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 2000 电影里高少校身边的外国人叫什么

鬼子与“我”
  《鬼子来了》是一部内涵异常丰富的电影。文青看了以后,装逼谈人性;粪青看了以后,反日冒傻气;我看了以后,吐槽本朝又一篇。脑残看了以后,禁止禁止再禁止——这大概就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连脑残的欣赏趣味都照顾到了。
  
   有人说,这片子反映了国人的愚昧,也反映了他们的善良云云。不过我倒是没看出片子里中国人善良在哪儿。什么是善良?舍己为人才是善良。电影里谁舍己为人了?一个个都是心怀鬼胎,打着小算盘;善待俘虏?那也只是因为“我”命难违,不敢虐待罢了。其实《鬼子来了》里的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琢磨的,无非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如何让自己置身事外,免于“负责”。
  
   “负责”在中国历来不是什么好词。《文子o上仁》:“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这里的“负责”,是“失职”的意思。《南史o褚彦回传》:“家无馀财,负责数十万。”可见“负责”又成了欠债的代名词。又是失职又是欠债,自然人人不愿“负责”。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在“打太极”方面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贤与不肖,人人无师自通,真正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神秘人“我”拿枪指着马大三,逼迫其收留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可谓本片第一个“不负责”——把本该自己处理的问题硬塞给别人;马大三接了这个烫手山芋,也不含糊,编了一套“要咱全村人的命”的瞎话,把整个挂甲台都拖下了水,这是第二个“不负责”——把自己的责任,分摊给群体。接下来,所有人都打了一圈太极:五舅姥爷净说些无关痛痒的屁话;二脖子和六旺只会起哄;八婶子不肯借白面,四表姐夫和一刀刘唱双簧,蒙了全村的人,还骗了一包豆子;只有七爷嚷嚷“我一手掐吧死俩,刨坑埋喽”的豪言壮语,但他却是个残废,被人目为疯子。最后登场的高少校,竟然让已经投降的日本人动手,斩杀了自己的同胞。借刀杀人,这是最后一个不负责。相形之下,倒是鬼子还实诚点,野野村每次出巡,总是要给村口的孩子一些糖果,少有失约;因为花屋的一个画押,酒冢又是送粮食,又是搞联欢,无论心里是多么不痛快,表面上至少是履行了责任。对责任和信用的态度,是中日文化大异其趣的地方。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专制,权利只是对统治者而言的,百姓只有承担责任的义务。正所谓“依着王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们千方百计逃避义务,不愿负责任,只是对专制暴政的消极反抗,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而日本文化虽然也带有强烈的专制色彩,但其本质上却是封建等级制的。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各守本分,身份固定,产业世袭,各阶层的权利和义务大都有限。占社会支配地位的武士阶层,保留了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好气任侠之风,重名誉,重然诺;日本带有世袭性质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需的信用体系。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两个国家,两个民族不同的命运。
  
   又有人说,这片子反映了日军残暴的本质,“世界上竟然存在这么一个不讲道理的民族”云云。我倒认为,也不光是日本人,历史上凡侵略者,嘴脸都不会好看。匈奴人、蒙古人、满洲人屠灭的人口,造成的破坏,说实话日本人还真瞠乎其后;更何况日本最终战败,而满蒙可是立国称帝,统治中国几百年之久。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看法,似乎都和“当年中国可打到黑海了啊”之类莫名其妙的自豪感联系在一起,一点不觉得有什么仇恨。这种矛盾心态,也是《鬼子来了》揭示的另一个问题:歧视与同化。
  
