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幼儿园教师节活动方案的游戏活动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在游戏中, 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 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中,在教育者对 游戏的有效组织下, 伴随幼儿游戏兴趣和愿望的产生, 幼儿游戏就成为教育实践中现实的活 动行为。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究, 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汇总的角色与地位也有了进一步的 了解。下面是我的总结: 一、自身为媒介 教师以自身作
为影响媒介指导幼儿的游戏, 首先要考虑以什么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一 般来说,教师可以游戏者和旁观者的两种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 1、 游戏者。这是教师以与幼儿同样的游戏者身份,通过游戏的语言和行为对幼儿游戏 进行指导。当教师投入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往往能够吸引幼儿玩得更有兴趣,因 为幼儿年龄小、能力弱,游戏的玩法技能相对比较缺乏,教师的参与往往使游戏有 更多的变化和情节的深化。教师可通过模仿幼儿的游戏来对摘要: 在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模仿 成人世界的真实情景,在虚拟或想象的游戏情景中幼儿主动交往,充分表现。游戏是幼儿自 主自由的活动, 但并不意味着成人或者教育者对游戏中的幼儿可以放任自流, 游戏作为幼儿 的基本活动,已成为教育幼儿、发展幼儿的手段或形式,幼儿游戏的过程就是教师给幼儿施 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教师进入幼儿游戏过程的意义,越来越受到肯定和认同。在幼儿游戏过 程中,教师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 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 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在游戏中 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关注中班幼儿的各种行为和问题,适当、适时介入促进幼儿在活动 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作为参与者、建议者,让大班幼儿自主选择主题,参与规则制订,使 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最后笔者总结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正确把握自己 在游戏中的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 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 改善指导方法, 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 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自主性游戏活动中的种种表现是有所 区别的, 因此所采用的游戏指导方法也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 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介入指导方法,以不 断提高游戏的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在上海,二期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幼教工作者都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二期课改之下的幼儿游戏,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于这 些价值和贡献的学习、研究,能够打开我们的视野,汲取前人的宝贵经验,学习有效的指导 介入的方法,为日后的教育实践储蓄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比 较与实践,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才能创造出适合本国幼儿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才能 总结出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理论。所以关于“幼儿园自主性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研究”这个问 题,我们应该先有所定位。 二、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理解 “介入”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它既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 预” ,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介入”一词在字面上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方 。 向性,而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 “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到幼 儿自身的愿望,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 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 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 为前提, 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 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 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 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 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 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 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 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 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 方面,还需通过直接参与游戏过程,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不断提高行为质量 和活动水平, 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如果说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条件以及 做好游戏开展的组织工作及其计划的制定, 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外界帮助和支持, 是一种场 外指导,那么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 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三、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 幼儿自主生成的。 