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 超人《超人》分析问题小说优缺点

想念冰心 的 语言特点_百度知道
想念冰心 的 语言特点
这些晶莹清丽、《晚晴集》、《拾穗小札》。原籍福建长乐、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散文集《关于女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生于福州、《冬儿姑娘》等、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原名谢婉莹,被人称为“春水体”。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此后,显示出婉约典雅,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1926年,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樱花赞》,展示出多彩的生活、《三寄小读者》等、当代女作家,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同时,曾任东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凝炼流畅的特点、《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再寄小读者》,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轻柔隽逸的小诗,以及《冰心全集》,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1946年赴日本。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着有散文《南归》、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小说《分》,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轻灵隽丽。1951年回国、《冰心文集》、《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笔名冰心女士:现,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着译选集》等,男士等。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冰心简介
其他类似问题
语言特点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冰心的小说《超人》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人_百度知道
冰心的小说《超人》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人
本来没有关系。(题目与本文,并且她也无须告诉。作者对于“超人”这个词,而且要被作者暗笑了如果有不哭的啊,那样不是超人,实在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超人,那就不仅是武断,不过许多的人;所以若有人说何彬就是作者意中的超人的表现,说这样才是超人,不过我们要知道作者在这篇作品里面,我才顺便说及,但这是作者的自由,我却至今还是不懂,每每把它们误解了,或许有特别的见解,他不是‘超人’”
其他类似问题
冰心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超人》中的何彬是个冷冰冰的青年,拒绝爱与怜悯而想做超人。后来听了深夜病孩的呻吟,三夜不眠,想起许多往事,梦见了他幼时院中的花,天上的繁星,甚至梦见慈祥抚爱他的母亲,但他还想保持他超人的严冷,赏给病孩十几元医药费,免得又以呻吟扰乱他的心曲。孩子病愈之后,非常感谢他,送了他一篮花,写了一封真挚动人的信。于是多年未动情感的何彬,也“泪痕满面”了,他答复了禄儿——病孩的名字——一封信,如何忏悔过去的罪恶,如何觉悟到“世界上的人都是互相牵连的,不是互相遗弃的”,而更向他的新人生观努力前进。
不知最佳答案在说些什么,超人并非指主人公,而是主人公所信奉的尼采的超人哲学–憎世哲学,其实以超人为标题,实质显出了反超人的主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冰心的早期小说
关于冰心的早期小说
  1919年19岁的女学生谢婉莹(冰心)靠《两个家庭》和《斯人独憔悴》等作品,开始了她的作家生涯。这是冰心的长达80年的著作生涯的第一步。冰心的作品在当时刚开始实践写白话文的文学界受到热烈的欢迎,同时因为她的作品的主题很符合当时时代的要求,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冰心跟上这时代的潮流,从1919年到1922年,仅仅四年的时间内竟发表了三十二篇小说。冰心这时期的作品还有散文和诗,但是从数量、成就来看,她的早期作品的中心还是小说。
  首先看看冰心如何陈述自己的早期小说。
  日,冰心在《青年界》第二卷第三号上发表了《我的文学生活》一文,文中写道,她开始写作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被刊载在北京《晨报》上。这篇小说中她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当时她的表兄在北京《晨报》当编辑,在这位表兄的鼓励下,冰心继续写作。
