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波的《放风筝》是什么春的体裁是什么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儿童文学创作的多面手――杨明火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07年9月15日,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联合在北京召开了浙江作家杨明火作品研讨会。杨明火,1942年出生,浙江宁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从1957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杨明火从事文学创作已经50年了。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涉猎小说、诗歌、童话、寓言、散文诸多体裁样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与会者认为,杨明火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一种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精神。他的许多寓言作品,“不按常规出牌”,在取材、构思、寓意等方面,匠心独运,别出机杼,给人以一新耳目之感。热爱儿童、痴情不变,是他创作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童真,童趣,儿童般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杨明火向长期关心他的创作的人们表示感谢,他说,各位老师的发言,梳理了我的作品;各位老师的热情,注入了我的作品;各位老师的评论,扶正了我的作品;各位老师的智慧,滋润了我的作品。我的背后,总觉得有许多关心我的人高举着马鞭。面对此情此景,我怎能不奋蹄?   本版刊登的是会议的部分发言或书面发言摘要。参加会议的还有宗介华、刘斌、金波、王泉根、冉红、檀冰、马长山、刘岚、李东华等。        ?杨明火寓言作品选登?   自行车喜欢的路   岁月老人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问自行车:这条路给你行走,你可喜欢?   自行车回答道:这条路是专供有急事的车辆行走的,我不能走这条路。   岁月老人修建了一条省道公路,问自行车:这条路给你行走,你可高兴?   自行车回答道:这条路是专供长途汽车走的,我不该走这条路。   岁月老人修建了一条专用车道,问自行车:这条路是专门为你建造的,你是否满意?   自行车回答道:我讨厌这条专用车道,我喜欢泥泞的道路。   岁月老人给弄糊涂了,问其原因,自行车说:因为泥泞的道路不能骑车,骑车人就会背着我走,这样,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不亦乐乎!   “被人骑”成为“被人背”,这种落差很大的追求与向往,可笑乎?可叹乎?可认同乎?      赞栽花人和护花人   □束沛德      杨明火同志在我国儿童文苑默默耕耘了50个春秋,是一个恪尽职守、精心栽花、育花的老园丁。   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涉猎小说、诗歌、童话、寓言、散文诸多体裁、样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他致力于跨文体写作,显示了可贵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探索的勇气。他的儿童诗,包括十四行诗,追求“心美、形美、音美”,水蜜桃与橄榄果色、香、味的融合。他的童话,寻求意趣、诗情与哲理的交融,弘扬“千里马奋蹄疾驰”的时代精神。他的寓言创作,追求与时俱进,尝试打破文体的界限。他在创作实践上的这些努力,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我还为杨明火在漫长的笔耕岁月里遇到了热心、细心、精心的惜花、护花人而庆幸。在他已出版的一本长篇小说和四本童诗、童话、寓言集中,圣野、樊发稼为其中的四本分别写了热情洋溢、评析中肯的序;金波则为十四行儿童诗集《长颈鹿的故事》写了言简意赅的评论,并对收入集中的每一首诗做了精到的点评。这些文字不仅表现出文友、同行之间相互关爱、切磋技艺的珍贵友情;同时也为提高小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起了导引、点拨的作用。儿童文苑需要更多像圣野、金波、发稼这样出色的护花人。   热切期盼杨明火同志永远保持对未来一代和儿童文学事业执著、深沉的爱,不断丰富自己的学养,开拓自己的视野,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为小读者奉献出富有更高文学品位、更强艺术魅力的好作品。         耕耘与收获   □樊发稼   杨明火先生及其作品,是值得研讨的。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早在50年前即1957年,他就在当时创刊不久的上海《萌芽》杂志发表儿童小说《红色小英豪》。自此算起,杨明火先生在文学道路上辛勤跋涉已届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以来,他在文学创作上,特别是在寓言和儿童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异的成绩。   杨明火先生多才多艺,是位创作多面手。他既写小说、诗歌、散文、散文诗,也写寓言、童话、影视剧本等,而且各种样式的创作,均卓有成就,都有一些品质精良的优秀作品。