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年轻时照片把哪个皇帝关灜台了

日期: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ld...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的相关内容日期:46 第一个皇帝DD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 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 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日期:112 白痴皇帝 晋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亲都是善于玩弄权术的人,可是他的儿子DD太子司马衷偏 偏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低能儿。朝廷里里外外都担心,要是晋武帝一死,让这个低能儿继承 了皇位,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来。 有些大臣想劝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说。有一天日期:149 女皇帝武则天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 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 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日期:179 “儿皇帝”石敬瑭 唐明宗在位的时候,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 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都骁勇善战,但又互不服气。到了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就是唐末 帝)以后,两人终于闹到公开破裂的地步。 李从珂...日期:202 两个皇帝当俘虏 由于东京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将宗望被迫退兵。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在金兵渡黄河退 却的时候,发动一次袭击,把金兵消灭掉。这本来是个好主意。但是宋钦宗不但不同意,反 而把种师道撤了职。 金兵退走以后,宋钦宗和...日期:[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他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他每天每个钟头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日期:让“小皇帝”服侍父母 专家总结 小事就能表现爱 场面三: “小皇帝”服侍父母 活动的高潮是让父母安坐场地中央,由平日的小王子、小公主们为平日里整天操劳的父母们梳一次头,感受着孩子们全神贯注、细致体贴的举动,许多家长掩面而泣。 “最近工作太忙,似乎有一个月没见到
&最新内容- - - - - - - - - - - - &&
精品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学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数学学习-  - - -
 - - - - - - - -慈禧太后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慈禧太后是哪个皇帝的老婆?
09-02-06 & 发布
慈禧咸丰皇帝的妃子,后因独子载淳即位(即同治皇帝),所以和咸丰皇帝的正妻钮钴禄氏共同被尊为皇太后,钮钴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后改为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死后被尊为孝贞显皇后。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后改为慈禧皇太后,也称西太后,死后被尊为孝钦显皇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慈禧咸丰皇帝的妃子,后因独子载淳即位(即同治皇帝),所以和咸丰皇帝的正妻钮钴禄氏共同被尊为皇太后,钮钴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后改为慈安皇太后,也称东太后,死后被尊为孝贞显皇后。叶赫那拉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后改为慈禧皇太后,也称西太后,死后被尊为孝钦显皇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咸丰皇帝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的养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慈禧太后是咸丰皇帝老婆,清穆宗的母亲。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公元一八五二年被咸丰皇帝选入宫,封兰贵人,一八五七年封为贵妃。