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 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 模式, 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 如: 娃娃家游戏, 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 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 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 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 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 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 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 个打电话的姿势说: “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 ”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 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 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 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明明的游戏行为影响了其他 小朋友,使之成为了共鸣。于是,教师将孩子们喜欢的热点及时进行了扩展,游戏主题“小 小医院”就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 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 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 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 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 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 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 和孩子商量,去参观洗衣店。让孩子亲自去店里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为娃娃洗衣的乐 趣, 同时观察阿姨的劳动。 经过这样的参观活动, 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 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 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3、老师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通过评价过程强化幼儿自主性行为。 首先通过游戏分享活动对个别幼儿了解与引导。如游戏观察中发现幼儿游戏主动性、 自信心等心理品质差异较大。有的游戏自主性很强;有的则躲在一边不敢大胆游戏,老师就 在游戏中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一起游戏, 在游戏分享活动中重点鼓励与表扬他的点滴进步。 其 次,通过老师以提问、设疑等引导幼儿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提炼幼儿的生活经验,引起 幼儿对游戏的进一步自主探索兴趣。 应该说, 一次次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既培养了幼儿大胆表 达、独立自信、主动交往的能力,也促进了幼儿情感、个性健康发展。 四、关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问题,适当介入促进幼儿的交流与协作 在贯彻《纲要》进行自主性游戏指导的过程中,常思考:怎样使中班幼儿在游戏中获 得更好的发展?怎样让每个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在实践中思考和总 结了。 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孩子在 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 他人玩; 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 语言交 往能力如何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观察、指导呢? 1、观察幼儿的游戏,首先要有耐心,要倾听孩子的心声。 教师在游戏指导中,观察幼儿的行为是很重要的,幼儿游戏的行为有时是无声的,但 从无声的动作中可以看到幼儿的内在思想、情感的流露,所以更需要老师的耐心观察,从而 发现幼儿游戏的能力。有一次,教师听到“点心店”的“服务员”之间在抱怨: “今天生意 一点都不好,包好的小笼和馄饨都卖不掉??”老师问他们是怎么回事,服务员说是厨师烧 的不好,厨师怪服务员招呼不周??愉快的游戏气氛被破坏了。 “点心店”暂时挂出暂停营 业的牌子,大家讨论出主意: “点心店要继续开下去吗?如果要继续开下去有什么好办法让 生意红火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上幼儿园前是一定要吃早饭的,点心店不能 关。银行里的工作人员说;我下班后肚子会饿,也要到点心店吃点心的?? 讨论后,大家想出了不少好办法:丰富小吃品种、设计新款菜单、增加外送服务,老 师鼓励孩子们的想法,从“物质”上给予支持。游戏比设想的更丰富、更有趣。 教师不断地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幼儿在 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收获,体现游戏自身的作用。 2、及时灵活地捕捉游戏中良好的点滴行为,使它得到升华。 在和孩子游戏的时候,经常能发现到幼儿的闪光点,及时地将这些点点滴滴 “发扬光 大” ,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有一次, “星星舞台”的新节目上演了,观众们争先购票前去观看。小欣和庄庄两位好 友相约一起看表演,可轮到她们购票时,还只剩下一张票了。 “买还是不买?”