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部从种族,环境,时代等三方面论述古代文学论述题艺术及其的精神气质

伊波利特·丹纳的思想理论_百度知道2009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会考学科标准?语文(附样题)-中学语文在线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09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会考学科标准?语文(附样题)
&&&&&&&&&&★★★
2009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会考学科标准?语文(附样题)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 9:43:11
2009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会考学科标准?语文(附样题)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学科标准――语文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是浙江省检测学生修习普通高中课程状况的终结性水平考试。其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它是衡量学校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依据,对于督促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检测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语文)》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教育厅制定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及现行的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字应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选修)》、语文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选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它们的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必修课的评价应立足于“共同基础”,而选修课的评价在注重基础的同时,更多地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一、会考要求
1.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考评价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查。(1)知识与能力
了解并识记文字、语法、修辞、标点等基本语言知识,并能灵活有效地将有关知识运用到实际语言实践活动当中去,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浯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等多种,能根据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文本思路,分析概括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重要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本。具备古代诗歌作品的初步鉴赏能力,能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主题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养成良好
的习惯,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字体端正,书写格式正确。
(2)过程与方法
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养成对话意识,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学习成果,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应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在大量的语文实践过程中掌握运用语文的基本规律,自然地将语文实践的过程与增强语感、提升修养、塑造人格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生活中体验、创造美好人生,实现生命价值。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阅读是读者与他人、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应充分重视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独特体验。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文本应相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学习鉴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应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建构文本意义。
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诵读的兴趣,培养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与背诵的过程中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提升文言语感水平与古典文学鉴赏品位。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积极主动参与语文实践,从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积极参与生活,不断丰富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会观察生活,激发写作欲望,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
2.能力层级
高中语文会考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等第标准
高中语文会考将考生的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依次用A、B、C、E表示。
合格及合格以上的各等第标准如下:
测试达到合格的学生,能掌握测试范围内大部分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初步具有语文学科的一些基本能力。
初步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一般能够读懂必修教材中现代文教读课文和程度相当的课外读物;能够借助注释基本读懂古代诗文教读课文;初步掌握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列入会考的教学内容;初步学会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
分述如下:
基本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够根据语境比较正确地理解常用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能识别常见的明显的语病;能够运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够辨别常见的8种修辞方法;了解教读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
现代文阅读,基本能够理解教读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基本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并理出文章大致的思路;基本能够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能够初步分析、概括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方法。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常用表现手法。
古诗文阅读,基本能够理解教读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能够理解文言文教读课文的内容,并能够翻译其中浅易的句子;基本能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作文基本符合题意,观点基本正确,感情基本健康,内容尚充实,结构尚完整,语言尚通顺,书写尚清楚,卷面尚整洁。
测试达到良好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考核范围内基本的语文知识,并具有一定的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
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文学作品;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文教读课文;掌握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列入会考的教学内容;具有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作的能力。分述如下:
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够根据语境比较准确地理解常用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能够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能够辨识常见的语病并加以修改;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辨析常见的8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了解教读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以及与教读课文相关的重要的文学常识;能够根据要求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现代文阅读,能够理解教读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并理出文章的思路;能够根据要求筛选出文中信息;能够分析、概括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方法。
古诗文阅读,能够理解教读课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常用的文言句式;能够理解并初步评析古诗文教读课文的内容,并能够翻译其中重要的文言句段;能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作文能够符合题意,观点正确,感情健康;内容较充实,中心较明确;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通顺、连贯;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测试达到优秀的学生,能系统掌握考核范围内的基本语文知识,并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基本能力。
牢固掌握中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能够熟练地阅读实用类、论述类文本和文学作品,初步具有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诗文教读课文;牢固掌握选修教材《〈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列入会考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恰当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分述如下:
