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国影响力臂大小的因素增强的途径及其制约因素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新课程同步学案 专家伴读 思想政治必修3 (人教版) 人教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一些界定,并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内容上它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这标志着中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中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陕北的民间剪纸和皮影戏、苗族的刺绣、藏族口传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长调等,正是这些活态文化构成了民族的文化底线和情感底线,也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基因。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太乐观。江南正月十五的淮戏班子只剩垂暮的老人;陇东皮影,五十年前可以演出一百多个剧目,现在最好的艺人也只能演二十几个剧目。据贵州省有关专家统计,被称为“17世纪中国工艺学”的《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传统工艺项目,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55%存留于民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已所剩无几了。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紧迫性。文化部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对无形遗产进行普查、保护,并制定相关法规。与此同时,各种民间无形文化遗产抢救工作也相继展开。中央美院还将民间艺术作为无形遗产,正式引入高等教育。
请走访调查一下你的家乡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现状如何?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就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写一篇小论文,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扩大海外投资和经营。在“走出去”方面,格力电器是比较早而且成效显著的代表性企业。格力电器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把自主创新打造成一把“金钥匙”,开启“中国创造”的大门,在全球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格力特色的道路:一是坚持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战略。二是坚持“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在国外大量打广告”的原则,通过领先科技和优质产品打动国外的消费者。三是坚持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不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要展现社会责任。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整合优势资源配置。材料二 “顶层设计”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认识深化的表现,能从战略高度把握改革与发展的全局。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在国际上遇到的各种麻烦也在增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材料三 自从去年9月日本野田内阁强行非法对中国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以来,中国政府增派海监、渔政、海警等执法船进入中国钓鱼岛领海,加强维权巡航执法活动。去年12月13日,国家海洋局组织海监船编队和海监飞机首次开展钓鱼岛领海内海空联合维权巡航执法行动,此举实现了中国执法公务飞机飞抵钓鱼岛上空宣示主权的历史性突破。2013年8月10日,中国海警2350、1126、2102、2146舰船编队继续在中国钓鱼岛领海内巡航,据悉,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25天在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执法。巡航期间,对发现的日方侵权船只严正申明中国政府对钓鱼岛的主权立场,并对其进行驱离。据报道,此次巡航,中国海警船在钓鱼岛领海内停留时间超过一天,是中国公务船在钓鱼岛巡航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8日就中国海警编队在钓鱼岛海域维权执法答记者问时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巡航执法是行使本国固有主权。(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格力电器在“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企业打造“中国创造”品牌的启示。(9分)(2)结合材料二,请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12分)(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我国依法维护钓鱼岛领土主权的措施的依据。(9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卷
题型:综合题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不断进行海外投资和扩张。在“走出去”方面,格力电器是比较早而且成效显著的代表性企业。格力电器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把自主创新打造成一把“金钥匙”,开启“中国创造”的大门,在全球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格力特色的道路。
一是坚持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战略。只有当格力的产品在当地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才会去考虑建工厂。
二是坚持“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在国外大量打广告”的原则,通过领先科技和优质产品打动国外的消费者。创造绿色环保的高科技产品,用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美誉度,而非过分强调销售数量。
三是坚持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不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要展现社会责任。在全球空调企业中首次提出“变频空调一年免费包抉”的承诺。
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整合优势资源配置。国际化不是寻找成本低的生产国,而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经营依存于全球市场,并逐步建立整合全球科技资源的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材料二&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与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格局利益调整的影响日益增强,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上对我国企业投资存在较多疑虑和限制。为此,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理念贯穿整个广告,意在重新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中国政府还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多管齐下向国际展示“软实力”,一场自主掌握话语权的“战斗”正在打响…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格力电器在“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企业打造“中国创造”品牌的启示。(10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政府打造国家软实力对提升中国制造的意义。(10分)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阅读理解
材料一&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1)材料中,中国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原因何在?
材料二&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2)比较上述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不同发展状况,分析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你认为决定一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日,中国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驶出生产线;日,第一辆中德合资品牌轿车在上海下线。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以下为“年我国汽车产量及增长率”图和“我国不同国别品牌乘用车产销情况统计表”。
2008年市场份额
2009年市场份额
2009年产量
219.66万辆
145.83万辆
101.78万辆
(3)依据材料,描述近几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特点。
