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69线北山至仙米寺段耕地经济补偿金金是多少?

第三方登录
甘肃北山至武威至仙米寺公路工程可行性完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记者张小燕 每日甘肃网-科技鑫报讯 近日,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完成了G569线北山(甘蒙界)至民勤至武威至仙米寺(甘青界)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 该项目推荐方案路线起点位于北山(甘蒙界),与内蒙古规划的G569线公路顺接,终点位于骆驼河口(甘青界),与青海省规划的G569线顺接,路线全长312Km。本项目的建设,将打通蒙甘青三省区之间的快速通道,极大地改善本区域的交通条件,促进蒙甘青三省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速区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方便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甘政办发〔号 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省属有关企业:
  《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加快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和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两市在更大范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形成区域经济综合优势。金昌和武威两市要紧紧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契机,加强合作,团结奋进,加快建立产业协同发展、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共建和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体化发展。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努力促进金昌—武威区域经济在高起点上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
  金昌—武威经济区(以下简称“金武经济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南邻青海、北接内蒙,范围包括金昌市的金川区、永昌县,武威市的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天祝藏族自治县,面积4.2万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227.9万人。
  为贯彻落实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本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国函〔号)以及《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是指导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性规划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规划期为年,远景展望至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金武经济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金武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发展基础
  金武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经济社会联系紧密。金昌市是我国重要的镍、钴、铂族贵金属生产及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武威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国家级沙产业和防沙治沙生态恢复示范区。两市地缘相邻,同处河西石羊河流域绿洲盆地,区域经济具有一体化合作与发展的良好基础。随着近年来两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关联日益紧密,经济社会联系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更趋成熟。“十一五”期间,金武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439.28亿元,占全省的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273元。
  ——区位条件优越。金武经济区地处甘、青、蒙交汇处,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兰新铁路、国家高速公路G30线贯穿全境。随着干武铁路的改造、营双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形成联通兰新与包兰、连接西北与华北的重要通道,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发挥地缘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合力,促进向外拓展和向内融合发展。
  ——自然资源富集。金武经济区是全省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金川镍矿是世界著名的多金属共生大型硫化铜镍矿,镍、钴及铂族贵金属储量均占全国90%左右。区内萤石、石灰石、煤炭等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富集,绿洲灌溉农业特色鲜明。区内太阳能、风能资源条件较好,年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年平均风速3.2米/秒以上,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良好条件。
  ——产业优势互补。金武经济区是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也是河西商品粮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金昌有色工业基地和武威农产品加工基地的优势,发挥区内大企业和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有利于整合区内资源,加强产业关联配套,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生态环境同治。金武两市地处祁连山北麓东段,同属河西石羊河流域,自然地理相连。随着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重点环保工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文化同源相融。金昌、武威是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渊源相同,文化多元交融、底蕴深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整合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长远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逐步展开,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金武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省委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为进一步推动金武经济区组团和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金武两市党委和政府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经济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要素流动、产业关联、社会融合不断扩大,一体化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综合优势,进一步集聚要素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区域功能组团和联动发展。同时,金武经济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总量不足,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中心城市功能互补性不强,县域间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弱,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市场化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周边地区经济整合崛起和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和加快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模式,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突出战略定位和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机制,努力推动金武经济区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优化产业布局,整合园区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创新型区域;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改善发展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把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资源同享、产业互补、生态共建、社会相融的一体化发展创新示范区。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重点推进,统筹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明确发展阶段和目标任务,突出特色和优势领域,整合资源要素,实现重点产业突破和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坚持创新推动,融合发展。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促进形成产业集群,构建特色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水源涵养和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加大教育、卫生、住房、就业、社保等领域的投入,加强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推进和谐社会和平安社会建设。
  ——坚持内外开放,合作发展。全面实行对内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破除要素流动整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坚持把金武经济区发展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功能组团和整体优势,提升经济区的战略优势地位。
  ——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基地。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强新材料技术研发和集约化生产,打造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集群,为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发展探索新路径。
  ——国家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依托重点企业、园区和城镇,着力打造有色金属、精细化工、工业固废利用、绿色食品生产、生态环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为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
