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和浓烟和烟囱伊索的故事2 00字

  摘 要:伊索寓言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利用讽刺的、拟人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以象征为媒介,生动地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窥探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伊索寓言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利用讽刺的、拟人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以象征为媒介,生动地诠释了生活的真谛与待人接物的态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阐述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深刻地研究和探析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在寓言中的应用。 中国论文网 /5/view-5738887.htm  关键词: 伊索寓言 表现手法 窥探   一、了解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希腊作为古代寓言的发源地,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伊索寓言。其问世与流传为世界各国寓言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世界寓言文化发展的模板和依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价值。伊索寓言在问世之初的名字叫做《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主要以讽刺故事为主,在后代人不断地加工和完善下,逐渐地演变成为今天的伊索寓言。期间,伊索寓言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推广,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笔者认为,深刻把握和理解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寓言故事的成功靠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生动的情节勾画以及个性的人物特征展现。伊索寓言能够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寓言故事的典范,它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赋予每一个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以生命,以它们的特性来展示人类的思想活动,一改传统的寓言故事中人们耗费大量的笔墨来详尽地阐述故事主人公的背景的陈旧传统。深刻把握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要通过表面的故事,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从而帮助读者深刻地把握住寓言故事的内涵。   二、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   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是伊索寓言能够以一部独特个性的文学巨著而存在的关键,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打破了以往的寓言那种传统的模式。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超出了当时文学发展大背景中常用的通俗手法,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赋予小动物们以人的情感,实则为作者真实思想的宣泄。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演变成为小动物或者是静物之间相互的关系,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人物形象、新颖的题材、极强的易读性来折射现世的丑陋。   1.以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为铺垫   伊索寓言虽然极具讽刺色彩,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其艺术性特征给读者以极强的感染力。伊索寓言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的寓言小故事都成为了感人心脾的精华所在。在伊索寓言每一个故事情节的构思中,跳出伊索寓言故事的框架来理解语言才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读懂寓言背后的故事。   在诸多的故事情节中,作者毫不吝啬使用象征的手法烘托意境,通过拟人的描写手段铺垫情节,利用事物自身的特点并赋予其人性化特征。在伊索寓言中,每一个小动物或者是每一个东西物件的出现并非随意,而是作者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利用一些原本不具有人类性格特点的小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赋予它们人性化的特征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不满的情绪。伊索寓言作为一本传世的巨著,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在当时资产阶级黑暗统治的桎梏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自由扼杀的一种无言的反抗。比如《浓烟和烟囱》故事中的描述,“烟囱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不炫耀,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浓烟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浓烟与烟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则赋予了它们以生命。   在作者对于烟囱和浓烟的特性描写中,拟人的表现手法把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有礼有节。“爬”字的运用更是让浓烟的形象活灵活现起来。