(4)外资品牌多在中国设汽车组装厂,而车型均为引进国外车型,原因是什么?我国应如何应对?
材料四&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但由于缺乏技术和品牌等深层次竞争资源,中国制造业只是世界制造生产链中的重要“车间”,还远未成为“世界工厂”,与世界经济史上被称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缩小这种差距,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5)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应该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6)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2004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5.83%,英国占7.61%,加拿大占3.8%,韩国占大约6%,而2006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45%。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科目:高中政治
题型:阅读理解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不断进行海外投资和扩张。在“走出去”方面,格力电器是比较早而且成效显著的代表性企业。格力电器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把自主创新打造成一把“金钥匙”,开启“中国创造”的大门,在全球化方面走出了一条格力特色的道路。
一是坚持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战略。只有当格力的产品在当地市场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才会去考虑建工厂。
二是坚持“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在国外大量打广告”的原则,通过领先科技和优质产品打动国外的消费者。创造绿色环保的高科技产品,用产品质量打造品牌美誉度,而非过分强调销售数量。
三是坚持在发展中国家建厂,不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发展,要展现社会责任。在全球空调企业中首次提出“变频空调一年免费包抉”的承诺。
四是坚持全球布局,整合优势资源配置。国际化不是寻找成本低的生产国,而是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经营依存于全球市场,并逐步建立整合全球科技资源的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
材料二&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与国际地位提高,我国对世界经济格局利益调整的影响日益增强,但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上对我国企业投资存在较多疑虑和限制。为此,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全球广告,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上投放,“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理念贯穿整个广告,意在重新打造与巩固“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声誉。同时,中国政府还拍摄“国家形象宣传片”,多管齐下向国际展示“软实力”,一场自主掌握话语权的“战斗”正在打响…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格力电器在“走出去”方面的经验对我国企业打造“中国创造”品牌的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政府打造国家软实力对提升中国制造的意义。  -----------------------------  
  云石“【地缘政治6】缅甸之乱(下篇)——缅甸的当下和未来  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    上一篇,我们说到,美国希望通过制裁,恶化缅甸国内经济形势,进而引发民众不满和革命,以达到消灭专制派军政府,扶持民主派上台的目的。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实力不足基础上的。  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只能通过地缘优势而形成的军事压力,威慑缅甸统治阶层、使其不敢亲美,否则他们的统治肯定会被来自中国的武力摧毁。  但问题是,此阶段的中国也没有帮助缅甸发展经济的能力,无法缓解缅甸民众的不满。美系势力和民主派才可以发动民众,从底层对统治集团构成冲击。甚至美国还可以通过操纵克钦邦等边缘势力,从外部对军政府发起挑战。  但随着中国的改变,缅甸国内的形势也会逐渐发生变化。  早期,中国通过修桥铺路建大坝等方式,协助缅甸发展经济,缓解专制派的统治危机。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大幅上升,地缘战略也进入向外拓展阶段。在此基础上,中国加大了在缅的经济投入,油气管道和规划中的中缅高铁,对缅甸经济发展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旦中缅经济合作达到相当程度,专制派的统治危机就会改善——民众生存环境的好转,能降低他们对政府的不满。  而民主派日子就不好过了。民主派的治国思路,是通过引进美系势力,既可以发展缅甸经济、改善民众生存环境,又可以压制边缘势力,争取国家统一。但问题是,随着中国影响力快速增长,这条政治路线会逐渐变为鸡肋,甚至变为败笔:  中国同样有能力帮助缅甸发展经济,而且从地缘经济学角度出发,只要中国经济规模足够大,与它合作,会比依靠美国收获更多。  另一方面,从地缘政治角度出发,随着中国国力的突飞猛进,民主派依靠美国完成统一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甚至连其自身能否存在都成问题:一方面没有中国点头(至少是默许),缅甸中央政府不可能收复缅北;而如果是受美系控制的民主派上台,那就不仅仅是缅北了,中国十有八九会以专制派、甚至缅北割据武装为基础,打造一个加强版缅共,重新挑起内战,将民主派亲美政权推翻——中国可以不管缅甸是谁掌权,但绝不会容忍缅甸落入美系势力之手。  现在的中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而且随着中国国力继续增长和对缅影响力不断加深,这种能力将越来越强,直至让民主派彻底绝望。  但民主派真就没有生路了吗?倒也未必。只要民主派能改变政治立场,他们不仅不会失败,说不定还会成为最终的获胜者。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从中国的角度来分析。  在中国大力经营印度洋之前,甚至经营初期,当然会别无选择的支持专制派军政府——否则缅甸将落入美系势力之手。但当中国对缅甸的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具体来说就是将美系势力彻底挤出缅甸,中国成为缅甸唯一的外部操纵者后,专制派还是不是中国唯一选择就不好说了。  缅甸是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这个通道畅通与否,事关中国印度洋战略的成败。因此,缅甸国内的稳定,是中国的最大利益。  而维护缅甸的稳定,恰恰就不是专制派军政府能做到的。之前我们说了,专制派军政府存在的政治合法性,是建立在剿灭边缘势力,实现国家统一这个基础之上的。他们掌权下的缅甸中央政府,与边缘势力冲突不可避免。且不说他们没本事打败边缘武装,即便最终获胜,这种靠战争赢得的胜利也不稳固,边缘地区长期动荡不可避免。这不符合中国的利益。  而民主派分权自治的理念,却可以缓和本部与边缘的矛盾;民主制度下的缅甸,可以为缅族和少数民族的博弈提供一个和平的渠道,这样他们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中缅战略通道的安全系数也就有了保障。  中国支持缅甸民主化,也许很多人听上去觉得很可笑,但这却极有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他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从历史的来看,朝贡体系下的中原王朝,也从来不在乎”外藩”在体制上与中国是否一致,只要这种政体下的外藩,对中国“恭顺”即可。——这才是符合规律的正常思维。  现代中国努力构建的东亚新秩序,虽与古代那种朝贡体系有很大区别, 但在摆脱意识形态控制后,处理与他国关系时,依然会继承发展这种思路——他国民主和专制本身都不打紧,只要能维护中国利益就好。  当然,很多朋友会怀疑,中国支持的民主化,真的能够实现吗?毕竟之前文章里说过,民主化和联邦制根本解决不了缅甸本部和边缘之间的矛盾。中国再次主导推行,会不会适得其反?  答案是不会。至于原因,就是四个字:“世易时移”。  自建国以来,缅甸就是中美两大势力的重要博弈战场。但二者却又都力有不逮——中国贫弱不堪、美国则地缘疏离。这就造成两种情况:  首先,外来势力力量有限,对缅甸内政的影响力相对较小——换句话说,内部矛盾依然是主导缅甸内部局势走向的主要因素。而我们之前说了,缅甸本部与边缘势力大致上能够形成平衡,这是内战爆发和长期延续的基础;  其次,中美两国都无力掌控缅甸全局,但又彼此争夺,遂各自寻找代理人互相对抗——在缅甸本部,中国支持军政府、美国支持民主派;边缘势力中,中国曾支持缅共,美系势力一直支持克钦邦。虽然中国略占优势,但总的来说,中美两个外来者也是半斤八两,谁都压不倒谁。  内外矛盾都激烈不可调和,矛盾各方又势均力敌,这种情况下,缅甸内乱想不持续都不可能。  但只要中国挤走美国,彻底掌控缅甸局势,情况就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不管是本部的专制派民主派,还是边缘势力的佤邦掸邦克钦邦,跟中国相比都是太过弱小的存在,内部因素将受制于外部因素;同时,随着美系势力的出局,中国将成为缅甸各势力的唯一裁决者。  一旦缅甸进入这一阶段,各方势力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首要条件就是不能侵犯中国利益——而缅甸的和平稳定就是中国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谁,想用武力解决问题就是与中国作对——在缅甸局势已被中国这一单一外力主导的情况下,这无异于自取灭亡。  当然,本部和边缘的地缘矛盾短期内不会消失,中国强行将他们捏合也不大可能,甚至还会引发他们对中国的集体反感。所以,采用民主联邦制的手段,将他们的矛盾控制在政治层面,对中国来说是成本最小的。而得到中国保护的民主制,其根基也牢实的多。  那么,民主制对各方影响如何?
