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于海底基督像记录片海底世界?

第三方登录:一生不容错过30部经典纪录片置顶精
  天地玄黄 Baraka (1992)
  导演: Ron Fricke
  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的纪录片。电影采用70mm的胶片摄制,摄影足迹遍及六大洲的24个国家,呈现给你一次环球的,充满韵味的超凡之旅。电影跨度多变,从中国、巴西、科威特、美国、欧洲多国及其他国家,捕捉的不仅是和谐,还有人和自然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的苦难。不管怎样,单用语言无法描述他的奇妙,Barake需要你用心去看,去感觉,去体会,才能明了它的精髓。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后人无法超越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据称,导演Ron
Fricke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带着三人拍摄小组,花费14个月,走遍了六大洲的24个国家。共耗费四百万美元。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的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同时,本片的音乐效果极为优秀,为你带来不可多得的视觉和听觉双重震撼。
  Baraka中的场景,是任何一个摄影师都梦寐以求的。前一分钟你还在为短尾猿那极似人类的脸而浮想联翩,后一分钟就来到了日本积雪的富士山;来不及细味印度恒河边的火葬仪式,又在叙利亚寺庙前徘徊驻足。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因为其中的内容如此丰富,浮光掠影的浏览根本无法完全吸收。
  迁徙的鸟 Peuple migrateur, Le (2001)
  导演: 雅克·贝汉 雅克·克鲁奥德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向大自然的献礼之作,温暖我们每个人的心。
  当鸟儿用羽翼去实现梦想,翱翔在我们永远无法凭借自身企及的天空,人类又该赋予他们怎样的赞叹呢?
  “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一种对于回归的承诺。”雅克·贝汉以这样一句话带我们踏上了鸟与梦飞行之旅。毫无疑问,[迁徙的鸟]直接界定了世界顶级纪录片“获取真实”的标准——前后共600多人参与拍摄,历时3年多、耗资4000多万美元,景地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胶片长达460多公里。这部动用了17个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的电影甫一出世,就引起轰动。短短三个星期内就有250多万法国人为它走进影院,飞越1200公里的大天鹅对生命的坚持,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的沙丘鹤、在冰天雪地下与海鸦对抗到底的企鹅……尽管当中也有失败气馁,也有悬崖边的木头木脑,也有来自人类贪欲的窥视。
  除了简单的说明,整部影片不再有言语。本片的主角是憨态可掬,形态各异的鸟。他们带我们飞过大海,飞过雪原,飞过高山;他们用振动的羽翼向我们诠释飞翔,诠释执着,诠释温情,诠释生命。
  唯美震撼的环保纪录片《Home》 (家园/地球很美有赖你/卢贝松之抢救地球)
  家园 Home (2009)
  导演: 扬恩·亚瑟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地球变成一个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我们只用了二十万年的时间,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灭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将何去何从?
  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影片以上帝的俯瞰视角向世人展现地球的绝美以及日趋危急的现状。明天并不遥远,但我们该选择怎样的未来?
  踪影看 《Home》
  《家园》所有画面都是航拍的,让我以从未有过的角度注视地球:从两极到喜马拉雅,从亚马逊热带雨林到格陵兰茫茫冰原,从城市森林到戈壁沙漠;犹如魔法球的黄石公园大棱镜温泉、恍如外星的大峡谷、绿松石花纹般的大堡礁……一系列波澜壮阔自然景观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主的完美设计。航拍下,万里长城、上海摩天大楼、我居住的深圳、曾经到过的印度乌代浦尔的“湖中宫殿”,这些熟悉的景象,在全新的视角下带来了震撼的感受。
  震撼的,更多来自于看到人类对地球制造的巨大伤痕:海地只有2%面积覆盖着树木的光秃秃山头、马达加斯加山坡上被雨水侵蚀得满目疮痍的深坑、只剩下20%冰川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这一切,触目惊心!是否此前看到的美景有一天也会沦落至此?!
  整部影片拍摄时间跨度18个月,共计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使用装在直升机上,具有陀螺稳定器的Cineflex
V14 TM - AXYS高清摄影机拍摄了733盘录相带,样片总长488小时。
  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已经存在了45亿年,她孕育出来的万千物种长期一直相互依存。但只有20万年历史的人类,却快速掌控了这个星球并为所欲为,过度索取资源,打破了亿万年来的固有生态平衡。在《Home》里面,我们了解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全球一半的谷物用于饲养提供肉类的牲口,生产1公斤牛肉就需要消耗1万3千升的水;为了生产纸浆而砍伐原始森林大量种植桉树,生物的多样性被人为破坏,快速生长的桉树,抽干了地下的水分,快速消耗地球的资源。
  过去50年,人类对地球的改变,比前面20万年还要多,令这个美丽的蓝星球千疮百孔:大河断流,资源枯竭;冰川冰冠快速减少,气温上升,气候反常;森林消失,物种灭绝......
