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主义本质及十七大报告全文的新认识

大学毛概第三单元重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大学毛概第三单元重点
毛​概​课​堂​使​用​P​P​T​ ​大​学​。​重​点​章​节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746.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李贺林:各位中青网的网友,大家好!今天我准备和大家讲的题目是“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作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一名研究人员,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学习体会,很愿意跟大家进行交流。
  今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
  在学习胡锦涛同志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大家都认识到这篇讲话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讲话,他的主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统一的整体。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怎样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这些年来,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从综合国力的迅速增强到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中国答卷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一条正确道路。所以,我们加深对这条道路的认识,更加自觉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对于我们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我想还是很有重要意义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科学认识的形成过程。
  现在一般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往往是从党的十二大小平同志所致的开幕辞讲起,其实在党的十二大之前,小平同志就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了,比如说1979年3月小平同志有一个重要讲话,叫“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个讲话里他就提出我们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下面紧接着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么一个命题,他说“过去我们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是说革命的这条道路是成功的,是我们找到了。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么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
  那么,到了党的十二大,也就是日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辞中就比较正式提出了这么一个命题,他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所以这段话就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主要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就是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要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第二个意思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走我们中国特色的、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应该说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总结了历史教训和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非常宝贵的结论。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过去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在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成绩,但是也有很多教训,这些教训归根结底一个是相结合这个问题,没有结合好。再一个就是走自己的道路问题我们还没有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这么一个道路。所以小平同志总结说,他说“过去我们造成损失主要原因还是脱离了实际,照搬了苏联的模式,有的是犯了急性病”。
  所以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回到了正确的道路上,正如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就是革命我们要有中国道路,建设我们也要走中国道路,走自己了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记得十二大召开以后,我们理论界有的同志就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是什么?当时就想这个事情,但是我们当时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解决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就是说一个是要搞好相结合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要勇于走自己的路,不是照搬照抄亦步亦趋的走别人走过的路,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探索出我们自己的道路。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它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但是它已经不是原来那种受苏联模式影响的、僵化的社会主义。这是1982年。
  过了五年以后,到了1984年这时候,应该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么一条道路,当时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后来把这个“有”字去掉了,就这么一条道路应该说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了。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宾的时候,外宾就提出一个问题,问小平同志,说“中国讲要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呢”?小平同志讲了很长一篇话,从坚持马克思主义讲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从中国的近代史讲到现在,从国内讲到国际,从经济讲到政治文化,他讲了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随后小平同志对外宾说,“我讲的这些,这条道路就叫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看来我们走对了”。
  这篇重要讲话就是现在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从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个命题过了五年零三个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框架就已经形成了。
  这个基本框架,从我们当时来看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一个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的认识,第二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认识,第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认识。这些新认识在过去受苏联模式影响的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它是没有认识到的,这些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种新的实践中,我们一种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所以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一个集中的、突出的体现。
  比如说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小平同志指出,关键的问题,或者说核心的问题是什么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就是说在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的认识不是十分清楚的。
  小平同志是怎样认识呢?他认为主要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生产力要发展得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从生产力的角度,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第二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的改善和提高,逐步的实现共同富裕这样一个目标。这是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一个新的思考、新的认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新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总结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所得到的沉痛教训的时候就认识到,主要是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结合好,关键是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实际,就是基本国情我们没有完全清醒地、足够的、准确的认识。
  是什么呢?就是过去我们常常有一些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的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为什么会左呢?就是超越阶段,不能够准确的、科学的认识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是什么,所以小平同志他这方面有很多论述,就解放和启发人们的思想,指导我们党沿着这个方向去思考,特别是在党的十三大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么一个理论认识。
  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去在传统的认识中,在一种僵化的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中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就应该搞计划经济,认为市场经济那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小平同志在1979年就已经明确地把市场经济他看作是一个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他指出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更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
  小平同志还提出比如说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物质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要两手抓,以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可以说从1979年到1984年,五年多的时间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框架。
  总结这个理论框架,总结从小平同志一系列的认识,应该说小平同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一直思考的是两个中国式的问题,一个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什么道路,一个是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命题的提出,以及基本上破题我们就已经认识到了、开辟了这么两个中国式的道路问题,一个是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一个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它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命题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凝聚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它不仅是总结历史得出的基本结论,而且是新道路的最高范畴,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是我们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我想第一是我们对认识这个过程怎么提出来的,怎么一步步丰富的,它基本框架是怎样形成的。