   关于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袁腾飞说得很妙:“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靠什么存在了五千年?不是因为我们很能打仗,我们历史上亡国的时候多了,但是谁灭了我们,谁就变成了我们。蒙古人灭了我们,它就变成我们;满清灭了我们,它就变成我们;如果是日本人灭了我们,那中国就57个民族,多一个日本族。今天日本列岛说汉语,我们的文化太了不起了。”虽为戏谑之语,但大致不差。满蒙初入中原,对汉人倍加歧视,人分四等,剃发易服,无非是出于征服者身份上的优越感。不过,由于文化上的落后,使他们对于中国文化,却是深深敬畏,尊孔读经,开科取士,原样照搬。久而久之,骑射全忘,变得比汉人还要汉化,这是正向同化。奇妙的是,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又远不止于此,还有一种更厉害的反向同化,即落后同化先进。用鲁迅的话说:“每一新思想,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片。”中国人总是习惯用自己那一套陈腐逻辑来解释新事物,使之迅速庸俗化,最终使之变为自身传统观念的“新说法”,从而扼杀任何新生事物。比如把民主解释为“为民做主”,把“自由”和“散漫”等同起来。这种化神奇为腐朽的能力,从《鬼子来了》中的一段滑稽唱词可见一斑:“皇军来到咱家乡地 共建大东亚共荣圈 皇军来了救苦救难 咱应该大开门户如迎亲人一般~ 八百年前咱是一家 使的一样方块字 咸菜酱汤一个味儿 有道是:打是喜欢骂是爱~“八格牙路”我不见怪 往后哇,“咪西咪西”皇~军~他给~~”按理说,嫁接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日本,在文明层次上已经高于中国文化,然而本质上却是排他的,等级森严的。他们注定无法同化中国人。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气和生活化的文明,注重感情的调剂。拉关系,攀交情,乃是中国人的拿手本领。无论什么样的敌人,在中国人的腐蚀拉拢下,也就和光同尘,认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慢慢地“咸菜酱汤”一个味了。片中花屋小三郎从满口支那猪到一遍一遍“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的转变,中国毛驴突然趴在日本马背上的隐喻,难道不是这种反向同化的反映?可惜日本人终究是日本人,还没有成为中国第57个民族的荣幸,他们对于中国人,在歧视的背后,始终怀有深深的戒惧。联欢会上,愚民六旺把手搭在酒冢的肩上,道出了这种微妙的情绪:“哎呀,看把你给吓的,别怕别怕。 一会你见着人就塌实了…… 那可不,你啪啪的放枪,你嗷嗷的骂人,不是怕是啥?”这番话过后,日本人突然暴起,开始血腥屠杀。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仅仅因为身份认同的问题,是不至于引发屠杀的,关键就是这种“怕”在起作用。酒冢对于征服者身份的不断强调,使本来已经很飘飘然,接近于反向同化的花屋和野野村骤然省悟。对于同化,对于变成自己所歧视的支那猪,变成“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的深深的恐惧,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拔刀相向,杀死前一分钟还在与自己称兄道弟的中国人。屠村结局的实质,并不是单纯展现日军的残暴和不可轻信,反而是表现了日本人在中国文化面前的无力感——他们既不能同化中国人,又不愿被中国人同化,除了屠杀,别无选择。而屠杀只能激起反抗……这一切,不正说明了侵华的彻底失败吗?
   《鬼子来了》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就是那个神秘的“我”究竟是谁?这是《鬼子来了》最核心的寓意所在。
  
   在影片开头,“我”似乎具有至高的力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抓住日本人,也可以就凭一把枪,几句话,把一群中国人摆布的服服帖帖,惟命是从。同时,“我”也惯于撂挑子,不讲信用,把本该由“我”处置的日本人和翻译官,硬塞给无关的人;说好年三十来拿人,却杳无音讯,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别人去顶缸。在片尾国军高少校的慷慨陈词中,有这么几句话,堪称全片首尾呼应的点睛之笔:“ 我高某人的双亲,就死于日军的狂轰滥炸之下;我这个左腿,也是与日军最后一战被打碎的;谁最有权利杀死这些当过日本军的人?谁最有理由报仇雪恨?是我高某人;而谁也最不能这么做? 也是我高某人。”这段话,堪称全片“我”出现最多的场景,尤其是最后两句,不正是对“我”的最好描述么?“我”可以是五队长,可以是高少校,也可以是“他老人家”;“我”可以宣布绝对不抵抗,把整片国土拱手让人;“我”可以三分抗战,七分应付,游而不击,玩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把戏;“我”自然也可以大摇大摆下山摘桃子,以德报怨,不要赔款,如果需要感谢的话,“我”倒想感谢日本军阀……一句话,“我”“最有权利”。正是“我”,逼迫无辜的马大三窝藏了花屋;也正是“我”,让日本人要了全村人的命。鬼子来了,皆因“我”而起;马大三死了,是“我”假手日本人砍了他的头。“我”才是整个悲剧的制片和导演。鬼子虽然来了,他们终究是打酱油的,总有一天要夹着尾巴滚蛋;然而“我”来了,就不走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民好啊!几千万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我”是谁,马大三说:“知不道”,挂甲台的一帮愚夫愚妇“知不道”,日本人也“知不道”,你问我,我更“知不道”。所谓“知不道”,也就是“不知道”,根据鲁迅的说法:“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那么,“我”到底是谁?
  