  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全球军费开支多于援助发展中国家经费的12倍
  每天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食水,10亿人没有干净的饮用水
  10亿人在饱受饥饿
  全球超过50%销售的谷物用于喂食牲口与生化燃料上
  全球40%耕地质量下降
  每年有1300万公顷的林地给毁灭
  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生物品种的死亡率快于自然速度1000倍
  75%的渔产品已耗尽或面临耗尽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
  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
  到2050年,可能导致多达2亿的气候难民
  长此以往,电影《Wall-E》里面,整个地球变成垃圾场的命运将不再是科幻情节,也不再遥远,但人类有能力整体移居外星球的日子还遥遥无期,人类正在毁灭自己唯一的家园!
  人类早已是地球的统治者,但不能再充当肆意妄为、目光短浅的独裁者,而应该作为地球的管理者,用智慧的远见,与其他所有物种去共同分享、去挽救去持续保育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我们欣慰的是,许多国家、许多人已经在行动:以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风能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重植林木,建立起更多的自然保护区;有节制可持续再生地伐木和捕鱼;减少使用、替代、再用、循环、回收,做一个负责任的消费者……
  正如《Home》影片最后所传达的信息:“现在已不再是悲观的时候,让我们立即联手,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剩下的还有什么。”是继续破坏直至毁灭还是行动起来拯救我们唯一的家园?答案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帝企鹅日记
  cjy嘀嗒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企鹅生活的电影。南极大陆的北部气候温和,食物充足;而南部则终年覆雪、气候寒冷,食物短缺。但南部也有其好处,那就是这里生态稳定,没有天敌的追击。为了让企鹅宝宝健康成长,企鹅爸爸妈妈每年都会从北部来到南部孵化小企鹅蛋。
  企鹅爸爸贺企鹅妈妈轮流进行孵蛋工作,另一方则不远万里去找寻食物。途中的艰辛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而柔弱的企鹅们则每年都这样往复进行着这项艰辛的任务。
  记录者太敬业,向他们致敬!
  憨态可掬的小企鹅更可爱,我个人还喜欢一部描述小企鹅的动画片《快乐的大脚》,顺带也推荐下下啦
  野性俄罗斯
  National Geographic: Wild Russia
  Part 1:西伯利亚
  在俄罗斯中心有一片惊喜之地,西伯利亚.这里不只是冰冻荒原,而是生物多样性宝库.拥有脆弱美景与濒绝动物,野生动物与荒野大地让人惊艳,这里就是西伯利亚.
  Part 2:堪察加半岛
  俄罗斯远东边缘是严峻的堪察加半岛,天堂与地狱在此惊人地带交接.生死之间维持着巧妙平衡,火山创造出冰火兼容的土地.此地充满力量,动物如履薄冰,这里就是堪察加.
  Part 3:极地风情
位于俄罗斯北部的北极地区是极端严酷的环境,需要纯熟的生存技巧.在这里生命脆弱,生活令人畏惧,在这个大自然动荡不安之地,野生动物必须对抗环境,在极地存活绝非易事.
  Part 4:高加索地区
俄罗斯西南方是高加索,这个景色丰富的地区充满各种野生动物.当地的动物颜色,形状大小不一而足.覆雪山岳边是干涸沙漠,每种地区都有独特动物,高加索是欧洲与亚洲间的壮观地带.
  Part 5:乌苏里
东边有个神秘地带乌苏里,这里有奇怪的鳖躲过成为燉汤佳餚的命运.气候温和的林子里有熊悬挂在树上,两种全球最罕见的大猫在黑影中穿梭,这里就是乌苏里神秘森林.
  Part 6:乌拉尔山地区
西方大地布满沼泽水坑,山脉纵横其中.大自然演绎出无止尽的变化,森林里栖息着重达半吨的巨兽,和娇小的冒险家.回流处藏匿着珍禽异兽,全在俄罗斯的原始山谷,乌拉尔山地区.
  风流人物篇
  cjy嘀嗒
  没有回家的路向 鲍伯·迪伦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2005)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这是斯科塞斯首部人物传记长片,反映鲍伯·迪伦1963-66年间的音乐生涯,纪录片由1963年发生的事开始叙述,从迪伦凭Blowin'
Wind等歌曲成为民谣英雄开始,到1966年他在一场演唱会上首次使用了电吉它引起强烈争议为止。自1985年出现在电视节目“20/20”里之后,迪伦从未接受过录像采访,而他也从未广泛深入地谈过自己的早期生涯,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他的第一次。更显珍贵的是,这部纪录片还穿插了默里·勒纳(Murray
Lerner,《从毛到莫》)在60年代给迪伦拍摄的纪录片片断、D.A.