他的童话《雾炼珠》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天津《童话》丛刊发表后,曾为多种权威选本选录;他的《跌不碎的歌》《公鸡的歌》等儿童诗歌,博得多位老诗人和评论家的激赏;他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长篇少儿小说力作《特派员的儿子》,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对于今天的广大少年儿童了解认识艰苦卓绝的历史和革命先辈们光辉感人的斗争业绩,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鼓舞他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为将来建设祖国勤学知识苦练本领,非常有教育意义,这部小说曾荣获浙江省作家协会优秀文学作品奖。   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杨明火先生在文学创作上有着一种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精神。他的许多寓言作品,“不按常规出牌”,在取材、构思、寓意等方面,匠心独运,别出机杼,给人以一新耳目之感,他的寓言集《满月梦》曾荣膺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金骆驼奖”;八年前,他师从十四行儿童诗名家金波先生,潜心创作并出版了一本颇有创意和新意的少儿十四行诗集《长颈鹿的故事》,获得各方面的好评。   另外,不久前在迎接党的十七大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征文活动中,杨明火先生的诗作《一轮诗阳于傍晚升起》被中国延安文艺学会评为优秀作品,并入编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时代的强音――为中国加油:红色诗选》一书;香港《世界文艺》杂志今年第2期还推出了他的作品专辑,包括散文诗《理想与成功》《意志与奋斗》、童话《雾炼珠》、诗歌《百赠诗衣》等,并配发了该刊记者对他的专访。         本土文化的深刻解读   □张锦贻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浙江的杨明火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寓言是杨明火儿童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的寓言创作经历几乎见证了当代中国寓言发展的每一个足迹。他的寓言,既有着继承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经典母题,有着不脱离时代和现实的犀利的批判锋芒,又采取与新一代人的审美意识、心理相适应的艺术方式,与时俱进,题材、内容的革新与艺术、表现的创新并重。可以说,杨明火是中国当代寓言文学在新近期里又迎来一个创作热潮的先行人物,他的那篇被收进好几本书里的童话式寓言《小马找撇》既弘扬了不屈不挠的千里马精神,又含蓄而风趣,既有意思,又有深长的意味和深刻的意义。是他的新寓言代表作。这样的寓言已经不再是简单地讲故事打比方,情节结构与观念预设都突破了以往的拘囿。   一般而言,无论中国外国,寓言作品中大都是鸟言兽语,却决不是游戏笔墨。在古代,在往昔,是迫于形势严峻不得已的话语策略;在现代,在当下,寓言创作中鸟言兽语在延续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了不同,又有了新的创造,在睿智的发现和幽默的嘲讽中形成寓言所特有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魅力。杨明火的寓言采撷古今寓言之所长,却更注重于语言的提炼,样式的自由,使其优美而隽永,活泼而生动,更适合中国的少年儿童阅读,也更适合曾是少年儿童的中国的大人们阅读,如《互斗和互求》写石蟹小宝因石蟹小贝爬到他背上,就把小贝摔开,于是两只石蟹之间发生了一场格斗,以致被一个孩子捉住,把他俩放进了一只玻璃杯,玻璃杯很光滑,小宝、小贝费尽力气也爬不出,后来,两只石蟹相濡以沫,齐心协力,一个往上推,一个往上拉,终于逃离了玻璃杯。深刻的哲理,其实也极浅显。传统文化的莫测高深与现实生活中的随处可见形成了一种诡异的映衬,这种诡异,并不是不可知的诡异和荒诞,而是一种吸引人思考与探索的诱因。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语言功力,刻意中显得自然,工整中显着灵活。   正是从这样一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明火试图媾和传统文学奇思妙想中的文以载道与当代寓言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他的作品中的幻想和联想也许荒诞不经,但充满童情童趣,利于开拓思维、发展想像、深化认识,使作品中的幽默与真情相通、与智慧交融。而这正是杨明火寓言创作中最鲜明的特点。   杨明火寓言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童话意味与抒情风格。那篇《小蟋蟀荡秋千》,清新俊逸,疏淡雅致的景色描写对应着小蟋蟀瞬间的神态描述,有一种童话意境的美。而且是从民间童话中借鉴了三段式反复、迭进的艺术手法,更适应了儿童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作家三次写了小蟋蟀荡秋千一次比一次有趣,一次比一次带劲,也一次比一次危险,但当妈妈问小蟋蟀还想不想荡时,小蟋蟀总是说想荡!想荡!这里所包涵的情感价值、美学意义、决不是传统寓言所能包括的。何况作家以抒情散文笔法所表现的柔和幽美的大自然,所体现的温馨至真的母爱,更区别于传统寓言中模式化的呆板与冰冷。   