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伐蜀不协

王彪之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王彪之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王彪之(305年-377年11月28日[1]),字叔虎(《晋书》因避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晚期重臣,出身琅玡王氏,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宰相堂侄。初任,东海,累迁,,官至,曾与等人对抗,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别&&&&称王白须字&&&&号字叔虎所处时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时间305年主要作品文集二十卷主要成就立朝正色,辅政治国籍&&&&贯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官&&&&职尚书令、护军将军、散骑常侍追&&&&赠光禄大夫谥&&&&号简
王彪之初任、东海。后为和的司马。多次升迁后至、司徒左、、、。王彪之任时,遇上永嘉太守谢毅于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于是被周矫堂兄向扬州州府告发。当时的于是收捕谢毅并送交,但王彪之则以谢毅无爵位,不是职责以内,不肯接受。后虽朝廷发出诏令命王彪之收处谢毅,但王彪之仍然据理力争,于是被当时人比作西汉廷尉。后王彪之又建议皇帝郊祀不再大赦,以免助长平民趁每年郊祀皆会大赦的机会犯罪的行为。
王彪之后转,亦对当时辅政的司马昱任官人选作出意见。后又建议省却没有实职的官位,提高行政效律亦能好好考察官员表现。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征西大将军屡请北伐而朝廷都不回应,于是在再次上表北伐后便领兵东下武昌。当时此举令众人震惊王彪之《井赋》,更有人劝当时被任用以抗衡的离职退避桓温。面对如此情形,王彪之却劝不要让引退令晋穆帝孤立;又劝静观其变,先由司马昱写信给诚心劝告,令桓温退兵,否则才让朝廷下诏,最差时才拒兵抵抗,不能自乱阵脚。最终的信就成功解决了危机。
永和八年(352年),开始北伐,并有诱结前秦等人杀死前秦君主。等人假意答应并请兵迎接,而当时亦有关中混乱,奔关中的消息,令以为行动成功,于是于永和九年(353年)再度率兵北伐,进攻洛阳。当时王彪之就上疏,认为雷弱儿等必有诈,不应轻易进军。然而殷浩终因叛变而大败于对方。
王彪之及后转,迁太常,领卫尉。升平元年(357年)十二月任尚书左仆射[2]。次年,刺史逝世,打算让弟桓云接任,并询问王彪之意见。但王彪之则认为当时已雄据东晋一半国土,若让桓云任刺史,那重要外藩的兵权几乎都由一门掌握,并不适当。同意并改以接任[2]。随后,王彪之改任、会稽内史,加。王彪之在会稽共八年,令当地豪族有所收敛,更有三万多个先前离开的人因而回到会稽定居。兴宁三年(365年),移镇姑孰,声威震主,各郡都派了、司马、等高级属官去向桓温表示敬意。然而王彪之认为向皇帝遣使和上贡都是派,向示好不可能像见皇帝般派主簿,最终竟然没有派人去。于是借故免去王彪之会稽内史一职,王彪之后被降职为尚书。但当年十二月又升为[3]。太和六年(371年),将要废黜晋废帝,此举令百官震惊战栗,但王彪之知道桓温不臣之心早已揭露,不可能以理说服他以阻止此事,于是反而协助桓温筹备废立的礼仪。又因当时朝臣都不知废立君主之详细事项,一手准备好事宜的王彪之就因而获得众官佩服。废掉晋废帝后便立了为帝,即晋简文帝。随后便要废去时任太宰的武陵王,王彪之当时试图劝阻但桓温心意已决,并不接纳。
次年,晋简文帝逝世,当时群臣都后疑惑,不敢让皇太子继位,更有人认为要等待作出决定。王彪之于是严正的维护太子继位的正当性,终令众官议决迎皇太子继位,即晋孝武帝。当时下令由依周公居摄的先例代幼主执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温必当辞让而影响朝廷运作为由不奉绍令,且封还给太皇太后,此令最终亦没有实行。
元年(373年),患病,并表示想获授九锡。王彪之却与谢安联手拖延撰写赐九锡的诏文,终令文章在于当年死时仍未完成,桓温亦因而未能获得九锡。死后两个月,王彪之升任,与一同掌政。当时亦称许其能力,说:“朝中大事,众人不能议决的,问王彪之就必能有个结果。”后王彪之以年老求退,于是转拜,加。后又加、,但未拜官就病重。二年(377年)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追赠未拜的,谥号为简。方孝孺: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王彪之家族世系——————————王彭之、王彪之二十岁就须鬓皆皓白,当时人就称呼他为“须”。
