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连道林格雷的画像英文版人物介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精心收集的精品文档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12:47: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资料大全.DOC
官方公共微信林金福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林金福
1999 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2002 年以本专业第二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2003 年以全班专业第一的专业成绩转到油画系从师陈丹青和忻东旺等老师学习!其间连续三年获得清华之友奖学金·2006年考本校研究生,专业成绩第一,因为外语成绩不够未录取。2006 毕业于清华大学油画系至今为北京职业艺术家。[1]外文名JEFF LIN别&&&&名林子渊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职&&&&业画家 艺术家毕业院校清华美院主要成就人体油画 雕塑代表作品眸 琴 烛 白舞鞋
1999 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校雕塑系
2002 年以本专业第二考入美术学院雕塑系,
2003 年以全班专业第一的专业成绩转到油画系从师和等老师学习!其间连续三年获得清华之友奖学金.
2006 毕业于油画系[1]2013 +想像无限——青年艺术家计划- (北京中华世纪坛)
2013 ++时代观照-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巡回展 +(北京 上海 武汉 成都 西安 深圳)
2012 五张作品入选《Secret Love暗恋》(瑞典斯德哥尔东方博物馆)(哥德堡世界文化博物馆)
2012 博宝首届青年油画展 获得特等奖 (北京银河空间美术馆)
2012 三张作品参加2012新写实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2011 “笔尖的修行”新古典精神油画展(北京兰CLUB)
2011 经典的魅力:青年油画家邀请展 (北京马奈草地)
2009  受台湾廖英鸣基金会邀请三张作品参访台湾 (台中市文化中心)
2009 “天工开悟”当代实验艺术作品邀请展 (北京宋庄当代美术馆)
2008 根尚国际艺术空间&寒流&联展 (北京798 )
迎奥运一号地艺术家联展 (北京一号地)
2008 雕塑参加”热土”中国人文北京一号地国际艺术家作品展
2007 “融合与创新---2007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首都博物馆)。
当代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作品展 获得铜奖(今日美术馆)作品为美术馆收藏
2006 《精神与品格 — 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厦门美术馆.)(作品已 被私人收藏)。
2006 澡堂系列(共九张)参加美术学院毕业展!其中六张作品被香港和北京的收藏家收藏。
2005 &&人体&&入选清华工美杯师生作品展(清华美院展厅)[1-2]
他自小就与艺术结缘,比如他在初中是合唱团的团长,中专演过话剧,大学又入选了艺术团舞蹈队。而他的专业之前在中专四年是学的雕塑系。当时还是速写协会会长。四年的雕塑和速写的学习让他有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对人体结构也有了深入的了解。从大学的毕业创作的洗澡系列,他选择的题材和他之前的学雕塑对人体熟悉应该颇有关联。他的画,没有现时许多不成熟的当代艺术家那样娇情和故弄玄虚,特别的是他的不少作品还常常采用传统的面对模特儿写生的方式进行的,这在当下喧嚣的的艺术环境下更是稀少,他的这种创作方式在他的同龄人里面也算是一个另类!其表现手法远可以追溯到委纳斯贵兹,近可以想到和,而金福的人体作品多了些自己的细腻和敏感,以及对男性美的一种特殊又偏执的!敏感的气质,细腻的笔触,朴素的情感,扎实的造型,挑逗着人的神经,挑战主流的文化,构成了林金福以及他的作品总体的印象。[1]陈丹青的评价---2007年,林金福大学刚刚毕业时《新周刊》的记者就问过陈丹青“有没有新一代有潜力的新锐青年艺术家进入你的视野,陈丹青在回答中就提到了林金福的名字,问丹青作何评价。他回答是“我不急于作评价,一朵花刚开,别评价,让他长大,盛开!”
