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墓慈碑)的译文是什么?

苏志道------苏姓历史名人(407)
&&&&苏志道,()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苏天爵父。&&
&&&&延佑四年(1317年)苏志道出任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直至延佑七年(1320年)辞归,去世。据载,他在岭北行省任职期间创造了不朽的业绩,特别是在赈济灾民恢复生产、法律诉讼振兴教育等方面政绩显赫,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好评。苏志道在个人的学习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和林既治,事日简,乃即孔子庙,延寓士之知经者讲说,率僚吏往听,至夜分休”(21),为边远地区士风的转变开辟了新路。值得一提的是,苏志道继承了已故丞相顺德忠献王哈剌哈孙的遗志,捐俸铸就了孔庙。因此,哈剌和林的儒学发展史上,哈剌哈孙和苏志道的功劳最大,他们的英名将永远载入历史史册。哈剌哈孙和苏志道的业绩,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元朝最高统治集团,使他们对哈剌和林的儒学给予了关注和扶持。这主要表现在,至顺三年(1332年)十月,蒙元统治者“命江浙行省范铜造和宁宣圣庙祭器,凡百三十有五事”。
从另外一边走下山,于山腰处发现一规模较大的古墓,中间的石碑已经不见,墓前右方有一块石碑上刻着“皇清诰命宜人生妣韦宜人”,左方石碑的原文不记得了,只记得意思是苏家的十二太太。这些石碑的前面还有石碑,左边的有“邑庠生显考讳志道苏公府君”字样,回来查了一下,估计是“任公府的邑庠生,高祖苏志道”的意思,石碑记念的应该是这苏志道的夫妇,另外还有此人夫人的介绍,不大记得了,好像是“苏府孺人显妣x母潘氏xx”,估计是苏家妇人潘氏。“妣”是母亲或祖母和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所以对于碑文仍有不解和推敲之处。右边的石碑已不见。见《白云游记》&&
苏天爵由国学贡举出仕,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起点,对他后来的发展,关系至大。元代官员的选拔,主要有怯薛、廕叙、吏员出职、国学贡举等途径,后来又有科举。列名怯薛.限於蒙古、色目的贵族、官僚子弟,苏天爵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通过廕叙,是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其父苏志道尚任职,而且其品阶(从五品)廕子,不过从九品,属於最低的品级,往上升迁不易。由吏入官,是当时多数汉族知识份子入仕的主要途径,也正是苏志道走过的道路。但是,这是一条漫长而又坎坷不平的道路,能上升到高品阶的极少苏志道是有名的能吏,数十年辛勤,南北奔走,终於五品,便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在科举实行前,经由国子学出仕,是汉族知识份子的最好出路。当然,在国子学中也充满了竞争。国子学生员定额四百人,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每年得以出贡的汉族学生不过二人。尽管如此,它仍然提供了可以凭个人努力争取入仕的机会。苏天爵凭入学前的基础,以及入学后的勤奋努力,终於脱颖而出。二十四岁即为七品官,这在元代汉族儒生中是极罕见的,而这也就为他进一步的升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延佑七年(1320)苏志道病死,不久其妻亦去世。&
苏天爵的父亲苏志道与袁桷相熟,延佑四年苏志道出为岭北行省郎中,袁桷作《苏子宁北行诗二首》相送。袁桷曾推荐苏天爵入仕。袁桷的墓志铭是苏天爵撰写的。大元时期,在蒙古地区除辽、金、西夏时建有的一批城市外,又出现了一批新建的城市。蒙古早期的首都哈喇和林,大德三年(1299年)曾扩建一次,后改为岭北行省的首府(故址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厄尔得尼召的北面),是亲王坐镇的军事重地,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时人说"和林百年来,生植殷富埒内地"(许有壬《苏志道神道碑》)。
父苏志道,以吏起家,有能名,曾参与处理江南白云宗狱及岭北行省赈济饥民事件,颇有声誉。官至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从五品)。他「既为时循吏,又好读书一,对书堂加以修葺,〔且渐市书益之,又尝因公事至江之南,获万余卷以归〕。苏氏为虞集:真定苏氏先茔碑,见道园学古录卷十四;苏公墓碑,同上书卷十五。宋奉:滋溪草堂记,国朝文类卷三真定大族,天爵祖先世代为学,藏书万卷,又两代出仕,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他的生活道路有极大的影响。苏天爵之父苏志道一生多任首领官,被称“始终不离吏事”。见《道园学古录》卷一五《岭北行省左右司郎中苏公墓碑》·《危太朴续集》卷六《故刘君允恭夫人余氏墓志铭》。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吏甚至擅断了行政公事,成为"而为政者,吏或专之"(虞集《苏志道墓碑》,《道元学古录》卷15)。
&&&&见[明]宋濂《元史》列传第七十虞集《苏志道墓碑》许有壬《苏志道神道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苏志皋----苏姓历史名人(527)
苏志皋(1488年-?),进士、湖广浏阳知县、调江西贤知县、升刑部主事、员外郎、兼直隶庐凤兵备佥事、宣府右参议、陕西潼关兵备副使,谪河州知州,升泾汾兵备佥事、雁门等关兵备副使、陕西左参政、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左而政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右副都御史。&&
