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陈浩民粤语下载版27(粤语)悉达多在河边时播放的乐

请使用支持脚本的浏览器!
该日志尚未公开,你暂时不能查看。博主可在此
不如去逛逛吧。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你是否也在寻找:&&本周推荐排行榜&&本周播热排行榜
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
《西游记2(陈浩民版)》剧情介绍:
齐天大圣2,天地争霸美猴王
古装神话剧,港剧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张华标,黄建勋
在线播放平台
115网盘、爱奇艺、56.com
云海翻腾孙悟空
张华标、叶广荫
只爱西经【由洪健华演唱】
陈浩民,江华,黎耀祥,麦长青,盖鸣晖,楚原,刘丹,李龙基
《取一念》陈浩民演唱
齐天大圣,美猴王,斗战胜佛
金蝉子转世,旃檀功德佛
天蓬元帅,净坛使者
卷帘大将,金身罗汉
牛魔王的妻子
孙悟空的大哥
万妖国王,自号超天大圣
牛魔王情人,后为二老婆
乌鸦精侄女,九千岁干女
万妖女王,通臂猿猴之妻,原为雀仙
通臂猿猴师兄,弥勒佛大弟子
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
本为印度王子悉达多
本为老虎精
须菩提祖师
孙悟空、牛魔王、铁扇公主之师父
黄眉老祖、通臂猿猴师父
二郎神&杨戬
本为牛魔王及铁扇公主之子红孩儿
印度王子,后成为如来佛祖
龟丞相九千岁
小云雀干爹
蜘蛛精恩恩
下世变为老鼠
下世变为猫
万妖女王手下
万妖女王手下
罗刹国国王
铁扇公主之父
罗刹国皇后
铁扇公主之母
铁扇公主之婢女
高昌国国王
高昌国皇后
人参果老妖
金角大王、银角大王之母
人参果化身
人参果化身
人参果化身
人参果化身
导演:刘仕裕
编剧:张华标;叶广荫
《西游记2》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孙悟空系列的传说。乃TVB《西游记载》引进内地后所改名,主要讲述同为仙石化身的六耳猕猴被三魔王喂食丹药,化身巨猴危害人间,累及悟空蒙冤,终得昭雪的故事。以孙悟空为代表的正义一方为使凡间百姓免受灾祸,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千方百计阻止巨猴作乱,终于取得成功。 以及悟空与通臂猿猴世纪大战。全剧情节紧张曲折,但又不乏风趣幽默,人物形象积极健康。邪不压正的主题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全剧。是1998年同类题材作品中比较突出的经典佳作,主演由凭借97版天龙八部段誉一角而一举成名的陈浩民担纲。
二十集香港电视连续剧《天地争霸美猴王》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孙悟空的系列传说。故事主体由三部分构成,即《真假猴王》、《人参果》、《小雷音寺》。主要讲述同为仙石化身的六耳猕猴受奸人陷害,化身巨猴危害人间,累及悟空蒙冤,终得昭雪的故事。以孙悟空为代表的正义一方为使凡间百姓免受灾祸,置个人得失于不顾,千方百计阻止巨猴作乱,终于取得成功。以及讲述心胸狭窄的通臂猿猴妄图夺取西天取经人身份,与孙悟空斗智斗勇的故事。刻画出孙悟空在失败面前从不消沉,愈挫愈勇的性格特征,并最终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了敌人。
  全剧情节紧张曲折,人物形象积极健康。邪不压正的主题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全剧。是同类题材作品中比较突出的佳作。
  继TVB全新打造的港版《西游记》大获全胜后,原制作班底再
接再厉,续写神话世界的经典《西游记2》&&《天地争霸美猴王》
美猴王一行人取经途中巧遇小六耳猕猴。唐僧赫然发现小六耳正是其梦中所见为祸人间的巨猴。沙僧、八戒欲将小六耳除去,小六耳闻风仓皇而逃,幸亏被须菩提祖搭救,将其收之为徒&&
唐僧师徒借宿高昌国,适逢三兽精在此兴风作浪,师徒三人齐心协力将其赶离&&
须菩提离开三星洞接任经河龙王,小六耳则投奔大鹏精,途中不幸遭兽精暗算,失去常性遂变为巨猴&&
长安城内,唐太宗下旨活捉巨猴。并建观兽台,准备中秋赏月观兽&&
唐僧派三弟子兵分三路速回长安报信。八戒首先赶到,与三兽精齐封为&灭魔大将军&。三兽精密谋欲将巨猴骗入湖中使其自溺身亡,孰料巨猴见水成龙,凶猛无比。八戒被巨龙喷火烧昏,变成小猪。而巨龙也被三兽精借雷击中尾巴死穴,变为猩猩&&
唐僧苦劝唐太宗放弃观兽,惹来太宗大怒。观兽当日,猩猩破笼而出,狂性大发,唐僧性命危在旦夕&&悟空等人及时赶到,方将其制服。小六耳被观音留在紫竹林静心忏悔。八戒则获观音甘露恢复本来面目,唐僧师徒四人继续上路。
唐僧师徒来到五庄观镇元子门下。八戒得知其弟子子清、明私吞人参果,便唤悟空将树上的人参果打落,不料人参果落地成精,其中两个最大的变成金角、银角大王,夺走镇元子的四件法宝开始为非作歹&&
八戒、唐僧、沙僧相继被其二怪抓走&&
智斗下,悟空夺回法宝并归还给镇元子,然而镇元子非但不领情更是用唐僧要挟悟空救回人参果。观音出手,争斗终被平息。
唐僧师徒途经神猴将军亭。小云雀虎口脱险被悟空搭救。村民心怀对大圣的感激之情,将将军亭易名为大圣亭,无意中将悟空引入祸端&&
黄眉老祖乘机挑拨,神猴假扮佛祖引唐僧师徒到假雷音寺,设金铙与悟空一决高低,试图取代悟空到西天取经&&
悟空苦困于金铙内不能脱身,只得转而求助于牛魔王。牛魔王利用情人乌鸦让神兽将金铙踩烂,悟空得救,用金箍制服神猴&&
神猴被弥勒佛收入两极葫芦抛入海中虔心思过。巧幸乌鸦拣到葫芦。神猴为求脱身,惑骗乌鸦假扮铁扇公主,大闹牛宫&&
神猴食下黄眉老祖从万妖国求来的万妖金丹, 却被悟空打回原型,幸得万妖女王出手相救,免于一死。又得到万妖女王的万年蛇丹,练就了威力无边的法术,除非六大高手联手方能将其制服&&
小云雀终于得知龟丞相就是第六位高手。在她的哀求下,龟丞相终于答应对付神猴&&
与神猴大战后,悟空法力尽失,决定回到花果山练功复仇&&
龟丞相帮助悟空上天庭找救兵恢复法力,却遭杨戬拦阻。
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受尽神猴欺辱&&
金箍棒最终激起悟空的潜能,他与四大高手联手击中神猴弱点。神猴真气尽泄,气绝于万妖女王怀中。
《西游记2(陈浩民版)》剧照,海报图片,剧情人物介绍。视频播放分以下几种:百度影音,快播和在线观看!神马影视保护眼睛提示,不要在漆黑的环境下使用电脑。刷新频率越高越好只针对纯平显示器,液晶的在60赫兹就可以了,使用1小时后看看远方,减少眼睛疲劳度!一般设置亮度在80左右,对比度在75到80之间就可以,切勿长时间观看视频。&&& &&& &&&
作者简介 ? ? ? ? ? ?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沙门 乔答摩 觉醒第二部? ? ? ? ? ?
第一部 婆罗门之子 沙门 乔答摩 觉醒第二部 伽摩拉 人世间 轮回 在岸边 船夫 悉达多之子 吨 侨文达? ? ? ? ? ? 书评: 12:08:58   来自: Dr. Bean 悉达多的评论 &&   记得怎么小时候历史课讲的乔达摩。悉达多是一个人呢?还讲得有鼻子有眼的,怎么回事呢?   这个西游记这东西也有点误人子弟,搞的我们一想起佛陀就觉得得飞着,得如来神掌~~终于弄清历史的本来面目了!原来学的全是二手货!   这个顿悟这事还没顿悟出来,估计就是因为过去没电视电脑之类的,只能在你那冥想,就能悟出点么,现代人这都得是“悟空”呀!   