  ——全国内陆河流域生态文明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加大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加快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区、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等重要功能区。发展壮大绿洲经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强化金昌、武威两市城市功能互补,完善城镇布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多元文化相融发展的繁荣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和民族文化交汇的优势,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契机,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按照“前五年夯实基础快发展,后五年提升水平大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围绕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到2015年,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全省的比重明显提高,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石羊河流域治理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加快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显著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快速壮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性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城镇体系和功能日益完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到2020年,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与创新型区域基本形成,基础设施功能更加完善,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体制改革和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城市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第五节 空间布局
  依据国家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主轴,以金昌市金川区和武威市凉州区主城区为中心,以主要交通通道连接的县城、重点建制镇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以点串线,以线带面,优化空间布局与产业组织体系,构筑“一带携领、两核互补、点状集聚、重点突破”的点轴式空间开发布局。
  一带携领。“一带”指依托国道G30线、陇海兰新线以及金武高速公路和金大快速通道,构建以天祝县城、古浪县城、凉州区、永昌县城和金川区为重要节点的区域发展带。突出金武经济区经济通道作用,引导产业和人口轴线聚集,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达、集散功能显著、城镇和人口密集、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发展轴带。
  两核互补。“两核”指金昌市金川区和武威市凉州区,突出金昌市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强化武威市凉州区文化中心和传统服务业地位,形成“两核”互补、相向发展、协调推进的新格局,构建区域复合中心。
专栏1 “两核”互补发展
  金川区“一核”。进一步强化有色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建材等先进制造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成金武区域先进制造业发达、宜业宜居、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的核心增长极。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2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3.4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3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2.3平方公里。
  凉州区“一核”。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光伏发电、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强化与金昌市工业城区功能配套互补作用,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承接人口转移集聚,建成金武经济区商贸物流发达、文化休闲旅游特色显著、制造业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48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5平方公里;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口达到6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  点状集聚。突出天祝、古浪、民勤、永昌县城重要支点的作用,整合发展河西堡镇、朱王堡镇、双湾镇、宁远堡镇、黄羊镇、武南镇、红沙岗镇、双城镇、炭山岭镇、大靖镇、土门镇、清源镇、永昌镇、丰乐镇、张义镇、天堂镇、泗水镇等中心镇,促进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建制镇为支点的点状集聚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2 点状集聚发展的定位
  永昌县城及重点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和北海子湿地的生态优势,加快发展永昌工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加工、旅游服务等产业,建设成为金武经济区生态环境良好、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加工业发展、旅游服务功能强的重要节点。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12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15万人左右。重点支持河西堡镇、朱王堡镇等特色建制镇发展。
  民勤县城及重点镇。大力发展民勤城东工业集中区,进一步强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为主的功能,加强沙漠化综合防治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展成为金武经济区农、工、贸协调发展的沙漠绿洲小城市。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8万人左右。重点支持红沙岗镇等特色建制镇发展。
  古浪县城及重点镇。依托古浪“一区两园”以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和现代物流,建设成为金武经济区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小城市和以红色旅游、休闲避暑为主的文化旅游胜地。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10万人左右。重点支持大靖镇、土门镇、泗水镇等特色建制镇发展。
  天祝县城及重点镇。进一步增强县城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天祝县金强工业集中区和炭山岭能源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省内较有影响的旅游集散中心和金武经济区重要发展节点。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左右;到2020年,达到8万人左右。重点支持炭山岭镇、天堂镇等特色建制镇发展。
  重点突破。以建设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为契机,重点配套抓好金昌新材料产业园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永昌工业园区以及焦家庄氟化工产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民勤县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建设格局。突出武威、黄羊省级工业园区的产业特色,进一步完善民勤城东工业集中区、古浪工业集中区、天祝县金强工业集中区、天祝县炭山岭能源工业集中区等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整合发展,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第三章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产业创新发展区
  充分发挥金武经济区的区位和产业优势,统筹各类要素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体系,构筑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增长极。
第一节 构建“一区多园”工业布局
  加快建设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以此为依托,引领其他产业园区发展。完善金昌新材料产业园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永昌工业园区、焦家庄氟化工产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强化产业集聚与分工合作,促进工业园区整合发展。加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民勤县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与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技术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能源开发企业和研发中心落户工业园区,加强与金川公司及大型企业在能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共建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基地。发挥各自特色,打造共同优势,形成“一区多园”工业布局。
  进一步促进武威、黄羊工业园区与永昌工业园区的融合发展,加快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基地建设,形成食品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设民勤城东工业集中区、古浪工业集中区、天祝县金强工业集中区等,发展体现各地资源禀赋和分工特色的优势加工业。
专栏3 工业布局与园区建设
  一、优化“一区多园”的工业布局
  金昌新材料产业园区:包括老区和新区两部分。老区以镍铜钴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为主,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钛等稀有金属材料和化工材料产业。
  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捣固焦、兰炭、电石为龙头,以尾气综合利用为纽带,延伸基础化工产品产业链,使区域内煤、焦、油、气循环利用。
  永昌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金属冶炼及金属粉末加工、农机具生产、化工产品等。
  焦家庄氟化工产业园区:重点发展萤石选矿及精粉、氢氟酸、冰晶石。
  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及技术研发,氟化工产业链。
  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重点发展光电、风电成套装备研发、制造和配件生产,轻工制造业。
  民勤县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以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为重点,形成煤炭开采-洗选-脱硫-硫酸产业链,甲醇-烯烃产业链,油页岩-原油-成品油产业链,煤矸石、灰渣-建材产业链,新能源产业。
  二、继续加强省级工业园区建设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以生物化工和食品加工为主,重点发展玉米淀粉、马铃薯加工、啤酒麦芽、畜禽加工、蔬菜加工、调味品等产业。
  甘肃武威黄羊工业园区:重点发展面粉加工、酒类酿造、畜产品加工、食品添加剂和医药化工产业。
  三、促进工业集中区整合发展
  民勤城东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食品、棉纺和沙产业。
  天祝县金强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冶金、矿产品深加工、农畜产品加工、藏医药开发等产业。
  天祝县炭山岭能源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煤炭洗选、发电、煤化工、建材、循环经济、水电等产业。
  古浪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制造、建材、商贸和现代服务业。