穆宗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于穆宗、德宗两朝先后垂帘听政计四十七年。历经大事,能识人,有果断,晚年耽逸乐,宠佞幸,纲政遂紊。戊戍政变、庚子拳乱,后为祸首。卒谥孝钦。因与慈安太后所住的宫院分东西二宫,故世称西太后,简称为西后。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慈禧太后简介()清咸丰帝奕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那拉氏,祖居叶赫(今四平附近),故称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咸丰十二年(1852),被选入宫,封兰贵人。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次年,封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且因得咸丰帝宠幸,干预朝廷政事。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她随咸丰帝逃往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次年8月,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她和钮钴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俗称分别为西太后、东太后。由于不满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专权,11月,她与恭亲王奕等贵族官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她任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和苗民、回民起义,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她一方面采用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另一方面,又支持顽固派对洋务派进行牵制,以加强深宫集权。同治十三年(1875),同治帝病死,无子。她立其四岁侄(亦系外甥)载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东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东太后突然死去。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一切职务,从而独揽朝政。1886年,慈禧太后以办海军为名修葺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次年,改“垂帘听政”为“训政”。1889年,在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仍操纵内政和外交大权。一些中央和地方的高官显宦长期唯其命是从,在其周围形成后党集团。在中日战争中,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战败,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杀维新派谭嗣同等6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准备废黜光绪帝。但由于一些地方督抚和外国使臣的反对,乃保留光绪皇帝称号,立端王载漪子溥为大阿哥(皇储)。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未果,不得不于1900年初改“剿”为“抚”,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她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再次命令镇压义和团,并以庆亲王奕、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出面求和,在1901年9月与11国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此后,为缓和国内外矛盾,消弭革命,维持统治,陆续推行“新政”,主要措施包括调整官制、整顿吏治、改定刑律、编练新军、奖励实业、兴办学校等等。1906年又宣布预备立宪。1908 年11月14日,光绪帝死。她命立醇亲王载沣子、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年号宣统。次日慈禧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帖子主题:慈禧太后获得咸丰皇帝宠幸之谜
共&34&个阅读者&
军号:6141013 工分:1594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慈禧太后获得咸丰皇帝宠幸之谜
