,扩大了意境,让人浮想联翩,含义无穷。
:视野更宽广,“露湿”点明特定环境,“天光”点明特定时间,秋露朝湿,晨光见晓,“鸥衣白”“燕字青”突出秋江早晨空气的清新爽朗。水天一色,鸥驻雁飞,小舟荡漾,构成一幅淡漠水彩画,既开阔明晰又潇洒飘逸,咀嚼之中,惜别之意蕴藏其中。
:船行回首望,只见水天苍茫,旷远无边,螺山已似海岳之中的一个小小孤亭。船越行越快,,越显山小如孤亭,让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亭亭玉立目送行舟,其楚楚依人,看似写景,实为写情,写出了螺山为之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把离别之后的孤寂情感表现得更深沉更浑厚。
29.(5分)①“亭”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勾画出螺山之形,补写了螺川近看似螺,远看似亭的山势特点。(1分)
②“亭”能令人联想到送别的长亭短亭,形象地写出了螺山为诗人送行之意及诗人对螺山的依恋之情。(2分)
③将螺山人格化,通过写螺山的孤独来写诗人的离情,移情于物更能突出诗人的孤寂情感。(2分)&
30.(6分)虚实相生。(技巧2分)江水、木桨都是摸得着的实体,梦境、星影却是虚幻的、浮动的。颔联写长流不断的赣江水仿佛是要将自己从一个梦乡流入另一个梦乡,那划动的短棹似乎是在拨动水中残存的星光倒影。(句意2分)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表达效果2分)
闻砧有感①&
千门俨云端②,此地富罗纨。秋月三五夜,
砧声满长安。
幽人感中怀,
静听泪汍澜③。所恨捣衣者④,不知天下寒。
[注]①本诗写于中唐前期,此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兵火未灭,生民涂炭,宦官专权。
砧:捣衣石,闻砧指听到捣衣声。闻砧声就意味着季节转换,容易引发人们的复杂心绪。②千门:实指长安都城所在。俨:庄重整齐。③汍(w&n)澜:形容流泪的样子。④捣衣者:指富室豪家,他们所捣之衣不是征衣寒衣,而是绩罗纨绮。
【译文】千门俨云端,此地富罗纨。此句形容富人。秋月三五夜,砧声满长安。此句看起来似是为抒发对远征在外的人的感怀做铺垫。幽人感中怀,静听泪汍澜。此句抒怀。所恨捣衣者,不知天下寒。此句点明全诗感情,意为捣衣的人只知道怀念远征的亲人,为他们制作冬衣,却不知道高门子弟高高在上像在云端一样,而天下这么多的寒门子弟却要忍受这样凄苦的生活。听到捣衣声,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设想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整体合起来看,不仅仅是思人怀远,还抒发了诗人胸中的不平,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3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简要分析和概括。(5分)
3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简要分析。(6分)
醉花间【南唐】冯延巳
晴雪小园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雀衔巢,斜月明寒草。
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逢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
33.词的上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分)
34.本词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译文】雪后天晴,的脚步尚未踏进小园,池水清澈,池畔的感受到春的气息,提前开放。高高的树木之巅,乌鹊含枝而至,精心建筑小巢,一轮斜月映照着园子里新生的芽草。风景秀丽的山峦河川,就在自古闻名的金陵道。看起来,年轻人也已经不再年轻,大家相逢,开怀痛饮莫辞醉,要知道,人生在世,离别时多,欢聚时少。
这首词所表现的虽是“欢会”之情。但被誉为冯词中具有俊朗高远风格的代表作。开头两句,用“春未到”、“梅自早”的映衬手法,写出了早春时候“小园”中的勃勃生机。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在融化,冰在消解。池水也泛起了碧波,而作为春归讯息的梅花,已冒寒先发了。大地开始甦醒,万物都充满活力,而“梅自早”一语,更将梅花描绘成为富于进取精神的有情之物,俏立“池边”,颇有一种清奇脱俗的风致,为全词的抒情定下了基调。一、二句是写小园的白天,三、四句则是写傍晚前后的景象了。“高树鹊衔巢”,是傍晚之前的空中所见。通过动词“衔”,把“高树”、“鹊”、“巢”三种事物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动的境界,给生机勃勃的小园增加了动态美。“斜月明寒草”。是黄昏后的地面所见,通过动词“明”,把“斜月”、“寒草”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静的境界,给月夜的小园增添了静态美。“高树”句所描绘的是春事渐繁的高远境界;“斜月”句所描绘的则是新月生辉的俊明境界。通过这些描写,我们窥见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热情与冷静思索,富有哲理意味。这两句词意既是“梅自早”的物情的承接,又是下文“醉金杯”欢情的,体现了冯词以轻灵笔致表现深婉感情的艺术特点。过片两句,涵义有三:一是正面赞美“晴雪小园”风景好;二是点名小园坐落在“金陵道”上;三是指出“金陵道”“自古”就是风景胜地,不应辜负此游,为此下三句张本。“少年看却老”一语,虽然可以解作“人生几何”的消极理解,但也不能忽视有珍惜时光的积极意义,它与“池边梅自早”所体现的进取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是对生活执着之情的表现。最后三句是“少年看却老”一语意脉的发挥,抒发了别易会难的感情。至此,我们才清晰地看出这些“相逢”在一起的“少年”,从“晴雪”的白天开始饮酒,到“斜月”的夜晚还“莫厌醉金杯”,他们的“欢会”之情是极为浓烈的。(秦惠民)
