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前模范老同志有补贴吗?

新四军老同志恽前程:西蒙诺夫不胜赞叹地高呼:“只有天才的军事家,才能创造出淮海战役这样的奇迹。”
新四军老同志恽前程:追忆西蒙诺夫对淮海战役的采访/特殊使者& 特别接待
阅读提示:作者恽前程,新四军老同志,年高94岁。本文系作者根据1949年10月接待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时的日记整理而成,恽老所叙乃亲历亲为,不仅让人读来倍感亲切,而且向世人披露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同时了回答了:当时欧亚各国为什么都知道中国的淮海战役?
日发起淮海战役,粟裕于11月8日即向中央军委发出电报,建议华野部队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暂不进攻连云港、两淮,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及其周围地区,以打乱国民党军部署,分割包围各点上的国民党军。待时机成熟时,将国民党精锐主力全部歼灭在长江以北。中央军委十分赞赏粟裕的战略计划,毛主席在复电中说:“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粟裕的建议对中央作出由“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由战役进攻发展到战略决战的正确决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战后毛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我说到此处,西蒙诺夫不胜赞叹地高呼:“只有天才的军事家,才能创造出淮海战役这样的奇迹。”
选自《铁军》2014年第9期总第145期
恽前程,1920年生,江苏丹阳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8月任新四军一支队见习参谋,1943年2月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第46团第3营营长。
建国后,任第二十四军教导团团长,1952年任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第二十四军第72师第214团团长。回国后,1958年至1966年任空军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1975年5月至1981年4月任空军参谋长(副兵团职),1983年离休。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顾问、一师分会名誉会长。居
(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作家、小说家、诗人、。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他的诗歌《吧……》和文章《》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另有苏联枪支等同名人物。
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
(-)生于一个军官家庭,曾参加反法西斯。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他的成名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剧本《》(1942)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说《》(),描写红军在保卫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随军经过各国,直至柏林,写有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到过。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揭露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诗集《友与敌》(1948)。《我城一少年》《》《》《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奖。到1979年去世。
1949年10月访问。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年发表的三部曲之一《》(第一部《》,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描写从战争初期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到1944年夏天解放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陆续发表了几部战时札记,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记摘录》(1965)。30年代至50年代发表过几十篇文艺评论文章,主要评论同时代的作家及其创作。其创作的《》被收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他的小说既有反应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真实内容,又有迎合某种需要的主观描写。