两个好朋友 在窗口前纠结,此时,在她们前购票的方宝走了过去,说: “算了,你们是好朋友,我把票 让给你们吧!我明天再看! ”小小的一张票,表现出孩子间的情谊,让我很感动。老师充分 肯定了幼儿的这种行为,请“主持人”赠送一张票给帮助朋友的方宝。节目过后, “主持人” 把这件事告诉大家。让大家一起来分享。通过游戏感受真情,孩子们深受感染。 3、以角色身份参与,师生共同感受游戏的乐趣。 幼儿在游戏中认真地扮演角色,模仿角色的劳动,快乐地游戏。教师的参与,又使游 戏得到促进。小敏在抱怨, “今天宝宝同我一起开‘花店’ ,可是他老跑到别处去,只有我一 人在看店,太忙了。 ”教师以顾客身份参与,送‘锦旗’给努力工作的婷婷,暗示提醒宝宝 认真‘工作’ 。又如:娃娃家‘姐姐’病了。老师扮演社区医生来娃娃家给‘姐姐’看病, 建议‘家人’要照顾家庭成员。 ‘姐姐’说: “今天我觉得很‘高兴’ ,因为我生病了,辰辰 ‘妈妈’照顾我,给我送汤喝又陪我上医院。 ”通过游戏中发生的事,大家对角色身份的职 责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同时,在老师的介入指导下,孩子们的社会性得到发展;培养了观察 和思考的习惯;锻炼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五、大班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参与规则制订,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应秉持“强化主体发展,彰显游戏精神”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 为幼儿游戏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游戏, 支持幼儿按自己的兴趣、 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 游戏。教师要鼓励幼儿自己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作用 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教师的介入要保证游戏开始的自发自主,游戏过程的自娱自乐,游 戏规则的自我制定与自觉遵守, 游戏材料的自由选择与自在操作, 游戏伙伴的自由组合与相 互合作等,最终使游戏主体在自由和谐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1、幼儿游戏彰显自由,创设开放的、和谐和创造的“游戏精神” 。 生活即课堂。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社会角色,而自主 性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 “新闻坊”游戏初期,我们对此有些担心,之所以设置这个游戏是因为孩子们有兴趣 于周围的事情,刚开始孩子们对报刊上的新闻运用剪贴、报道的方式来播报,没过多久我就 发现整个游戏中的时间孩子们都用来剪贴和装饰, 播报的时间却没有了, 同时从他们的剪贴 内容来看,适合他们且有关注点的很少,这个游戏的目的性在偏离。 一天,琪琪问老师能不能去采访点心店的工作人员,问问他们今天又没有新品?老师 同意了。这个建议一下子使游戏进入了一个有趣的通道,当天的游戏讲评,老师请琪琪将自 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操作进行了介绍,并抛出问题:除了点心店,还可以去哪里采访呢?采访 什么?有的说:可以问问顾客,新品的味道如何、新品的外形漂亮吗?图书馆里是不是有新 书来了, 是讲什么的?图书管理员为大家做些什么?建筑工地上又造了一幢怎样的房子, 他 们是怎样造的?小学里今天去哪里春游了等等。 孩子们讨论得可热烈了, 这些热烈的讨论爆 发出许多闪光点。 第二天,孩子们可起劲了,忙碌在各个游戏中。播报时他们拿着记录纸,讲述着自己 的见闻。他们出示的记录纸,孩子们用图和符号等形式记录着,使每件事有一个延续,孩子 们的创意让我大受启发: 这是老师发现琪琪和小牧都去采访过点心店, 但他们的记录让人以 为是同一件事,在此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能不能用文字和图进行记录,使报道内容更加丰 富和充实,得到了很多小朋友的赞同。新纪录方法不但产生了新的玩法,游戏内容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将多个游戏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发展幼儿相互交往的能力,不断地、独立地解决 与克服游戏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2、材料的更新是基础同时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幼儿表现游戏、发展游戏的重要物质支柱,离开了游戏材料,游戏 几乎难以进行。 游戏材料不仅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 还可以激发出幼儿的游戏动机 和游戏构思, 引起幼儿的游戏联想和游戏行动。 不仅要充分观察游戏, 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 还要根据大班幼儿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 化材料,有效地运用材料,促进和提高幼儿自我生活的质量,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发展 幼儿的自我个性。 “艺术小学”游戏是“我的小书包”主题背景下的自主性游戏,刚开始,孩子们对做 “小老师、小学生”很感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满足走过场,希望像个正真的老师 那样给小朋友上课。此时对小学的参观,使孩子们有了感性的认识,老师适当的投放玩具: 数字、加减符号、粉笔、袖珍黑板等,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一下子浓厚了,除此之外,贝贝 自己准备了折纸书,说是要教小朋友,教师建议要先自己会折,贝贝立刻告诉老师,她会先 在家里“备课” ,然后再来教小朋友,小阳带来了剪纸书,来教大家对称的剪纸,这是老师 主动告诉‘小老师’手工纸放的地方,并告诉她们可以随时拿,这对他们来说可是“无上的 荣耀” ,因为这是老师的东西,而且任由他们支配。从等老师提供材料到自己积极的有选择 的准备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材料的更新是基础同时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推动游戏的进一步 发展。 3、游戏的主体是幼儿,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让游戏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游戏 角色幼儿是幼儿自由选择的,自由活动的游戏。但是每一种游戏都有它自身的规则, 以达到游戏本身的教育意义, 角色游戏也不例外。 为使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主动、 自由、 有序地活动,制订必要的游戏规则就尤为重要。 大班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的介入,游戏主题得到深化,能够顺利进行的时候,教师就 退出了游戏。教师点拨和推动的作用,游戏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引导、鼓励、帮助幼儿参与 游戏规则的制定,判断是非,推动游戏的发展。 