33.梅花雪中早绽、喜鹊高树营巢、斜月映明寒草。突出了春未到而万物已萌动的特点。(画面1点1分,共3分;特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34.对美丽(生机勃勃)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人生苦短,别离多、相聚少,世事无奈之情;华年易逝,青春不再的伤感之情;风景古来依旧,人生寥寥百年,感叹人生的渺小,自然的伟大。(情感每点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结合词句合理分析,2分)
金陵驿[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建有离宫。
35.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之情。
36.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分)
【译文】①金陵:今江苏南京(宋名建康)。②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③草合:草已长满。④离宫:古代皇帝出巡休息的地方。⑤孤云飘泊复何依:言自己漂泊天涯,国破家亡,无所依傍。⑥旧家燕子傍谁飞: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昔日皇帝的金碧辉煌的行宫现在已被荒草淹没,在夕阳的照射下,更显得凄凉,我像一片孤独的白云飘来飘去,还有什么依靠呢?国家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以前来我家住过的燕子,现在还能否找到以前的主人?今天我就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化作啼血的杜鹃归来吧!
  本诗写于1279年的深秋,此时,金陵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诗人触景生情,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金陵城的历代兴亡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与《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35.C(3分)(修辞格辨析有误。写“满地芦花”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格。“和我”是类似的联想,也不是比喻。)
36.(3分)①表达了诗人被俘离开故土,内心如杜鹃啼血般凄恻的感情;(1分)②表达了诗人即使羁留异域,忠魂也要化作啼归的杜鹃回归故土的坚强心志。(2分)(回答应包含思想内涵和情感特征两个方面,回答不完整可酌情扣分,意思对即可。)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37.本词在修辞上运用了&&&&&&&
两种手法。(2分)
38.本词的标题为“超然台作”,请具体分析全词是如何围绕这一标题来展开的。(6分)
37.拟人 通感
对仗(或对偶)
(任写两种)(上片“春未老”;上片“风细”句中将触觉转换为视觉;下片“休对”句中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与“且将”句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严格对仗)。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7]
38.①着力描写了“超然台上看到的景色”:暮春时节,柳条轻拂,站在超然台上远望,春水荡漾,春花满城,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②抒发了“登上超然台后产生的愁思”:寒食节前后,应当是返乡扫墓之时,但作者却欲归而不能,表达了思亲而不可得的无奈和怅惘之情。
③表达了作者自己“超然物外的人生感慨”:面对难以排解的苦闷,作者认识到,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于是决定暂且抓紧时机,借吟诗饮酒以自娱吧!(每点2分,观点及简析各1分;意思对即可。)(或概括为两点:一为登超然台所见之景,二为登超然台所抒之情,包括无奈怅惘和豁达超脱两方面。)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仗①立云沙②,回首见山家③。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 ①倚仗:即倚杖。&&
&②云沙:云海。& ③山家:山那边。
(1)这首曲子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3分)
(2)从这首曲子勾画的图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译文】【注解】
去沙:犹言如海。山家:山那边。家,同“价”。行踏:走动、来往。咱:自称之词。
白云飘来,山势迷濛,景物更佳。白云飘去,山色晴明,美如图画。山因云来云去忽明忽暗,云因山势的高低忽上忽下。我倚着手仗站立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了山那边的风景:野鹿在山草丛中安眠,山猿在野花中玩耍。我爱这变幻迷人的云霞,爱这秀丽的山峰,它的富贵无法估计。我边走边看,那云山对我也充满爱意。
39.曲中所写,景物众多:山、云、野鹿、野草、山猿、野花,这些景物在几十字的篇幅之中,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本色恬淡,自然而不妖媚的云山野趣图。