  二、我想讲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因为从小平同志在1979年提出这么一个命题到今天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就是从1984年基本形成这么一个框架到现在也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集中就体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科学的定义、准确的概括,他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1979年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么一个道路,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应该说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了一个完整的、准确的、系统的表述。这个表述具体来讲,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政治前提,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现在世界上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发展道路,比如说现代化的先行国家,像欧洲那几个国家,英国、法国,比如说像后来的美国,包括亚洲的日本,他们这些不同的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也都有不同的特点,以及以后第三世界的很多国家,比如说像韩国、新加坡,以及现在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拉丁美洲很多国家,巴西、墨西哥,他们也都在搞现代化建设,也在走这条道路,他们的道路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归根结底他们的道路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国家这条现代化道路,这条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我想有一个最大的、本质的区别,就是我们这条道路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小平同志在讲四项基本原则的时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他讲这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所以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领导核心。
  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现代化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他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也是它最突出的特色。
  现在我们的中国道路和其他的道路相比较,比如说拉丁美洲国家的一些发展道路,亚洲一些国家的发展道路比起来,为什么我们这条道路具有优越性,实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的稳定,实现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实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有党的领导。这是一个前提。
  另外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也是我们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重要的基础,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中国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尽快的把我们的经济搞上去,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
  小平同志告诫我们说,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都不能变、都不能动摇,关键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点我们是万万不能动摇,这是我们的兴国之要,而四项基本原则呢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就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十七大当时我们提的是四项建设,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叫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应该说,这个我们的认识已经比以前推进了一步,我们最初提的是“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十七大我们认识到还有社会建设,我们还注意到胡锦涛同志在7?23讲话中,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也列为我们的一个基本建设,应该说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了,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加上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通过这四项建设,全面地推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前发展。我记得理论界曾经有一位著名的理论家,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社会主义是全面的”,就是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不能只搞经济建设、不能只搞政治建设,不能只能搞文化建设,而是要进行全面的建设,应该说我们今天对这条道路的认识、对于它建设包括内容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中国是一个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我们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搞现代化建设,用小平的话讲就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现在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就要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展开,不断的拓展空间、不断的拓宽道路。
  第四就是我们这条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达到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呢?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一个现代化国家,富强主要指的是经济建设,民主主要指的是政治建设,文明主要指的是文化建设,和谐主要指的是社会建设,我们正在努力的向这样一个目标前进。我们这样的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必将实现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一个新的超越,我们将更加充分的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所以,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经指出过,就说我们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关键在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比如说我们这条道路的政治前提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坚持了基本原则。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二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同时又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比如说同前苏联的现代化道路相比,我们已经是一种焕然一新的、全新的社会主义。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这些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所以在当代中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真正的坚持社会主义那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我想从咱们中华民族复兴的这个角度,从振兴中华的这个角度,从现代化这个角度,我谈一下我们这条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化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人类开始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最早就是从尼德兰那个地方开始了现在的现代化进程,现在的荷兰以后英国、意大利、法国,一步一步的就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国家他们的现代化应该说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他们实现了工业化,也发展了新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
  但是,他们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道路自身固有的弊病。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基础上发现了未来的新社会,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那么这条道路首先是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开始的,开始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前苏联首开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先河,也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并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和普遍的道理。既然中国在革命过程中也曾经有一些领导人要走苏联道路,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就是先占领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起义,然后再推动全国的革命,正因为这个道路不成功。所以后来我们才走出了中国道路,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建设道路上同样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看一下中国的近代史,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救亡图存、我们的主题就是怎么样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不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说首先我们走了洋务运动这么一条道路,结果证明不成功,就是“师夷以长技”,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不从政治层面进行改革,结果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政治层面首先是搞改良,戊戌维新,走君主立宪这么一条道路,事实证明这种不彻底的改良道路也不成功。后来就是走资产阶级革命道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这么一个封建的政权,但是由于整个世界历史的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也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真正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康庄大道新的政治制度,所以这条道路也不成功。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道路,就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旧的政权,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然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真正的走上了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全新的道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主要还是在建设上走苏联的道路,结果不成功,有很多经验、很多教训。当然也不全是照搬了苏联的现代化,用小平同志的话说是犯了“急性病”,犯了超越阶段的病,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些不能够充分地解放和发展我们的生产力,不能够真正的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走上康庄大道。那么改革开放开始了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么一个线索正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历史的逻辑过程。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以明确,并不断向前推进是我们党思想解放,实事求是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个新的飞跃,是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的一个重要的成果,也是对中国式社会主义探索的重要成果。也就是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本着这么一种指导思想,坚持在相结合上下工夫,坚持在走自己道路上努力的、大胆的进行探索终于走出了这么一条道路。