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今天的城北部,有一条街就命名为“街”。
硝烟中的著名军事记者西蒙诺夫
———原中央编译局翻译家徐坚的回忆
○本刊记者
  仲秋的一天下午,记者在位于西城区一幢古朴的住宅楼内,采访了原中央编译局干部、翻译家徐坚。
作为毛***的翻译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亲历者,年逾古稀的徐老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而给专程来中国采访解放战争的前苏联著名军事记者西蒙诺夫当翻译的那段日子,特别是西蒙诺夫冒着枪林弹雨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核实每个细节的扎实负责的新闻作风,以及不摆名人架子,对官兵一视同仁、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尤其令徐老刻骨铭心。&
  记者从徐老的介绍中了解到,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的西蒙诺夫,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任《红星报》记者,曾因为和红军战士们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地报道了包括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在内的卫国战争而闻名遐尔。他参加过攻克德国柏林的战役,发表了长篇小说《军人不是天生的》、《生者与死者》,特写集《捷克通信》等大量战争题材的作品。1949年9月,即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夕,西蒙诺夫作为苏联《真理报》的特派记者,踏上炮声隆隆的华北大地,对我国的解放战争进行现场报道。&
  西蒙诺夫是这个时候踏上中国国土、对中国***领导的解放战争进行客观公正报道的一名外国记者。在此之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和西方国家新闻机构,对中国***和她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大肆诬蔑。因为缺乏客观了解,中国***及其领导人民追求真理、推翻阶级压迫而进行的正义斗争,被认为是“共产共妻”的“***”,带着流寇和痞子而进行的烧杀抢虏;她所创建领导的人民军队也被认为是一群训练无素、只能搞骚扰的游击队伍。不少国家和政党对他们能否打赢这场战争、建立民主政权,建设和管理好地大物博的中国一直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十分需要全世界的了解和支持。西蒙诺夫的到来,无疑是让苏联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和中国革命真实情况的一个难得的机会。中央对西蒙诺夫的到来十分重视,指示有关部门抽调最得力的人员,组成采访团,协助西蒙诺夫顺利完成采访工作。&
  由于徐坚通晓俄语,了解俄罗斯的风土人情,抗战时在延安边区就长期担任俄文教员,便被组织上作为合适人选,调往专门成立的采访团,担任翻译和陪同人员,协助西蒙诺夫将正在进行的正义战争客观公正的向全世界报道。徐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近西蒙诺夫的。&
  不畏艰辛的西蒙诺夫&
  10月1日,西蒙诺夫在参加并完成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报道后,当即随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南下广州,进行战地实况采访。当时,长江以北已经解放,但在长江以南,集结在那里的国民党军队仍在负隅顽抗,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采访团的一行人马,傍晚就匆匆从北京出发了,于深夜抵达开封。&
  在采访团到达之前,开封的铁路部门就接到了搞好西蒙诺夫南下采访的保障任务。铁路部门的同志为难了。当时淮海战役刚刚结束,开封通往南线的铁路刚一修复,就立即投入到解放南方诸省的运输保障工作,送部队、运粮秣,忙得不可开交。客车、闷罐车、平板车,所有能用的列车都派上了用场,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实在抽不出车辆。用什么来运送西蒙诺夫和采访团的同志呢?大家一时不知所措。忽然,他们急中生智,决定把慈禧太后的“御用”车厢派上用场。这节当年专供慈禧太后巡游用的车厢,已尘封了好多年。铁路上的同志紧急启封,略加整修就投入使用。&