第二节 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金昌国家新材料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载体作用,依托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资源和产品优势,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金川公司等大型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地位,发挥其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的引领作用,增强对区域产业整合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有色金属粉体材料、贵金属粉体新材料、贵金属压延新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以镍、钴、铜纯金属、合金及氧化物粉末材料产业化等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盐化工新材料产业,延伸发展建材新材料工业。围绕国家新材料研发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金武经济区产业配套、协调互动的支持政策,承接产业链延伸和相关产品配套。突出武威市的资源特点,建设规模化和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碳基新材料基地。
专栏4 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项目
  1.镍、铜、钴新材料及压延产品加工高技术产业项目。耐腐蚀合金、镍铁合金箔、镍基、钴基非晶软磁合金薄带、高温合金铸件,精密铜镍合金管棒、黄铜合金、高强铝青铜棒铜合金。
  2.镍、铜、钴粉体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项目。以镍、铜、钴为原料的新能源粉末材料、高纯粉末、超细粉末、包覆粉末、高密度粉末、球形粉末、纳米粉末、微晶粉末、非晶粉末,以及各类合金粉末、复合材料粉末;镍、钴、铜二次电池材料粉末、纳米粉末、氧化物纳米粉末及复合材料纳米粉末;羰基镍、羰基铁、镍粉等;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项目。
  3.贵金属与稀有金属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项目。纯贵金属、高纯贵金属、贵金属粉体材料及贵金属压延加工、贵金属盐加工以及贵金属催化剂、信息产业用贵金属新材料高技术系列产品。如钛合金及钛合金粉末、钛白、钛及钛合金压延加工,及其压延产品延伸的钛网、医用钛合金件,钛及钛合金过滤器、换热器、反应器、容器等下游产品加工产业。
  4.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盐化工新材料产业项目。镍铜钴金属盐工业,硫酸镍、氯化镍、硝酸镍、有机镍盐、镍系屏蔽涂料;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盐化工项目向电池材料、催化材料和磁性材料拓展。
  5.新型建筑材料产业项目。新型特种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
  6.新型钢铁材料产业项目。球墨铸铁管、机械铸铁、不锈钢、钛热轧卷等钢铁材料产业项目。
  7.新能源材料产业项目。商品级碳酸镍、硫酸钴、氯化钴、球型亚镍、钴酸锂、镍钴锰酸锂、磷酸铁锂、储氢合金、Ni-MH电池、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业项目。
  8.碳基新材料产业项目。加快碳化硅微粉、水洗粉、单晶硅、多晶硅等碳材料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培育企业集群,打造碳基新材料生产基地。
第三节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工业
  依托金武经济区优势资源和企业,突出新能源、无机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引进外来资本与技术,联手加快建设以太阳能发电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重点建设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民勤县红沙岗、天祝县松山滩、古浪县黄花滩、金川区等光伏和光热发电基地。积极发展风电,重点建设民勤县红沙岗、天祝县松山滩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和民勤县青土湖、古浪县黄花滩和金川区东大滩、北大滩风电场。立足金川公司太阳能真空镀膜基地、武威工业园区、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全力打造硅材料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广泛利用金武经济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发展秸秆利用等生物质能源,发展民用沼气和沼气发电。配套发展火电,加快中心城市和大型工矿企业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改造提升化工产业。依托金昌优势化工产业,提升武威产业承接能力,促进产业链延伸。积极消化金川集团公司的硫酸、盐酸,做大做强硫酸钾、铬盐和钛白等硫化工、氯碱化工为基础的系列产品,进一步发展农用磷化工和复合肥产业,开发系列型磷化工产品。针对区域内萤石资源品位好、储量大、杂质低的特点,发展氟化工产业。加快培育以煤化工为龙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扩大优质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努力打造中国西部食品工业城。支持红太阳面粉集团等一批优势企业向集团化和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建设集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一体化的食品加工业基地。发挥黄羊河集团、甘肃一品弘植物油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专用油生产,开发生产专用油脂产品。建设规模化的肉类屠宰加工项目,加快畜禽屠宰、肉奶加工项目建设。依托金武经济区果品、蔬菜资源优势,促进瓜果蔬菜加工业向营养保健型、休闲方便型发展。加快规模化、标准化葡萄种植基地建设,促进葡萄酒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啤酒麦芽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啤酒麦芽加工能力,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啤酒麦芽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啤酒业发展。充分利用棉花、亚麻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棉纺工业和麻纺工业,壮大饲料工业,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和社会就业。
  积极发展生物产业。重点建设玉米淀粉、谷氨酸项目,积极采用生物工程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等高新技术,开发有机酸产品和氨基酸深加工产品。建设畜禽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多样化的生物制品。继续稳定和扩大特种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培育中药、藏药等特色医药,提高中药饮片的加工、中药有效成份的提取及中成药技术水平,建设藏药生产基地和藏药制剂中心。支持兽药企业进一步扩大产品产量,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兽药生产基地。
第四节 联手共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围绕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加强金武经济区工业循环经济发展合作,依托金昌市新材料工业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以及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的产业集聚优势,跨区域延伸新型建材加工、化工以及铜、镍冶炼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链,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坚持“地企合作、主业带动、园区支撑、产业聚集、延伸接续、利于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支持金昌市建立国家再生资源和固废利用基地,创立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大余热、余压利用和冶炼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回收利用。
  以发展高效节水型灌溉农业和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发电和生产燃料乙醇,适度发展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有机肥和户用沼气,形成循环产业链。依托酿造、马铃薯加工以及果蔬、畜禽、中药材等生产加工,推广农副产品加工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新能源推广、商用建筑能效系统设施改造,发展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
专栏5 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工程项目
  1.镍铜熔渣还原铁项目。重点为金川公司建设年生产100万吨奥氏体不锈钢生产线。
  2.马铃薯淀粉深加工循环体系项目。重点为在武威工业园区生产淀粉、全粉、雪花粉、精淀粉等,发展再加工膨化淀粉、方便食品、糊化α淀粉,薯渣、薯皮、薯水用于生产饲料、酒精、沼气生产等,沼渣等返回原料基地用作肥料。
  3.煤电化循环经济建设项目。重点为在天祝工业园区内建设大型煤炭转运站;建设煤化工深加工产业;建设2×300万千瓦的煤矸石电厂;建设80万吨/年的电解铝加工基地;发展煤-电石-乙炔等化工产业链。
  4.煤制甲醇转烯烃生产项目。重点为建设年产180万吨煤制甲醇转烯烃生产线。
  5.工业固废利用项目。利用区内尾矿、冶炼渣、磷石膏、脱硫石膏、电石渣、粉煤灰等,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绿洲节水高效农业
  突出河西内陆河流域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特色,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绿洲现代农业和国家级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带
  围绕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突出金武经济区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优势地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培育在国内外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高效、生态农产品,形成金武经济区“绿洲中游高效农业产业带”、“南部农林牧交错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和“绿洲边缘生态农业带”三大优势农业产业带。积极推进在两市毗邻地区金昌市水源镇与武威市双城镇率先围绕现代农业生产进行合作。
专栏6 优势农业产业带
  1.绿洲中游高效农业产业带。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挖掘节水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发展以杂交玉米、瓜菜为主的制种产业和设施蔬菜、葡萄、啤酒大麦等高效种植业,着力发展舍饲畜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以永昌县和凉州区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2.南部农林牧交错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坚持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人参果、食用菌和高原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着力发展以牛(白牦牛)、羊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突出生态优势,打造绿色品牌。
  3.绿洲边缘生态农业带。以沙产业为核心,大力推广生态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广耐旱、抗沙且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和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第二节 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要求,推动金武经济区设施农业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完善耕作和灌溉制度,创新和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和农机装备水平,增强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示范效应。