王彪之获授任、东海时,就曾向他说:“选任官员时原本是打算让你当,你有幸才能成为诸王的佐官呀!”然而王彪之则说:“官位高低不用计较,在适当时间就应担任。但越级升迁我就是不愿意。”于是改任。
曾打算大建宫室让皇室迁往,但王彪之则认为在现今宫殿作改建就可,不应在外敌当前的时间劳民伤财。然而则说:“皇宫不够雄伟,后人会说我们这些人无能。”王彪之于是答:“获授任掌理天下事,就当保国宁家,朝政允当,怎能以修筑宫室去表示有能呀!”不能驳倒,所以王彪之有生之年都没有另建宫室。《晋书·卷七十六·列传第四十六》: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须。初除佐、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幸可作诸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武陵王晞以为司马,累迁、司徒左、、侍中、。
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遣从事疏收毅,付。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
转。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秣陵令三品县耳,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几,三品佳邑,敢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
太尉欲北伐,屡诏不许。温辄下武昌,人情震惧。或劝引身告退,彪之言于简文曰:“此非保社稷为殿下计,皆自为计耳。若去职,人情崩骇,天子独坐。既尔,当有任其责者,非殿下而谁!”又谓浩曰:“彼抗表问罪,卿为其首。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且当静以待之。令相王与手书,示以款诚,陈以成败,当必旋旆。若不顺命,即遣中诏。如复不奉,乃当以正义相裁。,无故匆匆,先自猖蹶。”浩曰:“决大事正自难,顷日来欲使人闷,闻卿此谋,意始得了。”温亦奉帝旨,果不进。
时众官渐多,而迁徙每速,彪之上议曰:
为政之道,以得贤为急,非谓雍容廊庙,标的而已,固将莅任赞时,职思其忧也。得贤之道,在于莅任;莅任之道,在于能久;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誉。故勋格辰极,道融四海,风流遐邈,声冠百代。凡庸之族众,贤能之才寡,才寡于世而官多于朝,焉得不贤鄙共贯,清浊同官!官众则阙多,阙多则迁速,前后去来,更相代补,非为故然,理固然耳。所以职事未修,朝风未澄者也。职事之修,在于省官;朝风之澄,在于并职。官省则选清而得久,职并则吏简而俗静;选清则胜人久于其事,事久则中才犹足有成。
今内外百官,较而计之,固应有并省者矣。六卿之任,太常望雅而职重,然其所司,义高务约。宗正所统盖鲜,可以并太常。宿卫之重,二卫任之,其次骁骑、左军各有所领,无兵军校皆应罢废。四军皆罢,则左军之名不宜独立,宜改游击以对骁骑。内官自以下,旧员皆四,中兴之初,二人而已。二人对直,或有不周,愚谓三人,于事则无阙也。凡余诸官,无综事实者,可令大官随才位所帖而领之,若未能顿废,自可因缺而省之。委之以职分,责之以有成,能否因考绩而著,清浊随黜陟而彰。虽缉熙之隆、康哉之歌未可,使庶官之选差清,莅职之日差久,无奉禄之虚费,简吏寺之烦役矣。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人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既而长安人、等诈云杀、苻眉,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营复山陵。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反叛,浩大败,退守谯城。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自顷以来,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
转,迁,以疾病,不拜。徙太常,领崇德卫尉。时或谓简文曰:“武陵第中大修器杖,将谋非常也。”简文以彪之。彪之曰:“武陵意尽于驰骋田猎耳。愿深静之,以怀异同者。”或复以此为言,简文甚悦。