由幼儿自己制订的规则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他们在自己制订的游戏规则中,尽情地 游戏。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他们也必须去遵守,才能确保游戏的正常进行。如: “小舞台” 中,孩子们尽情地唱呀,跳呀,却不知影响了旁边的“医院” ,孩子们立刻想到当有病人来 看病时, “小舞台”要安静了,由此他们也想到了需要用一个人来管好,一些不遵守他们自 己制订规则的小朋友。于是,大家轮流担当执勤人员的规则,也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个个 积极得承担着这个“工作”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也懂得了在公共场所要学会安静,不大声 讲话,不影响别人等等。 同时,教师也引导幼儿活动中进行充分的讨论,将解决问题看成是孩子们的一个开放 的空间。实际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规则并非都是神圣不可冒犯且不可改变的;相 反地,有些规则是为了某些选定的目的而存在的,当规则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或者当 情况改变时,规则也应该适时地改变。 大一班游戏中有一项规定:孩子们的建构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 拾干净。可一天上午,添添告诉老师,她觉得非常难过,因为她搭好的作品按规定下午必须 拆除。 添添想要保留她的作品, 因为昨天她看牙早回去了, 她搭建一半的作品想继续完成?? 为此, 老师把这一问题向孩子们提出来, 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定。 于是孩子们新制定的、更具体的规则“出炉”了。 六、结论 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这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教师是 一个有心人、是介入者,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兴 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创造有利条件来满足幼儿游戏的实际需要,适时适度地 介入幼儿游戏,从而提高游戏的水平,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导 航作用。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指出:为了保证幼儿安全和游戏的顺利开展,遇到以下情况 时,教师可适度地介入: ?当幼儿在游戏中因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游戏愿望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有不安全倾向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寻找帮助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过激行为时 ?当幼儿在游戏中反映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消极内容时 当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 效提升幼儿游戏水平,使幼儿获得游戏体验,实现游戏目的。让我们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世 界,支持幼儿,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自主游戏的快乐! (徐汇艺术幼儿园 葛静)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 “让幼儿自主的学习”这一新理念已被广泛接受,对于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我园自申报“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水平的行动研究”这一科 研课题已来, 在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这一领域中已经历了三个学年的探索, 并形成了我们自 己独特的见解。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语言指导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 关教育专家研究发现, 许多教师会把游戏与真实生活混在一起来指导孩子, 若运用的语言不 当反而打断儿童的游戏。 教师应好好运用在想象游戏中解说员的角色, 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 的问题,这种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可使解说达到最佳的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 到教师预期的目的,在什么情景下教师该提什么问题、该说什么话,这是我们老师感到很困 惑的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 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 根据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的目的和方式的不同 , 我们把游戏中的指导语言归为以下几类: 一、 疑问式语言 : 一般以询问的方式语言出现, 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 及时反馈幼儿的 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幼儿在游戏中总是反映自己原有的经验,教师的问题可以帮助 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询问式的 语言并非教师不了解某种游戏的情节,如: “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一类幼儿不 需要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 而是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 觉得幼儿需要帮助或 有指导的必要时,教师有目的地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类似的语言有: “你跑来跑去是 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家里除了爸爸和妈妈以外,还有谁?(用于帮助幼 ” 儿解决争抢角色的纠纷)“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用于引导幼儿学会用替 ” 代材料)“你什么时候给你的病人打针?(用于提醒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促使幼儿养成做 ” 事有责任的习惯) ” “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能抓坏人呀? (用于帮助幼儿对警察职业的进一步 的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拿不下了怎么半?