   知不道!
  
  很精彩的评论!!
  写的真不错,一下子把我的思路也打开了。。
  竟然看完了!
  “负责”这个角度很新颖,很受启发~
  姜文真的是鬼才,这部片子蕴含的信息太深刻,在国内被禁看来是很正常的,不禁才奇怪。
  掩饰不了姜文的才华
  真心很不错,大量的典故,名人名句与其他的云云
  写得很不错,很有说服性
  呵呵 ,我到底是谁
  好深刻的影评!
  不错的影评
  佩服佩服!
  这个写的真不错
  最后一段,太棒了!!!
  两个不同文化相接触,一定是高等文化同化低等文化。何谓高等何谓低等?政治书讲的好,先进文化永远和先进生产力同在。我们能同化满清,因为满清还在入关前锅碗瓢盆都造不出来,还靠天吃饭游牧民族呢,除了大明他也没见过啥先进文化,入关后看到花花世界朗朗乾坤不被同化都不可能。可我们没办法同化元朝蒙古人,因为他们到过中东,甚至打到过欧洲,见过先进文化,自然对中原文明不感兴趣。而我们今天正在被西方,基督教文化同化,喝可乐过圣诞,看美国大片,读英文教材,送子女去欧美留学,就是因为西方文明先进生产力强,所以他高级。中国没有啥逆向同化,不过是难以抛弃自身天朝上邦,万国来朝的旧观念罢了。总觉得是自己最好,自己最强,自己最先进,潜意识里对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体制还是抵触的,还保有着“我天朝万物皆强于外夷,独火器万不能及&的思想,总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先进的很,只是技术不如国外,制度上也不需要学习西方.而事实是从两次工业革命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皆落后于世界,经济技术一落后,你的文化就不是先进文化而是落后文明了。而最重要的是你不改变制度和文化传统,你就没有可能在经济和技术上追上西方列强。鬼子能强大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学西方学的彻底,当他发现从唐朝继承下来的文明不管用的时候果断抛弃,彻底学习西方,大到政治体制引入内阁制,小到弃和服盛平改穿西服领带。鬼子上次侵略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还是有一根筋的武士道精神残留,套用电影里面的描写,你给糖吃,中国人自然就眯细眯细太君的干活了,你给粮食,全村人就出来和你联谊狂欢了,你非要上武士刀,结果就是屁民也会跟你玩命,而且不死磕到底绝不罢休。你换美国人侵略,估计中国早就全民讲英语了
  我操!!!太牛逼了!!!尤其最后一段,看得我叫一个热血沸腾的,直接找回了看电影的感觉——不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更高一个层次的升华!——因为看电影我的感悟震撼都是零碎的,看楼主你这个影评,就好像一边感受着电影的冲击与震撼,一边体会着醍醐灌顶的热血沸腾!一个字:爽!
  很赞的评论,受益颇多
  还有关于最后的屠村原因,有人说是花屋小三郎的话,搂主说是鬼子的无力感。但是所有理由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日本当时已经投降了,天皇的止战声名已经下达到了所有部队。要知道中国抗日打了15年,再往前算从甲午战争开始到45年日本投降,中国从未将日本这个敌人赶出自己的领土,反而在全面抗战的8年丢失了大半江山,直到战争后期鬼子将主力调到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都没有主力师团,我们都没能赶走他们。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从未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驻华占领军更是这种思维。但是天皇的命令不可违背,你让一群死脑筋的日本军人向一群从来没有战胜过他们的人,而且是他们眼中的劣等民族投降,在他们眼里这是不可原谅的耻辱。至今很多日本人还认为二战中他们是输给了美国,而决不承认输给了国力远低他们一等的中国。所以止战声名后,日军的屠杀和自杀是这群死脑筋的再正常不过的选择了。。。。。
  感谢补充。既然投降了,日本就是战败国,挂甲台的村民就成了战胜国的代表。“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成真了。所以日军屠村了,这恐怕也是无力感的表现之一吧,最后的疯狂。
  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看了这篇评论,想去看看鬼子来了~~
  不同意这句,舍己为人才是善良
  这样的话大多数人都善良不起
  中国文化的劣根性、中国封建思想的腐朽性到现在都是我们社会引以为豪的通行证!
  儒家思想一日不除,民主一日不立!
  好牛比
  好文!!
  和稀泥与打太极。
  看到楼主引用袁腾飞,直接拉到底
  谈人性就是装逼了?
  写的很详细很深刻!
  中国与日本,一个天秤,一个天蝎。很微妙的关系
  脑子有问题。
  你好,文青
  请问在哪能看到? 求之 谢之....
  你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我认为 影片模糊“我”的存在 正是为了要转移观众的注意力 即重点不在我是谁 而是故事本身 不过有一点我是认同LZ的 那些说影片证明国人淳朴善良的话 都是屁话
  评论很到位!
  中国人总是习惯用自己那一套陈腐逻辑来解释新事物,使之迅速庸俗化,最终使之变为自身传统观念的“新说法”,从而扼杀任何新生事物。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看了此篇影评 真有一种再看一遍的想法
  写得很棒的影评。收益了。
  佩服佩服,本文两大看点,中华民族的本质,以及对某组织的讽刺
  写的很棒
  每一新思想,新学术,新名词,传入中国,便如落在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片。
  也许这才是中国人的标志,中国特色
  “我”最牛逼,我代表你们,我领导你们,我为你们服务。
  说的很好
  至今看到的最牛逼的鬼子来了的影评!是不是有点过誉了啊,总之看得很爽~
  fuck you hehe
  对“我”和对两种文化的解释很合我的意。剧中的“我”实意味深长,要用文字表达出所有意境恐怕很难,当然也不只某些人联想到的那个“我”;两种文化相近之处太多,但迥异之处也甚大,注定了冲突要多于融合。
  豆瓣上的影评确实很不错
  很喜欢前一段的影评,深有同感,但是少见评论有提出村民心理。我看到的是村民在自身利益与胆怯的驱使下做出相应承接的言行,然而很不明白一些影评要将村民放置在善良的形容下说明东郭先生的道理。使用一切方法避祸和牟利都是出于本能,这种本能和胆小怕事的亲眷关系应该比善良要近似很多吧。
  还没看过,已是如雷贯耳。
  Lz大才
  看了你的评论才能把电影再理解通透。
  鬼子虽然来了,他们终究是打酱油的,总有一天要夹着尾巴滚蛋;然而“我”来了,就不走了。
  