浓烟在出烟囱的时候,作者用“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形容它的不可一世,既符合浓烟自身扩散时候的特征,又与文章中作者所创造的烟囱的角色交相呼应。而通常情况下,无法移动、无法自由伸展体型的烟囱在作者的笔下幻化成为了“不声不响”踏实做事的人。这样的描写手法意在通过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向读者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两种对立的社会关系。   不难看出,烟囱象征着默默无闻的工人阶级。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每天总是踏踏实实的劳作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浓烟的狂妄自大则是对统治阶级的讽刺描述,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膜拜他们。从浓烟和烟囱对话中,作者向我们勾勒出了浓烟鄙视、嘲笑烟囱的渺小与可怜,而烟囱却不卑不亢的鲜明对比形象。在故事的最后,浓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逐渐的膨胀扩散,虽然地位上越飞越高,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死亡消逝的厄运;而沉默寡言的烟囱却仍旧在“沉默地矗立着,准备继续排除新的浓烟”。故事的结尾,作者用隐晦的描述手法向我们传达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一定会打破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最后迈向新的生活。这便是伊索寓言象征、拟人手法的应用体现。   2.以夸张、暗喻的表现手法为主线   黑格尔曾经说过,寓言归根结底就是一门比喻的艺术,这也是对伊索寓言表现手法甚为贴切的形容。伊索寓言在最初的时候,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它利用简短的故事情节设想,并用夸张与暗喻的表现手法,把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存在价值等虚无缥缈但又真实存在的情感与认知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伊索寓言是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朴实、无华、真实、生动成为伊索寓言的主要特点。伊索寓言用人性化手段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承载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含义却是发人深省的。它的特点是能够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把握人生的真谛。这也造就了伊索寓言广泛的受众群体。它的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成年人需要拜读和钻研学习的,更是成为青少年塑造良好个性特征的必备读物。伊索寓言的寓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伊索寓言在表现手法上以夸张与暗喻的手段为主线,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狮子和蚊子》是伊索寓言中流传至今的寓言典范。作者把蚊子和狮子分别比喻成两种不同力量和特长的人群,他们要较量谁是更厉害的一方。蚊子和狮子是两种力量悬殊的动物,不管是在个头上还是在它们所蕴含的力量上,都是差距悬殊。但是作者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这两种物种一起比较,效果惊人。这样的故事编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兴趣。故事环节的设置婉转曲折,处处充满悬念,给人一种迫切的想知道最终结果的欲望,这就是作者进行寓言创作的成功之处。作者成功地通过夸张的比喻手法来告诫人们人生的道理。在故事的开始,蚊子气势汹汹地飞到狮子面前进行挑衅:“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的描写形象鲜明地向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类性格特征,这就为整个寓言故事奠定了一个基调。蚊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言不虚,开始了对狮子的进攻,“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为我们描绘出了蚊子进攻狮子时的场景。用语生动贴切,富有感染力。在蚊子的攻击下,狮子败下阵来。此时,蚊子以成功者的姿态开始夸张的炫耀自己的强大,“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然而,就在此时,蚊子的厄运降临了,被蜘蛛网粘上,最终仍旧逃脱不掉被吃掉的命运。在故事的结尾,蚊子的自言自语更是增添了讽刺的意味。作者利用渺小和巨大的夸张对比,以精简的文字描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故事中的小动物与现实社会形象结合,告诫读者一个做人的道理:认清楚自己的真正实力,不欺强凌弱;要相信,处于弱势只是暂时的,在自己麻痹大意的时候,即使是弱势的人也会彻底地击垮自己。
  3.以简短精悍为特色,幽默与讽刺并重   简单易读、简短精悍、朗朗上口是伊索寓言的标志,使之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成为孩子接触文学知识熏陶的第一道门槛。伊索寓言作为古代社会文学的精华,它的问世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我们还原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研读伊索寓言,就会深刻挖掘出每一则寓言故事所投射出的社会环境。犀利的文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无声反抗,加上浓重的讽刺意味,让读者体会到人生处处有哲理,生活时时有内涵。   笔者一直强调,伊索寓言充分地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及幽默。比如《农夫与蛇》,整个寓言故事只有简短的一百字,但是却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揭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可以说是简短中的精品。在这则故事中,农夫的善举最终换来的却是致命的毒害。故事本身并非单纯对农夫的挖讽,而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绝望讽刺。故事中的蛇是当时恶势力的象征,农夫代表的是受尽欺压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和奴隶。