Pennebaker(拍过著名的《蒙特利流行音乐节》纪录片)1967年拍摄的纪录片Don’t Look
Back从未曝光的删剪片段。这其实并非是斯科塞斯与迪伦并非第一次合作,早在1978年,斯科塞斯拍摄The
Band乐队的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The Last Waltz)时,迪伦就曾在片中露面。
  一代拳王 When We Were Kings (1996)
  导演: Leon Gast
  这是一部迟到了很久的纪录片,记载的是1974年穆罕默德·阿里和乔治·福尔曼在前扎伊尔首都金沙萨进行的着名的“丛林之战”,居然还跟现场直播一样扣人心弦。胶片的仰视视角将阿里放大成了一个文化标记,但由诺曼·梅勒和乔治·普林顿撰写的犀利解说词则令他重返凡间。
  伴随希特勒:暴乱人生 Macht der Bilder: Leni Riefenstahl, Die (1993)
  导演: Ray M&ller
  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一个德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都不能忽视且又引起无数争论的名字。这个美丽且带有神秘气质的女子身兼舞蹈家、摄像师、演员、导演多职,作为导演,她以其强烈浓重的阳刚风格俘虏万千观众。
  她的争议来自于为电影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她间接对人类“犯下的罪行”。在动乱的年代里,里芬斯塔尔的电影风格受到元首希特勒的赏识,因此受邀为纳粹拍过多部歌功颂德的纪录片,如《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凭借帝国的支持,里芬斯塔尔创造性地将电影美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些影片也成为战后饱受诟病的魔鬼作品。
  本片根据大量采访和珍贵影像资料,向人们讲述了这位走过百年岁月传奇女性的一生。
  走钢丝的人 Man on Wire (2008)
  导演: 詹姆斯·马什
  描述1974年法国杂技名人Philippe
Petit,在纽约世贸大楼间搭钢索逐梦的纪录片,产生念头到完成壮举,他缜密调查规划,突破层层关卡,前后花费六年半的时间。911事件后,当年偷拍画面成为珍贵历史纪录,导演生动捕捉这名杂技人的神态及心理状态。
  胡士托疯狂实录 Woodstock (1970)
  导演: 迈克尔·沃德利
  1969年举行了持续四天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乃摇滚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在那个嬉皮当道、摇滚至上的年代,这一场高达40万人参与的户外马拉松演唱会,汇集了当时最走红和最有影响力的流行乐团和个人,台上轮番表演,台下则尽情发挥无拘无束的时代气息。
 本片是该事件的纪录,曾荣获翌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观众除了可以欣赏到众多精彩的音乐表演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此片体会当年的时代精神。
  奥林匹亚Olympia (1938)
  导演: 莱妮·里芬斯塔尔
  这部关于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纪录夏季奥运会的电影。Riefenstahl想将奥林匹克表达成古代文化的化身,她把运动员表现成为艺术家——运动艺术的实践者。通过镜头我们看到了运动之美,竞争的刺激以及理想主义的颠峰。
  影片的镜头调度、摄影和剪辑让人叹为观止,很多体育运动的拍摄技巧由此片首创。影片的效果超出了对奥运会的单纯记录,成为对运动中人体的礼赞。片头的两段蒙太奇尤为出色,作为艺术,比赛场景仍显冗长。市面上流传不同长度的压缩版,有些剪掉了原版的希特勒镜头。原版分上下集,对专业电影工作者和艺术史学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最后华尔兹 The Last Waltz (1978)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本片是美国摇滚乐队“THE BAND"在三藩市作告别演出音乐会的纪录片。
片中的大腕实在太多了。马丁·史高塞斯的导演手法出色,在把握节奏、色彩运用方面掌握得非常有尺度;鲍里斯.李文的摄影技术也是炉火纯青,使得本片成为摇滚乐纪录片的代表作之一。
  意志的胜利 Triumph des Willens (1935)
  导演: 莱妮·里芬斯塔尔
  1934年,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受邀拍摄了《意志的胜利》。影片由纳粹构思,第三帝国出资赞助,记录了纳粹巅峰时期的会议、集会和游行盛况。为配合拍摄,帝国提供无限制的经费,一百多人的摄制组,无数的聚光灯,十六名一流摄影师、三十台摄影机、二十二辆配备司机的汽车和身着制服的机动警官,这庞大且豪华的摄制队伍加上里芬斯塔尔天才的创造力和美学理念,为影史奉上了一部最为完美也最受争议的杰作。
  事件始末篇
  细蓝线 The Thin Blue Line (1988)
  导演: 埃罗尔·莫里斯
  纪录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曾在1988年台湾主办的电影节中的影剧院展获选为最佳影片。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来追踪一件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让被冤枉的疑凶在坐牢十一年之后讨回清白。这宗案件发生在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名公路警察被车子撞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蓝道为嫌疑犯,以至蓝道被判有罪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蓝道其实是无辜的。本片结构严谨,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反复推理求真,剧力之强不输一流剧情片。菲利浦.葛拉斯的精彩配乐为影片的气氛增色不少。
  篮球梦 Hoop Dreams (1994)
  导演: 史蒂夫·詹姆斯
  此片花费六年的时间拍摄,讲述两个来自芝加哥贫民区的黑人少年追逐篮球梦的过程。他们具有非凡的篮球才能,却只能在街头篮球赛中大展身手。直到被一名星探发现,他们的人生才似乎有了转机,但其中的一人却还是因为膝伤而毁灭了多年梦想,另一个则进了大学离梦想靠近。除了是一部成功的运动纪录片外,本片还探讨了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问题,向人们展示了年轻的黑人为生存而奋斗的艰苦。本片获得了包括了国际纪录片联合会大奖在内的12项大奖。
  抓住弗雷德曼一家 Capturing the Friedmans (2003)
  导演: 安德鲁·杰瑞克奇
  影片讲述了Firedman一家是如何因为一桩突如其来的案件而被毁掉的真实故事。在那个表面平静、实际上充满了虚伪、戒备和歇斯底里的典型美国小镇里,一个有恋童癖但似乎并没有胆量为非作歹的中年人、木讷的计算机教师Arnold
Friedman被人视为奸淫无数男孩的恶魔投入监狱,最后服药自杀;小儿子也因为同样罪名被判14年。这桩案件的内情至今是个迷。
  社会生活篇
  神经病人 Sicko (2007)
