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好处,举例说明,妙在哪

必修作业 >人教版课标初中语文七年级七年级上第四单元(请从单元内任选一节课完成作业)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甘肃陇南徽县二期初中语文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3.教学内容分析4.教学目标5.教学难点分析6.教学课时7.教学过程8.课堂练习9.作业安排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11. 自我问答
一、 教学设计学科名
看云识天气 (初中语文七年级)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5人,这些学生来自全镇几个自农村五年制小学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习惯较差。由于刚入校,不少学生身上留有很多不好的习惯。主要表现为:行为较为自由,自觉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还带有小学生的意识,依赖性特别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很多人不能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出现极大地不适应,对语文学习兴趣减退,出现了知识层次脱节,学习行为紊乱的现象,不懂得哪些学习习惯该保持,哪些学习方法该改变等。这些现象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初一新生经过小学学习,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未能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要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答题的模式。
三、教学类容分析
内容分析:《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旧课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叙述;.语言准确,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四、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五、教学难点分析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 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六、教学课时
预计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方便人们判断。所以为了更好的享受快乐的户外活动,我们在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候知识,学会看云识天气,从而准确掌握天气的异常变化,使我们避免伤害。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标题中的“看”是观察的意思,“识”是辨认的意思。观察天空中的云辨别天气。
3、老师范读
4、学生自读
鱼鳞(lín ) 棉絮(xù) 峰峦(luán) 点缀(zhuì)一霎间(shà) 崩塌(bēng)(tā)
弥漫(mí) 绫纱(líng)弥漫(mí)冰雹(báo)粼波(lín)晕(yùn)谚语(yàn)
肆虐(nüè)丝丝缕缕(lǚ)
5、分析文章讨论
1)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2)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6、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1)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熟读课文
&&&&&&&&&&&&&&
1、 复习导入
2、研讨分析
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2)文中引用了大量谚语,有何益处?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1)解析:此题主要检测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应用,应联系上下文考虑。
参考答案:打比方,用“招牌”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2)解析:本题检测引用的益处,应结合谚语的内容并联系上下文考虑。
参考答案:这些谚语简洁、生动,既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又加强了文章说服力。
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4)对于表格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晴天云彩简表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右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列
两千米左右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形状变化过程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向前推进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乌云密布
云彩识天气简表
产生和分布情况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华环小到大晴华环大到小阴雨
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东虹轰隆西虹雨
出现在早、晚,太阳照红云层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1)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2)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模仿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1)课后练习
2)练习册&
&八、课堂练习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答:                                              。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         说明方法,说明了          。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          。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          、          。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          。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绒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1、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
2、这段文字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说明顺序,说明          是现象,说明          是本质。
3、这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请各举一例。
 平实说明:          。
生动说明:          。
【参考答案】
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
3、形态、特征。
  4、总──分──总
  5、看云可以识天气。
  1、说明各种云的位置、形态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2、云的形态 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九、作业安排
1)积累词语
2)课后练习
3)熟读全文
4)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看谁预报得最准确。
5)收集谚语
十、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教师用书
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但是,雨后或冬季出现的钩钩云,则会连续出现晴天或霜冻,所以又有“钩钩云消散,晴天多干旱”“冬钩云,晒起尘”的谚语。
2)“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3)“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4)“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5)“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6)“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7)“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
8)“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9)“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指阴雨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露出一块蓝天,称“天开锁”。这说明本地已处在阴雨天气系统后部,随着阴雨系统东移,本地将雨止云消,天气转好。
10)“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指春&夏时节,雨天的中午,云层裂开,太阳露一露脸,但云层又很快聚合变厚,这表明本地正处在准静止锋影响下,准静止锋附近气流升降强烈&多变。上升气流增强时,云层变厚,降雨增大;上升气流减弱时,云层变薄,降雨减小或停止;中午前后,太阳照射强烈,云层上部受热蒸发,或云层下面上升气流减弱,天顶处的云层就会裂开。随着太阳照射减弱,或云层下部上升气流加强,裂开的云层又重新聚拢变厚。因此,“太阳现一现”常预示继续阴雨。这句谚语和“太阳笑,淋破庙”“亮一亮,下一丈”等谚语类同。
11)“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瓦块云,晒煞人):鲤鱼斑是指透光高积云,产生这种云的气团性质稳定,到了晚上,一遇到下沉气流,云体便迅速消散,次日将是晴好天气。但是,如果云体好像细小的鱼鳞,则是卷积云,这种云多发生在低压槽前或台风外围,近期会刮风或下雨,所以又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的谚语。
12)“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这里所指的云,是低压区里的低云。低压是自西向东的(实际上往往是自西南向东北移动)。云往西,说明该地处于低压前部,本地将因低压移来而降雨;云往东,说明低压已经移过本地,本地处于低压后部,天气即将转晴,转晴之前常常要刮一阵风。
13)“云钩向哪方,风由哪方来”:云钩指的是钩卷云的尾部,出现在高空,有时上端有小钩,也有排列成行的。上端小钩所指,是高空风的方向,而高空风往往又与地面相联,所以根据云钩方向大体可测知风的来向。