  大力发展特色林果菜产业。高标准建设酿酒葡萄基地,促进金武经济区威龙、莫高、皇台等龙头企业的葡萄基地规模化生产,建成优质酿酒葡萄原料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红枣和枸杞产业,积极发展设施经济林,大力推广鲜食葡萄等优良品种,加快引进名优特新品种,逐步建立以日光温室特色水果为主的新型设施林业。加快发展瓜菜产业,调整优化布局,形成井泉、河灌区露地瓜菜和设施瓜菜、南部山区高原夏菜的区域布局,积极发展日光温室精细蔬菜、名优特瓜类产业。大力发展啤酒大麦、亚麻、中药材等河西绿洲特色农业。
  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加快南部山区绿色畜产品、中部绿洲优质无公害畜产品、北部肉羊等基地建设,促进规模化养殖和小区、场、户建设。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引进优质良种,培育井、黄灌区肉牛、天祝牦牛、永昌和民勤肉羊、古浪土门羔羊等优势品牌。
  壮大特色农业基地。发展现代制种产业,加快构建新型种业体系,创新种业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啤酒大麦种子生产基地、蔬菜和瓜果制种基地,全面实现种子生产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产品品牌化和龙头企业现代化。整合本地种子生产企业,以注册“武威种子”地理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为核心,积极开拓种子市场,努力提升区域内种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农业生产基础和特色优势,联手打造优质小麦、啤酒大麦、鲜食葡萄、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生产和畜禽养殖等特色基地,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扩大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规模,创建知名的自主品牌。
  培育发展沙产业。在积极开发和保护沙漠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长期以来沙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资源培育为基础,合理确定沙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突出抓好应用高新技术开展并适用于沙区的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大力开发果品、药品、生物药品、保健品及藻类等系列产品,努力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沙区水资源利用率和太阳能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灌木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推进以灌木为主的生物质能源、生物柴油和饲料林等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第三节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育壮大区域性龙头企业。进一步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的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专用原料基地,改善生产、加工、信息、市场等基础设施条件,发展规模经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展跨区域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重点支持酿造业、玉米及蔬菜制种、畜产品加工、啤酒原料加工、蔬菜加工、食用菌加工、饲料及高效肥料、农产品物流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共创金武绿色农业品牌。以绿色基地、绿色品牌、绿色加工为重点,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管理经营方式,促进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大力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机制,建立严格的绿色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地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具有传统优势的胡萝卜、辣椒、高原夏菜、食用菌、人参果、瓜类等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共同打造金武绿色优质瓜菜知名品牌。
  创新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加强两市农业合作组织的联系,推进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支持区域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专栏7 农业服务体系
  1.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积极引进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大等单位科研力量,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和科技示范网络。发挥企业和协会的积极作用,支持制种、畜牧等相关研究机构的研发推广活动。支持永昌县、凉州区等地的研发机构、企业和农业技术能人,建立跨区域帮扶机制。
  2.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强两市农业、质监部门的合作,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健全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着力控制农业生产基地的外源污染和农业生产自身污染。联合开展打假、扶优、护农活动,加大对农药、化肥的行政执法和市场监管力度,全面普及安全用药和科学施肥技术,运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药、化肥的残留检测。
  3.建立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加强信息、仓储、保鲜、运输等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区域农产品物流联盟,形成两市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缩短农产品供应链长度,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探索建立“金武特色农业电子交易平台”,以电子商务带动农产品物流现代化进程。
第四节 创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
  坚持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区。
  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落实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优势与农村资源相结合,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建设规划的统筹。要把城乡建设规划和国土整治规划结合起来,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区别、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危房改造面,加快国有林场、垦区棚户区改造,在巩固人畜饮水解困成果的基础上,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农村道路和能源建设,构建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进一步推广农村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村服务作用,建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村现代文明生活水平。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把农村发展纳入到城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和项目之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倾斜力度。完善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能力。以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城乡社保、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协调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相衔接,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易地移民扶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突出多元文化特色,促进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
  抓住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机遇,发挥金武经济区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文化资源优势,突出自然环境特色,挖掘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重点,彰显丝路文明的历史文化地位,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繁荣发展。
第一节 共同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充分发挥金武经济区文化同源、民族民俗文化多彩、多元文化相融、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映的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突出以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为代表的“五凉文化”、以多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融为代表的“西夏文化”、以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相汇为代表的“骊靬文化”,大力提升武威“天马”文化品位,加强“凉州会谈”和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见证地白塔寺的宣传推介,扩大凉州文庙陇右学宫之冠以及佛教活动圣地鸠摩罗什寺等重要文化遗址的影响,再塑大漠风光、天祝三峡等特色自然生态优势,弘扬“中国镍都”现代工业文化品牌,精心策划并强化地域特色文化组合宣传,推进特色文化旅游工程建设,合力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升金武经济区文化品牌竞争力。
第二节 繁荣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
  加强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合作。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基础较好、优势明显、潜力较大的项目优先发展。依托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点打造以“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祁连风光、大漠风情和天祝藏乡等为特色的生态风情游,以“镍都”金昌等为重点的现代工业观光和科技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将“中国·马踏飞燕—金武游”作为金武经济区旅游业的主打品牌进行培育建设,统一两地旅游景区旅游标识,共同主办“天马文化旅游节”,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发展旅游新业态,拓展文化旅游发展新领域。建立并完善金昌、武威两市旅游业互惠机制,加强与敦煌、嘉峪关等省内外重要旅游城市和丝绸之路黄金线路的对接,提升“金武游”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专栏8 重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点)建设