&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能够根据语境揣摩并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能够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能够辨析语病并加以修改;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够正确辨析常见的8种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并能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表达规定的内容;了解教读课文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以及与教读课文相关的重要的文学常识;能够根据要求正确地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现代文阅读,能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结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能够根据要求正确筛选文中信息;能够正确分析、概括主要的写作方法。
古诗文阅读,能够正确理解教读课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能够正确理解并初步评析古诗文教读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翻译其中的文言句段;能够鉴赏、评析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
作文能够紧扣题意,观点正确,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结构严密,层次清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三、会考形式
1.会考形式
高中语文会考采用闭卷笔答的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00分。
2.结构高中语文会考的结构如下:
(1)考试内容分布
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字运用约占20%
现代文阅读约占20%
古诗文阅读约占20%
写作约占30%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2)能力要求分布
识记:约占10%&&& 理解:约占20%&& 分析综合:约占20%& 鉴赏评价:约占20%
表达应用:约占30%
(3)试题类型分布
选择题占50%
非选择题约占50%,其中填空题、改错题、简答题占20%,写作题占30%。
④试题难度分布
试题按其难度分为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难度在0.8以上的题为容易题,难度在0.5~0.8的题为稍难题,难度在0.5以下的题为较难题。
容易题约占70%,稍难题约占20%,较难题约占10%。
附录一:会考内容
以下从考试的知识、能力条目和要求方面,具体描述高中语文会考的学业水平。
一、必修课程
(一)语言文字运用
①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
②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③理解常用的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理解教读课文中作注的重要词语。
④正确辨析并恰当运用常用词语(包括常用熟语)。
⑤能辨析和修改常见的语病(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⑦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⑧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⑨正确理解和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二)阅读
1.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的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和文学作品。
(1)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等文章;实用类文本包括访谈、调查报告、、等。
①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
②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③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思路。
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
①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②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分析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分析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③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④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⑤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古诗文阅读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⑦评价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⑧默写要求背诵的课文中的名句名篇(要求背诵的课文篇目见《附录》)。
(三)写作
①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②符合题意和文体要求。
③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④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⑤能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恰当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⑥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二、选修课程
(一)《&论语&选读》
①掌握10课教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②了解对话语体,感受文学色彩。
③理解教读课文所体现的“仁”、“礼”、“为政以德”、“中庸之道”等思想,感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④了解儒家经典著作,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文化修养。
⑤背诵重点章句。
(二)《外国小说欣赏》
①品味小说语言,感受所选外国小说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如“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
④学写小说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三)《语言文字应用》①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
②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归纳、梳理语言文字的规则,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③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语言文字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艺术,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④观察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应用和发展中的新问题,努力在语言文字应用过程中有所创新。
附:会考基本篇目
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篇目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劝学(节选)/荀子
3师说/韩愈
4获得教养的途径/[瑞士]赫尔曼•黑塞
5想北平/老舍
6前方/曹文轩
7赤壁赋/苏轼
8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
9六国论/苏洵
10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12荷塘月色/朱自清/91
14北方/艾青
15指南录后序 / 文天祥
16五人墓碑记/张溥
17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庞朴
18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 [美]乔治•萨顿
19烛之武退秦师 / 《左传》
20鸿门宴 / 司马迁
21雷雨(节选)/曹禺
22登高/杜甫
23琵琶行并序 / 白居易
24虞美人 / 李煜
25雨霖铃/柳永
26奥林匹克精神/[法]顾拜旦
27南州六月荔枝丹 / 贾祖璋
28陈情表/李密
29逍遥游(节选)/庄子
30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选修)》篇目
1桥边的老人/[美国]海明威
2娜塔莎/[俄国]托尔斯泰
3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志贺直哉
4牲畜林/[意大利]卡尔维诺
5山羊兹拉特/[美国]辛格
语文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论语选读(选修)》课文第一课&& 为政以德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五课&& 仁者爱人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言文字应用(选修)》不定基本篇目,会考范围根据《浙江省模块教学指导意见》的基本要求。
附录二:例证性试题
一、考核学科不同内容的例题
1.语言基础知识运用能力
[例1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隽(juàn)永& 形骸(hái)&&& 惴惴(zhuì)不安
(B)丛冢(zhǒng)静谧(mì)&&& 饿殍(fú)遍野
(C)编纂(cuàn)& 眷(quàn)恋& 残羹冷炙(zhì)
(D)梦魇(yè)&& 琐屑(xuè)&&& 迥(jiǒng)然不同
参考答案:A。本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认读常用字的能力。
[例2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重蹈覆辙&&& 边长莫及&&& 流芳百世
(B)沾沾自喜&&& 老奸巨猾&&& 层出不穷
(C)有口皆杯&&& 脍炙人口&&& 麻木不人
(D)喧宾夺主&&& 默守成规&&& 遗笑大方
参考答案:B。本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书写常用字的能力。
[例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多么的卑微呀!我多么的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惊世骇俗:因为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
(B)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C)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D)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俨然:这里指穿得整整齐齐的样子。)
参考答案:D。本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例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⑴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
⑵在发布会上,钟南山以医学专家的渊博学识,▲地告诉大家,非典型肺炎并不可怕。
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已经并将继续 ▲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
(A)谨慎& 沉静& 履行&&& (B)谨严& 沉稳& 履行(C)谨严& 沉静& 实行&&& (D)谨慎& 沉稳& 实行参考答案:B。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对近义词的辨析和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语的能力。
[例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为人一向谨慎,即使处理小事也是举重若轻,从不马虎。