  对边缘势力来说,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他们本来就在与本部的对抗中处于弱势,如果能保证自身利益,他们也不介意参加民主政府。何况既然中国要缅甸稳定,他们也不怕缅甸本部再像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样向自己开战。甚至,哪怕民主过程中自身利益受到一定侵犯,只要不触及底线,他们迫于大势,也只能接受——否则就不光是和本部过不去,还和中国过不去,下场估计更惨。  至于缅甸本部的民主派,美国能给的中国都能给,美国不能给的中国也能给,这种情况下,他们也没必要跟美国一条路走到黑——何况他们的民主联邦理念还符合中国利益。至于依赖美系势力武力统一全国的阴谋,本就是无奈之下的办法,与其民主联邦制的理念也不吻合。既然中国不允许内战继续,又有能力让缅甸以和平的方式达成统一,那除少数顽固派外,绝大部分会会逐渐辨明形势,转向中国。  最麻烦的反而是专制派。虽然现在他们是中国的盟友,但从发展的趋势看,他们所秉承的政治理念与中国利益冲突,及至中缅战略整合完成,他们若仍秉持这一立场,会被中国打压甚至抛弃。  但专制派也不能和中国翻脸。虽然军政府极力寻求与美国缓和关系,希望借此增加牵制中国的筹码,但中缅地缘关系,决定了作为政权掌控者,军政府的重心必须放在中国这边;就其内部而言,缺乏民意支持,又不受边缘势力信任的他们,亦只能依靠中国的支持来维持统治。作为回报,他们也必须对中国的战略予以配合。  对华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专制派纵然心怀戒惧,也不敢与中国闹翻。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在配合中国的大框架下,尽力为自己争取一些好处。具体而言,就是利用中国的回报,可以增强自身的实力,进而改善国内经济和打击边缘势力。  改善经济对巩固统治的好处自不必说。而这打击边缘势力,其中大有学问。  虽然军政府的武力思维会引发缅北动荡,进而伤害中国利益。但是,由于中国在缅甸尚处于布局阶段,影响力远未到顶,美系势力的威胁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军政府有相当的操作空间。  由于现阶段中美在缅甸尚处于博弈期,作为中国在缅利益的主要维护者,即便专制派不老实,中国也只能忍耐。只要他能抢在中国预设的通道建设时间表内消灭边缘势力,建立大一统格局,那么中国肯定也不会为其他势力的冤屈而出头。这样一来,专制统治便有可能延续下去。  退一步说,就算将来专制体制无法维持,民主化势不可挡,专制派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对边缘势力的成功打击,获得缅族人民的认可,进而化解掉长期军事独裁造成的负面影响。即便将来专制派转型成为民主体制下的普通政党,依靠这笔政治财富,他们依然能够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生存发展下去。  基于上述理由,中缅战略通道建设的这段时间,也是专制派缅甸政府实现其武力统一梦想的历史机遇期。此时的缅甸政府不仅敢打,而且不惮于将战事扩大。  就拿此次彭家声反攻果敢为例。彭家声的反击,这种边缘势力的反扑,在缅甸内战中几乎是家常便饭。如果在以前,缅甸政府吃点亏说不定就算了——毕竟果敢这种地方,从来就不是自己势力范围,政府在当地缺乏统治基础。打久了,不但消耗太大,一旦战事蔓延,引发全线内战,更会闹的不可收拾。  可这次缅甸政府却铁了心死撑到底。这一方面固然是中国在缅甸的投入增强了其实力,让他有打下去的本钱;但更重要的是,这次如果战事蔓延,结果对其反而有利。而之所以如此,根由仍在中国。  现在中国在缅甸的最大利益就是中缅战略通道。而在和平状态下,缅甸政府和佤邦等亲华势力自不必说,就算是克钦军——也就是此次支持彭家声的亲美势力,也不敢对此予以破坏——别说它只是亲美土著,哪怕其祖上就是美国人,只要他们还想在这块中缅包夹的内陆山林继续立足,就不能把中国给得罪死了。  基于此点,中国并无改变缅北现状的动力——反正只要战略通道建成,中国就牢牢的掌控了缅甸局势。到时候管你是那家势力,哪怕就是克钦军,只要还想在这一亩三分地里混下去,就都得听中国的招呼。  但如果缅北战事蔓延,那对中国就不利了。首先,内战本身就会导致中缅战略通道建设中断;而且如果战争持续下去,局势有可能彻底失控。到那时缅北全线开打,双方必然反复拉锯,停战遥遥无期。这样一来,中缅战略通道就会被彻底搅黄。  中缅战略通道事关中国印度洋战略的全局,而缅北的稳定,又是通道建设的基本条件。在各方势力全线开打的情况下,中国再想调停已十分艰难,且过程漫长——这个时间成本中国承受不起。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中国亲自出兵,武力维稳。  当然,以中国的实力,迅速稳定局势可以说是不在话下。但在交战双方势同水火的情况下,想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从此安分守己也不可能——就算边缘势力愿意,缅甸政府也不答应,而中国又不可能消灭缅甸政府。  所以,中国如果不想自己一走缅北就重新开战,那最好的方式,就只能是索性帮缅甸政府消灭边缘武装。  对这种结果,缅甸政府当然十分乐意——虽然自己摆不平边缘势力,但中国绝对有这个能力。而中国又不可能强占缅甸领土,所以中国打赢,缅甸政府的大一统构想就水到渠成。  但这种结果,虽然比让缅北内战蔓延要强,但仍然严重不符合中国利益。且不说出兵会消耗国力,这种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本身就会引发周边国家恐慌,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陷入被动。何况,这种由外力强行促成的统一依然不稳定,边缘势力随时有可能死灰复燃。  鉴于中国已经选择了站到缅甸政府这边,那复兴的边缘势力,甚至当地少数民族,都会成为中国的敌人——这对中缅战略通道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再考虑到缅甸政府在当地不得人心,政府军又烂泥扶不上墙,那么中国将不得不长期保持在缅北的军事存在——这无异于把自己陷入缅甸内战的泥沼中。  所以,中国必须想尽办法,在果敢乱局蔓延开来之前将其阻止。即便此时的停战有损缅甸政府利益也在所不惜——中国固然需要缅甸政府,但缅甸政府更离不开中国。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看到中国关于缅北不能乱的强硬发声。也看到中国借缅机误炸之机陈兵边境,并在外交上强势施压,并放手国内舆论声讨缅甸。其目的无非表明立场,要逼缅军收手。  以当下局势而言,缅甸政府已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缅甸总统府办公室曾作出“非政府军投弹”的表态,但中国外交部却迅速反驳,称“缅甸炸弹伤人事实清楚”。 在两个具有众多共同利益的政府之间,出现这种公开的打脸,这不能仅仅解读为中国对边民伤亡的反应,更多的是反映出中国对缅甸政府故意扩大内战,强拉中国下水的阴谋感到愤怒。  而国防部关于缅甸需严惩肇事者,以及“如果再次发生缅甸军机越境或其他危害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的严重行为,中国军队将坚决采取果断措施”这一表态,更是意味深长。  果敢地处中缅交界,双方的战区更是在边界线附近,再考虑到缅军低下的军事技能,只要战事继续,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几乎不可避免。  缅甸政府现在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同意和谈,其二是继续战争,迟早被中国痛击——一颗飞入云南的子弹,就可以成为侵犯中国国家安全的理由。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缅甸这轮内战已进入尾声。  也许有人担心中国的这种强硬会影响中缅关系。但实际上,基于双方众多的共同利益,以及中国的强势地位,中缅闹掰基本不可能——否则中国不会只是威慑这么简单。  只不过,中国虽能阻止,但却无法根除专制派政府拉中国下水的欲望,更无法根除他们实现武统的野心。  由此推测,缅甸的内战还会时不时爆发,中国也不得不随时准备灭火。直到中缅战略通道建成,美系势力在缅甸已无立足之地。这时候,如果专制派政府还没有解决边缘势力的话,那大家就只能坐到一起,就着自家的家底,谈谈怎么在民主化联邦制的框架下和平分配蛋糕。相信,有中国做保,这次的谈判结果,没有人敢再用武力推翻。到那时候缅甸的和平才会真正到来。  注:本系列文章在天涯和微信公众号yunshi911上长期连载
