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由心及物的表现手法法,产生的表达效果

浅析《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 孤独的行者的主页
&&&&&&&&&&&&浅析《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
&&&&&&&&&&&&&&&&&&中国&兴义&&&&潘江
&&&&&&&&&&&&&
  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他总体上由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和三颂组成。主要从祭祀、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恋等几个方面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现实和现实的人民生活状况。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中的“六义”,而“赋、比、兴”则是《诗经》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在其许多篇章中都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效果,对创造诗歌的诗境和表达诗人的情感乃至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手法&&《诗经》&&赋&&比&&兴
  一、《诗经》的概况
  《诗经》是我国的儒家经典之一,是在西汉武帝时被视为五经之一,到宋代正式列入十三经之内。《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三百零五篇,其中包括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三颂共有四十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笙诗,即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但这六篇笙诗是有目无词了,对此争议颇多。通行的说法是《诗集传》的观点,即是有声无词的笙曲。
  关于“诗三百”有删诗一说的争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施以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1】这里所指“诗”原有三千余篇,到了孔子去其糟留其精,乃至有删诗一事。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司马言古诗三千余篇,未可信也。”【2】然两家之说都各具其理,不过无论是司马迁、孔颖达还是其他的注疏立著之人的说法都证明了《诗经》与孔子有着重要的密切关系。对此不作深究。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诗经》内容十分广泛,它深刻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能的伟大业绩,社会制度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化,以及推翻商人统治的斗争,是他们壮大发展的历史写照,如:《生民》、《公刘》、《绵》等;农事诗,反映周初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农业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如:《丰年》、《七月》等;燕飨诗,反映周初社会的繁荣、和谐、融洽,如:《鹿鸣》、《相鼠》等;怨刺诗,指斥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悲悼国家的命运,感叹自身的遭遇,如:《节南山》、《正月》、《十月指夜》等;战争徭役诗,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江汉》、《常武》、《六月》、《无衣》、《采芑》等,在《诗经》中更多表现出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充满着浓厚的忧伤情绪;婚恋诗,《诗经》中的婚恋诗,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期男女之间所经历的悲欢离合和充满诚真、真挚的爱慕情感,如《关雎》所描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前三章表现了一个男青年对淑女的追求,后二章则是男青年对最终求得女子的想象过程。孔子对其评价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在《诗经》中的婚恋诗还有许多,诸如《静女》、《子衿》、《氓》、《桃夭》等。
  《诗经》经秦焚书以后,到汉代,对《诗经》进行转授的有四家,即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鲁人毛亨。到了东汉以后,前三家逐渐失传而此时毛亨所传则逐渐兴盛起来,一直到今。
  二、《诗经》中赋、比、兴的概念及演变
  赋、比、兴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且对后世的诗歌影响颇大。最早提到这三种表现手法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律为音。”【5】后毛亨在《毛诗序》中将其改为“六律”,于此,后人将“赋、比、兴”视为《诗经》的三种独特的,典型的表现方法。
  赋:本义是贡赋,诗诸侯向天子献上贡赋时所开的目单,以供天子接受时按单清点,贡赋则必须一一排列在神位之前,后来就演变成文字语言的排列,从此“赋”即成为一种文字的表达方式。
  《周礼》太师曰“直铺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6】这里把赋看成是铺陈。《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采擒文,体物写志也。”【7】凡是不加譬喻,直铺陈其事,对人对物直接抒发感情的都叫做“赋”,钟荣在《诗品序》中说:“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8】指对事的铺陈,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9】朱熹在《诗集传》中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10】这种说法较为人们赞同。赋就是诗人把思想情感以及有关事物的事平铺直绪地表达出来。