  ------
  只有成为我 才能看清世界的色彩
  知不道!这篇才是最靠谱的影评!
  文采斐然~
  写得很精彩!
  这篇有逻辑有理性,赞
  “我”是最不负责任的
  很喜欢这篇影评的观点 文笔各方面都很精彩
  你没看出善良吗?因为鬼子要自杀,马大三恶狠狠地说:“别怪我出狠招!”结果却是用棉被把别人捆得结结实实,自己冻了一夜.....
            
  马大三自愿对鬼子好,老家伙看他们像孩子,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完全可以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他们能如此对待鬼子俘虏,一定是善良在起作用,因为他们自身善良,所以愿意相信别人也是如此,他们感激鬼子的送礼,在联欢会真诚地和鬼子打成一片,完全没有防备,不是善良的人绝对做不到!这也和鬼子翻脸不认人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
    
  把这一切简单地理解为怕担责任是不全面的,你也不能定义一个彻底的善良,然后说他们并不相符,善良在村民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呵呵,鬼子要是自杀,“我”来了马大三该怎么交代?所以有自己受冻一节,两害相权取其轻也,算不上什么善良。
  
  马大三若是自愿对鬼子好,那么也不会有请一刀刘杀人这回事了。村民与鬼子打成一片,那纯粹是因为愚昧,受了点小恩小惠,就认为中国人之间常有的拉关系,“礼尚往来”那一套对鬼子也有用了。
  
  善良,其实就是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心甘情愿地付出而不求回报。无论是马大三还是村民,无一符合这一标准。他们只是还不太坏,算不上善良。
  楼主,我认为你的理解有点片面。
        
  并非善良的人就不会做坏事,你定义一个彻底的善良,是没有人符合的。马大三怕事情暴露后遭殃,出于自保杀鬼子也是情理之中,鬼子不可能永远藏起来。难道马大三只能选择牺牲自己?善良的人就不应该有求生欲望?
        