文章提交者:猛挥小乌丸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获得咸丰皇帝宠幸之谜咸丰二年(1852年),那拉氏慈禧已是17岁的大姑娘了。她出落得俊美可爱,娇媚迷人。恰在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挑选秀女。经层层筛选,慈禧幸运地被选中了。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后来成为的钮祜禄氏。当时,钮祜禄氏被选为嫔,比那拉氏高一级。那拉氏被选为贵人。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日),那拉氏被封为兰贵人。五月初九日(6月26日),18岁的那拉氏正式入宫,住在长春宫。这长春宫的正殿高悬着的御笔匾额,上书“敬修内则”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似在告诫后宫妃嫔要严格遵照祖宗家法行事,谨慎地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兰贵人看到这四个字做何感想呢?这位争强好胜的年轻女子是不会受任何规束的。她想的是如何不择手段地攫取到更高的权位。但是,谈何容易。清代后宫妃嫔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皇后以下的妃嫔共分七级。第一级是皇贵妃,第二级是贵妃,第三级是妃,第四级是嫔,第五级是贵人,第六级是常在,第七级是答应。以上统称内廷主位。慈禧年轻时半身像当时,慈禧只是一个贵人,是第五级。慈禧对她这个地位,很不满意。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她深知,不能过于着急,要一步一步来,一个等级一个等级地去争取。实践证明,慈禧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二年的努力,她晋为懿嫔;又过二年,晋为懿妃;再过一年,晋为懿贵妃。也就是说,只经过短短五年的时间.慈禧便由第五级的兰贵人跃升为第二级的懿贵妃了。此时的慈禧已经22岁了。在咸丰帝的眼里,她是越发地美丽了。慈禧在众多的妃嫔中脱颖而出,固然有天赐的自然机缘,但也不能否认独造的人为因素。从某种程度讲,这独造的人为因素正是天赐的自然机缘的前提。在妃子如林、宫女如云的宫廷内部,一个年轻的妃子要想尽快超升,只有获得皇帝的青睐和宠幸。那么,兰贵人是怎样获得咸丰帝宠幸的呢?这要先从咸丰帝谈起。咸丰帝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忧患皇帝和风流天子。咸丰帝生于道光十一年六月八日(日),死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日)。他18岁当皇帝,31岁病死,在位约12年。说他是忧患皇帝,是因为他在位的12年,在他看来,没有一天是平安无事的。对咸丰帝来讲,内忧外患无一日不在。内忧是指以为首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日,在38岁生日这天,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而此时,咸丰帝即位刚刚8个月。这对年仅18岁的青年皇帝咸丰是个沉重的打击。咸丰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日),太平军攻入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天京为太平天国首都。太平天国起义历时14年,遍及18省,几达大半个中国。咸丰帝死后三年,这个大起义才被镇压下去。也就是说,太平天国大起义伴随了咸丰帝一生。外患是指英、法、俄、美诸列强酝酿与发动的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诸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之前,就处于酝酿阶段,然后步步升级。他们先攻广州,次攻天津,再攻北京,直逼得咸丰帝北逃热河。一个年轻皇帝,对内要对付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农民大起义,对外要对付武装到牙齿的英、法、美、俄世界上几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的侵略,他感到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可以说,一个年轻而软弱的皇帝遇到了复杂且艰难的局势。不仅如此,咸丰帝还是个不争气的风流天子。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他即位之初,年轻气盛,也想干一番大事业,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的统治。汉史氏说:“观其初政,非不思振作有为。曾不数年,晏安如故。”他久居宫内,初涉政坛,对国内国外情况,均不甚了了。面对风云变幻的局势,他一筹莫展,便开始追求声色,贪图玩乐了。他恋女色。《满清外史》载:已而洪杨之乱日炽,兵革遍天下,清兵屡战北,警报日有所闻。奕詝(咸丰帝)置不顾,方寄情声色以自娱,暇辄携妃嫔游行园中。这里的园指的是圆明园。圆明园是一座大型皇家园林,兼有御苑和宫廷两种功能,距北京城40里。自雍正帝始,圆明园便成为清朝历代皇帝春秋驻跸之所,即是夏宫。圆明园景观各异,宛若画境。且礼节比紫禁城的要求可疏简些。皇帝为求舒适与方便,都愿意住在这里,前朝皇帝于三四月始入园,八月往热河木兰秋狝,然后回宫。咸丰帝比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极为贪恋园居。他是刚过新年即赴园。热河秋狝后,尚须返园,至十二月始还宫。或者干脆不往秋狝,一直在园中住下去。其原因在于宫禁森严,必须恪守祖制,不得纵情声色。所以,咸丰帝托言因疾颐养,在园内耽延时日。咸丰皇帝画像园居久了,在他眼前转来转去的全是清一色的满洲女子,不免生厌,便捉摸起婀娜多姿的汉族女子来。本来清代家法极严,入关之初,顺治帝之母庄妃,因福临春秋未壮,恐他日惑于女色,因于宫门外竖二块铁牌,上书:“敢以小脚女子入此门者斩。”小脚女子是指汉族女子,因满族女子是不缠足的。