  这么一条道路有这些特点:一个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它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的要求,这是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我们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它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这么一种政治上的发展道路,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同时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既保障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政治秩序、政治稳定,同时又使这个社会、这个制度具有充分的活力。
  小平同志在设想咱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是一个怎么样保持社会的秩序、社会的稳定,同时小平同志更重视怎么样使我们这个社会充满活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我们这条政治发展道路,就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道路,是这么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
  在文化方面,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我们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精神境界都在不断的提高。所以三十多年来,中国答卷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正确性、合理性。
  中国已经实现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过去十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新的历史性跨越,2002年到2010年,这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总值从世界第6位现在上升到了世界第2位,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有的经济学者寓言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们能够超过美国,在世界居第一位。我们有这个信心。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十年我们由1000多美元已经提高到5432美元,这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就是总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均,我们现在人均已经达到了5000多美元了。对外贸易总额由世界第6位上升到了第2位,外汇储备超过了3万亿美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区域发展协调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现在我们国家的这个社会发展水平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小平同志当时就设想,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然后小平同志设想到20世纪末要实现小康,当时小康的标准是人均800美元,今天我们已经人均达到了5432美元,我们国家也相应的由一个低收入国家进入了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
  同时,我们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这充分证明,我们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是一条具有优越性的道路,我们相信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我们在这条道路上会越走越宽广,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我们人民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谢谢大家!
 & (结束)
编辑:刘 哲
来源: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中青微博
[心情排行榜]
重点网站:
友情链接:
| . 请发送qnb至 订阅手机青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证050705号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
&&&&&&&&&&&&&&&&&&&&&&&&&&&&&&&&&
&&&&&&&&&&&(渭南师范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陕西&
渭南& 714000)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统一体,是基本制度和体制的结合体。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对外等方面论述了它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及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就这一制度的总体性特征作了评述,说明了这一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今后还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
特征& 本质
项目资助: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国家一般BEA110055)《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皇甫世杰(1957——),男,陕西白水人,渭南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胡总书记在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正式、明确地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这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实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结,为我们未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过去,我们讲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甚至还讲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等,但没有用一个总的概念把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另外,过去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的是把它作为现阶段的指导思想,一种理论体系,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全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要实现的一个共同理想等去讲,很少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去讲。今天,我们把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来讲,这在认识上就比较全面,比较深入,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现在有了道路、制度、理论、纲领、理想等方面的更为系统的、总体上的认识。也明确了今后改革的方向。我们今后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力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形成比较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建党一百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原来所设想的一个目标,一个夙愿。本文将主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及两者的内在关系作一分析和论述,并从总体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作出评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制度,既具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共性,又具有中国自己的个性,即中国特色。其当前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所阐述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上。
在经济制度方面,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调节等基本原则,又发展了非公有制经济、其它分配方式和市场经济,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比较丰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上,既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在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上,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既保证了公有制所有权和主体地位的不变,又实现了公有制的经营方式和发展形式的多样化,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按劳分配虽然占主体,但在现阶段的中国,还不能覆盖全社会,只存在于公有制范围;在公有制范围内还不能按同一个尺度进行直接分配,还必须在劳动者所在的单位内部来进行,以商品货币的形式来表现,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实现,整个过程还要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上,把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能较好地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富的大政策,建立建全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协调;在经济体制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相结合,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运行方式上,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使两者取长补短,功能互补,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结合,很好地维护、发展和实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政治政治制度方面,既坚持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等基本原则,又结合了中国实际,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政治上的特色主要是相对于前苏联的模式而言,马、恩讲的社会主义是消灭了阶级、政党和国家的社会。政治方面的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好形式,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议行合一”的一院制体制,把人民的民主权利、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机结合,把权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分工协作负责相结合,保证了国家体制和权力机制的高效运行。(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多党的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有机地结合,把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民主和政协的协商民主结合了起来,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优越性。(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相结合,把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的地方自治相结合,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相结合,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保证了少数民族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的实现,保证了全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和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4)基层民主制度是群众性的地方自治制度,是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直接、最广泛、最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础性制度。它的主要形式有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等。(5)我国在港、澳实行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民主政治制度,是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体现。既保证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又保证了港、澳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民主权利的实行;既保证了港、澳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将来台湾和大陆统一后,也要实行这样的制度。