17:38:46   来自: Jack Sparrow 悉达多的评论 &&   最近又开始写日记了,在我找到一个答案之前,应该是不会停下来的。之前许多次写了又停,停了又撕,撕了又写,难道不正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么?不敢面对曾经愚昧的自己,不敢面对自己愚昧的事实。因为我无知,我对一切都一无所知。   经历了一段自视甚高,一段自我绝望,读完了一本自我放逐,我想这两年是我收获最大的两年了。以前读希拉里自传的时候,看到她说,我曾经有过轻微的抑郁症,原因是每天过度的自省和自我批评,导致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她的解决方法是说服自己不去想,什么也不想。但是这真的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吗?我想,要么是她有其他的方法但是没有分享,要么就是她还没有达到自我提升。   不管是谁,穷人或富人,卑微或权势,低俗或高贵,没有人会不曾对自己存在的价值,存在的原因进行过探讨。   为什么我会被生下来在这世界上?为什么千万个灵魂中,是我被赋予了生命?让我留在这世界上,是为了完成什么吗?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吗?为什么我被生在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家庭?为什么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人总是口是心非,世界充满了矛盾?让我活在世界上,究竟有什么使命呢?真的有命运这一回事吗?如果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之后,唯一的结局仍旧是死亡,那为什么要有活着的过程呢?怎样才能证明我活过呢?我要留下什么东西吗?是永垂青史的英名吗?只有留下英名的人才能被记住吗?那活过的所有其他人的意义是什么呢?      有些问题,我找不到答案,有些却已经找到了。      其实我们都是独立的人,完完全全独立的人。如果你对某件事有热情,那谁也改变不了这一点。如果你对这世界存有怀疑,那谁也无法说服你。即使是你最爱的人,即使是社会的压力,即使是父母的观点,即使是全世界都反对你,这些,都无法改变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本质。它们只能暂时地打败你,却永远都无法占有你,征服你。即使连你自己都以为自己被驯化了征服了,在某个醒来的清晨,灵魂深处的那颗种子也会冲破黑暗和压抑,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就是独立的本质,这就是每个人的权力,与生俱来的权力。      老师的说教,圣人的指点,父母的教导,也许能让你活得更好一点,却不能带你到达人生的彼岸。想找到自我,想提升自我,唯一的方法就是像悉达多一样,勇敢地走进世界,走进人群深处,直到你失去一切,失去自己。   悉达多说:我只会三件事,思考,敏捷,等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拥有这三条中的一条也已经是十分幸运的事。但是悉达多很清楚,即使拥有这宝贵的三件事,也不能让他找到自己。有一件事,永远地挡住了他寻找的视线,就是他自己。他始终拥有自己,拥有对自己的骄傲,但是却愈发地找不到自己。这一点,没有人能逃脱。      不过现在我并没有这样的志向,或者说,我还没有这样的勇气面对生命的荒凉。内心深处的某种恐惧,某种负罪感,让我时常害怕面对事实。即使我学会了原谅自己,我也无法完全地接受自己。      我还没有找到,但我会找到的。
19:37:08 ren  看来楼主已经到达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01:44:05 Jack Sparrow   19:37:08 ren     看来楼主已经到达了很高的人生境界      楼主只是自认为找到了对若干问题的部分回答而已并想与大家分享而已。
13:06:16 sunshinepig  那个,LZ,“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说的,不是孔子~
15:08:38 Jack Sparrow   13:06:16 sunshinepig     那个,LZ,“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说的,不是孔子~      LZ没有文化了。。。多谢~ 20:18:19   来自: 禾 (消遣些) 悉达多的评论 &&    我因为某种说不出的原因,一直与黑塞保持着距离。他似乎是目前我接触过的第一位德语国家的作家。第一本是《悉达多》,一种简洁而有力的自省式文体,《盖特露德》依然不失这种略带理性的文风。黑塞并不是个在叙事技巧上下功夫的人,他的语言也没有纳博科夫那般瑰丽多彩,那他吸引我的是什么呢?也许,就是一种德国式的沉思。这是与虚构无关的魅力,他给予的正是自己经历过或思考后的睿智。    这种张力弥漫在每一行的阅读体验中,小说的主人公或主动或被动的迎接着生活给予的蜕变,这种觉悟的过程是缓慢的,同时也会拉拢阅读的人一起来体验。当然,我会更喜欢《悉达多》一些。悉达多的执着,就像一块坠入池中的石子,然而石子在下沉的过程中,看似清晰的目标,也许并不是他的动力。“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所以教义于我毫无用处。那些教义没有软硬的感觉,没有颜色,没有尖角,没有气息和味道,它们只是一些词句而已…”。不是教义,而是经历,经历才是最好的老师。悉达多在每一个阶段的生活获得相应的启示,但总在最后转向了另一条条路,当他撑蒿舟上,聆听水的智慧时,仍埋藏着一个未被揭开的启示。如果说悉达多最终获得的是关于永恒的真理,那么在《盖特露德》中,库恩则是历经苦难之后与自己困顿不安的青春挥手告别。库恩总在自以为理解了何为爱情之后,反被这些结论倒打一靶。    在刚满二十周岁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是无法超越时间早已规定好的界限的。即使你比同龄人更早的开始思考某些问题,并不代表你能更早的获得答案,有些道理只有你到了这个年龄才会真正的有所体会。获得答案的那一刹,更具有禅宗的意味,它不是慢慢显现的,而是一觉睡醒,突然听到内心的一个声音;仿佛在睡梦中就已通过那条幽深的小径,当你睁开眼睛,看到的已是豁然开朗的另一片天地。那些困扰许久的问题本身,则更具引领的意义,它们带你远离喧嚣的世界,成为获得新人生的基石。   
15:27:57   来自: 浅草 (那就这样吧!) 悉达多的评论 &&   休息日的清晨,依然在既定的生物钟时间醒来。      清晨六点十分,充盈着一夜呼出的二氧化碳的房间有点闷。于是起床开窗,通风透气。      刷了牙,洗了脸,泡上一杯柠檬红茶,移驾沙发。      然后看完了这本《悉达多》。            古印度婆罗门种姓的贵族子弟悉达多,英俊强壮、智慧过人,受尽城中人民的热爱,但他不并因此觉得快乐。      两千五百多年来,每一个印度人生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证得涅,挣脱轮回。凡俗的自我终有一天会失去,而灵魂的“自我”,唯有放弃凡俗的自我才能感受到。      为了寻求灵魂或者说宇宙本源――阿特曼的存在,悉达多意欲抛却尘世的一切渴望、欲念、快乐和悲伤,让“自我”死灭,以便空寂的灵魂得到安宁。      所以他弃下了优渥的物质生活,无视父母伤心的挽留,执意要随沙门去苦行。      跟从他的,还有他最好的朋友侨文达。            两人在修行林中捱饿受冻、枕荆卧棘,自我弃绝三年后,身体已经枯瘦如杆,却仍旧无缘证得涅。      悉达多在一次次的禅定中化身花、鸟、野兽与岩石,进入轮回,醒来发现肉身依旧,凡俗的自我依旧,无比痛苦。      眼见年老的沙门陷在永无止境的修行轮回里,悉达多觉得,苦修只是一帖麻醉剂,只能让人借助肉体的苦痛,达到暂时逃避心灵苦难的目的,而并不能真正让人得到救赎,逃离轮回之苦。      于是他选择了离开沙门,跟忠诚的侨文达一起,去朝觐已成佛陀的世尊。传说中他已证得涅并永不堕轮回。            悉达多与侨文达来到了舍卫城o树给孤独园,见到了世尊乔达摩。      悉达多亲见乔达摩以安详宁和的仪态乞食。      “其中没有追寻,没有欲望,没有依循,没有勉强,充满了光明与安宁。”      