  影片有一个很明显的叙事逻辑,鬼子是因为村民的善良对待,人性中潜藏的另一面才逐渐显现出来,他们是真心诚意地感激村民!这才有了后来和好送粮的故事。假如村民不是这么善良,鬼子也不会有后来的转变。
  把鬼子当俘虏,村民知道暴露即死,善待或虐待不会有区别,如果是怕“我”,那只要鬼子不死就行。他们对待鬼子是出于真诚的善良,这个无可争议。
        
  鬼子来了用一种很人性化、很全面的思维来看待战争中的各种人物,楼主也应当用这种思维来看待村民的善良。
  为了自保,关键就是这句话。马大三和村民都是为了自保,也就是出发点都是自私的,所以会有打太极,推卸责任,企图借刀杀人的行为。这么说,他们对待鬼子的态度,其实也是以自保为基础的,没有任何道德感化的意思,我认为这和善完全不沾边。行善做好事,必须是以自愿为前提的,任何强迫的因素导致的所谓“优待”,都是伪善的。
  
  花屋态度的转变,和村民的所谓善良没有什么关系,反而是村民对他低声下气的时候,他的态度十分恶劣;影片对花屋的转变表现非常夸张,他是被一刀刘吓尿了,才突然变得十分驯顺。我想影片是为了借此讥讽军国主义色厉内荏的真面目吧。
  
  至于把鬼子当俘虏,善待或虐待不会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区别,那么马大三和村民也不会有什么争论了,也不会去请一刀刘搞杀人的把戏了。他们其实只是迫于“我”和日本人的淫威,不敢虐待罢了。影片借此把中国人愚昧怯懦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但这和善没有关系。
  
  至于说我从《鬼子来了》中学到了什么,大概有以下几点:
  1、善待花屋,他态度恶劣;一刀刘在他脖子上一划拉,立马吓尿,这是其一;
  2、与鬼子搞联欢,变成大屠杀;马大三拿起斧头,鬼子反而被杀,这是其二;
  3、高少校还算和气地叫野野村让开,他夹缠不清了好一会儿,后面两美国佬SOB了一通,他马上毕恭毕敬让路,这是其三;
  4、马大三拿起斧头,马上被高少校假手日军杀掉,这是其四。
  
  1.马大三和其他村民的争论,究竟是善待或虐待鬼子,还是如何处置鬼子让谁担责任?你认为善待鬼子是怕日后被报复,你再仔细想想这种可能存在吗。
  他们相互推诿就是怕事情败露后惹祸上身,你觉得他们善待鬼子是为了减轻罪责吗?如果是,那已经对他们这么好了,为何后来要杀鬼子来逃脱罪责?因为他们知道事情败露必死无疑,之后的转变是因为花屋主动和好,是另一回事,至少在当时,绝没有人想通过善待来自保。所以善待是完全出于内心的善良。
  
  2.花屋的转变不是因为被善待,而是被吓的,这个我不想说,你再想想吧,究竟哪种情况合理。
  
  有些东西我觉得已经简化为1+1这样的简单道理了,你非要得出不等于2的结论我也没办法,如果你说的有道理,我说的不对,我应该欣赏接受。
  1.马大三和其他村民的争论,究竟是善待或虐待鬼子,还是如何处置鬼子让谁担责任?你认为善待鬼子是怕日后被报复,你再仔细想想这种可能存在吗。
  +++++++++++++++++++++
  呵呵,看来你说到点子上了。如何处置鬼子谁担责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只要我不担责任,那么即使弄死鬼子,也与我无关。这才是村民们内心所想。这与善有关系吗?分明是冷漠与麻木的一大表露嘛。马大三“善待”鬼子,一来是不敢得罪日本人,二来是生怕虐待或弄死以后被发觉遭到报复,三来是背黑锅推脱不了责任,不得已而为之。我看与善良不沾边。马大三要是善良,应该主动感化鬼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影片中并没有表现此类政治思想工作,村民们就更别提了,谁都想杀掉鬼子,可是一个都不敢动手,这是善吗?这叫胆小怕事。
  
  2.花屋的转变不是因为被善待,而是被吓的,这个我不想说,你再想想吧,究竟哪种情况合理。
  +++++++++++++++++++++++++++++++++++++++++
  至于花屋的转变,影片用两个夸张的情节交代了:一是被一刀刘吓尿变得“善良”,二是被酒冢激将,恢复“邪恶”;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还是罗斯福那句话:“不能希望通过抚摸把老虎变成小猫。”
  