  比:郑玄在《周礼》注中则云:“比者,比方于物。”又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11】这里对比的作用和性质作了指述。郑众对郑玄的注作了肯定的说法,他在《周礼注疏》中云:“比者,比方于物也”。【12】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又云:“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13】即是用事物来打比方,说明其用意。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云:“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14】他对比的性质及形式特征作了明确的指出,朱熹在《诗集序》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15】打比方,作比喻,诗人把自己的志趣和情感以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兴:刘勰在《文心调龙·比兴》篇中说:“兴者,起也”。【16】“兴”即为起兴,一般在句子的开头部分,诗人以借助周围的事物抒发其思想情感,表现内心感受和怀念事物。郑玄在《周礼》注中说:“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劝喻之”,【17】他是从“美”的角度来解释“兴”。陈启源在《毛诗稽古篇》中说:“诗人兴会,假象于物,寓意良深。凡托在是,则或美或刺,皆见于‘兴’中”,【18】他的观点比郑玄的只对“美”的作用更进一步,“比”不但是“美”的作用且也是“刺”的作用。钟荣在《诗品序》中曰:“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19】兴就是读者从中受到感染而产生意味无穷的效果。朱熹在《诗集序》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也以引起所咏之词也。”【20】这种观点较为人们所接受,兴是触景生情,引起诗人的歌唱和对感情的抒发。把所要表达的感情寄托于他物表现得含蓄、蕴籍。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如果不是寄托于景物,而直接舍去,则说来时春天,去时冬天,这样就没有文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了。
   三、&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应用
   (一)&“赋”即“铺”,是铺陈直叙,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诗中所谓“伊人”即是所追求的恋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水中央。”诗人通过芦苇,凝霜的描写触物生情直抒情思,追求的人在水的那一方,中有艰难险阻却也追求那人而又似在水中央,真是思念万分。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两章和前一章只是景物之变,却也咏叹不止,追求的总是离自己相去一段距离,使得诗人由于时间、地点的推移,更加急切的思念“伊人”。在时间、地点的阻隔中,使得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那份伤感凄凉的愁苦之情表露出来,在艺术手法的表现中,那种凄凉的秋景与感伤的愁苦情绪浑然一体,从而赋的艺术境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
  (二)&“比”即比方,打比方,作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借景物来作比喻,《鸱鸮》是用打比方,比拟的手法借助禽兽的语言而写的一首禽言诗。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牅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鸱鸮》是周公的自比。诗中的“鸱鸮”则指的是对周王朝政权的摄取叛乱者。周王借以小鸟的自室其家,为子女家室的卫护直至身心疲惫的地步。第一章写小鸟对猫头鹰《鸱鸮》的斥责警告和告诫。表现出了对家庭的爱护和对子女的含辛养育之情。第二章写小鸟在未雨绸缪之际,作好各方面的工事,以防外来的侵袭。道出了小鸟的自卫和不遑安息的处境。第三章写小鸟苦苦挣扎的经营的处境,小鸟在修巢时的心力交瘁的情况,已然到了予口卒瘏的地步,却还极力的为家的安危繁荣而辛苦劳累。第四章,写小鸟为家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在极力的精心经营下,身心憔悴,但家室儿女仍然处在危难之中。这时,就不能不发出惨痛的呼叫了。
 (三)&兴即是起兴,触景生情,引以高歌。《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情诗。《诗经》的开篇就把《关雎》作为第一篇,可见《关雎》诗经中地位,它所描写的是男女的恋爱经过。孔子评价为“乐而不淫,衰而不伤”。【21】社会的繁衍是人之根本,《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22】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起兴之词,从水鸟伫立在沙洲之中而引入那苗条贞静的姑娘,就是青年所追求的对象。用水鸟和谐统一的爱情,比喻那苗条的淑女正是男子朝思暮想的好对象,好佳偶。第二章用打捞荇菜的动作起兴来暗指对姑娘的追求不止,从而求得之心更加迫切,以致“辗转反侧”,寝食难安。第三章朝思暮想的姑娘终于如愿以偿,取得了这样苗条贞淑的女子,则用琴瑟之音钟鼓之乐以示欣喜和爱慕之情。
  (四)&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非常巧妙,有单用也有合用。三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在《氓》最为&典型。
  《氓》是一篇弃妇诗,反映丈夫对妻子的始乱终弃,背信弃义,使妇女陷入可悲的境地。《毛诗序》说:“《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仪淆之,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逐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背弃。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叙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涘也”,【23】朱熹在《诗集序》中又说:“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悔恨之意”。【24】对于朱熹和毛亨的“淫妇”的说法我不与赞同,男女之爱,订与终生,贞真专一的妇人,被丈夫所弃还要背上“淫妇”之名,我认为偏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5】说的就是有纯正的内容。&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全诗通过一位被抛弃的妇女自述其不幸的婚姻生活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的残酷无情。