听完世尊宣讲四谛与八正道之后,侨文达,一个羞怯的善于顺从的忠诚朋友,选择了皈依世尊和他的教义,而悉达多则不然。他认为信徒们从世尊口中只能求得知识,而无法传承他的智慧。他认为,世尊在觉醒的那一刻所体验的事件,非得亲身经历,才得证得真义。            在得到世尊一句“提防你过自己过分的聪明”的警语之后,悉达多离开了舍卫城,开始走他孤独的求知之路。      思考的时候,他突然醒悟到,自己原来一直在走歧路。他始终想要弃绝自我,逃避自我,以求寻得万相的核心阿特曼,但他其实对自我一无所知。      从婆罗门教的角度,看世间万物都是幻像,包括人自身。所以悉达多才会觉得世间繁华都不应留恋,连自身的眼耳口鼻都是偶然之物。      但当他突然醒悟,要翻阅真实世界这本大书,就不能摒弃书中的字母和符号。他的眼耳口鼻,授他以发肤的父母,他眼前的山川和河谷,天空与森林,都是真实世界的存在。要先读懂了它们,才能进入追寻自我的秘径。            他的世界因此豁然开朗,不再执着于对自性的盲目追寻。但当他梳理清晰自己的思路之后,却恍然发现了自己的孤独处境。      他已经不再是婆罗门,也不再是苦行者,也不曾皈依世尊的僧团,那么,他要到哪里去?他要加入哪一种人的生活?      最后,他决定听从内心的声音,一直向前,向前。            在一条河流边,一位善于倾听的船夫摆渡了他,使他得以进入一处世俗的城。      他在城中邂逅了美丽的名妓伽摩拉,他爱上了她。在她的刺激下,悉达多开始踏上寻求富贵之路。      凭借智慧与人格的魅力,他被城中一名富商纳为帮手,开始了他的经商之路。      他将此玩得很成功,很快涉足富人行列,也与伽摩拉有了长足的往来。            伽摩拉是一个智慧的妓女。虽然过着迎来送往的卖肉生涯,但她的“内心有一处宁静的圣地。可以随时退避,并在那里成为自己”。悉达多如是形容她。      她洞察了悉达多的珍贵,遂接纳他,授以他情爱的秘密。他则视她为人生的另一个导师。入世的导师。            悉达多过了二十几年的富贵生活。      一开始,他只是一个旁观者。操纵着各项商业交易,却视之为游戏,不计得失,不问成败,只为了能从中观察世人得以自娱。      但是到了后来,他渐渐变成了沉堕者,耽溺于女色、酒精以及赌博。肉身日渐肥壮倦怠,再也没有了一双沙门的眼睛(伽摩拉语)。      而他依然没有得到内心的安宁。            惊觉到自己堕落至斯的悉达多,在某一个黄昏选择了不辞而别,甚至不知道伽摩拉已经怀有他的孩子。      鄙弃自己,渴望能够重回空寂之心的悉达多,觉得自己已经无路可走,遂打算走向死亡。      他本想投水身亡,可是临死前,他又听到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瞬间意识到自己此举是多么愚蠢。      通过毁灭肉体来获得内心安宁的路,他从前就走过,何以在经历过种种折堕之后,他依然不能终结这种自我鄙弃?      他的苦行,以及他堕入尘俗的酒色贪欲,不过是他必须要走过的路。他需要体味到绝望,堕入精神的无底深渊,才能得到灵魂的超拔。      要出世,便先得入世。            在睡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觉悟之觉后,悉达多再一次出世。      他掏空了那个酒色腌H的自己,宛如新生婴儿重新立于天地间。他发现了现实世界存在的真实感,为天地的大美而震动。      他出发去寻找住在河边的那位睿智的船夫,渴望得到他的指引,进入新的生活层面。      船夫接纳了他,收留他住在河边的小屋里,听他细述人生的种种经历,然后教他去倾听河流的声音。            河流的声音是有生命的。它可以模拟世间种种音声。公牛的叫声,夜莺的啼鸣,孕妇的呻吟。。。。。。      “河流在同一时刻无处不在。河流只存在于当前的时间中,并非过去或未来的影子”。      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岂不是要人放下种种虚妄,活在当下?            在船夫的开悟下,悉达多终于学着面对自己的当下。      他们一同摆渡路人,一同谈话、思索。直到有一天,去朝圣将要涅的世尊的伽摩拉来到了河流边。被一条毒蛇咬伤的她不久就魂归西天,只留下了他们的儿子。      有了这个儿子,悉达多才真正过上了凡人的生活。对于顽劣娇纵的儿子,他极尽宽容,渴望以忍耐的爱驯化儿子,岂知这样更令儿子厌弃他。      终于有一天,儿子偷了钱和船,逃离了他的庇佑。而在此时此刻,悲伤的悉达多才体会到了当年他父亲的心情。面对他独断专行的出走,父亲经受了多大的心灵苦难。            儿子逃走后,出于对儿子的爱,他变得更加温和,富于同情心。      从前的他,敏慧、傲慢,觉得自己拥有与常人不一般的觉悟。如今的他,觉得自己跟那些来渡河的士兵和妇女们没什么两样,都有着生命本原的欲望和冲动。都在感受着尘世间微小的幸福或庞杂的疾苦。      在船夫的指引下,他再一次学着倾听河流的声音。听见人之一生造化在河水里流转、扑腾,有欢喜,有哀愁,有善,有恶。而在终极之境,这一切不过只是一声圆满浑亮的“”。      他毕生寻求的自性。宇宙的本源。世间万物的圆融统一。皆在这六字真言的起首。            开示了悉达多后,船夫步入林中,身相光明遍满。而悉达多,则启慧了随后寻来的侨文达。      “当一个人有所追寻,他只会看到他所追寻之物。他之所以无所发现,无所获得,是因为他只专注于他所追寻之物,因为他执迷于自己的目标。追寻意味着有了目标,而寻见则意味着自由、包容、摒弃一切目标”。      所以追寻的人不易快乐,而寻见的人常感满足,所以,这就是要“破我执”的原因吧?            黑塞的书,从前不敢碰,怕自己读不懂。庆幸首度捧读便选了《悉达多》。      首先,它文字极优美,读之不枯燥艰涩。其次,言义涉及禅宗的性灵,可谓“悠悠我心”,有一种被涤荡的清嘉之感。再者,文中充满了思辨的力量,能发人自省。      虽然只是通读,并不能透彻地解读其中的哲学性思辨,但起码已经受到了震动。            看书后附录的黑塞生平,觉出他的孤苦。年少时,他曾进过精神病院疗养,也曾尝试过自杀。      结过三次婚,第一任妻子精神分裂。与第二任妻子分手后,曾把孩子托付别人,自己隐居起来写作。      一生有过数次在书店工作的经历。著作颇丰。作品涉及小说、诗歌、绘画。      写《悉达多》时,陷入创作危机,一度接受荣格的心理治疗。      85岁患脑溢血去世。   
10:43:51   来自: Celery (Fighting for the real me~) 悉达多的评论 &&   寻求内心的安宁,这是存在于我内心深处很多年的思考。从青春期开始,从开始自问哪些人类终极问题开始,从初恋失败开始。当我们开始想要追寻什么的时候,人生才真正开始吧?也就是在那时,悉达多发现了他所做的婆罗门修行并不能完美的解释他心中的疑惑。他只能出走。      我一直对侨文达这个人物非常感兴趣,因为悉达多会得道,这是没有悬念的疑问。但是,侨文达却代表了更多数的众生。侨文达曾经离悉达多那么近,甚至为了跟随他而做了苦行僧。但在故事的结尾,侨文达却还是侨文达,一个没有得道的僧人,一个无法穿过幽暗森林而看到永恒光芒的痛苦的普通人。      我一直好奇侨文达最后怎么样了,看到书的中段时我曾以为这会是个殊途同归的故事。结果,殊途同归的是悉达多和佛陀,而侨文达依旧是侨文达。      在证悟的路上,是不能停下来的吧?喜欢悉达多的故事,是因为他支持的是个我一直想说却怕大逆不道的道理。把这个故事再扩展一些来想,任何宗教道理其实都只是我们通往彼岸的道路而已。每个人都得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那可能是婆罗门修行,可能是跟随苦行僧,可能是皈依佛陀,可能是面朝一条河打坐,可能仅仅是敏感而认真地生活。。。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那条路是什么,找到它或坚持寻找它,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放下执着,学会看空,学会追求自我的目的是无我,便是我们通向彼岸的方法。你怎么能停下来呢,侨文达?      我想我不会在这条路上停下来的,只要你发现了你需要找到内心的宁静,你就再没办法停下来了。我爱我在路上遭遇的一切,也爱每一次相遇和别离,如果你太过专注于你所追寻的,就会忽略掉其他也十分重要的东西啊,我也很爱你,侨文达。   
22:44:40   来自: 小雅 悉达多的评论 &&    “要爱这个世界,即使它多么混浊,要爱你身边的人...”简单的道理,看了《悉达多》后才真正地懂了...