  -----------------------------  
  强帖留名  
  @江汉逸士 104楼
02:58  -----------------------------  [来自UC浏览器]  -----------------------------  
  ,  
  -----------------------------  
  楼主分析的不错,顶  
  -----------------------------  
  -------  
  -----------------------------  
  -----------------------------  
  -----------------------------  
  楼主分析得十分清晰
  -----------------------------  
  顶  楼主辛苦
  -----------------------------  
  -----------------------------  
  -----------------------------  
  -----------------------------  
  -----------------------------  
  -----------------------------  
  -----------------------------  
  楼主大才啊,如拨云见日  
  再顶  
  --------  
  不错,高人。
  @ggxxyy-21 20:01:40  楼主大才啊,如拨云见日  -----------------------------  老兄过誉了,只是一得之愚 呵呵
  -----------------------------  
  -----------------------------  
    菲律宾亲美是否就真胜过亲华?  这要从美国的角度来看。  作为地处太平洋彼岸的区域外国家,美国要想介入东亚,在区域内寻找战略支点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天然具备挑战美国地缘实力、现阶段国力亦呈紧追之势的对手时,战略支点的合适与否至关重要。这样的话,菲律宾的机会就来了。  菲律宾的地缘条件十分适合作为美国反华战略基地。  首先,菲律宾是海岛国家,利于美国攻防。作为东亚大陆的拥有者,中国对中南半岛、朝鲜半岛等相邻陆域形成天然的地缘压制,同时,作为海陆复合型文明的代表,中国对陆上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也在美国之上。在中国相邻陆域设立战略基地,在战争中极有可能面临中国陆路攻击,防御难度较大。  而在海岛设立基地,则可避免遭受中国陆路攻击;同时,作为海洋型文明的代表,美国海上优势更加明显,可充分发挥扬长避短之效。  其次,菲律宾领土面积合适、其中可开发利用区域比例较高,人口亦够充足。鉴于中国的实力,中小型海岛上的基地规模有限,支持在中美这种级别的战争不堪大用。只有较大的国土面积,才有条件提供数量多、规模大且相对分散的军事基地,在战争中方有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较大面积的可开发土地和充足人口,才有可能形成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大型战争的进行提供充足的“炮灰”,以及就近后勤支撑和保障——如果战争物资和人员全从美国本土提供,成本和风险均将大幅提高。  第三,菲律宾地理位置合宜。菲律宾两大主岛南北跨度超过1500公里,北部吕宋岛距中国较近,驻军于此,可对中国形成战略威慑,战时也可直接打击中国本土;南部棉兰老岛已脱离了绝大部分中国陆基军事力量的攻击范围,在战事僵持或陷于不利的情况下有利于稳住战线,进行拉锯。  同时,菲律宾距东亚海上主航道并不遥远。虽然在经济层面,这种毗邻的区位对他国并无太大价值,但从军事角度出发,则意味这条海上主航道随时可以被从菲律宾出发的海空军事力量切断。虽然菲律宾自己没这个能耐,但如果是美军大规模入驻,则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果中美对抗真升级到战争程度,这种切断海上生命线的行为,无疑对打击中国有重大的意义,不可能被美国所忽视。  没有为区域内大国利用的本钱,却有被区域外大国驱使的资本。“庄家”眼中价值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菲律宾这颗“棋子”的立场。通过附美反华,尽可能的为本国谋取利益,这符合国际关系中利益至上的原则,也是菲律宾这个独特小国的“合理”选择。  不过,菲律宾的这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却走的并不顺畅。在黄岩岛引发的一系列中菲争端中,尽管菲律宾表现的十分卖力,可美国真正拿出手的“干货”,也不过就是几条退役旧船,和仅以千万计的美元而已,可谓吝啬的紧。对重返菲律宾的态度也未见积极。  美国为何忽视菲律宾?  说到底,还是菲律宾自己不争气的缘故。  菲律宾固然具有充当反华战略基地的地缘实力。但地缘实力并不等同于现实国力。要想将二者划上等号,必须要对前者进行充分的开发,否则不过是一种潜能而已。  作为失败国家,菲律宾的现实国力孱弱至极。若想将其地缘实力变现,使之符合反华基地的需要,那么至少要进行以下改造:  首先,菲律宾必须新建大量的的交通和军事设施,包括高标准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以及军事基地等。  其次,还需有一定程度的现代重工业体系和军工体系,以及配套的科技、工程人才和后勤保障人才。  其三、必须有一支符合现代大规模战争需要的海空军队,以配合美军行动。  最后,菲律宾还得提供些美金,以支付驻菲美军的高昂军费。  想使菲律宾满足上述条件,其花费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菲律宾自己又完全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换句话说,要想这个“反华基地”运转起来,上述一切都要由美国政府买单!  把一个上亿人口的贫穷国家强拉入现代化,这样的血本美国自然是不能掏的,它也未必掏的起。何况,除了菲律宾,美国在东亚还有另一个选择——日本。  日本与菲律宾地缘条件相似。但不同的是,日本已将其地缘实力充分变现。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高、国民素质好、军事力量强、基础设施完备、且和中国有着重大历史过结的一流发达国家,无疑比菲律宾更适合承担这个“反华基地的”重任。  有了日本的存在,美国尽管仍会洒些雨露给菲律宾,但“投以重金”肯定就没有必要了。  鉴于自身的无能,菲律宾在中美两国眼中均成为鱼腩般的存在。但相较于中国的弃之如履,跟美国走仍多少有些汤喝。而且,即便有朝一日中国将美国撵出东亚,为避免引起东南亚各国的疑惧,再加上菲律宾无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也不会直接干涉菲律宾的内政,最大可能就是任其自生自灭。如此一来,马尼拉既没了被中国清算的恐惧,还可以借这个边缘身份继续和美国勾搭,捞取点汤汤水水,总是聊胜于无。基于这般考虑,菲律宾这一根筋的反华,倒也就情有可原了。  注:本系列文章在天涯和微信公众号yunshi911上长期连载