复转。时刺史谢奕卒,简文遽使彪之举可以代奕者。对曰:“当今时贤,备简高监。”简文曰:“人有举桓云者,君谓如何?”彪之曰:“云不必非才,然温居上流,割天下之半。其弟复处西籓,兵权尽出一门,亦非深根固蒂之宜也。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作异者耳。”简文颔曰:“君言是也。”
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加散骑常侍。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温复以为罪,乃槛收下吏。会赦,免,左降谪为尚书。
顷之,复仆为射。是时温将废,百僚震栗,温亦色动,莫知所为。彪之既知温不臣迹已著,理不可夺。乃谓温曰:“公阿衡皇家,便当倚傍先代耳。”命取《霍光传》。礼度仪制,定于须臾,曾无惧容。温叹曰:“作元凯不当如是邪!”时废立之仪既绝于旷代,朝臣莫有识其故典者。彪之神彩毅然,朝服当阶,文武仪准莫不取定,朝廷以此服之。温又废武陵王遵,以事示彪之。彪之曰:“武陵亲尊,未有显罪,不可以猜嫌之间,便相废徙。公建立圣明,遐迩归心,当崇奖王室,伊周同美。此大事,宜更深详。”温曰:“此已成事,卿勿复言。”
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加在谅闇,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
温遇疾,讽朝廷求九锡,为文,以示彪之。彪之视讫,叹其文辞之美,谓宏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时见其文,又频使宏改之,宏遂逡巡其事。既屡引日,乃谋之。彪之曰:“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复支久,自可更小迟回。”宏从之,温亦寻薨。
时及安夹辅朝政,安以新丧元辅,主上未能亲览万机,太皇太后宜临朝,彪之曰:“先代前朝,主在襁抱,母子一体,故可临朝。太后亦不能决政事,终是顾问仆与君诸人耳。今上年出十岁,垂婚冠,反令从嫂临朝,示人君幼弱,岂是翼戴赞扬立德之谓乎!二君必行此事,岂仆所制,所惜者大体耳。”时安不欲委任,故使太后临朝决政,献替专在乎自己。彪之不达安旨,故以为言。安竟不从。
寻迁,与安共掌朝政。安每曰:“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谘王公无不得判。”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转拜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安欲更营宫室,彪之曰:“中兴初,即位东府,殊为俭陋,元明二帝亦不改制。苏峻之乱,成帝止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修筑。方之汉魏,诚为俭狭,复不至陋,殆合丰约之中,今自可随宜增益修补而已。强寇未殄,正是休兵养士之时,何可大兴功力,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不壮,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任天下事,当保国宁家,朝政惟允,岂以修屋宇为能邪!”安无以夺之。故终彪之之世,不改营焉。
加、,未拜。疾笃,帝遣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二子:越之,抚军参军;临之,东阳太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育哀痛兼伤不自胜,奈何奈何,王羲之顿首.&又&十月十一日羲之敬问,&#..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知汝表出便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桓温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桓温