40.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相机而退、隐居山野的恬淡自适心情,以及静穆自守、自由自在,轻舒飘逸的气度。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别(1)张先
&巴子(2)城头青草暮,巴山(3)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堂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zh&)(4)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注解:(1)和程公辟赠别:这是张先赠答友人程公辟的一首送别诗,张先与程公辟都是江南人,在四川做官。(2)巴子:巴县,今属重庆市。(3)巴山:泛指巴地一带的山。(4)吴门清霅:吴门,苏州的别称;清霅,霅溪,浙江吴兴的别称。吴门和清霅分别为友人与词人的家乡。
4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请赏析“燕子占巢花脱树”一句的妙处。(3分)
&&&&&&&&&&&&&&&&&&&&&&&&&&&&&&&&&&&&&&&&&&&&&&&&&&&&&&&&&&&&&&&&&&&&&&&&&&&&&&&&
42.有人说这首离别词情意真挚但不悲切,请结合整首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
【译文】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风味的词。
发端三句指出分别的地点、时间和景色。巴子即今之巴县,渝州附近,周代为巴子国,与巴东、巴西合称三巴,三巴都可以称巴山。先说眼前巴子城头碧草萋萋,正是“斜阳暮暮长安道,是离人断魂处”(柳永《引贺行》)。再写远望重峦叠翠,那是两人相逢之处。“燕子占巢”形容当时双燕归来,接着写花开又复花落,春去夏来,时光如水;人事变迁,亦复如此,曾几何时,相爱的人相逢而又将别。
“杯且举”两句,写饯别宴上,送行者劝君更净杯酒,祝君能得平安旅。瞿塘峡,即“古西陵峡也,连崖千丈,奔流电源,舟人为之恐惧”(《太平寰宇记》)。此峡夔州(今奉节县)之东,滩石险阻,猿鸟哀鸣,是民歌《竹枝》的流行地。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有《竹枝》九篇,其中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又云:“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此词亦是叙行路之难,乡关之思,写得明白如话,复叠回环,颇有民歌风味。
下片将视线从长江头移向长江尾,从巴子城头移到“天外吴门、清霅路”,正是两人家乡所。所谓“天外”,是形容其远。吴门(今苏州市,程师孟故乡)与霅溪(作者故乡湖州乌程东南)相隔不远,当时一人归而一人留,自启思乡之情。这里字面有意重复,以使词意进一步发展。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在吴门住”句,意指“吴门”。意为:君虽滞留而寄情的柳枝与我俱归,亦足慰怀矣。语言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4]
41.(1)以程公辟的词为依托,词人和答友人:①从饯别的时间、地点和景象开始。②转而写到饯别宴上举杯痛饮,互道珍重,依依惜别。③最后以词人携带友人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聊以慰藉作结。
(2)①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占”“脱”两字极富情趣,颇具新意。②与前两句相应和,点明饯别时间是在暮春,写出时光如流,人事变迁。③表达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情感。
42.①开篇“青草暮”虽叙别离之时,但凝重的暮色,翠绿的青草,透露出了词人深沉但并不悲切的情感,②“燕子”一句突出时光飞逝,相聚匆匆。但用语清新,也不悲切。③词的下片词人将珍视这份友情,并将为友人传载一份思乡之情,但词人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活泼生动,别有一番情趣。
思王逢原(其二)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43.首联写景有哪些作用?(3分)请赏析颈联的妙处。(3分)
44.诗中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试作简要概括。(4分)
【译文】我遥的坟头,一定是野草迷乱,在秋风中又度过了凄凉的一年。世上的人有谁能真正对你理解?只有我,深切地知道你的妙质微言。想当初一起读书,高耸的庐山正对着我们的书案,东来的湓水,像是流进了我们的酒杯。唉,都过去了,一切都随着你的逝去而烟消云散,昔日欢会怎能够再次展现?
诗题是“思”,思的是去世的好友,所以诗直接从坟墓写起。诗说王令的坟墓,由于身世萧条,死后无子,没有人祭扫,一定是长满了野草,在肃杀的秋风中,乱纷纷的。王安石当时在汴京,王令墓在常州,因此诗用了一个“想”字,既表示悼念,又说明自己在远方,不能亲自去祭祀坟墓,有以诗代祭的意思。诗把王令墓写得十分荒凉不堪,正是对王令凄凉一生的深切同情,由此来寄托。诗接着以凝练的语言写王令的才能与不为世知的落魄,反证他死后的凄凉不是偶然。心中表示的是不平与愤疾,写出来却很平和,表白世上的人不能像匠石深知郢人那样理解王令,他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王令为人傲岸不羁,不愿交接俗士恶客,诗写他不为人知,正是为他占身份,如此引出下句“微言唯有故人知”就下得很自然,表白了自己与王令之间感情很深厚。这两句是以议论而出,意思与“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同调,把情感渗透在议论之中,不见累赘拖沓,是宋人诗中议论下得好的实例。