  云石“【地缘政治7】菲律宾——反华是其宿命  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    自打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菲律宾便犹如被打了一针鸡血,扮演起反华马仔的角色。近两年的南海领土争端中,菲律宾上窜下跳,用尽各种方式对中国叫板。  菲律宾之所以跳出,无非是为了维护其所谓“领海”主权,及获取海下蕴藏的丰富资源——也就是“尊严”和利益问题。只是由于自身实力实在太差,几乎所有方式的正面较量都不可能是中国对手,马尼拉无奈之下,于是另辟蹊径——逮捕中国渔民、起诉中国政府、将南中国海这一国际通用地名改为西菲律宾海等等,通过这些所谓造势手段,在国际上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中国政府让步。  当然,国家间博弈中,大国与小国各有不同的玩法。在中国绝无可能力敌时,菲律宾求助于国际舆论,倒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只是,菲律宾此举,究竟有多少胜算呢?  从地缘的角度看,作为东亚大陆的的拥有者,中国天然具备主导东亚地区的地缘实力。近年来现实国力的迅速增长,更使得中国有能力扩展自己的地缘影响力、构建以自己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  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南海不仅是中国中国获取资源的天然宝库,更是其向东亚其他势力施加地缘影响力的关节所在。  既然南海在中国崛起的战略中占据核心位置,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主观上是绝无可能收手的。而菲律宾所努力争取的所谓国际舆论压力,在针对普通国家时或能有效,但当面对中国这种重量级的大国时,效果历来不佳。而在当前的国际政经环境下,其他大国能对中国做出的实质性掣肘更是十分有限,不足以迫起改弦易辙。  可是,面临这种“恶劣”的国际环境,菲律宾却仍然毫不退缩,反而歇斯底里,大有与中国死扛到底的架势。这就很有些意思了。  从表面上看,菲律宾反华没什么不正常。毕竟南海是块巨大的肥肉,谁咬到都能满嘴流油,对菲律宾这种穷的叮当乱响的小国来说,当然希望能从中捞上一票,一举脱贫致富。  但是,任何国家战略的制定都是从现实出发的。在现实环境下,既然中国已经强势出手,菲律宾基本上也就断绝了染指南海的可能。  一般情况下,此时的菲律宾虽仍可争闹,但其策略却应留有余地,其斗争的目的,在坚持声索所谓“主权”的同时,也会暗中包涵另一层意图——即在主张无法全部达成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斗争”的方式,迫使对方为自己留下尽可能多的利益空间。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传统主张,也似乎表明中国并不反对让南海相关声索方分一杯羹。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南海争端中,马来态度有些暧昧、印尼也颇为含糊,甚至越南,在表面的激烈抗华背后,也能隐约看出其政府仍有克制。  唯独菲律宾是个例外。虽然与马来、印尼、越南相比,菲律宾国力最弱,但其做法却最为疯狂,在煽动国民反华情绪方面也最为歇斯底里,毫无与中国妥协之意,似乎对失败的后果毫不顾忌。  为什么菲律宾会铁了心当这个棒槌?当然,这里面的缘由错综复杂,美国前殖民地的出身、天主教的信仰、乃至美菲同盟都可成为其中原因。但追根溯源,还应从菲律宾的国情说起。  菲律宾位于南海东侧,为四面临海的群岛国家,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首都马尼拉所在的北部主岛吕宋距中国大陆最近约650公里、距台湾最近300公里。  作为一个国家来说,菲律宾这样的地缘实力虽算不上强大,但也不能说差。如果拿日本来做对比的话,两国的基本面其实是半斤八两;甚至,由于菲律宾地理位置更加靠南,毗邻东亚与中东、印欧、澳洲等区域的海上主航线,其发展经济的交通条件,还比孤悬东亚东北端的日本更胜一筹。若是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发愤图强,还真有可能像日本那样,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但两次机会菲律宾都没抓住。近代西方列强自印度洋而来,菲律宾过早沦为殖民地,独立性的缺失,使其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  如果说这一次的错失,尚有命运不济的因素,那么接下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菲律宾的糟糕表现,则就是自身问题了。  二战结束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欧美爆发,并随之掀起了全球化浪潮。在此过程中,东亚地区大量吸收欧美成果,日本、韩国、台湾甚至中国大陆都成功抓住不同阶段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自身国力的爆发式增长。  作为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昔日殖民地,菲律宾又着东亚其他国家(地区)无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再加上不差的地缘实力,完全有条件让菲律宾发展成为现在的日本,甚至在政治和军事上更胜一筹。但是,民族性格的缺陷和生搬硬套西方政治制度带来的长期混乱,最终使菲律宾错失良机。  当然,对中国而言,菲律宾为何国运不振无关紧要,不过其成为失败后果的后果,却对其之地缘战略造成深远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当下南海争端中。  作为一个典型的失败小国,无论菲律宾对南海权益的主张有无道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它自身完全不具备与中国争夺此海域的实力。在此前提下,菲律宾如果不愿闷头认栽,便只有两条道路可选:  第一条是效法印尼、马来等国,外示坚决、内怀中庸;至不济也得像越南那样,表面闹腾的背后多少留个地步。  之所以要闹,是因为东亚局势仍未明朗。中国虽已崛起,并积极谋求变局,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西太平洋仍是美国势力占优。  现下东南亚的南海声索国虽无能力对抗中国,但只要咬住领海主权不松口,便希望犹存。如果中美博弈的结果是中国落败,那大家便可借美帝之东风,将南海瓜分一空;若中国果真成事,将美帝挤了出去,那么大家伙儿虽不能全取南海,但至少可以以改换门庭为条件,让中国吐出点好处,也不至于鸡飞蛋打。  当然,东南亚各国的这把算盘打的也没错。毕竟花花轿子众人抬,中国要真想当这个话事人,当然得给大家足够的好处——至少不能让大伙儿觉得吃太多亏。中国“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南海八字方针,也早将这种思路公之于众,所以马来、印尼甚至越南的暗中克制也就在情理之中。  只是,各国情况各有不同,对中国的南海意图,马来、印尼心领神会;越南虽则不爽,但也不至于完全撕破脸;唯独菲律宾,却完全不能接受,中国“斗争到底”。  菲律宾何以决然至此?  皆因无利可图!  诚然,中国并不拒绝在南海问题上分各国一杯羹,但毕竟这也是自己碗里的肉,没有白白送人的道理。对中国而言,任何南海利益的出让,有必须有相应的回报,或者至少有不得已的理由。  就马来西亚来说,该国与中国相隔遥远,中国对它的地缘影响力本就相对较弱;其主张的海域也处于南海远端,中国要想完全掌控不太现实;加之马来西亚控制着马六甲海峡这一对中国至关重要海上生命线,无论从哪个方面,中国都有“割肉”的必要。  印尼同样如此。遥远的距离,其对马六甲的地缘影响力,东南亚地区大国和伊斯兰大口的地位,加之其对龙且海峡乃至东亚——澳洲航线的控制,凡此种种,都有理由让中国重视它的存在。  至于越南,虽然历史上与中国冲突不断,在南海争端中也反应激烈,但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越南未来会成为中国在东南亚施加影响的重要棋子。因此,它也是有资格向中国要汤喝的。  唯独菲律宾什么本钱也没有。其国土本身亦无可供中国大规模利用的自然资源;同时,在中国整合东南亚经济的构思中,作为边缘岛国的菲律宾也远不如中南半岛来的方便;再加上菲律宾虽四面临海,却并不扼守要津。凡此种种,都决定了这个国家对中国而言,战略上没有太大用处。  当然,仅仅是无用,也未必不能逼中国让步。如果菲律宾真像日本那样,具备对抗中国的能力,那中国倒也不能不正视其之存在。可惜,这一点菲律宾同样没有。  既无用、又无害,这样的菲律宾,当然不值得中国让渡重利。退一步说,即便菲律宾立刻转变立场,反美亲华,以其今日之身价,也不过就能换得中国暂时性的些许经济回报,并不能从战略上改变其在未来由中国主导的东亚新秩序中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  亲华并不可行,那菲律宾要想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利益,便只有亲美一途。