   “我一口气又做了下去,那时几乎每星期有出品,而且多半是问题小说,如《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之类。(中略)眼前的问题做完了,搜索枯肠的时候,一切回忆中的事物,都活跃了起来。快乐的童年,大海,荷枪的兵士,供给了我许多的单调的材料。回忆中又渗入了一知半解,肤浅零碎的哲理。第二期――一九二零至一九二一――作品,小说便是《国旗》,《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等。(中略)那年,文学研究会的同人,主持《小说月报》。我的稿子,也常在那上面发表。那时的作品,仍是小说居多,如《笑》,《超人》,《寂寞》等,思想和从前差不了多少。在字句上,我自己似乎觉得,比从前凝炼一些。”1从这篇文章来看,冰心认为自己的第一期作品是以社会问题为题材的所谓“问题小说”,第二期是回忆中的事物和哲理合在一起构成的作品,另外还有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比从前凝炼”的作品。
  可是我看冰心在1920年以后发表的小说中,仍然有很多带有“问题小说”痕迹的作品。比如《小家庭制度之下的牺牲》、《是谁断送了你》等等。我甚至认为,冰心用以举例当做第二期的代表作品的《国旗》、《鱼儿》、《一个不重要的兵丁》,及冰心早期的“凝炼”的代表作《超人》也可以算是“问题小说”。
  这样看来,冰心在《我的文学生活》中提到的分期似有欠妥之处。本文将对冰心早期小说试做分析和补充。
  一、1919年的小说
  冰心在1919年创作的小说共有五篇2,全都是“问题小说”。
  冰心的处女小说《两个家庭》描写了两个完全相反的家庭妇女及其家庭,诉说“家庭的幸福和苦痛,与男子建设事业能力的影响很大”,说明治理家庭的女性受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篇《斯人独憔悴》和第三篇《秋雨秋风愁煞人》描写被有封建思想的大人压制的青年的悲剧。第四篇《去国》描写从美国留学回国的优秀青年,因没有地方发挥自己的才能而失望地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当时社会的状况。第五篇《庄鸿的姊姊》描写了一个志向很高的少女,因经济和性别问题而不能上学,从而失去希望,直至去世这样的悲剧。
  这五篇中描写的悲剧性的问题,可能都取材于冰心自己的所见所闻,使读者很明确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及其代表性问题。每篇小说都有较完整的情节,其对白话文的使用从当时的社会水平来看也很不错。但是我看完后总感到有些不够完美,就是我认为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尤其是体现作家主张的“作家的化身”3――的行为及其处理问题的态度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例如,在《斯人独憔悴》中,颖贞――她就是在这篇中的“作家的化身”――虽然支持弟弟们的爱国行动,却又说:   
   “其实我在学校里也办了不少的事。不过在父亲面前,总是附和他的意见,父亲便拿我当做好人,因此也不拦阻我去上学。”
   “看他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肯应许,恐怕启学生干政之渐。(中略)我劝你们秋季上学以后,还是做一点切实的事情……” 
   弟弟们竟也同意颖贞的意见。从这里可以看出冰心尽可能迎合父辈的意见,避免与他们发生争执,表演“好孩子”的角色。
   我认为在创作揭露旧社会弊端的小说时,冰心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大概她优越的成长环境不适宜对社会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因为不是自己所直接面对的问题,所以常常采取旁观者的立场或中立的立场,而很难作为自身的问题来写,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二、1920年以后
  1.与《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有关的“问题小说”
  到了1920年,冰心的小说发生了一些变化。
  1月份发表了《一篇小说的结局》和《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这两篇显然跟散文《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发表于日)有关系。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冰心在1919年北京《晨报》上发表的小说4,触动了一部分读者,他们觉得冰心的作品过于悲观。冰心的老同学在给她的信中写道:“从《晨报》上读尊著小说数篇,极好,但何苦多作悲观语,令人读之,觉满纸秋声也。”冰心的父母也持相同的意见。于是冰心写了《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来反驳这种意见,阐明了自己写文章的目的。冰心写道:
   “我做小说的目的,是要想感化社会,所以极力描写那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好叫人看了有所警觉,方能想去改良,若不说得沉痛悲惨,就难引起阅者的注意,若不能引起阅者的注意,就难激动他们去改良。”
  一位读者看完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后,评论道:“对旧家庭的不良现状感到很痛恨,但是只晓得痛恨是没有益处的,总要大家努力去改良才好。”冰心引用这位读者的评论,写道:“这‘痛恨’和‘努力改良’,便是我做小说所要得的结果了。这样便是借着‘消极的文字’,去做那‘积极的事业’了。”