其中女主人公那种无可告示,无处申诉的哀苦及难言的悔恨和欲绝的心志震撼人心。第一、二章则是“赋”的手法的运用。女子通过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展现出男子当年追慕自己时的形象。“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那个小伙子假借买丝来与我商量婚事。而在“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过程中不是“我”不同意与你的婚事而是“子无良媒”啊!请你不要生气,我们就把婚期订在秋天“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中可以看出诗中女主人公草率地与“氓”私定终生,而轻信了“氓”。这里为第二章的迎娶作了铺垫。“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与男子私定终身之后,处在热恋中的她的心情是非常急切盼望男子&的到来,可谓望眼欲穿,不见之时伤,见之时喜。男子的到来使女子欢天喜地“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既然卦象都说是吉兆,女子就带着自己的财物,坐上男子的车和男子一起去了。可女子的这一去,却是轻信了男子的花言巧语。女子此时忆来不免有万分悔意。这两章诗人用了赋的手法,在女主人公的自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女子的深深懊悔之情,懊悔对爱情的沉溺和对婚事的简单仓促。
  第三章转为抒情。写女子忆悔陷入情网,无以自脱而发出的悲伤的感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这里女子以桑树作比喻。桑树的繁茂比作热恋之中男女的浓厚情意,而斑鸠贪食桑葚则比做自己坠入情网。在他婚后不幸的遭遇中,痛苦地感到婚姻中的男女不平等,并呼吁广大的姐妹们引以为戒,告诫她们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抨击。此章先以桑葚作比,最后发出感叹呼吁。即是比兴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控诉了男子的负心。这里仍以桑树作比。女子被弃正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样,夫妻间的情意日渐凋零淡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可以变心,可以有三妻四妾。在婚后多年的贫困生活中都毫不动摇对男子的情意,而男子却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对此女子不得不大声斥责“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卑劣行为。三、四两章中无论是女主人公痛苦深切的感慨叹息,还是对丈夫无情的激怒、悲愤的痛斥,都集中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不平等的境遇。
&&&第五章女子进一步追忆自己的遭遇,控斥薄情负心的男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子多年来不辞劳苦,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却得不到丈夫的体谅,反而“言既逐矣,至于暴矣。”男子的成家立业和占有女人的目的达到了,却粗暴地虐待女人。然由当时简单仓促的婚礼,现在回到娘家却又要遭到弟兄们的嘲笑和讽刺,女儿出嫁,“勿使其反”(《触龙说赵太后》)。【26】然“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后却只能是哀悼自己了。此章运用“赋”的手法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中族权制度。第六章写女人被弃后的悔恨和破碎决绝的心。“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痛苦的深渊却没有边际,而流水却有一个岸边。“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想想当初的男子有说有笑,发的誓言明明白白,而却不料变了心肠。算了吧,变心就由他去吧,不再去想他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再也没有可思念的地方了。这是运用了“赋”而“兴“的手法,痛斥了男子当初的信誓旦旦,最后发出感叹,算了吧!不再去想了,就这样了。
  此诗给我们展示了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是卑劣的男子“氓”的形象,他虽看起来很老实,但却是一个无情、无信义、自私自利的家伙。他用伪善,虚假,质朴的一面骗取了女子的心,却又用残暴,卑劣的一面去虐待和欺侮女子。一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纯朴、善良、不畏贫苦、贞静,报有幸福和希望,但和“氓”结婚后一切皆破灭,使得自己伤心欲绝。在不平的社会礼教中发出了痛楚的呐喊。由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对待妇女的不平和所受到的压迫、欺凌。
在《诗经》中被视为《氓》的“姊妹篇”的《谷风》也是一篇弃妇诗。但不同的是《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被弃后,仍对喜新厌旧,另有新欢的男子报有很大的希望,当主任公在一手操持起来的家中没有一席之地时,她痛苦万分。而她的痛楚和哭诉自然比《氓》中女主人公还要过于凄怆而柔弱。然无论是《谷风》还是《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夫权强横的封建礼教下来说,她们都是封建社会中备受蹂躏的弱者,对待她们都是不平等的境遇。
  赋、比、兴三种艺手法在《诗经》中灵活运用,犹其是在如《氓》中的交相融合的运用,都有着突出独特的特点,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典范和借鉴。在《氓》中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运用了边叙述边抒情的手法,又在感情中将人物的身世,遭遇娓娓到来,充分表现了被弃妇又怨又恨,又要完全忘却而又无法摆脱的复杂、矛盾的心理。这三种手法的融合运用为后代许多诗歌创作所继承,并对我国叙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赋、比、兴三种艺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已流传了二千五百之久,它之所以能流传到今,是因为它具有不朽的诗歌艺术魅力,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诗经》中的优秀篇章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的疾苦,为后世诗家所推崇和借鉴。