京师宣武门外有寺曰归义,凡士大夫送行多于其间。嘉靖中,刑部副郎苏志皋一日饯客先至,僧房辟间有李镇所画判子一副,乃脱靴为壶,令一鬼执而投之,一鬼执酒壶于判后窃饮之。苏因暇戏题诗以嘲云:“芭蕉秋影送婆娑,醉里觥筹射鬼魔。到底不知身后事,酆都城外更如何”?苏友高东谷时为光禄少卿,夜梦绿衣使者揖曰:“苏司寇嘲戏太重,求为解之。”次日,高告于苏,苏思而告以归义之故,两人相笑别去。高复梦绿衣曰:“我以公与苏司寇交厚,专为求解,何置不言?”高明日颛往苏处,特拉同至归义,复题云:“蟠桃频窃酒频倾,总是区区儿女情。莫道不知身后事,目光如电照幽冥。”是夕,高复梦绿衣来谢。所著有《固安县志》、《益智录》《寒村》、《抱罕》等诗集,《重修固安庙学记》、《重修尊经阁记》《寒邨集》四卷,《四库总目》又有《巡抚奏议》十八卷,及《译语》、《书跋》、《恒言》。
诗:【雪夜袭虏】
朔风利似刀,朔雪密如织。四山号虎兕,万卒无生色。号令等风霆,直捣龙沙北。夜半缚呼韩,天明传蓐食。
【盱眙山馆】
山馆雨初歇,村园菜正肥。摘花引寒蝶,冉冉过篱飞。
【送杨虚楼还任饶阳】
澹烟疏雨禁城秋,彰义门前古渡头。欲把相思付流水,芦沟日夜总悠悠。
【初夏寄题隆兴寺禅房】
蒲萄引蔓枣开花,台殿参差日影斜。一客不来双燕语,老僧闲欲晒驾裟。
嘉靖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苏志皋任口北道右参议,他“畅晓夷情,谙练戎务”,将所见所闻及文献记载汇编成&译语&一书.&译语&是明朝现存第一部全面记载蒙古情况的笔记体史书,作者虽未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但因“经历其地而备尝其事”,史料价值极高.寒邨集附录,明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食从二品俸致仕寒村苏公暨配恭人温氏合葬墓志铭&
阅边至辽阳& (明)苏志皋
海国风掀冻雪残,惊沙凌乱拂征鞍。马毛如蝟须如戟,谁信边头猛士寒。
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外族侵犯紫荆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摧粮饷,并督促大军经蔚州飞狐峪进发广昌(涞源),增援紫荆。苏进士在蔚之时,忙里偷闲,乘月夜登上玉皇阁,环视周围群山,有如众位列仙骖鸾跨凤翱翔其间,乃作小词一阕,名曰《天仙子》。词曰:青帝祠前赤帝祠,步虚声里梦回时,羽轮归去鹤书迟。山吐月、水平堤,冷冷玉露湿仙衣。《天仙子》词石刻为行草,字大如升,用笔流畅自然,字体飘逸潇洒,风格豪放,不失为书法艺术珍品。玉皇阁又称靖边楼,位于蔚县城北城垣上。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清代重修。坐北朝南,三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面阔3间,进深2间。一层楼内的北墙及东、西山墙均有彩绘壁画,内容为道教的“天宫图”。人物刻画细腻,玉宇琼楼,风光秀丽。一层檐下阑额、普拍枋均饰彩画。阁前竖有8通明清重修碑和游记碑。其中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山西右参议苏志皋题《天仙子》词碑,字大如斗,潇洒秀丽,颇有书法价值。再前东西两侧为钟鼓楼,中为南门。垣下为前院,有天王殿、东西厢房共计15间,均为硬山布瓦顶小式建筑。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精美壮观。
△《寒邨集》·四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明苏志皋撰。
志皋字德明,别号寒邨,固安人。嘉靖壬辰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此集凡诗二卷,杂文二卷,有汪来《后序》,称其尚有《巡抚奏议》十八卷、《译语》、《画跋》、《恒言》,各一卷,今并不传。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作者:纪昀等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袍罕园记/苏志皋&
&&&&《平遥有感》〔明〕 苏志皋&
水绕山环古驿楼,蜂须蝶翅麦花秋。归家未久离家路,来往风尘送客愁。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五十一奇谑类&&&&
苏志皋,字明安,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任刑部主事、郎中、山西布政司参议,官至副都御史。他就是明初从龙庆州徙居固安人的后代。
《延庆州志》有苏志皋一首诗,序曰:国初徙州人隶畿内,予家占籍固安,亦有附昌平、三河者,皆属顺天。嘉靖癸卯二十二年(1543)夏,予奉敕分守口北道,按州首询垅墓所在,漫不可得,乃作是诗以寄哀思云耳。&&
家世相传在此州,不知何处是松楸?临风一掬澘然泪,洒向黄云万古愁。&&
新河口堡地处边关,戍守条件十分艰苦,但是,将士们为了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安定,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明代诗人苏志皋有《新河口》诗记其事:羌笛连山起,寒声入汉疆。疮痍伤战斗,勋业重侯王。野草经霜白,胡云近塞黄。愁看青镜里,皓首似冯唐。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五月,明廷委派指挥王雄在辽、金、元古城旧址重筑长方形土城,比辽古城规模大。周长9里13步有余。城门5座东曰永安、西曰拱镇、东南曰太安、南曰迎恩、北曰静远,后由都督刘桢用砖修了瓮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5年),命都督杨文督东诸卫士兵,对广宁卫城进一步修缮,增修矬堞,以防边卫。明永乐年间(公元年)总兵官刘江主持增展广宁城东南关以授民居。弘治年间(公元年),备御胡忠又增展广宁城南关546丈,池深1.5丈,阔2丈,城围长11公里45步。明嘉靖十六年丁酉(公元1537年)由左少监王永、都御使任洛、总兵官马永又重修古城,门6座,西一门土塞,五门名称如旧。城上建箭楼4座,北曰镇朔、东南曰柔远、南曰望京、西曰瞻秀。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都御史苏志皋扩建新城,又称南关。门三,南曰拱护神京、西曰振武、东曰宣化,与旧城合计为周长17华里。嘉靖三十五年丙辰(公元1556年)秋大水将南关冲毁。又由当时都御史苏志皋与总兵官罗文豸督工重修,在迎恩门外修筑南关。嘉靖四十二年癸亥(公元1563年),督御史王之诰筑里城,使城墙周长又达17华里,城高11.7米,将卫城扩展到二道河北岸,二道河成为当时的护城河。城门6座,除原5门外,有增修一座小西门,规模相当宏伟。并将城内通济桥北钟鼓二楼全部复修。