  西蒙诺夫走进这节绛紫檀木的车厢,只见车顶正上方有一个大白银顶柱,车檐四个角上各有一条阔嘴蟠龙,它们口中都叼着红绸灯笼;整个车厢宽大、舒适,两端为寝室,中间是客厅,墙壁上清晰可见的“丹凤朝阳”图、绫缎旌幡和棉绸窗帘,显示出它昔日主人的奢华。面对此景,西蒙诺夫感慨而不失恢谐地说:“素以排外著称的慈禧太后,生前无论如何也料想不到,她的专列,竟然会被一个‘红色洋鬼子’享用了!”&
  由于紫檀木的车厢过于显眼,目标太大,上级指令采访团在徐州换车。可一时又无客车。西蒙诺夫说,只要能迅速赶到前线,尽快进行战地采访,坐什么都行。这样,采访团只好因陋就简,坐上了一节闷罐车。刚登上列车,一股牲畜粪便味就扑鼻而来。借着一盏悬挂在窗前铁丝网上的煤油马灯,大家这才看到,车厢的这一端铺了一层稻草,算是客车,而旁边几步远的地方就是一群骡马,它们对眼前刚上车的客人充耳不闻,只顾低头吞食草料。对这种人畜同车的场面,西蒙诺夫见怪不怪,安然地坐在了地铺上。&
  列车继续往南,过了长沙,就进了战区,不时能听到不远处传来的隆隆炮声和刺耳的警报声。从车厢里望去,站台和机车上弹痕累累,弥漫的硝烟里能隐约看到解放军指战员紧张奔忙的身影。&
  随后,采访团又改乘了“铺板列车”———即仅有车轮、车厢底而无四壁的铁轨道木平台车。列车运行时,西蒙诺夫和工作人员一样,都端坐在各自的行李上。遇到下雨,就撑起雨伞。一路走走停停,日行程只有百八十里。用如此差的条件来接待这位著名的战地记者,随行的保障人员心里惴惴不安。而西蒙诺夫却神采飞扬,他触景生情的给大伙儿讲起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往事。通过他的叙述,采访团的人员这才得知,原来“铺板列车”并非我们中国的专利,苏联老大哥在当年的卫国战争中,也是搭乘这种“铺板列车”运送伤员、军械和粮秣的。&
  一路上,采访团乘遍了各种列车,后来又坐吉普车、骑骡马,加上步行,一路风尘仆仆,餐风宿露。在绵绵秋雨和隆隆炮声中,翻山越岭,日夜兼程。终于以最快的速度赶上了人民解放军的先遣部队,开始了战地采访报道。&
  作风深入的西蒙诺夫&
  “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西蒙诺夫十分熟悉的中国古老的谚语,既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采访作风的真实写照。&
  徐老介绍说,记得那次他们乘坐闷罐车刚驶出徐州站没多远,几位华东解放军的作战参谋求见,他们是来介绍战况的。行过军礼之后,他们就铺开地图,借着晨曦,向西蒙诺夫详尽介绍了刚刚在车窗外举行的闻名中外的淮海战役。西蒙诺夫听完介绍后,随即决定下车到战役现场作实地考察。当时,大的战役虽然结束了,但残匪尚未彻底肃清,时而还能听到零星的***。大家深为西蒙诺夫的安全担心,劝他不要去了。西蒙诺夫说:“不到战地采访,还算什么战地军事记者?”&
  就这样,西蒙诺夫走访视察了淮海战役的主战场碾庄地区。他踩着瓦砾、焦土和朽木,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一边走一边细心地听取参谋人员讲述我军气壮山河、浴血奋战的经过,并到阵亡战士公墓前凭吊了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随后,他又反复询问了主要战斗及战斗英雄、我军牺牲人数、毙俘敌主要将领姓名、俘虏数量等确切数据,并一一记在了采访本上。&
  为了便于西蒙诺夫了解解放战争情况,组织上先后在长沙、衡阳等地,安排西蒙诺夫采访了第二野战军的刘伯承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的林彪司令员,使他对毛***的军事思想有了详实了解,对我人民解放军面对强大敌人敢打包括攻坚战、阻击战、围歼战等各种大战、恶战,而且攻必克、战必胜的英勇顽强作风和大无畏革命英雄气概有了全面认识。同时,西蒙诺夫还了解了我军挺进大西南的云、贵、川,解放重庆等主要城市的战略部署。&
  在枪炮声震耳欲聋的前线,威震敌胆的135师师长丁盛,向西蒙诺夫介绍了该师的情况。这支英雄的部队,在参加衡宝战役时,战场情况骤变,而他们却在联络中断、没有接到上级停止前进命令的情况下,孤军深入敌后,经过殊死拼搏,和友邻部队一起将企图围歼我军的敌桂系的四个主力师全部歼灭,并切断了敌军的退路,牵制扭转了整个战局,保证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通过数十天的采访,西蒙诺夫在采访本上记下了许多素材,跟随他的女速记员也用打字机打了厚厚一摞材料。陪同人员都认为这些素材足够他写很多文章了。可西蒙诺夫却不顾一路劳累,执意赶往参战的几个一线连队,召集战士们开座谈会,请战士们讲述战斗经过,详细询问了战斗中的每个细节,反复核实有关人员的姓名、籍贯等情况,并一一记在采访本上。&
  正是靠着这种到一线、察实情、抠细节的一丝不苟的扎实作风,西蒙诺夫掌握了我解放战争的大量素材,并藉此迅速写出了一大批战地实况专访,发往苏联《真理报》,连续发表在该报的《战斗的新中国》专栏上。回国后,西蒙诺夫又以这些素材为基础,于1950年创作出版了《战斗着的中国》一书,热情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平易近人的西蒙诺夫&