2009年,当陈丹青先生在看了林金福的人体油画创作的评价是: “所有艺术学院的学生都画人体习作,但人体创作却是罕见——尤其以男子的裸体作为主题。林金福自清美毕业三年多了,迄今仍持续在画布上追慕少壮男体的矫健与青春,这条窄路也许因他的坚执而越走越宽。肌肉与形体固然是雄健之美,倘若金福还能画出男体的忧郁和神秘,他的男体画面,或许会有更成熟的意境。”
2010年 陈丹青看到林金福的第一张古典系列的作品《眸》时更留言道:&金福:这是你最好的人体,进一大步,则有卡拉瓦乔的意思,整体,鲜明,内在,面孔表情性感而感性,抛弃了过度姿态化和繁琐的刻化……为你这幅画高兴!& 。[1-2]
彭锋的评价---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金福和他的画。我记得是在看完一位艺术家工作室后,路过金福的工作室,不经意间看见了他挂在墙上的《眸》。作品仿佛散发出一股神奇的力量,将我牢牢吸引过去。我们一行人进入金福的工作室,在那里还看到了《琴》、《白舞鞋》和《卧女》。这几幅画加在一起,让我觉得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不同寻常。它们不是偶然的产物,不是对某种样式的模仿,而是进入了一种相当自如的表达,看得出来是经过审慎选择的结果,是心灵的产物。尽管高超的写实技巧容易掩盖画家的内心世界,但我们还是能够透过画面感受作者心灵的纯净。我都不敢相信,面前的这个小伙子在喧嚣的北京生活了长达十年之久。画面的高贵和静穆,让我想起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艺术的赞叹。纯正的油画品格,让我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的作品。金福的画,让我穿越时空,仿佛进入了久远的地中海文明。
随后我看到金福更多的资料,得知他在创作这些作品之前,还尝试过一些不同的风格。比如,有个阶段可以看到李希特的影响,还有个阶段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痕迹。但是,只有到了这个新的阶段,金福才终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里所谓的适合,与观念和技术无关,与感觉有关,与个人气质和生命体验有关。如果从绘画史上来看,金福正是通过一种不断“退步”,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让自己的创作接上了地气。金福的这种探索历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与科学不同,艺术没有明显的进步的历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艺术样式,不再以线性的顺序展开,而是以星座的形式环绕。对于艺术家来说,那颗最亮的星,一定是在感觉上离自己最近的,但不一定是在时间上离自己最近的。它有可能是一颗早已死去的遥远的星辰,经过漫长的跋涉,其光芒今天才抵达视域范围。对于金福来说,古典写实油画,就是离他心灵最近的那颗星辰,尽管它在时间上远比其他艺术样式更久远。金福执着绘画,目的是什么呢?在照相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写实油画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对客体的再现。绘画的再现,可以让对象超越时空的限制而获得永恒。就像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所喻示的那样,画像可以让人抵抗时间的侵蚀,容颜不改,青春永驻。但是,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绘画的这种功能即被取代。金福耐心细致地刻画他的人物,与摄影师给他们拍摄肖像有何区别?金福并不回避这个问题,也不希望采取复杂的方式来应对它。在他看来,之所以不辞辛劳去描绘一个对象,原因是要把他们从日常对象转变为理想对象,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金福对绘画的这种朴素看法,在标新立异的当代艺术界并不多见。但是,它却与古老的美学理论形成回响。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比历史更接近真理,因为诗不仅描写已经发生的事物,而且也描写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的事物。可能的事物,就是理想的事物。艺术不仅再现现实,而且表达理想。正因为艺术可以体现理想,它才不可能被纯粹的机械复制技术所取代。[1-2]
金福在他的作品中表达和追求理想。在通常情况下,有理想意味着乐观主义。但是,金福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甚至有些悲观。艺术中对理想的追求,与生活中的悲观主义倾向,似乎很不协调。这再一次让我们想起古希腊的艺术。温克尔曼将它们的审美特征概括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包括温克尔曼在内的欧洲启蒙思想家都一致认为,这是古希腊人的乐观主义的体现。古希腊艺术的美是古希腊人生活的美的反映。但是,尼采却不这么认为。尼采的逻辑是,生活与艺术是两回事。生活中所缺乏的,通过艺术来补偿。乐观主义者,不需要美的梦幻和理想,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得到满足。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的人,往往是现实中的悲观主义者,他们需要艺术的慰藉,才能渡过生活的难关。尼采的这种解释,深化了我们对古希腊造型艺术之美的理解,也为我们理解金福与他的作品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持。金福也是在他的艺术中寻求生活中所缺乏的那种精神慰藉。
不过,金福似乎并没有严格地维持生活与艺术的边界。他对绘画是如此地投入,以至于模糊了角色与演员的区别。金福从一个相反的方向,与当代艺术走到了一起。尽管与当代艺术家将艺术降低为生活不同,金福力图将生活提升为艺术,但结果一样,都是取消生活与艺术的边界。生活与艺术的边界的模糊,会让梦幻逼真,也会让真实虚幻。如同庄周梦蝶所喻示的那样,真实与虚幻可以颠倒。这种颠倒关系,让金福的作品蕴含的信息变得复杂起来。与唯美主义者不同,金福的人物在美的外观下,潜伏着某种紧张、不安和莫名的力的涌动。