然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祖制也是可以打破的。某奸佞大臣为阿谀奉迎咸丰帝,便心生一计,“托言天下多事,圆明园地在郊外,禁御间,夜徼宜加严密。内侍既不敷用,且亲近左右,恐不能周至,今雇民间妇女入内,以备打更,巡逻寝室四周,更番为役。文宗(咸丰帝)旨允之。此数十女子,始得入内。每夕以三人轮直寝宫外,人执梆铃一,入夜则于宫侧击之。文宗因召入,随意幸焉”。理由可谓冠冕堂皇,然不过是为满足咸丰帝的心理变态的需求而已。以后,咸丰帝在这数十名年轻貌美的汉女中挑选出更为佳丽动人的,加以位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春。“文宗渔色,于圆明园隅,暗藏春色,谓之四春,世竞传之”。这四春是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她们都是良家女子,是被迫入宫的。《清稗类钞》对四春的称呼不同:“园中侍有五春之宠,所谓天地一家春者,乃孝钦后(慈禧)所居。其杏花春、武陵春、海棠春、牡丹春,皆汉女分居之。”除四春之外,咸丰帝还钟情于一位曹寡妇。这位山西孀妇,长得美妙绝纶,特别是一双小脚,不到三寸。她的鞋也与众不同,鞋底是菜玉做的,内衬香屑,鞋尖缀着光彩夺目的明珠。入宫后,“咸丰帝最眷之”。咸丰帝因近女色,不得不借助于秘药。《十叶野闻》记下了一个故事:咸丰中,贵阳丁文诚翰林。一日,上疏言军事,上大嘉赏,特命召见。上方驻跸圆明园。文诚于黎明诣朝房,候叫起。时六月初旬,天气甚热,丁方御葛衫袍褂,独坐小屋内。忽顾见室隅一小几,几上置玻璃盘一,中贮马乳蒲桃十数颗,极肥硕,异于常种,翠色如新撷者。私讶六月初旬,外间蒲桃(葡萄) 结实,才如豆耳,安得有此鲜熟者。方渴甚,遂试取一枚食之,觉甘香迥异常品,因复食二三枚。俄顷,腹中有异征,觉热如炽炭,阳道忽暴长,俄至尺许,坚不可屈,乃大惊。顾上已升殿,第一起入见己良久,次即及己,无如何,则仆地抱腹宛转号痛。内侍不得己,即令人掖以出,然尚不敢起立,亦不敢仰卧。其从者以板至,侧身睡其上,舁归海淀一友人家中。友,故内务府司官,习知宫内事,询所苦。文诚命屏左右,私语以故。友曰:“此媚药之最烈者。禁中蓄媚药数十种,以此为第一,即阉人服之,亦可骤生人道。与妇人交,药力弛则复其初。此必内监窃出,未及藏庋,而君误食之尔,然亦殆矣。”急延医诊视,困卧十余日始起。这位文质彬彬的翰林总算机智,装病脱险,没有露丑。但这媚药是咸丰帝所用则是无疑的。为补阳气之不足,咸丰帝常饮鹿血。他常近女色,毫无节制,身体愈来愈差。问御医如何才能使身体强壮起来,御医对症治疗,建议他可以饮鹿血,借以补阳分之虚亏。咸丰帝立命养鹿100余匹,每天都喝鹿血。北逃热河时,他还想带着这些鹿走。但由于兵荒马乱,未能如愿。咸丰帝还是个酒徒。但一饮即醉,一醉便耍酒风。“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所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大概他心中苦闷,借酒浇愁,拿人泄愤吧?他有些艺术细胞,爱看戏,有时亲当导演,甚至粉墨登场。无论在紫禁城,在圆明园,还是在热河行宫,他都经常点戏看。他亲自指导太监演戏,教过《教子》《八扯》等戏,并学习演唱过《朱仙镇》《青石山》《三岔口》《平安如意》《"四盟山》《问路》《羊肚汤》等戏。他当皇帝真不如当个演员更合适。他还吸鸦片。即位不久,他就吸上了鸦片烟。这种烟叫益寿如意膏,又称紫霞膏。太平军所向披靡,占领了半个中国,他“宵肝焦劳,恒以此自遣”。北狞热河后,江山有失掉的危险,他“更沈溺于是”,此时吸的鸦片叫福寿膏。咸丰帝就是这样一个不争气的风流皇帝。他恋女色,吃媚药,饮鹿血,嗜醇酒,喜观剧,吸鸦片,整天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他本来体质就差,还因骑马受过伤。那是“为皇子时,从猎南苑,驰逐群兽之间,坠马伤股。经上驯院正骨治之,故终身行动不甚便。咸丰初,京中市井语有“跛龙病凤掌朝堂'之谣,谓慈安善病也”。可见,他是个行动不便的"跋龙"。加之,纵情声色,所以“体多疾,面带黄”。看着一天天地衰弱下去的皇帝不知何时会丢下她们而去,那拉氏忧心如焚。面对咸丰帝的玩世不恭,温良的皇后钮祜禄氏,束手无策。工于心计且抱负远大的那拉氏,既看到皇帝不久于世,又深知皇后无能为力。那么,就只有靠自己。那拉氏在谋划着攫取最高的皇权。那拉氏之所以得到了咸丰帝的宠幸,是有原因的。一是姿容超群,美貌无双。她是天生丽质,无与伦比。她自己曾得意地对别人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美到遭人嫉恨的程度,可见有多么美了。《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大有唐明皇爱慕杨贵妃的浪漫味道哩!二是聪明伶俐,善体人意。智慧卓荦不凡,性格机敏善变。这为那拉氏邀得专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契机。《满清外史》记道:“少而慧黠。”《清稗类钞》记道:"有机智,遇事辄先意承旨,深嬖之。” 《慈禧外纪》记道:“以己之聪明智慧,遂蒙帝宠。”与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相伴,要想获得宠幸,善于揣摩皇帝的深层思想是必备的能力。那拉氏正具有这一特殊的能力。三是书法端腴,代批奏章。那拉氏天分极高,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慈禧)能草书,又能画兰竹”。那拉氏垂帘听政后,经常书写大幅的福、寿字赠给大臣们。这些草书的大字是蛮有功夫的。但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惟一的一份那拉氏的手书,即罢免恭亲王奕訢一切职务的上谕,计224字,其中错别字竟达11个,且语句不甚通顺。