  但是冰心同时又写道:
  宇宙之内,却不能够只有‘秋肃’,没有‘春温’,我的文字上,既然都是‘苦雨凄风’,也应当有个‘柳明花笑’。不日我想作一篇乐观的小说,省得我的父母和朋友,都虑我的精神渐渐趋到消极方面去。”
  在这句话的影响之下,冰心试着想做一篇乐观的小说,但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一篇小说的结局》中,冰心描写了一个女作家――“作家的化身”――想做“一篇很快乐的小说”,却写出了一个悲惨的结局的过程。冰心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社会既然这么黑暗,我怎么会写出来乐观的小说呢”的感受,同时又表现了战争的悲惨性。虽然这篇小说也是跟1919年冰心所写的小说一样,为了感化社会而描写社会的黑暗,但是我认为这篇跟冰心的1919年的小说有所不同。那就是这篇里第一次表现了冰心要写乐观小说的意志。虽然这初次尝试失败了,但是她亲自感受到“快乐”是多么的难得。冰心写出乐观作品的追求,在此开始了。紧接着她发表了《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这可以算是冰心的第一篇乐观的小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知识青年,因为爱国运动的结果不十分完美,从而对社会失望并想到自杀,要走“一条黑暗悲惨的道路”。这时他在海边见到了两个小孩子,被他们的天真所感染,最后在他们无忌的童言的启发下,主人公说:
   “我知道了,世界上充满了光和爱,等着青年自己去找,不要走那黑暗悲惨的道路!”
  冰心终于写出了第一篇乐观的小说。虽然有点牵强,但是这篇是最早写出具有冰心特色的,带有“光”和“爱”的主题的作品,这后来也影响到《超人》等作品。这样的乐观的结局是在冰心的1919年的小说里完全见不到的。
  另外,《一个忧郁的青年》也是与《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有关的小说。《一个忧郁的青年》中的彬君是觉悟到当时社会的问题太多而忧郁的青年。他的朋友把他看做悲观者,因此,他反驳道:
   “悲观者多是阅世已深之后,对于世界上一切的事,都看作灰心绝望,思想行为多
  趋消极。忧郁性是入世之初,观察世界上一切的事物,他的思想,多偏于忧郁。然而在
  事业上,却是积极进行。”
   “忧郁是第一步,奋斗是第二步。因着凡百不满意,才忧郁;忧郁至极,才想去求那较能使我满意的,那手段便是奋斗了。现在不过是一个忧郁时期,以后便是奋斗时期了,悲观者是不肯奋斗,不能奋斗的,我却不是悲观者呵!”
  彬君的这些意见跟冰心在《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中表现的观点很相似。冰心也不是悲观者,她是要做“积极的事业”的。所谓“积极的事业”就是创作小说来感化社会,这就是冰心的奋斗。这篇中所描写的忧郁、奋斗都是冰心自己正在面对的问题,所以在作品中表现出她的真切的感受。她借彬君的嘴,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见都很直率地表现出来了。这一点也跟冰心的1919年所创作的小说不一样。
  虽然这三篇跟冰心的1919年的小说有不同点,但是这三篇小说也属“问题小说”之类。因为通过这三篇小说,冰心向读者揭示了社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这样,在冰心的1920年以后的作品中,就有了受到《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的影响而变化的“问题小说”。
  2.回忆中的事物和哲理理合在一起的“问题小说”
  冰心的1920年以后的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那种作品以外,还有她自己所说的第二期的作品。也就是说,回忆中的事物和哲理合在一起构成的作品,比如《鱼儿》、《国旗》、《一个不重要的兵丁》等。
  《鱼儿》写的是作家对幼年时代钓鱼的回忆。主人公“我”在海边钓鱼时碰见一个没有右臂的兵丁,他在海战中受了伤,幼小的“我”问他:“既然自己受苦,对手也受苦,为什么还要打仗。”兵丁对“我”说:“听从命令,不能不打。”兵丁为了教给其他兵丁炮术而去了炮台,我很不明白:
   “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听从那不知所谓的命令,去开炮,也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他们彼此遵守着那不知所谓的命令,做这样的工作!――”
  “我”呆呆的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我”原来以为“海水是天下最洁净的,是澈底清明的东西”,但是“我”现在知道,“海水里满了人的血,鱼儿吃了人的血肉”。
  《国旗》写的是“我”的小弟弟和他的外国朋友之间的纯洁的友情,以及爱国心和友情的矛盾问题。“我”的小弟弟跟日本孩子武男交朋友,二弟对此很不满意,不许小弟弟和武男玩。二弟拿着中国的国旗说小弟弟还不懂爱国,如果爱国就不要跟外国人一起出去玩儿。这时武男拿着日本的旗儿来在门边挥着,小弟弟也拿着中国的国旗挥着。“两个孩子,隔着窗户,挥着旗子,却都凝立不动。”看到这情景,“(我的)心中另起了一种异样伟大的感觉”:
   “国旗呵,你这一块人造的小小的巾儿,竟能隔开了这两个孩子天真的朋友的爱!“这小小的巾儿,百千方面,帐幕般零零碎碎的隔开了世界上的,天真的,伟大的爱。人类呢,都蒙蔽在这百千万面的旗影里,昏天黑地的,过那无同情,不互助的生活!”