(帮助幼儿思考更为合理的方法) ” ” 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相情愿地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 要老师的帮助,如: “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 “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让幼儿感到有自主体 验的语言。教师在运用疑问句来提问时,是作为“游戏的真实情况的解说员” ,把游戏作为 教授的媒介,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 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的语言看起 来是在问问题, 实质上是把幼儿面临的问题描述出来了, 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 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案例一 : “疑问式语言”指导实录 在“快乐的娃娃家”游戏评价中,我尝试采用三个层次递进的询问式语言,引导与支持孩子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建议。 我首先问: “今天,你有什么快乐的事告诉大家?”此问题的提出能让孩子简单回忆游戏的 情节,又有机会和别人分享快乐。 我然后又问: “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对于娃娃家的材料划分、厨房 与客厅区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孩子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而有的则可能受经验 或能力的限制,离开了老师和同伴的支持,就不能自己解决,从而影响游戏的顺利进行。当 老师问: “你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帮助?”豆豆说: “我们客厅太小了,客人都坐不下。他们 厨房的小朋友老跑到我们这边来做饭。 ”大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商定了规则。这样既 能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主动寻求帮助,又有利于合作解决问题与能力的培养, 并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我最后又问到: “你还有什么办法告诉大家?”这时,参与游戏的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想 法,这样的问题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建议、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成为发展 游戏的主人。 二、 建议式语言: 有些建议的语言也是以询问的方式出现的, 与询问式语言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提出问题而且 还给予具体的暗示。常用“这样试试??” “如果不行再想想别的办法” “我要??,可是没 有??”等句式来达到指导的目的。如:当发现一个幼儿试图把娃娃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 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老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指导: “我觉得如果放在旁边会更好!”当幼 儿在“德克士”买不到油条而争执时,老师可以建议说: “德克士没有油条卖,我们再开个 卖油条的店吧!” 当发现幼儿一个幼儿用不同的积木尝试着搭建一个东西不成功而想放弃时, 老师可以直接拿出最合适的积木对幼儿说: “用这块积木试试看。 这样使幼儿既接受了老师 ” 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 案例二: “建议式语言”指导实录 几名男孩子手里拿着几只恐龙,甲说: “我要搭恐龙陆战队!”其他孩子同意了他的想法。于 是,甲拿来 4 根圆积木,他在圆积木上放上一块长方形的积木。这时乙也拿来几根圆积木, 他把积木接着甲搭的继续往上加, 可还没搭好, 就把甲搭的积木全部带倒掉了。 这时, 丙说: “还是我来吧。 ”他拿来 3 根长积木,然后甲、乙轮流把圆形的积木往上加。这次又全部倒 了。于是,几个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了。 我笑着说: “看看你们的积木有什么不一样?” “你们觉得把哪根积木放在下面最牢固?”这 时乙说: “我们把粗的放在下面。 后来他们轮流把稍细一点的积木放在上面。 ” 最后他们的 “恐 龙陆战队”搭好了,还叫了其他小朋友去参观呢! 老师把握住引导孩子游戏的最佳时机,通过恰当的语言提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 三、 鼓励式语言: 老师用鼓励式的表扬可以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及规则意识的形成, 而对于幼儿在游戏中 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及违规行为,老师不一定直接指出来,而是用一种激励式的正面语言, 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 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 看到幼儿把玩具洒落在地上, 如: 老师就说: “xxx 小朋友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好了。“xxx 小朋友自己想办法解决了问题,真 ” 能干!” 今天愿意与大家一起轮流玩玩具了。“如果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就会听清楚了。 “xx ” ” 等语言。 老师及时发现并反馈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表现, 可以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 极性。 案例三: “鼓励式语言”指导实录 田田和佳忆正在“医院”里给病人看病,只见医生田田对护士佳忆说: “快点,这个病人要 输血”“我们这儿没有血。 。 ”佳忆急忙说到。 “怎么办?”一会儿,只见佳忆跑到“火锅店” 里借了一点红色油泥放入针管里,就开始给病人输血。这时,丑丑抱着娃娃来了,田田拿着 听诊器听了听说: “发烧了,要输液。 丑丑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田田拿一个橡皮筋绑在娃 ” 娃的手上并做了一个把针管插入手背的动作,挂好输液瓶后说: “下午还要来哟。 丑丑急 ” 忙说: “不行,我下午要上班呢。“那你的宝宝就要死了。“你的宝宝才要死了。 丑丑很 ” ” ” 生气地叫到。这时,我急忙走过去,也来到医院看病,边打针边说: “你们的医术都很高明, 我真想病快点好, 可我下午没时间来打针, 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那我到你家里给你打吧。 ” 佳忆说。 “太好了,谢谢你们。 ”我开心地说。