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蜀军事才能如何?是治戎为长,还是用兵如神?

诸葛亮用兵如何?_百度知道
诸葛亮用兵如何?
诸葛亮用兵如何?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诸葛亮的相关知识
其他17条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
诸葛亮对于军事做的并不是多好。6出祁山均无战功,7擒孟获应该说成就不大,毕竟孟获是少数民族,智力低下。但是我很欣赏诸葛亮的,扶弱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敬重。
很神,只是在街亭一战,错用了人,导致领地丢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啊!!
不错,用兵很巧妙!
演义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都是吹出来的,诸葛亮在正史上打仗其实不行的,正史三国志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评价是“将略非所长”“治戎为长,奇谋为短”,打的胜仗非常少。
正史上的诸葛亮更多的是位政治家.
而打仗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么神.
太长了吧````楼上的不可以简单的说!?看得眼花```````````````
历史上,是个成功的政治家但不是个成功的军事家(不管演义)
不足道,此人不过英雄跨下一马耳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加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域名:学优高考网,每年帮助百万名学子考取名校!问题人评价,难度:0%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加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文学风格的发展? B.主流思想的演变? C.统治政策的需要 D.民族矛盾的尖锐马上分享给朋友:答案D点击查看答案解释本题暂无同学作出解析,期待您来作答点击查看解释相关试题诸葛亮人物形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诸葛亮人物形象
本​文​作​者​从​诸​葛​亮​的​诸​多​方​面​尽​显​千​古​贤​相​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展​现​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
​关​键​词​:​诸​葛​亮​智​慧​忠​贞​严​正​廉​洁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三国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吗?
本文行家:
诸葛亮&&&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涌现出无数军事人才,其中影响最大的、被民间广泛称誉用兵如神的,则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其实,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艺术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是军事上并无过人的才能。  陈寿既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作者,也是在严格意义上的著述中批评诸葛亮之第一人。陈寿对诸葛亮的批评有好几个方面,而最主要则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蜀志》亮本传“评曰”谓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又陈寿在《亮传》《上诸葛氏集表》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肖何薦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已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应该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几乎是诸葛生前以及后世之人对他一致的看法,非陈寿一人爱憎之私论。诸葛亮晚年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持这种看法。《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弟司马孚曾致书问及军事,懿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決,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畫中,破之必矣。”  《蜀志》亮本传裴(松之)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云:“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靜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的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滿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勳,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蜀志》亮本传裴注引袁準云:“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其所长。”裴松之奉旨作注,不只是“鸠集传记,增广异闻”,还在于史料的补阙,史实的考订和纠谬。裴引《蜀记》云:“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滎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沖以为亮权智英略,有踰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裴松之明确表示,不赞成郭沖的看法。他说:“臣松之以为亮之异美,诚所愿闻,然沖之所说,实皆可疑,谨随事难之如左。”于是,《三国志》裴注中有“随事难之”之郭沖五事。在郭沖美亮之五件事中,有第三、第四、第五三件事涉及军事,裴松之不惜篇幅,一一予以驳难。  郭沖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彊伏,循山走矣。’候巡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此则,为后世所谓“空城计”者也。然而,裴松之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豈得如沖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沖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裴松之认定,所谓的“空城计”,纯属子虚乌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涌现出无数军事人才,其中影响最大的、被民间广泛称誉用兵如神的,则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其实,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艺术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是军事上并无过人的才能。  陈寿既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作者,也是在严格意义上的著述中批评诸葛亮之第一人。陈寿对诸葛亮的批评有好几个方面,而最主要则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蜀志》亮本传“评曰”谓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与!”又陈寿在《亮传》《上诸葛氏集表》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亮)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肖何薦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已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应该说,“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几乎是诸葛生前以及后世之人对他一致的看法,非陈寿一人爱憎之私论。