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天天有喜2之人间有爱周卫鑫

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219套总数:4941483套专访:2562部会员:5127837位
当前位置:
& 高三语文优秀作文范例评析: “脚踏大地”作文讲评及佳作选
高三语文优秀作文范例评析: “脚踏大地”作文讲评及佳作选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30次
资料类型:期中/期末
文档大小:186KB
所属点数: 2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2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脚踏大地”作文讲评及佳作选
脚踏大地,“大地”,可以是实在的大地,也可以是引申义、象征义。
脚踏大地,能做什么?行走,思考,感悟,行事。
一看到题目,可能有的同学思维会停顿一下,不知道写什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仔细地阅读考卷上作文题的提示(见作文题),提示有以下几条:
A.大地物产丰饶,内涵丰富。(你要很实在地去想一想,大地怎样丰饶,有怎样的内涵?)
B.汲取养份,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在精神层面,大地给了我们怎样的感悟和启示?)
C.幸福生活,诗意栖居,处处与大地为伴。(启示我们,人可以有怎样的生存生活方式?怎样诗意地栖居?)
D.翩翩联想,理性思考,与大地相关。踏实、充实、扎实。(可以联想到生活的哪些方面需要踏实扎实充实的精神?)
E.脚踏一方土,常会有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想想,有怎样脚踏土地引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人是如何在土地上奋斗成功的?)
把以上几点提示逐条想一想,想仔细一些,你会发现每一条都可以写一篇文章,围绕“这一条”来写,就能写得中心明确而集中。
要注意的是,如果把以上每条都写到,文章内容就太杂,中心就不能明确而集中了,这也是写文章的大忌。
二、选材和写法
选材是至关重要的,这能决定你文章的高下。写法当然也是你写作水平的体现。
我们来看看针对上面A至E几条,可以写什么内容。
A.脚踏在大地上,行走在大地上,能感受到大地怎样丰饶?
大地实在美丽富饶,花草树木,庄稼粮食,矿藏物产等等等等。那么脚踏大地,我们感悟到了它有什么内涵呢?大地宽厚,沉稳,坚实。大地给我们无私的馈赠,给我们奉献所有。人类因为脚踏大地而能生存,繁衍生息,不断发展进步,走向繁荣文明。
好,可以这样构思一篇优美的散文。
第一层,写我脚踏大地,行走在春天的大地上,大地的美丽令我动容。文笔好的同学可用描写手法来写大地美丽丰富的景象,感受大地的风景风情风光,赞美这脚下的大地。(这层主要描写风景风光)
第二层,脚踏大地,走在大地上,继续描写,看到庄稼,知道大地奉献了所有,四季轮回,春种秋收,大地向人们奉上了沉甸甸的粮食果实。大地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或者这层写脚踏大地行走,看到农人正在播种,描绘耕作的场景,与他们有一番对话,知道到他们的辛劳,他们踏实的生活,想到他们有和大地一样的品格。这部分也主要用描写手法,多用些修辞,用一些细节描写。(这层主要与人事场景)
第三层,写脚踏大地,仿佛看到丰收和景象。议论联想大地既然如此美丽富饶,如此无私博大,我们从它这里会有哪些感悟呢,从劳作的人们身上又有哪些感悟呢,我们有哪些关于人生的启示呢?可自然引出议论;我们做人,也应该怎样努力踏实,乐于奉献付出,像大地一样宽厚无私,在人生的路上踏实前行,走出一片天地来。(这层主要联想议论突出中心)
三层内容,有细腻而生动形象的描写,有适当的抒情,有简要的议论。一篇有内容、有深度、有美感的文章也就产生了。
B.体会“汲取养份,濡染精神,时时与大地相连”。
我们先想想,大地在精神层面可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从大地给我们的启示中提炼论点,可以写成议论文。大地给我们什么启示?沉稳踏实,可以是一点。宽厚博大,无私奉献也是一点。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暴风雨过后依然一片青葱美丽,可引申为跌倒了再爬起来等),也是一点。 每个点都可以是一个论点。
写议论文,论点不能凭空得来。有的同学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要脚踏实地”,非常突兀。“脚踏大地”和“脚踏实地”还是有区别的,前者“大地”是实义,后者引申到精神层面的态度再到行动,中间如何联系,至关重要。一定要从“脚踏大地”本义写起,写出“大地”有何特点,是如何沉稳踏实,不浮躁,不空泛,不轻飘,不虚空。然后再联想到人生也应有这种“踏实”的态度,再来具体议论“我们学习生活要踏实”这个论点,才自然才切题。
总论点有了,再设计几个分论点,文章条理就清楚了。
C.领悟“幸福生活栖居,处处与大地为伴”的含义。
这条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
1.可记叙与大地为伴的人,写人物形象,赞美其精神品质。
来自农村的同学可写父亲或母亲的形象。有不少同学这样写的,但写得不够“出挑”,什么原因?主题不够集中明确。如写父母脚踏大地,一会儿突出其劳作,一会儿突出对儿女的爱,到底哪一个是主题?这里,突出其劳作,他们耕耘收获,把大地当画布,当书写的纸,把一生的追求都放在土地上,把汗水奉献给土地,让土地奉献了粮食。他们的人生是踏实的人生。他们是民族脊梁,文明的创造者,是国家的坚实大地,是我们人生的榜样。 这个主题,就有一定深度。
具体写时,可注意个体形象的描写,要有场景(如播种和收获的场景)、细节描写,要有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让具体的事例(如种田遇干旱水灾,承包鱼塘遇台风等)说话。记叙文要生动形象,让读者身临其境,富有感染力。
2.当然也可写“诗意栖居自然生活”的内容。
因为对现代城市物欲横流的不满,提倡回归大地,简单生活自然栖居。诗意栖居不要只写古人的隐居,应该有些现代内容,如回归田园应该是建立在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等基础上的,要努力去维持大地的生态平衡,使大地永远美丽。这样又可以写成一篇涉及环境保护内容的作文了。
写环境保护内容,可写记叙文、散文或议论文。现在写环保,我们同学常见的手法是写大地在呻吟,美好风光不再,到处被破坏,写到最后作者说“快快拯救我们的大地吧”,文章也就结束了。这样写固然可以,但没什么新意。为什么不从正面写人们的环保行动呢,把重点放在拯救的行动方面。写人们脚踏大地,已觉醒意识到环保到了关键时刻,长城边有人在拣垃圾,太湖边有人在查排放,废黄河边有人在植树,树林里有孩子在护鸟(这些都要可具体写,记叙文可写些故事。)。多去搜集一些新的事例和数据,文章就能写出些新意。(如有这样的事例,浙江一位农家妇女,数年来搜集周围化工厂的污染情形,拍了大量照片,无数次走访环保部门,以个人微薄的力量来对抗强势集团,终究推动了一方环保事业。如议论文中用这样的事例,就很有说服力。)
3.写记叙文还要注意,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
写人为主,写一个一生在土地上劳作的人,写场景写事例,突出其品质精神。写事为主,可以有不同的人,有几个片断,表达一个中心。
  写作时明确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内容明确集中,有利于表达中心。
D.翩翩联想,理性思考,与大地相关。踏实、充实、扎实。