桓温(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汉族,谯国龙亢(今)人。杰出的军事家、权臣,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内史桓彝长子,东汉名儒桓荣之后。晋明帝司马绍之婿,曾经因溯大江(长江)之上剿灭盘踞在蜀地的“”政权而声名大奋,又三次出兵北伐(伐、、),战功累累。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但终因第三次北伐失败而令声望受损,受制于朝中王谢势力而未能如愿。死前欲得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实现。桓温谥号宣武。其子桓玄建立后,追尊为“楚宣武皇帝”。(概述内图片来源[1])别&&&&名桓符子,桓元子国&&&&籍民&&&&族汉族出生地谯国龙亢(今)出生日期公元312年逝世日期公元373年8月18日主要成就收复蜀地三次北伐代表作品《檄胡文》,《辞参朝政疏》,《请还都洛阳疏》,《上疏自陈》官&&&&职丞相、录尚书事、大司马封&&&&爵临贺郡公→南郡公谥&&&&号宣武皇帝
桓温出生后不久,便被称许,于是以“温”为名。328年(咸和三年),父亲在苏峻之乱中被将领杀害,泾县县令江播也曾参与此事。桓温当时只有十五岁,发誓报杀父之仇。331年(咸和六年),江播去世。桓温以吊唁为名,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后来,桓温娶,拜,并承袭父爵万宁男。[2]
335年(咸康元年),桓温任太守,[3]又加。
343年(建元元年)七月,桓温被任命为前锋小督,,据守,以协助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刺史。[4]
345年(永和元年),庾翼病死,临终前要求让儿子庾爰之接掌,但辅政的则推荐桓温。[5]朝廷遂任命桓温为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领护,代替庾氏镇守荆州。[6]平灭成汉
此时,国内政局不稳,皇帝荒淫无道,桓温决定征发蜀地。346年(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上表朝廷,请求伐蜀。当时朝廷内部大都认为蜀地险要偏远而桓温兵少而深入蜀境,担心他伐蜀失败。347年(永和三年)三月,桓温兵至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留下参军、看守辎重,自己亲率步兵直攻。[7]
同月,成汉将领李福袭击彭模,结果被孙盛等人击退;而桓温三战三胜,一直逼近成都。李势于是在率所有兵力抵抗桓温,桓温虽初战不利,但是最终仍大败蜀军。李势毫无斗志,乘夜弃城逃至,在邓嵩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桓温接受了李势的投降,并将他送到。[8]
桓温留驻成都一个月,在当地举任贤能,又以成汉旧臣王誓、等人作为自己的,成功安抚当地人民。四月,隗文、邓定等人叛乱,桓温又领兵征讨,将叛军击破,然后领兵还镇(今湖北江陵县)。348年(永和四年),桓温以平蜀之功升任、,封公。[9]
桓温灭掉成汉,声名大振,朝廷因此对他非常忌惮。司马昱只得擢升刺史殷浩处理朝政,以抗衡桓温日渐增长的势力。
349年(永和五年),皇帝病死,北方大乱。桓温立刻上书请求北伐,但久久都没有回音。350年(永和六年),朝廷以为、都督五州诸军事,委以北伐重任。桓温知道朝廷是以殷浩抗衡自己,非常生气,但由于了解殷浩的为人,因此并不担心。351年(永和七年),桓温治下已有八州之地,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逐渐形成半独立状态。同年十二月,桓温再次上表,而且不等朝廷回复便自行率军东进。桓温此举,天下震惊,殷浩也打算辞官避让。为此写信劝止,终令桓温退兵回返荆州。[10]
此后两年间,殷浩几次率兵,但是屡次战败,军需物资更被掠夺殆尽,朝野怨恨不已。354年(永和十年)正月,桓温上奏朝廷,列举殷浩罪状。朝廷无奈,只得废殷浩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大权,尽皆归于桓温。[11]首次北伐,兵临长安
同年(354年)二月,桓温发动北伐,亲率步骑四万进攻,水军直指(今河南滔河乡),又命兵出。桓温军队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将领,击退淮南王。四月,晋军进驻,迫使前秦君主退守长安小城。关中民众前往劳军,许多老人更是疼哭失声:“没想过今天还能看到官军!”六月,因桓温本想收作军粮的麦子被秦军抢先收割,令晋军粮秣不继,桓温被迫徙三千多户百姓一同撤返江陵。[12]
期间,王猛曾经前来拜见,并大谈当世之事。桓温撤退时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并任命他为高官,但没有跟随。[13]
二次北伐,收复洛阳