田田听见了,连忙拿起针管来到丑丑家,敲了 敲门说: “丑丑,我来给你的宝宝打针了” 。?? 鼓励式语言有时能潜移默化着孩子的行为。 四、澄清式语言: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 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 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 或幼儿模仿了一些不良现象,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澄清,帮助 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种语言的运用要建立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之上,可以当时就用,也 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有的“警察”到“餐厅”吃饭,不给钱就走了。如果这个问题 幼儿并不介意也就算了,但是“餐厅”的老板一定要他交了钱再走,他却说“警察”吃饭是 可以不给钱的,这个问题就值得老师让大家讨论: “警察买东西到底可不可以不给钱?”以 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澄清对警察的不正确的片面理解。 案例四: “澄清式语言”指导实录 欢欢和玲玲正在玩“小医生”的游戏,欢欢的脖子上挂着听诊器,玲玲手里拿着针筒、温度 计,这时,只见豆豆抱着一个奥特曼的玩具来到“医院” ,指着奥特曼的脖子对欢欢说: “他 感冒了,有点咳嗽。 ”欢欢看了看豆豆,用手指着奥特曼的脖子问: “是这里吗?”豆豆点了 点头, 只见欢欢随手从玲玲手里拿过针筒对着奥特蔓的脖子就插了下去??像这样的游戏行 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 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 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不 舒服有病了,就在什么地方“施药” 。当我看到这儿时,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 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把这样的游戏场景边用语言描述边表演了一遍,然后问孩子: “你 们去医院看病,医生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纷纷摇头说: “不 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 ” “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 ”有的说: “医生是在 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 ”在这样的场景下的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 忆,幼儿把各自零散的看病、打针、吃药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 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 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 五、邀请式语言: 对于游戏中的弱者或无人问津的区域,教师可以运用邀请式的方式。如: “我们一起去吧” “你可以帮我理发吗?” “请问你知道‘加油站’在哪里吗?”等这样的问题来提高他们的 游戏兴趣和愿望,带领他们进入游戏情景,促进他们与其他幼儿的交往,让他们体验到参与 游戏的快乐和成功感。 案例五: “邀请式语言”指导实录 我们班的其其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孩子, 平时一到玩游戏的时候就一个人坐在那里, 处于 一种旁观的、无所事事的态度,以至于同伴对他也是很少在意和关注的。有一天,游戏开始 后,他又开始这里摸摸,那边看看。我走到他面前问他: “你愿意和我一起到小舞台去看表 演吗?”他看看我,点了点头。我又邀请他说: “那我们先去超市买点东西吧!”他又点了点 头。于是我们一起手拉手来到了超市,我拿了两瓶“可乐” ,看看他,他没说话,也不拿东 西。我们就一起来到了小舞台,坐在椅子上看表演。我给了他一瓶“可乐” ,并边看表演边 喝“可乐” 。过了一会儿,我说: “我肚子饿了,我们一起到‘餐厅’吃点东西好不好?”他 拿着可乐笑着点了点头。我们又一起到了“餐厅” ,服务员问我们吃点什么。我为了让别的 幼儿对他产生关注,我说: “这是我的好朋友,你让他点吧。 ”随后,他点了好几个菜,开心 地笑了笑。吃完饭,我又邀请他一起到“图书管”看书,一直玩得很开心。 面对这样的孩子运用邀请式的语言, 让他和你一起游戏。 在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意愿的同时, 会起到更有效的指导作用。 六、角色式语言: 当发现游戏情节总是处于停滞状态时,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如: “我是 超市送货的,你们需要帮忙吗?”等语言,不仅会使游戏的情景得以丰富,而且还会使幼儿 感到亲切和平等,但在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露出 “导演”的痕迹。 案例六: “角色式语言”指导实录 娃娃家里的妈妈沙沙从游戏开始就忙着炒菜,爸爸张浩在超市与家之间来回“奔波” ,看起 来他一点都不累,娃娃却被扔在一旁无人照顾。娃娃家游戏的内容显得有点单调、乏味,难 以继续展开情节。见状,我忙扮着客人进入了游戏: “请问家里有人吗?我是到你们家来做 客的。 ”沙沙和张浩看到我十分高兴,连忙说: “何老师请进!” “谢谢你们,我听说娃娃今天 要过生日,特意来给他送礼物的。 ”他俩睁大了眼睛,相互笑了,一脸的惊喜。我又说: “你 们准备给他开个什么生日会呢?我来帮忙吧!” “我想给他请很多好朋友,还要给他买新衣 服。 ”沙沙高兴地说到。 “我去买蛋糕和生日蜡烛!”张浩也兴奋地说到。 当他俩手拉着手去 买东西、又到各个角去请客人时,我知道他们已真正地为生日这一情节开始忙碌了,便悄悄 地退出了游戏。 七、 指令性语言: 当幼儿在游戏中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教师的指导方式一般有两种, 一是转 移其注意, 但这样做也许效果不佳, 这时可用第二种方法: 立即用语言和行为加以制止, 如: 当看见一幼儿正拿着一根木棍向人家的头上打去时, 教师别无选择的方法是立即用行为和语 言加以制止,如: “你这样做很危险。“你不能这样做。“请停下来。 ” ” ”等语言来达到结束幼 儿不良行为的目的。 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指导中,教师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 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对“教师在幼儿自主性游戏中语言指导策略的探讨”的实践和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 不成熟的地方,我需要不断地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这项活动深 入、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园自由活动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