  导演: 迈克尔·摩尔
  迈克尔·摩尔,此次将矛头对准美国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制,他采访了因无医保饱受伤病折磨的美国民众,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通过大量个案以及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向观者展示了所谓完善的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
  本片荣获美国电影电视剪接师协会最佳纪录片剪辑奖、2008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芝加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拉斯韦加斯电影评论组织奖最佳纪录片奖、2008纽约电影评论圈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并与导演之前两部作品《克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并称为“高调三部曲”。
  华氏911 Fahrenheit 9/11 (2004)
  导演: 迈克尔·摩尔
  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为何乐于卷入战争?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而他和本?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从某个侧面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除了关注美国国内,镜头也对准了伊拉克战场。厌倦了战争的美国士兵、被耻笑的伊拉克俘虏、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人民,人人都在这场战争遭受着不同的痛苦和煎熬。美军家中的善良母亲,准备去前线服役的热血青年,都对布什的政策、对伊拉克战争,开始沉重的思考。
  影片获得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持摄影机的人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
  导演: 吉加·维尔托夫
  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表层的城市交响曲可以分为观众入席的序曲、城市的黎明、劳动人民的辛勤工作和工作后的休息与艺术实践。在内层结构中,从带摄影机的人拿着摄影机走出门口开始,讲述了通过“电影眼睛”即摄影机来纪录现实社会的过程。影片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纪录下了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现实生活场景,更多地在于其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所实现的价值。在技术方面,本片创造了分割画面、二次曝光等剪辑手法;在理论上创造了“自我暴露”的拍摄手法,即摄影者出现在影片中。所以本片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在香港举行的阳光华语纪录片奖颁奖典礼上,胡杰导演的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获得第一届阳光华语纪录片奖长篇组金奖。胡杰在致辞时说:“这个奖是非常沉重的,它承载了林昭那一代人对中国最沉重、最深刻的思考。
  历史篇
  BBC六集历史纪录片:基督教历史
  牛津大学著名的历史学教授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与BBC英国广播公司联手,精心打造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他将带我们去基督教古迹的现场鉴证历史,去访问知名的学者和宗教人士寻知问道,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品味文明的足迹。透过这个系列的节目您将增加对基督教和西方文明的了解。
  基督教在人类历史上和当代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全球估计现在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最早期的基督教信仰仅从凤毛麟角的几个信徒萌芽,何以成长到可以影响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呢?
  这千年的基督教历史之问,将由Diarmaid MacCulloch
迪尔梅德.麦克库洛赫教授在本系列节目中不懈地探讨。
  第一集:早期基督教
  第二集:天主教—罗马的意外崛起
  第三集:东正教—从帝国到帝国
  第四集:新教—独自面对上帝的个人
  第五集:新教—福音派的爆炸式扩张
  第六集:受审的上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有关三部葛吉夫纪录片的访谈
也许一些关注第四道或葛吉夫(G·I·Gurdjieff)的人已经看过根据《与奇人相遇》改编而来的同名电影,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实在不咋地,演员表演僵硬,角色不够鲜活,剧情跳跃幅度过大。不过影片后来的圣舞那段的确精彩,那是因为舞蹈的编排是由葛吉夫的弟子Jeanne de
Salzmann亲自操刀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网上还流传有三部关于葛吉夫的英文纪录片。最近很巧在网上看到一篇有关制作这三部纪录片的访谈,所以简单翻译了下发布在这里,没有看过的人可以藉此文对影片有所了解。
受访者就是纪录片里面领着我们到处转的“导游”兼导演兼制片人威廉·帕特里克·帕特森(William
Patrick Paterson)。他一直致力于在美国宣扬葛吉夫的教学,还带领着一些工作团体,另外Gurdjieff
Legacy网站也是由他创办的。在他拍摄的这套“三部曲”纪录片里,他以自己的视角探讨了自葛吉夫教学的起源,简而言之,第四道的精髓可能源自古老的史前埃及文明,或容我更大胆一点讲,其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笔下的亚特兰蒂斯(Atlantis)。这与我之前翻译的一篇有关葛吉夫与苏菲的文章的观点显然不同。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把一切隐秘传承的知识都归于苏菲尚缺乏有力证据,而威廉此时的论调也颇引人入胜,使我不禁要联想到失落的亚特兰提斯,呵呵~
不过不管怎样吧,第四道源自何处对于内在工作来说并不重要,翻译此文纯属个人兴趣,聊以消遣,各位见仁见智。至于那三部纪录片,电骡、BT上都有踪影,想看的话大家尽可各显神通了。 关于纪录片:
访谈原文:
有关葛吉夫的“三部曲”纪录片的制作:
An interview with William Patrick Patterson
在推介纪录片“葛吉夫精神遗产”的全国演说期间我们采访了威廉。
记者:亲临埃及、俄罗斯、土耳其、法国、伦敦及美国本土进行实地拍摄,单纯从拍摄的角度来看,制作这部有关葛吉夫生平及其教学的三部曲纪录片都是极具开创性的经历。那么你们到底花了多长时间来完成这三部片子呢?