写成议论文,同B的内容。
E.脚踏一方土,常会有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
写故事,上面已有些内容已说过,或突出人物形象,或突出故事片断。
那么,除了父母耕地的故事,环保的故事,还有什么故事呢。踏实做事的故事,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在大地上努力,解决了那么多人口吃饭的大问题。刘亮程、林清玄等脚踏大地,以一方土地一方人情为基础,创造出极具地方风情的散文作品。王洛宾脚踏西北大地,走村访户,去偏远乡间采集民间歌曲,整理创作无数传唱全球的民歌。温家宝脚踏大地,行程匆匆,心系百姓,成为广受好评的亲民总理。
以上故事,大致是我们熟知的。这些故事都可作为议论文的事例,写议论文,只要用一些新颖贴切的事例,文章就有深度有感染力。
但用上面的一个事例写成记叙文会怎样?一般来讲,不提倡全文写一个名人的内容。写记叙文,写美丽的故事、感人的经历,还是用我们身边的事例为好,有切身感受,容易写出真情实感。名人的事用在议论文中比较得当。
F.写“大地”的其他引申义。
很多同学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写到了“大地”其他方面的含义,文章有深度。
如写文化,把中华经典文化比作“大地”,议论我们应如何脚踏中华文化的“大地”,寻找传统文化的根,传承发扬经典文化。可对比现实中传统文化被冷落的情形,呼吁“脚踏”中华文化,努力发扬光大之。
如写历代官员,如何心系苍生,为民请命,“百姓”就是他们的大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脚踏大地”,去访贫问苦,亲民爱民,才能被爱戴被拥护,才能青史留名。可以从范仲淹写到彭德怀,从焦裕禄写到温家宝,写成一篇比较有深度的文章。
如写故乡故土故园的内容。故乡的大地是一个人的根,一方水土培养一方人。作为一个从那块大地走出来的人,如何不忘大地之恩,回馈一方土地。
如写浓厚的母爱或父爱像大地,作为孩子一直脚踏着这方大地成长,感受亲情的美好。这个题目,写这个内容,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在文章开头结尾和中间,都要有意识地点题。
三、存在问题
1.贴标签。所写内容与“脚踏大地”无太大的关联,只在开头结尾写上脚踏大地。如写苏东坡脚踏大地写出了不朽诗篇,王安石脚踏大地实行变法。
2.内容不集中。什么内容都写,东拉西扯。如一节写环保,一节写要踏实做事,导致主题不明确,内容很零散。
3.记叙文没有生动的事例。没有什么细腻的描写。特别是没有细节描写。如写乡间耕作,写得很“隔”,没有亲身经历,也就无真情实感。土地里是什么庄稼,有怎样的色彩,耕作有怎样的场景,收获时有怎样的表情。乡人的外表穿戴如何,内心的细腻感受如何,农用工具如何使用,这些都不甚了了,也就写不出好文章了。
4.记叙文不知道点题。特别是用的是“大地”的比喻义,应该一开头就要点题。文中也不忘点题,结尾更要点题。一篇记叙文,点题四五次才好。
5.主题浅显。如写爷爷不愿意离开家乡,进了城浑身不舒服,回归了田园才安心。这个题材表现什么中心呢,不明确。
如果稍加几句,就会好一些。如回忆爷爷一生与土地打交道的经历,写出爷爷一生劳作,像土地一样踏实,土地的品性已深深植入爷爷的身体,像土地总在生长着什么,爷爷总要在大地上种些什么,这样心里才踏实舒畅。突出了爷爷的精神品质。
6.议论文从“脚踏大地”到“踏实做事”之间,没有跳板。“踏实做事”的论点从何而来,不知道,显得很生硬别扭。
四、佳作选萃
高三(33)班
一个人,端坐在寂寂的唐朝,钓着一江的寒冷,守候着最后一片洁白的孤独。
捧读时隔千年的诗篇。感受着从千年前的永州吹来的寒风。
那是一片怎样的土地,雪白的驼峰圈画着生命的人生领地,高洁的梅花于风雪中傲
然绽放,山崖峭壁的青松越发苍翠,高远的天空更加湛蓝。就在这群山环抱之中,一个垂钓者凛然而立。“独钓寒江雪”,这一江的寒冷有几人能忍受呢;这无尽的孤寂。又有几人能释然呢,然后,他却做到了,他用这一丝细线垂钓绝对望。他用一身正气承载一江的寒流冷。
我意外,甚而惊悚。
你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吗,你不能稍微低一下你高昂的头吗,你稍微施一点伎俩,也就不会把自已置身于一片风雪之中,置身于无驻足荒凉与寂寞之中。
然,阅读你的诗篇后。我终于明白了,并不是你没有能力走出这方土地,并不是你的才华在无尽的等待中消失殆尽,也不是一颗热忱的心在冰雪中冷冻了,恰恰相反,这片土地给了你力量;这片土地蕴含了无数哲理,这片土地也孕肓出了你的诗情,你再也离不开它了,你也不再想要离开它了,你在它的怀抱里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释然,这片土地上惟有超然的孤寂,惟有精神的自由,惟有生命的绝响。
我明白了,你一介书生,心忧天下,对捕蛇者感慨万千,对奸咋者义愤填膺,你的放荡不羁,你的不屈人格,注定要把你推向永州这片山水,这样,你便能清闲自由,过自已真正想过的生活;你便能贴近寂寥凄清的小石潭,你便能登临西山之上而长啸,所有的哀怨全然在这里消解,所有失意全然在这里沉淀,所有的硬气全然在这里升腾。一纸黄书将瘦弱的你推向永州。我想,你走的那天一定很坦然,一定很潇洒,永州似乎也已等你多年,这样一个失情的诗人,和一方圣洁的土地便悄然相遇,没有言语,也无需言语,这一方土地便深深烙在诗人的心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偶然与必然吧,
有时,生命无似把握,一个偶然的生命境地却铸就了必然的辉煌。
踏在永州这片大地上,你的人格得到了升华,虽是一场千年大雪,封冻了时间的流逝,你的精神仍流传至—永远。
高三(10)班
脚踏大地,踏着大地上那厚厚的积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第一瓣雪花落在南国的大地上,给人的应该是惊喜,然而那雪却不断地洒向大地,让脚踏大地的南方人感到了灾难的降临。
连一百年都未曾下过雪的伊拉克都飘起了雪花。
百年不遇的雪灾与南方人一起脚踏南国大地:交通堵塞,百万返乡民工滞留车站;电网轰然倒塌,电力告急;运煤车被堵在了路上,火力发电厂煤炭告急!
我踏着家乡的大地,虽与南方受灾人民相距遥远,但脚下的大地是相通的,大抵告诉我,雪灾抗争不过人民!
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人们绿意盎然的斗志。“远方的人,你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是网民鼓励南方受灾群众的一句话。是啊,灾难不可怕,有十几亿中国人在你们身后支持着你们。在一些城市,人们纷纷自发捐款救灾。中国红十字会,党中央,壹基金等都向受灾地区提供了财力支持,大家共踏中国的土地,一方受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让我很感动。
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那些因抗冰救灾而牺牲了的人在唱着歌。抗击雪灾是一项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勇气。温家宝总理在记者面前说:“这一路上人们都说感谢政府,我认为,真正感谢的是人民!特别是那些在抗冰救灾中献出生命的人,一级他们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让我们感动。”江西22岁路政员在工作路上出车祸,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此前,他已在抗灾一线工作了三天三夜。罗保华、罗景明等三位电工为保护国家电网而被轰然倒下的铁塔压死,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大地也在为他们唱响生命的赞歌,勇敢地人,一路走好!