22:35:02   来自: 羽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悉达多的评论 &&   环境太嘈杂,脚步太急促,我就在整日的忙碌中丢失了自己,偶尔的闲暇,会为找不到自己而变得恐慌,所以又陷入了无边的忙碌。   《悉达多》,整个叙述那样的恬淡,哪怕是沉沦或悟道,都显得自然而真切,毫不矫揉造作、剧烈起伏,像一阵清风吹透观者的内心。   看来是时候,找条河在边上坐坐,与自己做一次深谈。   本书,很困惑的一个地方是,为何作者起了一个与释迦摩尼太子时完全相同的名,有何深意。
18:39:58   来自: 夏炎corlee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悉达多的评论 &&   当你摒弃了命运之论   你可以流浪在自由的思维国度      当你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你可以淡漠浮华      当你走来,你微笑   当你沉默,你痛苦沉思
17:51:07   来自: ring_kinces (人民需要美女) 悉达多的评论 &&    “听着,我的朋友。我是罪人,你也是罪人,而罪人有朝一日会成为梵天,有朝一日会征得涅,有朝一日会成佛;然而这‘有朝一日’只是某种幻想,那只是一种比较而已,罪人并不是在趋于佛境,他并没有不断演进,尽管我们的感官只能如此感知事物。不,潜在的佛性已然存在于罪人身上,他的未来已经存在。我们必须认识到隐藏于你、我以及所有人中潜在的佛性。       侨文达,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的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的婴儿都已经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一个人不可能认清另一个人已然修到何等境界。佛存在于劫匪和赌徒身上,而劫匪亦存在于婆罗门身上。在机深禅定之中,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       因此,我认为一切的存在皆为至善――无论是死与生,无论罪孽与虔诚,无论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赞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与爱心;因而万物于我皆为圆满,世上无物可侵害于我。我通过我的灵魂与肉体得知,我之堕落乃为必需,我必然经历贪欲,我必然去追逐财富,体验恶心,陷于绝望的深渊,并由此学会去抵御它们;学会热爱这个世界,不再以某种欲愿与臆想出来的世界、某种虚构的完善的幻想来与之比拟;学会接受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热爱它,以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侨文达,这就是我头脑中的一些观念。”   
00:00:28   来自: 秦耳 (不成功便成仁) 悉达多的评论 &&    前一阵辅导员让我们做职业性格测试,结果说我们这型人占有欲比较强。我之前一直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可是每次去图书馆借书时,都会很郁闷的暗自承认这是事实。学校图书馆一次只能借8本书,而我的借阅记录基本都处于满8本的状态,这直接造成了我每次借书的时候都要左右斟酌,左思右想。几天前,在我只有一本书可借时,我抵制不住诱惑,奔向了图书馆。    在走过德国文学区时,偶然看到多了很多黑塞的书。之前就一直想看他的书,无奈学校处理书的速度真是比蜗牛还慢,等着等着就忘了。今儿碰到了,就借本儿回去看吧。开始我是想借《盖特露德》,这有涉及到我的另一个怪癖――我喜欢看作家早期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通常跟作者真实的生活息息相关或者就干脆是真实生活的诗化产物。可是,我还是把其他几本抽出来看了看,在看到《悉达多》背面写的话时,我便知道,《盖特露德》估计是得下次借了。    你的心灵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    我不知道别人看到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反正,我是极度怀疑。我心想,就算黑塞是大师,他一本书就能帮助人知道真正的自我啊?这是我借此书的诱因之一。    诱因之二是我也搞不清楚真正的自我,也没有什么身份归属感。我最不喜欢别人问我是哪儿人,不是不好意思说,而是说起来有点儿麻烦。总之,我觉得我是吸收了南北方文化的糟粕,现在是南方呆不住,北方呆不惯,好像有点扯远了。    回去,我就翻开书看啊,因为我急于证实我的怀疑。开始看的第一感觉是这书翻译的真不错啊!语言优美,可读性也强。这让我不由心生愧疚,大家都是学语言的,差距杂就这么大捏?    其实,在看到悉达多和乔达摩世尊的对话时,我就知道了,想靠这本书来找到自我纯属妄想。悉达多对乔达摩说:“您已经超拔了死亡。您以自己独自的追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思考,通过冥想,通过知识,通过觉醒而达成了这一目标,您并未通过教义学会任何东西。所以我认为,世尊,任何人也无法通过教义而得到救赎。”你看这话说的多明白啊,放到我身上就是,我也无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到这真正的自我。    黑塞这话真是敲在我头上的一根大棒,直接打醒我。我一直想通过读书找到那个终极问题的答案。虽然心里也知道是不可能,可是还是自欺欺人的不断说服自己,也许,也许某天就能找到。看到悉达多的话时,我彻底放弃了这个妄想。    或许这就是黑塞的高明和厉害之处。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这不是一本让你找到自我的指南,但是它却是对如何找到自我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这本书是一本你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心境下读都会有不同感受的书。至少看完这本书后,至少在这个时刻,我明白了,人生是要靠自己去经历和体会的。别人的经验和故事始终是别人的,那不会让你少犯错,少糊涂。况且,错误和糊涂不见得就是负面的,人生需要痛苦和反省才能更加圆满。以前的我总是想着避免所有的痛苦和错误,固执地不肯接受真实而不完美的自己,看到这书后,才意识到,承认自己才是找到自我的第一步。         
16:56:57   来自: 凶眼白兔人 悉达多的评论 &&   我看的是老版翻译,主人公名叫席特哈尔塔,大概是为了让人不要误会这是一本佛陀的传记。主人公的经历和佛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能这是黑塞故意让人混淆的设置。你可以把他看作佛陀证悟之前的心灵探索,也可以看成佛陀圆融的精神世界分裂出来体验俗世成住坏空的人格。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与佛陀同名的年轻人,走了另一条证悟之路,最终皈依自然,殊途同归。      设定还是蛮不错的,前面席特哈尔塔苦修沙门的段落也很有卡尔维诺的感觉,很多心灵体验的描写让人感同身受~但从伽摩拉让席特哈尔塔回归肉体之欢后写得感觉比较平,一直到戈文达第二次与席特哈尔塔会面之前,那种抛弃俗世的幻灭其实在东方文化里蛮常见的。只有结尾那段席特哈尔塔“面孔的河流”才让我觉得小震了一下。      文中很多对空和涅的思辨并没有太让人震撼的地方,可能是因为这毕竟是一本德国人对东方文化的尝试,而我之前对可能出现的阅读体验期待过高。当然也有可能是翻译问题。这毕竟是我看的第一本黑塞的书,不知道“玻璃球游戏”怎么样~
15:42:48   来自: waits (靡不有初) 悉达多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a.htm?www.douban.com/group/topic/10297396/      黑塞《悉达多》讲记   张文江      原载《上海文化》2010年第2期      西方对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东方,真切热爱并有所了解的,有两个大人物。这两个人是同时代人,一个是荣格(),一个是黑塞()。他们都用德语写作,而且都跟瑞士有关,荣格是瑞士人,黑塞后来加入了瑞士籍。如果比较他们的程度,荣格有可能高一点,黑塞的作品往往呈封闭之象,而从荣格的方向还能继续往前走。   全面定义荣格比较难,从他和几个人的关系中,可以尝试透视一下。一是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关系,从心理分析而言;一是荣格和胡适()的关系,从中西文化而言;一是荣格和黑塞,从医学和文学而言。   第一,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关系。两个人在1907年相遇,有过一段蜜月时期。对于他们的分歧(1912)乃至分裂(),我站在荣格一边。弗洛伊德提出性和梦的学说,确实是伟大的成就。然而他试图以此作为教条,不允许他人越雷池半步,却终究格局太小。他把荣格封为“王储”和接班人,以为天下既定,可以一劳永逸地压制各种怀疑,有志气的后生当然不应该跟着他走。荣格另外探索了一条路,和弗洛伊德之路相比,我的判断是荣格之路更有前途。当然弗洛伊德后来也修正了自己,他的晚期理论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荣格和胡适的关系。在荣格晚年写的自传中,记录了在三十年代中期的一段交往。荣格问胡适,你们中国的《易经》怎么样。胡适回答说,那本书不算什么,只是一本有年头的巫术魔法选集罢了(《回忆?梦?思考》,刘国彬、杨德友译,辽宁人民出版社,―601页)。