威廉:几辈子或是几秒钟,看人们如何去看待。我们开始拍摄第一部片子“葛吉夫在埃及”(Gurdjieff in
Egypt)时大约是在1996年的12月,到完成第二部“葛吉夫的使命”(Gurdjieff's
Mission)时是2002年,最终完成第三部“葛吉夫的精神财富”(Gurdjieff's
Legacy)已经是2003年的2月份了。
记者:拍摄这三部片子的缘起是什么呢
威廉:当时我正在赶往以色列去参加一个会议,并打算在埃及做短暂的停留。我对埃及从来都没什么兴趣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相信西方文明始于希腊。但当见过斯芬克斯、大金字塔以及后来沿尼罗河而上来到比斯参观卢克索神庙(Luxor,Temple of
Man)和国王山谷等之后,我站在那些伟大的建筑前心中不由敬畏这里曾经存在的智慧和深奥洞见。
记者: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威廉:一切。所以接下来等我回到美国我又重读了《与奇人相遇》里的有关章节(第五章),其中提到葛吉夫曾见到了一张前沙漠时代埃及的地图。那本书我读了十几年但却从来没有自问这个最明显的问题:“他到底在地图上看到了什么?”
记者:为什么呢?
威廉:最明显的往往隐藏最深。但不管怎么样,葛吉夫并没有直接谈及此事,而是在后来的一段文字里透露了些许有关那副地图上的所见:“……我像个着了魔的人似的漫步于吉萨一带,希望通过前沙漠时代埃及的地图找到有关对斯芬克斯以及古老文明的解释。”注意,他本是要去寻找奥义知识的根源,而且当时他确信那来自公元前2500年前巴比伦地区的萨尔蒙兄弟会(Sarmoung
Brotherhood),就在他的寻访途中见到了那副地图,他随即打断了行程,转而奔向吉萨高地(埃及)。
记者:但他为何需要一个有关“斯芬克斯的解释”呢?
威廉:很好,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于1820年被发现并译解,所有的埃及学者都认为斯芬克斯与大金字塔是同一时期的,大约在公元前2750年。那么葛吉夫为什么需要一个解释?好吧,因为他在那地图上看到了斯芬克斯。
记者:他难道没有看到别的什么吗? 威廉:还有什么?斯芬克斯就是奥义知识最初的标志。
记者:我们所谈到的前沙漠时代埃及处于哪个时期呢? 威廉:这个时间是公元前7500年或更早,那是一个绿树环绕的埃及。后来我又看过约翰&安东尼&韦斯特(John
West)的一盘录像,他是英国葛吉夫小组的成员,他认为斯芬克斯源自前沙漠时代埃及。另外他提到在著名的埃及学者施瓦乐(Ren& Schwaller de
Lubicz,他研究卢克索神庙的经典著作《The
Man》展现了埃及鲜为人知的一面)的著作《神圣的科学》中说道斯芬克斯的风化不是由风沙引起的而是由水引起的。西方学者为了确定斯芬克斯的建造时间在地理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创新工作并且还在继续努力中。
记者:有了这样的见解您为什么不写本书而是拍成影片呢?
威廉:我已经写过几本书了,再写下去就没有挑战性了。更重要的是,不同于以往我认为我们需要为年轻人搭建一座桥梁,比较起书本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电影。
记者:一开始你就打算拍成“三部曲”吗?
威廉:不,完全不是。拍片子是个涉及诸多方面的项目,我们的目标是要达到专业水准所以我们在技术层面上不能规避那些精彩但却不太被认可的故事,我们必须涉及到葛吉夫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寻访经历。
记者:不被认可?
威廉:是的,多数人都认为第四道源自中亚的苏菲或托钵僧,要不就是俄罗斯东正教。
记者:为什么是这样呢?