有余,牛羊无算。捷闻,朝廷嘉其功,各重加升赏。虏自是不敢窥龙门所矣。”所谓“龙门所虏”当指李家庄朵颜别部。翟联峰是当时的总督尚书翟鹏。
“抚台王肃庵”是当时的宣府巡抚都御史王仪。 题解证明和田清的推断是正确的,苏志皋的确参与了嘉靖二十三年(甲辰,公元1544
年)偷袭李家庄朵颜别部的行动,《译语》所谓“袭虏至此”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4 7 1 中 国 史 研 究2003 年第1
期论证至此,我们可以肯定,《译语》的作者岷峨山人就是苏志皋,这是无可置疑的铁案。宣府口北道参议一职设立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
年)六月,( 《国榷》卷五七,第 35&#
页)是协济宣大总督,参与边防事务的地方文职官员。根据《翁万达集》和《寒村集》记录的履历,苏志皋在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
年)三月十七日被任命为此职,五月二十五日到任,到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年)三年任满。苏志皋要求总督翁万达签发给由离任,所以就有了上述翁万达要求志皋继续留任的《保留给由方面官员以干济边务疏》,志皋因此留任了一年。《寒村集》后附《明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食从二品俸致仕寒村苏公暨配恭人温氏合葬墓志铭》说苏志皋在“丁未”年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
年)才由口北道参议“晋潼关副史”。苏志皋在《寒村集》卷一《中秋咏怀》诗的题解中说“予分守上谷五年”,他说的是虚年,把到任和离任的年份都算进去,说“分守上谷五年”也不能算错,苏志皋任宣府口北道参议的时间是在嘉靖二十二至二十六年。苏志皋的继任者辛童是嘉靖二十六年走马上任的,说明嘉靖二十五年翁万达的奏疏使苏志皋继续留任口北道参议,迟至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
年)才离开宣府镇。翁万达的奏疏提到了《译语》,似乎《译语》在此前已经完成了,其实不然。苏志皋说“以上所纪于宣府特详,以予官守所在。以下所纪无凡例,无目类,以随译随笔,示非成书也。事虽增新,辞多袭旧,补缀而成。故曰缉传闻则易,著作则难。不敢自居,故漫题别号云。”(《元明善本》卷一六一,13􀂥;《初编》第3177
页)这段话出现在《译语》的中段,说明《译语》不是一次完成的。翁万达看到的可能是《译语》最早的刊本,但未必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完整的刊本,而仅仅是“以上所纪”部分,后来苏志皋又增补了“以下所纪”部分。如果和田清所说岷峨山人的别号与苏志皋任河州知州有关􀁯那么《译语》的完整刊本肯定是在嘉靖二十六年以后刊行的。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译语》所反映的决不仅仅是和田清所说“嘉靖二十二、三年间分守口北道时所获的知识”(前揭和田清文《东亚史论薮》第553
页)。《译语》“以上所纪”和“以下所纪”两部分是他整个任期,即嘉靖二十二年至嘉靖二十六年间“所获的知识”。和田清的的说法需要修正。志皋字德明,固安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江西进贤知县,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直隶卢凤兵备佥事、陕西潼关兵备副使,官至右副都御使。按此志体例,分象纬、方舆、职官、循吏、先贤、高士、列女、选举、宫室、食货、杂志诸门,绪次殊若凌乱,于体裁犹未尽也。方舆载:“固安为汉方城县,晋名故安,隋改曰固安。元以后属畿甸,嘉靖间因浑河迁徙改道,为患甚巨,文物荡尽。”按志皋自序,谓前无邑乘。此志为志皋与其子大生、性生、有生,采摭考索而辑成。全书大旨,义在重以讽劝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三三章&欧阳询
南派书风,以智永总其大成。智永传法两人:虞世南、欧阳询。虞世南守成,于智永步趋惟谨。故袁桷谓“永兴公守智永旧法”。
欧阳询(557-641年)。论家谓“欧之与虞,智均力敌,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唐书本传“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自笔法而论,欧、虞皆出于右军、智永。自面目言,虞守智永风骨内含之神韵,点画造型,字体造型,守成不易。欧则熔铸隶法与北碑,以点画造型字体造型之险劲,成一家数。“三唐奇俊,胎息欧阳”。郭兰石《芳圣錧题跋》“礼泉铭高华浑朴,法方笔圆,此汉之分隶魏晋之楷合并酝酿而成者,伯施以外,谁可抗衡”,可谓识鉴过人。
由《梁嗣鼎墓志》可以推知,欧阳询早在大象三年(580年)之前就已经到长安。这一年他才二十四岁。唐人说欧书出自北齐刘珉,应该有一定根据。欧书早期几件作品,方峻险劲凝练的风貌确是得法于北朝为多。他能得见北派碑版方峻险劲面目,心眼顿明,并将南北二派书法镕铸一炉,创为新格,成其欧体。这个新体,有以下的体现。
欧书本出于二王、智永,融入北派之格,首先一点是用笔细劲坚紧,沉劲入骨。这就是唐书本传所说的“险劲”,《书断》的“笔力劲险”,“得右军之力”。南派书风,以流美妍媚为尚,及至末流,用笔飘浮,不能入纸,如伯远帖,即属一例。智永、虞世南,用笔仍能沉劲,但其点画发笔,是一个“角”,在智永、虞世南,虽然发笔是一个“角”,但因能归束笔锋如锥,用笔能沉劲入纸,不浮薄,如千文,即如是。学其书者,不能到永师、永兴归束笔毫强大腕力,只得形似,颇得姿媚,而不能遒劲,书法的内蕴美感和劲健张力就愈益衰减。欧看到这一趋势,取北碑承传的“隶法”,发笔在界内调锋,出两个“角”,然后再将行笔收得极细,看上去令人精神一震。这就是欧的高明。试取《始平公造象》、《元羽墓志》、《司马显姿墓志》、《董美人墓志》,这些碑刻的发笔都与《苏慈》取向是一路的。所以欧书一下子就与南派区分开来。但欧的用笔,仍不失南派书体的姿媚、流美,由此而开创唐代前期楷书的一派辉煌。
∆ 由于欧体取北碑隶法入楷,所以,欧书的点画,立体感强烈,锋铓尽出,凹凸感特显。这就是“八边具备”,“八面出锋”。