  一、培育重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1.以“五凉文化”、“西夏文化”、“骊靬文化”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2.以祁连风光、大漠风情和天祝藏乡为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民族风情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3.以“镍都”金昌等为重点的现代工业观光与科技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二、加快重点文化旅游景区(点)建设
  1.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以文物保护和遗址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雷台、文庙、天梯山石窟、鸠摩罗什寺、白塔寺、瑞安堡、圣容寺、海藏寺、永昌钟鼓楼、骊靬古迹、长城遗址、三角城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自然保护区和景区建设。重点加快天祝三峡国家森林公园、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武威沙漠公园、马路滩生态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区、凉州海藏和永昌北海子湿地、金昌沙漠探险、武威沙漠越野基地等景区(点)建设。
  3.博物馆与现代产业基地景区建设。突出武威历史文化资源和金昌现代产业基地的优势,加快武威市博物馆建设,完善金昌市科技馆、文化馆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挖掘以金川公司和威龙葡萄酒堡等为代表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园区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新的文化旅游景区,发展新兴旅游业态。
第三节 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
  统筹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交流。加快推进两市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乡镇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博览中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推动考古挖掘、文物展示、学术交流等历史文化合作。建立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和广播电视节目合作互融机制。联手打造河西五凉艺术节、天马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文化艺术节庆活动,带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建立演艺联盟,推进联合采购,共享票务网络,共同承办全省乃至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和组织对外文化商演展览。加快培育一批文艺院团、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基地、特色功能文化园区,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
  以金武经济区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促进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人绝技等的保护与开发,与众多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打造更多富有地方特色、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促进娱乐演艺、动漫游戏的发展,不断开发参与性文化体验产品,创新文化传播体验方式,打造演艺精品,完善文物观光游等传统旅游产品。加大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都市旅游、红色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的开发,着力实施好特色文化工程、文艺精品工程、重大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工程等文化旅游工程建设,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性支柱产业,建设具有魅力的“金武多元文化旅游区”。
第六章 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原则,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作用,加快能源、水利、信息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加快发展的基础。
第一节 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整体谋划金武经济区交通网络架构,打通公路、铁路和空中连接通道,强化与新疆、内蒙古、青海以及宁夏的交通联系,提升金武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
  强化内部交通衔接。力争2012年建成金武高速公路。规划建设金民公路。择机启动金(金太阳园区)大(古浪县大靖镇)快速通道建设,推进两市县乡公路连通及等级提升,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开工建设武威至仙米寺公路改扩建工程,加强区内公路与国省干线高速公路网的互联互通。
  合力建设外联通道。加强区际联系,提升改造与兰西经济区交通通道。加快永登(徐家磨)至古浪、营盘水至武威(双塔)高速公路建设。择机对省道212线雅布赖至金昌、天祝至青海互助等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改扩建,争取开工建设阿拉善左旗至武威至西宁高速公路,研究建设金昌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民勤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等高等级公路。争取早日建成兰州至武威至金昌至张掖三四线铁路,开工建设干塘至武威二线项目,加快金阿铁路煤炭集疏运专用线建设进度,努力形成以金昌、武威两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铁路运输通道。推进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建设。建成金昌机场,适时启动武威机场项目前期工作,联合拓展金武对外空中通道。
  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以区域一体化、城际交通公交化为目标,制定区域公交发展战略,加强金川、凉州等枢纽站场建设,加快县城及重点城镇客运站建设,促进公共交通网络向乡村延伸,实现公共交通与公路交通的有机衔接。打造交通运输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信息采集、通报、突发事件处置等机制,探索建立交通联合执法机制。互相开放道路运输市场和出租车运营市场,加强联合统一协调和监管。
专栏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
  1.金武高速公路。建设直接联通金昌市区、武威市区的快速通道,公路总里程73公里,争取2012年建成通车。
  2.营双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宁夏营盘水至武威双塔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进度,公路总里程145公里,争取在2013年建成通车。
  3.金民高等级公路。为增强金昌与民勤的交通联系,规划建设金民公路,争取在2013年建成。
  4.武威至仙米寺二级公路。强化武威与青海的交通联系,争取在2011年建成。规划建设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至武威至西宁(青海)高速公路。
  5.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规划建设省道212线雅布赖至金昌、天祝至青海互助等重要国省干线和省际出口路改扩建,研究建设金昌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民勤至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等高等级公路。
  6.金大城乡融合发展快速通道。建设武威市金(金太阳园区)大(大靖镇)快速通道,连通金武高速公路、G30、营双高速公路,形成覆盖百万人口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7.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建设兰新铁路兰州到张掖三四线,途经中川、永登、天祝、古浪、凉州、金川,路线全长500多公里。
  8.武威支线机场建设。布局建设武威支线机场,拟建飞行区场道工程,飞行区等级按4C标准进行建设。
第二节 统筹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协调区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构筑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实施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开工建设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西(西大河)金(金川峡)干渠改扩建工程,积极争取建设石门河引水、红崖山水库清淤、武威城区供水、毛藏寺水库等工程建设,推进地表、地下水资源统一配置和管理,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继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古浪引黄灌区续建工程,加强石羊河流域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实施纳入全国规划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及末级渠系节水改建项目建设。
专栏10 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杂木河毛藏寺水库建设工程
  2.红崖山水库清淤清沙工程
  3.武威城区供水工程
  4.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渠下段河道整治工程
  5.石门河调蓄引水工程
  6.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
  7.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8.西金干渠改扩建工程
  9.末级渠系建设工程
  10.景电二期灌区古浪输水渠道改造工程
第三节 加强能源设施建设合作
  按照安全、可靠、充裕、合理、经济的原则规划建设金昌、武威以及与兰州、张掖的输电通道。按照适度超前的电网建设原则,合理布局建设33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重点建设330千伏红沙岗变电站、河西堡变电站、武威北变电站、天祝变电站、土门变电站、青土湖变电站,110千伏金昌城北变电站、北海子变电站、新城子变电站、陈家沟变电站、朱王堡变电站以及武威8座变电站。充分利用建设永昌河西堡750千伏变电站的有利条件,建设区域性电力枢纽中心,加大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和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
第四节 建设区域性物流商贸中心
  充分利用金武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区域性交通枢纽的有利条件,围绕重大铁路、公路、机场项目建设和站场布局,推进金武经济区内物流节点、网络建设,构筑与省内其他功能组团以及周边省区对接的物流大通道。
  发展现代专业物流。以冷链物流为重点,加快武威市批发市场改扩建,建成河西走廊特色农产品物流市场。依托金昌市新材料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物流,建立国内领先的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系统。依托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古浪工业集中区,发展能源化工物流。探索发展应急物流,应对区域内和周边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的特殊需求。
  打造特色物流基地。积极推进武威煤炭集疏运加工枢纽以及金昌、河西堡物流园区项目建设。争取在金昌设立金武海关特殊监管区(保税物流区)。积极规划建设金昌有色金属产品交易市场、化工产品集散中心和武威、黄羊综合物流园区。依托金武高速公路,两市共建“金武现代物流园区”,形成集原材料供应、产品中转与加工、城市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在西部有影响的现代化物流基地。在金昌机场和武威机场规划建设物流中心,发展空港物流。