威廉:这个我们稍后会谈到。那么正如我所说,我们仅仅希望我们能完成第一个片子,我们并没有打算拍成“三部曲”。但是在完成“葛吉夫在埃及”后我们觉得还有必要完整的呈现葛吉夫的故事。
记者:真的有必要?那些故事大多数人都了解,不是吗? 威廉:某种程度上是,但我相信他们的重点……
记者:有误?
威廉:如果说只描写葛吉夫一生的某部分,电影《与奇人相遇》的很多场景都是很棒很有意义的。詹姆斯&韦伯(James
Webb)执笔的葛吉夫传记展现了对葛吉夫的大量研究但有很多想象的成分而且通篇都带有偏见。詹姆斯&摩尔(James Moore)写的传记就要好得多,但我发现他的视野太因循守旧而且语言里又有诸多矛盾之处。
记者:那么本内特(J·G·Bennett)的《创造新世界》(Making A New World)呢?
威廉:在我看来那是他最好的作品了,但他相信葛吉夫的教学是源自苏菲的。他和乌宾斯基(P·D·Ouspensky,《探索奇迹》的作者)一样,很大程度上框定了公众看待葛吉夫教学的视野。就如同乌宾斯基相信这些教学只是些不完整的片段,他的看法仅仅基于葛吉夫在俄罗斯办学时那段日子他的所见所闻,他甚至认为葛吉夫提出的Legominism(这词见于《魔鬼给子孙讲的故事》,但词典上无解,或许可以译为“指导灵”,谁能发表下高见?)完全是胡说。本内特一样并不了解葛吉夫在《探索奇迹》中的言论:“这些教学和理论都是独立的,且完全不同于任何其他的灵性体系,而且这些理论至今都不为人知。”
记者:我不太明白
威廉:本内特曾被三次引荐到葛吉夫那里学习。第一次是1921年在君士坦丁堡,第二次是1923年在普利耶,最后一次是1948年于巴黎。从本内特在《见证》(Witness)一书里的记录看,葛吉夫对让他继续传播教学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本内特却飘忽不定,不久他就从内在工作转投Subud(印尼爪哇岛上的一个融合密宗灵修团体),之后又信奉天主教,后来又投向Idries
Shah(苏菲主义者),再后来又拜印度教,到最后他把所有以上折中整合在一起并称其为“第四道”。他的行为说明他并不正真了解这句话:“……这些理论和教学都是独立的,完全不同于任何其他的灵性体系……”
记者:你的意思是他不该到处追寻别的教法?
威廉:正如许多进入内在工作的人,他们并不明白寻找已经结束,他已经找到了他要找的。你知道,有些人常年都在寻找,他们“收集”教法和导师,但却冷谈处之,更没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我所称的“隐秘的自我主义者”。
记者:看看我是否理解了你的话,也就是说,乌宾斯基和本内特的观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葛吉夫的教学,乌宾斯基认为那只是些不完整的教学,本内特则认为它派生自苏菲,对吗?
威廉:嗯,已经不错了。
记者:那么您的观点是什么呢? 威廉:让我们先理清另一条线索,在《探索奇迹》中记录了葛吉夫曾被问道,“您的教学与我们所知的基督教有何关联吗?”葛吉夫答道:“我不知道你们所了解的基督教是什么?”“基督教”一词乌宾斯基在书中使用了斜体,这意味着葛吉夫特别强调了这个词,这说明葛吉夫口中的基督教是另一回事。他说道,“为了让你们明白你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有必要进行一次长谈,但为了那些已经了解的人,如果你们愿意,我会说那就是奥义基督教(Esoteric Christianity)。” 那意味着什么?
记者:内在工作既是奥义基督教。 威廉:那是波利斯&穆拉维夫(Boris
Mouravieff,曾是乌宾斯基的朋友,他并不认同葛吉夫的教学,但却把葛吉夫的教学变相嫁接到东正教上并藉此建立自己的教学体系,他称之为“第五道”)和他后来的追随者罗宾&阿明斯从中得到的讯息。但葛吉夫所谈及的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基督教,而是我们未知的基督教。后来他还在书中说道:“当我说史前埃及在耶稣诞生的数千年前就是信仰基督教的,一定会有很多人奇怪,也就是说,那时宗教的构成与组成真正基督教的原则和理念相同。”
所以说葛吉夫谈到的奥义基督教是一个存在于耶稣和古埃及宗教之前的基督教,也就是一个史前基督教。
记者:这真是一个革命性的观点。
威廉:是的。这意味着第四道远远早于我们所熟知的所有宗教。想想看,葛吉夫于1912年在圣彼得堡首次引入他的教学时,所有人都认为苏菲主义、卡巴拉等等都要早于第四道,但情况却恰恰相反。正如葛吉夫所说:“整个世界在人们眼中都是颠倒黑白的。”在“葛吉夫在埃及”中还有更多细节。
记者:你们拍摄这部纪录片有没有依循一个主要的框架? 威廉:“三部曲”有三条路线,第一是历史线路,第二是葛吉夫生命中的人物,第三是葛吉夫教学的主要信条。
记者:就是说“三部曲”讲述了内在工作的历程以及教学的方针大要。 威廉:是的,但是历史及其解读会因普遍认定的观点的不同而不同。
记者:怎么讲?