足见那拉氏原来文化水平不高,当然她的楷书还是临过帖的,说“书法端腴”,不算为过。那拉氏喜欢读书,有的记载她:“西后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炎炎夏日,她还在埋头读校古书,不能说学习热情不高。咸丰帝寄情声色,懒于国事。有些奏章,就让那拉氏代阅,“时时披览各省章奏,通晓大事”。甚至个别奏章,命那拉氏代笔批答。《慈禧传信录》说:“时洪杨乱炽,军书旁午,帝有宵旰劳瘁,以后(懿贵妃)书法端腴,常命其代笔批答章奏,然胥帝口授,后(懿贵妃)仅司朱而已。”《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大约开始是慈禧协助整理奏折,继而阅览各省章奏,后来是由咸丰帝口授,她仅记录而已。这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那拉氏当时还不具备处理奏章的政治经验和广博知识,况且咸丰帝也不会放手地把如此重要的政务交给她。然而,即便如此,她也会因此而博得咸丰帝的欢心。四是相机而行,参与政事。据说,关于任用曾国藩去镇压太平军一事,那拉氏是起了作用的。《慈禧外纪》说:“劝咸丰帝任用曾国藩,节制各师,借给湘军粮饷,无有缺乏。曾国藩得以平定粤匪,慈禧之力也。”同时,那拉氏也有意识地向咸丰帝建言,议论政事。《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咸丰帝如正在焦思积虑时,她恰好进一言,也许会博取好感。但是,清朝皇帝一般不准后宫参与政事。时间一久,“帝浸厌之,尝从容为孝贞后(慈安)言妃机诈”。一旦发现咸丰帝不满,那拉氏便急流勇退,“后(懿贵妃)亦敛迹”,马上蛰伏起来。善观风色的那拉氏,能相机行事,知道进退。五是诞生皇子,地位愈宠。咸丰帝沉迷那拉氏,时有召幸。那拉氏终于在入宫四年时,即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日)生了个儿子。这是咸丰帝惟一的儿子,是为载淳。母以子贵,那拉氏的地位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清皇室四谱》记道:“六年三月生皇子,是为穆宗(同治帝)。旋诏晋懿妃,十二月行册封礼。七年十二月晋懿贵妃。”可见,那拉氏地位的遽变,关键是因为她诞育了咸丰帝惟一的一位皇子。因此,她才由第四级的嫔,而为第三级的妃,而为第二级的贵妃了。因无皇贵妃,所以实际上,除皇后外,她已跃居后宫第二位了。但由于备受宠幸,且诞育了皇子,其实际地位已在孝贞皇后之上了。咸丰帝寄情声色,切盼得子;那拉氏声色兼备,恰诞一子。那拉氏既凭借与生俱来的自身特有的优选条件,又利用了咸丰帝对声色的追求迷恋,所以,她妃嫔的品级急速晋升。艳丽的外貌、机敏的性格、端腴的书法、恰当的进言和惟一的皇子,这一切就构成了那拉氏得宠的原因。实质上,她的角色已经成为后宫第一位了。阅读原文阅读 举报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慈禧太后获得咸丰皇帝宠幸之谜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慈禧太后获得咸丰皇帝宠幸之谜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接班人问题触发了庚子国变
  金满楼光绪皇帝之所以能接任皇帝之位,事实上是因为表兄&堂兄同治皇帝过于的短命,因为在他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这给当时的皇位继承问题带来极大的困扰。按常例,同治是“载”字辈,应当从下一辈也就是“溥”字辈中挑选继承人为同治立嗣(同治名载淳,光绪名载湉,宣统名溥仪)。当时在“溥”字辈中,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最大,按理应当立他。但这个提议遭到很多皇族近支的反对,他们认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的亲生子,而是由旁支过继的,在血缘上差了很多。慈禧太后当时也反对由溥伦继位,因为一旦立了“溥”字辈,她就变成了太皇太后,按祖制就不得垂帘听政而必须退出政治舞台,这是她所不愿意看到的。在慈禧太后的坚持下,醇亲王奕澴的长子载湉被立为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慈禧太后之所以要立光绪,主要原因是光绪的父亲是咸丰的亲弟弟、母亲又是自己的亲妹妹,而且皇帝年幼,便于操纵。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光绪承继的是咸丰皇帝的帝位,慈禧太后由此便可以继续以皇太后的名义垂帘听政。但是,这样的解决办法打破了祖制并引发了“礼仪”之争的问题。同治和光绪都是“载”字辈,同治死后无嗣,而光绪承继的是咸丰之位,那同治的位置就不好办了,因为等于到了他那里便“断了后”,而同治的皇后(状元崇绮之女)更是麻烦,她这个皇后按理本应该升为皇太后的,但如此一来没了名分,在宫中不明不白的,最后被迫在同治死后的次年吞金自殉。在同治和皇后大葬之后,有个名叫吴可读的吏部主事在一座废庙中仰药自殉,以“尸谏”的形式抗议慈禧太后这种破坏祖制的做法,他还留下遗疏指责慈禧太后贪恋权位,不给同治皇帝立后,罔顾亲情。事件发生后,举朝震惊,自知理亏的慈禧太后只得拟定了另一个办法,那就是下诏称光绪承继咸丰帝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后,等生有皇子即承继同治帝为嗣。也就是说,等光绪到时生了儿子,将作为同治的子嗣继位,这样才算把名分问题摆平。光绪进宫的时候只有四岁,便由既是姨妈又是伯母的慈禧太后照管并亲自过问小皇帝穿衣、吃饭、洗澡、睡觉等生活琐事。