(B)端正党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C)举世瞩目的十六大开得圆满成功,这是一次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大会。
(D)专家告诫,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时自己要有切实的定位,不能好高骛远。
参考答案:A本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用成语的能力。
[例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些作家背离了大众的欣赏习惯,弄些非驴非马的东西,却自诩是在搞探索和实验。
(B)近几年来,世界各地频繁发生气候异常现象,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比过去都严重得多。
(C)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事。
(D)经过大家几天来的教育,终于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并决心改正。
参考答案:A。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辨析语病的能力。
[例7]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必须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如爆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低级趣味。
&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参考答案:B。本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在特定语境中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
[例8]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长亭送别》)运用夸张,表现了崔莺莺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B) 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我的空中楼阁》)
运用拟人,寄托了作者对小屋的赞美和热爱。
(C)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不自由,毋宁死》)
运用夸张,说明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
(D)比埃拉抬起胳膊,那精致的皮鞭就挥起在半空中,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皮鞭对伽西莫多的毒打。
参考答案:C。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对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2.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例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④题。
《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晚唐李商隐《娇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经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来的空白。
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动,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鸣,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咦!昔年三国之纷争: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于是乎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①下列对文中专有名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说话”,相当于今之“说书”,是艺人在群众中表演的口头艺术。
(B)“话本”,“说话”艺术的稿本。
(C)“全相”,全用图像而不用文字来表现故事情节。
(D)“叶子”,画有一定图案的纸牌,是当时一种群众性的娱乐工具。
②对文中划线句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旨在说明《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十分精美,深受群众喜爱。
(B)旨在说明拥有高度艺术性的《三国演义》人物画未见流传,令人奇怪。
(C)旨在说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风靡于艺林的原因是其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D)旨在说明三国故事的绘画不如水浒故事绘画精良。
③以下各项对文中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引用李商隐《娇儿》诗,说明了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流传。
(B)“说三分”亦即“说三国”,霍四究是宋时擅长说三国的著名“说话”艺人。
(C)陈老莲因为创造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叶子”,并用其来传播《水浒》故事,所以在当时不仅知名于艺林,也闻名于民间社会。
(D)通过汪观清的绘画,我们可以清晰了解部分三国故事和三国人物。
④以下根据文意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出现,表明三国故事不仅由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由书面走向了绘画。
(B)金代大量上演的三国戏,为元代戏曲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关大王单刀会”就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单刀会》提供了借鉴。
(C)《三国演义》的人物绘画未能像《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流传于后代,作者深以为可惜。
(D)汪观清先生的《三国演义》绘画,画人则形象鲜明,绘事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将弥补《三国演义》绘画没有妙笔流传的历史空白。
参考答案:
①C(从第二节中可知,“全相三国志平话”并非没有文字)
②B(划线句的后句表明了划线句的作用)
③C(原文并没有“叶子”为陈老莲创造的信息)
④B(按原文,“关大王单刀会”是元代作品)
第①至④为稍难题。第①题侧重考查对文中专有名词的理解,第②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表达作用的理解,第③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第④题考查根据文意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例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③题。
近4个月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抢救性发掘,藏于“新地里”地下的文物逐一被发掘出来。“我们正在翻阅一本地书,而所有的出土文物就是一个个字母,我们把一个个字母组合起来,便可以读懂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信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的比喻十分贴切。新地里是迄今为止良渚文化发现的最大墓葬群,超过了江苏赵陵山发现的85座墓葬群。其时间跨度为良渚文化中期到晚期的约400年至500年。根据墓葬土层的黑色草木灰层推断,这里至少举行过5次以上成规模的墓葬仪式。良渚文化中晚期已经有“穷人”和“富人”,“平民”和“贵族”之分。“新地里”遗址墓葬东北列都是穷人的小墓,数量多,随葬品少,一般不超过15件,主要是陶器、石器等葬器。而西南列墓均属贵族大墓,有明显的棺的痕迹,随葬品在数量、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东北的小墓。最大的要数拥有50多件文物的28号墓和73号墓,其中28号墓出土的神面三叉型器尤为珍贵。73号墓的主人右手部有直径33厘米的玉锥型器,手腕部有玉镯,可见其身份显要。另外,“新地里”墓葬还大量出土了琮、璧等玉器及石镞、石刀、石箭等石器,甚至还出土了有中原文化迹象的绳纹鼎、高颈壶等文物。这一文物发现说明,良渚文化时期已与外来文化融会交流。同时,良渚文化的辐射范围也很广,如山西、西北、广东等。良渚文化中出现的人形兽面纹在夏、商、周都有发现,证明良渚文化晚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已经开始。
①“我们正在翻阅一本地书”中“一本地书”的含义是
②从哪些文物可以看出良渚文化时期已与外来文化融会交流?
③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加以说明?(举出两种即可)
参考答案:
①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信息。
②琮、璧等玉器;石镞、石刀、石箭等石器;绳纹鼎、高颈壶等文物。
③举例说明、数据说明。
第①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理解词语比喻义的能力。第②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获取有关信息、把握观点与材料内在关系的能力。第③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理解说明方法的能力。
3.文学作品的阅读[例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③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①请用简要的语言给这段文字拟一个标题。
②这段文字的最后引用唐人诗句有什么作用?
③选取一个角度,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参考答案:
①寒村冬霖(或“寒村微雨”)
②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情趣;突出了乡村微雨中的悠闲境界。
③提示:“点”、“泊”、“添”、“加”、“画”等动词的运用;动静结合;对传统水墨画技法的借鉴,色彩的和谐搭配。
这3道题属稍难题。第①题综合考查概括文意的能力以及用精练的语言拟题的能力,第②题考查对所引诗句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第③题考查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
4.古代诗文的阅读[例12]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①-④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①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国以鄙远&&&&&&&&&&&&&& 鄙:边邑,用作动词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
(C)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D)惟君图之&&&&&&&&&&&&&&&& 图:考虑
②下列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 因人之力而敝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C)阙秦以利晋&&&&&&&&& 以其无礼于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烛之武摆了三方面的理由来说退秦师,下列不属于理由的一项是(&&& )
(A)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B)保存郑国,对秦国只有好处
(C)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D)郑国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④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焉用亡郑以陪邻?(2)夫晋,何厌之有?
参考答案:
④(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会满足呢?