威廉:很多葛吉夫的学生都会从他们的视角来写葛吉夫以及他的言论。所有人都把葛吉夫提升到适合自己的观念和信仰的高度,却没有人谈到葛吉夫的使命——他是来教导人类免于自我毁灭的。所有人都想当然的以为他是来使我们觉醒,使我们解脱的。我要提出这个很少被认同的观点,也是葛吉夫的。
记者:会不会太冒昧?
威廉:当然,葛吉夫的观点并不能被真正了解。但通过仔细考量他的任务、他的言行和他生平,我想我们可以给他的一生及其教学照上一盏明灯以清除一些误解。
记者:怎么做呢?
威廉:当葛吉夫重新发现上埃及和埃塞俄比亚一带的古老宗教教义的原始理念和原则后,他意识到教义中一些的元素早已因时代的变迁顺流北上了。他随后游历到印度库什、西伯利亚和西藏去寻找那些失落的教义。后来他又为这个新时代重新规划了教学并在西方转播。如前面所说,葛吉夫的教学既古老又新颖。
记者:他为什么要把教学带到西方,他为何不在他原来的地方传播呢?
威廉:他意识到人类正步入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他说,“除非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能量能和谐利用,否则这世界将会毁灭自己。”
记者:听起来不太妙。
威廉:是啊,但谁在乎那些警告呢?看看911,世界变了不是嘛,他知道世界的力量在西方,所以他在1911年发誓要过常人造作的生活以便能在西方创立他的教学。“三部曲”的第二部“葛吉夫的使命”就以他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开场,然后是莫斯科、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法国、英国和美国。我们跟随他的足迹一路拍摄。
记者:他为什么要去圣彼得堡?
威廉:据我推测,可能因为那里是俄国最繁华的城市,而且紧邻欧洲。他的俄语流利,在那里有朋友也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他的计划就是要组建团体,然后建立人类和谐发展机构,训练一些指导者到世界的其他大都市去传播教学。他来时带上了百万卢布、两箱中国古董和许多珍贵的地毯。
记者:要那么多钱?
威廉:如他在《与奇人相遇》里所说,他不希望依靠任何人。但是直到1917年和俄国革命他的计划仍停留在纸上。战争迫使他离开前往高加索一带的第比利斯(格鲁吉亚首都),在那里他也试图继续办学,但是那个时代的不确定性和政治势力的轮番倒戈使一切变得不可能。所以他只好前往君士坦丁堡,在那儿他再次开办机构但随后不久又关门,因为大量难民的流入导致民间运动不断。该怎么办?
记者:为什么不去希腊,他有希腊血统,也会讲希腊语。
威廉:决定世界命运的力量在欧洲和美国,所以尽管他不会讲那里的语言,不懂得那里的风俗,也没有朋友在那里,他的百万卢布那时已经不值钱了,但他还是要坚定的迈向未来。1921年他来到欧洲,一年后自己的机构就在法国开张了。
记者:你们在俄罗斯和君士坦丁堡拍摄时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威廉:在圣彼得堡我们找到了普希金大街,葛吉夫曾经居住在那条街上;还有利特延尼大街,乌宾斯基曾居住在那里;再就是丧家犬咖啡馆(The Stray Dog
caf&),乌宾斯基和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们常去聚会的地方,1915年被勒令关闭,在我们去那里之前的几个月又重新开张了。
记者:托马斯&德&哈特曼(Thomas de
Hartmann,俄国音乐家,葛吉夫的学生之一)与葛吉夫相会的那家餐馆呢?
威廉:是的,我们去过了,现在那里已是家赌场,所以我们没有在那里拍摄。在君士坦丁堡我们下榻在佩拉区(Pera),我们找到了叶蒙尼斯街以及葛吉夫当时办学时的大房子,当然我们都拍摄了下来,还有加拉塔桥(Galata Bridge)以及葛吉夫当年离开土耳其前往欧洲时经由的火车站。
记者:你提到纪录片的第二条路线是关于葛吉夫的学生?
威廉:是的,在影片中我们展示了乌宾斯基离开葛吉夫的真实缘由,他们间的关系并不像乌宾斯基在《探索奇迹》里说的那样。从他们1924年决裂到1931年他们最后一次会面,我们一直在追寻他们间的关系直到乌宾斯基生命的最后时刻。我们拍摄了乌宾斯基在英国的驻地Lyne Place和在美国的Mendham,以及他的墓地。
记者:阿尔弗雷德&理查德&奥雷吉(Alfred
Richard Orage,当时英国著名的评论家,葛吉夫的学生)呢? 威廉:这是个更为复杂的关系,杰西&德怀特(Jesse
Dwight,奥雷吉被葛吉夫指派到美国开办机构后认识的女人,很快成为他的妻子。简单来说,Jesse对内在工作并无兴趣反而是很在乎奥雷吉,所以由于她的介入,使得奥雷吉不得不最终离开葛吉夫。)扮演的较色比想象的要更重要。简单的说,奥雷吉既要他的女人也想学真东西。还有,在用钱方面葛吉夫给了奥雷吉很多压力,他却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至少他从没有说葛吉夫把钱视作教学的工具。葛吉夫了解西方人有多么迷恋赚取美元,也利用了这一点。记住,他到俄罗斯时带了百万卢布,这些钱都是他自己挣得的,很显然他不希望钱成为问题。
记者:让我们再回到葛吉夫教学的起源,有什么证据能表明他的教学来自史前埃及呢?