1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是说早晨东南方向有黑云遮日,预示有雨。因为早晨吹暖湿的东南风,温度较本地空气为高,形成上冷下热,水汽易上升成云,再加上白天地面受热,空气对流上升,更促使云层抬高,水汽遇冷成水滴,从而可能使天气变为不风即雨的情况。
15)“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16)“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17)“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18)“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1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20)“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21)在暖季的早晨,如天边出现了堡状云,表示这个高度上的潮湿气层已经很不稳定,到了午间,低层对流一旦发展,上下不稳定的层次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形成积雨云而发生雷雨。所以有“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的谚语。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句解:题目是“看云识天气,课文开头从看云的结果写起:“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前四字总说云的形态,后四字总说云的特征,点明题目。]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句解:八个比喻分别具体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紧扣“万千”。省略号,表示除八种外还有其他形状,也紧扣“万千”。]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句解:“招牌”是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最后一句引出全文的中心,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段解:这段采用比喻的说明方法,生动的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可以看云识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句解:这句承上启下。“薄云”和“低而厚的云层”,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晴朗的象征”和“阴雨风雪的预兆”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象征”和“预兆”用得十分准确。]
  [段解:这段说明“薄云”和“厚云”是判断天气晴阴的根据。]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句解:“轻盈”“高”把卷云人格化了,语言优美、生动。]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清晰。[句解:“阳光透过云层照到地面……依然很清晰”,说明卷云的薄,照应轻盈的特点。]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句解:“用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绫纱”作比,说明“卷云”轻盈和洁白的特点,白色和洁白,意思相同而不重复。]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温和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积云都在上午开始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在晴天,我们还会遇见一种高积云。这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句解:以上几句,把“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放在一起说明它们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可以省却多余的笔墨,避免重复。]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句解:总结四种薄云的特点:都是很美丽的,照应上文。]
  [段解:这段依次说明四种云的位置、形态特点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这种云叫卷层云。[句解:紧接第二段总说,具体说明“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句解:“一”和“就”这对关联词,说明“两层云”是雨雪来临的标志、预兆。]接着,云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句解:云层的变化。抓住云层形态由高而低、由薄而厚这两个特点加以说明。]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句解:从太阳和月亮的光亮写云的变化。]这种新的云叫雨层云。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段解:说明“卷层、高层云、雨层云”出现后,将有连雨天出现。]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句解:用“迅速”、“越……越……”、“不一会……”说明云的变化之快。]整座云山崩塌了,[句解:云块由低而高,由高而崩溃。]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段解:写积云向积雨云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句解:这是本段的一个过渡句,也是中心句。]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句解:这几句是说明什么是“晕”以及晕与天气的关系。]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句解:这几句是说明什么是“华”,以及华与天气的关系。]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句解:这几句说明什么是“虹”以及虹与天气的关系。]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句解:这几句说明什么是“霞”以及霞与天气的关系。]
  [段解:本段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这里比较突出的是引用谚语进行说明,语言准确、生动、简洁。]
  [段解:以上(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又可分成两层,一层(2~5)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二层(6)说明光彩现象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这对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句解:首句总结全文,看云可以预知天气的变化,点题,并说明其对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学会看云识天气,就要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实践中掌握它们的规律。[句解:号召人们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看云识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句解:“但是”以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因而要准确还得靠天气预报。]
[段解: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补充资料:
有关云和天气变化的谚语:
1、梭子云,定天晴。
2、云径东,刮阵风;云径西,披蓑衣。
3、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4、北山亮,南山不敢强。
5、棉花云,雨快临。
5、炮台云,雨淋淋。
6、清晨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7、天上赶羊,地下雨不强。
8、云复云,雨淋淋。
10、黑云交加,不久就下。
11、风与云逆行,一定雨淋淋。
12、瓦块云,晒死人。
13、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十一、自我问答
1、指出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是否否定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
提示:任何认识事物的方法都不可能是万应灵丹。尤其是面对变化无常的天气情况,光凭观察云彩来测定天气的阴晴变化显然是不够的,但这并不等于否定了看云识天气的科学意义,即使有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中,观察云的变化来判断天气的阴晴仍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主动性、随时随地——随机性)。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看云识天气的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4页免费18页免费2页免费22页免费3页免费7页免费4页免费3页免费7页免费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3页免费4页免费2页5下载券4页1下载券18页免费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x​i​a​n​g​x​i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看云识天气 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 说课导学案 课件 教学视频朗读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备课中心 /teacher/ja/136.htm
&&看云识天气
您现在的位置: → [] →
看云识天气 共『34』篇教案教学设计
『』『』『』
&[]&[阅读次数:373]&[]&[阅读次数:1412]&[]&[阅读次数:534]&[]&[阅读次数:249]&[]&[阅读次数:477]&[]&[阅读次数:1366]&[]&[阅读次数:1351]&[]&[阅读次数:3376]&[]&[阅读次数:7262]&[]&[阅读次数:2459]&[]&[阅读次数:2598]&[]&[阅读次数:2124]&[]&[阅读次数:1757]&[]&[阅读次数:663]&[]&[阅读次数:2543]&[]&[阅读次数:7192]&[]&[阅读次数:3259]&[]&[阅读次数:2673]&[]&[阅读次数:4378]&[]&[阅读次数:4111]&[]&[阅读次数:1439]&[]&[阅读次数:2638]&[]&[阅读次数:2563]&[]&[阅读次数:1668]&[]&[阅读次数:2569]&[]&[阅读次数:3673]&[]&[阅读次数:4585]&[]&[阅读次数:3172]&[]&[阅读次数:130670]&[]&[阅读次数:6527]&[]&[阅读次数:8556]&[]&[阅读次数:12889]&[]&[阅读次数:16301]&[]&[阅读次数:15607]
&(关键词之间请用全角的逗号隔开,比如“高考,复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