第①②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能力。第③题属较难题,主要考核对内容要点的概括能力。第④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例13]对下列杜甫诗《八阵图》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A)前两句赞扬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和卓越才干;后两句对他终未完成统一大业的憾事寄予同情。
(B)“遗恨失吞吴”是说刘备吞吴失策,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策略,使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
(C)全诗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D)这首诗通过诗人凭吊八阵图遗址,讽喻蜀国的昏君刘禅,寄托了诗人远大的抱负。
参考答案:D。本题属较难题,主要考核鉴赏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5.语言文字运用
[例14]林文的同事李岩住院了,林文买了些营养品去看他。在病房中两人有如下一段对话,其中有不当之处,请指出并予以改正。
林:你只管安心养病,家里有什么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李:谢谢。你来看我,我就感激万分了,还买这些东西。我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只好笑纳了。
林:咱们哥儿俩彼此彼此,还说这个。
参考答案:“鼎力相助”改成“尽力帮助”;“笑纳”改成“收下”:“彼此彼此”改成“不分彼此”。本题属较难题,主要考查准确、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15]仿写下列语句,字数可略有增减。
春天像一个步履轻盈的小姑娘。她携着神奇的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原野。
秋天&&&&&&&&&&&&&&&&&&&&&&&&&&&&&&&&&&&&&&&&&&&&&&&&&&&&&&&&&&&&&&&&& &&&&&&。
参考答案:秋天像一位技艺超群的丹青手。他端起巨大的画板,把金黄的水粉洒向田野,洒向村庄。本题属较难题,主要考核仿写句子并恰当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例16]请根据下面这条拟写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不超过16个字,副标题不超过18个字。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引起全世界科学技术界极大兴趣的新粒子――胶子的发现,是由著名美国籍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高能物理实验小组,最近在西德汉堡的一台高能加速器上找到实验证据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唐孝威等20多位科学工作者也参加了这项实验研究工作。
参考答案:正标题:丁肇中教授领导实验小组发现胶子;副标题:新粒子的发现引起全世界科学界的极大兴趣。本题属较难题,主要考核概括能力和拟写标题的能力。
[例17]请以“精彩的时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例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的生活真精彩;有人说,现在的生活多无奈;有人说,生活既丰富又复杂,但未来一定更美好。也有人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请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例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克里斯朵夫?李维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然而1995年5月,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地坠落马下,成了一位高位截瘫者,从此意志消沉。在 一次穿越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旅行时,路边出现的交通指示牌:“前方转弯!”叩醒了他的心扉。
从此,他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首席执导的影片荣获了金球奖;他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一问世,就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他还创立了一所瘫痪病人教育资源中心,四处奔走,举办演讲会,为残障人的福利事业筹募善款,成了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路在脚下,更在心中,心随路转,心路常宽。学会转弯也是人生的智慧,因为挫折往往是转折,危机同时是转机。
请以“学会转弯”为话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
这三道作文题都属稍难题。第一题是命题作文,主要考核记叙的表达能力;第二题、第三题是话题作文,不限文体,可以考核记叙、描写、议论或夹叙夹议等表达能力。
二、考核不同能力层级的例题
[例20]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着陆(zhuó)提防(dī)命运多舛(chuǎn)B. 福祉(zhǐ)炮烙(pào)瘦削不堪 (xiāo)
C. 蝙蝠(biān)分外 (fēn)悬崖勒马 (lēi) D.胡同(tòng)汲取(xī)百舸争流 (kě)
参考答案:A。本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例2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即使对于温柔慈详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
B. 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急!
C. 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捡点自己!&
D. 刻薄的人也许会敷演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参考答案:D。题属容易题,主要考核识记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例22]根据课文原文,在下列横线处写出上句或下句。(任选四句)
①道之以德,& && & ▲& &&&&,有耻且格。(《论语》)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 &&&&&,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风急天高猿啸哀,& && & ▲& &&&&。(《登高》)
④江山如画,&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茕茕孑立,& && & ▲& &&&&。(《陈情表》)
参考答案:①齐之以礼②弟子不必不如师③渚清沙白鸟飞回 ④一时多少豪杰⑤形影相吊本题属稍难题,主要考核对规定背诵的课文中名句的识记能力。
&[例23]下面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用豪壮的语调抒发胸中郁闷。词中描写的场面壮阔,将江山之胜与怀古豪情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举重若轻、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
B.柳永《雨霖铃》上片写秋天傍晚与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难舍的心情,下片是词人想像离别后心爱的人孤苦凄凉生活的情状。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丰富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虚构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神仙世界,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追求和理想。