由此,金福所塑造的人物,不仅是美的,而且是强健的。这两种审美特征,在西方美学中是相互独立的。尼采就看到,古希腊艺术不仅有制造梦幻的造型艺术,而且有制造沉醉的悲剧艺术。前者就是所谓的日神精神体现,后者则为酒神精神的彰显。在西方美学随后的发展中,这两种审美特征逐渐发展为相互对立的优美与崇高。在造型艺术中,通常用女性来表现优美,用男性来表现崇高。然而,在金福的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用男性来表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对立,在金福的作品中达成了和解。我们在古希腊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和解。因为古希腊人心目中的美,可以超越性别之上。优美与崇高的对立,只是在后来的文化中被不断加强。金福用男人体来表现优美,不由得让我们想起美在古希腊的起源。真正的美,不像后来的美学家所总结的那样,是小巧、光滑、透明等单一的特性,而是一系列矛盾的冲突与和解,是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正因为如此,温克尔曼在描绘古希腊艺术中的美的时候,采用了一系列反义词,认为它们“就像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静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在希腊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是处在一切激情里面。”[1-2]
如果真是这样,尼采所区分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就不应该视为截然分裂,而应该被视为统一整体中的两面,就像白天和黑夜构成一个整天,或者像阴阳构成的生命和谐。金福所塑造的人物,让我们看到了阴阳和谐的理想。在席勒看来,这种理想只存在于古希腊。由于现代社会分工和分裂,理性与感性,崇高与优美,阴柔与阳刚,就不再能够统一起来。金福的作品,让我们想起席勒所憧憬的那种理想。优美的外观制造日神般的梦幻,涌动的力量制造酒神般的沉醉。那种从醉生梦死中迸发出来的美,如同从容的绝唱,袅绕而动人心魄。
日于芝加哥[1-2]
司汗的评价---林金福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际。他运用古典油画技法寻求并重建现代中国男性的“古典美”。
肖像和裸体研究是所有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一个艺术主题,赤裸的男性身体是罕见的。林金福是中国艺术家当中极少数的一位即以男性身体的美作为创作主体。他在福建省美术学院学习了四年雕塑,后又考入清华美院油画系,成为知名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陈丹青的学生。关于林的油画《眸》,陈写道:“这是你最好的作品,前进了一大步,有卡拉瓦乔的意思,整体,鲜明,内在,面部表情性感又感性,抛弃了过度姿态化和繁琐的刻画。”
我们曾在瑞典的展览上给林起了“卡拉瓦乔”的绰号,部分是因为有些人觉得中国人的名字拗口。那些知道西方艺术史的人也清楚林的艺术具有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熟知中国艺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艺术家学习和使用西方油画技术至少已有150年,像钢琴音乐和歌剧一样,这不再仅仅是欧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和表现形式与中国的传统审美相结合,给了艺术家更大的自由,这一切促成中国成为一个艺术的大熔炉。文革结束后解除了各种束缚,意识形态获得了更大的自由,除此之外,传统和现代重叠,东西方文化融合,林处在中国艺术生活成为世界焦点这个大背景下。林金福和其他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可以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但我所关注的并不是西方还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影响,而是作品展示的内容如何反射出艺术家所生活的时代与环境。
+林金福的油画是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突破,在中国的传统中,对于性和性行为是极为保守的。由于赤裸的身体容易使人联想到性,因此此类的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没有空间。唯一的例外是春宫图,但这也严格地仅供私人使用,并不能公开展示。
从2010以来,林金福的作品如《眸》和《琴》除了表现男性的张力以外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明显的忧郁。这种令人愉悦的美感突破了男女性别的差异,或者说是结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点,林的作品《白舞鞋》清晰地展示出了这种特征。
这种美也存在于中国文学中。林金福钟爱一本18世纪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书中有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性别的界限,体现了中国古典美的特质,它超越了性别差异。
对于艺术之美,林说到:“我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人,我一直对人体以及人物的表情很感兴趣,人类是自然界最美丽的形象,更是艺术表现永恒的主题,所以我想追求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由衷的赞美,希望这种美是原始的,宁静的,不带偏见的超然痛苦的,纯粹的美。”
瑞典东方博物馆馆长 :司汉,2012于瑞典
中国油画报的评价:初见金福时隐隐中感觉到他的不同:内秀而又具有激情,内敛而质朴,追求完美而兴趣广泛。与陌生人接触时的羞涩和论及艺术作品时的热情洋溢,判若两人,同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激情。他不善言谈,默默地将深沉而细腻的情感凝聚于平滑的画布,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体悟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他不是当代浮躁的弄潮儿,不是追名逐利的名利奴。希望他能继续保持着这种坚执与不断追求的品性,保持这种淳朴,超越自我的迷障,继续完善自我。让我们等待他的成长,盛开吧!