  有些东西我觉得已经简化为1+1这样的简单道理了,你非要得出不等于2的结论我也没办法,如果你说的有道理,我说的不对,我应该欣赏接受。
  ++++++++++++++++++++++++++++++++++++++
  首先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化成1+1这样简单的道理有难度,其次,道理简单了也不一定就对,尤其是把中国人看成“善”,把日本人看成“恶”,或者认为中国人的“善”可以把日本人也变成“善”,这就叫一厢情愿,就像八婶子说的:“我脚正不怕鞋歪,到哪儿他都得高看我一眼。”影片所讥讽的,也正是中国人的这种“一厢情愿”。
  既然因为害怕报复而善待,那么善待之后目的就达到了,为何后来又要因为害怕报复而杀鬼子,善良和善待之间有没有关系?你没有把这个逻辑关系说清楚,你说是因为不敢日本人,抓都抓了,关都关了,审都审了,善待或不善待都是死,村民不明白这一点吗?
  
    
  你还是不全面,你还是把善良理解为彻底的善良,不允许一个人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性格特质,不允许一个善良的人同时还有对鬼子的麻木,还有胆小、推诿,还有杀之求生的念头,这种思维之下得出那样的结论也很正常。请你看看周围善良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些缺点有些是不是与善良关系不大。
  
  还有花屋的转变是不是和善良的对待有关,你坚持认为是被吓的,也没关系。
    
  有些事情经过分析以后,会得出相应的逻辑结论。我打败你并不会让我幸福感增加,讨论一下而已,你可以继续认同你的观点。
  既然因为害怕报复而善待,那么善待之后目的就达到了,为何后来又要因为害怕报复而杀鬼子,善良和善待之间有没有关系?你没有把这个逻辑关系说清楚,你说是因为不敢日本人,抓都抓了,关都关了,审都审了,善待或不善待都是死,村民不明白这一点吗?
  +++++++++++++++++++++++++++++++
  其实,村民与鬼子的关系发展曲线在影片中表现得非常清楚:
  1、马大三迫于“我”的威慑,不得不收留鬼子,不得不“善待”,这是为了交差;
  2、“我”没有来拿人,鬼子成了累赘,成了定时炸弹,他跑回去很有可能使日军相信村里人是游击队,这时村里人想到的是杀;村民认为如果“我”在的话,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卸到“我”身上,从而撇清关系;但“我”是谁,村民没一个知道的,在日本人面前也讲不清楚,这就是为什么所谓“善待”以后怕“报复”的动机,很难理解吗?
  
  你还是不全面,你还是把善良理解为彻底的善良,不允许一个人除了善良还有其他性格特质,不允许一个善良的人同时还有对鬼子的麻木,还有胆小、推诿,还有杀之求生的念头,这种思维之下得出那样的结论也很正常。请你看看周围善良的人是不是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这些缺点有些是不是与善良关系不大。
  +++++++++++++++++++++++++++++++++++
  当然,人无完人。但是“善良”不是一个人,而是人品质的一个方面,从这点上来讲,它也只能是纯粹的。一个人可能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但他善的一面之所以善,无非取决于动机的“善”和手段的“善”;譬如一个杀人犯也可以有善,他出于怜悯扔给叫花子一块钱的时候,他就是善的,因为这是不能掺杂功利目的的,要不然就成了交易。在影片中,村民在对待鬼子的态度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善的痕迹,他们并不可怜鬼子,也没有站在某种正义和道德立场对鬼子进行感化。他们的动机第一是为了避祸,第二是为了通过拉关系沾点小便宜,如果出于消灾免祸被迫给点好吃的,请客拉关系都能称作“善”,那中国最“善”的人恐怕就是赖昌星了。
  
  还有花屋的转变是不是和善良的对待有关,你坚持认为是被吓的,也没关系。
  +++++++++++++++++++++++++++++++++++++++
  花屋态度的转变在影片中交代得很清楚,村民对他好时,他的态度非常恶劣,而且一心求死;当“我”没来拿人,花屋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他开始想逃出去,不再一心求死了,这时村民的态度也转变了,想到的是杀;一刀刘演了那场戏以后,花屋彻底尿了。这一系列转变,是揭了鬼子的画皮,反映了他们面临死亡威胁时也会胆怯,也会投降的虚弱本质,与感化没有什么联系,村民除了给点好吃的套话以外,也没有试图感化他。感化他们的是刀,是死亡。
  