D.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中回忆自己年少时与同伴一起畅游湘江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在江海横流的时代力挽狂澜的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B。本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核对课文内容或写法的理解能力。
[例2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①-③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①解释下列加“△”词的意思&& 不矜名节& &矜&& ▲&&& &&&&过蒙拔擢&&拔&&& ▲& &&&
&②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③李密在首句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矜,自夸;拔,提拔。
②像太阳接近西山,气息微弱,人命危弱不会久长,已是早晨不能想到晚上的事了。
③孝养祖母符合圣朝治国纲领。(歌颂本朝治国纲领,博取皇上好感。)
第①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第②题属于稍难题,主要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第③题属于较难题,主要考查对古文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
&[例2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③题目。
说实在的,能够成为一代文学的形式,其实还是在文人参与创作之后。过去我们的文学史总是说民间创作对文学有多少多少启发,给文学注入了多少多少新鲜养分,这都不错。不过,在“下贱者最聪明”“劳动人民最懂得文学”的观念中,只注意了“源”而忽略了“流”。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柳永也罢、晏殊也罢、欧阳修也罢、苏轼也罢,其实都是文化人。文化人的参与创作,意味着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样式的渗透和对文学品格的提升,就像把野生的杂花培育成可观赏的花卉和把原生的鲫鱼培育成五彩的金鱼一样。也许有人会引《病梅馆记》来讽刺说这是把朴素自然的文学变成雕琢做作的文学,但是又有哪一种艺术是自生自长原汁原味的呢?画布上的山水不是真山水,再怎么推重朴素的民间味儿也不能回到“杭育杭育”的时代不是?玉不琢还不成器呢,何况作为文学的歌词。文学需要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没有这内涵和精神只能流于一般的情感宣泄和浅薄的心灵安慰。流行如果是指形式与语言,自然很好;通俗如果是指情感和内涵,那就很糟。没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随你怎么从宋词那里贩来意象和词语也只是在花裤衩上打补丁,充其量是点缀,时时会露出那种俗气的底色,没有对语言的真正机智,随你怎么挖空心思乔獐作智也只是在玩狗熊掰棒子的把戏,说到底是矫情,听听就会听出那里面口是心非的虚假。文化品位说来是一个很虚的东西,但缺少它就是让人瞧着俗气;知识储备看上去是一种无关的因素,但没有它就是让人看着浅薄。……流行歌曲是越唱越热闹了,倒也必然,可相当多的歌词也好像是在那儿重复来重复去地唱老调,那些浅浅的笑靥和嗲嗲的娇嗔加上东拼西凑的词语仿佛要把一滴感情化开变成一大锅浓汤灌进听众的耳朵里,常常不知所云的歌词让不知就里的听众觉得深沉奥妙,让稍有知识的听众觉得莫名其妙。在这个既没有了唐诗又还没等到宋词的时代里,要想留住唐诗的时代,就要使诗歌有点儿亲切和自然,要想迎接宋词的时代,就要让流行歌曲多一些机智和内涵。随便怎么都行,只要有让人还能感动的东西,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太会被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感动了。(节选自葛兆光《唐诗过后是宋词》)①作者在第一段中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②第二段中“在花裤衩上打补丁”这个比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③你怎么理解第三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参考答案:
①作为文学的歌词,要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就必须有文化人参与创作。答“任何一种文学样式,想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标志,没有文化人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也可以。②形象地表明了文学需要有对人生的真正体验,而不是把语言当作点缀这个道理。③有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浅薄、矫情、乏味、故弄玄虚,缺少文化内涵和感动人的东西。第一方面内容能答出“浅薄、矫情、乏味、故弄玄虚”中的两个即可;第二方面内容能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第①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核理解观点的能力。第②题属于稍难题,主要考核对中比喻的作用的理解能力。第③题属于较难题,主要考核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
3.分析综合
[例26]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①-④题。
科学家造出一台DNA计算机,并让它解决一些较复杂的运算问题。他们认为,这台寿命很短的计算机虽不实用,但它正走出科幻世界,成为一种现实的DNA计算技术。史密斯教授说:“这是一种非自动化的计算机――就像算盘那样,但我们相信它可以像常规计算机一样实现自动化。”常规计算机的技术正在迅速接近微型化的极限,科学家梦想对RNA的用于保存复杂生物信息的巨大存储能力加以利用。
尽管这一技术研究取得了成功,但在大多数试验中,DNA分子是悬浮在充满液体的试管中的。史密斯小组把DNA分子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固体表面上。这使技术得到简化,尽管仍无法用它造出可像常规计算机那样解决复杂问题的大型DNA计算机。
经数年研究,史密斯小组造出了几台DNA计算机,每台都由大约100万亿个人工合成的DNA链状结构组成。研究人员对DNA链状结构进行编码,使之针对某个待解问题能包含所有可能的答案。这些结构能反复解决这个问题,但需要人工帮助,把这些DNA链拴到一块盖着薄薄的金片的玻璃上,然后反复地浸入不同的酶溶液中,使酶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剔除掉不当的答案。每台“计算机”在数天时间里可以进行数项不同的计算。
美国自1994年起就有十来个研究小组开始从事分子计算的研究。杜克大学的赖夫教授说:“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计算的方法有多种,目前还不清楚哪一种方法将脱颖而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劳拉的研究小组致力于开发利用DNA分子的计算潜力。她的小组最近改造了DNA链,使其能处理类似于下国际象棋时遇到的复杂问题。史密斯小组的化学计算机可以解决有16种可能答案的问题,而普林斯顿的RNA计算机可以搜索512种可能的答案。
①史密斯教授把DNA计算机比作“算盘”,是为了说明这种计算机的什么特征?
②文中认为DNA计算机“是一种非自动化的计算机”,其依据是什么?
③同常规计算机比,DNA计算机在计算方法上的特点是什么?
④文中划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为了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
①非自动化特征。
②需要人工帮助,把这些DNA拴到一块盖着薄薄的金片的玻璃上,然后反复浸入不同的酶溶液中。
③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计算(运用分子计算)。
④作比较,列数字。说明对RNA分子计算潜力的开发利用比DNA分子大,能处理更复杂的问题。
第①题属容易题,第②③题属较难题,第④题属稍难题。第①②③题主要考核根据有关要求提取内容要点的能力。第④题主要考核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例2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①―②题目。
师者于丹&&& 《鲁豫有约》
鲁:你说话的时候条理一边说一边就出来了,从小你说话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吗?