  菲律宾亲美是否就真胜过亲华?  这要从美国的角度来看。  作为地处太平洋彼岸的区域外国家,美国要想介入东亚,在区域内寻找战略支点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天然具备挑战美国地缘实力、现阶段国力亦呈紧追之势的对手时,战略支点的合适与否至关重要。这样的话,菲律宾的机会就来了。  菲律宾的地缘条件十分适合作为美国反华战略基地。  首先,菲律宾是海岛国家,利于美国攻防。作为东亚大陆的拥有者,中国对中南半岛、朝鲜半岛等相邻陆域形成天然的地缘压制,同时,作为海陆复合型文明的代表,中国对陆上军事力量的重视程度也在美国之上。在中国相邻陆域设立战略基地,在战争中极有可能面临中国陆路攻击,防御难度较大。  而在海岛设立基地,则可避免遭受中国陆路攻击;同时,作为海洋型文明的代表,美国海上优势更加明显,可充分发挥扬长避短之效。  其次,菲律宾领土面积合适、其中可开发利用区域比例较高,人口亦够充足。鉴于中国的实力,中小型海岛上的基地规模有限,支持在中美这种级别的战争不堪大用。只有较大的国土面积,才有条件提供数量多、规模大且相对分散的军事基地,在战争中方有回旋余地。  另一方面,较大面积的可开发土地和充足人口,才有可能形成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大型战争的进行提供充足的“炮灰”,以及就近后勤支撑和保障——如果战争物资和人员全从美国本土提供,成本和风险均将大幅提高。  第三,菲律宾地理位置合宜。菲律宾两大主岛南北跨度超过1500公里,北部吕宋岛距中国较近,驻军于此,可对中国形成战略威慑,战时也可直接打击中国本土;南部棉兰老岛已脱离了绝大部分中国陆基军事力量的攻击范围,在战事僵持或陷于不利的情况下有利于稳住战线,进行拉锯。  同时,菲律宾距东亚海上主航道并不遥远。虽然在经济层面,这种毗邻的区位对他国并无太大价值,但从军事角度出发,则意味这条海上主航道随时可以被从菲律宾出发的海空军事力量切断。虽然菲律宾自己没这个能耐,但如果是美军大规模入驻,则其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果中美对抗真升级到战争程度,这种切断海上生命线的行为,无疑对打击中国有重大的意义,不可能被美国所忽视。  没有为区域内大国利用的本钱,却有被区域外大国驱使的资本。“庄家”眼中价值的不同,也就决定了菲律宾这颗“棋子”的立场。通过附美反华,尽可能的为本国谋取利益,这符合国际关系中利益至上的原则,也是菲律宾这个独特小国的“合理”选择。  不过,菲律宾的这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却走的并不顺畅。在黄岩岛引发的一系列中菲争端中,尽管菲律宾表现的十分卖力,可美国真正拿出手的“干货”,也不过就是几条退役旧船,和仅以千万计的美元而已,可谓吝啬的紧。对重返菲律宾的态度也未见积极。  美国为何忽视菲律宾?  说到底,还是菲律宾自己不争气的缘故。  菲律宾固然具有充当反华战略基地的地缘实力。但地缘实力并不等同于现实国力。要想将二者划上等号,必须要对前者进行充分的开发,否则不过是一种潜能而已。  作为失败国家,菲律宾的现实国力孱弱至极。若想将其地缘实力变现,使之符合反华基地的需要,那么至少要进行以下改造:  首先,菲律宾必须新建大量的的交通和军事设施,包括高标准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以及军事基地等。  其次,还需有一定程度的现代重工业体系和军工体系,以及配套的科技、工程人才和后勤保障人才。  其三、必须有一支符合现代大规模战争需要的海空军队,以配合美军行动。  最后,菲律宾还得提供些美金,以支付驻菲美军的高昂军费。  想使菲律宾满足上述条件,其花费必然是一个天文数字。而菲律宾自己又完全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换句话说,要想这个“反华基地”运转起来,上述一切都要由美国政府买单!  把一个上亿人口的贫穷国家强拉入现代化,这样的血本美国自然是不能掏的,它也未必掏的起。何况,除了菲律宾,美国在东亚还有另一个选择——日本。  日本与菲律宾地缘条件相似。但不同的是,日本已将其地缘实力充分变现。这样一个工业化程度高、国民素质好、军事力量强、基础设施完备、且和中国有着重大历史过结的一流发达国家,无疑比菲律宾更适合承担这个“反华基地的”重任。  有了日本的存在,美国尽管仍会洒些雨露给菲律宾,但“投以重金”肯定就没有必要了。  鉴于自身的无能,菲律宾在中美两国眼中均成为鱼腩般的存在。但相较于中国的弃之如履,跟美国走仍多少有些汤喝。而且,即便有朝一日中国将美国撵出东亚,为避免引起东南亚各国的疑惧,再加上菲律宾无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也不会直接干涉菲律宾的内政,最大可能就是任其自生自灭。如此一来,马尼拉既没了被中国清算的恐惧,还可以借这个边缘身份继续和美国勾搭,捞取点汤汤水水,总是聊胜于无。基于这般考虑,菲律宾这一根筋的反华,倒也就情有可原了。  注:本系列文章在天涯和微信公众号yunshi911上长期连载
  天涯抽风 发上来的动不动就没有了
大家体谅着写看吧
  @是海天一色
22:42:38  顶  楼主辛苦  -----------------------------  谢谢
  没那么简单-----中国青年党
  顶  楼主辛苦
  怀疑楼主是来自中央的高参,否则不可能分析的如此深刻。
  @dym-22 20:44:12  怀疑楼主是来自中央的高参,否则不可能分析的如此深刻。  -----------------------------  呵呵,夸张了
  写得好。
  可以看...
  有这见地我也是贼了  
  @云石_yunshi911 mark
  楼主加油!顶一下。
  这意味着,如果这次中国再次亡国,那它不会再重复古代的循环。征服者的手上,有远胜于华夏文明的新式文明体系,能够对其实现覆盖式的替换。换句话说,这一次的失败,华夏文明要承受的不仅是政治上的亡国,还有文化上的灭种。   说得好!
  楼主你怎么看北越与南越?合并后的越南对中国有好处吗?没看到啊,还有南北合并后只为压制日本?想得太多了吧,你也说合并后南北实力不弱 ,如何看待他反咬一口呢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这句话楼主怎么看呢?
  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这句话楼主怎么看呢?
  统一的朝鲜半岛是中国噩梦  连这点认知都没有,水平可想而知
  @云石_yunshi911
16:24:00  今晚更新  —————————————————  "  
  顶楼主,另外,就算朝鲜统一了,也没能力制衡中国的!
  @唐僧爆炒八戒
17:46:36  楼主你怎么看北越与南越?合并后的越南对中国有好处吗?没看到啊,还有南北合并后只为压制日本?想得太多了吧,你也说合并后南北实力不弱 ,如何看待他反咬一口呢  -----------------------------  在越南篇中我会写到南北越问题。  朝鲜合并不是压制日本,而是牵制日本。至于反咬一口,明清时的李氏朝鲜咬过中国么?朝鲜半岛本就是东亚大陆的附庸,这是这两个板块的地缘实力,以及双方地缘关系决定的。反咬一口,只会出现在东亚大陆无法将自身地缘实力发挥的情况下。
  @一方村
00:02:55  有这见地我也是贼了  -----------------------------  呵呵
是醉不是贼
  第二页刘明也得刘
  @云石_yunshi911
07:56:14.0  呵呵 是醉不是贼  —————————————  真不幽默  
  ,  
  ---  
  快更啊!  