  于是“我”让小弟弟出去和武男玩儿。两个孩子拉着手,并着肩,走远了。
   “两个旗儿,并在一处,幻成了一种新的和平的标帜。”
  从这两篇中可以看出冰心强烈地祈求和平的心。在当时断断续续地发生战争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战争的无意义,友情有时比爱国心还崇高,把朋友的爱当做和平的标帜。虽然现实不那么单纯、不那么简单,也许冰心只看到了战争的一面,但是我认为这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无论如何和平是非常珍贵的。
  这两篇提出了人们为什么打仗,爱国心和个人的友情之间发生矛盾时,到底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两篇也算是“问题小说”之类。
  另外,《一个不重要的兵丁》写的是一个兵丁的悲惨的命运。主人公兵丁是个平时看到别人白吃果摊上的东西,白坐车子,让摆摊的人和车夫为难时就会替别人付钱的老实人。大家都把他当做笑话的材料,他的舅舅、哥哥们也一点儿都不重视他,只是要他的钱和东西,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有一天,他为了救助被与他同营的兵丁打了的孩子而受伤,可他没钱治伤,所以病情越来越重。他那么体贴别人,但当他病重时,却没有人体贴他。他一直不怪谁,最后在寂寞中死去了。
  这样做善事却没有善报,以及因为他不识字,背不了军歌,而受责罚挨鞭打这样的情节,都内含着当时社会的较普遍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这篇也是“问题小说”。这篇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跟冰心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篇也跟冰心的1919年的小说不一样。作品里没有出现“作家的化身”,也没有出现“好孩子”的角色,作家对主人公的同情不再有旁观者的高高在上的味道。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作家小时候和兵丁们接触过,这经验和回忆给冰心的创作带来了好的影响。
  这样看来,《鱼儿》、《国旗》、《一个不重要的兵丁》都是冰心回忆中的事物和哲理合在
  一起的“问题小说”。我认为小说的情节和问题的表现方法,都比从前凝炼得多。
  3.“问题小说”之外的小说
  冰心的小说当中也有在“问题小说”的范畴之外的作品。比如《海上》、《离家的一年》等。《海上》写的是主人公“我”对大海的深情和一个老头儿对大海的痛恨。小姑娘的“我”在小船上玩时,碰到了一个老头儿,听到他曾经在海上丧失了女儿的事情。老头儿劝“我”不要在海上玩儿,因为有时很危险。年少的“我”还不懂这老头儿的失去孩子的悲哀,只懂“阴沉微雨的早晨”在海上感出的“宇宙的静默暗凄的美”。这篇表达的就是冰心小时候的回忆以及她对大海的深深的感情,而没有给读者提出问题。
  《离家的一年》写的是一个男孩子因上学而离家的过程,他和他姊姊之间的姐弟之情以及离家后一年中他的成长。这可能是取材于冰心弟弟上学离家时候的事情。作品中可以看出冰心对弟弟的离家感到悲哀,但又非常喜欢弟弟的成长这样的感觉,在这篇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这些作品是以冰心的回忆为中心的作品,所以可以跟“问题小说”分开。
  三、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作品――《超人》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笑》5、《超人》是和《鱼儿》、《国旗》一前一后发表的小说,就是冰心认为“比从前凝炼一些”的作品。可是我看《鱼儿》和《国旗》也已经比从前有很大进步,作家为什么要特意分开说这是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小说呢?