点画细劲,立体感强,这是点画造型的特色。欧书之险,还在于他把点画之间,偏旁之间的安排和穿插,结构得奇变多姿,这从二王来,也从北碑来,试看司马显姿、元羽等北碑,点画之间的安排穿插,险奇出人意料,但整体上平衡感强,不畸侧,这就胜出虞书的平稳,增强了动态感,给人新的艺术享受。点画穿插挪让的奇变,必须点画细劲始能办得到,颜柳的丰厚一路,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书断》“龙蛇战斗之象”,正喻点画偏旁的穿插、挪借、贴倚、奇变。
前人论书,有“内擫”、“外拓”之别。沈尹默注意到并分析了这两个概念。《二王书法管窥》,“大凡笔致紧敛,是内擫所成。反是,必然是外拓。后人区别二王书迹,说大王内擫,小王则是外拓。内擫是骨胜之书,外拓是筋胜之书。凡此都指点画而言”。这一论析很对。予为再进一解。是,所谓“内擫”,即点画发笔之处,于挫叠之动作,笔锋紧敛向点画之内,故发笔的地方,有两个角,如《九成宫》竖画、横画大都呈现两角,锋棱显出,点画发笔以后的“颈部”,略细,看得出笔锋是内敛的,所以称之为“内擫”。而智永、虞世南,却不这样。点画的发笔,往往显一个“尖”,但也能归束笔锋如锥,与欧书相较,挫叠之际,笔锋略偏向外,不成角,而呈浑圆。如《千文》“来”字长竖,“往”之长竖,都如此,这是“外拓”之法。初唐以前,这个区别很大。宋以后,就不讲,或不严格遵守了。
欧书乃楷书及则,过于右军,实可谓楷书集大成者,若诗中老杜。欧书总汇六朝南北之长,建立唐楷大法。欧书“体方笔圆”。“体方”,言点画造型锋棱俱出,铓角特明,方峻险刻。字体造型与点画造型相匹配,亦呈方峻之势,特别是书于碑铭,看上去夺人眼目,令人精神一振,是优于虞书的,这一点,正是承继汉隶、北碑朴厚方峻之势。“笔圆”谓全幅笔毫归束极为坚紧,一点一画皆运于中锋,所以点画中段立体感强烈。体方笔圆不能尽该欧书之妙。欧是间架大家,欧字结构完美无缺,且新意迭出,前人称其险劲刻厉,正言其以险劲为平正。楷书间架极难妥帖,纤微决向背,毫发定死生。此其一。欧书笔法严正。八法丝毫不走作,而又能出奇制胜,不主故常,点画得细劲瘦硬,八法的每一个小动作交待分明,无一省减。欧书点画,“八方充满”,言点画四条边、四个角丰满无缺,如此,点画始呈立体感,不单薄。是以欧书虽细劲之极仍腴润浑厚。此其二。欧书归束笔锋极坚极紧,尽笔力得笔势,点画坚紧,用锋特厚。用锋物厚,不关乎点画粗细,乃指万毫齐力而言。笔锋每一毫,都能锲入纸面,贯注极大力量。用锋特厚与笔法严正相辅相成,是用笔之技术与腕下之力量极完美的结合,所以点画腴润。欧书点画,发笔之后,笔道越收越细,越收越紧,此无他,能得极正中锋,全幅笔毛收束极紧极坚而成。非斲轮老手,不易臻达此境。此其三。欧书在险劲刻厉、守法严正之中,又极飘逸淡宕,从容舒缓。严正与飘逸统一在一笔之中。此其四。习欧书,笔放圆则失其健,笔放健则失其圆,欧书转折,方整,厚峻,承汉隶、大王而来。梁闻山谓“欧则转笔直就下来,较禇尤难”。
欧书波发,亦可移楷书极则。统观传世碑版墨迹,波发能得笔法,得笔力,得笔势,呈书趣,汉隶之下,无一人能到欧之境地,即右军亦在其下。欧之波发,发笔时一撮毫尖收得极坚紧,然后顿挫绞转盘旋着将笔锋调得极正,挫叠之际以通身之力贯注,然后中锋宛转行笔,一波三折,挑出之时,大力下按,最后尽势挑出,锋波如折刀头,出锋极锐,笔势书趣尽行呈露,欧书波发多取汉隶古厚方峻整洁,波发上下两条线,上平下曲,摇曳多姿,美不可言。
书法、国画的鉴别,新旧,残全,质地(绫、纸)之时代,印泥,印章,题跋,都属外证。相当情况下,不足为证。根本的证据(内证),端在艺术品的质量和特色。现代手段,化学,浸漂,摄影等,可以做旧仿真,难辨真伪。纸绢可用当日所出,如张大千伪石涛,必用明纸,明墨,明代印泥。题跋可以割移易换,题款也可做假。前人或当代人的作品,都须以作品本身艺术质量、艺术特点寻求支撑。但这一点最难。如书法,大多数鉴定考证只凭外证。因考证家往往是不到位的艺术家,书法写不到晋唐,考订就出问题。辨析优劣是非的眼光,是书法的“八法”、中锋、笔力、书趣、墨彩等艺术元素的标准的建立,这些内证,是外证取代不了,也解决不了的。伪品,只能骗水平不到,眼光不到的人。
欧阳询传世墨迹有三:《梦奠帖》(附图二百四七 梦奠帖),《季鹰帖》(附图二百四八 季鹰帖),《卜商帖》(附图二百四九 卜商帖)。《卜商帖》属摹搨。另一署欧的《千字文》,是仿欧之作,不是欧公手笔。
欧阳询传世碑铭,含复刻本在内,共八种。依时间先后排次如下:
《姚辩墓志》,楷书,隋大业七年(611年),欧公五十四岁。署“太常博士欧阳询书册”。后人翻刻本,体势尚存。(附图二百五十
姚辩墓志)
《宗圣观碑》,隶书,唐武德九年(626年)二月十五日,欧公六十七岁。署“给事中骑都尉欧阳询撰并书”。
《房彦谦碑》(附图二百五一 房彦谦碑),隶书,唐贞观五年(631年)三月二日,欧公七十三岁。署“太子率更令渤海男欧阳询书”。
《化度寺碑》(附图二百五二 化度寺碑),楷书,唐贞观五年(631年)六月四日。署“率更令欧阳询书”。常见的“四欧堂本”,被人艳称为“唐石唐拓”,实为后人翻本,残泐过甚,仅存字形。敦煌石室所出《化度寺碑》,或出唐宋人翻刻,共六页。首页归伯希和。余五页归斯坦因,今藏英国伦敦。
《九成宫礼泉铭》(附图二百五三 九成宫礼泉铭),楷书,贞观六年(632年)四月。署“兼太子率更令渤海男臣欧阳询奉勅书”。欧公七十四岁。
《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附图二百五四 虞恭公温彦博碑),楷书,贞观十一年(637年)十月,署“银青光禄大夫渤海男欧阳询书”。欧公八十一岁。原石宋拓,仅存上半截,每行十九至二十二字不等。存全本翻刻一种,岭南海山仙馆潘氏藏(番禺潘仕成),然刻多误处。“飞声于洛下”,误刻为“浴下”;“日迴溪而薄九霄”,“日”,本作“自”,宋拓本正作“自”。“违规矩,枉寻尺,光其家而弗学”,“枉”误作“柱”。“枉寻尺”,语出《孟子》。“情存于慎赦”,原刻作“亦攵”。“春秋”二字下接“七十有六”。“乃诏民部尚书”以下,剪裁多误,不能顺读。兹试拼读如下:“春秋七十有六,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口,口类齐后之口,即以其日口口于口陵口口口,百僚陪列,莫不流涕。乃诏民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工部侍郎卢义恭护丧行。中书侍郎杜正伦持节吊祭,遣礼部侍郎令狐德棻水部朗中口文纪持节册赠尚书磾仆射上柱国谥日恭公。勅令立碑纪德,卜塋地于昭陵之侧,并给东园秘器,赙赠二千段,丧葬所须,并令官给”。
《虞恭公墓志》(附图二百五五 虞恭公温彦博墓志),贞观十一年。小楷。署“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撰并书”。存翻本两种。一见许宝驯编著《隋唐墓志百种》;一见《中国书法》1999年某期,近年出现于安徽黄山市。