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当时社会的民不聊生。作者呼吁善良的“农夫”擦亮双眼,辨明是非,收起泛滥的同情心,勇敢地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生命安全,抵抗“蛇”的邪恶与伤害。   4.对比手法明显,主题鲜明突出   伊索寓言作为流传时间最长久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精华,是古代人类智慧的象征。短小精湛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露出来的是事物正面与反面之间鲜明的对比。故事简单但是寓意深刻。正如本文之前提及的,伊索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选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或者是事物,因此形象自然、逼真。当然,仅有生动的主角,没有高超的叙事手段,故事也难免平淡。伊索寓言利用明显的对比手法,借此达到突出主题、标新立异、叙事起伏的目的,让读者在伊索寓言故事的字里行间中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的玄妙关系,又进一步从相互的对立证实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哲理。   不得不说,上述巧妙的对比叙事表现手法是伊索寓言的特质,这些因素使得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成为指导青少年辨别人性真善美和识别假恶丑的启蒙读物。《蛇与鹰》便是例子之一。在故事的开头,作者就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蛇与鹰之间的斗争。“相互交战”意在表现蛇与鹰之间难解难分的敌对渊源。众所周知,蛇和鹰本身就是以两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存在,它们之间的敌对是自物种起源之初就存在的,作者把其两者同作为故事的主角,在故事的最初便为整个叙事奠定了对比的基调。同时,根据自然界中蛇与鹰的特性,即蛇为邪恶的代表,表现残酷立场的一方,而鹰则是善良的代表。就在蛇紧紧缠住鹰的时候,农夫的帮助使鹰摆脱了蛇的攻击,获得了自由。农夫虽做了一件善事,却被蛇所痛恨,至此,蛇与农夫成了对立面。然而,就在蛇要对农夫痛下杀手的危急关头,鹰救了农夫。故事的情节设计紧凑且耐人寻味。作者利用主角相互之间对立的关系,在对比的表现手法下,向我们凸显出了故事的主题,即人性善,得善报;正义的力量定能战胜邪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何尝不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呢?鹰代表了当时阶级社会中底层劳苦大众的形象,蛇代表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残酷的统治阶级,对于两者之间难分难解的斗争关系的描述,是对统治阶级贪婪邪恶本质的鞭挞,是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抨击,更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号召。只有无所畏惧,才能够获得斗争的胜利。如此正能量的召唤,又何尝不是当代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品德教育呢?   5.不拘泥于形式,感情流露自然真挚   伊索寓言是作者立足在简短几个字的人生哲理基础上,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向读者阐述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某种内涵和意义,因此,故事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讽刺到位,给读者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这也就决定了伊索寓言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文化底蕴内涵。伊索寓言中《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的故事便是如此。狡猾的狐狸在不小心掉入水井后,为了让路过水井找水喝的公山羊成为自己的垫脚石,哄骗善良的公山羊掉入井中,并在公山羊饮饱水后把自己酝酿已久的计策告诉了对方,“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已经喝到“天下第一泉”的公山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狐狸。但是,脱困的狐狸却想一走了之。公山羊气愤地质问狐狸原因,反而被狐狸教育一番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好退路”。公山羊最后落得葬身井底,可悲可叹。   “掉到水井中”意味着狐狸遇到了困难。公山羊的到来让狐狸看到了一线生机,想利用公山羊摆脱困境,达到目的。狐狸担心公山羊不帮助自己,于是设置圈套,引公山羊上钩。公山羊禁不住诱惑,最终在帮助狐狸脱困之后,狐狸背信弃义,弃这个曾经救过自己生命的公山羊于不顾。作者在故事的构思中不拘泥形式,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故事的表述中,情感的流露自然、不造作,表现手法自然,富有感染力。   三、结语   伊索寓言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华,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和历史价值。在表现手法上简短精悍,在构思上天马行空,在文字上朴实无华,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阐述了一则又一则人生的哲理、生活的艺术。伊索寓言利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生动地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这既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晦的反应。   参考文献:   [1] 肖舜旦. 奇思妙想 似非而是――《读〈伊索寓言〉》逻辑思路及表现手法剖析[J]. 中学语文教学,2003(4).   [2] 李芳芳. 《伊索寓言》的翻译对中国寓言发展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1硕士论文.   [3] 罗良清. 寓言文体解读――从《伊索寓言》说起[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作 者:潘妤,温州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伊索寓言》两则课件 鲁教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5.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9课《伊索寓言》两则课件 鲁教版