356年(永和十二年)二月,桓温桓温北伐示意图数次上表请求朝廷移都,修复园陵,都没有得到朝廷同意。不久,朝廷拜桓温为征讨,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并命督护高武据守,辅国将军戴施屯驻。八月,桓温兵至。首领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桓温亲自督战,在伊水大破姚襄,终于收复洛阳。桓温进入后,拜谒先帝皇陵,并设置修复皇陵。[14]
同月,桓温返回荆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一带。桓温回军后,收复的、、、等地再次失陷。360年(升平四年),朝廷封桓温为公,并封其次子桓济为公(桓温原来的爵位,由郡公降为县公)。[15]
三次北伐,失利而回
362年(隆和元年)三月,前燕将领进攻洛阳,河南太守戴施弃城而逃,陈祐遣使告急。五月桓温派太守率三千人协助守城,并上表要求迁都洛阳。朝廷仍不同意,并以、偏远为由,改授桓温为都督并司冀三州诸军事。桓温上表推辞。363年(兴宁元年),桓温加授、、都督中外诸军事、,又赐其羽葆鼓吹一部。[16]
364年(兴宁二年)四月,桓温再次率水师进驻。五月,朝廷进封桓温为、,并两次召其入朝辅政。桓温无奈,只得入朝。八月,桓温行至(在今安徽繁昌西),上表辞去录尚书事一职,只肯遥领扬州牧。365年(兴宁三年)正月,再次攻打洛阳,出逃。司马昱得知后,让桓温移镇(今安徽当涂县),准备征讨之事。二月,驾崩,征伐之事被迫停止。[17]三月,前燕攻陷洛阳。
369年(太和四年)三月,平北将军因病去职,桓温再领、徐兖二州刺史。不久,桓温与刺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出兵北伐前燕。六月,桓温率军生擒燕将,兵至金乡。七月,燕国大将、傅末波等人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晋军,两军对峙于(在今河南)。[18]
九月,因袁真无法打开石门水道,致使军粮耗尽,桓温无奈,只得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在大败桓温。十月,桓温,退至,归罪于袁真,奏免其为庶人。袁真不服,于是据叛变,并与前秦、前燕勾结。[19]废黜皇帝,以立威权
桓温自负才能过人,又心怀异志,因此发动北伐希望先建立功勋,然后回朝受以图篡位。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名和实力大减,图谋不成。371年(咸安元年)十一月,桓温采取“废帝以立威”的策略,废皇帝为东海王,改立司马昱为帝。[20]
桓温忌惮、武陵王的军事才干,于是弹劾司马晞“聚纳轻剽,苞藏亡命”,将其免官。又逼迫新蔡王诬称自己与司马晞、司马综(司马晞)、殷涓、太宰庾倩、太宰掾等人谋反,将他们收付。最终,司马晞被废为庶人,庾柔、等人都被族诛。[21]
此后,桓温威势极盛,连谢安见他亦对他遥拜,更以君臣称作二人关系。[22]
数辞诏命,不肯入朝
371年(咸安元年)十一月,朝廷进封桓温为,留其在京师辅政。桓温推辞不接受,并返回姑孰。372年(咸安二年)三月,朝廷遣侍中征召桓温入朝辅政,并增其食邑万户,桓温再一次推辞。[23]
同年七月,简文帝病重,急召桓温回朝,并在一昼夜内连发四道诏书,桓温仍推辞不肯入京。不久,简文帝驾崩,遗诏命桓温,效仿、的先例。桓温原本希望简文帝会将帝位禅让给自己,或让自己仿效摄政。如今大失所望,十分怨愤。[24]
求取九锡,未成而死
孝武帝即位后,再次派遣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桓温前部羽葆鼓吹,六十人,桓温仍然辞让。373年(宁康元年)二月,桓温入朝拜谒皇陵,朝廷命谢安及王坦之到迎接,百官拜于道侧。桓温入京后,以“卢悚入宫”一案,将陆始下廷尉狱。不久,桓温患病,返回姑孰。[25]
同年三月,桓温上表求九锡之礼,谢安见桓温病重,以所作锡文不好为由命其修改,借此拖延。七月,桓温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至此锡文仍未完成。朝廷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旧例,又赐九旒鸾辂等物。[26]
403年(元兴二年)十一月,桓温幼子称帝,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27]人何以堪
桓温第二次北伐时,途经金城,见到自己早年担任琅琊时栽种的柳树已经有十围那么粗壮,感慨:“木犹如此,!”并且扶着枝干,拿着枝条,不禁泫然泪下。[28]