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善美。雪灾中,温总理与抗灾群众一道,战斗在抗灾前线。他在视察完郴州回北京44小时后,又马不停蹄地奔赴郴州,继续指导郴州人民抗灾救险。贵阳电视台在电视上发起了“绿丝带行动”:凡是愿意让他人免费搭乘自己车辆的车主,可去绿丝带发放点领取绿丝带,系在车上。老人小孩如有不便,可向系有绿丝带的车辆挥挥手,车主便会免费送他们到达目的地。一位姓颜的富翁将自己的两辆奔驰,一辆吉普越野车,一辆面包车,共四辆车用于免费接送乘客。冯小刚等电影人纷纷慷慨解囊,向受灾地区捐款……这些人,这些事,在大地上回荡,让脚踏大地的人感受暖暖爱意。
在灾难面前,我们脚踏同一方坚实的大地,我们众志成城,交通虽阻塞,然而生命却畅通无阻!
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温总理给遇难者家属的鞠躬;
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南方人心中的温暖;
脚踏大地,我感受到了中国人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精神。
似乎雪早就化了,满眼生命的绿色。
高三(33)班
一粒种子落下了,落在了大地上,它注定要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因为它落在了大地上,充满动力的大地上。
脚踏大地,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一份张力啊!顿时,我感到脚下的种子蠢蠢欲动,想要掀开大地,露出一片绿。
终于,脚被顶住了,整个人似乎被抬高更高了,我似乎离开了大地,不,因为我仅仅站在了树上,而树的根却狠狠地抓住大地,我的脚还踏着大地,稳健而有力……
我开始向前迈步,踏上软软的土,好柔,妈妈告诉我那是大地的质感,我似懂非懂,只是一味地点头。脚开始变得更加松软,那是草的质地,不!也是大地的质感,我暇再去欣赏那沁人的嫩绿,那欲滴的翠绿,单单脚底的感觉,就足以使我麻醉,使我嗅到泥土的芬芳。
闭着眼,我迈向了前方,脚底一阵刺痛,那是荆棘,不!那是大地的必然。没有人可以改变这一切。因为这儿是大地,广博无边,我想,我应该享受这痛苦,纵然荆棘密布,不正有另一番滋味吗?我喜爱大地,我热爱大地的一切,我感到庆幸地心引力将我吸向了地表,让我深深地扎在这一片热土上。我同样热爱荆棘,因为这也是大地的质感。
仰望苍穹,无涯,那正是天空的可怕之处,天空会让你失去方向。但大地却非如此……想着,不知何时脚底感到一丝丝坚硬,挤得我脚底生疼,但我很享受挤压的感觉。那是山慷慨的给予,不!那是大地毫不吝惜的馈赠,一切都归于大地,一切都选择了大地。我想,那不仅仅是地心引力的缘故吧!原来,坚硬也是大地的质感。
我突然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因为此时的我思绪万千。脑海里顷刻间似乎闪过了很多。但我却没能让一幅画面定格。终于,我又悟到了什么,那不正说明大地的多变与丰富吗?
这大地不正是我走过的人生之路吗?会有温暧与柔和,会有激情与活力,当然也会有丛生的荆棘,坚硬的石块。但这一切必须从脚下踏过,只有与这一切进行摩擦的脚,才会踏出一条成功之道。
妈妈说,脚下的大地质软,但我说脚下的大地变幻莫测,人生之途也无法预计。但我想,只要热爱生活,享受`挫折,脚踏实地,扬鞭策马,才能一日千里,才能让成功的种子在脚下的大地上开花结果。
高三(38)
在寂静的黑夜里,那些悠远飘渺的呼唤总轻轻叩响在我的耳畔。
“吃晚饭喽!”
“东子,归家来喽!”
只属于乡村的夜晚,煤油灯跳动着很多个朝代以前的光,将人的影子放大在坚实的大地上,幽幽,昏昏。
老家给我的记忆不算多,而这些本不在意的声响、光亮、影子,却根深蒂固地盘踞在脑海里,不时触动心底的那根弦。
一艘船,晃晃悠悠;一些路,曲曲折折。老家像世外桃源般游离于尘世之外,总要走很久才能到达。长辈们说,老家的地属于油泥地,我不懂,只看到土地上裂出的道道口子,像老人脸上的道道皱纹,藏着岁月的故事与叹息。穿着老家人做的布鞋,踩着魂牵梦萦的老家的土地,心里突然觉得塌实,因为脚踏大地,感觉到脚下的坚硬与厚重。
唯一一次真正亲近这片大地是在黄昏,我与姐姐去田里劳作。金黄的油菜花满眼,触在腰间,像母亲轻柔的手。抬头便是将落的太阳,金黄色的光洒在金黄色的花上,那一刻,油菜花颔首向阳的美,映衬着黝黑的大地,我至今犹记。
脚踏大地的感觉,却又遗失了多年。
爷爷去世了,田送人了,房卖了。一眨眼,那个原来植着我的根的地方与我不再有一丝牵连。
很多年,很多年不再踏上儿时的土地,甚至说起故乡时,嘴里的名词已觉陌生。可为何,为何我还忘不掉啊,那些杂乱的细响,那些跳动的光晕?
踏着脚下陌生的土地,我突然觉得空,再听不到土地的声音,脚底感受到的只有土地僵硬的支撑。
是什么,遗失了,再也找不回?
是与大地血缘里的联系吧,那块土地,是我的祖先们生长繁衍的地方,是我一辈子的根,一生的梦。
寂静的黑夜里,那些叩响在我耳畔的悠远的呼唤,喃喃着:“回来吧,归家吧!”可,何处是归程?脚踏大地的安宁,去哪里寻找?
高三15班 张婕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父亲不是庄稼汉,但他对大地却有着同样铭心刻骨的爱,父亲常说,咱要走在大地上,踏踏实实走路,正正直直做人。
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渔民,整天与土啊水啊打交道,但我却一直觉得他像诗人,大地的诗人。
记得小时候,父亲曾带去他的鱼塘享受"日光浴"。鱼塘是由父亲租来掘土机自己挖的,四条围埂整齐坚实,父亲对自己挖的鱼塘感情很深。所谓"日光浴"就是晒太阳,父亲怕我晒黑了,就用泥巴涂满我的全身,然后在太阳下晒。虽然我还是被晒黑了,但我还挺开心,因为父亲会在这个时候给我讲他与踏上这块大地的渊源:高中毕业的父亲曾在外打拼过几年,可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干脆回家侍弄土地,没有闲田,就搞鱼塘吧,一样是土,亲切!父亲还说:这土啊,是有灵性的,你多抚摸抚摸它,多在上面走走,它会有回应的,它会回报你,这不,因为我的努力,埂上的瓜果一年比一年旺盛,塘里的鱼也一年比一年喜人!
那时我还太小,并不是很懂得父亲的土地情结,只知道父亲脚踏大地,日益劳作,他的悲喜与大地密不可分。
真正地体会到父亲的恋土情结,还是高中时的一个暑假。
记得那天,中午我还和父亲赤脚走在炽热的大地上,闲聊着读书生活的忧喜。下午,突然狂风肆虐,是"麦莎"号台风来了。不懂台风的威力,我没有太多的担心,只想着,一阵风过去,就马上会没事的。可那风来得那么猛烈,至今想起来我还心有余悸。鱼塘边的日用船只是只二十来吨的小船,哪里禁得起这狂风的吹打,一米多高的浪头就这么打在船上,啪啪地响,风急浪涌,浪头一阵高过一阵。眼看着这洪水就要冲垮鱼塘的围埂了,父亲坐不住了,那是他热爱的土地啊,是他脚踏土地开出的鱼塘啊!父亲立即冲进风雨中,喊来邻居,挖土搬沙袋,抬石头加高,一袋袋的土将那个就要决堤的缺口堵死。我知道父亲会游水,可当一个浪头打过来时,我还是哭着喊着叫父亲回来。父亲在雨中使劲朝我摆手,又立刻投入到与风浪的搏斗中了。真的,突然在那一刻,我怕失去父亲,永远地失去他。半个多小时后,风浪终于平息了,父亲也拖着疲惫的身子跳上了小船。看着他满身是泥是水,母亲嗔怪道:"就是你要侍弄这鱼塘,多危险!"一边又给父亲小心地擦去身上的泥沙。父亲憨憨地笑着说:"这块土地也是我的亲人啊!"