博宝艺术网的评价:林金福是博宝艺术网合作艺术家,是当代杰出的之一,擅长的创作,多年研究对执着的探索和研究,创作生活但却有丰富的思想性,参加国内外多次展览活动,并且多次获奖,赢得殊荣。他创作的多幅油画被海内外人士收藏,有一部分被美术馆收藏,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值得挖掘潜力的艺术家之一。
通过林金福先生的人体油画作品,可以感受到人的皮肤质感,男性与女性身体的奇妙的区别,分别所具展现出的各自的美,通过人体油画作品作为媒介,令我们更懂得欣赏、探索和认识美得内涵和定义。一幅名为《三美神》的男性人体油画作品,是艺术家从欧洲宗教传说的三美神的传说出发,用三位美貌的男人体崭新啊,借着这个美丽的名字传达了男性独有的美的一面。
随着国家物质及文化文明的逐步提高,人体艺术会逐步被大众认识、理解和接受的。认识终究是要有一个观念的更新和认识的过程的,当然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对中国的人体艺术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力,相对于西方千姿百态的人体艺术,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体艺术表达方式。[1-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易车旗下网站
易车旗下网站
已经有条点评
已经有条点评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开题报告《道林格雷的画像--唯美,以道德的名义》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开题报告《道林格雷的画像--唯美,以道德的名义》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0|
上传日期: 23:47:1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开题报告《道林格雷的画像--唯美,以道德的名义》.PDF
官方公共微信道林·格雷的画像(英国奥斯卡·王尔德1891年作品)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英国奥斯卡·王尔德1891年作品??????????全部展开收起
收藏 查看&道林·格雷的画像(英国奥斯卡·王尔德1891年作品)
道连·格雷的画像一般指道林·格雷的画像(英国奥斯卡·王尔德1891年作品)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英国著名戏剧家、小说家的作品。道林格雷是一名长在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极其俊美,并且心地善良。道林见了画家霍尔沃德为他所作的画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在画家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他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道林刚开始时不以为然,但当他玩弄一个女演员的感情致使她自杀之后,发现画像中的道林发生了邪恶的变化。恐惧的道林没有克制,反而更加放纵自己的欲望。道林美貌依旧,画像却一日日变得丑陋不堪。十八年后,基于对画家作品的憎恶以及对自己丑陋灵魂的厌恶,道林谋杀了画家霍尔沃德。之后,那位女演员的弟弟前来寻仇,被道林巧言欺骗,最终死于非命。正是女演员弟弟的死亡唤醒了道林的良知,他举刀向丑陋的画像刺去,结果自己离奇死亡。他的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却年轻如初。作&&&&者(英)奥斯卡·王尔德类&&&&别小说发表时间1890年
《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年轻貌美的道林·格雷看到画家巴兹尔·霍尔华德为他画的自像后,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他在巴兹尔家中结识了亨利·弗敦勋爵,并为亨利的人生哲学所折服,道林开始为青春韶华易逝,面貌难以永驻而感到痛苦,宣称如果自己能够永葆青春而让那幅画像变老,他愿意捐弃自己的灵魂。他的这个愿望后来居然奇迹般地实现了。他认识了女演员西碧儿·韦恩,两人很快进入热恋并订婚,但道林却因为西碧儿一次演出让他失望,在巴兹尔和亨利面前丢了面子而恼羞成怒,粗暴地对待她,全无半点怜爱之心。道林回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的画像已经发生变化,嘴角现出了残忍的表情。西碧儿在道林绝情地离开自己后,当晚便因绝望而自杀,道林却在亨利勋爵的“开导”下,全无心肝地把恋人的死当成一个浪漫的故事。