此书把《易经》译成《变化》,其中“我给他做了实验”应当指占卜,“他的话成了六边形状”应当指成六爻卦,“这个女孩太有威力了,一个人不该娶这种女孩子”,应当指ヘ猿踟场芭常鹩萌∨薄T诤实男哪恐校健坝心晖返摹保蟾啪褪抢系粞阑蛘吖囊馑及伞N蚁嘈藕视龅降笔泵煜碌娜俑褚欢ǚ浅S行巳ぃ胛找恍┩夤暮枚鳌=峁俑穹炊蛩蠼蹋蘼廴绾尾荒芾斫狻U饬礁鋈说某潭缺冉掀鹄矗比换故侨俑窀摺H俑袷嵌允澜缥幕鞒龉毕椎娜耍适嵌灾泄挛幕鞒龉毕椎娜恕:实墓毕自谥泄跋旌艽螅欠诺绞澜绶段诶纯矗退悴涣耸裁戳恕6杂谡饬礁鋈说姆制纾业挂膊皇羌虻ピ蕹扇俑瘢叶匀俑竦目隙ㄓ兴穸ǎ院实姆穸ㄓ兴隙āR蛭俑裣蛲降难剩蛲泄摹兑拙罚嗌倥龅揭坏阏娑鳌5侵泄恼娑髟对恫恢褂诖耍渚辰缰罟悖冻俑袼苋鲜兜某潭取:使倘徊荒芰私馊俑瘢撬姆穸ㄒ灿械览恚蛭壑锌吹降闹泄幕汀兑拙罚谖铱蠢慈肥悼梢酝倨N逅牡哪切┤朔穸ù澄幕诮裉炜蠢床煌耆罚诘笔比从衅浜侠硇浴H俑窈秃释纺灾械摹兑拙罚耆遣煌亩鳎呛孟裨诙曰敖涣鳎导噬鲜羌ν冀病   了解荣格的思想境界,要看他跟古希腊的关系。对于古希腊,荣格喜欢的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恩培多克勒以及柏拉图(参见《回忆?梦?思考》,同上,119页),不喜欢的应该是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进路,确实非常吸引人。但是问题在哪儿呢,我估计要攻破荣格的漏洞,或许要从解析恩培多克勒入手。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的南意大利医派和希波克拉底的科斯医派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西方的中医。荣格早年喜欢恩培多克勒,有神秘主义的成分,对他以后喜欢印度和中国,可能有所预示。古希腊是西方后世思想的母胎,怀特海有名言云,欧洲哲学传统来自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参见《过程与实在》,杨富斌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70页)。对西方思想家来说,你头脑中的古希腊图景怎么样,你的学问就是怎么样。如果是低手可以不去管他,他自己会发明一套东西。而对于高手来说,就是看他的古希腊图景。古希腊图景变来变去,在每个思想家头脑中都不同。比如说海德格尔(),他的古希腊图景就是阿那克西曼德、巴门尼德斯、赫拉克利特,而且后边一定有亚里士多德,这跟荣格的图景相当不同。研究西方思想家,可以从他的古希腊图景入手,当然以后还有深妙的变化。   第三,荣格和黑塞的关系。两个人1917年认识,彼此互相欣赏。书末所附的年表中记载,1921年,黑塞在创作《悉达多》的时候遭遇心理危机,荣格给他做过治疗。治疗过程的具体情况,可以再研究,相信其精彩程度不下正在写作的小说。黑塞的危机来自他的生活,但是也跟东方思想有关,荣格用西方的药能治好吗?他所开的西方的药中,是否含有中国的配方呢?要知道,在1920年,荣格已经和卫礼贤( Richard Wilhelm ,)相遇(一说1922年,见芭芭拉?汉娜《荣格的生活与工作》,李亦雄译,东方出版社,页)。但是要迟至1924年,他才为卫氏的《易经》译本写序;更要迟至1929年,两个人才合作完成了《金花的秘密》。黑塞《悉达多》1921年写作,1922年出版,在中国正是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大革命风云初起之前。   对于黑塞一生创作成就来说,他的高峰是《玻璃球游戏》。这本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是实至名归。并不是每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都是好书,但是《玻璃球游戏》不在此列。此书前后写了十二年,1932年开始写作,1943年完成,1946年出版,随即获奖。二十世纪的小说,我愿意为读书人推荐的有一部半,它是其中的半部(参看拙稿“《玻璃球游戏》感言”,见《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悉达多》完成于此前二十余年,可以看成《玻璃球游戏》的前驱。《玻璃球游戏》包含四个系统的内容,希腊、基督教、印度、中国。他的卡斯塔里可以看成柏拉图学园的模仿,而“玻璃球游戏”综合人类的全部文化,则是西方环境下所想象的《易经》。《悉达多》把其中的印度部分搞清楚了,没有这个踏踏实实的垫脚,他后来走不上去。   在相当程度上,《悉达多》是一本好书。译者非常虔诚,文笔有诗意,放进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小说中包含了黑塞的信仰和证悟,这是非常高级的写作,但还不是我心目中最高级的写作。我心目中最高级的写作,就是为证悟寻找适当的表达形式,不管这个形式是不是小说。黑塞是一个小说家,他的思想中还有小说的观念,先有小说再把证悟放进去,那么就不是最好的小说。因为好的小说应该不是小说,比如我想说,现代有生命力的表达形式也可能是漫画。真正值得表达的是证悟,其次才是信仰。证悟和信仰不同,在我看来,证悟远比信仰重要得多。当然,证悟和信仰也是名言假设,实际上很难分清楚,对于初入门的人来说,没有信仰就无法得到证悟。但是到达一定程度后就会明白,信仰是信仰,证悟是证悟。如果能把信仰和证悟分辨清楚,程度也就比较高了。   这本小说书名叫《悉达多》。黑塞的构思很巧妙,他把释迦牟尼(?ākya-muni)的名字悉达多?乔达摩(Siddhārtha Gautama)一拆为二,一个是悉达多,一个是乔达摩。释迦牟尼中的释迦(?ākya)是族名,牟尼(muni)是圣人的意思。牟尼意译是能仁或能寂,沉默不语,一直在思考问题的人就是圣人。在中国这个muni曾经翻译成“文”,释迦文佛。广东话“文”读成“门”,“文”其实不是义译,而是音译。当然如果望文生义,也可以引申开来,文的音训就是默然,好比老子和苏格拉底的漠然不应(参看拙稿“《克利托丰》辨析”)。从形训来讲,文就是爻变,《系辞下》所谓“物相杂,故曰文”。回到释迦牟尼还是在家人的时候,他叫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是名,乔达摩是姓。悉达多(Siddhārtha)有两个主要解释,一切事成,一切义成。乔达摩(Gautama)亦即瞿遥馕渴缁虻刈钍ぃ胝叱莆魑闹性迨枪庖澜缯摺:谌咽湾饶材岬墓适乱环治ご锒嗍俏闯删偷娜耍谴锬κ且桓鲆殉删偷娜恕Oご锒嘧咭惶跣扌兄罚毓榍谴锬Γ导噬暇褪前蚜礁鋈酥匦缕闯梢桓鋈恕   小说分成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取材于佛教的修行传说,第二部悉达多另外走一条修行之路。故事大致讲,悉达多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婆罗门是古代印度最高的种姓。他的父亲和母亲都很好,父亲非常博学,经常跟别人讨论学问。他从小修习辩论、静思、禅定,也体会了《吠陀经》中的“”。是印度梵文的根本音,以后佛教的根本咒啊耍约傲执竺髦嘛呢叭咪耍家音起首。在古印度传统中,从这个音中可以体会宇宙的根本阿特曼(Atman),世界就是从这个音中变化出来。阿特曼有呼吸的意思,它把整个宇宙看成生命体,有一呼一吸、一阴一阳的律动。这个词可以解释成我、自性或者本质,修习体会阿特曼,类似于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悉达多受到父母的照护,还有个好朋友侨文达,从小一起读书。一天在他家门口有沙门经过,悉达多就追随而去了。好比当年释迦牟尼在宫廷里生活得很好,文武双全,金钱、美女都没问题,最后走出城门看见了生老病死,于是发心出家。沙门(sramana)是印度的出家修道者,接触过佛教经典的人,都知道有所谓的四沙门果,也就是《金刚经》中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以及最高成就阿罗汉,阿罗汉是小乘修行的最高果位。悉达多成了出家的修行人,父母很痛苦,但是阻止不了他。侨文达也跟着去了,朋友二人上了路,其情形有些像唐?吉诃德和桑丘。他们跟从沙门修苦行,目的是“丧我”,好比庄子所谓“今者吾丧我”。修行的方法是“损之又损”,减缓呼吸到近乎停止,然后减缓心跳到近乎停止。如此三年,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最后并没有证到自己原来想达到的成果。这时候他们听说乔达摩,也就是世尊或者佛在舍卫城讲法,两个人就过去了。侨文达加入了乔达摩的教团,悉达多虽然认同其教义,但是不愿意加入。乔达摩和悉达多见面时,有一段对话。悉达多问他,在你的教义里,世界是圆融为一的,又是可以救赎的,这其中有矛盾。佛陀回答,我的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超拔苦难。悉达多又问他,我对你的成就和教义毫无怀疑,但是怀疑你自身体验的秘密通过你的教义无法传达,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路,自己体验出来。佛陀回答,提防你过分的聪明。佛陀的回答,我觉得一点问题也没有,完全可以相信。要知道黑塞能这样写,那也是黑塞的证悟程度,可以比拟《玻璃球游戏》中音乐大师的最后之言:“你这是没有用的,约瑟夫。”这两个回答程度极高,我对此毫无疑问,不可能否定,只能欢喜赞叹。   第一部到了最后,悉达多抛下了佛陀,抛下了朋友,重新上了路。他在绝对孤独中,有了一个觉醒。他以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现在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从婆罗门教的角度来讲,世界都是假的,包括父母和自己在内,都是假的幻象(maya),要从里面找出真的本体界。现在他回到了现象,现象也同样真实,所以才有了看山是山的证悟。这时他非常惊讶地发现,以前自己所讲的话,自己并没有真正懂得。这个发现应该有普遍意义,原来自己头头是道讲的话,都是自己不懂的,自以为懂而其实不懂。所以古希腊苏格拉底要找人辩论,你讲的这些话,自己真的明白吗。我举钱穆晚年最后的文章为例,在他的那篇《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第四期)中,讲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天人合一。他自以为是晚年的大发现,为此兴奋不已。身边的人提醒他早就讲过多次了,他说你们不明白,我现在讲跟过去讲大不相同,过去只是一般的强调,现在才是真正的彻悟。后来这篇文章留下来了,初看起来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我相信他的图景完全不一样了。