晚饭后,我又和父亲踏上了围埂,夕阳照着鱼塘,鱼塘已恢复了宁静。围埂的路是泥泞的,父女俩一深一浅的脚印,深深地印在土里。我们坚定地脚踏着这方土地,正如我们坚定地踏着人生之路。
高三(32)班
依稀记得,始皇问天时,月如钩;后羿问天时,月如梭;李白问天时,月如舟。古往今来,多少人爱把目光聚集到天上,想象着天上的美妙,却未曾注意,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拥有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女孩伤心地站在原地不肯离去。省里选足球队员,她在最后一轮被无情地淘汰,而其他和她有相同命运的女孩都早已离开这里。教练看她可怜,劝她回去,说以后还有机会。女孩噙着泪对教练说:“我想留下,做替补也行,我只是想站在离成功最近的那一方土上。”为了这句话,教练把她留了下来。从那以后,多少次风风雨雨,她脚踏大地,在那方土上留下多少坚实的脚印……在一次比赛中,因主力受伤,教练无奈地换她上场。没想到她竟连进两球,赢得世人的喝彩,获得那个赛季的“金球奖”。
这个女孩,就是孙雯。
你看到了吗,那个投在大地上最最忙碌的背影?
他总是呆在自己的实验田里,已不知呆了多久。他心中很是着急,似乎再也找不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好办法。这块占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该如何养活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他呆在粮堆中,却经常废寝忘食,因为他考虑的是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脚踏大地,你看他的脚,早被水分和土壤侵蚀得蜕掉一层层皮,然而他不愿放弃,永不言弃。他明白,为了让人民吃饱,他必须奉献。苍天在上,大地可鉴,机会终于垂青于他。“杂交”水稻载着他的名字,到达千家,进入万户,在十二亿人民的嘴里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他就是袁隆平。
当汹涌的洪水再一次袭击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时,是谁脚踩堤坝,脚奔河床,脚走水道,脚踏大地,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为了把在水中挣扎的百姓送到高地,为了把在水中浸泡的粮食送往高囤,他们在一片汪洋中,不知搏击了多少个白天和多少个黑夜。甚至,为了让老百姓脚踏大地,站稳脚跟,他们中的一些人弯下了自己的双腿,倒在水泊中……
他们就是钢铁长城——人民子弟兵!
大地在我的目光里,是如此的美丽。
可以把大地拍摄为小镜头,小到足球场、实验田这么小;也可以把大地拍摄为大镜头,大到洪水覆盖的土地那么大。
是的,只要有大地在,就会有脚的故事,就会有脚创造的一个个美丽的奇迹!
高三(37)班
我与田园有个契约。
又是一个“柳条春”。我如约踏上回乡的路,陪同的还有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外公。
雨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大自然接受着雨的洗礼。那一根根雨线,一丝丝,一缕缕,是哪位神仙的缝纫机的线角?雨线缝补着乡村。
我穿着从城里带来的凉鞋,滑溜溜的塑料面与我的脚没有一点默契。我只好拖着鞋子在雨中艰难地步行。而外公此时精神抖擞,沉浸在甘甜的春雨之中。
“把鞋脱了!”外公笑眯眯地弯下腰,把自己的鞋脱了。
“什么?现在?怎么回事?”
“脱了鞋才舒服,真的。从小我们哪有什么鞋,下雨天全都光着脚丫,烂泥从脚丫缝中挤出,,那感觉太美妙了。有时幸运的话,还可以踩到一天刚刚冬眠醒来的蛇。”
我将信将疑地脱了鞋,尽管我怕蛇。
“拖吧!现在能遇上一只鸟儿,一条蚯蚓什么的,都是一件稀奇的事,现在的人呀!”
外公望着那雨中空蒙的村庄,那幽邃的眼神穿透雨帘通向时间的深处。
脚踏大地的感觉太奇妙了。刚开始,在皮鞋中长大的脚不适应小小的有棱角的石子,左蹦一下右蹦一下。渐渐的,我被这松软的泥土粘住了,泥水从脚丫中冒出,每一脚像踩在棉花中,有一种透心的凉从脚心升腾起来,带来略微的寒意。而那些淘气的石头就像一颗颗沙粒,也没有了什么感觉,行走在一幅水墨小品中的我们,无语,都在怕打扰了什么。
外公只是有节奏地迈着步子,和着春雨的调儿。他佝偻的背影朦胧在春雨中。当年的红衣少年已不在了,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依旧热爱脚下的那一片土地。
作为一位中医,尝草药,采野草,识别花草是毕生的功课。年轻时的他就喜欢走访村间每一块地方,寻找一棵棵青绿的草药。退休后,他的家里仍有许多慕名而来的病人和一些熟人。他们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看惯您给我治,就又找来了。”
生地黄,牡丹皮,参……这些中草药的味漫在整个屋子里,也氤氲在童年的我的心头。
只有青草知道土地的滋味,只有尝过土地滋味的人才会有一颗与土地一样的济世之心。是外公教会了我为人踏实,是外公扶着我迈开蹒跚的脚步,是外公告诉我任何一个人都应亲吻脚下的那一片土地——那是一个人的根。
“你在想什么?”外公的话把拉回现实。
“我在仔细感受着脱掉鞋子的滋味,”看着远处的一棵柳树,我接着又问道,“您为什么喜欢柳树?”
“因为它低垂头看着自己的那片土,那条根。”外公意味深长地说。
高三(37)班
板结的,柔软的,土壤;深深的,浅浅的,脚印;还在的,消失了的,背影。相同的只是他们都曾脚踏大地,诗意地栖居过。
人影幢幢,快速移动的人群。我总能认出那个背影,脚踏大地,款款而行的女子。
她说,我是三毛。
三毛游历了世界的许多地方。脚踏撒哈拉的沙漠,邂逅她的荷西,她说:“谁不是孤独地生,孤独地死?”但我想,在她孤独地用长筒袜结束她的年华的时候,她一定想过,她曾经踏过的大地,错综的脚印浮现在她眼前,她一定对自己说过:“我来到这个世界,脚踏大地,孤独地离开,但是我的脚印,一定会留在大地上。”
提到三毛,我会想起张爱玲笔下的苏青。张爱玲说,苏青是个可爱的女子。我会将这三个女人放在一起比较,三毛是比苏青更可爱的女子,而张爱玲却是比三毛更加悲情的女子。毕竟张爱玲在二八芳华失去了她的胡兰成,只能着华美的袍写一写白流苏式的倾城之恋。而三毛,却遇见了荷西。我始终记得三毛描写的那一幕:她在构思,假如我只有三天可活的时候,用满是面粉的手揉了揉荷西的头发,说:“我可不只还有三天,我还要做饺子给你吃呢?”我想,三毛的婚姻是幸福的,甚至让人嫉妒的。或许是她太过幸福,上天忌妒了,带走了她的荷西。她只能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对自己说:“荷西离开了,我是这般痛苦。不过庆幸,痛苦的是我,如果我先离开了,荷西一定会痛不欲生的,而我,要和死神抗争,他带不走我的,我要在我爱的人以后离开,让我来承受这份痛苦吧!”