从此道林开始一天天走向堕落,那幅画像也随着他的每一次恶行而变得愈加丑陋狰狞,但道林的外表却始终保持着青春年少的美貌。他在那幅画像的掩护下过着双重人格的生活几十年:外表纯洁天真,一尘不染,实际上却干下了许许多多卑劣堕落的勾当。许多年轻人因为喜欢他的外表,祟拜他亲近他,和他交朋友、做情人,最后一个个都被他搞得身败名裂。为他画像的巴兹尔好心相劝,道林却在向他展示了画像的丑陋后将其杀害。之后毫无人性地找人替他毁尸灭迹。
韦恩的弟弟十八年后要找他算帐,却因一次意外的枪击事件而死亡;为他毁尸灭迹的阿兰·塔贝尔后来也开枪自杀,且没有把道林可怕的秘密公之于世。了解道林底细的人相继死去,但挂在阁楼里的画像却常常让道林想起自己所犯下的种种罪恶,成了他的一块心病。他终于承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想要毁掉记录着自己罪恶的那幅画像。就在他持刀刺向画像的那一刻,那把曾经杀死过画家巴兹尔的刀,却刺进了道林自己的胸膛:横尸地上的道林·格雷形容枯槁,面目可憎,挂在墙上的画像却丝毫未改,光彩依旧。[1]19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潮把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的“模仿说”发展到了顶峰,艺术与现实的关联从未如此紧密过。左拉从一开始就受到丹纳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丹纳用社会学观点来分析文学的发展历史,认为文学作品完全由它们所处的社会语境所决定,有什么样的种族、环境和时代的条件就产生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丹纳强调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再现,文学创作者是时代的记录员,时代的精神决定着艺术的发展,“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王尔德对这样的艺术观深恶痛绝,他在《谎言的衰朽》一文中猛烈抨击了以左拉为代表的注重摹仿现实的文学创作,“在他的作品如《萌芽》中,确实有着某种几乎可以称为史诗的东西,但是他的作品从头至尾全是错误的,不是基于道德的错误,而是基于艺术的错误。”王尔德认为这样的作品摧残了艺术的想象力和美,已经背离了艺术的本质。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令艺术家感到一种压抑,艺术与社会的疏离感被强化了,艺术家感到不被大众理解的孤独,他们对事物的敏感使得艺术家只能行走在孤独的小径上。维维安·荷兰在为王尔德所写的传记中评价他与其所处时代的关系:“当时的英国极拘泥于传统,人们一言一行都必须与严格的社会行为与道德规范相符,稍微偏离常规就会被视为脱离正规。连艺术与文学的原则都被弃之不顾,必须格守社会规范。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王尔德决心以瓦解这种枷锁为毕生志向”。”关于艺术与大众的关系,王尔德认为艺术家完全没有必要考虑公众,因为艺术家的创作是基于个人的趣味,是个性的表现,“一件艺术品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性情的独一无二的结果,它的美来自于它的作者实现了自我这一事实”。[2]通观整部小说,有一点是显面易见的:如果纯碎为了艺术而体验艺术,艺术根本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如果丧失了道德的框架,艺术就会变得“毫无用处”。道林对艺术的兴趣,是他拿灵魂交换画像之后又感到不满足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安。后来,他在自己家中摆满各式各样美的东西,专心研究起挂毯、珠宝、服饰、音乐乃至宗教中的艺术因素,追根溯源,不遗余力。对道林来说,并非这一切可以陶冶性情,它们无非是道林寻找感觉的一种方式,一种逃避的途径,逃避那幅丑陋的画像给他带来的道德警示。当艺术无法为道林带来他所渴望的新的乐趣之时,他又去追求那些不算聪明的行乐方式;性、吸毒、偷窃和暴力。他越来越需要体验新的感觉,因为他渴望重新感受某种东西。
因为道林丧失了自己的灵魂,他也就丧失了与道德的契约,丧失了个人生话的情感维度。他虽然如醉如痴地聚敛着艺术,但他欣赏艺术所需要的丰富情感其实早已消逝。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道林最后对鸦片上了病,在他寻找感觉的过程中,道林的确像一位瘾君子:他不顾一切地想获得曾经感受过的欣快体验,却只能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痛苦。画像这种艺术形式欺骗了他,艺术给了他一把可以通往不受传统道德约束的理想世界的钥匙,却又无情地愚弄了他——把他欣赏的那个美的世界所需要的灵魂拿去了。