  在前线陪同、协助西蒙诺夫采访的日子里,作为一名著名作家、著名记者的西蒙诺夫,他身上所体现出的诚挚友好、平等待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作风,给徐坚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次,西蒙诺夫在一个连队采访几名战士,战士们第一次面对“洋”记者,又见有总部、野司、师团领导陪同,紧张得手足无措,不知说啥好。每当西蒙诺夫提问时,被提问的战士就“啪”的一声站起来,有的面红耳赤,有的鼻尖冒汗。每逢这时,西蒙诺夫总是一边打着请坐的手势,一边和蔼地微笑着安慰他们:“别着急,坐下来慢慢谈,慢慢谈!”在他的调节下,尴尬拘紧的场面很快就轻松下来了。&
  西蒙诺夫对所有的人———不管是党政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一视同仁,热情友好。遇到有人来访,不论是战士,还是马夫、担架队员,他都热情迎送。与人交谈时,不管对方的职务高低、有无职务,他都非常尊重采访对象,以“您”或“同志”相称,诚恳地提出采访的目的和问题,请求对方予以协助。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同样也以礼相待,不论和他谈论哪方面的内容,只要说得有理,他都会虚心接受。
  一次,西蒙诺夫在广西前线,同护卫他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一道策马前行。突然,远方传来空袭警报,紧接着前方天空出现了一架敌机。大家迅速在公路旁隐蔽起来,惟独西蒙诺夫继续策马疾行。警卫战士见状,赶上来敦促他立即隐蔽。西蒙诺夫却毫不理会,他说:“比起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法西斯上千架次飞机的狂轰滥炸,比起斯大林格勒的大轰炸,这架飞机对我来说,就如同一只蚊子!”。&
  “我是奉命保卫你们安全的,暴露了目标怎么办?请你立即隐蔽!”&
  西蒙诺夫听了战士的话,意识到事关整个采访团的安危,绝不是个人怕不怕的事,他立即改正,向警卫战士敬了一个军礼说:“是,遵命!”当即伏卧在了路旁。
  西蒙诺夫处理稿件时虚怀若谷,严谨认真的作风,也给陪同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线采写的稿件,都是西蒙诺夫从莫斯科带来的速记员用打字机打印,由徐坚整理。在翻译整理过程中,需要把中国的一些谚语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俄语。西蒙诺夫的文章,都是连夜赶写的,语法不规范、语句不准确,对战况描述出现失误的现象在所难免,对这些,翻译人员都一一进行了修正。在给西蒙诺夫报告时,只要翻译人员改的有理有据,他都虚心接受,反复向翻译人员致谢,并赞扬翻译们是他的“一字之师”。
2006年第1期
&&&&&&&&&&&&&&&&&&&&&&&&
淮海战役中88万辆小推车是如何动员出来的
来源: 《中国双拥》杂志&&时间:
今年1月2日,年届91岁的解放军离休干部冒雨吉在其老伴的搀扶下兴冲冲地来到笔者的办公室,说:今年1月是淮海战役胜利结束65周年,作为这次战役的亲历者和报道者(冒雨吉时任华野6纵即后来的24军的火线报社编辑部主任),对65年前的一段亲身经历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是否有必要拿出来专门说一说?他不等笔者回话,就兴奋地说起了这段往事——
1949年11月,专程来中国参加开国大典的苏联访华艺术团副团长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在遍访华北战场之后,提出要到徐州——他特别关切的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战场去看看。当时,战后驻徐州的第24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恽前程奉命引领西蒙诺夫踏看淮海战役各主要战场,负责全面介绍淮海战役的战况,并要该军火线报社编辑部主任冒雨吉全程陪同,进行现场观摩和报道。
西蒙诺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跃在苏联卫国战争前线最著名的战地记者,他的代表作品《日日夜夜》当时已在我国解放区军民中广为流传,让人极为敬仰,冒雨吉当时为有“零距离”接触这一世界级名记者的机会而兴奋不已。
当时恽科长对着淮海决战示意图,简要介绍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情况和主要战果。当他说到“这次战役,国民党投入精锐兵力80万,而解放军投入的兵力是60万……”时,西蒙诺夫不等翻译完,就突然插话说:“斯大林同志得知你们以60万歼灭80万敌人的消息后,脱口连说了两个‘奇迹’!”期间,冒雨吉插话说,虽然我军投入的正规兵力只有60万,但我军身后站着500多万支前民工,光小推车就动员了88万辆,我们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我们一个解放军身后得到了9个民工的直接保障……西蒙诺夫神情专注地听完这段话,若有所思地说:“人民战争!这就是人民战争创造的奇迹,真是奇迹!请你们详细讲讲这个奇迹般的88万辆小推车是怎么动员出来的?”