于:没有,我从小可自闭了,小时候基本上不说话。
鲁:不可能不说。
于:就是话比较少的孩子,没有人跟我说话。因为我是独生女,父母“文革”后期都给下放了,我姥姥带着我住在一个三进的大院子里边,一个很大的院子就我们俩。我又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我在六岁半上小学之前基本上看着像一个得自闭症的孩子。
鲁:你什么时候认的字啊?
于:一两岁的时候。
鲁:所以就没有时间说话了。
于:也没有人跟我说话。认字多了以后有一个好处,自己跟自己说话,从几岁开始就写日记,我一直认为是文字带着我思考的。我的日记都是一些不太靠谱的日记,基本上不记什么具体的事,都是一些心情啊、感受啊,每天活在自己的想象跟思维里。
鲁:那时候都想什么?
于:在日记里边,自己那时候喜欢杨子荣,老想着跟杨子荣小分队能够去到比夹皮沟更远的地方;一会儿又会想到《》里。
鲁:所以你会觉得自己有许多虚拟的空间,只有你的心智遨游是特别自由的,所以你就没有什么人可以说话,你就自己在那写。
于:在整个小学,我都是这种很封闭的情况。
于: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玩儿得比较不靠谱,每一个假期都不会闲着,说到今天我觉得行路对我来讲比读书重要,起码中国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省份是我没去过的。世界范围里面非洲还没去过,其他的洲也去了很多地方。
鲁:这一定是积累很多年。
于:二十多年才走遍了千山万水呀!
鲁: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是拿着200块钱,一个暑假就敢去新疆。
于:那当然要有师兄,就是两个男同学。我们那时候,第一站是在柳园下车,到敦煌莫高窟。到了那里我们每天白天去看洞,下午大概四点半洞就关了。那个时候除了这些洞让我激动以外,还有一个更让我激动的向往,就是洞外的沙漠鸣沙山,特别想去闯沙漠。每次都说关了洞以后我们去沙漠吧,他们俩就说等到哪天不看洞一早才能去呢。可他们俩经常一背摄影包就去创作了,哄着我说,自己乖乖在家吃杏吧。我想他们不让我一个人进沙漠,无非是觉得天黑,怕我走丢了。我就去找讲洞的讲解员,说把你手电借我用用。我给他们留了一个纸条,说你们别担心我带手电了。除了手电以外,我带了一把英吉沙的短刀,裹了一条毛巾,毛巾里面带着一盒火柴,跟手电筒交叉斜跨的还有一壶水,戴了一个破草帽,穿着牛仔短裤、小背心,一个人奔着沙漠就出发了。
我走进去的时候确实很激动,下午四点多钟,沙漠里面大概有三十八九度的高温,烈日炎炎。穿行在沙漠中,一步一步踩上去,基本上是走一步退半步。一直走到突然觉得皮肤凉嗖嗖的,再四下一看,明白了一句诗,什么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看见四面长得一模一样,我本来记着我是顺着一条干了的河道进来的,但是到这一刻别说河道找不着了,四处的沙丘全是一样,那个气温像坐滑梯一样,一下就到底了,就零上五六度。
第一个反应就是得生火,沙漠上只有一种蕨类植物叫骆驼刺,根扎得非常深,拿我那把英吉沙短刀在那刨,差不多了就得扒,十指鲜血淋漓,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什么是求生的欲望。划了半盒火柴以后才想起来把唯一的毛巾垫在下面,用毛巾做引子,骆驼刺终于烧起来了。
快天亮的时候,他们哥儿俩还真是看见这堆火把我给找着了,一顿臭骂。说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沙漠有狼吗?我说不知道啊。说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不知道。说你知道沙尘暴吗?那时候哪有沙尘暴啊,不懂。说你知道沙漠里面的降温是一下可以降三十多度的?这个知道了,刚知道。两个人就挤兑我说,你带的那手电有用吗?突然想起来了,我带的水是有用的、毛巾有用、火柴有用,唯独手电没用。(有删节)
①于丹说自己小时候是一个自闭的人,为什么现在这么长于表达?下列说法不能成为依据的是()
A.没有倾听的人,自己跟自己说话,文字带着自己思考。
B.喜欢文学,作品,能够在想象和思维中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C. 心智的极度自由写日记其实就是一种“说话”的方式。
D.小时候没有伙伴可以交流,现在有了不同层次、年龄的表达对象。
②下列说法不属于于丹独自到沙漠之行的收获的是(& )
& A.考量了独自应对沙漠的能力。&&&& &&&B.感受了沙漠由昼而夜的坐滑梯般的降温。
C. 了解了沙漠中有沙尘暴,沙丘会平移。D.在沙漠中燃起的篝火可以成为求救的信号。
参考答案:①D②C
这两题都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核提取有关信息并分析的能力。
4.鉴赏评价
[例2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①―②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此词上片采用了情景相间的写法,开首“寒蝉……”三句是景语;接下去“都门……”几句是& &▲&&;而“念去去……”两句又是景语。
②这首词下片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它的动人之处。
参考答案:
①情语(抒情,写情)
②一是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组合成一幅鲜明的画面;二是这幅画面又出现在离人“酒醒”之后这一特定时刻里,能使读者产生心理共鸣。
第①题属于容易题,主要考核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②题属于较难题,主要考核鉴赏诗歌意象与意境的能力
[例29]阅读下列文字,完成①-④题。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①王熙凤出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请简析本节文字描写王熙凤的手法。
③文中王熙凤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可谓一石三鸟,请具体分析其中的三层含义。
④请就本段文字概括王熙凤主要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①特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好处:与“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氛围形成对比,突出了王熙凤的“放诞无礼”,即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泼辣性格。
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有肖像、行动、语言描写;间接描写有黛玉的见闻、心理以及贾母的介绍。
③夸赞了黛玉;讨好了贾母;安抚了迎、探、惜三姐妹。
④机变、泼辣。
第①②④题属稍难题,第③属为较难题。第①②题主要考核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评析能力;第③题主要考核对人物语言的赏析能力;第④题主要考核对人物性格的概括能力。
[例3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文中画线句子是曾点(皙)“言其志”的内容,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生活图景?反映出怎样的社会境界?(不超过70个字)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生活图景。反映出儒家所向往的“礼治”(或:和谐、和美、美好、和平、安详自得等)社会境界。本题属于较难题,主要考核鉴赏评价思想内容的能力。
[例31]阅读《牲畜林》片断,完成①―②题。
&&&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①根据语境,写出“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一句的比喻义。(不超过40个字)
②这段文字是写侵略者德国兵眼中的牲畜林宁静安详,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这个角度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80个字)
参考答案:
①比喻牲畜林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②增添了小说对侵略者的讽刺意味。宁静景象使得身处林中的德国鬼子产生错觉,为下文他头脑发昏、误将野猫当家猫的情节作了铺垫。第①题属于稍难题。第②题属于较难题。这两题都是考核鉴赏小说描写的能力,
5.表达应用
[例3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可以删去的一项是
暑期过后,新学期开学。某校新生报到时,高一(1)班新生李明要找自己的班主任,向张老师询问。张老师对该生说:你们的班主任在学校会议室开会①,那位穿蓝格衬衫②、中等身材③、戴眼镜④、留络腮胡子⑤的男教师⑥就是。
A.③⑥ &&&&B.①⑤ &&&&C.②⑥&&& &D.①④
参考答案:A本题属于稍难题,主要考核语言表达简洁的能力。
[例33]仿照下面划线的诗句完成这一节小诗。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是我挺起的胸膛,
是我沸腾的血液,
参考答案:
示例:长江三峡/是我不屈的歌唱/钱江大潮/是我生命的旋律。