《​伊​索​寓​言​两​则​》​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摘 要:伊索寓言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利用讽刺的、拟人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以象征为媒介,生动地诠"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窥探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伊索寓言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利用讽刺的、拟人的、对比的写作手法,以象征为媒介,生动地诠释了生活的真谛与待人接物的态度,影响深远。本文通过阐述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深刻地研究和探析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在寓言中的应用。 中国论文网 /5/view-5738887.htm  关键词: 伊索寓言 表现手法 窥探   一、了解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希腊作为古代寓言的发源地,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便是伊索寓言。其问世与流传为世界各国寓言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世界寓言文化发展的模板和依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价值。伊索寓言在问世之初的名字叫做《埃索波斯故事集成》,主要以讽刺故事为主,在后代人不断地加工和完善下,逐渐地演变成为今天的伊索寓言。期间,伊索寓言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推广,逐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笔者认为,深刻把握和理解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寓言故事的成功靠的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生动的情节勾画以及个性的人物特征展现。伊索寓言能够成为影响全世界的寓言故事的典范,它的优点是不容忽视的。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赋予每一个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物以生命,以它们的特性来展示人类的思想活动,一改传统的寓言故事中人们耗费大量的笔墨来详尽地阐述故事主人公的背景的陈旧传统。深刻把握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要通过表面的故事,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本质内容,从而帮助读者深刻地把握住寓言故事的内涵。   二、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   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是伊索寓言能够以一部独特个性的文学巨著而存在的关键,它带给人们的感受打破了以往的寓言那种传统的模式。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超出了当时文学发展大背景中常用的通俗手法,以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赋予小动物们以人的情感,实则为作者真实思想的宣泄。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故演变成为小动物或者是静物之间相互的关系,通过生动形象的寓言人物形象、新颖的题材、极强的易读性来折射现世的丑陋。   1.以象征、拟人的表现手法为铺垫   伊索寓言虽然极具讽刺色彩,但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其艺术性特征给读者以极强的感染力。伊索寓言是古代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许多的寓言小故事都成为了感人心脾的精华所在。在伊索寓言每一个故事情节的构思中,跳出伊索寓言故事的框架来理解语言才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读懂寓言背后的故事。   在诸多的故事情节中,作者毫不吝啬使用象征的手法烘托意境,通过拟人的描写手段铺垫情节,利用事物自身的特点并赋予其人性化特征。在伊索寓言中,每一个小动物或者是每一个东西物件的出现并非随意,而是作者深思熟虑的产物,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伊索寓言的表现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利用一些原本不具有人类性格特点的小动物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通过赋予它们人性化的特征来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宣泄不满的情绪。伊索寓言作为一本传世的巨著,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真实反映,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是在当时资产阶级黑暗统治的桎梏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自由扼杀的一种无言的反抗。比如《浓烟和烟囱》故事中的描述,“烟囱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排出一股股浓烟,不炫耀,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浓烟永远是洋洋自得,不可一世的”。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奇思妙想。浓烟与烟囱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事物,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则赋予了它们以生命。   在作者对于烟囱和浓烟的特性描写中,拟人的表现手法把两种完全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有礼有节。