但慈禧太后在教育孩子方面并不是什么行家里手,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就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案例。据宫中的太监说,光绪对慈禧太后的称呼是“皇爸爸”,不知何解。由于其至高无上的威权,慈禧太后在对待光绪的教育方法上也是十分的粗暴性急,光绪稍微不合己意,便是讥讽、呵斥甚至责打,这对后来光绪的性格影响极大。小时候的光绪胆小怕事,听到打雷或者大点的声音往往都会颤抖哆嗦。慈禧太后过分的责罚,严重打击了光绪的自信心,以至于其性格既懦弱怕事,但在青少年的时候又会出现强烈的逆反,正如光绪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的表现一样。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每在被自己父母讥笑或者虐待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但在父母的威权下,这种逆反心理又诱发一种内疚感,从而否定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这种环境长大下的儿童往往患得患失,做事情犹豫不决,缺乏自信。与同治一样,慈禧对光绪造成了巨大的阴影,以至于影响到他的一生。在自卑的同时,光绪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消极反抗,比如见慈禧太后时总是一脸死相,让慈禧太后十分扫兴。这两人的关系,就象是噩梦一样。光绪亲政后逆反的表现,更是加重了慈禧太后对光绪的不信任,在她眼里,光绪始终是个懦弱自卑、犹豫不决、依赖性强、难以独当大任的孩子,她在光绪亲政后对朝政的不断干涉和把持,很大原因就是出于这种心态。但慈禧太后从不去想的是,光绪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格心理存在严重缺陷的人,正是因为她的粗暴教育所造成的。光绪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作为慈禧太后的傀儡而存在。就连在后宫生活中,慈禧太后也要对光绪加以控制,比如众所周知的光绪选妃事件,结果造成光绪和隆裕皇后(慈禧太后的侄女)长期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两人在一起经常是默坐无言。而光绪后来喜欢的珍妃,却一直为慈禧太后所厌恶。甲午战败后,光绪愤而欲行变法,但维新不过百日,便遭到慈禧太后的扼杀。苏继武在《戊戌朝变纪闻》里描述了这次政变,说慈禧太后称“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而恽毓鼎也在《崇陵传信录》也提及此事,慈禧太后当时怒骂光绪说:“我抚养你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战栗了半天,说:“我无此意”。慈禧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随后,光绪便被软禁在瀛台。瀛台本为圆明园三海中的一小岛,三面临湖,只有一桥可以进出。不仅如此,慈禧太后又派来心腹侍卫对瀛台严密看防,光绪的任何举动,都会有人向慈禧太后报告。《金銮琐记》里说,光绪有一次逃到西苑门口,被多个太监强扭发辫拉了回去;还有人就亲眼看见光绪因要上朝而出灜台后,仰首向天而望,刚甩开身边的人走到乾清门,便有太监十余人阻拦去路。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怕民间舆论对她不利,于是又让太监们到酒肆茶坊里去传播谣言,诋毁光绪的种种昏庸不道,无端迷信西法,甚至谋杀太后(此事的有无,目前尚无定论)等等,这下反让人觉得都是光绪的不是,而慈禧太后训政便是理所当然。如此一来,光绪就更加孤立了。但是,限于皇帝的名分,光绪虽然人被幽禁,但每日还得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之下,像个木偶一样上朝召见臣工,这种苦处比禁锢独处恐怕更要痛苦百倍。每次临朝,光绪被置于大庭广厦之中,声音笑貌无一自然,如颠、如聋、如哑,而大臣们对光绪也是以颠聋哑视之,仿佛对待空气一般。《崇陵传信录》里说:“至戊戌训政,则太后与上并坐,如二君焉。臣公奏对,上嘿不发言,有时太后肘上使言,不过一二语止矣。迁上于南海瀛台,三面皆水,隆冬冰坚结,传闻上常携小奄踏冰出,为门者所阻,于是有传匠凿冰之举。上常至一太监屋,几有书,取视之,《三国演义》也。阅数行掷去,长叹曰:‘朕不如汉献帝!’”令慈禧太后不快的是,外国使馆常来打听光绪的境遇,颇有干涉之意。对此,慈禧太后深以为恨,便将光绪生病的消息公然诏告天下,并为之延请名医,以证明自己训政的合理性。在历史上,对天下子民公布皇帝病情的事情是极为罕见,因为这往往有皇帝将不久于人世的政治含义,而各省督抚或诧异,或觉得这是废帝的前兆,大都不敢从命。事实上,早在戊戌年(1898年)坊间便盛传天津阅兵行废立阴谋之说,尽管那不过是空穴来风,但也未必就是无稽之谈。戊戌政变后,废立的传闻更是甚嚣尘上,京师即传出消息说“皇上病势沉重,恐致不起”。公使们对此的反应,一方面是出于礼节,一方面也是担心有人要谋害光绪,当时“驻京各国使臣闻圣躬不豫,均诣总署问安,并叩致病之由”。在当时北京的外国使馆人员中到处流传着这样的谣言:“皇上被毒死了”,“皇上病得很重很重”,“皇上被囚禁了”,“新的皇位继承人已经选定”等等,而坊间传闻慈禧太后在政变后不断的处死太监(确有其事),更是加剧了这种恐慌情绪。在外国人中间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字林西报》不断发布消息,暗指光绪帝已经被谋害,并暗讽各国使节有权知道真相,“这些人都是被遣到中国皇帝的宫廷中充当代表的,而不是被派遣到一个窃居中国宫廷的僭篡摄政那里的。”外国公使以之所以对废立传闻如此有兴趣,主要是他们大都对维新的光绪皇帝持同情态度而不愿意看到守旧的慈禧太后再度执政。