当然,这个最后的懂是不是真懂,那还是要问一下的。他讲的时候,我相信,对自己的内心绝对真实。   第二部开始,悉达多去找高级妓女伽摩拉,向她学习情爱的秘密。然后再去找大商人,向他学习赚钱的本领。大商人和伽摩拉,作者描述重点在后者,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食维持空间,色维持时间,也是色的程度高一点。悉达多进入城市,多少年后渐渐迷失本性。终于他觉得这样不行,然后就离开了。他后来明白,只有经过那些可怕的岁月,他自心中的浪子和富人才能死去。这就是说,一定要经历堕落的过程,才能走到更高的阶段。如果研究古来修行者的历史,这个话基本也不差,但是由他自己来说,多少有寻找借口的意思。他来到了河边,河边有个船夫,当年就是他渡悉达多过河的。悉达多讲自己的故事,船夫就倾听,我觉得悉达多有着倾诉欲。书中描写,船夫最美的德行之一就是倾听。上次讲中国的圣(})字从耳,基督教也有所谓“有耳能听”(《新约?马太福音》,11-15)。船夫倾听的功夫是怎么学会的呢,是河水教会他的。悉达多问,那么你也是从河水中学到这个秘密的,就是世界上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体?船夫点头称许。我觉得中国人早听到了,像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完全是明白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第八章),他也是明白的。小说中描写“河水永无迁变而刻刻常新”,不就是苏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吗?这时候传来消息,佛陀即将涅。四面八方的人都去朝圣,朝圣者中有伽摩拉和她的儿子。这个儿子就是悉达多的儿子,是他出走之前怀孕的,悉达多并不知道。我对宗教有重大的保留,就是修行者如果没有走到最后――很少有人走到最后,有了宗教以后往往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找到理由。伽摩拉是一个有钱的人,但孩子不是单凭钱就能长大的。这个女人再能干,再有仆人帮忙,一个人带孩子还是蛮辛苦的。悉达多为了更重大目标修行去了,于是就一走了事,不负责任地撒手不管了。然后黑塞笔锋一转,悲剧出现了,伽摩拉因为被毒蛇咬而死去,留下了儿子。这个儿子从小给母亲惯坏了,叛逆而任性。任何做父亲的人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的儿子走一条健康的正路。悉达多希望儿子也能修行,也能倾听河水,在他看来这是人间最幸福的道路。他怕孩子学坏,始终限制他。孩子犯了错也不去责备,用爱来束缚他。在孩子看来,父亲几乎完美无瑕,就更无法赢得他的心了。然后孩子逃走,我赞成孩子的逃走,因为他有自己的人生道路,父母不能代替。尽管这个孩子顽劣不堪,他的想法中充满错误,但这也是他的道路。你是你,他是他,对孩子又怎么可以强求呢。悉达多去追,当然追不上,他心中隐隐作痛。做父亲的心理完全能够理解,孩子不肯走好路,要走一条坏路,怎么可能不感到痛苦。船夫引导他再倾听,最后他的哀伤完全化入河水,他的智慧达到了圆成,与万物和谐如一。船夫说,我一直在等这一刻,你终于懂了。然后他走入林中,身相光明遍满。船夫是隐藏的高人,你如果不懂,他也不显出来,而你一旦懂了,他印证完也就走了,非常像中国的禅宗。再后来,悉达多又遇见了侨文达,侨文达在教团中修行,还是没有证道。最后最后,悉达多和侨文达碰了一下前额,发生了奇迹。侨文达也证悟了,他看到了万物背后的深邃,他看到了永恒。   总体而言,小说中有四个证悟的人。第一个是乔达摩。他就是佛,小说没有写他的修行过程,高高在上,无懈可击。第二个是悉达多,悉达多的学习和漫游是对乔达摩的模仿,最后两者合而为一。另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侨文达。侨文达听释迦牟尼讲经,在佛教中是声闻。另一个是船夫,他从倾听河水而来,在佛教中是缘觉。小乘佛教分为声闻、缘觉,缘觉比声闻程度高。所谓缘觉就是从万事万物中倾听和体会,《庄子?人间世》所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缘觉另外的翻译是独觉,也就是缘觉的另一面,他不依靠老师的指导,是一个人自己悟出来的。乔达摩和悉达多是一对,乔达摩是已经证悟的,悉达多演绎了乔达摩的修行过程。侨文达和船夫是一对,侨文达是声闻,船夫是缘觉。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黑塞的佛教观念,他当时在西方了解的就是声闻、缘觉两条路,没有其他了。可以指出的是,在佛教中这还是小乘,还没有到大乘菩萨行。   大乘菩萨行哪儿有呢,有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大乘菩萨行。《维摩诘经》中讲,“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方便品》),可见他有夫妻和家庭,也做过生意。就大乘佛教而言,悉达多看成过程的那些东西,本身可以是究竟的。黑塞一定要到里边兜个圈子,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丢掉,完全限制在了小乘佛教里面。我觉得在这上面至少还可以有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小乘和大乘的关系。第一步可以是小乘,第二步可以是大乘。第二个层次,是显教和密教的关系。第一步可以是显教,第二步可以是密教。这恰恰相合于悉达多之两义,一切义成,显教;一切事成,密教。在这两个层次之上,是否还可能有其他层次,此处暂且不论。黑塞对佛教的了解,如果上去一个层次,小说的象完全可以变化。由于这里的限制始终没有解决,一直留到了《玻璃球游戏》。克乃希特走出了卡斯塔里,他已经明白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大乘的形象。可是他走不出来,一旦走出来就死了。这就需要黑塞去再读一遍孔子的话,我相信这句话他一定是赞赏的,那就是“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著《悉达多》,杨玉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版。)                  
17:24:01   来自: Mn (别理我。。) 悉达多的评论 &&   表象的世界流转无常,我们一生都在寻找自我,追寻纯净,追寻真正的安宁。。可那是种无言的智慧。。非知识。。非教义。。只有内心被唤醒的自我。。进入”an“之国度。。让水冲去一切。。真正的自我不能被外界摧毁。。不需苦行。。冥。。念。。自我已被唤醒。。经历世间轮回。。体味人生姿态。。终得正果。。轮回涅。。微笑归属于沉静之中。。
20:50:17   来自: 再大大不过天 (我们只是想找到未来的自己。) 悉达多的评论 &&   全书读完,中文译者在封皮上那段可以看作本书摘要的内容(意思是悉达多经过沙门苦行、世俗登峰造极的享受,最终摒弃自我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没给我留下太深印象,倒是悉达多的爱无能让我觉得这个人生动了许多。悉达多一路的旅途上,带着乔文达的爱,中途收获了迦摩拉的爱,晚年又意外得到了船夫的爱,然而,不付出就白白得到那么多爱的悉达多爱过什么人吗?从来没有!一个也没有!也许你会说,他起码是爱儿子的呀。我要说,那你错了。悉达多一生所走的路,想的一切,选择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所有这些都是他自认为达到平静之路所需要的,他从没关心过身边的人,爱他的人。      迦摩拉与悉达多曾有这样一段对话。   “...悉达多,将来有一天,但我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我愿意与你要一个孩子。可是亲爱的,你仍旧是一个沙门,你并不是真正爱我――你不爱任何人,难道不是吗?”   “也许是,”悉达多疲倦的说,“我很像你,你也没有爱的能力,否则你怎么可能把爱作为一种技艺来从事呢?可能我们这样的人都没有爱的能力。天真的人们能够爱――这就是他们的秘密。”   多么冷酷的言语啊!以我对女人的了解,迦摩拉当然非常不愿意听到这样肯定的、无情的回答,她该多么伤心啊!但她所爱的悉达多真的就是这样一个爱无能的人,以至于他后来有那么一点在乎儿子也只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儿子本该给他的爱”――就像乔文达和迦摩拉给他的一样,而对其他父亲的嫉妒让他失落和不满,让他隐隐作痛。同样,结局之处悉达多所宣称的对世间万物的爱也只是他达到自我圆满境界的一种手段,他不得不爱了才想到稍微去爱一下脚边的河流,河边的石头。。。      悉达多的孤独、修行、信仰、等待、思考好像都离我太远,只有这颗自私的心灵栩栩如生,因为我身边不乏如悉达多的人,一个爱无能的人,自我的圆画得再满又有什么意义?他感受不到爱,也不懂得去爱。      在我看来,封皮上的导读真是有些误导了。对于个人的精神危机和心灵孤寂,黑塞的体验当然是真实,但是,林中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并非孤单一人,当你把自己的心灵当成整个世界,那你将真正的自我放在哪里呢?      P.S. 本以为这是黑塞在暮年时期塑造的一个人物,因为借着悉达多,黑塞笔下处处流露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对证悟的追寻,想必一定是历经沧桑的人才能有这些体会和追求吧,但后来看到黑塞的生平才发现,作者四十几岁就出版了这本书,写作时间就应该更早了。这不得不让我感叹黑塞同志的心灵之路的丰富和先知先觉的早熟,即使四十岁在很多人看来当然不算年轻了,可对于一个不思考的人来说,四十和十八也没什么区别。      