《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附图二百五六 皇甫君碑),贞观十一年或十二年,楷书。署“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书”。欧公八十一岁。见翻本两种,仅失数字。原本宋拓“务”字不损本,已残百余字。此碑立于贞观十一、十二年间,《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再考&&/font&皇甫诞碑&书碑年代兼论欧阳询楷书风格演变》一文做了考辨,我在下面再做补充一些证据。翻本“欧阳询书”四字,乃他人仿笔,不明其故。因翻本所据原拓必是早期拓本,故一字不损,署名亦在,翻刻本不必改为他人手笔,是可异也。
我在阅读、研究隋唐石刻文字的时候,发现有五种墓志,可断为欧阳询所书:一,《梁嗣鼎墓志》(附图二百五七
梁嗣鼎墓志);二,《淳于俭墓志》(附图二百五八
淳于俭墓志);三,《苏慈墓志》(附图二百五九
苏慈墓志);四,《解方保墓志》(附图二百六十
解方保墓志);五,《窦娘子墓志》(附图二百六一
窦娘子墓志)。这五方墓志,非后人伪刻所能为,因出土的地点、时间确凿无疑,初拓本完好如新,锋颖铦利。
这五方墓志,都无署名。如果单单自有无署名推断,是不能下肯定或否定的结论的。署欧阳询名字的小楷《千字文》,行书墨迹《千字文》,是伪作。没有署名的《季鹰帖》、《梦奠帖》、《卜商帖》,却可以肯定是欧书,立论的根据是书法的内证。尽管前人建立书法艺术元素内证坐标系的时候不很明确,但大体有着差距不太大的标准。评判书法作品,内证重于外证。内证不容易建立,也不易给出定量的分析。但不应该因此就放弃努力。
我以内证校碑的艺术元素标准如下:
1、“八法”操作技术特色的一致性;
2、用锋坚紧的一致性;
3、笔力强大的一致性;
4、点画造型特色的一致性,即点画的锋棱铦利,点画的立体感、拗折感、,弹性感的特色;
5、书趣特色的一致性;
6、字体造型特色的一致性,即字形结构特点,或者不一致性;
7、分行布白的一致性;
8、同期书件的一致性。
《梁嗣鼎墓志》,楷书,略带隶意。北周大象二年六月。大象二年(580年)是北周与隋更替的前一年。次年十一月,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是为开皇之年。欧阳询二十五岁。由此可知,欧阳询很早就到了北朝。1929年冬洛阳城东大马村北之左家坡村出土。高、宽各34.9厘米,十行,行十字。洛阳市文物工作队藏拓本。参见《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该志“八法”完全,用笔坚紧,锋棱倍显,正属欧书创体之际,化裁北碑、隶书入于楷书,得体得势,又未能完全镕铸为一炉的作品。既不同于智永,也不全同于北魏碑铭的风貌。碑中“州”、“阳”、“郡”、“县”、“人”、“扫”、“将”、“军”、“武”、“骑”、“司”、“马”、“嗣”、“其”、“人”、“孝”、“慈”、“善”、“志”、“门”、“隋”、“行”、“从”、“父”、“入”、“朝”、“官”、“以”、“周”、“大”、“象”、“六”、“月”、“一”、“日”、“临”、“衣”、“物”、“金”、“银”、“部”、“卒”、“于”、“里”,诸字,全同《淳于俭墓志》、《苏慈墓志》、《解方保墓志》,如印印模,可以复核。此碑字型趋方,基本上还不见欧体《九成宫》、《虞恭公碑》的面目。其时欧阳询不过二十五岁。书《九成宫》,是五十年以后的事。欧书一生大致四变,并不全是《九成宫》一样面目,理所当然。
《淳于俭墓志铭》,楷书。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二十日。清道光末年山东临淄出土,曾归县学。石为圆首方趺,十三行,行二十一字,末行多一字。额刻浮雕图案。额下横刻《淳于俭墓志铭》,石高99厘米,宽41.5厘米。拓片藏上海图书馆,参《隋墓志精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2月。点画造型、字体造型,分行布白,书意书趣,全同《梁嗣鼎墓志》。时欧阳询三十二岁。本志与梁志,是欧书的第一期风格。用笔尚欠坚劲,点画劲折感有时不能尽显,略嫌稚嫩,未能尽化。但一己之体格面目初具规模,风韵难掩。将《梁》志、《淳》志与《苏慈墓志》联几并观,立时可悟三碑必出一手。《梁》、《淳》二墓志的文字都很少。
《苏慈墓志》,楷书。隋仁寿三年(603年)。志高、宽83.2厘米,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光绪十四年出土于陕西蒲城县。欧阳询四十六岁。本志有人谓其俗之又俗,有人定其为伪刻,皆非。《苏慈墓志》是欧公书法融铸南北雄视百代自创一格的成熟之作,它将《梁》、《淳》二志化裁陶冶不尽一致的地方,剪除净尽。《苏慈墓志》的特色,细析如下:一,欧书神韵,十分鲜明。清末方若《校碑随笔》,于《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条下,谓“近据敦煌石室发见之翦装残本一页计三十九字,书法颇似苏孝慈志”,方若认为,欧书《化度寺》,敦煌石室发现的一页,与《苏》志相似,目光如炬。反过来可以说,《苏》志颇似《化度寺》。我曾经把《苏》志放大影印,大到与《九成宫》的字一般,给一些喜欢书法的朋友看,都说:“这不就是《九成宫》吗?”二,“八法”之“落起住叠走围回藏”,每一个动作,精到细腻,如行云流水,如水银泻地,一派天成。点画发笔、收笔、转折,锋棱铦利,非用笔坚紧异常,笔力强大,不能到此神妙之境。三,点画的凹凸感、劲折感、立体感异常强烈。四,点画造型、字体造型,严整中极见飘逸姿媚之致,圆遒厚重与飘逸飞扬统一在一点一画之中,一派神功圣手。五,书趣独特,是一大开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于南派智永、虞世南与北碑之外。六,书法各项艺术元素,如“八法”,笔力,书趣,点画造型,字体造型,分行布白,前与《梁》、《淳》一致,后与《解方保墓志》、《虞恭公》、《九成宫》以下各碑一致。在在可证本志出于欧公手笔。一个书家,结构易变,点画造型不易变,分行布白不易变。大王的分行布白,宋四家的分行布白,沈尹默、启元白的分行布白,各各不同,而一家习惯,却终生难变。特别是在界格之内书规整的书体,一个成熟的书手,养成的习惯,任什么都难以改变。
《苏慈墓志》,精整圆遒,劲美绝伦,空前极后。审其用笔,以南朝江左风流为底蕴,承传二王、智永,笔锋坚紧细劲,刚直不挠。可贵者尤在于化裁汉隶、北碑魏齐方峻厚重之势入于腕底,融铸无迹,遂开有唐一代千古楷书之崭新境界阔大气象。前人谓“三唐奇俊,胎息欧阳”,洵为具眼。习此碑,可知细劲瘦硬圆遒姿媚包汇于一体之内,可免习欧书刻板之弊,再进一步,可临《皇甫》、《集王圣教》,则不难上手。