在这些人中间,英国方面表现最为积极,他们的兵舰在戊戌政变之后便开到大沽口外,以示对事件的关注。在主管外务的庆亲王奕劻向英国公使窦纳乐辟谣并表示光绪帝情况良好时,窦纳乐则提出消除外界疑虑的有效办法,那就是“找一位外国医生为光绪看病,并签署一份光绪的健康证明书”。为了防住外国公使们的口,清廷最后只好邀请法国使馆医生德对福(Dr.Detheve)给光绪帝看病并证明病况,结论是“病势无大碍,惟患血虚之症”。废立之说传开后,地方实力派也纷纷表示反对,两江总督刘坤一约湖广总督张之洞一起争言不可,但后来张之洞突然后悔,途中将折子追回。刘坤一得知后笑道:“香涛见小事勇,见大事怯,姑留其身,以待后图,吾老朽,何惮。”遂复电荣禄,曰:“君臣之义至重,中外之口难防。坤一所以报国者在此,所以报公者亦在此。”荣禄以坤一电入奏,慈禧太后因惧而止。不仅如此,国人对此也是一片哗然,上海的候补知府经元善在众人拥戴下,征得万人签名,上书反对废立之事。慈禧太后得知后大怒,命立刻捕杀经元善,幸好他及时的逃到了澳门才幸免于难。在经历了这么多波折之后,“废立”之说也就偃旗息鼓,而突然改成了“建储”计划。事实上,在当时“皇权神圣”的情况下,废黩光绪皇帝并非易事,而慈禧太后改立“大阿哥”也是另有隐情,这往往是研究者所通常所忽略的。隐情之一,由于光绪皇帝从小就身体较差,从后来的一些病症记录来看,他患有长期肾炎等疾病并导致经常性遗精甚至早泄,其有无生育能力本身就是很大的疑问。对于这一点,慈禧太后想必也是心知肚明,毕竟隆裕皇后是她的亲侄女。隐情之二,由于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时可能存在谋逆慈禧太后的“围园之谋”,这让慈禧太后在感到伤心的同时,自然而然的想到自己早逝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在之前的许诺中,光绪皇帝生下儿子后将作为同治皇帝的嗣子继承皇位,但考虑到光绪皇帝的身体状况,慈禧太后只能通过立大阿哥的方式来为同治立嗣。另外,由于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是幼年继位,这种幼皇帝的朝政制度不仅隐患巨大,也令大臣们感到忧心忡忡,假如光绪皇帝无后,而慈禧太后已经年岁渐高,一旦两人发生意外,必然要再次立一幼年皇帝,这将对未来的朝政带来不可估量的危险。由此,以“立大阿哥”的建储方式作为备选,也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候补皇帝的教育,为其将来的执政打下良好的基础。毕竟,一个合格的皇帝是需要多年培养的,并不是说上位就上位的。对清宫内幕颇有所知的御史恽毓鼎在《崇陵传信录》里说,当时最热心己亥(1899年)建储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同治皇后的父亲承恩公崇绮,他在同治及皇后死后便久废在家,郁郁不得志;第二位是同治原来的师傅大学士徐桐,他当时虽然已届八十岁,却常常倚老卖老,贪好弄权;第三位礼部尚书启秀,他在戊戌政变后受徐桐举荐入了军机处,也就跟在徐桐的后面想“邀定策功”。在恭亲王奕訢去世后,当时军机处以礼亲王世铎为首,但世铎是个保守中庸的老官僚,当时最受慈禧太后信任和重用的其实是大学士荣禄,可谓是言听计行,大权实归。徐桐几个人商议好后,便让启秀先去见荣禄,探听下他的意思。荣禄听后大惊,赶紧将启秀打发走,并令门房将访客全部拒之门外。启秀走后,徐桐和崇绮来到荣禄府上,不得其门而入。不过,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却描述一个更加有趣的画面,说徐桐和崇绮将废立之奏稿密请慈禧太后阅后,慈禧太后说:“你两人须先同荣禄商定”。于是两人便去见荣禄,说奉太后懿旨,将此稿给荣禄看。荣禄接稿看后,突然以手捧腹大叫道:“啊呀,这肚子到底不容啊,适才我正在茅厕,泻痢未终。闻两公来有要事,提裤急出,今乃疼不可忍”。说完,荣禄丢下他们两个跄踉奔入,良久不出。这时天正严寒,徐桐二人纳稿于袖,移座围炉。再说荣禄,其实他哪里是什么肚子疼,其实是偷偷出去找幕僚樊增祥商议对策去了,却把徐桐和崇绮两老头撂那儿了。等荣禄回来,他又说:“刚才还没看明何事,今请一看”,于是又接过奏稿看了数行,随后便突然将稿子往火炉里一塞,火焰腾起,荣禄还连声说:“我不敢看哪!”(好个奸猾的荣禄!)徐桐大怒,说:“此稿太后阅过,奉懿旨命尔阅看,何敢如此”。荣禄说:“我知太后不愿作此事”。徐桐两人争说实出太后之意。荣禄说:“我即入见,果系太后之意,我一人认罪。”于是荣禄便去见慈禧太后,痛哭碰头,说冒此大险,万万不值,一旦招起大变,恐怕祸及太后,慈禧太后这才惧而不敢作。对于此事的结局,《崇陵传信录》作了一个稍微不同的描述,说荣禄去见慈禧太后说:“传闻说将有废立之事,是真的吗?”慈禧太后故作敷衍:“没有啊。这事行得通吗?”荣禄说:“太后要做的话,谁又敢说三道四呢?只不过皇上罪行不明,要是外国公使起而干涉的话,这不可不惧啊。”慈禧太后说:“事情已经泄露出去了,这可怎么办?”荣禄说:“倒也无妨,皇上春秋已盛,仍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弟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子,兼祧穆宗(同治),育之宫中,徐篡大统,这样就师出有名了。”慈禧太后沉吟良久后说:“你说得很对。”几天后,慈禧太后召集近支王公贝勒、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南上两书房、翰林部院尚书在仪鸾殿开会。当时人都以为要行废立之事了,内廷苏拉还说:“今日要换皇上了!”不过最后诏书下来,却是立溥儁为大阿哥之事,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乙亥建储”。