  培育发展新型物流业。大力支持原材料和产成品包装、采购、仓储、流通、加工、分拣、配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围绕新型物流业态,树立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积极发展第四方物流。适应物联网发展,依托特色专业现代化物流基地,推广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打造金武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以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内外贸和经济合作协调发展为主线,培育若干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商贸企业,共同打造重要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引进购物中心、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促进网络购物等无店铺零售方式的发展。加快社区、家政、养老等服务业和连锁加盟体系的发展。探索房地产和商业地产开发建设新模式,统筹武威市房地产开发和社区建设,建立统一面向两市的生态、人文、宜居生活区。
专栏11 商贸物流布局和重点市场建设
  一级区域型商业中心。武威的一区(凉州区)、三县(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县)、一片区(西片区),以及金昌的一县(永昌县)一区(金川区)共形成7-10个区域型的商业中心,定位为本县区的商业主导区、集聚区;在凉州、金川两区规划建设2个较大体量的综合性购物中心,新建和改造2-3个商业文化旅游街。
  二级社区型商业中心。由城镇所在地的社区商业,以及设立在较大行政村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组成,以集贸市场、中小型超市或农家店为核心,促进农资和农产品销售、邮政、医疗、文娱等服务网点相对集中,进一步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现代农村流通网络。
第五节 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与信息资源整合,全力推动“数字金武”建设,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互联互通。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基础传输平台、区域性电子政务与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开放式多媒体综合服务平台、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三网融合。整合发展宽带数据、互联网、互动增值业务,逐步实现数字电视基本频道、付费频道等频道资源共享,统一宽带和视频资费。加快推进统一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网络、电子社区信息标准和规范建设,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公共安全、市政管理等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支持和推广台商在古浪县黄羊川开创的“千乡万才”计划,加快建立农村信息平台,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信息化和智力扶贫以及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水平。
第七章 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坚持节水优先与适度开源相结合,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率先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进一步实施农业综合节水措施,大力发展旱作和节水型农业,加快建设高效输配水农业节水设施,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深化农村水权制度改革和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升级以及产品更新换代,发展节水型产业,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水平,使重点工业企业全部达到节水型企业标准,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低于全国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在保证不降低居民生活标准的前提下,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和用水环节的跑、冒、滴、漏;推广节水器具,引导居民更换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合理核定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实行阶梯水价制度。树立新的治水理念,深化城乡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坚持制度建设与工程建设两手抓,理顺体制、依法治水、强化管理。在利用水价等经济杠杆推动节水的同时,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更新步伐,对现有设施进行全面系统地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和作用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地表供水量。推动节水型城市建设,把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乃至全国高效节水示范区。
第二节 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统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综合治理方针,加大重点生态区域的综合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着力实施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切实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监测和评价,实现上下游的统一调度,合理用水、依法治水。以水源涵养恢复、防沙治沙、绿洲建设等工作为重点,逐步实现两市对石羊河流域的同步治理,构建流域综合治理体系。按照《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发改农经〔号),以民勤—昌宁盆地绿洲恢复和建设工作为基础,重点开展“三北”五期防护林体系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和围栏封育等防沙治沙项目,积极探索多种措施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新模式,加快防沙治沙生态示范区建设。
  加强祁连山区水源涵养区保护。尽快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加大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支持力度,全面禁止祁连山水源涵养区乱砍滥伐、乱垦乱牧、乱开乱采等行为,合力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和相关配套资金支持,探索水源涵养林区生态移民机制,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继续深化绿洲生态建设。以主干渠路为骨架、农田支渠和田间道路为支架,提高农区林网覆盖率。围绕国道、省道、县乡等四级道路,开展绿色通道工程建设。推进土壤和生态植被恢复工作,开展盐碱地改良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民勤邓马营湖湿地保护工程、绿洲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建设等项目,建设义务植树基地。
专栏12 重点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
  1.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包括森林保护、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包括工程治沙、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生态监测站建设)。
  2.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重点包括人工造林、封育、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湿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退牧还草、退化草场治理、重点水源地保护、冰川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及人员分流安置、农牧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农牧业生态经济优化调整等。
  3.“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建设重点包括人工造林34.2万亩;在古浪沿沙区、凉州区东沙窝区、民勤沿沙区重点风沙口、祁连山林缘区划定封育区,封山育林(草)132万亩。
  4.景电灌区沿黄灌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工程治理总面积792.89万亩,建设规模为56.85万亩,新建小型泵站5座,新建支渠34公里,修建各类道路13201公里。
  5.邓马营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总规模96.5万亩,其中,封护湿地55万亩,重点公益林保护25.5万亩,新增人工治沙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草)8万亩。
  6.古浪县生态移民暨扶贫开发黄花滩项目。建设重点包括生态移民、土地适度开发,改建渠道14.06公里,新建渠道112.98公里,铺设乡村道路24.48公里。
第三节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有色金属、煤炭、石灰石、萤石、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合作调查评价与勘查,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合理调控矿产资源开采总量,优化矿业结构。加强矿产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监督管理机制。积极支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施资源控制战略和资源多元化战略,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资源保障和接续能力。
  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能源结构调整,逐步提高新能源比重。采用技术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多种措施,切实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建立行政区交界断面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严格控制凉州区、金川区、河西堡镇化学需氧量、氨氮外排总量,提高石羊河流域水体水质,缓解流域污染压力,提高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能力。巩固金昌市区空气污染治理成效,加快实施两市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工程,强化烟尘控制区创建工作。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切实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专栏13 环境保护与治理重点工程项目
  1.垃圾处理工程。重点实施金昌市小城镇垃圾处理工程,武威市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焚烧、压缩转用工程,天祝医疗垃圾集中焚烧及污水处置建设项目。
  2.污水处理工程。重点实施金昌市小城镇污水处理、永昌县污水处理中水利用、武威市中水回用、武威工业园区和黄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项目。
  3.镍都实业有限公司垃圾制气项目。利用垃圾气化焚烧技术,实施年处置生活垃圾13万吨、年产蒸汽15万吨项目。
  4.铁柜山石灰石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采取挂网客土喷播、清理河道等工程治理措施,加快地质环境治理,治理面积180公顷。
  5.杨家坝河城区段防洪及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通过防洪治理、景观提升、道路修建、桥梁架设等手段,实施杨家坝河景观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治理、跨河大桥、滨河大道及两岸危旧房改造等工程。