当时恽科长和冒雨吉凭着自己掌握的资料,只能笼统地向西蒙诺夫介绍说,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据初步统计,共动用民工543万人,共向前线运送了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和其他大量军需物资,向后方转送伤病员11万名,这样的支前规模在我军历史上是空前的。但更多的细节和思想就说不出来了。尽管西蒙诺夫听后一再表示说“喔钦赫鲁少”(俄语:好),但冒雨吉当时对自己的回答则不无遗憾之意。
说到这里,冒雨吉对笔者强调,现在,随着军史资料的日益解密,加上几十年的调研思索,我们对当年西蒙诺夫提出的这一问题,应该可以回答得比较具体了!
动员民工初期曾面临四道“坎”
实事求是地说,淮海战役开始时,解放军方面的后勤保障并不很好。各个纵队普遍缺乏粮食弹药,减员情况也比较严重,成为制约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行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就对我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专门提出了要求,指出:大战迫近,现在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尽大力把弹药、粮食运到前线。他们指定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协助副政治委员邓子恢,组织后勤支前工作。中原军区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指示,把动员支援前线作为高于一切的任务。邓子恢则要求各地的党委书记们亲自到前线,不惜打烂坛坛罐罐,其他工作,打完淮海战役再说。
但实际上,各解放区最初在动员、使用民工上普遍遇到了两个问题:
一是民夫逃亡现象严重。比如日,冀鲁豫区党委战勤报告提到:上期常备担架,濮阳原1300人,完工回去仅40人;南乐原800人,完工回来仅320人;昆吾原250人,完工回来10人。这期常备担架稍好些,在平县400人,两天跑了175人。可见当时战场上民工逃亡的现象有多严重。
二是解放区的不少民众不愿支前。农民不愿出工是因为耽误农忙,而这些损失并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偿,因而当上级再动员支前时就出现了“叫谁谁不去”的现象,即便不得不出差者,也是满腹牢骚、怪话连篇。
上述情况引起了中共淮海总前委和地方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调查分析,出现民工支前动员难的症结有四:
症结一:强制摊派百姓出工很容易激发抵触情绪。徐州刚刚解放时,徐州军管会征集城里的公私车辆,为前方紧急运送粮食弹药,“在开始组织时,抛弃了原有的公会,不分车主和工人,统统采用集中管制,结果形成了他们的对抗与恐慌。有的竟开了小差,或将车故意弄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症结二:派工不公。以冀鲁豫边区为例,边区政府规定:干部、模范、英雄到区、县开会,及民兵集训等均抵出差。这样基本上大部分基层干部都可以避免出差。据冀鲁豫边区的战勤报告显示:村往往是带‘长’字的(农会长、组长、自卫班班长、排长、隅长)、带‘员’字的(各委员、通信员)、帮办等均不出差,这一现象非常普遍。同时,由于这些基层干部掌握着百姓出差的支配权,因此他们的亲戚朋友就有了可以逃避出工的机会。老百姓对这种不公平的做法自然深感不满,因此对出差支前抵制。
症结三:支前民工待遇差。刘瑞龙在淮河时的日记中说:民夫吃不饱饭,且不及时。甚至有喝不到开水,睡不妥的现象,甚至有的地方连民工的粮秣站都未建好,致民工食宿发生困难,有的只能睡草堆。病员多,医药没有解决。
症结四:基层干部配备不到位或工作不到位。主要是干部少,无法深入开展工作。比如某县指挥部只有一个人做战勤工作,且此人系半工作半休养状态,直到病重走了才添一个动员股长。
这四大症结,道出了解决民工支前动员问题的四道“坎”。以邓小平为首的淮海战役总前委迅即着手解决,本着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原则,引导地方党委和战勤部门全力以赴地突破这四道“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当前的位置:&&
廊坊市54名老同志到山东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字号: |
  长城网廊坊9月14日电(刘振山 冰洁)9月11日至13日,由廊坊荣康科技开发公司(原北京农科院廊坊办事处)组织的50多名老同志红色文化之旅,到山东沂蒙革命老区、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地进行爱党爱国教育。他们重温入党誓词,原廊坊二炮的赵德龙、张殿臣两位老同志还向英雄墓敬献了花篮。
老同志们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合影。长城网 冰洁 摄
  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大家面对粟裕将军墓碑深深鞠躬默哀。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许多老革命、老党员还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留下了热泪。这些老同志面对长眠于此的烈士们的墓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他们久久不肯离去。
  走进孟良崮纪念馆,老同志们重温了华东区英雄儿女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爱党爱军情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革命老区人民送子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红嫂的感人故事、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战役记下了这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正是他们将革命不断推向胜利,谱写了军民血肉相连、浴血奋战的光辉乐章。沂蒙儿女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三万沂蒙儿女献身疆场。车轮滚滚的支前队伍在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数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沂蒙精神感召着我们,让我们记住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幸福生活。