在思想文化制度方面,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提倡和发扬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等,又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时,既注意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又注意学习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以及其它各方面的思想文化体系。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把公益性文化产业和盈利性文化产业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先导,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在社会管理制度方面,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既是对基本原理的坚持,又是对中国实际的反映。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都提出过社会和谐。傅立叶曾提出“全世界和谐”。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不仅主张人和社会的和谐,还提出人和自然的和谐及人本身的和谐,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社会和谐的本质内容和显著标志。此外,社会公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不可能一下子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能为它创造条件,促进它的实现。我们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包括此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的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特别是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影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和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务之急,首要之先。我们要抓紧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这种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主张和平、合作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解决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党际关系上,提出了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在解决国际问题时,主张和平、合作、发展和共赢。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一律平等。在国际秩序上,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构建和谐世界等。
上述特征具有一定的相对性,随着选择的参照标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会也会发生改变。不能把它过分绝对化。总之,认清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是当前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广大干部和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及与基本特征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总结了他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五句话,这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表述。2001年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后,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又提出了许多新认识,主要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表现之一等。至此,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作出了全方位的认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经济方面的本质属性;人民民主是政治方面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方面的本质属性;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是社会方面的本质属性。另外,我认为,和平、合作与发展,应该被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外方面的本质属性。这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商榷。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因为,我们讲到一种社会时,更多的是指这种社会的制度,而不是其它。
这些本质属性的认识,也体现了我们党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最基本的本质属性开始,到中间层次的本质属性,再到较高层次的本质属性的不断升华的认识过程,从一般的属性到根本的、核心的和关键的属性的认识深化过程,从对内本质属性到对外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断拓展过程。经济方面的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政治、文化、社会和对外方面的属性是中间层次的属性,其中政治方面的属性是根本、核心和关键的属性;人的全面发展是较高层次的属性,这一属性同马、恩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就接上了轨,达到了一致。其实,上述属性的好多方面,都体现了马、恩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普遍属性与中国特殊国情的有机结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之间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不可分离的整体,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基本制度、体制、道路和发展模式及其基本特征则是这种制度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本质属性则是它们的内在机制、内在关系及内在规律的体现;内在的本质属性决定外在表现的形式、方式和特征,外在的表现受制于内在属性的制约;离开了内在属性,外在表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更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反过来讲,没有外在的表现,内在的属性也难以存在,无法展示自己的本质和优越,无法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无法前进。总之,两者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是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去分析,去理解,去研究,去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合乎时代潮流和符合中国实际;既体现了党和人民的意志,又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新型的、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体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其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统一体,是基本制度和体制的结合体。也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道路,一种发展模式,以及全国各族人民要实现的一个共同理想。它和我们过去所讲的社会主义相比较,有着全新的表现,全新的特征,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和时代的变化,是一种改革、发展、开放、务实的社会主义制度。
首先,相对于马、恩设想的高水平、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它是较低水平的、不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马、恩所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水平上实现的,是通过一种典型抽象的分析方法得出的一个理论结果,而中国的现实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农民占多数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度里,不可能直接建立起马、恩设想的那种典型的、高水平的、发达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是初级的、不完全形式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点,同列宁在谈到俄国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时的情况相类似。
其次,相对前苏联和其它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而言,它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制或模式。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前苏联的制度模式,这种制度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等,这种制度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模式就是在改革前苏联制度模式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形成的。其当前中国特色的具体表现就是十七大报告中重新概括和总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它的某些方面的优越性并未完全过时,有些因素现在仍然存在和起着作用。只是这一问题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待后再议。
最后,相对于改革开放前那种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中国实际、带有一些空想和平均色彩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言,它是一种更加切合中国实际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改革开放、和谐和平、务实和发展的社会主义。它的根本标准就是“三个有利于”。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凡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不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这里也要强调的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它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不能完全否定。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不是根本否定。试问: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这些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存在的四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能否定吗?显然是不行的。
恩格斯谈到社会主义时曾经说过一句有名的、现在已为大家所熟知的话,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也应该和以往其它的社会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和改革着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也要不断地发展、变化和改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总体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并没有完结,还需要不断地深化。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有些还需要再认识,即使是原来正确的、已经有了结论性的认识,可能还要重新思考,换个角度去看。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螺旋式的、无穷上升的前进过程。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才是长青的!
&&&&&&&&&&&&&&&&&&&
本文于2012年8月发表在陕西省委党校主办的《理论导刊》第8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七大报告全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