“爬”字的运用更是让浓烟的形象活灵活现起来。浓烟在出烟囱的时候,作者用“大模大样,张牙舞爪”形容它的不可一世,既符合浓烟自身扩散时候的特征,又与文章中作者所创造的烟囱的角色交相呼应。而通常情况下,无法移动、无法自由伸展体型的烟囱在作者的笔下幻化成为了“不声不响”踏实做事的人。这样的描写手法意在通过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向读者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两种对立的社会关系。   不难看出,烟囱象征着默默无闻的工人阶级。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每天总是踏踏实实的劳作在社会的最底层;而浓烟的狂妄自大则是对统治阶级的讽刺描述,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够膜拜他们。从浓烟和烟囱对话中,作者向我们勾勒出了浓烟鄙视、嘲笑烟囱的渺小与可怜,而烟囱却不卑不亢的鲜明对比形象。在故事的最后,浓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逐渐的膨胀扩散,虽然地位上越飞越高,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死亡消逝的厄运;而沉默寡言的烟囱却仍旧在“沉默地矗立着,准备继续排除新的浓烟”。故事的结尾,作者用隐晦的描述手法向我们传达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一定会打破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最后迈向新的生活。这便是伊索寓言象征、拟人手法的应用体现。   2.以夸张、暗喻的表现手法为主线   黑格尔曾经说过,寓言归根结底就是一门比喻的艺术,这也是对伊索寓言表现手法甚为贴切的形容。伊索寓言在最初的时候,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它利用简短的故事情节设想,并用夸张与暗喻的表现手法,把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存在价值等虚无缥缈但又真实存在的情感与认知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由于伊索寓言是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朴实、无华、真实、生动成为伊索寓言的主要特点。伊索寓言用人性化手段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成为小说的主人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承载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含义却是发人深省的。它的特点是能够让人们在轻松的阅读环境中把握人生的真谛。这也造就了伊索寓言广泛的受众群体。它的人生哲理不仅仅是成年人需要拜读和钻研学习的,更是成为青少年塑造良好个性特征的必备读物。伊索寓言的寓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   伊索寓言在表现手法上以夸张与暗喻的手段为主线,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我们展现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狮子和蚊子》是伊索寓言中流传至今的寓言典范。作者把蚊子和狮子分别比喻成两种不同力量和特长的人群,他们要较量谁是更厉害的一方。蚊子和狮子是两种力量悬殊的动物,不管是在个头上还是在它们所蕴含的力量上,都是差距悬殊。但是作者利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这两种物种一起比较,效果惊人。这样的故事编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的兴趣。故事环节的设置婉转曲折,处处充满悬念,给人一种迫切的想知道最终结果的欲望,这就是作者进行寓言创作的成功之处。作者成功地通过夸张的比喻手法来告诫人们人生的道理。在故事的开始,蚊子气势汹汹地飞到狮子面前进行挑衅:“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的描写形象鲜明地向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桀骜不驯的人类性格特征,这就为整个寓言故事奠定了一个基调。蚊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所言不虚,开始了对狮子的进攻,“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为我们描绘出了蚊子进攻狮子时的场景。用语生动贴切,富有感染力。在蚊子的攻击下,狮子败下阵来。此时,蚊子以成功者的姿态开始夸张的炫耀自己的强大,“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然而,就在此时,蚊子的厄运降临了,被蜘蛛网粘上,最终仍旧逃脱不掉被吃掉的命运。在故事的结尾,蚊子的自言自语更是增添了讽刺的意味。作者利用渺小和巨大的夸张对比,以精简的文字描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故事中的小动物与现实社会形象结合,告诫读者一个做人的道理:认清楚自己的真正实力,不欺强凌弱;要相信,处于弱势只是暂时的,在自己麻痹大意的时候,即使是弱势的人也会彻底地击垮自己。
  3.以简短精悍为特色,幽默与讽刺并重   简单易读、简短精悍、朗朗上口是伊索寓言的标志,使之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成为孩子接触文学知识熏陶的第一道门槛。伊索寓言作为古代社会文学的精华,它的问世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我们还原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研读伊索寓言,就会深刻挖掘出每一则寓言故事所投射出的社会环境。犀利的文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无声反抗,加上浓重的讽刺意味,让读者体会到人生处处有哲理,生活时时有内涵。   笔者一直强调,伊索寓言充分地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及幽默。比如《农夫与蛇》,整个寓言故事只有简短的一百字,但是却恰到好处地为我们揭露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可以说是简短中的精品。在这则故事中,农夫的善举最终换来的却是致命的毒害。故事本身并非单纯对农夫的挖讽,而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绝望讽刺。故事中的蛇是当时恶势力的象征,农夫代表的是受尽欺压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和奴隶。