  后来花屋在联欢会的时候突然又变回去了,这也是本片对中国式人情调剂和假客气的辛辣讽刺。花屋的转变很简单,因为他根本没变,只要消除了死亡威胁,刀把子又转到他手上去了以后,他马上就会露出本来面目。所以我说罗斯福那句话讲得好“不能希望通过抚摸把老虎变成小猫。”
  唉~
  如果是关鬼子的事败露被发现,推到“我”身上,村民也是帮凶,难道他们认为因为善待所以可以免祸?全剧至花屋主动求和前,村民一丁点都没想过因为善待鬼子,所以事情败露也可以减轻罪责,否则你找出证据来。
  
  再说“我”抓来了鬼子,既不可能也确实没有要求村民善待,而你几次都说是处于怕“我”才善待,不知道从哪里得来。他们可以善待,也可以不善待,只要鬼子不死就行,他们在多种选择之间,本能性地选择了善。
  
  还有一个事实,花屋是真心诚意地感谢村民,感谢他们大半年来对自己善待,这个电影说得很清楚了,回去后被集体重塑了从前的自我,那是另一回事,至少在当时,花屋的心很纯净。
  
  其他的我不想说了。
  谢谢
  
  屠村结局的实质,并不是单纯展现日军的残暴和不可轻信,反而是表现了日本人在中国文化面前的无力感——他们既不能同化中国人,又不愿被中国人同化,除了屠杀,别无选择。而屠杀只能激起反抗……这一切,不正说明了侵华的彻底失败吗?
  这个角度很绝,很不错
  最后一段矛头太盛有失偏颇啊
同意楼主的“责任”看法。
  
我认为更可悲的是片中村民的愚昧。不怕自己落后,就怕自己不知道自己落后。
  
  
年,民国的十年建设做了许多事情,在提升国民素质的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只是时间太短了,好在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
  
  
我们一直都在说九一八后蒋不抵抗,可是如果站在蒋的角度想,从关于东北的角度说:1925年,郭松龄兵谏;1926,孙中山逝世;1927年,北伐;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1929年,张学良跟苏联干了一仗;1930年,中原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让蒋介石怎么打?如果毛主席当时站在蒋的位置上,硬碰硬也未必是日本人的对手,如果1931年就正式动手,说不定中国就真的亡了。假以时日,我想蒋介石定会收复东北的。
  
  
跑题了,十年建设,在教育上做的时间不够长,还是不够多。幸运的是现在这种情况得到了改观。我想如果我们吸取教训,历史的悲剧不会重来。
  我倒认为不光是教育的问题,这和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奴性思维有关。片子里的村民虽然愚昧,但马大三最终还是反抗了的。像当年汪精卫这样的高级官员,俊雅倜傥之士,也对日本人主动投怀送抱,无非一是认为抗战必亡,二是抱着机会主义的态度谋私利,比村民的表现还差些。
就是不清楚姜文当时拍电影的时候想了这么多吗?
  
其实感觉现在说这些无关痛痒的话,也不是特别有意义。
  
  楼主的分析很精辟,尤其是最后那几段大亮了;
  也基本同意楼上的说法,觉得很多影评人都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
  “我”明显是那个被日军抓了的人,应该是个土匪之类的
  自命清高了
  比页面里第一篇写得好多了
  博主最后一段是在说国民政府?
  是啊,写的非常好。比那个200多评论的文章要好
  试图总结一下楼主说的几个问题:
  1 谈片中鬼子和村民在“责任”上的问题。
  2 谈中国文化的同化性
  3 谈“我”所代表的东西
  
  我也认为LZ对善良的理解太片面了点
  写的精彩!
  “我”自然也可以大摇大摆下山摘桃子,以德报怨,不要赔款....小心查水表~
  同感!
   20:03:00 怪咖研究院院长 (欢迎阴谋家,二脚书柜请回避)
    “我”明显是那个被日军抓了的人,应该是个土匪之类的
  