桓温北伐,经过淮泗时,与属下僚属登上平乘楼,眺望中原,感叹曰:“遂使,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宏道:“运自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桓温不禁色变,对在座人说道:“颇闻有千斤大牛,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以享军士。”用来比喻袁宏,座下宾客无不失色。。[28]
桓温自认为雄姿英发,常自比。后桓温北伐归来,带回来一个老婢女,这老婢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道:“公甚似刘司空。”桓温大喜,整冠问哪里像。老婢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桓温大为扫兴,抑郁了好几天。[28]
晚年的桓温权倾朝野,一天卧在床上对亲信感叹道,“为尔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意思是说如果甘于现状的话,将来到死后肯定要被从曹魏手里夺得天下的、两人所笑话。接着又说:“既不能,不足复邪![28]
桓温去见刘惔,刘惔躺在床上,桓温拉开弹弓打刘惔的枕头,弹丸迸碎,落在褥子上。刘惔勃然大怒,起身说道:“使君,这样你就能在战斗中获胜?”桓温顿时流露出难堪的神色。[29]
有一次桓温雪天打猎,碰到、刘惔等人。刘惔见桓温一身戎装,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温说:“我若不为此,卿辈那得坐谈?”[30]
桓温担任荆州刺史时,一心想在江汉地区施行德政,不想靠酷刑威慑百姓。受杖刑,只是从官服上掠过。桓式年纪小,从外边回来,说:“刚才从官府前经过,看到令史受刑,上拂过云彩,下掠过地面。”意思是没有打着。桓温说:“我还担心打得厉害了呢。”[31]
翣如生母狗
王导与殷浩辩论,桓温、王濛、、都在座。王导感叹道:“刚才我们的谈论,竟然到了不知义理源流归属的地步。至于文辞,我们是不相上下的,正始年间王弼、何晏之间谈玄,可能也就这样了。”第二天,桓温对人说:“昨天晚上殷中军和王丞相清谈,非常好。谢仁祖一晚上也不觉得寂寞,我也心有所悟。回头再看看王濛和王述,就跟母狗一样。”[32]
不能复语卿
曾经有人向桓温请教谢安、王坦之二人的高下,桓温刚想说,又后悔了,说:“你喜欢传话,不能告诉你。”[33]《》将桓温与反臣并列一传,并评价道:
史臣曰:桓温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见赏通人,夙标令誉。时既豺狼孔炽,疆场多虞,受寄捍城,用恢威略,乃逾越险阻,戡定岷峨,独克之功,有可称矣。及观兵洛汭,修复五陵,引旆秦郊,威怀,虽未能枭除凶逆,亦足以宣畅王灵。既而总戎马之权,居形胜之地,自谓英猷不世,勋绩冠时。挟震主之威,蓄无君之志,企景文而慨息,想处仲而思齐,睥睨汉廷,窥觎周鼎。复欲立奇功于赵魏,允归望于天人;然后步骤前王,宪章虞夏。逮乎石门路阻,襄邑兵摧,怼谋略之乖违,耻师徒之挠败,迁怒于朝廷,委罪于偏裨,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岂不悖哉!岂不悖哉!斯宝斧铖之所宜加,人神之所同弃。然犹存极光宠,没享哀荣,是知朝政之无章,主威之不立也。[28]
赞曰:播越江濆,政弱权分。元子悖力,处仲矜勋。迹既陵上,志亦无君。罪浮浞&豸壹&,心窥舜禹。树威外略,称兵内侮。惟身与嗣,竟罹齐斧。[28]
桓温在世时,当时名士对其多褒赞之辞:
温峤:“此儿有奇骨。”“真英物也!”[28]
庾翼:“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34]
何充:“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识度,西夏之任,无出温者。”[35]
:“刘惔清蔚简令,温润恬和,桓温高爽迈出。”[36]
:“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猥毛磔,、晋宣王之流亚也。”[28]
在朝廷的诏书中,也对桓温大加称赞,将其比作周公、、霍光。
古之哲王咸赖元辅,光于四表,而周道以隆;伊尹格于皇天,而殷化以洽。大司马明德应期,光大深远,上合天心,含章时发,用集大命,在予一人,功美博陆,道固万世。[28]
大司马因顺天人,协同神略,亲帅群后,恭承明命。云雾既除,皇极载清,乃顾朕躬,仰承弘绪。虽伊尹之宁,博陆之安汉室,无以尚也。[37]