当然,杨明火也汲取了许多中外传统寓言文学的主题。但他始终注重贴近新的社会现实,贴近新一代人的心灵。寓言虽然是幻想故事,杨明火却是现实主义者,就某种意义而言他所在意的是人性而非幻境,因此他在作品中描写人性中的冲突揭露光明背面的阴暗时,总是怀着对生活的热情,抱着对未来的热望。寓言作品中充满了爱和警策,也是杨明火创作的一个特点。就如批判现代新迷信的《4和8易位》,作家把一种社会现象展示给大家看,意在警醒民众,警示后代。另一篇《智慧兔灭狼》亦真亦幻,亦实亦虚,虽是暴露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问题,故事却是正着讲的,字字句句都浸透了作者期盼正气常存歪风不再的心愿。尽管中国文化当下语境不乏多元的杂糅错综的现象,杨明火作品中呈现的,正是正直的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家爱民族的忧患意识和赤诚之心。   正由于此,杨明火的寓言总是很本土化很日常化的,如《哭声飘香》,写豆娃娃流了许多眼泪变成了鲜豆腐;正高兴着,鲜豆腐变成了臭的豆腐乳;豆娃娃急得哭,哭声又飘出阵阵芳香。作家写道,“豆腐香也好吃,臭也好吃,豆娃娃笑也美丽,哭也美丽,这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豆腐文化。”写的是独特的中国饮食文化,包含的是深厚民族自豪感,表达的是一种辩证的全面的方法,一种唯物的、历史的观点。而这样的寓意也随读者年龄阅历的不同而有不同层面的理解。这些作品的内容形式都很朴实,很普通或者说都是很民间很大众的,所以既易读又耐读。   杨明火的寓言有的就是民间故事式的,也有的折射当下时尚,揭穿现实矛盾,极富现代主义色彩,还有的像笑话似的却又让人哭出来的生活故事式的。无论是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日常化故事,却都显示出作家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清醒认识。幻想即使飞入云外,也不脱离脚下坚实的大地。作品中的幻想境地即使五彩斑斓,作家也始终是在写中国的百姓儿童所关心关注的事情。杨明火的思考也许没有更为深远高妙的纯理性,但是,他的特色就在于对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一面的深切了解,在于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中不健康影响的深刻理解,在于对寓言文学刻意创新时不合套写作的深层认知。更具体而微地说,是具体在日常化、生活化的寓言中对中国少儿文化的认同。这也恰恰表明了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态度。需要注意的是,在全球化不断威胁着本土化创作时,杨明火试图用自己的原创寓言来铸造新一代人的精神,即使作用还嫌微薄,也显得很有意义。   杨明火的不足在于他似乎常常沉溺于某一种题材而游不出来,比如他写的《小蟋蟀荡秋千》很精彩,但他接着又写了《小螃蟹学跳》《小白鱼过险滩》等作品,虽然作品主人公和情节不一样,从纯文学的角度看,还是缺了一点艺术上的陌生感。         通古变今探新路   □顾建华   阅读杨明火的作品,很受教益。   热爱儿童、痴情不变,是明火先生创作的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明火先生已经在文学园地上辛勤耕耘了50年,他孜孜不倦地创作的源泉和动力,就是他始终不变的热爱儿童、热爱写作的痴情。无论在青春年少时,还是步入老年后,无论在三尺讲台上还是调到机关工作,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陷入逆境,无论壮健还是缠病,无论清贫还是富裕,明火先生一直心系儿童,不图名利,为他们笔耕不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童真,童趣,儿童般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未被世俗玷污的纯真的童心。他的童心、童真、童趣,他的儿童般的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使得他的作品获得儿童的爱,成为儿童们的良师益友。明火先生的诗歌滋润了孩子们心田,开发了孩子们的智慧,燃起了孩子们的诗情,引导着孩子们的成长。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毋庸讳言,精神生活方面却出现了必须警觉的问题。一些作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耐不住潜心创作的寂寞,变得浮躁和功利,追求虚名和金钱,甚至为了赚钱杜撰胡编,贩黄贩黑,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寓言文学、儿童文学,从来是文学园地的小花,更不会受到追名逐利者的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来回顾明火先生的创作道路,感受他为儿童创作的始终不渝的激情,更让人钦佩和崇敬。寓言文学、儿童文学,需要更多的像明火先生那样的痴情者、耕耘者,文学园地里的这些小花将会因此而开得更加繁盛、灿烂、鲜艳!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寓言文学、儿童文学的生命所系。   寓言文学、儿童文学要有生命力,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诚如有的评论家所说,明火先生的作品“不按常规出牌”,读来别有趣味。明火先生的确是位勇于探索的作家,他的创作,没有条条框框、清规戒律,从不因循守旧,喜欢独辟蹊径。