如屈原诗歌兼善风雅、汉乐府“缘事而生”、建安“风骨”精神、杜甫“裁为体亲风雅”、白居易“唯歌生民病”等都与《诗经》的写实精神一脉相承,其中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代诗家,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比兴手法在经过后来的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继承,由此,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屈原的《楚辞》中,更是极大地发展了《诗经》中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经》对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和语言艺术有深远的影响。如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的创作就是直接继承了《诗经》中的四言句式。后世的减、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式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也可追溯到《诗经》的四六句式。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总结和艺术的升华,它生成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是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容,像一个精金美玉杂收并储的宝囊,值得我们去珍视它,爱护它。
&&&&&&&&&&&&&
参考文献:
【1】【2】《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版.&清-阮元校刻
【3】【4】 扬杰编《论语》(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版
【5】【6】 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书目文献出版社.&版
【7】&&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第1版
【8】【9】【10】【11】【12】 《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版.&清-阮元校刻
【13&】&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第1版
【14】【15】&《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版.&清-阮元校刻
【16】【17】&&&周振甫著《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12.&第1版
【18】&&陈铁镔著《诗经解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北京
【19】&&许文雨编著《钟容诗品讲疏&&人间词话讲疏》(附补遣)&&成都古籍书店影印.&版
【20】&《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版.&清-阮元校刻
【21】&&扬杰编《论语》(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版
【22】&&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版
【23】【24】&《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中华书局影印.版.&清-阮元校刻
【25】&&扬杰编《论语》(四书五经)&&北方文艺出版社.版
【26】&&朱友华,《战国策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修辞手法是表现手法的一种吗?_百度知道
修辞手法是表现手法的一种吗?
比如;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并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表达方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总之,不可回避,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间隔使用,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等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不是,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
不是,他们都属于表达技巧。不过有些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重合的。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不是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疑惑_百度知道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疑惑
..百度百科的也就算了.就是在语文答卷里要用的一些东西,总是分不清他们之间的关系与意义.还有就是不要在别人的提问那里粘我看的太多了,...准确的解释下.,,说明他们之间的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
提问者采纳
借古讽今等等:联想、借代、虚实结合、等等 3、对偶、象征、想象,表达方式就更好分了常用的也就5种。 2、议论、比喻.描写手法、渲染、拟人。反问、抒情、烘托、动静结合、抑扬、描写、托物言志等)、映衬:叙述.修辞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设问和双关等等至于、对比、比兴、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抒情手法:夸张、白描、用典抒情、情景交融我们班上很多人跟你一样经常把它们给混淆了 我把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的一些资料给你打上来吧 表现手法=表现技巧 一般三种 1
提问者评价
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
总的来说:它们关系很易搞混淆.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
参考资料:
我感觉n 心有所感即可 无规矩可言
表现手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2|
上传日期: 09:22:4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