后来陈师道在《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中曾化用此赞美黄庭坚云:“妙手不为平世用,高怀犹有故人知。”可见其为名士看重的程度。    由上联的“相知”,诗转入对往事的回忆。王安石择取了往日在江西与王令相会的一段日子作为代表,说二人读书饮酒,面对庐山,那高耸的山峰仿佛压向书桌,滔滔不绝的湓水,似乎流进了酒杯。二人相聚谈书饮酒是实事,但诗写时偏不用实写,一味夸张,渗透着豪情逸兴,气魄宏壮,语语精炼。出句以一“堕”字、一“当”字写出山势,对句又用“入”字形容水流与饮酒的豪情,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性格融合成一体,后人常常摘出,叹羡不已。    胜事不再,故人已矣,诗人的思绪再次拉回,面对现实。他想到自己到目前还是一事无成,前两年特地草就洋洋万言的《上皇帝言事书》,未被采纳,心中很烦闷,再想找寻像王令一样的知心朋友,开怀痛饮,脱略形骸,以销牢愁,是绝对不可能了。从更深一层次,表达了对王令的怀念。
43.(1)点明时令,营造凄清氛围,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2)庐山倾倒当书案,湓水入杯作美酒,运用夸张手法,想象奇特,表现友人豪迈的胸襟。
44.对友人德才不为世人所知的遗憾;对友人豪放气质的赞赏;对两人往昔交游的怀念;对与友人阴阳两隔的悲伤。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五十六岁时为怀念恩师欧阳修而作。②颍:河水名。
【译文】秋霜降后,长淮失去了往日壮阔的气势。只听见颍水潺潺,像是在代我哭泣伤逝。河上传来歌声悠扬,佳人还唱着醉翁的曲词。四十三年匆匆流去,如同飞电一闪即驰。
生命像草上秋露晶莹圆润,遗落消失却不过一瞬。十五的月轮多么皓洁完满,第二天就会渐渐缺损。和我一样同醉翁相识,如今还剩有几人?唯有西湖波底的明月,曾经把所有的人照临。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上阕起首两句描写了作者泛游颍河所见到的景致。颍州有颍河汝水,最终汇于淮河之中。“霜馀”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
“佳人尤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通过写颍州人对于欧阳修的怀念,表达了词人自己深切的思念。其中有人生如梭的慨叹,时间如同闪电一样快速逝去,只有像欧阳修那样为人、为政、为文,才能够长久得被人们铭记。欧阳修在颍州期间,颇有政声,建树多多,深得当地父老的敬重与爱戴。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四十三年转瞬飞逝,而恩师也已驾鹤多年,作者不由得慨叹时光无情,对先师的怀念有增无减,令人动容。
下阕体例与上阕基本一致,均为由景及情,前面两句写颍河的晚景。“草头秋露流珠滑”,深秋的晚上,已经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三五盈盈还二八”点明月亮阴晴圆缺的状态。南朝鲍照有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南朝《》为其作注释日:“二八,十六日也。”在这首《木兰花令》里,词人以露珠的流逝与月亮的圆缺慨叹时光飞逝、人生无常,也是对前文“四十三年如电抹”的诠释。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全词结尾处将主旨进一步明朗化。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能记得醉翁的人还剩下几个。恐怕只有作者与这倒影在西湖水底的明月。作者以化的手法写西湖月能“识翁”,含蓄写出欧阳修在颍州时常常夜游西湖,用西湖见证醉翁在颍州的所有功绩。
45.“空听潺潺清颍咽”句中的哪个字最传神?请简析。(4分)
46.请赏析词下阕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寄彭民望①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②。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③盘。
【注】①彭民望:湖南攸县人,景泰间举人,曾任顺天通判,后失意归。②“斫地”句语出杜甫诗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弹长铗”,语出《战国策·齐策四》: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左右贱之,他倚柱弹剑,歌曰:“长铗(长剑) 归来乎,食无鱼。”③苜蓿:牧草,其嫩芽可食。
【译文】这首寄友诗,不同于一般的应酬之作,其中深含对友人胸怀大志而穷途潦倒命运的不平。借助杜诗句意与弹铗之典,写彭民望英雄失路、无所依托的悲愤情怀。以秋风、夜雨、短褐、梦寒等构成凄清境界,表达对友人穷困孤寂生活的无限同情。则抒发人情淡薄之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无力援手的无奈。
47.简要赏析颈联“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4分)
答:&&&&&&&&&&&&&&&&&
&&&&&&&&&&&&&&&&&&&&&&&&&&&&&&&&&&&&&&&&&&&&&&&&&&&&&&
48.请简析本诗塑造的彭民望的形象。(4分)
答:&&&&&&&&&&&&&&&&&&&&&&&&&&&&&&&&&&&&&&&&&&&&&&&&&&&&&&&&&&&&&&&&&&&&&&&
47.①颈联情景交融,描写秋风中木叶飘落的景象,营造清冷氛围,②惊叹年华逝去,感慨人情冷暖、知己难得。
48.①才能出众而不得志。首联用王郎和冯谖的典故写彭的才华出众而志愿难酬。②生活清苦。颔联借秋风夜雨营造凄冷氛围,暗示其凄凉处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辞手法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