所以她脚踏大地,留下一个完美的背影,再一次的离开了。
“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周作人如此翻译的日本诗。那么,三毛,也一定曾在这样的夏日之夜里独自徘徊,但她的夜一定是漫长的,漫长到脚下的大地都开始为她哭泣。
容颜飞电,时景飘飞;烟花潋滟,时光转身。倪弘毅曾说:“你尽有苍绿。”苍绿,我想是适于三毛的,这般苍绿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么孤傲不羁地,这么洒脱可爱地。
人影幢幢,快速移动的人群。那个背影,脚踏大地,款款离去。
她说,我是三毛。她说,我曾脚踏大地。
高三(37)班
我脚踏着这一方大地接受着来自远古的呼唤。我与这片土地血肉相连,我能听到它胸怀中五千年的坚定心跳。
国风千年不息的吹,吹遍每一块黄土,吹到我耳中,我听到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花”的美丽,我听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不朽承诺,我听到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思念之痛,我听到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千年一叹。我从《诗经》之中寻找着先人在这世界曾留下的足迹,我才发现,原来只有踏着这片土地,才能发出如此深重的慨叹。
三闾大夫行吟泽畔,形容枯槁,与渔父对话更让他心冷。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他内心的苦,比黄连更苦百倍。“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心里的泪在流,而不愿使自己与奸人同流合污,他一个人,赤着脚来到汨罗江,让自己与这大地作最直接的接触,体味中华大地的脉动,他站在那里良久,最后纵身一跃,与天地永远融为一体。我们在今天,却仍能看到他脚踏大地,坚定地站在那里。苍茫天地间,那血肉之躯早已化为不朽的丰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握着酒杯,吟着。他的才气穿越千年,令我们心折。余光中先生说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这话我是相信的。李白就像一个游侠,用脚丈量着这个世界,他走的路,该是诗人之中最多的。他渴望着被用,但在高官厚禄加身后,他才发现,这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又有了赐金放还。他踏着轻快的步履走出长安,仿佛又找到了生命的航向。他的命,他的根是扎入了灵秀的大地的,而不是那方小小的牢笼。
王维的一方自由天地,便是辋川,他在静静的辋川中坐蝉,弹琴,吟诗。这方土地是他心灵的归宿,他脚踏着这方土地听到是“鸟鸣山更幽”“竹露滴清响”,是“清泉石上流”,看到的是“明月松间照”,是“空山新雨后”。这里是他心的平衡点,他脚踏这片宁静的土地,心静了。
我脚踏大地能发现超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能发现豪迈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能发现忧伤的“杨柳岸,晓风残月”。
脚踏大地,感受千古的脉动,聆听历史的心跳,追随先人的足迹,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
高三(31)班
一屏翠碧,绝立于万斛坚忍之上,广博的大地,承载着山的沉稳与重量;悠悠长江,滚滚东流,岸边的大地,倾听它千年轻婉却又深沉的倾诉;灵动江南,亭台殿宇,脚下的大地,轻轻烘托出片片宁静与悠扬,让这山水柔媚的江南有了一丝大地般坚强的风骨。
中华的大地,便有着这样一股绝立的风骨,中华的大地,便有着这样一股傲人的伟力。穿越千年,横亘万古。大地浸透了千古文人政客的沧桑悲吟,浸透了整个民族不屈的傲骨。怀着一份虔诚与崇敬,脚踏中华大地,我深深地感受——
脚踏大地,这大地中凝藏着李白的游侠剑气。力士脱靴,贵妃研墨,一时杖剑出川的豪气气冲霄汉。李白将这脚下的大地踩踏出一个文人的理想与憧憬。小人谤言,奸臣齿冷,赐金放还,无官一身轻的居士脚踏大地,飒踏而归,生动了整个大唐壮丽的诗篇。在这坚实的大地,这满含游侠之气的豪放大地,他看到了新的希望:齐鲁高朋,寻幽豪饮,同销万古匡世愁。踏踩脚下的大地,他明白,人生便如这样一段漫长的旅程,走好从脚下开始的每一步,且放白鹿青崖间,天生我材必有用。
青莲居士脚踏大地,寻得人生真谛,作“江东日暮云”,行侠有走,观览大好河山,诗廊文坛,响彻他雄浑的绝唱。这脚下的大地,亦从他那里寻得了一份旷世的淡然与不息的豪情,给整个民族注入了一股冲天的豪气。
脚踏诗仙昔日的足迹,我仿佛觅到了那份华夏的诗情与豪气。
脚踏大地,这大地镌刻着谭嗣同的振臂高呼。谭嗣同便如这脚下坚忍的大地,用挺直的脊梁架构起一个民族的不屈与毅然。听吧,这是一个义者的义无返顾,看吧,这大地间的长啸是一个勇者的决然。宣扬维新,公车上书,革除旧政,百日维新,失败被俘,义绝喋血,这是一个中国人不屈的傲骨,是中华民族坚实的大地。
我仿佛又看到孙中山辛亥革命,二次讨袁,北阀战争,为中华民主共和奉献终生。我仿佛看见毛泽东长征万里,开辟根据地,敌后抗战,为中华独立富强努力奋斗。伟人的精魂早已溶入大地,大地中亦溶入了这份精神。
脚踏仁人志士救国的足迹,我感受到了华夏的不屈与傲骨,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坚强与卓绝。
脚踏这方热土,我见到一方炽热的土地,这里有激越与冷静的交融,这里解脱与责任并重。脚踏大地,心中盈满了踏实与厚重,因为心中知晓:这是整个地球最温暖最美丽的土地,只因它溶入了我太多的牵挂与热爱!华夏的大地,我轻轻踏上……
高三(31)班
也许我们无法拥有卓越的成熟,但却能够不辜负生活的给予,用我们的真心与诚意让生命拥有美好与幸福。不曾想过自己会如此迷恋这片土地。
热土难离,安土重迁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家国之思念贯穿整个文学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于贬谪之地忆起故园,尽管功业难就,人生暗淡,但他却在它上这片土地之时敞开心扉,不计得失,而一心一意守护自己心灵的家园。他对河山的热爱,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管在什么时候,总能让我觉得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人的豁达。正是这片土地给了他不朽的支持。被贬黄州,不甘寂寞,努力在内心祈祷,豁达而且热爱生活。初踏上黄州这片贫瘠的土地,苏轼不是没有“疏雨滴梧桐”之愁,但他却能开荒辟地,躬耕于东坡之上,做生活的强者,不违自己的心愿,也不违命运的安排,只是在这片土地之上,做出心灵的抉择,让心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不辜负年华的馈赠。
苏轼,踏上这片土地,拥有的不只是心灵的慰藉,更是有对生命不屈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不舍的追求。
我欣赏他能于艰难之中开辟心灵的土地。每每去黄州,总是在那片土地上慢慢踏步,释放心灵,放飞思想,畅想假若有一天自己也遇到和他一样的命运,能否也像他那样,满怀对土地的热爱,不怨天尤人,能够一杯浊酒释尽心中不快。去吃东坡肉,果然可口,蕴着对生活的感激。苏东坡故居也是那么的有文人气质。