第八章 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打造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围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重点,加强公共财政支撑,统筹城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机制同创,努力提高金武经济区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第一节 促进区域教育共同发展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义务教育,稳步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城乡、区域间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和共享教育资源。构建两市教育交流沟通平台,建立教师交流合作机制,推进教师跨地区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协商共建共用院校科研实验室、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实训基地。推进职业技术培训资源共享,组建职业教育集团,集中资源、集中优势,共同打造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加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技术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等建设。充分发挥金昌工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和武威农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优势,共同打造职业技能开发评价示范基地以及集课堂教学、就业培训、技能创业、职业介绍为一体的综合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开展合作办学。探索和创新金昌、武威两市办学体制和管理模式,支持两地学校和科研院所跨区域设立教学、培训、科研分支机构,鼓励跨区域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共同提高办学质量。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以合作办学等方式扩大对方招生名额。支持两地企业和社会机构接收在校学生生产实践和实习。
  打造统一的教育信息平台。建立金武经济区教育信息网站,打造拥有视频会议、信息发布、专题网站等功能齐全的教育信息平台。分领域开发统一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系统,共同建立和采用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和共享。推进统一的继续教育、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第二节 健全医疗卫生合作机制
  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统筹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覆盖两地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医疗合作服务机制。探讨建立医疗市场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和异地就医协管机制。支持两地共建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中心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加强120急救网络体系对接,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利用和急救网络联通。探索建立医师多地点执业注册制度,促进医师合理流动和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人才交流。联合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预防保健体系。积极组织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合作发展。建立金武经济区统一的基层和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建立城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的长效机制,充分利用城区医院现有优势,通过实行跨区域结对帮扶、双向转诊、慢性病管理等制度,形成城区医院与农村基层医院的良性互动,支持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
  建立公共卫生协同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公共卫生监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卫生监督工作合作力度。积极探索重大疫情信息通报与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和卫生事件互通协查机制,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应急专家、应急物资等资源共享,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节 推进人力资源统筹开发
  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统筹推进两地城乡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提升区域劳务经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两地形成人才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人才使用机制。
  建设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功能完善的区域多层次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河西地区人力资源配置示范中心。完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建立金武经济区统一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和劳动就业服务管理资源库,逐步构建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劳务信息网络。加强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合作,开辟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健全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落实创业培训补贴、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共建金武经济区创业项目库,共同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健全鼓励、引导和支持回乡创业的工作机制,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建立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技工教育、转移就业协作机制,强化农村劳动力、失业和待岗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统筹协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强金武经济区劳务合作,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强区域内就业政策的协调和衔接,统筹规划两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建立金武经济区农民工就业综合服务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订单式培训和定向式培训。加大劳务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强天马故里石油工、五凉古都巧手女、沙井遗址瀚漠人、苍松巧女、华锐冶炼工等劳务品牌,形成更多特色优质劳务品牌和优势工种。实现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相促进、扩大输转规模与提高输转质量并重,拓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一体化协作执法机制。
  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稳定现有产业人才队伍的各项政策措施,培养和造就产业人才队伍。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构建人才交流平台,联合发布人力资源信息、薪酬调查报告和年度人才供求报告,促进区域内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人力资源共享和人才使用机制。积极探索联合组织公务员录用、选调、公选、挂职交流等制度。加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人才交流。
第四节 加强区域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政策体系。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在现阶段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两地社会保险制度对接。打造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平台,建立社会保险参保信息共享机制。积极探索互认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年限,实现两地社会保险待遇互认。着手建立一套制度化的行政协议,明确规定社会保障责任在两地的落实原则,努力维护制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重点解决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的互认及折算等问题,让社保关系“转得出、接得下、可操作”,实现金武区域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
  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金武经济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尤其是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加快建立两地统一、城乡统筹的救助机制,逐步由单项救助向普惠制的社会综合救助过渡,形成城乡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新型城乡救助体系。
专栏14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工程
  1.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重大工程。基本养老、残疾人康复和托养体系、社会保障扩面工程、两地社会保障“一卡通”工程、社会救助工程等。
  2.教育卫生事业发展重大工程。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医疗卫生能力共建工程、医疗卫生基础建设工程等。
  3.人力资源开发重点工程。金武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劳动力就业市场建设工程、创业就业工程、人才交流平台共建工程等。
第九章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依据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突出金武经济区特色和优势,强化与酒嘉、张掖区域功能组团的联动发展,深化与兰白核心经济区和其他区域功能组团的产业分工合作,推进跨省区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共赢发展。
第一节 推进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
  紧紧抓住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陆上三峡”的机遇,突出河西风光资源优势,统筹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布局与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和现有产业基础作用,加快建立分工协作、特色鲜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共同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促进产业、人口、经济集聚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我省西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第二节 促进与兰白及其他经济区互动发展