总之,中心人物的难以解读和小说主题的富于挑战性,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的特点:这是一部让人很难完全读懂的小说,它对堕落与谋杀的表现.是哥特式的恐怖;它对繁荣的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虚伪本质的揭露,又像是一部社会记录片;它对西碧儿·韦恩一家的描写,则像是一部情节剧。《道林·格雷的画像》是一篇艺术宣言,一部戏剧,而且——诚如有些批评家所指出的——是一篇道德寓言。这也许就是《道林·格雷的画像》独具魅力的秘密之所在。[1]
在恐怖的谋杀发生之后,道连找来身为化学家的坎贝尔,强迫他利用化学的手段让遇害的画家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留下一点痕迹。”坎贝尔被迫帮助道连毁尸灭迹的情节仿佛暗示着,艺术家最终被科学解构得一干二净。在科学和理性大行其道的19世纪,王尔德的这种讽刺实可谓独到、辛辣。王尔德笔下的画家与他在戏剧和童话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至善、至美难容于世。因此,善良的快乐王子只是一尊塑像,纯美的爱情只是一次死亡之吻,鲜艳的花朵是一朵沾染了鲜血的玫瑰,由自私而变慷慨的巨人只能活在天堂。
王尔德通过描写道连奇迹般的人生旅途,几乎是不着痕迹地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人只要活在世上,便不可能不犯错,不可能不受到恶习的侵害。因此,原本青春靓丽的容颜注定将变得枯萎,甚至可憎。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去追逐美,才能得到安慰和补偿。
王尔德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文情怀的作家,这一点我们从他歌颂真、善、美的童话故事便可体会。《画像》既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关于艺术和人生的寓言。如果我们把握住王尔德艺术至上的态度,那么便可发现小说中隐藏了一条这样的主线:即生活模仿艺术、污染艺术、进而被艺术战胜。从这全新一角度来审视作品,小说中一直被人争论的道德诉求也将变得清晰明朗。《画像》一书正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完成了它的道德教育。在这部作品中,王尔德所倡导的生活哲学并不是教人不顾一切地享乐,而是号召人们以追求艺术至上至善至美的方式享受生活。一旦生活中享乐的追求失去了尺度,变成肆无忌惮的放纵,也就失去了美和自我,脱离了艺术的境界,甚至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3]
当道连试图摆脱丑恶的灵魂,努力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意外死于自己之手。他的死无疑是对以往罪孽的清算。王尔德设置这样的一个结尾,并不是随意之举,而是大有深意的:苦海茫茫,回头无岸。人的灵魂一旦堕落,并不能依靠弥补来重新变成好人,只能以死亡来谢罪。从这个层面上说,这部小说不但不反对道德,实际还告诫人们应该遵守道德。[4]
《道连·格雷的画像》真正的悲剧并不在欲望死亡之后的怠倦,而在于欲望持续后的灾难。画像的三个主要人物:亨利勋爵、道连和霍华尔德中,霍尔华德被杀,道连自杀,文中虽然没有提及但可以推断唯一得到善终的是亨利勋爵。[5]在《画像》一书中,王尔德借亨利之口发出了“新享乐主义”的呼声,号召道连尽情去挖掘生活之美。但他同时谨慎地指出,“扼杀感觉的禁欲主义固然与之对立,使感觉麻木低下的纵欲同样与之格格不入。”禁欲是对美的弃绝,而纵欲则是对美的亵渎。而道连显然偏向了放纵的一侧。最初的道连之所以美丽,被贝泽尔视为伟大的艺术品,是因为他拥有英俊的外貌以及单纯善良的心机。最初的画像之所以动人,是出为它经过画家贝泽尔的巧手把道连表现得栩栩如生,达到了灵与肉的和谐。这种和谐之美是画家贝泽尔所追求的,亦是王尔德所追求的。而当画像被道连种种放纵的悲性所污染时,它便一点也不美了。
把亨利看做是王尔德的化身,从而把亨利对道连的教唆看做是王尔德对于生活的全部理解,是很危险的做法。因为以这样的观点出发来看待道连悲剧性的命运,便落人了作者自相矛盾的结论。亨利这个角色或许可以被视为一个隐形的、世俗的艺术家。道连对他而言,既是一件美丽的艺术品,也是他渴望重新塑造的对象。亨利把道连当做一张“白纸”、一把“小提琴”,从而不断享受着自己影响、改变这个年轻人的过程。在小说当中,道连所沉浸的纸醉金迷的世界,正是当时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上流社会所经历的那种生活。人们表面上友好和平,暗地里勾心斗角。原本纯洁、毫无心机的道连正是由于受到了亨利这位贵族的影响,才成为这种恶劣环境下的一个牺牲品。一方面,现实中的道连为所欲为,沦落成旁人眼中不可接近的魔鬼;同时,象征着他灵魂的画像也因此而一点点变得丑陋甚至面目狰狞。当他生平第一次抛弃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圆润的嘴角便浮现出一丝邪气;一直到二十年后,道连终于杀死自己的画家朋友,本已面目全非的画像人物的手上渗出了鲜血。这正寓意着一件原本完美的艺术品因为受到世俗生活的侵蚀,渐渐变得不堪人目。