《解方保墓志》,楷书,1999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部长安县一带,出土位置不详。次年为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石高50厘米,宽49.5厘米,十九行,满行十九字,有界格。字径2厘米。无撰、书人名。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一月。欧公五十三岁。笔法风韵尽同《苏慈墓志》,愈见精劲细劲。《苏慈墓志》与《解方保墓志》,字形渐呈长方,是欧公书法的第二期。《化度寺》、《九成宫》,欧公最典型的作品,只是他一生中第三期面目。参《书法丛刊》2007年第5期。
《窦娘子墓志》,楷书。1958年陕西省旬邑县太峪公社文家大队几位农民在该村冢子胡同的大冢子旁边打井,挖出一合墓志。大队派人将墓志上交县文化馆,现存旬邑县博物馆。墓志由盖、底二部分组成。呈正方形,边长59厘米。盖面阳刻篆文“大唐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候使君夫人潞国太夫人窦氏墓志”,篆文五行,行五字。盖底大小与盖面同,二十二行,行二十三字。全文四百六十八字。是唐初大将候君集之母窦娘子的墓志。无撰、书人名。贞观十一年(637年)二月。时欧公八十一岁。《书法丛刊》2007年第3期。
有人认为《窦娘子墓志》可能书于贞观六年。理由是,据墓志,窦氏贞观六年六月二十二日卒于九成宫。《资治通鉴●唐纪十》载贞观六年太宗皇帝“三月戊辰,上幸九成宫”,“冬十月,车驾还京师”。四月十六日,以杖导醴泉,遂命魏徵撰文,欧阳询书石,制《九成宫醴泉铭》碑。六日窦氏卒,欧阳询当仍在九成宫,候君集请欧公为亡母书写墓志,事在情理之中。这个说法,难以成立。
一个书家,风格是渐变的,而不可能突变。一个书家,在某一段时间内,风格是大体固定的。《九成宫》的风格,与《化度寺》一路,这是欧公七十岁上下的书法格调。《化度寺》七十三岁,《九成宫》七十四岁。《虞恭公》虽然依然可见《九成宫》的面目,但神韵是另外的一体,《虞》碑书于八十一岁,与《窦》志同一年份,体格风韵全同,已经全然不是《九成宫》的面目了,却与《皇甫诞碑》同一面目,这是欧公第四期作品的风韵。由此可以肯定两个问题:一,《窦娘子墓志》确为欧公所书,书志时间在贞观十一年。二,《皇甫诞碑》是欧公贞观十一年或十二年的作品,而绝不可能是欧公第三期的手笔。前人论欧书“险劲刻厉”,《九成宫》以前的作品,基本格调是平整谨饬,所以有人觉得这种格调“板刻”。要论“险劲”,《窦娘子墓志》、《皇甫诞碑》,才真当得上“险劲”二字。点画造型极尽细劲瘦硬之能事,是一奇,结字(字体造型)矢矫奇变,奇外出奇,是另一奇。有人说《皇甫》全是展绎《兰亭》,《九成宫》还可以一学,《皇甫碑》学之几无从入手,要说创格,《皇甫》、《窦娘子》才是真正创格。七十余年阴阳陶冶,才有如此辉煌的结晶。欧公实是天纵之才,八十多岁,还飞步绝顶,俯视苍茫。
张怀瓘《书断》论欧阳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有龙蛇战鬭之象,雲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虽于大令,亦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之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森森焉若武库之矛戟”,是点画造型、字体造型,是从“形”的一面立论。“笔力险劲”,是从用笔的一面立论,当然也包括字体形势一面。“劲险”,是瘦硬、细劲,是锋铓峻势的极大张显。这是欧书一生特色的主调。《虞恭公碑》、《窦娘子墓志》、《皇甫碑》,“别成一体”,自创新格的特点,是打破了《九成宫》一路的方整、挺拔、严肃、平和,而尽取峻险,点画的拗折之势更强,弧度加大,具极大的弹性感。字形结构,从以前的正方、长方形,变易成斜棱形,纵长而右上角偏侧畸昂,以致重心偏移,点画之间穿插错落,交互依倚,有一种你避我让的动态感,这就是“龙蛇战鬭之象”,“森森焉若武库之矛戟”。
综合以上所述,欧公存世碑志,共十三种。这十三种碑志,呈现出四种书法面目,代表着欧书发展变化的四个阶段。
欧书第一期是得笔期。得“八法”,得坚紧之中锋,得强大笔力。点画细劲坚卓。以《梁嗣鼎墓志》、《淳于俭墓志》为代表。字形方整,发笔、收笔、转折处,锋棱俱出,欧体面目初见端倪。不足的地方,是未能尽化,有生硬的地方,点画还不细腻,劲折感不强,结构还时有不稳适的现象。估计这种情况还得延续几年。这时欧公不过是二十五岁到三十二岁。
第二期是成熟期。是四十岁到五十三岁这一段。《苏慈墓志》四十六岁书,《解方保墓志》五十三岁。已经是大书家第一境界的手笔。点画造型、字体造型,具见创意。点画的劲折感、立体感倍现鲜明,尤其《苏慈墓志》的波发,空前绝后。即使没有以后的发展变化,单此一作,已毫无逊色跻身于二王、智永、虞之行列。唐代以下诸家,无人能到。
第三期与第四期都属欧公创格期,但呈现的面目不同。以《姚辨墓志》开始,力求新意,最大的特色,是字形由规整方正一变而为畸侧偏斜。畸侧偏斜而字的重心又千钧不移,字字珠玑,精美绝伦。第三期的作品,自五十四岁《姚辨墓志》,到七十四岁的《九成宫》,点画方润厚重,字形庄严阔大,但欧书细劲瘦硬的本色基调,始终一致,贯穿于每一件作品,书意书趣的追求,有着整体的一贯性。
第四期是欧公八十岁以后的手笔。《虞恭公碑》、《窦娘子墓志》、《皇甫碑》,是一种面目,畸侧中呈险力能,瘦硬到不能瘦硬,险劲到不能险劲。窦臮《述书赋》:“欧阳在焉,不顾偏醜,(幽頁)翘缩爽,了梟黝纠;如地隔华戎,屋殊户牖”。
,音ao,头凹。此谓凹陷。翘,高出。缩,减少;爽,明朗突出。以喻点画长短伸缩,加长或减短,出人意表。了,明白;臬,箭靶,目标。“了臬”,目标明确。黝纠,叠韵连绵词,缠绕貌,谓缠绕纠结之际,而目标又准确鲜明不误。华,中原之区,戎,四方蛮夷。“地隔华戎,屋殊户牖”,是说中原地区与边远地区,同是居住之屋,而门与窗的建造格式却全然不同。这里的评述,实带贬意,指欧书背离了二王、智永一脉的传统路线,以畸侧、险劲,不顾丑怪,大收大放的造型,如蛮夷之丑怪。虽然是批评,却也说尽欧书创格的特点。“草里蛇驚,云间电发”,还是自点画造型,字体造型,点画强烈的动态感来评论欧书的。
“华戎”之殊,“华”,指晋宋齐梁一路而下的二王、智永、虞世南一派书风,是正脉,是“华夏”;“戎”,指北魏北齐(附图二百六二
北齐天保造象题记)碑志一路的书风,方峻,厚阔,往往显畸斜之势。张怀瓘《书断》,论列虞、欧,谓虞“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色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暮齿加以遒逸,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欧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论欧“润色寡于虞世南”,“润色”,是和润之色,指字的风神面目。欧、虞书法,势均力敌,他们的格调正是一个大书家自铸伟辞声光赫奕的特点所在,而不能成为被批评被贬抑的原因(附图二百六三