诸葛亮晚年的老对手司马懿就持这种看法。《晋书·宣帝纪》载,司马懿弟司马孚曾致书问及军事,懿复书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決,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畫中,破之必矣。”  《蜀志》亮本传裴(松之)注引吴大鸿胪张俨《默记》云:“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靜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的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滿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勳,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  《蜀志》亮本传裴注引袁準云:“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其所长。”裴松之奉旨作注,不只是“鸠集传记,增广异闻”,还在于史料的补阙,史实的考订和纠谬。裴引《蜀记》云:“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滎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沖以为亮权智英略,有踰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裴松之明确表示,不赞成郭沖的看法。他说:“臣松之以为亮之异美,诚所愿闻,然沖之所说,实皆可疑,谨随事难之如左。”于是,《三国志》裴注中有“随事难之”之郭沖五事。在郭沖美亮之五件事中,有第三、第四、第五三件事涉及军事,裴松之不惜篇幅,一一予以驳难。  郭沖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偪,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彊伏,循山走矣。’候巡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此则,为后世所谓“空城计”者也。然而,裴松之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沖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豈得如沖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沖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沖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裴松之认定,所谓的“空城计”,纯属子虚乌有。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五九《论陈寿》称寿为“良史”,谓“张俨、袁準亦评亮不长于应变将略,非陈寿一人之私言”。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二八《书〈三国志〉后》、恽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二《书〈三国志〉后》均足助朱彝尊张目。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卷三十九《陈寿史皆实录》条中,同意朱彝尊等人之说,并补充说陈寿入晋之后,撰次《诸葛亮集》,作表奏上,推许甚至,在《亮传》中,特附《亮集》目录,並所上书表,以表示尊崇,传后评语反复称他的刑赏之当,足以说明陈寿在论述诸葛亮时是很推崇他的。王云:“街亭之败,寿直书马谡违亮节度,为张郃所破,初未尝以私隙咎亮;至谓亮将略非长,则张俨、袁準之论皆然,非寿一人之私言也。”  赵翼《廿二史剳记》卷六《陈寿论诸葛亮》条,也举出许多例证,说明陈寿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赵云:“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被髡,故寿为《亮传》,谓将略非所长。此真无识之论也。”  最后,说一说毛泽东对诸葛亮的看法。他说:“(街亭)初战亮宜自临阵。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毛泽东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1、72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92页)这是毛泽东对诸葛亮的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导致街亭失守。毛泽东认为是第一次北伐,亮不该放手,远离军中。而以后几次北伐,似乎吸取了教训,亲临前线,直接指挥,事无巨细,一一过问,实在是不明智。  综上所叙,可以看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为历代对诸葛亮之主流评价。而现在国内许多城市都争着诸葛亮来当其荣誉公民,并以此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实现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目的。以至于许多地方,对诸葛亮只说好话,不能说坏话。谁要是批评诸葛亮,谁就会被认为在破坏当地经济环境,至少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就是这样。  陈寿关于诸葛亮的“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批评,已被时人看作非主流话语,足见当下严肃学术向低俗商业文化之鞠躬示弱,到了什么程度!
参考资料:
[1] 作者:周振刚 来源:新浪博客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陆弃,男,青年文史作家。历史春秋网副站长、专栏作家,人民网强国博客文史名博,新浪网文化名博,搜狐网历史名博,中工网文史名博,红网文史名博,环球网文化名博,中青网网上名人。陆弃虽年仅弱冠,却胸有文章,而且不人云亦云,有独立的见解,能够于传奇演绎之中探求历史的真相。常有文章刊于《淮安日报》、《淮海晚报》、《西部诗刊》、国家公务员网、江苏省大学生村官网、中国新闻网、香港文汇网、凤凰网、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多家媒体刊物。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诸葛亮“自比管乐”有些大言不惭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段话文意浅显,意思是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人们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崔州平、徐元直相信诸葛亮有这般才能。
管仲和乐毅,一个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个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神,在历史上大名鼎鼎。管仲辅佐齐桓公,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促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统帅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下齐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两城耳”,一雪当年强齐伐燕之耻,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军事传奇。
诸葛亮在隆中时,大概二十出头,未出茅庐,未建寸功,就敢自比管乐,很有些大言不惭,难怪会被“时人莫之许也”,遭到人们的白眼和不屑。后来,经徐元直的强力举荐,诸葛亮才得以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西蜀政权。刘备在世时,诸葛亮没有多大建树,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受刘备托孤,“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政治方面,诸葛亮治理蜀国有些成就,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比起管仲来,还差得很远。诸葛亮治蜀,基本上是按照当年他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方针进行的,其重点在于加强法制。而管仲为相后,注重整体思维,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锐意创新,把齐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改革,推行“一体之制”,使齐国在短时间内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总起来看,诸葛亮的治蜀方针不如管仲的治齐措施层深面广。