  12日晚上,老同志们又集体观看了《沂蒙大放歌健康行中国》大型水幕电影,那声光电的现代化手段还原了&军爱民,民爱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感人场景。次日,他们还参观了中国生物海洋研究所博士后工作站,及卫康国际集团开发公司,感受着现代化高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健康和惊喜。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合影。长城网 冰洁 摄
向二炮老兵授勋章。长城网 冰洁 摄
向粟裕将军墓献花。长城网 冰洁 摄 &[1]&&
关键词:孟良崮,廊坊,老同志
稿源:长城网
责任编辑:刘振山含山先锋网
[] [] []
<font color="#FF年&3月1日&日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 最新动态
我省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
发布日期:&&&&字体:【&&&&】&&&&双击自动滚屏
专稿:“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60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渡江精神”永远激励今人、教育后人。,是继三大战役后,我军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近43万人,为进军华南、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全国的解放。安徽的八百里皖江,是渡江作战主战场,英勇顽强的江淮儿女为了消灭一切反动派,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积极投入到渡江战役之中,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伟大贡献。为重温渡江战役的胜利历史,缅怀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弘扬优良的革命传统,4月20日下午,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召开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会。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 王明方深情地回顾了渡江战役的整个过程,尤其是战役期间发生在安徽境内的重大事件和安徽各级党组织、安徽人民为渡江战役胜利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他强调指出,纪念渡江战役胜利60周年,就是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倍加珍惜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把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是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始终高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群众挂在心上;就是要始终保持一往无前、不畏艰险的精神状态,坚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奋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就是要深入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开创安徽各项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 合肥市、芜湖市、团省委、省军区等单位代表及参加渡江战役老同志代表在会上作了发言,从不同角度回顾了渡江战役从酝酿到胜利的历史,呈现了渡江战役的生动画面,缅怀了渡江战役中的英勇先烈,表达了江淮儿女对革命前辈的无限怀念。 &&&&参加渡江战役的老同志代表和支前老同志代表,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合肥、蚌埠、巢湖、芜湖、铜陵、安庆等市委有关领导,部队官兵代表,青少年代表,瑶岗纪念馆的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来源:安徽先锋网编辑部& 作者:郑安子 刘星山
合肥市政府
毫州市政府
淮北市政府
宿州市政府
阜阳市政府
蚌埠市政府
淮南市政府
滁州市政府
六安市政府
芜湖市政府
马鞍山市政府
安庆市政府
池州市政府
铜陵市政府
宣城市政府
黄山市政府
人事人才网
含山廉政网
行政服务中心
农业委员会
人口和计生委
含山县房地产信息网
全国农村远程教育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全国党建研究网
湖南红星网
新疆昆仑网
贵州希望网
江苏先锋网
中原崛起网
人民网安徽视窗
安徽旅游政务网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的软件、800*600以上显示模式浏览此网站,将获得较好的效果!&皖ICP备号主办单位:中共含山县委组织部联系电话:邮箱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同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