桓玄对父亲大加赞赏: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北清,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修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太和之末,皇基有潜移之惧,遂乃奉顺天人,翼登圣朝,明离既朗,四凶兼澄。向使此功不建,此事不成,宗庙之事岂可孰念!昔虽迷,商祚无忧;昌邑虽昏,弊无三孽。因兹而言,晋室之机危于殷汉,先臣之功高于矣。[38]
桓温死后,袁宏作碑铭以纪念:文武开业,定王佐之契;宗周不竞,桓公弘九伐之勋。脱履于必济之功,忘怀于屈伸之会。高氏出乎生民,公亮坦于万物。遂复改谋回虑,策马武关;总辔丹扸之途,扬鞭终南之岭。兵产则战无全敌,劝义则襁负云集。从以悬军轻进,因蓄靡储,而豺狼惧殪,保固窟穴;乃方轨回辕,反师凯入,虽奇功大勋未捷于一朝,而宏谟神略义高于天下。公惟秀杰英特,奇姿表于弱冠,俊神朗鉴;明统备于成德,巾褐衡门,风流推其高致,忘己应务,天下谢其勋业。辅相两仪,而通运之功必周,虚中容长,而方圆之才咸得,道济而不有,处泰而逾约,可谓固天时纵,生民之杰者也。铭曰:美尽黄裳,道畅伊、吕。哲人应运,命世作辅。卓卓英风,略略宏宇。亮心高列,俊神间举。忘己济物,抚化翼世。河洛澄流,华梁卷翳。俾我仁公,弘道作镜。如何不吊,云峦落映。
在《》中评价道:
晋之失久矣!殷浩废,桓温受征讨之命,败于,进军灞上,败姚襄于伊水,收复雒阳,亦壮矣哉![39]
温果有经略中原之志,固当自帅大师以镇洛,然后请迁未晚。惴惴然自保荆楚而欲天子渡江以进图天下,夫谁信之![40]
推陈留之刃,解之玺,桓温夺帝弈以与简文,弑安帝以立琅邪,皆假伊、霍以为名而成其篡。[41]
在《》中评价桓温:
杀江彪而报父仇,无惭孝义,轻殷浩而加鄙薄,不愧灵明。至引兵伐蜀,一鼓荡平,举四十六年之蜀土,重还晋室,此固庾翼之所不能逮,何充司马昱之所未及料也。假令功高不伐,全节终身,即起陶侃而问之,亦且自叹弗如。乃中外方称为英器,而刘惔独料其不臣,天未祚晋,惔不幸多言而中。盖古来之奸雄初起,如司马懿辈,未有不先自立功,而继成专恣者,温亦犹是也,而惔之所见远矣。[42]
桓温之出屯武昌,胁迫朝廷,已启不臣之渐,然实由殷浩参权而起。浩一虚声纯盗者流,而会稽王昱,乃引为心膂,欲以抗温,是举卵敌石,安有不败?代昱草书,而温即退兵还镇,此非温之畏昱服昱,特尚惮儒生之清议,末勇骤逞私谋耳。北伐北伐,固不过援为口实已也。[43]
桓温出师伐秦,蓝田一战,力挫苻氏,关中父老,牛酒欢迎,不可谓非一时杰;但进锐退速,外强中干,能败秦而不能灭秦,此贪功者之所以难成功也。 [44]
郗超二策,上则悉众趋邺,次则顿兵河济,诚为当日不易之良谟,温两不见听,徒迂道兖州,被阻石门,师已老而屡战无功,粮将竭而欲输无道,卒致焚舟却走,仓猝退师。人谓温智,温亦自谓予智,智果安在哉?故洛阳之陷,有识者已为温咎,至枋头之败,温之咎更无可辞云。[45]
桓温败绩枋头,仅得寿春之捷,何足盖愆,乃反欲仿行伊霍,入朝废主,真咄咄怪事!从前如操懿辈,皆当功名震主之时,内遭主忌,因敢有此废立之举,不意世变愈奇,人心益险,竟有如晋之桓温者也。况帝奕在位五年,未闻失德,乃诬以暧昧,迫使出宫,温不足责,郗超之罪,可胜数乎?[46]
桓温入朝,都下汹惧,而一无拳无勇之谢安,犹能以谈笑折强臣之焰,此由温犹知好名,阴自戒惧,故未敢倒行逆施,非真为安所屈也。且当其谒陵时,满口谵言,虽天夺其魄,与鬼为邻,而未始不由疚心所致。及还镇以后,复求九锡,理欲交战于胸中,不死不止,幸有弟如冲,能修温阙,桓氏宗族,不致遽覆。[47]
《檄胡文》[48]
《上疏陈便宜七事》[48]
《上疏废殷浩》[48]
《请还都洛阳疏》[48]
《上疏自陈》[48]
《辞参朝政疏》[48]
桓彝,东晋宣城内史,时因反抗苏峻而遇害。[49-50]
孔宪,获追赠临贺太夫人。[51-52]正妻:,,晋明帝女。
妾室:李氏,李势妹,一说为李势女,桓温平蜀后纳为妾。
妾室:马氏,桓玄之母,后追赠为豫章公。[53]
二弟:,官至江州刺史。
三弟:,官至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
四弟:,官至辅国将军、内史。
幼弟:桓冲,官至、荆州刺史。
长子:桓熙,桓温世子,桓温临死时曾与桓济和桓秘谋杀桓冲,失败后被徙至长沙。[54]
次子:桓济,与桓熙谋杀桓冲失败,被徙至。[55]
三子:桓歆,封临贺公。[56]
四子:桓祎
五子:,官至、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使持节督荆益宁秦梁五州诸军事。[57]
六子:桓玄,袭爵,官至相国。后篡位建立,最终被刘裕所主持的讨伐军击杀。[58]
女儿:桓氏,嫁。[59]
女儿:桓氏,嫁。[60]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翟殷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