法制上,诸葛亮注重法制建设,严明法令,赏罚必信,制定了《蜀科》,并依此作为执法的根据,推行“约官职,修法制”,实行“纳言之政”,坦诚对待下属,要求官员们集思广益,尽忠尽力。管仲则推行“四民分业”制度和“三国五鄙”制度,使全国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外交上,诸葛亮实行“东合孙吴,北拒曹魏”的方针,主张在三足鼎立的基础上联吴抗曹,因过分依赖比人而略显被动。管仲则建议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打出维护周天子的旗帜而威震诸侯,从而占据了外交主动权,使海内外诸侯望风而附。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经济上,诸葛亮重视维护和发展农业生产,注重发展盐业、铁器制造业和丝织业,发展领域较小。管仲则提出了“均田分力”、“案田而税”,提出了“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鼓励发展工商业,积极与境外交易,发展空间较大。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选才上,诸葛亮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有才能有实绩的官员提拔重用,但往往出于个人喜好,有失偏颇。而管仲则推行乡选、官选、君选的“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彰显公平公正。这一点,诸葛亮不及管仲。
辅政上,不论是作为丞相,还是作为“相父”,诸葛亮都有责任、有义务,也完全有能力把刘禅培养成为一代名君,即使成不了名君,也不至于成为一个庸君。诸葛亮死后,刘禅重用小人,排挤贤臣,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乱七八糟。诸葛亮培养了一个亡国之君,而管仲则把齐桓公辅佐成为一代明君。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还实行了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个方面的“九惠之教”;军民协作上,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让他们“守则同固,战则同强”,提高了军民协作能力,这些也是诸葛亮所不及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也称“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说诸葛亮的政治才干比不上管仲和萧何,又称“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诸葛亮的才能,治理国家的水平要比领兵打仗略强一些。
那么,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到底如何呢?一部《三国演义》小说,把诸葛亮渲染成了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其实不然。
事实上,诸葛亮在分兵屯田、兵器革新等方面是有历史贡献的,但其在战略、指挥、用人方面出现过严重失误,六出祁山无功、关羽丢荆州、马谡失街亭就是例子。
当时,魏蜀吴三国中,魏疆域大,人口众,兵源广,良将多,吴蜀联手也未必是魏的对手,当时的情况,吴蜀友善,共抗强魏,维持三足鼎立态势为上策,也是蜀国偏安一隅的长久之计。诸葛亮不识战略大体,“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自不量力地连番远道伐魏,抗衡强国,穷兵黩武,无功而返,造成将士疲惫,国库空虚,国势衰败,诸葛亮负主要责任。
首次北伐时,魏国的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蜀国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名将魏延向诸葛亮建议兵分两路,一路从正面进攻,一路出奇兵由子午谷偷袭长安。这一策略虽然有风险,但是能够起到建立奇功的效果,而且能够速战速决,与二十年前诸葛亮在隆中时提出的入主中原的设想也不谋而合,但诸葛亮没有采纳,从而丧失了一次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的大好机会。后来,魏国加强了边关设防,蜀国的攻伐之路变得越来越窄。
说到荆州和街亭问题,名为关羽、马谡所致,实为诸葛亮用人不当。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为讨好刘备,错用关羽守荆州,结果关羽刚愎骄傲,自以为是,破坏吴蜀联盟,造成荆州失守,孙刘反目,蜀国的局势便从此无可逆转。在街亭问题上,诸葛亮不用能征善战的魏延等人,而把对抗魏国名将张郃如此重任交给一个没有实际作战经验的书生马谡,岂有不败之理?街亭兵败,使原本利于蜀国的战局发生逆转,诸葛亮信心满满的首次北伐之构想和战果毁于一旦。
打仗这事,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等实际情况,条件不允许就要住手,连不怎么会打仗的管仲都明白这个道理。管仲为相相之前,曾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临阵脱逃,人们讥笑他贪生怕死。其实管仲并不是怕死,只是因为家中有年迈的母亲需要他供养,不能就这么把命丢了。能打就打,打不过就退,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诸葛亮六出祁山,恨不得每次都毕其功于一役,非要与对手拼个你死我活,“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筑防于渭水南原。蜀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可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意在激怒司马懿应战。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计,仍坚守不出。诸葛亮计穷心惫,心理上无法承受,最终抱憾殒命五丈原。
毛泽东在点评《三国志》时曾言“司马懿敌孔明之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连司马懿都不如,他比乐毅如何呢?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赤壁之战成了诸葛亮的成名作,其实,诸葛亮对赤壁之战并没有多大贡献,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是周瑜,而不是非诸葛亮。此外,《隆中对》也非诸葛亮首创,鲁肃比其早八年就已经提出,诸葛亮对之只不过是稍微做了一下修改而已。四川是刘备打下来的,几乎没诸葛亮什么事。观其一生,诸葛亮在军事上没多少建树,与同时代的司马懿不是一个档次,与早其数百年的战神乐毅更没法比。
入仕之前,诸葛亮隐居隆中,忙时耕田,闲时读书,要么喝酒,要么远游,所接触的人大多为玩世不恭、疾世愤俗、不切实际的文人骚客,与政治、军事没有直接和正面接触,社会经验比较少,其所闻出自别人之口,其所论也是闭门造车。为了提高个人声望,没有建立任何宏伟业绩之前,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鼓吹自己的政治、军事才华,最终引得皇叔刘备屈尊降贵,三顾茅庐。为了实现早年夸下的海口,诸葛亮执政后,急功近利,一心灭魏,以卵击石,以弱攻强,结果只会是惨痛的失败。可以说,“自比管乐”让诸葛亮成名,也是压在他心头的沉重包袱。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多年里,其得意弟子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九伐中原,蜀国实力更为衰减。终其一生,诸葛亮“自比管乐”实在是大言不惭,其一生也为那句大言不惭的“自比管乐”所累。
当然,不能因为诸葛亮大言不惭,就全盘否定他的历史功绩。《三国志》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堪称一代贤相能臣。最后,作者陈寿还特别指出,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政治方面不如管仲,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军事方面也不是他的长处,对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作了客观评价。(刘秉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军事才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