  -----------------------------  
  -----------------------------  
  -----------------------------  
  @唐僧爆炒八戒
17:46:36  楼主你怎么看北越与南越?合并后的越南对中国有好处吗?没看到啊,还有南北合并后只为压制日本?想得太多了吧,你也说合并后南北实力不弱 ,如何看待他反咬一口呢  -----------------------------  @云石_yunshi911 173楼
07:03  在越南篇中我会写到南北越问题。  朝鲜合并不是压制日本,而是牵制日本。至于反咬一口,明清时的李氏朝鲜咬过中国么?朝鲜半岛本就是东亚大陆的附庸,这是这两个板块的地缘实力,以及双方地缘关系决定的。反咬一口,只会出现在东亚大陆无法将自身地缘实力发挥的情况下。  ------------------------------  南北合并的好处是什么呢?实在是不敢放心,毕竟棒国人那么屌
  今晚更新新加坡篇
  南北合并的好处是什么呢?实在是不敢放心,毕竟棒国人那么屌  -----------------------------  同样是朝鲜人,李朝时的朝鲜对中国也很敬畏啊。关键是实力。而且,韩国的自大,不过是近代民族意识被激活后,国民因自卑而导致的自负罢了。但这只是普通国民的心态而已,精英阶层不会这么傻的,只是精英阶层需要培养国民自尊心,以在虎狼环伺的国际形势下强化国民意识,维护国家独立性而已。当前韩国的精英阶层,基本是墙头草,在中美大国间见风使舵,两头认小。  其实这种状态不光中国讨厌,日本人同样讨厌。不过中国他们是惹不起的,一旦中国东亚新秩序构建成功,给他们吃几次瘪,他们自然就知道惹中国是自虐,久而久之就不会自己找虐了,进而就会心理臣服。  这就是所谓夷狄畏威而不怀德。精英阶层的高度和学识,决定了他们能理性看待国家发展,可以称的上是代表文明的“华夏”,而普通国民的格局和知识层次决定了他们是感性的,所以就是代表愚昧的“夷狄”。对他们就需施威——当然,这是东亚新秩序构建以后的事。  不过话又说回来,韩国民众的这种情绪,从长远看是有好处的。韩国和周围国家比实在太弱小,要保证独立性,必须有这种自大存在。只要东亚新秩序建成,韩国精英自然会约束国内的反华情绪,不然就只能等着中国帮他们约束。届时韩国国民的这种自大情绪没法在中国这头宣泄,自然就只能到日本那里找回场子,想来中国政府和人民是很高兴的看到这个局面的。  相反,要是韩国平民的这种自恋情结果真没了,那就成了李朝时的朝鲜,啥都指望着中国,牵制日本的动力也就弱了,对中国反而不是好事。
  大才,留名
  努力写新加坡ing 争取今晚更新
  这贴子写的不错,有质量
  云石【地缘政治8】新加坡为什么亲美厌华  云石微信公众号:yunshi911  在东南亚诸国中,新加坡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它本身是一个岛屿城邦,国土面积不过718平方公里,人口亦只有不到600万,可谓是弹丸般的存在。但其地理位置却十分优越——其扼守马六甲海峡南入口的咽喉,是整个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最具经济和军事价值的港口要塞。对觊觎东亚板块的大国来说,掌握了新加坡,就等于控制了这一板块的海上生命线。  而对中国人而言,新加坡还有一份别样的亲切——它是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唯一的华人国家。  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文同种的血脉联系。中国在国家崛起,努力构建东亚新秩序当下,寻求新加坡的配合似乎是顺理成章,新加坡理亲近中国更应理所当然。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在中国谋求东亚主导权的过程中,新加坡不仅不愿配合,反而心怀反感。虽然限于自身实力,其从不与中国正面冲突,但在区域政治中,它却在暗中屡次三番的给中国添乱。甚至,新加坡还主动接纳美军基地的入驻,千方百计的阻扰中国构建东亚新秩序的努力。  别的国家排斥中国或可理解,为什么同为华人,自身实力又微不足道的新加坡也对中国心怀戒惧?我们依然从历史和地缘角度来分析。  新加坡位于中南半岛延伸带——马来半岛的最南端,与中国本土相距约6000公里。虽则距离遥远,但由于其地处中华与印度洋往来咽喉,又是天然良港,故早在海上贸易繁荣的宋元时代,这里便吸引了不少中国海商驻泊。  随着西方文明的东进,东南亚逐渐为葡、荷、英等国控制,新加坡也落入英国之手。 不过伴随着东西方贸易的日趋红火,其海上贸易中转站的特殊地位,仍吸引了大量中国商人前来。  由于新加坡与欧洲相隔遥远,西方虽可凭军事力量将其占领,却不可能大规模人口移民,马来土著文明又极为落后,对新加坡贸易中转站的价值无法利用,故久而久之,政治上最为弱势的华人,竟然成为这个弹丸小岛的主要居民。  二战过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东南亚国家纷纷独立.在英国殖民难以为继,在民族自决成为国际潮流的时代背景下,新加坡于1963年举行公投,成功脱离英国统治。  但摆脱英国,并不意味着新加坡就此独立。实际上,作为一个城邦小岛,新加坡完全不具备独立成国的基本条件。且不说没了英国保护,其无力抵抗任何军事入侵;甚至连淡水和粮食这样的基本生存资源,都仰赖马来半岛的供给。正因为如此,刚刚脱离英国的新加坡,立即与占据马来半岛和加里曼丹岛的马来民族一起,组建了马来亚联邦。  由于新加坡岛屿本身就是马来半岛的延伸,这种结合在地缘关系上无疑是合理的。但在民族构成上,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却与马来民族占主体的联邦其他部分截然不同。这种民族、文化上的差异,使二者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而当时的国际环境,更加重了二者之间的隔阂。  60年代的东南亚,国际共运如火如荼。由红色中国发动的输出革命,对东南亚本土政权造成严重威胁,位于马六甲海峡两岸的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均被这场革命深度波及。  由于同文同种的关系,东南亚的红色革命,大多以当地华人为主力。这使得这场基于地缘关系和意识形态引发的冲突,又不可避免的带上民族色彩。  这对新加坡人来说当然不是个好事。本来,新加坡地处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夹缝之中,本身又是个弹丸之地,根本不是这两国的对手;再加上新加坡本身是贸易枢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对中国的红色意识形态其并无太大兴趣。基于这两点,新加坡完全没有参加红色革命的动机。  但当这场意识形态革命变成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冲突后,新加坡华人的处境便尴尬起来。如果中国的实力真的够强,能荡平东南亚倒也罢了。但当时的中国空有输出革命之能,却无掌控局势之力,这样的局面下,新加坡不可避免要遭受池鱼之殃。  在华人普遍受排挤的背景下,新加坡于1965年被赶出马来亚联邦。  这是新加坡历史上最戏剧性的时刻。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时的欢天喜地截然不同,留在新加坡人脑海中的建国记忆,是李光耀痛哭流涕的走出马来亚议会大楼。这种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建国史,正是当时新加坡窘迫处境的真实写照。  如果从表面上看,马来西亚此举有些不合情理。毕竟新加坡虽小,战略位置却极为重要,20世纪60年代的马来西亚政治精英,不可能不明白抛弃此地,对自己是多大的损失。  不过结合地缘关系和时代背景,马来西亚此举应另有深意。鉴于新加坡为华人主导,对马来民族占主体的马来西亚而言,对其整合无疑十分困难。而在世界已进入现代文明的20世纪60年代,作为正常国家的马来西亚也不可能通过战争甚至种族灭绝的方式,将华人强行驱离。因此先将新加坡强行撵走,马来西亚也就免去了供养的义务。  由于生存资源仰赖马来半岛供给,被马来西亚抛弃的新加坡,用不了多久就会爆发内乱,等到华人在内耗中元气大伤,马来西亚再来收拾残局,便可轻松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条件。  华人占主体的新加坡,不符合马来西亚的利益;而离开马来西亚的新加坡,又难以独立存活。这种两难下,新加坡似乎濒临绝境。要想挽救自己的命运,新加坡的救世主只有一个——美国。  对新加坡而言,得到美国这个在东南亚占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的支持,足以让马来西亚不敢心生邪念;而美国与新加坡相隔万里,也不可能对其领土主权有觊觎之念。  而对美国来说,作为一个东半球国家,海洋霸权是其控制全球的根本;而对海上交通枢纽的控制,则是维持海洋霸权的基本条件。而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控制一个被异族包围的百万人口级小邦,远比应付千万人口级的伊斯兰地区大国要容易的多。  新加坡有卖的本钱,美国有买的理由,两者一拍即合。有了美国的保护,新加坡不仅没了亡国之忧,并赶上旋即开始的全球化浪潮。通过对自身区位优势的充分发挥,新加坡一跃成为东亚最富裕的国家。  而到21世纪,局势逐渐起了变化。伴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在东南亚,乃至整个西太平洋的主导地位逐渐受到了威胁。而新加坡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  美国之所以能保护新加坡,是因为他有能力实现对东南亚的掌控。一个无法在该区域立足的势力,其再怎么强大,对新加坡也是没有意义的。  虽然现在美国依然是东南亚秩序的维护者,但随着中国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不断增大,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似乎也应有调整。