旷古绝今,拥有这份情怀是上天的恩赐。苏轼脚踏大地,拥有的不只是智慧,还有卓越的文学成就。而我也希望自己能于人生的低谷之时获得一份坦然,创出另一番属于自己的精彩。
也曾留恋于三毛的文字,不仅是因为文字的感触力,而且是因为她和苏轼一样都拥有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三毛说在她与大地接触之时,她渴望与大地成为朋友。她踏遍千山万水,给人生的路上铺满流金的脚印。我一直很想她,甚至想,如果她没有踏上撒哈拉大沙漠,她会不会也能领悟生命的绝响。
无论苏轼还是三毛都是生活中的卓越之人,就让我们踏上他们生命的征程时,也去感悟人生的意义,用一颗感恩的心,以生命之爱去回报生命之爱。
高三(17)班
高三(21)班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处处洋溢着清新的快乐。清明时节,逃离了书山题海回了趟老家。踏上那片土地,此刻青草萋萋,桃李芬芳,微风过处,清香怡人,我不由发出一声:久违了,故乡的土地。
当我发现那喊声是发自我内心的时候,我已经换了一双旧布鞋,挽起袖子下了田地。田野的一头,奶奶和爸爸已经忙了大半天了,灰褐色的泥土混合着秸杆的清香扑鼻而来,勾器我模糊的记忆。
想起幼时和小伙伴们赤脚在田地里飞奔放风筝,有小块的石子咯得我脚生疼;还记得在被石磙碾平的场上,红红的火映着我们小孩子脏兮兮的脸;还记得我脱下袜子极不情愿地探进浑浊的秧田里,溅起的泥浆弄脏了我的衣服;还记得淘气的我拿者竹竿探身到荷塘里采那片鲜嫩的荷叶;还记得当秋千不小心摔了个跟头弄得满身青苔……
回忆的风筝线被收回,风筝也摇摇晃晃地落了下来,砸在长满小青菜的土地上。
针脚细密的旧布鞋踏在松软的土地上,感觉像踩在一块硕大的海绵上,舒服极了。于是,来来回回地走,看那泥土这边陷了那边又隆起,自娱自乐不亦乐乎。
父亲挥舞着锄头以便翻土,一边锄草,奶奶躬着身子将芝麻般大小的菜籽均匀地洒在翻过的泥土里。那些菜籽褐色的和泥土一般颜色,一落地就不见了,似乎与泥土融为了一体。可浇了水,过几天再来看时,却已长出嫩嫩的芽,很是可爱。
我找了把小铲锹,学着父亲的 样子铲草翻土。没翻的土表层遗篇灰白,像皲裂的皮肤,烦躁而粗糙。几根小草顽强地活过了冬天,挣扎着从土地上站起来,像打了胜仗的士兵,昂首挺胸。
“啪,啪”父亲三下五除二,便扫清了它们,我抬起头,不解得看着父亲,他依旧专心致志地除草,翻地,丝毫没有意识到他打败了活过冬天的小草。
发现我在盯着他,父亲抬起头,擦了把汗,说:“这地养不得杂草,它们会吸收养分,不除掉它们,庄稼就活不成了。”末了,他有加了一句“地是养有用的庄稼的,不是养这没用的杂草的。”
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意识到我也是脚踏大地的一株植物,那么我是做一株有用的庄稼呢,还是做一株光鲜无用的杂草呢?答案是显然的,想到这里,我也开心得拿着铲子在土地上挥来挥去……
三(21)班
那线光明最终分开了混沌的天地,我看见了脚下平旷广阔的大地,顿生留恋之意,像个离不开母体的胎儿一般慵懒的赖着不走,贪婪地吮吸着这大地给予我的一切:爱,力量,温暖……
明天我就要离开这一方养育了我18年的故土,飞赴一个看似摇摇欲坠的岛国。我总是害怕地幻想当飞机起飞的那一刹那,哦,我的根就断了。离开了滋养万物生灵贤士儒生的黄天厚土的苦痛,只有将来漂泊他乡异国的人才能感怀吧!姑且让我再次回眸,再次用劲地看着这方大地吧。
你依然记得家乡的土菜,对吗?考试前的紧张复习期间,母亲总会杀两只土鸡,择两棵大白菜拌上肉片给你补给营养。你说好吃,妈就说在国外可就吃不到这种美味喽!于是,你明白了,这方大地用它丰富的营养来生长出我们爱吃的佳肴。大爱无言,大地用它的沉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留恋故土爱国爱家的中国人。我们从大地中获取丰饶的物产,而大地却无丝毫怨言,不断地给予我们。脚踏着这一方土,我感到踏实、感动和温暖。
你也曾记得那次的旅行,游走在齐鲁大地上,看着大地养育的齐鲁人生活安逸的同时又英才辈出而不禁感叹。后来,你去了曲阜,在孔庙前弯下膝盖,让它紧紧地贴近大地,你合上了双手闭上了双眼,陶醉般地嗅着那土地的芳香。在这方大地上走出了孔子、孟子那一代大儒。你从小就被这种从大地中滋生出来的博大宽厚的人文精神给滋染。长大之后你会背诵着《论语》《孟子》中的名篇名句。你体会到了其中的奥秘更学会了像大地一样以博大的胸襟学会宽容待人,踏实做事。大恩无言,这方大地无言地教会你做人处事的道理。
脚踏着故土,我不忍离区。是这方大地养育了我。18年的时间让我长成了高大结实的成年人。是这方大地养育了我,18年的时间让我学会了像大地一样的博爱和宽厚。又是这方大地,今天脚踏着它,满怀感恩和兴奋,虽然明天我即将离开。
但,此时我却更加明白了,回眸看着这一方熟悉可爱的大地,明天飞机起飞不会让我断根,虽然脚下不再是我熟悉的大地,但我的心中时时刻刻都会留存着大地之于我的精神品格和我之于大地那份深深的感恩。
高三(26)班
大地敦厚,静观着裸岩演变为灌木、丛林,演绎着生命的繁华与生生不息;大地广袤,以其宽广的胸襟承载着世间万物,包容着世间一切情感、好恶。
时间过去了亿年,大地仍然无言地存在着,它温柔敦厚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为那些高贵的灵魂保留着一份必须的墒情。
土地与生命对于三毛,这位才华绝代的女作家来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她为了探索不同的土地风情而一路漂流,只为了为自己的心灵找一方沉静的水土,获得稳重、踏实的生命感觉。当她游走在撒哈拉大沙漠时,面对广袤无垠的沙漠,她顿感生命之不息的力量,远超过于山水。面对黄沙碧壤,她对这方浩瀚无垠的土地顶礼膜拜。可以说,她此时是走在内心虔诚的朝圣路上。当三毛来到水墨周庄时,她泪如泉涌,她感到自己又回到了慈祥的祖母的怀抱,安全而又踏实。
夜晚来临之际,薄薄的霜色铺陈在屋边静谧的水中,乌蓬船上的渔人撒下了银色的网,网起的不仅仅有鱼虾更有生活的希望。三毛顿感自己到家了,她的心灵总算有可以栖身的港湾了。……
同样脚踏大地,怀着热忱行走在中华九州大地上的还有余秋雨先生。他从长江三峡漂泊到了白发苏州,从东北流浪者的土地走到了南洋漂泊者的墓地;他谈酒公与信客,他论柳宗元与王道士,完全把自己浸泡在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濡养中。在大地母亲文化的养育中,他完成了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的杰出创作,他还曾在《古道西风》和《天下学宫》中详细注解了历朝历代大事件背后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给人们指出这种传统文化中蕴涵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以及其中蕴藏的价值理念。
最终,在脚踏四方土地之后,他将目光转向了曲阜,因为孔子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正如余先生自己所说,曲阜,这一出发点又成了归结点,中华文化城理应在这里兴建,让所有中华儿女都能找回自己传统的根系,从此,我们可以在这里安静地吟诵唐诗宋词,细品春秋两汉的华章。
让时间来沉淀真理,让历史来化解纷争。双眼迷蒙的现代人理应脚踏大地,从钢筋水泥的冰冷单调中走出来,为自己的心灵寻一方可以栖息的港湾,为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矗立起一座精神之巅!