  冰心在《笑》以前的作品全都发表于她表兄工作的北京《晨报》或她的学校的《燕京季刊》上。作品被刊载《小说月报》上表示冰心活跃的地方更多了。而且当时《小说月报》正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代用机关刊物,发表《笑》的第十二卷第一号就是革新以后的第一号。文学研究会的成员冰心肯定很兴奋,就因为这样,冰心对《小说月报》富有感情。因此她把《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作品和其他的作品分开说明。
  除了感情因素以外,《小说月报》上发表的作品,确实比从前的作品成就高一些,尤其是《超人》。
  《超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冷心肠的知识青年何彬。他认为“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爱和怜悯都是恶”,人和人的关系只能是“互相遗弃”,不是“互相牵连”。
  有一天晚上何彬听到一个叫禄儿的孩子在病中的呻吟,忽然“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以后每个晚上何彬听到禄儿的呻吟,就想起了许多的往事,睡不好觉,烦闷得很。何彬为了不听到禄儿的呻吟,从而拒绝母爱、宇宙和人生、爱和怜悯,而给禄儿医药费。禄儿很感谢何彬的恩德,所以去拜访何彬,可是何彬不理睬他。于是禄儿给他送去了花和信,信中写道:
   “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
  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
  东西。”
  何彬受到禄儿的纯朴、天真的启发和感召,不禁哭起来。何彬明白了:
   “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
  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往事的记忆,母亲的爱和孩子的天真,深深地震动了一个厌世的、冷心肠的青年的心。《超人》是《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的延续,它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的知识青年的悲观厌世的态度,提出这样的社会问题。所以我认为《超人》也是“问题小说”⑥当时很多“问题小说”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的。但是冰心从“想做一篇乐观的小说”出发,写出了给读者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那就是“爱”――的“问题小说”。
  《超人》是表现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代表作,也是冰心早期作品的高峰。
  四、总结
  最后我想把分析的内容试作简单的图表化。
   (作者系日本国立熊本大学文学研究科硕士生)
  注释:
  1 《青年界》第二卷第三号。
  2 第五篇《庄鸿的姊姊》发表于、7日,但是成文于日。因为这篇小说跟这篇以前冰心所写的四篇小说同类的“问题小说”,所以本文把它看做1919年的小说。
  3 冰心的早期小说中,有很多作品里能看到作家本人的影子。当然小说是作家创作的。所以可以说小说中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带有一些作家的影子。但是我在本文中,把与作家的人生经历、社会地位、家庭环境有相似之处的,能体现作家思想的,在心理上跟作家有相似立场的人物,特意视为“作家的化身”,以区别于其他的人物。
  4 冰心写《我做小说,何曾悲观呢?》以前,发表于北京《晨报》的小说是《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和《秋雨秋风愁煞人》。
  5 《笑》是《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的附录《全集篇目分类索引》中分类散文的作品。
  6 参考了范伯群《论冰心的〈超人〉》(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三期)。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冰心散文《小桔灯》的情感特点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小桔灯》是冰心的散文名篇之一,全文结构和谐紧凑,语言明白晓畅,传达出一种朴素恬静、浓而不腻、温柔动人的情感。本文从分析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取向、创作背景入手,以仔细研读原文为基础,对《小桔灯》的情感特点做了具体的分析。中国论文网 /5/view-3378442.htm  关键词:《小桔灯》;冰心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14-0029-01  冰心,原名谢婉莹,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一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颇丰,还有许多翻译成果。《小桔灯》创作于1957年,是作者冰心57岁时的回忆录。  《小桔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45年重庆郊外的真实故事。那时正逢白色恐怖,人性扭曲、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国民党特务在统治中心重庆疯狂地屠杀革命党人、革命群众。小姑娘的父亲王春林便是因为参加地下党的工作而“失踪”,母亲受牵连遭殴打而卧病。春节前一天下午,她到山上的乡公所楼上打电话,找大夫给妈妈看病,适逢“我”去看望朋友。于是,有了这场萍水相逢的缘分,发生了小桔灯的故事。  十二年过后,作者仍念念不忘那盏小桔灯,于是倾尽深情,诉诸笔端。