本题属较难题,主要考核想像能力以及恰当地运用句式和修辞方法的能力。
[例34]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并按要求完成文后二题。
据美国《读者文摘》载:人的一生以60岁为标准,21900天。其中睡眠占用20年,吃饭占用6年,娱乐玩耍占用8年,穿衣梳洗打扮占用5年,行路、旅游、堵车占用5年,生病3年,打电话1年,上卫生间1年,闲谈70天,擦鼻涕10天,剪指甲10天……最后的时间为剩余10年!
&&&&& ▲&&&&&&&&
①为这则材料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②根据文意,在划线处补写一句点睛的话。
参考答案:
①例:给人生算笔总帐(或“计算人生”、“人生有多长?”等)
②例:如果你努力压缩你浪费的时间,你的人生将相应延长(不浪费时间,就等于延长了你的生命)。
这两道题均属较难题,第①题主要考核概括和拟题能力,第②题主要考核概括中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附录三& 2009浙江省普通高中(新)会考学科标准语文例卷
第Ⅰ卷(共50分)
一、(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妄自菲薄是条毒蛇,啮(niè)噬着我们的心灵,吮(shǔn)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
& B.有些品种,肉的内壁有褐(hè)色层,果脐(jī)处即接近果蒂处,色更浓而质硬。
& C.夜宿溪头,树香沁(qìn)鼻,枕着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籁都歇的岑(qīn)寂,仙人一样睡去。
& D.他蜷(juǎn)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 A.搪瓷& t望& 神态安祥& 侯门似海& B.颠簸& 痉孪& 悬而未决& 粉妆玉琢
C.攻讦& 思辩& 以偏盖全& 有条不紊& D.瑕疵& 麇集& 美轮美奂& 令人晕眩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捕食的动物几乎都群居,让人不禁& ▲& “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⑵有关部门传出信息,将& ▲& 养老金的跨省份支付办法,实现全国“社会保障一卡通”。
⑶他& ▲& 实地拍摄的,揭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集科学和美学于一体的设计法则。
A.置疑& 制订& 经过& B.质疑& 制定& 经过
C.质疑& 制订& 通过& D.置疑& 制定& 通过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手机的单款产品往往昙花一现,还没有一家长期以系列产品支撑手机品牌差异化。
B.古籍保护人才正处于青出于蓝的阶段,老一辈逐渐退离了工作岗位,而年轻一代则需要更多时间锻炼。
C.可以相信,我国有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D.在经济发展最快的广州和深圳,诞生了与“学雷锋”一脉相承且有创新发展的志愿服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唐代传奇不仅产生了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作品,而且出现了一批可以堪称一流的作品。
B.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调查,淘宝网每天的用户流量将近900多万人。
C.大众汽车公司计划在美国建造汽车制造厂,以帮助欧元对美元升值对其汽车出口的冲击。
D.用户对可视通话、高速上网等强大手机数据功能的需求是3G在中国赖以发展的基础。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苏轼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B.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C.蛇盘踞时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笔直滑入深处。
D.诗以人生的圆满而始于圆满,诗以人生的缺陷而终于缺陷。(俞平伯《〈冬夜〉自序》)
7.下列句子的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那边,在他们的后面,在林子的上空,还有雷雨。
②丹柯和所有的人都浸在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
③草叶上带着一颗一颗钻一样的雨珠在闪亮。
④可是在这儿,太阳发出了灿烂的光辉,草原一起一伏,好象在呼吸一样。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诗歌。
B.《六国论》《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分别是宋代作家苏洵、明代作家张溥。
C.古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其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故称为“律诗”。
D.娜塔莎和安德来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经典形象。
9.下列名句的默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C.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深秋节。(《雨霖铃》)
D.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即除逆阉废祠以葬之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君亲其谓予何/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2.从常见文言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②晋军函陵,秦军锬
③子路行,以告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13.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越低微就越感到羞耻,官位越高就越接近阿谀。)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
C.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D.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往的已经不可制止,未来的还来得及挽回。)
14.对课文节选语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前方》)
(这段描写有排比,有对偶,整散结合,突出动物迁移时的浩荡气势。)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运用了叠词、拟人、对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了荷花的迷人姿态。)
C.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南州六月荔枝丹》)
(引用史料,揭露封建统治者劳民伤财,更是为了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
D.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光明”一语双关,既指太阳从东方升起,更喻指来自东方的真理。)
15.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
A.“寻寻觅觅”写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三句叠词各有侧重。
B.“乍暖还寒时候”描写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的感觉,这正是春天的时令特征。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此处的雁使人顿生物是人非、寄思怀乡之感。
D.“淡酒”不敌“风急”,词人如此行文,比借酒浇愁的传统说法更为精妙。
二、(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10%的光合作用产物;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1.5度。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至全部毁灭。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漂泊,为饮食而争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80%的冰,海水涌进纽约,像1953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饥民流将无法控制。