  如果按照常理,新加坡此时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两头讨好才对。毕竟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加坡只要想卖,卖美国和卖中国都是一样的——只要所认老大能掌控东南亚局势就成。甚至由于其华人国家的基因,决定了他与中国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两头卖乖,谁赢跟谁,这才是弹丸小国的生存之道。  但事实却是,新加坡坚决站在美国这边。进入新世纪后,新加坡陆续向美国提供
军事基地,吸引美军直接入驻。而对中国,虽则二者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新加坡从中受益匪浅;但在政治上,新加坡却一直心有排斥——他不仅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公开对中国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扩大表示担忧和疑虑,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等事关中国全球战略布局的关键地区,新加坡更不惜暗中捣乱,让中国恼火也在所不惜。  新加坡这是吃错药了么?虽说现在东南亚仍是美国主导,新加坡谈变节为时尚早。但也没必要直接跟中国过不去——虽说新加坡的华人基因,决定了中国即便成功上位,也肯定不会对其报复打压;但对掌权的李家,以及他们的人民行动党,中国要清除他们简直轻而易举。  当然,这一切自有原因:  首先是从睦邻的因素考虑。东南亚的小国们,对中国有着与生俱来的恐惧。而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输出革命,更加重了这一感觉。  新加坡是华人国家,周围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都受过输出革命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新加坡自然怕遭池鱼之殃——中国家大业大,就算输出革命失败,也不用担心被报复;但只有弹丸小岛的新加坡,可受不了马来、印尼的冲击。一旦新加坡与中国走近,二者的血脉关系肯定会引发马来、印尼的恐慌。  新美关系同样不允许中新走近。在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与中国有血脉关系的新加坡但凡流露出对华好感,都会引发美国的疑虑。这对靠美国保护的新加坡来说是无法承受的。  当然,如果中国真的能掌控东南亚局势,那马来、印尼、甚至美国的想法,对新加坡都没有意义。但实际情况是,直到现在,东南亚依旧美国势力范围,中国所扮演的,只是个挑战者的角色而已。而新加坡又位于中南半岛的最南端,与中国相隔万里——真要被邻国和美帝报复,中国基本上帮不了它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和中国拉开距离,甚至表现出些许敌意,有利于降低邻国和美国的疑虑,符合新加坡的现实利益。  而即便抛开现实因素,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中国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对新加坡更是有利无弊。  新加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归根到底还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正因为它扼守马六甲海峡咽喉,又是天然良港,新加坡才能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金融等高端行业,使国家一跃进入现代化。没有这个先天优势,哪怕新加坡人人是李光耀,也只有徒唤奈何的份。  而中国对东南亚的主导,将严重动摇新加坡的航运中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中国拓展地缘影响力的方式决定的。  现在的东南亚,由美国势力主导。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文明国家,海上霸权根深蒂固,中国则自古就是典型的大陆文明国家,虽然近代以来不断转型,但要想在海上抗衡美国,依然力有不足。  但如果是陆上发力就不同了。如果中国以云贵、两广为依托,以陆上推进的方式逐步扩大自己对中南半岛的地缘影响力,这对本土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来说,是难以阻止的。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避开美国的海上优势,而且由于东亚大陆对中南半岛的天然地缘压制,这种陆路推进更加容易,所形成的地缘影响力也更加稳固。  由于中南半岛是东南亚的主体部分。一旦其为中国势力掌控,美国再想在此区域立足便十分艰难。即便美国最后能在菲律宾,甚至印尼保留些立足点,但影响力也十分有限,东南亚被中国主导也就水到渠成。  现实中的中国正是这么做的。通过泛亚高铁和中缅尤其管道等建设,中国不断加强与中南半岛的地缘联系;而经济上,中国也有意识的将部分低端产业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岛国家,构建由自己主导的经济合作圈。  随着中国与中南半岛联系的紧密,尤其是各项交通设施的陆续建成,马六甲海峡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大幅下降——将中东、非洲的油气、矿石运到缅甸、泰国,再经铁路、管道等运至中国,这在距离上,比经马六甲海运要缩短许多;而中国将工业品运往西方亦是如此。如果设想中的克拉地峡成为现实,马六甲的地位还将进一步下降。  中国与中南半岛的地缘关系,决定了中国这些陆上线路的掌控,远比对马六甲海峡来的牢固。所以,以中南半岛为支点,削弱马六甲海峡的地位,这不仅仅中国针对中美博弈的阶段性做法,而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长远战略。  而这对新加坡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马六甲海峡是新加坡繁荣的基础,一旦其交通枢纽地位被削弱,新加坡赖之生存的航运、港口、金融等相支柱产业,都会随之大幅萎缩。  但如果东亚秩序由美国主导,则就要好的多。作为太平洋彼岸的海洋文明国家,美国当然不会在东南亚推行以陆代海,马六甲海峡的地位也就得到了保障。  尽管新加坡与中国血脉相连,但在涉及该国根本利益的关键问题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而且几乎不存在调和的空间!既然如此,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新加坡的亲美厌华,也就顺理成章了。  注:本系列文章在天涯和微信公众号yunshi911上长期连载
    发张地图 帮大家了解。刚才天涯抽风,老传不上。。。。。。
  @云石_yunshi911 192楼
23:31  如果按照常理,新加坡此时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两头讨好才对。毕竟至关重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加坡只要想卖,卖美国和卖中国都是一样的——只要所认老大能掌控东南亚局势就成。甚至由于其华人国家的基因,决定了他与中国的关系更为紧密。因此,两头卖乖,谁赢跟谁,这才是弹丸小国的生存之道。  但事实却是,新加坡坚决站在美国这边。进入新世纪后,新加坡陆续向美国提供
军事基地,吸引美军直接入驻。而对中国,虽则二........  ------------------------------  楼主,学习了!  在天涯也有一位朋友分析着地缘政治,  作者  鄙视抢沙发的  /bbs/art.jsp?item=worldlook&id=223829
  @刘子之
00:09:53  -----------------------------  恩,我已经全文通读过了,温先生是高人,呵呵,十分佩服他的见识和坚持
  ,  -----------------------------  
  分析得不错。条理清晰,思路敏捷,逻辑连贯,叙述清楚,脉络明白,真切现实。
  [来自UC浏览器]  -----------------------------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响力臂大小的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