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下,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当时社会的民不聊生。作者呼吁善良的“农夫”擦亮双眼,辨明是非,收起泛滥的同情心,勇敢地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和生命安全,抵抗“蛇”的邪恶与伤害。   4.对比手法明显,主题鲜明突出   伊索寓言作为流传时间最长久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精华,是古代人类智慧的象征。短小精湛的故事情节向我们展露出来的是事物正面与反面之间鲜明的对比。故事简单但是寓意深刻。正如本文之前提及的,伊索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选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或者是事物,因此形象自然、逼真。当然,仅有生动的主角,没有高超的叙事手段,故事也难免平淡。伊索寓言利用明显的对比手法,借此达到突出主题、标新立异、叙事起伏的目的,让读者在伊索寓言故事的字里行间中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的玄妙关系,又进一步从相互的对立证实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哲理。   不得不说,上述巧妙的对比叙事表现手法是伊索寓言的特质,这些因素使得一本经典的文学作品成为指导青少年辨别人性真善美和识别假恶丑的启蒙读物。《蛇与鹰》便是例子之一。在故事的开头,作者就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蛇与鹰之间的斗争。“相互交战”意在表现蛇与鹰之间难解难分的敌对渊源。众所周知,蛇和鹰本身就是以两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存在,它们之间的敌对是自物种起源之初就存在的,作者把其两者同作为故事的主角,在故事的最初便为整个叙事奠定了对比的基调。同时,根据自然界中蛇与鹰的特性,即蛇为邪恶的代表,表现残酷立场的一方,而鹰则是善良的代表。就在蛇紧紧缠住鹰的时候,农夫的帮助使鹰摆脱了蛇的攻击,获得了自由。农夫虽做了一件善事,却被蛇所痛恨,至此,蛇与农夫成了对立面。然而,就在蛇要对农夫痛下杀手的危急关头,鹰救了农夫。故事的情节设计紧凑且耐人寻味。作者利用主角相互之间对立的关系,在对比的表现手法下,向我们凸显出了故事的主题,即人性善,得善报;正义的力量定能战胜邪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何尝不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呢?鹰代表了当时阶级社会中底层劳苦大众的形象,蛇代表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残酷的统治阶级,对于两者之间难分难解的斗争关系的描述,是对统治阶级贪婪邪恶本质的鞭挞,是对当时统治阶级的抨击,更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号召。只有无所畏惧,才能够获得斗争的胜利。如此正能量的召唤,又何尝不是当代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所需要的品德教育呢?   5.不拘泥于形式,感情流露自然真挚   伊索寓言是作者立足在简短几个字的人生哲理基础上,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向读者阐述的小故事。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某种内涵和意义,因此,故事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讽刺到位,给读者一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这也就决定了伊索寓言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文化底蕴内涵。伊索寓言中《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的故事便是如此。狡猾的狐狸在不小心掉入水井后,为了让路过水井找水喝的公山羊成为自己的垫脚石,哄骗善良的公山羊掉入井中,并在公山羊饮饱水后把自己酝酿已久的计策告诉了对方,“你用前脚扒在井墙上,再把角竖直了,我从你后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来,我们就都得救了。”已经喝到“天下第一泉”的公山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相信狐狸。但是,脱困的狐狸却想一走了之。公山羊气愤地质问狐狸原因,反而被狐狸教育一番 ――“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一定要先考虑好退路”。公山羊最后落得葬身井底,可悲可叹。   “掉到水井中”意味着狐狸遇到了困难。公山羊的到来让狐狸看到了一线生机,想利用公山羊摆脱困境,达到目的。狐狸担心公山羊不帮助自己,于是设置圈套,引公山羊上钩。公山羊禁不住诱惑,最终在帮助狐狸脱困之后,狐狸背信弃义,弃这个曾经救过自己生命的公山羊于不顾。作者在故事的构思中不拘泥形式,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塑造了一个不一样的结局。故事的表述中,情感的流露自然、不造作,表现手法自然,富有感染力。   三、结语   伊索寓言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精华,有着无与伦比的社会和历史价值。在表现手法上简短精悍,在构思上天马行空,在文字上朴实无华,在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阐述了一则又一则人生的哲理、生活的艺术。伊索寓言利用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生动地诠释了生活的真谛。这既是作者情感的宣泄,更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隐晦的反应。   参考文献:   [1] 肖舜旦. 奇思妙想 似非而是――《读〈伊索寓言〉》逻辑思路及表现手法剖析[J]. 中学语文教学,2003(4).   [2] 李芳芳. 《伊索寓言》的翻译对中国寓言发展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1硕士论文.   [3] 罗良清. 寓言文体解读――从《伊索寓言》说起[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作 者:潘妤,温州医科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索寓言故事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