00:38:15   来自: 秫 (包租公) 悉达多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思想、等待和斋戒      伽摩湿瓦弥问悉达多:“那么你能付出什么呢?你曾学会了哪些,能够做什么?”   悉达多说:“我会思想,我会等待,我会斋戒”。      悉达多通过这三样本事基本解决了两个问题:贪和嗔,剩下一个大患――痴,终于又染上已解决的两大恶疾,再一次的三毒俱全。所以我觉得如果排个毒谱,“痴”字应该放在榜首。      既然这么难,我们就先不说它。      对于这三样本事,我理解的角度是很庸俗的。根据悉达多接下来做生意屡战屡胜的法门。得出结论:做生意要底子厚,有耐心,又要聪明。底子厚就会从容,有耐心才能等到最好的机会,足够聪明就能抓住机会。      把境界往上拔一层就是:欲望少,就比较不会役于物制于人,不役于物制于人才有资本去等待,能够等待处事就比较淡然,比较淡然就有利于思想,思想则有助于修身治国平天下。听起来跟道家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居然也有共通之处。      二、处事之道      悉达多说:“如果我是伽摩湿瓦弥的话,看到生意无法成交,我就会气急败坏地立即返回,这样时间和金钱就真的损失掉了。可我却在那儿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学到了许多,享受了许多乐趣。我也没有以懊恼和急躁的情绪来伤害自己或是伤害他人。如果我有机会再去那里,或许还是去收购稻米,或许为了其他事情,那么那里的朋友们一定会欢迎我,我也会因为当年没有表现出懊恼与不悦而感到高兴。”      《心理控制术》中有谈到,大概是一个人因为一次生意损失了20万而万念俱灰觉得自己很失败。事实上,损失20万是事实,失败是你所想象的。损失20万≠失败,≠自己失败,只有你真正认为失败才是失败。同理,一件事一件物,只有你真正认为失去的时候,才真正的失去。能够把这两者分开考虑的人很少。         三、内心      “人只应服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屈从任何外力的驱使,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这才是善的和必要的行为,其他的一切均毫无意义。”      我深信那句话:人对自己才是最残忍的。      内心想要的你不给,内心不要的你强加给她。强扭的瓜不甜,强奸换不来好姻缘。她现在受欺负,总有一天你会被她报复。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要让内心从了你,还得你先从了她才是,和谐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创造。阿弥陀佛。
18:53:09   来自: 芋头H (减肥大计 从长计议) 悉达多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突然想到的是很久以前的一首流行歌:女人是老虎。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见了千万要躲开。然而对一个从未见过女人的小和尚来说,禁欲仅仅是一个语义模糊的词语,连欲望都不知道是何物,何来的禁欲呢?因此当他真正见到了女子,“凡尘之心”便悄然而生,歌的结尾――老虎已闯进我的心里来。    当年作为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听到这首歌时除了对女人老虎以及和尚有了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即他们可能真有什么联系外,还会自发的有点不好意思――在哼这首歌的时候。如今突然忆起,在看完悉达多后多了些想法。    倘若故事继续发展,小和尚回庙里难以忘怀老虎,日思夜想,我们猜猜老和尚还会怎么交待?当然就歌词中严肃要求躲开老虎来说,这个老和尚恐怕禅定也不够,估计会做一下小和尚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工作。倘若是豁达通透的老和尚,我赌他会放小和尚下山,红尘走过一圈,经历自己应经历的劫难,也许就如同悉达多停留在伽摩拉那里一样,日复一日地沉迷于各种欲望中,也许就如同悉达多最终醒悟,走向了更通透的道路,找到了自己以及宇宙的永恒之河。然而这也许必须是要自己走过才能决定。这也注定了人终究要走在流浪的道路上,去寻找智慧,寻找永恒,正如悉达多心里明了,知识可以学到,智慧却是学不到的,永恒更不是释迦摩尼的光明教义能够解释清楚的。我们掌握了技艺,掌握了教义,只是为了让我们在流浪中清楚知道豁然开朗的那一瞬间已经来到。此时,对于我们自身来说,也许就是涅重生。
11:05:45   来自: 柯柯柯柯 (文人相亲) 悉达多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悉达多读来并不令人振奋,但是很有后劲的,也许与人生有关的一切都是有后劲的,因为它们是这么高频率地在脑海中被激活。   这几天耳边里一直萦绕着那些词语挥之不去,也不算学到了什么东西。道理都是人已经明白的,只是可能他有更精妙的叙述。   也有可能是因为我太久常看电影不读小说,随便抓一篇便显著了,掏出了一肚子骚话。随缘信指胡诌如下。         1.年少的悉达多自恃“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独立而坚强。就像我们在少年的时候多少都希望自己变成小超人,恨不得插上小翅膀。   2.想要超越轮回羁绊的悉达多,离开了最爱的女人,离开了富裕的商人,他将生命看作体验,认为他已学会了足够多的东西便离开。   3.中年与船夫在一起的悉达多得到了自我安宁,视人生如河水。是啊,就像河水,不管流到哪里变不了的是自己,不会从外界失去太多也不会得到太多。         看,这三条已经很牛了吧,拥有其中的一小条就会让人觉得很满足。事实上也是有很多状态好的人是在这三条中的某一种状态中轮回轮回轮回,多么逻辑自洽呀!   虽叫悉达多,却不是佛陀的故事,黑塞只是借他之名。黑塞让悉达多和常人最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与那位史上的乔达摩?悉达多的共同点,就是总执拗地觉得还有什么是covered――而知生命之有限的常人,很可能已止步于他的历程中的任何一环,永久地安顿下去――他都不愿称这份“不安”为“探索”,因为“探索”只是印证自己的世界,而“发现”才是全新的,能够无止境提升“我”的。(这与他的美貌与婆罗门背景是有关系的,因为他得到的都不是他害怕失去的,那么就不必为巩固之而陷入轮回)         然而,晚年悉达多的故事才是印证了这些所有莫不是一个大大的轮回。改变他的big event是与儿子的偶逢,让他方知什么叫作“人性”。   曾经的,思考、等待、斋戒,他能做到,不容易。可惜这些都不是适合人类的东西,企图违背人性是对生活的简单化理解。   超越对女人的爱,他可以,但不能超越对儿子的爱,这是最朴素的人性阿,他此生第一次宁愿受制于这些牵挂,他愿意抛开一切。   虽然能够渡己,但对于别人他仍是冷眼的。可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看不惯一个东西,大概不是那个东西的问题,而是他自己的问题。回忆中他嘲笑幼年那个在活佛面前自傲的自己,他也开始理解那些受制于轮回幸福的不幸福的人,都是人之常情。最后的解脱之道是对一切抱有爱,最终的爱是投入自然的,因为无声的自然是不会让人感到它的背弃的。   (我被激活的符码全是来自于儒家,“人生向上”“性也”“反诸求己”“推己及人”“耳顺”“仁者爱人”etc. )         大概,能向同类表述命运的,不是所谓科学的专业,是故事。   人于人能说出的,是启发,不是真理。   诶那还建立咱们这套专业权威干什么呢,也许只是为了防范其他权威的可能性吧!            P.S.黑塞这篇是不是有企图用中国哲学超越佛教之意?(尤其是结尾处他对作为活佛弟子的幼年挚友说的话)――或者只是因为我长了一颗中国脑子只能这么理解。    但即便黑塞有此意,也不会是孰优孰劣的问题,人生阶段而已。随着对身体衰老的感知,人对环境的定义是必然要改变的。       可惜的是,翻译是参差不齐的,虽有好句但整体读来难受,可恶的巴别塔&\"&德文原版大概很奇葩吧……
11:57:52   来自: Riven (Toxic) 悉达多的评论 &&   看了《德安米》后,感触很大,今天下午把《悉达多》看完,觉得悉达多的人生真的是曲折离奇,故事的转折同时也包括了他对尘世看法的变化,从开始的摒弃尘世,以自我为中心,到后来沉浸于尘世的情爱和金钱,再到后面对世界,对河,对爱的正确理解,他的一生就是修行的一生,其实他一直都是苦行僧,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苦行僧。他会思想,会等待,会斋戒,这是他行商成功所拥有的,正应为有了它们,他的行商之路才没有那么的曲折。我认为他的堕落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探索,对尘世的真切理解,即使他在那些年身体和思想都沉沦了,但是后来河给了他启发,给了他生活的希望。世间的万物都是以个体存在的,就像小说结尾处侨文达所说的:“每一枚石子都与众不同,并以各自独有的方式祷念着圆满的‘’字真言。”的确是这样,只要我们用爱,用心去观察世界的事物,它们总会教我们一些东西的。悉达多一生在寻找阿特曼(印度教中的灵魂或本源),我想他也最终找到了它,它存在于尘世间最普通的人身上,它就在这些人最普通的生活中体现出来。所以,每个人在热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并能够以极大的宽容和忍让看待和理解世界和他人。在黑塞看来,假如每个人都像悉达多这样对周围的一切怀有这份“爱”,那么整个时代就会变得美好起来,变得和谐而完善。      书籍的封面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的心灵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我想最简单的方法找到自我就是聆听自己的声音,保持内心的宁静,用奉献和爱去发现最美丽而又最普通的事物吧。尘世是复杂的,如何在复杂的尘世中保持一颗不受干扰的心也许就是千千万万悉达多所要做的吧。我们不需要过苦行僧的生活,也不要成为生活的奴隶,为他人而生活,失去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书要我去慢慢参透,懂得了就要行动。      
10:27:45   来自: inhotem 悉达多的评论 &&   本书作者在自序里   最自己很是夸赞   但是书我看了一半   觉得并没有找到很大的感觉   无非是文章的普通翻译罢了   真是把原书给糟蹋了......