荣禄这个人,一向喜欢在幕后操作,对于废立之事,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清人笔记上还记载了他寻访李鸿章意见的事情。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里说,荣禄将废立之事告知李鸿章后,李鸿章起而大声道:“此何等事,讵可行之今日。试问君有几许头颅,敢于尝试此事?若果举行,危险万状。各国使臣,首先抗议,各省疆臣更有仗义声讨者,无端动天下之兵,为害曷可胜言。东朝圣明,更事最久,母子天伦,岂无转圜之望。是在君造膝之际,委曲密陈成败利钝,言尽于此”。荣禄听后急忙回报慈禧太后,说以此事不可行。《语林》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荣禄去见慈禧之前,先拜访了李鸿章。当时李鸿章因为甲午战败,声誉扫地,虽说是入阁办事,实际上无事可做(清代内阁大学士与军机大臣非同日可语也),每日只是闲居贤良寺,门可张罗。一日荣禄来访,两人深谈至晚餐,这时,荣禄屏退左右,说:“太后将行大事,天位当易,惟亡命者肆意鼓吹,恐友邦为所惑,夙知公娴习外情,烦一探其向背。”李鸿章说:“我办外交数十年,皆人先谒我,且此系内政,先询人,失国体。如必询,当授我以两广总督,我先于泰晤士报传其风说,届时外宾必来贺我,询我以国事,我可就而探之。”荣禄大喜,回报慈禧太后不久,李鸿章便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外国公使们听说李鸿章调任两广总督,纷纷来贺,于是李鸿章便转叩其意,外国公使称他们国书是致光绪帝的,今易帝位,是否继续承认,尚须请示本国云云。李鸿章后来便说外国公使不愿承认新帝,于是内禅之议暂止,最后只是立了大阿哥。随后,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诏书:“朕冲龄入承大统,仰承皇太后垂帘训政,殷勤教诲,巨细无遗。迨亲政后,正际时艰,亟思振奋图治,敬报慈恩。乃自上年以来,气体违和。惟念宗室至重,前已吁恳皇太后训政一年有余。朕躬总未康复,郊坛宗庙诸大祀,不克亲行。值兹时事艰难,仰见深宫宵干忧劳。不遑暇逸,抚躬循省,寝食难安。敬溯祖制缔造之艰难,深恐勿克负荷。且入继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俟朕生有皇子,即承继穆宗毅皇帝为嗣。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诸病何能望愈,用再叩恳圣慈,就近于宗室中慎简贤良,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为将来大统之畀。再四恳求,始蒙俯允。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继承穆宗毅皇帝为子。钦承懿旨欣幸莫名。谨敬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为皇子。将此通谕知之。”在皇亲近支中,慈禧太后最终选了端王载漪的次子溥儁为大阿哥人选。载漪为道光第五子奕誴次子,咸丰十年(1860年)过继给瑞亲王绵忻为孙,袭贝勒爵位;1889年加郡王衔;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被封“瑞郡王”,不巧诏书错写成了“端郡王”,后来便因错就错改称“端王”了。载漪的福晋,一说是慈禧太后弟弟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另一说是慈禧太后的养女,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载漪的福晋经常出入宫中,颇得慈禧太后的欢心。由于名位和才干并不突出,载漪在戊戌政变之前少有建言,不为人所注意。但“废立”之说兴起后,载漪很快被推到了前台,而他也绝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稍纵即逝的机会,随后他几乎是不择手段、费尽心机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以图把儿子溥儁扶上皇帝的宝座。按照慈禧太后的懿旨,溥儁是按当年吴可读之议而入继穆宗同治为嗣,名号为“大阿哥”。随之,十五岁的溥儁被接到皇宫内弘德殿读书,由同治帝的岳父承恩公崇绮和原同治的帝师大学士徐桐为师傅。溥儁的太子地位,很快便在其本生父端王载漪周围形成“大阿哥党”,当时有军机大臣刚毅、大学士徐桐、礼部尚书启秀、户部尚书崇绮等人,此外还有庄亲王载勋、载漪的兄弟载濂、载澜等人。这些人当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刚毅、徐桐为代表的顽固守旧官僚,他们不通外务,一贯仇洋;另一类则是以载漪弟兄为首的满族亲贵,这些太子党从小便不学无术,却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当他们听说外国公使试图阻挠“废立”之后,更是群情激奋,恨得牙痒痒。由此,这两类颟顸宵小之徒凑在一起,在庚子年胡搞一气也就不奇怪了。据李希圣在《庚子国变记》中记载,清廷悬赏十万两白银捉拿康有为,但港英政府却对康有为严加保护,刺客不得近身。慈禧太后得报后大怒:“此仇必报!”并将身边的玉壶摔碎在地。(15)英国、日本等国庇护康有为、梁启超等乱党的举动和对光绪超乎寻常的关心,让慈禧太后很是不安,她总觉得洋人是在质疑自己在戊戌政变后执政的合法性,由此也成了她的一块心病。载漪等钻营之徒很好的利用了慈禧太后的这块心病,当他们听说外国公使试图阻挠“废立”之后,更是群情激奋,恨得牙痒痒了。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禧太后遗体被侮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