画家贝泽尔之死同样表达了生活之恶与艺术之美的对抗。贝泽尔在看到了丑陋的画像之后被道连残忍地杀害。曾经也有人以此解读为贝泽尔是为自己的艺术理想而献身。实则不然。如果说,视艺术为生命的贝泽尔是为了崇高的艺术理想而死,作者完全可以这样安排——贝泽尔亲眼目睹自己最完美的作品不复存在,心灰意冷之下终于以自杀来表达对纯洁艺术的崇拜。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画家被动地失去了生命。[3]《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
发表于1890年的《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晦涩的小说。由于该小说牵涉到人的道德是非观念等问题,而作者又未明确地表明其态度,故而在出版后曾受到英国报界的抨击:“这本书是法国颓废派文学这个麻风怪物的产物,是一本有毒的书,充满了道德与精神沦丧的臭气。”伦敦法庭对王尔德“有伤风化案”进行审判时,甚至也把该书作为其有罪的证据之一。历史上曾上演过的这番波折从另一方面说明《道连·格雷的画像》本身具有正反两方面的解说空间,如对道连·格雷这个人物,评论界纷纷指认他是“恶魔”,但王尔德则坚持认为道连是无罪的:“他的罪恶是发现了他身上的罪恶的人强加给他的。”以上分歧说明:对待小说中的同一人物、同一路件往往可以出现两种截然不同、针律相对的观点。事实上,这也正是《道连·格雷的画像》最具魅力的地方。[4]《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文译本:
1983年,《道林·格雷的画像》,彭恩华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道连·葛雷的画像》,荣如德译,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年,《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
1999年,《道连·格雷的画像》,荣如德译,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3年,《道林·格雷的画像》,裴丹莹、刘天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年,《格雷的画像》,颜湘如译,台湾商务
2004年,《道连·格雷的画像》,黄源深译,
2007年,《道连·格雷的画像》,郑晓园、魏文峰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格雷的画像》,姚怡平译,立村文化出版奥斯卡·王尔德(OscarWilde,1854年-1900年),英国作家、戏剧家、诗人。他生于都柏林,毕业于牛津大学。虽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称,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两本童话集:《快乐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载入英国儿童文学史册。  在王尔德的墓碑上,他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的确,他是当之无愧的戏剧家。在他事业的顶峰,最具代表的是他的几部大戏,如《温德摩尔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都是一时绝唱。说到“才子”,早在王尔德为世人所知之前,年仅二十四岁,他的诗作就荣获大奖;在他短短的创作生涯中(享年四十六岁),行文演论,无处不是智趣横生。然而他事业的起飞,风格的形成,可以说都源于童话,也正是他的第一部童话集问世之后,人们才真正将他视为有影响的作家。英国《典雅》杂志将他和安徒生相提并论,说他的《自私的巨人》堪称“完美之作”,整本童话集更是纯正英语的结晶。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影响颇广。[6]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连格雷的画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