威廉:除了葛吉夫的话没有别的证据。我们是否相信葛吉夫呢?如果我们不相信那么我们为何要追随他?第四道源自史前埃及,有很多事实都指向这一点,对此我可以讲上三天三夜,但容我说一点,圣神的科学和宗教,哪个先出现?如果你去过距底比斯30里的伊德福神庙(Temple of Edfu),你会找到大金字塔时代的壁画,上面说七圣(Seven
Sages)来自一个曾在大洪水中沉入海底的岛国,七圣人把高度的文明和宗教传入埃及。这与葛吉夫在《魔鬼给子孙讲的故事》中所讲述的完全吻合。如果我们检视埃及的宗教,从第四道来看我们会发现它的焦点主要在于存在(Being)、自我转变(self-transformation)和永生(immortality)。埃及人相信你必须创造灵魂,而灵性与非灵性并无分别。一切都是灵性的,尤其在记得自己(self-remembering)的时候。
记者:但是埃及的宗教后来转为图腾崇拜了,不是吗?
威廉:对。本来动物是被用来描绘存在的某部分特性的,但后来就如你所说,它们转型了。那也就是为什么在大约公元前1100年时犹太教会出现,他们不相信来世,不过久而久之,他们的教义僵化为500多条规范人们行为的教条。虽然他们声称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但正如葛吉夫所说,“那是摩西告诉他们的,不是上帝。”
记者:基督教相信来世。
威廉:是的,而且伊斯兰教也是。葛吉夫说,在过去真正的宗教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教导该做什么——这是外在彰显的那部分,另一部分教导如何去实践第一部分的教育——这却是内在隐秘的部分。当宗教遗失了内在隐秘的部分后就很不幸的转变为了它今天的样子,多是繁文缛节和条条框框,再进而僵化成所谓的正统教派和正统信仰。
记者:那看起来很像当今的情况。
威廉:的确如此。宗教在我看来将近寿终正寝了。最近中东的混乱局势终告一段落,人们就会问冲突最根本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答案就是正统信仰——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与新世界的科学唯物主义信念的矛盾。
记者:宗教的消亡是势不可挡的,不是吗? 威廉:那基石早以被埋下了,那些普遍声称宗教将消亡的宣言只是在等待现代宗教的最终完结。
记者:那对内在工作有什么影响吗?
威廉:在我看来这有利于内在的转变,因为这是神圣的科学,它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科学唯物主义,反之也容易被科学唯物主义所接受。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必要的规模教学和训练使得能超越严肃有限的科学世界观。
记者:该怎么做呢?
威廉:内在工作是否产生转变取决于它如何回应和定位自己。这也是我们拍摄“三部曲”的源动力。葛吉夫把巨大的精神财富遗赠给了我们:他的著作《万有一切》(All and
Everything),他的音乐、圣舞和训练方法。现在轮到我们负起责任来了,让这些财富焕发生机,这也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葛吉夫的精神财富” 的主旨。
记者:嗯,这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 威廉:是啊,值得深思。
记者:制作有关葛吉夫一生和教学的“三部曲”纪录片还是头一回吧? 威廉:是啊。第一部分“葛吉夫在埃及”是第一部有关他早期远足探寻真理的片子,“葛吉夫的使命”和“葛吉夫的精神财富”则是第一次以纪录片形式涵盖他后半生的经历。所以这套“三部曲”纪录片是对电影《与奇人相遇》最好的补充。
记者:还有什么是你认为重要的呢?
威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拍摄这套三部曲纪录片是一个为时七年的内在工作的项目。我们从来没有把它当作商业投资片来做,这部片子是我们对葛吉夫及其教育的致敬。
记者:嗯,作为内在工作的项目,这总比挖水沟强。(注:这里是调侃的说法,因为奥雷吉最初到法国跟葛吉夫学习时被分配了个天天挖水沟的活儿。)
威廉:不不,完全不是的。带着意图去做,不为求任何个人回报而只为我们的存在,这才是唯一有价值的。做三部片子不过就是程序更复杂,需求更多,花的时间更长而已。
记者:这三部片子每一部都荣获休斯顿国际电影节(WorldFest)的金奖,对此您感到意外吗? 威廉:绝对没想到的!“三部曲”中的每一部都在富有盛名的国际电影节上拿奖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很棒!有人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做到了。
记者:什么样的帮助呢?
威廉:你觉得葛吉夫先生会怎样帮我们呢? (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底基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