高三(26)班
低头凝视脚下的大地,我看到深沉,和一份厚重。它哺育着万物,富饶美丽却从不张扬。这片神州大地,经历过炮火,见证过血泪,曾经也贫瘠不堪,却又在坍圮的城墙废墟中萌发了新的希望,恢复生机。
我们是大地的女儿,应秉承她的沉稳和内敛。如越王勾践,于屈辱中卧薪尝胆,在困苦中不屈不挠,站稳了,将记忆的绳深深勒进胳膊。唯有拉着那载满血泪的车前行在无垠的大地,才能走出阴霾,远离那片苦难。脚踏大地,心中是无比踏实的,就算头顶是乌云密布,也阻碍不了我们向着光明的步伐。只要与大地为伴,前行在路上,不要倦怠,终能有所收获。
是啊,在路上,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态度将决定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在路上,时刻脚踏大地,像不停歇的车轮,碾过无数的旅程,去感受泥土的芬芳,去聆听草丛中的虫鸣。从卑微走向高大,一如大地母亲,看似朴实无华,却丰富多彩,像无尽的宝藏,等待人们去发现。
我们总会惊异于花瓶的美丽,而花瓶的实质却是不起眼的陶土,是我们脚下的泥土。何等的令人艳羡啊,神奇的大地,还蕴育了无数才情横溢的才子佳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们忘不了大地的芳香。
脚下的大地仿佛一本诗意的书,轻轻翻阅,便涌现美丽的诗句、感人的篇章。多少年前,一位落魄的诗人站在大地上感慨“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希望土地不再颗粒无收,社会不再兵荒马乱,人民不再颠沛流离,在这天地间,有的只是一片平静的大地,能遮风避雨的屋舍和一片收获的希望,从此人们可以安定富足地幸福生活。诗人的胸怀如脚下的大地般平坦宽阔,让后人的眼眶不禁为之湿润。
在路上,我们也可以停下来,凝视脚下,或回望已走过的路,大地见证了每一个足印,或坚定的步伐,或犹疑不前的浅浅足迹,那些过往会教会我们如何继续走下去。
我们可以如卓文君般勇敢地为爱奔跑;我们可以如陶渊明般洒脱地拂袖而去,弃功名,舍利禄;我们也可以徐步前行,正如有人说的那样:每一步,都有新高度。只要在路上,脚踏着这片深沉温厚的土地,就该感到温暖和满足。
高三(20)孙明欣
“走过一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过,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歌中的女孩名字叫徐秀娟,她的家乡在东北,但歌中的那一片芦苇地却在江苏盐城的滩涂。每当听到这首歌,我总是在想,是什么让她能在异乡为了救起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个雨季的下午,我们一行人乘车前往位于盐城射阳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刚踏上那片土地,天有些阴沉,空气中弥漫着丝丝海风的咸湿味。一眼望去,只有大片大片的芦苇,深深浅浅的绿,一阵风吹过,可以见到有踩出的一条小径,延伸向前方,略显荒凉。这样的景象让我关于这片土地的种种美好想象顿时烟消云散。那么,到底是什么吸引着这个叫徐秀娟的女孩来此,又把生命奉献给这片大地呢?我还发现,即使是阴雨天气,仍有少量的游人,这使用我更觉不解,他们来此是观看风景,还是和我一样在寻找着什么?
我沿着小径走着,脑中不住的思考这些问题。脚下的路是斑驳的锈红色,踩上去硬邦邦的,即使在雨季,这地仍保持干燥,有些异常。这地也不长其它杂草,只长一种硬硬的,枝叶也细细的植物,这更增添了我的好奇。同行的人说,这是盐蒿,是盐碱地中特有的物种,只有它能在这贫瘠的土地上蓬勃地生长起来。雨季,许多民众会来这把这些草割回去铺屋顶,扎雨衣,防水效果很好。这草,与这块土地上的一切包括人在内是相互依存的。
盐碱地,这样的土地根本不适宜植物生长,可矮有这盐蒿,高有这芦苇,这一片片,一丛丛应是生命与大自然搏斗的结果。我不由对这些生物肃然起敬。暗暗地称赞造物主的神奇。
我似乎明白了,那片土地为什么是坚硬的,为什么那小小的盐蒿是坚挺着的。虽然环境恶劣,它们却顽强拼搏,脚跟紧紧踏着大地并深入下去,又将每一滴水都紧紧锁住;它们在狂风面前不低头,是它们给这片土地带来生机,也只有这样的土地能历练出这样的物种。生命在延续,它们代表的是滩涂人民千百年来的不屈品质,铮铮铁骨。一代代人在这里奋力拼搏,寻求着生命的供给,发展的动力。我想,这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便是吸引徐秀娟前来的原因吧。是的,这该是质朴的大地与愿意脚踏这样的大地的心灵之间的相互吸引。徐秀娟,也就在不经意间,已融为这片传奇土地的一部分了。
又往前走了一段,看见前面的人折了回来,原来,因为天气不佳观赏丹顶鹤飞翔的活动提前结束了。同行的当地人为我们未能看到丹顶鹤的飒爽英姿而歉疚,我说没关系,因为我已经收获到比看丹顶鹤更重要的东西,我已找到了心中想要的答案。
顺着这条小径返回,伴着坚定的脚步声,我踏上了回城的路。
(一)认识土地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1.物质层面上的土地
这是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是人类活动的舞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2.文化层面上的土地
土地对于人类的意义,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艺术形式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主题,因此,土地就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古希腊神话中土地被称为大地母亲,她是力量的源泉;在各国统治者眼中,土地是权力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越多,意味着权力也越大;而对于一国的人民,土地就意味着自由和幸福,因此,面对外来的侵略,他们寸土必争……
(二)有关土地的材料:
土地的故事,侧重文化层面的土地。第一种,像社稷坛的五色土表现了汉民族对于土地的崇拜,还有古希腊神话、《山海经》关于“息壤”的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等。民俗中远行人带一包家乡土的习俗也属于此类。第二种是凝固在语言文字里的故事,要让学生挖掘与土地有关的成语、俗语的文化含义。第三种是“保卫土地”“珍惜土地”的故事,表现为反侵略中的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以及农民对于土地赤诚的爱等。
土地的含义,侧重对文化层面土地的理性思考。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的传统,有的人甚至宁愿忍受贫穷,也不愿离开故土,这样的文化品格造成了中国人的执著和坚忍,同时也带来了保守与闭塞。这样的现象该如何看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1.民俗中的土地
土地是我们的生命之愿,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的祖先自古敬重土地,而且把敬重土地的习惯,留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1)北京中山公园的五色土。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五色土象征着一个泱泱大中华,东边是海,西边是白色的沙,南边是块红土地,北边是黑土的故乡,而中间,就是黄土高原。社稷坛五色土的配置,意在代表我国辽阔多彩的土地,用此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江山永固。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深厚感情。
(2)潮汕风俗——潮汕人设置并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乡每个角落。
潮汕人设置土地神位或庙宇有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永久性的为居民住宅、商店、工厂、车间、作坊等,设立“地主神位”,安放在厅堂或厨房里地下的适当地方。每月农历初二、十六两天定期举行拜祭,俗称“牙祭”。祭品不拘一格,有饭、菜、鱼肉蛋类、水果、饼食等,凡可吃的东西都可作祭品。祭拜时香炉里要插下五支点燃的香,意即为东、西、南、北、中五方的五土神,祭毕要焚化五份纸锭。
街头巷尾与各乡村大多还有建庙宇祀土地神的,称为“福德祠”。庙里大体都立有土地公与土地妈偶像,供人们朝拜。
安葬死人建造坟墓的山地上,也要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土地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坟扫墓时拜祭一次。
临时性的为营造新居、工场等建筑物以及修缮必须动土时,不论规模大小,在动工之前,都必须由建筑工人设置土地神位,用五副纸锭、五支没点燃的香一并夹在一段竹杆之中,作为土地神位的标志,进行祭拜,工程完成之日还要备办牲礼谢土地神。