长篇小说《特派员的儿子》,可以感受到其它长篇里很少有的浓浓的诗意;儿童诗集《跌不碎的歌》,可以在抒情中见到童话的身影;十四行诗集《长颈鹿的故事》,可以发现其中的“变体”,在保留十四行诗体的本质特征的同时有意突破一些格律上的束缚,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小读者的欣赏习惯;童话集《小马找撇》和寓言集《满月梦》,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的很多童话像是寓言,很多寓言又像是童话,而它们又和传统意义上的寓言、童话不太一样,故事曲折,语言优美,“具有小说的厚实,诗歌的秀美,童话的奇趣,深刻的寓意和哲理”,打破了文体的界限,大大拓展了童话和寓言的生命的空间。明火先生在寓言文学、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刻意创新,不但为自己的作品赢得了读者,赢得了声誉,也为寓言文学、儿童文学的发展史增添了新的一页。这是他的创作给我们的重要的启示。   在继承中创新,是文学发展的规律。刘勰的《文心雕龙》的《通变》篇,是专讲这个问题的。所谓“通”,指贯通,即继承;所谓“变”,指变革,即创新。通古变今,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新路。研讨会上有的评论家指出,明火先生的创作显示了承上启下的特点。确实,他的成就离不开他对古代中外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借鉴,同时他又敢于和善于打破“老框框、旧格局”,在消化、融会传统的形式、手法中探索新形式、新手法,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新观念。现在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应该向明火先生学习,通古变今探新路;只有这样,寓言文学、儿童文学才能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才能与世共存。        杨明火儿童诗印象   □谭旭东   杨明火老师我早就认识,从《儿童诗》丛刊上,也从其它一些报刊上。而且我在七年前就买过他的儿童诗集《跌不碎的歌》。我就说说阅读《跌不碎的歌》的印象吧。   这是一部很有新意,也很耐读的诗集(圣野语)。尤其读了其中的一些很短小的篇什,我觉得杨明火老师对童诗的理解还是比较深的。   首先,杨明火的童诗里有一些新的构思和新的意象。如《放风筝》:一根长线,/伸向天边,/钓呀,钓呀,/钓住白云一片。//白云一片,/系一根长线,/钓呀,钓呀,/钓住欢乐的童年。这首童诗如果只有第一节,就没有什么新意,语言也缺少张力。但诗人加上了第二节以后,全诗就别致起来。长线钓白云,白云钓童年,诗的意蕴厚了,味道也足了。又如《我比大山高》也是一首语言简单,但意象出新的好诗:大山/我比你高/我登上你的头顶/我就是/大山的山峰/。这首诗的最后两行,可以说非常有力度,也富有生命活力,展示了儿童世界的宏大气势,和儿童成长的愿望与理想。西方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每一个儿童的心灵世界里都有一个花园,每一个儿童都是智慧的,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他心灵的花园里播下美德与智慧的种子。我觉得《我比大山高》就很形象很生活化地揭示了儿童成长的智慧。   其次,我觉得杨明火老师的童诗很具有灵性,把小生命的魅力充分地展示出来了。如《荷叶上的亮珠》:荷叶是妈妈的手,/托着一颗晶莹的珠,/亮珠/就是小小的我……这首诗里,诗人把“荷叶”比作“妈妈的手”,把“我”比作“亮亮的小露珠”。这是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并用,也是意象的变形。这种变形使诗洋溢着新鲜的生命气息,而且也形象地展示了小生命的美感。   《跌不碎的歌》中可圈可点之处还有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相信读者更有慧心慧目。不过,作为杨明火老师的真诚的诗友,这里也想和他讨论一些诗的写法,也算是提提他的一些诗的不足吧。   如有少量的诗在意象选择上还可以精准些,有些诗的意义连贯性还不够。如《电扇》,读了这首诗,你可能会觉得有没有本事与“摇头晃脑”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生活中,并不是有本事的人,才爱摇头晃脑的。而且也不是洋洋得意的人才摇头晃脑,神经病也会摇头晃脑的。再如《我是一只纺织娘》的节奏就快了一些,快得有些急促。我觉得短诗是不适合节奏太快的,如果是长一些的朗诵诗,有时为了表达浓烈的情感,表现高昂的斗志,可以用快节奏,以加强语言的力度。小诗一般只要营造一个中心意象就够了,而且这个意象所发散的情感是或舒缓或优雅或淡定的或闪烁的。   当然,以上可以说是班门弄斧,也可以说是吹毛求疵。杨明火老师很厚道,对一个厚道人自然不能说假话,所以有了真实感受就直说了。   杨明火老师在《跌不碎的歌》的后记里说:“我是写童话的,不会写童诗。”这是他自谦之辞。他是一个童心和诗心合一的人,怎能不算是一位值得称道的诗人。杨明火老师的自谦更让人觉得他本性淳朴,像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童年经历的必然性   □安武林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作家,但每个时代的作家所做的事都是一样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作品穿越时代而成为永恒。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但每个成人的心愿都是一致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但不能否认的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自己的时代所留下的鲜明的烙印。