  -----------------------------------------------
   一语中的!确实是土匪!
  说的很不错 视野非常开阔
对天朝的这些现象也分析的不错
  大三为什么会愤怒?村民们之间并不是无所谓的吧,也许他们的情感也是真挚的
  同化的分析很喜欢
  呵呵,然也。强盛时代的风貌,就是人人意气风发,不仅能够负责,而且敢于负责,能以天下为己任,这个气魄了不得。盛唐时的中国,工业时代的英国,以及现代的美国,都洋溢着这股气息,令人神往。强盛并不代表完美,它只是能够提供机会,鼓励人们发挥潜能,开拓进取而已。
  
  人人负责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社会。我想文化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这种文化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体制,一个内向的,专制的体制,天然倾向于压抑人的主动性,消磨人的意气,以便培养无独立人格的奴才;而一个民主自由的,尊重人权的体制,则正好相反。法律,主要是宪法,其实也只是这个体制的反映而已。比如本朝太祖也亲笔制定过所谓宪法,但在这种极权主义体制下宪法所起的积极作用,恐怕也接近于负数了。
楼主大才!一针见血!顶!此文以小见大。一个国家的盛(盛唐),是否可以理解为所有人或大部分人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这负起责任的原因可能是良心,也可能是制度的威慑)?而一个国家的败(晚清),是否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推诿责任、避劳就逸是人所共有的天性,而文化有时候也只是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那么什么才是让每个人负起责任的利器?我想,文化不具有这样的功能,而法律和制度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还有这个“我”到底是谁?我想与其说他是某一个具体的人,倒不如说他是一个群体,代表中国人的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片中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看做“我”的一个投影,马大三如此,七舅老爷如此,高少校何尝不是如此?这个“我”也带出了本片的主题:以往的抗日片是将愤怒的矛头对向日本人,而本片是将解剖的手术刀对向自己。
   而如果说这个“我”代表了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花屋小三郎的“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也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花屋不是“我”的儿,楼主你和跟帖的我才是马大三、七舅老爷、高少校的孙儿、的儿(马大三、挂甲台的愚夫愚以至刘一刀和说书人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你我的爷爷奶奶),这个“我”在21世纪的载体是千千万万个发帖子的你和跟帖子的我!马大三和村民们选择的是逃避责任,楼主你和跟帖的我在这环境中的选择应该也没有什么区别吧,因为你我都是这个“我”的载体,你我的行为都受这个“我”的影响,“我”就是我!!那么,在这个十四亿“我”组成的这片土地上,什么样的文化才是让“我”负起责任的文化?什么样的制度和体制才是让“我”负起责任的制度?什么样的规则和体制才能让“我”们的母亲强大,以不致再受侵略者铁蹄的蹂躏?
   衷心喜欢“鬼子来了”,衷心顶楼主写出这么好的文章。
  看到有些人的评论,心痛,什么叫儒家思想一日不除,民主一日没有,盲目地行走,忘掉过去的根,恐怕只能永远漂流了。鬼子来了是很好的片子。
  前面的解读写的还算凑合,自成一说。最后一段只怕是过度解读吧。你在影射什么呢?你的意思是领导反抗的人是魔鬼?别否认,你就是这个意思。那没有人领导就是好的了吧?换句话说,有人侵略,可以靠我们的鸡,我们的女人去同化他嘛。如果有屠杀,可以零星的反抗一下,没有屠杀的地方继续靠鸡和女人来同化。对吧,你这个“和平主义者”?不想骂人,但是你们这种无知的东西太多了,楼下那么多崇拜你的就是明证,在奶粉和女人怀里养大的孩子都是这个样子。虽然不能从法律上制裁你们这样的,但对你们口诛笔伐没问题吧?言论自由嘛。你要是敢给我贴个五毛的标签,你就是伪自由。凭什么许你胡说八道,不许别人踢你两脚!
  入木三分啊.看豆辨影评比看语文书长见识多了
  你在影射什么呢?你的意思是领导反抗的人是魔鬼?别否认,你就是这个意思。
  +++++++++++++++++++++++++++++++++++++++++++++
  鲁迅说得好:”把沦为异族奴隶之苦告诉国人,是很必要的,但是切莫使人得出结论:那么,我们倒不如做自己人的奴隶罢。“,这就是我的意思。
  楼主内的一手好涵啊,分析到位!
  楼主太厉害了!真心佩服
  楼主的大智,实在令人佩服。以后,我要多看您的影评,提高自我修养!
喜剧 / 剧情 / 战争
姜文 / 香川照之 / 袁丁 / 姜鸿波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子来了 2000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