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询书一生四变。四种风格,面目鲜明。但是,书家的风格,都是渐变的,很难截然划分。衍变之中又有统一的基调贯穿其中。第一期以《梁嗣鼎墓志》、《淳于俭墓志》为代表。欧书方峻整洁险劲的风格初见端倪。第二期以《苏慈》、《解方保》为代表,是由二王、智永、北碑融汇而成,但化裁未能均洽,字形全出《智永千文》,惟点画特加方峻,《宋拓智永千文》如:“骑”、“周”、“洪”、“月”、“寒”(四横非三横)、“来”、“岁”、“阳”、“两”、“为”、“崐”、“称”、“海”、“河”、“潜”(中间多一横)、“龙”、“帝”、“鸟”(三小横一长横)、“始”、“父”、“乃”、“服”、“推”、“讓”(以“厶”代“口”)、“國”(以“厶”代“口”)、“有”、“民”(多一点)、“发”、“垂”、“爱”(心之中点连下撇)、“体”、“率”、“归”、“贞”、“长”、“信”、“欲”、“量”、“悲”、“景”(中点做斜撇)、“贤”、“作”、“德”(少一横)、“建”(多一点)、“名”、“立”、“正”、“传”、“聲”、“聴”(少一横)、“恶”、“积”、“福”(造型不二)、“善”、“慶”(全同)、“尺”、“竟”、“事”、
“与”(不一样)、“当”、“尽”、“命”、“临”、“盛”、“川”、“流”(少一点)、“澄”、“若”、“安”、“笃”、“初”、“美”、“终”、“宜”(少一点)、“荣”、“所”、“基”、“无”、“优”、“登”、“识”、“从”、“存”、“以”、“而”、“礼”、“尊”(内三横)、“私”、“隋”、“爱”、“训”、“奉”、“仪”、“诸”、“伯”、“叔”、“连”、“友”、“分”、“规”、“慈”、“仁”、“造”、“次”、“莭”、“静”、“心”、“动”、“神”、“志”、“物”、“意”、“搡”、“都”、“邑”、“华”、“夏”、“东”、“西”、“洛”、“据”(形全同)、“径”、“观”、“飞”、“灵”、“鼓”(右半部全同)、“右”、“左”、“承”、“明”、“集”、“典”、“书”、“经”、“府”、“罗”、“将”(形同无二)、“相”、“路”、“槐”、“卿”、“户”、“封”、“八”、“县”、“家”、“兵”、“高”、“毂”、“世”、“车”、“驾”、“策”作“荣”、“功”(力不出头)、“刻”、“铭”、“溪”、“时”、“河”、“曲”、“公”、“齐”、“弱”、“汉”、“感”、“武”、“密”(不同)、“宁”、“楚”、“赵”、“魏”、“虢”、“会”、“何”、“起”、“军”、“宣”、“漠”、“驰”、“誉”(不同)、“九”、“州”、“禹”、“迹”、“百”、“郡”、“并”、“禅”、“石”、“野”、“旷”、“远”、“本”、“农”、“务”、“兹”、“南”、“庶”、“劳”、“音”、“察”、“理”、“色”、“厥”、“嘉”、“极”、“近”、“林”、“即”、“解”(全同)、“居”、“处”、“求”、“古”、“寻”、“麽”、“早”、“陈”、“独”、“运”、“易”、“畏”、“属”(“禹”字上二横)、“墙”、“具”、“充”、“曹”、“亲”、“异”、“侍”、“银”、“象”、“歌”、“后”、“嗣”、“再”、“骧”、“布”、“年”、“照”、“吉”、“领”、“俯”、“也”,以上诸字,千文与苏志,点画造型,字体造型,几乎全同,欧之变化,一是将发笔、转折、收笔,加以方峻,二是字形加长,但是一经研究微观局部、细节,相同的地方太多。这是因为,初始学习入帖太深,一生都改不过来。如“属”、“鼓”、“后”、“鸟”、“发”、“受”、“德”、“度”、“流”、“荣”(策)、“尊”、“处”、“将”,等等,不备列。但是,这时欧已入隋,到长安,融入北碑,即长江以北写手方峻挺劲的风格,开始呈现与江左风流不相同的面目。第三期是《化度寺》、《九成宫》、《虞恭公》,欧体风貌完全成熟,一派大手笔,千古独立,无可比伦者。第四期是《皇甫碑》、《窦娘子墓志》,近人考辨《皇甫碑》晚于《虞恭公》,是极。《皇甫》、《窦娘子》同一风貌,有别于《虞恭公》,是晚年之化境新貌,全属展绎兰亭,为欧书不二之品;(《窦娘子》刻工略弱。)赵明诚《金石录》谓此碑(《皇甫》)乃贞观中追建,是极。由碑文可知乃诞子无逸任民部尚书时追建者,确是欧书最晚之碑。
书法的“形”,可以说都是极缓慢演进的。欧书早期的《苏慈墓志》,有些字的点画造型、字体造型,如“领袖官僚股肱储卫八年判工部尚书”,就很有一百三是多年以后颜真卿早期书作《郭虚己墓志》浓厚的意味。但欧书坚持一己点画造型字体造型方峻、细劲、险刻、凌厉的风格,成一欧体。颜书强调了圆浑、丰厚、粗豪的面目,成一颜体。欧之与颜,其成熟风格的面目差距多么明显。而他们取法的前始阶段,却又有那么近似或一致的地方。他们的书法,有自己一生几十年的渐变,也有上百年或几百年时代风格时代影响的渐变因素,在中间起着巨大的作用。欧的时代整体氛围(北朝)是北碑;颜的时代整体氛围是玄宗、三徐。巨树永远是森林中的一株。搞甲骨的人都知道,甲骨文不易分期。搞金文的人也知道,金文不易分期。汉碑、北碑也都难以分期。唐碑似乎就容易分期了。甲骨、金文、汉碑(汉简)、北碑,变化都慢。而唐以后,书法变化剧烈,是书界共识。书法变化慢,书法水平却高。反之,书法变化快,书法水平却低,是书法史上一个很有趣味的现象,应该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内擫,就是《玉堂禁经》所说的“衄锋,住锋暗挼”。我们从点画的“形”,来说明“内擫”、“衄锋”这种发笔方法,形成的墨迹,其边缘,是“内凹”,而不是“外凸”。礼器,“二舆朝车”,“舆”之长横,发笔处之竖线,上下二横线,皆呈内凹,“士仁闻君”,“仁”之长横,同此形迹。曹全,“君讳全”,“讳”之“言”部第一横发笔。“子孙”,“子”之长横,“雍州”,“雍”之首点,“州”之三竖发笔。“河平元年遭”,“年”,长横,“遭”,上横之外廓一线,都呈凹陷之形。隋世董美人,几乎笔笔如此。如“有望于山士”,“有”横画之收笔、转折处,“于”,右半首撇发笔,“山”之中竖发笔,都属“内擫”。《苏慈》笔笔都属内擫。“大隋”,“大”之长撇,“隋”之长横各发笔,“持”之各点画发笔。本帖末三字,“迹元功”,“迹”,右上点之发笔,两长竖发笔。“元”,首横发笔,“功”,“力”之转折。特别是“终身茹酷,毕世衔哀”,笔笔尽显内擫。“内擫”的墨迹是如何形成的:笔毫归束坚紧如锥,以锥尖大力锲入纸面,全幅笔毫不散不弯,发笔四动作一气直下,顿挫中须带绞转。锋散毫弯,绝难成功。可以凭此一“形”,检查一下中唐以后所有的书家,所有的作品。汉碑、北碑、右军、智永、大欧,书之颠峰。什么是颠峰,颠峰是后来者永远不能跨跃的历史坐标。