杨明火和他的长篇小说《特派员的儿子》,就是很多例子之中的一个。   我一向喜欢战争小说,无论是成人的还是儿童的作品。在阅读杨明火的小说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闪闪的红星》这部小说。阅读的经验总是很有趣的,它总要触类旁通地把你带到另一个作品的阅读记忆中。它们的题材相似,都是写战争年代的故事。用樊发稼先生的话说,是革命历史小说。《闪闪的红星》写的是潘冬子成长的故事,《特派员的儿子》写的是一个男孩敏儿的成长故事。但他们的家庭结构相似。父母都是革命者。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每个人都要慢慢长大,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成长文学的内涵。他们的精神、情感、生理、心理、意志、人格都要经历一个成长的过程。这就是童年经历的必然性。那么,让我们的孩子经历一些什么,如何让他们成长,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这就是作家们下意识要做的一些事。在我们的儿童文学领域内,无意识的东西很少,所以,我们的儿童文学很不适宜用精神分析学的批评方法来进行批评。杨明火的《特派员的儿子》和《闪闪的红星》一样,选择的都是现代孩子们所不熟悉的革命历史题材。    我们现在很少有人提倾向性的问题了,一个作家的选材,会决定一个作家作品的历史走向,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很显然,热衷于历史题材的作家,他很看重的就是历史的传承。至少,杨明火先生认为传统是不能丢的。历史不能断裂。《闪闪的红星》和《特派员的儿子》的作者都有这种忧患意识。很显然,我们现代的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远远不够。在当今的孩子们看来,敏儿和潘冬子的经历已经是神话了。如果撇除艺术感染力不谈的话,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和那些血与火的历史发生共鸣。   我们当下的小说,几乎千篇一律都是时代的特征,很少有特色。你找不到地域特征,很难确定故事的发生地。《特派员的儿子》和《闪闪的红星》则是很明显的。如果把二者相比较的话,我们看到的是《特派员的儿子》更富有人性化的味道。《闪闪的红星》倡导的是革命精神的延续,而《特派员的儿子》刻画的是一个少年成为革命者的经历。不用去考量二者故事的差异,仅从书名中我们就能看出两个作家的价值取向。《闪闪的红星》重在渲染环境的恶劣性和斗争的严酷性。《特派员的儿子》重点在于写主人公如何克制自我并表现机智。但它们的相似性在于:两个主人公都表示出了对革命的坚定和对革命事业的神圣追求。在潘冬子和妈妈的对话中,在敏儿和父亲的对话中,我们都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特派员的儿子》语言很有特色,可能因为作者是诗人的缘故吧,语言风格具有很大的跳跃性。一会儿来几句诗,一会儿又是口语,一会儿又是散文式的描写。不同的语言特色转变,会给人带来一种新鲜的阅读快感。在我所阅读过的战争小说中,尤其是儿童为主的小说中,这样的语言风格是很少有的。那些明快的,细腻的,有时候是凝重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的动态和静态的生活风貌。阅读杨明火的作品,我想到了“起伏”一词。这个起伏不是故事的起伏,而是语言本身的起伏。这种起伏是不是具有广泛的被读者喜欢的基础呢?我不知道,但我本人是喜欢的。   我总想,童年的经历会对人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像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潘冬子等等,这些英雄的形象,不仅仅属于儿童了。我相信,他们的成长经历对我们现代的孩子绝对有现实的意义。尽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但他们不畏惧困难、不怕挫折,向着理想坚定不移地跋涉的过程都是一样的。
原载:《文艺报》
阅读数[134]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小学儿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精品]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你访问的博客设置了访问权限,你暂时不能查看。博主可在此
不如去逛逛吧。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儿童诗,孩子美丽的梦
&&&&在浙江永康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学校——龙川学校。
整个学校就是一个诗的世界:每个孩子都会写诗;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诗歌报;学校每个学期都出一本儿童诗集——《小脚丫》;学校有近百名儿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儿童诗作。
著名教育家刘国正说:“我已是七十几岁的老头子,读了《小脚丫》,感到孩子一般的欣喜,自己仿佛变成一个孩子了。”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给龙川学校孩子的信中说:“你们的诗写得有趣,写得好玩,写得美丽,读到它们,我自己也仿佛返回到儿童时代,美妙极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一所普通的小学成了一个诗的世界?