16.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 )
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17.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 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
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国家将出现水荒。& B.森林会沦为引火的干柴,直至全部烧毁。
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 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
三、(共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19.下列对文化是否存在的四个标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有自觉继承文化精髓的传人。
B.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存在。
C.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选择。
D.文化的独特语言是否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20.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生存危机,它的没落给人浓重悲凉的意味。
B.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强势文化正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严重的政治问题。
C.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令人困惑,而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更令我们感到迷惑不解。
D.在西方文化的攻势下,我们对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2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一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不复存在。
B.中国的传统文化尽管没有消亡,但已经岌岌可危。
C.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强势文化的侵略下,显得一蹶不振。
D.“元气血脉”形象地说明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生存的重要意义。
四、(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同“倍”,加倍&&& B.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以:拿&&&&&&&& B.将焉取之& 焉: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D.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24.下列句子最能说明“邻之厚,君之薄”的一句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Ⅱ卷(共50分)
五、(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8题。&&&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26.画线句中对清兵卫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2分)
27.请简要评价选文最后两段中父亲的行为。(2分)
28.你从教员和清兵卫的不同爱好和两人的矛盾冲突中读出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12分)
29.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 && && && && && && &。(《论语》)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 && && && &。(《荀子?劝学》)
(3)无边落木萧萧下,& && && && && && && &&&。(杜甫《登高》)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 &&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0.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 &(《论语》)
(1)盍各言尔志?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1.仿照下列画线句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4分)
责任、荣誉、国家,这些神圣的名词尊严地指出你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它们是你振奋精神的起点,使你软弱时能够刚强起来,&&&&& ,&&&& 。
七、(30分)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如筛子滤走细物,在青春的道路上纵马扬鞭,你总会忽略掉什么。你忽略的,可能是每天家常便饭中那一缕温馨;你忽略的,也可能是青青校园中那一声教诲……
要求:①以“忽略”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③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例卷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一-四、参考答案:
五、参考答案:
26.表现了葫芦被没收后他痛苦无奈的心情。
27.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扼杀了孩子的天赋、爱好。
28.清兵卫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和美,而教员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的强权。从矛盾冲突中,我们能看到这种强权(粗暴的方式)给孩子爱好、天性和天赋的摧残,也能读出人们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评分细则:26~28题共8分。26题2分。27题“方法”和“后果”各得1分,共2分。28题分析“不同爱好”2分,分析“矛盾冲突”2分。以上三题基本意思答出即可给分。
六、参考答案:
29.(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水为之而寒于水(3)不尽长江滚滚来(4)卷起千堆雪
30.(1)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2)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31.使你畏惧时能够勇敢起来,你彷徨时能够坚定起来。
评分细则:29~31题共12分。29题4分,每小题1分。30题4分,其中⑴小题“盍”译对1分,其他基本意思对1分;⑵小题“安”译对1分,其他基本意思对1分。31题4分,每句2分,其中句式1分,形容词意义相反1分。
七、评分细则:
分四等评分。
一等(30~26分):切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畅,符合文体要求,不少于600字。可以28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二等(25~21分):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尚充实,语言通顺,大体符合文体要求,不少于600字。可以23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三等(20~15分):基本符合题意,有一定内容,语言基本通顺,字数在400个以上。可以18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
四等(14分以下):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②语病极多;③字数不足400个。
说明:①每出现3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扣完3分为止。
②字体美观、卷面整洁者,可酌加1~3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者,可酌扣1~3分。
③未拟题目扣2分。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比较文学论述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