《小桔灯》体现了冰心一生的信仰:爱的哲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是她的名言,“母爱、童真、自然”是她作品的主旋律。生活在她的笔下曼妙生花。《小桔灯》全文平实而秀美,从容而灵动,如泉水般缓缓流淌,如诗句般娓娓道来,处处流露着同情、爱怜、互助、匡扶的美好情感。  “走上一段阴暗的仄仄的楼梯,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寥寥数语,勾勒出战乱年代基层政府的状况,阴暗仄仄的楼梯,简陋寒酸的布置,有部可供联系的电话。政府尚且如此,何况贫苦大众?在一个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往往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作者对黑暗社会虽未针砭一词,但字里行间分明透露着强烈控诉。在作者那颗细腻柔软的心里,满是对苦难同胞的同情与热爱。  “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短短不足百字,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家徒四壁、黑暗拥挤、寒冷萧条的家庭环境,让人心有戚戚,疼痛落泪。小姑娘的妈妈脸侧向里,乱发丛生,血痕斑斑,病卧床上。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环境描写,例如“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其中“迷茫的山景”、“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越发阴暗的天气”、“微弱渐暗的炉火”、“黑暗潮湿的山路”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弱者处境的同情。具体到对小姑娘的同情、爱怜之情,文中有更加详细的描述。  “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短短的,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这段文字简明精炼、要点突出,将一个瘦小、贫困、懂事、怯生的小姑娘刻画得栩栩如生。  文中对于“我”与小姑娘之间互助、匡扶的行为、情感也有许多生动的描述。  当“我”看到小姑娘正在费力登上竹凳子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时,急忙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当“我”得知小姑娘要给医院打电话时,连忙问她“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当她摇了摇头说正想问电话局时,我赶紧帮她找到了医院的号码。作者用几近平铺直叙的语言、一连串身体力行的动作表现了一种雪中送炭、不计回报的情谊。面对“我”突如其来的帮助,她在欣然接受之余,虽然能表达出来的只有一声谢谢,但已深深地感念于心。  当“我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时,“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一种人与人之间纯粹、美好的感情跃然纸上。偶然相识的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在一个雾色迷蒙的黄昏,成了“我”心中唯一的牵挂。就这样,生出了去探望她们的想法,也许“我”可以奉献自己绵薄之力的帮助,至少可以了却“我”心中真实萦绕、挥之不去的挂念。于是,“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对于“我”曾经的帮助,突然造访的情谊,小姑娘铭记于心,知恩图报。当“我”把带来的桔子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时,她拿了其中一个最大的,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剥开了它,“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此时的“我”,也许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不曾领会她这样做的用意。直到“我站起来要走”时,谜底终于被揭开。“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因为外面山路渐黑,路滑难走,她把刚刚的小桔碗用麻线穿起,用竹棍挑着,放进一段点亮的短蜡,做成一盏小桔灯,送给即将离去的客人。“我”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特殊的剥桔方法都只为了这盏小桔灯。“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仿佛一束温暖的光线,照亮了“我”多愁善感的内心,照亮了“我”未来前行的路。  小结:在与小姑娘萍水相逢之后,“我”同情她年幼体弱,爱怜她乖巧懂事,帮助她拨打电话,探望她和她生病的妈妈;她感激“我”的真诚帮助,喜爱“我”的突然造访,为“我”做指路的小桔灯,帮助“我”笑对人生。这一段同情与爱怜、互助与匡扶的的美好情谊,正是《小桔灯》传达给我们的,如巴金所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参考文献:  [1]、冰心.冰心散文[M].长春:吉林文艺出版社,2005.  [2]、宋淑芬.试论冰心散文的艺术魅力[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邢孔史,于元林.爱的基调——《小桔灯》主题另解[J].琼州大学学报,2003,(0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冰心 超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