降低写诗的难度,帮助学生打开诗的大门
这是开学的第一节诗教课。程丽萍老师充满感情地朗读了吴导发表在《诗刊》上的一首优秀儿童诗《有太阳真好》:
有太阳真好/小苗会长高/桃树会开花/人格外有精神/有太阳小鸟会唱歌/有太阳地球就有颜色/有太阳水可以变热/有太阳妈妈洗的衣服就晒干了。
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把学生带入了浓浓的诗的意境中。接着,程老师问:“你们说,太阳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很自然地模仿起诗中的句式,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起来。
张文雯说:有太阳真好/有太阳我很快乐/有太阳的早上起来很轻松。
胡依依说:有太阳真好/有太阳草儿、花儿很灿烂/有太阳小鸟叽叽喳喳唱歌。
陈小波说:有太阳真好/有太阳我们可以去春游。
吕卉说:有太阳真好/有太阳就有春天/春天我们可以放风筝。
程老师又让学生把各自说的连起来说一说。这样,一首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就产生了。孩子们欢欣鼓舞,觉得写诗真有趣,一点也不难。
孩子们喜欢写诗了,如何保持这种热情呢?程老师发现,孩子们非常善于联想,引导孩子对某一现象进行联想,是诗歌教学一种有效的方法。
她以“雨”
为主题上了一节诗教课。那天正下着小雨,程老师就用手中的雨伞引出话题:一个个人撑着伞在雨中走,你们想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联想丰富多彩。
叶淇焕说:雨/一滴一滴/滴下来/好像串起来的/珍珠。
朱逸蒙说:人是水/伞是鱼/人在一条一条的鱼下走。
夏奔说:太阳出来的时候/伞去睡觉了/下雨的时候/伞一起跑出来了/伞是雨天的星星。
程奇俊说:伞要流汗/房子要流汗/小树要流汗/我也要流汗//雨天有这么热吗?
叶剑滨说:一滴一滴的雨/是一个一个娃娃/雨伞/是他们的跳跳船/跳呀跳呀/“通”地跳到地上去了。
学生的灵感像流星雨一样不断撒落。程老师忘情地听着,心中涌起阵阵感动:给小鸟一片天空吧,它们会让蓝天变得更美!
吃完中饭,我和妈妈手拉手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聊,走到了上坡,我突然问道:“妈妈,小树身上绿绿的,是不是苔藓?”妈妈先是一愣,再仔细看了看,伸手去摸了摸,肯定地说:“是的!”“妈妈,苔藓给小树穿上绿衣服了!”我脱口而出。
“说得好呀!再想一想,变成一首好诗,谁让苔藓去的?”妈妈追问我。
“春雨妈妈让她们去的呀!”
“为什么这样想?”
“因为春雨下过以后,很潮湿,苔藓才来。”
“真聪明!那雨妈妈怎么想到给小树穿衣服呢?”
我想了一想,说:“哦,我知道了。因为雨妈妈看见小草们都穿上新衣服了,所以她想让小树也穿上新衣服!”
“对呀!如果把刚才的问题连起来,就是一首好诗呀!