  统筹金武经济区与兰白核心经济区等其他经济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依托兰新铁路及连霍高速公路大通道的优势,以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为基础,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术创新、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互动合作,合力打造“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华夏文明黄河”、“大香格里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促使各区域功能组团发展整体推进。
第三节 加强跨省区合作发展
  充分发挥地缘经济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宁夏等周边省区重点区域的经济联系,积极推进建立跨省区重点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促进与西格、乌昌、宁东以及关中—天水、兰州—西宁、成渝、呼包银、陕甘宁革命老区等经济区的互动发展。以产业合作、生态共建、信息共享为重点,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互惠互利的区域联动机制,促进区域间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把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的交通商贸物流节点、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区,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
第十章 保障机制与政策措施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探索建立适应金武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打破阻碍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加强政策配套、组织协调和规划实施,为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节 机制创新
  产业协调机制。探索两市产业园区协作发展模式,构筑共建同享的新机制,启动编制“一区多园”专项规划。协调产业政策导向,联手编制金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支持区内企业联合重组,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做大做强优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协作机制,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及全民创业的技术服务和支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政策对接,逐步统一土地利用政策、税收政策、招商服务标准,协调两市利益,共同开展招商引资。
  环境联治机制。建立水环境综合整治、空气污染防治、防沙治沙、生态林业建设、湿地保护等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政策体系,实现环境管理制度的整体对接。加强环保信息沟通,公开跨界重点污染源信息、联合整治工作计划及实施进度。对可能造成跨区域污染的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环评联审,共同研究制定跨界流域和区域的限批、禁批办法,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审批立项。探索建立地区间排污权交易制度,开展区域间排污权交易试点。
  服务共享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协同推进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土地流转等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引导农民工市民化。完善政府服务体制,共同推广“一站式服务”、“网上办事”和“网上审批”,率先联合推进审批管理“零收费”。开辟一体化建设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建立重大群体性事件、食品药品安全、重大疫情、安全生产事件等领域应急和防范协同处理机制。
  共谋合作机制。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发展情况,共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布局、共同市场开拓及利益共享等重大问题,协调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困难,提高两地协调联动的效率。
第二节 政策措施
  加大财税支持。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长期建设国债资金,优先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应给予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省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省级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贷款逐步转为拨款。对中央和省级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设施改造等公益建设项目,逐步取消县区级配套资金。
  完善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节能环保要求的产业转移的信贷投放力度,积极为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加快整合金武经济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源,积极发展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完善企业发展融资平台,适当放宽抵押和担保条件,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建设,合理确定市政建设债券发行规模,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外资参与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规模。
  统一土地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统筹协调各行业的用地需求。省级层面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适当增加金武经济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新增耕地指标、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有偿调剂使用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整村推进试点。继续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两地合作共建区内调剂使用。
  落实人才政策。加大人才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开放机制。鼓励与发达省份开展人才交流,扩大经济建设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各领域人才的交流和培训,全面提高当地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开展地地和地企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短期实训、境内外学习等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着重引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领军人物。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注重培养高技能、实用型工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旅游、金融、商务、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
  营造良好环境。全面推进向西开放,构建面向中亚等国开放的战略平台,支持对西开放试验区建设,支持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深化跨区域合作,支持金武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外来资源落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区外企业特别是东部企业投资金武经济区的特色优势产业、节能环保项目等,给予项目审批、核准等方面优先考虑,并出台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控股、并购境外矿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
第三节 组织协调
  组织领导。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直相关部门和有关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各区域经济功能组团和一体化发展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确定的重大事项,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规划、重大项目布局、政策措施。金昌、武威两市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设立专门机构,抽调专门人员,具体牵头组织推进两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各项工作。
  分工协调。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国家、省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发展改革委要牵头提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省财政厅要制定并落实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省工信委要制定促进工业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推动两市联合共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循环经济示范区。省国土资源厅要制定相关土地政策和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政策。省交通运输厅要统筹金武经济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省水利厅要积极争取尽早实施石羊河流域治理二期规划,制定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政策,会同建设等部门编制金武经济区水务一体化实施方案。省建设厅要组织做好金武区域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修编工作,引导城市空间集约开发与合理布局。省农牧厅要加强金武经济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制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相关配套措施。省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旅游、通信等部门,要依据本规划,制订具体政策并积极落实,促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金昌、武威两市各部门、各县区要共同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对规划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安排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对规划中涉及到的重要领域和内容,共同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
  监督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和评估,探索和建立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激励办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各有关单位落实规划的工作进展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确保规划顺利实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工作进展情况。总结推广规划实施的经验,不断调整完善推进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附件:1.金武经济区范围示意图(略)
     2.金武经济区空间结构示意图(略)
     3.金武经济区生态功能分区示意图(略)
     4.金武经济区工业园区规划示意图(略)
     5.金武经济区物流园区示意图(略)
     6.金武经济区文化旅游布局示意图(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