书法点画的痕迹,发笔处、转折处、收笔处,汉碑、汉简、吴简、行书、草书、欧虞之楷书,各有各的痕迹,造型不同。这些痕迹造型,不是书家故意描摹出来的,而是“合理调锋,自然成型”的结果,是正确用笔的天然或必然的产物。以隶书为例,《曹全》,“世宗廓士斥境”,“世”之长横,发笔“落、起、住”之后,是自左下方绞转挫叠笔锋,然后行笔,发笔处成一椭圆形,是以落起住叠四动作大力绞转笔锋自然形成的,因横画发笔难于竖画,非强大腕力不可,以腕力绞转,就形成如此痕迹。《曹全》还有横画发笔方峻的,如“武威长史”,“长”之长横发笔即方峻如刀切,它发笔用顿挫,不用绞转,四个小动作以锥尖操作下来,就成方峻之形。合理调锋,自然成形,每一书家都有自己调锋的习惯性动作,结果就形成书家一己面目。汉晋魏唐,都是如此。
智永、欧公,之所以为二王后第一手笔,一是全幅笔毫收束坚紧,二是以锥尖顿挫绞转调锋,力大无穷,三是“八法”精熟,变化无方。楷书、草书,没有一人一帖,可以并驾齐驱。《千文》不论,《苏志》之点画,须细细琢磨,日日研习,写进去,自然明了。这种原地、即时、大力调锋,中唐以后尽皆失传。
存世欧书,以《苏慈》、《九成》、《窦娘子》、《皇甫》四品为最佳。《苏慈墓志》“八法”完全,笔笔见意,镌刻精到,如墨迹在把,颇便初学。《九成》奉圣书碑,尽心竭意,惟略嫌拘束耳。《皇甫》晚年变法,初学无从入手,如汉之《礼器》。
《化度寺》四欧堂本,唐宋人翻刻,不可学,前人推重《化度寺》,一片神话耳。
《解方保墓志》逊于《苏慈墓志》,只可参。
《虞恭公碑》原刻残泐过甚,翻本亦可学,惟须参读欧之他书。
前人谓习欧书易板。实则后世习各家书如虞欧颜柳、赵、二王,都不能到前人地步,“板刻”只是一病而已。欧书本身不板,勿宁说欧书较他书更飘逸纵恣,只是后人学不到。何以学者不能到,是由于后人没有欧的强大腕力,用笔不能坚紧,全出描头画脚,学任何一家一体,一描头画脚必然板刻僵死而不能活。用笔训练不到家,点画造型必然有病,以有毛病的点画结构汉字,仍然处处是病,“板”是一种,书之病实多,不可尽数。欲去书之诸病,须知病所由来。学哪一家如何如何,就是书法的“伪问题”,书法之病,不缘于学哪一家,而缘于笔之训练如何。总在“伪问题”上找原因,永远走不出路来。
兹将欧书碑志十三种列表如后:
署名、职衔
碑石或拓石情况
梁嗣鼎墓志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楷书
1929年洛阳出土。高、宽各34.9厘米,拓片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淳于俭墓志
隋开皇八年(588年)楷书
道光末年山东临淄出土,高99厘米,宽41.5厘米。十三行,行二十一字,拓片藏上海图书馆。《隋墓志精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2月
隋仁寿三年(603年)楷书
光绪十四年出土于陕西蒲城。高、宽83.2厘米。三十七行,行三十七字。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影印初拓本
解方保墓志
隋大业六年(610年)十一月
1999年出土于西安长安县。碑石藏西安碑林博物馆。高50厘米,宽49.5厘米。十九行,行十九字。《书法丛刊》2007年第5期
隋大业七年(611年)
太常博士欧阳询书册
原石已佚,原拓不存。
存翻刻一种。《书法丛刊》2009年第3期影印首页。
唐武德九年(626年)隶书
给事中骑都尉欧阳询撰并书
唐贞观五年(631年)
太子率更令渤海男欧阳询书
碑存山东章邱
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
唐贞观五年(631年)
率更令欧阳询书
原石原拓不存
翻刻三种1、四欧堂本;2、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影印本;3、敦煌石室残叶。
九成宫醴泉铭
唐贞观六年(632年)楷书
兼太子率更令勃海男臣欧阳询勅书
石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存宋拓片
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
银青光禄大夫勃海男欧阳询书
宋明拓本仅存上半截
翻本一种,残数字。天津杨柳青画社影印番禺潘仕成藏本
虞恭公墓志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
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撰并书
原石原拓不存
1、《隋唐墓志百种》;2、《中国书法》1999年报道,现于黄山
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之碑
唐贞观十一或十二年
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书
石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存宋拓“务”字不损本
翻刻一种,陕西人民出版社影印。文全存,残数字。惟“欧阳询书”四字为他人补笔
大唐故泰州诸军事泰州刺史候使君夫人窦氏墓志
唐贞观十一年(637年)
1956年陕西旬邑出土。石存旬邑博物馆。长、宽59厘米。二十二行,行二十三字。《书法丛刊》2007第3期
跋欧阳询虞恭公碑覆刻影印本
天津杨柳青画社影印。据番禺潘仕成海山仙馆藏本。
虞恭公碑,行七十七字。存世最佳搨本每行仅存上截之二十三字,此即常见之上海书画出版社影印陆谨庭藏本。
杨宾《大瓢偶笔》(《历代书法论文选编续》495页)谓:“(虞碑)千四百四十余字”,显非陆谨庭藏本,乃别藏本,今无传。
此印本存二千八百余字。全本无疑。
碑为昭陵陪葬诸碑之一。下截为童子凿损,至北宋即半残,已无全拓可言,此覆刻所据之原拓,必唐初立碑不久所搨者。
“扬其軄”,“扬”字乃虫噬,非碑泐。
虞碑幸传此覆本,足可珍矣。远逾四欧堂《化度寺碑》。虽有误刊,不能泯其珪璧之光。碑字骨丰肉润,精神尽存,且残字极尠。颇供赏鉴临摹。欧公大王后一人,书迹传世可信者,一苏慈墓志;一皇甫碑;一九成宫,三楷书而已。《化度寺》各传本,尽皆出于覆刻,逊于此本多矣。盖碑刻神气,全系于字口铓利与否。此覆刻锋棱俱出,不在佳拓九成、皇甫下,世之学者不为重视,诸家无记述讨论,出版者无说明,可憾非一。予秋冬之间,南行广州,收影印碑帖数十种,此第一可珍者。《隋唐墓志百种》曾收虞恭公墓志小楷一种,亦后人覆本,点画不清,难以尽识。虞墓志尚存另一刻本,近出徽州,惜不得一覩。今得墓碑,喜不可言。昭陵温彦博墓想曾为盗掘,不然墓志何以流传。墓志之文,出欧阳询;墓碑之文,出岑文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迁碑译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