(3)甘肃的民间社火表演: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2.故事中的土地
(1)寸金桥,座落在湛江市赤坎区西侧。始建于1925年,桥名含中华国土寸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1959年重修,桥西头立碑一方,记抗法斗争事迹始末,1964年2月,董必武为桥题诗:“不甘俯首所瓜分,抗法人民组义军,黄略麻章皆创敌,寸金桥头自由云”。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的诗句。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两头分别竖碑一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2)《左传》记载了晋公子重耳光逃亡的故事:日夜兼程、疲饿交加的重耳,向田间一位耕作的老农乞讨食物,老农捧起一把泥土递给他,一言不发。重耳正要发怒,却被随从劝阻,并耳语了几句。重耳突然跪倒在地,叩头感谢上苍,然后郑重地捧起一把土,放到车上,继续逃亡……
(3)《土地公的故事》。福德正神本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官朝廷总税官,为官清廉正直,体恤百姓之疾苦,做了许许多多善事。一零二岁辞世。死后三天其容貌仍不变,有一贫户以四大石围成石屋奉祀,过了不久,即由贫转富,百姓都相信是神恩保佑,於是合资建庙并塑金身膜拜,因此生意人常祭祀之。亦有说在他死后,接任的税官上下交征,无所不欲,民不堪命。这时,人民想到张福德为政的好处,念念不忘,於是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
在民间,土地公也被视为财神与福神,因为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据说他还能使五谷丰收,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进家里祭拜。一般家庭的厅堂五神中必有供奉土地公,家中没有供奉土地公的,也在每月的初二、十六,在家门前设香案、烛台、供品祭拜。不过一般农家则是以每月的朔、望两天,也就是初一和十五祭拜土地公。3.
(4)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安泰的大力神,只要他离开土壤,就会变得四肢无力受人所制;可是,当他一旦接触大地之后,却会变得力大无比不可战胜。我以为,这既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寓言一种象征,是我们人类的缩影与真实写照。
3.成语中的土地
地灵人杰、沧海桑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安土重迁、地大物博、土穰细流、不服水土、寸土必争、寸土不让、分茅裂土、根生土长、故土难离、广土众民、怀土之情、皇天后土、积土为山、积水为海、累土至山、地负海涵(谓大地负载万物,海洋容纳百川。形容包罗万象,含蕴丰富)、泰山不让土壤……
4.诗文中的土地
(1)“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原喻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让:推辞,拒绝;择:选择,引申为舍弃。出处:秦·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的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他们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愿为泥土》)
(3)很散文,土也撑持丰盈的诗意。恨土的大概是鱼。
对于土,掉落脐带的我们是断不了奶的孩子。原始人抹在脸上欢舞,忌常沐浴招致灾难。尽管文明人发明刷子肥皂拭洗,土依然是一种执拗,创造许多事实一些象征:可贵的卑微,可喜的质朴,可塑的纤柔。
卑微,吃不得,却养活无根的动物,养活有根的植物。质朴,从缄默的岩石风化,蕴蓄坚硬能光,形式也是内容。纤柔,烧成陶瓷,浑发美力;捏做佛,一副慈悲的姿势。我亲眼看见的,你不相信,怎么在有所求时也拜起来呢?卑微质朴纤柔塑我的记忆。记忆里有一条蜿蜒伸进草地的土路,父亲用牛车载炉灶到台南摆地摊,母亲和我拣柴与野菜。家是租赁的土造,墙壁如蟾蜍皮,怕它抽筋倒地,我用泥巴敷补疮疤,风吹散;我填上粘土,雨剥落。涂上,掉下,涂上掉下;若非风雨装疯故意和我作对就是墙壁不吃我拣来的泥土。那天我又补上泥巴后,碰到蜈蚣吃蜗牛,蜗牛吃烂叶,看我吃控窑的甘薯,看我玩干乐,旋转旋转,钻进土里才甘愿。旋转旋转,我看别人绘画,一笔蓝天,几笔房屋,又数笔是人,许多笔还未成地,只听他嗫嚅着简单难画。不相信,我握土,土握我,我捏做土仔,最后收容我们的其实还是土。我们也许很散,但总有故乡,故乡有传统,传统有根。根,那死抓土的须,长在游子的脸上,流浪到底却不一定见着故乡。
乡土总是一堆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串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活至我们倒下──那时我们就真的土了,和土一起呼吸,也许还变得很肥沃,培养些什么。
培养着,挣扎着,挣扎;成长着,奋斗;很散文的,大地是不愿高升不甘毁灭的凤凰,因为土。
 (许达然 《土》)
(4)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
(臧克家 《三代》)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 《我爱这土地》)
(6)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
我爱着这地面上的沙壤,湿软软的,我的襁褓;更爱着绿绒绒的田禾,野草,保姆的怀抱。
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
我在地上,昂了首,望着天上。望着白的云,彩色的虹,也望着碧蓝的晴空。
但我的脚却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
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
(李广田《地之子》)
2007年祭孔大典今天上午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征集活动结果也同时公布。分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论语中最经典的五句话
在山东曲阜“2007祭孔大典”上,宣布了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评出的《论语》中最具影响力的五句话,这五句话即是《论语》中的精华,也是作为中国人不能不知道的文化经典,这五句话已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宣传和迎宾用语,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儿女热情好客、礼周仪方。
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告诫我们要注意搞好团结,搞好关系,和睦相处。注意,这里用了“乐”字而不是“说”字。“乐”与“说”是不同的。“说”是在心里乐,而“乐”不只是内心高兴还要表达出来。孔子在这里告诉他的学生说,当远方的同学投奔我们来时,我们一定要表现得高高兴兴,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够越来越红火。
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出处《论语?颜渊》,“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孔子的弟子司马牛对师兄子夏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翻释过来就是:司马牛忧虑地说:“别人都有兄弟,独是我没有。”子夏说:“生死乃命中注定,财富地位由上天安排。君子尊敬别人,待人恭敬,而且有礼貌。四海之内,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心没有兄弟。”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你厌恶的事就不要对别人去做。
四、“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五、“礼之用,和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说:礼的应用,应以和谐为贵。
这句话源于《论语?学而》。全段原文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翻译过来就是: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天有喜之人间有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