10:49:58   来自: 冰岛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岛屿) 悉达多的评论 &&   论述多于描写的一部充满东方智慧的哲理小说,更像是一部《xx党宣言》,只不过是属于所有的达摩流浪者,看看可以常读不可,正如书中所言,世界的本质不是言辞,泥巴比语言更真实。体验去吧,我们活不出轮回,却可以成为自己的宇宙。这是这本书最启发我的地方
15:19:39   来自: 冷漠漠漠巫婆 (你要去哪里?) 悉达多的评论 &&   很少看一本书会有心情做读书笔记。大多都是一目十行,再翻来覆去的复习遗漏的细节。唯独这一本让我想一字一句的读下去,并且能够在合本之后的深夜用心思考一平一竖的意义。   因为这是黑塞因为这是悉达多,他们一起送给我一场华丽而又朴素,美丽绝伦的流浪者之歌。所谓的“旅行的意义”在这种艰苦的跋涉之后变得失去了本来的含义,之前的所有的追寻都显得那么做作和不堪。   我为我自己的矫情不豪放而脸红,我这样一个平凡而又迂腐的人,这样一个在困难面前容易低头的女人,这样一个在欲望面前毫无自持能力的俗人。我觉得愧对自己的生命和血肉,愧对自己面前路上的行者所做的一些浮夸的宣言。   我有一些笔记,在凌晨时分被我记录在一张白色的纸张上面。   下面摘录一些,以纪念我曾经对于自己的深思,并希望能够用谦虚的心面前以后更多混乱让我不能自持的生活。   “人的存在与对于世界的体悟如何可以达到最终的圆统,在对于世界真实体验的同时最重要的是首先看透自身,人的肉体和一个人的灵魂。勿抛弃自己的血肉,这是自我们未出生之时,宇宙规律便赋予人的本质,它是人的灵魂最重要也是最真实的载体。通过它才可以真实的感悟   (通过自己真实的灵魂)万物的痛苦获得人生的经验进而感知宇宙的真谛。”   “悉达多说每个水中的石子都可以有最好的沉入水底的路径。所以作为生命体我们也并不需要进行各种无奈的尝试,比如说走弯路而仍旧达不到自己追求的目标,苦苦的执着于永不会实现的乌托邦。因为宇宙自有它运行的路径,该可以得到的自然便会水落石出”   “悉达多的本领是什么?悉达多会斋戒会等待,这便是他最大的财富,依靠这些,依靠他经历过的五光十色,他便可以看开。”   “从美丽的女人身上得到爱的知识,在做爱之后就不能抛弃并决心的爱。”   -------------进行到88页笔记
21:57:41   来自: combine 悉达多的评论 &&   求知,找寻阿特曼 - 不持戒律,找寻自我 - 悟得万物皆空,遁入世俗 - 声色犬马,迷失自我 - 成为船夫,悟得万物无常,时间并无实体 - 看穿轮回,稍做聪明和傲慢 - 失去儿子,重新坠入人间痛苦无奈的轮回 - 聆听河水,领悟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皆梵。顿悟 - 重遇乔文达,引领其也得以顿悟。      言辞不能很好的表达思想,容易陷入语言的迷宫和言辞的冲突中。   道可道,非常道。
14:03:53   来自: chongling (慎莫追寻) 悉达多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他起初,和佛陀一样,是一个完美的王子   而后,带着对生命的怀疑,他成为纯粹的沙门   他遇见佛陀――却因为言语不能传达智慧而离开   那一天,他意识到求道的高傲和对世俗的恐惧   于是决定放弃恐惧沉入世俗,经历沉沦和厌烦   生活在磨灭――他当初要的是什么呢?   他再次离开。弃绝一切。在绝望中回到当初的平静   他以为这就是平静了,又再次真切的经历世间情感的折磨   儿子最终回到了尘世。河水有自己回归大海的道路   他终于知道原来世间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而所有的一切,都在眼前一块小小的石头中,显现   他在那里,凝视那显现。没有离开,又仿佛不在。      //      看完了悉达多   伸手去取桌上的一杯水,还是很热的   已经忘掉了什么时候自己斟了一杯水        真是一本好看的书   因为它让我迷惑,让我恐惧   偶尔仿佛觉醒        我也将付我一生   在这迷惑,恐惧和觉醒的交替之中        刚刚扭头一看,水杯已经空了,冷了   好像它一直如此,在它自己的地方。        我不愿再去评价这生活   就让我生活吧
21:09:48   来自: flywings (Praying for you as always.) 悉达多的评论 &&   『你的心灵就是整个世界,然而真正的自我究竟在哪里?』      《悉达多》,说白了就是将人一生可能面对的孤寂困惑快乐悲伤甚至超脱全都压缩写进了一个人的故事。读他,就能读到你已经历过或尚未来到的人生的味道。      我想,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能对文章有些共鸣或者启示的。      比如孤独:世上无人如他一般孤独。他该归属何方?他该加入何人的生活?他该使用谁的语言?――而你,是不是也曾什么时刻,感到失落,无所适从,看似繁华喧嚣可片刻之后只剩下烛光的余烬,你感觉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消失,不知道意义之所在。你是否感受过这种孤独?      比如醒觉:某一天突然意识到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那就是自我。你有没有突然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谁,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希望过怎样的生活?      有些人或许在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人们都需要自己来领悟这一切。有些东西是无法传授的。在思考意义的那一刻,你或许会迷茫,你会发现自己之前所过的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似乎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正是那些过去的点滴,才让你今天能够顿悟,找到自己。      还有关于爱的一些,无论是对情人还是对长辈抑或子辈,都很真切。      最后,上升到终极的、也是我至今没有抵达的高度:对世界的爱。      此时的他,是那样纯净、安详、奔放、慈爱与圣洁,感受了世界的千千万万后,他说,感觉爱是世上最重要的。“研究这个世界,解释它或是鄙弃它,对于大思想家或许很重要,但我以为唯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我们不应彼此仇视,而应以爱、赞美和尊重来善待世界,善待我们自身以及一切生命。”      很像史铁生说的,“看透了这个世界,而后爱它”,但这种大爱,却是真的很难做到的。即使最初有信仰、梦想,但是在遭遇过那么多欺骗、被利用、冷漠、绝望之后,你还能不能站起来,重新找回勇气?      如果说之前这本书一直没有感动到我,那么这最后几页,却是深深触动了我。那个境界,我知道我还没有达到。有的时候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恰好地,在这时刻,这本书照亮了我,给了我一点点的信心。      我还要努力。   爱,应该会是我最后的归宿。
22:34:23   来自: 留白 (我在这里,不悲不喜。) 悉达多的评论 &&   不是看任何书都可以被称作阅读。   《悉达多》总共不超过160页,却是我历时最久读完的一部书。它的语言简洁洗练,要领悟却绝非易事。如果你想找本闲书打发光阴,《悉达多》一定不是好选择。它的深邃需要潜心领略。就像维酥德瓦对悉达多说的:“河水懂得一切。”从来,在禅的世界里,水总是能教会人们如何倾听,并以自己的重量走向低处,填满沟壑。世上很多看似清浅简单的东西,都是剥离了繁复的真理,需要你用心灵靠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浩民版西游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