于是,一首诗诞生了:春天到了/雨妈妈看见/小草穿上了绿衣服/连忙叫苔藓们/给小树穿上了/一件绿绿的新衣服。
&&&&&&&&&&&&&&&&&&&&&&&&&&&
玉兰花们穿着紫色的衣服,像一位腼腆的姑娘高雅端庄。再一看,原来是玉兰花趁着没事让小不点叶子来抬她去散步呢!&&&&&&&&&&&&
——王佐晖
突然,一只蝴蝶向我飞来,我想把她捉住,但是这只蝴蝶居然把我领到了水蜗牛的家园。好几只水蜗牛爬在石头上,也许在举行跑步比赛呢!有一只水蜗牛静静地呆着,俨然是个裁判!&&&&&&&&&&&&&&&&&&&&&&&&&&&&&&&&
——应荣健
看到这样的教学情景,不禁令人感叹:不是学生不会发现美,关键是老师要善于擦亮学生的眼睛。
龙川学校的老师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校、班级每次举行的学科活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往往是儿童诗教学的最好契机。除此之外,老师们还尽量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的广阔天地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寻找灵感。一年一度的中秋晚会、文艺晚会、春游、秋游等活动,都成了孩子们创作儿童诗的美好节日。
捕捉闪光的瞬间
儿童是天然的诗人。他们在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这就要求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捕捉儿童跃动的诗心。
龙川学校的老师都特别注意及时记录学生闪光的语言。一次晚饭后,一年级的吕嘉俊同学走进办公室,对程老师说:“我吃得太饱了,我的肚子要生宝宝了。”程老师一听,觉得很有趣,马上说:“我帮你记下来好不好,你可以把这句话变成一首诗。”第二天,吕嘉俊的作品中又多了一首《生宝宝》:
晚饭/吃得太饱了/我的肚子/要生宝宝了。
早春的一个下午,学生都在花园里玩。徐珮珊在茶花树旁捡了一片片凋落的花瓣,走到胡老师面前说:“你看,多像花瓣船啊!我真想变成拇指姑娘,去漂流,漂到外公外婆家,送去甜甜的笑。”多么丰富的想象,多么难得的爱心!胡老师听了连忙说:“送去甜甜的笑,多么美好的心意!把这份美好的情意写下来!”对这份情感赞赏之后,徐珮珊就满心欢喜地记下了这首小诗。
春暖花开的一天,胡老师带孩子在公园中找春天。徐凡真突然说:“老师,你看,树上的小牙牙,多像小树的眼睛呀!”胡老师听了感到非常惊喜,小芽芽像眼睛,还会看风景,小树就像可爱的小娃娃,想象真是他奇妙了!胡老师连忙把这句话记了下来。徐凡真在此基础上,写了一首小诗《小树的眼睛》:
散步的时候/看见树上长出了许多小芽芽/那是小树的眼睛/在看春天的风景。
龙川学校老师的行动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发现美,老师首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浓浓的诗教氛围
随着诗教活动的深化,龙川学校的老师越来越认识到,除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外,学生文化底蕴的积淀是诗教活动的基础性工程。
课堂上,老师们抓诵读积累。唐诗、宋词等经典诗词,现当代著名诗人优美的诗歌都在诵读之列。他们引导孩子读教材中的诗、读名家的诗、读孩子们自己写的诗。他们翻阅许多诗集,挑选国内有名的儿童诗诗人的作品,如金波、樊发稼、王宜振、圣野、邱易东等名家的诗作,精心选择,编写读本,在晨读时间让学生背诵。久而久之,学生能见景即兴哼出几句。此外,还读学生自己写的诗。从一办学开始他们就开始诗教,几年下来,积累下很多孩子自己的诗歌作品。孩子们生活环境相同,生活经历相似,很多诗歌表达的正是自己的心声。读同伴的诗,孩子能激起写诗的美好向往。写诗的孩子也是激情涌动:希望自己写出更多的诗。这样,读诗、写诗形成良好的氛围,为学习童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老师们还利用家校沟通、校报展示、
他们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当家长来接送孩子时,主动与家长汇报儿童诗的写作情况,让家长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再由家长向学生传达这种信息,让学生从中得到激励。在学习反馈单上写上儿童诗创作的情况,热情洋溢地称赞表现突出的同学,让优秀的学生更有动力,让后进的学生产生羡慕、向往,从而投入到诗歌创作的热潮中。
老师们还利用校园和教室一切有效空间
几年来,学生的作品在全国、省级杂志上发表的有53篇、地市级杂志上发表的有118篇。在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书信比赛中,龙川学校共有46名同学获奖,是永康赛区获奖率最高的一个学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课的体裁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